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毕业论文

马克思的群众观及其哲学变革

时间:2022-10-06 00:44:31 哲学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马克思的群众观及其哲学变革

  毕业论文,是每一个大学生结业的必经之路,一篇好的毕业论文也是对自己大学四年学习生涯的总结,下面文书帮小编给大家带来一篇论文范文,欢迎阅读!

       摘要: 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而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是我党处理人民群众的关系时的理论出发点和落脚点,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发生新的变化,本文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的研究现状进行调查研究,探讨其发展的过程,从而将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哲学变革发展历程做一个清晰的梳理,并且结合当下我国的物质发展情况与马克思主义精神建设的现状,对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对当代社会发展的启示做出科学合理的分析,旨在更好地为丰富马克思主义科学原理做出更为丰富的理论支撑。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 哲学变革 当代启示 群众观点

  引言

  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建立在实践基础上,其精神内涵也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被赋予新的内涵,因此,它有着顽强的生命力。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建立在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原理之上,中国共产党坚持走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道路,并且结合中国国情,对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做了科学的哲学变革,丰富了马克思主义,也为中国共产党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提供了精神指导和理论实践,中国共产党本着理论联系实际的态度,对马克思主群众观点在中国的发展深入到具体的实践当中。

  一、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概述

  1、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研究现状

  长期以来,国内为对于马克思主义科学原理的研究较为全面和深刻,但是在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的研究力度上明显不如其他方面,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以“群众观”为关键字的论文检索文献仅339篇,不过在对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地位与作用的研究方面还是较为深刻的。国外对于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对群众概念的界定和对群众的态度。除此之外,大部分东欧的“新马克思主义”[1]者还对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发展规律做出相关探讨,他们反对斯大林主义的历史决定论,而强调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这与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理论精神存在内在的契合性。

  2、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形成

  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以及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兴起为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形成奠定了现实基础,其中封建没落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马克思主义群众观萌芽和生长的客观历史条件,而阶级关系的日渐恶化使得群众的革命热情空前高涨,这位群众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做出了肯定。19世纪的工业发展使得欧洲各国资本主义制度得以建立和完善,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不断加深,由此催生的工人运动奠定了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二、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哲学变革

  1、“群众社会”: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根本切入点

  “群众”的概念在阶级社会中是作为通直接及维护自身统治的工具而定义的,而在资产阶级革命当中,“民主”这个概念是作为“群众”在政治权利上的衍生[2],但是究其本质,依旧是统治阶级为了巩固其利益而对人民群众进行压榨和剥削的一种手段。而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则是站在广大人民的立场上,从大家的根本利益出发,分析民族国家的形成过程和组成特点,对人民群众在国家重点地位和作用做了全面深刻的分析,因此,群众社会是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根本切入点。

  2、“群众原则”: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的根本立足点

  马克思认为,只有群众的实践才是社会关键得以稳定发展的前提,马克思在社会的进程中发现群众的意义。“群众原则”在“未来哲学”的实践发展过程中衍生出了无尽的力量,只有真正融入了群众的实践才使真正的改变世界,因此,建立“群众原则”是马克思主义在进行人民群众意义思考时的根本立足点,它为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哲学演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的当代启示

  1、发展要依靠广大人民群众

  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的理论进程中,群众是其中重要的一个环节,坚持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就是要站在群众的立场上去研究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需求。在多次的革命实践中,马克思主义一次次向我们当和国家证明了人民群众的巨大力量。党和国家要发展,就必须相信人民群众和依靠人民群众,这既是马克思主义科学原理的理论要求,同时也是中国共产党在伟大的革命历程中得出的宝贵经验。所以我们应该大力弘扬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坚定不移地依靠广大人民群众。

  2、发展要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

  社会主义建设需要不断进行改革,而升华生产力改革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要解放发展生产力,其中人民群众是生产关系中最为强大也最为重要的力量,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是我们认识到中国共产党要发展生产就必须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发挥人民群众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是人成为生产发展中的主体和中坚力量。因此,在社会主义变革和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的哲学变革过程中,应该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发挥其创造力。

  3、发展最终目标是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发展的目标包括经济发展目标和物质利益发展目标两个方面,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建立在敬重贫富原则基础上的公正致富,中国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3],而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正是中国共产党进行社会实践的做根本的指导思想和理论源泉。我们党坚持相信人民群众,依靠人民群众,以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在社会主义事业进程中与人民群众共进退,这也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新的变化,同时也为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的哲学变革提供了实践支撑。

  四、结语

  随着时代的不断变化,生产力也随之发生变革,而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的方法论,在党和国家的伟大历史进程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我们党始终坚持走人民群众路线,坚定不移地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发挥人民群众的作用,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但是我们也不能把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看做教条性的东西,而应该使其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发展,在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的哲学变革过程中,实践依旧是其最根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也就启发我们在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方面应该积极实践,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生产性和创造性。

  参考文献:

  [1]张有奎.马克思哲学变革的精神实质及其当代意义[J].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02)

  [2]闫顺利,范静.从思辨过程思维方式到实践过程思维方式――对马克思哲学变革的实质的理解[J]. 理论学刊. 2009(03)

  [3]张有奎.马克思哲学变革的精神实质及其当代意义[J].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02)

【马克思的群众观及其哲学变革】相关文章:

浅谈否定及其在哲学变革中的意义论文10-08

哲学论文马克思哲学10-01

哲学:文学变革的动因10-09

马克思哲学的形上思想及其当代价值论文10-08

马克思实践哲学论文10-09

马克思哲学论文2000字10-01

与时倶进的马克思哲学论文10-08

马克思早期文化哲学思想10-01

简析马克思经济哲学手稿0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