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西医结合医学论文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中西医结合医学论文范文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质量不断提高,饮食结构的变化和多样性以及相关知识的缺乏,加之生活节奏过快、工作压力等因素,促使痛风的发病率不断增加。将传统的中医中药知识和方法与西医西药的知识和方法结合起来,在提高临床疗效的基础上,阐明机理进而获得新的医学认识的一种途径。
中西医结合医学论文篇1
试谈痛风患者的中西医结合护理
摘要:目的 分析中西医护理对痛风病的临床护理方法。
方法 选取我院2011年5月~2013年5月接诊的56例痛风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自主选择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8例患者;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的西医临床护理,观察组患者实施中西医结合的护理。
结果 观察组患者在中西医结合的护理方法下,临床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且患者的满意度较高。
结论 痛风患者的中西医结合护理,在临床上取得较为显著的成效,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关键词:痛风;中西医护理;临床研究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质量不断提高,饮食结构的变化和多样性以及相关知识的缺乏,加之生活节奏过快、工作压力等因素,促使痛风的发病率不断增加。
痛风是由于机体长期代谢紊乱,引起尿酸增高,从而造成组织损伤的一种疾病。
痛风的主要特征是尿酸增高、特征性关节炎反复的发作,严重时甚至会影响关节的活动或出现畸形、痛风性肾病。
从中医的角度来说,痛风属于中医痹证的范畴,主要是由于湿浊瘀阻,留滞关节经络,气血不畅所致。
其外因是由于饮酒过量损伤了脾胃造成脾的代谢障碍;内因是先天禀赋不足和脾气虚弱,亦可由其他疾病内耗所致脾气虚弱或劳倦、饮食、情志所伤[1]。
中医认为痛风多见于中老年和肥胖人群,中老年脏腑功能渐衰,加之肥胖多痰多湿,痰湿重浊,同时又过食滋腻厚味,从而出现痰浊流窜经络,阻滞气机,影响代谢,气血运行不畅,使脏腑功能受损。
本文结合我院2011年5月~2013年5月期间接诊的56例痛风临床病例,具体的分析其临床护理方法。
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1年5月~2013年5月期间接诊的56例痛风临床病例,根据患者自主选择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8例患者;对照组18例男性,10例女性,年龄38~67岁,平均年龄(41 2.3)岁;观察组14例男性,14例女性,年龄45~72岁,平均年龄(44±3.3)岁。
两组患者的在年龄、性别等基础资料方面无差异统计学意义,即P>0.05。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的西医临床护理,观察组患者实施中西医结合的护理。
1.2.1 常规的西医护理
对于急性痛风关节炎患者,要保持卧床休息,抬高患者的患肢,直至患肢开始恢复活动为止[2]。
在此期间需要时常变化体位,防止局部皮肤受压,造成肌肉失用性萎缩和关节功能的缺失。
要做到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特别是受累关节红肿热痛的变化,注意患者是否有发热、头痛等伴随症状。
对于不良的药物反映,要及时的反馈,观察是否调整用药。
通常使用的秋水仙碱是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的快速特效药,但是会引起呕吐、恶心、腹泻等症状。
如果患者的白细胞低于正常值,禁止服用。
在使用抗痛风药物治疗时,最好不要联合用药,以免出现副作用。
在用药期间,要鼓励患者多饮水,不得少于2000ml/d,饮水可以稀释尿液,防止尿酸盐在肾脏形成结石。
1.2.2中医护理
1.2.2.1 中药外治的护理
中医外治的护理,具体是根据患者的病变部位选取不同中药外洗或外敷治疗疼痛部位,进一步达到消肿止痛的作用。
如病变部位在指、腕关节处,一般采用外洗法;如果是大关节主要采用中药外敷法;在中药粉剂中加醋调成糊状,敷于患处,消肿止痛的效果满意。
1.2.2.2 服用中药的护理
湿热蕴结型中药宜饭后偏凉服;湿热留痹者,汤药宜温服;脾肾不足者,则汤药宜饭后温服。
1.2.3 饮食护理
中医认为可以通过合理的饮食护理,进一步促进患者的治愈。
急性痛风多为湿邪蕴于关节所致(热盛、湿重、湿热并重);早期在服用秋水仙碱时,对肠胃有刺激,在此期间我们可以用芦根煎水代茶饮或栀子、板蓝根、蒲公英泡水代茶饮,以利于尿酸排出,防止肾结石;也可以用玉米须、丝瓜络各60 g煎汤代茶饮,以碱化尿液;平时可以多食西瓜、冬瓜、绿豆汤以利于清热疏利。
如果是慢性或间歇性的痛风,在饮食方面要以低热量饮食为主,避免诱发痛风。
可以选择解毒、健脾、利湿、消火的食物,禁食辛辣、刺激、肥甘厚味的食物,防止助湿生热的发生。
特别是不能酗酒,肝肾阴虚者可以配合生地黄粥、银耳、芝麻等养阴生津的食谱,或者也可以用红枣、枸杞子、薏苡仁、粳米煮粥食用,有补益健脾的作用;痰浊阻滞要多喝碱性饮料,如牛奶、汽水等,以助浊毒排泄。
控制高嘌呤食物的摄入,如动物的肝、肾、胰、脑以及凤尾鱼、啤酒、贝类等。
1.2.4 日常生活护理
1.2.4.1 能量摄入
痛风病与高血压、肥胖、高血糖、高血脂等症关系密切,由此在日常生活中要限制热量的摄入,控制体重。
可以根据病情相应的调整个体能量的摄入。
可以选择增加碱性食物摄取,降低血清尿酸的浓度。
鼓励患者对蔬菜和水果的摄入,这样不仅能供给丰富的维生素和无机盐,以利于痛风的恢复。
1.2.4.2 限制饮酒,禁止吸烟
饮酒可以使体内乳酸堆积,乳酸对尿酸的排泄有竞争性抑制作用,因此大量的饮酒,会是血清尿酸含量增高,诱发痛风的发作;同时饮酒可以刺激嘌呤合成增加,使血清和尿液的尿酸水平升高。
啤酒也含有少量的酒精,因此也不可以引用。
酸奶含有较多的乳酸对痛风患者不利,也应该避免饮用。
禁止吸烟。
1.2.4.3注意食品烹调方法 在烹调食物时,也应该选择合理的烹调方法,这样可以减少食物中所含的嘌呤量。
例如,将肉食先煮然后在烹调;对于食品的一些辅料,如辣椒、胡椒、芥末、生姜等均能兴奋自主神经,诱发急性痛风的发作,所以在烹调的过程中尽量避免使用或少放。
1.2.4.4起居运动护理
在日常的生活中,一定随着气候的变化,适当的增减衣物,如果外感风寒,内聚湿热可诱发痛风。
所以在平时的生活中要有规律性,注意气候对病情的影响,及时的采取相应措施,防止痛风的发作。
在中医中人过于劳累,气耗则抵抗疾病的能力以及机体的修复能力均降低,容易诱发其他病的复发,由此应该注意休息。
可以根据病情适当的增加运动,运动疗法可以有效的预防痛风的发作,减少内脏脂肪,减少胰岛素抵抗性。
运动量要适中,不要进行剧烈运动,剧烈运动会增加乳酸的产生,pH值下降,而诱发急性发作。
进行轻度的适当运动,可以增加肌肉比例,减轻体重,减少脂肪,增加机体的抵抗力。
如此,正确的运动可以预防痛风的发作。
1.2.5心理护理
对于男性痛风患者,由于在事业、家庭中担负的较多,如果病情反复发作,给患者的心里会增加负担,情绪低落忧郁。
所以家人应该给予关心和安慰,使患者树立正确的生活态度,保持心情愉快,调畅气机,促进脾胃运化和增强自身的免疫功能。
在日常起居中应该严格执行注意事项,减少诱发因子的产生。
可以使用中医的情志疗法、自然疗法、文娱疗法作辅助治疗。
3结论
采用中西医结合护理,治疗痛风病的临床效果较为满意。
随着人们对痛风病知识的认识,从自我管理、自我观察等方面较为自觉,这也增加了临床护理方法的有效实施。
今后我们要结合临床病例不断的提高中西医相结合的护理质量,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安惠霞,韩丽,赵建霞.痛风患者的辨证施护[J].河北中医,2012,26(6):466.
中西医结合医学论文篇2
浅谈中西医结合治疗喘病
【摘要】目的 探讨喘病的中西医结合的 治疗思路。
方法 中医结合西医的诊断与治疗思路。
结论 急性发作期的喘病患者,多主张采用以“西医为主,中医为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
但西医仅仅是一种治标方法。
中医中药为喘病的治本提供了良好的前景:通过中医的辨证施治,中医中药有治本和免疫调节的功能,对缓解期的治疗具有明显的优势,大大减少了喘病的复发,提高了喘病的治愈率 。
【关键词】喘性肺炎 中西医结合 治疗
喘病是以呼吸困难,甚至张口抬肩、鼻翼煽动、喘息不能平卧为特征的病证。
可见于多种急慢性疾病中,相当于西医的呼吸困难,是各种原因引起机体通气或换气功能障碍所致。
临证应重点了解:①呼吸困难发生的诱因。
②呼吸困难发病的缓急。
③呼吸困难与体位、活动的关系。
④伴随症状。
⑤呼吸频率、节律和深度的变化。
⑥心肺的体格检查情况。
并考虑:①是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还是其他系统的疾患。
②是急性呼吸困难还是慢性呼吸困难。
③肺源性呼吸困难是结核、肿瘤、炎症引起的,还是变态反应等因素引起的。
1 临床资料
一般资料 收治104例,男62例,女42例;诊断要点:全部病例均有不同程度发热、咳嗽、喘憋,咳与喘憋同时发生为本病特点。
2 西医诊治思路
2.1 诊断与鉴别思路
2.1.1 首先判断是哪个系统的疾病 呼吸困难的原因主要是呼吸系统和循环系统疾病,此外,中毒(如尿毒症、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有机磷农药中毒、一氧化碳中毒等)、神经精神因素(如脑出血、脑肿瘤压迫、癔病等)、血液系统疾病(如重度贫血、高铁血红蛋白血症等)也可引起呼吸困难,主要根据病史作出初步判断。
2.1.2 根据呼吸困难特点作出不同诊断如吸气性呼吸困难常见于喉部、气管、大支气管的狭窄与阻塞;呼气性呼吸困难常见于喘息型慢性支气管炎、慢性阻塞性肺气肿、支气管哮喘等;混合性呼吸困难常见于重症肺炎、重症肺结核、气胸、左心衰等
2.1.3 根据伴随症状进一步明确诊断①发作性呼吸困难伴哮鸣音:多见于支气管哮喘、心源性哮喘、急性喉水肿、气管异物、大面积肺栓塞、自发性气胸等。
②呼吸困难伴发热:多见于肺炎、肺脓肿、肺结核、胸膜炎、急性心包炎等。
③呼吸困难伴一侧胸痛:见于大叶性肺炎、急性渗出性胸膜炎、肺栓塞、自发性气胸、急性心肌梗死、支气管肺癌等。
④呼吸困难伴咳嗽、咯痰。
见于慢性支气管炎、阻塞性肺气肿继发肺部感染、支气管扩张症、肺脓肿等。
⑤呼吸困难伴意识障碍:见于脑出血、脑膜炎、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尿毒症、肺性脑病、急性中毒、休克型肺炎等。
2.1.4 选择辅助检查以求明确诊断①血、尿、痰等常规检查:如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可诊断贫血;白细胞计数对感染有诊断价值;血糖、血尿素氮及肌酐测定,对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尿毒症有诊断价值;痰涂片或痰培养可找到致病菌;中毒患者的呕吐物或排泄物毒 理学分析等。
②血气分析可了解患者酸碱平衡状态及缺氧程度。
③X线胸片,必要时作CT,对诊断肺、支气管病变的性质有较高价值。
④有指征时作纤维支气管镜、心电图检查。
⑤肺血管造影、放射性核素扫描对肺栓塞、肺肿瘤的诊断有一定帮助。
⑥胸腔穿刺抽出积液或积气具有诊断与治疗的双重意义等等。
2.1.5 掌握疾病演变 规律、判断疾病所处阶段、判断疾病严重程度及预后,做到对病情了然于胸。
2.2 治疗思路
2.2.1 对因治疗 病因明确时,应积极对因治疗。
如对肺炎患者选择敏感的抗生素抗感染;对肺结核患者全程、规则、足量使用抗痨药;对药物中毒者进行合适的催吐、洗胃;治疗糖尿病、尿毒症等。
2.2.2 氧疗 对呼吸困难患者,氧疗是重要的治疗手段,但应根据不同的疾病决定氧疗的流量、浓度和给氧方式。
如急性左心衰应立即高流量鼻管给氧,对病情特别严重者应给以面罩用麻醉机加压给氧;慢性呼衰病人,若缺氧而不伴二氧化碳潴留,给予高浓度吸氧(>35%),若缺氧伴二氧化碳潴留者,则给予低浓度持续给氧;一氧化碳中毒者宜高压氧治疗等。
2.2.3 其他对症支持治疗 如对发热惊厥者可给予降温及抗惊厥处理;对咳嗽、咳痰者给予止咳化痰药;对极度衰弱、意识障碍者静脉补充能量,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等。
3 中医辨治思路
3.1 中医诊断与鉴别
3.1.1 喘病的诊断
以喘促气短、呼吸困难,甚至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为特征。
多有慢性咳嗽、哮病、肺痨、心悸等病史,可因外感或劳累诱发。
两肺可闻及干、湿啰音。
具备以上1、2二项即可诊断。
3.2 病证鉴别
3.2.1 哮病
哮指喉中哮鸣有声,是一种反复发作性的疾病,而喘指气息言,为呼吸急促困难,是多种急慢性病证的一个症状。
如《医学正传?哮喘》曰:“哮以声响名,喘以气息言,夫喘促喉间如水鸡声者谓之哮,气促而连续不能以息者谓之喘”。
二者关系为:哮必兼喘,而喘未必兼哮,哮病可归为喘病范畴。
3.2.2 短气
喘与短气之症相似而又有区别。
喘者,张口抬肩,摇身撷肚,倚息不能平卧;短气者即少气,呼吸微弱而浅促,或短气不足以息,似喘而无声,亦不抬肩,但卧为快。
如《证治汇补?喘病》说:“若夫少气不足以息,呼吸不相接续,出多入少,名曰气短,气短者,气微力弱,非若喘症之气粗奔迫也”。
3.3 病机分析
3.3.1 喘病的病机为邪壅于肺,宣降失司;或肺不主气,肾失摄纳。
3.3.2 喘病的病位在肺,与肾密切相关,与心、肝、脾亦有关系。
肺主气,可呼吸,外合皮毛,内为五脏华盖。
若外邪侵袭,或他脏病气上犯,肺失宣肃,或肺虚气失所主,皆可使呼吸不利而作喘。
肾为气之根,与肺同司气之出纳,若肾元不固,摄纳失常,则气不归元,上逆于肺而作喘。
心脉上通于肺,肺气能治理调节心脉的运行,宗气贯心肺而行呼吸。
本病的严重阶段,肺肾俱虚可致心气、心阳衰惫,鼓动血脉无力,血行瘀滞,甚至出现喘汗致脱。
肝主疏泄,一身气机的调畅均赖肝的疏泄功能正常,肝气郁结可使肺气不畅,肝火上逆可使肺气失降,故喘病亦与肝脏有关。
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脾之运化功能失常,则痰浊内生,上干于肺而为喘。
3.3.3 喘病性质有虚实两端。
外邪、痰浊、肝郁气逆等实邪壅阻肺气,肺气不利,宣肃失司者为实;肺之气阴耗伤,或肾之精气不足,气之摄纳失常而为喘者属虚;久病因实致虚,或本虚又感受外邪,或在虚证基础上痰浊等邪内生,易成虚实夹杂之证。
3.4 根据症状特点辨征
3.4.1 辨虚实 呼吸深长有余、呼出为快、气粗声高,或伴痰鸣咳嗽,脉象有力者为实喘;呼吸短促难续,深吸为快,气怯声低,少有痰鸣咳嗽者为虚。
素体亏虚,突发喘促气急,喉中痰鸣有声,或实喘日久,实邪未净,精气渐虚,则为虚实夹杂。
3.4.2 辨病位 凡因外感、痰浊、肝郁气逆等致邪壅于肺,肺之宣降失司之实喘者,其病位在肺;久病、劳欲,肺之气阴耗伤,肾之精气不足之虚喘,其病位在肾。
如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喘》说:“在肺为实,在肾为虚”。
3.5 拟定 治疗原则
分清虚实,实喘治肺,当祛邪利气,根据寒、热、痰、气的不同,分别采用辛宣、清肃、化痰、降气之法;虚喘治在肺、肾,以肾为主,治当培补摄纳,针对脏腑病机,分别采取补肺、纳气、益气、养阴等法;虚实夹杂、上实下虚,当分清主次,权衡标本,兼顾治之;喘脱者,急当扶阳固脱。
参 考 文 献
[1]许建中.中西医结合防治支气管哮喘研究进展[N]; 中国医药报;2000年.
[2]淇源.中西医结合治疗支气管哮喘的理论和临床研究及六味地黄丸对Th1/Th2免疫调节机制的探讨[D];南京中医药大学;2004年.
【中西医结合医学论文】相关文章:
中西医结合医学论文04-01
医学论文05-16
医学论文04-01
[推荐]医学论文05-20
(精品)医学论文05-22
内科医学论文10-08
医学论文修改04-01
专升本医学论文10-08
人文医学论文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