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上册教案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三年级上册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三年级上册教案1
课文说明:
课文生动形象的介绍了翠鸟的外形和生活习性,字里行间流露出“我们”对翠鸟的喜爱之情。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了解翠鸟的外形特点和生活习性,激发学生喜爱动物,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在读清每句话的意思的'基础上,理解一段话讲了几层意思,抓住段的主要内容。
3、学习用“总 分”的方法写一段话的方法。
4、练习背诵第二段。
教学重点:
分清主次,找出段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
理解第二段话讲了几层意思,抓住段的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人新课:
板书课题:18翠鸟
齐读课题。
你想知道什么?学生质疑。
我们就带着大家的问提,深入学习课文。
二、出示教学目标。
三、学习第一自然段。
1、默读思考:这一段有几句话?讲了翠鸟外形几方面特点?
2、课文按什么顺序介绍翠鸟身上羽毛的颜色的?
3、读一读有“鲜艳”一词的句予,联系上下文理解“鲜艳”一。词的意思。课文是怎样把翠鸟“颜色非常鲜艳”讲具体的?
4、课文描述翠鸟羽毛的颜色的几个比喻句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5、这一自然段讲了哪几层意思,主要告诉我们什么?
6、指导有语气朗读课文。
四、学习第二自然段:
1、自由朗读,思考,这一段有几甸话?
2、指名读一读,说一说,每句话讲的什么意思?
(1)“疾飞”、“一眨眼”、“又”、“轻轻地停”说明什么?
(2)“尽管……可还是”说明什么?
(3)“苇秆摇晃,水波荡漾”都与翠鸟的哪些动作有关?这句话说明了什么?
3、分组讨论:(投影)
(1 )这一段讲了几层意思?
(2)这一段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4、指导有语气地朗读裸文。
5、按“等待、发现、叼走”的顺序说一说翠鸟捉鱼的过程。
(投影)填课文内容填空:
四、学习第三自然殷。
1、齐读第三段。
2、这段讲了几层意思?主要告诉我们什么?
3、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我们”喜爱翠鸟?
4、指导有语气朗读课文。
五、放录象。进一步体会翠鸟的外形和活动特点。
六、齐读全文。
七、小结。
三年级上册教案2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小彼得的可爱和母爱的伟大。
2、能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读了这篇课文的想法和感受。
3、认识11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
教学难、重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小彼得的可爱和母爱的伟大。
2、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感想。
教学准备:
投影片。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谈话导课,板书问题。
二、读书指导。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子音,读通读顺。
2.指名读文,正音,检查读顺情况。
3.学生互相说说读完课文后大致的感受。
三、默读课文,合作探究。
1、抓住重点,引导学生合作学习。
互相讨论对小彼得和母亲的理解。
2、体验角色,引导学生互相讨论。
体会小彼得的内心世界。
3、练习有感情地朗读最后一个自然段,体会情感。
4、适当扩展:
妈妈的帐单是可以用金钱来兑换的吗?
将来你怎样换妈妈的帐单?
板书设计:小彼得给妈妈开了一份帐单、报酬、高兴
妈妈给小彼得开了一份帐单、羞愧、无私
第二课时
教学流程:
一、积累内化。
1、完成课后“练”的内容
2、独立完成“字选词语”。
3、背诵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二、迁移练习。
1、读生字卡片,认识文后11个生字。
2、指导写字。
3、实践活动。
三、作业。
写一篇日记(结合课文)
三年级上册教案3
第一课 水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物体可分为固体、液体、气体三类,它们之间的区别在于,固体有固定的形状,液体和气体都没有固定的形状。
过程与方法:
用网状图展现对事物的认识;熟练运用各种感官对物质进行观察对比,对观察结果进行分析,根据物质的相同点确立分类标准进行分类。
情感、态度、价值观:
积极参与有关水的已有认识的研讨,发表有根据的见解;意识到水是地球上的重要资源;在识别水的活动中,学会小组合作。
【教学重点】用网状图展现对水的认识,熟练地运用各种感观对物质进行观察对比。
【教学难点】对观察结果进行分析,根据物质的相同点确立分类标准进行分类。
【教学准备】
给每组准备:7个黑色塑料袋或其他不透明的袋子、4个透明塑料袋(应是可封口的密封袋,用来装四种液体)1块石头、1块木头、1片树叶、分类用图纸。
给每个学生准备:1瓶醋(500 ml,分发给小组)、1瓶牛奶(500 ml,分发给小组)、网状图记录纸1张。
给全班准备的材料:有关水的课件资料、分类用图纸。
【教学过程】
一、我们知道的水
1、师:关于水,我们了解哪些?请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将自己知道的关于水的内容进行简单记录。
2、汇报交流,师有目的地进行板书,帮助学生概括、梳理。
3、师生交流总结,把关于水的知识归结为几个方面:水在地球上的存在形态、水的作用、水与生物的关系、水的基本特点等。
4、播放一小段关于水的影像资料,进行拓展,同时渗透保护水资源的意识。
二、水在哪个袋中
1、师:在这几个袋子中分别装有石头、木块、树叶、水、醋、牛奶、空气这些物质。(出示几个不透明的袋子)在不打开袋子的前提下,你们有什么办法猜测里面装的是什么,水又装在哪个袋中吗?并思考这么猜测的根据是什么。
2、生实践,师巡回指导学生运用多种感观进行感知,并了解学生的想法。
3、交流讨论:你们猜测的结果如何?你们猜测的依据是什么?
这些物质中,比较难辨别的是哪些,为什么?
4、讨论交流:把这些较难辨别的袋子单独取出,如果可以打开袋子,但不能直接用眼睛观察,能准确地找到水吗?打算怎么做?为什么?
5、生实践
6、师:对于袋中所装的物质,我们都有了自己的猜测,请大家把袋子都打开,看自己的猜测是否正确。
7、引导学生将袋中所装的物质进行分类,交流汇报自己的理由。
8、根据学生交流汇报的.情况,告诉学生固体、液体和气体是正确分类方法中的一种,同时让生生进行交流,人们这样进行分类的理由是什么。并让学生举例,生活中常见的固体、液体和气体还有哪些。
第二课 水和食用油的比较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水和油相比,在颜色、气味、透明度、黏度、液滴的形状、重量等方面有差异,但它们都会流动、没有固定形状。
过程与方法:
运用不同感官仔细观察比较水和油;用图表方式记录比较的结果,并进行分析和交流。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愿意与他人合作,乐于交流尊重事实、重视证据。
【教学重点】观察、描述水和食用油在颜色、气味、透明度、黏度、液滴的形状、重量等方面具有差异,但它们都会流动,没有固定形状。
【教学难点】运用不同感观比较水和食用油有哪些相同和不同;用图表的方式记录比较的结果,并进行分析和交流。
【教学准备】
给每个小组准备:2个塑料杯、1片玻璃、1张蜡光纸、1支筷子、2个试管、2根长木条(可以是长一些的牙签)1个玻璃杯、1个塑料瓶(矿泉水瓶)、1个水槽。
给每个学生准备:
记录纸两张。
【教学过程】
一、观察水和食用油
1、导入:水是一种液体,你们知道的生活中还有哪些液体?
这些液体是否都一样呢?今天我们以水和食用油为例,进行研究。
2、学生观察:提供给每组一杯水和一杯食用油,要求学生仔细观察两者的相同和不同之处,并把观察到的结果填写在维恩图中。(提示:在科学观察中,一般不用尝的方法)
3、交流水和食用油有哪些相同和不同,师板书展示。
二、滴液比较
1、师:水和食用油除了我们刚才所观察到的不同之外,还有不同之处吗?比如,我们分别把水滴和油滴滴到蜡纸、玻璃片和报纸上,它们的状态一样吗?
2、生猜测,并讨论:在实验中需要注意什么?(师适当提示:每一次将液滴滴在不同的物体上时,为了实验的可靠,需同时多滴几滴;每一滴的量要控制,不要太多,简单演示;要注意观察水滴和油滴在不同物体上后形成的形状是否一样)
3、生实践,将观察到的液滴状态画下来,并注明液滴是在什么物体上。
4、展示学生的记录,并交流讨论。
三、比较水和油的轻重
1、师:水和食用油相比,那种物质更重?我们有什么办法比较?
2、生交流方法,并讨论、判断方法的可行性。
3、提供材料,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种方法进行实践,判断水重还是食用油重。(这一实验可根据实际情况调整为演示实验)
4、交流实验结果,并尝试根据实验现象进行解释。
5、请学生将观察所得的结果补充到维恩图中,师补充到板书中。
四、借助多种容器,进一步观察水和食用油的相同点
1、师演示,将水和食用油分别倒入一些形状不同的容器中,请学生观察它们有哪些相同的特点。
2、生交流、小结。将两者的相同点补充到维恩图中
五、总结提升
1、全班交流:水和食用油有哪些不同之处,又有哪些相同之处?
重点讨论它们的相同之处其他液体也具有吗?这些相同点,固体具有吗?
2、小结:通过本课的学习,对于水是怎样的一种液体,你们又有哪些新的认识?
三年级上册教案4
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结合具体情境,在讨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探索并掌握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结合具体情境,在讨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用具:挂图、数字卡片。
教学设计:
一、情境引入:
同学们,今天是开学的第一天,大家一进校园就会看到花坛里盛开着美丽的鲜花,它在装点着我们美丽的'校园,这么美的环境大家喜不喜欢?(喜欢)要有美丽的环境,就需要花草树木。
二、探索新知:出示挂图,大家看一看,这里有什么?
1、仔细观察并说出图意。
2、谁能根据这幅图提出问题?
3、试着解决所提问题。
引出:20×3=
4、讨论算法。
20+20+20=602×3=6,20×3=60·····
三、拓展应用:
你发现了什么?
2、香蕉每堆200根
小象每天吃60根。
大象每天要吃90根。
⑴、3头小象吃一堆香蕉,够1天吃吗?
⑵、1头大象一个星期要吃多少根香蕉?
⑶、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四、小结
在这节课中,我们学习了什么新知识?应该用什么方法计算比较简便?
五、作业:作业本中的作业。
三年级上册教案5
教学目标:
1、通过活动建构面积的概念,知道平面图形或物体表面的大小就是它的面积。
2、知道如何用数学的方法表示图形的面积,认识1平方厘米,会用统一大小的方格的数量和1平方厘米表示图形的面积。
3、在对“面积”知识的学习与表达中,体会方法多样化,感受数学美。
教学重、难点:建构图形面积的概念。
教学过程:
谈话引入
师:这两个字你们认识吗?我们来读一读。
师:你们知道面积是什么吗?
(预设:(1)房间的大小,(2)书封面的大小)
2、师:今天的学习,我们要认识面积。
通过活动,感知面积
1、认识生活中物体的面
师:如果老师请你把课桌面和凳子面擦干净,擦哪个用的时间短一些,为什么?
生:擦凳子用的时间会少些,因为凳子的面比课桌的面小。
师:谁能再来说一说。因为凳子面比课桌面小,所以擦凳子用的时间少。(指名说)
我们来摸一摸课桌面和数学书的封面的,哪个大?
师归纳:我们刚才说的课桌、凳子的面、数学书的封面,这些物体的表面是有大小的。
感知平面图形的大小
师:物体表面有大小,那平面图形呢?
出示:
师:这些平面图形的面在哪里?请小朋友们选择2个图形,用你手中的彩色笔来涂一涂。(板书:平面图形的面)
(2)反馈
问题1:这些图形的哪一部分是它的面?
(预设:学生用彩色笔描了图形的一周)。
师:某某同学用彩色笔表示的部分是这个平面图形的面吗?
屏幕演示:一周的线段首尾相连,成为一条直线。教师说明,这些线段表示的是这个图形一周的长度,而不是这个平面图形的面。)
师:(电脑演示)涂色部分就是这个平面图形的面。
问题2:涂色的时候,哪个图形你涂色比较多?哪个图形你涂色比较少?你是怎么看的?
(生:第一个涂色最多,第三个图形涂色最少。因为第一个图形的面比较大。)
师:看来平面图形的面也有大小。
三、自主探究,感悟面积
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出示:小胖家的房间平面图(2个长方形,一个正方形)
教师:小胖搬新家,他和爸爸妈妈都想把最大的房间给爷爷、奶奶住,你们知道小胖爷爷奶奶住哪一间吗?
(引导学生猜测,推理,然后引导学生通过比较,解决问题)
教师:老师把房间的平面图剪了下来,放在你们的信封里,想请你们比一比,哪个房间的平面图最大?
1、(信封里:2个长方形、一个正方形)
(1)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借用正方形的比较得出一个长方形比正方形小,另一个不能直接比)
(2)反馈
教师:①比出图形的大小了吗?(预设:比出长方形A、B都比正方形C小。)
②你比的是图形的哪一部分?(面的大小)
③怎么比的?(根据学生的回答,媒体演示:重叠在一起)
小结:我们通过把两个图形叠在一起比较出了正方形C的面最大。所以爷爷奶奶住在正方形C的这个卧室里。
(3)师:小胖准备住最小的一间,要比较哪两个平面图形的大小呢?请你们比比看。会吗?(学生,不能比)
问题(1)用刚才的办法不能直接比出面的大小,能够想什么方法来解决呢?
(启发学生讨论,引出工具)
2、教师:现在老师为你们提供了几个工具,看一看,有什么?
(1)学生打开工具信封,了解教师提供的工具。
(2)你打算用哪个工具去表示面的大小?(预设:①用●表示,②用■)
教师:请你们4人小组为单位,每人选一种图形工具,用所选图形的个数表示面的大小,把结果记录下来。
出示要求:(1)用选用图形的个数表示图形的面的大小
(2)比较两个长方形平面图的大小
(二)尝试解决问题
1、学生解决问题
8cm 12cm
6cm
4cm
(教师为学生提供若干个)
2、反馈交流:
师:下面请一个小组的小朋友来汇报。
(1)你是用什么图形工具来表示长方形平面图的大小的'? 是几个?
(教师根据学生讨论结果,媒体演示两种情况)
(2)现在可以比较出这两个平面图形的面的大小了吗?
(预设:可以)
(3)怎么比呢?
【预设:
生1:我用的是圆形纸片,比较得到这两个图形一样大。
因为长方形A最多能摆12个,长方形B最多也能摆12个。
生2:我用的是正方形纸片,比较得到这两个图形一样大。
因为长方形A最多能摆12个□,长方形B最多也能摆12个。】
小结:你们都比较出了长方形A和长方形B一样大。
3、讨论:这两种工具哪一种最能够表示平面图形的面的大小?为什么?
(使用测量会出现不能布满的情况,所以使用□是最合适的。)
(备注:引发学生思考发言)
4、现在我们用□来验证一下,正方形C是不是比长方形A和B都大。
(学生动手操作)
5、师:长方形A和B最多能摆12个□,正方形C最多能摆16个□。刚刚测量到的12、12和16就能用来表示这些平面图形的大小,这都是这些平面图形的面积。我们可以说,长方形A和长方形B的面积是12个□,正方形C的面积是16个□。
(三)感悟测量的标准的统一性
师:现在小朋友们会用小正方形的个数来表示平面图形的面积了,小丁丁也用正方形的个数表示图形的面积,比较下面 两个图形的大小:
“第一个图形的面积是4个□,第二个图形的面积是9个□,4<9,所以第一个图形的面积比第二个图形的面积小。”
问题:对于小丁丁的回答,你们同意吗?怎么想的?
1、出示:
2、反馈:
生:不同意!因为测量这两个图形所用的小正方形的大小是不一样的。
师:对呀!虽然小丁丁都是用正方形来测量这两个平面图形的大小,但是由于使用的正方形的大小不一样,所以不能够直接比较出这两个图形面的大小。
3、师:在表示平面图形的面积时,我们可以用边长为1厘米的小正方形。边长为1厘米的小正方形的面积就是1平方厘米。(板书,齐读单位)
(1)学生认读平方厘米
(2)1平方厘米多大?我们身上哪一部分的大小(面积)比较接近1平方厘米?
(三)练习
师:下面的图形都是由边长为1cm的小正方形组成的,它们的面积分别是多少平方厘米?
依次出示下列图形:
1cm2 2cm2 4cm2 6cm2
师:有几个1cm2 的小正方形组成的图形,它的面积就是几平方厘米。
出示:书本 P61 第一和第三个图形
师:为了测量的方便,数学家把边长为1cm的小正方形拼在一起,成为了一张方格纸。请大家来数一数,这两个图形的面积是多少?
师:为什么有的小朋友这么快能得出第一个图形的面积?
生:我是通过计算得到的。先数一列有7个小正方形,有这样的4列,就是4×7,再加中间的一个,就是4×7+1=29cm2。
师:原来数的时候我们还能用算式来表示数的方法。下面请大家用这个好办法来算一算第二个图形的面积。
生:我发现每一行都有6个涂色的小正方形,有这样的5行,5×6,这个图形的面积就是30cm2。
师:你们真棒!那这个图形的面积你知道是多少平方厘米吗?
出示:
生:这个图形的面积是8平方厘米。
师:这个图形中有半格的,你是怎么数的?
生:先数整格的,有6个平方厘米;再数半个的,有4个,其中的2个半个可以拼成1个平方厘米,4个半格可以拼成2个整格,所以6+2等于8个平方厘米,。(学生边说,边媒体演示)
小结:在数小正方形时,遇到不满一个正方形的时候,我们可以先整格的,再把2个半格拼成一个整格来数。
拓展:在方格纸上涂出面积是12平方厘米的图形。
师:我们已经会用数小正方形的方法得到图形的面积,现在,老师想请你在方格纸上用彩笔涂出一个你认识的图形,这个图形的面积为12平方厘米。
1、独立完成,然后在小组中交流。
2、反馈。
师:你涂的是什么图形,怎么涂的?是几平方厘米?
生1:我涂的是长方形,我在一行里涂了12格,面积是12平方厘米。
生2:我涂的是长方形,我在一列里涂了12格,面积是12平方厘米。
生3:我涂的是长方形,我在一行里涂6格,涂2行,面积是12平方厘米。
生4:我涂的是长方形,我在一列里涂6格,涂2列,面积是12平方厘米。
生5:我涂的是长方形,我在一行里涂4格,涂3行,面积是12平方厘米。
生6:我涂的是长方形,我在一列里涂4格,涂3列,面积是12平方厘米。
比较:它们有什么共同点?有什么不同点?
生:它们的面积都是12平方厘米,但是形状却不同。
五、总结交流
师:我们这节课学习了“面积”,用你自己的话说说你所认识的“面积”?
三年级上册教案6
教学目标:
1. 会认8个生字,指导书写“醒”;理解“欣然怒放、暮色、舒展”等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2.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感悟文章语言的准确与生动,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的热爱之情。
3. 积累自己喜欢的词语。
教学重点:
1. 会认8个生字,指导书写“醒”;能正确、流利、有表现力地朗读第一自然段,运用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联系字形演变等方式理解“欣然怒放、暮色、舒展”等词语的意思。
2.积累陌生和喜欢的词语。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初读课文,疏通字词
1.从课题引出的问题入手,引导学生自读课文,随读疏通生字词。同时提示学生思考:什么是花钟,植物学家修建花钟是利用了花的什么现象?
2.组织旨在学认生字和新词的语文游戏活动。
3.出示语句,指导朗读,帮助学生理解“暮色”等词语;引导积累陌生或喜欢的词语。
4.指导书写“醒”。
1.边读文边勾画读不准或不认识的字词。
2.读字识词,对不理解的.提出疑问。
3.修改不规范的字,书写陌生和喜欢的词语。
4.练习书写“醒”。
二、细读课文,明了大意
1. 引导学生边大声、正确地朗读课文,边继续思考:怎样选用文中的句子来解释什么是“花钟”。
2.引导学生思考:修建花钟是利用了花的什么现象,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3.出示语句,指导朗读。
1.练习朗读,并选用书中的句子解释什么是花钟。
2.学生寻找相应的句子。
3.练习朗读好较难读的句子。
三、品味语言,感情朗读
1.引导学生大声、正确、流利朗读课文;快速回答:在花钟上可能会有哪些花在陆续开放?
2. 分早晨、中午、下午、傍晚和夜晚五组出示写花在陆续开放的语句,指导有表现力地朗读,帮助学生体会运用“欣然怒放、舒展”等词语把花“当作人来写”的妙处。
3.组织齐读第一自然段,如可能,相机指导学生背诵。
1.朗读课文;快速浏览,回答问题。
2.品读语句,交流理解,有表现力地朗读。
3.全班齐读,如可能进而齐声背诵。
四、拓展延伸,布置作业
1.学习运用把花“当作人来写”的方法,学写午时花、夜来香开放情景。
2.布置作业:课后了解其他时间开放的花朵,仿照书中的句子加以描写。
当场练习运用把花“当作人来写”方法,写一写午时花、夜来香开放情景。
板书设计:
花钟
现象原因
三年级上册教案7
教学目标
1.学会12个生字,联系上下文理解“彼此、条集、尸横遍野、血流成河、厌倦、威吓、平心静气”等词语。
2.阅读课文,能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解寓言蕴含的道理。
3.分角色朗读课文。
重点难点
自读课文能抓住课文主要内容。了解故事蕴含的道理。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 揭示课题:国王的信。
2.谈话:今天我们学习这则故事,就是发生在两个国王之间的小故事。通过他们的对话,让我们明白一个道理。下面我们就带着一种探究的心理去读这篇课文。
二、学生自读自悟课文。
1.读下列词语。
彼此 调集 尸横遍野 血流成河 厌倦 威吓 平心静气
2.默读课文,边读边批注。
3.思考。
(1)胖国王和高个子国王为什么生气?生气的结果怎样?生:互相误解了对方的信,结果就打起仗来。
(2)停战议和后,他们互相说了什么?这说明什么?
4.分小组讨论思考题。
5.全班讨论,选择你最喜欢的`段落读给大家听。
6.分角色朗读课文,同学评议,再选一组朗读。
7.学习生字,指导书写。
三、老师小结。
思考:通过学习这则故事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做任何事情不能一知半解,凭主观臆断干事情。
四、全班讨论。结合自己的理解或生活实践回答这个问题。
板书设计
25国王的信
bi diao zhang shi heng xue bing zhan jie shi xi feng
彼 调仗 尸 横 血 兵 战 解 释 惜 封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揭示课题。
1.学生一边看多媒体课件,一边听课文录音。
2.故事的主人公分别是________和___________,故事的题目是_______________。(齐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认读生字。
三、朗读感悟,板块推进。
第一板块:
1.两个国王长得怎么样?
生:一个长得很胖,一个个子很高。
2.他们的关系又是怎么样的呢?
生:他们两个国家相邻。
第二板块:
1.当胖国王收到高个子国王的信时,表现是什么样的?他为什么会这样?
生:没有看完信,就很生气。
2.想一想,当时,胖国王想什么?他是怎样回的信?
生:他想,要不然我就对你不客气。
生:我没有这样的兔子,要是有的话……
3.高个子国王呢?高个子是怎样想的?
生:高个子国王气得拍桌子。
4.最后结果怎么样?他们两国打仗产生了什么样的后果?
生:互相生气,最后就打起仗来。
生:尸横遍野、血流成河,老百姓苦不堪言。
5.后来呢?
只好停战议和。
第三板块:
1.两个国王最后搞清楚信的内容没有?
生:没有,都误解了对方的信的内容。
2.他们为什么会有这样大的误会?
生:一知半解,凭主观臆断干事情。
3.两个国王最后想了些什么?对不对?
生:要是两人都能平心静气,把信看清楚,就可以避免很多痛苦和灾难。对。
四、演读课文,勇敢闯关。
1. 三人小组分角色演读全文。
2. 汇报演出,评比最佳导演、最佳评论员。
板书设计
25 国王的信
胖国王高个子国王
打起仗来
想
无话可说 平心静气
三年级上册教案8
【教学目标】
(1)题估算方法有多种,孩子只要能准确有条理的说明理由即可。
(2)小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后再集体交流订正。
【课时教材分析】
第2课时(P58~P59),带括号的两级混合运算。教材安排了两个解决问题的数学活动。活动一,教材呈现了学生熟悉的购买水果的问题,让学生自主解决。在交流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后,鼓励学生试着将两个算式改写成一个算式,在改写的过程中,学生根据解决问题的实际计算过程,就会自然产生添加小括号的需要,从而理解两级带括号的混合运算顺序,初步感知一个算式如果有小括号,要先算小括号里的道理。活动二,教材选择现实生活中摘黄瓜的问题,让学生在自主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鼓励学生通过类推将含有加、乘的算式添上小括号后列成一个算式,并自己独立计算。通过上面两个活动,进一步明确含有小括号的两级混合运算的计算顺序。
【教学目标】
1、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经历自主探索,并尝试将分步计算改写成带括号的两级混合运算的过程。
2、理解带括号的两级混合运算的顺序,会进行带括号的两级混合运算。
3、在自主解决问题、改写算式等活动中,感受混合运算顺序在实际应用中的合理性。
【教学重难点】
理解带括号的两级混合运算的顺序,会进行带括号的两级混合运算。
【课堂实录】
一、 出示练习,复习准备
教师出示口算卡片,学生开火车读题、说出运算顺序并口算出结果。
8+2×7 9×3+2×3 18÷3-4
81÷9×2 16+3×4 56÷8-2
7×6-10 38-5×5 3×9÷3
24÷4×3 100÷4-20 20-20÷5
二、创设情境,学习新知
1、(教师出示课本58页的主题图):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情景图,说说从图上能知道些什么?
2、生认真读题交流。
3、(随着学生的回答闪动:50元钱,买香蕉用去了14元钱,桔子每千克3元):谁能替妈妈算一下,剩下的钱可以买几千克桔子?
4、学生试着自主解决并集体讨论、交流。
5、师:你能试着写出一个算式吗?
6、生讨论交流并板演。学生中可能会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带小括号的,一种是不带小括号的。此时可请学生小组讨论,这两种列式方法,有什么不同?(运算顺序不同)为什么?(因为小括号)那哪一种列式方法才是正确的呢?为什么?
7、(师出示50-14÷3):这个算式应先算什么?
8、生:应该先算14÷3。
9、师:而我们在解答剩下的钱能买几千克桔子的时候,应该先算什么?
10、生:买香蕉之后剩下的钱,也就是50-14。
11、师:所以这道题应该怎么办?
12、生:我们要在50-14÷3这个算式中添上小括号。
13、师:也就是说这道题正确的算式应该是
14、生:(50-14)÷3。
15、师:在这里小括号有什么用?
16、生:改变运算的顺序。
17、师:现在请同学们独立解答这道题。
18、生:独立进行计算。
19、师:指名说说计算过程,并解释为什么先算50-14。(因为有小括号)这就告诉了我们,在需要改变运算顺序时,我们可以加(生齐说小括号),当有小括号出现时,我们一定要先算(生齐说小括号里面的)。
三、自主探索 解决问题
1、师:今年李大伯家的黄瓜丰收了,我们一起来看看他在摘黄瓜的时候遇到了什么问题?(出示课本58页下面的情景图)
2、生自由读题,结合情境图理解题意。
3、师:谁来帮他解决一下?
4、生自己在练习本上完成。
5、师:谁来说说你的解决方法?
6、生汇报交流自己的解题方法并板演。
7、教师整理总结学生中出现的情况
①34+27=61 61×4=244
②34×4=136 27×4=108 136+108=244
③(34+27)×4=244
④34×4+27×4=244
8、师:同学们都运用自己的办法解答出了这道题,这些方法都可以。那现在你们比较一下这些方法中究竟哪一种解题方法既简单又方便呢?
9、生得出3、4种方法比较简便时,再引导学生比较它俩哪一个最简便,直到得出(34+27)×4=244是最简便的方法。
10、师:列出两个或三个算式的同学,能不能将它改写成一个算式呢?”
11、生自己改写。
12、师:在(34+27)×4这个算式中,我们应该先算什么?(34+27)它表示什么?(李大伯这一天一共摘了多少千克黄瓜)然后算什么?(×4)这又求的是什么?(李大伯一天摘的黄瓜能卖多少元)在这里如果不加小括号行不行?为什么?
13、生讨论交流。
14、师:通过刚才这两道题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15、生:混合运算中,小括号可以改变运算的顺序,有小括号的一定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多找几个学生说)
四、完成练习,巩固反馈
1、出示课后练一练第1题,指名比较上下两题有什么区别?它们的运算顺序有什么不同?然后再让学生独立计算,全班交流答案。
2、出示课后练一练第2题,指导学生先观察每道题中两个算式的联系,然后再让学生独立改写成一个算式,全班交流。
3、出示课后练一练第3题:王霞买来一本140页的故事书,已经看了86页。剩下的计划6天看完,每天要看多少页?师引导学生分析题意。要求“每天要看多少页?”,必须先算( )。算式是:( )。谁能用综合算式来解答这道题?生独立列式、计算,并全班交流。
4、出示课后练一练第4题:一把椅子的价钱是25元,一张桌子的价钱是一把椅子的3倍,买一把椅子和一张桌子共用多少元?师引导学生分析题意。要求“买一把椅子和一张桌子共用多少元?”,必须先算( )。算式是:( )。谁能用综合算式来解答这道题?生独立列式、计算,并全班交流。
五、课下作业
完成课本64页练习三的第1、5题
第3课时 简单的三步混合运算 (P60~P61)
【课时教材分析】
第3课时(P60~P61),简单的三步混合运算。教材选择了为班级购买保温桶和垃圾桶的问题,让学生运用前面所学的知识自主解决问题。在充分交流各自解决问题的思路、算法的'基础上,通过蓝灵鼠的问题,鼓励学生试着写成一个算式。在交流算式的过程中,重点指导如何将三个算式写成一个算式,明确运算顺序。最后,在“想一想”中放手让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自主解决问题。
【教学目标】
1、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经历自主尝试将分步计算改写成两级三步或带括号的两步混合运算的过程。
2、进一步掌握两级混合运算的计算顺序,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运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同一问题解决策略的多样化。
【教学重难点】
进一步掌握两级混合运算的计算顺序,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课堂实录】
一、 出示练习,检复铺垫
1、教师出示口算卡片,学生开火车读题、说得数。
100-94 32+28 58-34 60×6 4×6+2×7
39÷3 24÷8 24×2 27÷3 100-40×2
2、教师投影出示下列题目,学生独立完成再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将先算的部分画上横线,再计算:
30×5-100 79-40÷4 (12+24)÷9
二、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1、师:通过以上的复习,老师发现同学们已经能够比较熟练地进行“加减乘除”各类运算了,掌握了混合运算中一定的运算顺序,今天我们就要利用这些知识来自己试着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比比看谁才能成为生活中合格的小主人。(出示课本60页的主题图)学校计划给每个班配置一个保温桶和一个垃圾桶,仔细观察,从图中你都了解到了哪些数学信息和问题?
2、生完整叙述信息和问题。
3、师:你能自己解决这个问题吗?
4、生试着独立解决。
5、师:谁来和大家一起交流一下你的思路和方法?
6、生交流不同的算法,教师相机板书。
①65×6=390(元)
17×6 =102(元)
390+102=492(元)
②65+17=82(元)
82×6=492(元)
③65×6+17×6
④(65+17)×6
7、指名说一说每种算法每一步求的是什么。
8、师:大家各有各的想法,最终都能解决问题,这些算法都可以。在这些方法中哪一种解题方法最简便?
9、生:(65+17)×6
10、师:指名说说他的运算顺序。(然后出示65×6+17×6 )那么这个算式又该经历怎样的计算过程呢?自己试着算一算。
11、生在练习本上试算,指名板演。
12、师:整理学生中出现的两种情况
①65×6+17×6 ②65×6+17×6
=390+102 =390+17×6
=492(元) =390+102
=492(元)
13、师:(引导学生讨论)同学们在脱式计算时,有以上两种脱式计算形式,第1种情况是两个乘法同时计算;第2种情况是一步一步脱式计算,两种形式的脱式都是正确的,但你们比较一下,哪一种脱式计算的方法更简便?为什么?
14、通过讨论师生共同总结得出“左右两个乘法同时进行计算比较简便”的结论。
15、老师在黑板上板书:
65×6+17×6
=390+102
=492(元)
16、师:“想一想”如果把问题改成“买6个保温桶比买6个垃圾桶多花多少钱?”该怎样计算?
17、指名完整口述后,学生独立列式解答。
18、集体交流时关注学生的不同解答方法,除了请学生说说每一步求的是什么以外,还要让学生说说综合算式的运算顺序。
19、小结:今天学了哪些内容?你有什么新收获?
三、完成练习,巩固反馈
1、出示课后练一练第1题,先指名说说每道题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然后让学生分组独立完成,每组一道,完成后全班交流订正。
2、出示课后练一练第2题,指名读题后,由学生独立完成,全班交流不同算法。
3、出示课后练一练第3题,自由读题,弄清题意,独立完成,全班交流。
四、问题讨论,补充延伸
1、问题讨论
出示教材61页中的“问题讨论”,指名读题后组织学生先小组内讨论,然后班内交流判断思路和方法。
2、补充练习
在每道题中的两个( )里填上相同的数,使下面的算式成立。
( )×5+ ( )×4=81
6×( )+2×( )=96
28÷( )+42÷( )=10
第4课时 探索乐园 (P62~P63)
【课时教材分析】
“探索乐园”(P62~P63),设计了两个探索活动。活动一,是按图中数的规律填数,分三个层次进行:先呈现了三组较小且便于口算的数;最后教材呈现了三组空白图,让学生自己确定规律填数。活动二,探索任意两个数字组成的两位数相减的差与9的倍数关系。教材以图框形式呈现了计算的程序,先让学生按照给定的顺序操作,并交流计算的结果,初步感受两个数的差与除数9之间的关系。接着让学生计算一组除数都是9的混合运算式题,通过计算进一步体会两个数的差与除数9之间的关系。最后,通过“议一议”中的两个问题,使学生了解1~9中任意两个数字组成的两个两位数,它们的差和9有倍数关系;求出的商就等于这两个数字的差。
【教学目标】
1、经历小组合作探索图形中的数的排列规律以及特殊运算规律的过程。
2、能综合运用已有知识和技能进行探索活动,发展初步的数学思维和简单的推理能力。
3、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感受探索活动的挑战性,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难点】
小组合作探索图形中的数的排列规律以及特殊运算的规律。
【课堂实录】
一、 探索规律。
1、师:出示课本62页第(1)题,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三个图中的数,找出图中三个数之间的关系。
2、生仔细观察后先组内交流再集体交流,最后得出规律:上面的数是下面两个数的乘积。
3、师:请小组同学合作,按找出的规律,在第(1)题后面三个图的空格中填数,然后全班再交流。
4、生小组合作填数,全班交流。
5、师:出示课本62页第(2)题,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第一排三个图,看看每个图中三个数之间有什么关系?
6、生分小组进行探索,交流找出规律,即左下角的数是其它两个数的乘积。
7、师:按照这样的规律,请同学们自己在下面三个图中的○里填上合适的数。
8、生自由填数,全班交流订正。
9、师:出示课本63页第(3)题,请同学们自己订规律,在下图的○里填上合适的数。
10、生自己找规律填数,然后全班交流,互相学习。
二、按顺序操作。
1、师:出示课本63页按顺序操作的第(1)题,然后教师说一个要求,生即按要求去做。
2、全班交流每个人写的算式和计算的结果。
3、师:出示课本63页按顺序操作的第(2)题,请同学们独立进行计算
4、学生独立计算后全班交流计算结果。
5、师:仔细观察这些算式有什么特点?你能照样子再写几个这样的算式吗?
6、生照样子写出几个这样的算式并计算结果。
三、议一议。
1、师:仔细观察以上这些算式,看一看1—9中任意两个数字组成的两个两位数,它们的差和9有什么关系?求出的商与这两个数字有什么关系?
2、生小组讨论交流后全班交流汇报,从而探究出1—9中任意两个数字组成的两个两位数,它们的差都是9的倍数,且求出的商正好是两个数字的差。
四、数学游戏
1、师:出示课本65页下面的“24点游戏”规则,逐一进行讲解说明。
2、生四人一组进行游戏。
3、师巡视,鼓励学生开动脑筋,选择恰当的方法进行计算。
三年级上册教案9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准确认读“怒、拔、赐”等6个生字,并能正确、美观地书写“达、冒、握”等10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过程与方法
1、在认读课文中锻炼学生迅速总揽大意的能力。
2、学生从整体感受出发,抓住感受点品词析句,读中感悟、反复品味,从而享受语言的熏染、习得语言、发展语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教会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学会求真。
课前准备:搜集有关达尔文的资料、怒放的鲜花图片等。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1、师:同学们,《达尔文和小松鼠》的故事,还记得吗?故事中的小达尔文是个什么样的孩子?
学生畅谈。
2、“课前你还搜集了达尔文的资料,又了解到什么?”学生据资料自由汇报。
3、“今天,老师又带来一个达尔文小时候的`故事,想读吗?”
教师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
1、“课文讲了达尔文的什么事呢?”学生带着问题自由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想办法认会它。
2、全班交流“课文讲了达尔文的什么事?”
3、检查学生读文情况。
4、出示本课生词:怒放、拔掉、赐给、恭恭敬敬、献上、口吻、冒尖、满有把握、幼稚、激动……(组织学生自读、个别读、开火车读,)
5、哪个词语不明白,学生提出来问一问。
三、理解课文
1、学生再读课文,边读边想,“读完课文后,有什么感受?”
(教师随机追问,从哪里体会到,顺势指导朗读,反复品味。)
2、分角色朗读课文,回归整体。
3、教师总结全文。
四、拓展延伸
1、将本课中喜欢的好词佳句积累到小本本上。
2、阅读有关达尔文的其它故事。
3、你又有哪些奇思妙想呢?回家也试一试、做一做。准备参加“我的奇思妙想”交流、展示会。
五、指导书写
三年级上册教案10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功臣”和“祸首”,懂得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1、使学生明白为什么狼是“功臣”,而鹿是“祸首”。
2、增强学生维护生态平衡的意识。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课
1、导入课题。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18课《狼和鹿》。在大家印象中,鹿是什么样的?(用文中的词说“活泼美丽”),而狼又是什么样?(用文中的词说“贪婪凶残”)。正如大家所说,就连有关“狼”的词都无法掩饰人类对他的憎恨,比如:(出示幻灯)齐读词语
狼心狗肺狼子野心
狼狈为奸鬼哭狼嚎
引狼入室如狼似虎
从大家的朗读中显然可以听出我们对狼的厌恶,可在18课的最后一段却有这样两句话,你记得吗?(出示幻灯)
指名读,此时此刻,有什么疑问吗?
2、明确目标。
生质疑,这节课,我们就一同去思考、去解决这个问题!
3、预期效果。
大家有信心解决自己心中的疑问吗?你有什么好的学习方法值得向大家推荐的?指名说,相信你们一定能出色的完成!
二、民主导学
任务呈现
任务一、理解“功臣”“祸首”
1、自由读全文,分别用“—”和“﹏”划出有关森林和鹿群前后变化的句子,标注感受。
2、默读所划句子,联系上下文思考:为什么狼是“功臣”?鹿是“祸首”?
自主学习
生学习,师巡视。
展示交流
交流森林变化的句子
1、森林(前):出示句子:一百多年以前,凯巴伯森林一片葱绿,生机勃勃。
理解“生机勃勃”,联系上文“葱绿、鸟儿、鹿的语句”。
指导朗读,出示图片:这就是那一百年前的凯巴伯森林,看上去郁郁葱葱、生机勃勃!让我们再读读这句话。
师过渡:可是,25年后,凯巴伯森林还是那样有生机吗?
2、森林(后):出示句子:整个森林像着了火一样,绿色在消退,枯黄在蔓延。
齐读,读了这句,同学们再想想那曾经的一片葱绿,曾经的生机勃勃,你想说什么?
引读,是啊,整个森林像_________,绿色在________,枯黄在________。
交流鹿的变化
1、鹿群(前):出示句子:小鸟在枝头歌唱,活泼而美丽的鹿在林间嬉戏。但鹿群的后面,常常跟着贪婪而凶残的狼,它们总在寻找机会对鹿下毒手。那时森林里大约有四千只鹿,人们要时刻提防狼的暗算。
指名读,你们觉得鹿群的生活怎样?理解“嬉戏”
齐读
2、鹿群(后)交流:这是一群()的鹿。
A这是一群(饥饿)的鹿。
出示句子:凯巴森林从此成了鹿的王国。它们在这里生儿育女,很快,鹿的总数就超过了十万只。可是,随着鹿群的大量繁殖,森林中闹起了饥荒。灌木、小树、嫩枝、树皮……一切能吃得到的绿色植物,都被饥饿的鹿吃光了。
指名读,他们饥饿到了什么程度?理解“饥荒”
引读:怪不得整个森林像________,绿色在________,枯黄在________。
齐读出示句子
B这是一群(死去)的鹿。
出示句子:紧接着,更大的灾难降临了。疾病像妖魔的影子一样在鹿群中游荡。仅仅两个冬天,鹿就死去了六万只。
指名读,你看到的是在饥荒中()的鹿?
默读,你想说些什么?抓住“仅仅、六万只”
齐读出示句子
C这是一群(饥饿且带病)的鹿。
指名读,同学们,眼前这八千只鹿还和那一百年前活泼而美丽的鹿一样快乐吗?谁能想象到他们当时是什么模样?练习说话:面对着曾经葱绿的森林变得枯黄,鹿无可奈何,他们有的__,有的__,还有的__。
此时此刻,你是什么心情?让我们带着这种无奈、这种惋惜,一起重温那场悲剧。齐读3段。
同学们,文中那一串串数字是否吸引了你?
出示课件,感受数字背后的悲剧。
【四千】只(活泼而美丽)的鹿
【超过十万】只(饥饿)的鹿
【六万】只(死去)的鹿
【八千】只(饥饿且带病)的鹿
读数字,这些数字一定震撼了你的心!现在,你知道破坏森林、毁灭自己的祸首是谁了吗?出示句子:而人们特意要保护的鹿,一旦在森林中过多地繁殖,倒成了破坏森林、毁灭自己的“祸首”。
而“功臣”又是谁呢?默读第四段,说一说其中的原因。
出示思考题
狼是森林和鹿群的“功臣”,是因为________。
鹿是破坏森林、毁灭自己的“祸首”,是因为________。
任务呈现
任务二、寻找真正“祸首”,维护生态平衡。
默读全文,想想:你认为真正的“祸首”是鹿群吗?说说你的感想。
自主学习
生默读,思考。
展示交流
1、你认为真正的“祸首”是鹿群吗?
指名读,引导学生联系第2自然段。
出示句子:当地居民恨透了狼。他们组成了狩猎队,到森林中捕杀狼。枪声打破了大森林的.宁静。在青烟袅袅的枪口下,狼一个跟着一个,哀嚎着倒在血泊中。凯巴伯森林的枪声响了25年,狼与其他一些鹿的天敌,总共被杀掉6千多只。
让我们再次感受那维持了25年之久的血腥场面,齐读。
2、谈谈你的想法。
三、检测导结
人类的所作所为,现在看来是那样的残忍,那样的不堪入目。在整个故事中,人类才是真正的祸首啊!
1、目标检测。
“功臣”本义是指对某项事业有特殊功劳的人,在文中是指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
“祸首”本义是指祸患的主要人物,在文中是指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其实,我认为整个故事中真正的“祸首”是________。
2、结果反馈。
自己思考,同桌互说,全班交流。
3、总结。
这堂课中,让我们学到了很多!把你的收获分享给大家,好吗?
师总结:其实,就像大家所说,生物界存在着一种平衡关系,就像一架天平。一头是狼,一头是鹿。如果没有外界的干扰,他们始终保持平衡。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生态平衡”。相信大家能尊重大自然这份宝贵的生态平衡,让我们做保护生态平衡的“功臣”!
三年级上册教案11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羡慕”、“彬彬有礼”、“恋恋不舍”等词语的意思。
(2)读懂课文,了解查理的变化以及得到罗伯特先生送到刀的原因,认识查理。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查理发生的变化,感受善良、信任、充满爱心给人带来的快乐。
2、过程与方法:
在读中理解内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教育学生怎样去爱别人,让生活变得更美好。
二、教学重点:
读懂课文,了解查理的变化以及得到罗伯特先生送到刀的原因,认识查理。
三、教学难点:
教育学生怎样去爱别人,让生活变得更美好。
四、课前准备:
录音机和本课的朗读磁带、《好汉歌》磁带。
五、教学时间:
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题
①导语。善良、仁爱的金吉娅同情、体贴一个陌生的小女孩,向她献出了爱心。这个只有八岁的小女孩给我们带来了一个感人的故事。今天我们再来学习另一个感人的故事。
②读题:“好汉查理”。“好汉”你是怎么理解的?读了这个题目,你还想知道什么呢?
二、初读感知
①学生听课文录音,激发朗读的兴趣。
②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正确,读流利。
③检查读书情况。
A、指名学生分自然段读课文,学生评议。
B、和同桌一道再读一读这个感人的故事。
④讨论交流。
课文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
三、再读质疑
①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画出不理解的内容。
②初步释疑。
对于一些浅显的.问题或不大重要的问题,引导学生相机解决。最后提炼出以下两个问题作为重点探讨的问题。
A、查理有哪些变化?
B、查理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变化?
四、读悟交流,感受查理的变化
①查理有哪些变化?你找到了哪些句子?
②教师相机出示以下句子让学生谈感受:
A、“不,好汉查理从来不随便拿别人的东西。”
B、“谢谢!”查理显得彬彬有礼。
C、“当然可以。”
D、“查理虽然调皮,但说话是算数的。整整一个暑假,他每天都陪杰西在草地上玩。”
E、“杰西,我会做个好汉。”
教师要引导学生体会到查理确实变了,变得有礼貌了,变得诚实、实信了,变得有上进心了,自信了。
五、探究查理变化的原因,评价文中人物
①引导谈话:查理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变化呢?
②你觉得查理的变化和哪些人有关呢?
跟自己、杰西、罗伯特先生以及镇上的人有关。
③你对故事中的这些人物有什么看法?
学生自由说说对这些人物的看法,重点谈对小女孩杰西的看法,体会杰西的信任和友谊是查理变化的主要原因。
六、练习有感情朗读
可以自由组合,分角色感情朗读。
七、拓展练习
①完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想?先说一说,再写一写。
②镇上的人后来会怎么评价查理呢?请你发挥想象,写出人们对查理的评价。
板书设计:
32*、好汉查理
帮助杰西
查理成为好汉
三年级上册教案12
运用现实物体引入新知。
谈话:我们已学过求长方形的周长,下面,我们一起讨论怎样求正方形的周长?(出示地砖一块)
二、探索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
①出示情境:同学们又在教室的地板上铺上了许多鲜艳的泡沫地板,你们看,每块地板都是什么形状的呢?(正方形)
②出示数学信息:每边的长都是60厘米,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③学生独立思考:怎样计算每块正方形地板的周长?
④讨论交流:60+60+60+60=240(厘米)
(60+60)2=240(厘米)
604=240(厘米)
⑤回答问题:每块地板的周长是240厘米。
⑥小结:你最喜欢用哪种方法计算正方形的周长?(有时间的话,可以解决学生提出的其他问题,不能解决的问题存入问题银行。)
三、练习反馈,巩固提高
1. 先测量,再计算各图形的周长。(让学生通过思考,找到计算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必要条件,再准确测量,正确计算。)
2. 淘气将两块泡沫地板拼在了一起(如图),你能算出这个图形的周长吗?
可以用多种方法解决:(602+60)2=360(cm)
6032=360(cm)
6042―602=360(cm)
606=360(cm)
3. 用16根小棒摆出不同的长方形,能摆出几种?写出它们的长和宽。(以小棒根数为单位)(四人一组,把各种形状的图形都摆出来)
提问:这些图形的周长哪个长一些?(一样长)
为什么?(都是用16根小棒摆成的)
4. 游戏:找朋友(周长相等的图形是朋友)
老师依次出示(a)、(b)、(c)号图形,学生从(1)~(7)号图形中找到和老师出示的`图形周长相等的图形,用手势表示图形的编号。
四、课堂总结,课后延伸
1.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如何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
2. 教科书51页实践活动:先估计,再测量黑板面、数学书封面、自己鞋底等周围学习生活用品各面的周长。
3. 课后分组测量并计算学校一个篮球场的周长。(可以使用目测、步测、工具测量等各种方法。)
三年级上册教案13
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会写“鲜艳、服装、招引”等词语;积累有新鲜感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象课文描写的画面,了解大青树下的小学的学生幸福的学习生活,体会课文表达的自豪和赞美之情。
3、体会描写窗外安静的句子的含义,关注有新鲜感的句子。
4、借鉴课文第3自然段的形式,说说校园里的一个场景。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象课文描写的画面,了解大青树下的小学的学生幸福的学习生活,体会课文表达的自豪和赞美之情。
教学难点:
体会描写窗外安静的句子的含义。
教学准备:
课前发动学生搜集有关我国少数民族服饰和风情的图片、文字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分享资料
1、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服饰,更有不同的民族风俗。请同学们看屏幕,(出示课件:各民族图片),结合课前查阅的资料,选择一个你最了解或者最感兴趣的少数民族向大家介绍一下。
2、五十六个民族,就像五十六朵花,在祖国的大地上盛开。在我国西南的边疆地区,有好多民族居住在一起,他们一起生活,一起工作,非常快乐。那里的孩子们也在一所学校学习。你知道他们共同的学校叫什么名字吗?——(生齐读)大青树下的小学。对,今天,老师就带你们到这所小学去看一看。(板书课文题目:大青树下的小学)
二、初读课文,自学字词
1、教师范读。请同学们认真听,在听清字音的同时,听懂课文写了什么内容。
2、生自读课文,按照自学提示进行自主学习。(出示课件“自学提示”。)
自学提示:
(1)标出自然段。
(2)用自己的方法学习生字。
(3)读通课文。(读不通顺的地方反复多读几遍。)
3、小组合作交流。
小组内互相检查识字情况,交流识字方法,自主练习书写,教师巡视。
4、全班集体交流,教师点拨。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请同学们小组合作,逐段朗读课文,讨论每个自然段的意思。
2、学习反馈:(出示课件)
课文先写(上学的路上,来到学校);再写(上课和下课的情景);最后写(这就是我们可爱的小学)。
四、巩固练习
打开“基础训练-《大青树下的小学》”,一起来闯关吧!
五、课堂总结,铺垫下文
这节课,同学们和大青树下的小学的小朋友一样,学得特别认真。我们掌握了本课的生字新词,也理清了课文的写作顺序。那么“大青树下的小学”中有怎样的乐趣呢?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明确目标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经能读通课文,认识了生字,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品读课文,去感受大青树下的小学独特的魅力。
二、汇报交流,深入探究
师:“大青树下的小学”是一所怎样的小学呢?把自己的发现与大家交流交流吧。
(“美丽、团结、欢乐、祥和”,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进行阅读引导。)
(一)品悟大青树下的小学的美丽
1、默读课文,一边读一边画出能体现大青树下的小学美丽的语句。
2、学生交流汇报,教师出示重点语句,相机点拨。
(1)“早晨,从山坡上,从坪坝里,从一条条开着绒球花和太阳花的小路上,走来了……”(出示课件:课文内容及相关图片)(大青树下的小学矗立在山花烂漫的环境中,所以说它很美。)
(2)“那鲜艳的服装,把学校打扮得绚丽多彩。”重点指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绚丽多彩”的意思。(颜色鲜艳,色彩多)
(3)“古老的铜钟,挂在大青树粗壮的枝干上。凤尾竹的影子,在洁白的粉墙上摇晃……”(出示课件:相关语句和背景图)引发学生思考省略号所省略的内容。
3、范读:闭上眼睛,一边听老师读,一边想象校园的美景。
4、指导朗读,品味校园的美丽。
师:校园外山花烂漫,校园内大青树粗壮,凤尾竹婀娜多姿,还有身着各式各样的鲜艳的服装的孩子们,构成了一幅绝妙的美景图。你能读出大青树下的小学的`美吗?
(1)自由练读;(2)指名读,师生评价。
(二)品悟大青树下的小学的团结
1、“大青树下的小学”还是一所团结的小学呢,你能从哪些语句中感受到?
2、学生自读,画出相关语句。
3、学生交流汇报,教师出示重点语句相机指导。
(1)大家穿戴不同,来到学校,都成了好朋友。(这句话说明各民族的孩子,虽然穿戴不同,但是他们都成了好朋友,所以说这是一所团结的学校。)
(2)“上课了,不同民族的小学生,在同一间教室里学习。大家一起朗读课文,那声音真好听!”
老师范读,把重音放在“不同民族”“同一间教室”“一起”这几个词上,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体会。(民族小学的孩子们虽然民族不同,但他们团结友爱,不分彼此。)
4、教师小结:是啊,虽然民族不同,穿戴不同,但他们团结友爱,不分彼此,是名副其实的一家人。这是一所多么团结的小学啊!我们再读一读这句话,一起体会他们的团结。(生齐读)
(三)品悟大青树下的小学的祥和
1、课件出示重点语句:“大家一起朗读课文,那声音真好听!这时候,窗外十分安静,树枝不摇了,鸟儿不叫了,蝴蝶停在花朵上,好像都在听同学们读课文。最有趣的是,跑来了两只猴子。这些山林里的朋友,是那样好奇地听着。”
(1)从这段话中,你读出了什么?(安静)
(2)你认为这个词语用得准确吗?(引发学生质疑,如果学生没有疑问,教师再适时引导,作者为什么不直接写孩子们学习认真,而要写窗外十分安静,树枝不摇了,鸟儿不叫了,蝴蝶停在花朵上,好像都在听同学们读课文呢?这是从侧面烘托孩子们学习认真。)
2、是啊,大青树下的小学的学生学习认真、书声悦耳,人与动物和谐相处,怎么能不是一所祥和的学校呢?让我们带着对这所小学的赞美再读一读这段话。
(对于“祥和”这个特点,学生不一定能很准确地概括出来,教师可适当点拨。)
(四)品悟大青树下的小学的欢乐
1、课件出示句子:同学们向在校园里欢唱的小鸟打招呼,向敬爱的老师问好,向高高飘扬的国旗敬礼。
(1)一边读一边想象当时的情景,谈一谈自己的感受。
(2)指导朗读。校园里的同学多么有礼貌,在民族小学里学习是一件多么快乐的事。通过朗读来传递自己的感受吧!
2、课件出示重点语句:下课了,大家在大青树下跳孔雀舞、摔跤、做游戏,招引来许多小鸟,连松鼠、山狸也赶来看热闹。
3、指导说话:请同学们想一想,还会有谁来这里凑热闹?
用下面的句式来说说:
大青树下多热闹啊!有(),有(),还有()。他们的欢笑声把()都吸引过来了。
4、课文写了学生活动的同时,还写了许多的小动物。为什么要写这些小动物呢?(小动物的出现更加突出了地处边疆小学的特点,为学校增添了欢乐、活泼的气氛。)
三、揭示主题,升华情感
1、出示课件:“这就是我们可爱的小学,一所边疆的小学。”
师:这字里行间融入了作者多少自豪和赞美的情感啊!结合我们刚才对课文内容的感悟,填上最能体现你感受的词语再读一读。
课件:这就是我们可爱的小学,一所____________的小学。(美丽、团结、祥和、欢乐)
(1)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填入合适的词语。
(2)教师相机指导学生读出自己的感受。
2、假如你是这所小学的学生,会对这样的学校产生怎样的情感?(自豪、骄傲)
3、指生带着自豪、骄傲的情感读这句话。
4、为什么一个西南边疆的小学会如此美丽,如此团结,如此祥和,如此欢乐?(民族之间团结互助,是一家人。)
6、教师总结。
(出示课件:五十六个民族手拉手的图片)
师:“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枝花,五十六个民族兄弟姐妹是一家。”我们五十六个民族手牵手,心连心,永远是一家人!正因为我们都生活在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里,我们的生活才会如此幸福,如此欢乐!大青树下的小学才会如此美丽、团结、祥和!让我们一起唱响《爱我中华》这首歌吧!
四、巩固练习
打开“阅读训练-《大青树下的小学》”,一起来闯关吧!
五、课外延伸,鼓励实践
1、大青树下的小学的许多学生都很想和你们交朋友,也很想了解你们的学习生活,课后我们可以把我们一周的学习生活记录下来,整理好邮寄给他们。
2、利用课余时间,搜集有关其他民族的一些资料,准备参加班级将要开展的“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枝花”的民族文化展览活动。
三年级上册教案14
教材目标:
1认识部首“贝”和“”。
2运用“……又……又……”造句。
3学会写启事。
4学会分析线索。
5培养沟通能力。
6培养批判性思考能力。
学生需认识的生字词:骆驼采购货物牵着途中又累又困牙齿
跛驮寻找踪影印痕残破残缺不全树叶打听虽然买卖一头一支脚印它
经常动物喜欢远寻获走过教师
所需教具:
1能放光盘的电脑、投影机和大银幕。
2黑板、刷子。
3播放CD的机子。
课堂实录
师:各位小朋友好,今天真高兴来北京和小朋友们上一节课。希望我们这节课呢,你们也是感到开心。好,我们开始上课吧。我要上的这一课是关于失物的,小朋友知道什么是失物吗?
有谁能告诉我呢?
生:就是丢失东西。
师:对了,很好。
师:同学们有什么丢失物品的经历吗?
生:有。
师:谁有?请举手给我看一下。
学生举手。
师:那你们是怎么去寻找丢失的东西呢?小朋友有经验吗?你说说看。
生:要是发现没有的话,就到丢东西的地方去找一找,也可以到失物认领处去找找。
师:哦,可以到失物认领处去看看。老师呢,昨天刚从香港飞来,在机场就丢失钱包,怎么
办呢?有没有同学可以告诉我。
生:可以四处问问。
生:可以去失物招领处。
生:可以到飞机上去找找。
生:可以去找警察帮忙。
师:说的很好呀!丢了东西应该去报警。今天老师给你们讲一个警察局长的故事,他非常了
不起,因为他有一双敏锐的眼睛,还有一个非常精明的头脑,什么案件都能破。有一天一个
村长打电话来,说他们村里丢了一台电机,电机知道是什么东西吗?
生:发电用的机器。
师:对了,在咱们北京你们可能很少看到,但是在偏僻的村落,就很常用,没有电,就用它来发电。
听到这个消息,警察局长就带着助手赶紧跑到了这个村子。观察现场,问村长电机有多大?
村长告诉局长,那个电机大概有那么大(教师手势告诉学生)有一两百斤,警察局长仔细地看看现场,发现雪地里有有一条雪印,脚印有深有浅,于是局长叫村长把村里的年轻人都叫
了来,发现有一个年轻人是跛脚,就叫村长让那帮小伙子都走了,让这个人留下来。这个小伙子一听让自己留下来,马上就对这个村长说,村长啊,这个电机可不是我偷的呀,你们可不要冤枉好人呀。
好,大家告诉我,这个电机是不是他偷的呢?警察局长有没有搞错,
生:我觉得局长没有搞错,因为那个人是瘸的,雪地里的脚印也是有深有浅,知道头这个电机的人是个跛脚,所以就是他。
师:哦,他是通过雪地里的脚印来判断,还有没有线索?
生:我觉得可能搞错了,电机两三百斤,他是个跛脚,恐怕搬不动。
师:嗯,这是一个年轻力壮的小伙子。
生:我觉得局长没有搞错,因为局长只是把全村的年轻人叫来,也没有说什么事情,但是一听说把他留下,这个小伙子脱口而出说电机不是他偷的,就说明他知道电机丢了。
师:对啦,这也是线索,所以呢,局长也就用这些线索断定这个电机是这个小伙子偷的。好了,我们现在就来看一看课文,看看丢失的是一个什么东西。
生:找骆驼。
师:对了,骆驼是一个什么样的动物?
生:骆驼,沙漠上。
师:你见过真的骆驼吗?
生:见过。
师:举手看一下,有多少见过骆驼?好的,那么骆驼背上是什么东西呀?
生:驼峰。
师:你知道,骆驼有单峰的也有双峰,有同学知道吗?
师:(出示图片),在咱们中国骆驼是双峰的.,在非洲,骆驼是单峰的。
师:我们看看课文,会读的同学可以跟读。(多媒体演示文章内容,学生自己小声跟读)
师:我们来认识一下生字词语。
师:看一下(课件出示牵)(请同学到前面表演)请你们两个手拉手,这就是牵。请同学来组词。
生:牵手
师:可以说一句话吗?
生:小明和爸爸逛街时,爸爸牵着小明的手。
生:爸爸牵着小明的手去公园玩。
师:第二个字我们来看看是什么?大家认识这个字吗?
生:睏
师:有谁能做一下困的样子吗?
学生做困的样子。
师:有谁能造一个句子----又累又困?
生:我晚上看着看着书,觉得又累又困。
师:嗯,我们学校的小朋友造过这样一个句子,说:美军打伊拉克兵打得是又累又困。你们还有谁想造一个?
生:我有一个,不知道行不行?
师:你说说看。
生:那个警察局长去破案,回来时又累又困。
师:很好。我们一起来看看“跛”的解释。(课件)
师:最后一个字:驮。有没有谁来解释一下呢?
生:就是说,一匹马驮着一袋大米,就是驮。
师:嗯,要是我呢,我背着一个书包,可不可以说我驮着一个书包?
生:不可以?
师:什么可以驮东西?
生:一些动物。
师生理解:打听,残破的意思。
师:好,我们再读一读课文好吗?(跟读课件)
师:商人为什么带骆驼去外地呢?
生:因为骆驼会帮助他做事情。
师:那在什么地方丢失的呢?
生:在十字路口。
师:那么大的一只骆驼,怎么就丢失的呢?
生:因为粗心大意,所以丢了骆驼。
师:粗心大意很对。
生:因为他又困又累,所以丢失了骆驼。
师:对,是因为又困又累,睡着了,丢失了骆驼。你有什么线索可以找到骆驼呢?
生:他的骆驼年纪大了,牙齿残缺不全,左脚有点跛,但仍能驮东西。
师:通过这些线索能找到吗?
生:路上,他还遇到了一个老人,老人告诉他线索。
师:老师说的那个骆驼是他要找的骆驼吗?
生:是,因为那个老人说奇怪的脚印,左边的比右边的浅。这就说明这个骆驼脚有点跛。还
说有一些残破的树叶,说明这个骆驼老了,牙齿都掉了。
师:好,有谁能把课文概括几句话?
生:一个商人外出采购,又累又困,丢了他的骆驼,商人就去找骆驼,遇到了一个老人,老人告诉了他一些线索,他就去找骆驼了。
师:好,这些线索你们能不能找到骆驼呢?
生:能。
师:他还找不到怎么办呢?
生:写寻物启事。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写寻物启示。
(课件出示写寻物启事的方法,师生一起解读含义)
一、启事
启事是应用文的一种。
例:寻人启事,招聘启事,寻物启事......
它的格式严谨
启事的句子一般较简洁。只写出重点便可,
表达的自由空间不大,
叙述发挥的余地较小,
二、启事的格式
题目居中,
正文换行
先空两个才写,
署名和日期在右下方,
先写署名,
再写日期。
三、启事的内容
丢失物品的
名称
特征
丢失的地点
实践,
联络的方法和报酬。
师:老师这里有一则寻犬启示,请同学们看看。
(出示:寻犬启事
小狗一只,名叫阿望,身体肥胖,全身长满黄色长毛,它见人总爱摇尾巴。3月2日在元朗公园丢失,如有寻获,请速送去警察局,薄酬。
健忘
3月5日
生读。
师:下面我们来写一则寻物启示,帮助商人找骆驼。
(老师给孩子看从香港带来的学生画的骆驼的图片,提示孩子注意骆驼的特点)
生分组写启示,老师巡视,指导。
师:第一个写完的就是我们的冠军,第二个是亚军......
看一下这些同学写的,我们来听听“冠军”是怎么写的?先看格式对不对。
生:对。
生读
师:亚军来读。
生读
师:格式名称都对了,字也写的不错。季军来读。我们先来看看他的格式对吗?
生:不对
师:正文开头应该空两格。殿军来读
生读,
师:看看他的缺什么?
生:没有时间和名字
(颁发奖品)
师:大家都学会写启示了吗?看看老师写的启示。
老师出示范文。
生齐读
寻骆驼启示
骆驼一只,瘦弱,全身长满棕色长毛,左脚有点跛,牙齿残缺不全,……
师:我们都学会写启示了,老师这里从香港给大家带来了很多图片,请你们回家去写写启示。
(分发图片,请孩子回家写寻物启示)
三年级上册教案15
教学要求:
1、了解海滨小城的美丽、整洁,受到热爱家乡的教育;
2、学习作者观察景物的方法,提高观察能力;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会用“每逢”、“甚至”造句;
4、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体会海滨小城景色的特点。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按照由远及近的顺序,抓住事物特点的观察方法。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一、读题,解题
板书课题:15海滨小城
查字典“滨”,说说“海滨”的意思。
(滨,水边;海滨,靠近海边的地方。)
思考:看了这个课题,你想课文可能会写些什么内容?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1、轻声读课文。要求:
自读生字表中的生字,把字音读准。如还有不认识的字查字典解决;
划出新词,联系上下文理解或查字典弄懂意思;
2、读后检查
了解生字的掌握情况,注意给下列字正音:
胳臂()散发()
绒()
说说下列词语的意思
海滨:指靠近大海的地方。
浩瀚:指海水广大无边的样子。
寂寞:孤单、冷清。
喧闹:喧哗、热闹。本课指人们因为高兴而大声喊叫,声面非常活跃。
热闹:本指繁盛活跃的景象。本音标指鲜花竞相开放的景象。
每逢:每次遇到。
三、再读课文,思考:
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海滨的景色?哪几个自然段写小城的景色?怎样给课文分段?
学生练习在书本上分段。
师生交流:
第一段(1-3):写海滨的景色。
第二段(4-7):写小城的美丽景色。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新课
说说本课写了几方面内容?
教师板书:海滨小城
二、指导学习第一段(1-3自然段)
(一)划一划,理清层次
用笔划出有关的句子或词语,“海滨”主要写了哪几个地方?
“人们走到街的尽头,就可以看见浩瀚的大海”-----写大海
“海边是一片沙滩,沙滩上是……贝壳”------写沙滩
(二)读一读,抓住特点
1、找出第2自然段中表示颜色的词,出示训练题:
天是的,海也是。海天交界的水平线上,有的机帆船和军舰来来往往。天空飞翔着的、的海鸥,还飘着的云朵。
指导朗读上面一段话。
2、读第2自然段,理解“镀”字。
3、读第3自然段,找出表示颜色的词语。填空:
()的鱼
()的虾和蟹
()的海螺
找出本自然段中一对反义词:寂寞——喧闹
说说上面词语的.意思。
想象一下,喧闹——会有哪些声音出现呢?
4、小结:作者写海滨时抓住了颜色多而美丽——色彩绚丽的特点。
(三)夸一夸,体会感情
作者的家乡这么美丽,你能替作者来夸夸吗?
(用自己的话或书上的语言均可)
1、小组练习;
2、指名出来展示。
(四)小结学习方法
划一划,理清层次
读一读,抓住特点
夸一夸,体会感情
三、运用上面的方法,分小组自学课第二部分内容。
划一划:“小城”写了哪几个地方?
读一读:“小城”有什么特点?
夸一夸: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检查自学情况
1庭院——树多;
公园——舒适;小城——美丽而整洁
街道——干净。
2理解词语“热闹”
“凤凰树开了花,开得那么(热闹)”,这里还可以填什么词?
(美丽、鲜艳等)哪一个词好?为什么?
3、夸一夸小城的美丽或整洁。(展示)
五、体会作者的观察方法
1、顺序:由远及近;
2、抓住特点。
【三年级上册教案】相关文章:
三年级上册教学教案01-17
美术三年级上册教案11-22
三年级音乐上册教案02-06
湘教版三年级上册音乐教案05-05
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教案01-14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12-24
三年级上册教案(精选21篇)12-28
三年级上册花的学校教案12-23
三年级上册语文授课教案1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