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当代文学毕业论文

鲁迅的现代文学精神论文

时间:2022-10-09 03:32:20 现当代文学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鲁迅的现代文学精神论文

  鲁迅的现代文学精神论文【1】

鲁迅的现代文学精神论文

  摘 要:鲁迅身上时代特色鲜明,历史内涵丰富,其作品显现的文化精神与人文情怀辉耀史册,他所坚持的个体自由精神、现实主义与解放思想对当今社会的发展仍具有启示作用与借鉴意义。

  解析鲁迅的现代文学精神,重温鲁迅先生的文学观,与现实文学进行对照,反思自身,清醒头脑,进而汲取力量,认清方向,对积极推动当代文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主要对鲁迅的现代文学精神进行探究与讨论,以期能够对现代文学创作有所裨益。

  关键词:鲁迅;现代文学;精神

  人文精神于文学中主要表现为文学精神,从古至今,精神是不断流动、变化着的,而最鲜明的文学精神则主要集中于鲁迅一人身上。

  并不是因为他的哪篇文章总结出精神纲领,而是在他的每一篇文学作品中都透露着具有指导意义的现代文学精神,这种精神是先进文化的导引旗与方向仪,为文学建设和发展树立典范。

  鲁迅的现代文学精神主要表现于以下三点。

  一、崇尚个体自由的启蒙主义思想

  西方国家的斗争运动,个体自由为首要前提,而在我国此原则迟迟没有确立,但是鲁迅却在很早的时候就已经提出了个体自由。

  1907年发表的文章《文化偏至论》一文中,尊重个性、张扬精神是其主要思想表达,直至1936年鲁迅先生去世仍在坚持这一主张。

  他的启蒙主义思想主要是针对中国传统的封建社会而发,要求长期压迫在封建制度,束缚于伦理道德观念中的人们解脱出来,因此,鲁迅的自由主张与西方思想存在不同之处。

  一是:西方提出的观念是基于工业革命及科学革新发展的基础上的,而中国的历史条件还十分老旧,因为他所强调的个人主体的主张为要求人们反抗现存制度与统治。

  二是:西方提出的个人自由,是个人区别于其他人,而鲁迅则是将个人发展联系民族振兴,个人获得自由才会更好地推动民族主体的发展,而这个道理于现在来讲仍有部分人无法清晰认识。

  鲁迅的主张有彻底性,他反对封建制度压制个人发展,同时也对外界所谓的思想权威持怀疑态度,对强势思潮不屈从,对他人思想也不盲从轻信。

  他注重事实,独立思考,在现实中形成自己独到的思想。

  而且一旦观点形成,就不会像其他“思想家”一样随时变化,事实是不断变化的,因而他的思想又会不断地完善与发展,既开放又自由。

  鲁迅的现代文学精神,简而言之,就是反对儒家所倡导的文以载道,无论这个“道”以何种形态出现,具体是什么。

  鲁迅认为,文学创作就应该表达作者的真情实感,表现生活体验感受,这种创作原则具有个性化,对现代文学创作具有一定的推动意义。

  但随着现代文化的发展,“个性化”失去原有意义,成为许多人表达琐碎屑感受的“私人化”方式,这种文化存在狭隘性,与大众隔离,而真正反映社会现实,表达大众所思所想的作品才是个性化的创作[1]。

  二、质朴平等的平民情怀与清醒批判的现实主义

  鲁迅真正立足于平民之中,只把自己当做芸芸众生中的平凡人,丝毫没有等级观念与所谓的绅士派头。

  而作品中所反映的对于民众麻木的愤懑,绝不是自恃清高,而是一种对于同胞“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沉痛心理。

  鲁迅的启蒙,不是像现在某些知识教育群众时居高临下,指点江山,而是通过描写下层群众在封建社会的统治下精神麻木与生活苦难,希望唤醒人们的觉醒意识,主动为新生活而抗争,如《孔乙己》、《祝福》中的祥林嫂、《阿Q正传》中阿Q的“精神胜利法”,都是体现其爱之深、恨之切。

  鲁迅一直主张,不要在吸收西方文化的同时失去本土的固有血脉,而且对于外来文化他也不是简单的直接接受,而是让这些思想一同在头脑中激荡,进而确立全新思想,这使其善于抓住事物永久性的本质,因而思想先进超前[2]。

  三、不放弃的解放思想

  鲁迅总是存在矛盾点,他相信人性本善,但是又不认为没有黑暗的“黄金世界”会出现,这应该与其批判性的思维和经常关注社会阴暗面有关,对未来存在悲观意识。

  笔者认为,他所处的时代中那种懦弱、自私、功利的国民弱点已经得到很大改善,人们的现代意识增强,汶川地震及玉树地震中的抗震救灾,北京奥运的成功举办,群众表现出决不放弃,同舟共济的精神值得世人刮目相看。

  但是,现代社会中潜藏的黑暗现象、贪腐行为也说明现代启蒙还没有彻底完成,任重而道远。

  鲁迅强调人们意识形态的解放,即马克思提出的“自由个性”思想,但是因其也同时存在根深蒂固的社会心理,所以感到前途茫然。

  但是他有自己的信念,永不放弃的坚持前行,就像在《过客》中所说,总感觉前方有一个声音不停地催促我,使我停止不下。

  这种探索精神贯穿鲁迅的全部文学作品中。

  结束语:

  当今社会,仍有部分作家关怀现实,勇于揭示社会的黑暗,切实表达人们真实的生活情感,但是对人类思想灵魂的深入思索及剖析不够,不能引发人们的解放思想。

  鲁迅先生为我们树立了一个“斗争者”的典范,他的现代文学精神将激励人们在文学创作中重新发声,讲真话,发真言。

  参考文献:

  [1]王铁仙.始终如一的启蒙主义、平民情怀和自审意识――鲁迅的现代文学精神[J].理论与批评,2011(07).

  [2]王铁仙.鲁迅的现代性思想与现代文学精神[J].文艺理论研究,2012(08).

  鲁迅对现代文学发展的贡献【2】

  摘要 鲁迅是中国新文学的开创者。

  中西方文化在中国“五四”时期曾进行了猛烈的撞击,鲁迅在这一时期所形成的现实主义文学观,不但对当时的文学创作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也具有相当深远的影响。

  鲁迅在现代文学创作题材、语言、文学体裁以及现代小说理论方面都有一定的论述,所以说,鲁迅对现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并做出了巨大贡献。

  关键词:鲁迅 现代文学发展 贡献 文学主张

  鲁迅先生是中国新文学的开创者和奠基人。

  鲁迅先生在中西方文化进行猛烈撞击时所形成的现实主义文学观,不仅对当时的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建设产生了一定的指导意义,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也具有相当深远的意义。

  一 鲁迅对现代文学题材方面的贡献

  文学题材,简单来说就是写什么,关于这一问题鲁迅先生曾有明确的论述。

  鲁迅先生认为新文学应该对人们各式各样的生活进行描写,所以说题材就不应该受到任何限制,强调文学题材必须要具有一定的广泛性和多样化,所以他特别鼓励作家要对自己的生活天地进行扩大,并且逐渐开拓新的文学创作题材领域。

  鲁迅在对台静农的小说进行评论的时候,就特别对题材新颖进行了强调,他说:“要在他的作品里吸取‘伟大的欢欣’,诚然是不容易的,但他却贡献给了文艺;而且在争写着恋爱的季节,都市的明暗的那时候,能将乡间的死生,泥土的气息,移在纸上的也没有更多,更勤于这作者的了。”可见,他对台静农所采用的新颖题材抱有极大的赞赏。

  对于萧红的《生死场》进行评价的时候说:“自然这不过是略图,叙事和写景,胜于人物的描写,然而北方人民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却往往已经力透纸背。”鲁迅先生所说的采用新颖的题材,并不是说让作家在进行创作的时候去有意的猎奇,而是对他们所熟悉的日常生活中的事进行真实的描写。

  鲁迅先生不只是提出扩大题材领域这一文学理论,他自己在创作过程中也非常注重实现题材的广泛性和多样化,其小说就开创了“表现农民阶级和知识分子”这两大现代文学创作题材。

  在鲁迅先生以农民作为题材的小说里,不但对我国乡村里各种各样的农民形象进行了描写,还深刻地挖掘出了他们灵魂中所存在的复杂性和麻木性,把中国人所特有的国民性进行了表现。

  他小说中的那些知识分子则主要是“五四”时期的中国知识分子,表达他们在寻求个体生命存在以及寻找社会出路时的那种彷徨、挣扎的心情。

  其中,他的《故事新编》就把他对历史题材熟练运用的能力进行了充分的表现。

  二 鲁迅对现代文学语言方面的贡献

  语言是进行文学创作的一个重要环节,众多学者和文学家都曾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刻的论述,鲁迅先生也不例外。

  语言是进行传情达意的一种工具,但并不能只是简单的把它当成进行文学创作的载体。

  文学创作中一旦把语言形成一种特定的关系,那么这些文学语言就会和文学思想紧密联系在一起,并且和文学思想共同形成文学的主要组成部分。

  所以说,要想对文学思想进行变革,那么就要先对语言进行改革,在一定情况下,实行文学语言改革还有可能成为进行文学思想变革的先导力量。

  在这一观点中,鲁迅先生的认识非常明确,他曾经对采用白话文进行文学创作十分提倡,并且在自己的创作中也一直坚持自己的白话文学主张,另外,在自己的杂文中还对那些反对白话文的人进行了激烈的抨击,把他们看成是“现在的屠杀者”,甚至还曾经刻毒的说:“我总要上下四方寻求,得到一种最黑,最黑,最黑的咒文,先来诅咒一切反对白话,妨害白话文者。

  即使人死了真有灵魂,因这罪恶的心,应该坠入地域,也将决不改悔,总要先来诅咒一切反对白话,妨碍白话者。”这足以看出他进行语言改革的决心。

  关于文学语言在文学创作中的学习和提炼,鲁迅先生曾说:“以文字论,就不必更在旧书里讨生活,却将活人的唇舌作为源泉,使文章更加接近语言,更加有生气。”也就是说,要想文学语言永远具有活力,并且丰富多彩,那么作家们在进行文学创作时所采用的文学语言就要向人民群众进行学习,把人民群众所使用的口语当成是文学语言的源泉。

  虽然说要把人们的口语当成是文学语言的源泉,但是并不是把人们的口语原封不动地搬到文学作品中去,而是要在对人民口语进行使用的时候,进行相应的改造。

  鲁迅先生曾举过一个生动的例子,那就是:人们讲话的时候,可以随意的使用“这个”“那个”,其他人都不会有任何的异议,但在文学创作中,如果随意使用“这个”“那个”,不仅会浪费一定的时间和纸张,还会在表达意思的分明性上产生一定的影响。

  所以说,在进行文学创作的时候所采用的文学语言,一定要比口头语简洁明了。

  另外,在“五四”时期,西方文化曾经大量地涌入中国,一些新的名词也就随之传入中国,这个时候作家们在进行文学创作时,对于这些新名词的运用,鲁迅先生曾说:“欧法文化的侵入中国白话中的大原因,并非因为好奇,乃是为了必要。”所以说,他非常主张主动对这些外国语中的有用成分进行吸收和利用,来对自己的文学语言进行丰富。

  鲁迅先生在进行翻译的时候,大多采用的都是直译,他的目的就在于“不但在输入新的内容,也在输入新的表现法”。

  也就是说,中国的语言具体有一些不太精密的语法,就可以吸收一些新的语法,来对这一缺陷进行弥补,简单的说,就是语言文法上的“拿来主义”。

  鲁迅先生可以说是对文言强烈反对的语言改革派,但是他却主张在“没有相宜的白话,宁可引古语,希望总有人会懂”。

  古代的一些文学语言自然是从古代口语中进行提炼的,而且现代口语也必定是从古代口语转化而来的,现代文学语言又是把现代口语当成源泉的,所以说,古代文学语言也肯定存在一部分可以让现代作家进行使用。

  在鲁迅先生的作品中也对古语进行了一定的使用,不但有古代词汇,还有一些古代的语法。

  所以说,鲁迅先生虽然加快了白话在现代文学中的运用,同时也没有一味的对古代文学中的语言进行抛弃,而是对其之中的精华部分进行了吸收和利用。

  三 鲁迅关于文学体裁方面的论述

  关于文学题材,那么鲁迅先生就有很多建设性的论述了,他的这些论述对于现代文学理论的构建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在当时新诗的出现,可以说在文学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不少学者对其进行研究。

  鲁迅先生在诗歌的创作以及批评当面都没有进行系统的论述,甚至鲁迅自己都说:“我其实不喜欢做新诗,也不喜欢做旧诗……”所以,鲁迅先生的新诗只有《梦》《他》《桃花》等六七首而已,远远不及他的杂文和小说的创作数量。

  他自己也一直强调自己是新诗的“外行”,没有进行研究,但是我们如果对鲁迅先生对于新诗所进行的一些论述,那么还是可以明显的看到他对新诗的理论建设所进行的一些努力。

  第一,鲁迅先生认为新诗应该是对真实的感情进行的表达,这样才可以引起读者心灵上的共鸣。

  他在《诗歌之敌》中曾关于道学先生对恋爱诗十分厌恶的情况进行了评论:“从我似的外行人看起来,诗歌是本以发抒自己的热情的,发讫即罢……对于老先生的一颦蹙,殊无所用其惭惶。”简单来说,就是只要抒发的是自己的真实感情,那么就可以完全不理会先生们的摇头。

  但是,鲁迅先生认为诗人也不能对感情进行滥用,一方面可能会引起人们的反感,另一方面感情过多则会使诗失去一份意蕴。

  第二,鲁迅先生认为诗歌创作时应该对其内容进行重视。

  在《摩罗诗力学》中,鲁迅先生就把“摩罗”诗人介绍到了中国,对中国自《诗经》以来诗歌中“思无邪”的传统进行了打破。

  在《白莽作〈孩儿塔〉序》中,鲁迅先生就用诗一般的语言表达了自己对其思想内容的欣赏,同时这种欣赏也让他对诗歌的艺术形式产生了一种少有的不屑态度。

  第三,鲁迅先生主张在诗歌的艺术形式上采用白话做诗。

  鲁迅先生曾说:“一切好诗,到唐已被做完,此后倘非能翻出如来掌心之‘齐天大圣’,大可不必动手。”这句话的意思就是,中国诗歌只有进行创新,才能走上新生的道路。

  其次,鲁迅先生对于诗歌的韵律和节奏的要求也非常高,主张新诗应该具有一定的韵律和节奏,这样不但有利于传播,还可以在人们的脑子里形成一定的影响,逐渐清除人们心中对旧诗的印象。

  鲁迅先生在小说理论上的贡献可是巨大的,甚至超过了他同一时期的胡适。

  首先,鲁迅先生是我国古典文学和理论的整理者、继承者。

  他所写的《中国小说史略》是我国文学史上的第一部小说通史,之中的论述相当精当,考订足够严密,体系也相当严谨,就连评判中的科学性也足够强,对于当时以及后来的学者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例如,他对《红楼梦》进行评价的时候说:“《红楼梦》的价值是中国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把人进行了真实的描写,打破了之前小说中的好人没有一点坏处,坏人没有一点好的传统思想和写法。”对于《三国演义》,鲁迅先生则持批判的思想:“写好的人,简直一点坏处都没有;而写不好的人,又是一点好处都没有。”准确地分析了《三国演义》所存在的缺陷。

  其次,鲁迅先生还是“为人生”现实主义小说的实践者和倡导者,他的目的就是借助小说的力量,来对社会中的不良思想进行改良,即“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主意”。

  然后,鲁迅先生对于当时的小说创作也进行了批评和指导,特别是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序》中对莽原社、未名社以及狂飙社等众多作家的小说作品进行了批评,同时整理总结了“乡土文学”以及社团流派等的概念理论,积极推动了中国现代小说的健康发展。

  鲁迅先生对于现代报告文学也有一定的论述。

  他首先提出报告文学一定要适应于社会的要求,对社会的现状以及阴暗面进行真实的反映,主要就是追求报告文学的真实性;其次在一些特定的时代,报告文学还要具有足够鲜明的政治性以及倾向性,不但要揭露社会中的黑暗,还要对革命队伍的生活进行真实地反映;然后,报告文学要对表现内容以及阅读对象进行明确地定位,逐渐脱离文人的束缚,向人民群众的视野内扩展,也就是不排除知识分子,但是要把人民大众作为重点,对他们的生活进行反映。

  还有就是应注意要具有一定的新闻性和时效性,这样就可以和这个变化不断的社会进行适应,并且满足在最短的时间里,“做出这样的艺术作品来”的要求;最后就是要对报告文学的表现能力进行提高,就是要在报告文学这一有限的文章里,对大千世界的丰富内容进行展示,主要是为了满足报告文学对艺术性和感染力的追求。

  结语

  通过以上的分析,对于鲁迅先生在现代文学题材、语言、体裁方面的主张已基本明了,可以清楚地看到在中国现代文学的创作初期,鲁迅先生不但对文学创作的题材实行了大解放,扩大了文学创作题材,使之更接近于人们的实际生活,而且加大文学语言的多样性,对新文学的题材样式进行了拓宽,使现代文学呈现多样化发展。

  另外,还对当时的文学创作给于了理论上的批评和指导,促进了现代文学健康、稳定的发展,可见鲁迅对现代文学发展所作出的巨大贡献。

  参考文献:

  [1] 李怡:《1907:周作人“协和”体验及与鲁迅的异同――论1907年的鲁迅兄弟与现代中国文学之生成》,《贵州社会科学》,2005年第4期。

  [2] 武圣华:《鲁迅与民间文艺试论鲁迅的民间文艺学思想》,兰州大学硕士论文,2010年。

  [3] 郭运恒:《鲁迅与胡适文学作品论异同浅析》,《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第5期。

  [4] 康志宏:《思索与战斗――现代文学论争中的鲁迅》,《吕梁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第4期。

  [5] 刘琼:《鲁迅的翻译和中国现代文学》,华中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6年。

  [6] 杨爱芹:《〈益世报〉副刊与中国现代文学》,山东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7年。

  [7] 陈方竞:《需要研究“中国现代文学中的鲁迅”》,《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第2期。

  [8] 古大勇、黄科安:《鲁迅对中国现代报告文学发展的贡献》,《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1年第4期。

【鲁迅的现代文学精神论文】相关文章:

高师现代文学论文10-01

东北现代文学论文10-01

现代文学精神的内涵与困扰10-08

现代文学论文优秀范本10-01

欧美后现代文学论文10-01

现代文学论文选题09-30

关于现代文学论文参考范文10-01

现代文学史论文题目10-01

解志熙的现代文学论文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