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毕业论文

历史学科教学的论文

时间:2023-04-01 09:30:21 文化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有关历史学科教学的论文

  历史学科的问题教学发展到今天,已不仅是一般地把教学内容设计成一系列问题进行教学的方法。爱国主义是历史教育中一个永恒的主题,在历史教育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就要适时把握历史知识和时事政治的关联。

有关历史学科教学的论文

  有关历史学科教学论文篇1

  试论历史教学的学科渗透

  摘要:历史教学的基础功能是通过描述基本的历史史实,帮助学生构建正确的历史概念,而历史丰富的人文内涵决定了历史学科与其它学科的多项联系。

  因此历史教学中注重和其它学科的渗透,能更好地完成历史课堂教学的任务。

  关键词:历史教学 学科渗透 人文内涵

  历史是一门内容相当丰富的综合性人文学科,它与人类社会生活中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各方面的活动密切相关,具有“以史鉴今”、“使人明智”、提高国民素质的教育功能。

  中学历史教学是基础教育中的一门重要课程,通过历史教学,要使学生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从历史角度去关注人生,认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从历史中吸取智慧、提高人文素养,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历史丰富的人文内涵决定了与其它学科的多项联系,因此教学中既要重视指导学生感悟历史、积累历史和掌握历史的基本技能和方法,又要加强历史教学和其它学科的沟通与渗透。

  一、历史与政治的渗透

  爱国主义是历史教育中一个永恒的主题,在历史教育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就要适时把握历史知识和时事政治的关联。

  今天的政治热点往往蕴涵着复杂的历史因素,或是历史的延续,或是历史对今天的影响,可巧妙地利用或借助时事热点追本溯源,加深对热点问题或历史知识的正确认识。

  如“围绕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这一热点,让学生思考:历史上香港问题的由来?为什么会造成这种历史的耻辱?新中国又是如何着手解决的?经过梳理这一历史线索,学生就能认识到:香港的被侵占是列强侵略中国的产物。

  香港的顺利回归,充分体现了“一国两制”政策的正确、改革开放的成功和新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也进一步印证了“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

  要使中国屹立于世界强国之林,就必须不断发展我们的综合国力,提高全国族的综合素质。

  只有这样,才能有的放矢地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另外,无论评价历史人物还是历史事件,我们都要力图从不同的角度多方面引导学生,充分体现唯物主义的辩证法思想。

  如对秦始皇的评价,可以因为他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采取一系列措施巩固统一,所以他是伟人;出可以因为他确立皇帝制度,建立君主的强权统治,以及穷奢极欲、统治暴虐,所以他是暴君。

  另外,对屈原之死的评价,有学生说他的跳江正是他高风亮节的体现,也有学生说他是胆小鬼,都像他这样逃避现实选择死亡,谁来继续革命呢?

  二、历史的地理的渗透

  新课程标准注重学生学习历史方式的突破,注重对学生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的培养,这就要求在历史教学中有意识地启发学生以史鉴、以古为训,

  力求让学生既具备古往今来的时间思维方式,又具有上下四方的空间想像能力,逐步增强学生联想思维及创新思维能力。

  例如,当学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开辟时,引导学生从地理的角度谈开辟的有利条件。

  学生通过讨论认为:井冈山位于罗霄山脉的中段,地势险要,进可攻、退可守;四周各县都是产粮区,农产品丰富,便于筹粮筹款;这里的群众基础较好,

  大革命时期湘赣边境曾建立过党的组织和农协会;它位于湘赣两省之间的山区,距离大城市较远,敌人的统治力量较弱。

  再如,学习南宋经济发展时,除分析“苏湖熟,天下足”的历史原因外,我们还引导学生运用学过的地理知识来分析,江南地势辽阔,气温较高,雨量充沛,

  江河湖泊多,适俣水稻等农作物生长,再加上江南内河航运发达,沿海港湾多,也有利于江南经济的发展。

  由于多角度、多方位的思考,强化了学生对经济发展与自然资源、自然条件的关系的认识。

  至于课本上的地图,具有文字的内容所不可代替的作用,与地理的联系就更为密切了。

  如在学习“赤壁之战”时联系作战地图,就是将地理知识自然的溶入历中事件中,此战中诸葛亮借东风又联系到气象知识。

  这种知识的横向联系,有利于学生知识与技能的迁移,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三、历史与数学的渗透

  电视剧《DN》师中讲,21世纪的战争不仅是高科技的战争,更是数学战争。

  为了增强学生的科技意识,我们有意把自然科学的相关知识运用于历史教学中。

  如在讲授“20世纪90年代的海湾战争”时,向学生说明,这场代号为“沙漠风暴”的大规模军事行动不仅是一次政治斗争,而且是一场数学战争,

  数学的许多分支在其中都发挥了不少作用,如在导弹的瞄准系统中得到了广泛运用的控制理论,多国部队用来处理雷达及卫星信号的编码理论,

  多国部队用来通信联络及破译对方密码的密码技术,以及用来指挥战争的计算机系统,无一不显示出科技的潜在威力,显示当代战争不仅是综合国力的战争,

  更是高科技的较量,也增强对数学实用性的了解。

  四、历史与语文的渗透

  新课改已经走入我们历史教学中,适应新的教育理念,我们进行了“多维互动的研究性学习”教学改,其中有一个环节就是教师将一些相关的教学参考资料及历史书籍推荐给学生,指出重点、难点,让学生结合教材进行新课预习,学生就教材领悟知识点,这个过程序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自学能力和理解能力。

  另外,特定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等历史现象都是通过特定的文学来反映的。

  如《包身工》,生动地再现了中国无产阶级饱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压迫和剥削。

  其中有“美国铁路的每一根枕木下面都横卧着一个爱尔兰人的尸体,那么,我也这样联想,日本纱厂的每一个锭子上面都附托着一个中国奴隶的灵魂!同时,在这千万被压榨的包身工中,没有光、没有热、没有温情、没有希望、没有人道。

  这儿有的是20世纪的技术、机械、体制和这种体制忠实服役的16世纪封建制度下的奴隶!”通过这些富有哲理性的语言,让学生体验出文学语言所带来的生动形象的历史画面,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五、历史与艺术的渗透

  历史丰富的人文内涵决定了它与音乐美术等的联系和交叉。

  如让学生结合达·芬奇的作品《蒙娜丽莎》工艺术风格,说出这幅画的意境,学生不仅得到艺术的熏陶,而且提高了艺术鉴赏力和审美力。

  总之,历史知识是全面丰富的,教学中,教师要从教材和学生的实际出发,进行合理的学科知识交叉和渗透,扩展知识培养兴趣,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精神,增强学生学科渗透联系能力。

  有关历史学科教学论文篇2

  浅谈历史学科如何进行创新教学

  摘要:在历史教学中,要用创新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学习兴趣;创新意识;设疑;创造性学习;讨论话题

  21世纪已经进入高速创新的时代,因此可以说创新是一个民族生存、发展与进步的灵魂,是民族兴旺发达的原动力,是一个民族发展水平的标志,是一个国家在世界竞争中的力量源泉。

  新世纪对人们的创造能力的培养提出了极其迫切的要求。

  创新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创新个性、创新心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为目标。

  因此根据历史学科特点和创新人才的素质要求,把创新教育融入到历史学科教学之中,这也是适应时代需要,下面就在历史学科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谈一些经验和看法。

  一、用浓厚的学习兴趣,唤起创新意识

  创新精神是指人们从事创造性活动的愿望与态度。

  它决定人们愿不愿创新、敢不敢创新的欲望与倾向性,是创新能力品质的基础和动力。

  教育学家布鲁纳指出:“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

  ”历史是一门基础的社会科学学科,它包罗万象,涉及各个领域。

  教师应该根据中学生感情丰富、好动、好奇的心理特征,努力用生动诱人的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使历史课堂趣味横生,让学生以愉快的心情,轻松自如地汲取历史知识。

  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所蕴含的创新教育素材,鼓励、启发、诱导学生多提问题,多质疑,因为主动性的提问是对所学内容感兴趣的标志,是一个人从已知伸向未知的心理触角,是创新意识的具体表现。

  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内含的创新素材,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换角度思考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二、巧妙设疑,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巧妙设疑,把学生引入教学过程,教师的讲解不过是学生思路的指引与开拓,对于学生的发言,切忌越俎代庖,以避免学生依赖教师,从而束缚学生思维的翅膀。

  历史教材的书写是对历史事件的高度概括,很多吸引人的情节都被省略了,对于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因此要想激发学生的兴趣,就要巧妙设疑,使学生感到新奇,从而诱发他们的思维,这样带着疑问学习历史基础知识,效果更佳。

  同时,要引导学生质疑,鼓励学生发表独特见解,发展求异思维。

  勇于质疑才能谈得上敢于创新,只有对现有资料的观点、结论善于怀疑才有可能创新。

  因此在历史教学中要不断给学生创造思维的机会,促进学生进一步解放思想,破除对书本、教师的迷信,培养学生善于从已知中发现未知,使学生懂得,学习不在于知识的本身而在于把知识作为创新的阶梯。

  实践证明,课堂教学中巧妙设疑、质疑问难,有意识地进行创新思维的训练,可以激发学生广开思路,使课堂上处处闪烁着创新的火花。

  三、设置讨论话题,营造创新氛围

  创新思维是一种具有主动性、独创性的思维方式。

  它往往能突破习惯性思维的束缚,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其观点总是富有新的创意。

  因此,师生共同讨论是激励求异思维和集中思维的有效途径,思维活动可以经过不断的评价和引导而螺旋上升,从而把求异思维和发散思维推向较高水平。

  讨论可以在课堂举行,也可以在课堂外。

  首先,教师要做许多细致的准备工作,最重要的是准备可供讨论的题目。

  让学生要通过观察、分析、总结才能解决这些题目。

  准备的讨论题目要精选适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又具有启迪他们对现实问题思考的内容,通过对问题的讨论,可以促进学生对问题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思考,不但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还能锻炼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次,教师在讨论过程中要善于引导。

  观察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态度、言行,认真分析他们的思想、观念和视角的转变、能力的迁移,指导学生正确地清晰流畅地表达自己所想的问题,引导他们从“学会”到“会学”过渡。

  对学生的创见要及时给予鼓励、支持,诱导学生大胆思考,勇于探索。

  努力培养学生在解决问题时不因循守旧,能够敏锐地发现事物间可能存在的新关系,提出新颖独特的见解,具有超常、超群、超前判断力。

  四、努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并且是知识的源泉。

  ”从爱因斯坦的这段表述中,可以看出离开积极的丰富的想象,既难以理解教材的内容,又难以有发展历史学科的能力,所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非常重要的。

  要丰富学生的表象,奠定想象的基础。

  教师要充分利用教学用书、教学图片、历史遗址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当积累丰富的表象后,想象力就会得到提升。

  五、打破思维定式,培养思维灵活性

  思维定式是妨碍学生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最大障碍。

  因此,在历史学科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进行逆向思维、聚合思维、直觉思维、想象思维并用。

  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和思路去解决同类型的问题,以达到培养思维灵活性的目的。

  例如在历史教学中,将教材中的因果关系颠倒,变果为因,引导学生由果溯因,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根据历史事件,引导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分析理解历史事件。

  例如中国近代史有三条基本线索:一条是资本主义、帝国主义侵华史,一条是中国人民的抗争史,一条是中国人民的探索史。

  在复习时,引导学生同时探索这三条线索,培养学生多方位、多角度思考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对学生已经熟知的历史事件,教师可以作一些假设,改变历史事件的某些条件,启发学生从反面进行分析推理,找出历史事件的正反面,训练学生从不同的方面对同一历史事件进行思考,进一步弄清历史事件间的因果关系。

  六、从生活实践出发,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不能脱离生活和实践。

  “鉴古而知今”,人类总是从过去了解今天,进而开拓未来。

  要充分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社会调查等活动,让学生去收集历史信息,运用所学历史知识去解决现实社会的实际问题,全面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敢于创造的精神。

  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作为历史教师应切实地提高自己多方面的素质,为培养高素质的具有创新精神的学生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历史学科教学的论文】相关文章:

历史学科论文参考范文10-26

历史教学的相关论文10-01

小学科学教学论文10-01

历史教学论文范文10-09

化学学科教学的论文10-01

历史教学微课相关论文10-01

小学科学教学策略的论文10-01

学案教学历史教学论文范文10-07

高中历史教学论文范文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