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毕业论文

中国传统文化论文

时间:2024-08-23 07:13:42 文化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精品】中国传统文化论文

  在学习和工作的日常里,大家都经常看到论文的身影吧,论文是讨论某种问题或研究某种问题的文章。还是对论文一筹莫展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中国传统文化论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精品】中国传统文化论文

  中国传统文化论文 篇1

  一直以来就对中国文化传统充满了兴趣,然而在我读大学之前根本很少在课堂上接触这些东西。如今很高兴自己可以在大学接触到《中国传统文化》这门课程,因为作为一名工科学生,平时少有机会能接触的这些东西。通过对这门课程学习,我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全新的认识。但我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我的了解远远没有达到要求,因此,我想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的角度来完成这篇论文。 有人说,中国传统文化离我们很遥远,和我们生活不相干,我不这么认为,其实,传统文化就在我们身边,深深的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古文、诗、词、曲、赋、民族音乐、民族戏剧、曲艺、国画、书法、对联、灯谜、射覆、酒令、歇后语等;传统节日:正月初一春节、正月十五元宵节、四月五日清明节、五月五日端午节、七月七七夕节、八月十五中秋节、腊月三十除夕以及各种民俗等,这些都是我们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与我们生活紧密相联。

  要想传承与发扬中国传统文化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了解什么是中国传统文 化,及其传承与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其实中国传统文化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包括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道德情操、生活方式、礼仪制度、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学艺术、教育科技等诸多层面的丰富内容。1988年76位诺贝尔奖金获得者聚集在巴黎开会,他们在宣言中呼吁:人类要在二十一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2500年前去吸取孔子的智慧。由此可见,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巨大价值。那我们怎样去看待和传承我们的传统文化呢。

  对于中国的传统文化我们应该用辩证的观点去看待,坚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比如古人对于“言”和“行”有过精辟的论述,荀子说:“口能言之,身能行之,国宝也;口不能言,身能行之,国器也;口能言之,身不能行,国用也;口言善,身行恶,国妖也。治国者,要敬其宝,爱其器,任其用,除其妖。”相反,传统文化中的“三纲五常”“女子无才便是德”这些阻碍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的东西必须剔除。近年来,情人节,圣诞节等“洋节”盛行,而冷落了象端午节,清明节等这样一些传统节日,不知城市里现在还有多少人自己包粽子,去看赛龙舟?传承和发扬中国的传统文化势在必行。

  在面对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的问题,首先我们需要做的就是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论研究。毕竟任何一个民族、一个国家,都应保有属于自己民族的文化特色,保护自己民族的文化遗产。其次就是要保护中国传统文化的物质载体,重构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体系。将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弘扬中华民族的主体意识,坚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原则。将西方的科学精神、民主思想、法制观念、人权理论融合到中国文化的“仁义礼智信”、“以和为贵”、“兼爱”、“尚贤”“自强不息”等传统文化中去。在学校教育方面,我觉得我们应该将如何传承与发扬中国传统文化开设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让更多的人去系统的了解传承与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而在媒介传播方面:利用现代化传播媒介的高速化、系统化、全面化的优势,向广大群众、向世界人民宣传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利用现代传播媒介将传统文化融入文学艺术、影视戏剧中,渗透在网络、文化交流、旅游观光中,在保有原有传统文化特色的前提下,重新唤起社会大众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的热情。通过这些媒介宣传,使中国传统文化民间化、大众化、全球化。 总之,在将来中国前进的道路上,我们不能丢下我们几千年来宝贵的文化资源,未来的社会并不能屏弃前人的智慧,中国人也应该多从前人的经验中摄取智

  慧来强大我们的祖国。

  中国传统文化论文 篇2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居民收人水平的不断提高,消费者不再仅仅关注饭店的舒适、豪华程度,而是转向能更好地满足其精神生活的独特性和个性化的追求以及体现在饭店经营中的企业文化底蕴。近年来,在我国饭店数量和规模以及档次的不断扩张和提高中,越来越多的饭店开始重视企业文化的建设,但基本沿袭的是西方企业文化理论。西方企业文化理论源于美国,它根植于企业经营管理特色时空内的民族文化之中,与民族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具有明显的民族特性。我们可以从传统文化中寻求适用于我国饭店业发展的思想内容与思维方式,把民族文化融人到我国现代饭店企业文化建设,有效促进饭店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天人合一”与饭店物质文化

  物质文化是饭店文化中最直观显现的部分,由饭店的环境、设施、用品及其产品等构成,是一种以物质为形态的表层文化。一般来讲,它包括饭店环境文化、产品文化、设施与用品文化、标识文化。消费者对饭店的关注已经更多地由物质层面转向精神层面,以满足其轻松休闲、新奇有趣的精神享受,因此“豪华气派”也不再是评定饭店物质条件的惟一标准,而具有鲜明物质文化特质的酒店反而受到消费者的青睐。鲜明物质文化特质的营造离不开饭店所在区域的自然环境和人文历史底蕴,也只有把丰富的自然环境、人文历史资源作为基础,饭店才能充分展示其独特的物质文化魅力,无形中就要求饭店外部建筑、内部装修、设施设备用品等能与所在地的历史、文化、自然环境相结合,恰到好处地表现和烘托其主题氛围,从中国传统思维角度来讲就是所谓的“天人合一”。

  庄子追求精神自由,向往回归自然,认为人与天地自然的合一就是最高的生存理想和生存境界。庄子曾引用过孔子的话:“有人,天也;有天,亦天也”(《庄子·山木》)。而饭店是为人们提供住宿及相关环境和服务的公共系统,根本宗旨是为人住者提供舒适和优质的服务,而人类又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与自然息息相通,唇齿相依,饭店的环境、设施用品等也要与自然相融合,才能吸引消费者,为消费者提供高质量的服务,这也就是近年来所谓的“主题饭店”在国内外颇为流行的原因。例如,位于杭州西湖西侧山谷之间的法云安缦酒店就建立在原本一个叫“法云村”的古村落上,酒店把整个村子改为一间间酒店客房,酒店外部建筑、内部装修、设施设备用品都与原本的古村落融为一体,原来的茶场也被完好地保留下来,酒店俨然一个中国古代村落,虽然住宿价格令人咋舌,仍然吸引着国内外不少旅游者慕名而来,并使人流连忘返。

  “天人合一”主张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庄子·齐物论》有言:“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因此,要做到“天人合一”,除了饭店与自然环境相融合以外,更要顺应自然规律,遵守自然法则。饭店作为服务型企业,与其他工业企业一样在经营过程中占用、消耗大量的自然资源,而且由于近年来国内外游客数量激增,饭店在快速扩张过程中其规划、经营、管理等暴露出缺陷与不足,导致大量的环境污染和浪费问题频繁发生,饭店业给环境带来的压力越来越大,对所在地的经济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越来越多。环境保护对于饭店业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旅游饭店星级的划分与评定》也相应地突出了对绿色环保的要求。因此,饭店要积极采取措施保护环境,投人资金建设环保设施,减少能源消耗,合理布局设施设备,开发新型低碳环保产品,稳定平衡饭店、人、环境三者之间的关系,实现三者的互惠共生和经济高效健康发展。

  二、“克己复礼”与饭店制度文化

  饭店制度是饭店在组织、运营、管理等过程中一系列的规范和准则,是饭店得以正常运行的保证。饭店制度文化是饭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的饭店制度背后实质上是不同的饭店文化。不少饭店只追求眼前的经济利益,忽视饭店制度的建设,使得员工利益难以保障,饭店管理秩序无法维持。

  “克己复礼”出自《论语·颜渊》,是中国儒家文化的核心命题。《论语·颜渊》载,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仁”是儒家的核心思想,是最高的道德准则和道德规范。子曰:“仁者,莫大于爱民”。孔子主张“仁者爱人”,爱人即是仁的本质属性,做到“仁者爱人”,才能“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饭店作为服务行业,服务是饭店向客人提供的主要产品,而服务作为产品是无形的,很难用具体的'标准来衡量,服务质量的优劣主要来自客人的主观感受和个体体验。饭店只有时刻把顾客放在第一位,从顾客的喜好和习惯出发提供服务,真心诚意为顾客着想,才能真正提高服务的水平和质量。这也就是儒家文化中的“仁”,对客人怀有“仁爱之心”,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认而认人,己欲达而达人”,推己及人、将心比心地向客人提供服务。如何达到“仁”的境界,儒家给出的答案是“克己复礼为仁”,“克己复礼”是达到“仁”的境界的修养方法。其真正意蕴是克制自己或约束自己,通过践履礼仪规范而使自己的言行举止符合道德规范和敬、诚、忠、信、义等周礼的精神。“克己复礼”对于饭店员工而言就是要规范和约束自己的言行举止,使之符合饭店制度规范和职业道德标准。从饭店管理角度来讲,要想做到“克己复礼”,对外则要加强饭店制度建设,向内要加强员工的职业道德教育。

  一直以来,我国的饭店缺乏对制度建设的重视,很多的投诉都是由于缺少必要的饭店制度或者制度过时或形同虚设引起的,饭店员工流失的原因之一也是薪酬、福利、晋升、奖励等制度的缺失,导致饭店留不住员工,留不住人才。饭店需要建立健全的制度体系,加强制度管理和日常监督,在为员工提供制度规范和行为准则的同时,严明奖惩制度,设置福利制度,最大限度地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热情。饭店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员工工作时间长,劳动强度大,服务对象复杂多变。而且服务业在中国传统观念中的地位不高,福利待遇也不好,饭店员工的职业倦怠和体力疲劳极其容易产生,甚至会偏离道德的准绳,给饭店经营和管理带来隐患。因此,除了从制度上规范和约束员工外,从根本上来讲还是要提高饭店员工的自身道德修养,提高为宾客服务的道德价值的认识,使员工能对自己的行为进行道德评价,对工作中的不足进行自我反省,提高服务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三、“和而不同”与饭店精神文化

  企业精神是企业基于自身特定的性质、任务、宗旨、时代要求和发展方向并经过精心培养而形成的企业成员的群体精神风貌,通过企业全体成员有意识的实践活动体现出来。饭店的企业精神是整个饭店企业文化系统的核心,是饭店企业文化建设的灵魂,是主导和制约饭店企业文化的基础。纵观世界知名的饭店集团,都有自己独特的企业精神。例如,威斯汀酒店集团的企业精神是“为每一类宾客提供高品质的产品服务”;四季集团(Four Seasons)的企业精神是“一切为了顾客”;上海和平饭店的企业精神是“优秀企业造就优秀员工,优秀员工造就优秀企业”,等等。

  我国社会正处在转型期,不少饭店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对企业精神缺乏重视,认为企业精神仅仅是一句口号或者空话。企业精神属于人的观念或精神性范畴,不仅仅是一句话,需要饭店在长期经营管理实践过程中不断总结和提炼,需要不断吸收先进饭店管理文化和先进思想,才能使企业精神成为饭店企业文化的灵魂,成为饭店团结力、凝聚力的精神源泉。《论语》记载“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意思是君子外在表现未必一致,但内在是和谐统一的,小人则相反,虽然外表看起来一致,但各争私利,必然导致矛盾冲突。中国传统儒家学派提倡“和”,所谓“礼之用,和为贵”,“和”是追求内在的和谐统一,而不是表象上的相同和一致。社会价值观多元化的现如今,饭店员工精神世界和价值观念也呈现出多样化特征。把不同的个性、不同的思维方式、不同的生活背景的员工紧紧地团结在一起,朝着共同的目标迈进,产生持久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建成一支和谐的团队,这就是企业精神的力量。

  从哲学意义上讲,“和而不同”的“和”是指包含多样性的统一或尊重差异性的和谐,而“同”则是指排除多样性与差异性的抽象的同一。“和而不同”可以理解为在包含多样性的统一或尊重差异性的和谐中,也允许多样性和差异性的存在。企业精神为饭店提供共同的目标和价值观,但也要允许饭店员工个性的存在。现在的饭店员工大多不愿意机械地接受被动式管理,在拥有共同的目标和价值观同时,还要允许员工发挥自身的创造力和能动性,积极主动地参与到饭店各种活动和事务中来,饭店也要为员工发挥个性和特长提供空间和机会,才能使饭店充满活力和创造力。

  中国传统文化论文 篇3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发展

  摘要:中华民族历史源远流长,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它不仅对中华民族的历史和 现实产生着深刻的影响,也对世界文化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足以使中国人、海外华人引以荣耀和自豪,它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凝聚力。

  关键词:传统文化 发展 文明 精神

  正文:

  中华民族历史源远流长,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它不仅对中华民族的历史和现实产生着深刻的影响,也对世界文化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足以使中国人、海外华人引以荣耀和自豪,它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凝聚力。近代落伍了的中国正在走向现代化,虽然中国人的思想观念,思维、行为和生活方式都在发生着重大的变化,中国文化也在全方位地转换和发展,但是这种转换和发展本身就是从传统开始的。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一种文化形态,本身具备文化科学价值,它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历史遗产在现实生活中的展现。但是现在不少人有这样一个幻觉,以为只要中国还在,中国人还在,普通话还在,关于中国的学问和文化遗产还在,中国的传统文化就还安安稳稳地存在着,甚至是发展着,不管是令人欣喜地还是令人讨厌地。所以我们会同时听到“二十一世纪将是中国文化的世纪”和“走向开放的中国仍然面临铲除封建主义的重任”的声音。可是现在的问题恰恰在于,这两种似乎对立的说法的共同前提,即中国传统文化的活生生的存在,几乎快要消失了。

  如果把中国的`传统文化比喻成漂亮的羽毛,那么伦理道德就是皮,羽毛是根植在皮中。如果我们连自己的根本都做不到,又怎么能很好的展示自己羽毛的风采呢?如果我们自己连赖以生存的传统伦理道德都抛弃了,何以将传统文化继承下去呢?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儒家乃至传统文化中的独特是否还活在人们心中呢?情况似乎是:尽管还有残存,但已岌岌可危。经过白话文运动和以拼音文字为目标的简化字异变,再加上民国后禁止在学校中读经,以及语文教学中的西式“科学化”的影响,当今的

  年轻人极少能够直接进入传统文化的语言世界,即能够直接阅读传统经典并能用古文写作散文和诗词。传统语言目前只能以“成语”、“引语”一类形式残存于人们的话语。看看他国的做法吧,印度人在建国后,花大气力复活梵文这个早已死去的古代文字,法国政府为了维护纯洁法语、对抗英语的话语霸权也是不惜工本,而中国人何以对维系祖宗文化的语言龙脉就如此绝情?在成年累月地阅读和体会通俗文和英文之后,偶一读到古文,那种领会的透亮、亲切和理解的丰富入微让人如饮仙酿。中文的悠久、丰厚和灵性在世界文字中是无与伦比的,摧残它真比砍伐原始森林、变草原为沙漠还充满罪过。

  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不能仅仅做一个博物馆或者只是

  把传统文化用声音和影像保存起来。而应该是一种生活方式和行为准则,是一种活生生的东西。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并不是让其凝固而无法变迁,这样做的后果事实上是让传统文化失去应有的生命力。同时传统文化的保护也不是对其进行隔离,跨文化的接触和族际之间的互动也是一个文化自身发展的必须。因此那种认为传统文化的保护就是将其一切传统都原封不动的保留,甚而采用与外界隔绝的方式,人为地阻绝其文化的变迁的思想是不妥当的。无论是流于形式或刻板的“仿古”现象,还是仅仅加以保存和记录,都不是真正的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正确认识和理解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才能让传统文化得到顺利的发展。有些人一提到传统文化就会想到那些封建习俗和生活方式,比如穿长袍、留长辫、读文言文和繁缛的礼节,传统文化更不是裹小脚、童养媳、一夫多妻、三从四德等封建习俗;当然也不仅仅只是民风民俗、民间工艺、传统节日、戏剧文学、园林建筑、琴棋书画等外在的表现形式,其实更重要的是传统文化所体现出来的那种一种信仰、精神和一种价值观。

  就拿中国的传统节日来说吧,“清明节”表面上看祭扫和修整祖墓,其实更是一种对祖先的怀念;还有“重阳节”,古代是要祭飨天帝和谢祖先恩德的,之后又添加了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内涵,这两个节日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孝文化”。还比如“端午节”难道仅仅是吃粽子、赛龙舟吗?“端午节”体现的是一种爱国的精神和对爱国人士的一种敬仰和尊重。春节民间有祭灶神、放鞭炮、大扫除等风俗习惯;祭灶神是对赐予我们食物的灶王爷表达感恩之情,而放鞭炮和大扫除则是寓意驱赶灾难和破旧立新的愿望以及辞旧迎新的祈求。另外中

  国古典戏剧文学大多是宣传惩恶扬善、体现仁义道德和真善美的传统思想。中国传统文化所具有的强调客观以及包容的理性精神,与西方传统文化所拥有的科学和宽容的精神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它们都符合人类社会的文明和思想进步。因此,我们根本不必对中国传统文化抱有一种失望乃至鄙视甚至彻底摈弃的悲观态度。西方文化也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原来就具有的宝贵之处。 文化与文明是有着本质不同的。前者是人类社会在进化过程积累起来的一种自然意识,有着显著的时空局限性;后者是人类社会对自身文化进行反省反思后形成的一种自觉意识,具有跨越时空的普遍性。任何传统文化,都有着其自身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历史理由,但也有着进一步按照科学和理性的精神加以改造和提升的必要。对待中国传统文化,我们所需要做的,就是以现代文明的眼光来重新审视它,并引入科学和理性的方法来改造它、提升它,使之更加符合人类文明进步的大趋势,并更好地为人类社会和世界文明的进步发挥其应有的价值和贡献。

  中国传统文化论文 篇4

  消费群体最先对一个服装企业或者对一个服装品牌的了解、接受与认可,是在认知其文化内涵的基础上进行的。对于一个服装企业、服装品牌,其文化内涵对应企业形象的塑造、提高消费者的购买欲乃至让消费者产生购买行动等方面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中国服装设计中的文化在内容上一般包括如下几点:

  (一)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任何一种服装设计,不管是中国的服装设计,还是西方国家的服装设计,都是在它的传统民族文化的继承上孕育、成长、发展起来的。中国有五千年文明的历史,中国服装设计在文化内容上主要是对中国优秀传统民族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带有明显的中华民族特色。

  (二)优秀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为企业员工普遍认可并为之努力奋斗,它是企业的精神支柱,是企业、员工的行动指南。企业的形象、企业的标语、企业的品牌都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可以通过企业的形象、标语以及品牌去深入了解一个企业的文化和整个企业状况。在这一点上,为什么国内很多知名服装企业如波司登、七匹狼等,要比国内的很多普通服装企业知名度要高呢?很多程度上是因为它们的企业文化更具有文化韵味,更加具有影响力和吸引力,在服装界能引领一个时代潮流。中国服装设计的文化,很大程度上是通过服装企业的企业文化来呈现,企业文化是中国服装设计中的重要文化元素。

  文化在中国服装设计中的作用

  (一)良好的文化内涵可以促进中国服装设计的发展中国服装的发展一般受到如下因素的影响:服装企业的形象塑造、服装企业的服装产品系统、产品的推广与营销系统、产品的服务跟踪系统、企业所处的外在社会环境、企业所在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企业产品消费者的消费意识和及消费理念、企业所处的外在投资环境以及品牌的文化历史等。中国服装企业要想获得良好的发展,应该处理好企业所处社会环境,正确地分析国家的经济发展战略,深入地了解产品消费者的消费意识和消费心理,总而言之,企业的各种因素会直接影响到中国服装设计的发展。而这些因素中,文化内涵是最为关键的枢纽中心,对中国服装企业的发展起着最为重要的作用。

  (二)良好的文化内涵可以升华服装设计形象:在中国的服装设计中,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在设计方向上直接统领着服装企业形象设计的方向、风格和格调,深层次的文化内涵是服装形象设计的方向盘。可以说,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服装设计的艺术源泉,是服装设计的重要力量依据,也是服装设计的重要素材和参考。服装设计师,进行服装设计时,在设计理念上,首先考虑的都是把中国传统的优秀文化元素融入到服装的设计之中。良好的文化内涵可以使服装设计形象得到很大程度的升华。

  文化在中国服装设计的应用策略

  (一)在服装设计上积极引入传统文化元素: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很多元素可以给我国现代服装设计很大的启示。中国传统文化在世界历史文化发展的潮流中起着不可低估的影响,对一个时代的服装设计起到导航的作用。把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融入到现代服装设计理念中,可以使我国现代服装的'设计更具文化内涵,更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的古典元素和古典气息。正所谓“: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我国服装在设计理念和设计风格上,独具民族风味和民族风情。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艺术元素,为服装设计师设计服装提供了良好的设计素材和设计灵感。

  (二)在服装设计上坚持正确的文化理念:各种传媒技术的发展,为各种信息的传播提供了更大的便捷性,当今社会正处于信息大爆炸的时代,各种时尚信息正在快速地传播。各种流行服装杂志、时装表演以及时装晚会,不断地涌入人们的眼帘,冲击着人们的视野。由于大众传媒对消费者服装审美偏好的导向作用,人们的服装审美偏好和消费意识正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这就要求服装设计师要根据消费者的审美心理和消费意识,对自己的设计思路及时地作出调整,以设计出满足消费者心理需求的服装作品。服装设计在满足人们在服装穿着的实用性的基础上,更重要的是要满足人们视觉上的审美享受。

  (三)借鉴后现代文化,提倡服装设计上的新颖独特:后现代文化思潮在文化价值观念上,追求文化的不确定性、多元性以及新异性。在后现代文化思潮的影响下,服装设计师们在设计理念上,也开始打破常规,不拘一格,灵活地采用各种设计方法和设计风格,打破了传统的美学规则,颠覆了服装的设计传统,创造出了各种个性新颖、风格各异、造型夸张、独具民族风情的服装作品。

  结语

  服装设计是一门融设计、艺术于一体,极具人文气息的综合性应用学科。我国的服装设计在文化内容上具有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和企业文化,文化在中国服装设计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良好的文化内涵可以促进中国服装设计的发展,也可以升华服装设计的形象。因此,在服装设计中,应该采取各种策略,积极引入传统文化元素,坚持正确的文化理念,借鉴后现代文化,提倡服装设计上的新颖独特,促进中国服装设计的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论文 篇5

  摘要:茶文化旅游作为一种新型的产业经济,绿色无公害,符合我国经济发展的要求,通过对茶文化旅游业的研究,进一步促进了我国以旅游业为首的第三产业的发展,为促进我国的产业结构转型优化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我们以茶文化为基本载体,通过研究茶文化的历史,出现的背景,以及在现在的经济要求下茶文化如何顺应社会经济发展需求,进一步提高人们对于茶文化的共识和认知,促进茶文化产业发展,提高附加值,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关键词:茶文化旅游业;茶旅游;纽带;茶经济产业

  1、茶文化旅游的背景

  中国是茶文化的故乡,茶文化的发展历史悠久,早在4000多年前的中国古代茶文化就开始出现了,以中国为茶文化的中心传播到世界各地,尤其是欧洲地区,茶文化在西方世界的传播引发了人们对于饮茶和新的关于茶文化作品的认知,从而加强了东西方世界的相互交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对于茶文化不断深入的了解,人们对茶不仅仅局限于饮茶和加工茶的阶段,他们可以通过茶联想出关于饮茶的仪式和有关茶文化的文学作品。在茶文化旅游新的消费方式下,我们自己应该做的是提高我们对于茶文化消费意识的提升和理解,从而进一步对茶文化消费产生热情,为我们国家的健康,绿色经济发展做出自己应该有的贡献。

  1.1茶文化旅游的概念

  茶文化旅游是以茶和茶文化为主题,以休息和娱乐为目的的娱乐性活动方式,在这个新的旅游方式中,不仅拓宽了新型服务产业的结构和功能,更重要的是以茶文化为元素的主题经济在如火如荼的展开。

  1.2茶文化旅游的类型

  茶文化旅游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个层面,物质上的茶文化包括饮茶出现的消费方式和饮茶仪式等,而精神上的包括人们在生活和实践中对茶文化的不断认知,对有关茶文化的文学艺术的不断创新和追求,这不仅对优秀的茶文化生活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而且有利于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条件下推广以茶经济为主题的特色服务业经济。中国是茶叶的故乡,茶的种类相当丰富,在我国广西壮族自治区,由于亚热带湿热的气候而孕育出优质的茶叶品种,再加上近几年科技的研发使得优质的茶品种不断出现,茶叶不仅可以作为一种商品出售,而且茶园带给人们的是一种观光旅游的享受,人们通常喜欢亲近大自然,去了解关于茶文化的悠久的历史。标准化的茶文化田园风光,不仅可以提供优良的风景观光,而且给人一些关于茶文化历史和种植技巧的一些知识。游客也可以亲自采摘,管理,种植,近距离感受采茶的乐趣。

  2、茶文化旅游在社会发展中的价值

  茶文化旅游是以茶文化为主题元素的一种新型的经济发展方式,在这种经济模式下通常是把文化和经济相互结合促进经济发展。茶文化旅游在社会发展中体现出了自己的价值。在18世纪时,由于新航路的开辟,加大了文化的相互融合和交流,以荷兰为首的贸易主义者把东方国家的茶叶,瓷器等珍贵的奢侈品带到了欧洲国家。很快,欧洲的各国的王室成员喜欢上这些珍贵的物品,他们把它作为一种财富和奢侈尊贵的象征。也引发了他们对于东方神秘世界的探索和征服的欲望,很快这个想法就得到了探险家和一些王室成员的支持,在他们的帮助下,西方人开始了著名的探险活动,这才有了后来的探索大发现,有了后来的工业革命,社会才有了巨大的进步。

  2.1茶文化旅游是社会发展的纽带

  随着茶文化旅游的不断发展壮大,它已经在社会发展中起到了纽带作用。茶叶作为一个新型的礼品或者送给别人的纪念品而得到推崇,游客们希望自己买到的茶叶包装好看,同时里面的茶叶质量也很好,这就要求茶商们在茶叶的生产、加工、包装的过程中不断提高工艺和技术来达到质量的要求。有人说,茶是中国的“国饮”,民间也有一句话说得好,叫做柴米油盐酱醋茶,说明在古代的百姓们生活离不开饮茶,同时也是生活必需品。茶通六艺,作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基本载体之一,它已经成为文化交流的使者和文明的象征。作为我国茶文化最有名的地方桂林,每年都会有茶叶文化园开放,这加强了桂林和世界其他地区的交流,也极大地推动了桂林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

  2.2茶文化旅游是社会发展的持续动力

  茶文化和旅游的关系相辅相成,互为一体。茶文化的发展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旅游业的发展也离不开茶文化的发展。在相互发展的过程中,以经济为基础,文化为舞台而开发的新型旅游经济让我们知道了在经济生活中文化是其发展的动力。当然,以茶文化为主题元素的茶诗,茶饮品,饮茶工具的出现也促使着商家不断为其注入新的活力。在我国古代就已经出现了关于茶元素的采茶诗,通过采茶的活动,反映出诗人们向往田园风光的意愿。同样关于新的饮茶工具已经不是简单的茶壶和茶杯,人们通过增加一些复杂而有情趣的饮茶工艺流程,使茶文化更有内涵和美感。饮茶的仪式的正规化反映出了一个地区,甚至一个国家的文化习俗和客人的身份地位。所以,以茶文化发展的旅游业可以带动其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经济发展,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做出贡献。

  2.3茶文化旅游是经济发展的结构平台

  茶文化旅游是经济发展的结构平台,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文化的发展,文化的发展需要经济的发展来搭建平台。虽然说我国的茶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得很快,但是背后遗留出来的问题却很显眼,由于我国的茶文化旅游业处于发展的起步阶段,在许多茶叶的加工和出售方面存在许多的问题。比如说对于茶文化的宣传力度不够大,民众对于茶文化的了解和参与程度不够深,茶文化的旅游项目出现了一些问题。

  3、茶文化旅游如何顺应社会发展

  随着经济,政治,文化的不断发展,人们也越来越追求阳光,健康高尚的生活方式。在多元化的消费市场中,人们的消费心理和消费欲望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满足,同时新的旅游消费热点也在如火如荼的出现,这就要求我们消费者在顺应社会发展的条件下,必须在众多的消费领域当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消费方式和生活节奏。旅游业的重点是绿色消费,尤其是茶文化的旅游业,其侧重点是以茶文化的消费方式引发的休闲娱乐,旅游观光等一系列的产业链的复兴和崛起。

  3.1政府推动,打造形象品牌

  作为政府部门,在推动茶文化产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政府应该在茶文化发展的过程中给予一定的资金和政策支持,对于茶文化等新兴产业给予一定的贷款和优惠。然而作为茶文化旅游的企业来说,第一步要做的就是树立品牌和形象,茶文化的相关产品质量再好,没有知名的品牌就没有好的利润。所以企业应该在提高茶文化产品质量的同时,加强树立企业的品牌形象,这样在消费者的心里才会有一个好的消费印象。

  3.2营造茶文化旅游氛围,开拓市场

  在茶文化的旅游中,企业为了吸引更多的消费者会营造出茶文化的旅游氛围。在消费者的眼中,茶不仅是一种饮品,它还是一种文化和艺术,许多年以来文人骚客为茶文化的发展贡献了自己的力量。茶叶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味觉上的享受,更重要的是给予我们精神上的安慰。同时我们应该更多地开拓国际国内市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把茶文化旅游推向国际化,只有拥有了一定的国际市场,我们在茶文化的发展过程中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3.3挖掘茶文化内涵,科学创新

  知名的企业通过提高创新能力来挖掘茶文化的内涵,同时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只有加强茶文化产品科研的投入和科技创新,这样才会有新的品种和品牌的出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我们应该发挥自己的优势,利用创新技术去提高茶文化的质量和品牌。中国的茶道文化源远流长,其主要的是茶具有多方面的功能,茶能提神养颜,加之文人墨客对茶道文化的敬仰和推崇,使得茶道文化增加了厚重的文化底蕴。因此,这些文化因素需要在经济和科技的支撑下才能有所作为,有所发展。

  4、总结

  茶文化发展要与时俱进,历久弥新,这就要求我们在茶文化的发展过程中注重理性的消费方式和合理的消费习惯。消费者是促进茶文化生产的直接动力。只有在生产和消费的相结合的方式下,才能发展经济和促进消费。茶文化作为一种新型的经济发展方式,必然带动其相关产业的出现和发展,它在促进经济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更多地带给我们的是视觉上的享受和味觉上的快感。

  参考文献

  [1]李伟,郭芳.论茶文化对旅游业的牵引作用[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xx(1):75-80.

  [2]刘春丽.茶文化与旅游业融合发展的机制、模式与保障体系[J].农业考古,20xx(2):239-244.

  [3]曹瑞阳,李中斌.基于SWOT分析的武夷山创意茶文化旅游业发展探析[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xx(2):20-23.

  [4]姜卫卫.论湛江茶文化与旅游业的互动发展[J].茶叶科学技术,20xx(3):61-65.

  [5]李福全,杨主泉.旅游业对传统茶文化的继承与弘扬[J].安徽农业科学,20xx(34):15144-15146+15196.

  [6]苏全有,赵芳鋆.论茶文化与21世纪旅游业的发展[J].湖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xx(3):15-18+69.

  [7]禹利君,谭燕萍,史云峰等.试论湖南茶文化旅游业的开发[J].茶叶,20xx(2):101-104.

  中国传统文化论文 篇6

  摘要:龙泉青瓷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孕育成长的艺术,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缩影。龙泉青瓷注重人生,长于伦理;强调人与自然共生的美学思想;体现了圆满中和之美。

  关键词:龙泉青瓷融入中国传统文化

  0引言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中国陶瓷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表现形式,蕴藏着中华民族卓绝超凡的才智华彩,折射出东方文明的神光异彩,成为世界文化中璀璨的明珠。被称为瓷中至尊的龙泉青瓷更以其高超的烧制技术,超凡脱俗的釉色,蕴含着深厚的传统文化内涵和浓郁的文化色彩。

  中国传统文化具有人文、自然、奇偶、会通精神,内容丰富,表现形式多样,既有观念文化(思想理论,传统观念文化主要是儒家、道家、法家和佛家学说)、历史文物(如青铜器、玉器、书法、绘画等),也包含社会制度和关文学、史学、医药养生、农学、天文历算等。可以说,有将进两千年历史的龙泉青瓷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孕育成长的艺术,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缩影。其以精巧多姿的造型、绚丽多彩的纹饰和缤纷的色彩记述着中国文明的进程,时刻昭示着与文化的密切关系。从整体上看,龙泉青瓷注重人生,长于伦理;强调人与自然共生的美学思想;体现了圆满中和之美。

  1注重人生,长于伦理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价值取向,其哲学核心是孔子提出的“仁”学说

  儒家思想往往以玉比喻人的许多美德,玉几具有了特殊含义,龙泉青瓷的“类玉”则是该类传统文化思想的一个典型代表。孔子论玉说:“夫玉者,君子比德焉。”龙泉青瓷滋润敦厚,委婉含蓄的秉性,闲散清远的自然美,又符合中庸、中和等中国传统文化思想,诚如民过是古玩家赵汝珍先生所云:“古代视玉之重,几乎物可与争衡,用玉之广亦无物可以拟举,凡国家重要典信无不以玉为之,重要典礼无不以玉成之。社会人文庶民活动往往以玉为中心,故国家玺印、祭礼乡宴,朝会征聘、盟誓歃血、乐器律器、男女发饰服饰、男人冠饰带饰、女人耳饰腕饰、文房用器、酒器、食器、饮器佩饰、笏版等无一不用玉。在众多的八仙、祥瑞(福、禄、寿)以及凤凰(百鸟之王,象征大富大贵,大吉大利)和鹤(象征长寿和气节),竹(竹与祝谐音,寓意百岁志喜,百岁安寿)等题材中,类玉的龙泉青瓷自然深受古人的欢迎,其器形及功用大量涉及玉器的文化、艺术、习俗乃至宗教、政治等范畴。由此可见,在审美活动的发生与审美境界的构成问题上,龙泉青瓷艺术是极为重视作为主体的人的作用。

  2主张自然与人的和谐统一,融进了中国人对宇宙和生活的特殊体悟

  中国古代哲学中无论是儒家还是道家都强调“天人合一”这是中国传统哲学中最具根源性的一个观念。老子认为天下事物是由道中产生的,而道则是本乎自然,也是有一定规律的。这种思想是中国传统美学中“观物取象”的命题的扩大延伸。《考工记》记载:“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季节气候,地理环境,材料的自然美感,人工的巧作这四因素才能创造出精良的器物,天时,地气,材美,工巧这四者的相合,就是自然因素(“天”)与人为因素(“人”)的相合,龙泉青瓷从早期青瓷的青黄、淡黄到后来的纯青等色,浓艳浅淡,但都无不以青为尚。所组成层翠欲染,青瓷有“雨过天青”之雅,有阿拉伯人称“海洋绿”之幽,更有“类玉”、“类冰”之青,兼得苍天、青山、绿水、碧玉之万般灵秀。釉色是青瓷艺术形式美的极重要因素,釉色之中饱含着窑匠们对大自然独到的感悟。这融和着山水之色、大自然灵魂之色的青绿,一旦沾染附着于瓷器,立刻提升了青瓷的品位。且看古人对龙泉青瓷釉色美的评价,“如蔚蓝落日之天,远山晚翠,湛碧平湖之水,浅草初春”。亲自去过龙泉,见过瓯江源头之水后你就会赞叹,原来青瓷的颜色与这瓯江之水色相似,青碧如水。龙泉青瓷色本自然,有着大地之美。

  中国陶瓷艺术的“自然”作为重要的审美标准,这种“自然”是自然现象的直接表现。许多的龙泉青瓷精致地表现了中国自古以来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人文思想,历代作品中既有自然界的山山水水、花鸟鱼龙,又有人类自身,总是执着地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统一。陶艺家们从自然物象中体会到宇宙自然的韵律,他们逐渐意识到怎样的形式美化器物,才能使器物与自己的心灵相通,才能体现自己的情感。南宋中晚期出现过一类黑胎开片瓷器,裂痕无意而自然,可谓天工造就,每件器物开片不一,绝无雷同,更符合自然美的审美观念,格外珍贵。这种追求主体身心节律与对象自然节律之间的契合协调,从自然造化中吸收营养的美学思想,所映着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和美好事物的艺术化的追求,同时也是对生活的真情体悟,它不愧为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

  3讲究锚物我同根船、韶以圆为美骨,体现圆满与中和之美

  中国古典美学讲究圆整、圆融、圆妙、圆成等,追求心物同圆,“以圆为美”的自我生命与宇宙生命统一的审美思想。《礼记》提出“中和”一说昭示了儒家的审美理想。在孔子看来,“中和”是最高的美德,同时,“中和”也概括了一种极具东方色彩的思维方式。中和之“和”,意味着不同质的配合,讲求在把握整体和谐中的变化,在追求圆满效果中的变化。这种变化也是中国人对中和之类的美学精神的体现,同时还讲究相反或相成之“和”清浊、大小、短长、刚柔、迟速、出入、疏密,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如青瓷作品的烧制过程中造型、款式、颜色等大量的因素均衡彼此穿插,虚实相生,辉映成趣,达到和谐统一的效果。它既充满了历代思想、文化乃至政治、经济等方面的时代信息,又是各时期审美观念、艺术情趣等诸领域的曲折反映。器物造型连贯和谐,上下呼应对昭,左右对称均衡,形体变化适度,主次关系明确,比例匀称,细部精确,求静不求动,求正不求奇,平稳、平实、蕴蓄着深厚的韵味,刚柔相间,变化无穷,蕴涵着中国独特的民族文化,从而展示出中国悠久的文明。如同青铜器反映了中国的商周文化,龙泉青瓷从特有的审美追求中比较完美地体现了中国文化的面貌。

  可以说,龙泉窑青瓷是最有中国本土文化特色的一颗璀璨明珠。

  其独特的青瓷文化个性以其特殊的方式不断延伸着人类进步的足迹,传承着人类智慧和文化意蕴,是人类的另一种生命符号。从这个意义上说,以注重心性长于伦理,强调天人合一,以及中和之美作为自己基本特征的中国传统文化,无疑能为现代人走出自我心性的迷失提供多方面的理性启迪。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相互促进,我们坚信通过进一步发掘、整理、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体系中的文化精神,寻找到更多的时代精神和文化个性元素,从而为中国文化和世界文化的繁荣与发展作出自己的一点贡献。

  中国传统文化论文 篇7

  【摘 要】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不仅影响了世界各国的经济、政治的发展,同时也对不同民族和地方的传统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程度不断深入,一方面我们加强了与国外的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促进我国文化实现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发展;但是另一方面,经济全球化在给我们文化发展提供机遇的同时,也为我们传统文化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不仅需要很好的继承,更需要紧跟时代步伐,不断创新,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具有生机和活力。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传统文化;文化

  一、经济全球化为我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带来的机遇

  经济全球化有利于我国的传统文化在内容和形式方面实现更好的创新,也有助于促进我国传统文化的转型,从而使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彰显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一)经济全球化有利于促进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给世界各国文化带来了平等交流的机会。世界各国文化都有优势的一面,也有落后的一面,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打开了人们的视野,为不同民族之间文化的交流提供了关阔的平台。中国传统文化是在几千年的历史沉淀中形成的,具有悠久的历史,且具有一定的体系性。但是,由于一些历史原因,我国传统文化曾由开放走向了闭塞,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脱节的现象。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我国对外开放的程度也越来越高,这为我国传统文化吸收外来先进因素重新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同时也为剔除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糟粕提供了有利条件,使其能够更好地接受洗礼,从而促进我国传统文化的更好发展。

  (二)经济全球化有利于促进我国传统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

  中华民族有着5000千年的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对人类文明的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中华民族文化之所以能够久存不衰,不仅仅得益于中国人民生生不息的伟大实践,也和世界文化相互交流有着密切的联系。当今世界是一个开放的世界,经济、政治、文化相互交流,这给世界文化的交流带来了机会,同时这也为中国传统文化走向世界带来了机遇。中华民族是热爱和平的,中华文化走上世界,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二、经济全球化对我国传统文化的挑战

  经济全球化一方面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机遇,但另一方面,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西方一些不良思想也随之传入我国,这些不良思想会在一定程度上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带来严重的冲击。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特别是新科技的发展和网络技术的广泛运用,促进了人们在世界的范围内广泛的交流,使我国传统文化在汲取活力的同时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特别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为了达到霸权的目的,对我国进行文化侵略,实行所谓的“知识产权战略”,利用互联网传播美国的精神和文化,使西方文化如潮水般涌入中国,例如“肯德基”,“麦当劳”、“好莱坞”电影等。学术界和艺术界也是如此。西方的文化在传播方面利用先进的技术,不断提升其观赏性和娱乐性,再加上其丰富的知识性,使其文化往往被广大人民接受,所以美国的好莱坞电影才能够风靡世界。西方这种强势文化“示范”效应,造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弱化。

  三、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是应对全球化挑战的文化根基

  当今世界经济、政治和文化相互交融,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地熔铸于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因此,为促进我国传统文化的不断发展,我们应该对具有悠久历史和丰厚底蕴的传统文化进行进一步的挖掘和创新。

  (一)采取兼收并蓄、博采众长的方式进一步弘扬传统文化

  在中国文化历史上,中华文化历来就是以博大的胸怀吸收西方先进的文化,在当今开放的世界,中国传统文化更应该理性地对待外来文化,在立足我国具体国情和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吸收和借鉴人类文明的一切有益成果。在吸收和借鉴的过程中我们也应该保持自己的独立,不能被西方文化所“左右”,保持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根基。一个国家的独立,不仅仅是要保持经济、政治上独立,还要保持文化上的独立――民族文化及认同是一个民族甚至国家认同的基础,是维系民族和国家的重要纽带,中华文化要保持自己真正的本色,才不会在世界的大潮中迷失方向。因此,我们要继续大力弘扬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政治信仰,加强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教育。

  (二)弘扬传统文化需要创新

  对待传统文化我们需要坚持,但是不是一味的僵化,更不是抱残守缺。对待不适应我国当前和未来发展趋势的文化,我们要果断抛弃;对合理的、符合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适合我国国情的文化我们要大力弘扬,并不断进行创新和发展。对于传统文化,我们需要更为开阔的视野,既要保持文化独立,又要使我们的传统文化与时俱进,跟上时代的步伐。首先,我们要拓宽弘扬传统文化的渠道。充分利用现代的媒体、电影和电视进行很好的宣传和教育,加强大众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引导。

  其次,还要将传统文化融入于人们的生活之中、风俗习惯、心理特征、审美情趣和价值观念之中,使传统文化真正内化于内个人的心中。再次,还可以以人们喜闻乐见的方式对广大群众进行文化熏陶。例如,采取电影、小品等方式对人们进行爱国主义和传统文化的教育;同时还可以比如以社区为单位,组织社区内家庭以传统文化为主题,定期开展各种亲和力较强的活动,如古典文学沙龙、传统服饰的美学研究、中华戏曲欣赏等,增强群众对传统文化多方位的感性认识和兴趣,促进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真正喜欢和热爱。

  经济全球化对传统文化的发展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我们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加快文化体制改革的步伐,建立健全适应市场需要的文化体制,同时更要保持我们独特的传统文化特色,创新弘扬方式,使我们的传统文化更具有生机和活力。

  中国传统文化论文 篇8

  摘要:伟大的音乐家柴可夫斯基曾经指出:“音乐是上天赐给人类的礼物,它不仅可以让人们变得安静,更能够让人们变得和睦。”而萨克斯凭借着充满热情而又包含内涵的艺术演唱,让我们领略到西方乐器的独特艺术魅力。将萨克斯与中国传统文化进行融合的研究,不仅能够使萨克斯的魅力得以发扬,也会让我们的传统文化变得更加包容、完善。

  关键词:萨克斯;传统文化;融合

  萨克斯是一种将铜管乐器与木管乐器进行结合而创造出的一种新的西方乐器。其既有铜管乐器的特点,又具有木管乐器的特色,音色柔和又十分厚重,表现形式虽然较为简单,却也不失精致。随着时间的流逝,萨克斯从最初的引入,已经在中国经历了数百年的时间[1]。萨克斯富有感染力的特点,以及别具一格的风格,为中国民众带来了与东方乐器不同的艺术享受,并深受中国人民的喜爱。从萨克斯的引入到逐渐为人民所接受和为人民所喜爱,其不仅仅代表了一个乐器的发展历史,也见证了中西方文化的交流过程。本文从萨克斯的艺术特征出发,介绍了中国和西方文化的交流与碰撞情况,最后,对萨克斯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进行了研究。

  一、萨克斯概述及其艺术价值

  萨克斯由比利时的一位名为阿道夫的音乐家于1842年发明的。当时阿道夫的最初构想,只是要设计出一款较为低音的乐器,来适应室外的演出活动。但是,在实际的设计和制造的过程中,他并没有完成预期的设计效果,却意外地使萨克斯得以问世。萨克斯一经问世就得到了很多音乐家和作曲家的强烈支持和一致认可。从萨克斯的发展历程来看,与很多西方传统乐器相比,其历史还很短暂。萨克斯经历了由最初的单簧管向圆锥管体的逐渐演变过程。萨克斯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取得了较高的艺术成就,从作品方面看,早期的萨克斯演奏作品是由萨克斯的创造者,阿道夫本人进行选择的。这些作品在演奏时,不仅情感生动而且音色十分浑厚,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其中凯丽﹒金的作品《回家》堪称萨克斯作品中的经典,由于这部作品简单清雅的特点,不仅使其自身迅速为人们所熟知,也让更多的人认识了萨克斯这一乐器。从萨克斯的认可程度上看,萨克斯也取得了较高的艺术价值。首先,世界上绝大部分国家,都将萨克斯的演奏列入了军队乐器之中,这足以证明萨克斯在乐器界的重要地位。其次,萨克斯成为爵士乐表演中的标准乐器,在一场基本的爵士乐演奏中,对萨克斯的使用是必不可缺的。最后,萨克斯已经逐渐得到了广大作曲家和音乐家的喜爱[2]。很多音乐方面的学者被萨克斯独特的音域特征所吸引,不仅对萨克斯予以了高度的评价,这些音乐家也积极地对一些优秀音乐作品进行了改编,使其能够适应萨克斯演奏的特点。

  二、中国和西方文化的交流与碰撞情况

  长期以来,西方乐器的演奏家们都对中国文化有着极大的兴趣。而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工作者来说,他们也在时刻关注着西洋音乐的变化形式,并希望从中借鉴一些有利于民族发展的经验。中国和西方通过相互的借鉴和交流,逐渐意识到不同文化对于民族发展的重要性。西方学者通过将本国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对比,慢慢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魅力,并努力与中国文化进行交流,并将优秀的成果应用于本民族文化的创新。中国和西方文化通过不断的交流和碰撞,使各国文化不再是一个孤立的存在,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新局面。

  三、萨克斯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研究

  1.萨克斯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过程

  19世纪90年代后期,萨克斯开始在中国传播起来。但是当时我国是把萨克斯作为一种舶来品,并没有对其加以利用和重视。到了20世纪三四十年代,在我国上海的歌舞厅才逐渐出现萨克斯的演奏。在演奏的过程中,演奏者不仅用萨克斯对西方音乐进行演绎,也开始尝试用萨克斯演奏中国音乐,当然这种情况在当时还比较少见。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新事物、新思想的逐渐涌入,人们的思想得到了解放,中国和西方之间的艺术文化交流变得越来越密切,也是在这个时候我国将萨克斯首次应用在军队乐器中。萨克斯的出现,与中国传统乐器形成了很好的互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中国传统乐器的空白。萨克斯凭借西洋乐器的特点,奠定了其在中国乐器史上的重要地位。萨克斯应用到军队乐器以后,人们又开始在爵士和流行乐器中对萨克斯进行使用。随着萨克斯的普及,凭借着一些较为优秀的音乐作品,吸引了大量的学习者。在各类传媒活动和商业演出中,也越来越多地出现了萨克斯的身影,萨克斯作为一种西方乐器,也逐渐为人民大众所熟知。与此同时,西方的一些著名萨克斯演奏家和一些知名乐团开始来我国进行商业演出。随着演出影响的扩大,萨克斯也渐渐为一些小学生所熟知。萨克斯在中国的演奏也呈现出低龄化的趋势,我国已经有相当多的小学生把萨克斯演奏作为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同时也有很多小学生能够用萨克斯进行较为娴熟的演奏。从最近三四十年的情况来看,我国已经有很多优秀的'音乐作品正在逐渐地为世界所熟知。我国的一些优秀曲目,也有很大一部分被改编成了用萨克斯进行演奏的曲目。我国萨克斯演奏家杜银娇以及王清泉等人,利用工作的空余时间,对我国大量的优秀曲目,进行了改编。在改编过程中,他们将有些中国古典曲目改编成了中国传统乐器与萨克斯相结合的演奏形式,也将一些传统的知名曲目直接改编成了萨克斯独奏的形式。这些改编成功后的作品,不仅深受广大萨克斯演奏者的喜爱,也使我国的一些优秀音乐曲目逐渐为世界所熟知,可谓一举两得[3]。

  2.萨克斯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的探索

  在对萨克斯进行一段时间的接触和学习后,笔者认为萨克斯与很多西方音乐不同,它没有西方摇滚乐器中较为嘈杂的元素,也没有为了去追求所谓的流行而对自身做出改变,它是一种兼具高雅气息与民俗气息的音乐形式。要想真正对萨克斯进行了解,演奏出较为成功的艺术作品,就要对中国和西方古典乐器进行深入了解。在萨克斯与中国传统文化进行融合的过程中,也遭受到了很多不理解,甚至是一些质疑的声音。很多人认为萨克斯是一种西方的传统乐器,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并没有任何联系可言。还有的人认为,中国自身的乐器更加符合本民族的欣赏习惯,将中国传统文化与萨克斯进行结合,会阻碍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使中国传统文化逐渐丧失主体性。事实证明,这些人的担心是十分没有必要的。中国传统文化讲究的是温和、中庸,待人要以谦谦君子之道,而萨克斯的演奏形式和演奏风格无疑也给我们带来了类似的感受。中国传统文化讲求的博大精深,兼收并蓄,在萨克斯中也有很好的体现。从萨克斯音乐的本身情况来看,它的音乐非常简单、流畅且较为单纯。但是在单纯的同时,也兼容了世界上很多不同音乐的特征,这一点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兼容并蓄不谋而合。为了将萨克斯演奏不断地与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有效融合。笔者在对萨克斯的学习过程中,在这方面进行了不断的探索和尝试。为了使萨克斯演奏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在风格上能够得到有效的统一,笔者在萨克斯的演奏中,合理加入了民谣演奏的形式,并将中国地方戏曲的表演形式加入到了萨克斯的演奏过程中,为萨克斯表演增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在加入中国元素以后,萨克斯的演奏略显突兀,为了解决这一情况,笔者把流行音乐、爵士音乐以及摇滚音乐与萨克斯的演奏进行了二次结合,对《旋转激情》这支音乐作品,进行了一定的创新,得到了不错的反响。我们应该用正确的观点去看待萨克斯,不能因为它是西方的乐器就对其怀有不满和偏见。同时也应该在已有的对乐器的演奏和研究理论的基础上,适当地对外国音乐的发展经验进行借鉴。我们要努力寻找中国乐器与萨克斯演奏之间的契合点,并尽量为这两者之间创造一定的联系。只有这样我国的乐器才能够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进行推陈出新,也可以将萨克斯的发展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层面。这就对萨克斯的演奏人员以及相关工作者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从目前的情况看,虽然国内已经有一少部分音乐家将萨克斯与本民族的音乐进行了一定的融合,但是我们对于萨克斯的改编还处于较为初级的层面,对于萨克斯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研究,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需要我们每一个音乐工作者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赵博.浅谈萨克斯在我国发展受到的误解与原因及解决方法[J].大众文艺:理论,20xx(6).

  [2]李雨生.论萨克斯管在现代器乐体系中的定位和发展[J].音乐探索,20xx(2).

  [3]石延涛.浅谈萨克斯管演奏中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法[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xx(6).

【中国传统文化论文】相关文章:

中国传统文化论文05-30

中国传统文化论文05-23

中国传统文化论文11-03

中国传统文化论文[精品]06-21

浅淡中国传统文化的论文10-06

传承中国传统文化论文04-01

【推荐】中国传统文化论文05-28

【热门】中国传统文化论文05-24

重视中国传统文化论文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