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改革与探索
论文摘要:在社会转型与高校扩招代写论文及基础教育语文课程改革的新形势下,高等师范学校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为了适应时代的需要,与基础教育语文课改相衔接,必须在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模式与方法、课程评价方式等方面进行改革。要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注重高师教学的“师范性”与“学术性”相结合的特点,将基础教育语文新课程纳入高师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教学改革视野,建立讲授—接受与自主探究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和原著导读法、问题教学法、专题报告教学法,建立与教学改革相适应的灵活多样的课程评价方式。
关键词:语文新课程;高师;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改革
中国现当代文学是高等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通过对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和一系列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的教学,加强学生对现代汉语言文学的掌握和运用,增进学生对中国现代文化的感知和理解,培养学生的现代文化品位和现代审美情趣,训练学生分析、鉴赏、评论现当代作家作品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现代人文素养和道德情操。这门课程也是高师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师范生将来成为合格的中小学语文教师的专业基础课。
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确立,社会转型,社会的价值观念由崇尚精神完善到崇尚物质实惠的转化,在文化领域造成文史哲人文学科和基础学科遭遇冷落,同时,文学也失去了它在80年代时的轰动效应,出现了文学边缘化现象,社会对文学的热情、兴趣都发生了变化。高校扩招以来,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转向大众化教育,高校满足了社会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但由于录取分数的相应降低,生源质量降低也成为不争的事实。当前,高校的教学为适应社会和市场需求,进行课程改革,淡化专业,强化素质教育,增加了大量的通识课和选修课,导致专业课课时缩减。
面临时代与社会的变迁,许多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的学者都在探讨本课程的教学改革问题,针对课时减少,生源情况的变化以及高等教育由原来的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型,教学定位的调整等现实状况,对教学内容进行了调整改革,大部分学校的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改变了以往注重思想观念的灌输而忽视文学审美能力的训练的弊端,在本科基础课教学的过程中,淡化“史”的线索,突出作家作品与文学现象的分析,把文学感受与分析能力的培养放到重要位置,针对中学生人文素养欠缺的事实,开设了《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选读》,同时,开专题选修课,以扩展专业知识的广度、深度,满足不同层次和不同兴趣的学生的需要,弥补专业基础课课时的不足[1]。这些对促进现代文学的教学与研究起到很好的作用。但这些改革主要是针对综合性大学的人才培养目标不完全相同,高师院校的培养目标主要是培养中小学师资,高师院校的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的教学改革必须与基础教育的语文教学改革相适应。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的基础教育正进行新的一轮课程改革,中小学语文教学的理念、性质,目标内容和要求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对中小学语文教师的素质要求也发生了变化,由此高师院校的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的教学改革必须与中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相适应,改革的思路应该具有师范院校自身的特性。适应新的时代发展要求,面对新的教学对象及新的培养目标,转变教育理念,调整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变革课程评价体系,探索一条适合当今社会发展需求的高师院校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的路径,是当务之急。
一、树立科学的教育理念
倪文锦说:“教师的教育理念主要有关于学习者和学习的理念,关于教学的信念,关于学科的信念,关于学会学习的信念,关于自我发展的信念等。教师的教育理念不仅会影响到教育教学的行为,而且对教师自己的学习和成长也有重大影响。”[2]337
高师院校培养的是未来的中小
学师资,因此,师范生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基础教育发展的水平与质量,关系到国民素质的提高,关系到国家未来发展的进程。掌握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和精深的专业知识及教育理论和教学技能是师范生将来从事教学工作的基本条件。尤其是当前新一轮的基础教育改革,语文课程与教学全面转型,语文教师的角色定位和教学方式也随之发生变化,因此,高师的教学也一定要适应基础教育的改革,为基础教育培养合格的师资,以保证基础教育改革的成功。
作为高师院校的专业课教师,应充分明确“师范教师的任务主要体现在他的教育实践活动中,他的教育实践活动本身具有强烈的榜样作用和示范意义,对师范学生未来的教育活动具有很强的感染性”[3]197。师范生通过课堂上教师的授课,耳濡目染,直接地受到教师教育艺术的熏染,能直观地学习和掌握专业知识、教育理论和教育艺术。因此,有人认为,师范教师是一本“活”的“教育学”,对师范生的职业准备和教育生涯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因此,师范教师有必要持续不断地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和进行教育艺术的研究,并且把专业知识、教育理论及先进有效的教学方法完美地加以融合,“内化 ”为自己的教育能力,以达到学术性和师范性的完美统一,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当前社会和时代的要求,为社会培养出高质量的基础教育人才。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语文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并且把“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作为新课程的理念之一,并贯彻到每一个阶段的目标和教学建议中。倪文锦认为语文素养的基础层面包括“主体的思想水平、道德水平、审美水平、文化品位、语言积累、智力发展、个性人格等”[2]18。《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意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要求语文教师不再是知识的“灌输者”,而应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教学的“研究者”,引导并组织学生在发现与探究中学习知识与建构知识。这样,以往的过于单一、被动、灌输的教学方式将不适应教育改革的要求。
高师中国现当代文学课,对培养师范生的文学和人文素养及现代意识,建构人文知识体系有重要作用。因此,高师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的教师一方面须针对上述的社会转型,高校扩招引起的部分生源文学兴趣的淡漠、文化素养有所下降等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内容和方案,因材施教,最大可能地培养学生对文学的兴趣,挖掘学生潜力,使其达到高等教育要求;另一方面,应积极关注基础教育改革的趋势,结合语文新课程教学的新理念、新标准,调整高师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借鉴研究性学习理论,根据课程的特点,创造相应的教学模式与方法,改变单一的讲授—接受的教学模式,加强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营造平等民主的教学氛围,为社会培养出真正合格的基础教育语文教师。
二、教学内容与方式的改革
(一)教学内容的调整充实
在借鉴上述综合性高校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内容改革的同时,高师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内容,应改变长期以来高师专业课教学与中学教学相脱节的现象,应结合中学语文教学目标要求,努力建构本专业师范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素质结构,使之能胜任未来的语文教学工作。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应将语文新课程纳入本课程教学内容研究的视野,
教师对于目前存在的多种版本的教材和丰富多彩的多媒体教学资源进行加工处理以适合高师专业课程的需要。为增强教学的师范特色,课程可将中学语文教材作为师范生的课外辅助读物,了解大学教学内容与中学教学内容的直接和间接关系,使师范生既能达到该课程的高等学校学习要求,又能在此基础上分析和研究中学语文教学内容,知道将来教什么和怎么教,更好地培养师范生的角色意识。
其次,注意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的关系。显性课程指在课程计划、教学大纲和教材中明确规定的并要经过考试、考核的正式教学内容和目标,而隐性课程则是指那些难以预期的、伴随正式课程内容而随机出现的、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教育影响的那部分内容,通常包括渗透在课程、教材、教学活动、班级气氛、人际关系、校园文化中的以及学生从家庭、社区、小团体中带来的文化价值观念、态度、习惯、礼仪、信仰、偏见、禁忌等活的教材[3]241。潜课程时时都在对学生产生正面或反面的教育影响。在当前市场经济的社会环境中,商业社会的功利价值观、人生观无处不在影响人们的审美观念、道德观念,也极大地影响着师范生对文学课程的学习与接受,教师应充分重视这些潜在因素对显性课程的负面影响,这需要在实施显性课程教学内容的同时,随时根据当时教学情境,穿插有利于学生形成纯正的审美趣味、正确的人生观、文化价值观及健康的人生态度的教学内容,注意营造良好的文化和心理氛围,使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能够互相补充、互相促进,发挥隐性课程的积极影响。
(二)教学模式与方法的改革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育的功能将更多地从传授现存知识和培养现有技能转向培养学生不断学习的能力,以使学生获得自身可持续发展的途径与方法。教会学生学习,将是现时代教育的主旋律”[3]263。当前高校中文专业的教学模式中,依然普遍存在着以教师和教材为中心,以课堂讲授为重点,学生被动听得多,主动阅读少,养成了学生对教师过分的依赖和对教材的一味拘泥的习惯,从而使学生课外阅读量小,写说能力弱,理论知识空泛,专业基础不够扎实,更缺乏勤于思索、勇于质疑的精神和创新的能力。消除过去教学的弊端,努力建构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全面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能动性的师生有机互动的新型教学模式,是高校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高师院校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模式与方法的改革以适应基础教育的改革需要,更是刻不容缓。
1.建立讲授—接受与自主探究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讲授法是教师按照教学内容的要求,运用生动明确的语言,系统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讲授法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有计划、有目的地借助各种教学手段,传授给学生系统的知识,是传统教学中普遍使用的方法。由于一些教师使用不当,往往成了“一言堂”,成了“灌输”教育,从而影响了教学效果,近年来遭到许多的批判。实际上,不能一概否定讲授法,而应该扬长避短,使之与自主探究教学模式相结合。讲授法重在学生接受前人的知识成果,吸收人类的文化营养,形成自己的知识储备。探究式教学则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启发学生主动地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学生探究性学习的能力不能凭空产生,是在接受性学习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如果没有丰富的知识储备,是不可能去发现问题、更不可能去探究问题的。
2.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
1)原著导读法:由于中学应试教育体制和语文考试模式的影响,“不考就不教不学”的功利主义导致学生少读文学经典,甚至不读经典,高校生源的文化素养普遍偏低。在面对大学中文专业的低年级学生,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基础课对培养和建立学生对文学的学习兴趣以及确立将来从事语文教学和研究工作的信念是至关重要的。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导读,首先开列必读书目以明确阅读目标。
其次,为培养学生阅读作品的兴趣,介绍基本阅读鉴赏方法,提高学生鉴赏能力、感悟能力,从整体上感受文学作品的思想意蕴、艺术风格、语言特色。同时,教师通过对相关与导读篇目相关的古今中外作品的比较,引导学生进一步阅读题材、风格相同或相异的作品,扩大阅读视野,从而培养学生主动阅读、学习、探究的积极性。
2)问题教学法:“问题”来源于教学中的重点、难点、疑点。教师在讲授过程中,适时提出问题,由学生谈自己的见解,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看法。通过提问,可以检查学生对已学过的知识和技能掌握的情况,启发学生思维,帮助学生掌握学习重点、突破难点,也可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活跃课堂气氛,增进师生之间的了解,因此,教师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精心设计问题,通过提问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同时,教师也要重视学生发问,可以在课前布置自学内容,督促学生提问,并先由学生思考回答,教师再通过引导、提示和讲述,使学生获得知识。
3)专题报告教学法:教育要注重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学得”,也要重视学生在课外的“习得”,有效地指导学生将课内所学与课外自习融为一体,培养他们运用现代技术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和习惯,提高综合学习的能力,“专题报告教学法”可取得良好的效果。教师可将下一阶段的教学内容进行分解,通过师生双方协商,学生以个人或小组的形式申报发言主题。学生在课余进行广泛阅读,并写出发言报告,届时在课堂作专题发言。课堂以学生发言、讨论为主,教师适时进行指导、点评。
以上教学法既可以使学生在课堂中学到系统的专业理论知识,提高对文学学习的兴趣,又可以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运用这样的教学法,可以使这些未来的教师切身体验到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在他们将来当教师时,也会照样给自己的学生提供更多的发展和表演的机会。
当然,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进行形象直观的教学,建立本专业课程的音像资料库,组织学生进行戏剧表演,进行文学创作,加强教学的实践性,都将丰富教学的内容和方法,促进教学的和谐有效发展。
三、建立科学的课程评价方式
“评价”是课程实施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如果一门课程没有科学的评价方法,课程的教学改革将是一句空话。长期以来,高校教学虽没有升学率之忧,但主要的评价方式依然是考试,平时作业成绩占了一小部分。学生也沿袭了中学应试教育形成的学习习惯,学习目标围绕考试转,不考的不学,考试背笔记,考完全忘记。考试作为一种测量的结果,它是评价的一种依据和重要组成部分,但如果把考试作为评价学生专业学习成效的唯一手段,那将是片面的。课程的评价方式往往对课程教学活动有着重要的导向作用,如果评价的内容和方式不变,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都难以在教和学两个方面有大的突破。因此,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的教学改革一定要选择与之相适应的评价方式,对课程的不同层次和不同侧面采取不同的评价方式。如针对文学原著导读教学方法,应对学生的原著阅读鉴赏评价有具体的要求,如可评价其对作品的理解情况、记忆情况、对作品内容与形式优劣的鉴别及作品意蕴和艺术风格的整体性把握程度,对是否有阅读笔记及是否有良好的阅读习惯等做出评价。针对问题教学法,应对学生回答问题的态度是否积极,对问题思考是否有深度和广度,思维是否有创新,学生自身提问是否积极,问题是否有意义,是否有较强的问题意识等做出评价。针对专题报告教学法,应看学生针对话题发言准备的资料是否丰富翔实,组织材料是否有逻辑性,报告结构是否合理、完整,是否有针对性做出评价。同时,要评价其发言时的语言表达是否清晰、流畅,普通话标准程度,仪态是否从容大方等等。课程结束时,教师应将以上每一项评价内容与考试成绩一起进行综合评定,这样的评价结果将
会比单一的考试评定更全面、更客观,对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都将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教学改革才能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温儒敏.现代文学课程教学如何适应时代变革[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5):19-21.
[2]倪文锦.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张燕镜.师范教育学[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0.
【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改革与探索】相关文章:
浅谈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10-05
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改革分析09-30
浅谈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论文10-09
民族院校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改革论文10-10
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改革路径研究分析论文10-08
现当代文学教学改革的探究09-30
关于重构中国现当代文学思潮史的探索论文10-08
中国现当代文学论文10-01
浅谈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史中的课程问题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