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管理毕业论文

行政管理论文

时间:2024-05-23 15:40:28 行政管理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优秀]行政管理论文

  在日常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写过论文,肯定对各类论文都很熟悉吧,通过论文写作可以培养我们的科学研究能力。你所见过的论文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行政管理论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优秀]行政管理论文

行政管理论文1

  1.公管专业本科生的就业现状

  1.1就业率相对较高,深造率相对较低

  公管专业毕业生择业面相对较宽,分布在卫生局、疾控中心、卫生监督局等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各级医疗机构、大中专院校、医药相关企事业单位及其它与卫生行业相关的机构,20xx-2011年我院公管专业毕业生就业率均高达100%,到目前为止我院统计的20xx届毕业生的就业率为86%(详见表1),由此可见公管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比较乐观。近四年我院公管专业深造率基本维持在10%左右,相对较低,是由于研究生阶段没有公管专业,因此该专业本科毕业生只能跨专业考研,难度较大,部分学生只有选择放弃深造。

  1.2就业去向以非医药企业单位为主,对口就业难

  根据我院统计的近四年公管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方向可以看出公管专业毕业生大多选择非医药企业单位(详见表2),参与到企业的经济管理中,然而根据专业培养目标,考取公务员应是该专业毕业生的重要就业出路和就业方向,但是各级政府、事业单位报名条件中却没有“公共卫生事业管理”的专业门槛,各种岗位都有明确而严格的专业限制,与公管专业匹配的岗位少之又少,据统计,每年有65%的公管专业毕业生报考国家、省市县各级公务员级事业单位,但录取比率非常低,只有1.55%[2]。

  1.3基层就业人数逐渐增加

  公管专业毕业生预期的就业地区主要集中在大中城市,根据我院公管专业09-12届毕业生的就业区域来看,一线城市和三线城市所占比例较少,主要集中在二线城市和其他城市(详见表3);随着就业压力的增大,二线城市所占比例也有所减少,其他小城市的比例有所增加。近年来,我国吸纳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的广阔空间在基层,政府在推动引导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工作取得了极大进展。

  2.影响公管专业本科生就业情况的因素分析

  2.1政府机关、事业单位门槛高

  近年来,由于国家机构改革,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处于机构精简阶段,自身人员超编,许多单位实行“只进不出”政策,即使有用人需求,单位也实行“凡进必考”原则,门槛高,需求少,导致公管专业毕业生大多流向中小企业单位且以非医药企业单位为主,这与公管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相背离。

  2.2人才培养方式不成熟

  自1998年教育部批准开设公管专业以来,该专业发展迅猛,为社会输送了大批有用人才,但是由于该专业开设时间相对较短,各高校的教学方案还不够成熟,课程设置相对不合理,尤其是医学方面的课程设置更是存在诸多问题。公管专业以“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为目标,培养既懂医学知识又掌握现代管理技术的复合型医药卫生人才,但是现实却是该专业的毕业生“样样懂,样样松”,既不博又不精,学生的能力素质培养受到制约,人才培养目标没有得到良好的实现。

  2.3毕业生实践和创新能力普遍较差

  由于公管专业是新办专业,缺乏可借鉴的成功经验和针对性强的实习教材,在加上许多公管专业教师是从其他专业转型而来的或是刚毕业的年轻教师,他们缺乏一定的实践经验,因此实践教学难度大,而且大多教师和学生对实践环节的重视程度不够,学生的参与性不强,只是单纯的应付教师下达的实践任务,实践教学流于形式。有文献统计,80家用人单位对公管专业毕业生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工作胜任度、书面及口头表达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发展潜力、接纳新知识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外语应用能力以及总体印象的评价中,大部分(50-60%)集中在“良”;而对创新能力的评价中,选“良”的单位占45%,选“中”的'占37%,选“较差”的占4%;对领导能力的评价中,选“良”的单位占36%,选“中”的占25%,选“较差”的占25%。说明公管专业毕业生的创新能力和领导能力较其他能力弱,这与毕业生缺乏实践经验有很大的关系[3]。

  3.改善公管专业本科生就业现状的对策

  3.1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以下简称疾控)完善用人机制

  根据咸宁市地市级和县区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xx年年报资料及有针对性的调研材料进行数据分析,发现以下几个问题:

  1.两级疾控机构卫技人员年龄偏向中年化。两级疾控机构卫技人员年龄集中在30-50岁之间,共429人,占71.86%,30岁以下及50岁以上级相对较少,分别占13.74%和14.41%。因此疾控机构要更新用人观念,大胆任用高校公管专业毕业生,为疾控机构注入新鲜血液。

  2.两级疾控机构卫技人员学历总体偏低。两级疾控机构卫技人员学历以中专和专科学历为主,市疾控机构分别占29.73%和43.24%,县区级疾控机构分别占60.23%和22.56%,本科学历者在地市级疾控机构占18.92%,在县区级疾控机构占2.10%,研究生学历为0,无学历者分别占8.11%和15.11%。因此疾控机构要拓宽用人渠道,让公管专业本科生在疾控机构发挥他们的专业特长,促进疾病控制事业的发展。

  3.2人才培养方式的改革

  公管专业的课程繁多,特别是医学课程,医学不同于其他学科,其特点主要体现在医学课程门数多、内容复杂、互相连贯、互为基础、系统性强,因此教学任务繁重,但由于公管专业多为四年制,课时较少,授课内容难以全面展开,只能蜻蜓点水,而且大多数高校是直接选取临床医学专业课程中的部分科目,每门科目只选取部分章节讲授,缺乏专门的教材,不仅破坏了医学课程的完整性,而且缺乏有针对性的教学,学生难以理解,掌握效果普遍较差。因此人才培养方式的改革迫在眉睫,要实施改革主要需要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1.公管专业医学教材需要专门化。医学学科覆盖面广、系统性强,公管专业的医学教材不仅要系统连贯,还要将基础医学知识和临床医学知识高度融合,并针对公管专业学生的基础,深入浅出,使学生易于接受,利于学生了解医学全貌,掌握必要的医学基础知识和临床医学知识。

  2.公管专业的授课团队需要专门化。由于公管专业的医学课程授课教师来自不同的教研室,授课缺乏协作性,授课内容衔接性较差,导致学生掌握效果较差,因此需打破学科界限,设置专门的医学概论教研室,组成独立的医学概论授课团队,针对公管专业采取有别于临床医学专业的授课方式,提高授课效果。

  3.提高教师和学生对实践环节的重视程度。要从根源上改善学生实践能力较差的现状,首先必需要让学生和教师认识到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对此学校要加强实践教学方面的宣传工作,以提高教师和学生对实践环节的重视程度。

  4.采取多元化的实践形式。目前公管专业的实践形式比较单一,大多采用教授法、演示法、学生讨论的形式,综合性和开放性实验较少,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达不到要求,因此要构建实践教学模式,设计课堂实践、社会实践、专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等实践教学环节,加强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行政管理论文2

  1引言

  作为行政管理关键要素的行政管理人员,它既是管理的基础,又是管理的主体。离开了人,管理就无从下手,高校行政管理人员主要负责贯彻上级的命令和决策,参与工作规划的制定与落实,组织实施各种事务性工作,解决各类实际问题,保证全校运行顺畅。随着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行政管理人员的政策解读能力和职业技能的胜任与否,成为决定高校是否具有管理活力的关键因素。因此,继续教育在高校行政管理环节显得十分必要。只有彻底解决高校行政管理人员政策、技能的滞后化与高等教育现代化推进之间的矛盾,全面提高行政管理队伍的整体管理水平,才能保障高校服务科研、服务人才培养以及服务社会的职能,从而实现高校的可持续发展。

  2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继续教育存在的问题

  2.1管理人员继续教育的理念淡薄

  “重教学、轻管理”的现象在高校普遍存在,高校的领导层认为在职行政人员参加继续教育既影响日常工作,增加经费支出,又得不到理想的培训效果,因此,他们更加愿意将经费和精力投注在能够带来科研效益和经济收益的教师身上,这就导致高校行政管理人员拥有的培训资源相对有限,获取进修和培训的机会也相对较少。此外,中国高校的大部分行政管理人员并非来自行政管理专业,许多人在上岗前也未曾想到会成为一名高校的行政管理人员,他们对职业本身的认识十分薄弱。在走上岗位之后,很多人也弄不清楚行政管理的本质到底是什么,高校行政管理的特殊性是怎样的,以及如何将教育与管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他们仅仅成为了上级指令的执行者,缺少了对自己岗位发展的水平和状态的判断,缺少了对现代化高校管理体制的新认知。目前,高校行政管理存在着“重职位轻能力”的问题,行政人员未能充分认识到继续教育的目的在于提高个人的综合素质,促进管理人员的服务化和专业化,从而适应现代化管理体制的新要求。行政人员往往为了职位升迁,将自己的重心放在繁琐的事务上,忽略了再教育和再学习,忽视了自我能力的提升,造成了行政管理工作陷入窠臼,单纯周而复始地循环。

  2.2管理人员继续教育机制不健全

  综观政府先后出台了大量的法律法规,诸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教育法》、《高等学校教师培训工作规程》等,让高校教师的继续教育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和各高校也都采取了积极措施,鼓励在校教师参加继续教育,激发教师提升个人能力的热情。然而针对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的继续教育体系却存在着明显的缺失。现阶段,高校管理人员继续教育缺乏稳定的规范依据,缺乏权威的决策组织、独立的监督反馈和科学的考评等机制,缺乏专门管理和监控管理人员继续教育的机构。正因为继续教育的机制不完善,过多偏重于临时性的行政性指令,导致大部分的培训只流于形式,形成了以旅游休闲为主,学习研究为辅的培训模式。这样的继续教育体制与现代化管理的要求不相适应,不能形成完善个人职业生涯发展的继续教育体系。

  2.3管理人员继续教育形式单一

  目前,高校管理人员的继续教育还是以学历提升为主,诸如在职硕士、博士等,其主要目的在于提升学历层次,满足职位升迁要求。高校管理人员的继续教育工作往往停留在满足统一培训要求而设计,讲究培训规模和效益。目前的培训缺乏实效性强的管理和实施细则,缺乏能够满足管理人员多样化、个性化需求的培训形式,缺乏经过精心设计的培训方案和内容。管理本身是一门科学,它具有自身的理论体系和发展脉络,需要耗费精力去学习和钻研。行政管理人员的培训需要结合自身的发展方向进行有针对性的再教育。笔者认为,行政管理人员的继续教育可将学历教育与岗位培训相结合,在打下良好文化基础的同时,学习现代管理理论,掌握科学管理手段,更新管理理念,加强知识积淀与经验积累,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提高管理水平,适应现代化高校管理的新要求。

  3推进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继续教育的途径

  3.1深化对管理人员继续教育问题的理解和认识

  随着科技的发展,当今社会人们的生活方式正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打造一支善于创新、与时俱进的管理团队,对于支撑高校的教学与科研,促进高校的全面发展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对于高校而言,在当前新的形势下,需要对行政管理人员的继续教育问题,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和认识。首先,学校总体管理水平的提升有赖于行政人员管理能力的强化。在信息化快速推进的当下,人们的生活和社交方式正悄然发生变化,社会的快速发展让高校旧的管理模式,难以适应新时期的发展需要。因此,高校需要通过行政人员的继续教育工作,提高行政人员的管理能力和综合素质,从总体上提升学校的管理水平,以适应发展的需要。其次,学校的教学和科研工作水平的提升,也有赖于管理团队的创新。高素质的'行政管理团队,能够结合学校实际,引入科学的管理理念和现代化的管理方法,创建高效推进教学与科研工作的管理制度和服务体系,使教师更好地投入教育和科研一线,使学生拥有更好的学习环境。相反,如果学校行政管理人员的整体水平不高,则会导致学校整体固步自封,管理团队执行力下降,影响教育和科研工作的顺利开展。

  3.2建立和完善继续教育的规章制度

  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继续教育的推进关系到学校的教育管理水平的提升,对于学校的长远发展至关重要。为确保工作正确、有序地进行,必须建立完善相关配套制度,使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继续教育的推进工作有章可循。首先,建立行政人员继续教育的各项规章制度必须立足学校的长远发展。行政管理人员的继续教育工作应作为学校长远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校总体规划的统一框架下,开展行政管理人员的继续教育工作,并形成相关制度。制度的建立,既要确保行政管理人员的继续教育问题不被忽视,又要保障学校的正常管理工作不受影响;既要为行政管理人员提升自身素质提供机会,又要将学校管理水平的提升纳入总体规划。此外,要重视总结实践经验,逐步完善各项规章制度,使行政管理人员继续教育工作的推进更好地服务于学校的发展。各项规章制度是否顺应相关工作的发展,必将因时、因地而异,在规章制度执行的过程中,需要实时分析和总结问题,调整和完善规章制度,使之能够持续推进行政管理人员继续教育工作的开展,促进学校管理水平的提升,推动学校的总体发展。

  3.3联系工作实际建立形式多样的继续教育体系

  针对高校管理人员继续教育形式单一的问题,要明确深化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继续教育工作的核心目标是全面提升高校管理团队的综合素质和管理水平。要实现此目标,既要注重提升管理人员的管理理论水平,又要注重培养管理人员的综合能力,从而提升管理人员的实际工作能力。因此,结合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的实际工作建立形式多样的继续教育体系,才能有效推进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的继续教育工作,实现全面提升管理团队水平的最终目标。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的继续教育体系的建立必须立足于实际工作。无论是学历教育还是业务培训都必须联系工作实际,有针对性,方便高校行政管理人员学以致用。尽量避免单纯为了提升学历,对实际工作并无太多帮助的一般性学历教育。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继续教育的本质目标应该定位为提升学校的教育、科研管理水平,打造与时俱进的管理团队。针对不同的具体培训目标和实际工作情况,可以制定形式多样的培训方式与方法。例如,在需要提高某些重点培养对象的理论素养和综合水平时,可以选择学历教育;而在针对具体工作中的某些具体问题时,则可以通过短期的专题性集中培训,快速提升整体团队的水平。总而言之,继续教育的最终目标是解决实际工作中遇到的困难,提高团队水平,克服发展瓶颈,需要依据实际情况,灵活制定培训的方式和方法,只要能够达到应有的效果,无需拘泥于具体形式。

  4结语

  当前环境下,高校行政人员的继续教育仍存在诸多问题。既包括思想认识上的不足,又包括制度建设上的缺失,还包括教育形式上的过于单一化。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对高校行政管理团队的要求也日益提高。为了提升管理团队的总体水平,针对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的继续教育也显得越发重要。重新正确审视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的继续教育问题,建立并完善与之配套的一系列规章制度,构建形式多样的继续教育体系已经成为新时期高校管理团队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者:吴笑欢 杨斌 单位: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行政管理论文3

  一、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情况与意义

  1.发展情况。对比世界各大国家高等院校的教育发展情况,在世界大多数发达国家中,专科教育于20世纪70年代便得到了普遍的发展,经过十年的变革演变,专科教育逐渐在学校教育建设中失去了发展的核心地位。20世纪80年代,我国总结国际发展经验,开始大力发展高职教育,经过长时间的建设与变革,我国高职教育逐渐在学校教育发展历史上占据了主导地位。面对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我国政府长期掌控高职教育的发展进程,导致社会力量、企业、相关组织很难介入其发展过程中。我国高职、大专院校出现了应用型人才培养不足,教师队伍建设质量不高,毕业生就业难等实际问题,通过对高职、大专院校教育的调查研究发现,出现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便是当今学校教育行政管理發展过程中过于重视发展速度与规模,忽视发展的质量性所致。

  2.信息化时代高职教育的发展意义。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建设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我国在经济发展、政治建设、文化凝聚、农业改革、军事腾飞等各大发展进程中都取得了骄人的成绩,面对政治经济的快速发展步伐,我国急需建设保证发展的优秀常备军,为我国的现代化发展体系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持。因此,在国家的有序领导下,积极动员社会各界、企业组织、文化团体等参与到职业教育的发展建设中,为我国的职业教育发展建言献策,从而为进一步加强我国的职业教育体系做出具体的实践与指导。通过合理利用互联网技术,学校的行政管理人员可以充分掌握学校建设信息,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从而提高工作效率。此外,学校的行政管理者还可以充分了解教育行政管理中的不足,并针对具体问题提出合理的应对措施。

  二、高职、大专教育行政管理的理念综述

  1.高职、大专教育行政管理。所谓高职类、大专类院校的教育行政管理就是“高等职业教育”行政管理的简称,高等职业教育行政管理体系是一个内外结合的有机整体,既包括宏观的外部调控也包含学校内部的'微观管行政理体制,而本文在分析国家宏观管理的基础上,主要对学校内部的微观教育行政管理体系做出具体的阐述。

  2.高职、大专院校教育行政管理有效性。“有效性”主要指人们对相关教育政策和教育体制的显著实施效果。“有效性”是一个动态循环的演变过程,既包括活动进行的事前准备、发展趋势预估、变化情况分析,也包含也事后的整体分析与反馈规划,如此循环往复,不断推陈出新,才能保证各大活动的有序运转。如今,“有效性”作为现代教育管理的一大重要考核指标,已经慢慢渗透到了学校教育管理的各大发展领域,具体指高职院校以核心管理部门为核心,根据学校的长远发展战略,采用针对性的发展方式,将各项教育资源进行整合规划,从而采取有效的建设措施,取得建设成就的全过程。

  三、学校教育行政管理的现状研究

  1.学校的教育行政化权利过大。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大专院校的教育行政发展模式都是标准的发展体系。一般有严格的等级性和整体分布性,自上到下依次分为学校、院系、系部和各大研究室等多样组成结构。但是在发展过程中,部分学校过于强调对行政管理行政执行力,虽然学校近年来一直在强调各大部门的通力合作,学校也逐渐形成了上行下效的整体发展模式,但是高职、大专院校的行政权利依然过于集中,并没有发挥出理想的行政功效。

  2.教育成果考核缺乏实效性。当今,我国高职、大专院校的教育考核标准一般按照教师的绩效进行评估,虽然这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授课的质量,但这不是一种完善长久的考核体系,没有具体的教师绩效评估标准,也没有形成一套完善的激励机制,在考核过程中,缺乏具体的实施措施。如果这种情况长期发展而得不到改善,将会严重影响高职、大专院校的行政管理建设,阻碍学校教育行政管理水平的提高。

  3.学校各部门团结合作意识薄弱。在当今学校的行政管理建设团队中,普遍存在各自发展、缺乏联系的状况。各个发展部门只管做好本部门的本职工作,对于其他部门的发展状况全然不知,这样就会导致学校常规事务建设出现中断,不能将各部门的职能发挥到最大效益,影响了学校的团队建设效率,容易造成管理的行政堵塞情况。

  4.教育行政管理模式发展不健全。跟社会教育发展机制相比,我国高校自身的教育行政管理处于劣势地位。目前,我国高职、大专院校的行政管理发展模式存在较多的不足和缺陷,急需进一步的完善和改革。究其发展原因,主要是学校行政领导集体效率低下,学校权责监督机制不完善,缺乏完善的激励措施和监督制度。如果任由学校内部的行政管理模式如此发展下去,必然阻碍学校的特色教育发展进程,不利于学校的多样化管理模式建设,最终必然会对学校的长远发展造成不利的影响。

  四、学校教育行政管理的有效性探究

  1.建立健全的教育行政管理机制。教育行政管理要以学校的各项教育发展事业为发展基底,但归根到底是管理的一种表现形式,因此,各项常规事务的发展要符合基本的管理施行规范,逐渐实现发展的制度化和规范化。要建立健全的教育行政管理机制,首先,建立合理的教育工作考核体系,使学校行政管理人员的日常管理工作得到有效的制约和监督,并能根据教职工、管理人员的日常表现不断调整考核机制,建立一个联动的管理与考核协调发展机制。其次,要有行政管理文化作为发展依托,养成良好的文化发展氛围,不断提高学校行政管理人员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最后,完善学校奖惩制度,做到奖罚分明、公平公正,从而形成完善的教育行政管理发展机制。

  2.创新教育行政管理发展模式。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信息化时代,我国高职、大专院校在进行管理发展时必须顺应时代的发展潮流,合理利用互联网技术创新行政管理方式,改革相应的行政管理手段,将管理信息数据化、规范化,并建立一套完善的网络循环发展机制。建立专门的教育行政网上论坛、教育行政建设、学校信息传播平台等发展系统,培养专门的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不断创新管理发展模式。

  3.增强部门之间的协调与沟通。高职、大专院校存在沟通不畅的主要原因是学校管理范围大,往往存在沟通不及时、信息传播延误等现实问题。借助互联网技术,高职、大专院校的各个发展部门在自身工作完成的同时,可以及时将完成情况上传至网络平台,下一个关联部门便可以简单方便的查阅到任务的执行进度,便于提前做好任务准备,并对前一部门的发展情况提出及时的改进建议,如此上下连接便形成了一个良性的流水线发展机制,便于提高管理质量和管理水平。

  4.加强教育行政信息的规划与治理。目前,我国高校普遍使用互联网技术辅助办学,不仅提高了办学质量,也为教育信息的传播和共享提供了有利条件。但在发展的过程中,要注意教育行政信息传播的实效性和及时整合,加强对学校教育行政信息的规划和治理,才能切实保障管理水平和管理质量。在具体的实施建设中,学校要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合理利用国家拨款资金,引进先进的网络发展平台,并合理考虑高职、大专院校教师与学生的现实需求,让更多的行政人员学习专业知识并能做到活学活用,不断寻找更加完善、科学的发展办法,可以分布实施教育行政发展措施,减少资源的浪费与破坏,真正提高教育行政的管理水平。

  五、结语

  随着高校竞争的日益激烈,高职、大专院校要想在激烈的教育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固守传统的教育行政管理模式是远远不够的,要切实抓住信息化的发展机遇,利用现代化的互联网技术进行合理创新,掌握科学的信息化管理手段,不断提高学校的行政管理水平,推动学校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俊英,提高高校管理信息化的对策[J].合作经济与科技,20xx.

  [2]赵志峰,高职院校行政管理改革思考[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月刊),20xx.

行政管理论文4

  摘要:按照国家要求,中医药管理部门展开了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贯彻落实中医药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创新机制,改变传统的行政管理方法和管理理念,推动我国中医药事业的快速发展。中医药要改变传统的发展模式,突出其自身优势,创新治疗模式,不断扩大中医药企业的规模。国家和政府要在中医药事业发展过程中起到一定的引导作用,鼓励社会企业参与到中医药事业建设中,多方发展我国的中医药事业。

  关键词:中医药;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战略

  我国中医药发展的总体目标是2015年完成中医药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实现中医药的全面发展。随着中医药事业的快速发展,中医药对国家发展和社会稳定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医药在发展过程中,还需要不断完善管理体制,实现中医药事业的快速发展。

  一、我国中医药发展现状分析

  随着中医药的快速发展,中医药的优势在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中被发挥出来。如今,中医药机构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健全行政管理体制,服务能力显著提升。如:在汶川大地震中,中医药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十一五”期间提出了中医药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方案,“十二五”期间,国家和相关部门对中医药的发展给予了高度重视,并提出了“坚持中西医结合”的发展理念,深化中医药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指明了中医药的发展方向,明确了中医药的发展目标。党和国家为中医药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营造了良好的气氛和环境,并加大了中医药行政制度改革方面的资金投入,为中医药的改革提供了资金保障。在中医药快速发展的同时,中医药发展过程中的问题也日益突显。目前,我国中医药的优势并未得到充分发挥,服务能力还有待提高,还无法满足人们对中医药的新需求。中医药在治疗和预防疑难疾病方面的技术成效并不显著,中医药工作人员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社会对中医药的认知度还不够高。除此之外,我国中医药缺乏专业人才,严重阻碍了中医药的发展。偏远地区的中医药基础设施不足,工作基础相对薄弱,无法满足中医药发展的需求。目前,我国中医药行政管理制度的改革比其他方面的改革进度缓慢,这也是中医药管理部门必须重视的问题。

  二、我国中医药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战略分析

  1.创新中医药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方法

  要想对中医药行政管理体制进行深化改革,相关部门必须坚持正确合理的改革方式。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中医药也得到了迅猛发展,中医药管理部门认识到了行政管理体制深化改革的重要性,对行政制度进行改革,提高自身的行政管理能力。要想保证中医药行政管理制度深化改革的合理性,中医药管理部门就必须充分了解中医药的发展现状,结合中医药的.发展现状,合理的制定行政改革方案,推动中医药的发展。在中医药发展的过程中,国家应该加强对中医药的调控,完善中医药发展机制,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原则,统筹规划。在新的中医药行政管理体制下,确定中医药发展的目标,创新中医药发展模式。

  2.明确中医药行政体制的改革的目标

  中医药行政管理制度深化改革是一项非常艰巨的任务,相关部门一定要明确责任,合理决策。目前,我国中医药行政管理制度的改革比其他方面的改革进度缓慢,主要原因是医药部门没有明确行政管理制度深化改革的目标,改革过于盲目,管理缺乏目的性,改革深化过于形式化。如今,我国中医药行政管理部门法律不够健全,行政管理缺乏政策保障。要想推动中医药行政管理体制的深化改革,国家必须不断建立和完善中医药行政管理制度改革相关的法律法规,为中医药行政制度的改革提供政策保障。我国中医药行政体制的改革具有长期性的特点,行政体制的改革必须把多种因素结合起来,比如:要考虑到国家政策对中医药行政体制的改革的影响、社会经济发展对中医药行政体制的改革的影响等等,只有降低外界因素对中医药行政体制的改革的影响才能推动行政体制的改革的开展。

  3.加强中医药人员培训

  在我国中医药行政管理体制深化改革的过程中,相关部门无法把理论研究和指导结合在一起,过于注重理论研究,忽略了指导的重要性,导致行政体制的改革先天不足。除此之外,中医药管理人员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对中医药行政体制的改革成效有很大影响。要想推动中医药行政体制的改革,就必须加强中医药人员的培训,不断提高中医药人员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中医药管理部门可以联合当地政府成立中医药培训基地,加强中医药知识的培训,丰富培训手段,创新培训模式,壮大中医药人员队伍,为中医药行政体制的改革奠定基础。

  4.中西医相结合

  中医药是我国的瑰宝,对国家发展和社会稳定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实践表明,中医药和西医都有其自身的优势,可以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在中医药行政体制的改革的过程中,国家出台了《中医药行政体制的改革的意见》,明确了我国中医药行政体制的改革目标。政府和相关部门也加大了扶持中医药行政体制的改革的力度,中医药得到了更多人的肯定和鼓励。《中医药行政体制的改革的意见》提出,在深化中医药行政体制的改革过程中,要把中医药和西医相结合,进而推动中医药的快速发展。

  三、结语

  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对国家发展和社会稳定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从中医药发展现状可以看出,传统的中医药行政体制已经无法满足中医药的发展需求。如今,中医药行政管理体制必须不断深化改革,才能满足中医药事业发展的需求。要想对中医药行政管理体制进行深化改革,相关部门必须坚持正确合理的改革方式,创新改革模式。要想推进中医药行政体制的改革,还必须明确中医药行政体制的改革的目标,避免出现盲目改革的现象。在中医药行政体制的改革的过程中,还要把中医药和西医结合起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璀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构建研究[D].齐鲁工业大学,2013.

  [2] 王本兵.我国城镇化发展的制度创新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1.

  [3] 郭平.我国公办大学内部治理结构研究[D].西南大学,2012.

  [4] 梅月华.关于促进自主创新的税收政策及相关税政管理体制研究[D].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2012.

行政管理论文5

  摘 要:近年来,国家对“三农”工作支持力度不断加大,农村经济取得了长足发展,而农村违法占地建房现象也越来越严重,本文基于禄丰县农村违法占地建房现状调查,对农村违法用地问题的主要原因与整治对策展开了具体分析。

  关键词:农村违法占地建房; 现状调查; 整治对策。

  1 农村违法占地建房的现状。

  云南省禄丰县国土面积 3 536 km2,辖 3 乡 11 镇 165 个村委会( 社区) ,常住人口 42. 9 万,人口密度较大,基本农田保护区分布广,全县有基本农田面积 43. 64 万亩( 1 亩≈666. 67 m2) .据调查,目前在一些乡镇特别是经济发展好、群众收入多的东中片乡镇,不批就建、违法乱建的情况比较突出,具有以下特点。

  1) 公路沿线建房现象突出。公路两侧交通便利,房屋建成后有经营、租赁等收入,公路两侧违法占地建房愈演愈烈。

  2) 建房点分布零散杂乱无章。农民建房选址随意性很大,哪里地势好、“风水”好、交通方便,住宅就建到哪里,形成大量路边店、独家院,居民点分布零散,大量的良田好地被占用。

  3) 超占面积现象严重。很多农户从村内迁出后,建新不拆旧,一户多宅,同时由于配套修建畜圈、厕所、柴草房等附属设施,每户占用耕地往往数百平方米占到几百平方米。

  4) 非法流转交易土地问题突出。在城乡接壤地带由于经济比较活跃,形成了自发的宅基地私自交易隐形市场,集体土地大量流失。

  5) 违法占地案件发现迟、处置难。基层土地管理部门人员少、执法条件不够,面对土地案件发案范围大、土地管辖面积广,以致于经常顾此失彼,同时由于土地管理部门在做出处罚决定后对继续施工的行为制止不力,一定程度上也助长了群众的违法占地行为。

  2 农村违法用地问题的主要原因。

  1) 群众收入增加,建房愿望强烈。建房造宅是群众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加之农民人均纯收入逐年增长,特别是东片的碧城镇、仁兴镇、勤丰镇及县城所在地金山镇,人均纯收入都大幅超过全县平均水平,同时受攀比思想和传统观念的影响,在居住方面追求越宽越好,房子越多越好,当通过正常审批渠道难于满足自己的建房需求时,就催生了占用耕地违法乱建行为。

  2) 农村村庄规划相对滞后。农村建房缺乏统一规划,有些地方虽然制定了村庄建设规划,管控作用却并不明显,加上农村居住较为分散,要选择理想的建房位置比较困难,因此往往出现公路修到哪里、自己的责任田在哪里、房屋就盖到哪里的随意现象。

  3) 非法占用耕地建房执法难。现行法律法规未赋予土地执法监察人员一些必要的强制执行权力,其往往只能向违法主体下发《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通知书》,缺乏强制力。同时,土地案件查处,走完法律程序历时较长,走完法律程序,房子早已盖好入住,以罚代批、以罚代法的处理方法更是助长了土地违法违规行为的蔓延。

  4) 农村群众法制观念淡薄。由于农村干部对《土地法》等法律、法规政策宣传贯彻不到位,一些干部群众片面认为土地是集体的,建房就变成自己的。不少农民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在公路沿线土地建房,有的村民私自买卖公路沿线集体土地获取利润,由于未办理合法手续,形成了事实上的“小产权房”.

  5) 农村宅基地供给和需求间存在矛盾。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整体推进,农村改、建新房日益加快,向城镇边缘或平坦地区迁移,但村集体组织没有应对这一需求的措施和条件,只得任由村民选定承包地作为宅基地建房,村民从正规渠道,比如到小城镇挂牌购买土地,既受制于经济条件,又增加了购买土地的成本; 离开原居地,又受制于农业的生产管理。向小城镇转移条件并不成熟,导致农村建房者或向迁移地村民私自购买地基,或占用平坦地区的承包田、地作为宅基地。

  3 整治农村违法占地建房的对策建议。

  1) 坚持规划先行,优化农村土地的空间布局。按照“城镇上山、农民进城”要求,完善县城总体规划和乡镇集镇建设总体规划调整修编,通过加快建设集镇群,统筹推进集镇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产业发展、社会事业发展和资源环境保护,发挥集镇承接县城、带动农村的桥梁纽带作用,以提高整治农村违法建房的科学化水平。在村一级的新农村建设编制规划中,要因地制宜,按照科学、统一的原则做好村级土地的长远规划,同时,深入开展“田、水、路、村、房”整合治理,引导群众建房向中心城镇集中、耕地向规模化经营集中,进一步优化农村土地结构。

  2) 建立健全农村违法建房查处的科学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把查处农村违法建房工作纳入乡镇党委、政府和相关部门的责任目标考核范围,实施一票否决制、定期通报制和跟踪问责制。建立主要领导负全责、主管领导具体抓、主办人员抓落实的工作目标责任制,形成分级管理、部门协调、上下联动、良性互动的领导机制,为查处违法建筑工作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加大对责任的追究力度,坚持查事与查人相结合,经济处罚与行政处分相结合,行政制裁与刑事制裁相结合的原则,建立完善与纪检监察机关和司法机关的联合办案机制,形成统一组织、协调运作的工作机制,严肃法纪,突出抓好对责任人的责任追究,树立起国土资源执法监察的权威。

  夯实农村土地执法基础,要充分保证基层土地执法的人员编制、经费和办公场所,配置交通工具、执法装备、调查取证设备等。同时,通过多层次、多渠道、多种形式的培训,打造一支纪律严明、业务过硬、执法公正的基层土地执法队伍。

  完善防范和监管机制,创新土地执法观念,改变重事后查处、轻事前防范的做法,健全和落实案件查处责任制,把案件查处工作纳入国土资源管理的'重点考核内容,作为评价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及其领导干部工作业绩的重要指标和依据。

  3) 因地制宜地探索特色民居建设,缓解农村建房用地需求。立足全县 92%的国土面积是山区、半山区的县情,积极谋划“多用山地、少用平地,保护耕地、守住良田”的城镇发展方向,最大限度地留足坝区、留足平地、留足耕地、留足水面。借鉴碧城镇下村麦地岭、恐龙山镇小阁楼及勤丰镇勤丰营村、芦柴冲村特色民居建设取得的成效和经验,通过调整、搬迁、征用等,加强对农村土地资源的管理和开发,以群众自愿、规划先行、产业带动的原则,整合农村危旧房改造、扶贫安居工程、异地搬迁、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等项目资金,大力实施特色民居建设示范工程,促进农业产业集聚发展、农村人口集中居住、土地节约集约利用,逐步缓解农村不批就建、违法乱建的现状。

  4) 把好土地关,严格农村建房用地审批。农村建设用地实行“统一规划、统一储备、统一调控、统一供应”,尽量不占或少占耕地,严禁占用基本农田。严格实行农村建房用地计划管理制度,由各乡镇根据上一年度农村建房新增用地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地做好年度用地计划,建房有空闲地的,不再审批新的宅基地,杜绝一户多宅现象。简化农村建房用地报批程序,各乡镇国土资源所,应在接到申请后及时完成现场踏勘调查工作,在规定时限内完成上报审批工作。

  5) 建立共同管理责任机制,严肃查处违法建房的行为。

  农村建房用地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多部门共同监管。县国土部门要会同规划建设、公安等部门依据土地管理法律法规和有关规定,严格土地执法监管,坚决制止乱占用耕地及良田地进行违法违规建设的行为。对不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未取得合法用地手续的农村建房,各部门要依据本部门职责,形成执法合力,坚决给予处理。进一步落实土地执法监察动态巡查责任制,完善动态巡查责任目标考核体系,健全乡( 镇) 、村执法监察信息员、协管员制度,及时掌握国土资源违法违规行为信息,做到早发现、早制止、早处理,把握工作主动权。

  6) 加大对耕地的保护力度,严守耕地红线。通过送法下乡、编写标语,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视察、召开主题报告会和印发材料,编演文艺节目等多种形式深入宣传土地管理法规、基本农田保护条例和土地资源国情、国策,增强广大干部群众依法保护耕地的自觉性和责任感。

  健全耕地保护责任体系和考核评价体系,认真执行耕地质量补偿政策,探索市场化的耕地占补平衡新机制; 认真做好基本农田划定、实施永久保护前期基础工作; 建立健全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管理机制、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 建立健全台账管理制度,与承包耕地农户签订《耕地保护目标责任书》,设立基本农田保护标志碑,确保基本农田保护率达到标准以上。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有效破解农村违法占地建房,应立足县情,按照“守住红线、统筹城乡、城镇上山、农民进城”的要求,完善城乡总体规划、村级土地利用规划,积极引导农民改进建房模式,创新土地监察执法机制,建立严格耕地保护责任制,坚持“防查并举、标本兼治”. [ID: 004167]

  参考文献:

  [1] 王亭婷。农村土地违规建房问题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5,22( 22) : 277-278.

  [2] 徐红新,高国忠,王楚琛。农村土地违法行为: 现状、原因与对策[J].河北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7( 4) : 127-131.

  [3] 陈红霞,赵振宇,李俊乐,等。农村宅基地使用权流转实践与探索[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6,37( 1) : 96-101.

行政管理论文6

  首先,我要向南昌大学MPA中心的领导和各位导师表示最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作为一名工作繁忙的公务人员,能够得到各位导师的辛勤指导,并聆听你们造诣高深、博学精辟的点评,深感荣幸,这将使我受益终身。是你们辛勤的汗水成就了我学业的圆满完成,又是你们在繁忙的教学工作中抽出时间阅读论文,给予热情、中肯、认真地指导。为此,我将永远铭记导师们的谆谆教诲,以此激励自己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努力。

  文稿完成之际,我要衷心感谢***老师在我撰写论文期间对我的悉心指导和大力帮助。*老师认真做学问、严谨治学的工作态度,使我感触颇深,也是我今后学习、工作的所要坚持的理念、原则。同时还要感谢我的`家人,尤其是我的丈夫和儿子,在我学习和写论文的过程中给予我巨大的支持和鼓励,在我烦躁的时候给我带来欢乐,让我能够顺利完成学业、完成论文。

行政管理论文7

  摘要:目前,经过全面深化改革使我国的乡镇机构改革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效,但是很多地方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在关于简政放权的内容改革,并未建立规范、协调、高效的基层乡镇行政管理运行机制。本文针对在接下来如何构建现代的乡镇行政管理体制进行探讨,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构建;现代乡镇行政管理体制;探讨

  1明确乡镇行政管理在国家行政体系中的基本功能与重要地位

  乡镇人民政府在我国的宪法规定中,是最低一级的地方基层政府建制,徘徊在县政与村治之间,能够较为清晰地体现出国家与农民之间的分权关系。在过去的一百多年中,我国出现过四种乡镇行政管理模式:清朝末期与民国时期的乡镇自治模式;中国共产党建立的议行合一;政社合一;乡政村治的二元治理体系。现如今,世界各国都将乡镇一级行政管理作为一种地方基层行政管理体系,为国家管理基层社会事务以及为基层民众提供公共服务。在美国,有许许多多的乡镇及地区,都是具有独立法人地位的地方基层政府组织,但是所管辖的却与面积大小相差悬殊,人口也十分不均,有些地区人口能达到几万人,有的地区人口却不到三百人。当前,我国的农业人口仍然占我国总人口的绝大部分,所以不能过早撤销乡镇基层行政建制,否则会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很多不便。所以,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下,依据公共行政的管理原则,首先要重新明确我国乡镇政府的基本职能以及重要地位,在不清楚乡镇一级政府的具体职能的情况下,盲目的进行乡镇行政管理改革必然会劳民伤财。过去随着乡镇建制规模的不断扩大,基层社会的治理成本越来越高。在全国范围内,乡镇行政管理机构中需要农民来养活的人员大约有一千三百多万人,平均每一个干部都需要68个农民来养活。其中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我国的行政体系分为五个阶级,最低一级的乡镇人民政府的工作任务量是十分巨大的,以至于乡镇政府变成了上级硬性下达任务的辅助型行政机构。所以,我国下一步要进行乡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主要目标在于从根本上解决政党政治与政府政治之间的相互交叉,国家行政权与村民自治之间的相互渗透,将条条块块进行统一的领导分割,乡镇行政管理对于事物的管理权力与财务的管理权力互相脱节,等等许多历史遗留问题。但不管怎样进行什么样的改革,乡镇行政管理都是我国政权结构中最基础层级,必须依法保证其完整的行政地区,适度的人口规模,有序的管理层级,科学的职能定位,合理的机构设置,约束人员编制,固定的政权名称以及规范的政府运作程序。这是目前我国构建现代乡镇行政管理体制的重要前提与制度保障。

  2加强党的领导,扩大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国家的政治经济状况与民主文化状况,以及不固定的社会历史条件等因素,共同决定了国家的政治制度与政党制度。现阶段我国的乡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过程中遇到的最难的问题就是,不知道怎样处理党政关系与党群关系。在乡镇管理中的一个重大原则是党管农村原则。党的乡镇基层组织是各项工作开展的基础,是各个组织工作、活动的领导核心。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强党的领导是关键,要将党委与村党支部的核心领导作用充分发挥出来,提高乡镇基层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要在党的统一领导下一步一步地,有秩序的进行基层民主的扩大。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两个原则:坚持党的领导,不让村民工作放任自流;党组织必须严格按照法律规定行使权力。实际上坚持党的绝对领导权与基层民主的扩大一点都不矛盾。关键的问题是如何不断改进党对乡镇行政管理工作的领导方式与方法。乡镇基层党组织要能够尊重村民自治的核心价值,统筹协调各个组织的利益,将各种社会政治力量进行有机整合,提升党组织在群众心中的凝聚力,是目前我国构建现代乡镇管理体制的重要政治制度保障与组织基础。

  结束语

  新时期乡镇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要将重心转移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进程上,形成对促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都有积极意义的机制。构建乡镇行政管理体制是一项复杂工程,具有长期性和庞大性。乡镇政府既组织、引导农村的社会主义建设,又要实施新农村建设政策,因此构建乡镇行政管理体制需要多方面的努力。相信不远的将来通过全面深化改革,一定会构建出科学合理的乡镇行政管理体制。

  参考文献:

  [1]陈亮.政府效能建设研究[D].中共湖北省委党校,20xx.

  [2]李琳.构建农村基层服务型政府的现实困境和路径选择———以雅安农村基层政府为例[D].四川农业大学,20xx.

行政管理论文8

  摘要:简要地阐述了Z府在信息化建设中的重要性,就信息化发展Z府职能的转变问题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针对行政管理中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实践进行了深入分析,以供参考。

  关键词:Z府行政管理;信息化建设;电子政务;服务模式

  随着我国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其在全球各个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大大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工作方式和思考方式,使人们更加体会到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在信息化发展的过程中,Z府对现代化信息技术进行了合理利用,以不断提高Z府行政管理质量和水平,为人们提供更好的服务,促进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结合笔者的工作实践,就行政管理中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实践进行了探讨。

  1Z府在信息化建设中的重要性

  目前,随着我国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Z府在信息化建设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比如实现自动化办公、加强局域网建设、采用信息公开方式、电子政务等,从中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然而,在Z府信息化建设当中,需要相应的信息技术的支持,因此,应建立健全信息化制度和流程管理,以促进Z府服务工作更加规范化。Z府信息化建设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在Z府电子政务运作的过程中,经常出现一些问题,需要我们及时作出正确处理。因此,在信息化应用的过程中,Z府应结合我国国情,采用先进的信息管理模式对信息化流程进行优化,以推动Z府的信息化发展,提高Z府行政工作水平和效率。

  2信息化发展Z府职能的转变

  随着电子政务信息化建设进程的加快,Z府抛弃了传统的办公模式,引入了信息化模式,以提升行政管理水平。在信息化应用上,Z府可以利用网络技术进行行政管理,简化了公共事务管理,优化了网络流程,提高了办公的效率,这是对行政管理体系的创新,使Z府部门形成一种良性互动模式,以提升Z府的服务效率。Z府的行政管理信息化建设是在行政管理中利用信息化技术来提高办公管理效率的过程,也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趋势。行政管理信息化建设能够迅速地获取数据,实现信息发布平台的共享,保证信息的安全,并能及时发布和处理信息,提高Z府的服务效率和水平,确保Z府决策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为企业和公民提供更优的`服务。

  3Z府行政管理中信息化技术的应用

  3.1信息化在Z府行政管理中的作用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其在Z府行政管理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信息技术在Z府行政管理中的应用能够有效提高Z府的办事效率,不断完善Z府机构的组织体系,同时,还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①在信息技术应用中,Z府与社会的关系发生了较大的改变,加强了Z府与社会之间的交流;②Z府传统的服务模式受到信息化的冲击,采取了信息化管理模式,大大提升了行政管理的技术水平;③提高行政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提升了Z府绩效。在Z府信息化建设当中,其建设核心是采用信息化管理模式,以提高Z府的信息化管理与利用水平,重新安排Z府行政管理流程,规范行政管理制度。信息化技术在Z府行政管理中的应用,是Z府信息化事务发展的过程,在行政管理中通过采用数字信息化技术,不断提高了Z府对民众的行政服务能力,提升了行政服务效率,减少了行政管理上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3.2使Z府行政管理模式更加现代化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应用,确保了行政服务工作有效、有序进行,不断完善了行政管理制度,使行政管理模式向现代化方向发展。在信息化全面普及的时代,解决了以往行政管理中需要大量人力的问题,大大节省了管理时间。比如,在管理工作中,我们可以通过数据统计、经济统计、信息核算等技术来提升自身的效率。要达到这一目标,需要信息技术作为支持,并将这些信息技术应用于Z府行政管理工作的全过程当中,以提高自身的信息化应用水平,为民众提供更好、更快的服务。

  3.3实现行政管理模式网络化目标

  以往,行政部门在传统的信息应用中,一般是通过文件的传送来实现管理目标,这将会导致文件不能及时到达,影响到行政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然而,通过采用信息化服务体系,可以确保信息的迅速传送,减少中间传递过程和时间,这大大节省了工作时间。Z府信息化建设采用了完善的网络组织结构,实现了信息数据的共享,加强Z府行政部门的联系与沟通,提高管理工作效能,减少了人力资源。与此同时,在行政管理中采用网络化管理模式中,能够确保组织成员良好沟通和协作,提高行政部门的绩效。

  3.4体现Z府行政管理模式灵活化

  在Z府行政管理过程中,如果采用传统单一的管理模式,将会导致管理工作效率低、出现时效差等,且这种管理模式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加大了Z府的经济投入。而通过建设信息化行政管理体系,以上问题将会得到有效解决。比如,电子监控设备在公路中的运用可以实现上路车辆的实时监控,且可以观测车流量情况,为Z府部门提供准确、可靠的数据和依据。此外,社会公众还可以通过Z府的电子信箱,积极参与到Z府部门各种讨论当中,比如在网上讨论和收集的决策方案,通过它来表达自己的看法和发表个人的意见;同时,公众还可以通过信息网络,随时与行政部门、行政人员保持联络,实现相互监督。在Z府行政管理工作中,通过信息化的建设进程的不断推进,行政管理部门应建设信息化管理平台,采用网络化发展模式,重视信息化共享以及各个部门之间的协作等问题,尽可能地提高Z府行政部门组织管理的水平和工作效率,以降低行政管理的成本。

  4结束语

  信息化管理作为Z府行政管理中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信息化在Z府行政管理中得到了广泛应用,行政管理工作逐步实现信息化是发展趋势。信息化技术在行政管理中的应用,是一种全新的管理模式,实现办公网络化、管理一体化目标,大大推动了我国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就目前而言,信息化管理在Z府部门行政管理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纪骄.我国企业行政管理的问题分析[J].经营管理者,20xx(04).

  [2]李素英.行政管理工作的现代化及其效率的提高[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xx(11).

行政管理论文9

  文书处理工作直接关系到公文质量的好与坏,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企业的工作水准和严谨程度;公文流转的快与慢,又反映了一个企业的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以文办事时,拿出去的公文就是一个单位的名片,是一个单位对外给人的第一印象。一个企业的公文质量一定程度上又取决于本单位的公文处理人员。

  1.文书管理的概念

  通常文书都是指组织或者个人在工作或者活动中使用的一些格式特定、内容系统、体式完整的文字材料。主要包括工作简报、电讯、图片、图纸、报表、纪要、通讯、会议记录、讲话稿、文件、书面和口头记录等形式的材料。一般可以将文书分为私人文书和公务文书两种类型,统称公务文书为公文,它是国家机关在处理政务的时候用来记载各种活动、交流经验、报告相关情况、指导与商谈工作、请示与回复问题,传达与贯彻政令指示、颁布命令决定的文字材料。作为综合性管理技术的文书管理,己经被广泛地运用于现代各种综合场合的资料整理当中。管理不仅是行政机关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还是提高行政工作质量及效率的重要内容。

  2.当前文书的行政管理与质量监控中存在的问题

  (1)由于企业规模不断扩大,新上项目新增人员年轻化,缺乏实际工作经验,职业培训没有及时到位。文书处理工作人员素质和业务水平有待提高。

  (2)公文处理过程中,不规范的现象时有发生。发文办理文种选用不正确,标题使用不规范,公文撰写质量不高,公文审核制度执行不严,联合发文主办部门沟通不到位,排版不规范,发送对象不准确,公文发送渠道违返保密规定;收文办理不及时,业务部门相互推倭导致文件分发困难,文件崔办不到位,0A系统里的崔办节点形同虚设,电子公文管理制度不健全等等。

  (3)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信息化管理规范程度不断提高。网络自动化办公系统,在企业文书处理工作中日趋成熟。0A系统、电子公文,给公文处理工作带来快捷方便的同时,随之而来的是给一部分不懂电脑的同志带来困惑,从系统操作、到文字录入步步维艰,从而影响到工作效率。

  3.文书的行政管理与质量监控措施

  3.1强化政治学习,有效提升政治素质

  身处文书处理工作岗位,文书人员必须加强科学理论学习,强化思想政治学习,坚决拥护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遵守企业规章制度,以先进思想武装自己的头脑。同时,作为企业员工,需认真学习领导讲话,学习企业经营理念、发展战略和企业文化理念,为企业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3.2坚持敬业、负责的工作态度

  文书处理工作较为繁琐,需要文书工作人员保持仔细、负责、敬业的工作态度,由于文书工作关乎企业发展、领导决策及企业中心工作,具备极强敏感性、政治性。因此,对于文书处理工作,出现任何疏忽,均会对企业发展造成严重影响,具有重大责任。

  3.3坚持细心与耐心

  3.1.1文书工作细心。就是要做到文书处理一丝不苟,确保小事不漏与大事不误,善于细心观察,事先发现隐患,及早排除险情。由于文书处理环节复杂,若工作不细致或不专心,极易发生问题,对企业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而且文书处理工作属于事务性工作,劳动量较大,重复性较高,缺乏新鲜感,文书人员极易产生疲倦感,进而发生差错。所以,文书工作人员,必须时刻牢记职责,具体工作中,做到戒骄戒躁,做到周密思考,努力提升工作水平。

  3.1.2文书工作耐心。就是要对琐事耐心,静心处理工作,由于文书处理工作需协调较多关系,无法避免棘手问题,需要文书人员反复协调、沟通,保持足够耐心,不然无法做好文书处理工作。因此,文书工作越是忙碌、繁多,文书工作人员就要条理分明、不急不躁,要坚持不厌其烦的精神,耐心战胜困难。

  4.遵守准确、安全的基本原则

  (1)文书处理工作准确。就是要求文书质量,准确作为文书处理的基础、生命线,文书质量对文书效用具有直接影响。在拟制文书时,按照国家法律法规,确保格式规范、观点正确。文书处理时,确保作风严肃、手续齐全与程序完整。为保证文书处理准确,需制定公文处理办法或规定,规范文书处理程序。

  (2)文书处理工作安全。就是要求文书的安全管理,体现文书政治性,尤其对于涉密文件,必须完善处理与拟制机制,建立秘密文件专用通道,及时消除不安全隐患。目前,网络泄密现象较为严重,因此要确保网络文书内容不被篡改、窃取。同时,确保文书实体安全性,文书字迹必须工整,材料应耐久,降低文书自然损坏、人为损坏的几率,尽可能延长文书寿命。

  5.有效利用现代化管理技术,提升自身综合素质

  随着网络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必须建立健全电子公文管理制度,使0A系统在企业发展中平稳运行。文档一体化协同工作平台,实现了文书、档案数据共享,避免了数据重复录入,节省了人力,大大提升了工作效率。因此,文书工作人员必须按照岗位工作要求,克服一切困难,加强学习,不断提升业务素质,努力适应公文处理工作网络办公自动化工作环境,同时,业务部门要加强职业技能的培训教育工作,从而使每一个工作人员工作效率最大化。

  6.结论

  文书管理是一项综合技术的学习、实践的过程,在实际管理的过程中,每一个环节都离不开安全、及时、准确的管理要求,因此,要围绕整体管理的实际需要,突出对文书管理的细节管理、制度管理、人员管理等多个方面的综合应用,尤其是要突出对文书管理的现代技术运用,通过培训等方式,提升管理员的综合素质,更好的服务于现代管理的实际需要,提升文书管理的整体效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

行政管理论文10

  摘要:

  企业行政管理不仅对于企业的运营现状具有重要作用,而且企业的未来发展也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企业行政管理的制约,因此,做好企业的行政管理工作至关重要。本文从企业行政管理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出发,分析了现代企业行政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对企业行政管理工作改革提出了几点建议,旨在提高企业行政管理工作的质量,促进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

  现代企业;行政管理;人才建设

  所谓企业行政管理其实就是指企业内部的特定行政管理系统。这种特定的行政管理系统是按照一定的原则和方法,并在法规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制定的一种企业制度,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促进企业的生产和发展。企业行政管理必须能够对企业的日常事务进行处理,并且确保不影响企业的正常生产。此外,一个企业的行政管理必须要与企业自身的经营理念、企业精神以及企业的文化建设保持一致,在企业领导为企业发展制定各种战略的时候还可以提供必要的数据信息,由此可见,企业行政管理需要包含多种协调服务管理功能。

  一、企业行政管理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企业行政管理工作是企业管理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如果一个企业的行政管理工作做不好,则会直接影响企业的未来发展,因此,做好企业的行政管理工作非常重要。完善的企业管理不仅能够激发企业全体工作人员的工作热情,而且还能够增强企业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对增强企业内部员工的凝聚力具有重要作用。当前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企业要想在市场中谋得生存和发展的契机,就必须做好企业内部行政管理工作,从而提高企业自身的市场竞争能力,确保企业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当前现代企业行政管理的问题分析

  (一)习惯沿用传统党政机关行政管理模式。受计划经济的影响,我国很多企业仍然习惯于沿用传统的党政机关行政管理模式。在这种管理模式下,企业的行政管理工作多半停留在形式主义,并没有真正发挥出具体的管理作用。同时企业在运用传统的党政机关行政管理模式的时候也没有考虑企业自身的发展状况,更没有设置科学合理的管理手段,不仅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而且也阻碍了企业的正常发展。时间对于企业发展具有重要性,长时间运用这种传统的行政管理模式,企业的竞争力无法提升,企业在服务和管理方面的能力也无法适应时代的发展,久而久之,企业便失去了市场竞争力,甚至被市场所淘汰。

  (二)行政管理体系不够全面。企业行政管理过程中,比较容易形成一些机关习气,如果企业没有制定完善的行政管理体系,并且缺乏一定的行政管理规章制度,这种机关习气就会越来越泛滥,一旦出现问题,各部门以及个人之间都会互相推诿,无法确定问题责任人。此外,很多企业虽然制定了相应的规章制度,但是却没有对规章制度的实施进行监督管理,导致很多工作人员有法不依,甚至一些领导都没能做到按照规章制度办事,在处理一些管理事宜的时候,凭借个人的主观判断就妄下评定。基层员工虽然有怨言,却不敢直言,于是消极对待工作,直接影响企业的整体效益。

  (三)缺乏专业的行政管理人员。当前很多企业都没有充分认识到行政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大部分企业的行政管理部门都只是形式,没有真正的实权。而行政管理部门也都被认为是闲职,所以配备的工作人员素质都比较低下,缺乏专业性。如此一来,企业在制定一些行政规章制度的时候,由于行政部门人员缺乏应有的专业性,其制定的规章制度不能满足企业发展的要求,甚至影响企业的发展。这种现象频频发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企业的利益。因此,很多企业部门领导都忽视行政部门,直接制定适合自己部门的规章制度,进一步架空了行政部门的工作内容。但是,这样做导致各个部门之间无法做到协调,同样不利于企业的发展。因此,行政部门管理人员的专业性对整个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

  (四)行政管理效率低下。由于企业部门较多,行政管理部门在工作的时候,如果考虑稍有不慎就会影响整个行政机构的运转。此外,行政部门在解决某些问题的时候,有时会因为少数人的反对,或者解决问题的方式损害到了某个部门或者某个人的利益,使得问题无法及时得到解决,导致行政管理效率过低。

  三、我国现代企业行政管理的改革思路分析

  (一)规范企业行政管理模式。针对现代企业有的行政管理部门存在着主观性问题,只有通过加强行政管理的规范工作才能够遏制这些主观行为,让行政管理工作能够纳人到统一的框架下进行,这样就能够让行政管理少一些主观管理,多一些客观管理,从而促进企业行政管理的规范性。对于企业而言,行政管理是其管理内容的重要构成,对于企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如果缺乏规范性的管理,那么相关的制度就难以得到有效执行,企业的领导也难以在很短的时间里就能够发现企业在管理中所存在着的问题,甚至会造成企业决策的失误,给企业带来巨大的风险。所以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企业行政管理的核心工作就需要在实际的管理过程中,制定统一的.行政管理规章制度以及结构体制,让不同的部门以及工作岗位,甚至每一位员工都能在行政工作人员的协调下进行良好的运作,而且这些运作和协调工作都是基于良好的制度,而不是通过管理人员的主观意志来进行管理。当然要做到这一点一个非常关键的基础就是让每一位员工都要有明确的职责和权力,这样就消除了相互推诱,工作效率低下的问题。

  (二)做好企业行政管理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工作。企业行政管理体制,是企业发展的起步需要,因此必须有一个健全完善的行政管理体制,企业才能去搭建团队、管理企业。企业行政管理体制的建设方向可以是由简到难,从公平、公正、公开的角度去完善。这样可以在企业内部避免出现暗箱操作的现象,也能最大限度去避免不均现象,使员工产生攀比心理。我国的古代彦语提到过:不患寡而患不均,所以建立初步企业机制时,为了充分调动所有人员的积极性,均匀得到应有的回报是必要的。管理体制的建立公正性要把握住每一个评价的大众化,既对于每一个员工有一致的考评标准,这样可以调动员工的努力方向,向着对企业有利的工作去努力奋斗。对于行政管理的结果要有公开的胆量,让所有人员都可以监督考核结果,通过大家共同提意见去完善体制。建立公平、公正、公开的管理体制,能让企业有良好的行政管理人才团队发展的基础。

  (三)培养专业的行政管理人才,做好人才储备。企业内部行政管理人才梯队的搭建是企业做大做强的基础,有坚实的基础才能去发展企业。在企业内部的任何决策,都要靠员工去执行,任何目标都要靠员工去实现。建设好行政管理人才的梯队建设,有助于实现决策和愿景。良好的管理团队能让企业有活力,充满奋斗的激情,能够更高效更完整地去做好工作。行政管理团队的专业水平决定了团队执行的效果,基于此对于行政管理人才梯队的建设不能只靠着外部高薪聘请,也要有自己的培养方案,自己去培养一支干练的团队,给企业储备好充分的人才。

  四、结语

  综上所述,各个企业应当提高对行政管理工作的重视度,并且要求各个部门努力配合行政部门的工作。同时,企业应当积极引进一些高素质的专业行政管理人才,增加行政管理部门的人才储备,为行政管理部门做好行政工作打下基础。此外,企业还应当从自身的实际出发,积极引进先进的科学管理模式,并制定相应的行政监督控制体系,确保行政管理部门的工作能够顺利进行,进而促进企业的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李贺.我国企业行政管理的现存问题及改革思路[J].现代经济信息,20xx,8:83

  [2]姜辰枞.浅析现代企业行政管理的问题与改革思路[J].现代国企研究,20xx,6:131~132

  [3]柏海珍.我国企业行政管理的现存问题及改革思路[J].企业改革与管理,20xx,16:3

  [4]马艳玲.企业行政管理的现存问题及改革思路浅析[J].信息化建设,20xx,5:172,174

  [5]李春霞.企业行政管理现存的问题及改革思路分析[J].内蒙古煤炭经济,20xx,8:49~51

行政管理论文11

  摘 要:

  本文针对新经济形势下的企业经济管理创新模式展开了为深入研究,同时结合当前企业经济管理存在的问题与自身经验总结出了几点可行性较高的创新措施,其中包括创新经济管理理念,在企业内部形成良好的创新氛围、发挥信息技术优势,将信息技术同财会管理有机融合、进一步创新企业的战略管理方案、创新经济管理制度,提高经济管理工作的实效性以及积极落实人本创新,形成人才竞争的良好局面等等,以期能够对我国现代企业经济管理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带来一些具有参考性的意见。

  关键词:

  新经济形式;企业管理;经济管理;管理创新。

  如今,伴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现代企业在获得更多发展机遇的同时也正在面临着更大的挑战,为了能够在行业中占据而更多的市场份额,现代企业需要对原有的经济管理模式展开进一步的创新。基于此,本文在分析企业创新经济管理重要性的基础之上对创新方法进行了细致且深入的总结,进而对我国现代企业在新经济形势下的良好发展提供更多的进步思路。

  一、创新企业经济管理的重要性。

  经济管理模式的创新对于现代企业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其不仅能够较好的满足企业经济体制的改革需求,同时还可以促进企业在知识经济时代中的良好发展。

  1.满足企业经济体制的改革需求。

  在我国当前的新经济形势下,现代企业如果想要得到更为长远的发展,就必须要对原有的经济管理模式展开进一步的创新。在最近几年来,我国现代企业在完成经济管理工作的过程中,经常性的会受到如下两个因素的负面影响:首先,伴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现代企业的经营性质开始出现了潜移默化的改变,同时也逐渐的成为了行业市场环境下的竞争主体;其次,在计划经济与短缺经济相互融合的新经济形势下,现代企业的管理只能够停留在粗放状态,具体表现为,能源与材料的消耗率过高、资源的利用率较低、资源浪费现象比较严重以及管理效率低下等等。基于此,通过经济管理模式的创新,现代企业将逐渐挣脱以上这两个因素所带来的制约,继而得到更加长远的发展。

  2.满足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需求。

  知识经济本身是信息化经济的一种,因此企业经济管理的创新同样也是满足知识经济时代发展需求的一项重要举措。从知识经济的角度来分析,知识经济具有着超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因此需要企业在原有的基础之上加大对信息技术的投入力度,将更多的精力投放到决策支持系统的制定上,重新安排企业的运作流程。其次,知识经济同时也是一种网络化经济,它需要企业适当的减少内部的管理层次,进一步加快信息的内部流动速度,在减少资源浪费的情况下提高企业的经济管理效率。

  二、当前企业经济管理存在的问题。

  1.管理理念过于传统落后。

  对于新经济形势下的现代企业来说,管理观念传统落后是阻碍经济管理创新的首要障碍,部分企业的管理者对于经济管理创新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仍然将绝大多数的精力都放到了日常的经营管理工作中。在新经济形势下,现代企业需要建立起一定的危机意识与战略管理观念,但是在具体的经济管理工作中,这些却被很多管理者当做了可有可无的会议或演讲内容,很少会将其落实到实践管理环节当中。

  2.管理制度不够健全。

  如今,我国绝大多数企业在制定经济管理制度时都存在着如下的几点问题:首先,制度内容相对完善,但是在执行过程中缺少应有的监管环节;其次,经济管理制度同企业的发展现状不匹配,通常情况下,经济管理制度内容的完善速度很难跟上企业的发展速度,另外,还有一少部分企业的经济管理制度非常先进,但是其内部的发展环境却无法适应制度内容,从而造成了不必要的制度资源浪费。

  3.内控管理缺位。

  目前,国内的经济市场环境可谓是风云变换,绝大多数现代企业的管理者都不具备应有的战略管理与危机意识,从而导致经济管理创新成为了一纸空谈。尤其是对于那些经营规模较小的中小企业来说,为了减少成本支出,多数企业仍然在运用财务审计手段来进行成本控制,试图通过此种方法来减少资金的流失。然而,通过对以往的经济管理实践活动进行分析后可知,出于对管理授权问题的考虑,单单以财务管理来进行经济管控是具有非常高的局限性的。例如,有很多企业为了扩大经营而选择建立加盟公司,而加盟公司的管理工作需要由总部来完成,如果没有设置专岗专人来完成管控工作,那么就极有可能导致企业财产的不必要损失。

  三、新经济形势下企业经济管理的创新策略。

  在新经济形势下,国内的现代企业如果想要得到更加快速的发展,就必须要紧跟时代的发展脚步来不断的调整内部的管理模式。虽然有很多企业已经开始积极的加入到了经济管理的创新队伍中,但由于受到了诸多因素的影响,导致创新速度一直处于比较缓慢的'状态。基于此,笔者结合上文内容来提出了几点创新策略,希望能够对我国现代企业的经济管理创新带来一些有价值的帮助。

  1.创新经济管理理念,在企业内部形成良好的创新氛围。

  通过上文中的介绍可知,现代企业如果想要在新经济形势下站稳脚跟,创新经济管理模式是一项重要举措。现代企业需要做的是实现管理者的理念创新,从整体高度着手,重新布置企业的统筹战略规划,为经济管理理念的创新打下良好基础。

  首先,现代企业的管理者应当时刻提醒自己要具备与时俱进的管理理念,从根本上剔除掉那些守旧迂腐的管理方法,虚心的学习其他优秀企业的管理措施;其次,管理者要充分发挥出自身的带头作用,在企业内部创造出良好的管理氛围,让所有员工都可以切实看到创新经济管理模式所能够带来的好处,由上至下来形成强大的创新动力;再次,现代企业的管理者还要把握好战略创新与危机创新,以企业长远发展的角度着手来重新制定创新发展方案,让企业可以在行业中长时间的处于鹤立鸡群的状态;最后,即使是在面对充满着风险危机的市场经济环境,企业管理者也要带领所有员工一同开拓进取、直面困难,一方面要准确认识到潜伏在表面之下的危机风险,另一方面还要不断的提高企业的经营与管理技术,在潜移默化的过程当中促进经济管理创新工作的顺利完成。

  2.发挥信息技术优势,将信息技术同财会管理有机融合。

  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新经济形势背景中,大批量的数字化平台、高效率的管理系统以及高智能的管理技术如同雨后春笋一般的涌现出来,同时在现代企业的经济管理工作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事实上,现代企业内部的财会管理工作能够涉及到很多的种类与数据信息,这种庞大的计算任务需要得到信息化系统的支持,具体表现为如下的几个方面:

  首先,现代企业在开展成本核算工作的过程中,通过引入信息系统可以大幅度提高成本控制的工作效率。由于现代企业的经济行为发生于内部供应链的各个环节中,并且其中的所有数据均需要通过财会工作来进行处理,因此在实际的经管过程中,无论是采购营销,还是仓储派送,均会出现大量的财务信息,如果仅凭传统的财务管理方法,很显然已经无法系统化的管理好这些信息数据,从而在增加管理成本的同时达不到应有的工作效率。为此,通过应用信息化平台一方面可以减少企业财务人员的工作量,另一方面还能够将繁琐的工作简化处理。

  其次,新经济形势下的行业市场变化莫测且有着非常大的波动,现代企业如果想要紧跟住市场的变化节奏,就必须要不断的提高财务管理的工作效率,继而为企业各类投资决策的制定提供科学有效的参考依据。基于此,现代企业的信息采集、信息分析以及信息统计工作就开始面临了更大的压力。通过引入信息化系统,不仅能够从根本上提高对信息数据的运算速度,同时还可以大幅提高运算结果的准确性,确保企业的经济管理工作可以全天候的不间断运行。

  最后,在过去的财务管理模式中,经常会出现管理范围过窄以及管理深度不到位的情况,部分企业中的财务管理人员为了提高信息的时效性,必须要跟随经济活动来进行动态管理,否则就很有可能因为延迟过长而影响数据的实用价值。信息化管理模式的应用则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一问题,财务管理人员可以通过互联网技术来完成远程监控,通过信息系统来集中处理财务管理业务。

  3.进一步创新企业的战略管理方案。

  现代企业需要进一步落实战略管理,从根本上增强自身的战略意识,在积极迎合外部环境变化的基础上来不断的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能力。现代企业需要明白的一点是,在新经济形势下,战略思维就是经济管理创新的灵魂之处,企业管理者应当围绕自身的发展重心,积极选择与之相匹配的发展路径与业务种类,积极预测并跟踪客户的实际需求,在现有的基础之上扩大自身在行业中的市场占有率。在这里需要注意的是,企业在实施战略管理的过程当中,需要尽快的建立起相对完善的管理体系,认真的研究自身在行业市场中的发展优势与竞争劣势,虚心的学习并接受战略伙伴的所给出的建议,在明确好整体战略方针的前提下加大执行力度,以此来保证企业的战略计划可以顺利完成。

  4.创新经济管理制度,提高经济管理工作的实效性。

  在我国当前的新经济形势中,现代企业现有的经济管理制度很显然已经无法较好的适应行业市场的变化速度了,为了尽快改变现状,现代企业的管理者需要从完善制度内容、调整市场导向、借鉴优秀经验等方面着手,来促进创新工作的顺利落实。在企业的经营过程中,经济管理制度的创新是一切创新工作的基础与前提,企业管理者应当根据自身的发展劣势,积极的引进一些先进的组织管理技术,争取在较短的时间内建立起灵活高效的管理机制。此外,企业管理者在创新经济管理制度的过程中,还要在其中注入人性化与柔性化的管理元素,切记不可过于盲目的调整经济管理的工作内容,避免整个创新工作变得华而不实。

  与此同时,现代企业管理者还要将经济管理制度的内容与外部的市场环境紧密的关联到一起,对企业当前的生产与经营活动展开进一步的规划与协调工作,在企业内部形成上下一心的和谐管理氛围。值得一提的是,现代企业的管理者还可以根据自身的发展优势,积极的效仿行业先锋与其他发达国家的管理经验,为经济管理的创新任务增加成功砝码。

  5.积极落实人本创新,形成人才竞争的良好局面。

  在当前的知识时代中,企业之间的竞争就意味着人才之间的竞争,为了能够切实提高现代企业的经济管理水平,建设以人为本的企业经济管理模式已经变得迫在眉睫。首先,企业需要进一步完善员工的福利待遇与晋升制度,构建出充满人性化的管理体制,以此来将优秀人才长时间的留在企业当中;其次,企业还要为员工营造出一个和谐自由且舒适愉悦的工作氛围,用心做好对内部员工的人文关怀工作。

  参考文献:

  [1]王萍萍。企业经济管理中的突出问题与应对方法[J].经营管理者,20xx(3):22- 23.

  [2]刘立新。信息化背景下企业财务管理的新方法探讨[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xx(2):31- 33.

  [3]何利民。新形势下企业经济管理的创新策略分析[J].科技风,20xx(5):12- 14.

  [4]栾海波。探讨新形势下企业经济管理的创新策略 - - 以某零售企业为例[J].现代商业,20xx(11):106- 108.

  [5]张颖,任桂红。关于新形势下企业经济管理的创新与实践的研究[J].中国商贸,20xx(1):206- 207.

  [6]俞元洪。新形势背景下企业经济管理的创新策略探讨[J].现代经济信息,20xx(2):203- 204.

行政管理论文12

  摘要:对于高校内部行政管理系统来说,提高其管理效率是一项很核心任务。笔者认为:提高高校行政管理效率的主要途径:一是明确认识教育行政管理对象,矫正对其认识;二是合理完善高校行政组织管理机制;三是提高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综合素质。

  关键词:高校 行政管理 效率 探究

  一、明确管理对象,矫正对其认识

  管理制度是为管理对象而建立,它的建立内容与管理对象密切相关。只有明确认识到管理对象的各方面特点和需求,并根据该对象自身需要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才能使行政管理工作开展得收放自如,这样管理工作才事半功倍。高校行政管理主要体现在对于教学科研、党政工团、教学辅导、校办企业、对外科研服务等行政管理中,所以行政管理是一项复杂繁重的工作,其管理对象也涉及到不同职位的成员,在此主要将其管理对象分成大类作分析。

  1.教师。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是一项非常体面又受人尊重的职业,作为教师应该严格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立身作则,为学生做好榜样,这就要求教师在专业素质方面、思想道德方面、职业素养方面有较高的能力和觉悟。所以,管理教师这项工作必须由专业管理人员依照遵循教学规律的方式进行。

  2.学生。

  学生高校是接受教育的主体,高校的一切管理措施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受教育者。高校学生经过层层考试选拔最后升入高等学府,认知、处理事物的能力相对较高,更能适应和接受新事物、新思想,行政管理工作者应及时观察学生们的思想动向,在秉承“学术自由”的规则下,适时采取措施指引和矫正学生心态,以防其走向偏激或极端。另外,“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学生们的天性、背景、经历、生活环境等不尽相同,另外高校学生学历也分为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等,所以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特殊的地方,教育行政管理者需要因材施教、分门别类地制定制度来规范和督导学生,这样管理方法与学生问题相匹配,可以提高管理效率。

  3.教辅人员。

  也称教导辅助人员,如在图书馆工作人员,相对教师和学生,教辅人员的所占比例较小,但由于其中人员来源复杂,可能是普通职工,可能是教师,可能是退休干部,也可能是其他职位人员,对于这种职位的群体,可以根据他们共同特点设立相应管理办法。

  4.行政干部。

  行政干部人员也较少,其主要任务是接受有关上级部门领导的指示,对学生日常学习生活进行管理,属于行政教育体系中的指导人和决策人。

  5.后勤职工。

  这一职业群体成员主要来源于有关企业干部和普通职工,所以对于这一职位成员的管理方法与其他略有不同,随着实践的推移,企业化管理将逐渐进入高校行政管理体系。以上各层次人员构成了高校行政管理的结构,其中级别层次是:党委书记和校长属于学校相互独立的最高管理级别,都直接对学校的各主管领导进行任命和管理,学校各主管领导又直接领导管理各系、处中层级别的行政管理干部,然后处于最下层级别、直接对中层行政管理干部负责的是教研干部、学生、教辅人员、党政干部、企业职工等。这些不同级别的人员可以在不同职位间转换,比如升职、转业、退休等情况,这就要求行政管理人员及时改进和调整行政管理措施,以便适应管理对象各种情形的发生。

  二、合理完善教育行政机制

  我国高校行政组织指定的规章制度一般都很明确,一般学校里的管理组织分工清楚、管理理性化、领取固定薪水,这种状况导致相应的管理组织存在弊端。应当及时采取措施填补和矫正。

  1.避免各自为政,促进分工协作。

  学校各个级别层次分明,同一级别和层次人员也互不交流,由此可能导致一些弊端:行政人员官僚化,只知道听从上级命令,指挥下级工作。比如行政系统只会接受上级下发的命令,然后根据命令采取行动,却不顾及教学系统是否实际适用该命令,各体系之间不能相互交流、通融,达不到默契合作、相互支持的境地,甚至有的部门之间相互抵制、排挤,造成不必要损失,大大降低了行政管理效率。解决这一弊端,根据业务开展,需要坚持分工协作这一工作原则,学校组织建设要进行严格分工,并建立有效的调节机制,只有各部门之间相互合作,工作才能有效地进行。

  2.避免组织自我膨胀,进行精兵简政。

  自我膨胀大多数是组织身不由己的趋势,可能会由于很多种原因造成,比如,新建机构需要纳入成员,基层干部分派到某地实践,部门工作繁忙需要增加职位等。除此之外还可能由于关系和人情等而接受多余的、不必要的成员,甚至因人设职,增加了冗余的人员和机构,也增加了不必要资金支出带来的浪费。最终致使部门走入恶性循环的轨道里,各个部门成员相互推卸责任、无实际作为,为体现其“业绩”,不惜人力、财力,以虚无形式主义开展不必要的工作,不但没有实际效果,还可能会干预到其他人正常工作的进行。对于这种现象,必须严格限制相关机构和部门的设置,提高有关人员进入部门的门槛儿,除去各种不必要的机构和工作人员,精简部门员工。可以通过优胜劣汰、适者留下的方式进行选拔,另外在日常任职期间,应当时常开展教育培训工作,增强员工综合素质和能力。此外,在管理观念和方式上还遗留着封建旧思想,以为既然坐上这一职位即可高枕无忧,日常疏于工作管理,在其位不谋其政,放任自己的懒散,使整体行政管理系统无法形成衔接体系。还有行政管理人员较多,系统庞大,左右推脱,效率不高。加上行政管理人员进入事业编制的“终身制”制度,就使更多人可以终身不劳而获、增加行政管理体系的开支负担。因此,高校应当实行全体员工合同制,遵循“公平竞争、公开招聘、择优聘任、严格考核、按需设岗、和约管理”准则,严格强化岗位聘任和后期考核制度。最后,需要制定各种管理条例和规章制度,以便良性发展高校的行政管理工作,使其有法可依、有据可循。为了提高高校行政管理的民主观念和透明度,学校应当实施开放性的管理工作。可以设立相应的相互约束制度和奖励制度,以便转变员工散漫的工作态度。但是这一切制度又都要围绕一个基本原则设定,那就是“以人为本”,因为所有管理成员:如老师、学生、干部等,都是具有理性和感情的人,采取的措施应当适度,使大家在最佳状态下发挥才能。3.避免职务饱和,激励员工上进心。科层组织结构具有权利分层和职位分类的特点。在科层组织中,级别越高,职位越少,然而因为一般员工的薪资与职位级别挂钩,员工们的奋斗目标是级别晋升。高层管理职位已经饱和,自身按资历排队尚需要一定时间才能升迁,使得下级成员失去了努力进取动力。况且,上级饱和职位人员中还可能存在不称职的人,使得下级成员人心不一,没有工作劲头。这时需要建立“平者让、能者上、庸者下”激励机制,任用好各类人才。

  三、提高高校行政管理成员的综合素质

  高校行政管理人员承担着学校大大小小的管理,对全校师生和其他工作人员负责,他们自身心理素质、业务知识、政治思想、工作能力、道德修养等高低程度,和他们时间与效率观念的强弱,对于行政管理工作的效率具有直接的影响作用。应当全面调动他们对于工作的积极性,提高全体工作人员的素质和效率。可以通过全面、系统对他们进行职业培训和教育,当员工对于工作的认识达到一定临界点,会越来越热爱教育行业、希望为教育事业做出一些自身的贡献;懂得教育教学应遵循的规律,学会使用科学有效地方法进行管理工作;与时代接轨,适时对管理体系进行改革和创新;熟练操作办公软件,提高获取信息的速度,适应快速发展的信息化社会。高校行政管理体系对整个学校管理系统来说,如同支撑一个人行为的骨架,没有了教育行政管理系统,教育系统将一盘散沙,没有目标和方向,提高行政管理系统的效率对于学校教育与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和快速开展非常重要。综上所述,提高行政管理工作效率,首先清楚认识管理对象特点,然后根据不同需求,制定相应管理措施;合理完善教育行政机制,可以通过促进分工协作、采取精兵简政、避免职务饱和等;另外,通过不断地教育和培训,全面提高行政管理成员综合素质,提高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管理能力。

  参考文献:

  [1]龙耀,黄崴.中国高等教育行政研究综述[J]现代大学教育,20xx.

  [2]周勇军,刘慧宇.关于提高高校行政管理效率的研究[J]教育探索,20xx.

  [3]黄伟.当前高校行政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证券期货,20xx.

行政管理论文13

  摘要:

  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是我国庞大国有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政府履行公共服务的重要载体,管好规模日益庞大的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对构建和谐社会、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我国的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十分薄弱,效率不高,矛盾和问题比较突出,严重影响到了国有行政性事业资产的保值增值。因此,探讨其中的问题及成因,并从加强信息化建设入手探索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新路,以便更好地发挥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的功能,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任务。

  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是指由行政事业单位占有、使用的,在法律上确认为国家所有,能以货币计量的各种经济资源的总和。它们分布在行政管理、科研教育、文化卫生等各个系统,数量庞大,形态各异。近年来,我国的行政事业性资产增长迅速,据财政部20xx年资产清查的结果统计,截至20xx年12月31日,全国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总额达到8.01万亿元,其中净资产总额为5.31万亿元,占全部国有净资产总额的35.14%。随着公共财政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财政资金将逐步从一般性竞争领域退出,国家对公共事业的保障力度将进一步加大,这将进一步促进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总量的快速增长。这样庞大的国有资产如何进行有效的管理成为了关注焦点。现阶段,由于各种原因,我国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还存在许多问题,需要采取新的措施,提高其管理水平。

  一、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直以来,行政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管理由国家所有,政府分级监管,单位占有、使用的管理体制。从经济学的视角上看,这是一种典型的委托代理关系,表现为所有权和控制权的分离。即虽然行政事业国有资产名义上是国家所有,但实际上是各个单位行使着资产的控制权。在理性人的假设前提下,委托代理关系中所有权人与控制人存在着利益冲突。在国有资产管理的现实中,在各国有资产的实际控制人的潜意识里,这就是他们部门的财产,由此形成了“各自所有,各自为政”的利益分配格局,这与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目标是不一致的。同时由于我国国有资产还属于分散管理,监管手段相对落后、监管乏力,使得作为所有者的国家产权虚置,管理失控,出现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

  第一,资产配置不合理,产权虚置,家底不清。资产配置标准体系不完善,没有统一的资产配置标准,相关部门在编制部门预算和配置资产时,缺乏科学的参考依据,造成配置标准不统一,影响了资源的配置效率。资产管理与配置管理脱节,管配置的不掌握资产的存量情况,管资产的不了解资产的配置情况,导致“出口”管理与“入口”互相脱节,影响了工作的整体性和有效性。

  对单位使用非财政资金购置资产不受约束,一些单位购置资产不顾实际需要,超标准购建资产,不仅增加了购置支出,而且在使用和维护方面每年还需要花费一定的资金,加重了单位的经济负担。虽然财政部门每隔几年就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搞资产清查,造册登记,但各个单位和部门敷衍对待,草率填写,使政府一直无法核算其真实家底,即使财政部门拿到资产清查统计报表,由于没有考虑损失或者增值、折旧等因素,账面价值实际上已经失去了经济上的意义。

  第二,资产使用效率不高,闲置浪费现象严重。由于可以无偿占有、使用,各单位总想方设法多向财政要求资金,多占用国有资产,而不顾本单位的实际需要,由此引发单位、部门之间相互攀比,使资产配置不合理,造成单位间办公条件和福利的苦乐不均。由于部门各自为政,没有管理部门优化配置、调剂使用,在使用过程中缺乏规范化管理,对使用情况又疏于考核,所以,不仅设备重复购置严重,还造成资产闲置,利用率底,损失浪费严重。其中固定资产尤为突出,部分单位公房闲置或出租、公车私用等,有的设备每年只使用数小时,多年闲置,缺乏保养,损坏严重,最后只能淘汰或者以较低残值处理。

  第三,管理体制不完善,资产流失严重。从宏观上讲,财政等部门分别从不同角度对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进行监管,但实际工作中存在资产管理的真空地带。管理权和使用权分散在相应的各职能部门中,管理标准、口径、方法不统一,管理责权难以划分,部门之间不易协调,资产管理和财务管理相脱节。“非转经”行为引发国有资产流失。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部门单位为了多给职工发奖金、搞福利,总是将尽可能多的剩余国有资产对外经营,形成经营收益,但由于“非转经”后产权归属不清,无人向经营者追索投资收益和所有者权益,单位能直接从中得到利益,这就使得单位争相办经营实体,甚至把一部分精力放在如何创收上,这既违背了“非转经”以弥补行政事业单位经费不足的初衷,也影响了政府社会管理职能的发挥。

  造成上述问题的原因是复杂多样的,与管理体制、部门单位制度、管理人员及其管理能力水平、管理方法等都有密切的关系。总的来说,其根本原因还是由委托代理关系引起的信息不对称问题。相关管理部分无法将庞大的行政事业国有资产静态和动态情况及时全面的了解和把握,这是造成国有资产管理难度较大的主要原因之一,信息化则有利于解决这些问题。

  二、信息化建设有助于解决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问题

  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规模庞大,分布范围十分广泛,不可避免的要通过层层委托代理进行管理,伴随着这种委托代理关系而来的即委托方与代理方的信息不对称问题。要在现有的体制下减少信息的不对称性,只能增加信息的透明度,而信息化无疑是一种有效手段。信息化通过统一的技术平台,用标准化的数据和业务额操作流程,及时、全面、准确地反映国有资产的管理状况,有利于管理层有效的监控、可以使国有资产的管理相对透明化从而降低委托代理所带来的'代理成本包括监督成本以及资产浪费、使用效率低下而引起的机会成本。另外,从发展的角度看,管理信息化也可谓大势所趋,信息技术已经成为现代管理中的有力武器,通常来说,管理信息化可以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管理模式,大大降低因距离和时间而造成的管理成本,提高了管理的效率和水平。具体而言:

  首先,信息化有助于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更合理的配置。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国民人均收入的提高,财政支出的相对规模逐年递增,公共经济规模、公共部门及公共资产规模也会相应扩大。而公共支出的比重提高必然带来公共部门的扩张和公有资产的增加,政府对资源(资产)的占有和使用过多,从而对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国民福利带来了负面影响。通过国有资产的信息化,采集基于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全过程管理的基础数据,了解资产占有和使用情况、闲置资产的数量与分布情况,能够将从国有资产的管理、统计、查询、分析一直到决策支持等一系列的功能变为可能,从而能够将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层次化和集中化管理,简化国有资产管理工作流程,提高国有资产管理效率,杜绝随意购建资产的行为,使公共资源的配置更加合理。

  其次,信息化有助于强化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的监控,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国有资产管理信息化是降低管理成本的重要举措,也是加强财务监管,堵塞管理漏洞的有效手段。它可以规范管理程序,细化管理对象,强化管理力度,实现资金的有效监控,减少决策的盲目性,大大提高国有资产管理的效率和水平;管理信息化通过管理审计和跟踪监督等,能有效降低或消除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过程中的非客观因素影响,保证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的流程化、科学化、规范化,有效防止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的流失。

  再次,信息化建设有助于提高资产使用效率,避免资产闲置浪费。国有资产监管重要指标的资产配置效率和运营效率,要有根本性的改善,管理信息化提供了一个公开公正公平的环境,国资监管部门可以随时了解资产的变动情况,对资产进行适时监督和管理,及时发现闲置或浪费国有资产的情况,加强国有资产的调剂或调配,优化国有资产配置分布,提高国有资产的利用率,保证国有资产的有效运营和保值增值。

  三、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信息化建设

  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是国家国有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机器正常运转、政府向社会公众提供各种公共产品和服务的重要物质基础之一。随着我国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和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需求的不断增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信息化建设已经被各级政府所重视。近几年我国正在逐步建立健全信息系统,在全面推进信息化的基础上,将所有的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状况统一在一个平台上,实现管理方式和管理手段的飞跃。在推进信息化过程中,我们应注意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统筹规划,统一运作。推进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集中统一管理,机关事务管理局联合财政部门聘请社会中介机构对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进行全面清查,进行账面和实物对比,彻底摸清家底,在此基础上建立完整的资产数据库,实现国资监管部门与各单位信息化系统相互兼容,实行统一产权登记、统一处置管理、统一办公用房标准、统一资产经营和统一福利标准,提供可靠的数据保障。利用国有资产管理信息系统,了解资产占有和使用情况、闲置资产的数量与分布情况,提高资产的使用效率,杜绝随意购建资产的行为,实现对国有资产在事前、事中、事后进行不间断的监测。

  二是抓好信息标准化建设,提高资产管理规范化水平。信息化的本质是标准化,依照标准规范由专门部门实施管理,是现代管理的基本特征。建立和完善信息化的支撑体系,广泛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公共财产管理经验和我国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已经取得的成果,在完整的法律框架下,构建集中统一监管的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产权管理体制和涵盖资产形成、使用、处置的全过程运行机制。形成运转协调的资产监管机制,是信息化建设的长久之计。从机制入手、做系统化的整体考虑,防止只解决一时一事的短视行为,企图通过一次性的工程行为,一举解决信息化中的标准化问题是不切合实际的,而是应结合实际,确定信息化发展战略及运行机制,推动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工作法制化、经常化、科学化、正规化,建立正常、严格的管理秩序。

  三是重视人才队伍建设,提高队伍的整体管理水平。要想顺利实施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信息化,关键在于人才队伍的建设。一方面,国有资产的管理无论在何种程度上实现标准化或者智能化,最终执行的都是相关的人员。而由于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的管理信息化不仅仅涉及信息技术的使用,更重要的在于国有资产管理的相应的专业知识。这是一项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管理创新工程,需要复合型人才来组织并承担有关规划、设计、实施、运作等复杂工作。

  只有将信息技术与资产管理专业知识融会贯通,信息化才能健康发展。因此,实行国有资产的信息化首先要建立一支紧密协作的团队。另一方面,委托代理问题往往是由于代理人主观上有其自身的利益诉求、客观上又存在信息优势而引致的。归根到底还是受代理人即国有资产的实际控制人的意志支配的。因此,人才的思想道德素质更是重中之重。如若没有解决利益的一致性以及实际控制人意识层面的问题,国有资产信息化最终必然沦落为一个耗费巨大的摆设。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信息化绝非信息部门或者管理干部的专利,它关系到全体工作者,将落实到每名员工的日常操作中。唯有全员积极参与信息资源开发和管理,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信息化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因此,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的信息化还需注重对全体员工信息化知识、技能的培训。

  四是处理好安全与监管的关系。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信息化系统可谓涉及范围广,信息量大,有的分布在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因此,始终要把信息安全放在至关重要的位置,始终坚持安全与监管并重。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网络环境下的信息安全体系是保证信息安全的关键,包括计算机安全操作系统、各种安全协议、安全机制(数字签名,信息认证,数据加密等),直至安全系统,其中任何一个安全漏洞便可以威胁全局安全。进一步加强安全监控体系、密匙管理体系、网络信任体系、应急反应体系等信息安全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完善信息安全等级保护、风险评估制度;发展自主可控信息技术,争取掌握信息安全工作的主动权;完善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加强信息安全制度建设,建立确保信息安全的应急处理机制。努力做到未雨绸缪、防范于未然,做到安全地监管。

  总之,利用信息化手段管理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是对国有资产管理方式和方法的重大创新,是国有资产管理的新突破。国有资产管理信息化可以在统一的技术平台上,及时、全面地实现信息共享,有效增强管理过程中的控制力,从而全面提升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的监督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曹艳杰.对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实行规范化、专业化、市场化经营管理的探讨.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xx(2)

  2.林贻武,肖光华.行政事业资产监督与管理体制的探索.福建省机关后勤改革发展论文集,20xx

  3.张红.构建新型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中国农业会计,20xx(9)

行政管理论文14

  一、人岗匹配的含义及基本原则

  组织要获得长足的发展,就需要组织内的各个环节良好地组合。作为组织中最核心的资源———人力资源,尤其需要优质地使用。这就要求对人岗匹配实现最优化。人岗匹配有两层含义:一是岗位所要求能力需要有人完全具备,即岗需其才;二是某人具备的能力完全能胜任此岗位的要求,即人需其岗。人岗匹配的核心是,使人岗的匹配达到最合理的状态,即人在此位上能发挥最有效的作用,同时,此岗位给人以最大的满足,从而获得绩效最优。人岗匹配的基本原则有以下几点:

  1、能级对应原则

  高校行政管理岗位根据种类和层次的划分后建立的岗位体系具有横向结构和纵向结构。各个岗位处于岗位体系中不同的位置,自然对个人素质类别和水平要求也不同。每个人因为专业素质及能力不同,在横向上对应不同的岗位序列,在纵向上处于不同的级别位置。人岗匹配的同素异构原理认为,当不同的人与同一个岗位或同一个人与不同的岗位相匹配时,会产生不同的岗位绩效、员工满意度等结果。因此。人员与岗位的配置应做到能级对应,即每个人所具有的素质类别及水平与对应岗位的能级要求匹配,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每个劳动者的技能、专长、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实现最佳效果。

  2、优势定位原则

  该原则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指个人应根据自己的优势和岗位的要求,选择最有利于发挥自己优势和实现个人价值的岗位;二是指领导者应据此将人员安置到最有利于发挥其优势的岗位上。

  3、动态原则

  实际情况下,岗位与个人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岗位会根据战略、环境等各类因素发生变化,人员的素质和意愿也会因为各种因素发生变化,因此,当人员或岗位要求发生变化后,要适时地对人员配备进行调整,以始终保证使每个人工作在合适的岗位上。因此,只有动态地定位,才能确保能级对应,优势定位。

  二、人岗匹配在高校行政管理过程中发挥作用的现状

  目前,很多高校在行政管理中的人力资源配置不是很合理,人与岗的结合呈现出低匹配,造成了人才不足与人才超量矛盾并存。主要表现在:

  1、人岗匹配实施的意识不强

  人岗匹配这一概念可能很多领导者在会议的谈话中都会提及,但是在实际执行和操作中并没有引入相关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而且,大多沿用传统的人事管理模式,所以缺少人力资源管理的计划与工作分析,造成对行政管理岗位中岗位的作用、职责、任务及岗位需求的人员素质与能力的要求含糊不清,人员的选择、培训、开发及薪酬体系缺乏必要的标准和依据,致使人岗匹配缺乏必要的基础。

  2、能力和岗位要求不匹配

  在一些高校中,很多老师课上得非常好,很受学生的欢迎,可能因此被评为校级甚至是省级、国家级优秀教师或者说有的老师科研能力非常强,在一些知名杂志上发表了一些很有重量级的论文,主持了很多的重大科研项目。这些老师在自己相关的领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之后,学校领导者也开始把注意力转移到这些人的身上,通常的做法都是给他们安排一些行政性的职务,如系主任、办公室主任之类的。殊不知,这样做的结果往往是把这些人原本擅长的技能给荒废掉了。而且,这些在教学、科研方面成绩比较突出的人在行政管理岗位中未必就能做的很出色,因为他们的专长不在这里。换句话说,他们不一定懂管理。还有一些高学历的人在被学校引进后往往被安排在普通甚至是无关紧要的岗位上,而一些关键或相对重要的岗位却依然由一些能力平平、观念落后的“元老”担任。由于资历浅,很多学历高、能力强、观念新能挑大梁的中青年难以施展自己的.才能。出现了高能低用和低能高用的“不善用”现象,使得人力资源产生了巨大的浪费。

  3、职位与薪酬体系不匹配

  合理的薪酬是对教职员工工作成效认可的重要体现,也是他们继续努力工作的动力。但是,目前很多高校的薪酬体系还不是很健全,行政管理岗位的职责、任务与薪酬之间出现了脱钩,未能对不同行政管理岗位上的人员起到激励作用。

  三、高校行政管理中人岗匹配实施的对策分析

  人岗匹配的实现,对个人的职业发展有很大的好处,对学校来说,这个过程的实现也是把人才的作用最大化的实现了,也会得到相应的回报,可以说实现了真正的双赢。那么,如何实现在高校行政管理岗位中的人岗匹配呢?

  1、知岗

  只有了解了学校行政管理的岗位,我们才能去选择适合岗位的人,这样才有可能实现人岗匹配。具体来说,就是要明确具体某一行政岗位工作的相关内容、任务、责任、工作环境及对工作者的知识、技能、经验、体力等必备条件,并将这些内容给予汇集、研究、分析,最后形成岗位说明书。

  2、知人

  当我们知道了高校行政管理具体的某一岗位的特点和要求之后,我们就应该进入人岗匹配的关键环节—知人。知人的方法有很多,如履历分析、纸笔考试、心理测验、笔迹分析、面试交谈、情节模拟、评价中心技术等等。

  3、建立动态的人岗匹配体系

  高校行政管理岗位与个人的匹配是一个动态、发展、变化的过程。有的行政管理者在工作之初,可能不能很好的胜任具体的某项行政管理岗位,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熟悉、适应或者是培训之后,可能就会与岗位的要求相匹配。此外,行政管理者的素质和在工作中的追求也会随着自己阅历的增长或观念的改变而有所不同。那么,低匹配有可能随着个人素质提高及岗位要求变化逐步发展为高匹配,高匹配也可能由于岗位要求不断提高,个人素质固步不前或个人能力退化转变为低匹配。所以,高校行政管理岗位应该建立一个动态的人岗匹配体系。

  4、建立合理的薪酬奖励机制

  人力资源开发的本质在于最大程度地调动人的积极性,使其潜在能力尽可能的得到释放。最有效的手段就是给予适当的精神与物质上的激励。学校应该有合理的薪酬体系来提高教职员工的经济待遇。教师整个行业待遇偏低是显而易见的,但我们可以通过合理的薪酬设计方法设计出比较符合高校教师工作性质的薪酬制度和福利制度,以保障教师经济地位在稳定的基础上不断提高。同时,用有效的绩效考核来确认教师的工作成绩。科学的绩效考核不仅有利于管理者根据按劳分配原则合理地确定教师的劳动报酬,同时也是教师职务升迁、聘任和做好工作安排应当认真考虑的一个重要依据,对教师的成长及教师工作的积极性都会产生极为重要的激励作用。人岗匹配问题,对高校的行政管理工作来说,不论是短期还是长期都有着重大的影响,因此,应予以足够的重视。

行政管理论文15

  摘要:本文对于高校行政管理创新的必要性进行了全面的探讨,针对高校行政管理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分别从行政管理理念、行政管理架构、人员素质提升以及信息化的建设等四个维度探讨了高校行政管理创新的具体路径。

  关键词:高校;行政管理;问题;创新;路径

  高校行政管理作为高校管理工作中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如何完善高校行政管理工作上的创新还需要结合时代发展要求不断地去探索和发现。

  1高校行政管理的现状

  高校行政管理作为高校重要的辅助系统,随着时代发展也进行了一系列的变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旧存在着不少缺陷,需要高校加以重视。行政管理在高校管理工作中占据重要地位,只有保证行政工作的创新性,才能够促进高校进一步发展。本文就新形势下的高校行政管理创新路径展开论述。

  2高等院校行政管理工作的发展方向

  只有将现有问题解决,才能更好的开展行政创新工作。目前,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极大的阻碍了高校行政管理工作的发展。因此,相关工作人员必须对其加以重视,将改革落实到行政管理工作的各个方面,包括合理分配行政权力、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增强服务职能、创新管理理念,在实践中不断提高治理效率。高校应当打破原有的行政管理模式,促进管理工作朝着科学化、信息化、专业化、规范化、法制化的方向发展,以便于更好地完善现代大学制度。

  3高校行政管理创新路径

  3.1更新行政管理理念

  想要创新高校行政管理工作,首先要从管理理念入手,树立服务理念,促进理念转变,高校管理者要充分认识到管理理念的重要性,加强宣传教育,向管理人员灌输新型理念。在现代理念的引导下,为广大师生提供更好的服务,切实满足师生需求。此外,根据环境变化,对行政管理手段进行创新,不断提高管理水平,为高校的稳定运行提供良好保障。

  3.2优化行政管理架构

  此外,高校行政管理架构方面也存在些许问题,实现组织架构的扁平化与无边界化已经成为必然趋势。做好行政管理工作的第二要点是要对行政管理架构进行优化。在合岗定编工作的前提下,明确规范各岗位职责,压缩行政等级,打破原有的部门界限,实现信息共享和各部门的协调统一,以便于更好的完成各项行政管理工作。

  3.3加快行政管理信息化建设

  除了以上两点,行政管理创新背景下,高校还必须加强信息化建设,不断加大投入力度,对硬件设施和软件进行更新。硬件更新包括购置新型设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并对设施进行定期检查。而软件更新指的是信息管理系统的`更新,对管理人员进行技能培训,在帮助其巩固基础知识的同时,不断提高其职业素养,在实践过程中不断优化管理流程,以此来提高工作效率,保证工作的准确性,有助于进一步提高行政管理水平。

  3.4提升行政管理人员综合素质

  管理人员的素质也是行政管理创新的关键,随着管理创新的持续推进,高校行政管理人员面临着更大的挑战。新形势下,高校想要获得长足发展,就必须加强管理队伍建设,不断提高管理人员的能力水平与职业素养,高校领导可以在校内组建学习小组,培养管理人员的创新意识,并定期对其展开专题培训,注重培训内容的针对性,以便于培养出更多能力强、素质高的行政管理人员,从而促进行政管理创新工作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4高校行政管理创新的具体操作

  4.1要产生创新的愿望

  由于行政管理环境的变化,高校管理层需要具备一定的危机意识,由危机意识推动创新发展,最终形成创新的愿望。无论是环境影响还是主体自身愿望,最重要的是要充分挖掘这种创新意识,并以此为支撑,将创新落实到实践过程中。

  4.2进行创新的定位并形成创新的方案

  以创新愿望为前提,对创新展开调查,深入研究创新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再根据高校的实际发展状况,在现有条件的基础上,明确创新目标,合理利用科学化手段进行创新构思,经过严格的筛选后,选取合格的构思制定成创新方案。除此之外,对创新的评价和总结也是必不可少的一环,通过绩效管理和问责制等方法,能够及时发现自身与外界的差距,从而适当的对方案进行调整,使其更加贴合高校发展。

  5结语

  综上所述,行政管理的创新,是高等教育不断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高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高校发展与行政管理密切相关,各项事业的发展都离不开创新。新时期下,只有不断创新管理理念,探索出一条符合实际的科学创新路径,才能促进高校行政管理更好、更快地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梓怡.新形势下高校行政管理创新路径的探索[J].人力资源管理,20xx,(8):222-223.

  [2]高建宁.我国高校行政管理现代化实现路径探索[J].产业与科技论坛,20xx,16(14):12-13.

  [3]姚奎栋,徐晓曼.新时期高校行政管理创新之初探[J].沈阳航空工业学院学报,20xx,26(6):143-146.

【行政管理论文】相关文章:

论文行政管理职能10-08

浅析行政管理的论文10-08

高校行政管理的论文10-08

电大论文行政管理论文04-01

行政管理专业论文提纲09-28

高校行政管理的研究论文10-03

行政管理的论文范文04-01

和行政管理相关论文04-01

高校行政管理研究论文10-08

行政管理方式的论文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