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直线的方程》数学课教案
高二数学上册《直线的方程》第二课时教案
●教学目标
(一)教学知识点
1.直线方程的两点式.
2.直线方程的截距式.
(二)能力训练要求
1.掌握直线方程的两点式的形式特点及适用范围.
2.了解直线方程截距式的形式特点及适用范围.
(三)德育渗透目标
1.认识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与相互转化.
2.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教学重点
直线方程的两点式.
●教学难点
两点式推导过程的理解.
●教学方法
学导式
本节的学习过程与上一节一样,始终遵循由浅及深,由特殊到一般的认知规律,让学生在应用旧知识的过程中探究,通过老师的引导启发得到新的结论,并通过新旧知识的比较、分析、应用获得新知识的特点,从而达到理解进而掌握的目的.
整节课堂的教学活动要注意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参与,并要求学生尝试运用直线方程的多种形式解题,以形成学生灵活的解题方法.
●教具准备
投影片三张
第一张:两点式的推导(记作7.2.2 A)
第二张:截距式的推导(记作7.2.2 B)
第三张:本节例题(记作7.2.2 C)
●教学过程
Ⅰ.课题导入
[师]上一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直线方程的点斜式,并要求大家熟练掌握.下面,我们利用点斜式来解答如下题目:
已知直线l经过两点P1(1,2),P2(3,5),求直线l的方程.
[师]下面,我们让一位同学来说一下此题的解答思路.
[生]由于直线两点坐标已知,所以可根据斜率公式求出过两点的直线斜率,然后再将求出的直线斜率与点P1坐标代入点斜式,即可获得所求直线方程.
[师]很好,那么我们一起来作出解答.
解:=5?23? 3?12
由点斜式得:
-2=3(x-1) 2
[师]由上述过程,我们可以看出,已知直线上两点坐标,便可得到直线方程,也即我们通常所说的“两点确定一条直线”,那么,能否将P1,P2的坐标推广到一般呢?这也就是我
们这节课将要研究的问题.
Ⅱ.讲授新课
1.直线方程的两点式
?1x?x1(x1≠x2,1≠2) ?2?1x2?x1
其中,x1,1,x2,2是直线上两点P1(x1,1)、P2(x2,2)的坐标.
(给出投影片7.2.2 A)
推导:因为直线l经过点P(1)、P(2)并且x1≠x2,所以它的斜率=1x1,2x2,
(x1≠x2)代入点斜式得: 2?1x2?x1
-1=2?1(x-x1) x2?x1
当2≠1时,方程可以写成
?1x?x1(x1≠x2,1≠2) ?2?1x2?x1
说明:(1)这个方程由直线上两点确定;(2)当直线没有斜率(x1=x2)或斜率为0(1=2)时,不能用两点式求出它的方程.
[师]下面我们来看两点式的应用.
2.例题讲解
[例4]已知直线l与x轴的交点为(a,0),与轴的交点为(0,b),其中a≠0,b≠0,求直线l的方程.
分析:此题条件符合两点式的适用范围,可以直接代入.
解:由两点式得
?0x?a? b?00?a
x即?=1 ab
说明:(1)这一直线方程由直线在x轴和轴上的截距确定,所以叫做直线方程的截距式;(2)截距式适用于横、纵截距都存在且都不为0的直线.
[师]下面我们通过例题进一步熟悉各种直线方程形式的应用.
[例5]三角形的顶点是A(-5,0),B(3,-3),C(0,2),这个三角形三边所在的直线方程.
解法一:(用两点式)
直线AB经过点A(-5,0),B(3,-3),由两点式得
?0x?(?5)?, ?3?03?(?5)
整理得3x+8+15=0,这就是直线AB的方程.
直线B、C经过点B(3,-3),C(0,2),由两点式得
?(?3)x?3 ?2?(?3)0?3
整理得5x+3-6=0
这就是直线BC的方程.
直线AC过A(-5,0),C(0,2),由两点式得
?0x?(?5) ?2?00?(?5)
整理得2x-5+10=0.
这就是直线AC的方程.
解法二:(用斜截式求BC所在直线方程)
∵BC=2?(?3)5?? 0?33
∴由斜截式得
=-+2
整理得5x+3-6=0
这就是直线BC的方程.
解法三:(用截距式求直线AC的方程)
∵直线AC的横、纵截距分别为-5,2.
∴由截距式得 53
x?=1 ?52
整理得2x-5+10=0
这就是直线AC的方程.
评述:此题可采用多种方法求解,体现了直线方程多种形式应用的灵活性,应要求学生予以重视.
Ⅲ.课堂练习
课本P41练习 1,2.
1.求经过下列两点的直线的两点式方程,再化成斜截式方程.
(1)P1(2,1),P2(0,-3);
(2)A(0,5),B(5,0);
(3)C(-4,-5),D(0,0).
解:(1)直线P1P2的两点式方程为:
?1x?2? ?3?10?2
整理得斜截式方程为:
=2x-3.
(2)直线AB的两点式方程为:
?5x?0? 0?55?0
整理得斜截式方程为:
=-x+5
(3)直线CD的两点式方程为:
?0x?0? ?5?0?4?0
整理得斜截式方程为:
=5x. 4
2.根据下列条件求直线方程,并画出图形:
(1)在x轴上的截距为2,在轴上的截距是3;
(2)在x轴上的截距是-5,在轴上的截距是6?
解:(1)由截距式得:
x?=1 23
整理得:3x+2-6=0
(2)由截距式得
x?=1 ?56
整理得:6x-5+30=0
图形依次为:
Ⅳ.课时小结
通过本节学习,要求大家掌握直线方程的两点式,了解直线方程的截距式,并能运用直线方程的多种形式灵活求解直线方程.
Ⅴ.课后作业
(一)课本P44习题7.2
6.求证A(1,3),B(5,7),C(10,12)三点在同一直线上.
7?34?=1 5?14
12?39?=1 AC=10?19证明:∵AB=
∴AB=AC
又∵AB与AC有相同起点A
∴A、B、C三点共线.
说明:此题也可通过两点式求出直线AB的方程,再检验点C也符合直线AB方程,从而证明A、B、C三点共线.
7.(1)已知三角形的顶点是A(8,5)、B(4,-2)、C(-6,3),求经过每两边中点的三条直线的方程.
(2)△ABC的顶点是A(0,5),B(1,-2),C(-6,4),求BC边上的中线所在的直线的方程
5x?(?)?12 ?55?10?(?)2
整理得8x-5+25=0
这就是BC边上的中线所在直线方程.
(二)1.预习内容:P42~43
2.预习提纲:
(1)直线方程的一般式有何特点?
(2)直线方程的一般式能否与其他形式互相转化?
●板书设计
高二数学 上学期直线的斜率与倾斜角例题(三)
[例1]求经过两点P1(2,1)和P2(,2)(∈R)的直线l的斜率,并且求出l的倾斜角α及其取值范围.
选题意图:考查倾斜角与斜率之间的关系及斜率公式.
解:(1)当=2时,x1=x2=2,∴直线l垂直于x轴,因此直线的斜率不存在,倾斜角α=? 2
(2)当≠2时,直线l的斜率=
∴α=arctan1∵>2时,>0. ?21?,α∈(0,), ?22
1?,α∈(,π). ?22
1,)共线,求的值. 2∵当<2时,<0 ∴α=π+arctan说明:利用斜率公式时,应注意斜率公式的应用范围. [例2]若三点A(-2,3),B(3,-2),C(
选题意图:考查利用斜率相等求点的坐标的方法.
解:∵A、B、C三点共线,
∴kAB=kAC,?2?3?3?. 13?2?22
解得=1. 2
说明:若三点共线,则任意两点的斜率都相等,此题也可用距离公式来解.
[例3]已知两点A(-1,-5),B(3,-2),直线l的倾斜角是直线AB倾斜角的一半,求直线l的斜率.
选题意图:强化斜率公式.
解:设直线l的倾斜角α,则由题得直线AB的倾斜角为2α. ∵tan2α=kAB=?2?(?5)3?. 3?(?1)4
?2tan?3? 1?tan2?4
1或tanα=-3. 3即3tan2α+8tanα-3=0, 解得tanα=
∵tan2α=3>0,∴0°<2α<90°, 4
0°<α<45°,
∴tanα=1. 3
1 3因此,直线l的斜率是
说明:由2α的正切值确定α的范围及由α的范围求α的正切值是本例解法中易忽略的地方.
命题否定的典型错误及制作
在教材的第一章安排了《常用逻辑用语》的内容.从课本内容安排上看,显得较容易,但是由于对逻辑联结词不能做到正确理解,在解决这部分内容涉及的问题时容易出错.下面仅对命题的否定中典型错误及常见制作方法加以叙述.
一、典型错误剖析
错误1——认为命题的否定就是否定原命题的结论 在命题的否定中,有许多是把原命题中的结论加以否定.如命题:2是无理数,其否定是:2不是无理数.但据此就认为命题的否定就是否定原命题的结论就错了.
例1 写出下列命题的否定:
⑴ 对于任意实数x,使x=1;
⑵ 存在一个实数x,使x=1.
错解:它们的否定分别为
⑴ 对于任意实数x,使x≠1;
⑵ 存在一个实数x,使x≠1.
剖析:对于⑴是全称命题,要否定它只要存在一个实数x,使x≠1即可;对于⑵是存在命题,要否定它必须是对所有实数x,使x≠1.
正解:⑴存在一个实数x,使x≠1;
⑵对于任意实数x,使x≠1.
错误2——认为命题的否定就是原命题中的判断词改和其意义相反的判断词
在命题的否定中,有许多是把原命题中的判断词改为相反意义的词,如“是”改为“不是”、“等”改为“不等”、“大于”改为“小于或等于”等.但对于联言命题及选言命题,还要把逻辑联结词“且”与“或”互换. 22222222
滴答手表论坛 dida.c 滴答手表论坛 吘莒峃
例2 写出下列命题的否定:
⑴ 线段AB与CD平行且相等;
⑵ 线段AB与CD平行或相等.
错解:⑴ 线段AB与CD不平行且不相等;
⑵ 线段AB与CD不平行或不相等.
剖析:对于⑴是联言命题,其结论的含义为:“平行且相等”,所以对原命题结论的否定除“不平行且不相等”外,还应有“平行且不相等”、“不平行且相等”;而⑵是选言命题,其结论包含“平行但不相等”、“不平行但相等”、“平行且相等”三种情况,故否定就为“不平行且不相等”.
正解:⑴ 线段AB与CD不平行或不相等;
⑵ 线段AB与CD不平行且不相等.
错误3——认为“都不是”是“都是”的否定
例3 写出下列命题的否定:
⑴ a,b都是零;
⑵ 高一(一)班全体同学都是共青团员.
错解:⑴ a,b都不是零;
⑵ 高一(一)班全体同学都不是共青团员.
剖析:要注意“都是”、“不都是”、“都不是”三者的关系,其中“都是”的否定是“不都是”,“不都是”包含“都不是”;“至少有一个”的否定是“一个也没有”.
正解:⑴a,b不都是零,即“a,b中至少有一个不是零”.
⑵ 高一(一)班全体同学不都是共青团员,或写成:高一(一)班全体同学中至少有一人共青团员.
错误4——认为“命题否定”就是“否命题”
根据逻辑学知识,任一命题p都有它的否定(命题)非p(也叫负命题、反命题);而否命题是就假言命题(若p则q)而言的.如果一个命题不是假言命题,就无所谓否命题,也就是说,我们就不研究它的否命题.我们应清醒地认识到:假言命题“若p则q”的否命题是“若非p则非q”,而“若p则q”的否定(命题)则是“p且非q”,而不是“若p则非q”.
例4 写出命题“满足条件C的点都在直线F上”的否定.
错解:不满足条件C的点不都在直线F上.
⑴ 3+4>6;
⑵ 2是偶数.
解:所给命题的否定分别是:
⑴ 3+4≤6;
⑵ 2不是偶数.
2.含有全称量词和存在量词的简单命题
全称量词相当于日常语言中“凡”,“所有”,“一切”,“任意一个”等,形如“所有A是B”,其否定为“存在某个A不是B”;存在量词相当于 “存在一个”,“有一个”,“有些”,“至少有一个”,“至多有一个”等,形如“某一个A是B”,其否定是“对于所有的A都不是B”.
全称命题的否定是存在命题,存在命题的否定是全称命题.
例6 写出下列命题的否定:
⑴ 不论取什么实数,x+x-=0必有实根.
⑵ 存在一个实数x,使得x+x+1≤0.
⑶ 至少有一个整数是自然数.
⑷ 至多有两个质数是奇数.
解:⑴ 原命题相当于“对所有的实数,x+x-=0必有实根”,其否定是“存在实数,使x+x-=0没有实根”.
⑵ 原命题的否定是“对所有的实数x,x+x+1>0”.
⑶ 原命题的否定是“没有一个整数是自然数”.
⑷ 原命题的否定是“至少有三个质数是奇数”.
22222
3.复合命题“p且q”,“p或q”的否定
“p且q”是联言命题,其否定为“非p或非q”(也写成┐p或┐q“;“p或q”是选言命题,其否定为“非p且非q”(也写成┐p且┐q“;
例7 写出下列命题的否定:
⑴ 他是数学家或物理学家.⑵ 他是数学家又是物理学家. ⑶1≥0. 2x?2x?3
解:⑴ 原命题的否定是“他既不是数学家也不是物理学家”.
⑵原命题的否定是“他不能同时是数学家和物理学家”,即“他不是数学家或他不是物理学家”.
⑶若认为┐p:11<0,那就错了.┐p是对p的否定,包括<0或22x?2x?3x?2x?31=0. x2?2x?3
或∵p:x>1或x<-3,∴┐p:-3≤x≤1.
【《直线的方程》数学课教案】相关文章:
直线教学教案10-08
《方程》教案01-27
《直线的测定》数学教案10-10
参数方程与普通方程的互化教学教案10-07
线段、射线、直线教学思路的教案10-08
《方程》教案3篇10-08
《方程》教案6篇10-08
《方程》教案8篇10-08
解简易方程教案10-05
分式方程教案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