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中医补法在妇科中的应用
中医补法在妇科中的应用【1】
关键词 补法 妇科��
妇科病的治疗方法虽然很多,但补法仍占主要位置。
针对妇科主要的病因病机,调补脏腑,
调理气血是治疗的关键。
滋肾补肾法:妇女若肾气不足,冲任亏损,就会发生经、带、胎、产、杂诸方面的疾病。
肾中精气,只宜固秘,最忌耗泄,因妇女常耗血伤阴,因此就妇女之肾而言多用补法,或补益肾气,或滋肾养阴,或温补肾阳,主要用于胎动不安、月经不调、带下量多、不孕、子宫脱垂等疾病。
常用方:寿胎丸、六味地黄丸、金匮肾气丸等。
肾为水火之脏,藏真阴而寓元阳,以达阴阳消长,水火互济之功。
因此,补肾之法重在平调阴阳。
临证用药应注意滋阴不忘阳,补阳不忘阴,阴阳双补要分清虚实的主次关系,或滋肾益阴佐以温肾助阳,或温肾助阳佐以滋肾益阴。
《景岳全书》所论“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由此可见,补肾的关键,是阴阳双补。
养肝柔肝法:女性有余之气不足多于血,又容易情绪激动或多郁,每致肝失条达,疏泄无度,冲任不调,导致经、带、胎、产、杂诸病发生。
正由于肝藏血,主疏泄,性喜条达,故治女性之郁以养肝血为主,疏肝气为辅。
养肝柔肝法重在通过滋、养、柔来条达肝木而非直接用疏泄之品。
所谓“滋”指的是在养肝的基础上常加以滋肾之品,因肝肾同源,精血相生,滋肾养肝即是益冲任之源,源盛则流自畅,其病自愈。
常用方如逍遥散、调肝汤等。
所谓“养”指的是养肝阴以制肝阳,肝阴不足,则肝阳上亢,致妊娠眩晕、产后痉病等。
常用方如三甲复脉汤、羚角钩藤汤等。
所谓“柔”是指养血柔肝,妇女由于经、孕、产、乳数伤于血,肝血不足,冲任血虚,导致月经过少、闭经、月经后期、不孕、胎动不安等疾病,治疗宜养血柔肝,常用方如四物汤、一贯煎、杞菊地黄丸等。
健脾和胃法:妇女由于经、孕、产、乳都以血为用,屡耗血伤,致机体常处于血不足的状态,故妇人以血病者居多。
《妇科经纶》引程若冰说:“妇人经水与乳,俱由脾胃所生……变化赤而为血,血有余则下注冲任而化为经水,冲为血海,任主胞胎……流注于乳房变白而为乳……”,说明脾胃是经、孕、乳之本。
因此健脾和胃,培后天,以供养身心,亦是妇科病重要治则。
脾失健运,脾失统摄及脾虚下陷可致月经过少或过多、闭经、不孕、�瘕、经期延长、崩漏、子宫脱垂等疾病,治宜健脾养血,补气摄血,健脾升阳,常用方如八珍汤,安冲汤,补中益气汤等。
补气养血法:气血来源于脏腑,运行于经络,是妇女经孕产乳的物质基础。
五脏之中,肾藏精,肝藏血,脾生血,心主血,肺主气,气帅血,在月经产生中各司其职,如肾气旺盛,使天癸泌至;肝血充足,气机条达,则经候如期;脾胃健运,则血海充盈,血循常道。
然妇女以血为本,血随气行,由于经、孕、产、乳的关系,容易耗血伤气,导致气血虚弱,影响冲任,发生妇科疾病。
治以补气养血。
《景岳全书•妇人规》云:“妇人所重在血,血能构精,胎孕乃成。欲察其病,惟以经候见之;欲治其病,惟于阴分调之。”强调治疗妇科病,需时时顾护阴血。
因此,补气养血法也是妇科临床常用方法,代表方如八珍汤等,根据兼症的不同,加以温经,凉血,化瘀的药物,气血互相滋生,互相依存,故在病机上往往气病及血,血病及气,血气不和,气血同病,虚实错杂,中医认为气行则血行,血行则瘀散。
现代科学研究也证实了补气养血的药物对机体的免疫力有明显的改善作用。
综上所述,补法在妇科中应用广泛,效果显著。
由于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根据肾、肝、脾和气血在女性生理、病理上的特点,妇科临床常常是以上几种治疗方法综合运用,而很少单一使用某法。
参考文献�
1 张玉珍.中医妇科学.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 邱德文,张荣川.中医治法探讨.贵阳:贵州省卫生厅.�
中医补法在妇科临床中的应用【2】
摘要:补法是中医的治疗大法之一,它是一种增强体质,改善机体虚弱状态的治疗方法。
妇科病的治疗法则虽然很多,然补法仍占据主要位置。
凡是以补益正气、调理冲任而令机体气血通畅、经调子嗣的方法都可称为补法。
但临床治疗时必须根据“虚”的不同属性及兼症,采用不同的方法,分而治之,有的放矢。
现将笔者运用补法的体会简述于后,以求正于同道。
关键词: 中医 补气养血 补肾 养肝 中医补法
补法是中医的治疗大法之一,它是一种增强体质,改善机体虚弱状态的治疗方法。
从中医发病学的观点来看,任何疾病的过程,都是正邪斗争的过程,没有正、邪的任何一方,都不可能构成人体的疾病。
在这个过程中,其正邪这对矛盾必定有一方是主要的,另一方是次要的。
也就是说疾病的性质,不是偏重于正气虚,就是偏重于邪气实。
在治法上不外“补”和“泻”两大法。
而源于妇女的生理特点,“妇人之身,有余于气,不足于血,以其数脱血也”(《灵枢・;五音五味篇》),明代《景岳全书》[1]:“女子以血为主,血旺则经调而子嗣,身体之盛衰无不肇端于此。
故治妇人之疾病,当以经血为先……”。
人乃血肉之躯,无形之阳气,基于有形之阴血,妇女经、孕、产、育屡耗其血,血不贵乎。
而且祖国医学对于疾病总体的发病学认识是“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治疗上应“虚者补之”。
因此,笔者认为在妇科治疗上,要随时随地顾护精血,不能伤及精血。
而精血与肾、肝、脾的关系尤为密切。
女子之身,依赖于血,心主血,肝藏血,脾统血,为气血生化之源,肾藏精,精化血,血虽生于心,然心得肝、脾、肾三脏功能的相互协调、相互制约、相互配合才能完成从生化、运化到濡养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的作用。
所以,妇科病的治疗法则虽然很多,然补法仍占据主要位置。
刘完素《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曰 [2]:“妇人童幼天癸未行之间,皆属少阴;天癸既行,皆从厥阴论之;天癸已绝,乃属太阴经也”,是依据妇女生理特点进行治疗的规律性阐述,可见妇人之身重在肾、肝、脾。
长期的临床工作使我体会到凡是以补益正气、调理冲任而令机体气血通畅、经调子嗣的方法都可称为补法。
但临床治疗时必须根据“虚”的不同属性及兼症,采用不同的方法,分而治之,有的放矢。
现将笔者运用补法的体会简述于后,以求正于同道。
1 补肾滋肾
肾为先天之本,主藏精气,是人体生长、发育和生殖的根本。
妇女发育到一定的时期,肾气旺盛,天癸成熟,冲任通盛,才有月经和孕育的可能。
若肾气不足,冲任亏损,就会发生经、带、胎、产、杂诸方面的疾病。
肾中精气,只宜固秘,最忌耗泄,因妇女常耗血伤阴,因此就妇女之肾而言多用补法,或补肾固冲,或滋肾养阴,或温肾助阳,或温阳行水。
主要用于月经不调,带下量多、胎元不安、妊娠肿胀、不孕症、阴挺等疾病,常用方如固阴煎、六味地黄丸、左归丸、金匮肾气丸、右归丸等。
肾为水火之脏,藏真阴而寓元阳,以达阴阳消长,水火互济之功。
因此,补肾之法重在平调阴阳。
唐代王冰明确提出补肾不外壮水、益火两大法;明代医家张景岳根据阴阳互根的观点提出:“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并创制了左归、右归之类,体现了平调阴阳的制方理论。
2 养肝柔肝法
肝气郁结宜疏,肝血不足要养,故治肝之法有补泄两大法。
肝藏一身之血,阴血充足则肝体得养,肝木畅茂,肝性喜柔恶刚,调节情志,条达气血,尽疏泄之能事。
因此,肝病的特点主要表现在肝血不足和疏泄太过这两个方面,而妇人之身有余于气,不足于血,肝为藏血之脏,血伤则肝首先受累,尤其在经行、孕后阴血下注,肝阴不足,肝阳偏盛,诸症滋生。
再加上女子之身,阴性凝结,常有不得隐曲,易于忧郁,郁结难解,气机不利,气病则诸病又起,此亦为妇科病的重要发病机制之一。
朱丹溪曰:“气血冲和,百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
正由于肝藏血,主疏泄,性喜条达,故对治女性之郁以养肝血为主,疏肝气为辅,方能顺其条达畅茂之性,伸春气之升而万物化育。
如张景岳所云:“欲与通之,不如充之”。
以治肝郁之首选方逍遥散为例,全方由当归、白芍、柴胡、薄荷、茯苓、白术、炙甘草、煨姜组成,前四味对肝,后四味对脾。
《医宗金鉴》对本方的配伍有过精要解释:“肝木之所以郁,其说有二,一为土虚不能升木也,一为血少不能养肝也。
盖肝为木气,全赖土以滋培,水以灌溉,若中土虚则木不升而郁,阴血少,则木不滋而枯”,因此调肝之法必加健脾之品。
肝气抑郁,常有气郁、气滞,一般认为起码要用香附、青皮、川楝、郁金等行气药,逍遥散为疏肝达郁之主方,但全方没有一味直接理气的药,仅以柴胡、薄荷疏散肝郁,这是因为肝体阴用阳,肝气抑郁,一方面影响藏血,一方面又易于化风,动风阳,行气药一般都较辛燥,易助阳伤阴。
王孟英曰“然理气不可徒以香燥也,盖郁怒为情志之火,频服香燥,则营阴愈耗矣”。
治此等之症,常以柔肝之法,以柔济刚,可见古人制方用药,择善而从,启人心思。
养肝柔肝法重在通过滋、养、柔来条达肝木而非直接用疏泄之品,所谓“滋”指的是在养肝的基础上常加以滋肾之品,因肝肾同源,精血相生,滋肾养肝即是益冲任之源,源盛则流自畅,其病自愈。
常用方如逍遥散、杞菊地黄丸、调肝汤等;所谓“养”指的是养肝阴以制肝阳,肝阴不足,则肝阳上亢,致妊娠眩晕、产后痉症等,常用方如一贯煎、三甲复脉汤之类;所谓“柔”是指养血柔肝,妇女由于经、孕、产、乳数伤于血,肝血不足,冲任血虚,进一步导致月经后期、月经过少、闭经、胎动不安、不孕等疾病,治疗宜养血柔肝,培补经源,常用方如四物汤、养精种玉汤之类。
在疏肝方面,理气、行气、破气之品,不要随便使用或过用,这些药虽能行气解郁,但有化燥伤阴之弊,而不顺其女子之生理特点。
3 健脾和胃法
脾胃为后天之本,精血化生之源,而人之五脏六腑、四肢百骸都赖于精血的濡养。
历代医家都非常重视脾胃在人体的作用。
脾为中土,滋灌五脏百骸,脾病则心不能主,肾不能滋,肝不能藏……周身难健,而妇女由于经、孕、产、乳都以血为用,屡耗血伤血,致机体常处于血不足的状态,故妇人以血病者多。
《灵枢・;决气篇》曰:“中焦受气取汁。
变化而赤是谓血”;李东垣曰:“夫脾胃不足皆为血病”;《女科要旨》曰:“虽曰心生血,肝藏血,冲、任、督三脉俱为血海,为月信之源,而其统主则惟脾胃,脾胃和则血自生,谓血生于水谷之精气也……”;《女科经纶》[3] 引程若冰说:“妇人经水与乳,俱由脾胃所生……变化赤而为血,血有余则下注冲任而化为经水,冲为血海,任主胞胎……流注于乳房变白而为 乳……”。
说明脾胃是经孕乳之本。
因此健脾和胃,培后天,以供养身心,籍以繁衍后代,亦是妇科重要治则。
四君子汤乃健脾和胃之基础方,此方补气而不滞湿,善调脾胃,作用平和。
叶天士曰:“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盖太阴之土,得阳始运……”。
如李东垣所创的补中益气汤等,均属甘温之剂,因脾亦有所喜恶,喜温恶寒。
喜甘恶苦,喜运恶滞,喜升恶降,喜燥恶湿,此脾性也。
而此方恰好是温、甘、运、升、燥相结合的方剂。
临床用此方治疗血崩大剂量用参、术、芪定能固摄升提止血;治疗产后血虚发热、恶露不绝亦可用此方甘温除热、固摄止血。
如脾胃偏虚,失于和降,引起脾虚湿聚,则可在四君子汤的基础上加味,分别选用五味异功散、六君子汤、香砂六君子汤等。
若脾虚化源不足,往往引起心血亏损,出现心慌、气短、失眠、纳呆、崩漏等症,治宜补益心脾选用《校注妇人良方》之归脾汤,助心脾化生而滋其生化之源,脾旺血足,则统摄有权,其他如健脾益气止带(完带汤)、健脾益气通乳(通乳丹)、健脾安胎(举元煎)等亦为临床所常用。
所谓健脾和胃,应从两方面来理解,一为“补”之意,即在脾虚的情况下,采用“甘味”之药健脾补中,加强脾胃生化气血功能,既防病邪入侵,又可资血于肝;二为调之意,即用调和之法,以防脾土壅滞。
从而维持脾胃正常的运化功能。
4 补气养血法
气血来源于脏腑,运行于经络,是妇女经孕产乳的物质基础。
若妇女气血调畅,则五脏安和,冲任通盛,经孕正常。
然妇女以血为本,血随气行,由于经、孕、产、乳的关系,容易耗血伤气,导致气血虚弱,影响冲任,发生妇科疾病。
如可出现因虚致瘀、因虚致痛、因虚致崩等,可以说,气血虚弱不但是妇科疾病的成因,有时也是妇科疾病的结果。
因此,补气养血法也是妇科临床常用方法。
代表方如八珍汤等,根据兼症的不同,加以温经、凉血、化瘀消之品。
如瘕(子宫肌瘤、盆腔慢性炎性包块等),临床多以气滞血瘀辨证而疏于虚实辨证,而这一类的疾病临床常有月经先期、月经过多、经期延长的症状,且病程日久,患者体质偏虚,一味的活血化瘀、清热解毒,效果不尽然,而配以补气养血之品,效果就好,因为中医认为气行则血行,血行则瘀散。
而现代科学研究也证实补气养血的药物对机体的免疫力、血液循环有明显的改善作用。
综上所述,补法在妇科中应用广泛,效果显著。
应用补法首先要分阴阳、论气血,结合病程及体质,弄清虚症的实质和脏腑定位,同时要防止“闭门留寇”,在外邪未尽的情况下,不要过早使用补法;对于慢性虚症患者宜缓补,急性虚脱之症,宜立即大剂进补,不可延误时机;阴津亏损,忌用温补,以免助火伤阴;阳虚有寒则忌清补,以免助阴损阳。
由于肾、肝、脾和气血在女性生理、病理上的特点,妇科临床常常是补肾滋肾、养肝柔肝、健脾和胃、补气养血法的整合应用,而很少单一只用某法。
参考文献:
[1]邱德文,张荣川.中医治法探讨.贵阳:贵州省卫生厅,1978,24-35.
[2]马宝璋.中医妇科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33-40.
[3]王存芬.浅议《金匮要略》治疗肝病的特点.上海中医药杂志,2003,37(8):21.
【中医补法在妇科中的应用】相关文章:
初等数论教学中类比法的应用10-05
中医妇科腹诊10-05
中医文化在护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的论文10-09
中医学在健康教育中的应用论文10-09
电磁学教学中的类比法应用10-05
通法在内科急诊中的应用体会10-05
腹诊在中医学中的地位及应用论文10-08
中医特色护理在重症医学科中的应用论文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