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分类医学毕业论文

医学论文

时间:2024-05-22 07:07:51 医学分类医学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精品)医学论文

  在学习、工作中,大家都经常看到论文的身影吧,论文是我们对某个问题进行深入研究的文章。你写论文时总是无从下笔?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医学论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精品)医学论文

医学论文1

  1 、降低可溶性ICAM1表达,改善白细胞黏附功能

  细胞黏附分子(cellular adhesion mo1ecule, CAM)是位于多种细胞表面的一类大分子糖蛋白,它通过介导细胞与细胞间、细胞与细胞外基质间的黏附作用参与一系列生理、病理过程,发挥重要作用。在一些因素作用下,细胞黏附分子可以从细胞表面脱落进入血液循环,形成可溶性细胞黏附分子(so1uble cellular adhesion mo1ecule, sCAM)。Kishimoto等[14]在研究中发现,中性粒细胞培养上清液中可溶性ICAM(so1uble ICAM, sICAM)的出现伴随着细胞表面膜型细胞黏附分子的丧失,故推测sICAM是由细胞表面膜型细胞黏附分子脱落而形成的。正常人血清中有低水平的可溶性ICAM1(so1uble ICAM1, sICAM1),它与位于细胞表面的配体结合后,可抑制细胞过度黏附,从而参与细胞黏附功能的调节。但生理情况下,sICAM1抗黏附作用很弱,仅有细微调节作用;而病理状态下,sICAM1水平升高,抗黏附作用显着增强,使白细胞黏附功能明显降低,从而导致免疫功能的下降。Komatsu等[15]观察到心肌细胞在正常情况下亦表达极少量sICAM1,普通免疫学方法无法检测到其存在。

  某些中药复方对sICAM1的表达有调节作用。彭汉光等[18]应用加味四逆散(柴胡、枳壳、白芍、甘草、白术、太子参、白花蛇舌草等)治疗肝郁脾虚患者时发现血清sICAM1水平较正常对照组显着升高,表现为非特异性免疫功能的低下,治疗后恢复到低水平状态,发挥它仅有的细微调节作用,维持免疫功能的正常。杨丁友等[19]也发现慢衰灵口服液(生黄芪、太子参、炮附子、川芎、黄精、葶苈子等)具有降低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浆sICAM1水平的作用。以上作者的研究都证实sICAM1低水平状态是维持细胞间稳态的必要条件,能抑制细胞过度黏附,尤其是白细胞黏附,抑制炎症反应,减轻组织损伤。

  2 、调节淋巴细胞黏附功能,改善免疫功能

  现已证明细胞间黏附的分子基础是细胞表面众多黏附分子的相互作用,在免疫反应发生时,体内产生大量白细胞介素1(interleukin1, IL1)、TNF等细胞因子,上调细胞表面黏附分子的表达[25],促进淋巴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的黏附,从而进一步促进免疫反应。

  调整淋巴细胞黏附功能是近年的研究热点之一。中药黄连、黄柏的活性成分小檗碱具有多方面的药理作用,如抗菌、抗炎、抗癌等。研究结果显示[26],小檗碱不仅能抑制静止的及IL1、TNF激活的内皮细胞与淋巴细胞的黏附,而且可抑制IL1激活的淋巴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的黏附,此作用主要通过抑制内皮细胞ICAM1的表达来完成,提示抑制内皮细胞ICAM1的表达是小檗碱抑制淋巴细胞与内皮细胞黏附的分子机制之一。

  淋巴细胞与内皮细胞的黏附有除CD18ICAM1以外的黏附分子介导,如极晚抗原4(very late antigen4, VLA4)与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ascular cell adhesion molecule 1, VCAM1)等[27],所以小檗碱还可能通过抑制其他黏附分子的表达而抑制细胞黏附,也可能通过使淋巴细胞CD11/CDl8的构型改变而减弱与内皮细胞的亲和力[28]。黄芪是研究较多的另一味中药,其活性成分黄芪多糖(astragalus polysaccharin, APS)具有抗感染、抗肿瘤、抗辐射、抗衰老等多种药理作用。

  晚近的.研究表明黄芪多糖是通过其免疫增强作用而发挥功效的。黄芪多糖作用于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man umbilical endothelial vein cell, HUEVC)而不作用于淋巴细胞,通过促进HUEVC表面黏附分子ICAM1的表达而增强HUEVC与淋巴细胞黏附,促进淋巴细胞再循环,增强淋巴细胞与抗原的接触机会,从而扩大免疫反应,增强机体免疫功能[29]。

  3 调节CD11b/CD18表达,抑制白细胞内皮细胞黏附

  炎症反应中黏附分子表达上调及内皮细胞白细胞黏附增加是炎症反应发展的重要步骤,而多形核白细胞(polymorphonuclear leukocytes)的黏附分子CD11b/CD18介导此全过程[20]。正常情况下,CD11b/CD18仅在单核细胞和中性粒细胞膜上呈低水平表达。当病理情况下,其表达增加,通过与其配体――内皮细胞表达的ICAM1相互作用而介导白细胞与内皮细胞黏附,此为炎症的早期反应,是组织损伤的关键步骤。

  近年来,众多的研究证实,动脉硬化过程是炎症反应参与的结果,抑制慢性炎症,可以预防血管病变[21]。2型糖尿病患者运用中药复方(生地黄、赤芍、川芎、当归、丹参、红花、山萸肉、山药、山楂、桑椹子、黄芪、太子参、葛根等)治疗后,不仅降低了炎症反应的细胞因子TNFα,抑制了多形核白细胞黏附分子CD11b/CDl8的表达,而且尿白蛋白排泄率(urinary albumin excretion rate, UAER)的减少与TNFα降低及黏附分子CD11b/CDl8的表达下降呈正相关。

  因而认为,该中药复方可能是通过抑制白细胞的黏附、减少患者的炎症反应而发挥预防血管病变作用[22]。刘军等[23,24]观察了糖尿病大鼠大脑缺血再灌注后CD54和外周血中白细胞CD8及CD11b免疫阳性细胞数的变化,发现随着CD54、CD8及CD11b阳性细胞数的增加,中性白细胞的浸润也随之增加,在时程上与CD54的增加同步,用丹参治疗后CD54的表达水平和外周血中白细胞CD8及CD11b免疫阳性细胞数及白细胞的浸润明显降低。这一结果进一步证实:调节CD11b/CDl8的表达可抑制白细胞血管内皮细胞黏附,进而减轻组织损伤。

医学论文2

  1.提高研究生的综合素质是保证实验室有效运转的重要途径

  基础医学实验室担负着培养研究生的重任。除了给研究生提供实验条件外,还要加强研究生的素质教育。提高研究生的素质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第一,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党员是研究生当中思想觉悟相对较高的群体。优秀的党员可充分发挥先锋队的作用。党员们应该自觉地把个人的利益和党的前途紧密相连,时刻要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

  相对于本科生而言,党员在研究生班级中的比例相对较高,可能具有更大的号召力和感染力。从这种意义上讲,加强研究生党支部的建设,能及时贯彻和落实上级党组织的指示精神以及日常党务工作。其次,加强实验技能培训。本学科每年6月份都要举行一次实验前期强化培训,主要是学习研究所的规章制度。这对于新进实验室的同学而言,对各项制度的了解是非常重要的,否则会在今后的实验过程中带来不少麻烦。其实就是几项技能培训。对于所有仪器,都会详细讲授其原理,操作要点和维护保养等内容。同时,研究所也会开展关于论文写作、常用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等方面的知识,如综述和科技论文写作,PCR、细胞培养等。对于新手,我们都要求高年纪老师给予实验带教,直至其完全掌握为止。

  2.实验技术人员科研直接影响研究生培养

  本研究所由导师、研究生和实验专职人员组成。专职人员除了负责行政方面外,还需要全天候在实验室中为从事科研的研究生提供技术支持。因此,对于专职人员来说,不但要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同时还要及时了解最前言的学术动态,不但要在研究生培养期间能给人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也要具备求真务实的工作态度和良好的个人素质。随着实验技术日新月异的不断发展,一些操作方法不断更新,新的`实验流程不断涌现,因此实验技术人员的知识水平也应该与之俱进。

  3.日常事务管理和监督制度

  对于日常管理,研究所分别建立了值日制度、试剂耗材管理制度以及仪器管理制度。研究所每周安排2名研究生负责实验室的卫生、安全工作,并随时和研究所工作人员保持沟通,每晚离开实验室前均必须向管理人员汇报当日工作后方可离开。为了提高试剂耗材的使用率,减少浪费,研究所建立了严格的试剂耗材管理制度。除了实验室运转所需要的酒精、CO2以及液氮等个人无法单独购买的耗材外,其余均把权力下放到各导师组,即,由导师组自行购买,研究所按照每个导师组研究生数量下拨一定的费用。

  实践证明,这是减少浪费,提高使用率行之有效的方法。对于仪器,尤其是贵重仪器,均派了专人负责管理。严格实行仪器预约制度,使用完毕后由使用人进行等级,管理人员检查,大大降低了仪器的损坏率。为了避免个别研究生的不端行为,在实验室的关键地方安装了摄像头,这为监督研究生养成良好的习惯提供了重要依据。

  4.结语

  总之,基础医学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是一项长期、持续发展的工作。每个实验室可能具有其相应的特殊性,因此必须制定出符合该学科特色的管理体制。在实践过程中,可以通过摸索新的管理方法,最终形成科学化与规范化管理的良性循环模式,使之能更好地为科研与实验教学服务。

医学论文3

  【摘要】:血液学是内科学中一门复杂抽象、专科性较强的学科,存在难学、难记、难理解的特点,因此血液科实习一直是临床理论和实习教学难点。文章针对目前血液科实习生中存在的不足,从血液科实习目标、教学方法及多元化临床技能考核等方面提出了改进意见,以期通过切实有效的方法实践提高血液内科实习质量。

  【关键词】:血液内科;临床实习;教学方法

  1明确血液科实习目标

  临床实习不同于理论学习,血液科病种专科性极强的特殊性,在短短一月的时间要求实习生通过临床实习全面掌握血液系统疾病的诊疗规范是不可能的,因此,对于实习生的血液科实习目标不能全面广泛,而应该突出重点,做到有的放矢,避免实习生在实习过程中因为内容繁多复杂而放弃学习。制定目标应考虑到一方面让实习生掌握了解血液科常见病的诊疗规范和急危重症的处理方法,另一方面通过血液科实习让其在对血液病患者的日常管理中找到各个内科共性的诊疗思维,以继续强化临床能力培养。具体考虑应包括以下七个内容:

  ①掌握和熟悉血液系统疾病病种,重点掌握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鉴别诊断、治疗和主要危急重症的处理。要求掌握下列疾病的病因、发病机理、诊断标准、鉴别诊断和治疗常规,包括缺铁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

  ②掌握各种常见的临床症状、体征和病症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掌握与血液内科相关的各种常见表现的基本思维方法,如出血、感染、贫血、骨痛、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等。熟悉内科临床诊疗的基本思维方法,如休克、意识障碍、发热、咯血、黄疸、水肿、胸腹水、头痛、胸痛、腹痛、关节痛、心律失常、心跳骤停、呼吸衰竭及心力衰竭等。

  ③熟练掌握各种穿刺(胸穿、腹穿、骨穿),其中骨髓穿刺及骨髓活检为重点掌握内容,熟悉各种诊疗器械的使用。了解常用诊疗操作的适应证、禁忌证、操作方法及可能发生的并发症。

  ④掌握内科常用药物的种类、作用、适应证、禁忌证、剂量、不良反应。掌握正规处方、医嘱书写和应用。

  ⑤掌握内科的各种常规器械检查和实验室检查的结果判读及其临床意义。

  ⑥要求了解:输血常规及输血反应的处理;常用的化疗药物使用常规;造血干细胞移植技术;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诊断标准及鉴别诊断;血液学化验指标的临床意义。

  ⑦熟悉医患、医护沟通技巧,培养全心全意为病患服务的良好职业道德。除掌握培训基本要求外,不同年级实习生需重点培训内容不同:第一年实习生,能准确询问、书写病史,进行全面体格检查,必须全部完成大病历,平均每月至少5份;第二年实习生,以强化临床技能为主,要求能熟练掌握各项临床操作技能,包括心电图、读片、心肺复苏等;第三年实习生,通过临床一线的强化锻炼,提高病例分析能力及临床综合处理能力,打好临床工作的基础。

  2血液科实习方法

  近年来,我国医学教育已经注意到以前“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模式弊端,在学生进入临床实习之前,已进行初步的临床技能培训,但这种培训往往只是基础培训,与专业知识有脱节倾向,导致学生在实习阶段临床技能较差,不能很好地胜任临床工作[2]。有研究发现,综合的技能训练可明显提高学生的临床基本技能,对提高教学质量和提升临床动手能力有重要意义[3G5]。血液科疾病专科性强、诊断治疗过程复杂、更新进展快、临床操作多,若不讲究方法,学生实习仅浮于表面,不能真正深入,最后的.结果很有可能是实习如蜻蜓点水一晃而过,学生收获甚微。在临床实习过程中应讲究多种教学方法的应用,让血液科实习转变为以实习生为主导的临床实习过程,将角色由实习医学生为转化为住院医师,让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提高实习质量。实习方法包括如下内容:

  ①实行导师负责制(主治职称以上),专人带教。以内科学临床技能学等为基本教材教学。

  ②轮转期间,每名参与实习的医师在主治医师带领下经管病床3~6张,在上级医师指导下,参与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分析化验检查结果、确定诊断及提出治疗方案全程。通过全程参与,有助于提高学生临床动手能力、医患沟通能力及理论联系实际能力[6]

  ③查房过程中采取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proGblemGbasedlearning,PBL)。PBL始于1910年的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1958年我国首次引入此法[7]。它强调以病例为先导、以问题为基础、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导向的讨论式教学和启发式教学,以此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的一种教学模式[8]。以“淋巴结肿大查因”临床病例为例,首先提问:淋巴结肿大采集病史要具体询问哪些内容,可能的伴随症状有哪些,浅表淋巴结的分区,淋巴结体检的具体项目等问诊和体检的相关内容。学生回答、教师补充后让学生通过临床病例的问诊和体检过程强化相关知识,然后先让学生分析病例,带教教师再次针对病例提出问题:如何根据患者提供的病史及体检结果作出初步诊断?可能的鉴别诊断?为明确诊断需要做哪些检查?学生回答后再指导学生对该病例制定诊疗计划。在问题的引导之下,变被动学习为主动的获取知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记忆和应用,并且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临床思维、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④查房过程中向学生介绍血液病最新前沿进展。血液病学是一门发展非常迅速的学科,随着免疫学、细胞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技术的不断进展,多种血液病的发病机制不断被揭示,血液病的诊断、预后判断和治疗观点发生了很大转变。课本知识滞后于临床实践的需求,故实习生及临床医师应不断更新、丰富自己的新知识,在从新知识获得循证医学依据指导患者治疗的同时,可以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开拓视野,掌握最新技术进展[9]。带教教师应安排题目,指导实习生查阅文献,制作PPT,轮转期间需在科内进行一次专题汇报。

  ⑤在实践过程中,需按要求尽可能学习和掌握常见多发病,首先保证对所管的患者从病史、症状体征变化、检查结果、诊断及治疗情况熟悉掌握并通过患者诊疗经过全面掌握相应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原则,并在此基础上全面了解病房其他病种,同时结合视听教材、多媒体课件和病案了解少见或罕见病种。

  ⑥结合病房病例在临床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每1~2周由科室安排一次讲座,主要就血液系统常见疾病的发病现状、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及鉴别诊断以及治疗原则进行讲解,以加深实习生对内科常见病的认识,使学生更熟练地掌握专业理论知识,以便将其运用于临床实践,提高临床工作能力。

  ⑦每周进行1~2次教学查房,实习生须全面掌握患者病情,进行详细汇报,病情分析,提出自己的诊治见解,在上级医师指导下完善患者诊治方案,并记录在医疗文件中。

  ⑧每周进行一次疑难重症或死亡病例讨论,要求实习医师提前熟悉患者病情,讨论时须发表个人对患者的病情分析及治疗见解。

  ⑨临床技能教学安排:跟随指导教师,根据患者情况随时安排,先进行操作观摩,可熟练描述操作流程后在带教教师指导下进行操作,出科时至少完成6~8例骨穿+骨髓活检操作。为了让学生全面掌握骨髓穿刺术,首先带教教师应向学生介绍骨髓检查的目的意义、适应证、禁忌证,然后示范完整标准的骨髓穿刺过程。在操作过程中,带教教师应反复强调骨髓穿刺术的关键环节,包括无菌操作的重要性、穿刺部位的选择、麻醉的技巧、穿刺针进针的角度、穿刺力度和深度的控制及骨髓涂片技巧等。在示范骨穿术结束后,可让学生利用用过的骨穿针边试验操作边口述过程,不对的地方及时纠正。强化训练后可让实习生独立进行骨髓穿刺操作,教师在旁边密切观察,及时提醒应注意的问题,直到完成全部操作程序。实习生操作完成后,教师应对其操作过程及时进行总结和反馈,使实习生的临床基本技能切实得到提高。

  3严格规范出科考核标准,进行多元化的临床技能考核

  实习出科考核是促进学生提高临床能力及评价实习效果的重要途径,反映了实习生在不同科室实习期间将书本所学知识应用于临床实践及掌握技能操作的能力。传统的血液内科出科考核主要包括专科理论知识考试+病历书写+1~2项基本技能(骨穿、胸穿或腹穿)。但是传统考核方案的考核形式单一死板,不能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能力、沟通技巧、逻辑思维及独立的临床工作能力,且缺乏反馈,考试仅作为单一的考核手段并未达到促进学习的目的,对于专业性强的血液内科效果极差,学生往往为了应付考试死记硬背并未真正掌握相关临床技能。为此,应采用以下多种方式进行多元化临床技能考核以促进学生学习动力,增强学习效果。

  3.1MiniGCEX评价量表

  MiniGCEX是1995年美国内科医学会Norcini等在传统的CEX(clinicalevaluationexercise)基础上,发展出的一种评价住院医师临床能力并具有教学功能的测评工具。近年来在国外已广泛用于住院医师的培训和轮转考核中并逐渐引入我国[10]。MiniGCEX的考核指标主要为七大项目:医疗面谈、体格检查、人文关怀、临床判断、临床咨询、组织效能、整体表现。具体实施可从实习第1周即开始,要求带教教师随时根据MiniGCEX评价量表的七个项目内容进行卡片式单项目观察和考评,并将实际观察结果及时进行反馈,使学生对自己的问题有清晰的认识,以便及时、有针对性地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在实习的最后一周,根据MiniGCEX评价量表进行全项目整体观察评分。由于其反复实施,MiniGCEX可促进学员不断提高学习动力,也使测评信度提高。

  3.2操作技能直接观察评估考核体系

  操作技能直接观察评估(directlyobservedproceGduralskills,DOPS)是评估者通过直接观察学生操作技术的过程及时给予评估及回馈,是一种兼具教学功能的临床技能评价工具,常用于评估住院医师或实习医学生的临床操作技术[11]。DOPS要求针对每一种临床操作技术,学员接受不同的评估及回馈,如能接受4~6次的评估及回馈,基本可以确立学员的操作能力。DOPS可与MiniGCEX考核相互配合,用于实习生日常评估考核。通过不断反馈及有针对性的调整学习,有助于查漏补缺,并提高学生临床综合能力。相对于传统考核方案,综合运用MiniGCEX及DOGPS的考核方案对教学实践活动有更全面的指导意义。但相对于传统考核方案,新考核方案目前存在的问题是对判断考核是否达标带有较强的主观性,这就对教师的业务水平和客观公正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新的考核方案需要对教师进行集中培训,帮助教师更好地了解各项考核要点的内涵及怎样将被评估学生的表现具体地量化到相应的程度。综上所述,期望通过严格、规范及切实有效的实习制度,使血液内科临床实习学生能将所学到的基础理论知识综合运用于临床实践;掌握内科常见病的诊疗技术和预防措施,培养临床思维能力和独立工作能力;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和良好的医德医风,为今后从事临床工作和医学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

医学论文4

  摘要:核酸适体在生物医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其是一种特殊的离子和分子。核酸适体是一种经配体指数富集系统进化技术筛选形成的,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主要从基于核酸适体的生物医学诊断、基于核酸适体的靶向治疗进行阐述核酸适体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希望能为研究核酸适体的专家与学者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核酸适体;生物医学;应用

  现在我国因为肿瘤死亡人数逐年增加,现在全世界很多医学工作者都在研究肿瘤的治疗方式,但是肿瘤的突破成绩不大。核酸适体是检验肿瘤的一个指标,现在很多科学家都在研究核酸适体,想通过对核酸适体的研究,能提出治疗肿瘤的方式,这是全世界医疗工作者研究的课题,也符合现代人们的需要,老百姓现在谈肿瘤色变。

  1基于核酸适体的生物医学诊断

  1.1生物大分子检测

  现在医学界都在研究基因组学,这是现在重点和热点问题。蛋白质中大生物分析的研究,通过分析与诊断,研究出抗体免疫功能。而核酸适体能够与蛋白质进行特异性结合,在不同温度、不同盐浓度络合剂条件下能够进行特异性变性与复性研究,所以在蛋白质分析检测上的使用越来越受到各方面重视。运用核酸适体能够通过GIC方法实施扩增的特点,增强酶联核酸适体诊断方法的检测精确度,把两种不一样的核酸适体组合到蛋白或蛋白复合体两个相近的结合位置上,两种核酸适体的游离末端通过互补碱基链接起来,最终根据GIC方式实施实时扩增。传统的生物大分子检测技术已经不适合现代社会发展需要,基于核酸适体的生物大分子检测技术是能按要求完成检测的需求,符合现代生物医学的发展需要,也是社会发展对生物医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及研究价值。

  1.2肿瘤细胞鉴别分析

  肿瘤细胞鉴别分析对研究肿瘤就有一定的意义,肿瘤细胞的鉴别对于肿瘤早期患者有一定的应用价值,肿瘤早期潜伏性很长,对人体的影响不是很大,一般不容易被发觉。但是通过医学肿瘤细胞鉴别分析具有一定意义,可以发现肿瘤细胞的变化,可以及时采取措施,现在的医疗水平是可以控制,让其不发展。现在应用新型核酸适体技术进行鉴别分析,运用一种修饰有核酸适体的吸引力纳米粒子实施靶细胞的提取和聚集,还有一种掺杂有荧光色素的纳米粒子添加到待检测系统中完场信号放大,氧化铁混合的二氧化硅纳米粒子接触面积大,这相比较于一般微米尺寸粒子拥有更加强大的萃取功能,所以相对于免疫表型等复杂的检测方式,这种方式仅仅需要完成分析即可。肿瘤细胞的鉴定分析随着科技水平不断发展,鉴定方法多元化,其准确率在提高,符合现代生物医学发展需要,在新技术不断发展,不久将来可能攻克肿瘤的疾病。

  2基于核酸适体的靶向治疗

  基于核酸适体的靶向治疗是现代先进的'医学诊断方式,利用核酸适体进行医学鉴别可以诊断很多疾病,尤其肿瘤方面的疾病,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符合现代医学的应用价值。基于核酸适体的靶向治疗是一种新型的治疗方式,通过实践研究,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在核酸适体的靶向治疗的过程中,提高分子水平的应用效率,对提高肿瘤的治疗效果起到重要作用,减少无副作用,蛋白质的直接应用效率,细胞内蛋白质等有效的结合方式,蛋白质之间的渗透效果比较好,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利用核酸适体进行高效的肿瘤研究,已经成为现代肿瘤研究的核心问题,具有一定研究价值。通过研究实践证明,核酸适体是可以定向进入靶向细胞,可以进行药物传输等功能,具有应用的价值。核酸适体在生物医学中的广泛应用,尤其对研究肿瘤起到重要效果,是现代医学中重点的研究领域。

  3结束语

  总之,核酸适体在研究肿瘤起到重要作用,在肿瘤细胞鉴定分析、核酸适体的应用过程,都起到一定作用。核酸适体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范围比较广,其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取得一定的成绩。核酸适体在生物医学中进行疾病检测以及靶向治疗具有一定的应用意义,核酸适体的应用与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抗体领域中的医疗诊断问题。

  参考文献

  [1]苏玮玮,许建军.实验动物在生物医学研究中的应用现状分析[J].中国畜牧兽医文摘,20xx,(11).

  [2]段烨,高志强,王慧珊,等.核酸适体技术及其在兽药残留检测中的应用[J].中国兽医杂志,20xx,(11).

  [3]唐勇,唐旭炎,柴梅,等.西帕依固龈液联合西吡氯铵治疗患者口腔假丝酵母菌属感染的疗效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xx,(24).

  [4]姜利英,周鹏磊,闫艳霞,等.基于核酸适体传感器检测IgE研究进展[J].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xx,(1).

  [5]赵群,丛铎,徐振斌.粮食中黄曲霉毒素B1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与展望[J].中国粮食经济,20xx,(6).

  [6]赵洁,张琦,王旭,等.核酸适体技术在生物医学研究中的应用[J].神经药理学报.20xx,(6).

  [7]杨欢,熊晶,洛文靖,等.转录因子DEC1在肿瘤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J].中国药科大学学报,20xx(5).

  [8]王玥莹,李晓玲,宋溦,等.治疗性核酸适体的研究进展[J].中国新药杂志,20xx,(6).

医学论文5

  关键词:高职高专层次;中医养老服务;人才标准

  “人才”一词最早见于《易经》,最初的含义指饱读诗书、博学多才的人。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人才的定义也发生了变化。《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xx—20xx年)》将人才定义为:“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或专门技能,进行创造性劳动并对社会进步做出贡献的人,是人力资源中能力和素质较高的劳动者。”也就是说,“人才”有别于“人员”,人员是人力资源但不是人才,人才是社会进步、国家繁荣和事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当前,我国已进入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阶段,越来越多的老人需要生活照料、精神慰藉、养生保健与疾病康复等。养老服务事业的发展关键靠人才,目前养老服务专门人才非常缺乏,尤其缺少中医养老服务专门人才。中医养老服务是一项新兴和特色的职业,从掌握的现有资料来看,各大专院校还未见开设该专业,未构建人才培养模式,未制订人才培养标准,因此,本文仅探讨高职高专层次中医养老服务专业人才培养标准。制订了人才培养标准,可为进一步构建人才培养模式和开设相关专业提供参考。

  1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是指培养人才的具体质量规格和培养要求,培养目标实际上就是教育目的在教育机构的具体化,它规定了一个学校或专业培养什么样的人才。中医养老服务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必须充分体现开展中医养老服务所必需的知识、能力和素质。

  1.1总体目标

  立足毕节,面向全省,辐射全国,培养热爱中医养老服务事业,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扎实的'理论知识、较强的岗位工作能力,能够熟练运用中医理论和技能从事养老服务一线工作的,高素质、能力强、有特色的中医养老服务专门人才。其中,知识目标包括掌握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知识、中医基础理论知识和中医养老服务专业知识等;能力目标包括掌握基本业务能力、社会工作能力、就业创业能力等;素质目标包括具备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基本业务素质、人文修养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等。

  1.2目标要求

  以中医养老服务岗位工作任务为培养标准,使学生通过3年的学习,能够系统掌握本专业必需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从事本专业岗位工作较强的职业能力和优良的服务态度,具有适应相邻专业岗位工作的基本能力和素质,具有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开拓创新的就业创业能力,做事效率高,方法得当,能吃苦耐劳,并能顺利通过职业技能工种鉴定,取得一个以上职业技能高级证书。

  2人才标准

  人才标准是各专业在培养人才的知识、能力与素质方面的具体要求,人才标准实际上规定了该专业培养什么样的专门人才。

  2.1知识要求

  知识是对培养对象的知识素质要求,专业知识方面要求掌握中医基础理论,例如中医诊断学、中药方剂学、中医养生学、传统康复学、针灸推拿学、保健刮痧学、中医药膳学、中医传统运动学等基本知识;掌握中医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原则以及治未病的理念;掌握中医健康体检、健康评估和健康干预的基本知识;掌握慢性病的管理和中医康复治疗基本知识;掌握一般危急重症中西医应急处理基本知识;掌握英语听、说、读、写和计算机应用的基本知识;熟悉太极拳、八段锦、健身气功、药膳食疗等中医健康养生基本知识;熟悉临床医学概论、康复医学概论、健康管理学和预防医学等现代医学基本知识;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知识;了解养老服务机构和老年行业产业相关法律法规和基本管理知识。

  2.2能力要求

  能力是对培养对象专业能力的素质要求,包括本专业技术能力、工作能力、社会能力和创新能力等,它是人才标准的核心。具体要求具有对老年人进行生活照料、精神慰藉、心理护理的能力;具有运用中医治未病理念、中医养生保健知识、中医特色康复技术和现代医学基本知识,从事中医养老服务一线工作的能力;具有开展健康咨询、未病管理与治疗等健康管理服务的能力;具有开展中医健康体检、健康评估和健康干预的能力;具有慢性病中医护理及康复治疗能力;具有对危急重症中西医应急处理及转诊能力;具有英语听、说、读、写和计算机基本操作能力;具有不断学习、开拓创新的就业创业能力;具有对养老服务机构等的管理能力;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及随机应变能力,能够认真履行为老年人健康服务的责任和义务。

  2.3素质要求

  素质是对培养对象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人文素质、业务素质、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等的要求。思想道德素质要求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中医养老服务事业,具有为促进社会和谐和应对我国人口老龄化做贡献的志向;科学文化素质要求具有必要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等知识,特别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知识;人文素质要求具有崇高的人文精神,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对老年人有高度的责任心,充分尊重老年人的价值观和权利,能够营造和谐融洽的护患关系;业务素质要求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熟练的业务能力,具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和求真务实的作风;心理素质要求心胸开阔,乐观开朗,宽以待人、严于律己,具有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忍耐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身体素质要求身体健康,能够吃苦耐劳。

医学论文6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xx年1月~20xx年6月收治的48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诊断为下消化道肿瘤同时伴有心血管病。男25例,女23例,年龄42~81岁,平均年龄63.5岁。

  1.2方法

  麻醉方式为气管插管静吸复合全麻加连续硬膜外复合麻醉。对患者进行硬膜外置管,经测量结果显示没有腰麻症之后对患者进行持续追加用药,得到满意的测量结果之后再进行全麻诱导。

  2结果

  患者中出现高血压危象3例,心律失常2例,失血量在500mL以上的6例,1000mL以上的2例,失血量在1000mL以上的患者同时存在大血管的意外损伤。其余患者的手术全过程均很顺利,全过程并未发现并发症出现。

  3讨论

  3.1循证医学理论与麻醉融合的过程

  3.1.1术前提出问题问题可以包括多方面,例如麻醉通过何种方式进行,患者在接受手术之前会出现恐惧、焦虑等一系列的心理问题,这些情绪变化出现的同时会引起血压波动的相关问题,以及输液输血的管理问题等等。除此之外,还存在关于高血压危象的预防问题等,以及这些并发症如何处理。此外,手术麻醉前怎样与患者及家属进行交流和沟通等。

  3.1.2寻找实证,收集证据针对以上问题,对麻醉操作规范等资料进行查阅,通过查阅资料寻找最合适的麻醉治疗证据。

  3.1.3证据评价对泌尿外科、内分泌科等专家就麻醉治疗证据进行咨询,参考相关手术医生意见,评价过程中结合科学证据。尝试将循证医疗模式运用于消化道肿瘤手术的麻醉过程中,对整个治疗过程进行总结。

  3.1.4麻醉处理措施术前由泌尿外科、麻醉科等相关科室中的医生共同组成手术协作小组,如果患者病情恶化并确诊为消化道肿瘤,那么手术协作小组可以在患者及家属同意并决定手术之后,针对患者病情,对患者血压控制的实际情况以及血压扩容等相关情况进行全面了解,制定出针对患者手术的最佳预案。

  3.2心理治疗

  患者一旦住院就可能会因为环境改变、家庭经济负担以及担心手术麻醉的风险等因素而受到影响,这些因素的存在都会给治疗过程的顺利进行带来一定的阻碍。这时医护人员应该注意到患者的情绪变化,以一种高度的责任心与同情心对患者表示出充分的关心和爱护,积极帮助患者摆脱这些顾虑,只有这样才能让患者树立起治疗疾病的信心,以一种积极的心态面对手术,安全的.度过围手术期。

  4结语

  作为医学发展的一种主要趋势,循证医学近年来已经得到了不断的发展,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对这方面的法律也越来越了解,要求广大医务工作者在实际工作中一定要必须遵守循证医学进行治疗。本次研究将循证医学引入到消化道肿瘤摘除术麻醉中,取得非常好的疗效,但是始终存在一些不足,需要在未来的工作中进一步的完善。

医学论文7

  摘 要:

  感冒是一种常见病和多发病,在任何季节都有可能发生,尤其在冬季寒冷的季节,更是感冒的多发季节。人们迫切需要了解如何治疗感冒,如何选择合适的感冒药的知识。

  正 文:

  一、感冒是由病毒引起的疾病

  感冒主要是由病毒引起的呼吸道疾病,可以传染。感冒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以鼻部的卡他症状为主,表现为鼻塞,打喷嚏和流鼻涕,如果这一阶段没有得到及时的治疗,感冒就可能发展到第二阶段,表现为发烧、头痛、关节痛和咳嗽,如果是细菌感染或并发细菌感染的感冒,还有可能发生咽喉痛、支气管炎甚至肺炎。感冒是一种常见病和多发病,在任何季节都有可能发生,尤其在冬季寒冷的季节,更是感冒的多发季节。人们迫切需要了解如何治疗感冒,如何选择合适的感冒药的知识。

  二、对付大多数感冒抗生素无效

  1)对于感冒的治疗一定要针对两个阶段采取不同的方式对症治疗。对于感冒初期的症状——鼻塞,打喷嚏和流鼻涕应尽快控制症状,应使用抗组胺药物和减鼻充血药物。如果发生发烧、头痛、关节痛等症状,应配合使用一些解热镇痛药物,如阿斯匹林或扑热息痛等,对于感冒引起的咳嗽,可以使用一些镇咳药加以控制。

  由于感冒主要是由病毒引起的,对于病毒引起的感冒,使用抗生素是无效的,但是,如果感冒后并发了细菌感染,就应该及时加入抗生素进行治疗,切忌不要滥用抗生素。另外,泰诺、百服宁对感冒后期的发热、头痛和关节痛也有很好的疗效。还有许多感冒复方制剂,在选用时,可多征询医生意见。

  2)流感病毒主要通过空气飞沫传播,因而传播速度极快,在短时间内会出现大批病人,本次流感病程为7天,发烧平均持续时间为3天,而发病率即无性别差异,也无城乡差异,但家庭聚集性却十分明显,符合流感的传播途径。

  学生的发病率在各职业人群中是最高的,由于学生为集体人群,一旦流感流行,传播将非常迅速。此外被感染的学生还会把病毒带回家,因此学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人群。

  3)感冒和流感是不是一回事

  社会上不少人,甚至某些医务人员对“感冒”的.概念不清楚,存在许多误解。实际上“感冒”、流感(流行性感冒的简称)、上感(上呼吸道感染的简称)的概念是不同的,预防和治疗的方法也不完全一样。感冒和流感都是由病毒感染呼吸道引起的,但它们是两种不同的疾病。感冒是指普通感冒,而不是普通流感,是由多种病毒引起的一种呼吸道常见病,其中30—50%是由某种血清型的鼻病毒引起。普通感冒虽多发于初冬,但任何季节,如春天、夏天也可发生,但不同季节的感冒的致病病毒并非完全一样。感冒病例分布是散发性的,不引起流行。

  三、如何正确选用药

  1) 西药治疗

  目前用于治疗感冒或流感的药物主要为抗过敏药、减轻鼻粘膜充血的药物和解热镇痛药三类。目前比较常用于抗感冒的抗过敏药为扑尔敏和氯雷他定等。扑尔敏引起嗜睡的不良反应比较明显,不适于汽车司机、高空作业等职业患者服用,氯雷他定是比较新的抗过敏药,作用强而基本没有嗜睡的不良反应。目前广泛使用的减轻鼻粘膜充血的药物为伪麻黄碱,它具有选择性收缩鼻粘膜血管的作用,因此可使鼻塞减轻,清鼻涕减少而没有刺激心脏引起心悸和收缩外周血管引起血压升高的不良反应。作为抗感冒用的解热镇痛药主要为阿司匹林、布洛芬、双氯芬酸和扑热息痛等。市售的抗感冒药基本是复方的,一般有三种情况:抗过敏药和减鼻粘膜充血药合剂;抗过敏药和解热镇痛药合剂;抗过敏药、减鼻粘膜充血剂和解热镇痛药的合剂。感冒或流感患者最好在医生的指导下选用适当的抗感冒药,如以上呼吸道卡他症状(打喷嚏、鼻塞、流鼻涕等)为主而无发热,则可选用开瑞能。开瑞能含氯雷他定和硫酸伪麻黄碱两种成分。临床试验表明该药对缓解感冒或流感的上呼吸道卡他症状的作用快,服药后30—45分钟即可以感到明显的效果,使鼻塞、打喷嚏、流鼻涕等症状迅速减轻或消失。

  2) 中成药治疗

  冬天的感冒是因外感风寒之气所引起,但由于人的平素体质、饮食、起居、劳逸等多方面差异,虽然同样是感受风寒,其所出现的症状也有不同之处。一般分为风寒与风热两大类型。

  风寒型感冒:恶寒、无汗、头痛、鼻塞流涕如清水、打喷嚏、咽喉不疼、不发热或发低热(38℃以下),或有咳嗽、痰白稀,或见周身酸痛等症。可服用感冒软胶囊、感冒清热冲剂,可服用通宣理肺丸。

  风热型感冒(并非感受风热之邪,而是因体质等多因素的个性差异,在感受风寒之后,旋即出现发热):发热在(38 5℃以下),微恶风寒,或有汁出、头痛、鼻塞、流浊涕、口干微渴、咽喉疼痛、或见咳嗽、痰稠或黄,周身酸懒的,可服用银翘解毒丸(片)、或羚翘解毒丸(片)

  四、正确认识感冒 走出几个误区

  1)得了感冒和流感是不是都要用抗生素?

  单纯的感冒或流感是由病毒引起的,目前抗病毒药的效果都不确实,抗生素对病毒无效,因此得了感冒或流感不一定要服用抗生素,但如果不能除外合并细菌感染,抗生素的使用是必要的。

  2)感冒和流感病人到了急症科是否一定要输液?答案是否定的。

  3)得了感冒熬几天不吃药也会好?

  普通感冒和流感都是全呼吸道的炎症,即都可以引起上呼吸道的鼻、咽、喉、副鼻窦的炎症,又可引起下呼吸道的急性支气管炎。流感病毒本身还可引起肺炎,医学上称为流感病毒肺炎。普通感冒和流感也都可以继发(合并)细菌感染,引起化脓性扁桃体炎,化脓性副鼻窦炎,细菌性支气管炎、细菌性肺炎等。某些原有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肾炎、风湿病的患者,在患重症感冒或流感以后也往往导致这些原有疾病的发作或加重。流感合并咽喉、扁桃腺、副鼻窦、支气管、肺的细菌感染的发生率比起普通感冒高得多,甚至可导致少数病人死亡。 服用抗感冒药要避免滥用,如果病人只有打喷嚏、鼻塞、流鼻涕而无发热、肌肉痛、头疼等症状,原则上不主张使用含解热镇痛药的抗感冒药,以免引起过敏等不良反应。

  五、注意

  1)普通感冒和流感继发(合并)细菌感染时,要用抗生素 。

  怎么判断合并细菌感染呢?

  体温逐步升高;周围血白细胞计数增加;有感染病灶出现。

  2) 感冒时要多休息、多喝水。

医学论文8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社会对高级预防医学人才需求的改变,需继续深化预防医学教育教学改革。在预防医学专业教学中,应树立新的教育理念,加强预防医学实践教学,突破传统教学的思维定势,以提高预防医学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在非预防医学专业教学中,应积极采用案例教学,将预防医学知识渗透在生产实践。

  一、修订培养方案

  现代医学模式已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公共卫生体系和职能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专业培养目标需要把卫生防疫技术人才培养转变为疾病控制、预防保健、卫生监督与行政管理、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等方面并举的复合型人才培养。在此形势下,我校预防医学专业的培养目标是转变思想观念、夯实基础、提高教学质量、拓宽专业知识、加强素质教育,结合社会对人才需求状况,培养全面发展,既掌握医学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又有较扎实的临床医学、预防医学专业理论和技能、卫生检验检测技术,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能在企事业单位、卫生科研等单位开展预防和控制传染病、地方病、职业病、流行病、食品安全等方面工作的应用型公共卫生人才。

  二、调整课程结构

  预防医学专业课程结构包括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和预防医学三个方面,现行的预防医学专业课程一般由五大卫生即环境卫生学、职业卫生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卫生统计学和流行病学组成,随着疾病谱的转变,传染性疾病逐渐减少,慢性非传染性疾病,身心疾病及及亚健康状态等与心理和社会因素有关的疾病逐渐增多,传统预防医学课程体系已经不能体现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在教学内容上没有及时反映现代社会发展的步伐。因此我院整合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课程,本着应急与现场的原则,在预防医学教育中,除开设了传统的预防医学专业课外,还开设了人类行为学课程,如医学行为学和社会心理学等课程,另外系统性开展卫生经济学、卫生事业管理、卫生法学、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等课程。为了使学生适应社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的能力,还开展生物实验新技术、现场调查设计、环境医学检测新技术、文献检索、计算机应用、统计软件应用等课程。

  三、更新教学内容

  在教学内容改革中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改变填鸭式教学方法,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增加学生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参与到教学当中,在某些教学上,采取案例分析或教学讨论等教学方式,增加教学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同时引入PBL教学法,即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方法,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同时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二是调整教学学时,精简理论学时,增加实验学时,增加综合性、探索性和创新性实验项目,在一定条件开放实验室,为学生提供较多的动手机会,提高学生实践和动手能力,使学生知识、能力、素质能够协调发展。三是更新教学内容,根据社会发展需要精简传统理论教学内容,摒弃过时的内容,增加公共卫生新兴课程及现代预防必须的内容,补充学科的前沿知识和最新进展,系统化、规范化的设置选修课课程,使学生有机会接触其他专业领域,加深学生对预防医学及公共卫生学科体系的理解。

  四、增加实验教学

  实验教学是预防医学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素质的关键环节和有效途径[3]。传统预防医学专业实验教学主要以验证性实验教学模式为主,学生通过观看教师演示,然后按照实验步骤完成实验,在此实验过程中,学生仅是被动的熟悉实验流程,缺乏独立思考、设计、完成实验的机会,不能很好的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科研素养。所以我院在预防医学教学改革中,加强实践教学环节。一是根据公共卫生形式的变化将实验操作或内容上具有相似性或重叠性的实验内容进行整合,例如对环境卫生学和职业卫生学实习课的空气采样、噪声测定等内容进行整合。在整合时,既要顾及相互衔接又要避免脱节等问题。二是打破传统实验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在学生掌握基本实验教学内容前提下,大力开展设计性实验,为学生开放实验室,提供相应的设备、仪器和试剂,使学生能够自己独立设计、准备和完成实验。激发学生潜能,锻炼学生的独立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三是在实验方法上引进现代技术手段或先进技术方法。如引进具有高灵敏度和特异度的检测检验手段(如双道原子荧光光度计、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等)对微量元素、重金属污染物、生物毒素及有机磷农药残留物等物质的检测。通过以上几方面的实验教学改革, 使学生对疾病防治任务的变化有了深刻的认识,熟悉疾病防控的政策和法律法规,培养学生树立大卫生观念,提高了解决公共卫生问题的能力。

  预防医学课程体系改革是一项长期的工作,既面临着挑战,又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如何提高公共卫生人才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公共卫生人才培养的关键所在。针对我校预防医学教学的现状,我们做了以上教学方法改革的初步探讨,通过对预防医学教学内容改革,使学生综合素质得到提升,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等方面得到增强。

医学论文9

  1 争取时间,提高出车效率

  院前急救最重要的是时间效率,当接到呼叫电话时必须认真做好记录:接电话的时间、详细地址、电话号码、患者主要表现及症状、意识是否清醒、出车时间、到达时间、抢救时间、回院时间等。必要时电话指导现场人员在救护车到达之前采取一些简单有效的救治措施,为抢救赢得时间,避免盲目、随意的处理使病情加重,甚至危及生命、丧失抢救时机。立即通知司机、医生、护士、担架员,在2~3 min内出车。

  2 现场评估

  (1)护士到达现场后应配合医生迅速对患者判断有无威胁生命的征象,在急救现场应按照以下顺序及时检查与优先处理以下存在的危险因素:呼吸道梗阻,出血,休克,呼吸困难,反常呼吸,骨折。(2)在转运途中进一步检查,在转运途中可进行病史采集,通过询问护送人员,事故目击者了解受伤机制,以发现一些隐蔽部位的`伤情,进一步处理,减轻患者伤情,进一步为患者赢得抢救时机。(3)转运途中密切观察患者的瞳孔、意识、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出血情况,以及加压包扎部位的末梢循环情况等,以便及早发现问题,及早做出相应的处理。

  3 急救与护理

  3.1 保持呼吸道通畅,保障氧气顺利输入 严重多发创伤患者大多合并呼吸道梗阻,保持呼吸道通畅在抢救过程中非常重要,检查呼吸频率、深度及规则性,若病人没有呼吸或呼吸缓慢时(<6次/min),护士应立即开放气道,对口、鼻腔内有分泌物、呕吐物及血凝块或其他异物者应迅速给予清除,平卧,解除束缚,并将头偏向一侧,防止胃内容物倒流至口腔引起窒息,对舌后坠患者应侧卧,并将舌体暂时拉出固定,保持呼吸道通畅,并给予氧气吸入,准备气管插管用物、车载呼吸机以及除颤监护仪,监测血氧饱和度,护士应熟练掌握气管插管术,紧急情况下能够独立进行操作。要提防频繁的呕吐或胃内容物反流引起气道阻塞。

  3.2 妥善处理出血创口,防止创面二次损伤 严重多发创伤患者大多有开放性伤口,应密切观察出血情况。迅速处理活动性出血,较浅血管破裂出血可直接钳夹结扎止血,创面广泛出血者可用无菌纱布覆盖或填塞后绷带加压包扎止血。对于四肢开放性骨折大动脉损伤、皮肤撕脱伤者,可用大拇指压迫出血伤口或肢体近端的主要血管,及时加厚敷料加压包扎伤口或上止血带加压止血,上止血带之前用纱布、毛巾等软垫保护受伤皮肤,止血部位上肢在上臂上三分之一处,下肢在大腿中上三分之一处,以防损伤神经,并标明包扎时间,每小时放松一次,并用简易夹板妥善固定骨折肢体。对单纯头皮出血可加压包扎止血,开放性颅脑损伤可用明胶海绵贴敷,外加无菌纱布覆盖临时包扎,若病情许可宜将头部抬高以减少出血量。对于腹腔脏器外露者,先无菌敷料覆盖,再用盆扣上,外用绷带固定。

  4 抢救小组的沟通

  现场急救另一重要原因是抢救小组间的默契配合与沟通,护士应及时向医生汇报患者的病情变化、生命体征,医生也要及时将体查情况反映给护士,与护士共同进行抢救;担架员应配合医护人员,在医护的指导下进行工作,可施行一些急救措施。

医学论文10

  医学论文中除了剽窃、抄袭、作假等等,还有一个悖论问题,主要是论证方法学方面的错误,造成了似是而非的结论。尤其是在“学位晋升”或“拜金主义”影响下,医学论文中的悖论有上升趋势。悖论本身就是一门科学。本文仅举六方面的悖论加以论述。

  因果相关

  一项病理报告表明:北美印第安红种人一大肠癌中,O型血者占77。7%,A型血者占20。2%,B型血者占2。1%,AB型血者占0%。能不能得出结论:大肠癌与血型密切相关呢?不能。

  医学研究的设计是十分重要的,必须经得住推敲。常用的对照组、双盲法、数理统计等等一般来说是可用的。上述结论不能成立的原因是,没有“非大肠癌组”中的`血型分布数据。其实两者的血型分布结果基本一致,所以大肠癌与血型不相关。

  另一个问题是:即使某两个事物密切相关,也不能做出因果关系的结论。一项研究表明:吸烟组、二手吸烟组和非吸烟组的肺癌发病率有显著差异,属于密切相关,但不能说是因果关系。数学家们证明:相关性论述联系到因果关系时很容易造成误解,并且认为,现代广告尤其是许多电视广告,常常是以这种误解为其根基的。

  数理统计

  两个医院接受一项新药试验,采用了双盲法。甲医院新药组900人中603人有效,占67。0%,297人无效,占33。0%;对照组1400人中863人有效,占61。6%,537人无效,占38。4%。统计学处理,X=6。802,P<0。01。乙医院新药组1100人中502人有效,占45。6%,598人无效,占39。4%;对照组700人中276人有效,占39。4%,424人无效,占60。6%。统计学处理,X=6。717,P<0。01。新药研究单位十分高兴。

  当他们把两组数据一合并,奇迹出现了。新药组20xx人中1105人有效,占55。25%,895人无效,占44。75%;对照组2100人中1139人有效,占54。2%,961人无效,占45。8%。统计学处理,X=0。423,P>0。5(不仅仅P>0。05)。

  这个悖论说明:要设计一种试验,使其统计分析结果总是可信,这是多么困难啊!

  假如新药研究单位把试验结果分成两份分别发表,就有欺骗病人之嫌。

  中立原理

  概率论的“理由不充足原理”:“如果我们没有充足原理说明某事的真伪,我们就选对等的概率来定每一事物的真实性。”经济学家约翰·凯恩斯在著名的《概率论》一书中把它更名为“中立原理”。它在科学、伦理学、统计学、经济学、哲学、心理学等等多种领域中的应用历史长久。一个硬币落地,国徽面和字面出现的概率各为1/2。但是,“中立原理”常常出现悖论。例如:法国天文学家、大数学家拉普拉斯曾经用“中立原理”给出了一个古怪的关于太阳会升起的概率的方程,他声称这个概率是(d+1)/(d+2),其中d是过去太阳升起的天数,并计算出太阳在第二天升起的概率是1/1826214。拉普拉

医学论文11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33例急性肺栓塞患者均符合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肺血栓栓塞症诊断与治疗指南(草案)”诊断标准。其中男18例,女15例;年龄23~75岁,平均年龄42.6岁,病程2h~12d。基础疾病:慢性阻塞性肺病并发肺栓塞8例,冠心病伴心力衰竭并发肺栓塞6例,糖尿病并发肺栓塞12例,恶性肿瘤并发肺栓塞3例,其它疾病1例,无疾病者3例。

  1.2临床表现

  急性肺栓塞患者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其症状为:呼吸困难或气短症状26例(78%),胸痛、咯血5例(15%),心悸3例(9%),晕厥发作6例(18%),典型的呼吸困难、胸痛及咯血“三联征”8例(24%)。体征为:呼吸过速、明显紫绀18例(54%),血压下降10例(30%),肺部湿啰音14例(42%),低热6例(18%),胸腔积4例(12%)。

  1.3辅助检查

  1.3.1动脉血气分析

  血气分析对APE患者的诊断检查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是APE患者必做项目。低氧血症、低碳酸血症和肺脑动脉血氧增大是血气改变最主要的表现,其数值为PaO2<80mmHg,PaCO2降低。

  1.3.2超声心动图与心电图

  超声心动图可以直接见到肺部血栓,显示右室扩大,室间隔运动异常。本组显示为室间隔左移及右室扩大12例,肺动脉高压8例。心电图的动态改变观察有利于诊断,表现为右心负荷增大,肺性P波、avF导联T波倒置或ST段压低,完全性或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本组肺性P波4例,avF导联T波倒置7例,右束支传导阻滞5例。

  1.3.3胸部X线

  肺动脉灌注扫描X线显示:肺纹理稀疏减少,条索状阴影出现,气管向患侧移位,膈肌逐渐抬高。本组显示梗死区肺纹理稀疏6例,条索状阴影出现8例。

  1.3.4CT检查及肺动脉造影

  CT检查有助于对APE的特异性准确率提升,其准确率达到92%,与CTPA同时进行能有效对APE进行确诊。本组经CT检查及肺动脉造影发现:亚段以上肺动脉环形或半月形充盈缺损14例,完全性充盈7例,单侧、双侧肺动脉栓塞分别为5例和7例。

  1.4治疗方法

  33例患者中25例采用抗凝、溶栓治疗,余下8例采用常规治疗。抗凝治疗应用低分子肝素钙5000U,每12h1次皮下注射,同时给予其他的对症及支持治疗,还应密切注意患者的'情况,及时补充血容量和升压治疗。溶栓治疗采用尿激酶2万U/kg稀释后静脉滴注,继之用肝素序贯治疗。

  2结果

  25例采用抗凝、溶栓治疗的患者中,治愈20例,好转3例,死亡2例,总有效率92%。静脉血栓脱落致大面积肺梗死是造成其死亡的主要原因。

  3讨论

  肺栓塞是一种常见的呼吸系统肺组织血管疾病,起病急、多引起呼吸脏器衰竭,应及时诊治。近年该病发病率有所上升,应提高诊治意识,改进诊断技术设备,以减少误诊、漏诊。有研究表明PE发病与多种因素有关:深静脉血栓、手术创伤、心肺疾患、肿瘤、高龄等,凡有以上因素均突出呈现呼吸衰竭、胸痛、咯血、晕厥等症状。由此可见该病临床表现呈缺乏特异性,且具有典型的呼吸困难、胸痛及咯血“PE三联征”在本组患者占8例(24%),具有一定高比例。在临床诊断方面应尽快行血气分析、心电图、胸部X线、超声心动图、CT检查及肺动脉造影等辅助检查,可对肺栓塞进行初步诊断。肺栓塞一经确诊,应尽快采取有效治疗措施,以降低死亡率、提高抢救成功率。当前临床APE患者应用最多的是采用溶栓、抗凝治疗为主,溶栓治疗可迅速溶解血栓和恢复肺组织再灌注,增加肺毛细血管血容量并降低死亡率,本文认为大面积伴有右心功能不全的肺栓塞患者主张采用溶栓治疗,疗程一般为14天以内,常用药物有常用的药物有UK、rt-PA。抗凝治疗是保证溶栓治疗效果的另一项重要治疗,在静脉滴注后继用肝素治疗,疗程一般半年以上,因此需患者长期用药,予口服华法林则作为低分子肝素抗凝后的序贯治疗。本组33例患者有25例接受抗凝和(或)溶栓治疗,治愈20例,好转3例,死亡2例,总有效率92%,取得较好临床效果,降低了病死率,提高了治愈率。

医学论文12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20xx年1月—20xx年1月年我院妇产科共分娩3000例,其中48例患有不典胎盘型早剥,发病率为1.6%。以此48例为研究对象进行相关分析。孕妇年龄在22—32之间,平均年龄26.43岁;初产36例,经产9例,第三次生产3例;其中阴道分娩28例,剖宫产20例;胎盘剥离面积<3>3/1胎盘面积的重型患者12例,占胎盘早剥患者25%。

  1.2诊断方法

  根据48例不典型胎盘早剥发病诱因及临床体征所得的检测数据,对48例患有不典胎盘型早剥患者进行B超检查,胎心监护仪进行诊断。且所有资料结果统计分析,采用x检验。

  2结果

  2.1发病诱因

  分析48例不典型胎盘早剥患者,其中合并妊高征仍是主要诱因,占据本组资料24例(50%),胎膜早破6例(12.5%),脐带缠绕4例(8.3%),脐带<40cm者3例(6.3%),有病例记载的外伤、性交、重体力劳动者各2例(4.2%),羊水过多3例(6.3%),其余2例诱因不详。

  2.2临床体征

  由于不典型胎盘早剥的误诊率较高,所以诊断时不仅要根据监测数据,还要参考临床体征进行综合分析。胎盘早剥的临床体征主要表现在孕妇的血压升高,腹部不规则疼痛,阴道无痛性活动性出血,子宫有压痛感等,可出现一种或几种体征同时出现。本组不典型胎盘早剥48例中,血压升高5例(10.4%),腹部不规则疼痛6例(12.5%),阴道无痛性活动性出血9例(18.8%),子宫有压痛16例(33.3%),四种症状同时出现3例(6.3%)。

  2.3检测结果

  临床体征只能作为诊断的参考项目,不能作为确诊的决定性指标。因此要判定孕妇是否发生胎盘早剥,应用相应的检测是十分必要的。现今临床常用的检测手段有:B超检查,通过胎盘后方的回声情况来明确诊断;胎心监护仪监测:部分临产患者或出现早产征兆的应用胎心监护监测根据显示图形的异常进行诊断。本组48例不典型胎盘早剥患者中,有21例B超检查患者,其中14例为轻度胎盘早剥,7例重度胎盘早剥,其诊断准确率为(82.4%);17例胎心监护仪监测患者有14例患者出现胎心减弱或消失,基线显示静止,多次中到重度反复变化减速、迟发变慢,采取改变体位、吸氧等措施后仍无改变。3例无明显异常,其诊断准确率为(82.6%);10例两种检测方法共用患者中,8例轻度胎盘早剥,2例重度胎盘早剥,胎心检测仪图形均显示异常,其诊断准确率为(87.8%)。其中48例不典型胎盘早剥患者中,36前胎盘患者诊断准确率为(85.0%),12例后胎盘患者诊断准确率为(82.3%)。

  2.4母婴情况

  根据上述诊断进行相关的`治疗,最终母婴顺产20例,通过医护人员助产5例,行剖宫产手术23例。生产过程中失血量在150—2200ml,平均失血量432ml。产后5例产妇并发DIC,其余产妇未见并发症。新生儿体重在800—3700g之间,平均体重1684.5g;因子宫限制胎儿生长3例,轻度窒息新生儿18例,重度窒息的新生儿5例。经产科抢救,生命体征恢复正常,围产期婴儿死亡率为0例。根据分娩及后期采取的措施证明,我院对48例患者的诊断准确34例,漏诊误诊4例,准确率为91.7%。较以前单纯的应用仪器检测有明显提高。

  3讨论

  3.1胎盘早剥的诱因

  胎盘早剥是在临床上指妊娠20周以及分娩期,胎盘在胎儿出生前部分或全部从子宫中正常的位置壁剥离。此病发病率较高,据资料显示国外的发病率为率为1%—2%,治愈后复发再率为8.84%[1]。国内的资料显示发病率为1.14%,我院研究的发病率为1.6%,高于国内发病概率[2]。胎盘早剥的诊断还存在很大的误区,尤其是不典型胎盘早剥的误诊及漏诊率竟高达33.5%[3]。根据本组资料可分析研究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1)不典型胎盘早剥早期无典型症状,根据表2中的体征表现,可知多数患者仅表现为不规则腹痛,容易误解为临产先照,因而漏诊。(2)过分依靠B超检测,由于孕妇的胎位、羊水量、胎盘剥离的大小等原因,单纯的B超检测存在局限。B超检测仅对重度胎盘剥落者有确诊价值。(3)胎心监护使用不足,胎心监护受怀孕时间、孕妇体位、饮食以及药物的影响显示误差较大,所以一次异常不能作诊断标准,对孕妇应采取动态检测。根据我院妇产科资料如表3所示在应用胎心监护诊断的17例孕妇中14例有明显的胎心变化,诊断准确率为82.6%。(4)忽略了产后对胎盘的检查[4],4例漏诊患者是在产后检查胎盘得到证实的。

  3.2胎盘早剥的对策

  针对以上误诊漏诊的原因,妇产科的医护人员在孕妇出现胎心监护异常、子宫张力异常、阴道持续性出血以及B超显示胎盘异常时,应引起足够重视,围绕胎盘早剥进行相关的认证。同时也需要医护人员进一步提高对不典型胎盘早剥的鉴别意识和重视程度,严密监护临产孕妇的生命体征,定时对孕妇进行B超和血常规的检查。根据研究得出,对孕妇胎盘脱落的诊断必须要结合体征和仪器检测,并对仪器检测的影响因素做充分的研究分析,确保检测数据的准确性。近年来,国外学者开展胎盘早剥的生化指标研究,脐动脉S/D值,CA125以及AFP水平作为早剥的一个较早标志,可用于早期诊断胎盘早剥,临床上有待于进一步探讨。

医学论文13

  《急诊护理多轨教学与循证医学相结合教学方法应用 》

  【摘要】目的:探析在急诊护理教学中的应用多轨教学与循证医学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效果分析。方法:入选20xx—20xx年急症科护理实习生120名,随机分为实验组、对照组,每组60名。试验组采用多轨教学与循证教学相结合的带教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带教方法,比较两组的理论知识、技术操作、教学效果以及病人的满意度。结果:多轨教学与循证教学相结合的带教方法的理论和操作得分、教学效果以及病人对护生满意度均高于传统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的病人对护生满意度是88。95%,而对照组是73。46%。结论:急诊护理教学中应用多轨教学与循证教学带教方式可以提高学生成绩和教学效果,更好的适应日后工作需求。

  【关键词】多轨教学;循证医学;急诊护理教学

  急诊科具有实践性强、病人发病急且病情进展迅速、时间紧迫等特点,要求医护人员反应性较高、有扎实的知识、过硬的技术[1—2]。近年来有研究将PBL、CBL教学应用到护理带教中,取得一定的效果,但是由于单一带教模式的实施形式和效果不好,缺乏整体观。多轨教学的含义有两个,第一,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是多轨道的;第二,对学生的考核与评价是多轨道的。该模式继承传统教学方法的优点,同时通过引入先进的教学理念,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3]。多轨教学与循证教学相结合教学方法,不仅可以展现传统教学中培养护生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而且利用现代化的医院教学条件、网络资源、文献数据等,激发护生学习的兴趣,增强临床思维。为探讨多轨教学与循证医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在急诊科护理带教中的应用效果,选取20xx年1月—20xx年12月将不同带教方法应用于急诊科120名护理实习生,现将观察结果报告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

  (一)一般资料。入选我院急诊120名实习生,所有实习生按带教方法的不同分入两组各60名,实习时间4—6周,实验组60名均为女生;平均年龄(21。32±2。52)岁;对照组60名均为女生,平均年龄(22。05±2。68)岁;所有学生均是不同学校、同一专业的学生,两组年龄、成绩等情况基本一致有可比性(P>0。05)。

  (二)带教模式。见习内容为急诊科工作流程、工作标准,常见急诊科护理操作基本内容(吸痰、心肺复苏、仪器设备的使用)、急诊科常用药物及抢救药物的使用方法、适应症及注意事项等。

  1、传统带教方法。带教教师讲授相关理论知识,以学校为单位进行授课。

  2、多轨教学与循证医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在传统教学基础上实施,具体方法:(1)目标教学法:带教老师告诉学生急诊实习的目标,要求学生掌握、制定自己的实习目标并考核。(2)临床途径教学方法:针对学生实习目标老师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讲解授课内容,如:在心肺复苏可采用情境模拟法指导学生实施抢救与患者家属沟通。(3)以案例为基础,以问题为中心的循证学习法:给出急诊科典型病例,设置护理评估问题和拟采取措施,要求学生查阅相关文献进行评估,将最佳的证据应用于病人观察疗效,教师给予方法与措施的点评。(4)经验教学法:将真实临床病例介绍给实习生,讲授护理的措施以及急救用药的重要性等。

  (三)效果评价。

  1、考试内容包括技能操作、理论两项,理论知识考试采用模拟急诊病例,考核以下方面:病人的护理诊断、急救护理措施及抢救药物使用及适应症等方面。技术操作考核由两名带教老师同时评分,互不讨论评分结果取平均分,以上评分均采用百分制评分。

  2、学生评价:实习结束后,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对教学效果、教学方法以及病人对护生的满意度进行评价。(四)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和计量资料分别使用SPSS17。0软件中?2检验和t检验,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一)两组学生考试成绩间的比较。研究发现,实验组学生的理论和操作得分明显高于对照组,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二)两组学生对教学效果和病人对护生满意度的评价。实验组学生的查文献能力、沟通能力、紧急处理能力、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以及病人对护生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三、讨论

  急诊科室具有日接诊量大,急诊、急救的患者多,对医务人员要求较高等特点。学生在急诊科实习,有利于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提高,加强与人交流和沟通的能力,也可以提高学生医疗服务素养等[4—5]。多轨教学是一种优势教学,适合目前教师少、学生多以及教学资源有限的情况;而循证医学可以节省课堂学时数,使得教师可以在教学中扩充学习的信息量,适合学分制教学的需求,同时它们都可以促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沟通能力。

  本研究中采用的几种教学方法:比如情景模拟法可以使学生亲自解决临床问题、与病人家属沟通等,可以使学生尽快掌握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培养其解决问题、交流沟通的能力等,以便日后工作能及时适应。教师在带教过程中进行点评,将学生拟采取措施、护理、用药方面等一一作出评价,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进一步加深。同时本研究中采用的循证带教思想,可以引导学生学会查阅文献、评价并且应用最佳证据到实际临床工作,使得学生有学习的成就感,促进其学习的兴趣。

  研究发现,实验组的护生更容易得到患者家属的支持,可能与患者沟通、交流较多,对患者的正确的指导及操作技术的较好有关。多轨教学与循证医学相结合的带教方法的理论和操作得分、教学效果以及病人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多轨教学与循证医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应用于急诊科教学中,可以提高学生的成绩,提高教学效果,提高病人对护生的满意度,使其更好的适应以后的工作需求。

  [参考文献]

  [1]牛亚丽,武志峰。多轨教学模式在带教急诊实习生中的应用[J]。内蒙古医学杂志,20xx,47(6):763—765。

  [2]王旭琴。多轨教学模式在带教急诊大专护生中的应用[J]。中国保健营养,20xx,23(8):4105—4107。

  [3]李晨,余力。多轨教学在临床护理实践中的整合与创新[J]。护理研究,20xx,29(5):1908—1909。

  [4]姚珺,李定梅。《外科护理学》多轨教学模式应用研究[J]。护理研究,20xx,26(2):369—370。

  [5]戚妙芬。情景模拟教学结合案例讨论在急诊护理临床带教中的应用价值研究[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xx(5):74。

医学论文14

  一、从整体着眼,从大处着手。

  从整体着眼,从大处着手,先大后小,由全局到个别,这是修改的基本原则。学术论文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着眼于整体,就是从全篇布局出发。从整体着眼,可以居高临下地综观全局,然后,使局部的修改有所依据,这样才能在大的方面权衡得失,做出恰当的安排。

  如果一开始就拘泥于细枝末节,修修补补,就会走弯路。所以先检查和解决根本性的大问题,即文章的写作意图是否表达清楚,主要的观点是否正确、深刻,材料用得是否妥当然后才检查解决结构、语言、论证方式、编写格式等方面存在的具体问题先检查全局的内容安排是否恰当,再决定对个别材料的取舍、详略及位置的处理。

  二、进行必要的调查研究。

  在修改过程中常常会出现一些需要进行再调查、再研究的问题。实际上,调查研究要贯串于写作过程的始终,而推敲修改要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写作本身就是对问题反复研究的过程,修改则是进一步反复研究的过程。缺少必要的调查研究,修改中发现的一些问题就不能得到真正的解决。

  三、仔细核对材料。

  在检查修改中,对文章中引用的材料和各种数据,要一一核实,务使准确无误,这样才能保持和发挥这些材料对读者的说服力。如果事实不确凿、数据不精确、文字有错讹,那就会造成不良的.后果。

  四、一丝不苟,实事求是。

  一丝不苟,实事求是,在这里有两层意思:一是对文稿的思想内容要实事求是,不论观点还是材料,都要有根有据,符合实际;二是对文稿本身要实事求是,写得好的要保留,写得不好的要修改。

  五、反复琢磨,反复修改。

  修改论文初稿不是一蹴而就的,要经过多次反复的修改,甚至可以改一遍放一放,再调查研究,再思考修改,每次都会有新的发现,新的收获。这样反复修改,才能使文稿益臻完善。

医学论文15

  摘要: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模式(Problem-basedlearning,PBL)教学法从上世纪50年代诞生以来,在各个领域中都得到了推广与应用,是对传统医学界的改革与创新。本文分析了PBL教学法的诞生与发展流程,PBL教学法在医学教育中的应用优势、不足以及具体的开展措施。

  关键词:PBL教学法;医学教育;应用研究

  PBL教学法即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模式,最早应用在医学教育中,针对临床患者的各类表现引导学生完成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学习热情的同时帮助他们掌握基础的理论知识,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

  1PBL教学法的诞生与发展

  在上世纪20年代,美国医学界发现了医学教育的危机,在理论知识的丰富下,给学生造成了严重的负荷,不利于学生医德医风与实践能力的锻炼。进入到50年代,WesternReserseUniversity在前两年的教学课程中采用了PBL教学法,突破了传统学科之间的界限问题。在60年代,McMasterUniversity为了实现临床问题与基础医学研究之间的合并,为学生提供提问和讨论的机遇,提出了PBL课程的概念,自此之后,这一教学模式开始风靡世界。20xx年,我国各主要医科大学的校长等负责人,在香港大学医学院参加了《医学教育改革香港的经验》研讨会,学习了香港开办PBL课程的经验,此后,各个高等院校纷纷应用了PBL教学法。PBL是一种经典的教学模式,有着独特的教学方法、过程和形式,以问题为核心,利用问题将各类课程内容相连,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程强调将课堂内容直接联系,引导学生互动参与。

  问题的解决并非根本目的,仅仅是简单的载体,学生的问题解决过程中,会获取到相关的知识,这对于锻炼他们的推理能力、临床思维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自学能力以及沟通交流能力大有裨益。PBL强调以学生作为核心,在教师的带领下,针对某个问题来进行讨论,教师只有根据课程的特点来设计教学策略,才能够体现出PBL教学模式的价值与意义。经典的PBL教学包括“提出问题、收集信息、形成并论证假设、讨论和总结”等过程,PBL教学法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小组讨论和教师引导等形式实现教学目标。PBL教学法打破了学科界限,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有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PBL教学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更加积极主动。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PBL教学法已在世界上很多国家或地区的医学院校得到了应用,并深受师生的欢迎。PBL教学法可以应用于医学教育并能发挥重要作用,PBL教学法有许多独特优势,对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素质有显著效应。总之,PBL教学法是对传统教学方法的革新,它是教改的一种有益尝试和积极探索,PBL教学法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对于医学教育的理论和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2PBL教学法的优势与不足

  2.1优势

  PBL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模式不同,在该种教学模式中,可以让学生将各类知识融会贯通起来,通过思考与讨论,分析真实案例中的各类问题,掌握学习内容,对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有着积极的意义。PBL在医学教育中的应用优势表现在几个方面:首先,可以引导学生温故而知新,不仅可以传授理论知识,还能够培养综合能力;其次,可以提升学生的参与兴趣,帮助他们掌握更多的学习方法与学习技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最后,提高了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学生积极参与到了学习过程中,掌握了更为扎实的知识技能。

  2.2不足

  任何教学方法都不是万能的,PBL教学法也是如此,在该种教学模式中,小组讨论会浪费大量的课堂教学时间,如果把握不好,会失去控制,而学生的知识获取方面,也有着随机性的特征,缺乏深度,这是PBL教学模式中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此外,还有一部分学生缺乏自学能力与临床推理能力,难以适应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不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不知道怎样利用小组讨论来获取知识,尤其是在学生基数较大的情况下,教学活动常常会出现捉襟见肘的问题,这都会影响PBL的教学质量。

  3PBL教学法在医学教育中的应用措施

  鉴于传统PBL教学法存在的不足,需要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进行改进,PBL教学法对于教学资源、教学设备、教师能力都有着非常严格的要求,如果上述条件不达标,就会影响教学质量,要发挥出PBL教学法的优势,必须要从系统上进行改良。作为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思想观念,针对具体情况来改革教学模式,领悟到PBL教学法的精髓所在,克服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在教学时,教师要充分发挥出参与者、组织者与指导者的角色,在每一个阶段,都需要发挥出相应的作用,这是保证PBL教学法得以成功的关键因素。在确定教学主题后,要先设置好学习小组,一般情况下,一个小组6~7人即可,通过教师指导,以小组为单位来完成相关课程的`学习,在每个学习周期之中,根据问题难度一一呈现给学生,适当增加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共同来挖掘出问题的真相,及时解决。在课堂教学中,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要正确利用教学资源进行归纳与总结,设法解决难题,锻炼学生的探究能力与自学能力,让学生掌握各个单元的重点与难点知识,要注意到的一点是,教师并非教学中的知识库,仅仅是在关键时刻来发挥点拨与引导作用,组织好课堂教学模式。在具体操作过程中,要根据事情来创设出和谐的教学氛围,发挥出学生学习的积极在与主动性,借助小组成员之间的交流来激发出学生的探索精神。

  PBL教学模式的成功关键是利用问题的纽带作用,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大胆的表达,说出自己的质疑,进行充分合理的解释。在PBL教学课堂中,教师要将重心放置在提问与质疑上,交课堂交还给学生,鼓励学生自我探索、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想问、好问、会问”,保证PBL教学法的成功。就目前PBL的应用情况来看,还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对于部分教师而言,他们对PBL教学法的认识不清晰,更加适应传统教学法,传统教学思想根深蒂固,无法保证PBL的教学质量。教学评价也是保证PBL教学质量的一个环节,就目前的考核情况来看,依然采用的传统教学评估方式,这无法让学生获取到真实、客观的评价。而在教学资源上,PBL教学模式需要大量的资源支持,如数据库、图书馆馆藏等等,还需要大量的硬件与教材,但是大多数学校并不具备这一条件。因此,进行PBL教学模式要适时而行、量力而行,以积极和审慎的态度,结合我国高等医学教育现状,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PBL教学模式研究。

  4结语

  国内外的实践显示,PBL教学法有效克服了传统医学教育的问题,促进学生的积极参与,是医学教育改革的里程碑。PBL是崭新的教学模式,关于PBL在医学教育中的实践应用,并不多,鉴于我国的医学教育现状,PBL教学法的应用还存在不足之处,我们在具体的教学工作中,不能照搬西方国家的经验,要进行创新与改进,使之能够更好的适应我国医学教育改革现状。

  参考文献

  [1]卿平,姚巡,程南生,等.在八年制医学教育中独立开设PBL课程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xx,7(5):397-402.

  [2]李晓丹,韦莉萍,李伟峰.PBL教学模式改革对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的现实意义[J].现代医院,20xx,5(11):4-6.

  [3]韩英,闵建新,伍庆华,等.信息对称理论视域下PBL教学法在生理教学中的效果探析[J].明日风尚,20xx(2):202.

  [4]陶元勇,李广宙,孙铭艳,等.PBL教学法在临床微生物学与检验教学中的实践与探讨[J].检验医学教育,20xx,19(3):22-24.

【医学论文】相关文章:

医学论文04-01

医学论文05-16

内科医学论文10-08

医学论文要求10-08

专升本医学论文10-08

医学论文修改04-01

关于医学论文04-01

本科医学论文精选04-01

本科医学论文04-01

医学论文例文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