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美文学毕业论文

英美文学中哥特式艺术手法渗透

时间:2021-01-11 12:27:42 英美文学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英美文学中哥特式艺术手法渗透

  英美文学中哥特式艺术手法渗透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论文范文,欢迎阅读。

英美文学中哥特式艺术手法渗透

  摘要:哥特艺术手法作为一种独特的描绘时代背景、表达人性的手法,其通过在封闭的哥特式背景中烘托出神秘与诡异,在刻画“恶棍”这一哥特式人物中探明人性之善恶,在营造恐怖阴森的哥特式环境中展示社会本质特征,以此批判摧残人性及威胁人类生存发展的邪恶现象及传颂人世间的真善美,对英美文学的发展进程助益重大、影响深远。

  关键词:英美文学 哥特 艺术手法 哥特作品 哥特文学

  一、哥特式文学的特点

  “哥特”一词最先是用来描述中世纪建筑,意指那些恐怖、阴森的堡垒,并带有贬义色彩。

  将“哥特”一词运用于文学领域,由此产生具有哥特因子的故事情节及哥特式背景、哥特式人物的哥特式文学作品。

  [1]其中,哥特式小说中,其主要表现为恐怖且阴森的环境,萦绕着幽灵、黑暗的老房子,演绎耐人寻味、令人出奇的故事情节。

  其人物形象或神秘,或变态,或癫狂。

  这些于哥特式小说中都极为常见。

  也正因为此,哥特式小说于英美文学的发展史上始终未获得良好反映及评价,甚至常被世间指责。

  部分评论家鞭笞哥特小说乃非主流、品味低下的文学作品。

  即便如此,从英美文学的整个发展史看,哥特艺术手法始终褒有持续、广泛的影响力及生命力,不少世界级的文学作品都大胆使用这一艺术手法并且获得读者的极大认可与赞同。

  正是小说中的哥特神秘因子使无数读者的啧啧称赞。

  美国大文豪威廉・福克纳经典之作《献给艾米丽的玫瑰》正是哥特文学作品的典型代表,其以哥特式背景为铺垫,以悬疑恐怖的情节为主线,在人物形象的勾勒及氛围的渲染中,完全展示了人物的内心冲突。

  哥特式小说不论从其风格,其特点,乃至小说结构无一不展示了超自然力量。

  该类小说以荒诞、神秘、离奇为典型而为后人所震撼、赞美及传颂。

  二、英美文学中哥特艺术手法的渗透表现

  (一)哥特式的场景:在封闭的场所中烘托出神秘与诡异

  “哥特”一词源自日尔曼这一民族的一个部落。

  在意大利的法萨里,其用“哥特”代指中世纪时代的一种建筑格调,表现为屹立的尖顶、厚实的墙壁、窄小的窗户、阴暗的地道甚至是地下藏尸所。

  故在早期的哥特式小说里都采用了与哥特古堡紧密相扣的静态描述氛围,选取幽深的地牢、城堡及修道院这些封闭场所以便营造神秘、诡异的场景。

  这一艺术手法也得到后人的沿袭,其皆为了使得故事情节让人难以揣测。

  其中,经典名著之一的《呼啸山庄》便是借用了哥特式的艺术手法。

  作者为烘托变化莫测的诡异气息,并为后文情节深入展开做铺垫,将呼啸山庄描述为窄小的窗户深嵌入墙壁中、大门周边上的刻迹古里古怪、山庄外是一片望不到边的阴暗的荒原、山庄内又是阴森昏暗的场况。

  而《厄舍屋的倒塌》这一名著也是将故事背景设置在古老、幽深的厄舍屋,在文中作者多次提到以下场景:空荡荡的房屋、凄凉惨白的墙壁、空洞无神的眼睛似的窗户、阴森恐怖的外墙、幽暗的走廊、漆黑的地板等等。

  哥特式的艺术场景已然成为英美文学作品中不可缺少的元素。

  甚至到今日哥特式的艺术手法仍十分明显。

  如风靡全球的《哈利・波特》,其故事场所也是设置在古老而又巨大的城堡中,整座城堡到处都是神秘莫测的气息,到处都似乎暗藏玄机,如阴暗曲折的楼梯、走廊及常有鬼魂出没的地下室。

  (二)哥特式的人物:在刻画“恶棍”的人物形象中探明人性之善恶

  曾有评论指出:哥特小说是有关梦魇的文学。

  而潜意识正是梦的基本组员,其表现的是恐惧、冲动与慌乱。

  [2]故其大量题材皆来自于神话、传说或者是作者本身内在的潜意识等,而其基本意象也大多是悬崖峭壁、幽深的城堡,或魔鬼,或癫狂的僧侣等等。

  其意在揭露人类心灵所隐藏的邪恶面。

  也正因为此,该类小说中的主人公多半乃恶棍英雄,其身世神秘,其灵魂扭曲,其相伴于黑暗、死亡,内心也极度的怪异及矛盾。

  然而,这类哥特式人物颇受争议的原因也正在于其一面是冲动、残酷及恐怖,另一面又是非常的脆弱、感性,真是又邪恶又迷人。

  作者将人物形象的两面性尤其是人性隐藏的黑暗面刻画得淋漓尽致,不得不激发读者的恐惧感及共鸣感。

  戏剧效果显著,令人掩卷深思。

  纵观英美文学作品中的哥特式恶棍英雄,数量着实不少。

  经典名著《简・爱》中的男主角罗切斯特正是一典型鲜明的哥特人物。

  其身材中等,脸庞黝黑,面态严厉,双眉紧锁。

  曾对简・爱袒露心迹,言明他并未有战胜环境、命运的勇气。

  简・爱也目睹罗切斯特这些性格上的弱点,观察到男主人公双眼下的痛苦、狂怒与羞愧,焦躁憎恶又讨厌的情绪。

  人物形象鲜明、典型。

  而对于这些恶棍人物,读者对之也是既愤慨又怜之。

  一方面是憎恶,另一方面也为之吸引。

  这是因为,小说中的恶棍人物具有的进攻性、毁灭欲及压迫性也正是读者内心潜意识中的因子,是读者人格分裂的另一种表征。

  读者一方面阅读作品是感受作者的内心,一方面也是寻求自己内心这种被压抑的欲望的满足,也正是这种满足感进一步扩深了读者的生活感悟。

  哥特式的人物也是读者感知外界及洞悉人性的.一扇特殊窗户。

  世间的荒诞、人性的复杂多样,也具有不可小觑的审美韵味及特殊的净化功效,在引人入胜之时也唤起了读者深深的感叹与警醒。

  概莫不因此,哥特式文学作品至今影响力皆广为深远。

  (三)哥特式的主题:在恐怖阴森的环境中展示崇高的道德

  哥特式小说最震撼读者的关键特点在于其营造了恐怖而又阴森的环境。

  这种恐怖笼罩了整个故事发展情节,弥漫了作品整个发展线索,是文学作品中的主基调。

  伯克于《论崇高和美丽》中曾提到,痛苦不堪的思想往往可能产生崇高的道德,不管是模糊的观念还是自觉的感知,都只是处于暂时的停顿阶段。

  从某一层面上讲,正是因为摒弃、厌恶、排斥并恐惧这种野蛮与残暴,并期盼、追求天堂的幸福、纯洁,才有了哥特式艺术手法诞生的心理基础。

  哥特文学正犹如一略有些邪恶、又不断追求生命之美的矛盾、内心冲突的精灵,其渴望生命中的诱惑,刺激读者产生否定的愉悦感,也感染了读者,使其意识到一种超脱现实伦理学这一层面的道德情怀。

  如文艺复兴时期的戏剧大家莎士比亚的多部作品就都弥漫一幽深的氛围,在其经典之作《罗密欧与朱丽叶》中便演绎了一场笼罩着家庭复仇的凄美爱情;《哈姆雷特》中复仇、暴力、欲望与命运融为一体;而《李尔王》正是表达了在荒野中的呼唤。

  这些场景概不莫令人倍感恐惧。

  作者着力刻画这种恐怖阴森的环境,也意在表达人类誓死与困境、黑暗搏斗的永恒决心,既弘扬了真善美的主旋律,也深刻地揭示人类内在的正义感这一崇高的道德心,因而这样的作品代代相传,哥特的艺术手法关注人心,关注人的异化,憧憬未来,也期盼认知世界及由此诞生的内心恐惧等等这些特点,使得哥特式的艺术手法也褒有永久的生命力。

  三、哥特艺术手法对英美文学的影响

  漫视英美文学发展进程,哥特式的艺术手法对其发挥了深远的影响。

  而哥特这一艺术手法的源泉来自于英国文艺复兴时的戏剧。

  [3]而该时期诞生的戏剧,其故事情节也大多选取自《圣经》,其间多是对基督教的教义开展进行广泛的宣传及普及。

  步入欧洲的文艺复兴阶段时,英美文学作品却面临人文主义思想层面上的严重桎梏。

  有鉴于此,富有古典、积极作用的戏剧也开始渐渐呈现出一股朝着世俗化发展的倾向、趋势。

  受哥特因子逐渐深入的影响,欧洲国家的主要表现在于其具有古希腊特点。

  进言之,英美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正是昭示了社会的各种境况。

  期间,也大量涌现一批具有强大影响力的、侧重于世俗领域的如莎士比亚等剧作家。

  深化了哥特艺术手法的进一步发展,对文学、社会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哥特艺术手法促进英美文学发展的第二个高峰期是在19 世纪的20 年代后,并且该影响对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已然上升到另一全新高度。

  英美国家、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繁荣昌盛,而文学上的哥特式文学作品也如雨后春笋般大量涌现。

  英美文学的发展进程中,尤其是在18 世纪的90 年代,文学界掀起哥特传统十年的浪潮。

  不少知名大家纷纷借鉴这一艺术手法,创作了大量的哥特式作品。

  作品中无不营造了一种阴森恐怖的气息。

  而“现实主义”的英美文学对于哥特艺术手法的沿袭,开始于19 世纪70 年代,但却始终未占据较为优越的历史地位。

  然而,浪漫主义却在此时的英美文学中发挥重要的历史作用,也取得了显著成绩。

  鉴于上述哥特艺术手法在英美文学中扮演的角色演变,探求其对英美文学最根本、最本质的影响,正在于其对某一阶段社会本质的真实反映。

  在这一类哥特式小说当中,故事背景多锁定在偏僻而又破败的城堡、古堡之中,渗入荒野、废墟等多种元素,全面地表现了在作者所生时代下的历史背景。

  作者赋予作品中的主人公以丰富细腻的情感,进而呈现出小说作品对当时社会时代发展所起的深刻意义。

  换言之,英美文学中哥特式的作品一方面让人毛骨悚然,一方面也正是营造的这一恐惧感让读者、让后人深思,其在神秘、诡异的故事情节背后正是社会本质特征的淋漓尽致的刻画。

  纵看英美文学这一发展史,不难发现,那些擅于写通俗作品的大家相对来说更热衷于研究、钻研哥特式的文学作品,并将这种艺术手法为己所用,渗透于自身写作中,进而诞生了后来诸多脍炙人口、令人称赞的哥特式文学作品。[4]如狄更斯、马克・吐温、福斯特等,推动了英美文学中哥特式作品朝着稳健轨道发展,彰显了该类作品在英美文学中的主流地位,促进哥特式传统的发展领域及风格的现代化转型,助推了英美文学的蓬勃发展。

  结语

  哥特式文学作品在英美文学作品中占据重要席位,其始终致力于批判摧残人性及威胁人类生存发展的邪恶现象,期盼、追求着人世间的真善美,极力解释社会的本质。

  鉴于此,哥特式的艺术手法对英美文学的发展进程助益重大,即便是在当下,哥特传统也得以沿袭并继续发挥巨大的生命力、影响力。

  参考文献

  [1]王美敬.英美文学中的哥特传统与经典作品赏析[J].语文建设,2014(09).

  [2]郭晓潇.刍议英美文学作品中的哥特因子[J].英语广场(学术研究),2013(02).

  [3]杨建芳.英美文学中的哥特传统探究[J].时代文学(下半月),2011(11).

  [4]张江梅.论英美文学中的“哥特因子”[J].当代文坛,2010(02).

【英美文学中哥特式艺术手法渗透】相关文章:

分析英美文学中的情感渗透07-17

英美文学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渗透01-17

重视高中阶段英美文学的渗透论文04-16

英美文学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渗透论文01-26

英美文学教学中人文思想的渗透11-14

英美文学诗歌中的韵律与节奏艺术论文01-27

英美文学中的文化气质02-03

英美文学中的哥特传统06-07

英美文学教学与人文思想的渗透论文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