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范文

职称论文

时间:2022-11-13 18:13:54 论文范文 我要投稿

职称论文(通用5篇)

  现如今,大家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论文吧,通过论文写作可以培养我们独立思考和创新的能力。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论文很难写吧,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职称论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职称论文(通用5篇)

  职称论文 篇1

  一、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提出及其涵义

  1987年在挪威首相布伦特兰夫人的领导之下,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向联合国提交一份题为《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在报告里提出了我们应致力一条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相结合的发展模式,并且对可持续发展作了明确的定义:既满足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要能力的发展。

  可持续发展包括三个方面的内涵:生态的可持续发展、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所谓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是指社会赖以生存的自然条件的可持续发展。

  人类的生存离不开一定的自然条件,而自然条件的优劣往往又会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造成影响。

  二、我国林业的发展历程

  我国的林业发展经历了三个发展时期,第一个阶段是林业的初期发展阶段,(1949-1978),即传统林业发展阶段。

  这是为国家工业化提供积累,大量采伐原始林的过程。

  第二阶段是林业发展的探索阶段(1978-1992),这一时期的核心活动是在集体林区和其它非国有林区进行“林业三定”:稳定山权、林权,划定自留山,确定林业生产责任制。

  但由于对改革的目标认识不足,林业改革的进展,远远落后于其它部门,迄今未走出一条可行之路。

  第三阶段始于1992年,受世界环E大会和国际林业转轨的发展态势以及我国环境恶化的现状的影响,我国的林业迈向新的发展之路,但这一过程非常漫长。

  特别是我国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林区分布不均匀。

  一般说林区多在山区,而这些地区也是经济上最贫困的地区。

  因此,基于经济的诱惑,各地破坏性掠夺式采伐利用仍时常发生。

  这一时期林业的发展必须落实到林业的科学经营上。

  这也就提出了兼顾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结合的可持续发展的林业经营模式。

  三、林业生态、经济效益综合评价

  (1)林业的生态效益的重要性

  林业的生态效益是指林业的发展所带来的生态方面的正面影响。

  森林兼具有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等三种效益。

  在这三种效益中,经济效益往往最先受到关注,但我们可以看到,在目前的情况下,生态价值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而林业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有着密切的联系,林业的生态效益可以创造经济效益。

  生态效益实质上有巨大的经济价值,林业的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有时一致的。

  (2)林业的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

  林业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二者之间具有互相依存、互相矛盾、互相影响、互相作用的关系。

  在忽视生态环境而过度追求经济增长时期,尽管当期的经济增长速度相当快,但后期的经济发展却受到了生态环境被严重破坏而增长环境恶化的巨大报复,使得经济发展停滞不前或萎缩。

  在既重视经济效益又注重生态效益的时期,不仅当期的经济快速发展,而且后期的经济增长也能保持着良好的增长势头。

  当然,我们应注意,对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注重,并非消极的注重,而是积极的注重。

  如果采取消极的注重,即单纯注重生态环境而放弃必要的经济增长,那么,终究会因没有必要的经济增长而导致经济效益滑坡,缺乏强有力的经济实力支撑会使得生态环境保护失去现实意义或物质基础。

  四、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林业的可持续发展,主要应作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依靠科技发展林业。

  我认为可持续发展的一个根本的策略是科技的发展,因为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包括经济的发展和对资源与环境的再发展能力的保护。

  那么既要发展经济又要保证资源与环境的发展力,最有效的.解决办法就是依靠科技来发展经济,改变传统的以环境和自然资源为代价的粗放式经济发展模式。

  因此,在林业发展上,实施科技兴林,不断提高林业建设的科技含量是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2、建立林业科技创新体制,建立起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核心、以效益为目的的林业科技创新体系,以促进林业生产力提高;有人提出了“数字林业”的概念,即利用现代信息科技手段,推动林业经营和管理的精确化、科学化,加快实现林业的现代化。

  3、深化林业科技体制改革,坚持科研成果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指导林业的发展,从根本上解决科研与生产建设脱节的问题。

  要鼓励科技人员通过技术承包、技术转让、技术服务、联合开发、创办经济实体等形式,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

  4、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技术研究。

  一要加强森林生态系统的研究,开展森林生态系统的监测;二要抓好良种壮苗和树种结构调整,充分利用先进的技术,提高良种苗培育水平;三要研究高新技术改造传统的木材加工、制造、利用技术,尽快提升木材工业总体技术水平,增加木材和林产品的经济价值,增强市场竞争力。

  5、优化林业经济结构,促进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调整,优化林业经济结构,促进林业产业的发展,是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物质保证。

  在第一产业方面,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大力推进短周期工业原料林和其他原料林、速生丰产林和名特优新经济林建设;在第二产业方面,加大新产品开发力度,促进以低层次原料加工向高层次综合精深加工转变的步伐;在第三产业方面,要加大森林旅游业、花卉业的发展。

  要大力调整生产力布局,淘汰落后产业,改造传统产业,培育新型产业,推动产业重组,解决林业产业结构不合理的问题。

  调整林产工业产品结构,大力发展精深加工、发展优势产品,努力开拓木材林产品的新用途,延伸产业链,增加附加值,解决林产品结构不合理和产品缺乏竞争力的问题。

  调整企业布局和资产结构,实施大集团、大公司发展战略,共同开发新产品、新技术和新市场,提高企业专业化程度和产品技术含量,提高市场的竞争力。

  6、林业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在实践中的对策

  这些年来,林业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受到了极大的关注,各地在实践中采取了各种应对措施,取得了很大的成效。

  大体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

  ①林农结合式。

  应用和推广国内外先进技术和成果,采用科学的生产、管理方法,以林为主,林农结合,多种经营,逐步建成具有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的林业发展模式。

  大力推广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兼备的生态经济兼作。

  如实行林草间作、林药间作、乔灌混交等种植模式,最终使退耕还林成为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增加收入的良机,同时实现了生态和经济效益的综合效果。

  ②造林规模化。

  从提高生态效应、景观效果、经济效益出发,成片造林力度明显加大,。

  片林建设以发展苗木基地、经济果林、速生丰产林等经济型林地为主。

  ③造林多样化。

  采用多样化的以林养林方式,有的以发展苗木养林,有的以发展林木加工养林,有的以发展经济果林养林。

  农民还采取林苗结合、林禽结合、林菜结合、林果结合等方式,提高林地产出和经济收益。

  《森林法》的立法目的就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其宗旨是:保护、培育和合理利用森林资源,加快国土绿化,发挥森林储水保土、调节气候、改善环境和提供林产品。

  在这一立法宗旨中,充分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和目的。

  运用法律体系保护林业的可持续发展,是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保证。

  职称论文 篇2

  智能标签又称为射频识别,是一种新型的通讯技术,其可以通过无线讯号对特定的目标进行数据的分析和读写,这种读写不需要识别系统和目标进行机械或者光学的接触。

  其是通过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结合,进而使标签的制作与印刷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和高度。

  这种标签与条码扫描相似,对物联网领域的发展和进步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一、智能标签简介

  智能标签是一种电子标签,由天线和芯片组合而成。

  其中,芯片主要实现数据的接收与传送功能,由阅读器发出射频信号,通过对信号的读取使阅读器、天线、计算机网络三者之间相互连接,进而形成一个电子模块。

  阅读器将来自天线的特殊信号发送给某个区域内的电子标签,然后再将反馈信息加以处理,最后输送给计算机网络,从而为管理人员提供该商品的相关信息。

  智能标签为商品的防伪、管理、运输、保质等诸多方面提供了便利,满足了人们对信息的需求。

  与传统的条形码相比,电子标签的防伪效果更佳,且其功能更多。

  目前,电子标签的天线普遍采用2种方法进行制作:一种是冲压法,另一种是蚀刻法。

  这2种方法的制作成本较高,对电子标签的推广使用造成了一定的阻碍。

  因此,电子标签需要开展新的制作技术。

  其可以通过印刷导电油墨的方式进行天线的制作。

  这种制作方法能有效地节约成本费用,并且不论是从材料的消耗量还是从产品的生产效率上看,都是最合适的生产方式,能够有效提高电子标签天线的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进而使电子标签更进一步地推广和使用。

  二、印刷工艺与智能标签

  2.1印刷工艺的比较

  2.1.1目前我国的印刷方式大体可以分为2种:一种是传统印刷方式,另一种是数字印刷工艺。

  其中传统的印刷具有凸印、凹印、胶印等多种方法,采用的印刷方式是压印刷。

  较为现代的数字印刷是一种无压印刷工艺,其中包含静电摄影、喷墨印刷等多种印刷方式。

  承印材料上的图文内容直接由计算机进行转印。

  目前最为普遍使用的印刷方式为胶印,胶印机如图1所示。

  在我国,一半以上的出版物采用的都是胶印印刷的方式。

  能够进行承印的材料的种类较多,例如各类纸张、纸板、塑料、金属等都可以胶印。

  2.1.2胶印还有一种无水胶印的印刷方式,其由硅胶树脂组成印版的空白部分,在进行硅胶树脂印刷的时候,不吸附油墨。

  由于缺少了水的作用,进而使操作更加简单方便,并且质量较高,具有一定的精准度。

  无水胶印印刷后所得到的墨膜厚度大约在0.5~3.0μm之间。

  在无线线圈印刷中选用胶印的印刷方式,具有效率高、精度分辨率大的优点。

  但是胶印的墨膜厚度不够,与线路印刷的要求不相符合。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工作人员可以多次反复印刷,进而加大墨膜的厚度。

  然而这种方式会影响印刷的精确度,为精细线路的套准控制带来了挑战。

  2.1.3包装和装潢印刷主要采用的是柔版印刷的方式,其主要采用纸张、纸板、塑料薄膜等材料进行印刷。

  柔版印刷是一种直接印刷的方式,其选用1~5mm厚的.柔性感光树脂进行制版,并且选用卷筒纸印刷,具有印刷速度快、效率高的优点。

  采用这种印刷方式,所得到产品的油膜年度处在0.01~0.1Pa.s之间,可以选用水基油墨、UV固化油墨、溶剂型油墨印刷。

  但是柔版印刷具有分辨率低的缺点,通常为60L/cm。

  不过进行精细印刷可以达到80L/cm,墨膜的厚度大约处在6~8μm之间,满足天线印刷的需求。

  近年来,薄版技术不断发展,柔性印刷改善了原有分辨率低、精确度不高的缺点。

  然而,其仍旧存在一定的不足。

  近年来,喷墨印刷技术飞速发展,是一种功能性较多的印刷工艺。

  这种无压印刷工艺可以将计算机中的信息直接喷涂到各种不同的材料上。

  其具有复杂的油墨系统,所使用的油墨有多重类型,可以是热熔型、水基型,也可以是UV固化型,其油墨的粘度大约为10mPa.s。

  静电摄影是一种较为普遍的电子印刷技术。

  其又成为激光印刷或者静电复制,不过到目前为止,这种技术还没有应有于智能标签的生产中,也缺乏相应的使用优势。

  2.2印刷工艺的应用

  采用印刷的方式进行智能标签天线的制作具有5点优势:成本低廉、操作简单、产量大,能够有效地节省生产时间;运用轮转的方法印刷速度快,且能够有效地提高生产的效率和油墨转移的能力,例如StorkPrint公司制造的RSI丝网印刷标签专用生产线(见图2),能够连续印刷50万m;传统的蚀刻方式会产生大量的废料,进而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

  然而印刷技术可以采用导电油墨在材料上直接印刷,对化学试剂的依赖性较小,具有环保的优点;天线的制作可以在不同的材料上进行导电油墨的印刷。

  如果选用丝网印刷这种万能的印刷方式,则能够更加灵活地选择标签底材;印刷技术可以满足各种不同的天线样式设计,进而使天线的样式更加丰富。

  因为其能够进行多样式的设计,所以可以在更多形状上进行标签的黏贴,例如,曲率、角度不同的物体表面。

  不仅如此,通过印刷制作的导电油墨天线能够承受巨大的外部机械压力。

  具备黏性流体的特征,且弹性更强,在标签受到挤压变形的时候,其具有一等的承受能力,进而使标签表现的更加可靠和稳定。

  三、结语

  综上所述,为了更进一步发展智能标签,采用印刷工艺是必不可少的。

  其能够有效地提高智能标签的使用功能,减少制作成本,使制作更加简洁便利,进而大大提升智能标签的质量,为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更多的便利。

  [参考文献]

  [1]田海英.数字新技术在标签印刷中的应用及发展趋势分析[J].印刷质量与标准化,2013(11):16-18.

  [2]李琳娜.智能标签的理想与现实[J].标签技术,2013(3):33-34.

  [3]李丽,孙宝卫.智能标签及印刷技术[J].印刷质量与标准化,2012(2):56-59.

  职称论文 篇3

  印染行业是国务院2015年4月2日发布的《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专项整治的重污染行业之一,印染废水排放量大,成分复杂,处理难度大,回用率低,是废水治理领域重点关注的领域。

  一、印染废水特点

  印染的各个生产工序都排放废水。

  预处理工序排放退浆、蒸煮、漂白、丝光废水;染色工序排放染色废水;印花工序排放印花废水和皂洗废水;整理工序排放整理废水。

  印染废水中含有多种浆料、助剂、染料、表面活性剂和酸碱等,而且很多种类朝着抗光解、抗氧化、抗生物降解的方向发展,从而加大了印染废水处理难度。

  印染废水的处理难点为:

  (1)COD高,而BOD/COD比值小,一般在0.2左右,可生化性差;

  (2)成分复杂,色度高,难脱色;

  (3)水质水量波动大,废水排放具有间歇性。

  二、处理工艺

  印染废水因原料纤维多样、印染工艺各异以及不同种类的染料、助剂的加入,导致废水成分复杂,因此在选择处理工艺时需对废水组分、水质特性等进行技术分析,通过比较,选择最优化的处理方法,既保证出水稳定达标,又可兼顾处理成本。

  目前,处理印染废水的一般方法有生化处理法、物化处理法、化学处理法。

  2.1生化处理法

  生化处理法是微生物在适当条件下利用其生物代谢机能,将废水中的有机物分解利用,消减污染的方法。

  生化处理法由于成本低,适应性较好,国内外应用广泛。

  常用的生化处理法主要有好氧法和厌氧法。

  好氧生物处理废水的特点是对BOD去除率高,但对COD和色度去除效果不明显。

  厌氧法可降解含有偶氮基、蒽醌基、三苯甲烷基的印染废水,厌氧生物能把难降解的有机物分解成小分子有机物,然后再通过好氧微生物分解成无机小分子物质。

  但由于微生物对温度、pH值、营养物质等条件有要求较高,难以适应印染废水水质波动大、污染物种类多、毒性高等特点,同时生化处理法还存在脱色效果不佳、COD去除率低及管理复杂等缺点,因此生化处理法必须与其它处理方法组合使用,才能确保处理效果。

  2.2物化处理法

  2.2.1吸附法吸附法在物化处理法中应用最多。

  用吸附法处理印染废水,是利用吸附剂的多空性、巨大的比表面积或化学键力作用,吸附废水中的一种或几种污染物,达到废水净化的目的。

  吸附剂种类多样,包括活性炭、壳聚糖、生物质、活性氧化铝和粉煤灰等。

  活性炭因具有良好的吸附性能和稳定化学性质,应用范围广泛,活性炭对去除水中溶解性有机物非常有效,但它不能去除水中的胶体和疏水性染料,并且只对碱性染料、直接染料、酸性染料、硫化染料等水溶性染料具有较好的吸附性能。

  2.2.2膜分离技术膜分离技术是利用特殊的薄膜对液体中的成分进行选择性分离的技术,是一种高效分离、提取、纯化和浓缩技术,具有分离效率高、工艺简单、操作方便、易控制、无二次污染等优点。

  按膜孔径大小的不同,一般可分为四类,即微滤(MF)、超滤(UF)、纳滤(NF)和反渗透(RO)。

  微滤能阻挡细菌、部分病毒及大尺度的胶体等悬浮物的透过;超滤可去除废水中大分子物质和微粒;纳滤能对小分子有机物等与水、无机盐进行分离;反渗透只允许水分子通过。

  处理印染废水的膜分离技术主要为超滤、纳滤和反渗透。

  2.3化学处理法

  2.3.1絮凝沉淀法化学混凝法就是向废水中投加混凝药剂,使其中的胶体(1nm~100nm)和细微悬浮物(100nm~10000nm)脱稳,并聚集为数百微米的矾花,通过重力沉降或其他固液分离手段予以去除的.废水处理技术。

  常用的混凝剂分为无机盐类混凝剂和有机高分子类混凝剂,无机盐类混凝剂主要有三氯化铁、硫酸亚铁、硫酸铝、复合氯化铝及聚合硫酸铁等。

  有机高分子类混凝剂主要是聚丙烯酰胺。

  混凝法的优点是工艺流程简单,一次性投资少,操作管理技术要求不高。

  缺点是需随水质变化而改变投料条件;适用范围窄,对可溶性的有色物质脱色效果差;COD去除率不高;产生的污泥量大且脱水困难,且容易造成二次污染等。

  2.3.2化学氧化法化学氧化法是印染废水脱色较为有效的方法,利用各种氧化剂将染料分子发色基团的不饱和键断开,形成分子量较小的有机物或无机物,从而使染料失去发色能力,同时可有效降低废水COD。

  常用的氧化剂有臭氧、氯气、次氯酸钠、二氧化氯和芬顿试剂等。

  臭氧是良好的脱色氧化剂,对偶氮染料、阳离子染料、碱性染料脱色速度快、效果好,但对悬浮于水中还原、硫化染料脱色效果差。

  三、结语

  印染废水产生量大、水质复杂、处理难度大,采用单一的处理技术很难保证处理效果,需要根据印染废水水质情况,综合考虑各种处理技术的优缺点,选择合适的处理工艺优化组合进行处理。

  而减少印染废水对环境影响的根本途径是采用先进生产工艺,实施低排水染整工艺改造,提高废水利用效率,从源头减少污染物排放。

  参考文献

  [1]国务院.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水十条”).

  [2]戴日成,张统,郭茜,曹健舞,蒋勇.印染废水水质特征及处理技术综述.给水排水,2000,26(10):33-37.

  [3]俞卫阳.印染废水处理技术及进展.杭州化工,2005,35(2):9-14.

  [4]明银安,陆晓华.印染废水处理技术进展,工业安全与环保,2003,29(8):16-18.

  [5]张旋,姜洪霜,曲和玲.印染废水处理技术的研究进展.山东轻工学院学报,2007,21(1).73-76.

  职称论文 篇4

  1 我国环保产业投融资现状

  我国环保产业产生于计划经济末期,市场经济初期。目前我国环保投资项目主要有工业污染问题的防治与环境基础设施的建设,各项环境保护机构的能力建设,通常情况下环保投资工作不包括生态建设项目。自该产业产生以来,我国针对其的投资力度正逐年增加,且增长幅度巨大。据统计数据表明,在“七五”期间我国环保投资资金有476亿元,而在“八五”期间此项资金增加至1306亿元,“九五”期间更是达到了3447亿元。针对不同项目污染的治理资金投资力度从前由于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我国环保投资的资金大都来源于国家财政,由于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国家财政能提供的资金不能满足我国环保事业的需求,此后国务院颁布了相关法律法规,利用《关于环境保护工作的决定》此项法规规定了环保资金的来源,拓宽了资金的来源渠道,形成了多元立体化的融资格局,有效保障了我国环保融资项目的不断发展。

  2 我国投资融资与环保产业的发展

  2.1 我国环保产业投融资机制的发展历程

  随着社会体制的不断发展,我国投融资机制也取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从前我国环保建设资金的来源大都是财政拨款,则可以概括为“拨款制”,发展到一定程度后,由于财政拨款的限制性,产生了“贷款制”,此后进一步拓宽了环保建设资金来源,发展出了“多渠道并存”的体制。计划经济下实施“拨款制”是将国家作为发展环保产业的主体,国家所拨财政款项多用于环保工程的建设以及购置大型环保设备从而推动国家环保事业的发展。“贷款制”也就是环保建设工作的主体向银行申请贷款用于发展环保事业,这种模式彻底改变了从前无偿使用资金进行环保建设的方式,进行了有偿使用资金的创新,对环保事业的进一步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多渠道并存制”在20世纪开始实施,国家限定了环保事业投资与融资的主体,并对环保投资项目进行了企业式的管理,环保项目的建设单位选用实施招标,实现了“拨款制”、“贷款制”以及“股份制”的有机结合。我国目前的环保产业正处于此种阶段。

  2.2 投融资机制对我国环保产业发展的重要作用

  2.2.1 国家政策的`导向作用

  政府进行投融资,对环保事业不仅仅能提供资金方面的支持,还能让国家政策引导环保项目进行进一步的发展,最终实现环保项目建设的环境效益与社会效益和谐统一。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能让市场上的资金向着环保产业领域流动,实现我国环保产业的进一步发展。目前我国政府对于环保项目的投资多集中于水流域污染治理以及城市环境基础设施的建设等方面,通过这一系列的建设能让各企业的资金流向环境污染治理工作开展较好的地区,完成对该地区经济发展的促进。此外,政府构建的环保产业金融投资体系对企业的环保项目投资融资业务能形成较为可靠的保障,让企业的发展更加平稳。总而言之,政府对于环保事业的发展会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且这项作用不仅仅限于示范带头作用,对于促进我国环保事业发展的规范化、科学化同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以也能让我国居民正确认识环保事业的重要性,养成环境保护意识,从根本上促进我国环保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2.2.2 资本市场为我国环保事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充分的资金

  在资本市场中进行投融资工作形式大都有发行股票、债券、基金以及各类金融衍生品。当政府对于环保事业的投资出现问题时完全可以利用资本市场完成环保事业的融资工作。利用资本市场进行此项工作不仅能分担政府的难题,完成对环保事业发展的促进,也能够让金融市场方面的投资者通过环保项目获益。企业想要通过投资获益就需要在正确的时间进入以及退出,想要获取高额回报通常需要面临较大的风向,而能够满足风险一般而受益较高且能及时进入、退出的只有资本市场。为实现我国环保产业的更好发展,应当对充分重视资本市场建设的重要作用。

  2.2.3 商业银行等金融企业的介入

  由于目前我国环保产业发展的特点,在其发展初期,商业银行能发挥的作用较小,但是一旦当其发展至一定的规模之后商业银行便能利用为其贷款或是提供各项结算业务实现对其未来发展的支持。此外商业银行还能通过将自身资金投入环保项目融资中充分发挥自身对环保事业的促进作用。而投资银行此种机构则能使环保企业顺利实现上市,或是让一些不具备上市资格确发展的较好的环保企业实现资金的募集,帮助其实现进一步的发展,最终实现上市。

  3 以投资融资机制促进我国环保产业发展的具体措施

  3.1 建设环境保护财政体系

  实践经验表明,在社会经济的发展过程中,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对于政府政策的依赖性较强,其主要原因是环境破坏带来的负面影响不是即时性,这种影响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显现出来,所以许多企业对于环保事业并没有正确的认识,此时就需要政府表明自身对于环保工作的态度,践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为实现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作出表率。国家财政的资金投入势必会对其它企业的资金起到较强的吸引作用,利用国家财政这一主导实现对其它资金的引导。综上所述,建设环境保护财政体系能让我国环保事业获得更好的发展,更好实现我国环保项目的投资融资,同样也能让我国财政体制建设取得一定的进展。

  职称论文 篇5

  摘要:机电一体化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文章概述机电一体化的核心技术,分析机电一体化发展进程,提出机电一体化向智能化迈进的趋势。

  关键词:机电一体化;核心技术;发展进程;发展趋势

  一、机电一体化的核心技术

  1.机械技术:

  是机电一体化的基础,机械技术的着眼点在于如何与机电一体化技术相适应,利用其高、新技术来更新概念,实现结构上、材料上、性能上变更,满足减小重量、缩小体积、提高精度、提高刚度及改善性能要求。

  2.计算机与信息技术:

  其中信息交换、存取、运算、判断与决策、人工智能技术、专家系统技术、神经网络技术均属于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

  3.系统技术:

  即以整体概念组织应用各种相关技术,从全局角度和系统目标出发,将总体分解成相互关联的若干功能单元,接口技术是系统技术中一个重要方面,是实现系统各部分有机连接的保证。

  4.自动控制技术:

  其范围很广,在控制理论指导下,进行系统设计,设计后的系统仿真,现场调试,控制技术包括如高精度定位控制、速度控制、自适应控制、自诊断校正、补偿、再现、检索等。

  5.传感检测技术:

  是系统的感受器官,是实现自动控制、自动调节的关键环节。其功能越强,系统的自动化程序就越高。

  6.伺服传动技术:

  包括电动、气动、液压等各种类型的传动装置,伺服系统是实现电信号到机械动作的转换装置与部件、对系统的动态性能、控制质量和功能有决定性的影响。

  二、机电一体化的发展进程

  1.数控机床问世:

  自从1952年美国第1台数控铣床问世至今已50个年头。我国数控机床制造业在80年代曾有过高速发展阶段,尤其是在1999年后,国家向国防工业及关键民用工业部门投入大量技改资金,使数控设备制造市场一派繁荣。

  2.微电子技术的.发展:

  我国的集成电路产业起步于1965年,经过30多年发展,已初步形成包括设计、制造、包装业共同发展的产业结构。

  3.可编程序控制器(PLC)的应用于工业:

  上世纪60年代后期,美国汽车制造业开发一种ModularDigitalController(MODICON)取代继电控制盘。MODICON是世界上第一种投入商业生产的PLC.70年代是PLC崛起,并首先在汽车工业获得大量应用。80年代是它走向成熟,全面采用微电子及微处理器技术。90年代又开始了PLC的第三个发展时期。90年代后期进入了第四阶段。其特征是:

  在保留PLC功能的前提下,采用面向现场总线网络的体系结构,采用开放的通信接口,如以太网、高速串口;采用各种相关的国际工业标准和一系列的事实上的标准;从而使PLC和DCS这些原来处于不同硬件平台的系统,正随着计算技术、通信技术和编程技术的发展,趋向于建立同一硬件平台,运用同一个操作系统、同一个编程系统,执行不同的DCS和PLC功能。这就是真正意义上的EIC三电一体化。

  4.激光技术、模糊技术、信息技术等新技术的出现:

  以激光技术为首的光电子技术是未来信息技术发展的关键技术,它集中了固体物理、波导光学、材料科学、微细加工和半导体科学技术的科研成就,成为电子技术与光子技术自然结合与扩展、具有强烈应用背景的新兴交叉学科,对于国家经济、科技和国防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三、机电一体化向智能化迈进

  20世纪90年代后期,各主要发达国家开始了机电一体化技术向智能化方向迈进的新阶段。一方面,光学、通信技术等进入了机电一体化,微细加工技术也在机电一体化中崭露头角,出现了光机电一体化和微机电一体化等新支;另一方面,对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建模设计、分析和集成方法,机电一体化的学科体系和发展趋势都进行了深入研究。同时,由于人工智能技术、神经网络技术及光纤技术等领域取得的巨大进步,为机电一体化技术开辟了发展的广阔天地,也为产业化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未来机电一体化的主要发展方向有:

  1.智能化:

  是21世纪机电一体化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是在控制理论的基础上,吸收人工智能、运筹学、计算机科学、模糊数学、心理学、生理学和混沌动力学等新思想、新方法,模拟人类智能,使它具有判断推理、逻辑思维、自主决策等能力,以求得到更高的控制目标。

  2.网络化:

  20世纪90年代,计算机技术等的突出成就是网络技术。机电一体化新产品一旦研制出来,只要其功能独到,质量可靠,很快就会畅销全球。因此,机电一体化产品无疑将朝着网络化方向发展。

  3.微型化:

  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末,指的是机电一体化向微型机器和微观领域发展的趋势。国外称其为微电子机械系统(MEMS),泛指几何尺寸不超过1立方厘米的机电一体化产品,并向微米、纳米级发展。微机电一体化产品体积小、耗能少、运动灵活,在生物医疗、军事、信息等方面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

  4.绿色化:

  机电一体化产品的绿色化主要是指,使用时不污染生态环境,报废后能回收利用。绿色产品在其设计、制造、使用和销毁的生命过程中,符合特定的环境保护和人类健康的要求,对生态环境无害或危害极少,资源利用率极高。设计绿色的机电一体化产品,具有远大的发展前途。

  5.系统化:

  其表现特征之一就是系统体系结构进一步采用开放式和模式化的总线结构。系统可以灵活组态,进行任意剪裁和组合,同时寻求实现多子系统协调控制和综合管理。表现特征之二是通信功能的大大加强,特别是“人格化”发展引人注目,即未来的机电一体化更加注重产品与人的关系。一是如何赋予机电一体化产品人的智能、情感、人性显得越来越重要,特别是对家用机器人,其高层境界就是人机一体化。另一层含义是模仿生物机理,研制各种机电一体化产品。

  结束语:

  当然,机电一体化的发展不是孤立的,与机电一体化相关的技术还有很多,并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各种技术相互融合的趋势将越来越明显,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也将更加广阔。

  参考文献:

  [1]王竞.浅析机电一体化技术的现状和发展趋势[J].同煤科技.2006.(4)

  [2]石美峰.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与思考[J].山西焦煤科技.2007.(3)

【职称论文】相关文章:

职称论文09-30

职称论文检测10-06

职称论文要求04-12

什么是职称论文?10-09

政治职称论文10-05

工程职称论文10-08

小学职称论文10-08

职称论文写10-01

数学职称论文10-01

档案职称论文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