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概念隐喻对政治话语词汇语义的作用论文
摘 要:摘要 :该文以Lakoff和Johnson提出的概念隐喻理论为依据,从概念隐喻的三个方面空间隐喻、本体隐喻和结构隐喻,对政治话语中的词汇进行语义建构,发现概念隐喻对政治话语中的普通词汇具有极大的解释力,并且能够揭示隐藏在词汇背后的文化特色和政治观念,从
关键词:政治理论
摘要:该文以Lakoff和Johnson提出的概念隐喻理论为依据,从概念隐喻的三个方面——空间隐喻、本体隐喻和结构隐喻,对政治话语中的词汇进行语义建构,发现概念隐喻对政治话语中的普通词汇具有极大的解释力,并且能够揭示隐藏在词汇背后的文化特色和政治观念,从而可以证明概念隐喻对政治话语中的词汇具有极其普遍的建构作用。
关键词:政治话语;隐喻;概念隐喻;语义建构
中图分类号:H0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5)23-0239-02
传统隐喻学理论仅将隐喻看作一种修辞手段,并不认为隐喻是一种能够部分地建构我们的日常概念和反映我们的本义语言的有效工具。直到1936年理查德兹在其完成的《修辞哲学》一书中首次提出隐喻实质是“互动”的观点,在他看来语言实质上是隐喻的,这种隐喻无处不在,是人类思想的产物,所以人类对于世界的感受具有隐喻性质[1]239。理查德兹在隐喻和认知的联系上所做出的贡献为后来的学者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尤其以莱考夫和约翰逊合著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的出版,把语言就是隐喻的认识提高到了新的高度,使隐喻研究从此摆脱以文学和修辞学为本的传统隐喻理论的束缚[1]71。莱考夫提出概念隐喻理论,并首次将概念隐喻作为一种分析工具,对美国当代政治中有关战争、恐怖主义和外交辞令中所涉及的隐喻现象做出解释,来帮助人们理解隐藏在政治语篇背后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同理,该文试图解释概念隐喻理论是如何在政治话语中对普通词汇进行语义建构的,从而揭示普通词汇在政治话语中所承载的特殊意识形态和文化内涵。
1概念隐喻和政治话语
1.1概念隐喻理论及其认知机制
隐喻(Metaphor)一词源于希腊语“metapherein”,“meta”意为“从一边到另一边”,“pherein”的意思是“传达、传递”,二者合一意指用一个事物的某些特征认识另一事物的语言过程。隐喻不是语言的表面现象而是深层的认知机制,它之所以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是因为隐喻可以使人们从不同的角度认识世界,对不同的事物建立种种不同的联系,做出千变万化的解释[1]70。所以不难看出,隐喻普遍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体现于我们的思想和行动上,是我们“赖以生存”的手段,只有了解隐喻的认知机制,我们才能抓住事物的本质。正如,从“AisB”这种隐喻形式得来的“Argumentiswar”“Theoriesarebuildings”来看,单纯地按照语言的本义分析,争论与战争、理论与建筑都是毫无相似而言的。若非要按照本义语言来解释词汇意义,而不去探索主体和喻源之间是否存在更深层次的概念重合,其结果只能是断章取义,不得要领。以“AisB”这种类型的隐喻模式来探讨概念隐喻的运作机制,我们可以将A部分看作目标域(targetdomain),B部分看作始源域(sourcedomain)。一般来说,始源域是人们所熟知的、有形的具体概念,而目标域则是较为抽象的概念[3]。由始源域向目标域的映射过程如图1所示。在A1(Life)isB1(Journey)这组隐喻中,我们不难看出这种映射具有单向性,必须由“旅程”这个概念结构来构建和理解“人生”的概念结构,反之则不成立。正是由于人类对“旅程”有所经历和感受,才能选择“旅程”这个概念结构中部分凸显的特征映射到“人生”上,而非将始源域中所有概念全部映像到目标域中,否则谈论概念隐喻是没有意义的。由此可见,始源域向目标域的映射过程还具有互动性。目标域的特征会决定始源域的哪些特征会被映射出来[5]464。同理,在A2(Argument)isB2(War)这组隐喻中,只是凸显“争论”如同“战争”一样激烈这层含义时,我们就不需要关注“战争”的其他方面,特别是和隐喻不一致的地方,即不需要过于关注两个事物的每一个方面的对应,否则我们很难从两个事物的某些特征形成概念隐喻[1]76。
1.2政治话语界定
莱考夫[6]认为,“政治就是语言,语言亦是政治”。虽然莱考夫道出了政治和语言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但他未曾对政治话语进性界定。马敏[2]认为,“政治语言是政治神话或者政治意识形态的建构材料,是在特定政治情境中所运用的语言”。而孙玉华、彭文钊、刘宏[4]则认为,“语言是政治活动的要素及政治交际的媒介,既介入政治交际中,影响政治交际进程,又是形成思维方式、价值判断、世界观的决定方式。”因此政治话语被界定为“各种形式、各种语境下的辩论、发言、演讲、会谈、访谈、访问、谈判、标语、口号等政治话语,书面化之后即成为政治文本。”那么,对于政治话语深层含义的解释就不得不涉及政治语言的语义层面了。接下来该文以政治话语本文为基础,找出其中蕴含的隐喻表达式,对其中承载着概念隐喻功能的普通词汇进行语义构建。
1.3概念隐喻与政治话语的联系
孙玉华、彭文钊、刘宏[4]认为语言与政治之间存在共变关系,即语言与政治作为社会发展的自变量与因变量要素,一个要素的变化必然带来另一个要素的相应变化,二者相辅相成。不容置疑的是任何语言都具有隐喻性,政治话语更是通过隐喻来构建其意识形态。正是因为概念隐喻的这种构建模式能够使得政治话语更加生动形象且深入民心,极大地满足了政治话语传播者想要通过政治语言来宣传其政治理念的愿望。所以说概念隐喻就是政治话语的基石,离开了隐喻的政治语言就成了无水之鱼。
2概念隐喻对政治话语中词汇语义的构建
L&J[7](1980)将隐喻分为三大类:结构性隐喻、方位性隐喻、本体隐喻,也主要意在帮助分析隐喻意义形成的过程和方式。王寅[5]408认为,“认知主体通过推理将一个概念域映射到另一个概念域,从而使得语句具有隐喻性;隐喻中的本体和喻体涉及表达两种不同事体的思想,它们的并置产生了矛盾,在互动的碰撞中获得统一,主体再结合其他因素便可获得隐喻义。”由此可见,我们更关心的是始源域的某些特征将如何转移到目标域上,同时还要关注目标域、始源域和语境之间的关系,三者之间的意义生成始于冲突又结于统一[5]406。
2.1空间隐喻对词汇语义的构建
空间隐喻又称方位隐喻(OrientationalMetaphors),运用诸如上下、内外、前后、远近、深浅、中心—边缘等表达空间的概念来组织另一概念系统[5]410。英语中的空间隐喻通常包含“up-down”“in-out”“on-off”“deep-shallow”“central-peripheral”“front-back”。由“up-down”这对相对空间域也会产生的一系列隐喻性表达,如“moreisup”和“lessisdown”“goodisup”和“badisdown”。1)我们希望文莱独立后,两国关系不断向前发展。2)这个问题解决好了,就能保证我们党的正确路线的连续性,社会主义事业就会继续蓬勃向前发展。3)上级/下级,上级主管部门例句中的“向前发展”,其中“前”代表好的、积极的、先进的,由此可推出“向前发展”的隐喻意义即往好的结果发展。而“向后”中“后”就有不好的、消极的意思。“上级、下级”中的“上”建构的意义即好的、强的、有权力的,所以说“powerisup”“powerlessisdown”。
2.2本体隐喻对词汇语义的构建
本体性隐喻(OntologicalMetaphors),用关于物体事物概念或概念结构来认识和理解我们的经验[5]410。而其中又具有代表性的两种本体隐喻是实体隐喻(EntityMetaphor)和容器隐喻(ContainerMetaphor)两种。1)民惟邦本,本固邦宁。2)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打牢根基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先进性和生命力在于它深深植根于人民群众之中。例句中“本”“根基”“植根”都涉及了“Acountryisaplant”。因为人民和国家之间的关系犹如根与植物间的关系。只有人民生活幸福安康,国家才能和平富强。同样由“根”概念化而来的“植根”“根基”等词汇的隐喻意义的构建也不难分析。“果实”“花朵”等普通词语也常常被用在政治话语中,其建构的话语意义是指目标域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果。
2.3结构隐喻对词汇语义的构建
结构性隐喻(StructuralMetaphor)指隐喻中始源概念域的结构可以系统地转移到目标概念域中去,使得后者可按照前者的结构来系统地加以理解[5]409。例如argumentiswar这一概念隐喻,argument这一概念用war来解释,把战争的部分特征映射到争论这一概念上,使得争论这一抽象概念更容易被大家理解。1)1949年,建立了各族人民幸福的大家庭――中华人民共和国,完成了民主革命的伟大历史任务。2)维护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团结,是每个公民的神圣职责。从上述例子可以看出,始源域中的“家庭”直接被映像到目标域“国家”中去,也就是说我们用“家庭”所具有的典型的性质特征来对“国家”的部分特征进行框定。“政府是父母”“公民是子女”“公民之间是同胞关系”“管理者是当家人”等以“国家是家庭”为隐喻框架引申得来。3)另一个是广泛团结台湾同胞、港澳同胞、海外侨胞,以拥护祖国统一为政治基础的联盟。上述例句中“同胞”映像出的关系是台湾、港澳以及海外的人民与内地人民之间兄弟姐妹的关系,同时也能反映出“国家是父母”和“人民是子女”这样的概念隐喻。4)祖国要统一,人民要团圆,是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5)中国所奉行的“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外交政策进一步拉近了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同样在“国家是家庭”这样的结构隐喻中,我们可以将与一个国家相邻近的国家视为邻国,那么日常生活中邻里之间的良好关系便可映射到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上了。
3结束语
该文对政治话语进行了界定,并以概念隐喻为基本理论框架对政治话语中普通词汇的意义进行构建,以具体实例为研究对象,阐述了概念隐喻是如何完成从始源域到目标域的映射,进一步证明了政治话语中普通词汇是具有广阔的政治意义的。这将为广大学习者提供方法上的借鉴,从而对政治话语有更深刻的理解。
参考文献:
[1]胡壮麟.认知隐喻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70-464.
[2]马敏.政治语言:作为话语霸权基础的结构——功能分析[J].中共浙江省党校学报,2004(4):34.
[3]束定芳.隐喻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68.
[4]孙玉华,彭文钊,刘宏.语言的政治vs.政治的语言——政治语言学的理论与方法[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5(1):4.
[5]王寅.认知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6]LakoffG.TalkingPower:ThePoliticsofLanguageinOurLives[M].NewYork:BasicBooks,1990:13.
[7]LakoffG,JohnsonM.MetaphorsWeLiveBy[M].Chicago:TheUniversityofChicagoPress,1980.
【概念隐喻对政治话语词汇语义的作用论文】相关文章:
概念隐喻与商务英语学习10-26
高中的政治情感教学的作用论文10-09
英美文学作品的语义论文10-13
艺术设计中的视觉语义原则论文10-11
中医药术语语义类型分析论文10-10
数学概念教学探索论文10-10
英美文学评论文章中的隐喻研究10-26
政治教学中如何发挥多媒体技术的作用论文10-09
临床路径的概念及使用论文11-15
认知风格的概念的特征分析论文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