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分类医学毕业论文

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探究

时间:2023-04-01 09:27:22 医学分类医学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探究

  良好的人际关系:人生活在社会中,就要善于与人友好相处,助人为乐,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人的交往活动能反映人的心理健康状态,人与人之间正常的友好的交往不仅是维持心理健康的必备条件,也是获得心理健康的重要方法。

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探究

  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探究

  摘要:为了了解高职院校学生自卑心理及其与心理健康教育职教特色的关系,我们对全国7省市14所高职院校1.49万名学生和468名心理健康专兼职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

  结果表明,一部分高职生确实存在着自卑心理特点,自卑人数随着年级升高呈逐渐增加的趋势;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职教特色的评价较高,与学生的较低评价存在着较大反差。

  增强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对症下药,有助于缓解或消除高职生的自卑心理,提高其心理健康素质。

  关键词: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自卑心理;职教特色

  一、引言

  《2016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指出,在过去5年中,高职教育在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方面已取得成效,高职院校的综合办学实力逐年提高,高职毕业生在待遇与素质上都获得了持续提升。

  [1]然而,我们认为,对此的评价除了要关注高职院校学生(以下简称高职生)的“硬实力”外,更应关注他们的“软实力”,如思想道德素质、心理健康素质、职业价值观念等。

  有研究者指出,由于高职的学历层次低于本科,因此,在高职生身上存在着较为严重的自卑心理[2][3][4],这无疑会对高职生的择业、就业、创业和培养高素质劳动者、技能型人才产生不良影响。

  为了解高职生自卑心理现状,我们对全国7省市14所高职院校1.49万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以考察自卑是否是他们的一个普遍心理特点。

  如果这种现象确实存在,那么,高职院校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对症下药”就显得尤为重要。

  同时,我们还考察了468名高职院校心理健康专兼职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知与评价,并将其与高职生的认知与评价进行了比较。

  在此基础上,我们就如何通过增强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特色来缓解或消除高职生自卑心理这一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

  二、研究方法

  我们课题组于2016年10—12月采用自编《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基本情况调查问卷(学生问卷)》和《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基本情况调查问卷(教师问卷)》,对华北地区(北京、河北)、华中地区(河南、湖南)、华东地区(江苏、浙江)和少数民族地区(云南)等7省市的14所高职院校进行了网络问卷调查,共回收有效学生问卷14877份,教师问卷468份。

  《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基本情况调查问卷(学生问卷)》共24道题目,其中,7题考察高职生的自卑心理状况,2题考察高职生对心理健康教育职教特色的认知与评价;《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基本情况调查问卷(教师问卷)》共50道题目,其中,9题考察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职教特色的认知与评价。

  我们将这18题抽选出来,对高职生的自卑心理特点及其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进行了探讨。

  使用SPSS16.0对数据进行分析。

  三、研究结果

  (一)高职生自卑心理特点分析

  1.高职生入学动机由于高职教育学历层次低于本科教育,因此,很多人将高职教育视为“二等教育”,认为学生选择去高职院校读书多是出于分数较低的无奈。

  在调查中,我们首先对学生选择高职院校就读的动机进行了考察,78.2%的学生表示选择高职院校的动机是“高考成绩上不了本科,只好上高职”,21.8%的学生表示“高考成绩能上本科,但还是选择了高职院校”。

  这表明,在高职院校中,虽然并不是所有学生的高考成绩都没有达到本科分数线,但大部分学生确是由于无法进入本科院校而选择了高职院校。

  2.高职生自卑心理及年级发展趋势高职院校大部分学生是由于高考成绩较低才选择接受高职教育,这可能是高职生产生自卑心理的现实基础。

  关于高职生自卑心理的调查结果发现,11.2%的高职生认为相比于普通全日制本科生,会觉得自己低人一等,31.0%的高职生认为一般,57.8%的高职生并没有这种感受。

  显然,存在自卑心理的高职生所占比例较少,并没有达到“普遍存在”的程度。

  需要引起注意的是,随着年级的升高,存在自卑心理的高职生人数比例呈上升趋势,一年级的自卑人数比例为10.2%,二年级的自卑人数比例为14.1%,三年级的自卑人数比例为14.4%;一、二、三年级认为自己并不低于本科生的人数比例分别为58.6%、56.2%、53.6%,呈逐渐下降趋势(图1)。

  另外,研究者认为,群体认同能够对个体的心理健康产生影响,[5]群体认同的缺失会导致自卑感的产生。

  [6]因此,我们也对高职生的群体认同水平进行了考察。

  结果表明,34.2%的学生对高职生的认同水平较高,63.0%的学生认同水平一般,2.8%的学生认同水平较低。

  总体上看,高职生的群体认同水平较低,这可能对他们的自卑心理产生了消极影响。

  换言之,高职生自卑心理的产生与发展可能与所处环境有一定关系。

  3.高职生对职业教育和自身就业的信心及年级发展趋势高职生自卑人数比例随着年级升高呈逐渐增加趋势,这一方面可能与环境有关,另一方面可能与高职生对职业教育和高职生就业竞争力的评价较低有关。

  为此,我们考察了高职生对职业教育的信心以及知觉到的在未来就业中的竞争力。

  结果表明,79.1%的学生认为,在我国的国民教育体系中,职业教育会越来越重要,3.0%的学生认为不会,17.9%的学生对此表示“不知道”。

  一、二、三年级认为职业教育会越来越重要的人数比例分别为80.4%、75.0%和76.1%,认为职业教育不会越来越重要的人数比例分别为2.5%、4.4%、4.9%。

  总体上看,二、三年级的学生对职业教育未来发展的信心低于一年级学生。

  在对就业竞争力的评价上,60.2%的高职生认为和本科生相比,自己在未来的就业中是有竞争力的,30.7%的高职生认为差不多,9.1%的高职生认为没有竞争力。

  在年级发展趋势上,认为在未来的就业中有竞争力的人数百分比从一年级的62.1%,下降到二年级的56.4%,再下降到三年级的50.5%,而认为在未来的就业中没有竞争力的人数百分比从一年级的8.2%,增加到二年级的11.3%,再增加到三年级的12.3%。

  也就是说,在接受高职教育的过程中,学生不仅没有由于掌握了更多的专业知识与技能,而对职业教育和自身就业产生信心,反而越来越不看好职业教育和自身的职业发展前景,这是需要引起重视的一个现象。

  4.高职生对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的评价及年级发展趋势高职生对职业教育和自身发展的信心随年级的升高而降低,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存在着一定问题。

  研究者认为,职业教育的特色性不强可能是影响高职教育地位和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一个重要因素。

  [7]因此,我们也考察了高职生对高职院校教育教学职教特色的认知与评价。

  结果表明,70.3%的高职生认为学校的教育教学体现了职业教育特色,8.6%的高职生认为没有体现职业教育特色,21.1%的高职生表示“不知道”。

  与对职业教育和自身发展信心的结果相一致,高职生对教育教学的评价在年级发展趋势上同样存在着越来越差的倾向。

  一、二、三年级认为学校的教育教学体现了职业教育特色的人数百分比分别为70.4%、70.3%、68.9%,认为没有体现职业教育特色的人数百分比分别为8.1%、9.5%、11.5%。

  另外,在问及学校的教育教学是否与本科教育雷同时,20.9%的高职生认为是雷同的,25.8%的高职生对此持否认观点,53.3%的高职生表示“不知道”。

  (二)心理健康教育的职教特色:教师与学生的认知与评价

  在调查中,我们还考察了心理健康专兼职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职教特色的认知与评价,并将其与学生的认知与评价进行对比,以探讨当前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否满足了学生心理发展的实际需要。

  1.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职教特色的认知与评价调查结果表明,51.6%的教师认为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相关制度对高职学生具有针对性,70.4%的教师认为自己任教的心理健康课程体现了职业教育的育人目标,68.8%教师认为自己任教的心理健康课程体现了职业教育特点(表1)。

  在课程内容方面,82.9%的教师认为自己任教的心理健康课程中包含了创业心理的相关内容,90.0%的教师认为自己任教的心理健康课程中包含了生涯规划的相关内容(表2)。

  在教材方面,84.9%的教师表示自己使用的心理健康教材是针对高职院校学生专门编写的,73.1%的教师认为使用的心理健康教材体现了职业教育特点(表3)。

  总体上看,教师对于心理健康教育职教特色的评价处于较高水平。

  2.师生对心理健康教育职教特色评价的差异显然,上面的调查结果很难对高职生的自卑心理随年级升高越来越严重这一现象进行解释:如果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对其职业教育属性予以了充分重视,并在教育教学中体现了职教特色,那么,存在自卑心理的学生人数比例应该随着年级的升高而逐渐减少。

  我们设想,这可能是由于教师对于心理健康教育职教特色的评价与学生所感受到的实际情况存在差异所导致的,即教师的评价并不能够代表学生的真实感受。

  因此,在问卷调查中我们以心理健康课程为例,为教师和学生设置了两道相似的题目,以考察师生在对心理健康教育职教特色的评价上是否存在差异。

  结果表明,在心理健康课程是否符合高职学生的心理特点上,82.5%的教师选择“是”,但只有56.8%的学生选择“是”。

  在心理健康课程是否符合高职学生的心理需要上,80.8%的教师选择“是”,但只有57.2%的学生选择“是”(表4)。

  这一结果表明,教师和学生在认知上存在较大差异,教师对于心理健康教育职教特色的评价要远高于学生的评价,这可能就是高职生自卑心理随年级升高而更加严重的原因之一。

  四、分析与讨论

  自卑不仅直接影响个体的心理健康,同时也会对个体的学习工作和日常生活带来负面影响。

  在人们看来,高职生由于学历层次低于本科生,可能会产生更多的自卑体验。

  因此,我们围绕自卑心理对14912名高职生进行了问卷调查。

  根据调查结果,大约十分之一的高职生存在着明显的自卑心理,并没有人们想象的那样普遍。

  但需要引起我们注意的是,存在自卑心理的人数比例随着年级的升高呈增加趋势。

  与此类似,高职生对职业教育和自身就业的信心,以及对高职院校教育教学职教特色的认知与评价,都随着年级的升高而逐渐降低。

  这表明,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并没有体现出鲜明的职业教育特色,没有使学生感到通过学习增加了就业时的竞争力,也没有使学生对未来的职业发展获得更充足的信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高等职业教育的欠缺之处。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要“促进形成‘崇尚一技之长、不唯学历凭能力’的社会氛围,提高职业教育社会影响力和吸引力”。

  高职院校的教育者和管理者应深刻认识到,提升社会对于高职教育的认可程度,除了需要政策引导和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外,更重要的是高职院校应通过教学改革,进一步提升职业教育特色和内涵发展,提高毕业生的职业素质和就业竞争力。

  研究者认为,我国的职业教育的课程设计落后于市场需求,课程内容囿于学科式思维,这将使毕业生无法适应时代的发展。

  [8]也有研究者指出,一些高职院校或者片面重视技能训练而忽略综合职业能力的教育,或者对学生进行压缩版的学科教育,这都会对高职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产生负面影响。

  [9]这些现象的存在其实都是高职教育职教特色不强的表现。

  调查结果发现,8.6%的高职生认为学校的教育教学没有体现职业教育特色,20.9%的高职生认为学校的教育教学与本科教育相雷同,这提示高职院校应进一步构建具有高职特色的课程体系,将提升教育教学的职教特色作为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心理健康教育是高等职业教育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更需要增强其职教特色,提供与高职学生的心理特点与发展需要相匹配的心理健康教育。

  研究者认为,建设具有高职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要求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要具有高职特色,不应与本科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相雷同。

  然而调查结果却表明,尽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认为自己任教的课程已经很好地适应了高职教育,但学生对这一点却并不“买账”,对心理健康教育职教特色的评价并没有达到教师所知觉的水平。

  这表明在实际的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教师往往是根据自己的想法对学生进行教育,而忽视了学生的真实感受。

  从心理健康的角度看,缓解高职生的自卑心理、提升他们的自信心本身,就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因此,调查结果同样反映了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存在不足之处。

  这提示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应从高职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发展需要出发,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换句话说,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也应与专业教育一样,突出职教特色,顺应职业教育的育人目标,把握学生的职业心理、就业心理、创业心理,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体现心理健康教育的服务意识。

  我们认为,教师和学生在心理健康教育评价上的差异在本质上反映了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服务意识”的缺失,教师只是从“授道者”的角色出发对学生进行自上而下的教育,而没有以“服务者”的身份去了解学生的真实需求。

  在未来的工作中,高职院校应努力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向心理健康服务转型[10],而这需要高职院校学生、教师、管理者的共同努力。

  学生应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意识,提高自己参与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动性,积极表达心理健康方面的意见与诉求,自下而上地推动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的建设。

  教师应增多与学生的沟通机会,听取学生对心理健康课程的感受与建议,努力感受学生的所思、所想、所需,提供与他们心理特点和发展需要相匹配的心理健康服务。

  高职院校的管理者则应进一步增强对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监管力度,提高教师对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视程度,实行科学的考核办法,在对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进行考核时将学生的评价摆在更为重要的位置上,从制度上保证心理健康服务工作的有序推进。

  实际上,自卑心理虽然是一种消极的情感体验,但与此同时也是学生获得进步的动力来源。

  正如阿德勒所说:“我们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因为我们都发现我们自己所处的地位是我们希望加以改进的……它们是人类地位之所以增进的原因。

  ”[11]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一定要善于把握高职生身上可能存在的自卑心理,注意引导学生将自卑情感向积极方面转化,使之成为推动自身努力奋斗的强大动力,达到“知耻而后勇”的实际效果;防止学生自卑情感的进一步泛化,导致其对自我的全面否定,甚至形成“破罐子破摔”的思想。

  可以说,高职生的自卑心理既有可能是他们追求进步的出发点,也有可能是他们放弃努力的堕落点。

  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只有牢固树立心理健康服务意识,不断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职教特色,提供符合学生实际需要的心理健康教育,才能帮助高职生缓解或消除自卑,建立自信,走向更为成功、健康、幸福的明天。

  五、调研结论一是一部分高职生确实存在着自卑心理特点。

  自卑人数比例随着年级升高呈逐渐增加的趋势,而自我感觉并不低于本科生的人数随着年级升高呈逐渐下降的趋势,且群体认同水平较低。

  二是高职生对职业教育和高职生就业竞争力的评价较低。

  对职业教育未来发展信心随年级升高呈逐渐下降的趋势,对未来就业中缺乏竞争力的人数随着年级升高呈逐渐增加的趋势,且对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的评价在年级发展趋势上同样存在着越来越差的倾向。

  三是心理健康专兼职教师对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职教特色的评价较高,与学生的评价存在较大差异,说明教师的评价并不能够代表学生的真实心理感受。

  增强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对症下药,有助于缓解或消除高职生的自卑心理,提高其心理健康素质。

  参考文献:

  [1]刘红.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年度报告制度形成历程与发展状况——《2016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发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22):5-10.

  [2]应金萍,徐竞,庄朝霞.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现状、趋势及对策[J].职教论坛,2010,(15):67-73.

  [3]孙温平.高职院校学生自卑心理调查与干预策略研究——以某职业学院为例[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24):62-65.

  [4]武艳.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及对策[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9,(S4):157-159.

  [5]王勍,俞国良.群体认同与个体心理健康的关系:调节变量与作用机制[J].心理科学进展,2016,24(8):1300-1308.

  [6]管健.社会认同复杂性与认同管理策略探析[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96-102.

  [7]王浩,俞国良.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2):10-14.

  [8]贺耀敏,丁建石.职业教育十大热点问题[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99-116.

  [9]郑月波.高职院校学生就业竞争力现状与提升路径[J].中国成人教育,2015,(24):107-110.

  [10]俞国良,侯瑞鹤.论学校心理健康服务及其体系建设[J].教育研究,2015,36,(8):125-132.

  [11]阿德勒.自卑与超越[M].黄光国,译.北京:作家出版社,1986:45-63.

【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探究】相关文章:

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探究论文10-01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探究10-01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探究论文10-01

高职学前教育核心能力培育探究论文10-08

高职高专学前教育探究论文10-09

高职英语教学旅游管理教育探究论文10-09

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探究论文10-09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探究论文模板10-01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探究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