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毕业论文

哲学小论文

时间:2023-04-01 09:34:15 哲学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哲学小论文

  哲学是有严密逻辑系统的宇宙观,它研究宇宙的性质、宇宙内万事万物演化的总规律、人在宇宙中的位置等等一些很基本的问题。下面小编整理相关哲学小论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哲学小论文

  哲学小论文【1】

  浅析中国哲学各家起源及法家发展

  一、中国哲学的背景与各家起源

  中国是一个疆域辽阔的大陆国家,原始时期人与人之间组成部落共同生活,食物是当时人们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并且围绕生存展开他们的思想。

  后来劳作耕种为其提供了食物的来源,逐渐的中国成为了一个典型的农业国家,人们的思想也受到了这一因素影响,对于农业极其重视,因而土地成为了争夺的对象。

  家族制度也逐步产生,以血缘为纽带,有了老幼尊卑。

  这种以血缘为基础的等级制度从而衍生到了很多方面,同时也促使了儒家学说的产生。

  中国思想的两个主要趋势道家和儒家,在某种程度上,都表现出了人民对于农的渴望和灵感。

  可见农业对于人们的影响之大。

  先秦时期是中国古代思想极为活跃的阶段,随着周王朝统治的失效,原本官师不分的局面就此打破,官吏丧失了职位,流散各地,以私人身份开始教学,从而产生了各个学派。

  后来先后有两位历史学家司马谈和刘歆对各家进行了分类,司马谈将各家分为六个学派,刘歆则将其分为十家,其中主要的有:儒家、墨家、道家、法家、名家、阴阳家等。

  两位对于各家门人的出身也做出了论断,但又各有各的欠缺之处。

  按照冯友兰先生的理论,司马谈所说的“六家”思想,是从六种不同的人之中产生的。

  套用刘歆的话:儒家的人多处于文士。

  墨家的人多为武士。

  道家的人多为隐者。

  名家的人多为辩者。

  阴阳家的人多为方士。

  法家的人多为法术之士,这些人所建立的学派,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各自的阶级。

  首先,儒家可以算得上是中国历史上影响最为深远的思想,先秦时期,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首推孔子与孟子,之后便是荀子。

  前面已经说过了各家的起源,周王朝统治失效,官、师分离,私学兴起。

  孔子(孔丘)便是私学中的一位教师,同时也是儒家的创始人,他的思想主要保存在《论语》一书之中,实为他与弟子们的对话,由其学生记录搜集成书。

  孔子之后的下一位较为重要的哲学家便是墨子。

  按照书中的分类,墨家主要源出于侠士,他们是周天子时期,在军事方面为诸侯国出谋划策的能人。

  其思想主要记录在《墨子》一书当中。

  与此同时,墨子也是孔子的第一个反对者,他想将传统的制度与孔子学说一起否决掉。

  据《论语》所记载,在孔子周游列国传授其学说时期,曾遇到一些“避世”的隐者,他们多为个人主义者,并且认为孔子的学说没有太大用处,道家便是由这些人所创立的,这些隐者要为自己的隐居赋予内在的含义,因此建立了自己的学说,以此来支撑他们隐世的原因。

  法家则是由一群法术之士所创建的,他们在先秦时期主要是为统治者提供治理大国的法术的,其所讲的是组织和领导的理论和方法。

  韩非是法家的集大成者,他代表着法家的顶峰。

  以上便是各家的起源和代表人物。

  就这样先秦时期产生的各家思想,在一代一代人的传承与争论中不断发展,有的学说就此没落,而有些学说则吸收融合了其他思想得以保留。

  二、法家的衰退与思想的延续

  法家是先秦时期诸子百家中的一个,他们在先秦时期主要是为统治者提供治理大国的法术的,其所讲的是组织和领导的理论和方法。

  韩非是法家的集大成者,他代表着法家的顶峰。

  在他之前,法家已经有了三个派别,一派以慎为首,他以“势”作为政治和治术的最重要的因素。

  另一派以申不害为首,他则强调“术”。

  还有一派以商鞅为首,最重视“法”。

  韩非则认为三者缺一不可。

  在治国之道方面,法家提出见解,君主可以势立法,以此来统治百姓,再用术来驱使他人,让别人替其做事,自己保持无为而无不为。

  法家在西周时期就已经为统治者所采纳,到了秦王朝更是步入了巅峰,秦王为了保住刚刚打下来的江山、统一的中国,采取强硬的统治措施,重视法律,对于违反法规的人更是严惩不贷,近乎到了残忍的地步。

  甚至焚书坑儒,试图以法家思想为首位,统一中国思想,走向了一个法治的极端。

  在那个短暂的时期内,法家可谓是独尊。

  但是人们在这样残酷的政治压迫中,难以生存,从而引发了起义,秦王朝的統治顷刻覆灭,改朝换代。

  法家也受到牵连,为人民以及后来的汉代统治者所冷落。

  与此同时,儒家以其温和的思想再次兴起。

  汉代开始,法家思想已不再适用,所以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的建议,应时代的需要推崇儒家,甚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从此走上顶峰。

  而此时的儒家已经发生了变化,受到了其他学说的影响,尤其是阴阳家,董仲舒要为当时的政治、社会新秩序提供理论根据,因而把阴阳家的天人学说以及形上学的根据与儒家的政治、社会哲学结合在一起,以此维护汉帝王的统治。

  所谓盛极而衰,汉朝也在历史的长河中退出了舞台,中国陷入了魏晋南北朝的频繁战争之中,人们的生命都受到威胁,更不用说研读儒学经典,儒家日渐失效,在这一时期转而代替它的则是道家思想,佛教(禅宗对后来儒家影响深远)也逐渐传入。

  直到隋唐又统一各国,儒家才再次兴起。

  这一时期再次兴起的儒家,已不再是以往时期的摸样了,孟子、荀子、董仲舒等人的著作中的活力早已丧失。

  原先的典籍依旧留存,但已经难以满足这个时代的精神需求了。

  随着之前道家兴起和佛教的传入,人们的兴趣点也发生了转变,更加倾向于形而上学、超道德价值亦或性命之学等问题。

  因而儒家经典如《论语》、《中庸》、《易经》等都需要新的解释和发挥,以此解决新时代的需求与问题,从而我们称之为“新儒家”。

  三、结语

  中国有着漫长的发展历史,途中闪烁过各种不同的王朝。

  先秦时期,诸子百家各有其哲学思想,而在这百家当中,仅有儒家、道家、法家、墨家、阴阳家等少数几家越过了几千年的漫长岁月,留存在我们的映像之中。

  要说这是偶然,我不相信。

  在我的想法里,这几家的学说思想,或多或少顺应了历史长河中不同时代的需要。

  因此王朝的统治者、政治家们才会去宣扬它,人们作为这些思想的发声者和承受者才会将它传递下去。

  在我的理解当中,这些学说之所以产生,并且得以发展亦或渐渐没落,都是因为它们满足各个时代人们的思想、政治乃至社会环境的需要,它们或多或少的能够满足人们心灵的慰藉,巩固政权的统治,维护社会的安定。

  反之,未能满足时代需要的学说,则逐渐衰弱。

  例如,在秦王朝时期,法家思想对于维护政权有着立竿见影的作用,一时兴盛至极。

  然而,秦王运用法家思想治理国家,过于残暴,导致人民起义,秦王朝很快覆灭,法家思想也因此做了替罪羔羊,走向了下坡路。

  汉代的初期,较为温和的儒家思想则由于法家的没落获得机会再次兴起,因为这样的儒家思想为当时的百姓、政治集团所需要,有利于统治,所以他们才会去推行乃至宣扬。

  中国历史上的各家学说也就是在这样复杂的王朝更替、时代变迁、思想变换中艰难前行的。

  儒道两家的思想在这场时间的考验中获得了胜利,成为了我们这个国家主要的两大哲学体系。

  儒学中对于“仁”的推崇,以及以血缘为纽带的人与人之间的相处模式等,构成了一套完整的伦理体系。

  道家则破出了这套伦理体系,给了人们另一种思想模式的选择,并和佛教一起,与儒家形成三足鼎立之势,亦或是一种交融合流。

  儒道两家在这段时而动荡,时而稳定的历史当中,对于人民和统治者来说都具有着非凡的意义,它们既是人们思想的集成体现,也是统治者手中牵引的绳索,这也便成了它们留存的原因。

  与此同时,法、墨、阴阳等各家也在历史中起到了各自的作用,法家思想蕴含在法律制度当中,伴随我们左右;墨家虽然偏向功利,但也正是人性的多面体现,难以避免;阴阳家的五行八卦、鬼怪轶事,或是寓意深刻,或是蛊惑人心,总有个中道理。

  这些学说在历史中碰撞、消解、磨合、交融,最终形成我们现在所看到的样子。

  哲学小论文【2】

  中国哲学的五大特质研究

  引言

  开展中国哲学的研究,主要可以将中国哲学的特质总结归纳为:探究对象、思维模式、学术发展、辨析思路和创建境界五大特质。

  通过探究中国哲学的五大特质,明确中国哲学的五大特质的基本内容,可以使得我们更加良好的体会到中国哲学所蕴含的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思想魅力。

  一、中国哲学的基本概念

  开展中国哲学的五大特质研究,首先应当明确中国哲学的基本概念。

  “哲学”主要是指人类在发展过程中通过对于自然、环节以及社会的思考,从而获得的系统性的思想。

  根据当下中国哲学的基本特点,主要可以将中国哲学总结为中国古代哲学和中国现代哲学两大模块。

  例如“春秋百家争鸣”为中国古代哲学的代表思想之一,而现代中国哲学思想则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与西方哲学思想有机的结合到了一起。

  中国哲学思想博大精深,包含了智者对于社会、人类、自然、环境以及宇宙的认知,因此开展中国哲学的五大特质研究,实现中国哲学的更加深层次的理解,具有其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1]。

  二、中国哲学的五大特质中的“研究对象”探究

  通过开展中国哲学的五大特质中的“研究对象”的研究可知,中国哲学的研究对象具有“重人不重物”的特点。

  “人”是中国哲学的对象研究的主要方向。

  例如在中国古代哲学发展历史中占有重要地位的儒家思想,所推出的哲学理念便为“仁者爱人”。

  在“仁者爱人”这一思想中,中国古代哲学家倡导对于人性的弘扬,对于人的思想的关爱。

  倡导人与人之间保持互相尊重、互相友爱的关系[2]。

  再例如在中国古代发展历史同样发挥重要作用的“道家思想”,也是倡导人们在生活中“兼以易别”,引导人们能够以友爱的、平等的态度去对待自己和他人,进而实现人和人之间的关系的良好的平衡和发展。

  同时在道家哲学中,“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这一警言中,注重的也是以人为本,根据人的生活中的“贪”、“嗔”、“欲”给以警示,从而达到引导众人“脱离苦海”的目的,

  从这一角度讲看,中国古代哲学中的道家哲学对于“人”、“人性”的的关注和研究也存在着不可胡思的高度。

  孟子也是中国古代的著名的哲学家之一,在孟子的哲学思想中,也存在着对于“人”的生命的严肃的、全面的以及独特的思考。

  例如在孔子的《论语 为证》中层记载,“养生者不足以当大事,惟送死可以当大事”,这句话的意思是:养父母并不是什么大事,能够真正做到为他们送终才是大事。

  这句话中,不仅体现了中国伦理道德中的“孝”的思想,同时也体现了孟子这一中国古代哲学家对于生命的思考和敬畏[3]。

  因此通过探究中国的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以及孟子的思想主张可知,中国哲学五大特质中的“研究对象”,其探究核心主要是建立在“人”的基础上的。

  三、中国哲学的五大特质中的“思维模式”探究

  中国哲学的五大特质中的“思维模式”。

  主要是建立在“直觉体悟”的基础上的,注重思维上的本能的发挥,着重于研究感官所能带给的让人的感悟,因此从这点也可知,相对于西方对于逻辑推理的推崇,中国哲学研究者则更加注重对于事物的领悟,极大可能的实现了所研究的事物的“虚与实”的有效结合。

  在我国的古代哲学文学著作中,《周易》就可以良好的体现出中国古代哲学思维模式所具备的“直觉体悟模式”。

  “圣人设卦现象,系词焉而明吉凶”,这句话的意思是:占卜者设立易卦观察卦象,就可以根据根据刚柔以及世事的变化结果来断定事情的吉兇。

  这说明了古代哲学家对于直性思维的运用,存在着极高的重视程度。

  在例如在我国的《孟子 尽心上》中,曾经写到“万物皆备于我,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孟子认为,世界上的所有的、一切的事物都完全的为我准备,如果能够时时刻刻的警醒自身,做到以诚待人、事无欺瞒,便可以获得极大的快乐。

  这一哲学理论充分的体现出了孟子的天人合一的思想,也显现出了中国哲学中的五大特质中的“思维模式”所具备的仁德以及对于自然和人性的推崇和敬畏[4]。

  四、中国哲学的五大特质中的“学术发展”探究

  通过开展中国哲学的五大特质中的“学术发展”探究可知,中国哲学的五大特质中的“学术发展”,主要倡导的思想理论为“经实践行”。

  在《周易》的每一卦中,所体现出的学术方向都具有一定的目的性和引导性。

  例如在《周易》的“乾卦卦辞”中,蕴含着对于世间万物的产生、繁盛直至凋零以及最终的灭亡的思考为的就是警示人们,世间万物是不断的变化的,而且世间万物的每一项变化都具有其复杂性和因果性,进而引导人们对于时间万物的变化进行足够的关注和理性的思考。

  同时在中国哲学的五大特质中的“学术发展”中,对于“仁”也具有其不可忽视的重视,中国古代哲学家孔子的核心学术哲学便为“仁”,其中的“仁”也具有一定的“实践性”,要求人们本着仁德的思想,对自身负责和对他人友善。

  同时“仁”的实践性也体现在,对于他人的仁德,应当是自发的、无外界环节强迫下的自身行为[5]。

  中国哲学的五大特质中的“学术发展”,其中所倡导的“仁德的实践”,不仅为我国古代哲学的良好的、全面的发展奠定了稳定的基础和提供了强大的推动力。

  同时也是我国传统美德的形成和流传的重要因素之一。

  五、中国哲学的五大特质中的“辨析思路”探究

  在探究了中国哲学的五大特质中的“学术发展”后,开展中国哲学的五大特质中的“辨析思路”探究。

  中国哲学的五大特质中的“辨析思路”主要推崇的为“生命与生机”,这一哲学将宇宙的万物都作为生命的整体进行研究,进行也体现出了中国古代哲学研究思路的统一性和系统性。

  在《论语 述而》中,其辨析思路便体现出了对于“生命和生机”的推崇与尊重,倡导人们敬畏自然、关爱自然,能够真正的与自然融为一体。

  例如“伐一木、杀一兽,不以其实,非孝也”。

  就可以良好的体现出中国哲学的五大特质中的“辨析思路”的“崇仁”与“重生”。

  六、中国哲学的五大特质中的“创建境界”探究

  中国哲学的五大特质中的“创建境界”,主要是对于“圆满的追求”,并且引导人们与天地万物融为一体,进而可以良好的体现出自身的“至诚”,同时中国哲学的五大特质中的“创建境界”也是老子的核心思想之一。

  结束语

  开展中国哲学的五大特质研究,从不同的角度全面分析和思考我国的哲学思想文化内容,可以使得我们更加良好的体会到中国哲学的思想,并且将思想流传下去。

【哲学小论文】相关文章:

哲学论文心灵哲学10-01

论文发表哲学10-01

哲学专业论文10-08

哲学论文100010-01

哲学的对象论文10-01

哲学毕业论文:品味哲学10-08

哲学论文马克思哲学10-01

心灵哲学视阈下的中国哲学论文10-08

浅谈哲学地教教育哲学论文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