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布依族的礼仪习俗文化
布依族的人们在习俗上有着怎样的风俗的呢,在饮食上的食俗还有一些生活中的禁忌又有着怎样的民俗,对此布依族的民俗文化到底是怎样的呢?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别具情趣的布依族婚俗
布依族是个古老的民族,生息在安龙县境内,其历史悠久,文化灿烂。
因此,在布依族社会中,还保留着富有民族特色、积极健康的节日、风俗、曰惯。
尤其是其婚姻的缔结,更是别具情趣。
“浪哨”系布依语,即恋爱之意。
青年男女浪哨的主要方式是唱歌,通过唱歌来互相认识,互相了解,建立感情,进而选择情投意合的伴侣。
这样的歌就叫“浪咱歌”有些地区又叫“万由”。
“万”即歌的意思,“由”是情人的意思。
因此,一般把“浪哨歌”和“万由”译为“情歌”。
浪哨歌有初识、试探、赞美、蜜恋、起誓、相念、送郎、苦情、逃婚等九类。
男女初次会面,就唱《初识》歌,如“初来唱歌脸皮薄,好比拉牛下陡坡,心跳就像雷打鼓,脸上犹如染红药。
双方认识后,就互相探明对方的情况,即唱《试探》 歌:“出门就见映山红,花多叶少开得浓,心想伸手摘一朵,不知妹心同不同?”
互相摸底后,双方情投意合,就从心底发出赞美对方的《赞美》歌:“枝上的玫瑰,朵朵开得美,迎着五彩朝霞,花瓣上还带着露水,寨上的姑娘,赛过朵朵玫瑰,讲话像唱歌,唱起歌来惹得奇心醉。
经过互相赞美,双方的感情又深了一层,都沉浸在甜蜜的恋爱生活中,就唱起《蜜恋》歌:“我在灯下纺棉线,棉线老是断、莫去怪线断,只怪自家心里烦、莫怪心头烦,只怪楼下月琴叮咚弹、背时月琴呀,声声把我唤。
为巩固忠贞的爱情,双方立下了金玉誓言,就唱《起誓》歌:“生不丢来死不丢,挖舵泥巴捏小牛,小牛放在田坎上,哪年吃草哪年丢。
青年男女的浪哨活动,一般是在节日、赶场的日子进行,平时各自在家进行农事,若久不见面,就唱《相念》歌:“想念情妹呀,心神不定昏沉沉,
走路常常踩进水出里,在家常常碰板凳,错把小鸡当鸭唤,错把石磨当饭颧;像被箭射中的山鹰,周身瘫软没精神。
在浪哨活动中,多半是后生主动到姑娘寨上约会,分别时姑娘唱《送郎》歌:“送郎送到茅草湾,风吹茅草四匹翻,茅草翻来又翻去,犹如刀割妹心肝。
青年男女多由父母包办婚姻,往往使有情人不能结为良缘,被迫与陌生人成亲,受尽苦处就唱《苦情》歌:“园星的青菜没有长高,就被摘去煮吃了;林中的笋子没有成竹,就被砍去作船篙……”
青年男女在达不到婚姻自由时,即双双相约外逃,就唱《逃婚》歌:“快把干粮放进褡裢里,我们一起逃到远方去……只要我俩得做夫妻,纵然一死也甘心。
青年男女的浪哨活动,有在家中进行的,即后生和姑娘们各分为一边,围着火塘,互相对唱,一边一首,“见子打子”,即景生情,随编随唱,不能“翻豆杆”(即不准重复),往往要唱通宵。
主人家不仅要供应充足的青钢柴火,还要供应夜宵,如二块粑、糯米饭等。
也有在寨边或路旁进行的,那是一对对青年男女对白或对唱,声音柔和,娓娓动听。
热恋中,要互赠“信物”。
后生送姑娘一条毛巾,姑娘送后生一双白毛底青布鞋,鞋底纳的是葵花路,毛底边上锁“狗牙绊”,非常精致,以显示姑娘的手艺。
在蜜恋到决心争取成夫妻时,就互相“丢聘”,即互送一两件自己穿过一次的衣服作把凭,不准谁反悔,若双方父母同意,男方即可请媒到女家说亲;要是父母阻拦,就双双逃婚他乡。
在浪哨中,男女青年往往用木叶声来约会和传递情思,也有的用姊妹萧,有的用月琴。
因此,木叶、姊妹萧、月琴,成了他们不可缺少的乐器和媒介。
在一群后生和一群姑娘初次见面时,双方各选派一个代表到一旁去“协商”,安排男方的谁与女方的谁作一对浪哨情侣的事宜。
代表安排妥后,就一双双约到一旁去浪哨。
情投意合的,今后长久浪哨,不再用代表安排;不合心意的,双方只摆上几句闲白,唱几首一般的歌就各自散了,今后也不再约会。
浪哨过程中,还有甩糠包的习俗,姑娘们“用衫巾编为小圆球如瓜,谓之花球,视所欢者掷之”。
就是女方拿着五颜六色的糠包(有的又叫花包),站在一排,向站在对面10公尺远近的后生们甩去。
哪个后生接到姑娘甩来的糠包,就和她结成一对浪哨伴侣。
有些早就有心的男女,女方甩糠包时,就有意地专甩给她所喜爱的那个男子。
浪哨,既是布依族青年男女选择伴侣的一种社交形式,也是他们一种传统的娱乐活动。
它与汉族同胞的恋爱既相似又不相同。
布依族青年男女过去只有浪哨自由,却没有婚姻自由,婚姻由父母作主。
所谓作主,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双方父母对双方男女都看中了,不管年轻人同不同意,男家就请媒到女家提亲。
这是纯粹的作主。
一种是青年男女双方通过浪哨互相建立感情以后,后生就要求父母请媒到女家提亲,这是半自由或半作主。
男家请媒到女家提亲,必须是两个媒人,两男两女均可,这就是所谓的“双媒”。
媒人第一次到女家,带3-5斤蔗糖。
女家父母明知媒人来提亲,却故意说道:“今天不晓得刮的是哪样仙风哟?把你们吹到我家来了。
是过路呢,还是来串寨?”媒人回答:“你家有枝桔子花(有讲桃花、李花、梨花的),经得风,熬得而。
某家请我们来向你老人家讨这枝桔花去栽在他家园里,让花开得更香,结出甜果。
问答以后,女家就招待媒人酒饭。
若女家父母喜欢这门亲事,在媒人临走时就说:“我家这枝桔秧还嫩,等多培植几天再说吧。
这是暗示媒人过几天再来。
若女家父母讲:“等多培植几个月再说吧。
那就是暗示媒人过几个月再来。
媒人带来的这几斤蔗糖,不能轻易动用,要等媒人三回五转地来求亲以后,女家才把糖分给家族中的人吃。
这就叫“吃走路糖”,这门亲事算打开了大门。
为什么“走路糖”要如此三回五转呢?因为往返求亲的次数越多,越显示自己的女儿金贵。
女家吃了男家第一次提亲的“走路糖”后,隔两三个月男家就托原煤带“好糖”到女家迸一步“订约”。
这次带的“好糖”是3-5斤点心,1壶酒,3-5斤猪肉。
同时要看女家有几家亲族,还得另带几包蔗糖(每包2斤)给所有亲族每家一包。
在这以前,女家虽然吃了“走路糖”,若发现男家或男方有不合意处,可以反悔,取消这门亲事,但不需诉讼官司,只是男家媒人带“好糖”来到时说:“亲家,我们是水打烂木材,去了又转来。
你家这枝桔花我们扳定啦。
之后,女方父母就说:“我家这枝嫩桔秧不能扳喽,因他家水土不合栽不成。
这样,媒人不再说什么,吃完饭,把“好糖”如数带回男家交割了事。
同样,男家若发现女家或女方有什么不如意处,就托原煤到女家说:“你家桔花大金贵,他家土瘦不敢扳去栽了。
这样就算自动解除了婚约。
当然,上述这种情况是极个别的。
若双方都无异议,女家就收下男家媒人带来的“好糖”,并办酒席请族中人来陪媒人吃饭。
席间,媒人祝福道:“喝了订亲酒,主家年年有;吃了双喜肉,主家万年福。
主家立即又斟上一碗酒,边递给媒人边说:“再敬一碗酒,这条大路你们修。
讲完,又夹起两片肉说:“再敬两片肉,这座红桥你们筑。
如是互相祝福,给酒席增添不少乐趣。
媒人回程时,女方要送男方一双葵花路白毛底的青布鞋作还礼。
吃了“好糖”,这门亲事就算打开了第二道门。
“吃鸡酒”吃了“好糖”以后,隔半年或一年,男家准备接媳妇过门以前,要请族中4-6个中年男子带两捆蔗糖(每捆20斤左右);1只大公鸡;1坛米酒;8-9斤猪肉;糯米粑若干包(送女家亲族一家一包,每包10个,每个有碗口大小);
“礼金”若干元,作女家备办陪嫁的铺笼帐盖、衣着和家具之费;“礼猪”若干元,给女家买小猪喂,待完婚时杀猪办酒席;背带钱若干元,作为以后媳妇生孩子时,娘家缝1-2条背带(背扇)送去吃月米酒的费用;针线钱若干元,给女方做嫁妆时买钢针丝线的用费。
以及香、烛、爆竹等,前往女家“吃鸡酒”(汉族叫“烧香”)。
代表男方家来“吃鸡酒”的这4-6人中有1个是“带队”人。
到了女家,带队人指着鸡和酒说:“我们在半路上提到一只小斑鸠,瘦得很,实在不成敬意,请亲家收下吧!我们还在山脚凉水井里背来一坛清水,拿给亲家解口渴。
女家接过礼物也说:“多谢你们带来了凤凰,大家都吉祥;多谢你们带来了仙家酒,一开坛口香满寨子头。
接着,女家就将男家带来的酒肉办席请亲族中的人吃。
这天,女方的舅家一定要到场,吃饭时要坐上席,受用鸡头,以示得到尊重。
带队人在敬鸡头时说道:“有勇爷家的谷子,才剥出这颗好白米(指姑娘),舅爷的功劳大,这个凤头该敬你。
在酒席吃到一午时,带队人就将“礼金”、“礼猪”、背带钱、针线钱等项当众点交女家,并谦逊地说:“这是一点点杂草,是拿来裹鱼的(意即送的礼金少,以后女家陪嫁多),实在害羞锣。
女家也谦虚地说:“亲家家太花费了,拿这么多礼信来,可买山,可买海,只怕二天我们陪嫁不好,莫要见笑呀。
在吃“鸡酒”的同时,男方要把择定完婚的吉日事先用红纸写好,名日“期单”,由带队人在酒席上当众交给女家(也有个别是在吃了鸡酒以后三个月或半年才送期单的),以便女家早作准备。
从“吃鸡酒”到完婚的时间距离,一般在10个月以上,有的是1一2年。
接了期单以后,女家要用红纸写下该女子的年庚八字,加上1包盐,l两茶叶,1升米,1碗黄豆,名曰:“盐茶米豆”,一起交给带队人带回男家。
这“盐茶米豆”是取“永远相爱,朴实纯贞,荣华富贵,勤劳发家”之意。
吃完“鸡酒”,男方代表回程时,女方要把自己编织的两丈土布,和自己精心制作的1-2双葵花路白毛底青布鞋,交由代表送给男方,以作还礼。
有的丈母娘还将自己的“私房”银圆1~2枚交男方代表送给女婿,以示对女婿的疼爱。
吃了“鸡酒”以后,就算打开了最后一道大门,这门亲事才算完全成功,只等把媳妇接过门了。
“迎亲”从接到期单时起,将要结婚的女子就很少参加做活,大部分时间在家纺纱织布,挑花绣朵,备办嫁妆。
父母也得同时备办家具、铺笼帐盖和衣物。
做家具和裁剪均要择吉日,才能动斧下剪。
动斧下剪那天(不是同一天),全寨均不得推磨舂碓,以免把当事人家的福禧“推丢”、“舂跑”。
婚期到了,成亲的头一天,男家要请两个能说会道又会办事的中年男子,名日“押礼”,和两个未婚女子,名曰“莎署”(布依语,即“女接亲”),
以及若干青年后生,带着米酒、猪肉、糍粑、蔗糖、点心、水果、伞、琐呐队和有关“礼信”,这些礼信是酬谢帮新娘梳头、背新娘出门或上轿和感谢厨师的红包",每包1-2元,一路浩浩荡荡到女家迎亲。
迎亲队伍到女家寨门时,琐呐队吹“进寨调”。
到女家朝门时,押礼人要抛出10个粑粑,让围观的寨邻和亲友们戏抢,谁抢到谁就得到吉祥,若是后生或姑娘抢到,他(她)一定会找到好伴侣。
这时,新娘的女伴们就从四面八方冷不防地向押礼大及接亲的后生们泼来清水,意思是说:“你们要来把我们的伙伴接去了,让一群鸟失了一个伴,实在寒心,现在泼你们几瓢清水,
看你们会不会寒心?”实际上这是一种嬉戏,姑娘们借此机会与迎亲的后生们结交认识,以后好对歌浪哨。
这时,琐呐要吹“进门调”。
真是一片欢乐景象,喜满全寨。
迎亲队伍到女家后,由押礼人把酒肉果品放在女家事先准备好摆在堂屋中间的八仙桌上,燃烛烧香,敬供女家的祖宗,然后鸣放爆竹。
接着,押礼人当面把梳头、背出门、谢厨等“礼信”交与女家后,再把10个糍粑、一方猪肉(3斤左右)交给新娘的女伴们,作为她们陪新娘吃最后一餐“分别饭”之用。
这时,新娘的女伴们要“刁难”一下押礼人,考考他们的才华,故意不接糍粑和猪肉,说:“粑粑白生生,圆圆像银镜,我们口福浅,只怕难得吞。
”押礼人就说:“我们那地方,全是山 ,糯米舂不白,难打好糍粑,你们莫嫌弃,高抬贵手快收下。
”如此盘来答去,嬉闹以资助乐。
当晚,迎亲的后生们就分开,三五成群地与新娘寨里或来吃喜酒的姑娘们对歌、浪哨。
正是:“一对青年男女完婚,几多青年男女订情”,别有一番情趣。
到了深夜11时左右,押礼人要用雄鸡、刀头(猪肉)、酒礼敬供女家祖宗“吃夜宵”,押礼人边烧香边说道:“有根才有树,有笋才有竹,儿女办喜事,幸福不忘祖,祖宗吃下酒,保佑儿女永幸福。
”敬过祖宗,押礼人要分别登门去请第二天送新娘的“送亲客”们(三男三女)来吃夜宵,预酬明天远送新娘之劳。
这天(或早一两天),新娘就由女伴门用棉线把额上的汗毛绞光(未婚女子不能绞汗毛)。
第二天清早,押礼人又用雄鸡、刀头、酒礼敬供女家祖宗,然后,女家用斗装一斗谷子放在堂屋中央,耳边放一张凳子。
这时,新娘由女伴们梳妆停当,用毛巾蒙脸开始哭泣,接着由送亲女子扶到耳边凳上坐下,两脚踩在斗沿上,待鸣放爆竹后,即由新娘的一个未婚弟弟背着出门或上轿(若无亲弟,可在亲族中找一个堂弟。
七八岁的弟弟亦可,不一定真背新娘,扶一下也算数)。
新娘出了朝门,必须停止失声,以免把喜“哭跑”。
从新娘开始哭泣时起,琐呐就吹“离别调”:“我去锣妈,我走哆娘,我走了以后,时时想家乡。
”出了朝门就吹“出门调”,出了寨子就吹一般的“过路调”。
其他迎亲的后生,吃了早餐就抬着家具、嫁妆,随着新娘和送亲客一路浩浩荡荡到男家。
女家要在亲族中请一对有儿有女的夫妇(新娘的叔婶或兄嫂辈),以及未婚男女各2人,女的名曰“莎送”,一共6人(即前面说的三男三女,名曰“六送亲”,系女家在接到期单时就找好了的),随着新娘及迎亲队伍一起到男家。
新娘到了男家门口,由迎亲的两个小姑娘扶着跨过男家事先准备好烧着的一堆冬青树枝,以示驱赶一路上“跟来”的邪恶。
然后再跨过一只马鞍,以示今后夫妻做活勤快,生活美好。
最后才进到男家堂屋与新郎“男左女右”磕头拜堂,先向神拿拜祖宗,再向门外拜天地(夫妻不互拜),就进入洞房。
拜堂时用竹席和被子垫跪,席下放有硬币数十枚,取“荣华富贵”之意。
爆竹响过,拜堂完毕,唢呐吹奏“喜盈门”曲调,围观的孩子们就戏抢席下的硬币,以抢得者为吉祥。
新娘入洞房后,由送亲的三个女性和男家请来的两个中年妇女以及两个迎亲的姑娘陪着共同进餐。
这天,男家办酒席宴请亲友乡邻,十分热闹。
晚上8点左右,陪伴新娘的妇女们要避开一两个时辰,让青年后生们来“闹新房”。
二早上,新娘带着许多新毛由,端水给男家的舅公舅爷们洗脸,每人得一张毛巾。
得毛由者,要送1-3元钱给新娘作酬谢,有讲面子的,要送5-10元。
另外,陪嫁的嫁妆中,有新娘做的布鞋和编织的土布,也要酬谢新娘,少的5元,多者10元以上。
这天中午饭时,新娘要给所有入席者添饭,以示敬意。
饭后,新娘和送亲的人们一道返回娘家,谓之“回门”。
男家要拿1壶酒,1方猪肉(4斤左右),10个糍粑,给新娘带回去酬谢父母。
布依族婚俗
戴过“假壳”始为妻
贵州镇宁扁担山一带的布依族妇女婚后只在夫家住两三天,不与丈夫同居就回娘家了。
这种习俗称“不落夫家”。
须过一二年甚至二三年以后经过戴“假壳”后,再开始坐夫家。
“假壳”是一种形似簸箕的女帽,以竹壳为架,用青布包扎制成。
一般是婚后两三年的妇女才戴这种帽子,并须经过一场斗争。
每年的八九月或次年的四月间,男家的母亲、嫂嫂或亲戚中的两个女子,携带一只鸡一顶“假壳”帽,悄悄地溜到新娘家里,躲藏起来,乘新娘不备,突然把新娘搂住,强解其发,给戴上“假壳”,如没有解开其发,须改日重戴。
新娘被戴上“假壳”以后的两三天内,坐在家里,闭门不出,还要痛哭一场,叫做“哭假壳”。
新娘被戴上“假壳”便意味着在娘家生活的结束,到夫家过正常的夫妻生活。
布依族食俗
布依族主要聚居在中国西南地区贵州省一带。
其余散居于云南、四川、广西等省。
布依族以农业为主,种植水稻的历史较为悠久。
布依人闲时每日两餐,忙时三餐。
以大米、玉米为主食,小麦、高粱、薯芋和豆类为辅。
多以木罐、鼎罐炊饭,有焖饭、二合饭(大米掺玉米)、苞谷粑、米线、饵块、豌豆粉、米凉糕等花色品种。
其中,糯米制的汤圆、花饭和芝麻油团粑最为知名,多用于祭祖或宴客。
他们的肉食主要来自家畜和家禽,还爱捕食松鼠、竹鼠和竹虫。
烹调方法多为烧、煮、爆、炸、腌、冻,一般不吃生食。
布依人酷嗜狗肉,有"肥羊抵不上瘦狗"之说。
贵宾来家做客,杀狗款待是一种很高的礼遇。
他们挑狗的标准是"头黄二黑三花班,白狗肉味最平淡"。
烤炖狗肉、狗灌肠、花江狗肉都驰誉一方。
贵州的布依族若遇婚丧嫁娶,喜用黄牛作菜。
冷菜、"青苔冻肉"、"拌豌豆凉粉"等,是布依人喜欢的食品。
酸菜和酸汤几乎每餐必备,尤以妇女最喜食用。
大部分布依族都善制作咸菜、腌肉和豆豉,民间特有的腌菜"盐酸"驰名中外。
还有血豆腐、香肠及用干、鲜笋和各种昆虫加工制作的风味菜肴。
还善于调制糟辣、面辣和泡菜,以香鲜酸辣为美。
酒在布依族日常生活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
每年秋收之后,家家都要酿制大量的米酒储存起来,以备常年饮用。
布依族喜欢以酒待客,不管来客酒量如何,只要客至,都以酒为先,名为"迎客酒"。
饮酒时不用杯而用碗,并要行令猜拳、唱歌。
布依族地区有一种茶不仅味道别具一格,名字也十分好听,这就是姑娘茶。
清明(中国传统祭祀、扫墓节日)前夕,姑娘上山采回茶尖嫩味,热炒后保持一定的湿度,然后把茶叶一片一片叠成圆锥体,晒干,然后再经过加工,就做成一卷一卷圆锥体的姑娘茶了。
姑娘茶不仅形状优美,而且质量精良,是茶叶中的精品。
这种茶叶只赠亲朋好友。
在谈恋爱或订亲时,由姑娘赠送给情人。
姑娘茶,姑娘采,姑娘做,这就是姑娘茶茶名的来历。
年节食俗
有的节日与汉族相类似,有些则为本民族所专有,如"了年"(正月最后一天)、三月三(地蚕会节)、四月八(牛王节)、六月六(祭盘古)、吃新节等。
其中,正月初九"煮生食",正月三十吃"芝麻油团耙",三月三吃"苞谷花",四月八吃"四色糯米饭",六月六吃"煮鸡"等,大都与民族传说和乡风教育有关。
宴客食俗
布依族重礼好客,贵宾到来,必有"进门酒"、"交杯酒"、"格当酒"、"转转酒"、"千杯酒"和"送客酒"等六道酒礼。
若是敬献猪肉,是祝客人来年养大猪,收成好;若是敬献鸡肉,鸡头奉给首客,象征吉祥如意,鸡翅奉给次客,表示腾飞,鸡腿奉给三客,意为脚踏实地。
宴席中还唱《祝酒歌》和《宵夜歌》,前者是殷殷劝酒,后者要将餐桌上的所有物品、食品都-一唱出,表现出他们的心智和才华。
布依族禁忌
到布依族人家做客,不得触动神龛和供桌,火塘边的三脚架忌讳踩踏。
布依族习惯以酒敬客,客人或多或少都应喝一点。
布依族村寨的山神树和大罗汉树,禁止任何人触摸和砍伐。
布依族送礼必须送双数。
孩子体弱多病,父母就要给他寻找保护人干爹、干妈。
寻找干爹、干妈有两种方法:一是择日在家等候,3天内第一个登门的人,即为孩子的保护人;二是择吉日由父母领着孩子,在路上等候第一个过往的行人,即为保护人。
【布依族的礼仪习俗文化】相关文章:
壮族的礼仪习俗文化09-27
满族的礼仪习俗文化10-26
侗族的一些礼仪习俗文化10-26
日本的礼仪与习俗09-30
中国传统礼仪习俗03-13
临沧佤族礼仪习俗集萃10-26
餐桌礼仪文化12-28
傣族的礼仪文化10-26
泰国礼仪文化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