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当代文学毕业论文

艾青诗歌文学中的悲剧精神

时间:2022-10-06 00:01:04 现当代文学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艾青诗歌文学中的悲剧精神

  在艾青的诗歌中最经常出现的基调就是悲剧色彩的,并且带有忧郁气质的。

艾青诗歌文学中的悲剧精神

  艾青诗歌文学中的悲剧精神【1】

  摘 要:在中国新诗的发展史上,艾青是一位非常重要的诗人。

  同时,艾青也是在郭沫若和闻一多之后起到了推动新一代诗风的诗人。

  不仅在我国的诗坛占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在世界上还享有很高的声誉。

  艾青的诗歌的风格是带有由于和悲剧的色彩的。

  而在她的诗歌中这种摆脱不掉的忧郁也是构成艾青诗歌的艺术个性的基本要素。

  这也被称为“艾青式”的苦难。

  然而艾青的诗歌中为何充满了这种悲剧精神,我们将从本文中进行深入的分析。

  关键词:艾青 诗歌 悲剧精神

  一、悲剧精神来源的历史背景

  在艾青的诗歌中最经常出现的基调就是悲剧色彩的,并且带有忧郁气质的。

  在他的诗歌中会经常看到这样的意向和句子:“中国的苦痛与灾难,像哲学也一样广阔而又漫长啊”(《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薄雾在迷蒙着旷野啊……”,“你悲哀而旷达,辛苦而又贫瘠的旷野啊”(《旷野》),在这诗中浸透了诗人的灵魂中永远摆脱不掉的忧郁气质,同时这也是构成艾青诗歌艺术个性的基本要素之一,可称之为“艾青式”的悲剧精神。

  艾青在回忆自己的人生的时候,艾青说道,他是在一位乳母的怀中长大的,这位乳母甚至溺死了自己的女孩,来专门哺育艾青。

  因此,艾青一直觉得自己的生命是抢夺了另一个孩子的生命得到的。

  因此,这件事一直令艾青感觉到非常的愧疚和痛苦。

  正是由于这样一段的特殊的经历,所以在艾青很小的时候就感染了农民的忧郁和苦难的气质。

  后来艾青经常徘徊在巴黎的街头,一直过着近似于流浪汉的生活,而与此同时他自己又置身于一个疯狂的、怪异的、陌生的资本主义的世界当中,内心中饱尝着异国游子的孤独寂寞的感情。

  在这样的环境熏陶中,艾青难免会产生一些非常忧郁的情感以及不断涌来的失落感都将孤身一人在异国的艾青淹没。

  当他的这种情绪铺天盖地而来的时候,正好这种浓厚的情绪与西方文学思潮很好的融合在了一起,因此艾青就在这样的情绪之中找到了归属感,这也就能很合理的解释为什么艾青早期的作品之中充满着一种流浪汉式的“漂泊的情愫”。

  后来在抗日战争打响的时候,艾青又辗转的回到了祖国,当他真实的站到了祖国的土地上的时候,看到那被鲜血染红的大地,看到那被战争所折磨的人民,艾青从此时深刻的理解到了在那土地上痛苦的重压,这一切眼前所见到景象都与他忧国忧民的心灵产生了强烈的契合,因此,从小就在他的体内所孕育的那种农民的忧郁的苦难的气质得到了新的升华。

  而这种苦难的精神和忧郁的气质是渗透在作者的骨髓和心灵里面的,所以在他进行创作的时候,这样的气质就自然而然的表现在了他的诗歌中。

  在这苦难的精神中不仅包含着艾青自身忧国忧民的情绪,同时还有他对祖国无比深沉的爱和深刻的眷恋。

  更表现了是人对生活的忠实与思索。

  二、在艾青的诗歌中经常出现的几个苦难的意象

  (一)芦笛:被喻为一支忧郁的苦难之歌

  艾青的一生为了祖国人民的苦难而感到忧心忡忡,他曾经为那些在土地上痛苦挣扎的人民呼唤呐喊过,同时写过那澎湃于心中的热气。

  他用自己的心声,用自己的诗句来表达对于人民悲苦不堪的日子的同情,同时也表达了对于太阳带以人民的温暖的感激,同时也渴求着黎明的到来。

  作为诗人,艾青绝不仅仅是冷眼旁观着这一切,他想要和广大的人民一起同呼吸、共命运,希望自己的诗歌能够成为人们最真实的呼声。

  因此,可以这么说,在艾青诗中所体现的苦难悲伤的情感,并不是为了自己感到悲伤,而是为了人民的痛苦生活而感到悲伤和苦痛。

  他的欢笑也不是因为自己的欢乐,而是因为人民迎来了幸福的生活。

  《大堰河――我的保姆》是艾青前期的苦难精神风格的代表作。

  由于艾青在幼年时期缺乏来自家庭的关爱,少年时又饱尝了在异国他乡流浪漂泊之苦,并且还有三年的囚徒生涯让他感到悲愤万分,以及中国民族面临着巨大的苦难,人民每一天都处在水深火热之中。

  这所有的一切,就成为了艾青心中苦难的基调。

  这些血泪以及控诉就自然而然的流露在他的诗歌当中。

  在这首诗中,艾青用了大量细腻的笔触,用了丰富的感情和口语化的语言将这些经历以及蕴藏在心中深深的情感娓娓道来。

  凄楚地叙写了自己的身世经历,并怀着虔诚而深切的情感,回忆了自己深爱的乳母大堰河生前的凄苦和死后的悲凉。

  表现了诗人“对于母性的不幸的人的爱”,对自己家庭所属地主阶级和整个不公道世界的强烈不满和诅咒。

  (二)土地:深沉而又悲伤的苦难恋曲

  艾青诗中最让人感到震撼人心的部分,并不仅仅是他对于自身命运和社会不公所表现出来的单纯的忧郁和伤感,而更多的这种为了国家民族深切的关怀,为了人民所遭受的苦难而感觉到万分痛苦的精神。

  与艾青之前的“土色的忧郁”与:农民式的忧郁“相对应的是对于时代的苦难和民族的苦难所表现出来的忧郁和伤感。

  特别是在《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这首诗中,艾青多次吟诵,表达了对于国家民族命运的担忧,反复的倾诉着民族的苦难与不幸。

  中国的路,

  是如此的崎岖,

  是如此的泥泞呀。

  ……

  饥馑的大地,

  朝向阴暗的天,

  伸出乞授的

  抖的两臂。

  在这里,诗人用一种比拟的方式,表达出了一种对于现实深沉的哀思。

  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来引导人民的思考,他用极富暗示以及象征的手法先是铺陈了一个极其悲伤的基调,然后再带给人悲伤和暗示。

  希望能用这种方式让那些还在沉睡的人民意识到现在生活的痛苦和苦难,让人民能够觉醒,来打破这样的局面。

  并且在艾青的诗歌中还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和希望,让人们在这样的苦难之下仍然能看见未来的美好。

  艾青这一时期的诗歌创作观点是“苦难比幸福更美”。

  这种对苦难美的追求,正是一个伟大的人民诗人爱国深情、民族忧患意识的最终体现,同时这也是诗人面对苦难的时候的误会的选择。

  他说,“最伟大的诗人,永远是他所生活的时代的最忠实的代言人;最高的艺术品,永远是产生它的时代的情感、风尚、趣味等等之最真实的纪录。”

  参考文献:

  [1] 钱理群《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第二十五章,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2] 艾青《诗论》,引自《中国现代诗论》上篇第361页,花城出版社1987年版。

  [3] 艾青《艾青诗选》第13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

  [4] 艾青《艾青诗选自序》,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

  艾青诗歌悲剧艺术的特点【2】

  摘 要:艾青的诗歌悲剧形象具有“刚性美”。

  这一美学大量地经常地体现在具有悲剧色彩的诗篇中,这种创作出来的抒情形象,常常是豪迈壮阔,具有时代英雄的豪气和魄力。

  具有“立体感”。

  艾青的抒情诗常常通过一个富有典型性的生活片段,或一个场景,甚至只是一个人物的肖像,把悲剧冲突表现出来。

  具有“理想化”。

  艾青作为一个有责任感和使命感的诗人,其笔下的悲剧性抒情形象,更多地被涂上了理想主义的色彩。

  关键词:艾青诗歌;悲剧艺术;刚性美;立体感;理想化

  读艾青的诗,常常会产生一种神圣的崇高感,情不自禁地要为艾青诗中所表现的献身精神和乐观主义深深感动,从而产生一种与艾青诗中的抒情形象一起慷慨悲歌,或者为光明,为事业,为理想而赴汤蹈火的高尚情感,得到一种心灵的净化和感情的升华。

  本文就此,对艾青诗歌的悲剧艺术作一初浅探讨,看看他的诗歌悲剧艺术有哪些特色。

  一、诗歌悲剧形象的“立体感”

  艾青在用抒情诗表现悲剧时,常常通过一个富有典型性的生活片断,或一个场面,或一个情景,甚至只是一个人物的肖像,把悲剧冲突表现出来。

  这实际上是借用绘画和雕塑的一些艺术手段。

  艾青早年学画,他非常懂得“仅用一人特征,一句话,就能够把你写上十来本书也无法表现的东西生动而充分地表现出来” 的道理。

  他说“一首诗是一个心灵的活的雕塑。”他正是借用了姐妹艺术的一些长处,在抒情诗中表现悲剧的。

  他主要用如下三种方法达到悲剧形象的立体感。

  1.善于用富有典型性的生活片断来表现悲剧冲突。

  《吹号者》是很能说明问题的例子。

  这首诗作者没有详细地具体地写吹号者的一生,而只写了“他”在一天中的战斗生活以及他渴望战斗、忠于职守,最后殉身于崇高事业的一个片断。

  这个片断是用一种浮雕的手法来体现:

  我们吹号者

  以生命所给与他的鼓舞

  一面奔跑,一面吹出了那

  短促的,急迫的,激昂的

  在死亡之前决不中止的冲锋号

  ……

  他被一颗旋转过他的心胸的子弹打中了!

  他毅然地倒下去

  没有一个看见他倒下去

  他倒在那直到最后一刻

  都深深爱着的土地上

  然而,他的手

  却依然紧紧地握着那号角

  ――《吹号者》

  这种立体感就非常形象地体现了悲剧冲突,以吹号者为代表的正义和勇敢倒毙在敌人的邪恶的子弹下。

  2.善于用一个场面或一个情景来表现悲剧冲突。

  这种手法在艾青诗中可以说俯拾即是。

  请看脍灸人口的《礁石》:

  一个浪,一个浪

  无休止地扑过来

  每个浪都在它脚下

  被打成碎沫、散开……

  它的脸上和身上

  象刀切过的一样

  但它依然站在那里

  含着微笑,看着海洋……

  这首诗描绘礁石面对海洋的狂暴而巍然屹立的情景,是惊心动魄的。

  艾青在写礁石的这种悲剧性格时,并未展开大海和礁石之间的矛盾冲突,仅用一个电影特写般的镜头,就把礁石的这种悲剧性格充分地立体化了。

  3.善于用人物的肖像来体现悲剧冲突。

  大堰河的肖像是为人们所熟知的,再如描写乞丐:

  在北方

  乞丐用固执的眼

  凝视着你

  看你在吃任何食物

  和你用指甲剔牙齿的样子

  在北方

  乞丐伸着永不缩回的手

  乌黑的手

  ――《乞丐》

  这是一幅出色的肖像画,它把乞丐饥饿、困顿、卑琐的悲剧性格用那只“伸着永不缩回的手”来体现。

  这种用质感很强的肖像画体现悲剧性的手法,在艾青是相当娴熟的。

  二、诗歌悲剧形象的“理想化”

  艾青是一个很有责任感和使命感的诗人。

  艾青笔下的悲剧性抒情形象,更多地被涂上了理想主义的光彩。

  他们个性中英雄的、崇高的因素被提到了首要的地位,而人的性格的个别特征被推到了次要的地位。

  在这些悲剧形象身上体现出来的战斗性和乐观主义精神,正是作为革命的现实主义者艾青的人格的体现。

  他把自己的献身精神和乐观主义精神完全糅合进他笔下的悲剧形象中去了。

  他自己曾这样评价《吹号者》:“《吹号者》是比较完整的,但这好象只是对于‘诗人’的一个暗喻,一个对于‘诗人’的太理想化了的注解。”这首诗的最后一节充分体现了乐观主义精神和追求理想的执着信念:

  在那号角滑溜的铜皮上,

  映出了死者的血

  和他惨白的面容;

  也映出了永远奔跑不完的

  带着射击前进的人群

  和嘶鸣的马匹,

  和轰轰的车辆……

  而太阳,太阳

  使那号角射出闪闪的光芒……

  这个吹号者,他的躯体虽然被毁灭了,但他的伟大精神和崇高品德却永远不朽,激励着多少后来者啊!这种审美化和理想化了的抒情形象在《光的赞歌》中具有更加彻底的献身精神和崇高完美的形象:

  即使我们是一支蜡烛

  也应该“蜡炬成灰泪始干”

  即使我们只是一根火柴

  也要在关键时刻有一次闪耀

  即使我们死后尸骨都腐烂了

  也要变成磷火在荒野中燃烧

  从上述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艾青这一悲剧理想化的特点,在五十年创作生涯中是一以贯之的。

  现在我们是否可以得出艾青是“革命的悲剧诗人”这样的结论呢?我以为是可以的。

  如果可以拿外国诗人作比的话,那么在艾青头上戴上中国的拜伦、雪莱、雨果、当是受之无愧的吧!

  参考文献:

  [1]艾青:《艾青诗选》第214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版.

  [2]别林斯基:《别林斯基选集》一卷第294页,时代出版社.

  [3]艾青:《艾青诗选》第117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版.

  [4]艾青:《艾青诗选》第256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版.

  [5]艾青:《艾青诗选》第76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版.

  [6]艾青:《艾青诗选》第117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版.

  [7]艾青:《艾青诗选》第312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版.

  艾青诗歌中色彩的运用【3】

  摘要:色彩是艾青诗歌形象的主要构成要素之一。

  他追求强烈的视觉艺效果, 充分发挥色彩的情感、心理功能, 赋予意象、主题以相应的色调, 把色彩这一视觉艺术要素成功地运用到诗歌艺术中, 使其诗歌产生了丰富而独特的美感,同时也使感情的表达独特而浓烈。

  关键词:艾青;诗歌;色彩运用;感情

  艾青是现当代诗坛上的杰出代表, 富有创造性的一代巨匠。

  他的诗不仅在内容上始终抒写民族、时代的博大情怀, 是人民的歌手, 而且在艺术形式上作出了卓越的创造, 特别是大量的形象与意象的精心营构, 不拘一格、自由挥洒的诗歌形式, 融朴素与华美为一体的语言表达等, 形成一种情绪饱满、形象鲜明、深沉而热烈的风格。

  关于艾青诗歌创作中的形象思维与形象的创造, 已是评论者早已论述的了, 这里仅就构成其诗歌形象并成为其形式特色的重要因素―― 色彩的描写来作一番较为具体的分析, 从色彩的角度来看艾青诗歌的审美特征及其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可以说, 古今中外, 对色彩的描写是文学创作中常见的现象。

  因为, 大千世界, 自然万物, 无不具有形状、色彩, 对于它们的感受与表现自然也就离不开其外在的形色特征。

  绘画、摄影等造型艺术可以直接展示物象的色彩, 而文学作品则借助文字符号, 通过读者的想象, 可以在美的色彩世界中感受美的愉悦。

  如“春风又绿江南岸”、“万绿丛中红一点”、“桃含可怜紫, 柳发断肠青”等古诗名句就是以色彩为主要感情特征的。

  在艾青的笔下, 无论是主题的孕育、形象的构成、情感的内涵、语言的表达, 无不与对色彩的观察与描绘紧密相联。

  可以说,如此重视并大量运用色彩语汇进行诗歌创作的现代诗家唯艾青一人。

  以丰富、细致的色彩描写构成鲜明的画面, 具有强烈的视觉艺术效果, 这是艾青诗歌创作的一大特色。

  下面就从美术学和情感两方面对艾青诗歌的特点进行浅析。

  一、从美术学的角度来分析

  艾青原是一位画家, 反动派的铁窗囚禁剥夺了他的作画权, 他转而借助文学来传达思想情感。

  但他画家的惯于感受和涂抹色彩的特有禀赋还是充分显露出来, 并发挥了重要作用。

  如果说诗画结合是中国传统诗歌美学的一大要理, 那么艾青则对之作出了新的阐释与提升。

  看看《向太阳》中第二小节:

  早安呵/你站在十字街头/车辆过去时/举着白袖子的手的警察

  早安呵/你来自城外的/挑着满箩绿色的菜贩

  早安呵/你打扫着马路的/穿着红色背心的清道夫

  早安呵/你提了篮子/第一个到菜场去的/棕色皮肤的年轻的主妇

  我相信/昨夜/你们决不像我一样/被不停的风雨所追踪

  被无止的恶梦所纠缠/你们都比我睡得好啊!

  这其中对于颜色的选取显得独特。

  画面本来是无色的,但是如果从一个无色的画面直接转换到一个全彩的画面就显得让人的眼睛接受不了。

  并且还会在总体感官上造成一种混乱和不自然。

  艾青这一点做得很好(相比于其他的诗人――颜色从意象身上被剥离),他只是选取了很具有代表性的颜色,用颜色来体现诗歌思想化的东西。

  “警察的白袖子”,“菜贩的满筐绿色”,“清道夫的红色背心”,“棕色皮肤的主妇”――全部是单一的纯色的并列,这是印象派绘画中的又一个典型特色。

  这里面白色与绿色是单色调,也是光色。

  而红色与棕色是深色和暗色调。

  而且关键是色彩的堆砌,这中间的过渡是巧妙的――白,绿,红,棕。

  没有一个巨大的落差。

  还有一种极为巧妙的地方就是利用色阶的变换和融合,在深色中发现光芒。

  这句话怎么理解呢,我们还是来看个例子:《大堰河――我的保姆》大堰河,今天,你的乳儿是在狱里/ 写一首呈给你的赞美诗/呈给你黄土下紫色的灵魂

  关键就在这里:黄土下面紫色的灵魂。

  这两种颜色本来都是暗淡的色调,但是在这样的一种组合后便发生了质的变化,我们发现了隐隐的光在文字的下面萌生。

  紫色是由红色和蓝色组成的,那么黄色又可以将这样一种组合打破,同时黄色自己也能成为光点。

  那么这个时候整体的色彩就变得丰富并且具有光明的成分,而且这种光芒仍然是一个坚强的过程。

  二、从色彩所代表的不同感情来看

  在艾青的诗歌中,不同的色彩所代表的阶层和感情也截然不同。

  纵观艾青的全部诗歌创作, 有一个大致的规律:明朗、积极的情感往往用黄、红、蓝、绿来形容, 忧郁、消极的情感一般与灰、黑、土、紫色相对应。

  诗人以灰色系即:灰、灰黄、灰白、黑等暗色调来表现土地、旷野、北方、道路、穷苦人的脸及衣服等

  意象,表达了诗人对民族苦难的深深忧虑和对祖国母亲的无限眷恋之情。

  如《旷野》:“一条渐渐模糊的灰黄而曲折的道路”,“在广大的灰白里呈露出的到处是一片土黄, 暗赭,与焦茶的混合啊……”, 这灰蒙蒙的旷野与乌暗的田亩、黑色的石碑、褐色的山坡以及笼罩一切的灰白而混浊的雾, 组成一幅贫瘠、荒芜、废墟般的画面, 它不是诗人对北方土地的自然写真, 而是整体性象征, 是祖国饱受侵略、生灵涂炭的不幸命运在诗人忧郁的眼中的映照。

  又如《北方》:“一片暗淡的灰黄,蒙上一层揭不开的沙雾; 村庄呀, 山坡呀,河岸呀,颓垣与荒冢呀,都披上了土色的忧郁”,“灰暗的天幕下惶乱的雁群,击着黑色的翅膀,叫出它们的不安与悲苦”。

  同样以灰、黑、土等灰暗的色彩渲染北方农村的破败与诗人的忧郁。

  明朗、积极的情感往往用黄、红、蓝、绿来形容,如《生命》中“楮黄的健康”、“蓝色的静脉”、“跃动的鲜红”等,通过这些鲜艳的颜色来表达新生生命所带来的希望,和敢于与黑暗作斗争的精神。

  而这鲜红色的生命也暗示着在抗日民族解放战争中广大民众的觉醒与奋起, 暗示着诗人对民族前途的乐观和信心。

  三、色彩与感情的结合

  艾青的诗歌不仅仅只是单纯的写色彩或表达情感,还将色彩运用和情感的表达结合得天衣无缝。

  以《当黎明穿上了白衣》为例:

  紫蓝的林子与林子之间/由青灰的山坡到青灰的山坡/绿的草原/绿的草原/草原上流着/新鲜的乳液似的烟……

  啊/当黎明穿上了白衣的时候/田野是多么新鲜

  看/微黄的灯光/正在电杆上颤栗它的最后的时间

  诗从一开始,就把读者带进了辽阔而美丽的景色中去。

  “紫蓝的林子”、“青灰的山坡”、“绿的草原”,色彩丰富而鲜明。

  构成这一美丽图画的原因,不仅在于诗人精心地选择了三个色彩鲜明的词:“紫蓝的”、“青灰的”、“绿的”,而更在于诗人在诗句上的精心安排。

  “紫蓝的林子与林子之间/由青灰的山坡到青灰的山坡/绿的草原,绿的草原……”这有层次的诗句,把画面有层次地展开了,诗句的层次和画面的层次极为和谐。

  而且好像是随着诗人的眼光,一层一层展开的,自然而贴切。

  艾青的主色调是一种浑浊、阴郁的冷色:紫色,灰色,铁黑的天与地;;“土黄、暗褐与焦茶色的混合“的旷野,”褐色的阴暗的山坡“(《旷野》)。

  在这些色彩的涂抹中,我们感到的是诗情画意的结合,是人深沉的感情蕴含在油画般的形象描绘之中。

  《大堰河我的保姆》里写的“被雪压着的草盖的坟墓”,写“长了青苔的石椅”,写大堰河的具体的劳作,都呈现出一种油画的色彩,写马赛城街道的“摆荡”,货车的“颤仆”,市场上的“喧声”,太阳的“混沌”,像“弃妇之批发般的煤烟”,像“肺结核病患者的灰色痰似的”“装货的麻袋”――无不给人一种明晰的立体感,同时也仿佛使人看到了那流动其间的血:带着温暖,带着爱憎,带着生命力的诗的血。

  又以《生命》为例,它是对生命的呼唤, 是对民族新生的渴望。

  诗人通过人体的色彩特征, 化抽象的“生命”为“新鲜的红色”, 并以灰白为衬托,“赭黄的健康”则代表着中华民族, 这样的表达比起直白的抒情可谓新颖而又亲切, 具体而又概括, 具有别样的美感。

  四、结语

  综上所述, 色彩描写是艾青诗歌创作中重要的表现手段, 是他诗歌艺术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他把造型艺术的主要手段――色彩作为有独特功能的语言符号, 使之传情达意。

  他把天地间丰富绚烂的颜色化为美丽的诗花, 用“燃烧的笔”“蘸着燃烧的颜色” 谱写成光辉的“彩色的诗”。

  参考文献:

  [1]郭竹平、王婷.《唐诗三百首》[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59

  [2]《艾青诗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

  [3]《艾青全集》(第3卷)[M].河北:花山文艺出版社,1991.

  [4]陈志华.《论艾青早期诗歌中色彩与意象的绘画性表现》[A]德州学院学报第21卷第3期

【艾青诗歌文学中的悲剧精神】相关文章:

古代文学中爱情悲剧的解析10-26

建安时代文学中悲剧意识探源10-01

解析古代文学中爱情悲剧09-30

武侠文学中的民族精神10-07

艾青诗歌的真善美10-06

论希腊悲剧精神起源“酒神精神”体现尼采的悲剧论论文10-09

探讨理性精神在现当代文学中的体用10-05

屈原诗歌中蕴含的人文精神10-05

中国古代文学中的娱乐精神的论文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