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中医妇科病的诊治特点
中医妇科病的诊治特点【1】
【摘要】目的 了解我国妇科疾病患者中各种类型发病的几率及特点,以提醒大家侧重注意哪些方面。
方法 调查统计。
结果 妇科病患者是就诊人数就多的;妇科病中附件炎是最多的;阴道炎中细菌性阴道炎最多;宫颈炎患者中,宫颈糜烂最多;附件炎中,单侧附件炎最多;月经病中,月经紊乱者最多。
结论 妇科病类型多样,发病率高。
【关键词】中医 妇科病 诊治 特点
妇科病是女性生殖系统常见的病,它的产生原因有很多,比如:对妇科病缺乏认识、不良的生活习惯等。
中医是中国人从古至今一直延续下来的医学,涉及各个方面疾病,包括人的生理、病理、疾病诊断及防治等,中医妇科学就是其中一部分。
中医妇科学是通过中医学的理论来研究女性疾病的一门学科,其中包括女性生理疾病的特点及防治。
妇科疾病包括:宫颈癌、子宫癌、乳腺炎、盆腔炎等。
本文通过妇女的就诊情况,了解中医妇科病诊治的特点。
1 资料与方法
1.1 诊断标准 参照世界卫生组织诊断标准及我国规定的妇科疾病诊断标准诊断;所有中医院及门诊为妇科病患者诊断统一使用的中医临床诊断标准。
1.2 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2004-2010年所有的妇科疾病患者的完整资料,统计她们的发病率情况、疾病分类情况、对疾病的具体描述等。
1.3 方法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由表1我们可以看出来,2004-2010年我院就诊的患者中,妇科病患者的人数比其他病的人数都要多,最高时达到了81.66%,说明妇科病已经成为威胁女性健康的最大因素,我国应该根据统计数据加大对妇科疾病的治疗力度,宣传预防妇科疾病的有效措施,尽量减少妇科疾病的发病率,保证女性健康。
妇科病分为很多种,如盆腔炎、宫颈炎、子宫内膜炎、月经病、附件炎、阴道炎等,这六种是最常见的,但是他们的发病率又不同,其中附件炎患者是最多,占到患者的30.20%,其次是盆腔炎,占到患者的27.00%,之后是月经病,占到患者的14.81%,这三种病占到总人数的72.01%,由于这三种病发病率高,所以女性必须重视它们,并给予防护措施。
2.3 妇科病就诊患者中阴道炎的疾病分型情况,如表3�
在疾病治疗过程中,医生对阴道炎的分型情况做了详细记录,由记录数据我们知道,对于患有阴道炎的妇女中,大多数是细菌性,占到总患者人数的35.89%,霉菌性阴道炎位居第二,占到33.52%,滴虫性阴道炎占到22.87%,混合型阴道炎是最少的,占到7.71%。
2.4 妇科疾病患者中宫颈炎分型情况,如表4�
宫颈炎分为宫颈糜烂、宫颈肥大、轻度、中度和重度宫颈炎。
由上表可知,宫颈糜烂是宫颈炎患者中居多的,占到48.84%,其中轻度患者占到21.79%,中度患者占到14.90%,重度患者占到12.15%,宫颈肥大占到37.78%。
2.5 妇科疾病中附件炎的构成情况,如表5�
附件炎分为单侧附件炎、双侧附件炎、附件区包块附件炎。
由表5的数据我们可以知道,附件炎疾病中,单侧附件炎的患者是最多的,占到附件炎患者的58.63%;其次是双侧附件炎患者,占到38.94%;最后是附区包块,占到2.44%,
2.6 妇科病患者中月经病构成情况,如表6�
月经病分为宫血、月经紊乱、痛经和闭经,由上图我们可以知道,月经病患者中,月经紊乱者是最多的,占到56.75%;痛经、宫血一共占到34.24%,闭经人数最少,占到9.01%。
3 讨论
我国妇科疾病的人数正在日益增加,且各种类型的妇科病产生原因及表现性状及治疗方法又不同,我们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就诊,而且在平时,女性就应该注意个人卫生、生活习惯等方面,做好预防以减少发病率。
参考文献�
[1] 雷磊,李慧芳.月经病中医预防法初探[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 (01) . �
[2] 丛慧芳,王青,赵锐.中医综合疗法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盆腔疼痛35例[J]. 医学信息(中旬刊), 2011, (02) . �
[3] 雷红. 中医辨证治疗药物流产后阴道出血的体会[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0, (08) . �
[4] 王飞霞,宋红旗.当归芍药散治疗妇科疾病举隅[J].陕西中医, 2010,(01) . �
[5] 邢芳瑞,苗彦霞.刘奉五治疗痛经经验探讨[J].陕西中医学院学报,2011, (01) .�
中医对于妇科病的预防与保健【2】
摘要:我国城市已婚女性妇科常见病患病率不断升高。
对此,中医妇科专家建议应当加强女性健康教育,提高女性自我保健意识,倡导科学合理的中医保健护理方法。
关键词:妇科 预防 保健 中医 健康
针对于妇科疾病的预防与妇女保健,中医妇科学作为一门运用中医学理论研究妇女生理病理特点和防治妇女特有疾病的临床学科,以整体中医观念为主导思想,系统地研究妇女生理病理特点和特有疾病的病因、病机、症状、诊断、治疗和预防。
1.中医对妇科病的预防
中医妇科保健旨在贯彻“预防为主”的精神。
由于妇女有经、孕、产、乳等特点,更需重视卫生保健的特点功达无病先防,有病早治,减少妇科疾病发生,保障妇女的身体健康。
中医治疗妇科病是以整体观、辨证观为指导,通过望、闻、问、切的诊断方法,并结合现代先进的诊断技术,根据疾病不同的证候、个体的体质、不同的时令、地域等分清疾病的寒、热、虚、实,进行辨证施治,根据不同的疾病、不同的证型选用滋肾补肾、疏肝养肝、健脾和胃、调理气血、活血化瘀,软坚散结、清热解毒等治疗方法,全面调节机体脏腑功能,使气血流通,脏腑功能协调,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1]
现在,由于环境污染、竞争压力、工作节奏加快、生活方式改变等诸多因素影响, 妇科疾病谱发生很大改变,特别是月经不调、多囊卵巢综合征、经前期紧张综合症、围绝经期综合症、反复流产等妇科疾病发病率明显上升,并呈年轻化趋势。
有着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独特理论体系和临床疗效的中医,已成为预防、治疗诸多妇科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
2.中医对妇科病的保健措施
2.1经期卫生
中医认为,月经期由于盆腔充血,胞宫经血下行,血室开放,抵抗力减弱,又容易发生情绪波动,若不注意摄养可导致妇科疾病,可以从中医方面对经期进行调节。
中医认为,经期失血可导致气血损耗,机体易感疲劳,故不宜作超越本身体力的劳动或作剧烈运动,并应保证充足的睡眠,保持充沛的精力;同时,中医认为,经期胞宫气血空虚,应注意保暖,避免受寒、冒雨涉水或冷水淋洗、游泳等,以防止月经失调、痛经、带下及妇科杂病;在饮食上,中医建议经期不宜过食辛辣香燥伤津食物,以免耗伤阴血或热迫血妄行;心情舒畅经期因经血下注,阴血不足,肝气易郁,情绪容易失控,或忧思烦怒,以致气血逆乱,导致月经失调等症,故应保持心情舒畅,维持气血正常运行,避免疾病发生;同时,中医严禁房事经期血室开放,故应严禁房事及盆浴、坐浴,防止病邪入侵,保持外阴和阴道清洁,勤换内衣内裤。
2.2孕期保健
怀孕后,中医认为生理上起各种变化,以生殖系统变化最显著,应定期作产前检查,早期发现异常情况并采取下列预防措施。
中医学认为,怀孕早期出现纳少泛恶、乏力等现象,是正常的妊娠反应,一般不需治疗。
同时,孕期饮食宜清淡,富于维生素、蛋白质,又易消化的食物,忌食辛辣有刺激食物;怀孕后应避免剧烈体力劳动或运动,更不宜提拿重物或攀高涉险,保证足够的睡眠和养成有规律的生活;在妊娠早期,孕期卫气较虚弱,易感冒,故衣着要暖,服装及鞋要宽畅,舒适柔软,勿紧胸束腰,阻碍气血运行,以免影响胎儿生长发育;中医认为,房事过频可损伤肾气,发生流产。
特别是在妊娠头3个月不慎房事,易致流产。
妊娠后3月不避房事,可引起早产或诱发产褥感染,故严慎房事十分重要;产前检查妊娠3个月时应测基础血压和作盆腔检查,了解子宫大小与孕月的关系以及盆腔情况。
妊娠5个月后应定期作产前检查,孕期如发现水肿、高血压、蛋白尿等异常情况应及时治疗。
在近预产期时发现阴道少量流血、流水、腹部阵痛等先兆临产现象,应立即赴医院检查。[2]
2.3产褥期保健
中医上认为,身体由于分娩会耗血伤气,故产妇在产褥期气血虚弱,体力疲乏,产后的中医调养护理尤为重要。
新产之后,营弱表虚,易见褥汗,稍受风寒即易感冒,故应对身体进行保暖;产妇新产不久体力未复,脾运不健,不宜进食油腻之品,饮食应清淡可口,易于消化,营养丰富,可适当进食水果,增加维生素摄入;产褥期应保持皮肤及外阴清洁,清洗会阴,勤换内裤及卫生巾,严禁房事,保持乳房清洁,防止乳头破裂和乳腺炎,还要破除“月子里”不梳头、不刷牙的陋习;产后锻炼一般顺产的产妇,在产后2~3天就可起床适当活动,产后2周即可逐渐开始产后保健运动,以增强体质和保持体型,但不宜过早进行下蹲或增高腹压的活动,以防子宫脱垂;产后访视 产后45天产妇应抱婴儿去医院作产后健康检查,以便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及时治疗。
2.4哺乳期保健
中医上认为,母乳是婴儿最好的食物,优于人工喂养,应提倡母乳哺养。
一定要养成定时喂奶的习惯,根据月龄增长逐月增加食量,或添加辅助饮料,进食量要适中,防止消化不良;注意乳房卫生,常用温水洗奶头,哺乳前后都要清洁乳头,不能让婴儿含奶头入睡。
喂奶时双侧乳房轮换吸空,发现乳头破裂应立即治疗,防止乳腺炎发生;有些药物通过血液循环进入乳汁,如青霉素、镇静剂等,直接影响婴儿,甚至使婴儿致敏,发生过敏反应,故应慎重用药。
中医对妇科病的预防与保健是从内、外两个不同侧面提出的防止疾病发生和发展的措施,预防是避免外在致病因素对人体的伤害,保健是增强内在的体质因素抵御外邪侵袭。
中医学历来十分重视预防与保健,早在《素问・上古天真论》就说:“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这种预防与保健的思想,对妇女也是很重要的。[3]
随着社会生的发展与竞争,作为新一代的女性已经开始不断加入到竞争奋斗的行列。
但是,我们百忙之中必须要花些时间来维护自身的健康,只有为健康加点油,以更加充沛的精力去迎接新挑战,这样我们才能创造幸福美好的未来。
参考文献:
[1] 《常见病的中医预防》[M],曹培琳,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
[2] 《中医妇科食疗方法与方药规律研究》,谭溶,新疆医科大学,2012年硕士论文。
[3] 《中医妇科学――月经病提要》,王庆侠,《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03年第4期。
中医舌诊与妇科病的关系【3】
【摘要】舌诊为望诊的重要内容。
舌为心苗,五脏六腑与舌相联系,望舌与独取寸口诊病的机理相似,临床诊病很重视舌诊.笔者体会舌诊在妇科病诊断中有独特之处,对治疗用药有一定参考价值。
【关键词】中医;舌诊;妇科病
舌诊,是中医诊断学望诊中的重要环节,历代中医学者对望舌诊治均很重视。
然观诸妇科书籍与临床报道,对妇科病舌象方面之记载却较为粗略。
在新的检诊仪器不断涌出的今天,舌诊是否有用武之地?笔者认为,舌诊的作用是现代医技检查所无法代替的。
通过多年来在妇科病诊治中对舌象变化的临床长期观察,实践证明舌诊对妇科病诊疗有实用价值。
1妇科疾病或证候的舌象特征
1.1妇人舌象最能反映气血的盈亏瘀畅气血在妇科病中至关重要,而舌色为观察气血证候之窗口,一旦气血功能失常,舌象首先发生变化。
如月经过多、崩漏等病多见淡白舌,这是由于失血过多,阴分不足或阴损及阳,耗伤阳气,或气不足以生血,气血双亏,不能上充濡养舌肌脉络,血色减弱而使舌色淡白,所以淡白舌为虚寒、气血两虚之象。
月经后期、月经过少、痛经、闭经、经行血块、妇科肿瘤等,常见青紫舌或舌有瘀斑瘀点。
舌青紫、有瘀斑瘀点多为气滞血瘀,这与体内有瘀血,血行不畅,或阴寒内盛,血液凝涩不行有关。
血液停滞日久,气不足以推动,充斥舌之脉络,则表现为青紫色、有瘀点或连点成片而为瘀斑。
1.2妇人舌象亦能反映人身之阴阳状况阴阳协调平衡是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基础,阴阳失衡则变生百病。
妇人阴阳状况在舌质上也有显著表现,如月经过多、经色淡或暗,带下清稀,崩漏,宫寒不孕等病舌象多见舌质胖嫩,舌边有齿痕。
此为阳虚湿盛,脾肾两虚,皆因失血失液致阴损及阳,或肾精亏虚而致阳气亏损,阳虚不化,津液内停,使舌体显得浮胖娇嫩。
而月经过少、闭经、妇科肿瘤后期则多见舌质坚敛瘦小。
此为血虚、阴精不足之征,血为阴,血液、阴液不足,下不能正常形成月经,上不足以充盈舌之血脉,故舌体显得坚敛而瘦小。
1.3诊治妇科病勿忘观察舌下络脉中医经络学说中足少阴肾经的经脉循环路线,提示了与舌下静脉的联系。
现代医学确认,舌下静脉(回流)通过颈内静脉→无名静脉→上腔静脉,到达右心房,所以,舌下静脉与体循环相连。
由此可见,血液循环与舌下络脉关系密切。
肾为气血之根,与胞宫相系。
其功能受肾、天癸主宰,以“出纳精气”而通脑髓、联五脏。
若肾的温煦功能减退,血失温运则迟滞成瘀,与此互为因果的有子宫肌瘤、子宫内膜异位症、盆腔炎等血液流变性发生变化的疾病。
反映在舌象上,可见舌下络脉粗张、细络分支多、串珠状等。
所以观察舌下络脉的粗张程度、分支多少、有无囊泡串珠状等现象有助于妇科疾病的诊断和预后。
2妇科病与舌象变化的关系
2.1不同的妇科病,当病因、病机一致时,可出现相同的舌象如: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经行吐妞、赤白带下、胎漏等病,凡因热邪与血相搏,冲任受损,迫血妄行所致者,均可出现舌苔鲜黄、伴有舌质鲜红。
因寒邪与血相搏,寒凝血滞所致之月经后期、经闭、痛经、产后腹疼、薇瘩、不孕等证,均会出现舌苔白滑、舌质黯淡,或舌苔白腻、舌质淡而舌边有紫块。
同为湿邪下注,遇热而化为湿热所致之崩证、带下、痛经、月经先期等病,常常见到舌苔黄腻津多之象。
由于情志不和,肝气郁结、气滞血疲所致之月经病、疲瘦、乳癖等病常会呈现舌质紫褐或舌尖、边有紫点、或褐红色点。
由于肝血不足,或中气亏损,血海空虚,或饮食劳倦,忧思伤脾而生化之源不足,所致的月经过少、经闭、月经后期;或山于悲哀伤气、气不行血,引起气虚血枯所致之经闭,均可出现淡白不荣之舌质。
凡因过度劳心,心火偏亢,引动相火,迫血妄行所致之月经过多,崩漏、月经先期,均可出现舌尖部之丝状乳头处呈鲜红色或舌尖边出现散在分布之鲜红色点。
由于脾阳不运,湿浊内停,下注冲任所致的带下、崩漏、月经过多,其舌质多为淡白、舌苔白厚津多而舌体松胖。
2.2同一妇科病,由于病机不同可出现不同的舌象变化如:子宫功能性出血。
青春期多为肾气未充,冲任不固所致,其舌质多现淡红色、而舌苔则多淡白且润;生育期多因血热或湿热下法,或肝郁血挤,绝经期多为脾虚气陷所致。
凡血热者常呈舌质鲜红、或伴苔黄;痰血者常有舌尖边出现紫红点;血亏脾虚者常出现舌尖质淡白不荣;湿热下注者常有舌苔黄腻厚而舌质红绛、痛经。
因气滞血痰者,舌质多黯淡或尖边有紫红点;因寒湿凝滞者,多有舌苔白腻,舌边出现淡紫块;因气血虚弱者,舌苔淡而苔薄或腻;因肝肾亏损者,舌淡苔薄;因湿热下注者,其舌苔多见黄厚腻且津多、带下。
因寒湿凝滞者,常现全舌面苔白厚津多,舌体胖大,边有齿痕;因内热者,舌根部常呈鲜黄色,舌质正常或鲜红;因湿热下注者,苔黄腻或黄白相兼且厚腻津多,多见全舌面,少数病例仅于舌根部可见;因脾肾阳虚者,常现全舌面苔白津多、舌质淡白不荣,舌体松胖不坚实。
3结语
妇人与常人一样,其体以脏腑为本,以气血为用,妇人经、带、胎、产、哺等生理特点,都是人体脏腑气血生化作用的表现。
当脏腑功能失常,气血失调,冲任受损而引发妇科疾病时,同样会引起舌象发生相应的病理变化。
历代医家亦有“据舌以分阴阳虚实……妇人之病,闻之无息,惟有舌验”之说。
临证望舌,医者多是先观舌苔而后视舌质;妇病舌诊,常以舌质为主,而舌苔次之。
诚然,妇人以血为本,发病多与气血有关;但邪之外侵而发者极为常见,可扰乱经期引起月经不调,或致带下病等;甚者经、带相兼为病,缠绵难愈。
此时,惟苔之变化较为明显,观苔可察妇科病之邪中深浅。
至于病之渐重,影响气血失调.五脏功能失常,而致妇科病证情复杂者,则舌质常有变化,察之清浙可见。
临床所见,舌苔与舌质的变化住往是既有密切的关系,又各有偏重。
所以妇科病.应望舌苔与望舌质二者兼顾,方可得到相互印证,相得益彰的效果。
辨舌用药,最早见于元代杜清碧所编的“敖氏伤寒金镜录”每列一舌.下具方药,颇能指导临床;明代薛立斋在该书基础上增添些个人心得而将其编入《薛氏丛书》中,张仲景在《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中也有根据舌象的变化来决定治疗的具体论述。
现代医学有关中医舌诊研究开展也很多。
但由于目前舌诊客观化尚缺乏统一标准,研究还有待于进一步开展。
【中医妇科病的诊治特点】相关文章:
中医外治法诊治疱疹情况研讨10-01
内科疑难病中中医的诊治措施10-26
中医舌诊与妇科病的关系10-07
内科疑难病中医诊治措施分析10-08
浅论中医学的性质特点论文10-08
谈谈中医学的三大基本特点的论文10-08
中医药治疗慢性胃炎遣方用药特点10-06
要如何诊治鹦鹉鱼的白点病09-30
小儿急性阑尾炎诊治体会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