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类毕业论文

艺术论文

时间:2024-06-09 10:21:45 艺术类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优秀)艺术论文15篇

  在社会的各个领域,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论文了吧,通过论文写作可以培养我们独立思考和创新的能力。为了让您在写论文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艺术论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优秀)艺术论文15篇

艺术论文1

  班主任育人的重要渠道之一是谈话,会谈话的班主任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反之亦然。当学生犯错误时,有些老师喜欢用粗暴的方式如漫骂、体罚等去批评学生。殊不知,这是一种极不负责任的教育方式,它不但达不到让学生悔过的目的,还可能因伤了他们的自尊心而让他们与老师产生对抗心理。其实,就像环境经过绿化和保护会变好那样,学生的心灵也只有在绿化和保护中才会健康发展。当学生犯错误,老师可采取“绿化式批评”,即在批评学生时要照顾到他们的尊严和人格,以文明而智慧的方式绿化他们的思想,使他们自觉地走向正道。当学生平静无事时,有的老师便认为可以高枕无忧,其实,这也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育人方式,它不能让学生更上一层楼,防微杜渐。其实,就像一切事物需要美化和点缀一样,学生也需要关爱和鼓励,给他们锦上添花,使他们好上更优。

  那么学生犯错误时应注意哪些谈话艺术呢?

  诚心劝导,真情暖人。学生出了错儿,如果有必要实施批评教育,就必须让学生知道你的良苦用心:是让他改正错误,好好学习功课,好好学习做人。语言要充满真诚和真情,能体现对学生的关心和爱护,以让学生感到自己的话“温度”适宜,能暖人心,愿意接受教育。刘易习惯不好,爱说粗口,性格倔强,不服从管理。生活老师总向我说在生活区如何表现不好。如果我简单的批评指责,必使他反抗,然后谈话无法进行,收不到教育的效果。记得一次生活老师移交汇报完他的表现后,我找他到我的办公室,他一副昂然倔强的样子,似乎在说,看你老师怎么说我。我把他拉到身边说:“刘易,又与刘仪有矛盾了,你看这事也怪我,我早知道你和他性格不和,可我却没把你们俩分开,由生活老师把你们几个习惯不够好的学生组合在一起,还指望你们能学好,真的,这不是你的错,是我管理的错误。”听我说完,刘易脸色马上变地温和说:“老师,这事我也有错,不能全怪他。”我说:“刘易,你真懂事,你看,本周只剩下三天,我下周要进行宿舍调整,从习惯上进行好中差搭配,你能好好反省自己的不对,与同学和睦相处吗?”“能,老师,你放心吧,遇到矛盾时,我会忍一忍。”刘易说。“这就对了,与人相处不可能没有矛盾,有矛盾时,多想想自己的错,确实没错时,还可以忍一忍吗。这是做人的一大要诀啊,你能明白,是我今天与你谈话的最大安慰。”由于老师的话充满了温情,如春风春雨润物无声,刘易感到了从未有过的温暖,便决定改掉自己的不良习惯,不再让老师操心。

  对照规章,以理服人。教育学生,不是让他们听老师的话,而是要他们听规章制度的话。学生违规反纪,需要教育,做老师的没必要以老师高人一筹的语气去镇压学生,更不可“莫须有”、“想当然”。要针对班级情况,与班委共同制订有利于班级的班规,然后晓知全体同学,要求同学们共同维护和遵守。有学生没遵守是正常的,也是有必要的。记得有一次我出去开会,回来后发现音乐课有三个学生没去上而是擅作主张去打篮球。我把他们三人叫到办公室说:“知道你们今天违反了什么班规吗?”“知道,是逃课。”“知道我们为什么要制订这个班规吗?”“知道,如果都逃课,课就上不成了。”“那现在怎么办?”“我们以后不逃课了。”“可是现在你们逃了,如果没有一点惩罚,如何能警戒自己和别人呢?”“那我们做值日。”“不行,我怕你们做不好。那就会使我们班环境不好,更有反面影响。”“那我们抄作文。”“那没什么意思,教育不了你也教育不了别人。看来,你们想不出好办法,你看我的方法行不行,下节课不是体育课吗?你们就别上了,你们已提前上了,你们站在这里思过,然后你们分别在日班主任登记本写出对这件事的看法。我觉的这样就可以教育你们也可以警戒别人,你们说是吧。”他们都觉得老师的方法很好,很自觉自愿的站了半个小时,然后用十五分钟写出了对这事的看法并且挺深刻,起到了既教育自己也教育了别人的作用。

  刚柔相济,以韧缚人。与学生谈话最忌讳走两个极端:一是不痛不痒,二是火急火爆,因为这样容易使学生思想疲软。明智之举是把两者适当综合以下,尽量做到柔和中含有威严,威严时能让学生感到关心,即让自己的谈话带有一定的韧性,让反错误的学生受到谴责,又能避免他们产生逆反心理。我班有一个学生除了我的课他能认真听讲外,其它的课他不仅不能认真听讲,而且总是废话连篇,严重扰乱了课堂秩序,同学和老师对他意见很大。我跟他讲过很多道理,但收效甚微。记得有一次上英语课,老师中途走出来,跟我说他管不了他,叫他出来他又不出来。我想这次该让他尝尝我的威严,于是我把他叫到办公室,晾他十分钟,什么话也没说。我回到教室,与其他同学说:“干扰别人,是最不礼貌最不文明最不道德的行为,我要严惩这种行为,希望同学们听从课任老师的教导。遵守课堂纪律。”然后我回到办公室把他拉到电话机旁,跟他也是跟他的家长说了我对他的教育全过程,让他在边上听了惭愧。然后我说我如此耐心教育孩子而孩子改过之心却无,我要采取严厉教育,家长能否配合。家长当即表示配合,我把电话给学生。家长在电话里批评了自己的孩子更主要的是要孩子听从老师的教育。这样,在孩子没有后背可求救时(这样的孩子往往家庭教育比较差,容易两面派。)我停了他一天课,白天坐在我身边,晚上回我家睡。我没说什么,只让他感受我的`工作和生活。此时无声胜有声,达到了教育的目的。用沉默表示我的威严,用我兢兢业业的工作表示出我对学生的责任感。然后我说作为学生你能尽到你的责任吗?那就是上课专心听讲。他无限愧疚地说老师我能做到。

  克制激情,宽容惭人。无论学生怎样违反校规班纪,也不管出发点有多好,作为老师都要调控好情感的“闸门”。把握好言语的分寸,做到言行文明,而不要对学生进行打骂和“语罚”。因为老师,就要展示老师的形象和风度,粗俗、野蛮只能体现老师的无能和无知,且极易伤害学生的自尊,达不到教育的目的。记得一次上语文课,当我讲得神采飞扬时却瞥见一个学生在安静的折纸,我真想过去大叫一声,然后把他赶出去,我没这样做,而是在我不讲时走到他身边,说:“你刚才在折纸,老师看到了,是不是我讲的你听懂了。如果没有,我现在有时间帮你再讲一次。否则耽误了学习就不好了。”学生非常惭愧说老师不用了,我叫同桌教我,我以后不会再折纸了。下课后,我把他叫进了办公室,我说为什么没严厉对待你,是因为你一向遵守纪律,怕当众伤你的自尊,再说也怕耽误其他同学的学习。但是你知道老师上课的纪律,虽然你没影响别人,但却会影响你自己。所以我希望你能以此为戒,学会自觉听讲。这个学生从此以后听讲很认真,再也不随意开小差了。

  随机应变,灵巧惑人。我被学生尊称为“魔咒”班主任,因为学生猜不准我会怎样和他们谈话,有时我会和风细雨,有时我会严厉惩罚,有时我会沉默是金,有时我会轻描淡写……。就像魔鬼拥有魔咒一样,学生不得不听。实际这魔咒就是以上这些谈话艺术。

  当学生无事时,我也会定期找他们谈话,了解他们的学习、生活感受,然后与他们像朋友般畅谈,提升他们对人对事的看法。帮他们明确自己的奋斗目标,给他们鼓励和加油,使他们好上更优。

艺术论文2

  一、我国绘画创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1.对创作规范的再理解问题

  一些艺术家在进行绘画创作时总是追求一种无拘无束的创作状态,想要摆脱美术创作的规则,因而对异域风情产生了盲目的崇拜。而另一些人又认为涂鸦就是奔放、怪诞就是胆识,往往用这些生疏的规则限制了自己的创作灵感。

  2.对形式的再理解问题

  有艺术家认为,构图、造型和色彩等在绘画创作中不过是形式,如果再套上“形式取决于内容”这一共识,那么构图、造型和色彩就成为为题材服务了,其对于创作过程的作用就不那么重要了,这样做的结果只能是绘画语言的日益软弱空洞。

  3.对素材的再剖析问题

  从简单的绘画素材到有色有神的绘画语言,这中间需要一个质变的过程,而这个转变必须经过画家内心的熔冶才能完成。如果生活的素材没有经过画家的提炼,那就不可能成为绘画语言。

  4.绘画创作的灵感来源问题

  很多艺术家都在为绘画创作过程中想不出好的创意而苦恼,这就使得他们在绘画时总是模仿别人的创作方式,这样的作品自然毫无新意、千篇一律。换句话说,没有创新之处的绘画作品必然无法引起人们的共鸣,也必然无法拥有较高的艺术价值。所以,艺术家必须对艺术创作的灵感来源给予高度的重视。

  二、绘画创作的'影响因素分析

  1.艺术家在绘画创作中的造型能力

  创作者在绘画创作过程中一般会出现两种情况,一是自己具备独特的思想却没有良好的表达能力,一种是缺乏自己的创作思想而一味模仿别人。具备造型能力是艺术家进行绘画创作的基本要求。绘画创作主体如果不具备造型能力,其他的问题也就无从谈起。艺术家要提高自身的造型能力,就必须经过各种短期或者长期的作业训练。绘画创作需要以艺术家的绘画技能为基础,但这种技能的掌握和学习一定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耗费多年乃至一生的时间。

  2.画家对于优秀的绘画作品的理解

  画家在创作过程中对于前人的优秀作品的理解和模仿将会培养和提高自身的造型能力,因此画家对于优秀绘画作品的理解是很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今天已经很难在现实生活中找到像达芬奇和拉斐尔那样的艺术大师了,所以创作者只有通过临摹和理解大师作品学习大师对于形体的处理和表现方式,培养和提高自己的艺术内涵。在临摹的基础上,领悟能力高者还可以融会贯通,将自己的理解和感受表达出来。同时,艺术家应当掌握一定的绘画理论知识,特别是在其艺术创作水平达到一定水准的时候。这是因为如果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创作者很难在创作能力上得到进一步提高。

  3.画家在绘画创作中需要寻找鲜活的素材

  绘画创作历史久远,因此,如今大多数题材都已经被艺术家反复表现过,画家难以找到新的素材,更难以在那些时髦和新奇中找到新的出路。所以,画家必须寻找鲜活的素材并用绘画语言进行表达,这种过程才是画家的创新。

  4.画家在绘画创作中的道德态度

  一件优秀的艺术作品也是生活和人性的一面明镜,具有惩恶扬善的功用。很多艺术作品正是在打碎或者塑造美的东西的过程中引起读者的震颤和思考的。艺术作品中表现的对于社会的思考和控诉等都是与画家的道德因素紧密联系的。所以,画家必须时刻注意提高自身的艺术道德修养,要通过自身的艺术创作传达一定的哲理或思考,以引发观者的深思和共鸣。

  5.画家在绘画创作中的真诚

  一件优秀的艺术作品的感人之处就在于它产生于画家内心真实的情感体验和情感经历。画家的任务就是通过自己的画笔将对生活和社会的真实情感表达出来,只有如此才能引起观者的共鸣和想象,才可以让观者体会到画家的真诚,从而得到美的感受。真诚给艺术作品以生命,只有真诚的作品才得以成为经典之作。结语绘画可以给人以美的感受,是人们的精神食粮,也是现代艺术的重要内容之一。在我国的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后,如何让绘画在诸多因素的碰撞中不断创新,提高绘画艺术的水平,是每位从事绘画创作的艺术家都要引起深思的重要问题。

艺术论文3

  摘要:《良宵》是刘天华先生于1928年的除夕夜即兴创作的,原名《除夜小唱》。是一首家喻户晓、人尽皆知的二胡独奏曲。全曲动听,豪不张扬,感爱最深的是它的祥和。在娓娓道来的平静中,我们能深切感受到流淌于心底的幸福和希望。《良宵》并不是欢闹的曲调,却比欢闹更加有内涵,那种文人所特有的委婉含蓄,向我们真切阐述了更加深刻的幸福。

  关键词:《良宵》 赏析 二胡独奏

  印象中除夕夜都是一派热热闹闹的景象,在鞭炮的噼哩啪啦声中家家团聚守岁、人人欢歌笑语。如果说这样的幸福太喧闹,那么刘天华先生则为我们带来了同样幸福却轻松宁静而悠闲的除夕之夜。

  《良宵》这首乐曲是刘天华于1928年的除夕夜即兴创作的,原名《除夜小唱》。当时的刘天华先生在几年不懈的努力下逐渐在民乐改进方面有了很大进展。正在筹划创办国乐改进社的他对民族音乐事业的未来充满希望,在理想一步步靠近现实的过程中感到了极大的欣慰。于是在这全国喜庆的除夕之夜,刘天华特意邀请了跟他一起筹备国乐改进社的朋友们共度良宵,大家尽情畅谈,对未来、对胜利充满了希望。在欢乐而平和气氛中,刘天华乘着灵感的'浪花,即兴演奏出这首传世佳作——《良宵》。

  刘天华是我国民族器乐的一代宗师,在二胡曲的创作方面的贡献尤为突出,其运用中西结合的音乐创作技法谱写的10首二胡曲,使得二胡这种曾被“鄙视”的乐器焕发出新的光芒,并从此被搬上了独奏的舞台.为二胡艺术的飞速发展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道路,《良宵》就是其创作的具有“东方式的小夜曲”称号的二胡独奏曲。

  整曲听下来,感爱最深的是它的祥和。全曲动听,豪不张扬,在娓娓道来的平静中,我们能深切感受到流淌于心底的幸福和希望。并不是欢闹的曲调,却比欢闹更加有内涵,那种文人所特有的委婉含蓄,向我们真切阐述了更加深刻的幸福。

  乐曲采用D调,2/4拍。在结构上我们可将它划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旋律进行很平稳,轻快流畅而富有歌唱性。乐曲的开头非常精彩:

  用非常民族化又十分通俗的几个音符自然而顺畅地将主旋律引出:

  平稳的节奏,五声音阶的环绕级进,乐曲一开始便为我们编织好了一个安详宁静的梦境,那种含蓄委婉的幸福豪不张扬地流淌于心底。直到两个 出现。装饰音的变化加上重复的渐弱处理,渲染着幸福的同时似乎又预示着平静的湖面将要泛起一点细小的波澜。第一部分的后半部:比前半部分放开了许多。首先,表现在它的音程跳动上,除了六、七、八度的音程跳进外,还出现了 到 十度的大跳。音区的拉宽为全曲增添了几分戏剧性色彩,前面一直很平稳的情绪在这里变得激动。过年的热闹气氛终于在此得以流露。轻快活泼的演奏更为优美抒情的旋律增加了欢快轻松的因素。接下来是乐曲的第二部分:

  ﹉﹉这是很温馨的一段,音调环绕进行,节奏平稳舒缓,就像春天里流淌的溪水,轻柔而不失活泼。春节的喜庆洋洋,在音乐间尽情流露。接下来的曲调变得更加跳跃活泼起来:人们的情绪高涨起来,尤其是第四小节以后,几串十六分音符的出现使气氛热烈起来,人们在喜庆的节日里欢歌起舞的景象在乐曲中清晰浮现。直至倒数第五小节, 音乐最终又回归安宁。最后出现的渐慢、渐弱及自由延长符的手法应用,使优美的旋律结束在谐和平静之中,让人们回味无穷。

  《良宵》曲篇幅不长,难度不大,结构也不复杂。既可见于音乐会的节目单上,更常闻于街巷庭院之中,近年来已流传到海外,喜爱的人之多,在二胡曲中实属少见,堪称雅俗共赏之典范。说起二胡独奏,我们比较熟悉的还有阿炳的《二泉映月》,同样是二胡独奏,却是完全不同的两种风格。作为民间艺人,阿炳的音乐有着明显粗犷的成分,不像《良宵》这般委婉含蓄。《二泉映月》将那种凄凉哀痛刻画得淋漓尽致。我们可从中听到作者内心的呐喊,豪无顾忌。而《良宵》却不同,它有着明显的文人气息,就连那种欢乐的气氛都是很节制的,可以说二者各有所长,都是二胡作品中的经典。

  本曲作者刘天华对我国的民乐改进有很大贡献,尤其是二胡。在曲式结构上,他一方面保留我国民间音乐特征的“多段连缀”的特点和“主题音调自由加花变奏”的乐思展开原则,一方面大胆吸收西洋器乐曲以主题音调的重复、移位重复、扩展、对比的原则,使他的创作在保持我国民族风韵的前提下,又体现出新的、中西交融的特色。他致力于使二胡曲成为雅俗共赏的作品,在创作上也擅长吸取西方的手法。就以《良宵》为例来说,有人说它是一首东方式的小夜曲。确实如此,它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又充满即兴的笔触而有着小夜曲的感觉。在现在,《良宵》已经被各种各样的演奏形式尝试过,乐器使用中西不分,并各展其长,异彩纷呈。这些都足以证明《良宵》不仅仅是一首成功的作品,而且还富有宝贵的艺术生命力,在历史的长河中散发着久演不衰的魅力。

艺术论文4

  导入是指在新的教学内容或活动开始时,教师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的方式。常言道:“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在课堂教学中,导入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运用科学的导入方法能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学生的求知欲,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去探索,精神振奋地去思考并猎取知识,从而提高英语课堂教学效果。下面结合我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谈一谈英语课堂的导入艺术。

  一、复习导入法

  课堂教学的每节课都不是孤立的,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旧知识的拓展与深化。因此,在讲授新课之前,复习一下与本课内容相关的知识与技能尤为重要,既能弥补掌握旧知识过程中的缺漏,又能使学生迅速掌握新知识,为完成本节课教学任务作好充分的准备。

  二、运用实物和挂图导入法

  直观的实物和图画对新课的导入有很大的功效。在课堂教学中,出示实物和挂图,变抽象为具体,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清楚地揭示语言与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直接用外语感知事物和理解问题的能力。运用实物和挂图既直观形象又便于学生接受与记忆。

  三、问题导入法

  用富有启发性、连贯性的设问导入新课,既能刺激学生的中枢神经,引导学生回忆,联想或渗透学习主题,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

  四、简笔画导入法

  在课堂教学中,实物和挂图有着特有的信息沟通作用,尤其是简笔画,它既能创设情景,又直观方便、省时幽默。寥寥几笔便能勾画出形形色色的人物、动物、花草树木等,表达丰富的语言信息。如在初中英语七年级上册Unit3画人物简笔画,就可以做如下问答:Who’sthis?Thisismysister.Howoldisshe?Sheistwelve.又如在初中英语七年级下册Unit6中,画上太阳、云、雨就可以进行有关天气的教学。

  五、情景导入法

  英语归根结底是一门语言,是用于日常交际的,需要语言环境。

  直观真实的场景和画面使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这样就会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欲望,积极主动地投入其中,教师在情景导入中抓住时机,及时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展现在学生面前,本节课变自然过渡到新课上去。如初中英语七年级下册Unit2,往讲台上放一个小书架,让一位学生扮演图书管理员,另一个扮演借书人进行对话练习:

  六、故事导入法

  心理学家研究证明,兴趣对人的未来活动有准备性作用,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着他们爱听故事,而故事情节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在讲授新课之前,选择与课文内容相关的知识性及趣味性是故事,讲给学生听,以达到巧妙引入的目的。例如:在讲初中英语八年级上册Unit9前,讲了一个只读了三个月书,后来成为伟大发明家的故事,听完故事学生便知道是ThomasEdison.然后我问:爱迪生是怎样成为科学家的?带着这个问题,学生为了弄个水落石出,这样就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入到故事中去。

  七、多媒体导入法

  运用现代化的电教设备,既有声又有像,形象、直观、生动、有趣、新颖,能迅速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运用录音机进行教学,让学生先听录音,再回答老师的问题,学生在听的过程中目的明确,带着问题去听,这对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有很好的.效果。

  投影仪、多媒体的运用既省时,又直观形象,还有动态效果,像电视上“现场直播”一样。

  另外,用电视录像播放与课文相关的镜头、片段,可以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达到身临其境的目的。如在教授初中英语八年级上册的Thesport时,播放一些运动会的场面,最好是本校的,熟悉的镜头,使学生觉得倍感亲切,好像自己又回到了当时的场面。

  八、游戏导入法

  中学生精力充沛,参与意识强,正是学知识的时候。因此,我们的课题应生动活泼,学生们有很高的积极性。如在学习一般疑问句及肯定和否定时,做Isitabus?的游戏,让学生用Yes,No来回答,直到猜对为止。在学习祈使句时,做Pollysays“Standup!”Touchyournose的游戏,既活跃了课题气氛,又进行了实际练习,学生记忆深刻。

  总之,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运用一切新颖、有效的方法,易于让学生接受的教学手段导入新课。让学生觉得上课是一种乐趣,而不枯燥乏味,让他们变被动为主动,师生关系更加和谐,从而进入最佳的学习境地。

艺术论文5

  论文导读:以期为俄语隐喻研究进一步发展提供参考。隐喻已经成为多学科研究的热点。隐喻研究现状。

  论文关键词:俄语,隐喻,研究,简评

  隐喻的系统研究源于古希腊亚里士多德经典名著《诗学》和《修辞学》中的相关讨论。G. Lakoff 和M. Johnson 1980年出版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标志着隐喻研究开始从传统的修辞学和语义学方向转向认知语言学方向,从传统的客观主义转向认知主义[1]。隐喻已经成为多学科研究的热点。

  一 隐喻研究现状

  俄语隐喻问题研究是20世纪末才进入我国研究者的视野,根据本人统计,从1999年到20xx年的十几年时间,国内俄语学届共发表俄语隐喻相关论文60余篇(其中包括19篇硕士论文)。研究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现综述如下,以期为俄语隐喻研究进一步发展提供参考。

  1 隐喻理论研究

  关于对隐喻理论本身探讨的论文有7篇。彭文钊结合认知心理学、语用学、符号学等有关理论, 对隐喻的本质、生成和阐释作了探讨[2]。李善廷从意向性角度对隐喻进行了讨论。作者认为,隐喻的意向性特征突出地体现为施喻者意向的相对独立性及其与一定社会文化背景、交际语境的适应、选择与融合[3]。本论文对意向性研究为隐喻的建构和解读提供了一个新的观察点。武瑷华从隐喻化角度对隐喻进行了深入阐释,这在目前论文中涉及很少。作者认为文学艺术论文,首先,在研究隐喻时,要区分共时与历时。共时隐喻化对应于信息加工过程,而历时研究可以发现人类概念系统的普遍性和相对性。其次,隐喻化不等于概念化或范畴化[4]。同时,对捷利亚的隐喻化过程进行评论,提出了新的隐喻化模式。胡世雄从替代观,明喻观,相互作用观,语用观来深入分析了隐喻的深层结构,并分析了它们各自对隐喻和明喻的阐述,深入研究了隐喻和明喻的异同点[5]。孙慧洁( 20xx)从不同角度论述了隐喻的语义分类。杨衍松(20xx)探讨了隐喻反用构成的基本格式,语义结构和意指的多项度以及在各语体中运用的功能特点。隐喻反用在俄语学界研究还很少。张琼(20xx)进行了俄语隐喻认知研究。目前,对隐喻理论的研究既是焦点,也是热点,在这方面,仍然值得我国学人深入研究。

  2 对隐喻的多角度探索

  2.1隐喻和语言世界图景

  颜志科通过分析语言世界图景的构成文学艺术论文,从隐喻的符号性、认知性和文化性方面探索隐喻与语言世界图景的关系以及在语言世界图景建构过程中的作用[6]。讨论这一问题的还有宁翠兰(20xx)的硕士论文。用隐喻理论对语言世界图景进行分析的不多。

  2.2 隐喻和语境

  关于语境问题和隐喻的关系,只有2篇论文。王松亭认为,根据俄罗斯学者К. А. Долинин的语句和交际情景相互制约的公式,广义语境因素对隐喻起很大的影响和制约作用。同时,任何隐喻都是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得以产生和理解的,关于文化对隐喻的决定作用,请参见拙著《隐喻的感悟及其文化背景》[7]论文开题报告。陈勇认为,隐喻的产生和使用过程透射出其固有的`认知本质和文化根源,具有重要的文化认知价值,是认知语言学和文化语言学协同研究的一个关键问题。在正确把握隐喻的特征的基础上对隐喻生成和理解中的文化认知过程进行考察,对于揭示出隐喻这一文化认知现象的真正本质,对于深刻认识隐喻这一现象的核心内容,无疑具有比较重要的意义[1]。关于隐喻和语境的探索,在我国俄语学界还不多。

  2.3隐喻和文化

  通过俄汉词语隐喻性转义对比分析,赵淑梅(20xx)认为民族文化背景是隐喻产生,理解和使用的重要因素之一[8]。涉及文化的论文还有彭丽君(20xx)。这方面的论文只有这2篇。隐喻和文化的结合是隐喻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从熟语,谚语等角度探讨隐喻和文化的关系,在英语学界很多,但俄语学界很少。

  3 具体语料的隐喻分析

  3.1俄汉隐喻对比

  此类文章共有5篇。王松亭在对俄汉隐喻共性现象的探讨过程中, 把始源型隐喻和语言型隐喻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它归纳出了俄汉两种语言隐喻的三个共性和在对比研究中,需要注意的三点原则[9]。马华和梁冬雪从认知角度对俄汉语种的隐喻进行了对比分析[10]。李晓露(20xx)从修辞学角度讨论了俄汉隐喻的对比。李耐国(20xx)论述了汉俄语语义变异和隐喻的各种模式和词义变异的基本方式----隐喻。李玉萍(20xx)分析了俄汉报刊中功能性隐喻使用的一些共性现象。王秀菊(20xx)以俄汉语中“人”为例进行俄汉隐喻对比研究。在这方面,俄语学界应该继续加强和汉语学界的合作文学艺术论文,促进两者的共同发展。

  3.2 空间隐喻

  空间隐喻是目前国内研究的热点和焦点,关于这方面的论文最多,有9篇。张志军和孙敏庆对俄汉语“深/浅”空间维度隐喻认知对比进行了研究。他们借助认知语言学的隐喻理论,对俄汉语中“深/浅”维度由空间域向时间域、颜色域、社会关系域及程度域四个目标域映射的情况进行对比分析[11]。王建兰将时间的空间隐喻表征归结为三种模型:横向模型、纵向模型、内外模型,并分析这三种模型在俄汉两种语言中的反映[12]。通过俄汉语“上、下”空间隐喻的实证对比,“上、下”在俄汉语的空间隐喻拓展中并不呈对称状。徐英平对这种对称失衡现象从共时和历时,语言和认知等角度探讨了原因[13]。孙敏庆借助空间隐喻认知理论 ,对俄汉语空间维度词“大/小”“ольшой / маленький (малый, мелкий)”在隐喻时间、年龄、数量、颜色、评价五个方面进行对比分析,并从认知和文化的角度对其异同进行阐释[14]。赵亮通过对俄汉语空间形状词острый(尖)隐喻化过程的分析, 对空间隐喻中功能性因素进行了认知角度的研究[15]。张凤(20xx)和张薇(20xx)也探讨了空间隐喻比较问题。以上论文是从俄汉对比的角度探讨空间隐喻的。

  苏珊珊(20xx)阐释俄语中Длинный / короткий由空间域向时间域、评价域、社会关系域三个目标域发生映射的隐喻认知基础。赵亮通过分析высота/высокий(“高”)的空间意义及隐喻意义,研究了功能性因素在词义隐喻化过程中所起到的至关重要的作用[16]。王琳(20xx)对俄语空间隐喻的模式进行了研究。

  3.3颜色隐喻

  单小莹从黑白红黄这四种颜色讨论了俄汉颜色词隐喻认知对比研究[17]。朱宏(20xx)从文化认知角度论述了俄汉颜色词文化认知的异同。卢烨(20xx)论述了颜色隐喻在政治语篇中的应用。

  3.4情感隐喻

  关于情感隐喻的论文有4篇。牛丽红和林艳首先探讨了俄汉语中5种相同情感隐喻概念,然后又利用Fauconnier的概念合成理论对情感隐喻的发生机制进行了较为深入细致的描写[18]。概念合成理论是目前隐喻研究的新理论以及热点,但俄语学界对它的探讨还不多。牛丽红从概念隐喻理论的角度分析了俄语中的爱情隐喻,并指出源域向目标域的映射具有系统性、多样性、开放性、选择性等特征。爱情概念隐喻的多样性取决于隐喻认知的特点、概念特征的复杂性以及人类认识事物的局限性。爱情隐喻映射的选择性则与源域概念是否具有认知体验性以及是否属于原型特征等因素密切相关[19]。讨论这一问题的还有于恩婷(20xx)和邵迎捷(20xx)的硕士论文。

  3.5动物隐喻

  李志勇认为,在民族文化的制约下,俄汉两民族对动物的定型隐喻既有同一性,又有差异性。根据动物与其定型隐喻的对应关系,可将俄汉动物定型隐喻分为重合型、包合型、交叉型、冲突型和空缺型五种[20]。徐励对俄语动物名词隐喻性转义进行了分析。作者对俄语动物名词隐喻性转义进行了分类,总结了俄语动物名称所具有的隐喻性转义功能、隐喻性转义的条件,以及俄语动物名称隐喻性转义前后的功能差异[21]。探讨动物隐喻的论文很少。

  3.6数量隐喻

  关于对数量隐喻的研究,目前只有李冬梅(20xx)的1篇硕士论文。作者深入探讨了数量隐喻的使用特点和功能。

  3.7 动词,前置词,名词和形容词等词类隐喻

  彭玉海和苏祖梅对俄语动词语义问题作了相关分析和研究。文章具体从“认知凸显”和“认知域转移”两大方面的分析入手,对动词语义构成、动词语义组合以及动词多义、动词隐喻引申义等问题进行探讨[22]。这对于动词语义和句子语义的研究大有裨益。王怡琼(20xx)的硕士论文以ити 为例探讨了俄语运动动词隐喻的转义认知。范璐祎(20xx )用意象图式来阐释俄语中空间前置词的隐喻意义。张凤(20xx)运用语义隐身机制对俄语前置词的隐喻意义进行了分析[23]。万红梅(20xx)以理想化认知模式为视角阐述了俄语中人体词的隐喻化特点论文开题报告。杨慧的两篇论文分别讨论了“彼得一世”和“叶利钦”的人名隐喻,把人名隐喻分成了标准型文学艺术论文,非标准型,简化型,场景型[24]。宋雨竹分析了地名“切尔诺贝利”的地名隐喻。姚洁(20xx)具体分析了与олезнь有关的隐喻。彭传微(20xx)从俄汉语对比的角度探讨了温度形容词中的隐喻问题。对各词类的隐喻研究首先对于俄语词汇教学非常重要。

  3.8 隐喻和术语

  这方面论文只有吴哲(20xx)的1篇。作者对术语的隐喻性进行了深入探析,这对于俄汉科技翻译的研究是有益处的。俄语学界对于科技方面隐喻研究还很少。

  3.9 隐喻和其他修辞格的对比研究

  胡世雄(20xx)在分析了隐喻深层结构的同时,还讨论了隐喻和明喻的区别。作者通过隐喻观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去强调隐喻的实质和意义,且都有一定实例作依据,但其理论和实践涵盖面并非毫无缺陷,所以也在积极吸收有关学科新的研究成果,不断完善自身,这也说明对隐喻的实质、机理、含义等问题有必要进一步探索。相比之下,新杨春(20xx)分析了隐喻和换喻的异同。林敏(20xx)以“серце”和“心”为例论述了隐喻和转喻用法的异同。刘涛以俄汉语“手”的认知为例分析了俄汉语认知域中的转喻与隐喻连续体现象,探求到转喻和隐喻的区别[25]。

  4 隐喻和实践

  1)隐喻和语篇

  赵洁认为,报刊政论中的隐喻是表现评价功能的一种手段。作者试图挖掘了引起隐喻模式积极使用的社会原因[26]。王秀芹从认知科学,语言系统内部及修辞方面探讨了政治语篇中隐喻概念的功能[27]。李玉萍(20xx)讨论了报刊中的政治隐喻使用的集中性,扩展性,大众性,形象性的衰亡和激活,体系性。探讨这一话题的还有张俊翔黄秋风(20xx)和段多姣(20xx)

  孙凯和董文周(20xx)分析了隐喻在诗篇层面上的功能研究

  王文忠(1999)研究了俄语口语的隐喻特点。这篇论文对于我们提高俄语口语水平和教学水平是有借鉴意义的。

  这方面的研究多集中于报刊政论文方面,对其他文体研究很少。

  2)隐喻和教学

  李含平和赵秋野(20xx)研究了俄语词汇教学中的隐喻能力培养。张薇(20xx)简要分析了隐喻在俄语教学中的应用。学术刊物鲜有讨论隐喻理论对语言教学的指导作用和应用价值,今后应该努力研究如何把隐喻理论全面应用到词汇、阅读、文化等二语习得环节中去,这也是俄语学界需要深入探讨的地方。

  二 隐喻研究趋势和建议

  考查国内学者对隐喻理论研究的论文看出,隐喻理论还有许多不完善的地方,至少文学艺术论文,隐喻概念没有统一就是一方面。尤其是继续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而且,我们对国外尤其是俄罗斯学界隐喻研究译著很少,对其理论探讨还很零散[28]。(张全生,20xx)英语学界对隐喻缺乏定性定量研究,俄语学界也存在这一问题

  通过前文中俄语学界研究隐喻的介绍中看出:概念合成理论涉及很少,这是现在国内其他学者研究的焦点和热点[29];应该继续深化利用隐喻对语境和文化的研究;俄语学界对熟语和谚语等方面关于隐喻研究不多;6 隐喻应用于翻译理论探讨和实践中的论文很少;应该扩大和深入研究隐喻在二语习得中的实践应用。

  总之,俄语学界应该继续深入隐喻的理论探讨,并从多个角度进行研究,把研究成果积极应用于各类实践中。

艺术论文6

  内容摘要:史湘云是曹雪芹在《红楼梦》里所着力刻划的人物形象之一。她在“金陵十二钗”中名列前茅,在《红楼梦》复杂的形象体系中居于相当重要的地位。她的形象,对于深刻地揭露社会矛盾,广泛地表现作品都起了重要作用。湘云生于富贵,长于忧患,自幼失去父母,且又遭逢未杨,只能在贫困潦倒中度过苦痛一生的悲惨遭遇。由于她的一生极富变化,因此她的性格也随生活境遇的转变而有所变化。湘云身上有许多可贵的品质,比起寻常的封建社会中的女子,在红楼里描绘的众多女子中,湘云无非是一抹最为绚丽的红。

  关键词:封建荼毒 英豪阔大 心直口快 世态炎凉 悲惨 薄命

  一、出生与家庭背景

  史湘云是金陵显贵史侯家的遗孤,贾府的老祖宗——贾母的孙侄女,和贾宝玉是表兄妹。由于她“襁褓之间父母违”,颇受贾母爱怜,时常到贾府里住,与宝玉在天真烂漫的童年建立了青梅竹马,两小无猜的友情。史湘云在书中第一次出场是第十三回,秦可卿死后,“忠靖侯史鼎的夫人,带着侄女史湘云来了”。但是书中只有这么一句话,看不到史湘云的活动。虽然袭人后来对贾宝玉讲过,“我从小跟着老太太,后来伏侍了史大姑娘几年,这会子又伏侍了你几年。”从这一点看来,史湘云很小就在贾府了,但是书里却没有什么蛛丝马迹,更不要说看到她的什么活动了。书里明确交代史湘云来贾府并有其活动的是第二十回:“且说宝玉和宝钗说笑,忽见人说:‘史大姑娘来了。’”于是宝玉和宝钗一起到贾母这边来看湘云。 湘云生于富贵,长于忧患,自幼失去父母,且又遭逢未杨,只能在贫困潦倒中度过苦痛一生的悲惨遭遇。

  二、性格特征

  湘云,是曹雪芹怀着诗情画意,浓墨重彩地着力塑造的一个人物。读者一闭上眼睛,这个人物就活蹦乱跳地出现:身着男装,大说大笑;风流倜傥,不拘小节;诗思敏锐,才情超逸;说话“咬舌”,把“二哥哥”叫“爱哥哥”?这是一个富有浪漫色彩的、令人喜爱的人物。 她心直口快,开朗豪爽,淘气,又不大瞻前顾后,甚至敢于喝醉酒后躺在园子里的青石板凳上睡大觉。她和宝玉也算是好友,在一起有时亲热,有时也会恼火,但毕竟胸襟坦荡,“从未将儿女私情略萦心上”。不过,另一方面,她也没有林黛玉那种叛逆精神,且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薛宝钗的影响。在史湘云身上,除她特有的个性外,我们还可以看到在封建时代被赞扬的`某些文人的豪放不羁的特点。 史湘云心意明媚,行动亦不犹抱琵琶,举手投足。 史湘云的旷达不是一种出世孤傲,而是一种入世的情趣。趁兴时大块吃肉,忘形时挥拳拇战,偶尔男儿装扮, 白日里佻达洒脱, 顾盼间神采飞扬,须眉也须自拙。在大观园中,史湘云的身世既富且贵,虽因家道中落、不复为富,却也不端着贵族的空架子。她既无视高低贵贱,又不拘于男女之别、 与人相交、一片本色、无功利之心。史湘云身为女子却有男儿的疏朗与开阔胸怀,她不为女儿的皮囊所累。在三十一回的阴阳之辨中,翠缕的喋喋不休、 史湘云的循循解答,使主仆间弥漫着一片宛如姐妹师生的平等气息。而史湘云如此深入浅出的思辨, 却不像那些见风落泪对月伤怀的深闺怨女.当她如春风般掠过我们的视野时,人们都陶醉于她的风度而浑然忘却她的庐山面目

  三、与各主要人物间的关系

  湘云虽然性格豪爽,跟黛玉的关系也不错,但她跟宝钗的思想更合拍些,她几乎是时时处处表现对宝钗的敬重。如文中所述,黛玉因为打趣湘云咬舌子说话,湘云就说:“你敢挑宝姐姐的短处,就算你是个好的。”这一次又说:“这些姐姐们,再没一个比宝姐姐好的。”并且故意刺激宝玉:“我知道你的心病:恐怕你的林妹妹听见,又嗔我赞了宝姐姐了。”这样看来,湘云讲话不仅是心直口快,而且是锋芒毕露。其实贾宝玉对史湘云是很关心的,也是很重感情的,清虚观的张道士送了一个金麒麟给他,他就珍重地带在身上,只等史湘云来送了她。随着年龄的增长,加之她身上佩带了一只金麒麟,且与宝玉后来得到的一只金麒麟又恰恰是一雌一雄,成双配对,——用脂砚斋的话说,这是作者用绘画的“间色法”,隐然又写了一“金玉良缘”——这种象征意义使她若即若离地卷进了宝、黛,钗的爱情婚姻悲剧的纠葛中。因而使这个悲剧更加曲折动人。由此可知,她在《红楼梦》中的重要地位,对表现全书主体题、深化爱情悲剧的社会意义所起的重要作用。

  四、生平经历

  她从小父母双亡,由叔父抚养,她的婶母待她并不好,后来因受贾母宠爱,常到贾府居住。因此,她的身世和林黛玉有点相似。但她心直口快,开朗豪爽,淘气,又不大瞻前顾后,甚至敢于喝醉酒后躺在园子里的青石板凳上睡大觉。她和宝玉也算是好友,在一起有时亲热,有时也会恼火,但毕竟胸襟坦荡,“从未将儿女私情略萦心上”。史湘云的不幸遭遇主要还在八十回以后,尽管她从小失去了父母,孤苦伶仃,但由于性格豪爽,倒也减轻了一些痛苦,待到她嫁了一个才貌双全的女婿,正在感到称心如意的时候,却不料悲剧的命运又来作弄她,根据这个曲子和脂砚斋评注中提供的零星材料,史湘云后来和一个颇有侠气的贵族公子卫若兰结婚,婚后生活还比较美满。但好景不长,不久夫妻离散,她因而寂寞憔悴从此潇洒豪放的史湘云再也不在人世了,有的只是一个终日以泪洗面的孀妇了。至于传说有的续写本中宝钗早卒,宝玉沦为击柝的役卒,史湘云沦为乞丐,最后与宝玉结为夫妻,看来这并不合乎曹雪芹原来的写作计划,乃附会第三十一回“因麒麟伏白首双星”的回目而产生。其实“白首双星”就是指卫若兰、史湘云两人到老都过着分离的生活。 五、对史湘玉的看法

  我自认红楼女儿里,湘云无疑是一个光彩照人的角色,不输薛林。美貌是出众的,仪态是大方的,观园见客,老太太首先就安排薛、林、史,然后才轮到正经的孙女,自然因为是能为贾府增光的人物。她不同于黛玉的柔弱,宝钗的端雅,其最惹人爱的是她的娇憨。比如有点饶舌,把“二”念成了“爱”,比如敢醉卧芍药荫,敢割腥啖膻,穿上小子衣服。如此自然、健康、可爱的人物,在红楼中并不多见。湘云的才华是与林、薛二人并肩的,无论吟诗填词,联对行令,她的敏捷、灵活、新巧都令人叹而观止。但她并不象黛玉恃才自傲,也不似宝钗藏拙,一举一动都爽朗大方,实在可爱得很。湘云说话待人均出自真心,毫无遮拦,人家都让着林妹妹,偏她直言快语也不怕得罪人。她与宝钗交好,当黛玉取笑宝钗为宝玉执绋绣花时,她顾左右而言它,不肯与黛玉一起取笑。其为人率真,自然天成就比过宝钗。象这样一个人物,以她的聪明实际,辅佐丈夫不成问题,以她的乐观开朗,应付家族关系不成问题,以她的健康和才华,教养几个出色的孩子不成问题。本该是一个贤妻良母,可叹命运竟如此悲惨,从小是“纵居那绮罗中,不知娇养”,好容易嫁个如意郎君,还是痨病,贤妻做不成,良母也不可能了。

  参考文献:

  1.周汝昌:《点评红楼梦之湘云的后来及其他》

  2.周汝昌:《红楼夺目红》

  3.王根福:《红楼探佚之八——证史湘云之死》

  4.张宇绰:《高唐云散枉悲伤——湘云,不可能的结局》

  5.李锦文:《论红楼梦人物形象——史湘云一生的“坎坷形状”》

  6.周五纯:《红楼梦人物新论》

艺术论文7

  学习中国人物画必定是要深入研究造型的,而在关注造型的同时,也就涉及到线——造型的手段。在面向传统的学习中,很可能是带有主观性的,如果对传统的认识不够,自然会阻碍我们的学习和进步,必定是会走弯路的。新的时代认识在演进,传统的精神才会得到延续和发展。对造型观的新认识、新发挥,仍然是今后人物画所要延续的,也是我们探究笔墨形式的根本。

  一、对古代造型观的学习

  传统对于我们来说,不是“道”,不是“气”,其实这个问题在画面里体现得很具体,造型的基本特征仍然成为人物画探究的根本。在对艺术的继承和探索中,绘画能力、表现技法是至关重要的,在流行元素充斥的今天,或许只有画面中那一个个人物形象才能让我们有实实在在的感觉。

  首先,中国画是贯穿着形体认识技巧的,而人物画无时无刻都是按认识去造型的,非但如此,这种按照形体结构去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也成为一个特点。众所周知,在所有造型艺术中,人体是最复杂、最微妙多变的。人体必须结合形体结构去塑造,这样的造型技巧作为中国绘画的一个因素,其产生、发展,因人、因地域不同而发生变化。可以说,绘画技巧的掌握是伴随着对形体的认识而实现的。

  其次,线描的魅力。早期绘画中所表现出来的因素也是对物象最早的认识。古代作品,更多的是想象下概念化的记录。随着不断地对传统结构程式体系的模仿和利用,逐渐形成了一种思维意识中习惯性思考的心理定势。对形象的把握与塑造也有其源自生活的写实之处,这恰是在似与不似之间的想象与概括。从“应物象形”到“超以象外”,正是传统程式体系的精神所在。线描既肩负着组织物象的立体空间感,又保持平面的'穿插特点。线描的关键在于形象外形、形体转折点,将体积中的凹凸关系以写实的手法带出虚处的空间。这些是从客观对象身上转化而来的,物象体积感的强化、前实后虚、模糊的处理手法,都为营造一种直觉的、具有视觉冲击力的画面效果服务,空间透视是在散点推移下显露的平面。总之,关注古代人物造型,分析技法规律才能加以应用,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人物写生。因此说,造型能力的训练、熟练的技巧是进一步学习中国人物画的首要因素。

  二、从中西造型观看中国式的“写实”与西方“写实”的差异

  中国画“骨法用笔”的造型特征,“尽精微”,刻画形象的准确性、解剖关系、骨骼相连关系、形体动态的形成,以形写神、形似与神似的统一运用将国画线条的表现力推向极致。中国绘画将传统特点结合现实主义科学严谨的造型观塑造的形象,是西方运用线条的大师们所无法企及的。所谓“写实”包含着给“形”的真实以更多的关注,这对于人物画来说当然是有意义的。人物画是以人物形象为审美主体的,通过人物形象来传递作者对生活的感知,并同时寄托作者的情感。传统造型观中是带有某种符号化性质的,如用“三庭五眼”来认识对象,线(意指用笔)既是轮廓边沿又不完全是,中国式的造型观依据对象呈现的轮廓特征和结构变化寻找线的表现力,并将其吻合于节奏和谐下的造型观。

  中国式的“写实”与西方“写实”存在的差异,不仅符合民族不同的审美心理、审美习惯,也是两种不同文化背景下不同的材料工具所决定的。锥形毛笔、宣纸、丰富的墨色变化加以线描带有书法性的用笔,特殊的表现手法传达的直觉真实是有限的;体积感、光影、明暗、色彩则是西画的特长,但艺术的审美价值并非与表现直觉真正成正比。传统人物画造型强调的是“意象”“以形写神”的造型观,而在写生中,对对象观察、认识、整理之后,用线条造型勾勒平面形象是本民族特定的审美产物。在“尚意”造型原则的指引下,创造有意味的线、有意味的形式,并非机械地描摹物象,使其相似,而是“真实的自然”,从中发现“理”,这“似与不似”并非虚构,也许来自不同的因素。所谓的“写实”是画像某物,通过线条之间的关系来识别形象,写实只需做到线条之间几何关系与对象相似。中国画更遵循“一主二从、主像大、从者小”的构成形式。

  三、写生的重要性

  任何一幅画都无法表达真实的视觉经验。而我们在抓住对象,将其画下、涂去、再画下的反复记录凝结着时间记录下的空间变化,直觉下易形成肯定一条线的错觉,而这种重复具有特殊的价值。在反复追寻对象的求知过程中,我们不再怀疑。这个过程既是写生的过程,也是表现力呈现的过程。面对对象,放下一切先入为主的概念化认识,只看那些表面存在的东西,这与普遍意义的写生存在差异。从表面看写生的形式相同,却存在内在的不同,持续更新的视觉经验带来了无限性的选择。写生中从哪里开始到哪里结束是来自于心中的整体观念。古代的写生与今天的写生是不同的。这种选择传统的造型结构对其加以重构,将某种符号化作为载体与人物画是不同的。在既定规范下的结构笔墨、意识先行是一种主观的先入为主吗?也许是我们太过束缚于某种习惯的视觉经验模式中。在写生过程中注入超越意识,训练表现技巧,而具有意义的是,在写生中获得的真实视觉经验,结合对美术史理解的经验所取得的综合能力,是克服虚假艺术、杂乱危机所必需的。多个视点之间的转换与连结,使人注视画面时,获得一种强烈的空间感。为此坚持只画自己看到的东西,为避免当代艺术中的主观任意性,寻找新的方法论打基础。当然我们在对对象瞬间感知的同时也包含着理性的把握。

  坚持古代造型观学习、比较中西绘画的差异性,在写生中转化、隐喻地使用,在当代,为提供新的中国画人物造型提供了多种可能。

艺术论文8

  【摘要】本文在阐述水彩写生历史与创作源流的基础上,论述了美术课堂上水彩画写生的要求、特点与注意事项等问题,认为只有深入生活,取材自然,才能将现实生活转化为画面上的艺术激情。

  【关键词】美术课堂;水彩画;写生性;水彩创作

  从绘画艺术领域来讲,人们喜欢把水彩画比作富有迷人魅力的轻音乐,她轻快的节奏,优美的旋律,独特的水、色碰撞,令人心旷神怡。水彩画能给人以独特的美感,水色交融挥洒淋漓的艺术语言,具有淳朴、清新、滋润、轻快的韵味。当然更为珍贵的是水彩的艺术美感是不可复制的,需要一气呵成才能真正发挥出水彩画的写生的灵动性。

  一、水彩写生

  掀开水彩画艺术的发展历史,水彩画的诞生是以写生为契机,水彩画起源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早期的水彩画主要用来画草稿及习作。

  16世纪文艺复兴时期的德国艺术大师丢勒,他的水彩画以其高超的写生性为水彩画的独立发展开拓了道路。十八世纪水彩在英国有很大发展,水彩画真正成为一个独立的画种。十九世纪初,英国成立水彩画家协会,出现专门的水彩画展。到了19世纪初叶,英国的水彩画家通过旅行和写生,画家扩展了对自然与生活的观察与理解,以表达心中的诗意画意。特别是威廉·透纳的出现,更把英国的水彩画地位推向了世界级的辉煌。透纳的水彩画写生性已不再拘泥于眼前景物的细枝末节,透纳写生的“光色”、“大气”、“天地”之间气韵融合默契,他把对景写生推上了一个神似的境界。

  历史发展到20世纪,伴随着目不暇接的现代艺术运动,水彩画艺术在艺术思想和造型手法上发生了惊人的变化。但是,一大批水彩画艺术家仍然继承和发扬着水彩写生,他们不懈地对水彩画写生性进行探索,不断追求各自独特的艺术感受。

  二、生活为创作之源

  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泉,写生是画画过程中的必由之路。写生是磨练画家基本功和获取创作元素的重要手段。卓有成就的画家,无不在写生上下过苦功夫。因为生活中包涵着最为真实的内容和生动的场景,画家到生活中去才能有真实的感受,从而用心去“写”出生气,“写”出生动。近几年来,一些画家在画纸、画布上“克隆”照片,那些“照片式”的模写画出来的东西僵硬无生气,这样的作品是无法感人的。画家不能沉溺于画室的闭门造车,形成单一的创作思路。这也带来了创作方法上的僵化和固步自封。写生是我们打开创作之门的一把钥匙,就宛若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水彩固有写生的传统,如美国水彩画大师怀斯的作品实际上多是写生。“写生”不单纯是创作表现技巧和生活观察力的积累,更是作者艺术修养的一种释放。对于一个画家是至关重要的,对艺术道路上的初学者更是需要有这样的情怀和坚持。在学习绘画的过程中,无论是风景写生、人物写生还是静物写生。对提高水彩画技艺是很关键的,在写生过程中我们会发现事物最美的一面,与之产生共鸣,使人愉悦。正如梵高所言:“我把习作看成是种子,播种越多,越渴望丰收。”我个人会一直坚持画水彩写生,以速写的形式记录大的色块关系和整体色彩气氛,一方面练习色彩,一方面保留住生活中的感受。我的老师曾经讲,坚持写生这会使一个画家一生都受益匪浅,现在我会讲给我的学生,让他们了解色彩写生的重要意义,并能坚持下去。

  三、写生的要求

  关于写生,过分的强调真实,会使作品变得淡而无味。如果写生的'作用只是记录真实,那写生完全可以被照相机所代替。而写生的生动性就在于真实的、有意味的表达,它需要概括取舍,需要整理组合,它对艺术家的要求是多方面的。所以,在写生过程中要注意培养我们观察能力、认识能力、分析能力和最后的整体呈现能力。必须对所描绘对象深入细致地观察,掌握对象的结构特征和意境,同时锻炼思维能力和概括能力。对于水彩人物的写生,不同于一般的风景写生静物写生,而要求非常严谨的造型、真实地描绘对象,深入认识对象,加强对形象的理解。在水彩画中水彩人物是比较难掌握的。

  四、水彩静物写生——色彩感觉能力的培养

  水彩的通透、明亮、柔和浪漫的气质,水色交融很让我着迷。在大学时期我专门拜师学习了水彩画,就是从水彩静物写生开始,刚开始接触到水彩我很兴奋。画好水彩静物写生,能够培养敏锐的色彩感觉,因为只有感觉到的东西,才能被准确地表现出来。水彩静物写生从美学角度来看,描绘静物是人们对日常生活物品审美需求的反映,静物画题材非常富于绘画性,有着独立的艺术欣赏价值。如果说素描是造型艺术的基础,那么色彩静物写生就可以被视为色彩训练最基本的手段,学生可以在画室里,较长时间进行深入的写生练习,观察各种光影现象和色彩关系,研究各种不同物体的固有色,在不同情况下的光源色、环境色的变化。

  理解和掌握色彩关系及其变化规律是至关重要的。坚持写生是提高绘画能力最直接有效的方法,也会使我们在色彩写生和创作中占有主动权,免于被动地模仿对象的颜色。

  五、人物写生的特点

  水彩人物写生也是学习过程中较重要的,但大多以失败告终。人物不像静物和风景那样,特别是人物神情和动态的把握和刻画,它要求有十分准确的造型能力和良好的素描功底。画人物又要有丰富微妙的色彩变化,要学会用色彩来塑造形象。人物的肤色变化是非常微妙的,在不同的光线和环境中肤色的变化就更加丰富了,我们一般在纸湿的过程中来表现颜色的变化,第一遍先定下整体肤色的大基调,湿画使颜色相接的比较自然生动。苏格兰画家威廉·拉塞尔·弗林特,他因画女人体而著名,这幅画是弗林特的代表作。画家对人体写生采用的是薄涂湿画的直接画法,弗林特善于驾驭水分的干湿,来准确的表现复杂的形体特征和体量感,塑造出鲜明而确切的艺术形象。

  1、抓住结构关系

  掌握描绘对象的特点细致的观察、研究,分析并把握对象变化规律、结构特征及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

  2、比例

  把握好对象大的比例关系是写生的重要环节,比例把握不准确就会失掉自然形象的美,使以后深入失去依据。

  3、动态

  选好所要描绘的对象,再从各个角度反复观察比较,抓住第一感觉,取其优美的角度和容易抓住特征的位置进行写生。

  六、写生的注意事项

  写生要达到形象生动、结构完整。要重视整体与局部的关系。描绘“整体”对于写生而言是指写生对象的全貌,又要描绘个别对象精彩局部。写生时必须根据实际情况加以必要的选择和取舍,要有重点地进行加强或减弱。在静物花卉写生时应找出生动的或者说具有代表性的形象。取舍问题,在把握总体结构的情况下,要有保留地进行写生,适当减少花瓣的数量。比如静物花草写生,为处理好花、叶、枝的生长关系,及细部的花与花蒂、叶与技梗的连接关系,可以根据需要,移动位置作画,进行有选择、有重点地写生练习,否则写生就会失去生动的效果。

  生活本是艺术创作的母体,创作要靠生活的积累。现实生活有着无比丰富生动的内容。艺术家只有深入生活,才能创作渗透着浓厚感情的更鲜明更集中反映生活的作品。这些作品有从精神上愉悦着人们,从感情上打动着人们,使之感奋,促进生活美的发展。因此,艺术来源于生活,从生活中来,又回到生活中去,这是艺术家们所共识的。我们只有深入生活,取材自然,勤奋写生,发现自我,发现令人激动的形象,转化为画面上的艺术激情,我们的水彩画作品也才会得以极大的充实内涵。写生性的创作水彩画,提供给我们创造的空间无比广阔。黄宾虹先生也曾说:“江山本如画,内美静中参。人巧夺天工,剪裁青出蓝”。

  【参考文献】

  [1] 吕智凯.水彩名家带你去写生.湖北美术出版社,20xx.

  [2] 刘明毅.英国水彩画简史.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5.

  [3] 白崇录.借鉴与发展[J].水彩艺术,1995.4.

  [4] 黄铁山.浅论水彩画的技艺之道.美术向导,1996.6.

艺术论文9

  [摘要]

  阿多诺美学的出发点在现代艺术,落脚点在拯救现实。他认为,只有把哲学和艺术二者有机结合,才足以让传统美学重新焕发活力,促进艺术的发展,进而挽救处于颓势的人类文明。阿多诺注意挖掘传统美学的潜力、从现代艺术现实出发构建现代美学理论、注重美学理论的开放性,对我国当代美学理论的构建具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

  阿多诺;现代美学;共同抵抗

  面对启蒙的神话化和极端同一性的虚假表象,阿多诺迫切需要在现实中找到一种力量,以穿透商品拜物教笼罩下的总体性社会的魔力。他重点考察了人类曾寄予厚望的哲学和艺术,考察了美学拯救人类精神的可能性,设想只有把哲学和艺术二者有机结合,才足以让美学重新焕发活力,促进艺术的发展,进而挽救处于颓势的人类文明。一

  作为人类文化现象,哲学和艺术伴随着历史的发展,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个性:艺术依靠形象思维,抵制意义;哲学借助逻辑思维,拒绝直接事物。“哲学和艺术都通过它们的对立面而忠实于它们自己的实质:艺术靠抵制它的意义;哲学靠不去捕捉任何直接的事物。”

  由哲学史可以看出,人类对哲学曾寄予厚望。柏拉图设想由哲学家治理的“理想国”;黑格尔把哲学看作实现绝对精神的最后阶段;阿多诺也曾表示,哲学不是合题、基本科学或总科学,而是反对影响的力量,“争取精神自由和现实自由的决心”[2]。可见,哲学求真、追求对客观世界的客观认识的目标早已成为其题中之意、自然之理。问题在于,哲学求助的手段却是建立在概念基础之上的理性思维,概念与事实永不同一。这样,与其说两千年来哲学实现了自己的使命,还不如说它为了这一理想孜孜以求,在自身内部左冲右突〔建构—解构(同时建构)—再建构(同时解构)〕。难怪有人感叹“真理不可言说”或者“没有真理可言”,难怪谢林断言,当知识不能解除人类困难时,就出现了艺术。

  阿多诺对哲学的理性认知有自己的理解:“理性认知有其严重的局限,它没有对付苦难的能力。理性可把苦难归于概念之下,可提供缓解苦难的手段,但却从来不能以经验媒介来表现苦难;若按理性自身的准则为之,便是非理性的了……即便苦难得以理解,它依旧保持缄默而无意义。”[3]也就是说,在理性认知和感性认知这种二元对立的结构之外,还有一种融理性因素和感性因素于一体的模仿。模仿是艺术的本质。模仿是主体向客体的投奔,而不像哲学的概念,是把客体吸纳进自身。只有模仿才能把握住人类的经验,像人类的苦难、震惊只有通过模仿、也就是通过艺术才得以表达。阿多诺曾指明,贝克特的作品“所体现的历史经验无法以直接的非艺术形式来表明严重衰弱的主体与现实”[4]。

  前面所描述的哲学之不足,只有通过艺术才得到弥补。那艺术是不是万能的呢?否。柏拉图的“理想国”把作为二度模仿的艺术排除在外;黑格尔不再把艺术视为体现真实的最高形式。这些表明,艺术本身在能否客观表现客观世界上存在局限。艺术的模仿有点类似于巫术。阿多诺根据人类学家的研究,推测艺术和巫术同起源于原始巫术,只是后来二者分道扬镳;艺术参与了启蒙,而巫术沦为原始先民生活的遗迹。“……一切艺术作品都表明它们的周围世界是排斥现实的东西的。巫术正是由于具有对周围世界放弃影响这个与艺术不同的特点,而得到越来越牢靠的继承。”[5]艺术的模仿,本身是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解释,这种解释无法进一步阐明自身。所以阿多诺曾表示,对于反思,艺术本身是无法处理、难以统辖的。只有哲学才能发现隐藏在艺术作品中的真理性内容。

  但过去的美学实践往往不是这样。由于缺乏哲学对艺术经验的反思,传统美学与艺术日渐分离。传统美学因为缺乏艺术经验,曾经面临乏味的抉择:“或者追随微不足道的一般概念或共相,或者基于约定俗成的抽象结果对艺术作出独断的陈述。”[6]对艺术来说,传统美学已成为“多余的东西”。艺术因失去反思的哲学的保护,被人们从理性的殿堂中轰出,从此失去对社会应有的批判功能,沦为意识形态。“遗憾的是,那种社会(指总体性社会——引者)将抵制性的艺术同化和习俗化了,结果将其托管给一个非理性保护区,在那里严禁反思介入。”[7] “严禁反思介入”的艺术、“非理性”的艺术更加远离反思的美学。

  传统美学观束缚下的艺术已蜕变成意识形态。由于缺乏哲学的反思,艺术或者走上纯粹自律的极端,或者成为政治的附庸,仅留下一具所谓艺术的空壳,丧失了艺术原有的间接的社会批判的功能。在文化工业背景下,“艺术与意识形态正成为同样一种东西”[8]。

  传统美学无法解释现代艺术现象。它面对现代艺术这一新生事物手足无措,因为新生事物已逸出它所能给予的解释。它只能努力把新的事物还原成某种旧的和熟悉的东西,对再不能给出解释的东西则污蔑其为非艺术。任何一位感受过卡夫卡和普鲁斯特作品之伟大的人都会有一种感觉:传统的艺术概念无法解释他们的作品。种种迹象表明,传统美学“对艺术诸现象之历史功能缺乏敏感”。

  与此相应的是,基于黑格尔的传统哲学美学演绎出来的“艺术终结论”却大行其道,暂时满足了那些认为艺术今不如昔、道德世风日下的'怀旧者的颓败心理。导致这一心理的前提在于,他们对现代艺术迅猛的来势视而不见。

  既然哲学、艺术的分离导致如此严重的后果,那是否存在二者结合的可能性呢?也就是说,哲学与艺术是否具有相通的哲学基础?事实证明,这种可能性是存在的。

  首先,艺术与哲学都是人类试图客观把握世界的方式。“艺术和哲学共有的东西不是形式或构造的过程,而是一种禁止假象的行为方式。”[9]二者的关系非常类似于事实(客体)与概念的辩证关系。从概念的哲学起源看,事实(客体)与概念的关系是辩证的。事实与概念并非截然对立的,而是互为中介的。事实(客体)是概念存在的前提,而事实(客体)也只有通过概念才能为人所把握。

  湖南大学学报( 社 会 科 学 版 )20xx年第1期孙利军:哲学与艺术的共同抵抗阿多诺对于现代美学的构想及意义 其次,哲学有着对异质性的强烈渴望。“对真正的哲学来说,和异质东西的联系实际上是它的主旋律。”[10]哲学的思维是概念性的思维,而概念与实体并不是同一的。哲学真正感兴趣的东西是非概念性、个别性和特殊性。这涉及辩证法。阿多诺指出,“辩证法的名称就意味着客体不会一点不拉地完全进入客体的概念中”[11]。辩证法的产生意味着人们从试图从哲学内部弥补概念的不足和缺陷的开始。传统哲学总是把这些东西当作暂时的和无意义的东西打发掉;黑格尔把它们称作“惰性的实体”,从而把概念推向绝对,为愚弄人的概念就等于客体的哲学障眼法奠定了基础。因为艺术思维的形象性,艺术语言的异质性,哲学所追求的异质性最大限度地保存在艺术中。“辩证法为了思维的力量而利用了在历史上似乎是思维中的缺陷的东西、即任何东西也不能完全破坏的它和语言的联系。”[12]   最后,艺术需要哲学的反思,以揭示其内隐的真理性。“正是通过哲学的解释,艺术品的真理性才展示出来。”[13]同样,艺术为了表达它无法表达的东西就需要有对它进行解释的哲学。这个“无法表达的东西”就是艺术作品的真理性内容,“正是艺术中真理性内容的这一变体以及这一变体自身,能够从哲学上予以解释……审美经验务必转入哲学,否则就不是真正的审美经验”[14]。也就是说,审美经验的存在以哲学反思为前提;艺术作品的真理性内容离不开哲学的解释。二

  阿多诺认为,艺术是惟一一块暂未被极端同一性征服的领地,具有有效抵御同一性假象侵袭的真理性内容。但艺术本身渴望哲学的全力支持,为它正名,揭示隐含其中的真理性内容,否则,它仍不堪一击,并有被逐出理性世界的危险。哲学对艺术的支持具体体现在连接二者的美学中。在阿多诺眼里,美学是抵抗极端同一性向人类精神领域侵袭的一块理想的滩头阵地,但传统美学正因为远离了艺术经验,导致哲学反思与艺术经验的分离,艺术不能得到哲学的有力支持,其领地逐渐被极端同一性所吞噬。如已经出现的文化工业导致的假艺术,在阿多诺看来便是极端同一性向艺术发起总攻的实证。

  传统美学表现为两种极端形态:一种为自上而下的哲学美学,倾向于概念反思,以康德、黑格尔的美学为代表;一种为自下而上的经验美学,更加注重审美经验,以阿多诺所称之“将激进的唯名论引入美学领域”的克罗齐及其以后的美学为代表。二者各有短长:哲学美学长于反思,短于隔艺术经验太远;经验美学摧毁了传统意义上的美学理论基础,长于常新的艺术经验,但苦于缺少“在涉及艺术时将自个从特定现象中抹掉”的反思,无法取哲学美学而代之。因此,阿多诺说:“美不可能被界定,但美的概念也不可能被一笔勾销……如果没有概念化,美学就会失灵,成为一锅粥。它只能以历史与相对论的方式来描述不同社会或不同风格中被认为是美的东西。尽管它可能会从这些经验主义资料中提取出某些共同的特征,但作为结果而得出的抽象界说必然是一种拙劣的模仿,一旦遇到随意拣起的一件具体的艺术对象,它就没有任何说服力。”[15]

  阿多诺认为,当代美学的任务就是要把审美经验与概念反思二者统一起来,辩证地沟通哲学反思和艺术经验,从而把握艺术作品的真理性内容。“对一种未来的美学来说,一个有效的、尽管是困难的方法可能是以生产为导向的经验与哲理性的反思这两者的良好结合。这样一种美学将会超越艺术作品现象学这一层次,从而将它与概念化的中介联系在一起。”[16]由引文中“以生产为导向的经验”几字可看出,阿多诺所谓的艺术经验指的是艺术生产者——艺术家的审美经验,而不是读者由阅读而引发的审美经验,尽管阿多诺并不认为作品的真理性内容跟艺术家本人有关。对读者审美经验的拒斥,跟阿多诺关于文化工业背景下读者缺乏审美经验的论点一致。

  把审美经验和概念反思二者统一起来的现代美学应具有具体性、历史性。

  阿多诺反对传统哲学美学把自己的主要精力过多地放在对艺术起源和艺术本质的哲学探讨上。因为这样的话,美学可能迷失自己的方向。他说:“美学不应当像追捕野雁一样徒劳无益地探索艺术的本质;这些所谓的本质要从其历史背景的角度来看。”[17]他认为,美学关注的,与其说是艺术原来是什么或者以后将要成为什么,还不如说是艺术现在正在生成的样子。如果不能从独特的历史背景考察独特的艺术现象,美学将像追捕野雁一般徒劳无功。

  对于当前的现代艺术来说,阿多诺认为,现代美学应竭力反思现代艺术经验而不是别的什么。阿多诺称这种反思为“二次反思”,以区别于艺术对现实的反思(即艺术经验)。二次反思较艺术对现实的反思更进一步,是对艺术经验的反思,能够揭示艺术作品的真理性内容。没有它的介入,审美经验将不成其为审美经验。

  此外,阿多诺认为,对于当前艺术的审视不能有先入之见,不能带有哲学的前提;要用美学的内在批评的眼光去审视当前的艺术。他强调,审美理解的模式是一种行为模式,这其中的感知过程围绕着艺术作品运动,“那些仅了解艺术内情的人们不理解这一点,而那些仅从外部去审视艺术的人们则由于与其缺乏亲和关系而习于歪曲这一点”,与其在这两种立场观点之间随意波动摇摆,美学还不如联系具体作品展示出其必然的相互关联。他还指出,“美学务必从其自身的形态角度去理解历史内容的客观性,而不是从历史的必然进程中汲取这种客观性”[18]。只有这样,才能通过艺术获得对客观世界的“根本上属于时间现象的真理性内容”。通俗地说,阿多诺认为艺术中蕴涵着这个客观世界发展的多种可能性,而美学正是要去揭示这多种可能性,而不是戴着一副历史发展必然性的有色眼镜去分析艺术。那样的话,你会失去艺术中包含的真理性内容。

  具体的、历史的现代美学必须对传统美学进行扬弃。

  阿多诺对传统美学的否定体现了他的否定的辩证法精神,也就是说,他的否定是具体的、历史的。“否定传统美学其中就意味着赋予传统以应有的权利。”[19]在很大程度上,他给传统美学留下了巨大的生存空间,尽管他所极力主张的现代美学同传统美学有着质的区别。阿多诺对传统美学的态度同他对传统哲学、传统艺术的态度是一致的。

  阿多诺对传统美学的扬弃具体体现在他对康德和黑格尔两人美学思想的辩证否定中。他对康德、黑格尔两人美学思想的辩证否定是具体的、历史的。有学者指出,阿多诺称赞黑格尔美学时称其为“精神美学”,批判黑格尔美学时称其为“内容美学”。此话虽有一定道理,但不尽然。因为阿多诺对“精神”和“内容”内涵有自己的理解,与黑格尔绝不雷同。

  对阿多诺与黑格尔美学的关系,有学者认为,“阿多诺的基本观点恰恰不是导源于他人,而倒是更多导源于黑格尔”[20],“阿多诺的思想是深刻的黑格尔式的”[21];另有学者认为,阿多诺与黑格尔美学有着本质性的差异。[22]主张二者思想联系的人认为,阿多诺乃用黑格尔的方式在重新思考黑格尔的哲学母题,如艺术终结论、艺术精神、形式与内容的辩证关系、自然美等;主张二者存在本质差异的人认为,同样的美学概念、范畴、命题在阿多诺美学里具有本质不同的内涵和截然相反的价值取向。应该这么说,阿多诺对黑格尔有关美学概念、范畴、命题的借用是有他自己的意图的,也就是说有他自己的价值取向。   阿多诺对黑格尔美学的批判主要表现在对黑格尔美学体系思想的批判,说体系是“独撰概念的不祥领域”,是资产阶级的“故弄玄虚”。他虽也肯定了黑格尔辩证法在美学中的运用,但更多地批判黑格尔美学中辩证法的不彻底。他说:“黑格尔的艺术辩证法局限于艺术样式极其历史,但在他的艺术作品观念中似乎没有辩证法可言,至少远远不够。”[23]“黑格尔的美学,犹如他的历史哲学和其他大量分析研究,均未实施他在其主要著作中所阐述的辩证法概念,尽管其中包含许多卓有价值的洞识。”[24]其他如对黑格尔“艺术终结论”、艺术精神、形式与内容辩证关系、自然美等的批判,都是具体的、历史的。

  正因为阿多诺意识到黑格尔美学体系的错误已到了无法挽回的地步,在美学史上已造成实质性的后果,所以他才追寻更古老的美学史,重新挖掘康德美学的潜力。他表示,“康德的学说之所以在今日或许更有价值,是因为它力图把对必然性的认识与认为这种必然性是潜在的观念一并整合在美学之中”[25]。但这话并不表明阿多诺主张把黑格尔美学连根拔起,由康德处重写美学史。在许多具体问题上他是充分肯定了黑格尔的贡献的。而他对康德美学的批判却表现出相当尖锐的一面。如他对“艺术天才观”的批判一针见血:“天才膜拜化肇始于康德。”

  总括来说,阿多诺美学受康德、黑格尔、尼采、弗洛伊德等人的美学思想影响很大。在哲学上除了这些哲学家以外,他还对克尔凯郭尔的生存哲学、胡塞尔的现象学、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展开批判,可以说,也间接地受到他们的影响。此外,同卢卡奇的哲学、美学思想,阿多诺也保持了一种密切联系,不管是肯定的接受还是否定的扬弃;本雅明的美学思想对阿多诺的美学影响犹为深远。阿多诺的美学思想来源是比较复杂的,但我们应该注意到,在接受这些大师影响的同时,他对他们观点或多或少分别展开了批判。其中,黑格尔和康德两人作为传统美学的两位代表,受到攻击的火力最猛。

  在《美学理论》一书中,阿多诺把自己批判的锋芒主要对准传统哲学美学而不是经验美学,这可能跟现代艺术已经兴起,现代艺术经验已经出现,而传统哲学美学不仅对此视而不见,反而成为阻碍其发展的反动势力有关。阿多诺美学的理论出发点就在理解现代艺术,在理论上为现代艺术正名。但是,阿多诺并不反对传统哲学美学中的反思成分。他认为,要弄懂今日的艺术只有通过一种途径,那就是批评性和自我反思。尽管阿多诺批判传统哲学美学不留情面,但他仍然把自己的美学称为哲学美学,以别于当时时髦的经验美学。可见阿多诺对传统哲学美学的矛盾心态:爱之愈深恨之愈切。因此他也才有改造它以释放出新的真理性内容的强烈愿望,并在晚年为之努力不懈。

  阿多诺分析了哲学与艺术在求真之路上各自显露出来的不足和劣势,并为新美学的发展指明了一条看似可行之路。他的美学理论至少在他捍卫现代艺术的成就时取得了实效,改变了人们对现代艺术的态度和看法。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阿多诺作为否定辩证法的倡导者、历史唯物主义哲学家,在他批判黑格尔没有一以贯之地坚持辩证法的时候,自己也并没有避免犯着同样的错误:一、哲学和艺术的分离是否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有没有重新融为一体的可能性?二、哲学和艺术之外,科学的位置何在?

  前一问题牵涉到阿多诺对传统艺术真理性内容的评价,以及这种真理性内容展开的方式,尽管他并不否认传统艺术一度拥有的真理性内容,也承认它们仍在历史的地质层中具有影响力。哲学与艺术的分离肯定是历史的,没有一以贯之的二者的截然区分。观念的区分始于柏拉图;学科的区分乃是资本主义社会教育体系确定后的产物。阿多诺急于规划自己理论的蓝图,却全然不顾哲学、艺术二分法存在的隐患,在一定程度上远离了自己所极力倡导的否定辩证法。后一问题牵涉到阿多诺美学乌托邦色彩的强度,现代艺术之后艺术继续存在的可能性,以及通俗艺术、后现代文化等问题。可以说,阿多诺美学理论的尴尬很大程度上源于此。

  此外,阿多诺关于现代美学的设想及其拯救现实的可能性,并不表明阿多诺就把拯救现实这一重任直接交付给了美学。谁也不会认为,阿多诺作为批判理论的主要实践者之一,会混淆生活与美学的界线。针对魏默尔、沃林等学者所持的阿多诺把美学作为最后一片阵地,对现实进行赎救的观点[27],有学者明确指出,阿多诺美学不同于本雅明的浪漫主义美学救赎,是因为阿多诺把“承载着自然历史观念的美学经验视为现代被施魅的理性的解毒剂”。也就是说阿多诺通过美学经验拯救理性而非社会现实。[28]把理性的恢复作为美学与拯救现实之间的中介,这无疑是深刻的。拯救理性也就是反对启蒙的神话化和极端的同一性。只有通过这一途径获得一种现实的力量,才能彻底改变社会现实。问题在于,艺术的真理性内容只有通过哲学的反思才能获得,而反思的前提又在于拥有与启蒙理性、同一性思维完全异质的真正意义上的哲学理性,其中的悖论可想而知。阿多诺在《否定的辩证法》中对辩证法的否定性的预存,“通过这种否定的哲学或辩证法来保存人们对于现实的否定性运动规律的认识能力”[29],与其说显示了一种“冬眠策略”,不如说阿多诺本人理论上确实陷入了困境,把不是立场的否定的辩证法变成了一种立场,从而饱受后人诟病。

  尽管这样,阿多诺从现代艺术出发探讨美学问题,对待传统美学的科学、客观态度,以及构建自己理论的开放性,仍给我们以启示,对当代美学的建设具有借鉴意义。

  首先,从现代艺术现实出发构建现代美学理论。阿多诺关于现代美学的构想源于现代艺术现实,而现代艺术深深地植根于现代社会现实。阿多诺美学有一个明确的目标,那就是哲学与艺术的共同抵抗,是对虚假的同一性、总体性社会的抵抗。从现代艺术出发也就是从批判现实出发,从现世幸福出发,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当代美学的构建,其实质在于对当代社会现实的理论批判。这种批判只能紧密结合当代艺术实践而进行。在当代美学理论的构建中,一些浮躁的美学工作者往往喜作宏大的理论设想,却难以有理论上的真正突破,主要问题在于宥于虚的理论架构,却难有真正的现实批判内容。

  其次,正确对待美学传统,挖掘传统美学的潜力。阿多诺不是一个虚无主义者,在他的哲学理论中也多次批判文化虚无主义。他的美学理论立足于现代艺术实践,而现代艺术实践早已逸出传统美学的范畴。按理说,阿多诺的美学理论应该彻底抛弃传统范畴、另起炉灶、同传统美学完全划清界线才对,但阿多诺没有这样做,他给予传统以应有的地位,强调“以概念超越概念”。这是一个真正的唯物主义者的做法,传统“换汤不换药”的体系思维受到合理的批判。在对待现代派艺术问题上,阿多诺之后的个别理论家甚至完全否定现代派艺术的成就,这是极端的做法。在我们当代美学的建设中,曾受政治的影响,理论上经常走极端,过多强调否定的一面而忽视继承的一面。现在,这种情况不应该再继续。

  最后,注重美学理论的开放性。就像对传统美学、传统艺术的批判是具体的、历史的一样,阿多诺对现代艺术的肯定也是具体的、历史的。这就为他的理论奠定了开放性的品格。阿多诺曾想把他的《美学理论》一书题献给现代艺术代表作家贝克特,这其实暗示了其理论的适用性——针对现代艺术的美学理论,并非放之四海而皆准。当被问及艺术的未来走向时,阿多诺缄口不言。因为阿多诺认为艺术的处境非常危险,艺术的发展仍是个未知数,就如这个社会的发展一样,仍需靠生活其中的每一个人做出判断、付出努力。应该说,阿多诺的做法无疑在提醒我们,任何关于美学理论的架构,都应该考虑艺术现实这个变量;艺术的变数决定了当今美学理论的开放性。

艺术论文10

  1诵读歌词,感悟真情

  音乐教师要不断转变教学观念,营造乐学氛围,培养小学生探究问题的意识。音乐课应该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以兴趣为中心,引导小学生个性健康发展,让学生自主体验和探究歌词,开阔小学生的文化视野,鼓励他们喜爱音乐,感受音乐。在教学新歌前,教师要带领学生读歌词,分析理解歌词内容,丰富学生的想象力,拨动学生的情感之弦,让学生感受歌曲的内涵。如教学《闪烁的小星星》一课时,教师在学习歌曲之前,先领学生读歌词,促使学生、教师、文本和情感之间进行对话。让学生按节奏朗读歌词,记住歌词后,教师带唱,学生模仿唱旋律,让学生把旋律唱准,然后让学生试着表演太阳和乌鸦的动作。让学生想象月亮姐姐和小星星之间发生的故事,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乘坐月亮船飞上太空看到的景色。课堂焕发生命活力,引起师生情感共鸣。学生尽兴品读,读得摇头晃脑、如醉如痴,激发课堂活力。通过说、唱、演,帮助学生轻松理解记忆歌词,初步学会演唱歌曲。在品读中感受到星空的神奇,为学习歌曲延长做好恰当铺垫。

  2自主表演,张扬个性

  在小学音乐课堂上经常遇到一些胆小、爱面子、自卑感强的孩子,他们不敢在课堂上唱歌,更不敢表演,别人唱他们听,别人演他们看。教师要多关注这样的孩子,给他们一个微笑,送上一个赞美的眼神,对他们的点滴进步给予肯定和鼓励,让他们自主表演。用角色化的歌声与表演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学习内驱力。自主表演是学生通过角色扮演的`形式,把歌曲内容形象地再现给大家。教师要抓住小学生的注意力,善于摸索、分析小学生的心理,了解小学生的心态,不断激发小学生学习音乐的热情。在自主表演中理解歌曲内容,培养学生表演能力,张扬学生个性。如教学《小乌鸦爱妈妈》时,教师动情地说:“乌鸦妈妈受伤了,小乌鸦特别着急,希望妈妈尽快地好起来。它会怎样照顾妈妈呢?它对妈妈说了什么、做了什么,注意用表演的形式体现孩子爱妈妈的深厚情怀。”学生小组合作进行表演。孩子用柔和的声音、关切的眼神问妈妈还疼不疼了,给“妈妈”端水、喂药,轻轻地拉好被角。孩子们的表演惟妙惟肖、情真意切。学生的表情是兴奋的,忘记了疲劳,彰显了表演魅力。自主表演时,学生分工明确,相互配合,积极努力,共同完成了表演任务,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践行了感恩教育。教师给学生提供了充足的时间、空间和相应的条件,让学生全员参与、全程参与、全方位参与,提高小学音乐教学效率,促进学生良好发展。

  3结语

  总之,小学音乐教学是一门艺术,艺术是无止境的,需要教师不断探索。教师要创设恰当的教学情境,激发小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让音乐课堂动起来。实现师生互动,让学生爱学、乐学,陶冶学生情操,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让小学音乐课堂精彩不断。

艺术论文11

  一、凤翔泥塑吉祥纹样动画未来发展前景

  1、凤翔泥塑吉祥纹样在动画艺术中的可行性

  由于凤翔泥塑吉祥纹样的表现形式有多样,在不同的领域内都会涉及到,因此,在纹样的运用选择上应该考虑到其所存在的寓意和被人们所能接受的价值,一旦这种形式的动画进入屏幕,只要被大多数的动画观众所接受,那么,它的艺术价值将会得到很大的宣传、弘扬。传统泥塑动画的例子也很多,如《武松打虎》、《关公战秦琼》等,“涌动中国”系列则借鉴了中国泥塑的表现形式,使动漫形象充满立体感,人物活灵活现。因此,将凤翔泥塑吉祥纹样运用到动画中的设想是可以实现的。

  2、凤翔泥塑吉祥纹样在动画产业中的优势

  凤翔泥塑吉祥纹样的孕育与产生,与当地人的生活习惯是非常密切的,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很大程度上,他的受关注程度和知名度已经大大提高。那么,凤翔泥塑吉祥纹样在动画产业中具有哪些优势,笔者认为有几点:一是凤翔泥塑本身所存在的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凤翔泥塑自被受到关注以来,无论是在文化界还是在艺术界都有很大的影响,这样一来凤翔泥塑吉祥纹样的应用价值就被提高,涉及的范围就会扩大,从而,在动画艺术中的应用也会随着动画产业的发展而被不断的挖掘;二是独具本土特色。凤翔泥塑吉祥纹样作为传统元素,融入的是本地文化的精髓,如果将这一元素融入到动画角色中,将会呈现出特殊的视觉美感。凤翔泥塑吉祥纹样的注入,将会为动画产业的发展带来很好的素材与设计元素。

  3、现代技术的支持与辅助

  技术的每一步发展都会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带来变革,但技术的价值并不是自然实现的,技术只有被运用于合适的领域才能实现价值。动画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先进的.技术,同时也离不开优秀的工作者。动画产业历史悠久,是现代多媒体影视的一支力量,应用广泛。我国动画产业从20世纪20年代以来,不断的探索与创新,由最初的传统定格动画开始,采取逐帧的方式进行拍摄而形成的动画,到现如今的二维三维,正是由于现代技术的进步,才会带来不同的效果。凤翔泥塑吉祥纹样作为一种新的设计元素,在动画中表现,依靠的是现代技术的支持,作为地方民间传统文化的代表,融入的正是中国传统元素,这也是更多动画作品创作的源泉与灵感所在。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各种辅助工具也在不断更新,无论是计算机还是应用软件,都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更新换代,这也为凤翔泥塑吉祥纹样在动画中的应用提供好的技术平台,保证了动画的有序进行。

  二、结语

  加强凤翔泥塑吉祥纹样的保护,对于维护文化的多样性,推动陕西民间艺术发展和动画产业的发展,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凤翔泥塑吉祥纹样在动画艺术中的表现,将会提高这一文化的知名度与影响力,也将是丰富动画产业的有力支柱,为本地传统民间文化的保护与继承提供有力的宣传平台,从而推动动画产业的发展。

艺术论文12

  一、教师应重新定位自己在教学中的角色

  新课程赋予为了教师的工作心得的内涵和要求。在新课程《地理课标》六个理念的指导下,我们应该清楚的认识到教师不仅仅是学习的传道者,更应是学生学习的设计者、组织者和引导者。让自己真正从舞台上“独奏者”的角色变为“伴奏者”的角色。例如对非洲的学习,我们先让学生看一段“神秘的非洲”的视频资料,在看视频前要求学生设疑,看完后将它们总结出来的问题或特点归纳为几个问题,再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分别对每一个问题进行探究,并做出较为合理的解释。最后让学生代表上台发言。整个过程学生学习兴趣很高,效果也很理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是学生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引导者。

  二、正确处理好

  “教师、学生、教材”三者之间的关系新课程改革中,教材不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来源,他们既可以从课本中学习,又可以从自然、社会、生活实践中学习。教材形式的多样化,特别是知识来源的多样化,促使了学生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因此,现在是“学生带着教材和问题走向教师”。近两年的高考、会考试题中出现的材料题,信息来源就非常广泛。有从各个刊物中获得的材料也有从网上获得的信息,更有一些民谚中体会出来的常识。结合雾霾、滑坡、洪水等自然灾害让学生展开讨论。在《发展与环境》一书中引出的一段文字:‘你可以不卷入战争,你可以不从事生产,但你不能不关心环境,除非你拒绝生存。’这段文字反映了人类与环境的关系,请根据所学的知识列举出至少四种人类目前面临的环境问题,并请选择其中之一设计一幅漫画,并给命名。”这个材料来自于课外的书刊,但他以教材中的环境问题作为切入点,突出了教材于学生学习之间的关系,这道题受到了教育部的高度的评价,称之为一道具有新意,设计成功的试题。

  三、用心领会

  《地理课程标准》,合理处理学生和教师地位关系教学的根本目的是看学生有没有达到学习效果,而不是教师能否完成某项任务。我们必须用心领会《标准》中的深刻含义,特别是每一条标准中的行为动词,参照行为动词选择自己的教学方法。如“用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对大气环境的负面影响及保护大气环境的重要性”根据需要查找所学的地理信息。《地理新课标》中的‘活动建议’是提供教师组织室内外地理教学、活动的参考性意见。在实验教学过程中,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根据自身所具备的条件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并根据需要选取一个或者几个活动,并不一定要照活动建议照搬。例如:讲解五种地表形态时,因为内容很枯燥乏味,我们可以准备一些沙土和几张纸,让学生自己动手,用沙子堆出平原和高原,对比它们说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再堆出山地和丘陵及堆出盆地,对比它们的各自特点及异同,这样学生就可以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了解地形的基本类型和特征。通过上述活动,我们就真生的做到了把时间和过程还给学生,让知识的获得成为学生自己劳动的成果这一《课标》要求。当然学生活动的设计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1.活动的趣味性;

  2.活动的可操作性;

  3.活动的'开放性;

  4.活动的有效性;

  5活动的时效性。

  四、注重学生地理学习能力的培养

  理想的教育是把知识转化为智慧,转化为一种能力。我们要明确知识,不过是智育的载体,学生学习知识固然重要,但重要的是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所得到的获取知识的能力。学生学习地理应具备的能力包括:

  1.读图、填图、分析图的能力;

  2。学生提出问题、分析图的能力;

  3.学生收集、整理、分析各种地理信息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

  4.地理知识在生活中的迁移和运用能力;

  5.回答地理问题的能力。教师是教学取得成功的关键,我们要正确的认识自己和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我们要用我们的智慧,我们自身的魅力积极、稳妥、富有创造性地促进教学的顺利实施,才能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地理教学中教师的作用不止以上这些,实际上还可以通过多方面来吸引学生。如语言的艺术、板书的艺术等。一节课成功的教学,是各种艺术因素综合作用的体现,真正的课堂教学艺术,应该是师生双方配合协调共同努力达到一种和谐、完美的教学境界,它必将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

艺术论文13

  [摘要]英语教学是文化与艺术的结合。教师除了要具有扎实的英语专业知识外,还要懂得教学的艺术,使用艺术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态度的艺术性。

  [关键词]英语;教学艺术;内涵;形式;影响

  一、教学艺术的内涵

  教学艺术是指运用艺术化的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按照教学的方式、学生的内心形成方式,熟练地汲取教学方式方法使得学生接受科学方面的文化知识。教学艺术是指教师的多样化教学才能、技巧、方法等在教学过程中的体现。课堂教学艺术能让学生快乐地、主动地获取知识并能够获得较好教学效果的教学方式,当然这与教师全新地汲取多样化方法、激发学生内心的学习兴趣分不开。课堂教学艺术是教师自己所拥有的独特的影响力在课堂教学环境中对美的目标的产物,是一个一线教师在通过一段时间课堂上的教学亲身体会中所获取的“教学方法”“教学技巧”“教学经验”的形成阶段。英语课堂教学艺术是指通过在高中英语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明确地、具体地汲取一定的艺术模式,通过艺术的影响力来吸引和影响学生,继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英语教学艺术的形式

  英语课程教学需要特别注重学生的学习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和学习性格等非智力因素。笔者选取了教学艺术中的教学导入艺术、教学语言艺术、教学体态艺术、教学提问艺术等方面进行深入的分析。(一)教学导入艺术。教师应尽最大的努力做好领路人,准备好每节课的导入。(1)教学导入艺术的教育学原理:认知、熟悉、温故和使用四个有关外国语言的教学过程的基本步骤。(2)教学导入艺术的心理学原理启发、发展和学生对所讲内容的兴趣及形成或激励学生对主题的注意力,从而导入教育心理学的主要任务。在开始上课时,就应该备好课,使人一开始就获取包括知识的享受在内的内心满足,这是通向导入成功教学的钥匙。颠覆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通过高中英语教学将主体还给学生,并将学生的特点和需求放在首位,搭建情景舞台,将新旧知识融合在一起和认识结构与实际生活结合的“社交剧场”中,指引学生勇于创新思考、勇于发言的导入展现法奠定了科学的理论基础。教师可以将多种导入法综合在一起运用于课堂上。(二)教学语言艺术。教师的语言是教学艺术里面的艺术。教学中的话语艺术,即指教师创新性地运用自己所掌握的技巧来增进教学效果,提高我们现代化的“四有”人才的.能力。教学语言艺术水平关系到教学效果和质量,在教与学中,学生本身学习态度与动机是否良好,对课本是否有兴趣,都会影响学习质量和教学效果。但是在教与学中,教师是最关键的影响学生的部分,教师是否可以利用所要讲的和教学中的话语艺术改变学生的情绪。(三)教学体态艺术。我们可以通过变化的肢体动作来说出对周围事物的感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任何手势、眼光、皱眉、笑都会引起学生内心情感的相应转换。教师要充分利用体态艺术在帮助那些英语成绩差的学生理解语言方面有正面的影响力。(1)体态语在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替代功能、肢体动作一般会离不开有声语言,对其有一定的帮助、倾向作用。还有处于不可以或不方便来取口语或书面语进行表达时,它能站在同样思维结果的角度,用所要表达的感情、一致的肢体动作替换书面语或口语,肢体的这一能替换口语或书面语所要表达的感情就是所谓的替换作用。(2)体态语在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暗示功能,教师如在传授英语知识时,恰当地辅之以对应的脸面表情、手的动作,不断用视线更换与学生间的距离。(四)课堂提问艺术。提问不仅是发展学生的英语听说能力和思考能力的关键手段,也是完善课堂教学的关键环节。教师在教学中恰当地增加些提问,有助于有效地掌控学生的精力,这样一方面能影响学生的思考与听说能力,另一方面影响教学的组织。教师教学质量的重要方面就是灵活设问、恰当注意提问的时间、及时掌控学生的注意力。

  三、英语教学艺术对英语学习的影响

  教学是方法运用的艺术,学生、教材、教师与教法四个方面组成教学的矛盾整体,它们之间互相渗透、互相合作,而且教法是前面三个组成要素的润滑剂、调和剂,适当的手段可以使教师、教材、学生成为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好的手段有助于增进教学环境与实际环境、生活方面的语言与书面方面的语言、教学的方法与学的学法之间的互相调转,最后达到书面知识与实际能力间的互相调转。

  作者:宋黎萍 单位:兰州旅游中等专业学校

  参考文献:

  孙维莉.立足教师发展,转变教学理念,适应课程改革[S].英语通,20xx(4).

艺术论文14

  论文摘要:教育评价是教育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对后进生的评价更是决定着学生的发展方向和后进生转化的效果,批评、表扬与鼓励等评价手段的正确运用不仅可以促进后进生学习成绩的提高,更为重要的是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尊、自信,为他们今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论文关键词:小学低年级 后进生 教育评价

  面对班级中的后进生,多数教师对其评价是消极多于积极的,有些人甚至固执地认为没有好的成绩,其他任何优点都会黯然失色,而学习好则可以当班干部、参加评优;学习不好,不论有多努力、品质多好,总是“差生”,这种评价时的“马太效应”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在对后进生的评价环节中,“我们应注重评价过程的动态性、发展性以及更多的人文关怀和人性关照,以多元化的评价标准和多次评价机会来促进并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发挥学生多方面潜能,帮助学生悦纳自己,拥有自信,让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扬长补短,构建完满立体的人”。[1]

  一、评价艺术的内涵

  评价艺术从属于教育评价的范畴,是教育评价观念和途径的升华。教师的价值观直接影响到评价艺术的形成,通过对学生个体的正确认识和准确评价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传统的评价体系主要以评价者的价值观作为评价标准,往往忽略学生主体的存在意义,尤其是在基础教育阶段,教师评价学生的主要标准就是学习成绩,导致产生了重智轻德的现象,影响了学生的健康发展。

  不同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有着不同的方式和途径,评价艺术本身要求教师从人本出发,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在科学判断的基础上给予学生人性的关怀,使所有价值判断都为促进学生的发展和成长服务,这是评价艺术的核心内容,也是教师对学生进行评价时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对学生的爱和对个体差异的深刻理解是评价艺术的价值基础,是教师着眼于每个学生,尤其是“后进生”长远发展的前提,教师会将教育评价的基本原理融会于长期的教学实践当中,形成与其自身个性和教学风格相关的评价艺术,这些各具特色的评价方式都从不同角度阐释和实现着评价艺术的真谛。

  二、小学低年级后进生的特点

  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儿童在入小学的前两年(低年级阶段)出现诸如入学适应不良、学习方法不当等现象,并由此引发学业上的挫败和心理发展中的失调,成为学校教育中的所谓的“后进生”,而这一特殊的群体在行为和心理上具有极大的相似性。

  (一)行为特点

  一般而言,小学低年级语文后进生在学习和生活中会存在一些不良行为习惯,如:课堂注意力不集中,经常做小动作;学习上缺乏上进心,智力活动表现出明显的惰性;作业过程马虎,甚至不按时完成作业。而这些行为反过来又会阻碍学生的学习活动,形成恶性循环。几乎所有的后进生都是因为学业上的失败而“获此殊荣”的,然而不及格和倒数第一绝非与生俱来。由于某种历史原因,某个小学生在学业方面极其失利,于是引来了教师的数落、同伴的嘲笑,在一个把教师的话奉为圣旨、把同伴的评价当作镜子的低年级小学生看来,这绝对是一种最为残酷的否定。

  (二)心理特点

  由于后进生的学习成绩较差,教师对其长期的消极态度导致后进生较低的自我评价,他们在班级中处于劣势地位,自卑心理明显,情绪消沉,性格孤僻,常处于压抑、孤寂、苦闷等消极的状态之中,不敢大胆与别人交往,也容易受到周围同学的嘲笑、指责和欺负。他们缺乏学习动机,认为失败就意味着低能,而在学习上的不努力恰恰可以表明自己并非是无能之辈,这些学生常常以冷漠和无所谓的态度来掩盖对失败的恐惧。他们远离老师,但又极其渴望老师的注意与认可,他们疏远同学,但却比任何人都需要友情的关怀,他们表面上不关心集体事务,但在内心深处却对班集体有着非同一般的感情。教师期待、同伴评价和自我定位的消极性,使得后进生往往不敢亲近教师,也没有信心参与集体事务,这是后进生避免被讽刺和嘲笑的正常心理反应。

  三、评价艺术在后进生教育中的运用

  小学生的学习活动不仅涉及语言符号和操作技能的使用,还受到情绪状态和学习态度及价值观的影响。心理学研究表明,个体的情绪唤起水平与智能操作水平呈抛物线关系,即过低和过高的情绪唤起水平均不利于提高个体的智能操作水平,只有中等适度的情绪唤起程度才会使个体达到最佳智能操作状态。[2]因此,不论是正面评价,还是反面评价,教师都应考虑到学生的情绪状态,帮助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保持良好的自尊和自信。

  (一)批评

  “儿童会把学习上的每一次失败当作一种痛苦的屈辱,不要有一句话、不要有一个手势使得这种儿童感到教师已经对他的前途失掉信心”。[3]在许多教师看来,温和的提醒对后进生来说并不能起到有效的作用,因为教师对他们长期持强硬态度,后进生对不疼不痒的`批评根本无动于衷,相反,具有讽刺或侮辱意味的话则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让他们安静下来。然而,在安静的背后,教师一次次的批评让学生感到难为情,同学的嘲笑让他们无地自容,强烈的刺激使原本并不差的“后进生”一步步远离前行的队伍,最终变成了刀枪不入、软硬不吃的“金刚”。 小学低年级儿童自制能力差,尤其在课堂中经常会因为外界刺激的影响而分散注意力,所以,教师对学生的批评在所难免。在后进生的教育过程中,指出学生的落后并不是教师对其评价的最终目的,而要通过教师的正确引导,使他们愿意接受学习上的帮助,并将自己的努力付诸行动。批评是为了帮助学生扬长补短,在不伤害学生自尊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批评自觉自愿地改正错误。对于小学低年级学生来说,小错误可以温和提醒,如:注意力分散,随便和周围同学说话,上课看漫画书等,教师只需要用一些眼神或肢体语言让学生感觉到自己的错误并及时改正即可,涉及比较严重的问题时,如:不按时完成作业、与同学发生争吵等,则要问清事情经过,避免不分青红皂白、劈头盖脸式的全盘否定。另外,教师要注意在批评中就事论事,尽量不将问题升级至道德水平的范畴。教师的爱心、耐心和恰当的方式会使批评成为转变后进生的一剂良药。

  (二)表扬与鼓励

  马斯洛认为,每个人在出色地完成一件事之后,都渴望得到别人对他的肯定和表扬,这种表扬就是激励人的上进心、唤起人高涨情绪的根本原因。小学低年级学生由于发展阶段的限制,并不能完全理解学习对自身的重要性,他们只是为了避免责备、得到赞许而努力学习,在哪门学科中活动积极鼓励和肯定性评价多,他们就对哪门课程表现出更为强烈的学习兴趣,在哪个环境中受到尊重,体会到自身存在的价值,他们就更愿意留在哪个环境中。因此,教师的正面评价对学生来说至关重要,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语言是一种信号,一种刺激,它很起作用,对心理对生理都很起作用……不要随便说他们笨,不要打击他们,先进的教师总是千方百计地鼓励他们、帮助他们,使他们由落后生变为一般生,甚至成为优等生。[4]

  在对学生的评价过程中,有些教师喜欢用“你真棒”、“太棒了”等空洞的语言作为评语,但是不分情况、频繁地使用类似的语言会让学生感到乏味、没有诚意。尤其是对后进生进行评价时,可以采取更容易被接受的点头赞许、微笑鼓励,使他们逐渐树立自信,之后再公开表扬。

  此外,表扬学生的具体行为也会收到良好的效果,如作业认真、字迹工整等,这样的评价可以让学生有一种明确的方向感,即以后应该更好地发扬这些优点,避免了骄傲之后的茫然。后进生起初受到表扬时,会精神振奋,积极性高涨,但一段时间以后,如简单的作业完成较好,成绩趋于稳定,那么此时对简单行为的表扬就失去了原有的效果。因此,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进步情况对他们提出更高水平的要求,让其保持自信的同时克服自满情绪,面对新的挑战。

  每个儿童都有获得肯定评价、信任、尊严与友谊理解的需要,当儿童被爱心理和归属心理得到满足的时候,这种情感将会成为相对独立于生理内驱力的心理动力,驱动学生追求学习成功的目标。因此,教师在对后进生进行评价时,要克服主观偏见,善于发现他们的优点,唤起后进生的自信,激发他们进一步参与学习和活动的热情。“某些教师常常给学生创设一种特殊的成功情境,使他们产生一种带有情绪色彩的跃跃欲试的心境去积极参加接踵而来的学习和活动。”[5]小学低年级教师要特别重视为儿童创造学习过程中的成功机会,使他们在早期生活中获得较为丰富的成功体验,对于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教师可以通过让其展现自己的优势来体验成功的欣慰。当学生能够清楚地知道自己的优点、不足、需要和学习目标时,那么他就有可能取得更好的学业成绩,这也是学生进行有效学习的基础和前提。

  如果教师认为学生能够学得好,学生自己就会充满信心,成绩就会慢慢上升,这就是心理学中所说的“皮格马利翁效应”。教师在了解后进生兴趣需要、优点和不足的基础上给予恰当的表扬和鼓励,有助于消除后进生同教师和班集体之间的心理紧张状态,促进他们在学习上和校园生活中的健康成长,让他们处处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喜爱和信任。

  每个儿童都有自己的不同之处,同样每个后进生也并非在任何方面都表现欠佳,即使对于同一门学科,后进生在学习各部分内容时仍有优劣之分。小学低年级学生正处于快速的成长变化期,作为他们身边的主要教育者,教师的评价对其影响非同一般。老师的鼓励如同三月春雨,能够滋润心灵,催得春光灿烂;而冷漠或伤害却似六月飞雪,冰冷彻骨,让心灵变得霜寒雪冷。但愿教师能够用心去关注那些并不“可爱”的孩子们,让他们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信任与肯定。

  参考文献: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解读[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xx:304.

  [2]朱小曼.情感德育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xx:194.

  [3][4][苏]苏霍姆斯基著.杜殿坤译.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325.

  [5][苏]巴班斯基著.张定璋译.教学过程最优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xx:237.

艺术论文15

  1.小奏鸣曲在钢琴基础教学中的重要性

  1.1小奏鸣曲可以培养学生严谨的读谱习惯

  初学钢琴者应培养严格准确的读谱习惯,一些初学钢琴的人,常常粗心,不能严格准确地读谱,有这样几种表现:不严格按谱上的指法去练,谱上的指法是根据人的自然生理条件科学地制定的,能颠利地弹奏音乐乐句或长长的跑句。不按指法弹奏,会破坏音乐的完整性;不注意休止符,要知道休止符和音符同等重要,有时它能增加乐曲的张力,有时意味着暂时的沉默,有时是音响的间歇,而不是运动的中止;初学者常以为自己把音符认出来了,拍子弹对了就完成任务了。他们看不到那些连线的意义,连线告诉我们分句及气口,就象文章中有逗号和句号一样,两个音的小连线还告诉我们要把第一个音落下去第二个音带起来等等。把该连的弹成跳的,把该断开的弹成连的,把前一个句子的尾和后一个句子的头拴在一起等等;不注意曲头上乐曲速度和性质的表情术语。把快的弹成慢的,慢的弹成快的,抒情的弹成活泼的,这就全乱了套了。所以,初学钢琴者一定要养成严格准确的读谱习惯。怎么样才能培养学生严谨的读谱习惯呢?多练习小奏鸣曲。多练习小奏鸣曲,可以培养学生严谨的读谱习惯,是因为小奏鸣曲本事所具有的特点决定的。小奏鸣曲是对奏鸣曲而言,系指形式短小、内容单纯、易于演奏的奏鸣曲。小奏鸣曲一般有2~3个乐章,各乐章之间有对比的主题和对比的速度要求。特别是克列门第36之3的这个特点更是突出,初学者在弹奏小奏鸣曲的时候必须把每一个谱都记得清清楚楚才能够弹出来,一个谱记错或者记不了就会弹错。这样多弹奏就可以培养学生的严谨的读谱习惯,因此小奏鸣曲可以培养学生严谨的读谱习惯。

  2.小奏鸣曲曲式结构可以提高学生分析作品的能力

  许多钢琴学习年限不长的学生,误认为初学阶段只要将乐曲弹下来就够了,分析、研究乐谱是今后的事。这种想法是阻碍钢琴演奏进步的绊脚石。学会分析乐曲,是学会动脑练琴的一个方面,练习的专心程度与动脑分不开、养成分析研究的学风是弹好一首作品的保证。乐曲结构分析有难有易,具有初级钢琴水平的学生可以先从自己所弹乐曲中学习最基本的曲式分析。学弹克列门梯小奏鸣曲作品36之3第一乐章了解奏鸣曲式。小型或简化的.奏呜曲叫做小奏鸣曲。通常在没有学奏鸣曲之前,先学小奏鸣曲。因为小奏呜曲是奏呜曲式的简化,所以有必要先了解小奏鸣曲的奏呜曲式结构概貌。奏鸣曲式最基本的结构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呈示部,呈示部包含第一主题和第二丰题,也叫主题与副题,两个主题的性格有对比,彼此常使用不同舶调。第二部分:发展部,发展部通常用呈示部中的主题素材作为发展的材料。第三部分:再现部。常用来再现呈示部,但不是照搬早示部,常有变化。除了上述三大部分构成奏鸣曲的三段式外。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部分叫连接部,有的书中叫经过句。它担任的是连接前后两个主题的桥梁任务。由于其任务是连接,因而不能使用像主题那样突出的性格材料,其中以不太引人注目的音阶或分解和弦的音形比较多,但有时也采用主题的一部分,或移用将其变形的音形,以致有时难以辨认。所以,小奏鸣曲曲式结构可以提高学生分析作品的能力。

  3.小结

  综上所述,在高校钢琴教学中,对于初学者的教学,小奏鸣曲在钢琴基础教学中具有相当的重要性。小奏鸣曲可以培养学生严谨的读谱习惯,小奏鸣曲可以训练学生各种弹奏技能,小奏鸣曲可以培养学生的音乐表现力,小奏鸣曲曲式结构可以提高学生分析作品的能力。所以初学者要在教师的知道下多练习小奏鸣曲的弹奏,为以后的学习打好良好的基础。切忌急躁,更不能认为小奏鸣曲过于简单就忽视它的存在。

【艺术论文】相关文章:

艺术论文06-09

动画艺术论文10-08

欲望与艺术论文10-09

艺术论文提纲10-01

家具艺术论文10-08

体育艺术论文10-08

舞蹈的艺术论文10-08

音乐艺术论文10-08

教育艺术论文04-01

电影艺术论文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