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方案

校本课程实施工作方案

时间:2022-08-09 10:00:58 工作方案 我要投稿

校本课程实施工作方案(通用8篇)

  为了确保事情或工作得以顺利进行,我们需要提前开始方案制定工作,方案一般包括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工作重点、实施步骤、政策措施、具体要求等项目。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方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校本课程实施工作方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校本课程实施工作方案(通用8篇)

  校本课程实施工作方案 篇1

  校本课程是学校自主开发的一门课程,由学生自主参加,以学生活动为主,它与必修课程一起构成学校课程体系。但它与必修程在内容、要求的深广程度和活动形式的修灵活程度等方面又不尽相同。校本课程更突出学生的自主性、自愿性和灵活性。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要求,学校开发的校本课程将对培养学生的兴趣特长、创新思维习惯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的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发现和培养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一、培养目标

  1、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发展个性特长。

  2、拓展学生的知识领域,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和审美能力,陶冶情操、增进身心健康。

  4、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精神,学习和掌握科学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

  5、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能力,使学生热爱学校生活,适应社会。

  二、教学原则

  校本课程与其他课程一样.都是由学生全员参加的学校教育活动,在遵循一般教学原则的同时,还要考虑到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在教学上还应注意以下原则:

  1、自主性原则: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自主活动为主,教师讲授、指导少而精,尽量让学生多炼、多动,多给学生以尽可能多的时间与想象、创造空间。

  2、自愿性原则:学生在"自选"科目时,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意愿,报名后按各自选择编组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

  3、灵活性原则:教学内容、方法应以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定,教师应从学生的能力、效果等差异出发、因材施教,灵活的作内容形式上的调整,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

  4、开放性原则:体现在目标的多元化、内容的宽泛性、即时性,时间空间的广域性、可变性,评价的主体性、差异性。

  三、教学形式

  作为一门以学生实践为主的课程,它的教育方式势必要打破固有的教学模式,教师要尽可能给学生更大的自主活动余地以及更多的相互交流的机会。在教学上主要应采用集体活动式:如班团队活动、社会实践等。

  四、课时安排

  校本课程每周2课时,安排在下午。

  五、教学内容

  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学校目前安排如下教学内容:《民俗》、《农历》

  六、教学评价

  1、学生评价。

  (1)校本课程不采用书面的考试或考查方式,但要作考勤评价记录。

  (2)教师根据每个学生参加学习的态度进行评价,可分为"优秀"、"良好"、"一般"、"较差"记录,作为"优秀学生"评比条件。

  (3)学生成果可通过实践操作、作品鉴定、竞赛、评比、汇报演出等形式展示,成绩优秀者可将其成果记入学生学籍档案内。

  2、教师评价。

  (1)教师从教必须有计划、有进度、有教案,有考勤评价记录。

  (2)教师应按学校整体教学计划的要求,达到规定的课时与教学目标。

  (3)教师应保存学生的作品、资料及在活动、竞赛中取得的成绩资料。

  (4)教务处通过听课、查阅资料、调查访问等形式,每学期对教师考核,并记入业务档案。

  七、师资培训

  随着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和素质教育的深化,校本裸程的内容和形式将越来越丰富多样。在职教师能否适应与承担新课程的教学任务,已成为提高校本课程教学质量的关键。根据学校在职教师的现状,特制订目前师资培训的计划与方法。

  1、走出去——参加市内外有关单位组织的培训。

  2、请进来——聘请校外有关师资。

  3、老带新——通过名师带教;培养青年。

  4、自学——通过提供书籍、资料、器材,经过一段时间学习,掌握一门或几门校本课程教学能力。

  八、教材建设

  满足学生的需要,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校本课程的教材必不可少,但校本课程的开设是"课改"的创新之举,目前就全国来说,还无系统经验之举,更缺少现成教材供选用,因此,学校希望任课教师进行大量创造性的劳动,以丰富的实践为基础,参考有关资料,自己动手编写教材,学校资助教材的刊印,保证校本课程的可持续发展。

  九、配套措施

  1、教导处、教研组要积极帮助教师制订好教学计划,负责协调安排和组织指导教学计划的执行。

  2、学校聘请社会有关人员担任部分课程的教学,邀请市教育局、教研室领导到校指导工作。

  3、校本课程与必修课程一样,计入教师工作量,工作实绩载入业务档案。

  4、学校保证课程开展必需的经费、器材等物质条件。

  十、运作机制

  1、管理网络。

  校长→教导主任、→教研组长、班主任、校本课程教师。

  2、运作流程:

  制订计划→动员→"自选"→编组→完成学习→成果展示与评估→小结→组织教师制定教学进度→研究教学模式→进行备课活动教学→小结。

  校本课程实施工作方案 篇2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精神,确立现代教育观、课程观、质量观,利用课程分级管理的体制,优化学校课程结构,把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作为课程基本理念,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理念,根据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精心组织,扎实有效地开展新课程改革实验,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二、实施目标

  以课改为载体,在校本课程开发中,做到以师生为主体,以人的发展为核心,以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目标,积极发展学生个性,全面落实素质教育,树立学生自主学习的信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磨练学生的意志,使学生形成知难而进的品格,消除畏难心理;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因势利导,促使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让师生与课改同成长。

  三、校本课程组织机构

  1、课程开发领导小组(负责课程的初步审议)

  组长:xxx(校长)

  副组长:xxx(教导主任)xxx(政教主任)

  组员:班主任、学科组长

  2、课程开发研究小组(负责课程的具体开发)

  组长:xxx(教导主任)xxx(政教主任)

  副组长:学科组长

  音乐、美术、体育、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等相关教师

  3、课程实施督察小组(负责课程实施的督察)

  组长:xxx(校长)组员:班主任、物理、化学、地理、综合实践课程

  副组长:政教主任年级主任

  组员:班主任、学科组长

  四、课程内容

  从学生的兴趣出发,以学校为基地,充分利用我校的教育资源优势,努力发掘本地教育资源,开发出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拟设置符合学生兴趣、需求、促进学生发展的.七大类课程:

  1、认知类:认识自身以及身边的人、事及事物(尺寸、重量、年龄、生日等)

  2、欣赏制作类(摄影、剪纸、折纸、面食制作、绘画、图片当地名胜风景)

  3、音乐类(民歌、小曲调、乐曲、舞蹈等)

  4、体育类(球类、跳绳、毽子等规则、技能)

  5、礼仪教育(道德规范、文明用语、语言艺术、常用交际用语、英语常用交际口语等。)

  6、地方人文(本县历史名人故事、县名及村名的由来及变迁等。)

  7、信息技术(计算机基本知识及技能)

  五、实施办法

  1、据校本课程开发指南所确定的基本原则对教师及其提供的课程材料进行综合评估,确定开设科目和开设时间。

  2、布初评通过的校本课程科目及教师名单,推出校本课开设科目菜单供学生询问和选择。

  3、加强校本课程的计划性。开学初始认真制订教学计划,确定教学内容的框架。日常的教学工作必须根据教学计划展开,做到认真备课、上课、考核,充分发挥校本课程的育人功能。

  4、选择有特长,有事业心、有创新精神的年轻教师,担任校本课程的教学工作,定期组织他们学习课程理论,掌握校本课程的管理原则和实施方法,逐步提高他们的实践水平。

  5、重教师和学生的参与过程,给教师和学生一个客观评价,以激励性评价为主。

  6、在开展课程研究的过程中请有关专家和上级领导及时指导、帮助,以使课题研究获得成功。

  六、课程评价

  (一)对课程的评价

  每学期结束时,学校要召开任课教师会议,听取任课教师对课程建设的意见,及时修正不足,完善方案;同时,要对实施的年级进行问卷调查或召开座谈会,关注学生喜好的程度,也听取学生乃至家长、社会人士的建议和意见。

  (二)对学生的评价

  在该课程中,对学生的评价主要是过程性评价。一是建立成长档案袋,让学生自己收集学习过程中反映自己成长的资料,如学习时收集到的故事、照片,办的剪贴报,写的采访日记、调查报告,家长、教师、社会人士的评价等。二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设计相应的评价表,随时进行评价。最后在一学期结束时,进行终结性的评价,评价的形式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体现多样性。

  (三)对教师的评价

  一是教师自我反思性评价:每一个主题内容的教学完成后,认真进行反思总结。

  二是教学督察评价:学校重点检查备课、教师收集的资料及课堂教学。

  总之,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就是我们不断学习、发展、成长的过程。我们愿继续努力,积极投身于课程改革的洪流中,去开拓、去创新,用智慧和汗水谱写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新篇章。

  校本课程实施工作方案 篇3

  一、《中华古典诗词创作与欣赏》课程目标定位。

  诗词是心的灵动,情之迸发,智的体现,德的化身,美的象征,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之一,具有超越时空的生命力。丰义初中具有浓厚的诗词文化底蕴,阅读、欣赏、创作诗词的氛围浓厚。十多年来,我校持之以恒地开展了“让诗词走进校园”的活动,中华古典诗词创作与欣赏成为学校鲜明的办学特色之一。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注重继承与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也充分肯定了中华诗词在母语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在中小学阶段对学生提出近200首的诗词读背要求。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研究性学习更要求师生在共同探讨研究的过程中去学习,去提高。我们认为《中华古典诗词创作与欣赏》校办课程的开设不仅要满足新课标对所有学生基本的人文素质诗词教育的要求,又要为部分诗词爱好者的个性发展提供有利的环境和广阔的通道。而诗词教育对人才的科学文化素养和人文素养的养成有着极其重大的意义和作用,对推动和强化素质教育有着不可低估的影响。

  诗教是我国古代教育的重要内容。历朝历代都重视诗教工作。现在,在我国部分学校也已开展了诗教工作,但诗词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研究还是一个空白。我校编有《中华古典诗词创作与欣赏》教材、开设校本课程,迈出了诗词校本课程实践研究的第一步。开展诗教工作,让诗词真正走进课堂,走进学生生活,以继承弘扬祖国优秀传统文化,开阔学生视野,增长学生知识,发展学生智力,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热爱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情感,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

  诗词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不仅要让学生了解诗词,热爱诗词,更要研究如何让诗词走进学生生活,研究诗词对学生人格情感、知识积累、审美情趣和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以及与各学科之间的互补和促进作用。

  二、《中华古典诗词创作与欣赏》校本课程实施策略。

  1、健全组织,加强领导。1999年10月,由学校领导、诗教骨干教师组成课程开发领导小组,领导学校诗教工作,把诗教工作推广到各个年级、各个班级,并在此基础上成立学校“百草园”诗社,为师生提供了固定的活动场所。

  2、营造氛围,形成共识。开发诗词校本课程,关键在于提高广大师生的思想认识。为此,学校广播站增设了诗词赏析节目,班级黑板报开辟诗词学习专栏,学校布置了校园诗词创作宣传栏和校园诗词创作黑板报。语文阅读课增加诗歌赏析吟诵,音乐课练唱古典诗词歌曲。20xx年8月,学校又布置了诗词长廊,定期介绍中华传统诗词,宣传师生诗作。校园各楼层墙壁上布置了师生诗词作品。校园的每一处花坛、每一片草地、每一条走廊、甬路,每一间教室、办公室的布置都体现诗词教学的特色。这些作品或从大处着手,或从小处落笔,以景取诗,以诗写景,诗化校园,学生徜徉其中,其景融融,其诗融融,其乐融融,长期接受着诗词的熏陶,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都能得到潜移默化的提高。诗化校园环境,营造诗词氛围,进一步使全校师生形成了共识。师生认识到诗教工作的重要性,爱诗、读诗、写诗的兴趣渐渐浓厚起来。

  3、课程保证,活动推进。学校每周开设一节“诗歌”研究性学习课程,要求教师指导性和创造性地用好《中华古典诗词创作与欣赏》校本教材,在不增加学生学业负担的前提下认真上好“诗歌”课。每个学生备有一本《诗词诵读袖珍集》随身携带,学生把已经学会的诗歌摘抄在《诗词诵读袖珍集》上,内容和格式由学生自由设计,可以给诗歌配上插图或者写上自己的读诗体会,这本集子最大的优点就是携带方便,便于学生随时背诵复习巩固。袖珍集还可以收藏在学生的成长记录袋内长期保存。通过丰富多彩的诗歌综合实践活动提升师生素养。各班或年级段组织的活动的形式多种多样,如诵诗会、诗歌接龙、诗文表演、诗歌主题活动、诗词知识知多少、诗词名人会、诗词典故趣闻、诗词创作大赛等。活动的内容与时令、传统节日、重大时闻相结合,如四月份学习革命先烈,组织学生朗读烈士诗选,了解烈士事迹,诗写学习感受。活动前,精心策划,活动中认真组织,活动后注重成果评价和资料收集。

  4、注重考核,建全制度。实施诗词校本课程的过程中,我校坚持让学生创作与欣赏古典诗词并注重考核,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我们还在不断地实践过程中总结考核经验,设计《诗歌素养发展手册》使定期考核制度化。考核分学期考核、年段考核、毕业考核三种形式。由学校组织相关人员对学生进行等级考核,学期考核由诗歌任课教师负责进行,每首必背。年段考核、毕业考核由学校指派专人负责。学期考核、年段考核、毕业考核等级均记载在《诗歌素养发展手册》之中。年段考核为优秀的学生学校给予张榜表扬,授予“校园诗人”称号,发给证书。在强化诗词积累的过程中,教师充分发挥引导、激励和帮助的作用,努力保护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爱好,让学生从内心深处愿意、乐意创作。

  5、出版诗刊,鼓励创作。读诗是体味,创作是内化。在强化诗词背诵积累的同时,我们提倡并鼓励部分对诗词有浓厚兴趣的师生尝试进行诗歌创作活动。教师做好指导工作,创设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创作氛围,采用如“读后抒怀”、“赏画题诗”、“观景联句”、“生活采风”等多种形式培养学生创作诗歌的兴趣。为了鼓励学生的创作活动,我们组织诗教辅导员对学生的诗作进行认真修改,集辑出版,并择优推荐到上级诗刊发表。自1999年秋学期组建“百草园”诗社以来,学校一直坚持把“中华诗词进校园”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学校“铸品牌,创特色”的重头戏。积极组织和开展形式多样的诗教活动。袁德林同志曾以“百草园植中华根,千家诗铸民族魂”寄予百草园诗社。至目前,全校已有千余名师生接受过程度不同古典诗词的培训,创作诗词6000多首。其中被《跨世纪中学生诗词选》、《广州诗词》、《中州诗词》等省级以上诗报刊物录用100多首,被县级诗刊录用500余首,被校刊、画廊、墙报录用的超过3000首,并已自编出刊《百草园》诗刊9集。我们每学期在期中考试后还要进行一次全校性的诗词吟诵会。平时,还主动搜寻信息,积极组织学生参加诗词创作比赛,到目前为至已有数十人次、四十多篇作品获奖。近期又有6篇学生诗作被省级刊物《中华诗词》录用。这些作品题材广泛,内容健康,或写景,或咏物,或抒情。如热爱祖国、盼台统一、保护环境、绿化家园、丰义新貌、道德风尚等。学生的诗作能在《百草园》诗刊和其他刊物上发表,使他们心里面充满了成功创造的愉悦,促使他们在乐于读诗、写诗的同时,更主动更认真地学习语文,提高了他们多方面的素质。

  6、编撰教材,形成特色。随着校园诗教工作不断深入开展,师生的文化底蕴深厚了,教师学生的诗词修养大幅度提高了,学生们学诗、写诗的热情高涨。同时我们也深深地感到没有一套自己的教材的确存在诸多不便:教师对学生诗歌诵读的指导缺乏凭借,学生学习诗歌也缺乏依托,诗教活动的时间也得不到保障。20xx年暑假,我校成立教材编写小组,首先通过问卷的方式在学生中进行学习需求调查,在教师和家长中进行校本教材开发可行性调查。广泛调查之后撰写调查报告,在此基础上初步拟订教材开发方案,并召开家长、教师、学生代表座谈会,对方案进行进一步讨论。最关键的是请有关专家对方案进行论证,提出修改意见,最后在专家参与,教材编写小组成员集体策划共同努力下《中华古典诗词创作与欣赏》校本教材应运而生。

  7、课程融合,学科互补。多年的探索之后,在我校诗教已不单单是一门课程,而是已经融合在所有教学活动之中,渗透在各个学科的课堂教学之中,扎根在师生的心灵深处。单纯的诗歌教学也许比较生硬,甚至乏味。通过长时间的实践研究我们已经让诗词这一文化瑰宝走进了学生的课堂,让诗词与学科知识相融合,与各科教学相融合,通过诗词配乐,配画,配新解,将诗词的吟诵、品味、聆听、体悟融入语文、音乐、品德与社会、美术、体育等学科教学中,让学生从传统文化诗词中汲取养料,塑造良好的品德,弘扬民族精神。学校文娱活动或重大表演必有诗词吟诵,节目的主持必有诗化的语言,匠心独运,诗词的渗透融合达到了一种胜境。我们还根据学校实际对提升学生诗词素养制定了总体目标。培养和发展学生诗词素养的总体目标如下:

  1、认识中华传统诗词的博大精深,吸取中华传统诗词文化的营养,逐步养成弘扬传统优秀文化的意识和责任感。

  2、在诗词诵读、品味、创作过程中,提高审美能力:

  ①提高对诗词反映的客观世界美好事物的接受能力(欣赏能力);

  ②提高对诗词反映的客观美的主观解释能力(理解力);

  ③能逐渐在头脑中构建出每首诗所描绘的画面,能主观解释色彩的物象(构象力),积累构象化程度的审美经验,净化心灵,受到诗词艺术美的熏陶。

  3、在诗词诵读、品味、创作过程中,增强认知能力:能由浅入深地分辨诗的感情类型,通过诗词感知诗人丰富的.精神世界体验诗人的人生观、道德观;积累诗词文学知识,知道诗歌起源于劳动,起源于生活的道理,知道诗词与政治、经济等社会要素之间的关系,能通过诗歌了解我国社会发展的历史,了解历史上各个朝代的社会、生活、自然方面的状况,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

  4、在诗词诵读、品味、创作过程中,了解诗词超凡的想象力和奇妙的构思力,启迪智慧、开拓思维,习得创作技巧,培养创新精神。

  5、在诗词诵读、品味、创作过程中,懂得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等道理,知道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丑、恶”,学会关爱他人,热爱生活,克服和抑制不良的意志行为习惯,自尊、自重、自强、自信,养成高雅、纯洁、健康的品格、情调、趣味,树立远大志向。

  6、喜爱、阅读、吟诵、积累中华诗词渐成一种自觉的心理需求和文化需求,让名篇佳句伴随身心健康发展,用诗词为自己的生活添得一种乐趣,并在道德素质、心理素质、文化素质的发展中日益显示其作用。

  7、能在平时的说话和习作中引用一些名言佳句,尝试用诗歌形式表达一刹那间触动的情感和生活。

  8、关心学校诗歌特色教育,积极参加诗词综合实践活动。

  三、《中华古典诗词创作与欣赏校本课程》校本课程实施成效。

  1、通过《中华古典诗词创作与欣赏》教学,提升了学生素养。通过古诗词教学,使学生认识到我们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史,有着灿烂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认识到中华语言的改革发展兴衰史,就是中华民族寻求进步、探索文明的历史;认识到热爱祖国,离不开祖国语言文字的传承和依托。所有这些,对学生的人格塑造、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对学生良好道德观的的形成,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激发了学生对中华诗词的热爱,提升了学生人文素养。在祖国传统优秀文化的浸润和影响下,我遵纪守法,刻苦学习,关爱别人,助人为乐,在学生中已蔚然成风;拾金不昧、宽容诚信、敬老爱幼、言行文明,已成为学校的亮丽风景。通过古诗词教学,不仅传承了祖国的优秀文化,而且直接提高学生的诵读能力和语文综合素养。长期的古诗词诵读,使学生记诵能力不断增强,大段大段的名篇名段,学生很快就能背出来,这对靠积累来提高的语文学习来说,无疑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不少学生能将平日积累、背诵过的古诗文中的名句,恰当地运用到自己的言谈和习作中去,或说明事理,或抒情,为言谈和习作增添了不少光彩。几年来,学生在各级各类报刊发表作品300余篇。

  2、通过诗教校本课程开发,促进了教师和学生共同成长。诗教校本课程的开发和落实都是靠教师完成的。教师的诗文素养决定了校本课程实施的效果。所以教师学生必须同步发展。在学校内部,我们不仅要求教师带头诵诗,同时倡导教师写诗。近年来,我校师生的诗词作品不断出现在《江海诗词》、《盐都诗词》等诗刊诗书中。

  3、通过学校诗教活动,促进了家长诗文素养的提高。学生阅读写作诗文,必然会引起家长的关注,也需要家长的参与和辅导,天长日久,在学生的带动下,家长也参与到活动中来。有不少家长与自己的孩子一块背诗、联句,共同作诗配画,办小报,部分家长还帮学生将有关古诗文进行艺术创作,编成表演短剧或相声演出,借助艺术的形式表现诗意,使抽象化的东西变形象了,增强了学生对原作的理解和把握。同时也在无形中使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传播、渗透到众多家庭之中,熏陶和影响了广大的家长,“书画盈室,遍地诗声”的文化家庭越来越多,这对整个社会的文化建设、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构建和谐社会也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4、通过校本课程开发,促进了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我校积极开展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研究,既陶冶了学生的情操与修养,丰富了学生的思想与知识,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语文综合素质有了明显的提高,又有力地推动了我校教育科研的开展、一流师资队伍的形成、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学校先后被评为江苏省实施教育现代化工程示范初中、江苏省绿色学校、江苏省平安校园、盐城市文明学单位,江苏省诗教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四、《中华古典诗词创作与欣赏校本课程》实施经验与反思。

  十多年的实践,我们不仅在探索校本课程新的发展之路上付出了努力,更重要的是我们不断回望自己走过的路,哪些步子迈得太大了,哪些地方走了弯路,哪些脚步还不够踏实,我们应该怎样走得更稳更自信。我们发现了校本课程实施中的很多不足,并思考着改进的方法。《中华古典诗词创作与欣赏》教材急待再度开发,我们已经酝酿了比较成熟的开发方案,把教材开发成学生更容易接受更愿意学习,更有利于教师在课堂上操作的教材。我们要把诗词教学活动搞得更深入人心更具有感染力,让学生在轻松的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课程改革的路还很长,我们也深深地认识到肩上责任的重大,但我们相信只要坚持这样一步一个脚印地走下去,我们必将走进改革的成功之门,为优质均衡、促进公平,塑创学校特色作出我们的努力。

  校本课程实施工作方案 篇4

  一、指导思想:

  以新一轮课程改革一切为了学生,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教育理念为指导,从学校的实际状况和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构建学校办学特色,打造个性化学校形象,发展学生特长,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以适应社会进步,科教发展,教育改革的客观要求。

  二、实施目标:

  1、校本课程要体现基础性:

  基础教育要重视基础,校本课程将立足于打好学生文化基础、品德基础、身心基础为目标。全面发展学生的能力,促进学生对学科知识的综合和运用。

  2、校本课程要体现发展性:

  根据学校实际状况,兼顾到每个学生的发展需要,树立着眼于学生发展的教育价值观,把为学生的发展服务当作校本课程的基本价值取向。

  3、校本课程要体现现实性:

  校本课程是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而开设了课程,在开发过程中主要依靠学校的自身力量来完成,所以要充分考虑本校老师队伍的整体实力,科研水平及学生的发展情况,还有学校的设备资金等因素,目标不能远离实际。

  4、校本课程要体现主体性:

  校本课程的主体性体现在课程的开发和实施需要,教师的.充分参与,在课程的开发和实施中要重视教师的主动精神,要发扬团结协作的精神,使校本课程得到更大的开发。同时,还要充分了解和反映学生的实际,重视学生参与,注意学生的反馈信息,不断根据学生的需要完善优化校本课程。

  三、实施内容:

  (一)、建立健全校本课程开发体系

  校本开发不是一两个人能完成的,是由校长、课程专家、教师、学生家长等共同参与的。学校要形成开发校本课程的组织网络,形成领导小组教研组教师学生的开发网络,通力合作,共同创建学习化校园。

  1、成立课程开发领导小组(负责课程的初步审议)

  组长:蒋志敏

  副组长:乔磊、赵春丽

  组员:班主任、自然、社会、综合实践课程等相关教师

  2、成立课程开发研究小组(负责课程的具体开发)

  组长:蒋志敏

  副组长:乔磊赵春丽

  组员:班主任、自然、社会、综合实践课程等相关教师

  (二)、加强校本课程开发的师资培训和课题研讨

  1、在校本培训中设立校本课程开发专题,进行讲座辅导和自学研讨,深入领会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和作用,提高认识,明确目标。

  2、以学科教研组为单位,根据学科特点、学生实际、学校状况、及目标导向等因素,研究开发校本教材,将此作为教研组教研活动和集体备课活动的一个重要内容。

  3、强化科研意识,以校本教材开发为课题展开研讨,使校本教材的开发步入科研、教研的科学轨道。

  4、创造条件,开展校本课程开发的技能培训。

  (三)、校本课程开发的实施程序:

  1、成立组织。

  2、通过学生座谈等了解学生各种需求。

  3、全面评估分析确定校本课程总体目标,制定校本课程的大致结构。

  4、制定校本课程开发指南。

  5、培训教师教师申报课程对教师申报课程进行审议编订《学生选修课程目录及课程介绍》。

  6、向学生公布《学生选修课程目录及课程介绍》。

  7、组织学生选择课程。

  8、确定校本课程。

  9、形成完整的《校本课程开发方案》。

  10、任课教师拟订具体的《课程纲要》。

  (四)、校本课程的结构:

  根据学校实际,完全靠自己开发的校本教材

  艺术课程:美术、书法

  技能课程:生物、物理实验、各兴趣小组

  专题课程:心理辅导等

  (五)、校本课程的评价

  1、学生学习评价:问卷调查。

  2、学习效果评价:信息反馈。

  3、课程评价体系。

  (六)几点要求

  1、加强校际间的校本课程交流借鉴。

  2、注重特长生的培养。

  3、体现特色课程设计。

  校本课程实施工作方案 篇5

  一、指导思想

  1、为全面贯彻国家课程计划,我校将在严格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开发和实施校本课程,构建我校新的课程模式。我们将以《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精神的要求为依据,坚持以人为本,让学生体验运动激情,感受足球魅力,培养体格健魄、充满自信的文明小学生,从而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

  2、我校校本课程以“我自信,我能行,我成功”为基本理念,开设“快乐足球”这门必修课程,每周1节“快乐足球”由体育老师和专业教练在体育与健康课时中抽出课时引导学生探讨足球文化、传授足球技艺。

  二、资源及需求分析

  1、学生资源分析

  (1)我校是“青岛市少儿足球训练基地学校”。足球是我校的传统体育项目,学校从1999年起就一直拥有自己的“学校足球代表队”,专业水平不断上升,他们曾多次代表学校参加了市、区重要赛事,并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因此,把“快乐足球”设为我校校本课程之一,既能巩固多年来取得的体育教育成果,利国利民,又能凸现学校办学特色。

  (2)我校由2004年重建,学校环境优美,设施齐全,具备使用现代技术施教的硬件、设备和人力资源。并有一个专业的人工草皮足球运动场。

  (3)学校有一支思想观念新、敬业精神强、师德高尚的年轻教师队伍。专职体育教师3名。

  2、社会资源

  “青岛市、区小学生足球赛”每年定期举行,为我校校本课程“快乐足球”的课程开发、发展、交流及成果展示搭建了一个平台,打开了一个窗口。既可以开阔师生的视野,提供更多有利于课程开发的资源,也给学校一个展示特色、检阅成果的机会,便于学校形成具有该课程特色的开发,实施、评价和拓展的管理机制。

  3、需求分析

  (1)增加学生体质,积极投身“全民健身运动”,是国家的需要,更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足球,是现代开展的`范围最广、影响最大的世界级体育运动项目之一。从中世纪以前的“哈巴斯托姆”游戏到1904年“国际足球协会联合会(fifa)”在法国的成立,从我国汉朝“蹴鞠”、“蹋鞠”到1951年我国第一届足球比赛的举行,足球在全世界已走过了漫长的岁月。由于足球运动的对抗性强、技术多样、战术丰富,不仅有效发展人的身体素质,提高器官的机能,而且有助于发展运动员的勇敢顽强、机智果敢的心理品质和团结互助、遵守纪律、培植自信的精神,故全世界人民都喜爱它,并把它发展成为一种文化、一类产业,成为一个国家强盛、文明的标志。学校拟把“快乐足球”开发成“足球文化”,正是顺应时代的需要,更是结合学校实际――培养“朝气蓬勃、充满自信,健康向上”重庆中路第一小学全体学生的需要。

  (2)锻炼学生身体,磨炼学生意志,塑造学生人格,是学生未来成长的需要,是在为学生的一生发展奠基。

  三、课程开发及实施目标

  ㈠总体目标:坚持以人为本,着眼于学生全面发展,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让学生体验运动激情,分享足球快乐,感悟足球文化,从而培植学生的自信心;发挥学生特长,彰显学生个性,培养出身心健康、充满自信的重中一学生。

  (1)通过足球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让学生走进足球文化领域,涉猎足球与历史、足球与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多方面的融合,感受其丰富文化内涵;让学生走向足球场地,掌握运动技能,体验运动激情,体验挫折,走向成功。

  (2)开发校内外资源,培养学生的特长,保护他们的兴趣、爱好和创造力,力争每个人都拥有一技之长,都有才艺展示,或当“体育名星”。

  (3)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勤于实践,着眼于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以促使他们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以及科学的学习方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

  ㈡具体目标

  1、“快乐足球”系列目标

  (1)小学低年级(一、二年级)目标

  a、知识与技能:认识足球,了解足球的起源、发展及作用;走进足球场,了解最基本的足球动作;会观看足球,具有积累足球信息的初步意识,从而关心足球运动。

  b、方法与过程:做场外文明观众,观察、感知足球(赛),会画足球;初步体验身体对足球的控制。

  c、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校内足球明星和代表队,了解他们的战绩,增强荣誉感,培养自信心。

  (2)小学中年级(三、四年级)目标

  a、知识与技能:学生掌握足球运动的起源和发展,了解足球比赛的基本规则,初步学会搜集足球信息的方法,从中体会学习足球知识的乐趣;进一步提高他们对足球的运球、控球等技能的培养。

  b、方法与过程:场内外知识的讲解,以及简单的比赛模仿,锻炼学生各身体部位的协调能力,通过录相、上网等重要赛事的观看,让他们更加全面了解国内外足球现状,更加关注、热爱足球。

  c、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具有初步的团结守纪、协作一致的精神,磨炼坚韧的意志和自强不息的战斗力,培养集体荣誉感和个人自信心。

  (3)小学高年级(五、六年级)目标

  a、知识与技能:全面了解国内外足球发展历程及现状,基本熟悉足球比赛的基本规则,自觉收集足球信息、自我体会足球知识乐趣,全面掌握运球、控球、传球、停球等各方面技术,基本能上场比赛。

  b、方法与过程:自主收集国内外足球信息,自觉投身足球运动,集体探究足球与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的关系。

  c、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勇敢顽强、机智果断的心理品质养成守纪守时、团结互助的作风,培植自信心。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四、课程开发原则

  1、主体性原则:以师生为主体,运用不同的组织形式及方法激发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主动获取信息,在校本课程中去实践、去感悟、去体验,从而能自觉地接受教育。

  2、实践性原则:把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放在首位,以实践体验活动为主要形式,做到课堂知识传授与师生共同实践相得益彰。

  3、灵活性原则:课题开发、学年(期)计划、单元划分、课时教案都要视学生的实际及有形和无形资源的可开发度来决定,要着眼于学生在小学六年中以及一生中的可持续发展而灵活取材,开放时空。

  4、综合性原则:

  内容的综合性——每一个版块不能过于单一,版块之间要有逻辑联系并合成为一个完整的体系。

  要求的综合性——内容的综合直接达到目标的综合,不能顾此失彼。

  教育功能的综合——以培养学生“自信、成功”为教育理念。

  五、课程开发策略

  1、学校以“快乐足球”为突破口,打开足球与知识、技能、身体、身心、政治、经济、文化等诸方面的沟通大门,由体育教师组织开发适合全校学生、不同的内容,实现学校办学特色与课程开发的有机融合。

  3、让学生多才多艺,内练素质、外树礼仪形象,积极营造健康向上,充满生机的校园文化。

  4、建立家长学校,建立社区、家庭、学校教育协作会,充分调动各方力量参与学校课程开发之中。

  校本课程实施工作方案 篇6

  一、指导思想

  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和课程标准为指导,结合“着眼素质、扎实基础、全面发展、办出特色”的学校办学宗旨和育人理念,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透过尊重学生、信任学生、指导学生等手段和途径,让每一位学生的个性都得到用心有效地发展,并以此为契机,争创学校特色,努力提升教学质量,最终促使学校、教师、学生共同成长。

  二、开发目标

  1、坚持自愿自主、灵活开放的原则,给学生想象、创造空间,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发展个性特长,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自我完善的潜力。

  2、根据学生的实际状况,实现目标多元资料宽泛,用心拓展学生的知识领域,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潜力。

  3、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和审美潜力,陶冶情操、增进身心健康,使学生热爱生活,适应社会。

  4、透过校本课程的开发,进一步培养具有科研潜力和较高综合素质的教师团队。

  三、校本课程开发的主要资料

  1、基础性课程:

  《‘五个一’养成教育》、《古诗词鉴赏》、《智力数学》等。

  2、丰富性课程:

  《语文实践》、《数字与生活》、《数字日记》、《好词佳句》、《法在身边》、《化学与健康》、《探索自然》等。

  3、发展性课程:

  根据本校实际状况,用心开展兴趣小组活动:计算机基础应用、英语角、舞蹈、绘画、书法、版报、广播、写作等。

  四、校本课程教材编写要求

  为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潜力,我们将根据教师的个性特长,以教师丰富的实践为基础,选取参考有关资料,诱导教师透过超多的创造性劳动,自编或选编校本课程教材。学校主要是审核、并适当资助教材的刊印整理,保证校本课程教材的科学、合理、有效。

  五、校本课程的开发步骤

  ㈠建立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

  ㈡进行前期论证

  1、结合现有资源,透过问卷调查等形式征集教师的意见,确定校本课程开发实施的具体科目及资料。

  2、就即将开发实施的校本课程征求学生及家长的.意见,考察所开发的课程是否贴合学生及家长的意愿与需要,如贴合需要的,学校负责可行性论证;如不贴合的,则取消该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计划。

  ㈢师资培训

  随着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和素质教育的深化,校本课程的资料和形式将越来越丰富多样。在职教师能否适应与承担新课程的教学任务,已成为提高校本课程教学质量的关键。根据学校在职教师的现状,特制订目前师资培训的计划与方法。

  方式与途径:

  1、培训,参加各级培训、观摩和讲座。

  2、实践,开设示范课、开展专业研讨。

  3、学习,学校带给相应书籍资料和网络平台,让老师经过一段时光的学习,掌握一门或几门校本课程教学潜力。

  资料:

  1、校本课程开发实施的理论指导。

  2、教师专业知识培训。根据教师的个性特长,对担任校本课程的教师进行相关专业知识培训与辅导。

  ㈣撰写校本课程纲要

  课程纲要阐明以下几方面资料:

  1、课程目标,应全面、恰当、清晰地阐述课程涉及的目标与学习水平。

  2、课程资料或活动安排,根据教师开发的主题或科目作相应安排。

  3、课程实施,包括方法、组织形式、课时安排、场地、设备、班组规模等。

  4、课程评价,主要对学生学业成绩的评定,涉及评定方式、记分方式、成绩来源等。

  ㈤健全管理制度

  为确保校本课程开发质量,学校将进一步拟定相应的校本课程管理制度:

  1、校本课程开发审议制度;

  2、校本课程评价制度;

  3、校本课程管理岗位职责制等。

  ㈥配套措施

  1、教务处、教研组要用心帮忙教师制订好教学计划,负责协调安排和组织指导教学计划的执行。

  2、学校将聘请社会有关人员担任部分课程的教学,邀请教研部门领导到校指导工作。

  3、校本课程与必修课程一样,计入教师工作量,工作实绩载入业务档案。

  4、学校尽可能保证课程开展必需的经费、器材等物质条件。

  5、完善管理网络和运作流程,确保我校校本课程从无到有,从有到精,尽快构成特色。

  六、校本课程的评价

  1、教师评价:

  ⑴教师执教务必有计划、有进度、有教案,有考勤评价记录。

  ⑵教师应按学校整体教学计划的要求,到达规定的课时与教学目标。

  ⑶教师应保存学生的作品、资料及在活动、竞赛中取得的成绩资料。

  ⑷任课教师要认真写好教学案例,及时总结反思等。

  ⑸学校及时做好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监控和测评工作,参与听、评课的指导,随时调控校本课程的开发实施状况。

  ⑹学校透过听课、查阅资料、调查访问等形式,每学期对教师考核,并记入业务档案。

  2、学生评价:

  校本课程对学生评价主要是发展性评价:

  一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如情感态度价值观、用心性、参与状况等,可分为“优秀、良好、合格、一般”等形式记录在案,作为“优秀学生”评比条件。

  二看学生学习的成果展现,学生成果可透过实践操作、作品、竞赛、汇报演出等形式展示,成绩优秀者予以表彰并收入成长记录袋,记入学生成长报告册及其它相关档案内。

  校本课程实施工作方案 篇7

  “合唱”作为学校音乐活动的重要组成部份,有着深远的现实意义。是学校音乐教育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合唱艺术能够启迪心智。对于孩子来说,尤其能培养其集体主义观念,提升其合作意识。通过长期训练和活动,可以净化学生的心灵,让学生能通过歌唱去体验真、善、美。

  课程目标

  1、根据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实施校本课程。从合唱入手,通过训练使学生了解合唱的相关知识,建立对合唱的'浓厚兴趣。

  2、掌握一些发声方法、发声技巧和基本的音乐常识、乐理知识。

  3、通过演唱一些内容积极向上的合唱曲目,净化学生的心灵,增长技能。

  课程内容

  了解合唱的相关知识,掌握一些发声方法、发声技巧和基本的音乐常识、乐理知识。在一学期内能演唱《小黄鹂鸟》《大中国》等合唱曲。

  适应对象

  六年级

  总课时:5课时

  注意事项

  合唱不能急于求成,首先要加强单旋律的音准训练和节奏训练,为合唱教学打下扎实的基础。

  预期效果

  通过合唱教学,培养学生建立对合唱的浓厚兴趣,将教学与视谱、唱歌、欣赏、创作结合起来,掌握一些发声方法、发声技巧和基本的音乐常识、乐理知识。在一学期内能演唱一些内容积极向上的合唱曲目,并在学期结束时顺利展示。

  具体措施

  1、保证校本课程实施的时间,合理有序地安排教学内容。

  2、认真备好合唱校本课程的教案。

  3、采用集体教学和实践活动教学的方式。

  4、唱与趣相结合,真正把校本课程的研究与开发落到实处。

  校本课程实施工作方案 篇8

  一、课程目标

  中国古代文化经典浓缩了“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等多方面知识,是中国文化的瑰宝,是古人留给我们的一笔丰厚的遗产。它不仅为当代中国人所继承,而且引起世界许多国家人民的重视,传统蒙学课本《三字经》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儿童道德丛书》,许多经典被译成多国文字,所以,让中国的儿童诵读中国古代文化经典具有重要性和必要性。

  其次,科学研究表明,人的大脑约有140多亿个神经细胞组成,而经常使用的仅占脑细胞总量的10%——20%,大多数脑细胞处于修整、后备状态,也就是说,儿童的大脑有挖掘不尽的潜能,让他们背诵大量古诗、古文大有也处。因为他们的头脑里储存的东西不多,且由于相互干扰少,容易把东西装进去并不会遗忘。虽然很多经典的内容学生一时无法理解,只要让他们装在脑子时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对知识理解能力的增强,这些东西就会发生质的变化,成为融会贯通的知识,到那时便是一笔丰富的财产。

  再次,我校以“以人为本,追求卓越”为办学理念,确立了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宽厚的知识素养、浓厚的探究欲望、亮丽的爱好特长”的培养目标,以“厚德健体、崇文明理”为校训,经典的古诗词的诵读与积累可以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丰厚学生的人文底蕴,培养崇尚文明礼仪、行为文明雅致,明白事理,勤于探究,善于思考的西新人。

  基于以上三点,我们决定在全校开设《中国传统文化经典诵读》课程,其目的在于宏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培养塑造一代具有丰厚文化底蕴及现代意识为一体的跨世纪人才,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同时,在诵读中开发儿童的记忆潜能,陶冶情操,为学生健全的人格发展与良好的性情修养形成奠基。基于这种目的,我们确立《中国传统文化经典诵读》课程目标如下:

  1、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厚博大,了解国古代的优秀诗文。

  2、在读古文、背古诗的过程中,宏扬中国传统文化,培养爱国情感。

  3、丰富学生的文学储备,加强其文学功底,促进学生成为一代具有丰厚文化底蕴的新世纪人才。

  4、通过读古文、背古诗,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帮助学生修身养性,净化心灵,陶冶情操。

  5、开发儿童的记忆潜能,发展学生的语言、思维、想象及表达能力,为儿童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二、课程内容

  中国传统文化既有其精华之处,但也有其糟粕,所以我们应当具有选择性地吸取精华。故在诵读内容的选择上,我们一定要慎重。那些被称之为“经典”的诗文,和对学生的人格发展、性情修为乃至人世观、世界观、价值观等的形成具有正面影响的优秀篇章,是我们的道选。我们确定的诵读内容主要为以下六个:

  (一)唐诗宋词

  古诗作为一种文学载体,一直以来被语文教材选作范例。尤其是新课程改革以来,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上已明确规定了各年级要求背诵的篇目。结合学生实际,我们将唐诗宋词作为诵读的首选,并确定了具体目标:

  (二)古代蒙学教学

  在所有的蒙学书中,最流行的便是《三字经》、《百家姓》、《千字经》《弟子规》,读《三字经》以习见闻,三字一句,合辙押韵,便于低年段学生诵读,所以《三字经》被列为低年段学生诵读内容之列。

  (三)成语故事

  故事是学生喜闻乐见的文学形式,而成语故事的学习不仅能提供文学滋养,而且融会在成语故事中的智慧、风骨、胸怀和操守都将成为新一代青少年学习的重要资源。学生从小学低年级开始接触成语故事,不仅很快可以熟记成诵,而且丰富的知识、深刻的寓意可以使他们终身受益。

  (四)古诗文选粹

  古诗文是中国文学的瑰宝,是灿烂的文化。古诗文的学习能更好地传承祖国的文化,对学生良好品格的形成、人文素养的提升有积极意义。

  三、课程实施

  (一)实施原则

  1、生本性原则。

  由于国家课程的统一性、规定性和单一性,往往顾及不到每个学校学生的兴趣爱好、实际水平和发展需求,因而长期以来作为受教育者的学生,很少有选择什么样的教育的权力。校本课程开了的终极目的就是改变学校教育远离学生生活实际、发展水平、发展需求的课程运行模式。《中国传统文化经典诵读》的开发就是充分尊重和满足学生需要,以学生素质发展、个性和人格得到更充分,自由发展和健全为目的的,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我们要始终坚持以学生需求为本。

  2、趣味性原则。

  指校本课程的开发要照顾到小学生的心理特点,课程的内容要丰富多彩,富有吸引力,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我们还要时时关注学生的学习感受、兴趣、乐趣,真正让学生学有所乐,学有所得。

  3、教育性原则。

  古诗文和所有的文学体裁一样,具有认识、审美、娱乐和教育的功能,所以《中国传统文化经典诵读》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必须考虑其教育功能,要能通过诵读经典诗文、净化孩子的心灵,陶冶孩子的情操,培养孩子的道德修养,提高孩子的审美情趣。

  4、整体性原则。

  作为一门校课程,它的开发实践是学校的一项基本校策,是学校个性化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涉及各个年级、各个学科、各位师生,所以,在实施过程中,我们必须兼顾全体,以低起点、高规格、抓全面、促个性作为指针。

  5、差异性原则。

  在实施本课程的过程中,我们必须考虑实际的学生层次性、差异性,对学生,我们强调面向全体,但也不能忽视由于受个人修养、禀赋、爱好制约而呈现的水平参差不齐的状况,给予不同的学生以不同的要求和切合实际的指导。

  (二)实施形式

  儿童天性好动,喜欢嬉戏,单纯的背诵很难让儿童接受,必须采取活泼多样的形式来实施校本课程。我们主要用诵读、赏析、竞赛、表演汇报四种形式。

  1、诵读:由老师根据实际情况统一安排诵读内容,学生自由选择喜欢的方式诵读。包括集体诵读,指名诵读、接龙诵读、男女生对读等。

  2、赏析:教师选择内容(内容一般为优美的、经典的段篇)组织学生听录音或听范读欣赏其文字的优美,从而让学生感受到文字之美,声音之美,意境之美。

  3、竞赛:老师安排某一时间,在班内、班与班之间,或者年级之间开展诵读赛,例如“古诗诵读擂台赛”,“大家来背《三字经》”等等。

  4、表演汇报:利用大型节日或班队会的时间将诵读作为一种节目让学生在舞台上展示表演。比如安排“读书会”、“诵读会”等等,让每个学生有机会汇报展示自己的背诵、朗读才能。

  (三)实施建议

  1、《中国传统文化经典诵读》课程要以学生活动为主,不能上成语文课或者语文活动课。

  2、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切忌强制性要求学生背什么、背多少。

  3、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不能让学生感觉诵读是一种负担。

  4、实施过程中,要结合实际选择恰当的方法,灵活安排内容和教学过程。

  5、诵读应结合实施计划,有步骤、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切忌盲无目的读和背。

  四、课程评价

  课程评价的目的是全面考察学生的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以评价这种手段检验教师的课程实施情况,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中国传统文化经典诵读》课程的评价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评价内容

  1、学生参与经典诵读的态度及表现。

  2、学生诵读经典的成果。

  3、教师实施课程情况评价。

  (二)评价形式

  1、学生自评:学生自己对照参加本课程以来的变化,自己对自己评价。

  2、教师评价:教师根据学生在学习中的表现,投入程度及运用技巧的能力,给学生适当的评价。教师可以用档案袋、成绩表等方式作简单记录。

  3、学校评价:学生对被评价者的表现给予合适的评价。

  (三)评价建议

  1、本课程不采用书面考试可考查的方式,评价依据平时的记录和学生成果。

  2、评价以激励为主,在确定学生等级时一般不设定不合格,而是分“优秀、良好、合格”等次。

  3、学生成果展示注意多样性。

【校本课程实施工作方案】相关文章:

校本课程实施工作方案11-28

校本课程实施方案02-08

校本课程的开发及实施总结11-29

校本课程开发实施方案06-10

足球校本课程实施方案04-17

2023校本课程实施方案02-20

篮球校本课程实施方案04-07

校本课程实施方案范文12-12

2022校本课程实施方案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