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源管理论文
在各领域中,许多人都写过论文吧,通过论文写作可以提高我们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那要怎么写好论文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人力资源管理论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人力资源管理论文1
摘要:事业单位,是指作为提供社会公益服务为主体的单位,进入市场化的新时期,事业单位正在面对激烈的行业竞争。事业单位如果要拥有竞争优势,则有必要致力于健全现阶段的激励机制。从根本上讲,事业单位针对自身现有的人力资源如果要优化管理,则不能缺少激励机制为其提供支撑。因此,激励机制对于现阶段的事业单位来讲应当是不可或缺的。事业单位应当着手健全激励机制,此项举措有助于优化整体性的人力管理,优化配置现有的人力资源。
关键词:激励机制;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具体作用
构建激励机制,就是借助特定的途径与手段来实现激励,进而全面调动了潜在性的工作热情。针对基层职员来讲,激励机制应当融入人力管理的全过程中,因地制宜实现多样化的激励手段。截至目前,很多事业单位已认识到了激励机制对于自身的价值所在,因此也在探求适合自身的激励模式。事业单位在着手优化自身管理的实践中,应当把关键点落实于改进激励机制,善用多种多样的激励手段来激发潜在的创新热情,提升整体上的激励效果。
一、激励机制的重要价值
从基本特征来讲,激励机制应当包含奖励与激发的两项关键要素。人力资源管理有必要借助激励机制来突显效果,通过运用特定手段来调动热情,针对基层职员予以全方位的奖励与鼓励。因此可见,激励机制在根本上符合了管理人力资源的宗旨与目标,尤其适用于现阶段的事业单位。
目前的状态下,事业单位都在面临行业竞争,因此亟待优化自身现有的人力管理流程以及管理模式。事业单位如果能优化激励机制,那么将会有助于激发深层次的创新潜能,同时也创建了愉悦轻松的日常工作氛围。针对激励机制如果能予以适当运用,那么有助于消除基层职员在面对工作时的厌倦心态,确保职员都能拥有优良的工作心态。
近些年以来,激励机制已经受到了多数事业单位的关注。然而实质上,某些事业单位仍停留于单一化的激励机制上,对此没有予以多样化的改进。从现阶段的考核状况来看,某些单位也并没有致力于推行更为公正的激励机制,无法将其融入各个层次职员的定期考核中。长期以来,事业单位整体上呈现散漫的工作氛围,因而很难致力于推行新型的激励机制。由此可见,改进激励机制的关键应当落实于完善模式。
二、人力管理中的具体运用
(一)规范日常行为
激励机制如果能够真正适用于事业单位,则有助于规范各项日常行为,从而创建了更好的工作氛围。这是由于,事业单位本身具备体系化的显著特征,在这其中涉及多层次的行为模式。通过推广激励机制,基层人员将会认识到统一行为的重要意义,针对某些个别性的不良行为予以自覺摒弃。因此可以得知,激励机制最关键的价值应当落实于日常行为的'指引与规范,确保内部职员都能拥有更高层次的综合素养,从源头入手来实现思维的全面转型。
(二)增强整体性的凝聚力
事业单位如果欠缺必要的凝聚力,那么很可能会减损事业单位整体性的工作实效。因此为了改进现状,管理者有必要运用多样化的手段与措施来增强凝聚力。在日常性的人力管理中,应当融入全过程的激励机制,此项举措有助于提升凝聚力。激励机制应当针对全体职员以及管理人员,进而在单位内部创建了更高层次的向心力。针对各个岗位具备的基本职责都要予以明确,遵照岗位责任的宗旨来分配各个岗位的相关职责。通过运用上述措施,员工将会表现为更高水准的向心力,不再局限于较为狭窄的自身利益中。
(三)密切关注精神激励
从现状来看,很多管理者都已经关注了物质激励,通过发放奖金或者实物等多样化的手段鼓励基层职员。但是实质上,激励机制并非单纯停留于物质的表层,而是有必要深入精神层次。在某些状况下,与物质激励相比来看,基层职员针对精神激励表现为更浓厚的兴趣。这是由于,精神激励在根本上体现了职员具备的重要价值,因此表现为强烈的认同感。员工在面对企业文化时,表现为发自内心的接纳以及认同,有助于和谐氛围的创建。
在具体实践中,事业单位有必要把精神激励融入整个激励机制,因地制宜提供全方位的精神指引。例如:针对具备创新认识的优秀职员,可以运用公开表扬的措施加以鼓励,从而让职员真正感受到事业单位对于自身的关爱态度,调动自身的工作热情。通过开展全方位的精神激励,就能在整个单位中创建浓厚的友爱氛围,遵照以人为本的宗旨来推行激励机制。
结束语
现代的社会是不断学习的社会,经过综合分析可以得知,事业单位如果要致力于优化人力资源,那么必须借助激励机制来突显自身的价值。从现状来看,激励机制正在融入人力管理的整个过程,借助激励的手段来激发热情并且提升日常性的工作绩效。但是不应忽视,事业单位现阶段运用的激励机制并没有真正实现完善,因此仍有待加以改进。未来在实践中,事业单位还需密切结合自身的真实状况,因地制宜优化现有的人才激励模式,进而服务于人力管理整体效果的优化。总体而言,事业单位的人力资源激励机制,可以在日常工作中起到较强的带头作用,资源优化等等,这对促进事业单位的发展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田甜.激励机制在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作用分析[J].科技展望,20xx,27(12):171.
[2]曹红.浅析激励机制在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作用[J].赤子(上旬),20xx(16):178.
[3]王雪丽.激励机制在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作用[J].中外企业家,20xx(06):135-136.
[4]吴江伟.人力资源开发效果四层次评估体系构建[J].中国劳动.20xx(06):54-57.
[5]钟诗峦.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中激励机制的运用[J].现代经济信息,20xx(02)
人力资源管理论文2
1 引言
虽然我们经常进行各种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实证研究或提出政策建议,但是如果我们缺乏一个正确揭示各种变量之间关系的理论基础,各种实证研究和政策建议往往会失败。[1]在战略人力资源管理领域中存在着有争议的问题,如最佳实践与匹配(best practice versus fit)、[2]水平匹配性和垂直匹配性(horizontal fit versus vertical fit)、[3]匹配性与灵活性(fitversus flexibility)、[4]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控制职能与创造职能(control-exerting versus creativity-enhancing as-pects)、[5]普适性与权变性(universalistic versus contingen-cy approach)等,[6]其中关于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基础的争论尤为关键。[7-9]80年代中后期的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研究主要从控制论和行为主义视角入手。
随着以资源为基础的企业观在人力资源管理研究中的渗透,该观点已成为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主要理论基础。蔡仁锡从战略管理理论的范式出发,认为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存在两种主要的范式,即环境基础的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和资源基础的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理论。[10]环境基础的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建立在产业经济学的结构-行为-绩效(structure-con-duct-performance,SCP)研究范式之上,以外部环境分析和企业人力资源战略之间的匹配关系为核心,对人力资源环境、人力资源战略和企业战略的关系、人力资源战略的绩效等方面进行了研究,但并没有对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一些基本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11]如为什么人力资源能够成为企业的战略性资源、人力资源作为企业核心资源如何影响企业战略的制定、组织通过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创造价值的过程和机制是什么。以资源为基础的企业观的产生导致了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研究方向的变革,从资源角度出发研究战略人力资源管理能够很好地回答以上问题。[12,13]以人力资源与企业竞争优势的形成为核心的战略人力资源管理范式称为资源基础的战略人力资源管理范式,本文建立在以资源为基础的企业观范式上,通过对两种战略范式下的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的对比,更深入地了解建立在资源企业观基础上的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理论。
2 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的两种范式
2.1 环境基础的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理论范式
按照经典的战略管理研究框架,企业战略是企业适应外部环境的机会和威胁、利用组织内部的优势和劣势的产物。[14]20世纪80年代,波特竞争战略和竞争优势理论侧重于强调对企业外部五种竞争力量的分析,找到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战略位置,从而获取竞争优势。为了支持企业总体战略,早期的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理论注重研究外部环境对人力资源战略的影响、人力资源战略与企业战略的关系以及不同企业战略下不同的人力资源战略。[15]在此范式下的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研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侧重于内容,即战略的类型和特性,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另一方面侧重于过程,即人力资源战略的形成、确认、分析和决策的机制与过程。[16]例如,Miles和Snow在战略、过程和行为的分析框架下,将企业战略分为防御者战略、探索者战略和分析者战略。[17]相应地,人力资源战略可以划分为制造型(building)、购买型( acquring)和分配型( allocating)。
Schuler综合很多人的研究,发展了一套完整的关于不同的企业战略和人力资源管理战略之间匹配、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内部匹配的模型。[3]Wright将这种基于不同环境下选择不同的企业战略类型、进而需要不同的人力资源战略匹配的研究范式归结为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研究的“两个匹配性”,即人力资源战略与组织内外部环境相互匹配的垂直匹配性,人力资源政策之间以及各人力资源子系统之间相互匹配的水平匹配性。[9]在稳定的环境中,企业在某一时点上达到人力资源战略系统的匹配,意味着企业将在一段时间内能够维持这种匹配。但在一个动态变化的环境中,企业还需要具有“认识公司资产结构,并且不断适应外部和内部变化的动态能力”.[18]在此基础上,Wright和Snell认为在动态环境中,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不仅仅是匹配性,还应该使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具有一定的柔性。[4]Gratton和Truss将人力资源战略分为水平整合、垂直整合和行动三个纬度,前两个纬度主要侧重于静态,而行动纬度则侧重于变化。[19]总之,在环境基础范式下的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理论都是从分析外部环境入手研究人力资源战略的形成与执行过程。[20]
2.2 资源基础的战略人力资源管理范式
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资源为基础的企业观(re-source-based view of the firm)成为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研究常用的理论基础。[9]以资源为基础的战略观一反传统战略管理研究的SCP范式,转而从企业内部讨论企业之间为什么会形成绩效的差异以及企业如何保持持续的竞争优势。[21,22]Barney提出企业内部资源成为竞争优势的来源必须具备四个基本条件,即稀缺性、价值性、不可模仿性和难以替代性,这成为后来判断企业核心资源的基准。[23]Wright和Mcmahan认为人力资源满足成为企业竞争优势来源的基本条件,以资源为基础的企业观能够提供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研究的重要理论基础。[12]Cappelli和Singh认为大部分环境基础的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的中心思想是“匹配性”,即一定的企业战略要求与之相适应的员工行为,而一定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可以产生与之相适应的人力资源行为。[24]但是以“匹配性”为中心的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理论暗含的前提假设是:企业在给定的战略下调整人力资源配置的难度要远远小于在给定资源条件下调整企业战略的难度,而实证研究却证明企业在给定战略下调整人力资源配置往往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据此,他们进一步认为以资源为基础的企业观能够为人力资源如何影响企业战略的制定和运用提供了新的分析框架。建立在资源基础上的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理论认为,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作为一个复杂性系统具有以下四个方面的特性:①人力资源的'创造性与适应性;②人力资源管理的复杂性与因果关系模糊性;③人力资源管理的路径依赖性和动态性;④人力资源管理的系统层面特性。[1,25]那么在人力资源存量或人力资本、[12,13]人力资源管理实践、[26]人力资源管理系统、[27]人力资源过程[13]等诸因素中哪些是构成企业竞争优势的来源,对此研究者存在一定的争论。
但是以资源为基础的企业观已经对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研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一些资源基础的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理论框架已经开始出现。如Oster-man认为根据员工的不同特征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分成四种雇佣子系统,即产业子系统( industrialsubsystem)、工资化子系统(salaried subsystem)、技能子系统( craft subsystem)、次级子系统( secondary subsys-tem)。[28]企业通常为处于工资化子系统中的员工提供强有力的工作保障、变动的工作职责、灵活的分配方式、明确的职业发展计划等,这些员工是企业获取持续竞争优势的关键资源。Delery和Doty认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可以分为内部型、中间型和外部型三种模式,内部型员工是企业的核心资源。[7]Lepak和Snell利用人力资源的价值性和独特性两个纬度,将企业的人力资源战略分成内部型、外部型、临时型和联盟型。[8]Wright、Dunford和Snell开发了一个综合人力资源实践、智力资本、知识管理、动态能力和核心能力的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研究框架。[12]
3 不同战略范式下的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的比较
3.1 研究方法的比较
Delery和Doty认为人力资源管理领域存在三种不同的研究方法,即普适性方法(universalistic approach)、权变方法( contingency approach)和结构方法( configura-tional approach)。[7]普适性方法假设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与环境、员工行为和产出等变量之间的关系是恒定不变的,倾向于寻求一种最优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26,29]权变的方法认为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政策必须与组织的其他特征相一致;结构化的研究方法关心的不是单个的自变量如何与因变量联系,而是不同自变量组成的模式和结构如何与因变量联系的,研究人力资源政策如何通过互相的匹配形成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不同人力资源政策组合形成的系统和模式对生产率的作用效果要大于人力资源单独作用效果之和。[30]Arthur将众多的人力资源措施组合为降低成本型和增加承诺型,并认为增加承诺型更能够发挥人力资源的价值,具有更好的绩效。[31]
环境基础的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为了探讨不同战略条件下的招聘、薪酬等战略,采用权变的研究方法。而资源基础的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理论采用结构的研究方法,强调单个的人力资源实践容易被竞争对手学习和模仿,而由不同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组合形成的人力资源模式能够成为企业竞争优势的来源。结构化的方法侧重于研究不同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组成的结构,而不是单个的人力资源实践,能够揭示人力资源系统的本质。
3.2 研究单位的比较
环境基础的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侧重于探讨不同企业战略影响下人力资源的战略类型。在这种指导思想下,很多研究者将重心放在研究人力资源管理各子系统的相应战略,如企业的招聘战略、薪酬战略和绩效评估战略等。对企业外部环境和给定的组织战略而言,环境基础的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一般假设企业只有一种统一的人力资源战略与之匹配,对企业内部不同员工群体而言,应该采取同样的招聘、薪酬和考核等人力资源管理战略。因此环境基础的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主要将研究置于各个职能层面。
资源基础的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侧重于研究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为什么能够成为企业竞争优势的基础、对企业战略的制定和实施具有怎样的影响,因而重点研究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相对于财务、生产系统等的独特性质。[1]另外,由于不同的人力资源在形成组织竞争优势的过程中具有不同的价值性和独特性,组织往往对不同的人力资源群体采用不同的人力资源战略,并形成了企业内部的核心员工、外围员工和外包员工等。资源基础的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理论认为,企业应该针对不同的员工群体采取不同的人力资源战略,因而企业人力资源战略往往是各种战略的混合体。因此资源基础的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主要将研究置于员工群体和系统层面。
3.3 对人力资源假设的比较
对环境基础的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理论范式而言,人力资源政策更多是对企业战略的实现具有支持作用。在研究过程中,由于假设人力资源作为一种同质性的资源,人力资源战略对企业战略的支撑主要体现在生产成本的降低上。因此,环境基础的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倾向于将人力资源作为企业运营的成本,只对人力资源进行消极的评价,即使人力资源管理子系统作为企业实现其战略目标的子系统,也难以成为企业战略的核心。
资源基础的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理论通过对人力资源稀缺性、价值性、不可模仿性和难以替代性的分析,[23]强调人力资源与其他资源的差异以及不同人力资源类型之间的差异。由于企业倾向于对不同的人力资源采取不同的管理战略,核心员工作为企业的核心资源是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基础,因此在资源企业观视角下,第一次真正将人力资源放在企业战略形成与实施的中心位置。[32]
3.4 企业战略和人力资源战略关系的比较
Golden和Remmu Jam将人力资源战略和企业战略之间关系的匹配分为四种类型,即行政事务性结合、单向结合、双向结合以及一体化结合。[33]环境基础的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理论认为人力资源战略是企业战略的子系统,人力资源战略是由企业战略决定的,人应该服从战略而决不是战略服从人,企业战略与人力资源战略之间是一种单向的、支持与被支持的关系。[3,17]
资源基础的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则认为,人力资源本身就是企业的关键资源,是企业竞争优势的来源,人力资源战略不仅是根据企业的整体战略制定的,同时企业本身的人力资源也影响了企业战略的制定,企业战略和人力资源战略之间并不是一个单向的关系,而是一个双向影响的关系。[1]
3.5 人力资源系统内部子系统关系的比较
环境基础的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的焦点是构成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每个子系统是怎样与企业战略相关联的,而对于不同人力资源实践(如招聘子系统、薪酬子系统和考核子系统)之间的关系没有过多考虑。按照Wright和Mcmahan提出的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两个匹配性”,[9]环境基础的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理论过于重视企业战略和人力资源战略之间的垂直管理,而对于人力资源系统内的水平关系却缺少关注。
资源基础的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理论认为任何一项单个的人力资源实践(如绩效工资制度)容易被竞争对手模仿,难以成为企业竞争优势的来源。而一个企业如果能够将不同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组合起来,构成一个良好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则较容易成为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基础。因此,资源基础的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强调人力资源管理子系统之间的匹配关系,“水平匹配性”某种程度上成为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研究的重心。
综上所述,不同范式下的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理论比较见表1.
4 不同战略范式人力资源管理对企业战略的作用
人力资源管理的价值体现在为企业的整体战略增加价值。人力资源的价值可以体现在很多方面,例如降低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成本、执行企业的战略、形成核心能力等。[34]在不同的战略范式下,人力资源管理的价值体现以及在企业战略中的地位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4.1 环境基础范式下人力资源管理的战略执行作用
环境基础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理论范式下,人力资源战略的制定过程是根据企业内外部环境的分析制定企业的整体战略,进而制定相应的人力资源战略以支撑整体战略的实行,企业战略和人力资源战略之间是一种单向的支持与被支持的关系。由于人力资源只是用来支持战略的执行,因而企业更多的将人力看成企业运行过程中的一种成本。在实践过程中,人力资源部门作为生产、销售、研发等直线部门的服务部门,在很多人看来是多余的,当企业需要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的时候,无疑人力资源部门是最先受到冲击的。[35]
在这种范式下,人力资源管理的作用主要体现为以较低的成本有效的执行企业的总体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包含的内容比较狭窄,例如招聘、培训、考核、报酬制度的设置等。贯穿这些行动的主导思想是通过更有效的管理和流程降低企业的人力成本,从而降低产品和服务的成本。另外,基于降低成本的假设,人力资源部门以努力降低企业的人事管理成本、减少人事管理费用作为自己的核心任务。而在传统的企业会计模式下,企业短期内迅速增加的人力资源投资会导致低估本期收益,降低企业的当前利润;而减少人力资源投资又会高估企业的本期收益,提高企业的短期赢利水平。因此企业总是倾向于减少人力资本的投资,削减人力资源部门的职能。[36]Dave Ulrich对人力资源管理角色的研究分析认为,这种范式下的人力资源管理角色注重行政专家和战略的执行者。[34]
4.2 资源基础范式下人力资源管理的战略伙伴作用
在资源基础战略人力资源管理范式下,企业战略的制定过程并不完全是一种由上而下的过程,人力资源作为企业取得持久竞争优势的来源之一满足Barney提出的价值性、稀缺性、难以模仿性和难以替代性,[23]这时人力资源不再是企业战略的执行者,而是伙伴关系。企业在制定最初战略的时候就必须考虑人力资源的因素,人力资源管理者应更多的参与企业的决策,对企业的发展有清晰的蓝图,主动提醒最高管理者采取措施与进行变革,而非被动的听命行事。除了传统的行政专家的角色,人力资源管理者更重要的是担当以下的三个角色:战略伙伴、员工的领头人、变革的推进者。[34]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形成人力资源战略与企业战略的双向互动式影响关系。
在这种范式下,人力资源不仅仅是为了实现企业的整体战略而必须采取的单个措施,为了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的关键作用,需要将多个人力资源措施组成协调的系统,通过人力资源系统的内部协调实现人力资源的战略作用。人力资源系统的战略作用主要体现在:①人力资源系统的因果关系模糊性。
竞争对手学习单个的人力资源政策和措施是容易的,但当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各子系统之间具有水平匹配性(即内在整合性)模仿学习就比较困难。一般来说,要模仿复杂的系统必须牢牢把握构成系统的各种机能及其相互作用,但了解和掌握一个系统的内在运行机制和相互作用是非常困难的。[1]②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嵌入性。人力资源系统的匹配性意味着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牢牢地嵌入到企业的外部环境、经营战略和日常运营系统中,竞争对手要了解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与外部环境之间的嵌入关系(如销售代表与客户之间的关系)是非常难的。[25,37]另外,人力资源系统也可以与企业内部系统形成一种嵌入关系,例如日本制造业的高竞争力是因为制造现场体力劳动者的高生产性,还是因为开发了简捷的生产方式、高效管理体力劳动者的管理业,这很难确定。当人力资源系统与社会环境和企业内部管理系统形成了一种嵌入关系时,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就成为企业竞争优势的来源。③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路径依赖性。企业通过其历史变迁形成独特规范和组织文化,在推进业务的同时产生了自己企业的日常行为规则。这些日常行为规范在企业系统的运行中往往表现为惯例,[38]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发展就是基于惯例基础上的调整,而不可能是对整个惯例系统的创新。一个企业要想模仿竞争对手的人力资源惯例系统不仅需要模仿其现有的人力资源政策,还需要复制出其发展的历史和环境,这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39]
5 结束语
目前,我国许多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水平较低,还停留在传统的人事档案管理水平上,在传统的环境基础的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理论范式下,人力资源管理的战略作用始终难以得到较大的提高。虽然学术界和实践界都已经认识到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作用,但是如何有效的发挥人力资源的基础作用还没有一个明确的答案。从学术研究角度来看,只有转变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研究范式,才能提高我国企业人力资源实践水平。
参考文献:
[1] Colber B. A. The Complex Resource-Based View: Im-plication for Theory and Practice for Strategic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J].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20xx,129(3):341-358.
[2] Becker B.,Gerhart B. The Impact of Human ResourceManagement Organizational Performance[J]. Academy ofManagement Journal, 1996,(39):779-801.
[3] Schuler R.S.,Jackson S. E. Linking Competitive Strat-egy and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Practices[J]. A-cademy of Management Executive,1987,(3):207-219.
[4] Wright P.M.,Snell S. A. Toward a Unifying Theory forExploring Fit and Flexibility in Strategic Human ResourceManagement[J].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98,(23):756-772.
[5] Snell S.A.,Youndt M.A.,Wright P.M. Establishinga Framework for Research in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Merging Resource Theory and Organizational Learn-ing[ J]. Research in Personnel and Human ResourcesManagement,1996,(14):61-90.
[6] Doty D.H.,Glick W.H.,Huber G.P. Fit,Equifinali-ty,and Organizational Effectiveness:A Test of Two Config-urational Theories[J].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1993,(36):1196-1250.
[7] Delery J. E.,Doty D.H. Modes of Theorizing in Strate-gic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Tests of Universalistic,Contingency, and Configurational Performance Predictions[J].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1996,(39):802-835.
[8] Lepak D.,Snell S.A. The Human Resource Architec-ture:Toward a Theory of Human Capital Allocation Devel-opment [ J].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999,(24):31-48.
[9] Wright P.M.,Mcmahan G.C. Theoretical Perspectivesfor Strategic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J]. Journal ofManagement,1992,18(2):295-320.
人力资源管理论文3
一、项目与项目管理
(一)项目
美国项目管理协会在其出版的《项目管理知识体系指南》中对项目的定义是:项目是一种临时性工作,为产出特有成果而推行的一系列活动。
(二)项目管理的内涵与特征
项目管理是指在有限的资源约束条件下,运用系统的理论、观点和方法,对项目涉及的所有工作展开的一系列管理活动,从而使得项目得到全过程的动态管理,并最终达到预期目标。通过项目管理的定义可以发现,项目管理具备如下特征:
(1)项目是由一系列任务组合而成的完整系统,项目管理的最终目的是完成或超额完成这一系列任务并最终实现项目的预定目标。
(2)项目管理的组织形式与传统的组织形式有所不同,项目管理实行的是项目经理负责制,项目经理对项目及项目团队负责。
(3)系统管理贯穿在项目的全过程。根据系统管理的思想,项目被看作是一系列任务活动的集合体。项目管理把项目分解为一项一项的工作任务,每项任务均由相关责任人按规定执行并形成一定的成果,这些项成果最终汇聚出项目成果。
(4)项目的每个阶段都具有相应阶段的特点,项目经理应针对项目所处阶段的不同特点采取更为合适的管理方式。项目管理非常重视协调和控制两大管理职能,因为项目管理在实施过程中可能会发生各种冲突或出现其他意外事件,这些冲突和意外事件应予以妥善处理和解决,协调和控制就显得格外重要。
(5)项目管理在深度吸纳系统管理理论、思想的基础上,还汲取了质量管理、运筹学等现代管理理论的有关内容,是公认的一种科学有效的管理模式。
(三)项目管理的内容
美国项目管理协会认为,项目管理是由一系列管理活动组合而成的。总的来说,项目管理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项目范围管理是对项目工作内容所进行的管控。它涵盖项目范围的规划调整、项目内容的界定等工作。
(2)项目成本管理是为把项目总支出控制在项目预算范围内而实施的管控行为,包括资源配置、费用预算和费用控制等内容。
(3)项目质量管理是为确保项目达到或超过规定的质量要求而实施的一系列管理行为,包括质量规划、控制和保证等内容。
(4)项目时间管理是为保证项目能按期或提前完成而实施的管控活动,包括项目的进度安排、时间控制等内容。
(5)项目人力资源管理是为有效激励项目参与人并快速提升他们工作能力和工作积极性所采取的一系列管理措施,包括项目人员选聘、项目团队建设、项目人员激励机制构建等一系列内容。
(6)项目沟通管理是为确保项目有关信息能及时有效的收集和处理而采取的一系列管理行为,包括项目沟通规划、信息传输等内容。
(7)项目釆购管理是为从外部获取所需资源和服务而实施的一系列管理行为,它包括采购计划的制定、采购合同的管理、采购资源的甄选等内容。
(8)项目风险管理是针对项目实施过程中的不确定因素而采取的有效防控和应变措施,包括风险的识别、风险控制、定性和定量分析等内容。
(9)项目综合管理就是为确保项目的顺利和有效实施而开展的全局性、综合性的管控活动,包括制定并落实项目集成计划及控制项目变更等内容。
二、高校人力资源和高校人力资源管理
(一)高校人力资源内涵
高校人力资源是指能够推动高教事业发展的、具有才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具有体力和智力劳动能力的人们的总和。它包含数量和质量两方面:数量方面由高校人力资源的年龄、性别、专业、职级等要素构成的;质量方面是指高校人力资源的身心健康状况、学历资历、学术水平、职业技能等要素。高校人力资源主要由党政管理人员、教学科研人员和后勤服务人员三个部分组成。
(二)高校人力资源管理内涵
高校人力资源管理指的是高等学校依据科学原理及限定的原则和现代管理技术、管理方法,根据高校自身战略目标和高校人力资源成长规律,充分挖掘高校各个层面人力资源潜力,并努力调动他们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以便全面、合理利用高校人力资源,实现高校人力资源使用的高效率和高效益。可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来理解高校人力资源管理:宏观层面指的是高校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所实施的各种人力资源开发、人员配置、人员使用和人员评价测评等相关管理措施,以及对这些管理环节所进行的规划、组织、调控等活动;微观层面指的是对高校内部各级各类人力资源进行规划和安排,包括招聘甄选、录用安置、培训开发、职位晋升、职务调动、绩效考核、薪酬管理、离休退休、调岗离职等人力资源具体活动方面的管控。
三、项目管理在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有效运用
(一)合理性分析
项目是围绕某一任务或目标而开展的一系列活动的集合体。这一系列活动的有机组合,构成了一个完成项目任务、实现项目目标的完整过程,最终会形成一个项目成果。在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的常规工作中,比如人力资源规划、招聘甄选、培训开发、绩效考核、薪酬管理等,这些常规工作每次达成的目标并非完全一样,而是随着高校内外部环境的变化而与时俱进的。每项工作一般也都会有具体成果,如招聘到合适的人才,通过培训使教职工掌握了一门新技能等。同时,人力资源管理工作都是有始有终的,中间都需要一定的过程和阶段,绝大多数的高校人力资源管理工作都可以按照项目管理的模式来操作。把项目管理思想引入高等学校的人力资源管理中来,每项工作所对应的项目可以称为“年(度)+人力资源管理的一个或多个职能模块+工作或改革”,如“20xx年度岗前培训工作”、“20xx年度教师职称评审工作”等。一般情况下,这类项目的规模不是太大,时间周期也不太长,但往往能在学校内部产生较大影响。
(二)必要性分析
项目管理是在预算允许的范围内对项目的人力资源、采购等方面进行的管理。作为项目管理核心要素之一,对人力资源的管理也是项目管理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人力资源管理的很多工作内容都被视作项目来进行操作,可采用项目管理的方式更加有效的管理,这一做法被称作人力资源管理项目化方法。在这种方法中,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与项目资源管理体系之间互相补充、互相促进。项目管理以系统管理为依托,以提高工作效率和效益为目标,具备较为成熟的理论体系。项目管理理论在现代管理理论体系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人力资源管理项目化方法不但应遵循一般的管理原则,也要符合人力资源管理的.思想特性,同时还要根据项目自身的规律进一步对管理过程进行优化,从而最大限度地实现人力资源管理的效率和效益。故而项目管理在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的运用具有可能性和应然性。
(三)具体运用
人力资源管理项目化方法是项目管理在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有效运用。人力资源管理项目化方法成功的最关键因素是项目组成员,而一般情况下,他们分别来自不同的部门,因此在人力资源管理项目化方法中,沟通协调就显得格外重要。人力资源管理项目化方法的范围管理主要是对项目范围的划定、调整等。对于人力资源管理项目化方法而言,人力资源管理项目的持续时间较短,有项目的起始时间、进度安排等。人力资源管理项目化方法的很多重要成果需在实施一段时间之后方能看到,因此,在人力资源管理项目实施的整个过程中,对项目执行的各环节都需加强质量管控。人力资源管理项目化方法的风险主要来自项目的执行力度不够、项目成员或其他教职员工的抵触等,倘若能建立一支高效的项目团队,就能对项目执行过程中出现的风险加以有效应对。人力资源管理项目化方法所耗费的各种资源一般都来自学校内部,与其它项目相比,所需资金规模相对较小,因此,人力资源管理项目化方法的成本管理相对而言不太复杂,比较易于控制。
下面我们以高校教师职称评审工作为例,对项目管理在高校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的运用进行分析。职称评审是高校教师职业发展的关键环节,对于高校人力资源部门来说,做好职称评审工作十分重要,因为这不仅关乎教师的个人发展,而且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关乎高校师资力量的发展和整体形象的提升。教师职称评审工作涉及高校行政部门和教学单位,包括教学科研部门、学生工作部门、教学辅助部门以及高校下辖的教学院系等。从这些部门各抽调一人,组建职称评审工作组,设组长一人,在组长的统筹下,组员之间要进行充分的沟通、协调和配合,做好职称评审工作。职称评审项目不可或缺的工作之一就是划定职称评审申报对象范围,即设定门槛,确定申报范围仅限于具备某种资格条件的教师,这一点十分必要和重要。同时,将职称评审的开始时间和结束时间确定下来,职称评审包含多个环节,每个环节的时间节点都要具体化。职称评审工作质量的好坏,很大程度上是由团队成员的素质决定的,因此,构建一支高素质的职称评审工作组就显得十分重要。此外,对职称评审的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加强质量管控,否则必将影响参评教师的满意度和评审的被认可度。职称评审项目的风险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是职称评审工作组人员意见不统一或者执行不力,二是参评教师的抵触。前者可通过加强内部协调统一认识来解决,后者可通过两种方式予以解决:加大职称评审工作的宣传力度,为有抵触情绪的教师设置合理有效的诉求通道。职称评审项目所耗费的资金和物质资源等都比较少,成本不高,管控过程相对简单。
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较为繁杂、琐碎,在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中引入项目管理思想及其相关的技术、手段和方法,为高校人力资源管理开辟了一条新的操作路径,对促进高校持续、健康发展,提升其内涵式建设水平和知名度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四、关于人力资源管理项目化方法的建议
首先,人力资源管理项目化方法的本质是通过项目管理的模式对人力资源管理采取的改进和革新举措,而不是对项目管理的简单照搬照抄。人力资源管理项目作为项目的一种类型,遵循项目的一般程序,也是按照项目设计到到项目实施这样的过程来推进的。根据产生、发展再到结束的时间顺序,可以将人力资源项目分为启动、执行、控制等若干个阶段,各阶段前后关联,各子项目之间紧密联系。人力资源管理项目化方法是根据项目管理的方式方法对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进行梳理和分解,并落实到项目组的每个成员身上。
其次,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是高校的一个职能部门,人力资源管理也是一种职能管理,而项目管理不属于职能型管理,因此,人力资源管理和项目管理是两个不同层次的概念,项目管理不能替代职能型管理,只能作为一种新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运作,以促进高校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更优质、高效地完成。
再次,我们还应当意识到,并非所有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都能项目化,比如一些重复性较强的工作,实行项目化反而会降低工作效率并提高成本。因此,在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具体实施过程中,应对各项具体工作和任务进行科学区分、合理界定,以便进一步确定哪些工作任务能够项目化,哪些工作任务有项目化的必要。
最后,依据项目管理思想及其具体要求,高校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所包含的任何一个子项目都必须而且应当符合高校的总体战略目标。人力资源管理项目化方法中各个项目的分解不能只关注项目的短期利益,必须而且应当符合高等学校长远发展的战略定位、战略方针和总体战略目标。
人力资源管理论文4
摘要:
当下我国的经济迅速发展,使得各个领域对人才的需求急剧增加,人力资源管理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一环。经济学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运用,不仅为人力资源管理学术方面的发展带来了理论支撑,更有利于其实践的发展。本文将对经济学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运用进行分析研究,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优化策略,以期能使人力资源管理在经济学的关照得到更好地发展。
关键词:
经济学;人力资源管理;作用
与经济学相比,人力资源管理作为一门独立的分支并没有十分悠久的历史。社会的发展,使得各领域对人力资源的管理逐渐重视起来,如何合理配置人力资源的管理以及如何对人力资源进行规划等问题都十分的重要。将经济学运用到人力资源管理之中,能使经济学理论较好地融入人力资源管理,对工作效率的提高以及实现人力资源的优化整合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人力资源管理概述
(一)人力资源管理内涵
人力资源管理既运用科学的方式,对人力资源进行合理的开发与利用,并展开相关的培训活动,使人力资源处于一个良好的状态,能积极调动人力资源的积极性,促使其发挥其主体性,实现人力资源的最大的优化组合以发挥更大的作用。人力资源管理的主要是企事业单位人事部门的主管工作,其主要工作内容是为本单位招聘到高水平人才,并对单位现有的人力资源进行深刻的分析与规划,根据具体的情况安排合适的人员根据,建立良好的晋升机制与奖罚机制,为单位建设一支良好的人才队伍。人力资源管理表面上是对人力资源进行调配,实则上是对人的潜能的一种更深层次的挖掘。因此,对人力资源管理者而言,仅仅只学习与人力资源管理有关的内容是远远不够的,想要将人力资源管理做好,还需要具备几下几种知识:一是心理学知识。人力资源管理的对象就是人,只有对人认识的更为透彻,管理调配起来才更为得心应手,因此心理学知识是必不可少的。二是法学知识。企事业单位的运行,与一个“法”字是分不开的,只有将各种法学知识烂熟于心,才能规避很多法律问题。第三是经济学知识。经济学知识能帮助人力资源管理管理者更深入地了解人力资源的调配。
(二)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
对于一个企业的存在与发展而言,人力资源管理是最根本的要素。企业决策的制定与发展方向是由管理者决定的,而决策的具体实施却落实到了企业的每一位员工身上。这不仅要求员工有良好的专业素养与强大的责任心,懂得市场的'运作规律,更要求人力资源管理管理部门能准确地发掘员工的长处,规避其短处,从而将其安排在合适的岗位,以达到工作效率与质量的最大化。如何使员工扬长避短,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对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而言都是很重要的方面,作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只有加强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能力,才能开发企业的潜力,帮助企业更好地发展。
二、经济学如何实现人力资源管理优势最大化
(一)提供平等公正的就业单位
对人力资源管理者而言,每项工作对每个人都应有公平公正的平等的机会,每个企事业单位在进行人才招聘时都应遵守这一基本原则,为每一位求职者提供平等的机会,保证每一位求职者的不受到区别对待。企业是高度追求利益的地方,为了使自身发展壮大,时刻具备强大的竞争力,那么对高水平人才的需求就变得十分迫切。想要赢得更多人才的加入,就应该有良好的竞争机制,严禁各种有违公平的行为产生,为人才竞争营造良好的招聘环境。
(二)对人力资源进行合理的开发利用
人力资源管理绝非简单的为求职者安排工作这一行为,深究其含义,它还包括对人力资源知识素养的管理与信息的评价。企事业单位通过对人力资源的分析,并结合市场相应的信息与发展规律,对人员进行规划。人力资源最基础也最重要的一环就是人力资源的开发,人力资源管理能够通过对人员进行培训与信息规划等工作,筛选出更高层次的人员,同时还能与社会发展实际相结合,时刻更新对人员培训管理的计划,以便所培训出的人员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求。人力资源管理要通过对市场的研究,结合人员的个人情况,合理分配工作岗位,实现企业利益的最大化。人力资源管理如果在其中某一环节出了差错,都无法实现人力资源的合理运用,从而造成人才资源的浪费与企业的损失。对人力资源进行管理的目的就是培养与时俱进的人才,并将其输送到企业中最合适的工作岗位上。想要实现这一目标,市场调查与分析对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而言是必不可少的。企业想要获得长久稳定的发展,就需要时刻关注市场的动向,充分掌握市场信息,随势而动,必要时候对人力资源结构进行调整,实现人力资源的高效管理。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要结合市场信息,建立完善且良好的激励机制。
(三)建立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或者可以称之为组织文化,这是一个企业的价值观、口号、标识等所有象征物的组合,它表现在企业运作的各个方面。如果说利润是一个企业所拥有的经济利益,那么企业文化则是一个企业所创造的精神财富。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发展的灵魂,是促使企业员工与企业同进退的强大动力。在当下的社会发展中,企业文化已然成为企业发展的关键部分,没有符合自身发展的企业文化,企业就如同一个空壳,没有文化底蕴与精神,难以长久。要建立属于企业自身的文化并非难事,首先,要将社会责任感根植于企业中。企业的发展固然需要追求更大的经济利益,但与此同时也不能忘记自身所肩负的社会责任,在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也要兼顾社会效益。将社会责任感融入企业发展中,不仅有利于企业员工责任感的提升,更有利于企业正面形象的树立,为企业创造更多的附加利益。第二,企业的发展应做到以人为本,以柔性的管理方式去对待每一位员工,使员工更好地为企业服务。
三、结束语
当今社会,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事业单位经营管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仅仅利用单一的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知识不足以应对纷繁的市场竞争。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应该从自身出发、从实际出发,利用经济学的知识改善已有的人力资源结构,实现人力资源的合理分配与利用,优化整合现有资源,为企业的长远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高嘉蔚.经济学在人力资源管理中所发挥的作用[J].今日财富,20xx(3):59-60.
[2]晏燕.浅析人力资源管理的经济学[J].经济师,20xx(5):235-236.
[3]蔺仿如.浅谈劳动经济学下的人力资源管理[J].人力资源管理,20xx(1):162-164.
人力资源管理论文5
激励就是激发鼓励,是调动人的积极性的过程。激励是管理的核心,是生产力的促进剂和推动力,报酬是激励机制的核心内容。下面是编辑老师为大家准备的浅谈医院人力资源管理。
通过激励,管理者就是要把职工的动机有效地引导到组织的目标上去,将职工当作资源加以开发,激励水平越高,促进作用就越大。从这种意义上来说,激励机制是指医院为实现其目标,根据其员工的个人需要,设计合理的激励内容,通过适宜、有效的方法和手段,激发员工工作的热情,使员工通过组织目标的实现,满足自身需要,实现个人目标。人力资源管理的目标就是将组织内的人和事进行最优组合,在实现员工个人目标的同时,争取组织目标最大化,达到两者双赢的局面。激励机制正是基于这一需求建立起来的一系列制度规则的总和,它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占据着重要的一席之地,可以说,建立一套科学高效的激励机制,成为促进组织发展的关键所在。
激发组织人员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医院通过一系列的激励措施,不断地满足表现突出者的个人需要,使他们继续努力工作,同时为上进心不强者树立榜样,以先进带后进,充分调动全体人员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实现组织目标的最大化。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在对职工的.激励研究中发现:一般情况下,职工的能力可发挥到20%~30%;而受到充分激励后,其能力可能发挥到50%~90%,相当于激励前的3~4倍。 提高医务人员的整体素质。激励机制是人力资源管理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它的建立和优化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医院的管理水平。通过科学高效的激励措施的建立与运用,可以在医院形成一种良好的文化氛围,它促使管理者改进管理手段,充分尊重员工;它不断地满足员工的个人需要,规范自身的行为,提高自身素质,以先进带后进;它为管理者和员工搭建一个沟通与交流的平台,促进和谐管理关系的形成,进而创建出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医务人员队伍。 增强医院的竞争力。激励措施的实施会创造出一种激烈的竞争环境,在这种环境下,员工会不断地钻研知识,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以使自己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进而促成良性的竞争机制。同时,激励还可以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人具有一定的趋利倾向,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是人们的首要目标,不断提高激励水平和完善激励机制,就能吸引优秀人才的注意力,调动他们工作的积极性,为医院的发展注入新鲜血液。这些都有助于形成一套有竞争、有激励、有活力的医院管理新机制,增强医院的整体竞争力。
人力资源管理论文6
论文摘要:网络信息快速发展的今天,网络信息化管理给社会开辟了一个新的工作思路和手段。如何利用网络资源开展人力资源管理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本文主要探讨网络环境下开展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有效途径。 论文关键词:网络 人力资源管理 信息化管理 随着我国的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才的竞争也变得非常激烈,企业人事工作也因此由计划体制下组织控制模式转变为市场体制下的人力资源开发模式。同时,由于网络技术超乎想象的发展,已使网络成为社会上相互传递信息的'重要载体,进而使网络信息化管理成为社会管理工作一个新的领域和新的趋势。而如何在网络环境下有效开展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这是值得我们研究的课题。
1 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内容 人力资源管理是对组织人力资本的管理,即对人力资源进行计划、组织、控制,使得人力和物力保持最佳比例。其管理工作主要包括人才引进、素质管理、岗位管理、绩效管理和薪酬管理、人才外包等。而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必须围绕企业战略这个中心来展开,并以“人”和“岗位”作为两个立足点,因此这样的管理内容就形成一种以4P管理模型为核心的管理模式,这种4P管理模型如以下的图1所示。 该管理模型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人与人、人与岗位、岗位与岗位、人与企业的最佳匹配。
2 传统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一些问题
2.1 信息获取渠道小,信息获取速度慢 在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中,由于不同地域、不同企业的信息来源渠道不同,过程也不同,不能共享信息,因此信息量非常少,且获取速度极慢。
2.2 信息冗余,资源浪费 由于信息不能共享,因此各单位或企业,包括单位或企业内的各部门,很多信息与资源往往是重复的,造成了信息冗余与资源浪费。
2.3 各管理环节容易脱节,协调性较差,统筹性也不强 由于各管理环节在工作过程中是相对独立的,因此很容易使各管理环节之间不能很好的协调,造成工作脱节,统筹性差,而且也容易造成管理过程的不规范。
2.4 传统管理手段单一生硬,不够人性化 传统的管理手段基本是以“人”的形式来管理,这种管理手段单一生硬,往往会因为“人”的原因而造成管理效果低下,甚至造成工作上的抵触和损失。
2.5 工作效率低,质量不高 信息来源少、慢、冗余,工作不能很好地协调统一,统筹性差,因此这样的管理工作效率非常低。且又因为管理过于依赖“人”,从而造成工作质量不高。
2.6 培训形式单一,效果差 传统人力资源管理在实施培训环节的过程中,通常遵循讲授、讨论、活动这样一种固定模式来进行,形式过于单一,培训效果差。
3 网络信息化管理的特点 网络信息化管理是当今行政、事业、企业等单位业务管理发展的必然趋势。
网络信息化管理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3.1 网络资源可实现共享 网络资源共享可使人们能够按自己的需求,通过网络来获取各种各类的信息。这种功能可让人们方便地获取有价值的信息。
3.2 信息传输速度快,即时性强 在网络环境下,信息传输速度非常快,而且准确性高,可以达到完整的即时传输效果。因此,这
人力资源管理论文7
如今是知识经济的时代,人力资源是事业单位、政府部门和各个企业非常有价值的宗旨,能够影响着可持续发展,也被叫做第一资源。所有组织必须将人力资源放在核心位置,这样才能更高效率的管理组织内部人力资源,让人力资源的潜能得到最大化发挥。在国际社会组织中,我国的事业单位非常重要和特别。它不仅需要承担社会服务,还兼具社会兴盛的艰巨使命,人力资源能否非常好的运用也影响着事业单位的运作。
一、研究目前我国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的一些疑团
(一)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思想匮乏
现代人力资源慢慢在我国发展起来,到目前由于发展时间不长,所以不能被广泛使用,其效果无法显现,远远落后于国外的人力资源管理的成功经验。导致这问题的根本原因是人力资源管理理念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步伐。在各阶层的领导和我国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中,人力资源的独特性仍然被忽略,尤其是员工在组织中的重要地位。
(二)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不能与时俱进
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在事业单位中仍然一片空白,只是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占据主导地位,如果一味物化人力资源管理,最终导致事业单位以管事为核心进行的人力资源管理,人员也没有得到真正的重视,员工的积极能动性也最终被磨灭,这些是不符合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思想的。于此同时,人力资源管理成员的管理能力有限,管理经验缺乏,管理手段和管理知识不能适应现代管理的水平,管理工作将很难取得实质性的进展,最终还会按照老传统模式进行,无法适应本单位的人力资源的发展,最终会使职工的本身的知识无法结合到实际工作中去,导致人不能尽其用的局面。
(三)需要构建良好的人力资源开发培养体系
构建完善的人才开发培养体系需要事业单位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强化培训动力。详细来讲就是不能让让员工所学到的.专业知识和组织实际的情况结合起来,所以导致培养的人才没有发展性和可持续性。无法辨别培训的具体要求,同时培训机制不完善,没有具体的培训预期结果,培训没有实质的内容,只是一味的教条主義,没有结合实际的案例情况进行分析培训,需要将思想道德和政策知识作为培训的宗旨,但是如果不根据工作的实际情况对人员进行积极的开发培训,这样最终会让培训的学员厌恶甚至无法产生好的思想。
(四)没有成熟的人力资源激励体系
目前,事业单位没有一个完善的人力资源激励体系,如果一味实施绩效考核制度,那么则无法让绩效考核的本质得到真正实施,那多事业单位仍然是平均思想,员工的积极性很低。很多员工不满这种不公制度,最终会导致很多重要的人才流失。如果所进行的激励体系过于单一,没有针对性的根据不同层次的职员进行激励,那么最终也不会有所收益。总之,在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中绩效考核非常重要,它能够让人力资源获得很多信息也能够激发员工的主观能动性。
二、针对事业单位所面临的各种问题,采取一定的解决措施和办法
(一)改变全新的思想,与时俱进
把人力资源思想作为事业单位培养人才的核心思想,同时意识到人力资源在服务社会工作和自身发展中的重要性,将人力资源作为事业单位发展的基础和关键。目前,内部环境处于一个极度变化的时期,人力资源的决定性作用也慢慢显现,事业单位需要人尽其才,人本思想,真正的为员工的实际切身利益进行考虑,同时激发员工的积极主观能动性,让员工的利益和事业单位的目标结合起来,寻求共同进步与发展。
(二)人力资源的管理水平进一步提升
因为事业单位作为各类高级人才的聚集地,所以对于人力资源管理也有着高的要求。很多优秀的人才被招聘到事业单位,因此人力资源管理也需要匹配相应高的水平。所以事业单位应该根据自身的需求来匹配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同时派遣专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人才进行事业单位内部的人力资源的管理事项。
(三)建立健全人力资源培训开发体系
在事业单位里,目前迫切需要改变的就是充分发挥目前存在于事业单位的人力资源,让人尽其才。只有尊重人才和知识这样才能积极调动人才的潜能,给予人才一定的发展和提升平台,让人才在工作岗位发挥自己的潜在才能,这样才利于人才的发展。同时不断将新的理念和知识在事业单位中高层领导中进行推广,促进其思想的革新。通过采取各种培训要点和手段来达到培训的时效性的目的,可以定期进行有一定知名度的学者专家进行讲座,用现代化新理念革新员工的思想,让其能够不断学习与进步,激发其潜在的主观能动性。
(四)完善激励体系
在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工程中有两大方法,第一,绩效考核法KPI;第二,平衡计分卡BSC,因此在事业单位中进行人力资源管理需要不断引向现代化管理技术和经验,这样才更有时效性和针对性,通过全方位多层次的手段,对员工考核,这样能够加强人才的管理。
三、结束语
总之,在新的发展机遇下,事业单位管理部门必须充分认识到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总结分析当前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改变传统的人员管理模式,借助于高效、科学以及合理的人员管理制度,提高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为事业单位各项职能的发挥提供人力资源保障,实现事业单位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人力资源管理论文8
摘要:企业是创造社会财富的基本单位。随着我国加入WTO 和国内市场经济建设的纵深发展,市场竞争愈来愈激烈,国有企业的生存环境越来越具有挑战性。如何推动企业内部资源的良性整合,提升国企的竞争能力成为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一个目前现状的梳理,以期为更好解决这一问题作理论上的准备。
关键词:传统管理 管理职能 体系框架
一、传统人事管理方式仍然居主导地位
由于长期在计划经济的模式中运行,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作用十分有限,其功能大多被视为解决聘请员工、支付工资和应付劳资纠纷等行政工作。直到今天,不少还是以“人事部”等名义做些行政性工作,扮演后勤支援的角色,至于如何合理调用自己手中的人力“资源”,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激励他们的工作热情和聪明才智等却不太重视,从而造成了人力资源的浪费和流失。
针对“目前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这一问题,全国总工会宣教部对此进行了调查,许多国企职工根据自己的体验,列举了以下一些问题条目:1、薪酬分配不公;
2、考核不合理、不科学;3、激励不够,难以调动员工积极性;4开发、培养人才不够,重使用、轻开发;5人员流动受到一定限制;6、人与事不匹配;7、人治现象严重、论资排辈;
8、基本制度不健全,且观念落后;9、领导对人力资源工作不重视等问题出现的频率最高。
被调查者中有54 %的人提到了开发、培养人才不够,重使用、轻开发;50 %的人提到了“人才流失严重”; 48 %的人提到了薪酬分配不公;45 %的人提到了“考核不合理、不科学”; 40 %左右的人提到了激励不够,难以调动员工积极性。
同时一系列资料也表明中国企业员工的积极性正在下降。积极性滑坡具体表现在:1、劳动态度和主观能动性发挥的情况不理想。2、工作责任感普遍不如过去。3、主任翁意识趋向淡薄。
根据以上不完全的调查资料显示,目前国有大中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最紧急的问题就是“如何遏制人才流失,充分利用现有人力资源”。
当前我国多数国有大中型企业仍遵循着传统的人事管理方式,尚未彻底扭转计划经济体制下人事部门那种消极管人的落后状态,虽然有些企业将人事部门的名称改为“人力资源”部门,但职能仍然没有转变。
二、以“事”为中心
只见“事”,不见“人”,激励手段单一。过于强调组织中的管理制度和管理程序的`制定,忽视建立和健全企业的激励机制。其管理的形式和目的是“控制人”;把人视为一种成本,当作一种“工具”,遇到事情多了就加派人手,事情少了就减员增效。人力资源管理只是作为任务性的被动执行,其价值体现只是作为办事机构加以使用。
2.1.2 有的企业没有设置专门的人力资源管理机构,其职能大多由总经理办公室兼任,部门的功能仍停留在传统的人事管理范围内,缺乏专业的管理人员,人力资源管理尚未实现正规化、专业化。
2.1.3 企业行为政府化,潜意识中政治气氛浓厚,重“名”而不重“实”。如管理者的考核任命强调政治表现,但有些业务骨干却因为不善拉关系而受到冷遇,“又红又专”的标准最后往往变成“红而不专”。
三、管理职能狭窄
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职能分为战略性职能和经营性职能两种。战略性职能主要侧重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长期目标及人力资源管理的创新,工作内容主要是制定人力资源规划和分析劳动力市场的变动趋势等。经营性职能多属于战术性和行政性的工作,主要负责处理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日常事务,侧重于短期目标的制定和实施,工作内容主要包括员工的招聘、甄选和培训等方面。
国有企业目前普遍存在的管理职能狭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种情形。
第一种情形,对人力资源的战略性职能履行不到位。企业往往注重于与公司内部员工有关的事项,却忽略了与顾客的联系,缺乏关注顾客需求和市场变化、与企业经营战略、市场环境相一致的人力资源管理战略,或者干脆置人力资源管理的战略性职能于不顾。
第二种情形,对人力资源的经营性职能履行不全面。只是部分履行了招聘、员工合同管理、考勤、绩效评估、薪金制度、培训、调动、退休等经营性职能,往往忽视了工作分析、员工的职业计划、劳动关系等经营性职能。
第三种情形,人力资源管理的框架体系尚未建立起来,整个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中的各个模块之间相互矛盾或不一致,难以有效发挥人力资源管理的整体效能。
第四种情形,有关人员履行人力资源管理职能的能力不足。多数国有大中型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人员仍不具备正确高效地履行人力资源管理职能所需的知识与技能,没有掌握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理论和操作实务,对员工的招聘与甄选、绩效评估和激励方式、薪酬与福利体系的设计、员工的培训与开发、劳动关系的改善等方面的实际工作原则、方法和技巧一知半解,甚至完全不了解,这就严重制约了人力资源管理职能的发挥。
四、结论
人力资源管理职能得不到充分发挥,其原因在于:首先,公司高级领导层受业务困扰,对人力资源重要性认识不够。人力资源部门定位太低,无法统筹管理整个公司的人力资源。比如,人力资源部无法将公司和部门战略与人力资源战略统一结合。其次,受职权限制,人事部门的实际工作停留在主管层以下,人力资源部门与其他业务部门沟通困难,造成考核体系不完善,激励机制不健全,继任计划不完整等问题。第三,由于没有十分成熟的人力资源管理技术和完善的工作流程的实践,难以提炼、固化成为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信息化程度低,工作效率不高也就在所难免。
人力资源管理论文9
一、绪论
相比较传统人力资源管理,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更加关注员工发展。对于企业的管理者来说,制定符合自身的人力资源管理战略是非常重要的。如何将人力资源战略与企业战略的制定相匹配,使之科学的服务,职业性格测试则在人力源管理中能够发挥一定作用。
MBTI和DISC是具有代表性的两种职业性格测试,他们有使用范围广、发展程度完善和易于掌握等特点。两种职业性格测试均将人类性格和行为划分为固定的种类,以方便使用者通过掌握分辨人类性格和行为的方法,找到最匹配企业相关职业的性格和行为。
二、研究方向
在任用员工前,公司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应利用职业性格测试,掌握潜在应聘者们的职业性格是否符合职位期望。企业的职位设置具有目的性、独一性和特殊性等特点,在企业设定特定岗位前就应当思考符合岗位的职业性格是什么。本文将不对DISC和MBTI的具体内容做说明,重点放在人力资源管理的应用方面。
三、人力资源管理应用
0.人力资源规划
作为人力资源管理的起点工作,人力资源规划在人力资源管理中扮演着奠定基础和设定方向的角色。企业人力资源部门在制定相应招聘、培训规划、绩效规划和员工发展规划等工作时,以测试结果分析结果作为人才判别、人力资源发展等内容的依据,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开展将会更加具有科学性和有针对性。
以充分了解两种性格测试为基础,人力资源部门可将上述测试方法应用于每项规划内容中,作为开展工作的一类依据和方法,同时结合企业实际情况,设计最为适合企业的人力资源规划体系。
1.人员招聘
作为甄选企业潜在员工的最直接环节,两项测減能给招聘带来的指导作用是非常明显的。人力资源部门在制定招聘规划时应当明确以下问题:首先,所要招聘岗位的职业性格与两种测试结果的交叉点的寻找。通过岗位需求,即可借助两种测试寻找符合条件的应试者。其次,在面拭前获得面试者测试结果作为面试参考,借助综合面试和其他甄选方式来选拔应聘者。最后,职业性格测试的局限性。如前文所说,职业性格测试在人员甄选方面需要综合其他判别方式,因为应聘者在了解企业情况和职业性格测拭的前提下,会揣摩企业的軎好,投其所好的方式会造成测拭结果的偏差。因此在招聘环节上,企业需要配合其他判别方式共同进行,以避免录用到不合适的员工。
2.员工培训
员工在进人企业后的第一步就是接受企业的培训,培训的核心在于将所计划的培训内容有效的传达给员工,并且保证培训的效果持续存在。在培训前借助MBTI和DISC测试结果分组进行培训,则员工在培训中和培训后所获得的经验会更加丰富。具体考虑的关键点如下:
第一,以DISC测拭结果为导向的员工分组考虑。根据培训人员人数确定大概的小组人数,小组中主导结果为D、I、S、C的性格结果应当合理分布:如果出现过多的D型性格人员,小组中渴望主导的人员将会过多,容易出现争执和分歧情况,如果出现过多C型性格人员,小组中思考谨慎型的人员将会过多,容易出现沉闷、不活跃等情况^I型和S型的职业性格表现在以人为中心,兼具的有活跃性和稳定性,在每一个小组适当的增添这-种性格的人会使小组培训氛围融洽和谐。
第二,以MBTI测试结果为导向的'员工分组考虑。同样在既定的小组人数中,外向和内向(E和、实感和直觉(S和N)、思考和情感(T和F)、判断和认知(J和P)应当科学的安排在培训的分组中,避免特定性格的人员过于集中在固定小组中,影响培训的效果。例如:过多的E和过多的I同样会出现团队过于活跃或过于内敛、谨慎,因此合理的分组是保证培训有效的基础。
第三,通过培训再次确认职业性格测试结果。制定培训计划时应当明确培训活动考察的具体内容,通过培训活动观察参培人员的实际情况,并与其完成的职业性格测试结果对照。培训的目的之一也是再次确认应聘者是否与人力资源规划时制定的目标相吻合。
第四,在培训中积极引导迖成培训目标。培训进行中,一些职业性格内敛、谨慎的员工在培训中表现比较慢热,很难确认培训的效果。通过培训分组,利用小组中积极人员影响同组成员共同完成目标。
3.员工发展
将员工职业生涯规划与MBTI和DISC职业性格测试相结合,能够更加科学的将员工放在合适的岗位中,并保证其不断前进。需要保证的前提是:一方面,通过招聘和培训环节,职业性格测试结果应当与个人实际相匹配,避免因员工投其所好原因出现测试结果偏差,导致员工发展计划受影响。另一方面,在其他员工工作过程中总结和分析其职业性格对工作业绩的影响,并利用此结果在企业中不断借鉴和开发,让MBTI和DISC更好的为本企业服务。
现如今,职业性格测试已经广泛的被应用在世界500强等著名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环节,凭借测试结果为企业人才判别提供指导作用。笔者所在的中国西北地区,这样的人才判别机制使用还非常少见。对于笔者所在地区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者来说,这样的人才判别机制应当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帮助企业更好的判别人才、录用人才。
人力资源管理论文10
一、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发展现状
所说的国有企业人力资源包括两个方面,即自然人力资源和人力资本资源。[1]自然人力资源所说的是一些并未接受常规教育的劳动人员。人力资本资源所说的则是高等教育和职业操守等在劳动力上的体现:一是国有企业顶级人力资源的缺失。现如今伴随着新经济时代的飞速发展,国有企业各方面的进步所需要的新时代人才非常匮乏,单单这一方面就严重限制了国有企业的高科技发展,使得高科技企业的框架难以完全成型,从而制约了国有企业的发展进程。二是国有企业人力资源总量匮乏。首先是受到教育程度的限制,教育程度不高的现象在国人中还是比较普遍的,据不完全统计,[2]大多数国有企业中初中以下学历的员工占总数的百分之四十,高学历的员工仅为总数的百分之五,所以教育程度对企业的影响还是不可忽略的。其次,新经济时代即现代人所描述的知识的时代,技术新陈代谢的周期在不断的被缩短,知识也在不断地被获取与学习,但与此同时国有企业的发展与教育投资不断地被削减,所以这才出现了整体素质较低的`现象。若是仅仅从国有企业来看,很多刚刚崛起的产业高素质人才较少,经验略显不足,这才拉低了国有企业的整体水平。三是国有企业人力资源利用不合理。社会市场的不断发展使得国内人才流动量不停扩大,而且国有企业所需的人才与现如今教育体系下的高学历人才存在较大的差异,所以便出现了毕业生就业难,而国有企业找不到合适的人才从事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这样两方面尴尬的情况。所以很多大学毕业生无法体现其自身价值,这才出现了人才浪费的社会现象。
二、现如今国有企业人力资源所存在的问题
第一,当前社会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不合理。因为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不当,导致各方面措施和解决方法的不合理,政策行使也不能完全落实到位,而且,同时推行的创新机制不够完善,所以它在一定程度上容易使国有企业内的员工产生了消极态度。[3]第二,国有企业员工学识、经验的缺乏。现在的国有企业为了让刚刚入职的员工能够快速投入到工作岗位中,能做的只是让新员工在入职后参加企业内部简单的入职培训,在正式入驻工作岗位后就很难抽空进行继续教育的学习,这样便让员工素质水平无法在短时间内进一步提升,从而阻碍了新经济时代国有企业的进步。
三、新经济时代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发展新对策
第一,运用知识管理理念。知识管理理念对于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的发展是必不可少的。新经济时代也是知识发展的时代,它可以无限发掘国有企业内部员工的潜能,使人与人之间增加知识与创新的交流,这样有助于员工自身的知识储备与素质修养的形成。与此同时,最好形成一个完美的框架体系,通过国有企业的内部培训等方式来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从而便于每个员工沟通交流他们的技术与经验。第二,运用合理的管理方式。传统的管理方法一味地追求制度的控制和约束,虽以纪律严明著称,但现在看来这样的管理方法只是遵循国有企业高层领导的要求,完全无视下属的想法,这样也会使企业员工产生消极态度,从而限制员工自身发展。所以即使是国有企业也要做到“以人为本”,使得员工成为每个岗位上的主人翁,给他们创造出“家”一般的工作氛围,这样才能最大限度的激发出企业员工的潜力。
人力资源管理论文11
一、医院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的人事档案源管理重要性分析
1、通过加强人事档案管理,可以全面发挥医院的人力资源效能。随着医疗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需要进一步调整医院的人力资源结构以及强化人事档案管理,以此来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同时这也是目前医院在进行人事档案管理时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从本质上来讲,医院内部的人事档案管理工作,旨在利用现有的人事档案,为医院的快速发展提供更加全面、准确的决策信息和依据。为适应新时代的发展背景,保持与时俱进,一定要重视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并在此基础上构建起一个系统的、全面的人事档案信息管理体系,提高人事档案管理的信息化水平。在此过程中,必须改变传统的工作模式,利用计算机技术手段对人事档案信息进行优化处理,并以此为契机,对医院的人事档案信息进行准确统计、存储以及查询和综合分析,从而为医院做出的发展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通过不断加强医院人事档案管理,形成真正能够面向社会、人才市场的人才信息机制,确保医院的各种管理工作,尤其是人事档案资源得以有效的开发和利用,同时这也是人类资源效能得以发挥的体现。
2、加强人事档案管理,可为领导决策的做出提供有效参考依据。对于医院而言,在其发展进程中,需要有一支外树形象、内强素质的人才队伍,这是当前国内医院普遍欠缺的。为此,医院人事管理部门应当对本院工作人员的年龄、经历、学历以及业务技能和政治素养等方进行全面的把握,以确保人尽其用以及知人善用。以上目前的实现与否,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医院的人事档案管理工作是否能够落实到位。近年来,随着人事管理机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很多医院实行了岗位竞聘制,而且医院还陆续选拔了一批专业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人员;这些人才逐渐成长成为当前国内各类医院不同科室的负责人或者骨干力量。在高素质人才任用过程中,医院的人事档案信息为其人事部门的决策提供了重要的参考数据,这可以作为决策参考依据,同时也是人事档案管理工作重要性的体现。
3、加强人事档案管理,可以提高医院发展决策科学合理性。医院重大决策做出时,很多程度上依赖于人事档案管理工作,医院在制定一些比较重要的经营决策过程中,也为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参考依据,这有利于避免因决策失误而所造成的不利后果。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主管部门应当综合权衡人事档案管理,及时掌握医务人员的动态,而且工期非常的岗位特点,制定合理的制定薪酬分配制度、奖励制度等等。值得一提的是,在医院内部决策制定过程中,也应当有侧重点,这有利于提高制度的科学合理性,在调动医院内部员工工作积极性方面,所起的作用不可小觑。
二、医院人事档案管理问题分析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虽然医院整体管理水平有所提升,但是人事档案管理过程中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与不足。
1、对人事档案管理缺乏足够的重视。调查发现,目前国内部分医院对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认知深度不够,未能有效认识到其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重要作用。此外,部分医院在进行人事档案管理时的人、财等投入相对较少,专业的管理设备以及人才匮乏。
2、人事档案管理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有待提高。因医院对人事档案管理给予足够重视,所以部分医院的档案管理人员个人也不重视工作质量,态度不端正、责任心不强;很多人事档案管理从业人员工作能力差,未能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此外,部分人员对医院的人事档案资料管理流程并不熟悉,尤其是资料的保存、材料的收集整理等,存在着混乱现象。很多人员的保密意识非常的大,加之人事档案管理专业性教育培训不到位,以致于医院内部的人事档案资料和相关信息严重泄露。
3、信息数据的更新迟缓。实践中我们可以看到,目前国内很多医院在进行人事档案资料管理时,往往对人事资料以及相关信息的更新不及时、不到位,其中很多信息已经过时,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在此情况下,医院在做出人事方面的决策时,往往因人事档案信息资料的不完整、滞后,而导致人员任命错误,对医院的健康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三、加强人事档案管理的有效策略
基于以上对当前医院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笔者认为要想解决人事档案管理中的问题,通过加强人事档案管理来提高医院人力资源管理水平,促进医院可持续发展,应当认真做好以下工作。
1、优化整合人事档案信息资料。医院人事管理部门应当立足当前的发展形势,结合目前市场发展趋向,采用现有的管理技术和方法完善人事档案管理制度。在此过程中,应当以人力资源管理为核心,联合各部门对目前医院的人力资源进行优化整合,并且按照资源的开发形式对档案信息汇总。同时,还要将医院的人事档案信息资源信息进行统一整合和加强管理,以人力资源开发为导向,在管理工作上采取统一领导以及分级管理的机制,采用纵向负责、横向联系的方式,完善和健全管理机制,以此来促进人事档案资源和信息资料的.优化整合与合理应用。
2、加强医院人事档案资料的现代化管理。基于科学技术手段的应用,医院各级管理部门应当及时引入信息化信息技术手段,尤其是利用现代计算机网络技术,收集人力资源信息和资料,充分把握信息资料,实现资源的多元化共享。在医院人事档案管理工作中,管理工作的现代化,实际上就是人事档案管理的电子信息化;对电子档案管理工作进行统一规划,构建专门的档案数据资料库。对于医院人事档案管理工作而言,其要求非常的严格和细致,应当按照相关信息资源特点进行合理规划,并在此基础上构建数据库。在此过程中,应当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比如管理、技术以及专业等内容,以确保其更加的全面、科学与合理。同时,还应当构建完善的个人电子档案信息资料管理系统,采取专人专有的管理模式,提高档案资料的有效利用率。
3、提高醫院管理人员的综合素养。对于人事档案管理工作而言,其针对的是整个医院的医务人员及其档案资料信息,管理人员的自身素质和技能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关系着人事档案管理作用是否能够发挥作用。为此,应当不断提高管理人员的综合业务素质,提高他们的档案信息资料的编研能力。实践中,医院应当立足实际,不断加强对管理人员的教育和培训,在人才应用方面既要引进来,又要大胆的放出去,给他们提高学习和交流的机会。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医院人事档案管理工作面临着的很多问题,在激烈的竞争中若想占领先机,必须结合现状,解决问题,充分发挥其作用,这样才能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水平,才能促进医院的可持续发展。
人力资源管理论文12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医院为了能够稳定健康的向前发展,需要以精益化的思想进行人力资源管理,进而有效提高医院人才的使用效率。本文首先通过阐述人力资源管理精益化概念,再具体分析“以人为本”推动医院人力资源管理的实践和途径,有利于全面提升医院人力资源的管理水平。
关键词:人力资源;医院;精益化;以人为本
人力资源是任何企事业单位发展与生产的最基本要素,而医院作为技术相当密集的群体自然也离不开高素质人才。只有做到人力资源的精益化管理,才能使医院留住人才,获得最高的经济效益,在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因此,医院领导层应高度重视人力资源的管理,贯彻“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充分的尊重、关心与信任医院员工,激发员工的潜能,发挥员工自身的专长,打造出优秀的医疗团队,促进“人”与“工作”之间形成和谐的关系,创设良好的医院文化,从而有效实现医院人力资源管理的精益化。进而使利益达到最大化。
1人力资源管理精益化概念
精益思想最初由日本丰田公司所提出,而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该思想逐渐渗透到了各大领域中。所谓精益思想,即公司、企业或单位在日常工作中,应尽量避免任何环节、任何形式的浪费。其中,将精益化的管理思想运用到医院的人力资源管理中,实质上是将人力资源视为了一种可变动的资源,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从而最大限度发挥医院职工的主观能动性。因此,医院在运营过程中,积极应用精益化的管理思想,加强医院的人力资源管理,以实现人力资源管理精益化,有利于避免发生人力资源浪费现象,从而有效提升医院人才的利用效率,为医院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2“以人为本”推进医院人力资源管理精益化的实践
2.1引进高素质人才
所谓的人才引进实际上便是人们常说的人才招聘,其目的在于顺势社会经济的发展形式,以保持自身在市场中的竞争力。而人力资源管理精益化不仅要求要管理好现有人才,更要重视人才的引进过程、细化人才引进流程与签约程序、认真落实体检工作、做好工作岗位的安排以及培训指导等。其中,在招聘面试时,应组建专业的面试组,严格遵照面试的相关程序进行,以确保引进的人才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和过硬的专业水平。在为新员工安排工作岗位时,应以分批次的方式报到,以确保人员岗位安排的合理性,从而有效提升医院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同时,还需要加强医院内部员工之间的交流,从而保障医院员工内部的团结,增强医院的市场竞争力和员工的归属感。
2.2建立严格的考核方式
考核是规范员工工作与行为的重要手段,是激励员工的重要方式。通过建立科学、合理的奖惩机制,能为医院的`人事决策提供重要依据,从而真正实现医院在人力资源考核方面的精益化。其中,具体可通过如下几个步骤:①制定科学、合理的年度考核制度;②全面展开绩效考核;③根据考核结果做出相应的人事调整;④优化职称考核体系。通过严格的考核,最大限度提高医院人才的综合利用率,从而有效增强医院人力资源精益化管理的可行性。
2.3开展培训
培训是创造员工智力,提升员工能力的最根本途径。通过培训以及定期开展医院业务培训活动,有利于营造浓厚的医院文化氛围,促使老员工能及时获取更多的新知识与新技能,有效提升其工作效率。其中,新职工作为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重要培训对象,在进而员工培训时,应首先培训员工对新岗位的适应性,灌输“以患者为中心,以质量为核心”的服务理念,全面提升医护人员的素质,促使其能更好的融入到团队工作中。其次,医院还需要针对新职工的文化水平以及对专业技能的掌握程度,积极开展精益管理课程,引导其迅速完成角色的转变,从而打造出优质有特色的医疗服务。
2.4制定激励措施
激励是激发员工潜力的重要手段,只有丰厚的福利及待遇才能帮助医院留住更多的人才。其中,在现阶段的发展中,我国大多数医院职工的待遇都得到了显著的提升,由于人员编制的限制,导致制用工形式人员的聘用逐渐增多。因此,在选拔干部方面,如在选拔护士长时,可选择表现出色的聘用制员工。此外,医院还应积极邀请本省的医务专家或拥有硕士、博士学位等高学历人才出任医院干部,以便为医院留住优秀的人才。
2.5“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现代社会是和谐的社会,只有坚决贯彻“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才能充分调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促使医院的内部团结,增强医院的凝聚力,从而为实现医院目标而共同努力。心理学家对员工工作满意度的调查结果显示,员工在实际工作中所获得的成就感,占满意度调查结果的41%,其次是员工自身的满意度,占26%,往后依次为领导的赏识、自身的工作责任感、晋升的机会与工资分别占23%、23%、21%、15%。“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其目的在于充分了解员工的工作与生活情况,充分尊重与信任员工,促使员工能够在自身的工作岗位上充分发挥自身的特长,爆发自身的潜力,从而推动人力资源管理精益化的发展。
3实现医院人力资源精益化管理的途径
3.1构建完善的人力资源精益管理体系
为加强医院人力资源精益化管理的有效性,应建立完善的人力资源精益管理体系,从而帮助医院重新自身的人力资源现状,充分挖掘医院人力资源的潜能,促进医院与员工发展的统一,有效实现员工与医院共同发展的目标。医院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是将人视为经济资源的存量,而人作为接受管理的人,在实际工作中应遵照医院的规章制度而行,其技术条件、服务过程、薪酬等均有既定的标准。在此背景下,员工与单位利益之间的冲突时常发生且无法避免。而是秉承“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构建精益化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将员工的自我管理作为管理的首要目标,促使医院与员工之间的和谐发展,进而为医院与员工树立共同努力的目标,有利于员工在工作岗位上更好的实现自身价值。
3.2建立公开、公平的选人用人制度
医院为保证自身运作的高效性,就应根据医院特点制定一套符合医院特色的组织体系,坚持按需设岗、精简高效的原则,明确各部门的岗位职责,清楚各岗位的任职条件。而人力资源管理作为医院选人用人的第一道关卡,应在做好工作的分析、岗位的评价、岗位的工作规范等基础性工作的同时,严把考试、考核、考查关。因此,医院应建立公平、公开、科学、合理的选用人制度,采用现代化的管理方式,使用先进的人事管理技术与方式,系统地分析医院的总体结构与流程,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除此之外,医院还应采取科学的预测方式,制订合理的人才需求计划,加强人才的利用效率,从而体现出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管理理念,充分激发人才的潜能,使其能真正为医院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在此过程中,医院管理者需要非常重视下列3个关键因素:①医院应将每一位员工分配到与其能力相符的岗位中;②适当的放权,以便对激发人才潜力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③需考虑到奖惩机制的合理性,以便正确引导员工的工作行为,合理的将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有效结合起来。因此,医院在引进人才时,应以薪酬激励机制为出发点,以经济为杠杆,推动整个体系的重建。在针对员工进行绩效考核时,应站在公正、客观的角度,从多方面评价员工的绩效表现,发现问题及时纠正,以实现员工的自我管理,进而保证医院的健康发展。
3.3建立灵活、有效的人才引进、选拔机制
采用精益化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其目标在于提升人力资源的使用效率,激发员工潜能,从而避免隐性的浪费。只有合理拓展选材范围,深入挖掘内部资源潜能,才能为医院选出满足医院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4结语
精益化的管理理念,其本质便是提升管理的高效性,以减少资源的浪费。针对人力资源的管理,如何降低成本与提高效率正是实现精益化管理的关键。在构建医院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时,应秉承精益化的管理理念,紧密围绕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完善的配套机制,以便真正实现精益化的人力资源管理。除此之外,医院还应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保障体系的效力最大化,进而提升医院的市场竞争力,推动医院稳定健康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周典,吴丹,张勤,等.新形势下医院人力资源管理探讨[J].中国医院管理,20xx(5).
[2]伍志刚,孙振球,杨昕.医院人力资源管理中几个问题的探讨[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xx(9).
[3]戴立萍,郭杏雅,陈梅兰,等.以人为本理念在医院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和体会[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xx(1).
人力资源管理论文13
一、政工工作在医院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作用分析
在医院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政工工作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决定着医院人力资源管理的方向,医院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与企业和政府机关的人力资源管理不同,因为医院本身是一种带有公益性质的社会主体,这就决定了医院在人力资源管理中不能完全按照企业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目标前进,必须在有力的保障医护工作高效完善实施之后才能涉及到医院自身的利益,这样的人力管理目标,就需要政工工作的积极参与,在医院的领导层、在医院的医护基层和整个管理体制内,指明医护工作的方向,树立起医护工作人力资源管理的正确价值取向。
二、在医院人力资源管理中充分发挥政工工作作用的对策建议
(一)充分认识思想政治工作在医院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重要性
人力资源管理本身是一种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活动,这就决定了在人力资源管理的过程中,不能单纯依靠规章制度进行对人的刚性要求,需要结合思想政治工作,帮助医护人员树立正确的医护从业观念,在医护工作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保证在人力资源管理体制下,医护人员能够以积极的意识和端正的态度进行医护工作,保证医院工作的正常有效进行。
(二)丰富和创新医院人力资源管理政工工作内容和形式
政工工作本身是一个相对空泛的概念,在政工工作进行中因为没有实质性的可量化的工作内容,所以医院工作人员甚至是政工工作人员,对政工工作都没有一个客观的、理性的认识,所以医院的政工工作想要落实,就一定要丰富创新政工工作的内容和形式。当前的政工工作仅靠思想政治教育是难以真正解决问题的,所以政工工作应该和人力资源管理活动中的.有效激励途径相结合,将政工工作与医务人员的切身利益结合起来,才能真正触动医务人员并且让医务人员配合政工工作,让政工工作真正做到想职工所想、急职工所急,在医院工作中解决实际的问题起到实际作用。
(三)不断强化医院人力资源管理政工工作效果
医院工作是一个系统性的工作,任何一个环节都不可能离开其他环节而独立存在,所以在这样的一种工作环境下,政工工作要深入到医院的体制内部,深入到医院的管理工作内部,将政工工作融入到医院工作的各个环节,在政工工作中体现医护人员的关注,结合医院的工作实际回应医护人员的关注,充分调动广大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建立政工工作与医院工作的血肉联系,在医院工作的不同环节、在医院工作的不同时期设身处地的为医护人员着想,激发医护人员的潜力和热情,将政工工作落到医院工作的实处。
三、结论
医院是社会经济生活的重要基础设施,医院的人力资源管理效果会影响到医院的整体工作效率,进而影响社会经济建设,所以在医院的人力资源管理活动中,要正视政工工作的重要性,将政工工作与医院的人力资源管理有机结合起来,激发医护人员的潜力和工作热情,让医院工作始终保持蓬勃的朝气。
人力资源管理论文14
摘要:企业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支柱,拥有主导地位,其中人力资源管理的落后,直接影响人才的发展和流动,造成资本浪费。人力资源管理创新的管理理念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潜能,提高综合素质及工作效率。通过分析人力资源管理创新的管理理念内涵,提出创新理念方式,保障企业长期稳定的发展。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创新;管理理念;研究
随着社会经济与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传统的企业管理方式与工作方式过于落后,无法满足社会发展的趋势。企业若想保证自身竞争能力向更好的方向发展,就需要加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打破以往的管理方式,保持创新。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需要加强技术创新,从专业的角度展开分析,找到传统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并积极寻找解决方案。通过这种方式能够解决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为众多企业管理提供大量经验,因此对创新型管理理念进行研究,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
1.人力资源管理创新的管理理念内涵
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在企业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是企业在用人方面综合能力的考量。企业的稳定持续发展需要人力资源管理理念的支持,依靠这种方法使企业的整体素质得到提高。企业中的人力资源管理不单单指员工的学历和工作能力,还包括思想品质与综合素质等等。只有加强人力资源管理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取得不败地位。如今,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企业也应该摆脱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方式,用更加现代的眼光来进行创新,找到存在的不足之处,使其更具价值。人力资源管理创新的管理理念已经成为企业未来发展的主要动力,起到重要作用。现代企业中人力资源管理理念的创新包含许多方面的内容,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个方面,管理理念的更新要从观念入手,打破传统管理方式的束缚。传统人力资源管理通常以管理员工为主,在这一基础上,员工的自身创新意识就受到限制,应由管理向启发转变。以员工为中心,在对员工的专业技术进行开发的同时,也要注重对员工综合素质的培养。这种管理观念符合当代社会需求,应在企业之中推广使用。第二个方面需要对管理者与员工之间的关系进行创新,增强管理者的服务意识。并不断更新服务方式,使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更加多元化、全面。如今,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人力资源管理成为企业发展的重要环节,越来越受到企业管理者的广泛关注。
2.人力资源管理创新的管理理念方式
2.1改变传统管理旧观念
传统管理观念在很多方面都与现代企业有着不相适应的方面,必须进行变革。传统人力资源管理是指对企业中人事关系的处理,员工在管理过程中必须服从管理者安排,没有自己表达意见的权利。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员工个性与创造力的发挥。从创新的角度来看,人力资源管理需要更加新颖的管理模式,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成本、资源等因素都考虑其中。创新型管理理念是企业发展的宝贵财富,通过有效的管理方式,对员工进行定时培训,根据员工的综合素质、专业能力以及个人意愿,对其进行分配,充分发挥员工的能力。同时了解员工的思想状态,并进行一定沟通与指引。加强内部改革以及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能动性。长期以来,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方式都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不断创新与改革。每一次创新与改革不仅仅是对传统人力资源管理理念的推翻,而是不断完善的过程。创新说起来十分容易,而事实并非如此,需要企业管理者从根本做出改变,为企业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2.2树立人本管理新理念
如今科学技术发达,市场竞争激烈,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企业在管理过程中,要培养员工的潜在能力、创新能力。因此,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理念上要注重以人为本,企业服务员工的全新理念。早在20世纪末,美国企业就已经认识到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创新的重要性,并提出以人为本的管理方针。在企业中形成员工第一的状态,从表面来看,这种管理方式企业利益无法得到保障,但事实上恰恰相反。企业的利益与员工在接受管理过程中的权利并不矛盾,反而有着相辅相成的关系。我国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理念方面,树立以员工为主体的思想,从一定程度上能够使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得到提高,工作效率随之增加,为企业带来更大的利益。企业的壮大离不开员工和管理者的共同努力,真正实现人力资源管理理念的创新,就能够为企业的发展带来更大的动力。结束语企业若想获得稳定长远的发展就必须加强人力资源管理,在管理过程中不断创新,能够为企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我国企业众多,并不是同一种管理理念就能够符合所有企业的发展需求,要结合自身情况,对人力资源管理理念进行创新,建立完善的体系。使员工在新型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中获得更好的发展,拥有自己的权利,为企业发展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孙鹏.人力资源管理创新的管理理念研究[J].人力资源管理,20xx,11(3):25.
[2]刘萍.基于新信息时代下人力资源管理创新模式的构建研究[J].经济视野,20xx,18(8):40-41.
[3]刘飞飞.基于创新管理理念下的人力资源管理研究[J].中国国际财经(中英文),20xx,16(23):289.
[4]周芬.基于创新理念下的国企人力资源管理策略研究[J].经济视野,20xx,19(12):93.
[5]刘林林.地方高校外专外教管理模式创新研究[J].英语教师,20xx,17(10):13-15.
人力资源管理论文15
企业年金,是指企业根据自身发展战略需要以及经济实力建立的、旨在为本企业员工提供一定水平的退休收入保障的员工福利制度。企业年金与法定强制的社会基本养老保险和个人商业储蓄养老保险共同构成了我国养老保险制度体系的“三大支柱”。从宏观角度讲,企业年金既不同于基本养老保险,也不同于商业性的人寿保险,实质上是对法定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一种补充,直接目的虽然是为了激励员工的劳动积极性,但客观上会提高劳动者的退休养老金水平。从微观角度讲,企业年金一般被企业视为人力资源管理战略的有机组成部分,作为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中的薪酬管理或员工福利管理项目,是企业为了吸引、留住员工长期为企业服务和提高劳动生产率,向员工提供的一笔退休金。
一、我国企业年金的发展及其特点
我国企业年金的出现,始于20 世纪90 年代初期。一些行业为了更好地保障企业员工退休后的生活,率先探索和建立起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制度,这是企业年金的源头。20xx 年12 月,国务院颁布《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的试点方案》,提出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决定20xx 年在辽宁省首先试点,首次将企业补充养老保险更名为“企业年金”,并明确企业年金举办单位可以享受税前列支的税收优惠政策,即企业缴费在工资总额4%以内的部分可以从成本中列支。同时,该方案还规定,企业年金基金实行市场化管理和运营。
20xx 年是我国企业年金发展的一个重要年份,为逐步建立多层次的养老保险制度,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国家主管部门发布了多项有关企业年金的规章,对企业年金的建立与运行进行相应的规范。20xx 年1 月6 日,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公布了《企业年金试行办法》;同年2 月23 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会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公布了《企业年金基金管理办法》。上述两部规章都是自20xx 年5 月1 日起施行,对企业年金的建立、运行及管理进行了规范。20xx 年12 月31 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公布了《企业年金基金管理机构资格认定暂行办法》,自20xx 年3 月1 日起施行,该规章对企业年金基金管理机构资格认定的程序、标准等进行了规范。
对于企业年金的所有者———员工个人来说,企业年金属于私人经济范畴,是一种私人性质的产品。一般来说,企业年金基金在经营中独立于举办单位的资金和业务,即使举办单位破产,员工仍然可以领到企业年金。因此,企业年金是以民间储蓄为基础的私人养老金。企业年金制度与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相比,主要存在以下五个方面的不同点:
1. 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一般是政府强制实施的、统一的养老金计划,管理机构的经费纳入财政预算,由政府统一安排,政府机构进行管理。企业年金计划一般由企业自愿决定是否建立,并利用市场机制来自主选择合适的管理和运营模式,弹性较大,灵活性较强。
2.养老金是公共产品,而企业年金属于私人产品,因此政府对企业年金一般不直接承担责任。政府对企业年金的作用主要表现在推动立法、税收政策和适度监督管理等方面。
3.基本养老保险筹资模式一般采取现收现付制,通过代际赡养来提供养老保障。企业年金则大多采取完全积累制(法国是唯一的例外,采用全国统筹、现收现付的强制性企业年金计划),实行个人保障,以个人账户方式记载每个员工企业年金的企业缴费、个人缴费以及投资收益、利息等全部资产。企业年金个人账户全部资产归员工个人所有,不能调剂使用。
4.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由政府机构管理和运营,保值增值的.手段通常是银行储蓄和购买国债,同时也可以投向证券市场,但确保安全性为第一原则。企业年金主要是通过资本市场如各种金融机构来运作,投资手段更加多样化,更加注重基金的投资收益率。
5. 基本养老保险强调社会公平原则,收入再分配的色彩突出。企业年金更注重效率原则,在企业内部人力资源战略中是具有长期激励和保障功能的福利手段。
二、企业年金制度的长期激励和保障功能
企业年金是企业在基本养老保险之外为企业员工设立的一项福利制度,目的在于提高退休员工的生活水平,满足人们对较高层次生活水平的追求。企业年金可以起到增加企业凝聚力、提高劳动生产率、实现长期激励和保障的功能,因此,企业年金一般被视为员工福利计划的一部分,组成企业员工的薪酬体系,属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范畴。目前我国的企业年金总量超过1.5万亿元人民币。越来越多的企业已经对企业年金的实施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在这种情况下,如何能够将企业年金制度的发展同企业人力资源战略有机地结合、发挥出企业年金制度的激励功能,成为我国企业年金制度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建立企业年金制度的初衷是鼓励熟练工人继续为企业忠实地服务,解除将要退休的老员工工作能力下降的后顾之忧。企业年金制度在我国的快速发展,说明企业年金与企业发展存在密切的关系,获得了企业管理者的高度重视,已经成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1.补充基本养老保险,提高劳动者的退休待遇。对于国家来讲,企业年金有利于分散养老保障责任,适应人口老龄化的需要,因为企业年金计划的建立使降低国家基本养老金替代率具有了可能,对于个人则分散了老年收入的风险,也提高了退休保障的水平。在工业化国家,企业年金的目标替代率一般为20%~30%,与公共养老金合计可达到60%~70%的总替代率水平。在我国,按照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总体方案设计,劳动者退休后的收入保障将主要来自三个方面:(1)法定的基本养老保险;(2)企业年金;(3)个人储蓄性保险(如商业性人寿保险或储蓄等)。因此,企业年金是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重要补充。
2.促进资本市场和劳动力市场的完善,有利于改善企业与员工的关系。企业年金属于完全积累型福利机制,并采取个人账户制,每个人的企业年金账户存续期均长达数十年,因此企业年金在抑制消费基金的膨胀、提高国民储蓄率的同时,又能够形成可以用于长期投资的资本,这笔资本一旦进入资本市场必然会衍生长期投资和高收益的金融工具。此外,企业年金的本质是员工工资收入的延期支付,工资和企业年金的相互作用可以促进按劳分配和减少员工不辞而别或故意违反劳动合同的现象,企业年金的实施又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工会等组织的发展,从而对劳动力市场的良性发展和改善企业与员工的关系具有促进作用。
3. 企业年金为企业提供了一种新的可供采用的收益分配形式。在企业员工的收益分配中,工资收入、奖金收入以及津贴等均属于现期或即期分配范畴,而企业年金属于延期分配范畴。由于多数员工尤其是中老年员工会关心自己未来的长远利益,年龄越大越看重退休后的收入保障。因此,企业还需要有为员工长远利益着想的收益分配机制,企业年金恰好提供了这样一种有效工具。
4. 企业年金是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增强企业凝聚力的重要手段。一般而言,福利越好的企业对劳动者越具有吸引力和凝聚力。企业年金按照效率、激励原则建立,工资收入高、工作年限长的员工可以积累更多的养老金,这样就有利于树立员工长期服务的意识。同时,企业年金是企业自主创立的,通过企业年金的实施,可以将企业和员工的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使员工真正产生归属感,其工作热情和工作效率也会不断提高。
5. 企业年金的运营还会给员工带来丰厚的经济回报。企业年金基金在个人账户的积累和储蓄过程中,都要进行投资经营,以获得较高收益。与员工相比,企业在金融方面具有管理运营优势,尤其是当这种投资由专业化的投资机构进行时,其安全性与收益性都会较高,这显然是普通员工个人很难做到的。因此,由企业通过市场运作的方式对企业年金进行投资运营,可以使员工获得更为丰厚的收益回报。
三、充分发挥企业年金制度的人力资源管理功能
企业年金制度作为一项人力资源管理措施,对增加员工的凝聚力、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有着深远的影响。在当前形势下,要充分发挥企业年金的福利特点,实现其长期激励和保障的人力资源管理功能,就有必要对企业年金制度的认识观念、设计理念和管理制度等方面进行分析探讨。
1.在建立企业年金的认识上,企业和员工都要转变观念,树立长期发展意识。我国一些企业过分依赖于员工的短期性或物质性福利,认为花费大量人力物力建立企业年金制度会增加企业的管理成本。同时,我国企业员工的自我保障意识不强,对企业年金制度缺乏认同。这就需要企业和员工充分认识企业年金的福利特点。事实上,由于企业年金的资金来源主要是企业缴费,企业年金在本质上是企业薪酬分配方案,对企业年金开始建立阶段有可能会增加成本。但是企业年金较多地反映了企业和员工的需求以及企业文化的特征,使得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可以更好地配合企业的发展,提高企业竞争力。如果企业实行年金制是从人力资源投资的角度去理解,实施过程中与人力资源战略很好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其长期激励和保障的作用,这种投入就会产生效益。作为宏观指导者的国家,需要从政策层面上提供激励措施来支持企业年金的发展,使企业和员工都能够从企业年金的设立中得到实惠。同时,也要在员工中加大对企业年金制度的宣传力度,加快相关法律条文的制定,使企业年金制度的建立既成为公共养老保障的重要补充,也成为企业人力资源战略的重要实施手段,从而推动我国企业年金的发展。
2.企业年金制度的设计理念必须体现两个原则:(1)要反映企业年金制度作为福利项目的本质。企业年金在缴费形式、经办机构、保障待遇水平及政府责任方面都与社会保险截然不同,是企业自身实施的福利项目。因此,企业年金的设计应当追求灵活性和针对性,将年金作用的发挥与员工的需求紧密地结合起来,使企业年金的长期激励和保障功能更加明显。在我国,建立企业年金制度的企业通常是经济实力较强的国有企业、垄断企业、小企业一般未考虑建立企业年金计划。(2)企业年金的设计要与企业文化和人力资源管理目标挂钩。从赫茨博格的双因素理论出发分析,企业年金制度是同时具有保障和激励双重功能的福利制度,能够稳定员工队伍和激励员工。我国企业管理者需要在明确现代企业制度、理解企业文化的基础上,从人力资源管理战略角度出发,找出最适合自身企业的年金设计方案。
3.在企业年金的管理上要确保制度的内部公平性。企业年金
作为企业的福利制度,要发挥激励功能,就有必要按照员工工龄、等级、知识水平、生产贡献等客观存在的差距给予员工不同的年金权益。在打破传统的薪酬平均主义的基础上,反对年金制度受益的不公平,防止企业年金管理歧视现象的出现。当前,在我国一些企业中,企业年金的管理不够规范,漏洞比较多,使得借企业年金制度寻租成为可能,企业管理者利用决策权将企业年金变成提高自己收入的工具,拉大与普通员工的收入差距,造成企业年金分配上的不公平,这就导致企业内部的矛盾,降低劳动生产率,无疑也弱化了企业年金的人力资源管理功能。国家作为企业年金制度的最终监督者,要对企业的行为进行相应监管,同时,制定相关的年金管理办法和条例,规范企业的制度运作。此外,在企业年金制度管理中,要加大员工的发言权,增强工会的力量,完善企业内部谈判机制,使员工参与到企业年金的管理中来。要确保企业年金基金的安全,保障员工的合法权益。
由于企业年金的发展不仅需要相应的立法规范和政策支持(特别是税收政策的支持),还需要有健全的资本市场,以及合格的专业管理人才和投资机构等,而公共养老保险的定型与成熟则是企业年金发展的必要条件。在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尚未完全成熟的条件下,以及其他因素的制约下,尽管国家主管部门已经出台了相关政策,但我国的企业年金仍处于初期阶段,发展速度比较缓慢,在机制设计和制度运行中也存在许多问题,亟待在实践中研究解决。
【人力资源管理论文】相关文章:
人力资源管理的论文05-20
人力资源管理分析论文04-01
写人力资源管理的论文10-08
人力资源管理的相关论文10-08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论文09-30
浅析人力资源管理的论文10-08
(通用)人力资源管理的论文05-21
人力资源管理的论文[精华]05-22
基层人力资源管理的论文0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