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方法

教育心理学与德育工作基础知识

时间:2022-10-05 20:03:51 学习方法 我要投稿

教育心理学与德育工作基础知识

  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在教育情境下人类的学习、教育干预的效果、教学心理,以及学校组织的社会心理学。

教育心理学与德育工作基础知识

  教育心理学与德育工作基础知识【1】

  一、教育心理学的作用

  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的作用。

  1. 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

  2. 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3. 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

  4. 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二、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原则

  1.客观性原则

  2.教育性原则

  3.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4.系统性原则

  5. 发展性原则

  三、学生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

  1. 阶段性与连续性

  2. 定向性与顺序性

  3. 不平衡性

  4. 差异性

  四、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皮亚杰将儿童的认知发展分为四个阶段,即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

  每个阶段有其不同的特点。

  (1)感知运动阶段(0~2岁):儿童主要借助于视、听、嗅等感觉及身体动作来认识和适应外界环境,形成“客体永久性”概念;(感觉和动作的分化、客体永久性、延迟模仿)

  (2)前运算阶段(2~7岁):儿童逐渐应用表象符号来代表外界事物,具有表象思维。

  这一阶段儿童思维典型的特点是自我中心性或不“守恒”性;(泛灵论、不可逆、自我中心、信号功能)

  (3)具体运算阶段(7~12岁):这一阶段的儿童已经具有抽象概念,并且获得守恒概念;去自我中心主义。

  (其自我中心、守恒、可逆、序列化、分类)

  (4)形式运算阶段(12~15岁):该阶段的典型特征是抽象思维得到了发展;思维具有更大的灵活性。

  本阶段思维的特征:命题之间的关系、假设—演绎推理、类比推理、抽象逻辑思维、可逆与补偿等。

  五、最近发展区

  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的现有水平,即由一定的已经完成的发展系统所形成的儿童心理机能的发展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

  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也就是说,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实际上是两个邻近发展阶段间的过渡。

  德育工作基础知识试题【2】

  一、选择题:

  1.桑代克认为,学习就是形成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

  这种联结的形成机制是( )。

  A.建构 B.顿悟 C.试误 D.强化

  2.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是( )。

  A.教学过程 B.学习过程 C.评价过程 D.反思过程

  3.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个体能够运用假设-演绎推理的方式来解决问题的年龄阶段是( )。

  A.0-2岁 B.2-7岁 C.7-11岁 D.11-15岁

  4.某学生经常将考试失败归因于运气。

  在维纳的三维度归因模式中,运气属于( )。

  A.外在、不稳定、不可控的因素 B.外在、稳定、不可控的因素

  C.外在、不稳定、可控的因素 D.外在、稳定、可控的因素

  5.某学生把从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中获得的规则运用到一元一次方程不等式的问题解决中。

  解释这种迁移现象的最佳理论是( )。

  A.形式训练说 B.经验类化说 C.相同因素说 D.关系转化说

  6.在读一首短诗时,某学生学习10分钟就刚好能背诵,随后他又学习了几分钟。

  这种刚好成诵的附加学习,被称为( )。

  A.发现学习 B.意义学习 C.过度学习 D.掌握学习

  7.某学生的广播体操训练表现为:整体动作趋于协调连贯,多余动作有所减少,视觉控制逐渐让位于动觉控制,但动作执行尚未达到自动化。

  从动作技能的形成阶段来看,该生的广播体操技能处于( )

  A.操作定向阶段 B.操作模仿阶段 C.操作熟练阶段 D.操作整合阶段

  8.某学生在英语阅读理解考试中对自己的阅读活动进行了一番安排:先掌握试题中的问题要求,然后带着问题去阅读。

  这种学习策略属于( )。

  A.监控策略 B.精细加工策略 C.计划策略 D.学习时间管理策略

  9.“在规定时间内个体发散项目数量的多少”这一指标主要用来衡量发散思维的( )。

  A.灵活性 B.流畅性 C.变通性 D.独创性

  10.榜样示范行为的性质和后果会影响观察者的行为。

  如果榜样善有善报、恶有恶报,那么观察者就会从中学会扬善抑恶。

  这种行为学习的机制是( )。

  A.直接强化 B.自我强化 C.替代强化 D.内部强化

  11.下列心理评估方法中,属于标准化评估方法的是( )。

  A.自述法 B.评估性会谈法

  C.观察法 D.心理测验法

  12.在布卢姆教学目标的认知目标层次中,处于最低层次和最高层次的分别是( )。

  A.知识,评价 B.知识,应用 C.知识,综合 D.知识,分析

  13.某学生在课堂上故意弄出响声以引起老师和同学的注意,这时最为适宜的处置方法是( )。

  A.言语提醒 B.有意忽视

  C.非言语暗示 D.暂时隔离

  14.掌握学习所说的“掌握程度”通常要求学生正确完成评价项目的比例是( )。

  A.60—70% B.70—80%

  C.80—90% D.90—100%

  15.经常担心“学生喜欢我吗?”等这样的问题的教师,其成长阶段很可能处于( )。

  A.关注自我阶段 B.关注学生阶段

  C.关注情境阶段 D.关注生存阶段

  二、填空题:

  16.20世纪50年代西方兴起了程序教学,其理论基础是 所提出的操作条件作用理论。

  17.高中阶段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已从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化,并开始出现 思维。

  18.加涅从学习结果的角度把学习分为:言语信息学习、智慧技能学习、 学习、动作技能学习和态度学习。

  19.马斯诺认为,人的最高层次需要为 需要。

  20.按照奥苏伯尔的理论,原有认知结构通过可利用性、 和稳定性三个变量对新知识学习产生影响。

  21.所谓 ,就是变换事物的非本质特征,以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

  22.心智技能具有三个特点:对象具有观念性、执行具有 、过程具有简缩性。

  23.列提纲、利用图形、利用表格等策略,主要属于认知策略中的 策略。

  24.在问题解决中,穷尽一切方案能确保问题得到解决的方法叫做 。

  25.在品德的心理结构中,衡量品德形成的标志是 。

  26.常用而有效的品德培养方法包括说服、榜样示范、群体约定、 和赏罚控制。

  27.通过不断强化逐渐趋近目标的反应,来形成某种复杂的行为。

  即,对学生趋向成功的每一步都给予强化,以引导学生实现最终目标。

  这种行为改变方法就是 。

  28.发现学习有四大优点:有利于激发智慧潜能、有利于培养 、有利于学会发现技能,有利于知识的保持。

  29.学生已经有三角形的观念,现在来学习直角三角形、等边三角形和等腰三角形等新知识。

  这种下位学习被奥苏伯尔称为 类属学习。

  30.意义学习的客观条件就是材料本身必须具有 。

  31.奥苏伯尔把学校情境中的成就动机分为三种不同形式的内驱力,其中,属于内部动机的是

  内驱力。

  32.以学生所在团体的平均成绩作为参照标准,根据其在团体中的相对位置来报告评价结果,这种教学评价就是 评价。

  33.研究表明,专家型教师的课时计划简洁、灵活,以 为中心,并有预见性。

  34.动作技能形成的基本条件是 。

  35.维果斯基的“ ”的概念使人们认识到:教学不能仅仅适应儿童现有发展水平,而应促进儿童认知发展,即教学应走在发展前面。

  三、简答题:

  36.简述影响学生人格发展的社会因素。

  37.简述促进知识有效概括的方法。

  38.简述加里培林关于心智技能的形成阶段。

  39.简述影响品德学习的内部条件。

  40.简述培养学生良好思考问题习惯的主要方法。

  四、论述题:

  41.有人以为智力高的人创造性就高,试辨析之。

  (答题要求:先判断观点正确与否,再阐明理由)。

【教育心理学与德育工作基础知识】相关文章:

教育心理学与德育工作基础知识教材10-26

关于教育心理学与德育工作基础知识10-26

心理学与德育工作基础知识10-26

教育学心理学基础知识10-05

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基础知识10-26

心理学的基础知识10-26

入门心理学基础知识11-15

心理学基础知识题库11-15

小学心理学基础知识10-26

心理学基础知识重点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