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毕业论文

企业文化论文

时间:2024-06-25 12:53:21 文化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企业文化论文【精选】

  无论是在学习还是在工作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论文吧,论文是学术界进行成果交流的工具。怎么写论文才能避免踩雷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企业文化论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企业文化论文【精选】

企业文化论文1

  

  企业文化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通过社会实践所形成的并为全体成员遵循的共同意识、价值观念、职业道德、行为规范和准则的总和(Schein,1984),是一个企业或一个组织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以价值为核心的独特的文化管理模式。企业文化是社会文化与组织管理实践相融合的产物。

  十九世纪末到本世纪初,西方工业化发展到以大机器和生产流水线为主要生产方式的阶段,企业经营者主要关心的问题是生产效率和投入产出比,在这种条件下,泰勒的科学管理模式和韦伯的“科层制”的应用就导致了一系列理性化的科学管理实践,但是,它们都是基于“理性经济人”的假设,认为人的行为动机就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私利,工作的目的就是为了得到经济的报酬。科学管理理论对企业提高生产效率和当时的工业化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世纪二十年代到三十年代,“霍桑实验”使人们注意到组织中的人际关系、非正式群体等因素对组织效益的影响,开始关注包括自我实现在内的人的社会性需要,于是导致了一系列激励理论的出现。这些理论强调人际关系在管理中的重要性,以人的社会性为基础,提出用“社会人”概念来代替“经济人”的假设。五六十年代系统论的应用和权变理论的发展导致了西方组织管理在七十年代的“战略热”和“系统热”,即重点由组织内部的管理转向战略管理,强调组织结构和系统的协调与适应能力(徐联仓,1993)。八十年代初,随着日本企业的崛起,人们注意到了文化差异对企业管理的影响,进而发现了社会文化与组织管理的融合——企业文化,它是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企业领导人用其在企业创业阶段形成的价值观和经营理念教育新成员,并在此过程中将全体员工的价值认同和行为方式进行整合成统一的价值体系和行为准则,从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管理模式,以文化的力量推动企业的长期发展。由此可见,企业文化是社会文化与组织管理实践相融合的产物,是西方管理理论在经历了“经济人”、“社会人”、“自我实现人”与“复杂人”假设之后,对组织的文化价值、经营理念、管理过程与组织长期业绩的关系的又一次重新审视。

  

  早在五十年代,在我国的一些大型国有企业中,就有自己独具特色的经营理念,如鞍钢宪法、大庆铁人精神等,当时虽未冠之以企业文化的概念,但实际上发挥着企业文化的价值功能和整合功能。后来,随着人们对精神激励作用的客观认识和对物质激励手段的运用,人们迅速从精神控制的桎锆中觉醒起来,这些“企业文化”也由于未能适应时代的变化而逐渐衰落了。从八十年代末到九十年代初,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在引进外资,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的过程中,企业文化作为一种管理模式又被引入我国的企业中。一时间,许多企业都风起云涌地搞起了企业文化,在全国掀起了企业文化的热潮。有些企业模仿外资企业管理和企业文化的一些形式,如热中于搞文艺活动、喊口号、统一服装、统一标志,有些企业还直接请广告公司做CI形象设计,认为这样就是塑造企业文化。固然这些都是塑造企业文化的一般做法,但是,由于多数企业忽略了在这些形式下面的内涵和基础,因此就给人一种误导,似乎企业文化就是企业开展的文化活动或企业形象设计。直到九十年代中期,中国的企业文化热才逐渐降温,许多在当时企业文化热中涌现出来的明星企业也纷纷星辰坠落。这是什么原因呢?其实,在此期间,也曾有学者对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表示过担忧,他们提出了企业文化理论与实践、企业文化建设的误区等问题,但是,这些问题在当时并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十年后的今天,当我们回过头来冷静地思考时,就不难看出中国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所走入的几个误区:

  1注重企业文化的形式,忽略企业文化的内涵

  在中国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最突出的问题就是盲目追求企业文化的形式,而忽略了企业文化的内涵。根据企业文化权威爱得加。沙因所划分的层次,位于企业文化最核心的是基本假设,其次是价值层面,再次是行为规范和行为方式层面,位于最表层的才是企业文化的各种表现方式,包括各种符号、英雄、活动等。由此可见,企业文化活动和企业CI形象设计都是企业文化表层的表现方式。企业文化是将企业在创业和发展过程中的基本价值观灌输给全体员工,通过教育、整合而形成的一套独特的价值体系,是影响企业适应市场的策略和处理企业内部矛盾冲突的一系列准则和行为方式,这其中渗透着创业者个人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对人性的基本假设、价值观和世界观,也凝结了在创业过程中创业者集体形成的经营理念。将这些理念和价值观通过各种活动和形式表现出来,才是比较完整的企业文化,如果只有表层的形式而未表现出内在价值与理念,这样的企业文化是没有意义的,难以持续的,所以不能形成文化推动力,对企业的发展产生不了深远的影响。

  2将企业文化等同于企业精神,使企业文化脱离企业管理

  有些企业家认为,企业文化就是要塑造企业精神或企业的圣经,而与企业管理没有多大关系。这种理解是很片面的。有学者曾经指出,企业文化就是以文化为手段,以管理为目的,这种理解是有一定道理的',因为企业组织和事业性组织都属于实体性组织,它们不同于教会的信念共同体,它们是要依据生产经营状况和一定的业绩来进行评价的,精神因素对企业内部的凝聚力、企业生产效率及企业发展固然有着重要的作用,但这种影响不是单独发挥作用的,它是渗透于企业管理的体制、激励机制、经营策略之中,并协同起作用的。企业的经营理念和企业的价值观是贯穿在企业经营活动和企业管理的每一个环节和整个过程中的,并与企业环境变化相适应的,因此不能脱离企业管理。

  3将企业文化视为传统文化在企业管理中的直接运用

  这种观点认为企业文化就是用文化来管理企业,如有些企业家认为应该用儒家学说来管理企业,还有些企业家认为应该用老子学说来管理企业。这些学说作为中国文化的思想代表用于指导企业管理和企业经营理念,应该说是具有中国特色,但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用传统文化来把握当代人的心理,来把握迅速变化的市场需求,来调整对中国员工的工作激励,这需要找到适当的切入点,找准其中许多具体的联系。如中国传统文化中强调对家庭的归属、对权力的依赖,重感情、重面子,突出以人为本、知人善用等,将这些文化因素和传统思想应用于企业管理,营造一个充满情感、和谐共存的文化氛围,在这样的氛围中实现对人性的超越,实现人与社会的共存,人与自然的和谐,这应该说突出了中国特色。但是,中国的传统文化的思想中充满了哲理与思辩,可谓左右逢源,在用于指导企业管理实践中时,需要将其操作化为具体的行为准则和经营理念。另外,中国传统文化中也有许多不利于企业创新和企业发展的因素,如知足长乐、枪打出头鸟等,这些都是抑制企业创新的隐型杀手。另外,人情交往是中国人最主要的交往方式,许多企业家长期依赖于由人情交往所编织的社会关系网即社会资本,而不把重点放在企业创新上,认为这样也能赚到钱,这样下去会逐渐形成对关系的依赖,而削弱企业自身的创新能力。这种现象的盛行固然有其社会的原因,但是,随着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入,社会资本伸展的空间越来越狭小,加入世贸后,市场竞争的游戏规则越来越规范,那些津津乐道于依赖社会资本的企业被打垮、被击败就在所难免。所以要区分传统文化中的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不能简单而为之。企业文化不是对社会文化的玩赏,而是用文化的氛围和文化价值去管理企业,为企业、为社会创造价值。

  4忽视了企业文化的创新和个性化

  企业文化是某一特定文化背景下该企业独具特色的管理模式,是企业的个性化表现,不是标准统一的模式,更不是迎合时尚的标语。综观许多企业的企业文化,方方面面都大体相似,但是缺乏鲜明的个性特色和独特的风格。其实,每一个企业的发展历程不同,企业的构成成分不同,面对的竞争压力也不同,所以其对环境作出反应的策略和处理内部冲突的的方式都会有自己的特色,不可能完全雷同。同样属于日本文化,索尼公司的企业文化强调开拓创新,尼桑公司的企业文化强调顾客至上;同样属于美国文化,惠普公司的企业文化强调对市场和环境的适应性,IBM公司的企业文化强调尊重人、信任人,善于运用激励手段。这说明,企业文化是在某一文化背景下,将企业自身发展阶段、发展目标、经营策略、企业内外环境等多种因素综合考虑而确定的独特的文化管理模式,因此,企业文化的形式可以是标准化的,但其侧重点各不相同,其价值内涵和基本假设各不相同,而且企业文化的类型和强度也都不同,正因如此才构成了企业文化的个性化特色。

  

  中国的企业文化发展之所以走入以上四个误区,其原因可以从三方面来分析:

  首先,从经济基础来看,中国的企业发展规模还处于工业化的初级阶段。企业文化现象之所以在经济发达的欧美和日本迅速发展,这与发达国家的经济已经完成了工业化,进入后工业化的阶段有关。企业文化作为一种较高级的文化管理模式,它需要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和一定阶段,才能将原有的价值、理念整合成独具特色的管理模式和经营方式。很难想象小作坊和路边快餐店能塑造出整合程度高、有特色的企业文化,事实上,也没有必要。

  许多优秀的企业文化都出现在有一定实力的大集团、大企业中,因为这些企业都发展到了一定的规模,需要用文化价值来进行整合。而且,这些企业有高素质的管理层,有明确的发展方向,有充裕的资金投入,所以有能力塑造自己独特的企业文化,这样的企业文化也才能够对企业发展产生推动作用。因此,发展中国的企业文化需要与之相适应的经济基础,企业要明确自己所处的发展阶段和发展目标,而不要盲目追求建设企业文化的形式。

  另一方面,也有其社会原因。企业文化、企业创新表面上看起来是企业自身的问题,然而,如何从总体上把握企业文化的发展方向,如何促进企业文化的发展,这就涉及到社会引导、社会支持、社会评价和社会激励等许多社会的因素。政府对企业文化的发展现状做何判断,对下一步的发展目标做何预期,又如何实施,中国企业文化具体的发展方向是什么,政府、社会、企业和研究机构分别在企业文化的发展过程中究竟起何种作用,这几方面又如何协调,共同促进企业文化的发展等等,这些问题不是靠简单地舆论引导和喊空口号能够解决的。

  其中,首先,政府的一方面要加强体制改革,为企业文化的创新提供充分的伸展空间,另一方面,要从政策和舆论导方面引导企业首先要发展自己的经济实力,在达到一定规模的基础上塑造独具特色的企业文化,而不是盲目追求形式、赶时髦。其次,社会应当通过一定的评价机制,对企业文化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鼓励企业文化的创新,促进企业文化对社会文化的发展作出贡献。再次,研究机构和企业咨询机构应当为企业文化的发展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用科学的理论指导企业文化建设的实践,使企业文化更能反映企业自身的价值观,在表现形式上更具个性化。

  再者,走入企业文化建设的误区反映出我们对企业文化的实质和企业文化发挥作用的内在机制理解得还不够深入,这是由于在中国企业文化的建设过程中,直接引进了企业文化的管理形式,而对企业文化的内涵、实质及适用条件等缺乏认真细致的研究,致使人们对企业文化与社会文化的关系、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的关系、企业文化的表层形式与企业文化的实质的关系等问题的基本理解上出现了偏差。

  与国外八十年代关于企业文化理论研究到九十年代应用研究的迅猛发展相比,中国的企业文化研究显得十分薄弱,这表现在:首先,中国的企业文化研究还停留在粗浅的阶段,虽然也有一些关于企业文化的研究,但是大多数是以介绍和探讨企业文化的意义及企业文化与社会文化、与企业创新等的辨证关系为主,真正有理论根据的定性研究和规范的实证研究为数甚少;其次,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严重滞后于中国企业文化发展实践,许多企业在塑造企业文化时主要是企业内部自己探讨,有些有专家学者的介入和参与研讨的企业文化,就明显地好于没有专家指导者。但是由于许多企业在塑造企业文化的过程中对该企业文化发展的内在逻辑、该企业文化的定位、企业文化的变革等问题缺少长期深入系统的研究,许多企业文化实践缺少真正的科学理论的指导,缺少个性,因此,难以对企业长期发展产生文化的推动力。

  

  综观国外企业文化的发展过程和中国企业文化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面对二十一世纪的到来和中国加入WTO,中国的企业和中国的经济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中国的企业和企业管理也面临着与国际化接轨的严峻课题,既要面临同行业企业间的激烈竞争,同时又面临着全球化经济和网络时代所带来的挑战,在这样的形势下,企业文化的创新已成为企业创新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发展有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就需要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来把握中国企业文化的发展方向,要加强企业文化的研究,提出有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理论,要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实践中的科学理论指导,只有这样,才能使中国企业文化的发展适应于改革开放的需要,适应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具体需要把握好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要加强企业文化研究

  从国外企业文化现象的发现到企业文化研究二十年的迅猛发展来看,他们走的是一条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相结合,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道路。八十年代中期,在对企业文化的概念和结构进行探讨之后,便马上转入对企业文化产生作用的内在机制,以及企业文化与企业领导、组织气氛、人力资源、企业环境、企业策略等企业管理过程的关系的研究,进而对企业文化与企业经营业绩的关系进行量化的追踪研究。定量化研究是在企业文化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用于企业文化测量、诊断和评估的模型,进而开发出一系列量表,对企业文化进行可操作化的、定量化的深入研究。二十一世纪中国企业文化的研究应该坚持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相结合、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原则,主要侧重于以下三个方面:一,在中国文化背景下,探讨中国企业文化的基础理论,研究企业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和当代社会文化的关系、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企业环境、企业发展和企业创新的关系等,提出有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理论;二,加强企业文化的应用研究,关于企业文化的测量、诊断、评估和咨询的实证研究,在此过程中,推动企业文化实践的发展;三,加强企业文化的追踪研究,企业文化的塑造不是一次性完成的作品,它要随着企业的发展和变化而作出及时的调整和改变,才能对企业的长期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所以对企业文化进行追踪研究的价值是不可低估的。

  第二,要正确处理好企业文化与社会文化的关系

  企业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既是社会文化变迁的缩影,又通过其新技术、新产品所倡导的理念引导市场潮流、引领社会时尚,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改变人们的观念,从而为社会文化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丰富社会文化的内涵。社会文化对企业文化产生影响的途径之一是通过企业家这个载体,将其在长期社会生活中形成的关于人性的基本假设、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运用于企业发展和企业管理过程中,形成独特的、相对稳定的行为准则、行为规范、企业内部的文化氛围和企业产品的文化品味。这是社会文化渗透于市场经济运作过程的一种重要形式。一种开放的、适应性强、鼓励创新的企业文化很明显是多数成功企业不断进取、不断创新的源泉和基础,而这样的企业文化来源于企业家对社会发展方向的把握,来源于企业家对传统文化的影响和对当代社会文化变迁过程的深刻理解,来源于企业家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所形成的观念和素质。没有这些对社会生活的深厚积累,要塑造一个优秀的企业文化并把握其发展是比较困难的。社会文化对企业文化发展产生影响的另一个途径是对市场和社会环境的渗透。不同的社会文化会影响人们对市场的价值选择和对市场的适应性,社会文化的变化也会引起人们在价值选择和对市场的适应性方面的变化,影响人们对产品的认同程度和心理需求。例如,进入九十年代以来,中国城镇居民的消费观念由原来的注重产品本身的使用价值转变为在严格对待产品质量的基础上,更加关注产品的品牌、售后服务、环保性能和更新换代的前景,产品和服务的个性化、多样化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普遍欢迎。因此,企业在塑造自己企业文化、确定企业经营理念时,一定要把握社会文化变化的趋势,在产品的目标定位、企业的经营策略、新产品的研究与开发方向上作出相应的调整,使产品、经营和社会文化之间产生协调与相容,在此基础上,企业为社会提供的就不仅仅是一种产品,而且是一种文化。

  第三,注重企业环境变化对企业文化发展的影响

  二十一世纪是个快速变化的时代。企业环境包括企业的技术环境、人力资源环境、金融环境、投资环境、市场需求环境等,这是企业发展所依存的客观环境,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短期效益和生存,力度较大。此外,还有政策、法制、社会评价、公平竞争、社会信誉等主要由人为因素控制的社会发展软环境,对企业文化发展的影响看起来较为隐含较为间接,然而实际上对企业长期的经营业绩和企业的竞争力有着潜在而深刻的影响。这些环境因素在二十一世纪会呈现出更加复杂的联系和难以想象的变化,企业要立于不败之地,就要在其发展战略、经营策略和管理模式方面及时作出相应的调整,企业文化的内涵也要反映出环境的复杂性和紧迫性所带来的挑战和压力,对企业内部要保持较高的整合度,对外要有较强的适应性,通过对企业主导价值观和经营理念的改革推动企业发展战略、经营策略的转变,使企业文化成为蕴藏和不断孕育企业创新与企业发展的源泉,从而形成企业文化竞争力。

  任何一种管理模式都有它适用的条件,都有其利与弊。企业文化作为一种文化管理模式,也是如此。企业文化现象之所以于八十年代在美国和日本引起重视,这是日美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同时也是与西方社会后工业阶段的现代化进程有着密切的关联,它代表了西方管理理论发展的一个趋势。因为一种管理模式的有效性不可能脱离与之相匹配的生产方式和社会文化的发展,所以,要正确看待国外企业文化形成和发展的社会经济条件,不要简单地肯定或否定某种管理模式的有效性,而应将其放置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变革之中,结合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才能把握中国企业文化发展的趋势。

  总之,发展中国的企业文化一定要立足于中国文化的背景,结合我国企业管理实践和现代化进程,同时也要借鉴国外关于企业文化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企业文化。

  参考文献:

  吴江霖《心理学论文集》广东人民出版社,1991年P208

  徐联仓《组织行为学》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社,1993年P14—18

  郭纪金《企业文化》中山大学出版社,1995年P22—29

  李琪“欧洲管理学者看中西企业文化差异”《改革》1999年第2期P86—90

  陈伯齐“企业文化理论与实践值得注意的几个问题”《湖南社会科学》1990年第6期

企业文化论文2

  文摘:做好企业文化建设工作可以提升企业精神,最大限度地引导干部职工在工作中发积极性和创造力,对企业凝聚力的形成,有重要的作用。本文简析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并阐述了工会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可以也应该发挥重要的作用,并对如何加强工会在企业文化建设中作用的发挥总结了行之有效的做法。

  关健词:企业文化工会作用途径方法1引论:企业文化建设应紧跟时代步伐,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积极培育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价值观念和企业精神,为企业改革、发展、稳定服务。企业文化建设应紧密结合生产经营工作,通过文化活动方式,把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些内容以职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融入企业发展的各项工作中,使职工对生活目标的追求和企业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以崭新的时代风貌和高度的主人翁精神,为企业发展作贡献。

  2企业文化建设的意义

  建设社会主义的企业文化,一是有利于克服政治与经济“两层皮”现象,有利于更好地落实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一起抓的方针;二是注重了人的因素,有利于提高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三是能塑造鲜明的企业个性,培育特色的企业精神,按照企业的经营理念和发展战略,推动各项工作的开展;四是把情感注入管理,使科学管理和人的感情融为一体,大大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企业的管理效能和经济效益;五是将企业价值观人性化、全员化,全面提升职工素质,使企业精神发扬光大。

  3工会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大有可为工会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占有重要位置,负有重要职责,可以充分发挥作用,大有可为。工会组织在企业文化建设中有“五大优势”:一是工会是工人阶级的群众组织,是职工之家,最了解职工,最熟悉职工的喜、怒、哀、乐、愿望和要求,因而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和号召力,可以通过有效的活动把职工组织起来,形成企业凝聚力;二是工会承担着企业的宣传教育义务,是一个重要的文化阵地,它可以组织多种类型、不同形式的文化体育活动,满足职工的精神需要,使职工在各种有益身心健康和有情趣的活动中受到教育;三是工会联系着一批先进人物和优秀分子,通过宣传他们的先进模范事迹,引导职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并规范行为方式;四是可以通过职代会开展多形式、多渠道的民主管理活动,组织职工参与民主管理,不断增强职工参与管理的意识和主人翁责任感;五是工会可以通过开展劳动竞赛、合理化建议、职工经济技术创新等活动来激发职工的生产热情。

  3.1首先,工会要有所作为,就要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认识到只有企业发展、社会稳定,职工合法权益才有可能获得维护。工会要把保增长、促发展作为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以保增长、促发展的推动者,职工合法权益的维护者的姿态,为职工办实事。要把维护职工个别、局部利益放到维护企业、国家大局利益中去考虑。

  3.2其次,工会应该发挥职工互助互济的优良传统,关心帮助企业困难职工,与企业共同维护职工队伍稳定,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一是深入开展“一日捐”活动,用于本企业职工遇到特殊困难相互支持和帮助。二是工会系统开展三级帮困,同时加大帮扶力度。三是开展职工医疗互助保障,减轻企业负担,让患病职工得到社会互助。

  4.企业文化建设的途径

  4.1注重培养企业精神企业精神是企业发展的精神动力和支柱,是企业职工应具有的精神状态和思想境界。企业的目标含有物质文明建设目标和精神文明建设目标,职工了解了企业的目标,就知道了自己的目标,从而有了明确的奋斗方向。改革的深入,需要引导职工解放思想、统一认识、施展才华,去克服前进中的困难。企业提高经济效益,需要进一步鼓励职工振奋精神、团结拼搏,更好地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企业要稳定、发展,需要职工坚定信念,理顺情绪,抵制消极倾向的'影响,增强主人翁责任感。只有不断提高广大职工的思想认识,才能为企业深化改革和全面发展,提供有力保证,企业精神建设也才有可靠保证。

  4.2提高企业员工整体素质

  企业领导者必须着力提高企业员工整体素质,千方百计为提高职工的素质和参与管理的能力创造条件。要制订适合本企业实际情况和发展规划的职工教育计划,增加投入,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认真抓好职工文化教育、技术教育、岗位培训等工作。同时,要重视对企业职工进行企业精神、服务宗旨、企业形象教育,发挥企业文化的导向作用。

  4.3搞好企业环境建设

  企业环境建设包括民主平等和谐的政治环境建设、文明安全的工作环境建设、舒适优美的生活环境建设三个方面。企业环境建设对企业形象的塑造,增强企业凝聚力具有重大作用,应切实抓好。同时,要加强职工各种文化活动的组织工作,努力抓好文体娱乐活动、福利性活动(给职工送温暖,解决工实际困难,为职工过生日等)、技术性活动(岗位练兵,技能竞赛等)等,真正体现关心人、理解人、尊重人、培养人,从而达到凝聚人心、调动职工为企业作贡献的积极性之目的。

  4.4本人具体负责厂俱乐部的管理工作,我们在工作中,根据厂领导和工作领导的安排,认真做好俱乐部和运动场地等的维护和管理,与其它相关部门配合,多次举办职工蓝球等大型职工竞赛、消夏晚会等文娱活动,并承担厂庆主场地的接待任务,努力为企业文化体育活动创造良好的活动场所,为企业文化建设做贡献。

  5结论:从我本职工作出发,配合工会和其它相关部门搞好企业文化建设,是我的工作任务,通过工会工作,为企业文化建设做贡献,为企业发展做贡献。

  文献引用:

  [1]阮虹.企业工会工作面临的挑战与改进思考[J].金山企业管理20xx,(01).

  [2]励国良.浅析工会在构建和谐企业中的特殊作用[J].企业与文化20xx,(03).

  [3]吴清.工会工作在构建和谐企业中应发挥积极作用[J].北京物资流通,20xx,(02).

  [4]王先国.浅谈如何发挥工会组织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积极作用[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xx,(08).

企业文化论文3

  一、责任文化的基础性及其在企业文化中的地位

  责任文化应成为企业文化建设的基础,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处于基础性的地位,其他文化应围绕责任文化而建立,这对于烟草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来说是必要的、适合的。理由在于如下几点:首先,责任文化的构建能够提高责任意识、责任观念。责任文化建设能够提升烟草企业及其员工的责任意识和责任观念,只有负起责任,才能做得大事,因此责任文化建设是第一步。责任文化中的“责任”内涵丰富,包括个人责任和企业责任、内部责任和外部责任、经济责任和社会责任、岗位责任和安全责任,等等。责任文化建设能够使这些责任得以文化氛围的形式,作用于每一个人的内心,并形成规章制度,引导企业和员工积极承担责任。其次,责任文化的构建能够形成文化品牌。责任文化建设不仅仅对内发生效力,同时也对外产生作用。责任文化的构建能够使烟草企业形成良好的文化品牌,使社会大众认识到这个企业是一个负责任的企业。文化品牌的形成比任何广告性的宣传作用都要大,进而取得消费者信赖,树立企业良好的市场形象。最后,责任文化的引入能够帮助烟草企业形成一个文化战略,有助于引入其他文化元素。例如,企业文化建设还包括民主文化、团队文化、参与文化、奉献文化等,这些文化的建设都能够在责任文化中找到一定的支撑,并以责任文化为基础。任何企业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如缺乏或忽略责任文化,那么企业文化建设的效果可能会不尽如人意。鉴于此,烟草企业应充分认识到责任文化的重要地位。

  二、烟草企业建设责任文化的具体措施

  那么,烟草企业应如何建设责任文化呢?笔者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1.落实安全生产责任

  安全生产是企业生产的基本要求。烟草企业应遵循国家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消除企业生产过程中的每一点安全隐患,并积极排查安全隐患点,做到防患于未然。烟草企业的安全生产工作需要落实岗位责任,遵守安全生产的标准化规范。在责任文化的文化氛围下,烟草企业应细化分工,推进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强职工的安全意识,强调安全生产关键在于人,强化安全生产教育培训;健全完善烟草企业安全管理规章制度并严格落实,做到安全风险的.有效防控。此外,还需要善于利用高科技做好安全生产工作。

  2.实现岗位责任细分

  责任文化还要求烟草企业做到岗位责任细分,将生产过程中的责任明确到每一个人。任何企业的管理,归根到底是对人的管理,而人事管理的核心内容是责任管理。烟草企业要做大做强,就必须完善内部管理,实现岗位责任的细分管理。岗位责任制要求烟草企业制定详细的岗位责任规范手册,并加强对岗位责任落实情况的检查和考核。

  3.推动国家烟控进程

  烟控不是禁烟,因此烟控与烟草企业的利益之间并不是根本冲突的关系。烟草企业作为企业公民,应贯彻国家的法律和方针政策,这也是责任的体现之一。烟草企业应推动国家的烟控进程,配合烟控事业的开展,从而以负责的形象展示给全社会。烟草企业除了遵守国家的烟控法律和政策外,还需要主动介入烟控进程,为烟控事业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4.积极承担社会责任

  美国佐治亚大学教授卡罗尔(ArchieBCar-roll)认为企业惟有遵守法律、重视伦理并乐善好施的企业,才能称为真正对社会负责任的企业。这种社会责任内容多元化理论被称为“企业社会责任综合观点”,不仅得到了广泛认可,而且成为此后多年里企业社会责任研究领域最著名的理论之一。社会责任的承担不是要求企业不赚钱,而是要求企业在赚钱的同时能够多为消费者、社区、环境和全社会承担责任,而不能过于追求企业利润,忽略了上述责任的承担。烟草企业对社会责任的承担不仅仅意味着烟草企业在社会有难的时候捐款或捐物,而是需要制定社会责任承担规划,做到提升产品和服务质量、积极纳税、保护环境等更为丰富的社会责任承担形式。

  三、结语

  总之,烟草企业应以责任文化为基础构建良好的企业文化。责任文化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具有基础性、根本性的特点,尤其适合烟草企业。烟草企业应在责任文化氛围内积极承担责任,并以责任的管理和落实提高企业管理绩效。

企业文化论文4

  关 键 词:企业文化 ,传播,传播主体,传播客体

  作为一定历史条件下,某一企业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共同价值观、精神行为准则以及在规章制度、行为方式和物质设施中外在表现出来的企业文化。必然要围绕着企业相应的目标组织企业内部员工之间和企业与外环境之间所进行的信息传播以协调企业各种关系。在实践中,按照传播范围的不同,企业文化的传播可分为企业内部传播和企业对外传播。传播学认为,传播活动实质上是一个由传播主体(传播者)运用共同享有的符号、系统、媒体(统称媒介),将信息传递给传播受众(传播客体、传播对象),并接受其反馈的过程。但在企业文化的传播活动中,存在一个较为特殊的现象:传播主客体的二重性。

  一、 企业文化的内外传播

  1、 企业文化的外传播

  根据组织传播理论,组织环境是组织生存的土壤,与组织产生与发展有这样或那样关系的各种联系。它一方面可以有效地帮助组织发展壮大,顺利地实现组织目标;另一方面,也会阻碍组织目标的完成,成为制约组织扩展的主要力量。环境是组织存在的基础,没有适当的环境支持,组织便不复存在,更无所谓发展。在组织与环境之间约束和适应利用的辩证关系中,传播始终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正是传播行为把组织与组织之间联系起来,通过组织边界把环境资源输入组织之中,又把组织信息与产品传递给消费对象,从而对环境发挥作用。因而,对外传播是组织的本性和必需。

  企业这一特殊组织,需要进行对外传播活动,其中企业文化传播是其重要的内容。全面、准确地对外展示、传播本企业的文化,最终在社会公众心目中留下一个美好印象,塑造兼具文明度、知名度和美誉度于一体的企业形象,对企业发展至关重要。根据格鲁尼哥和亨特于1984年推出的新的环境划分模式:按组织面对的“公众”类型,把组织环境分为四大部分即职能部门、功能部门、规范部门和扩散部门。而一个企业的文化的对外传播对象就是这些部门,如作为职能部门工商、税务、公安等的各级政府部门;作为功能部门的供应商、顾客、人才中心、银行等;规范部门的贸易协会、专业协会、竞争者等;扩散部门的社区和一般公众。企业将自己的企业文化向这些部门传播,让最具评价力的社会公众来充分认识自己的文化,并塑造良好的公共形象,推进企业发展。因此,企业出于自身的发展目的而主动保持并推进与外部环境的种种联系,其中企业文化的全方位对外传播是促使企业与其他组织间关系及行为的协调,从而保证企业具有良好的运作环境。

  2、企业文化的内传播

  如果我们把企业中所有的管理要素都笼统地视为文化信息的话,企业文化传播普遍存在于企业活动的各个方面,它既是企业活动的具体形式,也是企业行为实在的内容。企业的决策、计划、执行、监督等所有管理活动,都离不开文化信息传播,文化信息的传播内容、传播模式、传播手段、传播速度、传播频率的选择,影响企业管理活动的直接结果,也决定了企业生存及发展的状况。因此,企业文化传播活动功能发挥的程度,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企业生命力之所在。作为企业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综合体的企业文化必须通过在全企业范围内进行传播来发挥它的振兴、导向、协调、凝聚、美化和育人功能。

  首先,任何一个企业的职工、管理者和股东,都具有双重身份。一方面,他们是本企业文化活动的主体,其自身的言论与行动,会对企业文化的客观形象作出贡献或产生损害;另一方面,他们也会像局外人那样,对本企业文化加以反映、认识和评价,并得出本企业的形象究竟如何的结论。这个结论就是他们头脑中形成的关于本企业文化的主观印象。这种印象首先是由企业文化的客观形象所决定的,但却不是由它唯一决定的,人的认识水平、价值观念和特殊需求也参与决定。一般说来,企业内部的每一个职工、管理者和股东,对于本企业都有一个理想的企业形象要求,在进行对本企业文化的评价时,他们会将认识到的企业文化的客观形象同自己的理想企业形象进行对比,并做出本单位的企业形象是好或是坏的判断。这种情况下,就需要通过全方位的传播让他们去更精确的了解、认识客观企业形象甚至按照他们的理想企业形象进一步改善本企业形象。因为,作为企业文化系统所有要素综合表现的企业形象的评价,尽管最主要是由企业之外的社会公众来作出,但是企业形象归根到底是由企业之内的全体职工塑造出来的,主动权仍然掌握在企业职工手里,他们通过实实在在的工作而创造出来的客观企业形象,在任何情况下都是评价的客观基础。所以,我们在探讨企业文化的主要传播对象时,应首先以企业中的全体员工为一级传播客体。

  其次,人们往往通过企业文化的外显部分,即一切能表现企业文化的某种特质的物质形态或动作方式来理解企业文化的内涵。外显部分是企业文化的最直接的外在体现,它容易观察,但有时其代表的意义却不易确切定义,即某种现象究竟代表哪种文化内容和意义,观察者的理解是不会完全相同的',描述和解说上总是存在着或多或少的差异,有时甚至会得出相反的意义。一个企业的价值观念、精神境界和理想追求是企业文化系统中的种子要素或称为中心要素。企业本身并无价值观,而是企业成员的价值观。人人都有基本的价值观,它通过个体行为及态度意向表现出来。当绝大多数成员的价值观呈现大致趋同化状态时,便使企业行为方式带有了共同特质,企业文化在价值观层面上达成了共识。多数情况下,企业员工的价值观是不一致的,这使企业形成了许多“次文化”。按照帕特纳姆和普勒1987年对冲突的解释,目标的不一致或人们观念不同造成的理解认识的偏异,总是导致冲突的根源。因此,企业文化内部传播的意义还在于通过各种手段和方式,在企业全体员工中加强、深化交流和沟通,形成对企业物质文化、制度及行为方式、企业精神和价值观的共识,以减少甚至消除企业内部冲突和分歧,从而便于以整合和一体化的风貌对外展示企业形象。

  二、 企业文化内传播中的主客体二重性。

  传播者本身即使首先应该是接受者,然后才是传播者。只有当传播者接受了企业文化的实质性内容,对企业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及其相应的体系又全面的认同和准确的把握时,才能够在企业内部像普通的员工进行传播。从这个意义上说,企业文化的内传播者,主要指创业者、管理层人员、负责企业文化的宣传部门等必须首先自己接受本企业的文化,成为本企业价值观的忠实信徒,是本企业精神的践行者,然后才有资格去向普通员工传播本企业的文化,向下灌输企业价值观和企业精神,才能够准确地传播本企业文化。

  其次,企业的普通职工在企业文化的传播中同样要充当两种角色,企业文化是体现在企业人活动的方方面面的一种看不见而又具有强大影响的力量,即使普通员工,他们能否正确理解本企业文化的实质性内容,作为一个很好的文化接受者,全面而有较为深刻地认识本企业的文化,并在自己日常的生产或工作实践中去不断地强化传播,直接关系到企业文化的传播效果,职工与职工之间的互动认同和相互传播过程中,一方面作为企业文化的接受者,另一方面又作为反复传播强化的基层实践者,具有双重身份,体现内传播的主客体二重性。

  另外,企业文化传播中尤其要注意意见领袖的作用。传播学认为,在信息传播中,信息输出不是全部直达普通受传者,往往是通过意见领袖来传播的,意见领袖(opinion leader)又叫舆论领袖,是在信息传递和人际互动过程中少数具有影响力、活动力,既非选举产生又无名号的人。这些人是大众传播中的评介员、转达者,是组织传播中的闸门、滤网,是人际沟通中的“小广播”或“大喇叭”。

  企业文化在内传播中一定要重视意见领袖作为传播者与普通员工之间中介人的特殊力量。企业文化的内传播要求创业者、管理层人员、负责企业文化的宣传部门等就必须首先向意见领袖正确传递本企业的以价值观、企业精神、理想追求为核心、包括企业制度、习俗及体现企业理念的一切物质要素在内的综合企业文化,并将他们自身的价值观念、行为规范和个人利益统一、同化到整个企业中来。这样,才能使得意见领袖在摄入信息时,消除错误、歪曲式的理解;并最大限度地减少他们传播和扩散小道消息和流言蜚语的可能性,切实发挥好其积极进步的网络纽带作用。意见领袖作为传播客体的特殊之处就在于他们在接受到信息后,会对这部分信息予以加工,进行再传播和再扩散。这时,意见领袖们就成为了企业文化传播的主体,发挥着传播主体的作用。

  三、 企业文化外传播中的主客体二重性。

  传播理论认为,传播可分为四大类,即个人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企业文化在对外传播时尤其要善于借助以大众媒体为依托的大众传播的巨大力量来取得更好的效果。

  人们按照传播媒介方式的不同,把大众媒体的发展划分为4个不同的阶段--纸媒介的传统报纸、电波为媒介的广播、基于电视图像传输的电视分别被称为第一、第二和第三媒体,而伴随INTERNET的迅速发展,新兴的基于互联网传输的媒体称为网络媒体即第四媒体(俗称电子报纸)正在蓬勃兴起。

  统计显示,因特网发展的速度超过了它以前的所有其他技术。前三类媒体尽管受到新兴媒体的巨大冲击,但仍保持有一定的长处。如印刷媒体除信息容量大外,还可长期保存、随时取阅;广播媒体适应了不同文化程度的听众,易于沟通;影视媒体传播范围广阔,尤其能产生潜移默化的传播效果。我们之所以强调互动媒体的作用,是因为以电脑、多媒体、信息高速公路为主体的信息“生力军”,有着集报纸、广播、电视等大众媒介的优点于一身的高度综合性。专家说,任何信息一旦进入互联网,几乎就可以同时被分布在世界各地的网民在自己的电脑屏幕上看到和随机音箱中听到。互联网是唯一全球性媒体,而传统媒体包括电视在内则由于种种局限(包括运营成本、意识形态等)而不能轻易跨越地域的限制。所以,企业文化在对外传播中,除了要继续利用传统媒体的既有优势外,更要注意跟上时代步伐,在今天的互联网时代里借助网络的无穷力量实现传播目的。

  大众媒体中的职业传播者主要进行采、写、编、传等活动,其中“采”是第一位的,如果企业经营活动中没有很好的素材资料,编写出来的东西必然缺乏生命力,索然无味,也就无所谓传于不传了,因为效果已可想而知。同理,依靠四大媒体的专职传播者来传播企业文化,必须先向他们进行一次传播,使其头脑中对本企业的文化有一个完整、准确的定位,这样他们才能综合运用各种传播手段、技巧、谋略来和企业配合搞好企业形象的充分展示。企业文化最常用的外传播手段主要是广告。企业支付一定的费用,利用电视、电影、广播等媒体、图书杂志的封面或插页、或通过影星、歌星的表演、精美的画面、艺术的语言、生动的文字等来宣传企业文化,只有先使广告商真正理解本企业文化的精髓,才能把这种对提高企业知名度作用最为显著的广告活动,做得有声有色。

  另外,世界上众多企业运用企业形象识别系统CIS(已经从Corporate Identity System发展到了Corporate Image System)来传播企业文化和形象,其中精髓应该是企业的理念识别,这也是企业文化的核心实质。那么,在委托设计师进行设计时,必须首先让设计咨询机构,充分领会本企业的文化实质后,才能够在设计中体现其内在本质性的理念,设计成果才有文化底蕴,在这一传播过程中,设计咨询机构充当了企业文化的接受者角色。当他将这一文化融入到了设计中去的时候,他又充当了传播者的角色。

  网络时代,企业可以开办一个企业自己的网站或宣传企业的主页,便于受众的全面查阅和了解。根据传播学中的守门人理论,在大众传媒中,存在着能决定什么性质的信息可以被传播、传播多少以及怎样传播的人或机构的把关者,即守门人。而守门人实际上是一个集选择性接受者和传播者于一身的二重角色。首先,他应是一位接受者。这时,他完全以普通受众的心态和眼光来看待和审视这些未正式进入传播渠道的消息资料,然后,他将选择企业文化中的内容,向外传播,担任传播者的角色。

  普通社会大众,在接受某企业文化的以后,也会充当传播者,向更广泛的领域和更广泛的大众进行传播,他们不仅仅是企业文化外传播的受众,从某种程度上讲,普通社会大众的口碑,最具有传播性。企业人或与企业具有商务合作关系的媒体为企业所作的企业文化外传播,始终摆脱不了令人置疑的低可信度,只有第三方的普通社会大众的话反而具有可信性。不仅如此,他具有传播面广,传播时间持久的特性。企业必须正确对待普通大众的传播力量,正确引导,及时纠偏不正确的传播内容,极力维护企业文化在公众中的正面形象。

  四、 企业文化内外传播中主客体的转化。

  企业文化是以价值观为核心的关于企业整体状况的综合信息,它表现为企业独特的行为方式。作为企业成员不仅要知晓角色信息,也要熟悉企业文化,只有达到文化层面的认同,个体才能融入群体之中,成为企业的“真正”一员。应该说,这一群体同化过程无时无刻不存在信息传播活动,没有传播,同化是难以实现的。企业中也存在着群体同化过程,具体表现为通过企业文化的传播,使全体员工共享企业的价值观、企业精神、经营理念,共同遵循企业规章制度,共创企业独特的物质、精神风貌。因而,企业员工首先是以企业文化内传播客体的身份而存在的。

  同时,企业员工也是企业文化外传播的主体之一。这是因为,企业文化外传播的第一类社会公众对象可以说是顾客,而顾客与企业发生了关系,是通过两种形式来实现的,一是使用该企业的产品或享受该企业提供的服务,二是与该企业的职工进行直接或间接的联系。简而言之,一是借助于企业的物,二是借助于企业的人。顾客评价企业的依据,一是产品和服务的质量,二是职工对待顾客的态度。质量越高,态度越好,顾客头脑中所留下的企业形象就越好。由于一个企业的产品和服务都是由企业中的“人”创造和提供的,因而,企业员工理所当然成为本企业文化向外传播的一个窗口,只是他们中有的可能并没有意识到自身的这种角色。实际上,除了在直接与外界打交道的岗位上工作的职工、英雄模范人物、企业知名人士以外,其他普通职工的一言一行也同样会参与企业文化的传播。企业职工身上普遍存在的文明、道德等素养,和牢固树立的服务、质量、顾客、竞争和创新等意识,构成了企业文化系统中的品质化要素。由于品质化要素被喻为企业文化的血肉,因此,企业全体职工即人的因素在展现和传播企业文化时显得至关重要。每个职工的素质及其外观,实际上都会影响到公众对其所在企业的评价。所以,企业中的每一位员工都应强化自己也是“企业文化传播主体”的意识,并在日常工作和行为表现上注意要符合企业规范,不至于给企业形象抹黑。

  系统理论告诉我们,企业是开放的系统,它与环境处于经常的输入——输出关系中。边界延伸者便是这种关系的中介者,直接承担了企业与环境的传播活动。边界延伸者主要是指企业中那些在与环境联系中一定程度上代表企业某种形象并发挥连接或扩大企业影响的部门及其组成人员。他们具体负责从环境中获取资源和能量,又把企业产品推向环境,使企业获取利益。边界延伸者的另一个重要作用便是代表企业向环境输出信息以影响公众舆论和行为。这些延伸者如公关人员、接待人员、服务人员等实际充当了企业某一方面的形象代表,而企业领导者则是企业整体形象的全权代表,其言谈举止、行为态度都会引起公众对该企业本身的理解。这种公众形象又使人们直接联系到企业的产品、工作和策略,从而在文化层面建立起对企业的全面认识。好的企业文化可以给企业带来巨大收益并抑制竞争对手的活力,而不良的企业文化将阻碍公众对企业的认同,从而使企业的发展处于极其不利的境地。

  很显然,企业组织中的很多部门和成员都不同程度地扮演着延伸者的角色,这样才能使企业与环境的联系得以保持并处于经常状态。如营销代理和采购代理、市场部门和广告部门、公关部门、招聘部门、传播顾问和解说者、接待部门等,他们通过接受环境的反馈了解企业行为缺陷,为企业调整提

  供政策咨询。 另外,值得指出的是,从一定意义上说,企业中设立的所有部门及全体成员都具有边界延伸者的意义,而且延伸者的作用发挥也并非只通过业务行为加以表现,它实际上集中在几乎所有的企业组织行为之中。

  从以上分析来看,其文化传播不单纯是传播与接受的关系,而是具有交替互换的多种主客体的传播与接受的关系,主客体二重性是十分明显的企业文化传播属性。

  参考资料:

  (1)《企业文化学》罗长海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2)、《传播学导论》邵培仁著,浙江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3)《跨文化传播》刘双,于文秀著,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xx年版

  (4)《组织传播》教军章,刘双著,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xx年版

企业文化论文5

  一、企业文化的作用

  可形成先进企业理念。提升企业产品市场竞争力的关键在于创新产品理念,而现代企业之间的市场竞争力十分激烈,企业的发展方向应转移到产品的创新中来,进而提升产品市场竞争力。可增强企业制度的生命力。无论是哪个企业,其日常的经营发展都离不开制度的管理和约束,制度的规范化有利于经营目标的完成,同时确保了员工的行为规范,从企业的精神层面中增强了凝聚力。企业文化的建立可推动制度的有效实施,让员工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综上所述,说明良好的企业文化可增强员工的责任心与使命感、调动员工的工作热情与积极性、增强企业制度的生命力,它有利于提高现代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有利于推动现代企业实现自身价值与社会价值。

  二、企业文化在现代企业中有效应用的几点建议

  (一)将制度文化、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有机结合,创新企业文化

  现代企业文化的建立首先应完善其内部机制,理清各个制度之间的关系,制度文化可确保企业在千变万化的.市场竞争中处于良好的发展态势,并让企业更好的实现自身目标与价值。此处的“精神文化”属于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有机结合,属于现代企业文化的核心,其也属于物质文化的升华。制度文化、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三者缺一不可,需有机、协调、统一结合,并确保现代企业充满活力,生机勃勃,使得现代企业更加健康稳步发展。

  (二)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创新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理论的本质还在于是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是在十六届三中全会中首次提出的,现代企业的一切发展都应围绕“以人为本”这一趋势开展。在新经济时代背景下,现代企业发展的核心元素是员工,故而在现代企业内应营造适合员工健康成长的环境,更有利于企业用才、求才、育才、激才。21世纪的现代企业中,需实行人性化管理理念,在企业内部开设形式多样的集体文化活动,并鼓励员工多读书、读好书,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定期聘请专家到企业内培训、演讲或组织员工外出交流学习,为员工提供良好的学习平台,从而提升员工素质,充分调动员工的主人翁精神,自尊自爱,敬业爱岗,以企业为家。

  (三)企业领导强化自身修养,创新企业文化

  领导作为企业中行使决策和管理的主要人员,除应具备较强的责任感与使命感,还应具备较强的创新精神、事业心与为职工服务的精神。企业内高层领导的能力、综合素质等将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经营发展。企业领导应不断学习,提升自身的能力、素质,做好企业的内部管理工作。同时,企业领导还应以身作则,做好示范带头作用,提升企业领导的威信力,为下属树立好榜样,严格按照企业制度办事,在提升自身素质、强化自身修养的同时,不断创新企业文化,进而实现企业目标。

  (四)创新知识成本经营企业文化,构建学习型组织,展现企业知识成本的文化优势

  知识成本是知识经济时期企业成本最主要的构成内容。知识竞争实力是现今企业与企业之间的重要竞争内容,员工具有的知识成本直接关系到企业产品理念创新,以及企业产品规划方案的实施。员工知识成本又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存、运转、发展。所以我们应根据企业员工文化水平的现状,找出与之相对应的企业核心文化,不断强化企业员工知识文化管理,依照企业文化发展建立与之配套的文化知识储备,构建学习型组织,在企业内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开阔员工视野,增强员工技术知识。此外,现代企业还应构建与员工工作岗位相对应的知识文化,强化员工的专业技术知识,不断引进各类新技术,研究出推动企业发展的新产品。

  (五)借鉴国外先进的企业文化、吸取中国传统经典传统文化理念

  国外企业文化发展已有几十年历史,企业文化中有较浓厚竞争意识,鼓励员工团结一致的文化理念等,均值得我们借鉴与引用。不过,无论哪种国家所创造的企业文化本身都会受到民族文化的影响。故而在借鉴外来企业文化的同时,还应吸收本国的传统经典文化理念的精髓。在现今价值观多元化的21世纪,需要经典传统文化中的义利观来让人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我国文化博大精深。所以现代企业在发展中在吸收国外先进企业文化的同时也应以传统文化为基点,将儒家思想中最有价值的积极因素应用到现代企业制度规范管理中,在现代企业内部营造一种“诚为本、和为贵、信为先”的经营原则,此原则不仅能做到诚信经营,维护消费者权益,还能够营造良好的企业内部文化。

  三、结语

  总之,现代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由组织、仪式、信念等共同组成的、特有的文化形象。现代企业是充满竞争的企业,企业内部还应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出相应的核心文化,促进现代企业稳步健康发展很有必要,意义重大。

企业文化论文6

  一、企业文化与人力资源管理的关系

  (一)企业文化促进人力资源开发

  1.导向功能。企业文化是一种目标,潜移默化的价值观规范员工的行为动机,引导员工的行动方向。企业文化的形成源于实现组织最终目标的需要,统一的价值指向促使员工围绕组织目标选择个人工作目标,自觉规范个人行为。

  2.凝聚功能。企业文化是一种软环境,像一只无形的手来调节员工相处和解决矛盾的方式,形成对彼此的理解、信任与尊重,提高员工的合作意识和工作积极性,选择一致的行为方式,在组织中形成强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3.激励功能。企业文化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就是以企业员工为核心。企业员工通过反映员工共同的价值取向,满足员工的情感需要,尊重员工劳动成果,认可员工对组织的贡献,鼓励员工创新行为,增强员工的主人翁意识,最大限度地调动员工积极性和激发创新精神。

  4.约束功能。企业文化不仅是一种潜在的精神力量,在企业管理中也物化为具体的规章制度。企业核心价值观通过员工的内在心里约束规范行为及思想,有形的规章制度通过具体的处罚措施防范员工有悖组织利益的行为。

  (二)人力资源管理对企业文化的作用

  1.人力资源管理促进企业文化的传播继承。人力资源管理通过招聘宣扬本企业文化寻找与本企业文化契合的员工,通过培训使员工更好地理解和接受企业文化,当企业文化与绩效考核结合起来,员工就会不断修正自己原有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规范自己的行为,加强对企业文化的认同感。

  2.人力资源管理促进企业文化的完善。企业文化存在妨碍企业持续发展的不合理之处,人力资源管理各环节旨在指导员工选择最合理的行为模式,员工行为的改善和思想观念的转变有利于克服不健康的企业文化,形成积极良好的企业文化。

  3.人力资源管理促进企业文化创新。人力资源管理的根本宗旨是激发员工最大潜能实现组织目标,获得经营效益。企业文化创新的主体是企业员工,当员工实现潜能和创造力得以最大化时,企业文化建设将会面临新的要求,企业文化的创新也会随之而来。

  二、企业文化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相匹配中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人员招聘标准与企业文化的冲突大部分企业选用人才,主要强调高学历、工作经验以及个人能力,缺乏对员工工作意图、价值观及职业道德等方面的关注,忽视对本企业文化的宣传可能导致错误招聘,引发员工入职后的反常行为。

  (二)企业培训易忽视企业文化教育传统的员工培训大多注重于工作技能和知识培训,而与企业发展相关的价值观念、创新思维模式却很少涉及,呈现重技能、轻文化的倾向。

  (三)难以将企业文化的要求融入绩效考核我国一些企业的员工绩效考评往往仅以工作业绩作为考核指标,在员工的价值观念、思维模式等方面缺少较为具体的界定和描述,这样的绩效考评很难发挥企业文化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约束和激励作用。

  (四)人力资源激励机制难以与企业文化有效结合员工激励是指通过各种有效的手段,激发员工的需要、动机、欲望,使员工形成某一特定目标并在追求这一目标的过程中保持高昂的情绪和持续的积极状态,充分挖掘潜力达到预期目标的过程。然而企业在实行激励机制时片面强调物质激励,认为金钱是激励员工的最佳选择,将大部分精力放在物质激励上,导致员工越来越依赖物质激励,不能从根本上实现激励员工的目的。企业应在重视物质激励的.同时不要忽视情感激励,将企业文化与员工的激励机制相结合,增加员工认同感和企业凝聚力。

  三、企业文化与人力资源管理的有效融合

  (一)在人力资源管理中构建合理的企业文化体系

  1.构建人本文化。人本文化倡导重视人的价值,关注人的不同特点与需要差别,在企业的发展中促进人的自我发展,实现双赢。在人力资源管理中,落实重视人的能力等级差别,实现人岗匹配,满足人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等具体措施,建立推进企业长足发展的人本文化。

  2.构建和谐文化。和谐文化倡导员工与员工、员工与企业、企业与社会的全面和谐,在和谐互利的前提下调整员工关系,深化企业改革。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就需要将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不同职别的员工组合在一起,形成共同的纽带,实现良性互动,消除企业内部矛盾,提高企业凝聚力。

  3.构建高效文化。高效文化是指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产出比,有效地参与激烈的市场竞争,以高能低耗获得发展优势。在人力资源管理中,需要将效益和成本意识深入到员工培训中,在绩效考核中注重员工投入产出比,建立合理公平高效的薪酬福利体系,激励员工努力工作。

  4.构建创新文化。创新文化倡导以创新引领发展,在行业竞争中以创新取胜,鼓励员工创新和自由发展。在人力资源管理中,注重引进创新型人才,培养员工创新能力,满足员工创新欲望。

  (二)建立基于企业文化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

  1.企业文化与员工招聘。在招聘的过程中,将企业倡导的价值观、思维方式等作为考核标准,根据应聘者个人特点及其与本企业用人标准、价值观念的相符度,选择合适员工。

  2.企业文化与员工培训。将企业文化全面贯彻于企业培训之中,在传统技能培训的基础上增加一些与企业文化内涵相关的价值理念、思维方式等的培训,如体验式培训、管理游戏或竞赛、拓展培训等。使员工对组织的认可度在培训中得以提升,并将形成的思维方式应用于以后的工作中。

  3.企业文化与绩效考评。改变传统的单纯以业绩为主要考核指标的考核方法,将“德”也作为企业进行人员考评的标准,采取多元化的考核标准,利用企业价值观念内容完善绩效考评体系。

  4.企业文化与薪酬管理和激励。基于企业文化的薪酬管理要求为员工提供相对公平合理的报酬,改变原有的以物质激励为主的激励机制,重视非物质激励的重要作用。通过情感激励、目标激励、榜样激励、荣誉激励等形式满足员工深层次需要,营造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

  四、结语

  企业文化与人力资源管理在企业发展与演变之中已越来越不可分割,只有将二者结合起来,建立适合人力资源开发的文化体系和基于企业文化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才能挖掘员工的潜力,提升企业的凝聚力,保持企业的优势地位和核心竞争力,提高企业的绩效,实现企业的长久发展。

企业文化论文7

  一、党政建设工作与企业文化之间的联系

  1.构建企业文化,将思想政治工作放在第一位

  近几年来,在西方文化的影响容易诱发个人主义、利己主义以及功利主义思想。如果企业的党政工作缺乏引导和教育,那么其副作用是不可低估的。企业要想强化员工对企业文化的认识,往往就要依靠党政工作。由于企业文化的发展要靠党政工作去推动促进,因此在建设企业文化的时候,要将党政工作放在第一位。

  2.以思想政治工作为基础的企业制度文化建设

  如何将石油企业的规章制度、行为规范变为广大员工的自觉行动成为石油企业制度文化建设的一个关键性问题。要想顺利解决这一问题,就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

  (1)通过党政建设工作来大力宣传各项规章制度,让员工认识到这些规章制度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并且也可以不断规范员工的行为;

  (2)在执行规章制度的时候,要广泛征求石油企业员工的意见,对于那些不合理的规定要及时改正,这样做可以不断完善规章制度,从而更好的接受实践的检验;

  (3)当石油企业员工的行为与规章制度相符合,并且员工为石油企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此时要通过党政工作来表扬该员工,相反如果员工的行为与企业的规章制度不相符,并且员工的行为还损害到企业的利益,此时要通过党政工作来批评教育该员工,从而促使员工可以认同本企业的规章制度,将企业的规章制度作为他们行为的指南。规章制度是一种外在的监督以及控制,其要求企业内的每一位员工都要遵守,然而党政工作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员工的自觉性以及自律性。通过党政工作可以广泛教育员工,增强员工对企业规章制度的'认同感,只有这样做才可以有效实行企业的规章制度,并且也可以进一步推动石油企业文化的建设。

  3.以党政工作为基础来营造和谐的氛围

  任何事物的健康发展都与良好的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石油企业文化的建设也离不开良好的企业环境,然而党政工作可以为企业文化建设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企业是员工工作、学习的场所,因此石油企业要努力为员工创设良好的工作环境以及学习环境。良好的工作环境以及学习环境可以让员工心情明朗,还可以调动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在石油企业文化建设中,要充分借鉴西方国家先进的文化理念,但是西方文化一些消极因素也会影响到企业文化建设,此时要通过党政工作来营造稳定的、稳定的环境,只有这样做才可以形成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人是党政工作的对象,因此在党政工作中要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不断实践过程中形成一套和谐企业文化的架构体系。

  二、企业党政建设管理对企业文化的作用

  1.有助于塑造企业精神

  首先,石油企业文化的内容是企业党政工作内容的延伸。石油企业文化与党政工作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石油企业文化的内容融入了企业思想政治教育、经营管理这两个方面的内容。石油企业文化中所倡导的团队精神、创新精神等企业精神正是对企业党政建设中集体主义教育的具体化以及企业化。石油企业文化中的职工价值观念、职业技能等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并且也给思想政治教育增添了活力。其次,党政工作指导着企业文化的建设,并且也推动企业的健康发展。党政工作可以增强员工的道德意识以及法制观念,有助于在企业内部形成公平竞争、奋发向上的氛围,促使企业文化沿着正确的方向进行发展。在新的发展形势下,企业党政建设工作要坚持以人为本,尊重每一位员工、关心每一位员工、理解每一位员工,不断提高石油企业的凝聚力,实现石油企业的发展目标。最后,当前,在石油企业管理工作中,人起着关键性的作用。石油企业的发展会受到员工的影响,因此石油企业在开展党政建设管理工作的时候要重视员工的主动性,如果其忽视了员工的主动性,那么此项工作是无法顺利进行下去的。石油企业如果发现在党政建设管理工作中出现了违背员工利益的情况,此时要马上纠正过来。石油企业在构建企业文化时,要切实保障员工的利益,增强员工对石油企业文化的认同感。

  2.有助于培育企业价值观

  所谓价值观是指人们对某一个问题的看法,如果人们形成了一定的价值观,这就会规范、调节以及约束人们的行为。由于人们的生活方式不同、成长背景不同等,因此每一个人的价值观都是不同。面对这种情况,石油企业要通过党政建设工作来引导员工形成共同的价值观,从而有助于增强石油企业的凝聚力。在石油企业文化中,价值观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但是石油企业如何培育价值观呢?此时党政建设工作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石油企业在开展党政建设工作的过程中,要搞好政治理论教育工作,让员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当员工的价值观形成之后,石油企业要借助党政建设工作来大力宣传价值观的具体内容,这样做便于员工形成共同价值观。

  3.有助于构建和谐的工作环境

  石油企业党政建设的工作对象就是人。石油企业制度、企业文化等都会影响到企业的人际关系。在工作中,员工之间会因为利益、兴趣爱好、价值观念等因素发生摩擦。如果石油企业不及时解决这些摩擦,这会增加员工间的矛盾,最终不利于石油企业文化的建设。为了能够改变这一局面,这就要求石油企业要重视党政建设工作,并且要将其侧重点放在“教育人”上,通过教育来提高员工的素质,化解员工之间的矛盾,营造和谐的工作环境。和谐的工作环境既提高了员工的工作效率,又营造了和谐的企业文化。

  三、总结

  在石油企业文化建设中,党政建设工作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石油企业要在党政建设工作不断积累经验,通过长期的党政建设工作来教育每一位员工,感染每一位员工。党政建设管理对企业文化的作用。

企业文化论文8

  从人性需求角度初探企业文化管理对策程 珍(玉环县烟草专卖局,浙江 玉环317600)摘 要:文化管理是一种人性化的新型企业管理方式。文化具有依托人性的特征,它使企业员工的人性得到丰富和发展,并在员工心目中产生一种潜在的说服力,达到把组织意识变为人们自觉的行动。根据烟草行业的发展实际,针对人性需求的变化和特点,提出符合人性需求的文化管理的初浅看法。

  关键词:烟草员工;人性需求;文化管理

  伴随烟草行业改革步伐的加快及身份制用工管理体制的破除,烟草员工工作自主性和人文精神进一步凸显出来,文化对于烟草企业管理的价值和影响日益受到管理者的重视。企业文化管理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是以人为中心的企业管理。这种管理模式所追求的效果不仅仅是烟草经济绩效的改进,还有企业发展软性环境改善,员工满意度提高,队伍素质提升以及员工的成长与发展等与人性相关的目标。在文明高度发展和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的形势下,烟草行业更加注重员工人性的解放与发展,员工人性出现了新的变化,呈现出时代特征,产生了与以往不同的追求和需要。采取有效的文化管理措施来满足烟草员工的人性需求,是烟草行业深入改革和发展的需要,也是实现文化管理着力解决的现实课题。

  一、烟草员工的人性特点和需求

  所谓的人性就是人的本性,是指人所具有的正常的感情和理性。从管理角度来看,人性可表现为自然性、社会性、创造性和精神性等多层次的特征,而这些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的需求本质。根据马斯洛需要层次论,人的需要可划分为生存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等五个层次。人的需求经历了从低到高,从物质到精神,从生理到心理的不同层次的变化。

  烟草行业经过多年的深度改革,烟草企业特征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必然会引起员工的激烈反响,多年来被体制压抑的情感开始释放并得到加强,表现出人性的自我,同时,对待工作的态度也由依附转为自主。员工的人性特征展现得更全面,需要也更加丰富;员工需求的精神文化性因素日益膨胀并逐渐上升为主导性需求。

  1.自主和参与的需求。随着烟草人事用工制度改革的深化和员工发展通道的进一步畅通,烟草员工的行为自由度增大,员工根据社会发展和企业需求对自己的职涯进行规划与设计。这种自主独立意识反过来又促进员工在对个人利益和价值的追求中逐渐产生对员工权力意识和参与的渴求,员工迫切需要民主自主权利得到保障,以更好发挥自身的才能和创造力。

  2.个人尊严和价值实现的需求。烟草员工比以往更重视人格尊严。随着员工队伍素质结构的不断优化,员工对精神文化需求度提高,特别是身份管理打破后,员工有为有位的趋势更加显现,在更多情况下,员工考虑的是自己有没有被重视,自己的才能有没有得到充分发挥,自己的价值能不能得到实现。

  3.归属与爱的需求。烟草行业内已在推行实施的用工管理制度,是以员工工作表现来评定绩效,打破了“铁饭碗”的格局。伴随产生的是归属的失落,尤其对于原来标榜“正式”的员工冲击最明显,员工可以随时被解雇,员工心灵感到无所归依,急切需要他人的关爱与群体的认同,还特别渴望获得集体的关怀和温暖。

  二、文化管理是一种人性化的新型管理方式烟草员工呈现的人性需求,既反映了传统管理方式的缺陷,又揭示实施符合人性特征的管理方式的必然性。

  以往单一追逐烟草经济利益的管理模式已不适应当前行业改革发展的方向。满足员工人性的多种需求,重塑人性,激发员工的活力和创造潜能,应从何入手,文化管理的兴起给我们提供了解决问题的钥匙。

  从烟草行业企业管理的发展轨迹上,可以发现这样一个角色蜕变,即烟草员工从经济管理的“经济人”到行为管理的“社会人”,进一步成为全面发展的“文化人”,它顺应了员工强烈精神追求和客观需要,实现了对人性认识的升华和深化。

  文化管理是人性管理史上的最高境界。文化管理把企业看作是人格化的组织,在对人的认识和人性理解上,与其他管理模式相比具有独到的优势和魅力。

  主要表现在:

  第一,以人为本的管理。在科学管理模式中,员工被看做“经济人”,充当一件生产工具,过分强调物质刺激而忽视员工生活的思想和人性,对人的认识不全面且存在缺陷。而文化管理则把人作为企业中最生动、最活跃的资源,主张充分尊重人格、适应人性特征发展,并采用多种方式激励员工,最大限度满足人的各种合理需要,尤其是精神方面的多层次变化需求,使员工情感回归家园,形成忠诚于烟草事业的自觉自发行为。

  第二,视人为管理的最终目的。文化管理虽与其他人性化管理上有许多的相类之处,比如都是在研究人的'需求、行为动机以及人际关系和对人的激励等基础上形式的管理模式,都用满足人的需要方式来激励人的积极性。但是文化管理最大的成功是颠覆“人作为管理的一种手段”这个未尽人性完善的管理逻辑。对管理对象作出更符合人性发展的定位,明确了“人是企业发展的根本”的思维,强调文化管理应以增强人的体力、提高人的智力、完善人的意志与品格,使人获得超越生存需要的能力,并成为更为全面的、自由发展的人为目的,达到了“人是管理最终目的”的至高境界。

  第三,是将文化与人性需求联姻。企业文化管理是从文化的高度管理企业。它是文化与人性需求的完美结合体,文化成为管理的基础,管理是文化的外在形式。从文化视角,强调管理过程中要以文化为诱因,以文化为动力,以文化为形式,充分发挥文化覆盖人的心理、生理、人的现状与历史的作用。从管理视角,强调在文化载体上坚持人性导向与文化导向并重,实行在人性基础上的文化牵引、文化导向,实现在文化氛围中的人性升华与完善。它冲破过去“文化和人性需求两张皮”的不完整人性观,把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思想全面显现出来。

  三、提出合乎人性需求的文化管理对策在推行文化管理过程中不免产生未能把握文化管理以人为本管理这一实质的缺憾。

  “形像而神不像”是文化管理破产与失败的根本缘由。因此,烟草行业推行文化管理应更加符合人性需求,以人为本,重视精神和文化的力量,从烟草员工的人性需求特点出发,结合行业实际,实践一系列关心员工、尊重员工、塑造员工以及适应员工需要和心态的合乎人性的管理措施,充分展示文化管理的人性面。而要做到这一点,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重视情感交流。情感是当代社会人的一种必不可少的人性需求,是维系员工与企业间关系最坚固的纽带,也是影响文化管理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

  作为文化管理者必须要重视情感投资,加强企业内员工与员工之间的情感沟通,一方面,为员工交流创造多种可能和机会,也鼓励管理者经常“走出去管理”,深入各层次、与各岗位员工接触和交谈,促进心理沟通和情感培养。

  另一方面,也要靠对员工的关心,从生活、学习、工作多方面关心员工的需求,建立了一套合乎人性需求的关爱员工管理机制,包括员工婚嫁、生日祝福、生病探望、高温慰问、健康体检等一系列人文关怀措施。以情感人,以人性激发员工内在潜能和创新能力,把企业目标变成员工的自觉行为。

  2.塑造体现人性的企业文化。充满人性的企业文化是最具生命力的,它极大满足了员工的发展与成长的人性需求,给企业发展带来源源不竭的动力。构建符合人性的企业文化关键在于:第一,要形成尊重人、依靠人、发展人的企业管理伦理。如台州烟草曙光企业文化中“曙光孕育希望,搭建平台,敞开通道,完善成长共享机制”的面向全体员工伦理。第二,要凝练出能生动集中反映员工的追求和志向,能激发人自信和斗志,产生强大凝聚力的企业精神和企业价值观体系。

  在浙江人倡导“精干勤勉,抱诚守真,注重细节,力求实效,于持续创新中孕育和谐”的企业精神熏陶下,“精以做事,诚以做人”也就成为企业员工的一种共同心理定势和文化沉淀。

  3.建立人性化的管理机制。人性化管理机制是企业民主化管理和员工自主管理的统一。主要体现为,首先,企业管理活动中都能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员工,不论其身份、地位、能力如何,都一视同仁。诸如执行实名制考勤管理,虽为细节管理,但它彰显了平等更尊重了人性。其次,确认人的主体地位,充分肯定每个员工的个人价值,使员工在更为自主的氛围中实现人性的升华,并把员工个人意志与企业的统一意志结合起来。最后,重视人的参与,赋予员工更多的民主权利和参与管理权,推行办事公开民主管理,保证员工对重大和涉及切身利益事项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并发挥工会、党团的桥梁作用,为员工创造积极参与管理的机会,使员工在参与管理的过程中,增强创造力和主观能动性。

  4.营造融洽和谐的企业氛围。温馨、舒适的工作环境、团结和谐的人际氛围,使人心情愉悦,有助于形成积极向上的工作情绪,有助于人性的全面发展,这是员工自我价值实现和企业和谐发展的重要保证。一是要建立互助团结的文化氛围。促进人际沟通交流,倡导互帮互助的团队精神,使员工感受烟草大家庭的温暖,形成强烈的归属感。二是要建立你追我赶的文化氛围。为员工成长创造更广阔的平台与空间,增加和完善企业的文教设施,同时,加强对员工的岗位、技能等方面的培训,开展技能大比武、双能竞赛以及各种评先评优活动,形成比学赶超的良好气氛。三是要建立积极健康的文化氛围。改善员工工作本身的环境条件,丰富员工的业余生活,使员工在欢快的心境下,在现实需求得到极大满足的情况下,实现对自身人性的重塑。

  文化管理是企业管理的不断人性化,它把人作为企业管理中最有意识的主体,以文化引导人性需求并挖掘人的无穷潜能和巨大创造力,给企业发展带来无限生命力。

  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在倡导以人为本的文化管理模式推动下,烟草员工将以更饱满的热情、更强劲的动力向“卷烟上水平”目标迈进,共同创造出更加灿烂、辉煌的明天。

企业文化论文9

  一、解决企业政工工作中存在问题的有效对策

  在企业完善自身建设的过程中,政工工作存在的问题不仅不利于企业自身的建设,还会对企业长期的发展造成一定的影响,笔者提出以下几点解决对策。

  1提高企业政工工作的专业能力

  精简政工人员是目前政工工作的发展方向,同时也是企业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有效措施。但是,精简政工人员并不意味着减少政工的工作量,而是相应提高政工人员的工作效率。政工人员素质不高会影响其工作的开展。因此,提高政工工作人员的'专业能力是企业发展的必备要素。企业就应当制定一定的标准,在企业建设中挑选高素质的政工工作人员。政工人员的工作能力必须要强,其专业的理论水平必须达到一定的标准。唯有如此,企业的政工工作才能够更好地开展。

  2转变企业政工工作的新格局

  企业领导应重视思想政治工作。因此,企业管理层应鼓励企业的其他部门与政工人员进行交流,这样才能够对其工作进行完善。对此,企业应要求政工人员在工作中勇于承担责任,能够在工作开展中起带头作用。为便于政工人员与其他部门人员之间的交流,企业应当为其建立一个沟通交流的工作平台。旧的政工工作模式再不能适应现阶段,应当推出新的工作格局,促进政工工作的顺利开展。

  3创新政工工作内容

  政工人员在工作的过程中,可以结合企业文化创新其工作内容。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就应当结合企业自有的氛围进行,这样才有助于创造出适合企业自身的工作形式。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对象是全体员工,因此,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就应当深入到企业员工中,进一步了解企业员工的工作心理与工作态度,及时解决企业员工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让企业员工深刻体会企业对他们的关心。创新工作内容,就应当从工作的本质出发,为提高工作效率,促进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完善。

  4完善企业政工工作的激励机制

  企业在其发展中应当充分重视政工工作在企业中的重要作用,应完善政工工作的激励机制。激励机制的完善应本着“注重实绩,鼓励竞争,择优选升,赏罚分明”的原则来制定。在企业建设中营造良好的环境,建立和完善激励机制措施,制定评选表彰标准,将评选活动作为企业的一项重要的工作来实施,以此来提升企业政工工作的效率。

  二、结语

  总而言之,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企业要想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中长期发展,就应当结合企业自身的建设,直面企业自身存在的各种问题,并及时解决其中的问题。在发展企业经济的过程中,还应当注意企业员工与企业共同的发展。唯有如此,企业才能够获得更广阔的发展前景。

企业文化论文10

  一、施工企业的文化特点

  施工企业要建设强大的企业文化,必须要先认识自己企业独特的一面:1、施工企业是劳动力密集的行业施工现场作业人员大部分是农民工,相对而言,农民工的文化素质较底,这给施工企业文化的推广深入带来了难度;同时施工现场的工作条件差、劳动强度大,亦增加了施工企业文化建设的难度。2、施工企业流动分散,条件简陋,生活艰苦。由于其自身的工作特点,如果不注重企业文化建设,不用企业文化加以凝聚,施工企业就会给人以散兵游勇的形象,战斗力、竞争力无从谈起。3、施工企业需要员工高度的责任感和自觉性。施工生产的产品具有一次性和不可逆转性的特点,加之其产品的生产过程是不同工序、工种协同合作的过程,大量隐蔽工程除了有限度的检查外,主要还是靠施工工人的负责和自觉。这就需要企业文化的约束,加强员工队伍的思想素质教育。

  二、加强市政企业文化建设的意义

  企业文化作为一种以加强企业管理,强化企业凝聚力、企业理念、企业精神为核心的文化,对于施工企业的经营和发展起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因此,加强企业文化的建设意义重大。1、加强施工企业文化建设,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需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需要与之相匹配的企业文化理念,随着施工企业改制的深入,迫切需要树立先进的市场意识、竞争意识、经营意识。2、加强施工企业文化建设,可以增强企业的竞争力。企业文化建设同样也是企业凝聚力的提升,使企业在复杂的市场环境中更好的发展,才可以有实力和其他企业竞争。3、加强施工企业文化建设,可以使人才的力量得以充分发挥。充分发挥人的作用,是当今世界企业发展的一种趋势,是经营企业的新思想、新观念。人是有思想的,而人的思想决定人的行为,企业文化正是通过影响人的思想最终影响人的行为来发挥作用的,企业的竞争最终是人才的竞争。4、加强施工企业文化建设,是施工企业发展的内在要求。企业文化建设能够使企业员工形成一种团体意识,形成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和工作热情,形成强大的创新力和凝聚力,同时也能够为企业提高形象和知名度,达到利润的最大化和企业的壮大。

  三、市政企业建设企业文化的措施

  1.树立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观

  建筑企业是劳动密集型企业,生产力构成人的因素比重大,劳动者的个人素质、协作意识、责任意识直接影响工程进度与施工产品质量,。而市政工人大多文化素质水平不高,这就要求企业文化要采取多样性和灵活性的方式向员工灌输企业文化的基本理念。比如:通过在员工中树立典型,采用激励机制来激励他们学习先进。其次,企业文化建设要着眼塑造人,培养人。发挥他们的才能为企业发展作贡献。同时还应该尽量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对企业一线的人员进行培训,培养他们良好的行为规范,正确的职业理想,高尚的职业道德,娴熟的职业技能,严格的职业纪律。要有意识地培育职工的责任感和对企业的归属感,如开展“假如我是一个用户”的讨论,从而使职工自觉地从我做起,对用户负责,对企业信誉负责,同时也是对自己负责。进一步可以通过职工参与,出谋献策,改进管理,优化企业形象,在攻克生产技术和管理难关中获得自豪感。

  2.树立优秀企业形象品牌

  建筑企业应重视企业形象的树立,通过开展树立优秀企业形象的活动来推动企业文化的建设。企业形象可以通过各项荣誉和知名度来表现。对企业形象进行构筑,主要包括工程信誉、服务质量、职工队伍风貌、企业环境以及企业在社会公德、同行业方面的形象。最应关注的'应是工程信誉、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要坚持高起点、高标准、严要求,坚持勤学苦练,不甘人后,质量一流、服务一流、人品一流的形象。企业员工只有心里装着安全质量,干每一项工作为业主负责,一丝不苟,只要有了这样的工作热情、工作习惯,从而形成自己的企业文化,并把这种文化走到哪里撒播到哪里,就会使企业永远谋得发展。而良好的品牌不仅代表着优秀的企业形象,更是一笔巨大的无形资产。建筑企业要有意识地建立企业的网络和宣传工具、宣传手段,利用企业的刊物、广播、电视或板报、标语等一切形式进行宣传,体现品牌之中的企业文化精神或通过上电视、出书报不断扩大企业知名度、信誉度,升华品牌的文化层次,把施工企业的文化不断推向新的领域、新的区域、新的境界。

  3.以多种形式宣传企业文化

  市政企业根据自身情况,可以运用多种形式和手段,宣传、推行和创建企业文化。主要:

  (1)思想教育文化活动。即企业为向职工灌输文化信息、企业敬业精神,提高职工素质而开展的各种活动如政治学习、文化教育、技术培训、观念宣传等活动。

  (2)生产技术型文化活动。即由企业组织或自发组织的围绕生产经营问题而展开的各种群众性技术活动如技术攻关、技术合作、操作比赛、QC小组、节能活动等。

  (3)文体娱乐型活动。即带有文化娱乐性质的庆典活动和传统风俗活动,如运动会、球赛、棋赛、联欢会等。

  (4)生产福利型文化活动。即企业从物质生活、福利保健等方面关心职工的各种活动。如改善工作和生活环境、美化办公场所、为职工提供优良的医疗保健及其他服务设施和项目。

  (5)帮助职工熟悉和了解企业。通过介绍和参观等形式,让职工了解企业发展的历史、现状、优良传统和作风,目的是使职工尽快适应企业环境、消除陌生感,接受企业的价值观念,真正成为企业的一员。

  四、结语

  市政企业文化建设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是企业发展壮大的基础。因此,市政企业应该结合自身特点,通过上下团结、脚踏实地、长期不懈地共同努力,制定特殊的精神,物质,制度文化,建设优良的市政企业文化,形成良好的企业风气,促进企业文化的发展创新,从而提高市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

企业文化论文11

  摘要:不管对于何种性质的企业而言,企业文化是至关重要的,但是要想企业文化在其内部深深扎根,就必须要长期坚持传播企业文化.但是企业文化在内部传播过程中,却面临着传播渠道、形式、内容以及对象方面等多方面的困难,这些困难都使得企业文化难以在内部得到完全宣传,从而导致企业文化难以生存.因此,要想企业文化得以生存和发展,就必须要克服传播方面的困难,从而顺利在企业内部宣传企业文化,进而实现文化管理,从根本上促进员工和企业之间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企业文化;内部传播;障碍;对策

  1企业文化内部传播

  为了实现企业文化理念,企业在进行文化建设时,通过各种手段和途径,在团体员工中,全面而系统的传播和推广企业的目标、宗旨、使命、口号、企业成功精神、法则以及思维等文化体系,这就是企业文化内部传播.只有把企业文化在企业内部充分进行传播,才能让企业文化真正为企业的发展服务.

  2内部传播障碍

  2.1传播对象

  目前,企业文化在内部进行传播,在传播对象上存在两方面障碍.一方面,是企业既定的岗位目标考核体系,该体系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企业的整体效益,但是同时也存在很大的负面影响.员工为了完成考核体系中的任务,就一味的进行工作,完全把自己作为机器人,高强度的工作内容,使得员工不再关心考核内容之外的事情,对于企业文化他们更是毫不关心,企业文化既不会帮助他们升职,更不会缓解他们的工作压力,因此他们更愿意把时间花在工作上,而不会去了解企业文化.另一方面,企业的用工制度阻碍着企业文化的内部传播.很多企业为了最大限度降低经营成本,从而给企业减少负担,因此对员工进行分类,分为企业合同员工和社会招聘员工,企业合同员工具有比较好的福利待遇,但是社会招聘的员工则福利待遇比较薄,有时候甚至连基本薪酬都无法保证,因此很多员工在面临巨大的工作量的同时还要担心自己被辞退,在这种情况下,员工认为企业的宗旨、使命以及价值观都与他们没有关系,因此他们难以对企业文化产生认同感,企业文化更加不会走入员工心中.

  2.2传播内容

  很多企业在对自身企业文化没有进行全面理解和认识的基础上,就在一些杂志、文化专栏上出版相关杂志宣传企业文化,但传播范围局限性较大,而且内容浅显,无法把企业文化的内涵展示出来.然后企业文化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操作上与经济文化相融,可以体现出社会的生产力;空间上与社会文化相辅相成;时间上与传统文化结合.企业文化不仅仅包括企业的目标、宗旨、使命和口号,更加包括企业成功的精神、经营法则和思维方式等等,因此企业文化范围非常广,而且内涵博大精深.在进行内部传播之前,一定要对企业文化内容进行充分理解,从而全面构建传播的内容和框架,根据制定的传播内容和框架逐步传播,从而在潜移默化中了解并接受企业文化的相关理念.

  2.3传播形式

  很多企业在内部进行企业文化宣传的时候都共同面临传播形式方面的障碍,很多企业由于自身能力有限,因此传播的形式也比较传统.企业在内部传播企业文化一般都采取、画册、杂志、培训宣讲、会议、电子图文以及员工活动等方式,这些方式之间没有连续性,而且形式十分单一,很多员工就会产生厌倦心理,因此很难形成相对稳定的企业文化.很多企业在进行宣传培训的时候,一般只是给员工灌输,很过员工感觉到非常乏味且枯燥,他们对于企业文化逐渐失去了兴趣,而且发放给员工的杂志和画册,寥寥数页根本无法承载企业文化的所有信息,员工在翻看杂志和画册的时候往往是走马观花,根本没有在脑中留下印象,因此企业文化很难在员工中实现传播的效果.因此,不定期、单一的企业文化内部宣传方式严重阻碍着企业文化的传播效果.

  3内部传播受阻造成的危害

  3.1缺乏核心竞争力

  在员工内部不能很好的宣传企业文化,那么员工就无法提升自己的价值观,无法把先进的理念进行生发,从而改变传统的行为模式和思维方式.由于企业无法从文化上对企业实施管理,那么企业文化终究只能停留在口号上,无法真正在企业内部形成核心竞争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被无情淘汰.

  3.2缺乏凝聚力

  企业文化在企业内部无法得到很好的传播,那么这个企业终究只是一个忠实金钱利益的组织,没有精神和灵魂,员工也就没有精神动力和寄托,神散而行聚,导致企业毫无凝聚力可言,员工在困难面前只会胆怯放弃,得过且过,导致整个企业最终被市场所淘汰.

  3.3企业文化断裂

  企业文化需要长期积累,企业要想建立优秀的文化体系,就必须要实施文化管理.经过传统文化、机制文化、习惯文化、行为文化、文本文化以及源头文化这六个阶段之后,才能真正形成企业文化,才能为企业的持续发展提供不竭的动力,如果在员工内部无法很好的宣传企业文化,那么势必无法实行文化管理,那么员工就无法真正了解和理解企业文化,即使企业实行文化管理,员工只会模仿,而无法从内心要求自己,最终会导致企业文化体系断裂.

  4对策分析

  4.1健全岗位考核体系

  企业应该从促进员工全面发展的角度来制定岗位考核体系,对于每个岗位的职责范围一定要进行明确的界定,在进行绩效考核的时候要根据工作的完成情况来进行考核,然后根据考核结果来发放绩效奖励和薪金,对于末尾的员工实行淘汰制度;另一方面把考核与员工的岗位升职紧密结合起来,对于关键岗位要能者居之,要让员工全力以赴的对待本职工作.这样制定的目标考核体系可以避免员工工作拖沓、人浮于事和权责不明的现象,从而提高企业效益.这种考核体系从本质上来说是以物质需求为主、层次比较低的激励,这种考核体系牺牲了员工的责任感和社会性,从企业长远的发展来看,这种考核体系存在弊端,不利于企业长期发展.因此,要立足于企业文化,对目标考核体系进行改进,加重价值理念等因素的考核比例,把考核目标从物质激励变为精神与物质结合,着重激发员工各方面的潜能,从而使员工得到全面发展.考评体系不应该束缚员工、管制员工,而是引导员工走向更远.

  4.2缩短雇佣差距

  人本理念对于企业管理而言是至关重要的,如果存在不公平的雇佣制度,那么就会加大企业与员工之间的.心理距离,从而对推广和传播企业文化带来巨大的阻碍.所以,企业一定要贯彻人本理念,要尽量缩短雇佣之间的差距,重视员工的需求,这是十分必要的.对于工作表现好的社会雇佣员工,要及时提升为企业管理员工,如果实在不能转为企业管理员工,应该为员工着想,推荐到相应的单位,从而让员工有更好的发展.只有在企业管理过程中融入人本理念,才能增强员工的责任感和归属感,从而才能营造更好的环境,便于企业文化传播.

  4.3坚持传播企业文化

  在企业员工内部传播企业文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只有长期坚持,才能通过行为示范、精神感染和思想渗透来实现传播企业文化,才能改变员工的行为与意识,才能从真正意义上实现文化管理.企业应该对传播企业文化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要做好艰巨性与长期性的心理准备,不能浅尝辄止,更不能急功近利,要坚定不移地采用多种途径和多种方式来传播企业文化.

  4.4拓展传播渠道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人们需要时尚化、快餐化的文化符号,因此企业在传播企业文化的时候,也要把传播形式感观化,传播意义扁平化.传统的会议灌输、宣传画册、说教培训已经无法满足员工的需求.因此,企业应该在传播形式上下功夫,可以通过文体活动、榜样、仪式、戏剧、影视作品、歌曲、讲演、漫画、小说以及故事等方式来传播企业文化.管理者要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这些传播方式,从而激发员工兴趣,引起员工注意.同时,在企业内部建立相应的传播渠道,从而保证企业的所有员工都能够及时、完整的接触到企业文化的传播方式和传播内容.从而让企业文化潜移默化的进入企业员工心中,并从内心开始也企业文化的内容来要求自己,从而提高企业的凝聚力和竞争力,在激烈的市场中赢得自己的一片天地.

  参考文献:

  [1]戚兴宇,李文勇,曹满云.企业文化内部传播的障碍分析及对策[J].技术与创新管理,2013,(05).

  [2]代兴军.关于企业文化管理若干问题的思考[J].经济纵横,2013,(04):53G56.

  [3]王轲.勘察设计企业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技术与创新管理,2010,(05):644G648.

  [4]潘晓梅.内部控制与企业文化的耦合性分析[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01):138G143.

  [5]尹琳.企业文化对技术创新影响的实证研究[J].现代管理科学,2012,(04):56G58.

企业文化论文12

  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明确指出要“充分依靠企业举办职业教育”,“行业主管部门要对行业企业职业教育进行协调和业务指导,继续办好职业学校和培训机构”。高职教育与企业发展密不可分。高职公共基础课是高职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高职素质教育的重要帮手,是高职教育阶段引领学生领会企业文化的主要力量。

  一、高职公共基础课与企业文化的关联性

  关于“企业文化”的定义很多,不同的企业有不同的文化,但它们有着共同的特点:企业在成长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种积极向上、反映社会进步、推动企业向前发展企业文化氛围;形成企业整体的意志和员工为社会和企业自觉奉献的内在动力;员工转化为自觉统一的行为,无论外部环境如何变动,他们为社会和企业的发展而奉献的价值取向就经久不变,企业也会因此得以实现自身价值和社会价值。企业文化主要由价值观、最高目标、行为准则、管理制度和道德风尚等内容构成。

  公共基础课和专业课是学校教育的一个统一的整体,而公共基础课是学校教育的基石,离开基础教育,专业课教育无法开展。当今世界是人才激烈竞争的世界,而人才的竞争是多方面的。它不仅体现在专业知识与技能方面上,更体现在人才的基本素质上。这些基本素质主要包括人的远大志向、高尚情操、创新思维、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健康心理等,它们都是通过公共基础课完成的。目前,高职公共基础课有语文、英语、计算机应用技术、体育、心理健康和数学等。它们在高职院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上具有重要作用:一是作为专业知识学习的基础课,公共基础课在高职人才培养中具有重要的奠基作用。高职教育是学生终身学习的一个环节,高职教学要为学生今后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和终身学习预留出一定的发展空间,在这个前提条件下,能担负此重任的,唯有公共基础课,专业课是无法替代的。二是高职教育既要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更要加强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为此,高职院校必须依托社会,依托企业,以社会所需、企业所需为依据,选择必需的社会和企业知识、职业核心能力知识、心理学知识、人文社会学等基础知识和科学理论有效地结合起来。三是公共基础课的学习是高职素质教育、职业道德教育的需要。大学阶段,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开设公共基础课程,有助于大学生养成爱国主义情怀,具有民族观念、大局意识等政治思想素质,帮助学生培养忠诚、诚信、敬业、协作、勤奋等职业道德。

  高职公共基础课与企业文化的关联表现在:内容上,高职公共基础课有政治、语文、英语、计算机、体育、心理健康、就业与创业训练等课程;作用上,高职公共基础课促进人养成正确的价值观、高尚的思想道德品格、健康的身心和职业核心能力。因此,无论是高职公共基础课的内容还是作用,都与企业文化的内容和核心价值是一致的。

  二、高职基础课渗透企业文化的重要性

  (一)高职教育的需要。高职教育是与企业联系最紧密的教育类型,企业的现实需求在高职人才培养目标里得到充分体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高技能人才,所以满足企业需求是高职教育的职责。

  (二)企业发展的需求。企业要求毕业生能较快地适应企业环境,尽快投身于企业的生产建设。企业的发展,要求毕业生进入企业不仅要将自己所学的知识技能运用到岗位上,以适应岗位的`技术要求,更应凭借良好的综合素质适应企业的管理环境和人文环境,促进企业生产发展,同时也使自己崭露头角,赢得企业的关注与重视。换言之,很多毕业生并非不具备胜任岗位的知识和能力,而是缺乏对企业环境的适应,从而导致自己的专业技能不能很好地发挥,甚至因为这方面的原因被企业淘汰。

  (三)学校发展的需求。高职院校引入企业文化的教育,可以促进高职的教育改革,促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和创造意识,从而带动学校整体办学水平的有效提升。每年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组织的全国职教会议,目的就是让高职院校“借鉴优秀企业文化,培育具有职业学校特点的校园文化”,实现“优秀工业文化进校园、优秀企业文化进课堂”,提高高职院校文化建设水平和管理能力。

  (四)学生成长的需求。学生理解企业文化与文化学习之间的重要关系,激发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职业素养,帮助学生塑造优良的品质和正确的价值观,促进学生的成长成才。

  三、高职公共基础课融入企业文化的途径与措施

  充分发挥公共基础课的功能,把企业文化渗透在基础课的教育教学中,可采取以下措施。

  (一)深入企业调研,领会企业文化的内涵。高职教育是直接为行业企业生产一线提供人才的摇篮,为了贴近企业,更好地为企业服务,满足企业的需要,高职院校必须对企业进行调研,感受企业文化带来的优势,加深对企业文化的认识,了解和领会企业文化内涵。认同企业文化,才能更好地在高职基础课中有意无意地融入企业文化。到企业调研要事先做好充分的准备:一是确定调研方式。调研的方式很多,有网上文献及资料收集调研、企业实地调研、电话调研、人员访谈、问卷调查等。使用哪一种方式,或者是几种方式相结合,目的都是为了保证了解的信息的全面和真实。二是确定调研对象。企业人员由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和生产一线员工三大类构成,对企业文化的调研,如果能够涵盖这三类人,做到调查对象的多样化,就能真正体会企业文化所折射出巨大力量和魅力。三是明确调研目的:通过了解企业文化,认识企业文化在企业发展中的重要意义,从而在教育教学中渗透企业文化。四是明确调研内容,通过了解企业的发展历史、现状、趋势和企业的荣誉,企业所需的岗位群和岗位从业人员构成,与学院相关的专业结构和职业素质要求等,理解企业文化在企业建设发展中的重大作用。五是确定调研时间。六是确定参与调研的人员。比如,在海尔集团的展览馆里,就有大量的资料全面地介绍海尔企业文化的发展历程,海尔文化彰显出来巨大魅力,如激活“休克鱼”事件、人单合一、海尔文化走进哈佛讲坛等资料,可以让参观者充分了解认识海尔的企业文化。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引入优秀企业核心价值观。教师的素质影响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养成,影响学生的成长成才。随着高职院校的扩招,高职师资队伍相对不足,通过各种渠道引入高职院校的公共基础课教师,他们对职业教育、职业教育与企业文化之间的关系等的认识、理解上存在一定的偏差。要在高职公共基础课中顺利、成功地融入企业文化,应加强师资核心队伍建设,引入优秀企业核心价值观。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一是增强教师对职业教育的认识。通过各种形式的培训、学习,高职基础课教师应充分认识职业教育新理念,了解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和一般规律,理解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的差异。二是加强师德建设,提高师德水平。高职教育不仅要教授学生专业技能,更应该培养学生的优良品质和较高的综合素质。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得益于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因此,教师的师德师风,通过言传身教,必然会直接影响学生道德品质的形成。三是开展高职基础课教师教学能力竞赛,促进教师教学业务能力提高和综合素质的提升。高水平的教师,都是非常注意学生全面的发展,在教学时会注重融入企业文化和渗透相关的素质教育。四是引进企业兼职教师,带来先进的企业文化,为高职公共基础课补充新鲜血液。企业兼职教师本身具有较强企业文化传授意识,在他们的带领下,企业的精神、企业的制度、企业的职业操守等企业文化,会潜移默化影响其他教师。五是举办企业家讲坛,让优秀企业讲师走进校园,以他们亲身经历讲述企业文化在企业发展、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意义。

  (三)贴近专业特色,加强与职业岗位结合。高职人才培养目标有别于普通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因此高职公共基础课教学要围绕高职人才培养目标进行。众所周知,德国是世界上是很成功的职业教育国家之一。它成功的最大原因,是教育与职业岗位的紧密结合。比如,决定进入职业学校学习的学生,会自己先到几个企业调研,然后选定其中一个企业作为今后就业目标单位,最后就找相应的职业学校学习,进行订单式培训。在我国,以往的高职基础课具有单一学科性、过多强调独立性和系统性的弊端,老师授课时忽略学以致用的高职教育的原则,带有很明显的高等普通教育的痕迹。与专业结合是高职教育的特色,高职教育的任何一门基础课都应该力争与专业紧密联系,在教学内容上尽可能与职业岗位结合。课前学情分析是基础课与专业贴近的重要手段,通过学情分析,既可以了解学生的基本素质,还可以了解学生对专业教学的要求和培养目标,更可以了解职业岗位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在每一次课前,教师还应该清楚该班级的专业教学进程,以便于设计有针对性的项目训练。比如,高职语文课教学中,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除了进行传统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更要结合专业特点,重点训练“说”的能力。可以模拟推销、公关、产品介绍、景点介绍等教学模块进行训练,要求学生“说”要有条理、“说”要能说出重点、“说”要能说清楚,等等。高职公共基础课同样可以贴近职业岗位要求,让学生达到与企业的“无缝对接”。

  (四)改革教学模式,教学中渗透企业文化。传统高职基础课教学,以老师的教授为主,在教室进行,课后老师再布置一些作业,基本上就可以完成一个教学内容。这样的学习方式抽象、单调,很难达到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改革教学模式,在教学中渗透企业文化,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实施:一是实战教学代替传统教学。所谓实战教学,就是在基础课时,设定项目,师生共同完成而不是由教师一人从头至尾的灌输。比如,在一次语文活动中,让学生组织一次读书沙龙活动。从活动策划、方案制订到组织、实施等,各个环节的进行都需要进行交流、写作、协作等才能完成。在这个过程中,企业文化中所要求的敬业、忠诚、团结、责任等素质也能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二是带领学生参观企业,亲自感受企业文化的魅力。高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课程,可以结合专业学习需要,带领学生到企业参观。参观展览馆,了解企业的规章制度和获得的荣誉。参加一线工作环境和氛围,看看工人在流水线下上重复单调、简单的工作。让(下转第36页)(上接第20页)学生思考,如果没有强烈的责任感和对工作的热爱,这样紧张乏味的工作,很容易让人思想开小差,或不认真细致地工作。错放一颗小小的螺丝钉,有可能让一台价值百万的工程车在工作中酿下大祸。三是进行6S整理,模拟企业管理。“6S管理”由日本企业的5S扩展而来,是现代工厂行之有效的现场管理理念和方法,其作用是:提高效率,保证质量,使工作环境整洁有序,预防为主,保证安全。高职公共基础课教师利用课程结束前两分钟的时间,让学生对所使用的课桌、教室进行整理、整顿、清扫、清洁,以体现个人拥有良好的素养,保证环境和场所的安全。在长期的潜移默化的熏陶中,企业文化的精髓深入学生心中。

  总之,企业文化是素质教育的组成部分,素质教育是学生可持续发展教育不可缺少的内容,应重视高职企业文化教育,推动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

企业文化论文13

  一、当前形势下企业文化发展的基本现状

  (一)对企业文化的重要性认识和理解不够

  目前,有的企业只注重经济利益而忽略了企业文化建设,或者只注重企业文化形式的建设而忽略企业文化的内涵国内一些企业对于企业文化的理解相对比较狭隘,经常忽略企业文化建设,或者只注重表面形式,忽略内涵有一些企业领导人员因为企业文化的无形性认为企业文化是一种虚幻、无用的东西,完全无视企业文化在企业的战略发展和提高核心竞争力中的重要作用,从而在实践中忽视企业文化的建设在企业文化的引进和建设方面只是单纯从枝节上进行调整,在表面上拉几个几幅画、贴几条标语、设计一个标识,只做表面文章,而忽视企业文化内容的丰富和深层次的建设,一味重视形象宣传,忽视了企业文化的实质性作用。在企业的战略发展当中,文化创新是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本文对当前形势下企业文化发展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并探讨了企业文化创新在石油管道企业战略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体现了企业文化创新的重要性:不仅是企业战略发展的基础和重要导向,还能在一定程度上优化企业结构适应时代发展,最重要的是通过强调企业的精神文化和核心价值观,提高企业的凝聚力和核心竞争力,从而促进我公司的持续稳定发展。

  (二)企业文化的建设缺乏创新性

  企业文化是文化与经济相结合的产物,每个企业文化的内容、形式、价值内涵都各不相同,构成了每个企业鲜明的文化特色企业文化创新是一个企业成长的内在动力,成为企业持续成长的重要因素凡是先进、卓越的企业文化都是在长期经营发展中建立和形成的,并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但是很多企业在进行自身的企业文化建设时忽视了个性化的培育,没有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形式单调,不能反映企业独特的经营特色,这些都不利于形成优秀的企业文化,也就不能充分发挥企业文化在战略发展中的促进作用,更谈不上文化创新尤其像工程建设单位这样的大型企业,日常工作量大,对经济利益的过度重视导致了对企业文化建设的忽略,企业文化缺乏创新在一定程上制约了企业技术、产品及服务等方面的创新,使企业的战略发展目标逐渐与社会实际需求脱轨,不利于企业的持续发展。在企业的战略发展当中,文化创新是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本文对当前形势下企业文化发展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并探讨了企业文化创新在石油管道企业战略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体现了企业文化创新的重要性:不仅是企业战略发展的基础和重要导向,还能在一定程度上优化企业结构适应时代发展,最重要的是通过强调企业的精神文化和核心价值观,提高企业的.凝聚力和核心竞争力,从而促进我公司的持续稳定发展。

  二、企业文化创新对企业战略发展的作用。

  (一)提高企业的凝聚力

  一个企业的核心文化通过对企业精神文化的塑造,为企业各部门及员工提供了凝聚力和向心力,注重培养员工的团结、创新和奋斗精神,使得企业能够成为一个和谐、上进的组织 在我公司,企业领导一定要发挥好引领作用,坚决落实企业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和行动准则,把“必须实事求是、必须勇于担当、必须学习创新、必须勇创一流、必须促进和谐、必须一身正气”落实到工作中的点点滴滴,使广大基层员工更容易理解企业的发展战略,鼓励员工进行创新,培养员工的意志品质、集体荣誉感和竞争意识,使得公司员工除了考虑个人发展目标之外更加注重集体利益,个人潜能得到充分发挥,为企业做出积极贡献,并在集体认同中收获满足感,从根本上提高企业的凝聚力和核心竞争力。

  (二)优化公司结构,推动企业战略发展

  近年来,我公司在海缆施工方面取得了骄人成绩,比如运用上非自航船绞缆牵引式敷埋施工法,先后在大港煌海油田和冀东南堡油田海域,完成7条海缆的施工,总长度34.97公里,像这样的业绩还有很多,句、项都离不开企业文化创新对我公司战略发展的推动作用比如在战略思路上的转变,通过创新企业管理文化,使得发展动力由依靠人财物的增加向依靠管理创新、技术进步和员工素质提升转变,商业模式也有单一性转向多元化等,促进我公司海洋战略进程的推进,在“发展近海”的基础上“探索深海”,从而使得企业业务结构向高端模式转变,以海洋管道为突破口,践行“陆上海洋一体化”战略构想,努力形成一支高效、一流的管道建设团队。

  (三)保障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文化是企业发展的灵魂,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具体体现我公司建厂五十年以来,已经积淀了非常深厚的文化底蕴,编著企业文化手册方便员工理解公司文化,并时刻不忘创新企业文化以适应时代的发展,以求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比如,公司将新时期战略日标融入到企业文化当中,强化企业精神和核心价值观的深入贯彻,凝聚企业领导和员工的智慧和品质,以建设“国内第一、国际一流”的中国石油管道海军陆战队为发展目标,力求创造国际化品牌,实现企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三、结语

  在企业的战略发展当中,文化创新是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本文对当前形势下企业文化发展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并探讨了企业文化创新在石油管道企业战略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体现了企业文化创新的重要性:不仅是企业战略发展的基础和重要导向,还能在一定程度上优化企业结构适应时代发展,最重要的是通过强调企业的精神文化和核心价值观,提高企业的凝聚力和核心竞争力,从而促进我公司的持续稳定发展。

企业文化论文14

  摘要:外资企业在企业文化建设中难免与中国传统文化有所冲突,如果能做到求同存异,融洽组织气氛,以共同的愿景着手,在日常管理和培训活动中,融入跨文化交流和学习,既可以提升创新力,又能保证凝聚力,从而提升企业经营业绩,促进经济和谐发展。

  关键词:传统 企业文化 融合 和谐

  我国改革开放进入新阶段以来,特别是加入WTO之后,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的冲击扑面而来,越来越多的国外资本、管理技术以投资兴企的方式来到中国,当然各种问题和矛盾也随之产生,尤其是西方国家的来华投资企业在经营中遇到的更多。很多外企高层十分困惑,原本简单的事情在中国的企业不容易执行,而一些很难的工作却能达到有意想不到的效果,而这些问题的根源就在于企业文化,取决与外来文化与本国文化融合的和谐与否。

  一、外企文化冲突的表现

  很长的时间才能算历史,很长的历史才能形成文化,在不同地理环境中,文化的形成具有特质性,如果强行用自身的文化强加于当地的企业必然会遇到一些问题。

  (一)管理导向的不同

  西方文明的发源地是古希腊,那里以打渔和贸易为主,久而久之形成了直接、理性的贸易文化,做事情以结果为导向,在一定程度上对人的感情投入不够,喜欢量化;而中国是农业文明国家,对天、地、人的互动十分重视,尤其是在“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句话中可以体会到这种文化是以“人”为中心的`,重视感情投入,以人为本。所以就容易出现简单的事情因为对人的重视不够而变得执行困难,当遇到难题需要个人承担大责任的时候反而能化腐朽为神奇。

  (二)价值取向的不同

  价值取向指人们对人、事物进行社会评判时所持的态度,受意识形态影响。西方文化强调个人主义,追求自我价值观实现、自主独立、个人享受、重利轻义,注重个性发展和个人竞争,崇尚个性的张扬等,强调以个人为本,以自我为核心,注重个人的权利;而中国人在他的“基因”里就蕴藏了和谐意识,及个人利益是出于集体利益,只有依存于整体方能发展,重视面子,避让冲突,希望和睦相处。而个人英雄主义者在中国是人人敬而远之的,容易孤立无援。

  (三)思维方式的不同

  西方人习惯于逻辑推理和实践验证,习惯采用实验、分析、事实和逻辑推理的方法推演,主张数量化、程序化和制度化,是注重以“科学”为原则的理性思维模式。中国文化是以强调天人合一,关注整体,会从事物的多面性正反、往复的去思考,在怀疑与演变中认知事物,更多地强调体验、感悟和想象,是一种参与情感的思维方式。相比于西方人的利剑型的处事风格,中国人更柔和,更体贴。

  (四)权威标准的不同

  中国人有较强的权威崇拜心理,推崇关羽、岳飞等忠义之士,对德艺双馨的领导绝对服从和依赖,而对有能无德或无德无能的领导往往分别采取阳奉阴违和我行我素的方式对待,所以容易被认为误认为不服管、不敬岗爱业等;而西方文化中“自由和民主”观念广泛存在,社会对个人较少控制,西方人性格的核心是自主和独立。只要自己对标准和守则自信,在企业中的西方员工对管理权威不理睬,可以对上级发表不同观点,在自己的职责范围内有较大的自主权。

  (五)适应能力的不同

  以上四条是企业内部的一些文化差异,而外企与内企在适应社会等生存发展环境上也有不同。外企大都按法办事,不太重视人情往来,在与社会管理部门、供应链条上下游企业外部因素的关系处理上不够,缺少认同感,遇到危机缺乏随机应变。这些就是外资企业资本雄厚、待遇优厚,却大都做不到本地行业龙头原因。

  二、化解外企文化冲突的思考

  之前看过一个案例,某美国大型汽车公司每年都会组织全球各分公司工作会议,一个主要议题是分析各自的经营成果,分享成功经验,去年成绩最好的印尼分公司总经理在来到中国后却名列孙山第一,一直稳居三甲的是台湾的分公司。经过仔细分析发现,前者是标准的大嗓门,很强势,而印尼人特别欣赏此类型的领导者,当其来到中国后却被认为是徒有其表,缺乏亲和力;而台湾分公司的领导出身于当地家庭,受过良好的美国大学教育,加之台湾是多种文化集聚的地区,公司文化自上而下灌输舒畅,没有内耗,经营业绩稳步提升。所以说,在中国管理不只是一门手段,更是一门文化交流,交流的好,犹如顺水推舟,反之就像逆水行舟会使企业陷入苦战,甚至拖累的集团公司的全球战略。

  三、解决外企文化冲突的策略

  一个人都是阴阳,国际间文化的差异更是如此,我们不应明辨是非,应该走存在和促进的调和式发展之路,认同各种文化融合的必然,求同存异,减少不和谐因素,由文化精神着手促进经济发展。

  (一)直面差异

  和谐的世界是大同世界,不是完全的相同,二是求大同,包容小异,在充分尊重彼此文化的基础上,通过共同的愿景,来化解当下由于由文化差异引起的文化冲突。作为企业文化的引路人——管理者来说,只有识别出文化差异,才能合理使用管理技巧和方法。管理者要尊重不同国家或地区、民族的文化差异,具有包容精神,允许百家争鸣。企业文化只有差异之分,实现管理人员的本土化,将母公司文化与子公司文化相融合,寻找文化之间的相通之处,不能搞孰轻孰重,淡化分别,以便于企业内部中外员工能够较好地理解和沟通。一方面,文化多样性的可以出更多、更好的创意,另一方面也要防范企业文化差异过大引发的冲突性。只有真正看到了文化差异,企业文化整合所产生的正效应才能更大。

  (二)学以致用

  不妨在鼓励和组织企业各级员工学习的同时,多组织跨文化培训,这样会加强人们对不同文化传统的适应和反应能力,促进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的理解和沟通,是解决文化差异及冲突的有效途径之一。因为在安静的学习气氛下,内心也相对平和,能更好的了解跨文化管理方式的真谛,更以利于语言培训、对文化的敏感性和适应性的培训、沟通技巧、先进管理理念的培训等,也可以安排不同文化背景的同事合力完成任务,增加信任感,了解彼此国家的风俗习惯,促进双方沟通,改善和维持不同文化背景下员工关系,加强团队协作精神与公司的凝聚力,推动企业持续发展。

  (三)博采众长

  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源远流长,诸子百家、博大精深,从杰克韦尔奇、比尔盖兹等世界著名企业家的身上,也依稀看到了中国的文化的痕迹,面对世界经济危机时,中国传统思想的精髓与先进生产力的结合将是化解这一难题的钥匙,中国本土的企业文化要面向国际,而外资企业也要实行本土化管理。联合的方式胜过竞争,没有取代只有融合,这越来越成为有识之士的共识。像先前距离中的台湾企业,它的管理之道就是公司文化气氛的融合。

  (四)志同道合

  “道不同,不相谋”。不同信仰的人组织在一起工作,要有共同目标才能形成合力。将各国的传统文化核心现代化,整合成为一个让大家都能真切感受的环保、可持续发展、社会进步、家人安康等社会责任和道德规范,彼此认同,相互促进,减少企业文化中的冲突因素和不和谐现象,只有更好地履行社会责任,才能推动企业文化建设和促进企业发展。

  四、结束语

  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和深入,地球村、世界大同几乎触手可及,跨国经济发展已不是什么难事和新鲜事,其对世界经济和人类生活影响却越来越大,我国鼓励经济互通的同时,还要加强跨文化管理的建设,促进不同文化的融合,致力于建设和谐社会。

企业文化论文15

  文化建设是“文化的建设”,突出在“建”字上,指企业文化相关的理念的形成、塑造、传播等过程。文化管理实质上是“用文化管理”,是指企业文化的梳理、凝练、深植、提升。

  文化管理包含了部分文化建设的内容,但其更重文化的落实和执行。比如,如何让文化真正深入到企业管理的各个方面?如何能让大家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企业管理风气、管理气氛、管理行为和管理绩效的变化?文化管理解决的就是这类文化落地问题。

  文化管理是在企业文化的引领下,匹配公司战略、人力资源、生产、营销等管理模块的管理活动。如同我们把对营销活动的管理称之为营销管理,文化管理也是“对企业文化活动的管理”。如文化活动管理制度,文化宣传制度等等。

  由此看来,文化建设偏向于方法、手段,用文化改善企业管理才是目标。这也不难理解国家电网提出的“四统一”(统一的价值观、统一的发展目标、统一的品牌战略、统一的管理标准)了。用“四统一”的要求改善国家电网的管理是目标,而各省,市电力公司具体的`文化建设是方法,目标一致了,方法可以有差异。

  目前我国供电企业基本按照工作辖区划分,各子公司只面向本辖区内的电力用户提供服务。这就决定了电力企业文化建设必须注意与企业所处环境的地域文化相融合,这也必然导致了各子公司文化建设存在一定差异性。具体而言,各子公司文化建设可以有如下方面的差异:

  1、文化建设的形式可以各有侧重。

  由于各子公司已有的宣传平台并不相同,在文化宣传的形式上也不应追求统一。如网络不够发达的地方就没必要要求建立网络沟通平台;在具备条件的企业,文化活动可以以演讲和文艺活动为主;在文化建设已经较为出色的企业可以以内部总结和研讨为主;而文化建设还有较多不足的企业可以安排较多的外出参观学习。

  2、文化建设的重点可以也应该不同。

  应结合当地特色和自身管理特点进行,真正从企业的具体经营实践,有所侧重的开展企业文化建设,充分发挥企业文化的软实力。如企业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管理状况着重强调价值观,也可以重点宣传企业精神等。

  3、企业文化的执行层理念可根据企业所在地地域文化、历史传统和经营环境等不同,在不违背总公司精神的前提下有所突破和创新。

  如在市场竞争环境较成熟的地区应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企业文化,要求其在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加入市场、服务、效率等因素,树立员工的竞争意识、效率意识,从而加强企业的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

  电力企业文化管理应该统一,但如何统一呢?仁达方略认为文化管理的统一应该包含两个层面,一是“用文化管理”的方法和步骤应该统一,二是“对企业文化活动的管理”的标准和制度要统一,主要包括以下要点:

  1、统一文化管理的组织结构和组织制度。

  各电力企业应成立相关的对口部门专门负责企业文化建设,接受总公司相关部门的领导。同时,应该建立集团统一的文化管理组织制度,如奖惩考评制度,文化活动管理制度,档案管理制度等等。目前,各子公司应该重点加强制度的统一,尤其是制度执行标准的统一。事实上,这也是国家电网“统一管理标准”的内涵之一。

  2、统一使命、愿景、价值观及企业标识等企业文化的核心内容。

  使命、愿景、价值观是企业文化影响内部管理的核心要素,只有这些核心要素统一了,国家电网才能作为一个整体来建设企业文化,否则就是形散且神散。企业的标识的统一是企业对外形象的统一,这也是品牌建设的重要部分。

  3、统一文化建设的步骤。

  如阶段性任务、目标和要求等。文化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分阶段进行,各阶段都应该有具体的目标和要求。只有保证目标和要求的一致,才能保证各子公司“做正确的事”。如确定某段时间重点实施“落地工程”,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各子公司应完成制度的梳理和价值观的讨论等。

  总之,文化建设重在宣传,是路径,文化管理包含部分文化建设的内容,但重在落实,是目标。在电力企业的文化管理工作中,应该注意保持目标的一致性,允许和鼓励路径的不同。

【企业文化论文】相关文章:

企业文化论文05-27

企业文化的论文10-08

企业文化论文04-01

华为企业文化的论文10-08

现代企业文化论文04-01

企业文化变革论文10-09

浅谈企业文化的论文10-09

浅谈企业文化论文10-07

企业文化论文分享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