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医学毕业论文

反流性食管炎在胃镜的临床表现

时间:2022-10-05 23:55:33 临床医学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反流性食管炎在胃镜的临床表现

  反流性食管炎在胃镜的临床表现【1】

  [摘要] 目的 探讨反流性食管炎患者在胃镜下的临床表现。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6月――2013年4月我院收治的反流性食管炎患者65例(病理检查均确诊),其中52例反流性食管炎患者采用胃镜检查为甲组,13例患者采用食管吞钡X线检查为乙组,比较两种方法检查的准确性。

  结果 甲组方法的准确率为97%,乙组方法的准确率为78.2%,两组患者准确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胃镜检查是诊断反流性食管炎的准确方法,值得临床检查中推广应用。

  [关键词] 反流性食管炎;胃镜检查;食管吞钡X线检查

  反流性食管炎是由于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食管炎性病变,甚至损伤气道、咽喉等与食管相邻的组织。

  主要临床表现[1]为烧心、反流、胸痛、吞咽困难以及吞咽疼痛,其中烧心和反流为典型症状。

  相较于西方国家,我国反流性食管炎的发病率较低,患者通常为40-60岁较为多见。

  笔者就我院收治的65例反流性食管炎患者的临床表现进行分析,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65例反流性食管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患者为42例,女性患者为23例;年龄为34-63岁,平均为43.3±4.5岁;纳入患者的临床标准:①临床表现为反胃、反酸,胸骨后痛,胃部有灼热感等表现;②病理检查排除消化性溃疡、恶性病变等,确诊为反流性食管炎;③患者无严重肝、心、肺功能不全者,无糖尿病、神经病变、结缔组织病变以及胃手术史等;④患者年龄范围为20-70岁。

  1.2 方法 甲组患者行胃镜检查,一般患者在检查前均进行6-12h的禁食、禁水、禁烟,采用空腹进行检查。

  我院使用PENTAX-EG-291-C型电子放大胃镜进行食管检查。

  医生将装有内视镜的细光纤维从患者嘴中伸入食管,并随着食管的观察调整齿状线,进而调节胃镜焦距,放大食管内膜形态,并拍片记录,必要时可以用导管吸取食管部位粘液进行PH测定。

  乙组患者行食管吞钡X线检查,所有患者均空腹口含硫酸钡混悬液直立于检查床前,进而进行X线扫描,观察食管结构以及形态。

  1.3 统计处理 将笔者获得的统计结果输入spss16.0统计学软件中进行处理,其中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进行处理。

  若检验结果p值小于0.05,说明组间具有显著差异,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甲组52例反流性食管炎患者采用胃镜检查,50例患者检查为阳性症状(占96.2%),乙组13例患者采用食管吞钡X线检查,10例(占76.9%)患者检查结果为阳性。

  两组患者检查的准确率分别为96.2%、76.9%,比较p<0.05,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3 讨 论

  反流性食管炎是多种因素作用下引起的消化道动力学障碍性疾病,在中老年人群中较为多见。

  其发病机制主要由于抗反流防御机制减弱和反流物损伤食管粘膜作用的结果。

  其中抗反流防御机制包括抗反流屏障、食管清除作用以及食管粘膜对反流物的抵抗作用。

  抗反流屏障主要由于食管体轮廓清能力下降、食管下括约肌控制下降。

  食管黏膜的损伤主要是由于胃酸反流对黏膜的腐蚀作用,尤其是胃蛋白酶和胃酸对食管上皮细胞的损害。

  另外,胆汁对食管上皮细胞也存在损害作用[2]。

  通常情况下,健康人都存在抗反流防御机制,既膈食管膜和食管下段括约肌共同组成抗反流屏障。

  该屏障可限制胃容物反流,进而减少食管在胃酸下的暴露时间。

  食管清除作用可以通过食管蠕动、食管黏膜下腺体分泌、唾液以及食物重力共同作用清除食管腔内反流物,减低反流性食管炎的发生。

  由于老年人贲门松弛、食管下段括约肌张力降低等原因可以减弱抗反流屏障。

  并由于老年人抵抗能力降低,粘膜组织发生退行性变,唾液腺分泌能力减弱,食管清除作用降低,抗反流预防机制减弱,故反流性食管炎多在老年人群体中发生。

  在临床上,反流性食管炎患者表现为反复的反酸、胸骨后烧心、上腹饱胀感以及胸痛等症状。

  其中烧心和反流是最常见的症状,具有显著的特征性[3]。

  除此之外,部分患者会出现吞咽困难,食管功能紊乱或痉挛,严重食管炎患者可伴有吞咽疼痛。

  另外,反流物刺激和损害除食管外的其他组织或器官,引起哮喘、慢性咳嗽、咽喉炎等食管外症状。

  通常临床上采用胃镜检查、24h食管PH检测、食管吞钡X线检查等手段进行辅助诊断。

  经长期临床检查发现,胃镜检查是诊断反流性食管炎最准确的方法[4]。

  不但可以判断患者食管炎病变的严重程度,并可以检查出有无并发症的发生,同时结合活检还可以与其他原因引起的食管炎、食管癌等病变做鉴别诊断。

  但是胃镜检查无反流性食管炎病变时不能完全排除患者无胃食管反流病。

  根据胃镜下所见食管粘膜的损害程度进行分级。

  目前多采用洛杉矶分级法:食管粘膜没有损害为正常;出现一个或一个以上长径小于5mm的粘膜破损为A级;出现一个或一个以上长径大于5mm的粘膜破损,无融合性病变为B级;粘膜破损且存在融合,小于75%食管周径为C级;粘膜破损融合超过75%食管周径者为D级。

  笔者就我院收治的反流性食管炎患者的临床胃镜检查,2例患者检查正常,17例患者为A级,11例患者为B级,14例患者为C级,8例患者为D级,故阳性结果为96.2%。

  食管吞钡X线检查的准确率为76.9%,对食管炎检查的灵敏性不高,只有严重反流食管炎可发现X线阳性征。

  总之,胃镜检查反流性食管炎具有较高的准确性,特异性强,值得临床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李兆申,王雯,许国铭,等.反流性食管炎1827例临床分析[J].中华内科杂志,2001,4:9-12.

  [2] 王雯,许国铭,李兆中,等.胆汁反流检测在胃食管反流病诊断中的意义[J].中华内科杂志,1999,38(4):242-244.

  [3] 谷仲平,刘馄,王云杰,等.胃食管反流病食管上皮早期超微结构改变[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0,21(8):994.

  [4] 王诗雅,晃恩祥,董长宏,王碧辉,等.反流性食管炎39例胃镜、放射性核素等检查与中医辨证分型[J].中西医结合杂志,1990,10(8):461-463.

  反流性食管炎的临床特征【2】

  【摘要】目的:探讨并分析反流性食管炎的临床特点。

  方法:从我院2011年5月至2015年10月间收治的反流性食管炎患者中随机抽取200例,回顾患者的基本信息、临床资料、内镜表现等内容,据此总结反流性食管炎发病人群的年龄特征、性别构成特征、症状和内镜表现特征。

  结果:随机抽取的患者中,男性所占比例要明显高于女性占比,其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老年患者(不低于60岁)所占的比例要明显高于其他各个年龄阶段患者的占比,其对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RE患者以上腹痛、反酸、烧心、胸后骨不适、吞咽困难为主要临床症状,目前临床上轻度RE患者所占的比例要明显高于重度RE患者,轻度RE患者更易出现食管裂孔疝、糜烂性胃炎等伴发病,重度RE患者则易发生十二指肠球部溃疡、胃溃疡和十二指肠炎等伴发病。

  结论:RE的主要发病人群为老年人,且男性多于女性,患者易合并多种消化系统疾病,在早期治疗过程中要加强内镜检查,及时进行对症治疗。

  【关键词】反流性食管炎;临床症状;内镜表现;特征分析

  反流性食管炎(英文缩写RE)为临床常见的胃肠动力疾病之一,指十二指肠液或胃内容物反流入食管之中,致使食管粘膜受损,由此引发的一种慢性炎症,病情严重者甚至会发生食管溃疡以及食管癌变[1]。

  本文从我院2011年5月至2015年10月间收治的反流性食管炎患者中随机抽取200例作为临床研究对象,主要探讨并分析了反流性食管炎的临床特点。

  现将主要研究过程作如下报道。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研究从我院2011年5月至2015年10月间收治的反流性食管炎患者中随机抽取200例,全部患者均通过内镜检查确诊。

  其中原发性RE患者有176例,继发性RE患者有24例。

  继发性RE的诊断标准如下:高胃肠梗阻或幽门梗阻;发病于消化道手术或食管支架置入之后;有贲门失弛缓症;发生于食管静脉曲张临床治疗前后期;胃管置入后发生。

  RE分级判断标准如下:①A级:患者黏膜破损只发生在粘膜皱襞上,破损长度小于0.5cm;②B级:患者黏膜破损只发生在粘膜皱襞上,至少有一个粘膜破损的长度超过0.5cm;③C级:患者黏膜破损呈现出相互融合的特点,破损长度要低于食管周径长度的75%;④D级:患者黏膜破损呈现相互融合特点,破损长度不低于食管周径长度的75%;或者食管下端溃疡[2]。

  1.2 方法

  幽门螺杆菌的检测方法如下:确认所有入选患者在内镜手术前均未接受幽门螺杆菌杀灭治疗,在内镜观察下摘取患者全部的胃窦粘膜,并且利用病理学检查、尿素酶试验检测患者的HP感染情况,当两项检查结果均呈现为阳性时,则判定HP检测结果为阳性。

  1.3 观察指标

  ①性别和年龄构成比:分别统计随机抽取的全部患者中男性、女性例数及各自的构成比;统计不同年龄阶段患者的构成比例。

  ②症状特征:整理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全部患者的主要症状类型及构成比。

  ③内镜表现:观察并统计不同RE分级患者的主要胃镜表现。

  1.4 统计学方法

  针对上述基础性数据,采用SPSS 16.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s)来表示,运用百分比表示计数资料,统计方法以 χ2检验为主,对比以P<0.05为有显著差异及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统计所有入选患者的性别和年龄构成比。

  详情如下。

  200例患者中,男148例(74.0%),女52例(26.0%),男性所占比例要明显高于女性占比,χ2=92.16,其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组患者年龄在13~8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5.62±6.22)岁,年龄构成情况如下:年龄低于30岁有14例(7.0%),年龄30~39岁25例(12.5%),年龄40~49岁36例(18.0%),年龄50~59岁54例(27.0%),年龄在60岁以上的71例(35.5%)。

  老年患者(不低于60岁)所占的比例要明显高于其他各个年龄阶段患者的占比,其对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统计所有患者的主要临床症状。

  详情如下:200例患者的主要临床症状包括:上腹痛116例(58.0%),反酸101例(50.5%),烧心73例(36.5%),胸后骨不适69例(34.5%),吞咽困难15例(7.5%),其他症状包括呕血、黑便以及消瘦等,这些症状多见于年龄偏高、重度食管炎和有肿瘤手术史的患者。

  2.3 统计本组患者的主要内镜表现。

  具体情况如下:全部原发性RE(176例)患者中,病情分级A级73例,B级52例,C级29例,D级22例,RE分级为A级和B级的共计116例,占65.9%;C级和D级的共计60例,占34.1%;轻度RE患者所占的比例要明显高于重度RE患者,其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RE是临床消化系统疾病中发病率较高的一种,具有反复性、慢性等特点。

  目前,医学研究认为,RE患者发病可能是因为患者的反流屏障功能下降,而屏障功能下降的主要原因是食管黏膜受损,患者逐渐失去廓清能力;也有研究者认为胃十二指肠发生功能紊乱而引起胃排空受阻,才导致了RE发生[3]。

  此外,RE的发生还可能与人种、饮食结构、生活环境以及区域地点有关。

  本次研究结果呈现,在RE患者中,男性所占比例要明显高于女性占比,且老年患者(不低于60岁)所占的比例要明显高于其他各个年龄阶段患者的占比,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为男性患者本身的工作压力较大,也存在抽烟、酗酒以及过量摄入高脂肪等不良生活习惯;年龄偏高者或多或少都会出现生理机能衰退,导致肌张力和抗返流能力明显下降,因此,这类人群更易发生反流性食管炎。

  根据本次研究结果还可得到如下信息:①RE患者以上腹痛、反酸、烧心、胸后骨不适、吞咽困难为主要临床症状,其他症状包括呕血、黑便以及消瘦等,但这些症状主要发生在年龄偏高、重度食管炎和有肿瘤手术史的患者群体中。

  ②目前临床上轻度RE患者所占的比例要明显高于重度RE患者,内镜检查在判断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等方面有着突出的作用,轻度RE患者更易出现食管裂孔疝、糜烂性胃炎等伴发病,重度RE患者则易发生十二指肠球部溃疡、胃溃疡和十二指肠炎等伴发病,这类伴发病会对患者RE疾病治愈有影响,因此,在临床诊治早期应该及时开展内镜检查。

  参考文献:

  [1]古丽尼格尔・克力木,徐维维.老年反流性食管炎的临床特征及内镜分析[J]. 中国实用医药,2012,07(21): 124-126.

  [2]郑贵荣.反流性食管炎的临床特征分析[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3,07(02): 53+55.

  [3]申文怡.老年患者反流性食管炎的临床特征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2014,30(21): 37-38.

  数字胃肠与胃镜对反流性食管炎的诊断对比【3】

  【摘要】研究数字胃肠造影与胃镜检查在反流性食管炎诊断中的价值对比。

  随机抽取我院近2年来206例反流性食管炎患者的资料,对比分析了数字胃肠造影与胃镜检查的区别。

  【关键词】数字胃肠;胃镜;反流性食管炎

  反流性食管炎是最常见的食管疾病,常引起反胃、烧心、胸骨后疼痛,严重时可发生吞咽困难、食管出血和贫血。

  现将资料完整的206例反流性食管炎分析讨论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般资料本组206例,年龄最大80岁,最小13岁,平均54岁。

  临床主要症状为胸骨后疼痛,烧心,吞咽不适,反酸;病程1个月-30年不等。

  1.2检查仪器数字胃肠X线造影检查使用日本岛津数字胃肠机。

  胃镜为日本奥林巴斯电子胃镜。

  1.3检查方法数字胃肠检查运用双对比造影技术,采用多体位动态观察胃肠道变化,并多相位摄片。

  经数字图像处理后再摄片观察。

  电子胃镜检查为直接插管观察,全部病例均做病理检查证实。

  2结果

  206例反流性食管炎根据X线所见分三度,轻度仅为功能异常改变,83例患者主要表现为第三收缩波的增多,痉挛及异常收缩波出现,食管排空功能减低,钡剂滞留。

  中度103例为普遍食管黏膜皱襞增粗、紊乱、毛糙,黏膜直径>0.5cm,甚至出现颗粒状黏膜;或为局限性食管黏膜皱襞增粗呈索状、结节状伴有功能异常,部分病例有小溃疡形成。

  重度30例主要表现为钡剂排空受阻,黏膜紊乱,管壁缩窄扩张稍差,2例Barrett食管形成。

  电子内镜检查所见主要表现通常划分为三个阶段:轻度食管炎表面发红,易碎,有少许渗出;中度食管炎黏膜糜烂,融合成片,有溃疡形成;重度食管炎有明显溃疡伴有狭窄。

  3讨论

  3.1反流性食管炎X线表现程度与病因之间的关系食管炎的病因可由化学、物理、生物等多种因素引起,又可分为消化性、创伤性、腐蚀性、感染性等多种类型,人体在胃食管反流中生理制约机制有:①食管下端的括约肌,起抗反流作用。

  ②正常情况下食管排空迅速,唾液可以稀释反流物避免其对食管黏膜的侵蚀。

  ③食管黏膜的正常屏障功能,在一定程度上抵制反流物对食管黏膜的损害。

  而当食管下端括约肌处于松弛状态,反流物必然增多,唾液分泌减少,对反流物稀释与中和能力减弱,加之长期的烟、酒、辛辣食物与药物等因素对食管的刺激,加重了胃食管反流。

  造影时见胃内容物返回到食管,引起食管黏膜的损伤并恶性循环。

  本组中较常见的病种有食管裂孔疝合并反流性食管炎、胃食管手术后食管反流、药物过敏性食管炎、腐蚀性食管炎、Barrett食管,尚有部分病例病因不明,可能与大量饮酒及喜爱辛辣食物或长期服用某种药物有关。

  有X线表现较轻的病例,一般无黏膜改变,仅为食管功能性变化,如食管痉挛、排空缓慢、频繁的不规则的收缩波,常无明确的器质性病变。

  中度病变范围较长,黏膜普遍增粗、紊乱、不规则,呈索状改变,偶见小溃疡,此类常见于食管裂孔疝合并食管反流。

  严重的病例在仰卧时见大量造影剂及胃液反流到咽部,造成食管黏膜的损伤。

  在食管胃手术后,手术破坏了正常的解剖结构造成了食管反流。

  尚有部分病例病因不明,追问病史有经常大量饮酒及嗜辛辣食物或长期服用钙拮抗剂、硝酸酯类药物史等。

  有部分病例X线显示病变范围较局限,主要位于贲门处,显示局部黏膜局限性增粗,呈索状、颗粒状、息肉状改变。

  贲门的解剖结构较复杂,是食管和胃分别作管状和囊状形态的连接,病变局限于贲门区,可能与病变的早期及贲门与胃相连特殊解剖关系有关。

  本组重度X线表现为管壁缩窄、黏膜紊乱、出现小溃疡、钡剂排空受阻,此种改变多见于食管裂孔疝合并反流性食管炎病程较长、症状较重的病例。

  3.2反流性食管炎X线与胃镜检查的优缺点①反流性食管炎早期依赖于内镜检查,据统计在轻度食管炎中X线照片检出率为0-53%,在中度和重度组中检出率为79%-93%。

  X线照片对反流性食管炎的发现依赖于认真的检查,仔细地充盈黏膜皱襞,注意黏膜的凹凸和双对比技术,早期病例应注意食管功能性变化。

  ②X线检查安全,痛苦小,适合于所有被检查患者,特别适于年老体弱的患者,对有心脏病、咽部反应敏感者较理想。

  ③对于食管炎晚期病变,胃肠检查可以看见狭窄段并能精确测量其范围与长度;食管腔内的狭窄有时会造成胃镜插管困难。

  ④食管裂孔疝引起的反流性食管炎,特别是滑动型食管裂孔疝,X线观察较容易,胃镜有时不能明确。

  ⑤胃镜对腔内病变的观察较为清楚,可根据病情需要有选择的做病理检查,对特殊病例可做明确的诊断,而X线则不能。

  因此我们认为,X线检查与胃镜检查各有不同的优缺点,应两者相互补充才能较好的发挥其作用。

  本文报告了206例反流性食管炎的X线与胃镜检查对照分析,认为X线检查对于食管动态观察、病变长度及大小范围的测量较为理想,特别是数字化图像的后处理,提高了照片质量和诊断水平。

  胃镜检查的优点主要是可以直观病变的形态及程度,特别是对食管炎的早期诊断显示清楚,还可做病理检查。

  参考文献

  [1]许国铭.胃食管反流病的研究回顾与世纪展望[J].第二军医大学学报,2001,3(22):201-203.

  [2]杨慧琪,秦鸣放.胃食管反流性疾病的诊断及治疗进展[J].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2002,8(5):378-380.

【反流性食管炎在胃镜的临床表现】相关文章:

氟西汀对反流性食管炎伴抑郁患者的治疗效果分析10-05

颈椎过伸性损伤的临床表现及手术治疗10-05

胃镜个人总结05-24

胃镜检查的护理体会10-05

胃镜护士工作总结03-08

上市公司反收购措施合法性探究论文10-07

毒蕈中毒临床表现及治疗10-05

流之幻—流坑村写生感10-08

消费需求的周期性与反周期的财政政策财税论文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