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分类医学毕业论文

医学生职称论文

时间:2022-10-05 20:37:35 医学分类医学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医学生职称论文范文

  关于医学生职称论文大家掌握其书写方法吗?在此,小编整理出来了3瓶优秀的医学生职称论文范文,提供给大家参考!

医学生职称论文范文

  双语教学模式在普通医学本科院校病理学课程中的实践【1】

  双语教学(bilingual teaching)是指在专业课的教学中,以外文原版教材(一般为英文)为基础,采用母语和外语(主要指英语)两种语言同步授课的一种教学模式[1]。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国际科技交流的通用语言――英语,逐渐成为获取知识的重要工具以及学术交流的重要载体。

  在医学领域中,新的研究成果大部分都以英文的形式发表,所以英文文献和科研成果在医学工作、科研交流中都不可避免需要接触到,因此要更好地掌握医学的新理论和新技术,就必须具备良好的英文交流能力。

  然而目前我国医学工作者中外语基础参差不齐,这一点很大程度上也制约了医学在我国的发展,所以有必要从医学工作者的后备军――医学生开始,将英语和医学专业知识紧密地结合起来。

  因此医学双语教学就成为了时代发展的必然产物,它可以让学生在学习和掌握医学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提高专业英语水平,并能熟练查阅相关的英语专业书籍和文献,为将来的学习、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教育部2001年时,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要求生物医学等专业在3年内外语教学课程要达到所开课程的5%~10%[2]。

  病理学是医学教育中重要的基础课程,也是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之间的一座桥梁,因此开展病理学的双语教学十分必要。

  目前,作为教育部所提倡的教学方法,医学课程的双语教学在我国大多数医学院校中已陆续开展。

  但在二本医学院校中,病理学课程的双语教学,尚处在探索阶性阶段,在整个双语教学中还有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比如双语教学师资配备不足,比如学生的英语水平参差不齐等。

  为适应教学发展,西安医学院(以下简称“我校”)首先选择了英语基础较好的医学英语专业,从2011年开始开展医学课程双语教学的尝试,英语专业学生有着相对扎实的英语基础,将来主要在卫生、教育、科研、新闻出版等部门从事医学专业的翻译、研究、教学、写作等。

  我们病理学教学团队是陕西省省级教学团队,所承担的病理学课程是陕西省省级精品课程,在近几年的病理学双语教学实践和探索工作过程中,我们整个教学团队在双语教学的过程中在教学模式、方法、教材、师资培养等方面获得了一些心得和体会,将为今后的病理学双语教学提供有益的借鉴。

  1 病理学双语教学的教学目标

  病理学双语教学的目标应该是,培养学生通过英语的思维习惯来正确地理解病理学的专业知识,最终让学生能够运用英语进行病理学专业的表达、交流。

  通过病理学双语教学让学生在掌握专业的基础上提高专业英语的水平,并能阅读相关的英文病理学书籍和文献,为将来的医学工作和科研打下坚实的基础。

  但是如果简单地把双语教学等同于专业外语教学,就会背离双语教学的初衷,而且还会严重影响双语教学的效果和学生对病理学课程学习的热情[3],因此随着双语教学开展的进行,需要教师来不断地依据学生的阶段性反馈及时修改和调整教学目标。

  2 病理学双语教学中英语所占比重

  在病理学双语教学进行之前,我们首先通过大学英语四级通过率对学生的英语水平进行了摸底,根据每一级学生英语水平的具体情况,再来确定双语教学中英语所占比重。

  医学英语专业的学生本身医学课程的基础就比较薄弱,再加之病理学专业词汇又相对复杂,所以如果在教学中加入了过多的英语,不仅会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甚至还会引起学生对病理学课程的反感,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循序渐进,按照学生的英语和专业课基础,以及学生在教学中的反馈来选择双语课程中合适的英文比例[4]。

  我们结合对历届学生的调查和摸底,发现在我校病理学课程双语教学中英语所占的比例以控制在20%~30%为宜。

  3 病理学双语教学模式中的问题和对策

  我们教学团队在病理学双语教学的实践过程中,感受不少的挑战和难题,其中比较突出的是学生面临的语言障碍和双语师资的缺乏[5-6],我们教学团队成员经过讨论、交流,以及和学生间的多次座谈、沟通,有如下的心得和体会:

  3.1 普通医学高等院校中学生的英语水平和医学专业基础参差不齐

  学生是双语教学模式的主体,他们的英语水平和对双语课程的接受程度是决定双语教学成败的关键所在。

  在双语教学实施之前,很有必要对学生的专业课学习情况和英语基础(如大学英语四级通过情况)进行调查。

  先掌握学生的基础,以便在后续教学中采取合适的教学模式及策略。

  在普通医学本科院校中,学生的英语基础普遍较弱。

  而病理学又是基础医学向临床医学过渡中的桥梁课程,因此学生在前期学习中医学知识的储备对后续的双语教学影响很大。

  如果一方面学生英语基础较薄弱,另一方面对病理学课程专业知识的理解和分析能力也有限,那么病理学双语教学的难度就可想而知了。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不断和学生沟通、交流,尽快地接受学生的反馈,及时对教学的内容和方式进行调整。

  3.1.1 首先要让学生正确认识到双语教学的必要性 影响病理学双语教学效果的,不仅仅是学生扎实的英语基础,更重要的是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只有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才能真正在病理学双语教学模式中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在病理学双语教学开展之前,我们首先要统一学生的思想,让学生必须正确认识到关于本双语教学的必要性。

  帮助学生着眼未来,充分认识到双语教学是医学教育的必然趋势,不要对双语教学产生反感和畏难情绪,并且鼓励学生要克服一切困难,积极参与到双语教学中来。

  3.1.2 鼓励学生在课后查阅病理学英文文献和资料 查阅病理学相关英文资料,这是双语教学模式的最好实践,这样做,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对英语病理学词汇有更深刻的记忆,另一方面为学生在以后的工作和深造中查阅文献打好基础。

  另外文献中的新知识和新信息,也会增强学生对病理学双语教学的兴趣。

  3.1.3 在病理学双语授课中应采用由浅入深的教学方案 在病理学双语教学开始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先记重要的病理学词汇,在实验课绘图作业中要求用英文进行旁注;在学生应逐渐适应以后,就可以引导学生利用图书馆、网络查阅相关英文文献或病案;最后,就可以在双语教学中引入临床病理讨论中,就可以分小组选代表制作PPT,尝试使用英语进行简单的病案分析。

  在教学中应该让学生主动参与双语教学,争取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直接用英语来回答专业问题,还可以布置让学生来做每章节的英文小结。

  3.1.4 学校可以考虑开设“卓越班”实施双语教学 在医学教育中双语教学模式的展开并不应该只局限于某几门课程,而应该贯穿整个基础、临床和实习课程中,只有保证双语教学延续性和连贯性,才能真正营造出浓厚的双语教学氛围,真正做到加强医学生外语能力的培养。

  在普通的医学本科院校中多数学生英语基础比较薄弱,而且,医学课程若使用双语模式则需要相对较多的课时[7],另外,如果采用双语授课模式来讲授所有医学课程,学生整个在校学习时间也需相应延长。

  因此,在普通的医学本科院校中可以考虑在部分专业中选择英语基础较好的学生,相应延长学制,开设“卓越班”,以便更好地实施双语教学,培养出具有较高英语水平的优秀医学人才。

  3.2 普通医学高等院校中缺乏高水平的病理学双语师资力量和配套的教学资源

  为了适应医学发展国际化的需要,培养一支年轻的、优秀的双语授课教师队伍非常必要。

  在系统的医学教育中,双语教学的开展不能仅局限于某一学科,而应尽量涵盖各个医学,从最初的基础医学课程开始,直至学生完成全部临床课程,都应该配备优秀的、充足的双语师资力量。

  从事病理学双语教学的教师在精通病理学专业的同时也应该具备良好的英语基础。

  只有双语师资队伍建设的过硬,才可能把双语教学有声有色的展开。

  在普通的医学本科院校中,师资力量无法与重点院校相比,海外留学归国人员较少,虽然大部分专业课教师英文阅读能力尚可,但听、说方面较为欠缺,特别是讲授时的语音、语调和语言使用的正确性有待提高,而且缺乏双语教学的经验[8]。

  3.2.1 储备和培养优良的双语师资队伍 储备和培养双语师资队伍需要制订长期的计划,要做好储备和培训需要经历长期的努力,不可能一蹴而就,所以需要通过各种方法加强对教师专业英语的口语、听力、思维方式的培训。

  首先,在引进教师的时候,外语水平应当作为重要的参考指标,而在选择双语教学师资时更应选择英语基础较好的教师[9]。

  其次,应该在各方面加强双语师资的培训。

  例如由我校英语专业教师或者外教对双语师资进行英语听说能力的培训;到国外医学院校进行短期学习培训;到国内具有较高双语教学水平的大学进修;定期举办病理学英文文献的讲座,由双语授课的教师轮流用英文主讲[10];邀请国内外专家来学校对教师进行双语教学的培训;另外团队内的集体备课也非常重要,双语授课的教师间可以相互进行评议,充分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使双语教学更加规范化、标准化,团队成员之间的经验交流有利于营造一个积极向上的双语教学氛围,能够促进教师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不断提高各自的教学水平;另外必须建立严格的试讲制度,上岗关要严格把握,试讲这一环节可以发现任课教师存在的具体问题,并及时加以解决。

  3.2.2 编制适合普通医学院校的双语病理学教材 双语教材是双语教学的载体,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要。

  很多教师认为,双语教学要开展,就必须要依托英语原版教材和教辅用书。

  但是鉴于普通医学院校学生的英语基础相对薄弱,从和学生交流沟通中,我们发现,只有少数学生提出可以使用英文原版教材,而大多数都要求使用适合我校学生基础的自编的双语教材,而且国外英文原版教材内容大都和我国的病理学教学大纲不太相符。

  因此,适合绝大多数学生的双语教材的编制就提上了日程。

  只有自己编制适合本校学生英语水平的教材,才能真正达到双语教学的目的,否则一味强调使用英文原版教材,将可能会顾此失彼,造成学生对双语教学的抵触和反感,反而使教学效果走向另一面[11]。

  考虑到学生的英语和专业课基础以及未来工作岗位的需要,在教材的编写上需要以够用、适度为原则[12]。

  病理学英语词汇是病理学双语教学过程中的难点,在编写双语教材时,病理学词汇难度要适宜,需要的时候应该辅以中文讲义,一定要适合本校教学的实际情况,把握好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

  另外,在编写病理学双语教材的基础上,还可以同时编写配套的双语版病理学实习指导、提纲、习题册等[13]。

  学生在听课时可以将提纲当笔记用,这样就可以让学生可全神贯注于整个双语教学过程。

  每章节前应有相应的英文总述,每章节后应附有相应的英文小结,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对所学内容及时回顾和总结,可以在优秀的英文原版教材中摘取部分经典案例,用作病案分析。

  3.2.3 自主研发病理学双语课件 双语教学的开展离不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我们通过我校附属医院病理科、图书馆、各大病理学网站以及英文原版教材等多渠道收集大量素材,采集了典型病理学学图片、动画、影音资料等,充分利用形态学科的优势,制作出了形式生动活泼的多媒体课件,可将病理学内容深入浅出地讲解清楚,更能够激发学生对病理学双语授课模式的学习兴趣。

  制作精良的多媒体课件能形成多种刺激,直接作用于学生的视觉、听觉,不但能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有利于弥补学生英语基础薄弱对专业知识理解的影响。

  多媒体课件中的英文比例从我们的调查结果看,应该控制在20%左右为宜,这样大多数学生才能够真正理解专业知识内容,英语比例过高,学生反映将无法跟上课堂进度。

  毕竟,双语教学的主要目的仍是让学生接受和理解专业知识,专业英语的提高只能排在其后。

  另外,为实现良好的双语教学效果,在课件中最好采用中英文对照的方式,方便学生接受双语授课的同时较好地理解专业知识。

  在课件制作时,内容应该清晰易懂,用词应该精确简练,条理应该明确清晰。

  同时也可在英文原版教材中摘录部分低难度较大篇幅的内容,并且辅以较多的图片和动画等素材,来帮助学生理解[14]。

  还可以在每章节讲授结束后,要求学生自己制作简短PPT并进行英文小结,这样更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便于学生理顺本章的知识要点。

  3.2.4 建立相应的双语教学考试模式 在辅助教学中最重要的手段之一就是考核,长期以来,我们一直在对双语教学的考核方法进行着探索和思考。

  我们认识到,在理想的考核方式中,最重要的就是考核形式的多样化以及合适的考试难度。

  在开展双语教学的过程中,小规模的课堂测验可以经常进行,通过课堂测验可以第一时间掌握到学生的学习效果的反馈,方便教师迅速调整课堂教学,保证教学质量。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在课堂测验中一定要把握好难度,控制好试卷中的英文比例,要做到既考察到了双语教学的效果,反映出了学生的学业水平,又不会因为频繁的测验,使学生参与双语教学的积极性有所降低。

  在最终的理论和实验课考核试卷中,英文必须占有一定的比例,这样才可以引起学生对双语教学的足够重视,另外也可以反映出病理学双语教学的实际效果[15]。

  但是试卷中采用英语表达的比例需要应把握好,试题难度必须控制好,在考察专业知识点的同时也不能打击学生对双语教学的积极性。

  双语教学有利于提高医学生的专业外语水平,从而提高了未来医务工作者的国际竞争力,这是促进我国医学教育与国际接轨的重要途径之一,是高等医学院校教学改革及大学生素质教育的趋势和必然。

  但是,病理学双语教学目前为止还面临较多的问题,包括学生的基础、师资培养、教材选择、考核方式等。

  虽然病理学双语教学的实施是一个长期的、艰辛的过程,特别是在普通的医学本科院校中,还需要教师和学生等多方面的不断努力,但只要我们持之以恒,在未来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摸索、不断地总结经验,就一定能探索出适合我们自身的病理学双语教学成功之路,使双语教学能够不断完善,并最终获得成功。

  医学检验专业新型实习教学模式的探索【2】

  医学检验专业是介于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之间的一门实验诊断医学,既是一门由多技术和多学科交叉的综合性很强的医学前沿学科,又是一门临床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学科。

  临床实习作为检验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巩固理论和掌握基本操作技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进行独立工作的能力和重要环节。

  然而,近年来临床检验的实习教学正面临诸多困难[1-2],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了实习教学工作的质量。

  本文结合目前实习教学的实际情况以及检验医学的发展要求[3-4],探索临床检验实习教学改革的新途径,在临床实践中锻炼学生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培养高素质医学检验人才提供一种有效可行的实习教育模式。

  1 临床检验实习教学现状

  1.1 理论教学滞后

  目前的检验教学内容较为陈旧,课堂讲授仍以沿用多年的经典检测方法和原理为主,而新兴的、具有较高临床价值的检测项目往往没有介绍或介绍简略。

  检验教材理论与临床的结合不足,不能反映学科的前沿和发展动态,这给学生的实习带来较多困难,在实习中无从参考、无从下手。

  1.2 师资力量薄弱

  近年来由于各医学院校的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导致临床实习资源紧张,既影响了学生的实习效果,也给临床教学带来了新的挑战。

  现在大多数医院检验科日常工作量大,实习教学往往与日常工作相冲突,很多教师兼顾临床工作与实习带教,甚至一部分教师还要担负专业课的理论教学,工作量大时间紧,使得他们无法全身心地投入到实习带教工作中。

  此外,化学发光、荧光分析、流式细胞术、分子生物学检测等一系列检测手段项目的开展要求检验工作者具备扎实的实验室工作理论和技术,并能对各种检验结果做出合理的解释和指导,这对实习带教工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3 学生主动性欠缺

  实习学生经过前期理论学习来到教学医院,起初对实践操作充满了新鲜感,工作热情、积极主动,但是由于临床实际工作的特点,在掌握了基本操作后,每天的重复工作使得他们的工作热情往往不能持久。

  学生在临床工作中虽能胜任常规的临床检验工作,但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不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从检验的角度参与临床病例讨论或提供临床咨询,锻炼临床思维。

  同时随着医学院校就业制度的改革及我国大学生就业形式的严峻,联系就业单位成了大部分学生实习期间关心的大事,尤其在实习的中后期,学生往往忙于参加各种招聘,既耽误了大量实习时间,也影响了实习质量。

  2 检验医学教育的发展趋势

  随着临床检验医学的发展,对临床检验工作内涵的探索,对于临床检验工作的认知发生了根本改变,为检验工作的重心转移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而现代化仪器的大量投入使用,为检验工作的重心转移提供了物质保障,检验工作者的工作任务和工作形式都发生了根本变化,临床检验医学教育特别是临床实习阶段的教学也要随之发生改变。

  现代检验工作主要侧重于检测体系的建立、检验质量的保证、检验过程的分析、检验结果的审核与解释,这就要求学生不仅仅对检验知识有全面的了解,还需具备独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学生的医学思维和科研素养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因此,在实习教学中,教师在传授理论知识的同时,采用创新有效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学习,是当前检验医学教育改革的重点。

  另一方面,随着医学检验向检验医学的转变,检验作为信息提供者,不仅仅是承载数据的报告,而将作为循证医学的发展提供科学的佐证,检验与临床的沟通显得日益迫切和重要,检验人员的知识结构也面临重大转变。

  原有医学检验知识已不能适应学科发展的需要,必须有更多临床医学的理论与实践。

  教师必须明确检验医学教育的内涵转变,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引导学生认识到要学好临床医学并能与检验医学融会贯通,使检验人员从单纯的检验技术型向临床与技术结合的复合型人才发展。

  此外,随着生命科学的迅猛发展,流式细胞仪、化学发光分析仪等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广泛应用,检验医学从检验项目的范围到技术的先进程度均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为便于今后更有效地进行学术研究和国际交流,为培养出高素质、自身竞争力强、适应国际先进水平的检验专业人才,在临床实习教学中采用双语教学也势在必行。

  综上,更新教育观念,改革教育内容和方法,借鉴国内外教育改革的成功经验,建立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教育和考核体系,已经成为提高检验医学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然要求。

  3 临床检验新型实习教学模式的建立

  近年来,案例式教学(case-based teaching,CBT)[5]和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problem based learning,PBL)[6-7]等多种教学方法正逐渐引入医学教育,成为医学教育改革的方向之一,南京医科大学医学检验系也进行了多种教学尝试和探索。

  2009年,本课题组在临床微生物检验的理论课程中进行PBL教学的应用[8];2011年,进行了基于PBL教学的新型考核体系的探讨[9]。

  基于PBL教学、CBT教学等先进教学方法,以及前期教学实践的经验,本课题组建立了新型的临床检验实习教学模式,从临床实习中的惑与获、检验与临床的沟通和双语教学三个方面进行实习教学改革,并建立了配套的临床检验实习考核体系,全面评价学生的实习效果和临床实践能力。

  在南京医科大学2009级本科生的临床实习期间引入新型实习教学模式,以全面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探索高素质、综合性临床检验人才的培养模式。

  3.1 教学思路

  3.1.1 培养学生分析和处理临床问题的能力――临床实习中的惑与获 检验系学生经过了在校系统的理论学习,掌握了一定的基础知识,进入临床实习阶段是将纯粹的理论知识向临床过渡,使学生尽快将所学理论知识综合应用,学会分析解决问题以及提高独立思考、自行寻找问题答案的能力,是实习教学应着重解决的问题。

  笔者通过临床实践、定期的实习讲座、检验报告分析会、实习日志交流和不定期PBL专题教学等方式,鼓励同学多看、多想、多问、多练、多总结,将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

  通过疑惑-思惑-解惑的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终身学习、获取信息的能力。

  3.1.2 培养学生与临床沟通交流的能力――检验与临床的沟通 实习生作为即将走上工作岗位的实验室医务工作者,应加强与临床的沟通,通过各种方式认真听取临床对检验工作的意见及要求。

  通过良好的沟通,一方面加深实习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另一方面也是提高检验质量,适应新医患关系、减少医疗隐患的需求。

  主要采取CBT教学。

  通过病例讨论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对临床病例的讨论中形成良好的临床思维,加强临床沟通能力。

  同时,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检验学部已成立“医疗咨询与投诉管理组”,带教老师鼓励学生参与沟通小组的活动,在实战中累积经验。

  3.1.3 培养学生的国际交流能力――双语教学 在检验系临床实习教学中采用双语教学,培养学生对各前沿生命科学的关注和学习,是医学国际化发展的必然要求。

  在实践中熟练应用专业英语,更有利于掌握学科前沿知识,便于与国外同行进行学术交流,从而获取先进的技术和经验,提高自身竞争力。

  本课题组采用权威的医学英文专著作为双语教学教材,由教师带领同学阅读讲解,鼓励学有余力的同学阅读英文文献;在临床实习教学中也要求教师使用专业英语词汇,提升自身实习带教水平。

  3.2 教学准备

  3.2.1 临床检验实习带教教师队伍的培养 要有效提高实习带教水平,必须发挥指导教师的重要作用。

  对带教教师进行统一培训,选拔具有较高专业技术素养和良好语言交流水平的教师作为实习带教的骨干力量。

  本课题组主要选拔具有中级职称或硕士及以上学历的教师作为实习带教老师并实行导师制,每位导师负责指导2~3名实习学生。

  3.2.2 制订实习教学教材,选定PBL教学专题 理论教学以检验医学教科书为参考,同时选用自编教材《实验技术中的惑与获》、《检验与临床的沟通――案例分析200例》作为临床实习实验技术以及检验与临床沟通的指导教材。

  将英文原版的专业经典教材作为双语教学的重要参考资料,节选原版教材进行双语教学讲解。

  PBL教学选题以教材为基础,选取与临床紧密结合的、能够引起学生兴趣的知识点。

  3.2.3 制订详尽的讲座日程、制作多媒体课件 每周举办一次专题讲座,内容涵盖临床检验各专业(临检、血液、免疫、生化、微生物以及分子检验等),同时涉及科研基础理论和知识。

  3.2.4 制订合理的实习教学评价体系和考核机制 包括对教师教学效果的评价以及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对教师教学效果的评价应该由教师自我评价、学生对教师的评价、教学管理人员的评价组成。

  建立合理考核体系是实行新型实习教学模式的效果评价,必须把现行的终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良好的评价机制和导向机制。

  4 临床检验新型实习教学模式的实践

  4.1 岗前培训

  采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检验学部规章制度、程序文件、样本采集手册以及各专业组的标准操作规程作为岗前培训教材,使学生了解科室各项管理条例、生物安全制度以及各检验项目的原理、操作、临床意义和仪器使用相关知识等。

  4.2 临床实践

  质量控制是衡量检验科日常工作的一个重要指标,实验数据的可靠、准确,都依赖于质量控制。

  在临床带教过程中,引导学生建立全面质量控制的观念。

  带教教师注意实验结果的质量,每天坚持记录、分析质控结果,会对学生形成潜移默化的影响,帮助学生养成严谨的工作作风,对他们以后进行临床工作产生积极地指导作用。

  要求学生熟悉每个项目的检验流程、掌握分析前、分析中、分析后质量控制的影响因素,尝试分析失控原因及失控后处理方法。

  在临床实践中,带教老师也应注重加强手工操作方面的指导,如血细胞计数和制片、革兰染色、细菌培养等手工操作基本技能。

  4.3 专题讲座

  根据实习进度和要求,每周举办科室讲座,分为基础篇、提高篇和科研篇三部分。

  基础篇内容包括理论知识、仪器工作原理、日常工作注意事项等;提高篇包括检验结果判读、质控处理、检验医学最新进展和发展方向等;科研篇则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临床科研的基础知识,包括文献检索、实验设计和论文写作等。

  中医学专业学生实习出科考核方法研究【3】

  医学检验专业是介于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之间的一门实验诊断医学,既是一门由多技术和多学科交叉的综合性很强的医学前沿学科,又是一门临床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学科。

  临床实习作为检验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巩固理论和掌握基本操作技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进行独立工作的能力和重要环节。

  然而,近年来临床检验的实习教学正面临诸多困难[1-2],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了实习教学工作的质量。

  本文结合目前实习教学的实际情况以及检验医学的发展要求[3-4],探索临床检验实习教学改革的新途径,在临床实践中锻炼学生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培养高素质医学检验人才提供一种有效可行的实习教育模式。

  1 临床检验实习教学现状

  1.1 理论教学滞后

  目前的检验教学内容较为陈旧,课堂讲授仍以沿用多年的经典检测方法和原理为主,而新兴的、具有较高临床价值的检测项目往往没有介绍或介绍简略。

  检验教材理论与临床的结合不足,不能反映学科的前沿和发展动态,这给学生的实习带来较多困难,在实习中无从参考、无从下手。

  1.2 师资力量薄弱

  近年来由于各医学院校的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导致临床实习资源紧张,既影响了学生的实习效果,也给临床教学带来了新的挑战。

  现在大多数医院检验科日常工作量大,实习教学往往与日常工作相冲突,很多教师兼顾临床工作与实习带教,甚至一部分教师还要担负专业课的理论教学,工作量大时间紧,使得他们无法全身心地投入到实习带教工作中。

  此外,化学发光、荧光分析、流式细胞术、分子生物学检测等一系列检测手段项目的开展要求检验工作者具备扎实的实验室工作理论和技术,并能对各种检验结果做出合理的解释和指导,这对实习带教工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3 学生主动性欠缺

  实习学生经过前期理论学习来到教学医院,起初对实践操作充满了新鲜感,工作热情、积极主动,但是由于临床实际工作的特点,在掌握了基本操作后,每天的重复工作使得他们的工作热情往往不能持久。

  学生在临床工作中虽能胜任常规的临床检验工作,但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不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从检验的角度参与临床病例讨论或提供临床咨询,锻炼临床思维。

  同时随着医学院校就业制度的改革及我国大学生就业形式的严峻,联系就业单位成了大部分学生实习期间关心的大事,尤其在实习的中后期,学生往往忙于参加各种招聘,既耽误了大量实习时间,也影响了实习质量。

  2 检验医学教育的发展趋势

  随着临床检验医学的发展,对临床检验工作内涵的探索,对于临床检验工作的认知发生了根本改变,为检验工作的重心转移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而现代化仪器的大量投入使用,为检验工作的重心转移提供了物质保障,检验工作者的工作任务和工作形式都发生了根本变化,临床检验医学教育特别是临床实习阶段的教学也要随之发生改变。

  现代检验工作主要侧重于检测体系的建立、检验质量的保证、检验过程的分析、检验结果的审核与解释,这就要求学生不仅仅对检验知识有全面的了解,还需具备独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学生的医学思维和科研素养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因此,在实习教学中,教师在传授理论知识的同时,采用创新有效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学习,是当前检验医学教育改革的重点。

  另一方面,随着医学检验向检验医学的转变,检验作为信息提供者,不仅仅是承载数据的报告,而将作为循证医学的发展提供科学的佐证,检验与临床的沟通显得日益迫切和重要,检验人员的知识结构也面临重大转变。

  原有医学检验知识已不能适应学科发展的需要,必须有更多临床医学的理论与实践。

  教师必须明确检验医学教育的内涵转变,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引导学生认识到要学好临床医学并能与检验医学融会贯通,使检验人员从单纯的检验技术型向临床与技术结合的复合型人才发展。

  此外,随着生命科学的迅猛发展,流式细胞仪、化学发光分析仪等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广泛应用,检验医学从检验项目的范围到技术的先进程度均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为便于今后更有效地进行学术研究和国际交流,为培养出高素质、自身竞争力强、适应国际先进水平的检验专业人才,在临床实习教学中采用双语教学也势在必行。

  综上,更新教育观念,改革教育内容和方法,借鉴国内外教育改革的成功经验,建立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教育和考核体系,已经成为提高检验医学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然要求。

  3 临床检验新型实习教学模式的建立

  近年来,案例式教学(case-based teaching,CBT)[5]和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problem based learning,PBL)[6-7]等多种教学方法正逐渐引入医学教育,成为医学教育改革的方向之一,南京医科大学医学检验系也进行了多种教学尝试和探索。

  2009年,本课题组在临床微生物检验的理论课程中进行PBL教学的应用[8];2011年,进行了基于PBL教学的新型考核体系的探讨[9]。

  千百年来,博大精深的中医文化薪火相承,一直炳承着传统的拜师、跟师、带徒,通过手把手带教来完成。

  而如今,中医药知识的传承则主要是通过学校教育。

  在学校完成了理论知识的教授后,如何将这些知识更好地运用到临床实践中,则需要一座桥梁。

  临床实习正是这座桥梁,它是医学生培养的关键步骤,是理论与实践融会贯通的重要途径[1]。

  通过临床实习,可以加深医学生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并在临床实践中得到验证与加强,同时也是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促进其向临床医生转化的重要阶段[2]。

  通过这一阶段的学习锻炼,可以顺利帮他们实现由学生向医生的角色转化,并进一步培养作为执业医生应具备的多方面能力[3]。

  同时,临床教学工作可以使教学相长,进而提高临床带教医生的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4]。

  考核或者说是考试,是教育管理部门督导教学的重要手段,是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也是评价学生学习效果及教师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5]。

  出科考核是学生在进入实习阶段特有的一种评价教学质量的方法,通过考核,能促使学生主动复习所学知识,对所学知识进行系统回顾和整理,可以考察医学专业实习生在各专业科室临床实习质量和实践能力。

  考核内容主要为医德医风、理论知识以及临床基本技能或操作。

  通过对山东省泰安市中医二院(以下简称“我院”)近几年临床实习生的临床实习和出科考核进行研究,探讨合理的临床带教方法,以建立科学、合理的出科考核,提高医学生的临床教学水平,培养创新型与实用型人才。

  只有培养和造就一批素质良好、结构合理的中医药人才群体,才能进一步发展学术,中医事业才能兴旺发达、代代传承[6]。

  1 中医学专业学生实习出科考核主要实施方法

  1.1 由科教科进行师资培训,统一教学流程及考核原则

  在学生进入毕业实习前,由科教科负责对科室主任、教学秘书、带教老师进行培训,统一教学流程和考核原则,规范毕业实习阶段的教学管理。

  由于目前医疗环境比较复杂,日常临床工作任务较为繁重,同时还要为职称晋升努力争取科研课题、撰写论文,所以有些临床带教人员在教学方面精力投入相对不足[7]。

  因此,有研究者建立了以医院―科室―带教教师管理为主的三级管理模式[8],制订出完善的管理制度,并建立健全教学检查制度、教师考评制度以及教学查房评比制度,使教学有章可循。

  为了提高教学的水平,同时为了避免学习与考核过程的差异性,要求各个科室的带教及考核老师在一届实习生期间相对固定,一般固定科室较为负责的高年资、高职称老师来担任。

  具体人员由科主任与教学秘书根据实习人数决定,同时在科室业务工作上做适当调整,让其有充足的时间完成教学任务。

  此外,针对一些专业性强的科室或者某一类的疾病,我院引入“路径式带教法”。

  临床路径(CP)是指医院针对某种疾病的监测、治疗、康复和护理的全过程而制订的一个有准确时间要求的并且严格有序的诊疗计划,从而达到减少康复的延迟和资源的浪费,使病患获得最佳的医疗护理服务[9]。

  这一理念也适用临床带教,它可以将某一疾病系统化、标准化,从而规范教师的带教行为,同时也可以将学习过程简单化、有序化,从而使学生们能用最少的时间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1.2 对即将进入实习岗位的学生进行岗前培训

  根据实习生进入临床实习初期必然经历的适应过程,由科教科首先组织全体待实习同学进行岗前培训。

  内容主要包括医院概况及规章制度,医德医风和法制教育,医疗安全教育及《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实习生纪律和职责,医疗文书书写和无菌技术操作等。

  在进入科室时在由科室教学秘书在结合本科室情况对实习人员进行进一步相关教育。

  并引导他们在实习期间多想、多问、多思考,培养他们在工作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实习过程中,务必做到“三心五勤”:“三心”指虚心、细心、热心;“五勤”指脑勤、眼勤、口勤、手勤、腿勤[10]。

  通过这两次岗前教育及培训,让初次进入医院实习岗位的学生们能尽快熟悉了解医院基本情况、科室布局,消除他们的紧张情绪,同时明确实习任务、职责以及考核细则。

  1.3 集体讨论,制订考核细则以及相关考核表

  科教科组织各专业科室主任、教学秘书和带教老师代表在集体讨论的基础上,并结合中医执业医师的考试,明确实习出科考核由科室考核(含日常考核、病历考核)和阶段考核(医院统一组织,含理论考核、技能考核)组成,其中主要侧重于临床实践和技能考核。

  同时制订出考核的细则和相关考核表。

  1.3.1 日常考核 带教老师和科室教学秘书要熟悉学生毕业实习手册中的各项考核要求,分别对实习生在本科室实习期间每天的日常表现,包括医德医风、考勤、学习态度,教学查房、病历讨论、陪检患者等各项日常工作进行综合评定,并于出科时逐项记录于该生的《实习手册》上。

  对于实习手册上要求的操作及病历书写,要根据本科室情况及时开展,要求学生认真参与,按时完成,出科时一并给予批改,并将批改意见及时反馈于该生,让其认真更正错误,反省不足。

  只有将日常的教学活动顺利进行,才能更好地完成实习任务。

  而对日常工作的考核则是督促工作的完成,从而也为最终的考核提供了参考依据。

  1.3.2 理论考核 由科教科牵头建立全院出科考核题库,同时科室结合本科室专业优势建立自己科室的出科考核题库。

  考核时,由科教科随机抽取院内题库(70%),科室随机抽取科内题库(30%),共同组成试题对本科室共同实习人员进行考核,即若要保证考核的有效性,又要保证考核的公正性。

  对于题库,要保证试题的完整、正确性,又要不断更新优化,同时设有专人加密管理,以保证试题不被泄漏,考核正常顺利进行。

  1.3.3 技能考核 加强技能培训,统一标准制订详细的培训计划和临床技能培训流程。

  在加强理论学习的同时,开展互动体验、模拟操作等实践技能培训[11]。

  技能操作考核主要是针对学生临床操作技能的考核,考核包括中医技能和西医技能,同时包括必考技能与抽考技能。

  必考技能分别为中医四诊技术和西医的体格检查,抽考技能则从各科常用操作技能中随机抽考1~2项基本技能,如进针、艾灸、推拿、心肺脑复苏术、气管插管、心电图机操作、各种穿刺术、清创缝合等等。

  以上操作充分借助于示教室及模拟人进行练习、考核,应用综合模拟人进行教学现已广泛应用于各个学科和领域[12],而医学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临床教学和实践是医学教育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利于模拟人进行教学可激发学生的兴趣,避免医疗纠纷,能为医学生从理论至临床实践过渡提供更好的机会和条件。

  同时,我院还要注意到,模拟人教学也是存在一定缺陷的,比如某些体征未能完全模拟真人,部分体征与真人间存在差别,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向学生强调模拟人不能完全代替真人[13]。

  为此,我院引入“标准化病人(standardized patient,SP)”。

  SP是从事非临床医疗工作的健康人或者临床轻症患者,经培训后,能够准确地表达临床症状、体征并且能够对检查者做出评价者[14]。

  SP是客观结构式临床技能考试(OSCE)的核心[15],OSCE是一种新型临床技能考核方式,它是为了缓解目前医学生实习实际操作机会少、临床技能培养要求较高以及临床技能考试难以规范化的矛盾而产生的。

  这一考试方法以SP代替真实患者,能较为客观地对学生进行考核[16],可以应用于病史采集、体格检查、针灸等多个操作项目。

  SP由每个科室结合本科特点选派一人,一般由住院医师担当,选出后经过培训,能完成考试中的每一项操作要求,并熟记各项评分标准,客观地帮助学习完成考核。

  1.3.4 病历考核 以科室为单位进行,由考核人结合本科室现有合适患者,从该科常见病种中随机抽考1个病种,在与患者及家属充分沟通的基础上,进行实际病史采集(包括问诊和相关体格检查),如果没有合适的患者,可以启用SP进行,并给出患者相关辅助检查,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书写一份中医住院病历,病历要完整,表达要条理清晰,中西医诊断要全面,同时还应有中医的治则和方剂。

  病历考核后要求把修改病历意见及时告知考核本人,让其在今后的学习工作中取长补短。

  1.4 考核工作的质量控制

  将出科考核工作纳入临床科主任、科室绩效考核,出科考核表由考核老师填写,教学秘书整理后交由科主任签字后,归档进入该科档案留存。

  科教科每月检查该科出科考核完成情况,将其与科主任、科室绩效考核挂钩,调动科室带教管理的积极性,从而促进科室临床带教行为的规范化,提高科室的带教管理水平。

【医学生职称论文】相关文章:

职称论文09-30

工程职称论文10-08

档案职称论文10-01

职称论文写10-01

机电职称论文10-01

数学职称论文10-01

小学职称论文10-08

林业职称论文10-08

水利职称论文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