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新农村民居建筑色彩规划
新农村民居建筑色彩规划【1】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也在如火如荼的开展着,特别是新农村民居建筑发展迅速。
色彩作为新农村民居建筑视觉表现最为直观的语言,对于新农村民居建筑发展无论是装饰风格、区域划分、功能体现、情感表达、文化展示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与价值。
本文从新农村民居建筑色彩规划研究的背景、意义、原则等方面进行分析,力图找寻适合我国新农村民居色彩规划的思路。
关键词:新农村;民居建筑;色彩规划;研究
1新农村民居建筑色彩规划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1研究背景
随着广大农村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在追求更高的居住质量、居住环境的同时,更多的人把目光投射到新农村民居建筑外观、村容面貌上来。
各种样式的民居建筑如雨后春笋般地出现在新农村建设中,逐渐改变了农村的原本面貌。
然而新农村民居建筑的建设是一项艰巨而长期的任务,并不能一蹴而就。
很多地区盲目快速地对新农村民居建筑进行建设,使新农村民居建筑在色彩运用上出现了缺乏地方特色、色彩紊乱以及对原有村落色彩的任意改变等都成为了影响新农村民居建筑发展的新问题。
因此,对新农村民居建筑色彩研究与讨论为更加科学合理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奠定基础。
1.2研究的意义
1.2.1装饰作用
建筑的完整表达可以通过形式、质感、色彩三要素来表达,而色彩是三要素中最具有视觉冲击力和表现力的因素,也是美化建筑最为直接和最为经济的表达手段。
对于新农村民居建筑设计来说,色彩作为设计当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整个新农村民居建筑装饰具有独特的地位,它就像建筑的衣服一样,装点着建筑的外表。
1.2.2标识作用
色彩在装饰新农村民居建筑的同时,也起到了重要的标识作用。
通常色彩的标识作用被运用到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运用在同一建筑中。
色彩可以被运用到同一建筑的不同组成部分中,用不同的色彩代表不同的使用功能。
第二,运用在不同使用功能的建筑之间。
在新农村建设的整体规划中,要充分考虑到建筑功能的多样性。
民居建筑与周围的商业建筑、娱乐建筑、办公建筑等之间在使用功能上有很大的差异性,如果他们色彩雷同,会造成怎样单调与紊乱。
色彩作为建筑之间功能划分与标识导向的一种强有力的手段,不仅可以满足不同的功能需求,又能使建筑识别感、标识性更为突出。
第三,运用在处于不同地理位置上的建筑群落。
由于各地拥有不同的地理环境、自然资源、人文风俗等,各地农村民居建筑色彩会呈现出很大的差异性,同时,这种色彩差异性被深深的打下了地方特色的烙印,譬如:南方水乡民居朴素、淡雅的色彩,常以白、灰两色装饰墙面。
少数民族的村落民居更以寓意深远、丰富的色彩展示的自己民族的民俗文化。
这些让人印象深刻的、地方特色鲜明的色彩使人们很快可分辨出其所处的地理位置,这就是色彩非常强烈的地方标识性。
1.2.3情感作用
在新农村民居建筑发展中,色彩的情感作用是从人们的生理、心理需求出发,赋予新农村民居建筑一种主观抽象感受。
全国各地农村民居建筑色彩有很大的差异性,这些差异性充分的反映了当地农村居民一定的生理、心理需求。
例如:高明度、低彩度、偏暖色的颜色运用在农村民居建筑中会使人感觉到明亮、温暖的感觉;高明度、低彩度、偏冷色的颜色运用在农村民居建筑中会使人感觉到凉爽、清新的感觉。
因此,科学合理的运用建筑色彩可以很好的满足当地居民生理和心理需求,调整心理平衡,抒发内心情感。
1.2.4文化意义
中国历史悠久,全国各地历史所遗留下来的文化遗产极为丰富。
中国各地农村民居建筑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中及其灿烂辉煌的组成部分。
各地农村独特的文化、历史、民族特色都在其民居建筑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迹。
因此,深入挖掘新农村当地鲜明的文化色彩,将其运用到新农村民居建筑色彩规划当中,会给新农村民居建筑赋予浓厚的文化特色。
1.2.5审美教育
随着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加快,新农村民居建筑色彩问题也日渐突出,这和我国没有相对完善的新农村民居建筑色彩标准配套有关,同时,也与参与新农村民居建设的设计师和当地居民缺乏系统的色彩审美教育有关。
色彩的审美教育是对色彩美学的一种系统的科学的认识教育,而这种色彩的审美教育应是从小培养的普及性教育。
通过对新农村民居建筑色彩进行深入的分析与研究,制定新农村民居建筑色彩标准,让更多的人们能够认识色彩的美,养成科学的色彩用色习惯,提高整个地区人民的色彩审美教育。
2新农村民居建筑色彩规划研究的原则
2.1突出新农村民居建筑的自然美原则
新农村民居建筑与城市建筑截然不同。
农村拥有着丰富的山、水、农田、植被、天空等自然资源,其原生的自然色彩有别于城市环境色彩。
人类与生俱来的亲近自然、热爱自然的属性决定了自然色彩是人们最喜欢、最易于接受和最值得珍惜的色彩,因此在进行新农村民居建筑色彩规划时,要尽可能的保护突出自然色彩,使建筑人工色彩从属于自然色彩、融入自然色彩之中。
只有遵循回归自然、突出自然美原则,新农村民居建筑色彩才能更加真实和充满生机。
2.2突出新农村民居建筑的地方文化特色
“文化无处不在,建筑失去了文化,就意味着走向衰败”。
[1]任何民居建筑都拥有其独特的地方文化特色。
建筑色彩作为建筑给人的第一印象,会直观的反映出当地的地方特色和传统文化。
各地农村拥有自己独特的地方色彩和传统文化色彩,因此在进行新农村民居建筑色彩规划时,要珍视色彩的地方性,注重本地传统文脉的延续,加强新农村民居建筑的识别性,用合理的色彩规划来体现新农村民居建筑的地方特色和文化气质。
2.3兼顾新农村民居建筑传统与现实的原则
新农村民居建筑需要延续和发展传统文化固然重要,但新农村民居建筑首先要满足人们日益提高的居住要求,在建筑色彩上一味模仿传统民居建筑色彩或一味照搬发达城市建筑色彩规划标准都是不正确的。
新农村民居建筑色彩必须从整体上考虑,传统不是一种固定的形式,而是一种代表性精神,将传统精神色彩与人们对人工色彩的现实审美需求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兼顾传统与现实的原则,使新农村民居建筑色彩达到和谐统一。
3总结
目前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把目光集中到了色彩规划的领域当中,然而,大家普遍研究的领域在城市色彩规划的范围内。
很少对新农村民居建筑色彩的规划进行深入的研究。
这样就使新农村民居建筑出现了很多用色方面的问题,导致新农村民居建筑地方色彩丧失,类城市色彩临摹混乱等状态。
因此,只有更多的人投入到新农村民居建筑色彩的研究行列当中去,才能使新农村民居建筑色彩规划逐渐规范与完善,进一步指导并促进新农村民居建设。
参考文献:
[1] 张佳.灾后成都农村住房多样性建设[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09):7.
[2] 张为诚,沐小虎.建筑色彩设计[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0.
[3] 姜丽.浅谈新农村形式下的乡村色彩规划[J].魅力中国,2009(06下).
新农村规划与建筑传承【2】
摘要:在我国农村经济建设发展中提出了新农村发展的指导方针,同时全国各地也相继推动了该方针的实施。
在进行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不足,影响着其发展。
本文主要对新农村发展建设规划进行讨论,并对相关的建筑传承进行分析,以改进当前新农村发展的不足,推进其发展。
关键字:新农村;规划;建筑传承
在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的时候,我国农村建设也需要跟随社会步伐共同前进,因此提出了新农村的建设发展。
进行新农村规划建设的总体目标是把我国全面建设成为小康社会,对城乡发展进行全面统筹,从而促进农村生产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最终推进我国社会全面进步。
可是,在发展的过程中,由于没能进行全面的规划统筹,导致在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负面影响,阻碍着新农村的全面建设。
1. 新农村建设规划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在进行新农村建设规划中,缺乏相关的技术标准和制度,导致规划成果不统一。
在进行新农村用地规划过程中,最初是采用的村镇规划标准作为指导思想,可是由于该标准的取消,实行城镇规划标准后,对于很多信息没有做出明确的指出,导致在实施规划过程中没有相关的依据可遵循,从而出现各地对规划效果进行表述时形式多样。
其次,在进行新农村规划建设中,目标是实现小康社会,是对农村的经济生产进行促进。
在发展的过程中应该以三农为基准,并保持农村的乡村特色、地域文化和环境的协调。
可是在发展中由于规划一味的追求物质空间发展,使新农村变成缩影版的城市小区,违背了建设目标。
最后,在进行新农村发展的过程中,工作实施不能很好的落实。
在新农村规划建设中,虽然采用公众参与的方式进行,可是只是进行信息公示发布,把既定的结果展示给人们群众,忽视了群众的主体作用。
如果参与者在教育水平、经验认识方面存在不足,将严重影响规划效果。
如果参与者仅仅是把城市生活“搬”到农村去,就会使得农村本身的生活形式、地域文化发展受到限制。
2. 新农村建设规划发展改进措施
2.1 保存农村风貌,并融入现代化的气息。
经济发展促进了城市的快速发展,处于农村生活的农民向往城市生活中的别墅洋房。
要解决这一问题,就需要对农民的思想进行正确引导,提高他们的市场观念,发现农村发展的可持续之路。
农村需要认识到自己在环境、传统文化优势的同时,要引进现代化的技术来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
对应农村住宅的散乱分布形式,应该对其进行调查分析,在保持农村原有风貌的基础上,建设一些城镇中的联排住宅、公寓等,使处于交通不变的居民能够走出来。
在对农村房屋进行修建时,可以运用一些接近自然的现代材料,这样不仅能够有效的提高建筑物的质量同时还能保持农村原有的自然效果。
2.2 尊重农村的生活习惯与风俗习惯。
在进行新农村建设时,对应建筑的修建应该遵循农村的生活习惯和风俗习惯,这样才能让人们居住得更舒适。
比如在寒冷的北方,人们喜欢用炕取暖,进行设计的时候就需要考虑这点,以免在以后生活中人们自行对建筑进行改造,引发不必要的事故发生。
2.3 让农民自主参与新农村建设。
在进行新农村规划设计时,让农民自主参与是最基本的要求。
加之在推进的过程中,忽视农民参与抑制了其发展就更需要农民的主动参与。
因为农民对于自己的生活更加熟悉清楚,当规划中出现不符合农村特色时,能够及时的指出从而提前进行修改。
在规划设计图出来后,应该给每户农民进行讲解,让他们了解规划的具体内容,从而保证新农村建设顺利的进行。
3. 新农村建设规划发展中需要融入建筑传承
新农村建设发展中,应该对建筑文化进行传承,这样能有效的延续我国的传统文化。
在实施的过程中,农家乐方式的进行对新农村建筑传承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农家乐的修建在地域文化方面与环境相适应。
农家乐经营主要是根据乡土气息营造的,从而选择、布置建造的时候都很注重环境气候,能有效的遵循当地的村庄座落形式、自然环境。
同时,建筑材料基本上都是就地取材,能充分的体现地点性。
建筑地点性是根据建筑材料和建造方式表现出来的,而农家乐建造基本上都是当地居民建造的,为了有效的节约成本都会就地进行取材,使用一些木材、石材等,建筑方式也比较的统一,这样就能表现出很强的地域性。
农家乐的修建能很好的与当地的宗教信仰、风水信念进行呼应。
农家乐的是由当地的历史文化、地理文化和人文背景下产生发展的,能有效的表达当地的乡土文化特点,这样就能很好的和与当地的宗教信仰、风水信念进行呼应,保证生态环境的和谐,从而达到天人合一。
4. 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进行新农村规划建设的时候,需要根据当地的风土气息、人文特色进行设计,并采用合适的规划策略,这样才能保证新农村建设目标的最优实现,从而提高人民的生活,促进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珊.新农村建设规划与管理的探讨[J].基建优化,2007,02:70-72.
[2]王欣光.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建设管理研究[D].长春工业大学,2011.
[3]吕达仁.新农村规划建设模式探讨[D].河北农业大学,2011.
[4]董艳平.新时期农村发展及规划对策的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07.
党家村民居建筑文化【3】
摘 要:党家村作为中国民居建筑的代表,经过六百多年的营建,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获得了国内外众多大家的一致称赞。
党家村民居建筑反映了韩城地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生生不息的历史延传,从中透露出老祖先的聪明才智和建筑思想,向我们诉说着历史的故事。
关键词:党家村;民居;建筑文化
党家村在韩城市东北约十公里的西庄镇东南,始建于元至顺二年(公元1331年),距今有将近七百年的历史,是一座集元、明、清三代建筑于一身的中国民居建筑群,是韩城四合院民居的典型代表,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内外专家称赞它为“民居瑰宝”,“东方人类古代传统居住村寨的活化石”。
[4]走进党家村,那里到处掩映着历史的故事,诉说着中华璀璨的文化,体会感受到它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生生不息的延传。
一、党家村的发展历史
党家村始建于元代,至顺二年(公元1331年),朝邑(现大荔县境内)人党恕轩逃难来到东阳湾,在被现在称为“恕轩窑洞”的地方打了几个窑洞,居住在半塬之上。
据《韩城县志》与《韩城市志》的记载,党恕轩租用寺庙里的土地进行耕种,后娶妻生子,繁衍后代。
后来此地因党家人居住而改称为“党家湾”。
党恕轩生有四个儿子,除了老四去甘肃屯田外,其余三人均在家务农,兼营部分商业贸易。
明永乐十二年(公元1414年),党恕轩的长孙考中举人,开始拟定村落的建设规划,并划分了长门、二门、三门建房区域,村名也最终更名为“党家村”。
因为地势低洼的缘故,当地人俗称为“党圪崂”。[1]
早在元末明初,一位叫做贾伯通的商人从山西洪洞迁居到韩城,后与党姓联姻,在嘉靖年间也住进了党家村。
因为党家村土地数量有限,一部分人就外出去做生意,清顺治年间,党家村人生意越来越大,成立了“恒兴桂”、“合兴发”等商号,并在商号里采用了类似于今天股份制的经营模式,极大地调动了工人们的工作积极性,后来又在河南、湖北、湖南、广东等许多省份都设立了商号,从事转口贸易,将北方的小麦、芝麻以及特产等运往南方,又把南方的大米、药材运往北方。
有了钱,党家村人喜欢读书和盖房子,经过了几百年的发展,就逐渐形成了这样一座文化气息浓郁的民居建筑村落。
党家村的四合院建筑经历了三次大规模的修建,第一次是在明正统到景泰年间,建了十四座院落。
第二次是在明崇祯年间到清康熙年间,建了二十五座院落。
第三次是清乾隆到咸丰年间,建了六十九座院落,并修建了泌阳堡,重修了文星塔,是党家村建设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
当时党家村人的生意正处于鼎盛时期,大量金银的运回加速了村落建设的发展。
经过将近六百年的风雨,党家村现今保存完好的四合院有125院,按照等级划分为三级,一级26院,二级42院,三级57院,形成了集中紧凑、错落有致、保存完整的人文景观。
二、党家村的民居建筑格局
党家村建在一个凹形地带,三面环塬,只有东南方向是一个缺口――泌水河的出口,风水上讲很合理,后来党家村人在村东南方建了一个文星阁,文星阁的面向塬的三个方向都开了窗户,在东南方却没有,目的是不让村中的风水外流出去。
党家村令人感到惊奇的是,六百多年的古村落,青砖灰瓦的四合院,鳞次栉比,屋顶如新,一尘不染。
据传说慈禧太后把一颗避尘珠赐给了一位党家村的进士,他将这颗珠子放在了文星阁上。
从科学的角度来看,韩城属于大陆性季风气候,常年多西北风和东北风,党家村背靠北原,南邻河谷,不论是刮西北风还是东北风,凤从原上顺一定的角度刮下,遇到河谷中的顺河风,灰尘等物便顺河谷刮去,这样就使村中房顶永无积尘,形成了党家村的一道奇观。[2]
党家村不但整体布局特色鲜明,引人入胜,就单个建筑而言,也是各有千秋。
党家村内大大小小各种样式的建筑琳琅满目,不可胜数,其中以四合院、分银院、文星阁、泌阳堡、党家祠堂的特色最为明显。
1.四合院
党家村是由外观大体相同,内里布置多样的一百二十多座四合院构成的,这些院落集中紧凑而又错落有致地排列在一起,形成了一处罕见的人文景观。
四合院也叫四合房,辞典的注解为:一种旧式房子,四面是屋子,中间是院子。
按此解释,北方不少地方的四合院早有变化。
达官贵人们住的不说,但凡富有些的,在院中常添建一个狭窄的前院,且多带偏院,穿过“垂花门”才进入内院。
内院又添建甬道,种上花草树木。
两相比较,党家村四合院可谓是本来意义上的四合院了。
每个四合院大多建在一块面积约270平方米的地面上,长约22米,宽12米。
有三分院子四分场的说法。
房要沿着四面端端正正的盖,上首厅房,下首门房,两者间相向盖着厢房,中间狭窄的一块青砖铺地就是内院。
四合院中厅房建的最高,是宴请宾客和祭祀祖先的地方,两边的厢房是儿女的居室,兄东弟西,以长为尊,门房是长辈居住的地方,目的是为了好照看门户,并且可以监督规范子女的行为。
各房的背墙山墙连为一体,构成整个院子的界墙。
这是定规。
即使谁得了上千平方米的地皮,也不得盖成地皮面积那么大的院子,只能两院三院并排而建。
2.泌阳堡
党家村不但村子出名,寨子也有它的特色。
中日专家共同编写出版的《韩城村寨与党家村民居》一书中认为,韩城最具特色的村落形式莫过于村寨分离型村落,即在村子之外专门修建防御性寨堡。
[4]根据《韩城市文物志》载,韩城共建古寨191座,时间大致从宋元到民国初年,其中以明清时期最多,至今仍有42座有人居住生活。[3]
沿着党家村中用河石铺成的中间凹两边高的石头古道,可以登上“泌阳堡”,它是上寨子的唯一通道,它建于泌水河之北而得名。
始建于清咸丰初年(公元1851年),于咸丰六年(公元1856年)建成,距今有150多年的历史,当时正值太平天国运动,时局动荡,清政府号召民间筑寨自保。
党家村在举人党遵圣、拨贡党之学的倡导下,选定村东北“半岛型”的高崖作为寨基,采取预付银两,购买宅基的方式筹集18600多两白银,修筑了城堡,最初在寨子建房的有二十七家,占地约三十六亩。
在泌阳堡的城门原来是装有两道门的,外面一道用铁皮包裹,里面的门用顶门杆拦腰横档,起到双层保护的作用,进入暗道,可以看到东边的一些小屋,以前是供看护城门的人居住的。
在古寨里有个涝池,下雨时全寨的都会汇入其中。
涝池有三大作用:一是,它能蓄水防洪减轻雨水的冲刷里;二是,蓄存的水能供村民洗衣及家畜用水;三是,可以调节古寨空气湿度作用。
傲然屹立的“城门楼”,相当于一个哨所,又具有神庙的功能。
内面供奉有关公和观音菩萨的画像,其作用是鼓励党家村人英勇搏敌、坚守城堡和保佑群村人平平安安、人丁兴旺。
3.文星阁
文星阁始建于光绪二十七年(公元1901年),用时八年。
此时,科举制度早已废除,村中人修建此阁,表现了党家村人崇尚读书的文化传统。
文星阁高40米,周长约13米,两层。
文星阁的塔身颇像《封神演义》中的托塔天王李靖手中之镇妖宝塔。
登梯而上,仿佛“后人见前人履底,前人见后人顶,如画重累人矣”。
一层门额题“文星阁”三字,门外也悬挂一副木制对联:“配地配天洋洋圣道超千古;在左在右耀耀神灵保万民。”阁内供奉着圣人孔子以及其十位高徒的牌位。
二三四层分别供奉着颜渊、曾参、子思以及孟轲的牌位。
五层供奉文昌帝的牌位。
顶层供的则是一手拿笔,一手执卷,正在点元的魁星爷――文曲星的塑像。
在阁的每层窗口都有砖雕的四个大字。
分别是“大观在上”、“直步青云”、“文光射斗”、“云霞仙露”和“笔参造化”。[3]
4.分银院
党家村赫赫有名的“分银院”,是党家村人分配银子的地方,门楣写的是“庆有余”,是吉庆有余的意思。
分银院过去曾经是党家村的财务中心。
像这样的“分银院”,党家村有二座。
在明朝、清朝年间,党家村人在河南做生意赚了大钱,运回的银子就在这儿分,这儿像是“乡村银行”。
据统计,党家村收进的白银有几千万两,在当时足以购买一支北洋舰队!也就是在这期间,才有党家村一座座气势宏伟,文明高雅的四合院。[6]
除此之外,党家祠堂、村中大巷、节孝碑、看家楼、马院房、老院、古井、银炉院、私塾院、平台院等也是党家村的重要组成部分,占据了一定的地位。
正因为有这些建筑的存在,党家村才能够称得上是“东方人类古代传统居住村寨的活化石”。
三、党家村民居建筑的文化底蕴
党家村民居建筑最具文化特色的就是组成四合院的门楼、照壁和门楣题字,党家村人生活在浓浓的文化氛围之中,这也是韩城这座古城成为了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的原因之一。
1.门楼与外形装饰
党家村的门楼有它独特的建筑风格,走马门楼、拴马环和砖木石雕刻(三雕)组成了党家村独具一格的门楼艺术。
门楼设计得十分威武高大,上面有一到两块的上马石提供给人方便上下马,所以叫做走马门楼;墙壁上有用金属打制的拴马环,不同的拴马环样式各异,横向分布在走马门楼的两侧;门楼上方的木雕和地面上的石雕交相辉映,木雕上面有喜鹊、莲花等分别寓意着吉祥和平安,石雕有石狮子,一为了看家护院之意,二也可作为拴马桩来使用。
还有石墩子,上面大多雕刻有香炉等物品,象征香火不断之意。
四合院的外形是清一色的青瓦盖顶,“五脊六兽”。
起墙是一砖到顶,各院虽有高低大小之分,却少有形态装饰之异。
这种形制是其他地方,尤其是北京的民居所不敢采用的。
因有“僭越”之嫌,即超越封建社会对不同等级身份者建房的礼制规定。
党家村的四合院,无分富裕、清贫、做官、为民,其形制规格颇一致,无人提及“僭越”之疑。
2.照壁
进入门楼正对面的墙壁便是照壁,目的是为了避免妖魔邪岁直接冲入院内而建造的。
照壁上面往往画有一些吉祥的动物,如梅花鹿,寿星等,这就是“砖墙照壁”;还有就是题字,党家村内有一个“福”字照壁,据说是慈禧太后赐于党姓先人。
照壁这一建筑文化不但在党家村内十分流行,而且影响到了整个的韩城乡村的建筑布局风格,现在的韩城老城区以及周边的乡村建筑,都保留有照壁这一传统风格,对周边影响十分深远。
3.门楣题字
进入院中,最高的厅堂上方悬挂的就是各家的门楣题字。
党家村中一位老学者党丕经先生搜集整理了韩城500多例民居的门楣题字,并将其分为五类。
第一类:显耀,如“太史第”、“世科第”、“文魁”、“登科第”等;第二类:箴铭,如“忠信第”、“谦益第”、“裕德第”等;第三类:祝颂,如“长发其祥”等;第四类:标榜,如“耕读第”、“外翰第”、“明经第”、“树德第”、“光裕第”等。
第五类是将其他归为一类,以大实话为多。
门楣题字的作用有三种,既是家族的标志和权贵的标志,对普通百姓而言,也是他们信仰的标志。
传统的门楣题字多为名家所题,或楷或行,苍劲刚健,流美飘逸,村巷成了展示书法艺术的长廊。
党家村“安祥恭敬”的题字为清状元王杰所书,而张家巷“十马高轩”则为其女婿书法家梁元所题。
这些保存完好、或木刻或砖雕的门楣题字已成为韩城光辉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日本建筑学会农村计划委员会委员长、工学博士青木正夫对党家村评价说道:“我虽然到过欧亚美等数十个国家,从来没有见过布局如此紧凑,做工如此精细,风貌如此典雅,文化气息如此浓厚历史悠久的保存完好的古代传统民居村寨。党家村是东方人类古代传统居住村寨的活化石。”[6]
青木正夫的一番话揭示了党家村作为中国民居建筑典范所表现出来的建筑艺术和文化内涵。
如今,党家村被陕西省指定为“历史文化保护村”,并列入了“国际传统民居研究项目”,这便是对党家村民居建筑地位的最好的肯定。
参考文献:
[1][清]傅应奎,钱坫.韩城县志[M].嘉庆二十三年(公元1818年)
[2]韩城市志编�委员会编.韩城市志[M].陕西:三秦出版社.1991.01.
[3]韩城市旅游文化局编.韩城市文物志[M].陕西:三秦出版社.2002.11.
[4]周若祁,张光.韩城村寨与党家村民居[M].陕西: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10.
[5]范德元.民居瑰宝党家村――陕西韩城党家村的建筑美学[M].陕西: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04.
[6]中日联合民居调查团编.党家村――中国北方传统的农村集落(中文版)[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2-03.
【新农村民居建筑色彩规划】相关文章:
贵州苗族民居建筑与规划10-05
传统民居建筑装饰10-05
民居建筑文化的传统与开发10-05
东北民居的建筑布局形式10-05
传统民居建筑装饰研究10-01
民居形态在现代建筑中的应用10-05
山西古代民居的建筑艺术10-05
洛阳古民居建筑的装饰艺术10-01
新农村规划建设中建筑设计分析论文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