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社科英语毕业论文

文化差异在文学翻译中的重要性研究

时间:2022-10-01 01:02:07 人文社科英语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文化差异在文学翻译中的重要性研究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文化差异在文学翻译中的重要性研究的论文,欢迎各位人文社科毕业的同学借鉴哦!

文化差异在文学翻译中的重要性研究

  摘 要: 翻译是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的转换。由于两种语言所处的地理位置、政治、历史、经济、生活方式等不同造成的文化认知差异,翻译在这种语言转换实践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不了解这种文化认知的差异,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就很容易因两种语言的文化差异产生误译。本文从文化认知对翻译的各种影响出发,对文化认知在文学翻译中的重要性进行探讨和研究。

  关键词: 翻译 文化认知 文化差异

  一、语言、翻译与文化的关系

  语言与认知存在着紧密的关系。语言是用来构建和交流意义的,是了解人类思维的窗口(Fauconnier, 1999)。语言是人类智慧的表现,体现着人类对世界的认识。不同地域的人类,由于所处的地理环境和社会环境不同,对世界的认识不尽相同。这种对世界认识的差异,则会以语言作为媒介表现出来。翻译不仅涉及两种不同的语言,更涉及两种不同的文化。翻译是将一种语言所承载的意义转换为另一种语言的跨语言、跨文化活动。翻译的表象是语言符号之间的转换,然而其本质却是两种不同文化之间认知的转换。准确又具有欣赏价值的译文,不仅仅是不同语言之间的转换,更是不同文化的交流,是一种跨文化的沟通。所以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一定要深入了解译文的源文化,以及受众读者的文化背景和认知能力。

  二、文化认知在翻译中的重要性

  文化是人类意识的产物。研究对外汉语教学的赵贤州先生(1996)认为:跨文化交际之所以成为可能,是因为人类享有某些共通的文化信息;而跨文化交际之所以产生某些偏差,是因为双方不能共享另一些有差异的文化信息。译者在开始一个译者的职责之前,首先应作为一个读者,正确地理解原文所承载的文化信息。翻译不仅仅是两种语言在形式上的转换,更包括两种文化在交流中的相似性和兼容性。刘宓庆先生(1999)认为:文化的可译性是由认识的同一性及语义系统的同构原理和人类思维形式的同一性原理决定的。但除了同一性之外,文化间的差异性也不容小觑。因此,译者在翻译时要采用一些方法和技巧,最大限度地传递译文中所包含的文化信息。

  1.文化认知造成的语义差异

  由于译者和作者来自不同的文化领域,彼此身上都承载着各自民族文化的历史、政治和经济形态。母语的文化特征多多少少会影响跨文化语言交际,因此,如果译者本身没有强烈的跨文化意识,不深入地了解作者所处的文化,那么就很容易造成对译文的误读和误译。

  中国文化受佛教的影响很大。“龙”这种生物,就是佛教宗教背景下的产物。“龙”在中国人心目中是吉祥神圣之物,形似蛇,有爪,身披鳞片,头顶双角,能浮于云端,吞云吐雨,是皇权的象征,代表了至高无上的权力与尊贵。在古代,“龙”是皇帝的象征,古代的皇帝身着“龙袍”,把自己称作“真龙天子”。中国人把自己称为“龙的传人”,把对子女的期望描述成“望子成龙”。巧妙的是,在西方国家,也存在“龙”这种传说中的生物。西方的“龙”在英语中叫“dragon”, 和中国“龙”是同一个词。然而在西方文化中,这种在东方神秘尊贵的生物被描绘成有翼、有巨爪鳞片、会喷火的巨大的蛇形怪物。其脾气凶恶暴躁,是传说中的怪兽,也是罪恶的象征。两种“龙”,虽然长相相似、名称相同,但两种文化中所代表的意义却一褒一贬、截然不同。

  例如,“这个企业在该产业中起龙头作用。”这句话如果翻译成“This cooperation is playing the dragon head role in that industry.”则是不恰当的。因为在西方,“dragon”扮演的是邪恶的角色。正确的译法应为:“This cooperation is playing a leading role in that industry.” 又如,撒切尔夫人在保守党年会上发言时曾说:“... but we have other dragons to kill.”这里的“dragon”代表西方恶龙,应译为“……我们还有很多的困难需要克服。”,这里如果理解成东方神秘高贵的“龙”,就会造成误解,甚至是误会。

  在中国,我们把怕老婆的丈夫戏称为“妻管严”,这个词和“气管炎”谐音,所以有时开玩笑时我们会说:“这个人有气管炎。”如果这个时候我们把这句话译为“He has rachitic.”,那么外国宾客就会以为这个男人得了“气管炎”这种病。由于译者没有准确把握原文的文化,因此造成这种误译的产生。我们在翻译这句话时应该体现源文化中的隐含意义,那就是 “怕老婆”。因此,上句应该译为“He is a hen-pecked man.”

  在以上两个例子中,虽然词汇相同,但词义却千差万别。译者在翻译时,要倍加注意,强化跨文化意识,避免误译的产生。

  2.文化缺省

  不同语言文化之间会有文化现象的不一致和文化缺省。文化缺省是指原文中所含的文化信息在译文的文化中没有相应的“对应语”来表达。这一语言现象与两种不同的社会的风俗习惯和社会构架有关。雨果曾说:“翻译如以宽颈瓶中水灌注在狭颈瓶中,傍倾而流失者必多。”(毛荣贵,2001:250)译者应尊重两种语言各自的文化,采用合理的手段,弥补文化缺省,达到促进文化交流的目的。

  比如,中国传统文化中阴阳八卦的“阴”“阳”,分别被音译为yin, yang。Yin 和 yang 在词典中被分别注释为 “yin, the feminine or negative principle in nature; yang, the masculine or positive principle in nature”,即使如此,由于英语中没有“五行八卦”这一概念,即使有了注释,对于有些英语母语的读者来说也仍然很难理解。

  再比如,中国古代的“梅、兰、竹、菊”被誉为花中“四君子”,这是古代诗人根据这些植物的外貌和开花特性,发挥了自己的想象能力,进而引申成了君子的某些高贵品性。因此,这些植物被称为“花中君子”。在西方,它们并没有任何特殊的意义。  中国有个习语叫“三个臭皮匠,抵个诸葛亮”。“诸葛亮”是中国有名的聪明人,是三国时期刘备的军师。而“皮匠”这个职业是由于其发音和“诸葛亮”谐音相似,才被拿出来补全句子结构的。这句话的原意是指众人的智慧远超过一个人的智慧。但西方人并不知道“诸葛亮”是谁,也不明白为什么会拿“皮匠 cobbler”和“诸葛亮”相比。对于这句话,正确的处理方式是避开文化认知中的信息缺失,直接根据句意翻译,应译为“Two heads are better than one.”

  正如“诸葛亮”代表智慧一样,有些人物因为太过出名并且有自己独特的特点,我们常用他们的名字来指代某种性格或含义,英语中也是如此。例如,“I am not Hamlet.”。这里的“Hamlet”是莎士比亚笔下的一个人物,是丹麦王的儿子。然而有一天丹麦王的鬼魂来找他,告诉他自己是被当今国王,哈姆雷特的叔叔害死,要他为自己复仇。哈姆雷特一方面对父亲之死产生怀疑,一方面又担忧是魔鬼意图蛊惑他,犹豫不决,左右为难,最终为了避免叔叔的怀疑,开始装疯卖傻。现在用“Hamlet”这个名字代表犹豫不决、优柔寡断的人。由于中国文化中没有 “哈姆雷特”这个人物,因此,这里翻译成“我不是哈姆雷特”是不恰当的,也不利于目标读者理解句义。如果根据涵义译为“我不是一个优柔寡断的人”更合适。

  由上可知,文学典故和文化形式的不同,必然会产生许多的文化缺省,为目标读者的阅读和理解制造障碍。跨文化译者在翻译时,应该注重其意,对形式上的不同做适当的取舍,才能达到准确传递信息的目的。

  三、结语

  翻译既是语言之间的沟通,又是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文化认知的差异对翻译实践至关重要,会对翻译实践造成巨大的影响。因此,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作为连接两种文化的桥梁和纽带,要提高自身对文化的感知和对两种语言的运用能力,努力准确传递原文信息,实现译文在两种文化认知中最大限度的自然转换。

  参考文献:

  [1]Fauconnier,Giles.Introduction to Methods and Generalizations,in T. Jansen and G. Redeker [eds.] Cognitive Linguistics: Foundations,Scope and Methodology,The Hague:Mouton De Gruyter,1999.

  [2]贾立伟.翻译中的文化缺省透视[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2008 5(10):345.

  [3]刘宓庆.当代翻译理论[M].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9.

  [4]毛荣贵.英译汉技巧新编[M].北京:外文出版社,2001.

  [5]赵贤州等.对外汉语教学通论[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

【文化差异在文学翻译中的重要性研究】相关文章:

对英美文学作品翻译中的不对等性研究论文10-13

古代文学翻译美学研究论文10-08

文化差异对英美文学的影响10-06

文学的重要性02-21

研究中西文化差异视角下茶叶翻译策略论文10-09

国外求职面试中的文化差异10-26

体育教育的跨文化差异研究论文10-09

浅议文学翻译中汉语模糊美的磨蚀与补偿10-08

英美文学中黑色幽默研究论文10-09

论文学翻译中的语言变异及其文体效果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