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三年级教学教案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数学三年级教学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数学三年级教学教案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初步认识几分之一,会读、会写几分之一,能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的大小;培养学生观察、比较的能力及操作、表达能力和合作交流的意识;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经历建立分数概念的过程,体验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的方法;让学生主动去寻求分数,能自己往下写分数;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在体验中获得成功感。
教学重、难点:
认识几分之一的分数;初步建立几分之一分数的概念。
教学用具:
各类卡片图,各类折纸。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T:小朋友们,我们都知道在奥运赛场上有公平、公正的裁判员,在法庭上有公平、公正的大法官,在学校里老师又用公平、公正的方法来教育我们,你也想做一个公平、公正的裁判员、小法官和小老师吗?(想!)那老师就来考考你们。
出示:小华、小丽两个小朋友。
a:出示6个大苹果,怎样公平、公正来分一分。(要求学生说出平均分成两份,学生上去分好。)
b:出示四罐牛奶,怎样公平、公正来分一分。(平均分成两份,学生分。)
c:出示两个汉堡,又该怎样来分?(齐分,学生上去分。)
(小结:我们都把它们进行了平均分板书。)
d:出示一个大饼,你能公平公正地来分一分吗?你能用我们已经学过的数来表示吗?
揭题:我们要用一个新的数来表示,它叫做分数(板书)
(二)探究新知,不断摸索:
1.认识。
T:刚才我们把一个大饼通过平均分分成了两份,其中的一份我们就可以用一个分数来表示,这个分数就是。那怎么来书写呢?跟着老师一起写(学生举起手指一起写),先写──表示平均分,再写2表示把大饼平均分成了2份,再写1表示其中的一份,读作二分之一(齐读两遍,并举起手跟老师一起边演示边说:把大饼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它的'二分之一。)
教师拿起分好的大饼:左边这一份是整个大饼的,那右边这一份呢?(齐说:)
同桌活动:从信封中拿出各种折纸,你能折一折这些图形的吗?(请学生交流,注意语言的表达。)
T:老师也忍不住想来折一折了(拿起一个正方形的折纸,随便一折,将它剪下,举起一块说是。)(学生反对,强调没有平均分不能用分数来表示。)
T: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有没有碰到过的例子?(学生交流。)
2.自己再想一个分数,把这个分数折出来,画出来。
请学生同桌合作,利用折纸,折出自己想出的一个分数,用画阴影部分的方法表示好,并请画得最快的几个小朋友将自己的成果展示在黑板上,写上你所表示的分数。(教师选取部分,一起评价,并说说这个分数所表示的意思,注意学生语言的表达)
(三)应用迁移,巩固提高:
1.一口气来说一说:
2.用手势来判一判:
3.根据分数在图中涂阴影,仔细观察,比较一下这些分数的大小:
4.它是一个长方形,把它这样对半平分,再平分在每一块上涂上颜色,你知道每种颜色是整体的几分之一吗?
(四)总结反思,拓展升华:
1.今天,你收获了多少,能一起来分享吗?
2.课外,请你再去折一折,你还能折出多少分数来?
3.你还想知道些什么?
数学三年级教学教案2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结合“买书”的问题情境,探索小数加减法(没有进位或退位)的算理和算法,并经历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
2、能力目标:能用小数加减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3、情感目标:增加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掌握小数加减法的竖式计算。
教学难点:
探索小数加减法的算理和算法。
教学过程:
一、创境激趣
师出示:星期六,淘气和笑笑一起到书店买书。笑笑买了一套《中国儿童百科全书》,花了148元,还剩下53元。笑笑带了多少钱?学生独立解答问题,师巡视。学生计算结果,师注意关注学生计算过程中的进位问题。才同学们帮笑笑解决了这个问题,真棒!在买书的时候,淘气也遇到了一个问题,你能帮他解决吗?
二、互动解疑
1、师出示:淘气在书店买了一本《童话故事》花了3.2元。他又买了一本《数学世界》,花了11.5元。淘气一共花了多少元?学生自主列出算式并汇报
板书:3.2+11.5=
2、师:为了帮淘气解决买书付钱的问题,大家都正确地列出了小数加法的算式。可是我们从来没有尝试过两个小数怎么相加,现在就来试一试,看谁能独立发现小数加法的算法。
(1)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
(2)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小组交流。
(3)汇报交流结果。
师:你是怎样计算3.2+11.5的?
生1:3.2元=32角,11.5元=115角,32角+115角=147角,也就是14.7元
生2:可以用竖式计算。 3元2角3.2元+11元5角+11.5元16元7角16.7元
(4)小组讨论。
(5)完成课本试一试的题目,你会做吗?
三、启思导疑
师:同学们真棒,想出了这么多好的方法,这几种算法各有什么特点?小数相加时,为什么智慧老人特别强调“小数点一定要对齐”?学生小组讨论,全班交流师:多位数相加时,个位数字一定要对齐,这是为什么呢?因为相同数位(单位)上的数才能相加;个位对齐了,所有的.数位也都对齐了小数相加时,小数点一定要对齐,也是这个道理;只要小数点对齐了,所有的数位也都对齐了。教材中前两种算法的共同特点是化去小数点,把小数相加变成整数相加,但“相同单位的数才能相加”的算理没有变。所以,只要把小数点对齐了,小数加法的计算与多位数的加法计算就没有什么不同了。
四、实践应用
1、完成课本第7万状的第1题。
2、用竖式计算。
2.5+0.2 3.9—2.9 6.5+3.1 3。
小小文具店:小丽到文具店购买文具。一把尺子1.5元,一本笔记本2.1元,一个文具盒5.3元,一支钢笔4.4元。
(1)一把尺子和一支钢笔一共多少元?
(2)一个文具盒比一本笔记本贵多少元?
(3)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五、总结评价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
数学三年级教学教案3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感知和了解千米的认识,初步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千米=1000米,能进行长度单位间的简单换算。
2、通过实践活动,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积极地数学学习情感,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流程:
一、 导入:认识千米
(课件出示二年级小朋友的数学日记)
20xx年9月1日
今天是开学的第一天,我和爸爸一起去学校报到。我很高兴,因为爸爸给我买了一个长2分米,宽6厘米,高3厘米的铅笔盒,但是我也累了,那是因为我们来回一共走了2米的'路程。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二年级小朋友写的一篇数学日记,我们大家来读一读。(齐读)
师:他们来回只走这么长的路程会累吗?
师:生活中你在哪见过千米?(高速路牌、表盘等) 师:老师也搜集了一些生活中的千米,看!
(出示课件:千米 km 公里的图标)
师;这是同学们说的高速路牌,说说什么意思?
指着“限速”标志 你认识吗?说说什么意思?(学生说不出,老师解释)
师:仔细观察你还发现了什么?(千米可以用km表示,又叫公里)(板书:km 公里)
师你们观察的真仔细,看来千米在生活中应用比较广泛,而且我们还发现了千米用字母km表示,又时还把它叫做公里。
二、 感受千米
师:1千米到底有多长呢?我们就从100米来研究。(出示千米) 师:你熟悉这个地方吗?猜一猜从新西巷路口到学校的什么位置大约100米?(学生讨论 交流)
师:想知道100米到底在哪吗?看!(播放录像:老师做适当的解释)
师:哦,原来从新西巷口出发,经过操场,还要路过校门口,一直走到体育器材那大约100米
师:想知道走100米大约花多长时间吗?大约花1分半,现在请同学们闭上眼睛,体会一下100米有多长。(闭眼睛体会)
师:如果走10个这样的长度,你知道走了多少米吗?(1000米) 师:你是怎么想的?(10个100米就是1000米)大约多长时间?(十几分钟)
师:原来我们步行1000米要用十几分钟。现在你们对千米有了初步的认识,那你估一估:从天龙到迎泽桥东走,到什么地方大约是1千米?(学生讨论)
师:老师也做了调查,发现从天龙到迎泽桥东加油站大约1千米,你想说什么?
(1千米很远,千米是比米大的长度单位)
师:如果老师站在天龙,你在加油站,我大声喊你的名字,你能听见吗?
师:通过刚才我们了解到了10个100米就是1千米,步行1千米大约花十几分钟,而且还发现千米是比米大的单位。
师:我们感受了生活中的1千米,现在回到学校里。(出示课件:操场)
师:一圈200米,几圈是1000米?1000米还可以怎么写?(板书:1千米=1000米)
师:读一读,你发现了什么?(单位不同,数字也不同)
师:虽然单位、数字不同,但他们表示的距离?(出示课件:操场250米、400米)
追问:你是怎么想的?(4个250米是1000米,也是1千米) 师;现在我们知道了1千米=1000米,你能用它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吗?
(出示课件:想想做做1题)
师:题目要求我们做什么,读一读,找找关键字
三、 巩固练习
师:小花参加跑步比赛,体育老师让他绕400米的操场跑5圈,小花一听,5圈?是多少米,多少千米?你知道吗?打开课本45页,你来写写。(汇报)
师:20xx米=2千米,那么(出示课件)
9千米=( )米 6000米=( )千米
师:现在我们对千米和米有了一定的了解,那老师考考大家的判断力,认为对的站起来,认为不对坐着不动。(出示课件) 汽车每小时行60米
1千米又叫1公里
跑道长400千米
50千米和5000米同样长
师:你们真了不起,那老师到想问问你们,什么时候用千米做单位?(测量比较长的长度时用千米)
师:说得好,(老师做手势)
(出示课件:天安门城楼高、南京长江大桥、长江) 师:你会填吗?追问:为什么?
师:你们太聪明了。(老师表情)
师:这又是什么图呢?从图中获得哪些信息呢?
师:谁来回答第一个问题
师:第二个问题你要怎么解决?(同桌讨论)
师:你们真是一个爱动脑筋的好孩子。
四、 欣赏
(鸟类飞行速度、长江长度、地球半径等自然界有关千米这一单位的知识)
五、 小结
今天我们有认识了一个新的长度单位,,它是?说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千米 (km)
1千米=1000米
数学三年级教学教案4
教学目标:
1、在现实情境中了解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的意义。
2、探索并掌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时,商中间、末尾有0的除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3、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想法的过程,逐步学会合作学习。
教学重点:
商中间、末尾有0的除法笔算。
教学难点:
商中间、商末尾有0的处理方法及笔算的简便写法格式。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你们估一估商是几位数。说说是怎样估计的
633=答案
6033=答案
二、探究新知
1、故事导入
师:这天孙大圣来到花果山,看到满山遍野都是仙桃,他想:这么多的仙桃,一定要带回去给猴子猴孙们尝尝,于是大圣手一挥,所有的桃子都进入大圣的手心里了。
2、被除数是0的除法。
师:现在,树上有多少个桃子?(0)
师:这时,有2只小猴子玩累了,来摘桃吃,你们说说平均每只小猴能分到几个桃子?(0)你是怎样做出来的?(02=0)
师:又来了两只小猴子,这些猴子能分到多少个桃子呢?
(0、04=0)
师:要是再来一只呢?(0、05=0)刚刚是4只,那要是再来4只呢?(0、08=0)
师:看到这两个算式,你还能说出类似的算式吗? 同桌互说一个。
师:好,看到这些算式,你发现了什么?(0除以任何数都得0)
师:你真了不起,其他小朋友看到这个结论你又补充吗?(0除以任何不是0数都得0)
3、商中间有0的除法、
师:这四个小猴子没吃到桃子闷闷不乐的回家了,大圣看到他们那么失望就拿出了408个桃子,谁能提一个数学问题?(平均每只猴子能分到几个桃子?)
师:瞧,你提的问题和大圣的.一样,真了不起!这道题你会做吗?你是怎样列式的?(4084=)结果是多少?(102)你是怎么算的?
重点引导学生用列竖式方法解答。
独立解决后,同教师板书对照,比较两个竖式不同之处,说说自己的观点。
师:咱们看看结果和口算、估算商的位数都一样吗? 看来估算是可以检验我们计算结果的正确性的!
[师:你们都太了不起了,老师这有两道题你们有信心做对吗?
6033=答案
8022=答案
独立计算,指名板演。做完的同学说计算过程。
师:那看看结果和我们刚才估算的位数是不是一样。
4、商末尾有0的除法
师:刚刚的4只小猴子拿了桃子开心的走了,听说大王在分桃子,又来了6只小猴子,大圣就又拿出840个桃子,那么平均每只小猴能分到多少个桃子?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
独立计算,指名到黑板上做。8406=
师:我们计算的结果和估算的位数也一样。
三、巩固练习
师:小朋友都知道孙悟空的绝招是七十二变,几个小猴子想学一学,咱们看看他们变得对吗?
6802=34
3093=13
师:小朋友你们真棒,老师这还有一道思考题,看看你们会不会,不过可不要犯和小猴子一样的错误。
思考题:哪题的商最接近150?
9066=答案
7455=答案
4804=答案
4473=答案
四、本课小结
师: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有什么收获?
数学三年级教学教案5
教学内容: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九单元P108例1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体会用“韦恩图”解决重叠问题的价值,掌握用“韦恩图”解决一些简单的重叠问题题目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2、进一步渗透集合的思想,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选择解决问题策略的重要性,养成善于思考的良好习惯,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理解集合图的各部分意义及解决简单问题的计算方法。
教具、学具:课件、带有学生姓名的小贴片。
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境,导入新课
师:出示下面统计表
师:朝阳小学三(1)班选出8人参加学校的语文活动小组,又选出9人参加数学活动小组。参加两个小组的一共有多少人?
生:8+9=17人,
师:同意吗?一定吗?
生:齐说同意、一定。
师:出示图1集合圈,
语文组 数学组
师:你能把参加语文组和数学组人的姓名图片贴在下面两个圈里吗?
师:相机出示带有17个同学姓名的图片。
【评析:尊重学生的认知基础,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找准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与新知的衔接点,为新知的学习巧搭“脚手架”,也使问题的引出顺理成章。】
二、探究新知
1、问题的引出
师:出示例题中的统计表
师:仔细观察这张表格提供的信息与前面的表格提供的信息有什么不同?
生:有几个同学重复了。
生:有三个同学既参加参加了语文小组又参加了数学小组。
师:刚才这位同学说“重复”是什么意思?
生:重复,就是一个人参加了两项活动。
师:在实际生活中你们遇到过这种情况了吗?
生:遇到过,比如我既参加了象棋小组又参加了绘画小组。
生:我参加了三个兴趣组。
师:如果还用两个圈来表示参加语文组和数学组的人数你认为下面那幅图能代表你们的意思?
生:图2。因为图2有重复的部分。
师:只能用图2来表示来表示重复的关系吗?
生:两个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交叉在一起也行。
师:谁来说说重复的部分是什么意思?
生:重复部分就是两项活动都参加人。
师:同意吗?
生:同意。
师:参加语文组的有几个人?参加数学组的呢?
生:语文组有8人,数学组有9人。
师:根据表中提供的信息,你觉得用哪副图来表示参加两个小组人数之间的关系比较合适?请同学们贴一贴。
【评析:把学生探究“集合图”的过程,变为教师直接给出两幅“集合图”,并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说说两个集合图所表示的实际意义,同时又拓展了学生对集合图的认知,为建构抽象的数学模型搭建了平台,也体现了基于学生认知基础出发的教学理念。】
2、交流汇报
师:展示学生的作品并强调不管圆圈中学生姓名怎么放,但这三个重复的同学都放在重叠的部分上。
师:怎样计算参加两个小组的人数一共有多少人?
生:一共是14人,我是数出来的。
生:8+9=17 17-3=14
师:第一个表格为什么直接用8+9=17就算出参加两个小组的人数,而这一次8+9后还要再减去3呢?
生:因为如果还是17的话就把杨明、李芳、刘云多算了一次,因此要减去3。
生:第一个表格没有重复参加的,第二个表格有重复参加的。
师:不管用数的方法还是用算式计算都要注意什么?
生:不能把重复的三个人多算了一次。
【评析:在展示学生的作品时,对圆圈中学生的'姓名位置不同的贴放,教师引导学生及时归纳、小结,这既能让学生体会出集合图本身各部分之间所存在的关系又能让学生直观地感知各个数据与集合图之间的关系。同时让学生反思、比较由前后两个表格所出现的不同的计算方法,这既沟通了已有的知识经验与新知间的联系,又彰显出解决新问题的关键点。】
3、明确“韦恩图”各部分表示的意思,感受其的价值。
师:刚才我们通过数一数,算一算的方法,得出了参加两个小组的人数。现在谁来说说这个集合图有几部分组成?每部分各表示什么意思?
生:三部分,左边一小部分表示只参加语文组的人数,中间一部分表示两个小组都参加的人数,右边一小部分表示只参加数学组的人数。
师:相机在集合图上标示出“只参加语文组”、“既参加语文组又参加数学组”、“只参加数学组”的字样。
师:简单介绍“韦恩图”来历。
师:在实际生活中,往往提供的信息不会像表格中那样的。
师:相机把例题呈现在统计表中的学生姓名打乱。
师:如果给的是现在这样的信息,你觉得“韦恩图”和文字所提供给的信息,哪一个更能清晰地表示出只参加“语文人的”、“只参加数学的”、“两项都参加的”这三者中间的关系呢?
生:用“韦恩图”来表示。
师:用“韦恩图”不仅能清晰的表示出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还便于我们计算。
师:你认为在什么样情况下使用“韦恩图”来解决问题呢?
生:有重复关系的,
师:相机板示课题:数学广角——重叠问题。
【评析:让学生表述“韦恩图”各部分之间的关系,给了学生一个完整的认知,同时使学生对“韦恩图”中的认知更趋于明朗化。而把例题中提供的信息打乱,让学生在反思中比较,就为学生体会“韦恩图”的价值提供了更具有说服力的素材。】
三、巩固应用,落实“双基”
1、教材p110练习二十四第1题
2、教材P110练习二十四第2题
四、拓展延伸,发展能力
师:改动教材例题中提供的信息方式为:三(1)班由8人参加语文活动小组,有9人参加数学活动小组,参加两个小组的一共有多少人?
师:请同学读题,并与原例题进行比较
师:请同学拿出第二组供贴图用的学具片
师:结合生活实际,展开想象,在教师提供的集合圈中摆一摆,之后再在小组里交流一下,并算出每一种情况下,参加两个小组的人数共多少人?
交流回报:
生:8+9=17人,我是把两个圆圈分开摆的
生:8+9=17人 17-2=15,我是把两个圆圈交叉在一起的,并且交叉的部分是2人。
生:参加两个小组的一共只有9人,我是把参加语文组的人数全部圈在数学组里面的。
师:结合学生的口述,相机展示学生的作品
师:重点引导学生交流结果是9人的集合图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师:为什么同样是8人参加语文组、9人参加数学组结果会出现不同的情况呢?
生:因为上一道题告诉我们有几人重复的,而这道题没有告诉有几人重复的,结果就有几种可能性。
生:这个题目没有前面两个题目讲的清楚,不知道会有什么情况。
师:也就是说这道题没有确定语文组和数学组之间的具体关系。
师:那你认为做这样的题目首先要注意什么?
生:搞清重复的人数。
生:在画图时要确定相交的部分应该是几人。
生:考虑问题要全面些。
师:通过刚才我们解决的这个题目,比较一下结果,你有什么发现?
生:重复的部分越多,参加两项活动的人数就越少。
生:要想参加两项活动的人数多最好互不交叉。
生:当参加两项活动的人数最少时,这个数就是其中一个较大的数。
师:配合学生的讲解,相机用课件动态演示两个集合图变化的过程。
五、全课总结
师生交流:这节课我们解决了什么问题?在解决这一问题的过程中用到了什么策
略?这一策略以前你用过吗?
数学三年级教学教案6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连乘式题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
2、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逐步培养估算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连乘式题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
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逐步培养估算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用具:
幻灯、挂图、小黑板。
教学设计: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和饮料吗?今天我们一起去买一些饮料,希望大家帮帮老师。
二、探索新知
1、请学生独立思考,先自己结合买饮料这个具体情境进行估算。
2、小组中说一说各自的'想法,解释各自的估算过程。
3、汇报算法
(1)一箱饮料大约70元,两箱饮料大约140元。
(2)一箱饮料超过60元,两箱饮料就超过100元,但不到200元。
4、学生独自解决共花了多少钱?。
5、小组内交流各自算法。
6、汇报算法
(1)243 = 72(元) 722 = 144(元)
(2) 2432
=(? ) 2
= (? )(元)
三、拓展应用
1、1547 12586 10245
2、估计你们学校大约有多少人?
3、哪道题的得数大?画。
0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
012346789 ( )
4、 1568 36912
32 + 173 (15 + 35) 6
5187 10525
5、我每分大约打41个字
(1)小明5分能打多少个字?
(2)一篇稿件共325个字,5分后还剩多少个字每打完?
(3)再打3分,能打完这篇稿件吗?
6、杨树168棵,今年种的松树是杨树的5倍。
(1)今年钟松树多少棵?
(2)杨树和松树共有多少棵?
四、小结
在这节课中,你学会了什么?
五、作业
作业本上的作业。
数学三年级教学教案7
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一位数除整十、整百、整千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口算,提倡算法的多样化。
2、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会合作学习。
教学重点:
探索并掌握一位数除整十、整百、整千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口算。
教学难点:
算法的多样化;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会合作学习。教学用具:挂图、数字卡片、小黑板。
教学设计: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科学技术水平也在迅猛的发展。我们先进的社会,科技水平到底发展到什么程度?还有哪些领域还有待我们继续开发?你们想了解吗?今天老师就带你们到科技馆去参观。
二、探索新知
1、读题,求“平均每辆车坐多少人?”可以怎样列式,并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2、学生列出“60÷2”的算式后,引导学生思考怎么计算。
3、组织学生交流各自的想法。(提倡算法多样化)
三、拓展应用
1、 60÷3 200÷5 240÷8 120÷4 560÷7 900÷3 180÷6 270÷9
2、一包糖共80块。分给2人,平均每人……人数平均每人分到的.块数2 4 8
80÷2 =
你发现了什么?
3、这本书共170页,我已经看了90页。
⑴、还剩多少页每看?
⑵、剩下的书,要在4天内看完,平均每天看多少页?
四、总结:通过前面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
五、作业:作业本上的作业。
数学三年级教学教案8
教学目的:
使学生掌握周长和面积的含义,以及周长和面积的公式是怎样导出的。并能根据它们的含义和公式计算所学图形的周长和面积。
教具准备:
教师把教科书第134页的两个图画在小黑板上。
教学过程:
一、周长和面积的含义
教师:我们学过一些平面图形的周长。请说出什么是平面图形的周长?先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分别说一说多边形和圆的周长的含义。然后,教师用教科书上的结语进行概括:围成一个图形的所有边长的总和叫做这个图形的周长。计量周长要用什么计量单位?(要用长度单位。)
教师:我们还学过一些平面图形的面积。请说出什么是平面图形的面积?先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然后。教师用结语进行概括:物体的表面或围成的平面图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
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公顷、平方千米。)
请你用手势比划出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面积大小。
教师出示准备好的第134页中间的图,让学生比较一下每组图形的周长和面积。让学生用数方格的方法直接比较。使学生直观地看到:左图中的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面积相等,而平行四边形的周长长一些(它的高与长方形的宽相等,那么两斜边就要长一些);右图中的两个图形的面积不相等,但是周长是相等的。
二、周长和面积的计算
教师出示准备好的第134页下面的图。
教师:我们已经学过这些图形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请说一说它们的周长和面积各是怎样计算的。它们的计算公式是怎样导出的?先复习长方形的周长和面积公式,然后,复习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公式。使学生清楚地看到计算长方形的周长和面积的公式是基础,正方形的有关公式是在长方形的基础上推导出来的。因为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是怎样导出的?(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再利用长方形的面积公式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
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公式是怎样导出的?(把三角形和梯形都转化成平行四边形。)
圆的'周长公式是怎样导出的?(通过实验导出的。)
圆的周长和圆的直径有怎样的关系?
表示什么?它是哪两个数量的比值?
圆的面积公式是怎样导出的?(把圆转化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
教师:从前面的复习中,我们可以发现,哪个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最基础的?(长方形。)
教师还可以把图形周长和面积的计算公式整理成下表:
三、课堂练习
1、做练习三十的第1题。
教师说明要求,学生独立解答,教师巡视,了解学生掌握的情况,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
2、做练习三十的第2题。
题目中没有给出数据,让学生先判断要求面积需要哪些数据,然后自己想办法量出数据,再解决问题。学生独立做,教师巡视。看学生做题有什么问题。集体订正时。可以让学生说一说有没有不同的做法。
3、做练习三十的第3题。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说一说思考的方法,并能用自己的话简单说明道理。必要时,教师可以画图演示。
4、做练习三十的第9题。
先让学生认真审题,明白题中所说的事情,然后指名说一说题目中要做的是什么事情,学生明白后,再让学生独立解答
四、小结
(略)
五、作业
练习三十的第4、5、6、7、8、10题。
数学三年级教学教案9
新学期开始了,为了进一步贯彻实施课程改革,让学生在轻松的学习氛围中,掌握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制定本学期数学教学计划如下:
一、学生情况分析:
三年级一班共有61名学生。同学们基本上对学习和常规等各方面的习惯转入正规。大部分学生在课堂只停留在认真、专心听,缺少主动参与的意识和习惯。所以本学期针对这些特点,在数学课要不但上的内容丰富多采,形式多样,富有吸引力;而且还要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身在其中,才能坚定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增强学生的意志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两位数乘两位数,小数的初步认识,位置与方向,面积,年、月、日,简单的数据分析和平均数,用数学解决问题,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等。
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两位数乘两位数、面积以及简单的数据分析和平均数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
在数与计算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两位数乘两位数以及小数的初步认识。这部分乘、除法计算仍然是小学生应该掌握和形成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进一步学习计算的重要基础。
从本册开始引入小数的初步认识,内容比较简单,此时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或用到有关小数的知识和问题,这部分知识的.学习,可以扩大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范围,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使学生初步学会用简单的小数进行表达和交流,进一步发展数感,并为进一步系统学习小数及小数四则运算做好铺垫。
在空间与图形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位置与方向和面积两个单元,这是本册教材的另两个重点教学内容,为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提供了丰富的素材。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让学生初步形成辨认方向、表达与交流物体所在的方向的能力等。通过现实的教学活动,让学生获得探究学习的经历,探索并体会引进统一的面积单位的必要性,认识面积单位,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进一步促进空间观念的发展。
在量的计量方面,本册教材进一步扩大计量知识的范围,除了面积单位的认识外,还安排了认识较大的时间单位年、月、日及24时计时法。这些内容的教学可以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时间观念,并通实际操作与具体体验,培养学生估计面积大小和时间长短的意识和能力。
在统计知识方面,本册教材让学生初步学习简单的数据分析和平均数。教材向学生介绍了两种不同形式的条形统计图,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学习看这两种统计图,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通过学习平均数的含义和简单的求平均烽的方法,初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和实际应用,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在用数学解决问题方面,教材一方面安排了一个单元,专门教学用所学的乘除法计算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另一方面,安排了“数学广角”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学习简单的集合思想和等量代换思想,并能应用集合和等量代换的思想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培养他们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和发现、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三、课标对本册教材的教学要求
1、会笔算一位数除多位数的除法、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会进行相应的乘、除法估算和验算。
2、会口算一位数除商是整十、整百、整千的数,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两位数乘整十、整百数(每位乘积不满十)。
3、初步认识简单的小数(小数部分不超过两位),初步知道小数的含义,会读、写小数,初步认识小数的大小,会计算一位小数的加减法。
4、认识东、南、西、北、东北、西北、东南、西南八个方向,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会看简单的路线图,能描述行走的路线。
5、认识面积的含义,能用自选单位估计和测量图形的面积,体会并认识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平方千米、公顷),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会用公式正确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并能估计给定的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
6、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知道各月以及全年的天数;知道24时计时法,会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刻。
7、了解不同形式的条形统计图,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了解平均数的意义,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结果是整数);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8、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本学期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及奋斗目标
1、教学重点和难点
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两位数乘两位数、面积以及简单的数据分析和平均数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位置与方向和面积两个单元,是本册教材的另两个重点教学内容。
2、奋斗目标
1、在教师的指导下能从实际生活和现实情境中收集信息、组合信息,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从而发展数学应用意识。
2、在教师的鼓励和指导下,能积极地参加观察、操作、探索、交流等数学活动,对与数学有关的身边的某些事物有好奇心,对学习内容和学习活动感兴趣,有学好数学的愿望。
五、课时安排
(一)、位置与方向(5课时)
(二)、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13课时)
1、口算除法3课时左右
2、笔算除法9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 1课时
(三)、统计(4课时)
1、简单的数据分析2课时左右
2、平均数2课时左右
(四)、年、月、日(5课时)
制作年历1课时
(五)、两位数乘两位数(8课时)
1、口算乘法 3课时左右
2、笔算乘法 4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1课时
(六)、面积(7课时)
(七)、小数的初步认识(5课时)
(八)、解决问题(4课时)
设计校园1课时
(九)、数学广角(2课时)
(十)、总复习(4课时)
数学三年级教学教案10
教学内容:苏教版第六册第2426页。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生活图片,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转现象,并能在方格纸上按要求将简单图形平移。 2、在探索物体或图形的运动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 3、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认识周围的世界,提高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从而获得积极的学习情感。
教学重、难点:能将一个图形沿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进行平移。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播放课件,演示火车、电梯、缆车、风扇、旋转木马、钟摆摆动的动画。
师:这几种物体的运动方式相同吗?它们分别是怎样运动的?请大家用手势比划。你能根据它们的运动方式分类吗?先在小组里商量商量吧,你是怎么分的?为什么要这么分?
学生说分类的方法
师:像上面这三种(火车、电梯、缆车)都是沿着直线运动的,我们把这样的运动方式称为平移;而像(风扇、旋转木马、钟摆)都是绕着一个固定的.点转动的,这样的运动方式我们就称为旋转。
平移和旋转是物体的两种不同运动方式,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转是很多的,你还见到过那些物体的平移和旋转?学生举例说明。
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平移和旋转。
二、新知探索
1、观察讨论,感知平移的距离。
师:出示小兔搬家图,看这三只小兔正忙着搬家呢,出示简化的格子图,瞧,小房子的运动方式是什么?(平移)向哪个方向平移的?(右边)
小兔子们觉得累了就停下来休息。(出示3段录音)
第一只小兔说:你们看,我们的房子向右平移了3格。
第二只小兔说:不对,向右平移了5格。
第三只小兔说;你们说的都不对,我们的房子向右平移了7格。
师:你们同意哪种说法?在小组里说说。
学生汇报各自的想法。(结合画面指一指,动态演示平移的过程。)
2、动手实践,理解平移的距离。
师:请同学们拿出练习纸(例图),在左边的图上找到一个你最喜欢的点,再到右边的图上指出它平移后的位置,并数一数,说说它向右平移了几个。
师:你选的是哪个点?它平移后的位置在哪里?平移了几格?
指名学生回答
师:还有谁和他选的不一样?你们找的点向右平移了几格?都是7格吗?
我们再来看看,小房子到底向右平移了几格?(小房子整体动态演示)
师:你们发现了什么?教师结合学生的回答总结并板书。
3、师:把书翻到第24页,看看金鱼图和火箭图分别向哪个方向平移了几格?请仔细观察后完成书上的填空然后相互交流。
4、师:观察三组图形,在平移前和平移后什么变了,什么没有变?学生发表意见。
根据学生的回答小结:物体或图形在平移前后只是位置发生了变化,大小和形状都是不变的。
5、看图填一填,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三、巩固练习
1、做书上25页的试一试。
你能画出三角形向右平移6格后的图形吗?
(1)先在小组里交流你打算怎样画,再画一画。
(2)相互交流方法。可能是:
a)先把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向右平移6格,再根据三角形中另外两点与这点的关系,画出三角形。
b)把三角形的三个顶点都向右平移6格,然后把三个点连起来。
(3)小结:同学们的方法都很好,实际他们的意思是一样的,都是先吧三角形的三个顶点向右平移6格,然后再把三个点连起来。
为了表示平移的方向,还应该画上箭头。
(4)那么大家画的对不对呢,你认为可以怎样检验?
a)看看方向对不对。
b)找两个对应点,数数它们中间的格子数对不对。
c)看看图形的大小、形状有没有改变。
d)同桌互相检验,对的握手祝贺对方。
2、谈话:请大家独立画出平行四边形向下平移5格后的图形,组织反馈。
3、学生独立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然后同桌检验。
四、拓展延伸
教你一招:在音乐声中多媒体演示将一个简单的图形通过平移或旋转变成一组美丽的图案。
数学三年级教学教案11
教学内容:
课本40-41页
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观察,掌握利用连乘、连除列出综合算式,解决实际问题。
2. 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列式方法的多样化,培养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3.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掌握分步列式或是利用综合算式解决实际问题,并能正确熟练地计算。
教学难点:
理解并说出算列算式的含义。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课前口算
41×20=答案61×30=答案11×80=答案12×40=答案50×20=答案640÷8=答案140÷7=答案280÷7=答案350÷7=答案120÷6=答案
一、情境导入
课件出示教材中的情境图。
师:同学们,我们来到了美丽的生态园,在这里,到处是五颜六色的花,仔细观察,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板书学生梳理出的数学信息)
教师适时评价。
师:根据这些数学信息,谁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
学生可能提出
1、三种颜色的花一共摆了多少盆?
2、每个花架摆了多少盆花?
<<<12>>>
3、平均每个花架每层摆了多少盆花?
……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出示本节课要解决的问题。
二、你说我讲
1.教学“三种颜色的花一共摆了多少盆?”
(1)师:要解决三种颜色的花一共摆了多少盆?需要用到哪些数学信息啊?怎样列式?
学生列出算式,教师适时出示课件5×8=40(盆)、3×40=120(盆),追问:你能说一下你所列的两个算式的含义吗?
学生回答,教师提升:通过分步列式,先求出1组花有多少盆,再求出3组花一共有多少盆。
教师利用课件演示分布计算的过程,并引导学生两个算式所表达的含义。
师:你能不能列出一个综合算式?
教师巡视,掌握学生操作的信息。
组内交流,讨论综合算式的列法,并讲解出该综合算式的含义。
教师引导学生分小组展示合作交流的成果,并及时给予恰当的评价,然后教师利用课件演示综合算式的.含义,加深学生的理解。
2,教学“平均每个花架每层摆了多少盆花?”
教师出示问题,引导学生再看情境图,重新梳理信息,先引导学生列出分布算式。
在学生自主学习、列式的基础上,师:谁愿意到黑板上来展示一下自己所列的分布算式?
学生板演自主学习成果:96÷2=48(盆),48÷4=12(盆)。教师适时引导学生质疑:96除以2表示什么?48为什么要除以4?
学生:96÷2=48(盆),表示每个花架有多少盆花。48÷4=12(盆)表示一个花架有四层,每层有12盆。
学生回答,教师提升:对,先算每个花架有多少盆花,再算每层花架有多少盆花。然后教师利用课件进行演示讲解。
师:谁能列出一个综合算式?小组内可以进行合作交流。
教师引导学生板演展示。
学生板演:96÷2÷4。
教师适时引导学生质疑:96除以2表示什么?为什么要除以4?
学生回答,教师适时提升:对,96除以2表示96盆花放在2个花架上,每个花架上有多少盆花;再除以4,表示一个花架上的花分放在4层,每层有多少盆花。教师利用课件演示,讲解。
三、巩固练习
自主练习第1、2题,
引导学生先仔细观察画面,找到已知信息和问题,明确数量间的关系,并独立解决。
教师提示:做一张这样的画需要多少个贝壳?
引导学生先仔细观察画面,找到已知信息和问题,明确数量间的关系,并独立解决。
教师提示:每箱8个什么?每盒6个什么?
四、课堂总结
师:同学们,这节课马上就要结束了,回想一下,你有什么收获?(课件出示教材丰收园图)
学生可能回答:我会积极学习了。教师适时追问:你哪个环节最积极?学生可能说:摆一摆,操作方面。
学生也可能回答:我学会提问了。教师适时追问:你都问什么问题了?(课件“会问”绿苹果图片飞出果篮,同时出示问题:你都问什么问题了?)
……
师:让我们满载着收获,下课休息一下吧。
学生回答
学生小组合作回答
学生选择学具,利用摆一摆,想一想,再列式的方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学生独立操作,利用小纸板摆一摆,
学生组内讨论交流,小组内列出综合算式。
学生合作,解决问题
小组交流,解决问题
数学三年级教学教案12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材P32—P33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探索并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结合具体情景,学生经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精神。
3.在数学活动中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数学学习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
探索并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的`计算方法并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
连续进位方法的掌握与实践。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清点学生人数
二、新知预热
1、请同学们认真看大屏幕,谁能声音洪亮的回答这些问题。(出示课件)
2 、小结:同学们这一环节表现很棒!
3 、引出新课:谁坐过火车?有硬座和卧铺两种车厢,这节课我们就和淘气与笑笑一起来解决几道与火车有关的数学问题。(板书课题)
三、新知探究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一天淘气与笑笑来到火车站,与火车站的叔叔的交流谈话中,你能获得那些数学信息?(出示课件)提出那些数学问题?
2、解决问题、探索方法
(1)、卧铺车厢每节可乘72人,5节卧铺车厢可乘多少人?
①生读题②生列式,师板书③生试做 ,生板演 ④汇报方法⑤看课件,小声说计算过程(出示课件)
(2)硬座车厢每节可乘118人,7节硬座车厢可乘多少人?
①生试做 ,生板演②交流汇报③课件演示
(3)观察这个算式,有什么共同的特点?(连续进位)通过我们以上的学习,你能试着说一说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的计算方法?(学生与同桌说一说)汇报说;师生共同小结(出示课件)齐读。
四、应用提升:(出示课件)
五、全课小结: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对自己的表现满意吗?
数学三年级教学教案13
教学目标:
1、能结合具体的情境初步认识分数,知道把一个物体或一个图形平均分成几份,每份都可以用几分之一表示,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能读、写分数。
2、学会运用直观的方法比较分子都是1的两个分数的大小。
3、体会分数来自生活实际的需要,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激发对数学的好奇心和兴趣。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出示秋游图,把每种食品都平均分成2份,每人分到多少?用拍手表示。
二、认识几分之一、操作深化。
1、直观操作、初步感知。
老师演示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两份,问:半个可以用什么数表示?
揭题:认识分数。(板书:认识分数)
小结:把一个蛋糕平均分2份,每份是它的'二分之一。(贴)
2、操作理解,深入认识。
老师这里有一张长方形纸,你能折一折,并涂出这张纸的1/2吗?
学生活动。
这些折法都不同,为什么每份都可以用1/2表示?
师:虽然折法不同,但他们都把这张长方形平均分成了2份,所以每份都是它的1/2。
3、辨别判断,巩固认识。
下面哪些图形的涂色部分也可以用1/2来表示?
4、联系生活,丰富认识。
想想看,在生活中1/2还可以表示什么呢?
看来:把一个物体或一个图形平均分成2份,每份就是它的二分之一。
5、认识几分之一(5分)
认识了1/2,你还想认识几分之一呢?(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你想试着折一折、涂一涂,表示出你想认识的几分之一吗?
(小组活动:表示出圆、长方形、三角形、正方形的几分之一)
汇报:说说看你表示的是几分之一?你是怎么表示的?
每人向同组的小伙伴介绍自己表示的分数。
小结:把一个物体或者一个图形,平均分成几份,每份就是它的几分之一。
6、教学各部分名称及写法。
7、用分数来表示一些图形的涂色部分:想想做做1
谁来说说看图1的涂色部分可以用哪个分数来表示?图2呢?说说看为什么能用1/6表示?图3图4
8、感受几分之一与1的关系:想想做做3
请大家看屏幕,把一张纸条全部涂满颜色用1来表示。
随着电脑的演示,让学生猜猜看:现在涂色部分是这张纸条的几分之一?
观察一下从中你能想到些什么呢?
小结:同样长的纸条,平均分的份数越多,每一份就越小。
三、自主探索,比较大小
1、实验:(每小组有长方形、正方形、圆、三角形)
实验:用两张同样大小的纸片折一折,涂一涂,表示出它的1/2、1/4,再比一比它们的大小。
小结:1/2大于1/4
2、猜想
那请你猜一猜,1/8和1/2、1/4比一比大小怎样?
你是怎么想的?
3、验证
用另一张同样大小的纸片折一折、涂出它的1/8,和它的1/2、1/4比比,看看我们的猜想正确吗?
小结:通过实验我们验证了自己的猜想:平均分成的份数越多,表示每一份的分数就越小。
4、想想做做第5题。
四、全课小结
1、回顾一下,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你还有什么疑问吗?
2、找分数:其实分数就在我们身边,让学生在熟悉的教室中寻找分数。
3、小结:生活中的分数还有很多很多,我们要做有心人,善于用数学的眼光来观察生活,大胆猜想,勇于探索,相信同学们会有更多的收获。
4、介绍分数产生的历史。
数学三年级教学教案14
教学目标:
1、 结合具体情境,初步探索多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学会计算多边形的周长。
2、 结合具体情境,感知周长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能运用学到的周长知识解决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分解目标:
(1) 知道求某一图形的周长需要哪些数据并会测量。
(2) 根据已知数据或测量出的数据计算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等多边形的周长。
(3) 求长方形、平行四边形、正方形的周长时初步会简便运算。
(4) 知道周长的单位是长度单位。
教学重点:正确计算图形的周长。
本重点包含的要素分析:要分清每条边长是多少米,再根据数据特点选用简便方法求周长。
与其他教学重点的联系:让学生初步探索平面图形周长的计算方法,是计算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基础。
突出重点的策略:引导学生观察情境图,分清每条边长是多少米;展示学生的不同解法,选用简便方法。
教学难点:根据图形的'的特点,灵活选择简便算法。
原因分析:
1、 未充分利用图形的特点进行计算。
2、 对乘法意义不熟练。
解决策略:放手让学生去思考各种算法,并加以比较,充分感知和体验到哪种算法最好。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周末都有些什么活动?
学生介绍自己的活动。
师:淘气上周末去公园。到门口他仔细研究星湖导游图。(出示插图)从图中你能得到哪些数学信息?
二、调动已有经验,解决实际问题:游园
1、提炼信息,发现数学问题:这条小路有多长?
2、建立数学模型,解决问题。
师:我们可以把小路看成一个六边形。求小路有多长就是求六边形的周长。
(1) 独立思考。
240+200+560+190+200+410
(2)交流反馈:可以根据数据特点简便计算。
3、小结求六边形的周长方法:将各边的长度加起来。
三、拓展延伸
1、三角形的周长计算。
淘气游玩小湖又看到“吊车”(出示吊车图片)他被吊车的铁架吸引住了,他想:“这铁架是三角形,要围城这个铁架要多长的铁棒呢?”
师 :同学们,你们知道要求这个问题需要什么数据?
学生回答后,出示三边的长度。
学生计算。
3、 四边形周长的计算。
(1) 师:淘气家门前有一个大花园(出示图片)这个大花园的围栏有多长?需要什么数据?学生回答后给出数据,生独立计算。
(2) 汇报不同算法。
4、 正方形周长的计算。
出示一正方形,要求它的周长该怎样算?(测出一边的长度再算)
汇报算法。
四、实践活动。
师:同桌合作算出你们的笔盒的周长。(先思考需要哪些数据,再想怎样算,最好是简便算法。)
五、巩固练习。
书P46 算一算。
本课相关练习题分析:
练习六第1题:求平行四边形的周长可以直接运用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可以组织学生讨论:求平行四边形的周长为什么可以这样算?而求梯形的周长却不是这样算。
数学三年级教学教案15
三维目标:
1、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交流、合作,自主认识新的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
2、通过动手操作等丰富的学习活动,让学生体验一段时间,建立1秒及1分(60秒)的时间观念。
3、教育学生从小养成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借助丰富的活动,让学生体验一段时间,建立正确的时间观念。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时钟
学具准备:
每人准备一个时钟、口算卡片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播放新年联欢晚会的片段)
师:新年的钟声将敲响,让我们一起来倒计时。(课件出示钟面,伴随着“滴答”声,让学生共同进行倒计时)
师:刚才,我们进行倒计时,象这样计量很短的时间,我们常用比分更小的单位——秒。今天,我们就共同来认识这个新朋友。(板书课题)
二、新授
(一)认识钟面上的秒
1、师:你知道怎样计量用“秒”做单位的时间吗?请仔细观察你们所带的.钟表,看看有什么发现。
2、学生自主探索,共同探究
3、学生反馈:
①时钟有3根针,走得最快的那根是秒针。
②秒针走1小格是1秒。走1大格就是5秒。
③如果是读取电子表上的时间时,让学生可以利用以前学过的电子表的读取方法进一步类推。
4、体验1秒钟
①师:1秒到底有多长呢?让我们闭上眼睛,仔细听一听。(利用时钟的“滴答声”让学生感受。)钟表发出“滴答”一声所经过的时间就是1秒。
②学生跟着时钟的“滴答声”,做拍手练习,每一秒拍一下手,看看谁拍得最准。
③比一比,哪位学生不看时钟,每秒数一个数,看谁数得最准确。
④小结:刚才,我们听到钟声“滴答”一声就是一秒,我们拍一下手用1秒,数一个数也是用1秒。1秒的时间确实很短,但是有些现代化的工具在这短短的1秒钟里却可以做很多事情呢。(举几个具有说服力的数据说明1秒钟的价值)所以,我们可别小看了这短短的1秒钟,它的作用可大了。我们要珍惜时间,不浪费每1分、每1秒。
5、师:(边拨秒针)秒针从数字12走到数字6,这表示经过几秒?从数字6走到8,表示经过几秒?请你轻轻告诉同桌的小朋友你是怎么知道的。
6、你还知道秒针从哪儿走到哪儿也是10秒?
(二)探索分与秒之间的关系
1、师:如果秒针从数字12起,走一圈,又回到数字12,这时经过多长时间,分针有没有什么变化。
2、让学生小组合作,仔细观察钟面,自主探索。
3、学生反馈。
4、小结:秒针走1圈,就是60秒,这时分针走1小格,也就是1分钟,所以1分=60秒。
(三)练习:体验1分钟
1、让学生看钟表,通过读秒来体验
1分钟的长短。
2、师:1分钟能做什么呢?
让学生分组画画、写字、做口算、摸脉搏体验1分钟实际的长短。
3、让学生举例,说说1分钟可以做什么事。
(四)小结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认识时间单位——秒)有了秒针,计时就更准确了,时针、分针、秒针在时间王国里分工合作,准确地为人们报时。
三、巩固练习
1、做练习十四:
补充:
①我们上一节课的时间是40()。
②小明跑100米要用19()。
2、跑步比赛
师:让我们一起到紧张激烈的运动场上去看看。50米决赛刚结束,你能通过钟表的显示,说出运动员的成绩吗?从这张成绩表中,你能看出什么?
3、活动:
师:下课铃声响了,请大家安静,迅速地将课桌上的学习用品整理到书包里,看看需要多少时间。看谁整理得又快又好。(学生整理,教师报时)
师:相信大家今后每时每刻都能这样珍惜分分秒秒,做时间的主人。
四、作业
收集有关时间的信息。(如练习十四第3题)
【数学三年级教学教案】相关文章:
数学教学教案11-05
数学的教学教案12-09
三年级数学教学教案11-24
数学教学设计教案02-15
【推荐】数学教学教案11-30
【热门】数学教学教案11-30
数学教学教案【精】11-30
数学教学教案【热】11-30
数学教学教案反思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