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感恩孝文化的感想感悟
中华文化是充满了人情味和人性关怀的文化,孝敬的理念已经渗透进我们中国人日常的生活,无论是物质生活、精神生活,还是行为方式都与其息息相关。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感恩孝文化的感想感悟,给大家阅读。
【一】孝道与感恩
当看到“孝道与感恩”这个题目的时候,我想起来两句话:“劝君莫打三春鸟,子在巢中盼母归。”很真切感人的两句话,其实是用这种亲情的关系来让我们的心灵有所触动和感怀。
我们有时候听到或者看到很孝道的一些消息或者事件的时候都会泪流满面,是这样的吧?上次我们看到“感动中国”里,一个做儿子的,为了自己的母亲捐出了自己的一个肾。
他一直瞒着母亲,因为他告诉母亲以后,母亲一定不让他这样做,而他非要这样做,很令人感动的。
同时我们也看到一些不孝的例子,有一些人自己住着高楼大厦,把自己的母亲放在猪圈里,每天吃一点儿糠菜。
令我们心中很悲凉,我们想,人平常有种种欢欣和愤慨,可是都是对于单个事情的感受,有没有一个道理在里头能够阐述出来呢?我一直在想这个问题。
以前我们在讲道家的时候,道家其实是讲天地自然的,都与天地精神往来的这样一些,他认为是“生者寄,死者归。”就是生在这个世界上,是寄存在这个世界上,而死去才是真正的归于大道。
但是,儒家他不会是这样的想法,虽然儒家也有一颗超脱的心,但是我们人还在这个世界上,我们要想着自己怎样处理人和人的关系,怎样对父母尊敬、孝敬,对长者尊敬,对兄长恭敬,等等方面的关系我们都要处理,我们疾痛惨怛的时候也要喊父母啊,劳苦倦极的时候也会喊天啊,所以说,人活在这个城市和人群之中,人和人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呢?儒家想得很现实。
道家他能够临尸而歌,就是他死了,还歌唱,没有关系,但是儒家绝对不这样想,所以,儒家有一个“三年之丧”的故事。
过去就是父母死了以后儿女要守三年的丧,孔子的学生宰我认为三年时间太长了,三年礼乐都不做,都礼崩乐坏了。
孔子那么重视礼乐的一个人,在孝这个问题上他是绝对不让步的,他说了一段话:“予之不仁也。”(你这个没有仁义道德的啊!)
他说:“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予亦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你生下来三年都在妈妈的怀抱里,她都舍不得让你下来走,那么,现在父母死了,守丧三年,大家都是这样做的,“天下之通丧”。
你说一年就够了,你是怎样来报答自己的父母的?你有没有这个三年的爱给你的父母亲呢?就这样的质问他,非常非常地有情感性的,非常非常的有亲情的,所以,圣人五情是与凡人相同的,有情有义,有孝有敬。
【二】孝道为立身之本
一般人说孝道不就是孝顺父母吗?这么小的一件事,把它夸大,有何意义?其实,孔子看这个问题的时候不是这样看的,是出于一个比较宏大的视野。
我们看《论语》里面,他的一个学生这样说的:“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与?”提到很高的地步,就是说君子你肯定是要凡事用于根本,根本立,道就生发出来了,后面一句话就比较重要了:“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与?”
“孝悌”就是孝顺父母敬爱兄长,这是做人的基础,而他把这个“孝悌”作为人的本来提出来了,为什么会这样呢?这么一个小的事情,孝顺父母、尊敬师长,为什么会是人的本呢?对不对?
那么什么是“本”,什么是“末”,我们来看看这个问题。
因为《大学》中间说:“物有本末,事有终始。”就是事物有一个本末有一个始终,就是这样一个意思,“知所先后,则近道也”你知道这个程序,知道先后本末,你才能够接近这个道,说的比较悬乎。
那怎么叫做“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哪个在前哪个在后,是怎样的一个顺序呢?其实,孔子讲的非常得清楚,他从天下到国到家到身到心,都有一个顺序,我们过去说的是“正心诚意齐家治国平天下。”要先从正心诚意齐家开始,才能到达治国平天下。
“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你说要平天下了,你先要怎样治其国啊?你治其国你首先要齐其家啊,齐其家要先修其身,欲修其身,先正其心。
这就是本末,如果你没有这个本末你怎么知道“道”在哪里呢?“道”是如何生起的。
所以,孔子讲孝道的时候并不是一个很小的事情。
他从人性的养成,从气质的变化开始,从正心诚意开始,然后你对家庭的关系的处理,然后用这个方法同构对待国家、天下,是这样一个东西。
所以,我们说,人自己先不修养身心,那么你长大了怎么去救国?怎么能够去平天下?那不是一句空话吗?所以,“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也。”所以它整个序列讲的是非常非常清楚的,你在家里没有孝顺,你在外面就不会有孝顺,你对国家、天下的治理,就不知道怎样的方式才能达到和顺,才能达到和谐,你就会搞的很乱。
这是一个纵的,他还讲了一个横的东西——“五伦之德”。
我们刚才讲国、讲家、讲身、讲心都讲了,那么五伦的关系东西怎么弄?儒家最着重的是人的关系,他的伦理都立在人的上面,在《大学》里面都说了:“为人君要止于仁,为人臣要止于敬,为人子要止于孝,为人父要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天下要止於至善。”什么叫做止呢?就是知道在哪个地方停。
到了极致的时候就要停,为人君王你要仁义,你要做一个仁臣,你要恭敬,做人子的,你要孝道,要孝顺,为人父母你对子女要慈爱、要慈悲。
与国人交,对待国人大众,你要有信义。
这样几个方面在一起以后最后的结果才能够使天下止於至善。
所以,举一个小例子来说,比如说为人父要止于慈,就是说为人父要对自己的孩子慈爱,可是有一个臣子问国君说:国君,你都尝遍了天下的珍馐,你还有什么想吃的吗?国王说:我就小孩肉没有尝过。
这个臣子说:这有何难?第二天他就把他的孩子烹了,给国君吃了。
你想一想,他竟然狠心能够将自己的孩子杀死,他有没有狠心杀国君呢?他一定有,最后这个国君就被他活活地饿死在牢房里了。
父母对自己的孩子一定是要慈对不对?
【三】孝道从心开始
孩子对父母一定要爱,你想,你若不爱自己的父母你能爱旁人吗?那就做不到了。
有的人说我就不爱我自己的父母,我跟家里人没有关系,你想,这真的是不真实的。
你或者忠孝不能两全这是有的,你为尽忠,不能尽孝,但是你心中你能忘掉你是父母的子女吗?你是不可能忘掉的,你是每时每刻都想着他们、念着他们的,这也是非常非常重要的,所以,父母不爱自己的子女,他是不会爱天下人的,一个人说他不爱自己的父母,他也一定不会爱天下人的。
这是天下的道理,这就是“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如果这个本末颠倒了,你是不可能做到的,那就很多是空虚的东西,是妄语,是不真实的,这些我们看到的太多了,看到了那些冷漠、冷酷的心,都是因为不能能近取譬,不能在亲近的人身边表现出善良的特质,他怎么可能在陌生人身上表现出来呢?这是一个方面。
第二个方面,儒家讲孝道特别讲人情味,他特别讲血缘人情。
血缘关系表现出人情味,血缘之爱、亲子之爱这是最自然不过的事情了吧,所以,儒家坚持亲子之爱是最最根本的,爱人爱物都要首先从爱父母开始,只有具有这个亲子之爱之后逐步地外推,才能把这个爱是从同胞、兄弟、家人、族群,这个心慢慢来体会,来逐步向外推导,所以说:“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就是说他人有的心,我能想的到,体会得到。
所以,一个人他能孝顺的话,“他亲吾亲,以及人之亲,长吾之长,以及人之长,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这是很自然的,最后才能大人君子抚爱万民,养育万物,从这里头引申出来的,所以,不爱父母、不爱老者、尊者,怎么爱兄弟?怎么会爱同事朋友?所以,冷酷的心常常是由不爱身边的人慢慢生发出来的,冷酷的情感就是从这里产生出来的,所以,你若是教小孩,一定要从感恩、从亲情、从孝顺这个地方生发,这是德性和教养的根苗。
就像一棵大树一样,从幼苗慢慢才能成为一棵参天大树。
【四】孝为儒家文化核心
五伦讲君臣的关系、夫妻的关系、父子的关系、兄弟关系、朋友关系。
所以呢,如果说道家是天地自然的道,而儒家的道是人文的道,社会的道,道德的道。
这点是很不相同的,儒家的心是非常非常软的,我是父母所生、父母所养,如果不厚葬父母,我的心里肯定有愧,如果我不能守三年之丧,我的心也会碎掉的。
儒家之道是人心之道,是道德之道,自己的人生、自己的本位都立在这个上面的。
所以,这个道是有非凡意义的。
从这里出发,我们理解儒家的孝道一定要从人生之道、人伦之道上来思虑和考量。
【五】以礼相待谓之孝
孔子论孝论的地方很多,他在《论语》当中主要是《为政》这一篇当中论的很多的,我们看看第一个是怎么问的,第一个是“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
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不要违反礼节,父母在活着的时候,在世的时候,要以礼仪来侍奉,去世以后要以礼来安葬,以礼来祭祀。
所以人类的文明就在这里,这是有人类文明传承的历史,人是活在世界上的,不是说生就在吃野草,死就倒在沟渠旁边随便去死,人类是有文化的,文化的作用就是有一个社会的礼节、礼貌、礼仪在这里面,有一个传统、一个人文精神在里面。
孝应该是一以贯之的,我们经常说以前有一些父母在的时候不孝,完了之后,等父母去世的时候才大肆地进行殡葬进行悼念。
那就是做给人看的。
父母活着的时候一定要以礼来侍奉,要很精心的、竭尽全力的来侍奉自己的父母,来报答养育之恩,那么,父母有一天故去的时候,你所能够做到的,最大的这样得孝心来安葬,来祭祀,来怀念自己的父母。
每年清明节,很多人去扫墓,为什么中国人要去扫墓呢?就是以礼祭祀,就是“以礼祭之”,以礼来怀念他,表达我对他的爱戴和追思在里面。
这是一个,就是说父母生死,整个过程都和我们有关系。
要奉养。
【感恩孝文化的感想感悟】相关文章:
孝文化的感想感悟09-30
孝文化节感想09-30
关于孝文化的感想感悟(通用5篇)10-18
孝文化节感想知道10-01
孝的感想10-01
关于孝的感想09-30
关于孝得的感想10-01
孝亲敬老感想10-01
关于孝的感想200字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