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美文学毕业论文

英美文学教学中课堂导入设计方法

时间:2022-10-08 17:51:44 英美文学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英美文学教学中课堂导入设计方法

  英美文学教学中课堂导入设计方法,下面带来的英美文学教学中课堂导入设计方法的相关论文范文,欢迎阅读。

英美文学教学中课堂导入设计方法

  英美文学教学中课堂导入设计方法【1】

  【摘要】在英美文学教学中,巧妙的课堂导入设计对于成功的课堂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作者通过多年的英美文学教学实践为基础,运用课堂实例介绍了几种行之有效的导入设计方法。

  【关键词】英美文学教学;课堂导入设计方法;实例

  目前,我国的英美文学教学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教育工作者们对于英美文学课堂导入设计的研究也收获了可喜的成果,有人提出文化导入法,有人倡导生活化导入法,而有人则墨守传统的历史背景切入法。

  其实导入方法有很多,有几个基本原则需要遵循:导入要有趣,切忌刻板乏味;导入要切题,切忌随心所欲;导入要深思,切忌平淡带过或机械灌输;导入要简洁,应迅速将学生引人学习状态。

  英美文学教学中,教师应以上述原则为指导,具体授课内容具体分析,设计出恰如其分的课堂导入,上好每一堂文学课。

  以下就是笔者在多年的英美文学教学实践中运用的几种较为有效的方法。

  一、直观导入法

  以实物或图片为直观点,设计导人情境。

  如在学习Judy Syfers的名篇“Why I Want a Wife”时,我把两张生动诙谐、对比鲜明的图片用作本课电子课件的封皮。

  一张图片画的是白雪公主与白马王子的婚礼现场:一对恋人热情相拥、甜蜜亲吻;另一张图片则反映了他们的婚后生活:凌乱的房间,哭闹的孩子们,翘着二郎腿看电视的漠然丈夫和抱着两个孩子的邋遢哀怨妻子。

  在幻灯片开始播放的一刹那,学生们立刻露出会心的微笑,展开轻声的讨论。

  从他们的瞬间反应我看出这两张图片已经成功地把学生们的注意力引向本课的几个关键词:妻子,妻子的责任,丈夫,丈夫对妻子的要求,有些敏感的学生甚至想到了更深层的女权主义运动,可见此处的直观图片导入法无声胜有声。

  二、生活化导入法

  设计生活情境,导入课堂主题。

  同样是学习“Why I Want a Wife”这一课,在学生们看到图片对本课的主题产生一些零散模糊的概念之后,我趁势提问:“Ladies and gentlemen,do you want a wife or do you want to be a wife?”

  由于婚姻是人生的必经历程,大多数学生的答案都是肯定的,于是我又接着提问:“Gentlemen,what kind of wife do you want?And ladies what kind of wife do you want to be?”婚恋一直都是大学生们最感兴趣的话题之一,所以他们争相回答:I want my wife to be beautiful and tender,I want a wife who can do most of the housework…

  I want to be a clever and independent wife,I want to be a wife who cares and is cared…

  学生们对妻子的要求或看法恰恰符合社会传统给妻子角色的定位,这也正是女作家Judy Syfers作为一个妻子兼母亲在文中所控诉的,由此,贴近生活的讨论轻松自然地引出本课的主题,同时,学生们回答问题所用的句型也是本文作者反复使用的句型,所以得当的生活化导入设计有时可以一举多得,事半功倍。

  三、文化导入法

  以文化与文学作品之间的联系为切入点,拓展对主题的理解。

  比如在赏析华兹华斯的《咏水仙》之前,我为学生们准备了一顿丰盛的文化快餐,首先我向他们展示了一张唯美的油画作品,画中的俊美少年俯身湖面,凝望自己在水中的倒影。

  正当学生们充满好奇的时候,我开始提问:“Who is the handsome youth in this picture?Do you know the story about him?”这时学生的求知欲望越发强烈,我就为他们讲了希腊神话中关于Narcissus的传说,当讲到众神把死去的Narcissus变成一株小花时,我问“Do you know the name of the flower?”学生们竟异口同声回答“Daffodils”,这说明他们已经领悟了水仙的文化渊源,因而在探究水仙象征的精神品格以及《咏水仙》中华兹华斯的精神境界时,一切都迎刃而解了。

  四、乐曲激发法

  以契合课堂主题的乐曲为切入点,设计既能活跃氛围又能丰富视听的导入情境。

  比如,在学习罗伯特·彭斯的诗歌时,我首先选播了两首改编自彭斯诗歌的歌曲,一首是歌颂爱情的《一朵红红的玫瑰》(A Red,Red Rose),另一首是学生们耳熟能详的《友谊地久天长》(Auld Lang Syne)。

  当学生们为之陶醉随之哼唱的时候,我让他们猜歌曲的词作者是谁,答案的揭晓一下子拉近了学生们和诗人的距离,消除了学生们学习诗歌时常见的陌生感和焦虑感,而且接下来的朗读和讨论都可以围绕这两首歌曲展开,学生们可以跟着歌曲学习诗歌中一些苏格兰方言的发音,品味诗歌中表达的意境和思想,总结罗伯特·彭斯的诗歌特点。

  可见,恰当的乐曲可以滋润心田、陶冶情操,用作导入可以起到醍醐灌顶的功效。

  五、链接与课堂主题相关的视频资料,设计课堂切入点

  比如,在学习“Why I Want a Wife”这篇文章时,我们还可以节选热播美剧《绝望主妇》中的片段,向学生们介绍四种十分典型而又截然不同的主妇形象:离婚主妇苏珊、完美主妇布里、强人主妇勒奈特、漂亮主妇嘉比。

  在赏析济慈的十四行诗“Bright Star”时,阅读之前,我为学生们播放了同名传记片的视频片段,让学生们了解济慈的苦难身世,独特才华以及他和芳妮·布劳恩之间无奈的唯美爱情故事,从而帮助学生们把握诗歌中融会的爱情、死亡和永恒的思想。

  英美文学在英语专业教学中的有效渗入【2】

  摘 要:在全球化合作与竞争加速的新局势下,为培养和提高英语专业人才的综合素质(包括专业素质、跨文化意识和人文素质等),在教学中渗入英美文学极具重要性和可行性,基于此,以较为丰富的教学内容素材,进一步从文体对比、拓展语言文化知识、掌握修辞用法和效果、挖掘隐含文化信息等四个方面对英语专业教学中渗入英美文学的有效途径进行探讨。

  关键词:英语专业;英美文学;综合素质;途径

  一、英语专业教学中渗入英美文学的重要性

  随着全球的知识和信息逐渐一体化,各国在各领域中的合作和竞争正加速且激烈,人才的需求和流动范围已扩展到国际化程度。

  我国要适应当今世界的发展趋势,于政治、经济、科技与文化等领域中与其他国家在合作和竞争中占有优势,就得大量需求国际化人才。

  国际化人才不仅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而且还富含深厚的人文素养,熟悉所交往国家的语言文化背景,从而更深刻地了解相关领域在该国的市场氛围和经营环境,以平等、自重、相互尊重的姿态,更有效地进行沟通、合作或竞争。

  而培养新时期国际化人才的任务主要落在高等教育的肩上。

  教育部2012年颁布的《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4号)就完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体系提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人才培养水平的根本标准。”

  这个培养标准对于培养外语专业人才的英语教学有很大的启示和指导作用。

  为了培养能适应当今社会发展需要的国际化人才,英语课程的学习就不仅要教授学生有关语言的专业知识、培养学生应用语言的能力,而且还要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开阔视野、陶冶情操等方面提高人文素养,很好地促进个体的全面发展,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要。

  而英语专业的人文素质的提高,可以从英美文学里汲取丰富而深厚的资源――包括语言文字的资源和精神情感的内涵。

  因为,文学以语言文字为载体,以诗歌、散文、小说、剧本、寓言、童话等艺术表现形式,形象化地反映客观现实、表现作家心灵世界,再现一定时期和一定地域的社会生活。

  在英语教学中渗入英美文学因素,培养英美文学素养,不仅可以让学生涉猎丰富的语言现象和用法、了解英美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以及英美国家人们的生活经历和思维习惯,并且能深刻洞察到中西方的文化异同等等。

  对于具备英语听、说、读、写、译等语言技能的专业人士来说,如果其英美文化素养得以培养和提高,就会更加适应社会的需求,在国际化背景下的沟通和交流更为柔韧自如。

  因此,英美文学在英语教学中的渗入在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方面发挥重大的作用。

  二、英语教学中培养英美文学素养的可行性

  (一)英美文学是具有优势的教学资源

  英语专业的素质教育包含语言技能素质和跨文化人文素质,所谓人文教育也叫通才教育或通识教育,在英语国家为Liberal Education,是以文史哲教育为核心的基础教育。

  “通识教育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领域的热点话题,且很多综合性大学都对通识教育进行了实践探索。

  ”[1] 英美文学承载着英语语言与文化的精华,反映出英美国家民族文化赖以生存的现实环境和人文环境。

  作为一个语言文化的教学资源,英美文学作品自然地具有强大的优势。

  通过提高学生的英美文学素养,无疑可有效地达到培养人文素质的目的。

  (二)英美文学可增添阅读兴趣

  英美文学作品阅读无与伦比的优势体现在:它超越了其他文本对信息获取、阅读技巧和结构分析等的基本要求层次,让读者能在阅读过程中体验到时代和心理的现实感,沉浸在一种精神感悟、心灵上有所收获的喜悦中,从而引发对阅读本身这个活动真正的喜爱。

  正如孔夫子所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而勤于阅读对于语言学习者又是必备的品质和习惯。

  (三)英美文学是英美国家社会文化生活精粹和精神追求的话语方式

  英美文学通过诗歌意象和韵律、小说故事情节和悬念、戏剧人物形象和冲突,以及散文的优美文笔和至理名言等多姿多采的形式,让读者通过愉悦的方式欣赏到英美国家丰富的生活画卷,如读《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Mark Twain: The Adventures of Huckleberry Finn),以及对真善美的文化精神,如济慈的《希腊古瓮颂》里的 “Beauty is truth, truth beauty” (美即真,真即美) ,等等。

  (四)文学欣赏可以促进其他专业学科的学习

  由于文学作品能激起学生对英语的阅读兴趣,因此有助于增加语言知识传递、语用技能训练的途径和涉及面。

  比如,在文学作品真实、丰富多彩的具体生活语境中,学生可以突破课本上的单一文本,在各种正式、非正式的生活、工作语域得到熏陶,会自然而然地获取和扩充多方面语言知识量,借助作品中的修辞手法和文化内涵提高语用技能。

  因此,通过培养文学素养,可以促进其他专业课程的学习,提高学生的阅读、翻译、写作、演说、交流等能力。

  三、英语专业教学中渗入英美文学的有效途径

  (一) 利用文学阅读的优势,进行文体对比

  文学是集真实和想象的语言艺术,其“真实并不要求写真人真事。

  作家大都以社会生活为基础,为素材,予以提炼和加工,把真实和想象结合起来,写成作品。

  有没有想象的品质乃是文学作品和历史、传记、通讯、报道等类作品的一个重要差别。”[2]非文学文本的基本特点是内容具体明确、书写格式比较固定、语言要客观扼要,旨在使读者达到获取正确信息的目的。

  而文学作品的读者会在阅读的过程中更多地参与作家带来的形象思维活动,插上想象的翅膀,唤起审美的感悟和心灵的启示,在体验真实的社会生活的同时获得艺术的享受。

  因此,利用文学作品和其他文体材料对比教学,增强学生的文体差别意识,多途径求得知识,有利于提高语言素质和文化素养。

  如C.J.Brumfit 和R.A. Carter 在 Literature and Language一书里在这方面举过例子:

  Text A:

  When You Make a Call

  Fist check the code (if any)and number

  Lift the receiver and listen for dialing tone.(A continuous purring.)

  Dial carefully and allow the dial to return freely.

  Then wait for another tone:

  Ringing tone (burr-burr)the number is being called.

  ……

  ……

  Text B

  In homes, a haunted apparatus sleeps

  That snores when you pick it up.

  If the ghost cries, they carry it

  to their lips and soothe it to sleep

  with sounds. And yet, they wake it up

  deliberately, by tickling with a finger.

  (From Graig.Raine : “A Martian Sends a Postcard Home”)[3]

  以上两个文本都是关于电话机及其使用方法的。

  在对生活常识的指导方面,文本一无疑是必备的使用手册,其文体特点和风格也是简单明了,平铺直叙的,文字排列按照电话使用的操作步骤来分行排列,井然有序,其作用和效果就是让读者用户对着手册能机械地进行拨打号码等操作。

  而文本二里没有提到电话或打电话的字眼的,而是用诗歌的形式,以火星人视角,观察地球人类在家里使用电话的情况,诸如把话机说成是幽灵出没的仪器,拿起时会鼾声(snores,对比文本一的A continuous purring)阵阵,电话铃声响时(cries)就把它放到唇边,哄它入眠(其实就是对着话筒打电话),还把拨号说成是有意把它弄醒,用一个指头搔它(tickling with a finger)。

  这样,在通过常规方式获取信息的同时,引导学生赏读以文学的形式来表现的人生世态,会收到阅读其他文本无与伦比的效果。

  (二)在英美文学阅读中扩充与拓展语言文化知识

  1. 积累词汇

  文学作品中存在大量的词汇及其在各种语境下的表达方式,在欣赏作品的过程中收集大量的词汇会令人感到惊喜无比。

  如钱青教授在其讲座“Why Study Literature?”中举到一些在她阅读文学作品里碰到的例子:“Bellow was dressed in a turtleneck.”

  “The writer E. M. Forster lived on the fifth floor of a walk-up”.

  根据生活经验和从上下文的推测,她就明白并认识了“高领衫”(turtleneck)和“无电梯的楼房”?(walk-up)等词汇[4]。

  2. 在赏读过程中结合上下文掌握词汇的丰富含义和用法

  提醒学生不能只掌握字典或教科书生词表上列出的词语字面意义(denotation)。

  因为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词语的意义常常依上下文而出现很大差别。

  因此,掌握一个词的多种含义(connotation)就更为重要。

  引导学生在阅读文学作品时理解词的含义是一个很有效的方法,避免用机械的死记硬背方式学单词。

  如莎士比亚的Hamlet(《哈姆雷特》)中“suffer the slings and arrows of outrageous fortune”,其中的“slings”、“ arrows”字面上意思分别是“绷带”和“箭”,而根据作品的上下文内容可以引申为“受伤”或“受命运的折磨”等一理解为“默然忍受命运暴虐的毒箭”。

  如在读Sister Carrie (《嘉莉妹妹》)第15章时,worthy、worth、worthwhile在接连的几个段落里。

  它们用法的异同就在故事的讲述中一目了然:

  ……

  He thought Carrie worthy of all the affection he could there express.( 他认为嘉莉配得到他在信里表达的那份情意,对此他深信不疑) …

  Carrie was indeed worth loving if ever youth and grace are to command that token of acknowledgment from life in their bloom.( 假如青春和美丽在花信时节应该从生活中得到认可,那么嘉莉确实值得人们的爱恋)……

  He drew near because it was waxen and fresh. It lightened his feelings for him. It made the morning worth while.( 他接近这朵百合花,因为这花儿温柔清新。

  它使他的感情变得活泼,它使清晨那么美好有意义。)

  3. 常运用从文学作品中学会的一些名言或常用表达

  如莎士比亚的Hamlet(《哈姆雷特》)那一句“To be or not to be”(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个问题。” )因该剧的成功而出名,并且用词简单,读起来朗朗上口,有诗的韵律和节奏,便于记忆和模仿,还可在不同语境中运用它来表达“是或不是”,“干或不干”,“是生,还是死” 等不同意思。

  还有,在作品中的对话中会碰到常用语,如称呼好友时“Where are you going, mate”、“Hi, what’ s up ,man”的“mate”, “man”等。

  可以鼓励学生在适合的语言环境中使用这些常用名句或表达,增添对词语用法的感受力和语用情趣。

  (三)让学生在阅读中领略英语语言的修辞用法和效果

  对于如今各种技能课程繁多的专业学生来说,用以掌握语言、陶冶情操的学习资料应包括修辞性突出的材料,而英美文学中“娱乐性强的作品,无疑会激起学生高涨的学习热情,学习效果自然更好。”[5]有些作品给人以力量和想象,如威廉布莱克的诗歌The Tiger (《老虎》):

  The Tiger

  Tiger! Tiger! burning bright

  In the forests of the night,

  What immortal hand or eye

  Could frame thy fearful symmetry?

  ……

  这首诗集音韵、意象、象征等修辞手段为一体,用打铁般凝重有力的音律,向读者呈现黑暗里老虎那惊人的威武意象,引发一种对于压迫下的人民革命暴力神秘的想象和敬畏感。

  又如像简・奥斯丁的Pride and Prejudice(《傲慢与偏见》)那样充满幽默和诙谐的文学阅读,让人忍俊不禁,品味无穷。

  小说一开始就用修辞叫反讽(irony):

  It is a truth universally acknowledged that a single man in possession of a good fortune must be in want of a wife. 作者先用了一个很庄严的短语a truth universally acknowledged(一条举世公认的真理),结果这条真理的内容却是:凡是有钱的单身汉,总想娶位太太,虽然四邻八舍完全不了解他的人品、见解如何,跟读者所期待的内容形成很大的反差,也达到讽刺一群婆婆妈妈们心中根深蒂固的庸俗的择偶观念。

  另外,小说里厌恶庸俗的班纳特先生喜欢插科打诨,他对徒有美貌但头脑简单,或者是虚伪、阿谀奉承的人进行挖苦、讽刺时,也会让人感受幽默语言带来的无穷乐趣。

  (四)在英美文学的赏读中挖掘出隐含着的文化信息,从而提高跨文化意识

  在英美文学作品中获得对英语语言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的同时,也能够了解到英美的地理历史、政治制度、文化传统、社会风俗,从而提高跨文化交际内涵。

  如在莎士比亚的Sonnet 18 这首十四行诗:

  Shall I compare thee to a summer’s day?

  Thou are more lovely and more temperature.

  英国的夏天气温宜人,阳光普照,可不像我们所体验的夏天是炎炎酷暑,烈日难耐。

  拿更可爱、更温情的爱人与夏天相比,使我们感染到对英国夏天的温情,而不是火热,燃烧的燥闷。

  又如雪莱的Ode to the West Wind(《西风颂》)。

  在中国,寒冷呼啸的西北风带来一片萧瑟和凄凉,象征着冬天和没落腐朽的势力。

  而英国的西风是由暖气流带来的,让复苏的大地生气勃勃。

  反过来,中国的东风是暖的,象征着春天及受欢迎的气势和力量,于是有了“借东风”、 “东风压倒西风”等说法。

  英国的东风是冷空气,象征着冬天。

  而对春天的讴歌,就像雪莱憧憬的那样:

  Be through my lips to unawakened earth

  The trumpet of a prophecy! O Wind,

  If Winter comes, can Spring be far behind?

  让预言的喇叭通过我的嘴唇

  把昏睡的大地唤醒吧!西风呵,

  如果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可见,善于挖掘出文学作品里隐含着的文化信息,在很大程度提高跨文化意识, 推动异质文化的相互沟通和交流。

  四、结束语

  从全球化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沟通的时代背景下,分析并探讨英语专业教学中渗入英美文学的重要性、可行性以及有效途径,无疑对培养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外语人才具有重大意义。

  学生通过阅读和分析文学作品,促进了语言基本功,增强对西方文化的了解,在体验和感悟文学的精神内涵和美感的同时,学会独立地、创造性地思考问题,能通过文学这面镜子审视和反思人生和社会。

  就如阅读德莱塞的Sister Carrie (《嘉莉妹妹》)时会发现,那位于知识与社会经验方面都欠缺的、单纯幼稚而又热切向往大都市的主人公形象,对于许多背景情况类似的,满怀拼闯城市梦想的年轻人来说是多么具有典型性。

  以获得物质与地位等成就后却仍感到精神上的空虚的嘉莉妹妹为观照,学生会自觉地受到警示:自主把握人生、实现自我,树立正确人生价值观,提升人性修养。

  文学赏读也为将来在纷繁的社会和工作中自己和他人提供了“理性人生的答案:不是金钱,理性不需要金钱;不是华丽的衣服,这和智慧离得很远;‘不是赞扬――连这也不是――而是善良的品性――为他人而工作’。” [6]青年人应以健全的人格寻求内心宁静、认识自我的境界并且脚踏实地地践行理想。

  参考文献:

  [1]孙国宾,李梦陆,开宏. 国内综合性大学通识教育的实践及其问题[J].当代教育科学,2012,(1):50.

  [2]王佐良,丁往道.英语文体学引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7:323.

  [3] C.J.Brumfit, R.A. Carter. Literature and Language[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12.

  [4]钱青. Why Study Literature [EB/OL]. .http://file.beiwaionline.com/beiwaiclass/T_Literature/

  [5]曾论萍. 一体化进程中英美文学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重点内容[J].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 9):90.

  [6]肖立青.嘉莉妹妹:城市之光下的追梦人[J].长城,2012,(5):178.

《英美文学教学中课堂导入设计方法.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英美文学教学中课堂导入设计方法】相关文章:

英美文学课堂教学模式10-06

对话理论在英美文学课堂教学中的具体运用10-08

英美文学阅读的方法与教学论文10-08

英美文学多维度文化导入教学探究论文10-11

关于论英美文学课中社会文化背景知识的导入10-05

英美文学教学中跨文化意识培养10-08

英美文学在世界文学中的作用10-05

英美文学教学模式10-08

英美文学的教育价值及教学方法论文10-09

论文-AI自动生成器

万字论文 一键生成

输入题目 一键搞定毕业范文模板
AI原创 低重复率 附赠査重报告

点击生成
ai帮你写文章
一键生成 高质量 不重复
微信扫码,即可体验

英美文学教学中课堂导入设计方法

  英美文学教学中课堂导入设计方法,下面带来的英美文学教学中课堂导入设计方法的相关论文范文,欢迎阅读。

英美文学教学中课堂导入设计方法

  英美文学教学中课堂导入设计方法【1】

  【摘要】在英美文学教学中,巧妙的课堂导入设计对于成功的课堂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作者通过多年的英美文学教学实践为基础,运用课堂实例介绍了几种行之有效的导入设计方法。

  【关键词】英美文学教学;课堂导入设计方法;实例

  目前,我国的英美文学教学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教育工作者们对于英美文学课堂导入设计的研究也收获了可喜的成果,有人提出文化导入法,有人倡导生活化导入法,而有人则墨守传统的历史背景切入法。

  其实导入方法有很多,有几个基本原则需要遵循:导入要有趣,切忌刻板乏味;导入要切题,切忌随心所欲;导入要深思,切忌平淡带过或机械灌输;导入要简洁,应迅速将学生引人学习状态。

  英美文学教学中,教师应以上述原则为指导,具体授课内容具体分析,设计出恰如其分的课堂导入,上好每一堂文学课。

  以下就是笔者在多年的英美文学教学实践中运用的几种较为有效的方法。

  一、直观导入法

  以实物或图片为直观点,设计导人情境。

  如在学习Judy Syfers的名篇“Why I Want a Wife”时,我把两张生动诙谐、对比鲜明的图片用作本课电子课件的封皮。

  一张图片画的是白雪公主与白马王子的婚礼现场:一对恋人热情相拥、甜蜜亲吻;另一张图片则反映了他们的婚后生活:凌乱的房间,哭闹的孩子们,翘着二郎腿看电视的漠然丈夫和抱着两个孩子的邋遢哀怨妻子。

  在幻灯片开始播放的一刹那,学生们立刻露出会心的微笑,展开轻声的讨论。

  从他们的瞬间反应我看出这两张图片已经成功地把学生们的注意力引向本课的几个关键词:妻子,妻子的责任,丈夫,丈夫对妻子的要求,有些敏感的学生甚至想到了更深层的女权主义运动,可见此处的直观图片导入法无声胜有声。

  二、生活化导入法

  设计生活情境,导入课堂主题。

  同样是学习“Why I Want a Wife”这一课,在学生们看到图片对本课的主题产生一些零散模糊的概念之后,我趁势提问:“Ladies and gentlemen,do you want a wife or do you want to be a wife?”

  由于婚姻是人生的必经历程,大多数学生的答案都是肯定的,于是我又接着提问:“Gentlemen,what kind of wife do you want?And ladies what kind of wife do you want to be?”婚恋一直都是大学生们最感兴趣的话题之一,所以他们争相回答:I want my wife to be beautiful and tender,I want a wife who can do most of the housework…

  I want to be a clever and independent wife,I want to be a wife who cares and is cared…

  学生们对妻子的要求或看法恰恰符合社会传统给妻子角色的定位,这也正是女作家Judy Syfers作为一个妻子兼母亲在文中所控诉的,由此,贴近生活的讨论轻松自然地引出本课的主题,同时,学生们回答问题所用的句型也是本文作者反复使用的句型,所以得当的生活化导入设计有时可以一举多得,事半功倍。

  三、文化导入法

  以文化与文学作品之间的联系为切入点,拓展对主题的理解。

  比如在赏析华兹华斯的《咏水仙》之前,我为学生们准备了一顿丰盛的文化快餐,首先我向他们展示了一张唯美的油画作品,画中的俊美少年俯身湖面,凝望自己在水中的倒影。

  正当学生们充满好奇的时候,我开始提问:“Who is the handsome youth in this picture?Do you know the story about him?”这时学生的求知欲望越发强烈,我就为他们讲了希腊神话中关于Narcissus的传说,当讲到众神把死去的Narcissus变成一株小花时,我问“Do you know the name of the flower?”学生们竟异口同声回答“Daffodils”,这说明他们已经领悟了水仙的文化渊源,因而在探究水仙象征的精神品格以及《咏水仙》中华兹华斯的精神境界时,一切都迎刃而解了。

  四、乐曲激发法

  以契合课堂主题的乐曲为切入点,设计既能活跃氛围又能丰富视听的导入情境。

  比如,在学习罗伯特·彭斯的诗歌时,我首先选播了两首改编自彭斯诗歌的歌曲,一首是歌颂爱情的《一朵红红的玫瑰》(A Red,Red Rose),另一首是学生们耳熟能详的《友谊地久天长》(Auld Lang Syne)。

  当学生们为之陶醉随之哼唱的时候,我让他们猜歌曲的词作者是谁,答案的揭晓一下子拉近了学生们和诗人的距离,消除了学生们学习诗歌时常见的陌生感和焦虑感,而且接下来的朗读和讨论都可以围绕这两首歌曲展开,学生们可以跟着歌曲学习诗歌中一些苏格兰方言的发音,品味诗歌中表达的意境和思想,总结罗伯特·彭斯的诗歌特点。

  可见,恰当的乐曲可以滋润心田、陶冶情操,用作导入可以起到醍醐灌顶的功效。

  五、链接与课堂主题相关的视频资料,设计课堂切入点

  比如,在学习“Why I Want a Wife”这篇文章时,我们还可以节选热播美剧《绝望主妇》中的片段,向学生们介绍四种十分典型而又截然不同的主妇形象:离婚主妇苏珊、完美主妇布里、强人主妇勒奈特、漂亮主妇嘉比。

  在赏析济慈的十四行诗“Bright Star”时,阅读之前,我为学生们播放了同名传记片的视频片段,让学生们了解济慈的苦难身世,独特才华以及他和芳妮·布劳恩之间无奈的唯美爱情故事,从而帮助学生们把握诗歌中融会的爱情、死亡和永恒的思想。

  英美文学在英语专业教学中的有效渗入【2】

  摘 要:在全球化合作与竞争加速的新局势下,为培养和提高英语专业人才的综合素质(包括专业素质、跨文化意识和人文素质等),在教学中渗入英美文学极具重要性和可行性,基于此,以较为丰富的教学内容素材,进一步从文体对比、拓展语言文化知识、掌握修辞用法和效果、挖掘隐含文化信息等四个方面对英语专业教学中渗入英美文学的有效途径进行探讨。

  关键词:英语专业;英美文学;综合素质;途径

  一、英语专业教学中渗入英美文学的重要性

  随着全球的知识和信息逐渐一体化,各国在各领域中的合作和竞争正加速且激烈,人才的需求和流动范围已扩展到国际化程度。

  我国要适应当今世界的发展趋势,于政治、经济、科技与文化等领域中与其他国家在合作和竞争中占有优势,就得大量需求国际化人才。

  国际化人才不仅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而且还富含深厚的人文素养,熟悉所交往国家的语言文化背景,从而更深刻地了解相关领域在该国的市场氛围和经营环境,以平等、自重、相互尊重的姿态,更有效地进行沟通、合作或竞争。

  而培养新时期国际化人才的任务主要落在高等教育的肩上。

  教育部2012年颁布的《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4号)就完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体系提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人才培养水平的根本标准。”

  这个培养标准对于培养外语专业人才的英语教学有很大的启示和指导作用。

  为了培养能适应当今社会发展需要的国际化人才,英语课程的学习就不仅要教授学生有关语言的专业知识、培养学生应用语言的能力,而且还要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开阔视野、陶冶情操等方面提高人文素养,很好地促进个体的全面发展,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要。

  而英语专业的人文素质的提高,可以从英美文学里汲取丰富而深厚的资源――包括语言文字的资源和精神情感的内涵。

  因为,文学以语言文字为载体,以诗歌、散文、小说、剧本、寓言、童话等艺术表现形式,形象化地反映客观现实、表现作家心灵世界,再现一定时期和一定地域的社会生活。

  在英语教学中渗入英美文学因素,培养英美文学素养,不仅可以让学生涉猎丰富的语言现象和用法、了解英美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以及英美国家人们的生活经历和思维习惯,并且能深刻洞察到中西方的文化异同等等。

  对于具备英语听、说、读、写、译等语言技能的专业人士来说,如果其英美文化素养得以培养和提高,就会更加适应社会的需求,在国际化背景下的沟通和交流更为柔韧自如。

  因此,英美文学在英语教学中的渗入在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方面发挥重大的作用。

  二、英语教学中培养英美文学素养的可行性

  (一)英美文学是具有优势的教学资源

  英语专业的素质教育包含语言技能素质和跨文化人文素质,所谓人文教育也叫通才教育或通识教育,在英语国家为Liberal Education,是以文史哲教育为核心的基础教育。

  “通识教育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领域的热点话题,且很多综合性大学都对通识教育进行了实践探索。

  ”[1] 英美文学承载着英语语言与文化的精华,反映出英美国家民族文化赖以生存的现实环境和人文环境。

  作为一个语言文化的教学资源,英美文学作品自然地具有强大的优势。

  通过提高学生的英美文学素养,无疑可有效地达到培养人文素质的目的。

  (二)英美文学可增添阅读兴趣

  英美文学作品阅读无与伦比的优势体现在:它超越了其他文本对信息获取、阅读技巧和结构分析等的基本要求层次,让读者能在阅读过程中体验到时代和心理的现实感,沉浸在一种精神感悟、心灵上有所收获的喜悦中,从而引发对阅读本身这个活动真正的喜爱。

  正如孔夫子所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而勤于阅读对于语言学习者又是必备的品质和习惯。

  (三)英美文学是英美国家社会文化生活精粹和精神追求的话语方式

  英美文学通过诗歌意象和韵律、小说故事情节和悬念、戏剧人物形象和冲突,以及散文的优美文笔和至理名言等多姿多采的形式,让读者通过愉悦的方式欣赏到英美国家丰富的生活画卷,如读《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Mark Twain: The Adventures of Huckleberry Finn),以及对真善美的文化精神,如济慈的《希腊古瓮颂》里的 “Beauty is truth, truth beauty” (美即真,真即美) ,等等。

  (四)文学欣赏可以促进其他专业学科的学习

  由于文学作品能激起学生对英语的阅读兴趣,因此有助于增加语言知识传递、语用技能训练的途径和涉及面。

  比如,在文学作品真实、丰富多彩的具体生活语境中,学生可以突破课本上的单一文本,在各种正式、非正式的生活、工作语域得到熏陶,会自然而然地获取和扩充多方面语言知识量,借助作品中的修辞手法和文化内涵提高语用技能。

  因此,通过培养文学素养,可以促进其他专业课程的学习,提高学生的阅读、翻译、写作、演说、交流等能力。

  三、英语专业教学中渗入英美文学的有效途径

  (一) 利用文学阅读的优势,进行文体对比

  文学是集真实和想象的语言艺术,其“真实并不要求写真人真事。

  作家大都以社会生活为基础,为素材,予以提炼和加工,把真实和想象结合起来,写成作品。

  有没有想象的品质乃是文学作品和历史、传记、通讯、报道等类作品的一个重要差别。”[2]非文学文本的基本特点是内容具体明确、书写格式比较固定、语言要客观扼要,旨在使读者达到获取正确信息的目的。

  而文学作品的读者会在阅读的过程中更多地参与作家带来的形象思维活动,插上想象的翅膀,唤起审美的感悟和心灵的启示,在体验真实的社会生活的同时获得艺术的享受。

  因此,利用文学作品和其他文体材料对比教学,增强学生的文体差别意识,多途径求得知识,有利于提高语言素质和文化素养。

  如C.J.Brumfit 和R.A. Carter 在 Literature and Language一书里在这方面举过例子:

  Text A:

  When You Make a Call

  Fist check the code (if any)and number

  Lift the receiver and listen for dialing tone.(A continuous purring.)

  Dial carefully and allow the dial to return freely.

  Then wait for another tone:

  Ringing tone (burr-burr)the number is being called.

  ……

  ……

  Text B

  In homes, a haunted apparatus sleeps

  That snores when you pick it up.

  If the ghost cries, they carry it

  to their lips and soothe it to sleep

  with sounds. And yet, they wake it up

  deliberately, by tickling with a finger.

  (From Graig.Raine : “A Martian Sends a Postcard Home”)[3]

  以上两个文本都是关于电话机及其使用方法的。

  在对生活常识的指导方面,文本一无疑是必备的使用手册,其文体特点和风格也是简单明了,平铺直叙的,文字排列按照电话使用的操作步骤来分行排列,井然有序,其作用和效果就是让读者用户对着手册能机械地进行拨打号码等操作。

  而文本二里没有提到电话或打电话的字眼的,而是用诗歌的形式,以火星人视角,观察地球人类在家里使用电话的情况,诸如把话机说成是幽灵出没的仪器,拿起时会鼾声(snores,对比文本一的A continuous purring)阵阵,电话铃声响时(cries)就把它放到唇边,哄它入眠(其实就是对着话筒打电话),还把拨号说成是有意把它弄醒,用一个指头搔它(tickling with a finger)。

  这样,在通过常规方式获取信息的同时,引导学生赏读以文学的形式来表现的人生世态,会收到阅读其他文本无与伦比的效果。

  (二)在英美文学阅读中扩充与拓展语言文化知识

  1. 积累词汇

  文学作品中存在大量的词汇及其在各种语境下的表达方式,在欣赏作品的过程中收集大量的词汇会令人感到惊喜无比。

  如钱青教授在其讲座“Why Study Literature?”中举到一些在她阅读文学作品里碰到的例子:“Bellow was dressed in a turtleneck.”

  “The writer E. M. Forster lived on the fifth floor of a walk-up”.

  根据生活经验和从上下文的推测,她就明白并认识了“高领衫”(turtleneck)和“无电梯的楼房”?(walk-up)等词汇[4]。

  2. 在赏读过程中结合上下文掌握词汇的丰富含义和用法

  提醒学生不能只掌握字典或教科书生词表上列出的词语字面意义(denotation)。

  因为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词语的意义常常依上下文而出现很大差别。

  因此,掌握一个词的多种含义(connotation)就更为重要。

  引导学生在阅读文学作品时理解词的含义是一个很有效的方法,避免用机械的死记硬背方式学单词。

  如莎士比亚的Hamlet(《哈姆雷特》)中“suffer the slings and arrows of outrageous fortune”,其中的“slings”、“ arrows”字面上意思分别是“绷带”和“箭”,而根据作品的上下文内容可以引申为“受伤”或“受命运的折磨”等一理解为“默然忍受命运暴虐的毒箭”。

  如在读Sister Carrie (《嘉莉妹妹》)第15章时,worthy、worth、worthwhile在接连的几个段落里。

  它们用法的异同就在故事的讲述中一目了然:

  ……

  He thought Carrie worthy of all the affection he could there express.( 他认为嘉莉配得到他在信里表达的那份情意,对此他深信不疑) …

  Carrie was indeed worth loving if ever youth and grace are to command that token of acknowledgment from life in their bloom.( 假如青春和美丽在花信时节应该从生活中得到认可,那么嘉莉确实值得人们的爱恋)……

  He drew near because it was waxen and fresh. It lightened his feelings for him. It made the morning worth while.( 他接近这朵百合花,因为这花儿温柔清新。

  它使他的感情变得活泼,它使清晨那么美好有意义。)

  3. 常运用从文学作品中学会的一些名言或常用表达

  如莎士比亚的Hamlet(《哈姆雷特》)那一句“To be or not to be”(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个问题。” )因该剧的成功而出名,并且用词简单,读起来朗朗上口,有诗的韵律和节奏,便于记忆和模仿,还可在不同语境中运用它来表达“是或不是”,“干或不干”,“是生,还是死” 等不同意思。

  还有,在作品中的对话中会碰到常用语,如称呼好友时“Where are you going, mate”、“Hi, what’ s up ,man”的“mate”, “man”等。

  可以鼓励学生在适合的语言环境中使用这些常用名句或表达,增添对词语用法的感受力和语用情趣。

  (三)让学生在阅读中领略英语语言的修辞用法和效果

  对于如今各种技能课程繁多的专业学生来说,用以掌握语言、陶冶情操的学习资料应包括修辞性突出的材料,而英美文学中“娱乐性强的作品,无疑会激起学生高涨的学习热情,学习效果自然更好。”[5]有些作品给人以力量和想象,如威廉布莱克的诗歌The Tiger (《老虎》):

  The Tiger

  Tiger! Tiger! burning bright

  In the forests of the night,

  What immortal hand or eye

  Could frame thy fearful symmetry?

  ……

  这首诗集音韵、意象、象征等修辞手段为一体,用打铁般凝重有力的音律,向读者呈现黑暗里老虎那惊人的威武意象,引发一种对于压迫下的人民革命暴力神秘的想象和敬畏感。

  又如像简・奥斯丁的Pride and Prejudice(《傲慢与偏见》)那样充满幽默和诙谐的文学阅读,让人忍俊不禁,品味无穷。

  小说一开始就用修辞叫反讽(irony):

  It is a truth universally acknowledged that a single man in possession of a good fortune must be in want of a wife. 作者先用了一个很庄严的短语a truth universally acknowledged(一条举世公认的真理),结果这条真理的内容却是:凡是有钱的单身汉,总想娶位太太,虽然四邻八舍完全不了解他的人品、见解如何,跟读者所期待的内容形成很大的反差,也达到讽刺一群婆婆妈妈们心中根深蒂固的庸俗的择偶观念。

  另外,小说里厌恶庸俗的班纳特先生喜欢插科打诨,他对徒有美貌但头脑简单,或者是虚伪、阿谀奉承的人进行挖苦、讽刺时,也会让人感受幽默语言带来的无穷乐趣。

  (四)在英美文学的赏读中挖掘出隐含着的文化信息,从而提高跨文化意识

  在英美文学作品中获得对英语语言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的同时,也能够了解到英美的地理历史、政治制度、文化传统、社会风俗,从而提高跨文化交际内涵。

  如在莎士比亚的Sonnet 18 这首十四行诗:

  Shall I compare thee to a summer’s day?

  Thou are more lovely and more temperature.

  英国的夏天气温宜人,阳光普照,可不像我们所体验的夏天是炎炎酷暑,烈日难耐。

  拿更可爱、更温情的爱人与夏天相比,使我们感染到对英国夏天的温情,而不是火热,燃烧的燥闷。

  又如雪莱的Ode to the West Wind(《西风颂》)。

  在中国,寒冷呼啸的西北风带来一片萧瑟和凄凉,象征着冬天和没落腐朽的势力。

  而英国的西风是由暖气流带来的,让复苏的大地生气勃勃。

  反过来,中国的东风是暖的,象征着春天及受欢迎的气势和力量,于是有了“借东风”、 “东风压倒西风”等说法。

  英国的东风是冷空气,象征着冬天。

  而对春天的讴歌,就像雪莱憧憬的那样:

  Be through my lips to unawakened earth

  The trumpet of a prophecy! O Wind,

  If Winter comes, can Spring be far behind?

  让预言的喇叭通过我的嘴唇

  把昏睡的大地唤醒吧!西风呵,

  如果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可见,善于挖掘出文学作品里隐含着的文化信息,在很大程度提高跨文化意识, 推动异质文化的相互沟通和交流。

  四、结束语

  从全球化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沟通的时代背景下,分析并探讨英语专业教学中渗入英美文学的重要性、可行性以及有效途径,无疑对培养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外语人才具有重大意义。

  学生通过阅读和分析文学作品,促进了语言基本功,增强对西方文化的了解,在体验和感悟文学的精神内涵和美感的同时,学会独立地、创造性地思考问题,能通过文学这面镜子审视和反思人生和社会。

  就如阅读德莱塞的Sister Carrie (《嘉莉妹妹》)时会发现,那位于知识与社会经验方面都欠缺的、单纯幼稚而又热切向往大都市的主人公形象,对于许多背景情况类似的,满怀拼闯城市梦想的年轻人来说是多么具有典型性。

  以获得物质与地位等成就后却仍感到精神上的空虚的嘉莉妹妹为观照,学生会自觉地受到警示:自主把握人生、实现自我,树立正确人生价值观,提升人性修养。

  文学赏读也为将来在纷繁的社会和工作中自己和他人提供了“理性人生的答案:不是金钱,理性不需要金钱;不是华丽的衣服,这和智慧离得很远;‘不是赞扬――连这也不是――而是善良的品性――为他人而工作’。” [6]青年人应以健全的人格寻求内心宁静、认识自我的境界并且脚踏实地地践行理想。

  参考文献:

  [1]孙国宾,李梦陆,开宏. 国内综合性大学通识教育的实践及其问题[J].当代教育科学,2012,(1):50.

  [2]王佐良,丁往道.英语文体学引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7:323.

  [3] C.J.Brumfit, R.A. Carter. Literature and Language[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12.

  [4]钱青. Why Study Literature [EB/OL]. .http://file.beiwaionline.com/beiwaiclass/T_Literature/

  [5]曾论萍. 一体化进程中英美文学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重点内容[J].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 9):90.

  [6]肖立青.嘉莉妹妹:城市之光下的追梦人[J].长城,2012,(5):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