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数学教学教案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时常需要用到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三年级数学教学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三年级数学教学教案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认识周长的含义。
2、使学生通过围、量、算等具体的活动,自主探索测量、计算周长的方法。
3、使学生在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发展数学思考,享受学习的快乐。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受周长
1、剪一剪。
谈话: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些非常可爱的卡通头像图片(电脑演示:三幅卡通头像图片),认识它们吗?在三幅卡通头像图片中,你最喜欢谁就把它从纸上剪下来,看谁剪得又快又好!
学生拿出图片,剪出自己最喜欢的一个卡通头像。
2、说一说。
讨论:你是怎样剪的?(沿着头像的边剪的)学生互相评价剪出的作品,体会头像的边的意思。
小结:沿着头像的边剪,就是沿着头像四周的边线剪。你能指一指你剪出的头像四周的边线吗?(先指名指一指,再在同桌间互相指一指)
揭示:头像四周边线的长就是头像的周长。(板书:认识周长)
二、提供实例,认识周长
1、教学例题。
出示游泳池图:这是一幅儿童游泳池图,你能指出它四周的边线吗?
指出:游泳池图池口黑色边线的长就是池口的周长。
出示树叶图:你能指出树叶四周的边线吗?
指出:这片树叶四周边线的长就是树叶的周长。
2、练一练。
(1)想想做做第1题。
提问:你还能指出我们身边一些物体某一个面四周的边线吗?
学生可能指出数学书的封面、文具盒的上面、黑板面、课桌面等一些熟悉的物体的面的边线,并说一说它们的周长分别指什么。
(2)想想做做第2题。
出示题目。
谈话:你能描出这些图形的边线吗?请同学们拿出水彩笔,在书上第62页第2题上描一描。
用实物展示台展示学生的'作业,互相评价。
提问:我们描出的每个图形的边线的长就是它们的什么?
三、引导探究,测量周长
1、自主探究。
谈话:我们已经认识了周长,怎样测量物体的面或平面图形的周长呢?请同学们看这三件物品。(出示长方形的名片、五角星纸片和1元的硬币)先在小组里讨论怎样测量它们的面的周长?你能想到哪些好方法?
学生可能想到量、围、滚等不同的方法。
组织活动:下面请同学们拿出这三件物品,小组分工合作,用你认为合适的方法,分别量出它们的面的周长。
学生按要求测量长方形名片、五角星纸片和1元硬币面的周长,教师参与学生的'活动。
2、反馈。
提问:哪个小组的同学来汇报一下,你是怎样测量长方形名片的周长的?
可能出现以下几种方法:
(1)量出四条边的长,再相加;
(2)量出名片的长和宽,再计算;
(3)用一根细线沿名片的边线围一周,再量细线的长;
(4)把名片沿直尺的边翻动一周。
比较:大家用不同的方法得出了名片的周长,在这些方法中,你比较喜欢哪一种方法?为什么?
提问:你是怎样测量五角星纸片的周长的?有不同的方法吗?
再问:你认为测量五角星的周长,用什么方法比较合适?(量出其中一条边的长,再用这条边长乘10)
提问:你是怎样测量1元硬币的周长的?(学生可能会用围或滚的方法测量1元硬币的周长)
追问:为什么不能直接量出1元硬币的周长,而要用围或滚的方法呢?
3、小结。
提问:你学到了哪些测量周长的好方法?在测量周长的活动中你有什么发现?
谈话:看来测量周长要根据物体形状的不同,灵活地选用合适的方法,才能达到的效果。
4、教学试一试。
出示题目。
提问:你有办法知道下面每个图形的周长吗?自己先试一试。
反馈:你是怎样知道的?把你的方法和同学进行交流。
5、想想做做第4题。
出示题目。
提问:你能用不同的方法算出下面每个图形的周长吗?(学生抢答,并说说是怎样计算的)
6、想想做做第5题。
出示题目。
让学生独立完成,再交流不同的算法,并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四、拓展延伸,提升认识
谈话:请同学们拿出这样的一片树叶,你有办法量出这片树叶的周长吗?(在讨论不同方法的基础上,明确用围的方法测量树叶的周长)
谈话:请同桌同学合作,用围的方法测量这片树叶的周长。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
反馈测量的结果,并说一说测量时要注意些什么。
课件演示:用细线沿树叶的一周围一圈,最后展开细线,量出树叶的周长。
五、课堂总结
提问:今天我们共同认识了周长,你有收获吗?如果用一句话表达你对周长的认识,你想说些什么?
谈话:认识了周长,你能用今天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哪些问题呢?其实,周长在我们生活中的应用是极为广泛的,你发现了吗?
欣赏短片:周长在生活中的应用。
谈话:只要我们做个有心人,学会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就一定会发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
三年级数学教学教案2
教学目标:
1、利用已学的24时记时法和生活中对经过时间的感受,探索简单的时间计算方法。
2、在运用不同方法计算时间的过程中,体会简单的时间计算在生活中的应用,建立时间观 念,养成珍惜时间的好习惯。
3、进一步培养课外阅读的兴趣和多渠收集信息的能力。
教学重点:
计算经过时间的思路与方法。
教学难点:
计算从几时几十分到几时几十分经过了多少分钟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1、谈话:小朋友你们喜欢过星期天吗?老师相信我们的星期天都过得很快乐!明明也有一个愉快的星期天,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明明的一天,好吗?
2、小黑板出示明明星期天的时间安排。
7:10-7:30 起床、刷牙、洗脸;
7:40-8:20 早锻炼;
8:30-9:00 吃早饭;
9:00-11:00 看书、做作业
3、看了刚才明明星期天的时间安排,你知道了什么?你是怎么知道的?你还想知道什么?
二、自主探究,寻找方法
1、谈话:小明在星期天做了不少的事,那你知道小明做每件事情用了多少时间吗?每个小组从中选出2件事情计算一下各用了多少时间。
(1)分组学习。
(2) 集体交流。
2、根据学生的提问顺序学习时间的计算。 从整时到整时经过时间的计算。
(1)学生尝试练习9:00-11:00明明看书、做作业所用的时间。
(2)交流计算方法:11时-9时=2小时。
3、经过时间是几十分钟的时间计算。
(1)明明从7:40到8:20进行早锻炼用了多少时间呢? 出示线段图。
师:7:00-8:00、8:00-9:00中间各分6格,每格表示10分钟,两个线段下边的箭头分别指早锻炼开始的时间和结束的时间,线段图涂色部分表示早锻炼的时间。 谈话:从图上看一看,从7时40分到8时经过了多少分钟?(20分)从8时到8时20分又经过了多少时间?所以一共经过了多少分钟。(20+20=40分)小朋友们,如果你每天都坚持锻炼几十分钟,那你的身体一定会棒棒的。
(2)你还能用别的方法计算出明明早锻炼的时间吗?(7:40-8:40用了一个小时,去掉多算的20分,就是40分。或者7:20-8:20用了1个小时,去掉多算的20分,就是40分。)
(3)练习: 找出明明的一天中做哪些事情也用了几十分钟?
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出明明做这几件事情用了几十分钟吗?你是怎么算的'?
三、综合练习,巩固深化
1、想想做做1:图书室的借书时间。 你知道图书室每天的借书时间有多长吗? 学生计算。
(1)学生尝试练习,交流计算方法。
(2)教师板书。
2、想想做做2。
(1)学生独立完成。
(2)全班交流。
3、想想做做3。
学生独立练习,全班交流。
4、想想做做4。
(1)学生独立完成。
(2)全班交流(让学生说说是怎么算的)
5、想想做做5。
(1)同桌交流。
(2)集体交流。
(3)小结归纳时间计算的一般方法。
四、知识延伸,课外实践
1、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本领?
2、看来我们已经了解了许多有关时间的知识,学会了简单的时间计算方法,体会到了时间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性。你还想知道有关时间的其他知识吗? 让学生阅读书上第55页“你知道吗”的内容。
师:那你知道其他有关时间的知识吗?(学生提问) 其实这些有关时间的知识很多很多,小朋友如果感兴趣的话,可以从课外书、电视上和网络中去搜集更多这方面的知识。
3、布置作业。
(1)收集有关时间的知识。
(2)用24时记时法为自己设计一天的作息时间表。
4、出示本课上课时间和下课时间,请学生用最快的速度计算出这节课的时间。
三年级数学教学教案3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了解他们之间的关系;知道平年、闰年等方面的知识;记住每个月以及平年、闰年各有多少天。
2.使学生知道24时计时法,会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刻;初步理解时间和时刻的意义,学会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
二、教学内容
1.学生已经在三年级上学期学习了时、分、秒,并在实际生活中积累了年、月、日方面的感性经验,有关年、月、日方面的知识,也越来越多的出现在他们的生活和学习内容中,有了形成较长时间观念的基础。本单元正是在此基础上向学生介绍有关年、月、日等时间单位和24时计时法等方面的知识,以及一些简单的时间计算方法。
实践活动:
制作年历
教材在学生学习完“年、月、日”这一单元之后,安排了制作年历的活动,一方面能使学生巩固对年月日的认识,另一方面,可以加强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体验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新知识点:
1、认识年、月、日。
2、24时计时法。
3、简单的时间计算方法。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知道平年、闰年等方面的知识;记住每个月以及平年、闰年各有多少天。
2、使学生知道24时计时法,会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刻;初步理解时间和时刻的意义,学会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
教学建议:
1、关注学生的对的生活经验 ,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景中感受时间。教学时,教师要充分运用教材提供的素材,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对事件与时间关系的体验,初步建立时间观念。
2、为学生创设自主构建知识的活动和思考空间。
年、月、日和24时计时法是在时、分、秒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但是年、月、日之间的关系更加复杂,学生虽然在实际生活中有了一些感性的认识和经验,但是缺乏清晰的认识和数学思考的过程。因此,为了使学生更好地了解年、月、日之间的关系,教材内容在设计时着重为学生搭建自主学习、主动构建知识的平台。教学时,教师可以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和组织探索性的学校活动。如观察年历时,让学生思考“一年有几个月“等问题,让学生通过观察钟面探索外圈和内圈的关系等。引导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小组合作等方式来了解年、月、日之间的关系和24时计时法。
3、重视直观教学,充分发挥钟表模型等教具、学具的作用。
由于学生平时很少使用24时计时法,因此在用24时计时法表示下午或晚上几时,学生往往感到不太习惯。教学时,应使用钟表模型等教具或学具,加强对钟面的观察操作,引导学生观察一整天时针正好走两圈,体会钟表外圈与内圈的数的关系,让学生积累丰富的表象,理解24时计时法。在教学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时,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从出发时刻开始,转到到达时刻,把直观观察和路线图对应起来,并口算出经过的时间。
第一课时
认识年、月、日
课题
认识年、月、日
课型
新课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知道大月、小月的知识,记住各月的天数。
2、使学生会判断大、小月。
3、帮助学生初步建立年、月、日的时间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渗透科学的思想方法。
教学重点
探究发现年、月、日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发现并掌握大月、小月的判断方法。
教具准备
各年份的年历卡。
教学设计
一、学前准备
1、填空。
1时=()分 1分=()秒
1时=()秒 240分=()时
1分25秒=()秒 82分=()时()分
2、提问:
(1)时、分、秒都是什么单位?(时间单位)
(2)关于时间单位你还知道哪些?(年、月、日、季度、世纪等)
(3)那么关于年、月、日的知识你想知道些什么?
3、导入新课
讲述:地球绕太阳运转一周经过的时间就是一年,月亮绕地球运转一周经过的时间大约就是一个月,同时,地球自己也在旋转,地球自己旋转一周的时间就是一日。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年、月、日的知识。
二、探究新知
1、认识年、月、日。
(1)出示材料。
提问:以前我们用钟、表来研究时、分、秒,那么年、月、日我们可以用什么来研究呢?(年历卡)
(2)观察手中的年历卡,看看这是哪一年的年历。
(3)分别找到10月1日,7月13日,看一看,各是星期几。
提问:10月1日是什么节日?申奥成功是在哪一年呢?
(4)请同学们在年历卡上找出你所知道的纪念日,爸爸、妈妈和自己的生日等,看一看,分别是星期几。
(5)合作探究。
观察:一年有几个月?每个月的天数一样吗?哪几个月是31天?哪几个月是30天?
(6)讨论交流。
教师根究学生的回答内容,板书:
年 月 日
一年 12个月 365天或366天
1、3、5、7、8、10、12 31天
4、6、9、11 30天
2 29天或28天
(7)质疑:你们每人手中的年历卡上31天的月份是不是都是这几个月呢?(是)对!不管哪一年,31天的月份都是这几个月。
再看一看,是不是每年的4、6、9、11月的天数都是30天。(是)
(8)认识大月、小月。
讲述:通过同学们认真仔细地观察,我们已经知道了不管哪一年,1、3、5、7、8、10、12这7个月都是31天,4、6、9、11这4个月都是30天,它们是不会发生变化的,我们把每月天数都是31天的这几个月叫做大月,把每月的天数都是30天的这几个月叫做小月。
年份不同了,哪个月的天数有变化呢?(2月)从这里可以看出,二月的天数比大月、小月的天数要少,所以二月是一个特殊的月份。
2、巩固。
刚才我们在年历上已经找到了爸爸、妈妈和自己的生日,现在请你们想一想,自己的生日是在大月还是在小于?
3、记住大月、小月。
通过上面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一年有12个月,7个大月,4个小月和一个特殊月。那怎样记住一年中的大、小月呢?
教材上介绍了一种左拳记忆法,应该怎么数呢?
(1)出示左拳图。
(2)讲清相应部位所表示的每个月的天数。
(3)根据图,全体一起记忆。
(4)指着自己左拳再次记忆。
(5)再介绍一首儿歌,加强记忆。
七个大月心中装,七前单数七后双。
二月是个特殊月,其他各月是小月。
三、课堂作业新设计
观察今年的年历。
(1)一、二、三月一共有( )天。
(2)六一儿童节是星期( )。
(3)四月份有( )个星期零( )天。
四、思维训练
想一想:9月30日的后一天是几月几日?
五、板书设计
三年级数学教学教案4
设计说明
本节课继续学习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的竖式计算,重点解决“不够商1时商0”的问题。为了使学生较好地理解这部分知识,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具有如下特色:
1.关注学生对算理的理解。
在教学中,当学生计算到被除数的十位发现不够商1时,教师及时组织学生讨论,并加以恰当地引导,从分物的角度和除法本身的计算规则分别进行理解,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为后面的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注重学生的`探究性学习。
在教学中,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自主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鼓励他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选择自己喜欢的、合适的方法,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自信心和积极性。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节 约(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谈话。
师:我们国家现在提倡勤俭节约,谁能说说哪些做法是节约呢?
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见闻进行列举。
2.导入:有3个班的同学用实际行动来倡导节约,他们积攒了许多旧报纸和矿泉水瓶,送到废品收购站回收利用,我们来看看在这个过程中他们遇到了什么问题,我们是否能帮助他们解决。
设计意图:在学习新课之前与学生进行谈话,有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下面的学习打好基础。
⊙探究新知
1.了解情境图。
课件出示情境图,鼓励学生找到情境图中的数学信息并完整表达。
(3个班积攒的报纸和矿泉水瓶一共卖了912元)
2.尝试计算。
(1)请学生根据上面的数学信息,提出问题,并列出算式。
(问题:平均每个班卖了多少元?算式:912÷3)
(2)请学生口算出结果并写出口算过程。
根据以往的学习经验,学生能写出算式:900÷3=300,12÷3=4,300+4=304。
(3)请学生尝试进行竖式计算。
3.解决“不够商1时商0”的问题。
(1)组织学生小组讨论。
师:你们在计算时遇到了什么问题?除到十位不够商1时怎么办?(同时出示不完整的竖式如下)
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结合口算过程从以下两个方面理解“不够商1时商0”的道理,并板书完整的竖式计算过程。
①从分物的角度理解:先分走900元,912─900=12,余下的不够30元,每个班分不到10元,所以在十位商0占位。
②从除法本身计算的规则去理解:用被除数十位上的1除以3时,不够商1,需要将十位和个位上的数合起来,用12再除以3,结果等于4,在个位上商4。
(2)结合口算,说说竖式中每一步所表示的意思。
师:现在我们完整地写出了912÷3的竖式计算过程,请大家结合口算的过程,说一说竖式中每一步所表示的意思。
学生汇报,教师随机板书,如下:
设计意图:通过上述环节,学生能够透彻地了解为什么要在十位上商0,并牢固地掌握商中间有0的除法的竖式计算过程,对学生进行正确熟练地计算有很大的帮助。
4.学习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末尾有0的除法。
(1)出示教材10页的第三个例题,提问:我们要解决的是什么问题?怎样列式?
引导学生读题,根据题意列出算式:522÷4。
(2)引导学生独立进行竖式计算。
(3)组织交流。
师:这个算式是在哪一位上不够商1?应该怎样处理,你是怎样想的?
引导学生明确:在竖式计算中,当除到个位不够商1时,要在商的个位上写0,余数是2。
5.总结算法。
师:在计算一位数除三位数时,我们应该怎么做?
引导学生总结一位数除三位数的竖式计算方法的一般步骤:从被除数的高位算起,除到哪一位就在那一位上写商,遇到不够商1的情况要商0占位。
⊙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11页1题。
理解题意,在图中圈出答案后进行竖式计算。
2.完成教材12页4题。
先说一说竖式计算的步骤,再观察题目中的计算过程,找出错误的原因并改正。
⊙课堂总结
我们这节课学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在计算中我们要注意哪些问题?
⊙布置作业
教材11页2、3题
板书设计
节 约(一)
912÷3=304(元) 522÷4=130(支)……2(支)
三年级数学教学教案5
教学内容:苏教版三年级下册P102103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初步体会小数的含义,能认、读、写小数部分是一位的小数,知道小数各部分的名称。
2、通过观察思考、比较分析、综合概括,经历小数含义的探索过程,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会讨论交流,与人合作。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习惯。通过了解小数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爱国情感。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小明搬新家了,家里需要一张新书桌,妈妈让小明自己到商店挑选,但是要记录下所选书桌的长和宽各是多少米。接到任务后,小明邀请好朋友晓红一起来到商店。我们看一看他们所选的书桌是什么样的?(课件演示)
(评析:开课创设与学生生活和学习内容相适应的情境,促使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主动学习数学,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二、新知探索:
1、认识整数部分是0的小数。
①从长5分米,宽4分米这两个信息中你们了解到什么?
②**的要求是用米作单位,5分米、4分米究竟是多少米呢?运用前面所学到的知识想一想。
③5分米是几分之几米?4分米是几分之几米?
随着学生的回答,师指出:5分米是把1米平均分成10份,5分米是其中的5份,可以用分数5/10米表示。
(评析:运用学生已有的知识作为新知识的切入点,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同时教师引导学生通过阅读信息,学习分析信息获取知识,又巧妙实现了由生活问题到数学问题的转移。)
随着学生的回答,师指出:5分米的长度,是把1米平均分成10份,5分米是其中的5份,可以用5/10米表示。
除了用5/10米表示以外,还可以用0.5米来表示。
请学生仔细看,0.5米是怎样写的?读作:零点五
④4分米是几分之几米?用小数怎样表示呢?(课件演示同上)
⑤7分米呢?学生回答后完成想想做做第一题,填完后小组内交流:为什么要这样填?
⑥学生汇报:课件演示
1分米 3分米 7分米 9分米
1/10米 3/10米 7/10米 9/10米
0.1米 0.3米 0.7米 0.9米
仔细观察:你发现分数十分之几可以写成小数什么?零点几就表示什么?
⑦动手操作:
用一张长方形的纸折出2/10,再用小数表示出来。
再用一张长方形的纸折出0.6。
小结:十分之几可以写成小数零点几,零点几就表示十分之际。
板书课题:小数的意义和读写
小结:小数是在人们实际测量和计算的需要中产生的,在我们实际生活中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我国古代数学家刘徽在一千七百多年前就开始应用十进分数。(课件介绍古代数学家刘徽)
(评析:教师适时的在数学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
说一说你还在哪些地方见过小数。
2、认识整数部分不是0的小数。
小明和晓红选完书桌后又在商店里转了转,看到圆珠笔1元2角,笔记本3元5角,你们能用小数表示出圆珠笔和笔记本各是多少元吗?
①学生自主探究,再在小组中合作交流。
②学生汇报,并将板书补充完整。
1元2角还可以写成 1.2元 读作: 一点二
3元5角还可以写成 3.5元 读作: 三点五
小结:几元几角分成两部分,几元和几角,先把几角表示成零点几元,再和几元合起来是几点几元。
③观察小数:这些小数有什么特点?
小数中间的点叫做小数点,小数点把小数分成了两部分,小数点的左边是整数部分,右边是小数部分。
我们以前学过的表示物体个数的1、2、3是自然数,0也是自然数,它们都是整数。今天学的0.5、0.4、1.2和3.5都是小数。
④任意写出几个小数,在小组中读一读。
全班交流时指名说一说整数部分是几?分数部分是几?
(评析:如何在课堂上开展探索性学习是当前数学教师所探索的问题。本段教学在这方面做了较好的展示,学生充分运用自主探究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开展多角度、多层次的探究活动。学生的交流与教师的适时引导交相辉映,将探究活动不断推向深入。)
三、应用反思:
1、小明和晓红在商店里还看到很多食品。(课件演示想想做做第二题。)
你能用元作单位表示出这些食品的价格吗?
2、他们还看到有的商品是这样表示价格的。(课件演示想想做做第四题。)
先读出这些商品的价钱,再说一说是几元几角。
3、小明和晓红在商店里不仅选到了自己喜欢的书桌,而且还学会了一个数学知识,你们学会了吗?
完成想想做做第五题。
(评析:练习的设计始终使学生处在生活的情境中解决问题,不但提高了学生继续学习的兴趣,而且使学生切实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课后延伸:
小数在我们生活、生产中处处可以用到,同学们要学会用数学的眼睛观察生活,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总评:本节课从学生的现实生活出发,极力选取学生身边的事例,使生活素材贯穿于整个教学的始终。注意将数学与学生生活紧密相连,遵循了数学源于生活,实现了数学的应用价值。具体地说有以下几个特点:
1、创设生活情境,使数学问题生活化。
本节课教师从课一开始就创设小明、晓红逛商店这一生活情境,而且这一情境始终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中。使学生感到所学的内容不再是简单枯燥的数学,而是非常有趣、富有亲近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身边,他们被浓厚的生活气息所带动,兴致勃勃投入新课的学习中。
2、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
数学知识、思想、方法必须由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理解、感悟、发展,而不是单纯依*教师的讲解去获得。根据这一理念,教师在教学中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知识结构的实际出发,让他们通过有目的的观察、操作、交流、讨论,从直观到抽象,主动构建自己的认知结构。
3、有机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每一位教师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本节课在充分发掘教学内容,发展学生能力的基础上,介绍了我国古代数学家刘徽,使学生了解我国悠久灿烂的文化,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树立建设祖国的信念。
总之,本课教学注重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重视学生的自主探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创设情境,把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结合起来,让学生在操作、交流、探究中去思考、体验和感悟,在实践中学习数学,在学习中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让学生在获取知识形成技能的同时,情感、态度、价值观都得到发展。
三年级数学教学教案6
教学内容:
课本40-41页
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观察,掌握利用连乘、连除列出综合算式,解决实际问题。
2. 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列式方法的多样化,培养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3.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掌握分步列式或是利用综合算式解决实际问题,并能正确熟练地计算。
教学难点:
理解并说出算列算式的含义。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课前口算
41×20=答案61×30=答案11×80=答案12×40=答案50×20=答案640÷8=答案140÷7=答案280÷7=答案350÷7=答案120÷6=答案
一、情境导入
课件出示教材中的情境图。
师:同学们,我们来到了美丽的生态园,在这里,到处是五颜六色的花,仔细观察,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板书学生梳理出的数学信息)
教师适时评价。
师:根据这些数学信息,谁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
学生可能提出
1、三种颜色的'花一共摆了多少盆?
2、每个花架摆了多少盆花?
<<<12>>>
3、平均每个花架每层摆了多少盆花?
……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出示本节课要解决的问题。
二、你说我讲
1.教学“三种颜色的花一共摆了多少盆?”
(1)师:要解决三种颜色的花一共摆了多少盆?需要用到哪些数学信息啊?怎样列式?
学生列出算式,教师适时出示课件5×8=40(盆)、3×40=120(盆),追问:你能说一下你所列的两个算式的含义吗?
学生回答,教师提升:通过分步列式,先求出1组花有多少盆,再求出3组花一共有多少盆。
教师利用课件演示分布计算的过程,并引导学生两个算式所表达的含义。
师:你能不能列出一个综合算式?
教师巡视,掌握学生操作的信息。
组内交流,讨论综合算式的列法,并讲解出该综合算式的含义。
教师引导学生分小组展示合作交流的成果,并及时给予恰当的评价,然后教师利用课件演示综合算式的含义,加深学生的理解。
2,教学“平均每个花架每层摆了多少盆花?”
教师出示问题,引导学生再看情境图,重新梳理信息,先引导学生列出分布算式。
在学生自主学习、列式的基础上,师:谁愿意到黑板上来展示一下自己所列的分布算式?
学生板演自主学习成果:96÷2=48(盆),48÷4=12(盆)。教师适时引导学生质疑:96除以2表示什么?48为什么要除以4?
学生:96÷2=48(盆),表示每个花架有多少盆花。48÷4=12(盆)表示一个花架有四层,每层有12盆。
学生回答,教师提升:对,先算每个花架有多少盆花,再算每层花架有多少盆花。然后教师利用课件进行演示讲解。
师:谁能列出一个综合算式?小组内可以进行合作交流。
教师引导学生板演展示。
学生板演:96÷2÷4。
教师适时引导学生质疑:96除以2表示什么?为什么要除以4?
学生回答,教师适时提升:对,96除以2表示96盆花放在2个花架上,每个花架上有多少盆花;再除以4,表示一个花架上的花分放在4层,每层有多少盆花。教师利用课件演示,讲解。
三、巩固练习
自主练习第1、2题,
引导学生先仔细观察画面,找到已知信息和问题,明确数量间的关系,并独立解决。
教师提示:做一张这样的画需要多少个贝壳?
引导学生先仔细观察画面,找到已知信息和问题,明确数量间的关系,并独立解决。
教师提示:每箱8个什么?每盒6个什么?
四、课堂总结
师:同学们,这节课马上就要结束了,回想一下,你有什么收获?(课件出示教材丰收园图)
学生可能回答:我会积极学习了。教师适时追问:你哪个环节最积极?学生可能说:摆一摆,操作方面。
学生也可能回答:我学会提问了。教师适时追问:你都问什么问题了?(课件“会问”绿苹果图片飞出果篮,同时出示问题:你都问什么问题了?)
……
师:让我们满载着收获,下课休息一下吧。
学生回答
学生小组合作回答
学生选择学具,利用摆一摆,想一想,再列式的方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学生独立操作,利用小纸板摆一摆,
学生组内讨论交流,小组内列出综合算式。
学生合作,解决问题
小组交流,解决问题
三年级数学教学教案7
一、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周长让学生在观察、比较、测量和动手操作的基础上建立周长的概念,理解周长的含义。会测量计算以长方形和正方形为主的常见平面图形的周长,并拓展研究不规则平面图形的周长的测量计算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分析
建立周长的概念,能指出各种平面图形的周长并会测量计算常见平面图形的周长是教学重点;正确、深刻地理解周长的含义是教学难点。注意设计动手操作、独立思考、质疑问难、小组讨论等学习形式来强化对周长的理解,让难点在不经意中获得突破。
三、教学意图和教学思路
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体现做数学、玩数学的活动性和趣味性,感知先行,凸现探究过程。具体做到两个拓宽:拓宽周长概念的外延,拓宽周长的测量计算方法。教学过程中尽力把绣球抛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争、去辩,在悟中得法。教学思路:从生活情境中引出周长概念+通过指和描理解周长概念十通过测量计算三角形和一般四边形的周长巩固周长概念并铺垫测量计算周长的'一般方法+探究测量、计算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一般方法+探究测量计算不规则平面图形周长的方法。
四、教学过程
课前活动:师生沿着操场的边线绕操场跑步一圈。
1.体验中引出周长。沿着操场的边线绕操场跑步一圈(板书一圈、边线)、让学生比划路线,描述多少是一圈、什么是边线、贴平面图,让学生用粉笔画跑步的路线,强调起点、终点、操场一圈边线的总长度、操场的周长。(板书周长)
[评析:从学生的生活中抽象出数学知识,赋予《周长这一知识点以现实意义。这样学生的学习得到了感性材料的支撑,在这样的生活情境中学生也很容易进入角色。此外,本节课把《周长》描述为一圈边线的总长度,简明易懂,充分体现了周长这一数学问题的现实性。》
2.操作中理解周长。
(1)指导学生找出身边物体的周长、指出课本封面的周长。(电脑显示给予确认)
(2)让学生指出下面图形的周长。(多媒体随后显示)
〔评析:采用学生身边的、熟悉的或感兴趣的材料作为研究素材,增强学习的亲切感。通过指、描这样的方式让学生在轻松的操作中理解周长,而多媒体的效果使周长是什么更加清晰明朗。〕
3.测量计算中深化对周长的认识。
(1)(多媒体显示老鼠和兔子分别绕三角形、四边形的草坪跑步一圈)
提问:谁跑得多?比什么?怎么能知道它们各自的周长呢?(板书:测量计算)
[评析:多媒体的动态显示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堂上的数学问题很快变成学生自觉探索的问题。]
(2)在作业纸上测量计算三角形、四边形的周长,再组织小组汇报。(强调:所有边长的总和)
[评析:通过练习获得测量计算平面图形周长的一般方法,为探索计算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方法奠定基础。]
(3)测量更多边形的周长,总结强调周长即一周边线的总长度。
4.引导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
(1)出示方格纸上的正方形、长方形,要求测量计算并展示不同的计算方法。
(2)巩固练习。正方形的边长为2分米,计算一个正方形的周长和由这两个正方形拼成的长方形的周长。强调:计算的应是有关图形一周的总长度。
[评析:通过这一变式练习,使周长即一周的总长度得以巩固,进一步强化了对周长含义的理解。]
(3)测量并计算周长。(出示下面的图形)
5.合作解决问题。测量计算出硬币和树叶的周长。
[评析:对周长的理解不局限于长方形和正方形等规则平面图形中,避免了学生生搬硬套,产生思维定势。把周长拓展到不规则平面图形中,使学生对周长的认识更加深刻,并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三年级数学教学教案8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公式的过程,掌握长方形、正方形 面积计算的方法,能够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2、 以单位面积为参照, 估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 提高估测能力。
3、在实践操作、讨论交流等活动中,积累活动经验,初步养成独立 思考,勇于探索的习惯。
教学难点: 理解长方形所含面积单位的个数等于长方形的长与宽的 乘积。
教学准备: 课件、1 平方厘米的面积单位若干、长方形卡片、直尺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我们刚刚学习了面积和面积单位,你都知道了些什么?
一、复习导入
概括起来我们知道了两件事:什么是面积和面积单位; 知道用面积单 位铺满的方法可以知道物体表面或封闭图形的面积。 这节课我们继续 来学习有关面积的知识(板书课题:长方形的面积) 。
二、动手操作、自主探究
(一)提供材料,启发研究 这张方形卡片的面积是多少?
(1)估一估。考考你的眼力,估一估这张长方形卡片的面积大约是 多少?
(2)怎样才能准确知道卡片的面积到底有多大?
(3)就用你们刚才想到的方法看能不能求出它的面积?
(二)展示、交流方法
1.交流。
(1)它的面积是多少?
(2)谁估计得比较接近?
(3)你用的什么测量方法?
2.展示交流“全铺”情况。
(1)沿长摆了几个?有这样的几行?一共是几个几?
(2)算式怎么表示?(板书:4×3=12)这里的 4 表示什么? 3 呢? 一共有多少个面积单位?
(3)用 1 平方厘米的面积单位全部铺满,这是一种方法,谁和他的 方法一样?
[设计意图:通过动手操作,用 1 平方厘米的面积单位来测量卡片的 实践活动,使学生学会选择合适的面积单位测量面积,通过铺满、数 面积单位的个数,使学生建立和深化面积意识:把所有的面积单位都 数上,才是卡片的面积。]
3.展示交流“半铺”情况:沿长一行,沿宽一列。
(1)探究方法:这是沿长摆几个,沿宽摆几个? 铺满是多少个面积单位吗?
(3)课件演示:沿长沿宽一共是多少个
(4)这种方法不用全摆满,通过想就知道全部铺满以后有多少面积 单位了。
[设计意图:通过测量卡片的面积,使学生初步体验到全铺麻烦, 到铺一部分,只摆一行一 列,利用想象也能算出面积单位的总数,在操作中对直接经验进行修 改。]
4.运用半铺方法测量长方形面积。
(1)用这个方法,比比谁能很快地求出这个长方形卡片的面积。
( 2 )面积是多少?(课件展示:沿长沿宽一共是多少 个)
[设计意图:通过测量卡片的面积,促学生深入思考,再次丰富学生 间接测量经验,优化方法的同时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2)能想象出
5.探究更简便的方法——间接测量方法。
(1) “半铺”的方法比较简单,但它是不是适用于任何一个长方形面 积的计算呢?
(2)那我们今后就揣着平方厘米、平方分米,扛着平方米的面积单 位到处去测量面积吧。比如足球场场地面积,想说些什么?
(3)讨论:我们不妨把这张卡片就当作,大家开动脑筋,小组 研究能不能找到简便的方法?
(4)探究交流:为什么长 20 厘米就能摆 20 个 1 平方厘米的面积单 位呢?
(5)为什么宽是 4 厘米,就能摆这样地行呢?怎么列式?
(6)量出长和宽还真的能知道长方形的面积呢!
[设计意图:通过探究测量较大面积卡片的.方法,引起学生自觉改进 旧方法的意识,发现长方形长、宽与面积单位边长个数的关系,突破 由面积单位到长度单位的转化这一理解难点。]
6.利用多张卡片深 化理解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
(1)计算长方形卡片面积。 它的面积是多少啊?怎么想的?(课件)看到长 9 厘米,就说明能 摆,宽 6 厘米,说明,一共多少个面积单位?所以。怎 样列式?
(2)计算长方形卡片面积。 比比谁能很快地算出这张卡片的面积,面积是多少?怎么列式?(板 书算式。 ) 大家共同研究,有了这么了不起的发现!
[设计意图:培养想象能力,内化操作活动,展现思维状态,推进学 生思维发展,深化理解面积计算方法。]
(三)归纳公式
(1) 研究到现在, 你知道量出长和宽后怎样求出长方形的面积吗?
(2)长方形的面积=长×宽(板书) 。
(3) (指算式)看到长几厘 米,就知道能摆几个面积单位,宽几厘米,就知道能摆这样的几行。
所以长的厘米数乘宽的厘米数等于所含的平方厘米数。
三、在解决 实际问题中验证公式
1.这种发现对所有的长方形的面积都适用吗?
2.交流反馈:选取教室里表面是长方形的物体,先估计它的面积, 再量出它的长和宽,计算出面积,看看估的和算的是不是较接近。 3.练习:应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设计意图:联系生活实际提供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巩固新知,感受 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以及数学的价值。]
(四)总结研究过程,渗透数学研究的方法 回顾一下咱们的研究过程:同学们经历了“解决长方形卡片面积问 题—直接测量到不断改进测量方法—发现规律: 间接测量方法—形成
方法:总结求长方形面积的一般方法”的研究过程。今天我们研究出 了求长方形的好方法,能解决许多的实际问题,其实利用这个方法, 还可以求其他图形的面积,今后我们会继续学习。
四、课后反思:
三年级数学教学教案9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让学生理解并掌握不含小括号的两级混合运算的顺序,能正确进行计算。
2.在学习活动中增强类比迁移和抽象概括的能力,获得成功的体验,感受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含有乘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
含有乘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脱式计算。
让学生计算,说说计算的过程。
2.揭题:在混合运算里加减是同一级,乘除是同一级,当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时要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那么,如果一道算是里既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该怎样计算呢?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混合运算。
二、交流共享
1.教学例1。
(1)课件出示教材第34页例1货架图。
谈话:星期天,小军和小晴一起到文具店买文具。(指名读读货架上物品的单价) 课件出示问题(1),并提问:要求一共用去多少元,先要算什么?(先要算3本笔记本多少元)
指名列式解答,教师板书:
5×3=15(元) 15+20=35(元)
引导:你能根据上面的分步算式列出综合算式吗?
指名列式,教师板书:
5×3+20
引导思考:观察这个算式,和以前学过的混合运算的算式有什么不同?
(2)学习运算顺序。
提问:根据刚才的提示,你知道这道题应该先算什么吗?
明确:用脱式计算两步式题时,要先在原题下面的左边写“=”,再在“=”后面写第一步运算的结果,没能参加运算的部分要照抄下来,接着对齐上面的`“=”,在下一行写“=”,
并在“=”后面写第二步运算的结果。
让学生观察算式,引导学生说明在这个算式中先算哪一步,教师适时板书。
师:根据刚才的分析,你能自己写出这些题目的脱式计算吗?试一试。
让学生拿出练习本试着算一算,师强调:没有参加运算的部分要照抄下来。
(3)出示问题(2),让学生思考讨论:先求什么?为什么?
(要求找回多少元,可以从50元里去掉2盒水彩笔的钱)
提问:你能列出综合算式吗?
学生列式:50-15×2
追问:观察这道题,和上一题有什么区别?
引导思考:这里有乘法和减法,我们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让学生观察算式,说明在这个算式中先算哪一步,教师适时板书。
学生独立计算,指名板演。
2.总结运算顺序。
出示:5×3+20 50-15×2
提问:观察这两个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总结: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既有乘法,又有加、减法,不管乘法在前面或在后面,要先算乘法,再算加、减法。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35页“想想做做”第1题。
先让学生说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并让学生完成计算。
2.完成教材第35页“想想做做”第4题。
让学生先计算出每组上面的得数,再和下面的数进行比较。最后集体交流,说说计算的方法。
3.完成教材第35页“想想做做”第5题。
让学生先读题,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再列式解答,最后交流汇报。
教师强调:
第(1)题,先算4张成人票的价钱,再算应付多少元,列综合算式是15×4+8。
第(2)题,先算12张儿童票的价钱,再算应找回多少元,列综合算式是100-12×8。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
三年级数学教学教案10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四边形的特征,进一步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会在方格纸上画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
2.使学生知道周长的含义,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会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等图形的周长。
3.使学生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
4.通过多种活动,使学生逐步形成空间观念和估算意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材说明
本单元是在前面“空间与图形”的基础上教学的,内容包括:四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初步认识,周长的含义,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计算公式的探索和应用,对实物的估量等。
本单元分三段编排。第一段主要教学四边形、平行四边形的初步认识。第二段主要教学周长的含义及计算。第三段主要讲一些物体长度的估量,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估计意识和能力。具体安排如下页表。
在编排上,教材一方面注意挖掘几何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另一方面提供了大量与空间观念密切相关的素材,并遵循儿童学习数学的规律,选择了活动化的呈现方式,目的是加强有关空间观念的内容。
标题
具体内容及要求
主题图
校园场景图。丰富学生对四边形的感性认识。
四边形
从各种图形中区分出四边形,认识四边形的特征。
平行四边形
结合生活情境和操作活动让学生感悟平行四边形易变形的特性,以及与其他四边形的联系和区别,初步建立平行四边形的表象,并在方格纸上画平行四边形。
周长
利用实物和一些图形,说明周长的含义,并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进一步加深对周长的理解。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探索活动中发现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
估计
通过画一画、剪一剪、估一估、量一量等活动,让学生估量一些物体的长度。
教学建议
长期以来,关于“几何”的课程内容和目标,在小学阶段主要侧重于长度、面积和体积的计算,较少涉及三维空间的内容,使学生的空间观念、空间想像力未能得到很好的发展。《标准》将以往的“几何”拓展为“空间与图形”,是对我国传统数学课程内容的一次重大变革,符合数学课程改革的国际趋势。为此,小学阶段的教材削弱了单纯的平面图形周长、面积、体积等的计算,加强了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增加了图形变换、位置的确定等内容,加强了几何建模以及探究的过程。这样,把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有机地融合,与数学课程中各个分支进行整合,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体现“空间与图形”的教育价值,使学生更好地认识、理解和把握自己赖以生存的空间,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推理能力。因此,在这一单元的教学中,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
如上所述,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是小学数学几何教学的重要任务。而学生生活的'世界和所接触的事物大都和空间与图形有关,他们的生活经验是发展空间观念的宝贵资源。教材选择了许多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题材作为教学素材,如把校园体育运动场景作为单元的主题图,用一个小朋友移推拉门的情境作为平行四边形的导入材料,等等。教学时,要充分发挥这些素材的作用,注重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将视野从课堂拓宽到生活的空间,并引导他们去观察生活,从现实世界中发现有关空间与图形的问题。
2.注重数学实践活动,突出几何探究过程。
空间观念是在活动的过程中逐步建立起来的。回忆生活经验、观察实物、动手操作、想像、情境描述等都是培养和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途径,也是学生理解抽象的数学的重要手段。因为几何初步知识,无论是线、面、体的特征还是图形特征、性质,对于小学生来讲,都比较抽象。教材在提供大量的、形象的感性材料的同时,采用了许多活动化的呈现方式,如量一量、折一折、比一比、画一画、摆一摆、拼一拼等。教学时,教师就应根据低年级学生的特点,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从事数学活动,让他们通过观察、操作、有条理的思考和推理、交流等活动,经历从现实空间中抽象出几何图形的过程,探索图形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过程,从而获得鲜明、生动和形象的认识,进而形成表象,发展空间观念。
3.了解教材编排特点,恰当把握教学要求。
学生对一些知识的理解往往不是一次完成的,需要有逐步深化、提高的过程。因此,教材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及认识能力,采用了逐步拓展、螺旋上升的结构,把“空间与图形”的内容均衡地安排在不同的学段中,每一学段都有相应的目标。这样,既突出每个年级的学习重点,又注意前后连贯。如平行四边形的认识,教材就分两段编写。本单元是第一次出现,只要求学生能够从具体的实物或图形中识别出哪个是平行四边形,对它的一些特点有个初步的直观认识即可。第二次将在第二学段出现,要求学生理解:两组对边平行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可见,同一内容在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教学要求。
另一方面,教材在不同的年段采用不同的表达形式。就拿常见的数学概念来说,在小学阶段,尽管描述式和定义式是最主要的两种表示方式(定义式是用简明而完整的语言揭示概念的内涵或外延的方法,描述式是用一些生动、具体的语言对概念进行描述),但低年级采用描述式较多,中年级逐步采用定义式。在整个小学阶段,大部分概念没有下严格的定义,而是从学生所了解的实际事例或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帮助他们感悟概念的本质属性。本单元教材的编排也是如此,对四边形、平行四边形、周长等都没有下严格意义上的定义,如周长,只要学生能结合具体的物体或图形说明周长的含义即可。对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教材也没有分别概括出相应的计算公式(长+宽)×2和边长×4。目的是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对计算的方法有一个独立思考、不断感悟和比较的过程,避免死套公式的现象。
因此,具体教学时,要认真研读《标准》,仔细分析教材,恰当把握教学要求。防止任意拔高要求,或者让学生去死记硬背概念、公式等。
4.本单元可用6课时完成。
三年级数学教学教案11
设计说明
本节课旨在鼓励学生通过画图的方法分析数量关系,列出乘除混合的算式,解决较复杂的实际问题。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关注了下面两点:
1.关注画图在分析数量关系时的作用。
在教学中,出示每一个问题之后,都先让学生用画图的方式呈现题目中的数学信息和数量关系,一方面有利于学生分析问题能力的提升,另一方面为正确列式计算打好基础。
2.关注解题思路的归纳总结。
本节课的两个例题,内容相似,解题思路虽然存在不同,但是也有一定的联系。在教学中,当学生解决完每一个例题之后,都及时回顾反思,总结解题思路,这样做有利于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喜欢听故事吗?亲自讲过故事吗?在一次语文课上,淘气和同学们要轮流讲故事,这给淘气带来了一个难题,你们想知道是什么难题吗?愿意帮他解决吗?我们这节课就来学习《讲故事》。
设计意图:用谈话的方式以及学生熟悉的话题引入新课的学习,不仅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且使学生产生对数学的亲切感,为后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探索学习,解决问题
1.出示教材19页情境图。
提问:画面中为我们提供了哪些信息?你想提出什么问题?
引导学生发现:淘气5分可以讲850字,同学们约定每个故事不超过3分。
学生可能提出问题:淘气3分能讲多少字?
2.画图分析题意。
(1)请学生完整叙述题目中的信息和问题。
(信息:淘气5分讲了850字;问题:淘气3分能讲多少字)
(2)用画图的方式表示题目中的数量关系。
师:你们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表示情境中给出的数学信息和问题吗?比如列表或图示。
(独立构思,动手画一画)
(3)组织学生交流。
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方法并解释其中的意义,只要能正确表达题目中的数学信息即可。
3.解决问题。
(1)引导学生根据图示或表格所表示的题目信息,独立分析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列出算式,算出结果。
(2)全班交流,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思考过程。
师:你们是怎样列算式的?为什么这样列算式?算式中的两步分别表示什么意义?
鼓励学生积极展示自己的.解题方法和思路。
(3)给淘气提出建议。
师:淘气想要3分把这个故事讲完,你认为他应该怎样做呢?
根据学生的回答小结:淘气可以讲得快些或删掉一些情节。
(4)回顾反思,体会解题的思路。
师:我们在解决这个问题时先求的是什么,再求的是什么?以后再遇到这样的问题时我们应该怎样思考?
引导学生根据刚才的解题过程总结:解决类似问题一般要先求一份是多少,再求几份是多少。
4.即时训练。
(1)出示问题:笑笑讲一个故事用了4分,平均每分讲150字。如果要3分完成,每分应讲多少字?
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数学信息。
(2)引导学生列出算式,解决问题,写出答语。
师:这道题与上面例题的解题思路一样吗?应该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根据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列式解决问题,可以列综合算式,也可以列分步算式)
(3)总结解题方法。
引导学生比较此题与上面例题的数量关系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明确解决此类问题一般要先求一共是多少,再求一份是多少。
设计意图:通过上述环节,学生进一步熟悉了画图分析数量关系的方法,提高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年级数学教学教案12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63页的例14及“做一做”题目,练习十四的第6-10题。
教学目的:
使学生理解商末尾补“0”的意义。掌握两位数除多位数商末尾有0的除法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卡片。
540÷6072÷18140÷2560÷8
720÷9303÷3217÷7320÷4
2、不用计算,讲出商是几位数。
3、改正下列各题中的错误。
先让学生讨论,找出各题的错误原因,再由三位同学板演订正,其余同学在练习本上重算。
二、新接。
1、引言。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要注意商未尾的“0”;
在计算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时,同样也要注意商末尾有“0”的情况。今天学习的内容是商末尾有0的两位数除法。(板书课题)
2、教学例14。7820÷23
(1)审题:商是几位数?商的最高位在哪一位上?
(2)学生试做。两人板演。
(3)教师巡视,将学生计算中出现的不同情况,分别写在黑板上。
(4)结合竖式提问:
在百位上商“3”表示多少?在十位上商“4”表示多少?个位上商“0”为什么一定要写?
教师指出:在计算过程中,除到破除数的十位商“4”,能除尽,被除数个位上的0就不必再移下来,直接在商的'个位上写0。
3、改题。如果例3的被除数是7830,该怎么办?
(1)指定学生板演,其余学生试做。
(2)结合竖式讲评提问:
①当十位上商“4”,为什么还要把被除数的十位上的余数1与个位上的0移下来?(当十位上商“4”后,但被除数十位上还有数,因此要把1移下来,再把个位上的0移下来,10除以23,个位仍不够商1,在商的个位上写0,这时余数为10。)
②商的末尾不补“0”行吗?为什么?(不补0,商就不是三位数,也就不能表示3个百、4个十,而只是34,验算的结果也就不对。)
③怎样进行验算?(看除数与商的积、加上余数是否等于被除数。)
三、巩固。完成第63页下面“做一做”题目。
9180÷543749÷31
先判断商是几位数,然后由学生独立练习。
四、。
今天学习的是两位数除多位数商末尾带0的除法,计算时要注意两点:
1、试商前要先确定商是几位数。
2、求出商的最高位后,除到被除数哪一位不够商1,就在商的那一位上写0。
五、作业。练习十四的第6-10题。
三年级数学教学教案13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材P32—P33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探索并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结合具体情景,学生经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精神。
3.在数学活动中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数学学习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
探索并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的'计算方法并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
连续进位方法的掌握与实践。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清点学生人数
二、新知预热
1、请同学们认真看大屏幕,谁能声音洪亮的回答这些问题。(出示课件)
2 、小结:同学们这一环节表现很棒!
3 、引出新课:谁坐过火车?有硬座和卧铺两种车厢,这节课我们就和淘气与笑笑一起来解决几道与火车有关的数学问题。(板书课题)
三、新知探究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一天淘气与笑笑来到火车站,与火车站的叔叔的交流谈话中,你能获得那些数学信息?(出示课件)提出那些数学问题?
2、解决问题、探索方法
(1)、卧铺车厢每节可乘72人,5节卧铺车厢可乘多少人?
①生读题②生列式,师板书③生试做 ,生板演 ④汇报方法⑤看课件,小声说计算过程(出示课件)
(2)硬座车厢每节可乘118人,7节硬座车厢可乘多少人?
①生试做 ,生板演②交流汇报③课件演示
(3)观察这个算式,有什么共同的特点?(连续进位)通过我们以上的学习,你能试着说一说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的计算方法?(学生与同桌说一说)汇报说;师生共同小结(出示课件)齐读。
四、应用提升:(出示课件)
五、全课小结: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对自己的表现满意吗?
三年级数学教学教案14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知道24时计时法,掌握24时计时的方法及其与普通计时法相互转化的规律,学会推算经过时间.
2.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思考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时间观念.
教学重点
使学生会用24时计时的方法表示时刻.
教学难点
正确区分时间与时刻,并能计算一日内经过的时间.
教学过程
一、从生活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有线1台的儿童动画片晚上几点开播吗?(晚上6时)
晚上6时又可以说是几时?(18时)
你们还在哪里见过这样的计时法?(电视中、报纸上、商店营业牌上……)
像18时这样的计时方法,在我们生活中经常用到,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24时计时法”.(板书课题:24时计时法)
二、探索新知.
教学24时计时法.
(1)教师讲解:交通、邮电、广播等部门在工作中需要很强的时间观念.为了计算简便,不容易出错,都采用从0时到24时的计时的计时法,通常叫做24时计时法.
教师:24时计时法是怎样计时的呢?现在我们看钟表.(给学生演示教具)
教师:春节是我们每个小朋友最喜爱的节日之一.那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在除夕夜晚新年的钟声在什么时间敲响?(夜间十二点)
教师:把时针调到12时.对,夜间12点,是旧的一天的结束,也是新的一天的开始,我们把这一时刻称为0时.
教师提问:让学生闭上眼睛想一想,在一日也就是一天的时间里,钟面上的时针正好走几圈?
教师:我们一起来看一看,钟面上的时针是怎样走的.(给学生演示教具)同学们,除夕之夜当新年的钟声敲到第12下时,新的一年开始了.此时此刻,钟面上 的时针和分钟都指向数字12——夜里12时.就是0时,24时计时法也就是从此时此刻开始计算一天的时间.接下去是凌晨1时、凌晨2时……(老师边拨边讲)上午8时、9时……直到中午12时.(再接着拨)下午1时、2时……晚上8时、9时……直到午夜12时.也就是第二天的0时.刚才我们从中午12时拨到夜里12时,时针又走了一圈,又是12小时.
教师提问:你们想一想刚才钟面上的时针正好走几圈?一共是几小时?(正好走两圈,一共是24小时)
启发学生:举例说说我们日常生活中哪些地方也采用了24时计时法.
(2)让学生拿出“24时钟表盘”,自己拨拨.
分组讨论:24时计时法与普通计时法有什么不同?
使学生明确:24时计时法中,时针走第一圈时,钟面上的时数与普通计时法相同;而时针走第二圈时,就等于用钟面上的数分别加上12,也就是比普通计时法的下午时刻多12小时.这样,下午1时就是13时,下午2时就是14时……最后到夜里12时,就是24时,也就是第二天的0时.
(3)口答.
①下午 3时是几时?(15时)
②早上7时是几时?(7时)
③中午1时是几时?(13时)
④晚上8时是几时?(20时)
请你在钟面上拨出16时、22时30分.(动手操作,集体订正.)
(4)学习24时计时法
教师讲解:用24时计时法,就是把时针走第二圈时,时针所指的'时刻(钟面上的数)分别加上12.
师生互动:教师拨第二圈,下午1时、2时……学生依次回答:13时、14时、……23时、24时或0时.
教师说明:为了区分某一时刻,一般用“凌晨”、“早晨”、“上午”等来描述一天从0时起到中午12时止这段时间里的时刻;用“下午”、“晚上”、“夜里”等来描述一天从中午12时起到晚上12时止这一段时间里的时刻.
(5)学生分组对练.
A.一组把下午和晚上的时刻报出来,另一组用24时计时法说出相应的时刻.(如下午4时 答:16时)
B.一组把24时计时法的时刻报出来,另一组用普通计时法说出相应的时刻.(如:20时 答:晚上8时)
2.教学例1.
出示例1:一列客车18时20分从北京开车,22时40分到达石家庄.路上用了多少时间?
教师提问:谁能说说18时20分是时间还是时刻?(时刻)22时40分呢?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图例:
教师提问:从图中看到列车从18时20分到22时40分中间所经过的这一段表示的是什么呢?
教师补充说明:表示的是这列客车在路上行驶的时间,一般用“几小时几分”表示.
分组讨论:路上用了多长时间?
学生汇报:说出自己是怎么想的.
教师总结概括:可以将18时20分到22时40分分成两段,看上图:
从18时20分到22时20分,中间相差4小时.
从22时20分到22时40分,中间相差20分.
两段合起来说是4小时20分.
反馈练习:从上午8时到11时50分经过( )小时.
出示例2:一个商店门口挂着这样的牌子(如下图).这表示全天营业多少时间?
出示图片“24时计时法(例2图1)”
观察并思考:右图牌子上用的什么计时法?
同桌讨论:怎样来计算今天的营业时间?
(教师可提示:分上午、下午各多少小时,合起来就是全天的营业时间)
教师订正:从上午8时到中午12时是4小时.下午时间从中午12时到下午7时是7小时,全天营业时间是4+7等于11小时.
(教师板书)上午营业时间:12-8=4(时)
下午营业时间:7时
全天营业时间:4+7=11(时)答:全天营业时间是11小时.
分组讨论:为什么算式中单位名称是“时”,而答题中是“小时”呢?(教师讲解)
教师提问:谁能给这个商店换块新牌子表示的营业时间不变,但更简洁吗?
教师出示图片“24时计时法(例2图2)”
学生思考:这块新牌子是什么计时法?该怎样计算开业的时间?
(全班同学动笔列式,请一名同学到前面板演.)
板书:营业时间:19-8=11(时)
集体评价新牌子和旧牌子,请同学谈谈自己的看法.
使学生明确:换牌子后营业时间没有变,还是11时;但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间更简明方便.
三、巩固练习.
(1)口答.
①17时是下午几时?23时是晚上几时?
②从早上6时到下午4时,有几个小时?
③小华每天早上7时半到校,11时50分放学.他上午在校多长时间?
④北京开往某地的火车,早上5时54分开车,19时55分到达.路上用了多少时间?
订正:
①17时是下午 5时,23时是晚上 11时.
②有10个小时.
③他上午在校4小时20分.
④路上共用了14小时1分.
(2)判断题.对的在括号里画“√”,错的在括号里画“×”.
①一节课的时间是40分.早晨8时10分上课,上一节课后应该在8时50分下课.( )
②15时就是下午5时.( )
③计算上午8时到下午5时是多长时间,可以用8—5+12来计算,对吗?( )
订正:①(√) ②(×) ③(×)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的是什么?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五、布置作业.
1.用24时计时法表示出下面的时刻.
下午3时 上午10时 晚上9时
下午6时 晚上10时 下午2时
2.用普通计时法表示下面的时刻.
6时 12时 5时30分 24时 16时 18时45分
三年级数学教学教案15
一、教学目标
1.认识千米,初步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知道1千米等于1000米。
2.会进行长度单位间的换算及简单的计算。
3.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通过体验,形成对“千米”的量感。
2、会用千米表示实际长度。
教学难点:
千米、米之间的换算
三、教学过程
1、复习引入
(1)复习单位
师:这个是一份上海市的地图册,老师也带来了一张,同学们观察一下,想一想这张地图册的厚度是多少呢?
生:3毫米
师:那它的宽度有多长?
生:7厘米
师:现在我把这张地图册展开,现在它的宽度变成了多少呢?
生:1米这是我们已经学习过的三个长度单位,你能给这三个单位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一排吗?
生:毫米、厘米、米(老师板书)
它们用字母如何表示?
生:mm、cm、m(板书)
(2)生活中的mm、cm、m
我们的生活中哪些东西的长度大约是1毫米?
生:蚂蚁,硬币的厚度
你觉得1毫米是长还是短?
生:很短
我们的生活中哪些东西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
生:指甲盖的宽度、回形针
你觉得1厘米是长还是短?
生:短
我们的生活中哪些东西的长度大约是1米?
生:红领巾
你觉得1米是长还是短?
生:有点长
10个红领巾连起来是多长? 10米
100个红领巾连起来是多长? 100米
1000个红领巾连起来是多长? 1000米(板书:1000米)
(3)引入
这是哪里?上海迪士尼乐园在今年开园了。
我们康城学校距离上海迪斯尼乐园大约有5( )千米
以前学习的长度单位都太小了,今天我们要学习一个更大的长度单位“千米”,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千米的认识”。(板书:千米的认识)
2、认识千米
那1千米有多长呢?
这个1千米和我们1000条红领巾连起来的1000米有什么关系?一样长
生活中的1千米有多长呢?
(1)操场绕的1千米
你们去操场上跑步过吗?100米跑过吗?操场上的'这一段直线跑到就是100米,整个一圈跑道是400米,想一想。1千米要跑几圈呢? 2圈半
(2)直的1千米
想一想:如果走出校门,沿着康新公路往南走1千米能走到哪里呢?
11号线康新公路站
(3)竖着的1千米
想一想:如果把1千米竖起来,它有多高呢?陆家嘴金融中心聚集了很多高楼大厦,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1千米比这些高楼都要高很多,要2幢上海环球中心大厦叠起来那么高。大概需要300层楼那么高。
你觉得1千米长不长?
长,所以:千米通常用来表示较长的路程或者长度。
3、认知千米的练习
(1)填合适的单位
(2)请你改一改(练习纸)
小胖的爸爸妈妈在迪士尼开园不久,就带他去游玩了,小胖还特点写了一篇日记来介绍迪士尼。但是同学们看了这篇日记之后都偷偷的笑了,为什么呢?有错误请你帮助小胖改一改,完成练习纸第一大题
(3)请你填一填(练习纸)
这是什么?中国地图,下面的这条线代表的是我国最长的河长江,上面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他们的起源地是同一个地方就是时间上最高的高原
——青藏高原。青藏高原上有世界是最高的山峰,就是珠穆朗玛峰,你能填一填他们各自的长度和高度吗?(同桌讨论一下)完成练习纸第二大题
4、单位转换
(1)在日常生活中你还能想到哪里会运用到千米这个长度单位?
小胖说:我去迪士尼的路上看到过2次,第一次是这。
但是没有千米啊,原来公里就是千米,是千米的另一种说法。
小胖说:第二次是高速公路上就看到了千米这个长度单位,你看。
这个指示牌上没有千米啊?Km就是千米的字母表达式。
距离我们可以用路牌表示,还可以用数射线表示。
看到路牌的地方就是0,那下一个出口在哪里?A出口呢?B出口呢?
上海工业区呢?
1000米就是1千米,观察数射线1千米里有几个100米?
我们学校出发去迪士尼需要5千米?
5千米里有()个1千米,几个这样的1000米。所以,5千米=5000米
(2)一起练
8千米=8000米(8千米里有几个1000米)
7000米=7千米(7000米里有几个1000米)
2千米=20__米(2千米里有几个1000米)
6000米=6千米(6千米里有几个1000米)
(3)自己练
2km= m 5km= m
11km= m 4000m= km
6000m= km 28000m= km
8km+1km= m 12km-6km= m
5000m-2km= m
5、总结
今天你学到哪些关于千米的知识?
评价
对比这张课堂评价表的要求,你觉得你这节课,上课表现得怎么样?能给自己打几颗星?请你说说看。
你的同桌呢?也请你来说一说。
板书:
千米的认识
很长
毫米mm(很短)厘米cm(短)米m(长)
1千米(公里)=1000米
1km=1000m
【三年级数学教学教案】相关文章:
数学教学教案11-05
数学的教学教案12-09
数学三年级教学教案11-08
【荐】数学教学教案11-24
数学教学教案【荐】12-09
数学教学教案【热门】12-09
数学教学教案【推荐】12-09
小学数学教学教案12-10
数学教学教案反思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