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经典[4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4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文教案 篇1
第一单元
1山中访友
第1课时
内容
1、山中访友
教学目标
知识
1、掌握本课8个生字,理解新词的意思,摘录好词好句。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情感教育
3、感受作者所描写的境界,激发学生类似体验。
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难点
感受作者所描写的境界,激发学生类似体验。
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课前准备课件
师生活动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导语。
(2)揭题:今天,我们首先跟着一位作家,走进山林,去拜访他的朋友。请同学们一起读课题。
(3)看课题猜猜,作者拜访的会是怎样一位朋友?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作者去山中拜访的朋友到底是谁呢?请同学们自由轻声读课文。
(2)读后交流,了解大意。
三、读通课文,学习字词
(1)学生自由读,看谁能把课文读正确,读流畅。
(2)谁能把自己读得最流畅的一段读给大家听?
四、师随机纠正,重点点拨。
五、拜访古桥,朗读体验
(1)下面,让我们跟着作者,一起去拜访他的第一位老朋友。请同学们一起读课文第3自然段。
(2)一进山,一眼就看到这座古桥,老朋友相见,作者心里默默地对他诉说些什么呢?请同学们在书上画出有关句子。
(3)再读读画线的话,体会体会,作者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对古桥诉说的?你是从哪儿感受到的?
(4)交流感受。
结合理解“德高望重”,体会老桥默默无闻、任劳任怨为大家服务的品质。
(5)体会写法。
作者用拟人化的手法,把自己对老桥的深厚感情,生动地传达给了我们读者。
六、抄写生字词语
板书设计:
山中访友
古桥——树林——山泉——小溪——白云——瀑布——悬崖——云雀——石头——落叶——小花——阵雨——老柏树——蚂蚁——归鸟(简笔画)
课后反思记载
在导课时注重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上课时,首先出示文题,让学生揣测文章的内容,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让学生合理想象、表达,从而引入本课。学生谈的丰富极了,有的认为去访问一位隐居的老人,有的认为去访问稀有动物,有的认为去访问某个建筑等等,在此基础上教师加以引导,引导其合理想象、表达。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
1、继续阅读理解课文。
2.学习作者善于运用比喻、拟人、想象等手法来抒发情感的方法。
情感教育
3、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美好情感。
重点
学习作者善于运用比喻、拟人、想象等手法来抒发情感的方法。
难点
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美好情感。
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课前
师生活动过程
一、听写词语,复习引入
(1)听写词语。
(2)引入:这节课,我们继续跟随作者,走进山林去访友。
二、读文感悟,体验情感
(1)默读课文第4—7自然段,用横线划出,访问了哪些朋友?
(2)再读课文,找一找,从哪些描写中可以看出“我”和山里的“朋友”有着深厚的感情?
(3)交流感受,随机教学。
①第4自然段:重点点拨对树的有关句子的体验。体会作者当时人树相融的感受。
②第5自然段:通过朗读,感受与山中朋友的亲热。
③第6自然段:难点是体验作者是在用心地感受。
④第7自然段:一场突如其来的雨,给作者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惊喜,也使我们感受到大自然真是变幻莫测,令人陶醉。
三、学习首尾,体会写法
(1)再读文章的开头和结尾,你们又感受到了什么?
(2)体会写法:文章的开头和结尾,首尾呼应,前后两次写到“满怀的好心情”,突出“山中访友”之行充满了好心情。
四、课外延伸,强化体验
在作者的眼里,这一花一树,一鸟一石,一山一水都成了有生命的人。她们能跟我们说话,能跟我们交流,她们成了我们的朋友,难怪作者进山看景,变成了“山中访友”。这种类体验,你们也有过吗?和同学交流交流。
五、背诵积累,提升感悟
选自己喜欢的句子或段落背下来。
板书设计:
古桥——老朋友山泉——姐姐
清晨访友
悬崖——爷爷
夜色归家
(好心情)
老柏树——慈祥
(好记忆)??
课后反思记载
本课是一篇构思新奇,富有想象力,充满好奇心的散文,重点是感受作者对山里朋友那份深厚的感情,并体会作者表达感情的方法。在教授本课以朗读为主,体会句子的含义后以不同形式的朗读为主,让学生在感情朗读中去感悟,体会。尤其是学第五自然段,采取一问一答的方式,学生的想象里非常丰富,而且能读出美感。大多数学生都能背诵课文里的段落。
第2课山雨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
学习生字、新词;理解作者用优美的文字为我们描绘的.山林雨景图;积累好词佳句。想像课文所描绘的情景,背诵自己喜欢的内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情感教育
体会作者对山林雨景的那份感情,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重点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和想像课文所描绘的山林雨景。
难点
想像课文所描绘的情景,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师生活动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三、解决字词问题
四、学习课文
1、自由读课文,标出自然段,想想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介绍山雨的
2、小组内展开讨论
3、自由发言
4、分段学习课文
⑴读第一部分,想想山雨来时有什么特点,在书上画出
①来得突然②下雨的范围大③雨声由小变大
有感情的朗读这部分内容
⑵学习第二部分课文
①自己读课文,画出你认为最美的,最喜欢的句子
②学习写雨中的景物时抓住了什么特点
③全班讨论
④这变化给我的感觉是怎样的?⑤这雨中的绿色到底是什么样的?
⑥读这部分内容,体会作者感情
⑶学习课文最后一部分内容
①这部分内容你感受到什么?
②全班讨论。
③闭上眼睛感受
5、带着对山雨的喜爱之情读课文
6、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板书设计:
山雨
声音美
颜色鲜
课后反思记载
本文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抒情散文,作者以独特的感受,神奇的想象和联想,清新的笔调向读者展示了一幅有声有色的山林雨景图。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山雨。对大自然浓浓的喜爱之情。课文层次清晰,语句优美,所以学生学起来不是很难,所以还是以感情朗读为主。效果不错。但一些学生对一些想象句和比喻句还是易混淆,看到“仿佛”就以为是比喻句。
第3课
草虫的村落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
1.正确读写“静谧、小巷、音韵、勤勉、庞然大物”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抄写喜欢的语句。
情感教育
体会作者怎样用心观察大自然,怎样通过丰富的想象来表达独特的感受。
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难点
体会作者怎样用心观察大自然,怎样通过丰富的想象来表达独特的感受。
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师生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遇到难读的词语、句子多读几次,把课文读通顺。思考:“草虫的村落”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字词检查。
(3)交流反馈。
三、梳理内容,明确场景
(1)自由读课文,想一想:“草虫的村落”在哪儿?你在那里看见了什么?
(2)交流反馈。
①草虫的村落在“森林边缘的小丘上”。这个森林是在作者的想象中通过放大构成的。②作者是怎样想象的?(通过交流,让学生明白,作者的想象力很丰富,他把一个草丛边上有甲虫的小土堆想象成了一个“草虫的村落”。)
③随着作者的目光,你在“草虫的村落”里看到了什么?
交流时,教师相机出示有关语句:(课件出示)
作者为我们描绘出了一个名副其实的“村落”:有建筑,有形形色色的人们,他们还有各自的工作、交往和生活。
(3)再读课文,想一想,作者是怎样发现这个“草虫的村落”的?
①我目光追随着爬行的小虫,作了一次奇异的游历。(理解“追随”)
②今天,我又躺在田野里,在无限的静谧中,忘了世界,也忘了自己。
“静谧”是什么意思?从这个词语中你读懂了什么?
“静谧”不但写出了周围环境的幽静,还写出了作者的心境非常平静、人很放松。有这样的环境和心情,才使他忘了世界,忘了自己,才会发现这“草虫的村落”,才会发现──(生齐读)
四、总结回顾,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3草虫的村落
黑甲虫
——
游侠
小圆虫
——
少女
灵泉般的音乐
勤勉地劳动
(想象丰富,感受独特)
语文教案 篇2
学习目标:
1、会认会本课生字;理解“伶俐、唉声叹气……”等词语。
2、朗读课文,理清课文写作脉络,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3、明白故事中蕴含的道理,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民族文化的魅力。
学习重难点:
重点:了解神鸟是怎样一次又一次地从依尔特格尔可汗那里逃走的。
难点:从神鸟的三个故事中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和善良愿望。
自主学习:
1、读一读,我会借助文中注音读课文,争取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做到不添字、丢字,不读破句。
2、画一画,轻声读课文,画出生字在文中所连的词及自己不理解的词。
3、做一做,完成以下练习。
(1)看拼音写词语。
líng lì wǎn zéi fēn fù zào
( ) ( )惜 抓( ) ( ) 干( )
chè fu jiù bàng wǎn shé
清( ) 包 ( ) 搭( ) ( ) 毒 ( )
2、找近、反义词。(借助词典,联系上下文)
近义词:尊贵( )忠实( )吩咐( )埋怨( )
反义词:伶俐( )清澈( )搭救( )忠实( )
3、我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下列词语的意思。
唉声叹气:
伶 俐:
吩 咐:
婉 转:
4、想一想:在课文中,聪明伶俐的神鸟给依尔特戈尔可汗讲了几个故事。你最喜欢其中的哪个故事?和同学们交流一下。
合作探究:
1、认真读课文,你觉得神鸟有什么特点?
2、神鸟是怎样一次又一次地从依尔特格尔可汗那里逃走的?
(1)两人有约定:( )
(2)( )
(3)可汗富有同情心,被打动,叹了气,违背了约定。
3、依尔特戈尔可汗三次捉到神鸟,神鸟却用( )的方法三次逃了,这是课文中的大故事。在这个大故事中,还有三个小故事,他们是( )、( )、( )。
4、再读三个小故事,画出故事中的人物、动物。
(1)请选择你喜欢的人物或动物,谈谈对他(它)的看法。
(2)想一想,为什么好人也会做错事?
5、从这三个故事中,你懂得了一个什么道理?
它告诉我们:处理事情( ),否则会( )。
拓展延伸
请向文中的人物或动物说一句赞美或者批评、劝诫的的话。
畅谈收获:
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收获?
课堂检测:
1、我会选,本篇文章主要表达了( )(可多选)。
A、对聪明伶俐的.神鸟的喜爱之情。
B、对狗、猫、乌鸦忠于职守,勇于救人的品质的赞美之情。
C、对车主、农妇等人的厌恶、憎恨之情。
D、对可汗富有同情心,善良之心的赞扬。
2、选词填空
既……也…… 既……又……
(1)要完成这项任务( )要有周密的计划,( )要有切实的措施。
(2)这个机器人( )可以招待客人,( )可以和人谈话。
3、造句
既……也……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自主认识生字3个“倏、瘸、截”。积累词语4个“凄惨、拦截、机警、不约而同”。
2、联系语境,重点理解并积累文中形容马鹿叫声的词语和表示“看”的四个词语。
3、体会马鹿的情绪变化,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继续从解题入手,抓课文重点,深入学习。
5、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感受无私而伟大的母爱。
重点难点:
1、积累并理解形容马鹿叫声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入理解马鹿的叫声、动作、眼神所表达的感情,体会动物与动物之间,人与动物之间的真挚情感。
教学工具:
多媒体工具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提出问题
1、师:世界上最让人感动的莫过于“情”了。人有情,就连大自然中的动物也有情。今天,我们就来学一篇充满真情的课文。
2、板书课题:58、马鹿有情
指名读,齐读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马鹿有什么情呢?让我们打开书,轻声读课文。边读边想:马鹿有什么情?从哪里看出?
2、生按要求读课文。
交流
说明:
开放的问题旨在让学生学习语文的同时发展个性、发展思维,为学生的自主学习,主动
发展创设条件。
三、细读课文,深入理解
1、师:课文中还有许多描写马鹿叫声的语句,让我们默读课文,找一找并用直线划下来。
2、生按要求默读课文,划句。
3、交流
板书:凄惨
低沉
大声 叫
柔和
欢快
指名读
师:不同的叫声表达着不同的情感,让我们共同走进老爷岭,研究它们的叫声吧!
4、师:联系上下文想想马鹿为什么这样叫?
5、交流
(1)凄惨的鸣叫
师随机引读第3节。(读出当时情况的危急)
同桌配合读
(2)低沉的叫声
大声地叫着
出示第6节。(齐读)
交流
随机交流:马鹿向前走了几步,停下脚步,他可能在想:……
马鹿回头用期盼的目光望着我,好像在说:……
交流,随机指导朗读
说明:
声情并茂的朗读将使学生真切体会当时情况的危急,激起心灵的震撼、情感的共鸣。
学生们在老师的引导点拨下,与书本之间达到了情感的交流,产生了思维碰撞,朗读的效果也会明显提高。
6、师引读9-11节。
师:叫声引起了猎人们的`注意,他们赶忙跑到老柞树下观察……
师:此时大马鹿的叫声是——(柔和的)
为什么?
小马鹿呢?
说明:
采用多种有效的方法(如:引导学生看图;声情并茂的范读;换位思考、拓展想象……)让学生灵活扮演角色,随机进入课文,通过角色转换,促进心理揣摩、情感体验,从而变旁观者为当事人,变阅读课文为经历生活,变感受人物情感为自我流露情感。这样,就能最大限度地缩小学生与课文、与文中人物的情感差、心理差,以促进学生真心地阅读,真切地体会,真实地感受,真情地感悟。
四、展开想象,拓展延伸
1、师:大马鹿和小马鹿终于相聚了,你能想象一下当时的情景吗?说给大家听一听。
2、出示填空:
大马鹿和小马鹿终于相聚了, 。
同桌互说,指名说。
说明:引导学生依托文本展开想象,丰富学生语言的同时培养了语感。
3、出示:“我们没有见过这种场面,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师:句中的“这种场面”指的是什么场面?
生答
4、师小结。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积累文言知识,会结合注释翻译全文。
过程与方法:掌握本文结构和论证方法,并能在写作中运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明确“兴贤”在现实中的意义。
教学重点:
掌握本文结构和论证方法。
教学难点:
本文论证方法和结构在写作中的运用。。
教学方法:
自学法、引导法。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语】
1069年2月,宋神宗起用王安石为参知政事,开始变法。1085年,哲宗即位,起用司马光为相,新法全被废除。虽然新法被废除了,但王安石的变法,仍旧使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变。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他为后来的改革制造声势的文章《兴贤》。在这篇文章中,作者论述了任贤使能、任用贤才的.重要性。
【内容解析】
1、 文章分为两段,这两段各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第一段讲为什么要“兴贤”,也即“兴贤”的重要性。第二段讲怎样“兴贤”,也即“兴贤”的做法(教师补充,这是议论文的常见结构。议论文的一般结构有:A .是什么? —— 为什么? —— 怎么办?《六国论》B.论点 ———论证 ———结论《中国人是有骨气的》)。
2、 第一段中,作者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明确:正反对比论证——兴贤则昌(正),反之则亡(反)。举例(事实)论证——列举历史事实,以古证今。
3、 君王要怎么做才能“兴贤”?
明确:①“博询众庶,则才能者进矣”,要求广泛咨询众人的意见。②“不有忌讳,则谠直之路开矣”,要求广开言路,让人们敢于说话。③“不迩小人,则谗谀者自远矣”,要求疏远小人。④“不拘文牵俗,则守职者辨治矣”,要求不墨守成规。⑤“不责人以细过,则能吏之志得以尽其效矣”,要求不要对人才求全责备。
4、 本篇文章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语言表达灵活,或用对举,如“国以任贤使能而兴,弃贤专己而衰”,“古今之通义,流俗所共知”。或用排比,如“商之兴也,有仲虺、伊尹,其衰也,亦有三仁。周之兴也,同心者十人,其衰也,亦有祭公谋父、内史过。两汉之兴也,有萧、曹、寇、邓之徒,其衰也,亦有王嘉、傅喜、陈蕃、李固之众”,“博询众庶,则才能者进矣;不有忌讳,则谠直之路开矣;不迩小人,则谗谀者自远矣;不拘文牵俗,则守职者辨治矣;不责人以细过,则能吏之志得以尽其效矣”。
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教案语文教案教学设计04-29
(精选)语文教案09-26
[精选]语文教案09-29
语文教案07-20
语文教案[经典]07-24
语文教案【精选】09-06
语文古诗教案05-27
语文小学教案05-30
【精选】语文教案10-05
语文下册的教案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