现当代文学毕业论文

多角度视域下孔子的语言观

时间:2022-10-06 03:12:39 现当代文学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多角度视域下孔子的语言观

  多角度视域下孔子的语言观是小编为你带来论文范文,欢迎阅读。

多角度视域下孔子的语言观

  摘 要:孔子作为先秦儒家学派的代表,较早地将语言现象纳入到研究视野中。

  本文结合语言学、语用学、哲学的观点,分析孔子有关的文献,从语言和社会存在的关系、语言的社会功能、语言与思维的关系、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几个方面探讨孔子语言观的学术作用以及在当今社会下政务微博如何言说作用。

  关键词:孔子 语言观 政务微博

  语言现象是最早纳入人类研究视野的现象之一。

  孔子作为先秦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思想中包含了对语言与社会、语言与文化等关系的深思,对后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当下网络媒介发达,微博的出现使得任何人在何时何地都可以任意发表自己的言论,如果言语不当,话语失范,会带来社会话语秩序的混乱。

  孔子的语言观对现代社会话语秩序的建立仍具有指导作用。

  一、语言与现实存在的关系——“正名说”“文质说”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社会急剧变革的时期,社会的变化影响了语言的发展,社会上存在大量名实不符的现象。

  在这种情况下,语言和社会间的关系就突显出来。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论语·子路》)[1](P133-134)孔子的正名是针对当时社会变迁很多概念和指称不符、关系混乱的现象。

  “孔丘所谓‘正名’(名词概念正确)主要就是要求名称与实际一致,名实相符,即语词、概念与其所指对象的一致。”[2](P27)《韩诗外传》卷五“孔子侍坐于季孙,季孙之宰通曰:‘君使人假马,其与之乎?’孔子曰:‘吾闻君取于臣谓之取,不曰假。’季孙悟,告宰通曰:‘今以往,君有取谓之取,无曰假。’孔子曰:‘正假马之言,而君臣之义定矣。’”[3](P200)孔子认为,国君向臣要马,应用“取”,不应用“假”。

  可见,孔子的正名既是名分理由,又涉及语言学指称的理由。

  孔子认为名分等级和名实指称理由的澄清,既关系到能否纠正礼崩乐坏的社会秩序,又关系到名称和指称事物能否相契合。

  从现代符号学角度看,这里的“名”,可以看作是事物的“名称”,与符号学的“符号”大致相同。

  语言反映社会存在,同时又对社会存在造成影响。

  《周易·系辞上》记载了孔子的言论“乱之所生也,则言语以为阶”。

  “君子居其室,出其言善,则千里之外应之,况其迩者乎?居其室,出其言不善,则千里之外违之,况其迩者乎?”[4](P206-208)孔子认为社会的混乱,言语为“阶”。

  同样是“居其室”,“言善”使千里之外应之,“言不善”则千里之外违之。

  孔子已然意识到语言可以给社会带来积极的影响,也可以带来消极的影响。

  当前社会处于转型期,存在着诸多的社会矛盾和社会理由。

  各种类型的社会事件,如果言说不当,网络谣言滋生加之网络水军的助长会造成话语秩序的混乱;如果有正确的舆论引导,会更大发挥网络媒介的作用。

  二、信息传递要求“修辞立其诚”

  语言的社会功能首先是信息传递的功能,是客观存在的。

  在孔子的语言观中,强调语言要真实地、客观地反映现实世界,语言传递真实的信息。

  “故法言曰:‘传其常情,无传其溢言,则几乎全。’”[5](P39)“常情”即是指真实情况。

  这是说,孔子认为使者传达国君的喜怒是很困难的,最主要的就是符合实际情况。

  孔子是第一个提出“修辞”这个用语的人,他认为言语交际要表现真情实意,传递真实的信息。

  子曰:“情欲言,辞欲巧。”(《礼记·表记》)[6]可见,“辞欲巧”不是虚浮夸饰,而是说语言传递的真实可靠要与言辞的文采相结合。

  网络社会中存在子虚乌有、凭空捏造、制造虚假新闻的事件,引发了网络恐慌。

  深圳90后女孩当街为乞丐喂饭事件、金庸去世事件、梅西在训练场猝死事件、沈阳商铺关门事件,“二炮文工团刘园园”炫富酒驾等,皆属于网络谣言。

  网络信息的广泛传播,很容易形成群体性认知,导致信息流瀑,因此虚假信息会给社会带来极大的危害。

  在网络环境中,传递真实的信息尤为重要。

  政府发布政务微博更是如此,面对网络谣言、社会突发事件,广大网民的知情权需要满足,政务微博除了及时发布信息外,要在调查事实真相的基础上,发布真实信息。

  如果一味维护政府形象,避重就轻,隐瞒事实,捏造谎言,如“临时工”事件、云南“躲猫猫”事件、河南“眼花判错案”事件等,就会降低政府的公信力,产生恶劣影响。

  《周易·乾·文言》记载,子曰:“君子进德修业。忠信,所以进德也;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4](P173)君子要守其功业,先要言语诚实可信。

  孔子的思想里反映了真实信息的重要性。

  发布真实信息,公众知情权得到满足,舆情应对及时,信息透明公开,才能解决公众质疑,提升政府公信力。

  2012年北京“7·21”暴雨,北京微博发布厅能成功应对突发舆情,是因为真实展示北京各地段的现场灾情,满足市民迫切的知情权,也为救援行动提供了一线的实况和有价值的信息。

  三、人际互动的功能

  人们对于修辞的理解往往是表达中对词语的修饰,前人对于孔子语言修辞的研究也多集中于此,但却忽略了修辞活动的根本目的还是为了满足交际的需要。

  (一)书面语与口语的交际功能

  孔子认为凡是书面语言写成的东西,必须经过认真的修改、润色,对语词进行加工提炼。

  子曰:“为命裨谌草创之,世叔讨论之,行人子羽修饰之,东里子产润色之。”(《论语·宪问》)[1](P147)意思是郑国的外交辞令的制定,先由裨谌拟草,世叔研究后提意见,再由外交官子羽修改,最后东里的子产润色修饰。

  孔子对于语言的提炼加工,并不是为了追求华美的辞藻,虚浮夸饰,而是指所使用的语言能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意思。

  对于口语的交际,孔子的观点体现了现代语言学的观点,认为语言的社会功能之一就是人际互动的功能。

  “侍于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论语·季氏》)[1](P176)陪着君子说话可能会犯三种过失:即不该说话的时候先说了,这是浮躁;该说的时候却不说了,这是隐瞒;不看君子的脸色说话,这是盲目。

  孔子在交际过程中明确提出了要避讳的三种情况,即“躁”“隐”“瞽”。

  这说明孔子意识到人际互动包含了两个方面,一个是说话者在话语中表达自己的情感、态度、意图等,另一方面这些又对受话者产生影响,会有相应的语言或行动上的反映,从而达到交际效果。

【多角度视域下孔子的语言观】相关文章:

循环经济视域下语言管理人才优化论文10-08

伦理学视域下的尊严10-06

关于文化翻译观视域下的旅游资料翻译小议10-05

博弈逻辑视域下的企业诚信建设研究10-05

素质教育视域下的古代文学论文10-08

生态文明视域下建筑设计论文10-08

英美文学作品视域下的隐喻论文10-09

试论文化视域下的西部地方行政改革10-07

卫生经济管理视域下的医疗纠纷10-05

区域经济视域下高校人才的培养途径的论文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