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美文学毕业论文

英美文学中的现代人文主义观论文

时间:2021-01-26 08:48:00 英美文学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英美文学中的现代人文主义观论文

  英美文学中的现代人文主义观论文【1】

英美文学中的现代人文主义观论文

  摘要:本文试就如何在英美文学课教学中,通过对中西文学差异的对比,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英美文学中所表现的生死观、爱情观以及自然观中所体现的现代人本主义、人文主义精神,从而丰富和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

  关键字:中西文学;对比法;人文精神

  教育是人的教育。

  正如雅斯贝尔斯所说,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积。

  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的重要本质特征就是它的人文性。

  而英美文学课的设立无疑会强化这种注重人的灵魂和人性的人文性教育。

  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而英美文学所关注的正是人类价值和精神表现。

  周国平教授把人文性的基本内涵确定为三个层次:一,人性,对人的幸福和尊严的追求,是广义的人道主义精神;二,理性,对真理的追求,是广义的科学精神;三,超越性,对生活意义的追求。

  简单地说,就是关心人,尤其是关心人的精神生活;尊重人的价值,尤其是尊重人作为精神存在的价值。

  我们理当承认,中国传统文化偏重伦理和实际,把对人际关系的注意和研究放在首要地位,而忽视对人内在心灵的透视。

  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就是人世伦理。

  而西方文化除了重视实际,也重视精神的价值;尤其重视哲学和宗教,把对美好社会和人类本性的探究放在重要地位。

  西方的文学,由于受古希腊理性主义、希伯来救世主义以及古罗马征服态度的影响,他们重视自我、张扬个性。

  中西诗歌主题方面的几点差异

  本文主要就中西诗歌揭示的不同的情爱观、死亡观和自然观三个方面展开比较。

  情爱观:西方诗歌表达爱情、赞美爱情、讴歌爱情的主题比中诗不仅多得多,而且感情也奔放和深刻得多。

  他们在极力夸赞女人美貌或是直接表达浓浓爱意方面,其直接、奔放、真挚非中诗可比;而与这种崇尚女性的美和爱的审美传统相比,中国传统的文学艺术显得对英雄的崇拜和歌颂有余,而对女性的美和爱重视不够。

  中国爱情诗词讲究含蓄委婉,而英美诗歌则比较奔放,感情激越。

  比方说中国诗人描写爱情,说“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始终不把那种爱表达出来,而西方诗人会高喊“但不知你能否接受/这颗心对你的仰慕之情/连上天也不会拒绝/犹如飞蛾扑向星星/又如黑夜追求黎明”。

  英美诗歌比较直率地把诗人的所要表达的意思表现出来,直抒胸臆,而毫无造作,言尽而意亦尽,他们的情感是激烈运动的、是追问的、是探求的。

  死亡观:对待死亡的主题,中国文学受未知生,焉知死的儒家学派以及道家回避死亡的影响,较少探问死亡的问题。

  受中国宗法血缘观念的影响,中国人将生命的永恒寄托在子孙后代生命的不断绵延上。

  儒家积极入世精神也使人们关注现世功业以求名扬万古,因而我们有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这样的高昂陈言,也有陶渊明的“朝于仁义生,夕死复何求”的庄严表迹。

  而西方文学受基督教和西方哲学的影响,他们不避死亡,他们认为未知死,焉知生,追求“向死而生”。

  西方诗人创作了大量探寻死亡超越死亡的文学作品。

  有的诗人想象自己的死亡场景,有的描绘死后的浪漫和从容,把死亡看成一种生命的场景转换甚至是步入天堂的开始。

  实际上,这种对待死亡的态度正是我们的文化缺少的。

  我们的教科书讲的大多是人生观,少有人死观。

  而有关研究证明,思索死亡更让人们积极地面对人生。

  如何看待人生的有限存在?如何从积极的人生意义上把握人生的大限?海德格尔提出的“向死而生”不失为一种大彻大悟的人生心态。

  自然观:大自然历来是中国诗人和英美诗人饱蘸笔墨所讴歌的对象。

  他们歌颂自然,赞美自然,以大自然的一景一物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然而,自然在中西方文化里所蕴含的意义是不同的。

  中国传统文化受儒释道的影响,崇尚“天人合一” “清静无为”,再加上中国数千年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使得中华民族养成了内敛、含蓄和乐天知命、安土重迁的性格,反映在民族心理上则是寻求与自然和谐共处;自然便是花香鱼虫、和睦融融、大美不可言的自然,反映到诗歌里便是追求天人合一的自然观,一如陶潜“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自然况味和“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无我境界;一如王维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清静妙境。

  与中国所处的大陆环境不同,西方文化的发源地如雅典、罗马,均处于地中海沿岸,人们生存发展的空间相对狭小,为了寻找更大的发展机遇,他们充分利用海洋的便利条件,人员交往和流动频繁,商业比较发达,这样的环境和经济活动赋予了西方人开放和直率的性格.再加上他们受古希腊理性主义、希伯来超越意识以及古罗马征服态度的影响,他们崇拜的是上帝,认为大自然和人都是上帝创造的;同时,他们强调人与自然的对立,把自然当作人驾驭和征服的对象,标榜人类中心主义。

  这种与自然的关系的疏离和对立表现在诗歌里便显示出了不同于中诗的情趣和魅力。

  表现在他们的文学作品的自然观多是人物分离的自然,或者神化的自然。

  中西戏剧主题方面的几点差异

  戏剧方面,受儒家’“文以载道”和“哀而不伤”的影响,中国戏剧行动重于内心,多是描写人物怎么样,很少分析人物为什么;情节安排比较讲求实际,善于自我解脱;结局一般都是皆大欢喜;主人公很少认为命运不公,缺少向命运、向传统、向权威抗争的精神。

  另一方面中国戏剧也很少表现心理的冲突。

  而西方戏剧重心理刻画,多在探索个人本我,弘扬个性;在揭示人的内在心灵冲突方面十分求实求是,不回避内心矛盾斗争;在追求独立意志、忠实自我、抗争反叛方面,西方戏剧更是表现了明知道失败甚至死亡也要抗争的悲剧精神。

  中西文学的差异概述

  有关中西文学的差异,钱穆先生在其《中国文化史导论》做了精辟概述。

  他指出,中国文学有与西方绝不同之一点,西方文学在比较上是以戏曲与小说为大宗的,他们侧重在人生具体的描写,无论是浪漫派或写实派均然。

  他们对人生或赋予热烈的想望,或加以深刻的讽刺,他们常使读者对现实人生激起不满。

  因此有人说,西方文学是站在人生前面的,他常领导着人生使之更往前趋。

  中国则不然,中国文学比较上以诗歌散文做中心。

  那些诗歌散文,都不喜作人生的`具体描写,他们只是些轻灵的抒情小品,平澹宁静,偏重对于失意人生做一种同情之慰藉,或则是一种恬适的和平人生之体味与歌颂。

  高旭东在《中西文学及哲学宗教》一书中,具体对中西诗歌的不同做了阐述。

  他认为,中诗神韵微妙,格调高雅,偏于审美和伦理;但哲学思想平易,宗教情感淡薄;主题多是立志报国、思乡相思、离愁别恨、亲朋赠答、天伦之乐、吊古伤怀、悲慨时事,颂祝主义;以优美纯美为特色,无深奥思想;而西诗主题深广伟大,写的是整个的人生和社会。

  结论

  英美文学教学所进行的人文素质教育的最终目标就是培养热爱生活、感悟人生、追寻本真和终极关怀的人。

  通过中西差异比较,能够让我们的学生重新审视我们自己的传统和文化,在对比中明白中西文化和文学的缺失与优势;能够让学生不仅从东方宗教和哲学视野里而且还能从西方宗教和哲学视野里透视人生和心灵、探究生死奥秘。

  如果能触发学生对智慧和精神的追求并能对诸如宇宙起源、生命存在、精神家园,终极关怀等人类生存的问题、对爱、生、死、自由、正义等人类永恒的话题做出富有洞见、启发性的思考、探索和诘问,我们的对比教学也就取得了一定的人文教育意义。

  参考文献:

  [1]周国平. 《人文精神的哲学思考》,文汇报,2002.12.3。

  [2]钱穆. 《中国文化史导论》〔M〕商务印书馆,2003. 2。

  [3]高旭东. 《中西文学与哲学宗教》〔M〕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5。

  英美文学教学与人文主义论文【2】

  【摘 要】英美文学教学应重点突出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与分析能力,以及学生对作品的情感体现能力的培养,充分发挥文学基本阅读在学生人格、情感与素质方面的应用,推动教学内容的选取、教学活动的设计等都是人文主义教育的重要体现。

  将人文主义内化到英美文学教学中,使学生在教学熏陶中获得自为的能力,以推动学生真正实现自身人格的完善。

  【关键词】英美文学 人文主义 人格 情感

  英美文学教学的最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成为一个具备良好语言技能及开阔文化视野的合格人才,英美文学教学本质上是人文主义学科的教育,关注个体的价值与精神。

  英美文学教育一方面突出对学生语言技能的培训,更重要的是突出对个体作为人的培养,以让人的精神内化到品格塑造过程中。

  英美文学课程受文学作品自身天然的直观与感性特点,而成为传承人类人文精神的重要载体。

  一 人文主义精神

  人文主义精神的主要出发点表现在对人类命运的关注与态度,引导人们对生命的价值与意义进行深入分析。

  人文主义精神以形而上学的基本特征来展现人类的生存本质,真切的解除人类精神世界,以塑造良好的精神世界。

  人文主义的基本核心价值观念主要包括个体内在的价值、个体自我实现的途径与个体尊严、个体自由与平等等观念。

  尤其是现阶段,社会正处在一个快速发展的阶段,物质文明的极大进步很大程度上推动了精神文明的发展,但多元文化的冲击又导致物质与精神的失衡,对人类精神世界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一名高素质的学生需要具备良好的专业素养与人文素养,以利于学生积极地面对社会发展,因此英语专业英美文学教育应该成为传递人文主义精神的重要途径。

  二 英美文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不合理的课程设置

  英美文学教育教学既要倡导基本技能教育,同时还需要强调对学生基本价值观念的教育,但现阶段,英语专业教学的课程改革过于重视英语教学而轻视人文教学,这种课程设置旨在加强关于学生处理英语实务的能力。

  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分析,学生能否适应社会的发展,很大程度上是由学生的个体综合素质决定的,而这些素质教育主要是通过对学生进行长期情感教育才能实现的。

  分析现阶段英美文学教学课程的设置可以发现,很多高校并没有设置英美文学课,有些学校即便开设了,也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导致英美文学课堂缺乏人文气氛,教学效果不理想。

  2.传统的教学理念

  现阶段高校英美文学教学一般放在三四年级开设,而这时正是学生最忙的时候,同时受英美文学课程知识深度的增加,学生对英美文学内涵的理解不深刻。

  在这种状况下,如果依然采用传统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按照教师传授知识学生被动记笔记的方式学习,会在很大程度上抹杀学生的个性,抑制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很难投入自己的真实情感。

  虽然文学作品本身具有人生智慧与感情经验,但在这种传统刻板的教学模式中逐渐失去了其生命力,不能发挥其在人格塑造与素质培养方面的重要作用。

  三 如何在英美文学教学中提升人文主义精神

  1.在教学目标中体现人文主义精神

  英美文学教学重视讲授内容的自由度,因此设置合理的教学目标才能围绕中心内容展开阐述,从而有效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适当的设置一些生动合理且具有现实意义的目标,给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在学生欣赏文学语言的同时,主动的参与到文学作品对人生观的理解方面,进而培养学生科学的人生观、婚恋观与价值观,提高学生的修养。

  2.在教学内容中体现人文主义精神

  英美文学教学倡导教学内容的兼顾性,包括戏剧、诗歌、小说等多种载体,在这些作品中,通常凝结了作者的创作精髓与内涵,也较好地展现了时代主题,现阶段在英美文学教学时间相对有限的情况下,应带领学生进行文学作品鉴赏,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突出对教学内容的人文主义精神理解,将人文主义精神渗透到实际的教学内容中,使学生潜移默化的理解人文主义精神内涵,提升学生的人文主义情感。

  3.在课程设计中体现人文主义精神

  英美文学教学要求教师重视对学生的启发,通过规范的课程设计,来展现文学作品本身的规范性与科学性,同时通过实际的教学内容,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与独立思考的能力。

  这要求教师要从科学教学的角度出发,重视对教学课程的设计,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为根本目标,推动教学过程与教学能力的规范发展,突出人文主义精神的内涵与外在显现。

  四 结论

  综上所述,英美文学教学作为有效提高学生综合人文素质的重要途径,需要充分结合人文主义内涵,渗透人文主义精神,使学生在接受英美文学教学的过程中,同时接受人文主义精神的洗礼,从而推动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王喆.人文主义教育与高校英美文学教学[J].继续教育研究,2012(8):163~165

  [2]黄爱华.高校英美文学教学与大学生人生观、道德观塑造[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7(2):84~85

【英美文学中的现代人文主义观论文】相关文章:

英美文学的现代意义05-26

浅谈英美文学中的爱情婚姻观05-31

论文英美文学07-03

英美文学论文07-03

解读英美文学的现代意义05-18

英美文学的论文范例07-13

英美文学的研究论文03-11

英美文学评论文章中的隐喻02-04

英美文学中黑色幽默研究论文1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