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分类医学毕业论文

医学论文

时间:2024-05-17 15:44:26 医学分类医学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医学论文(合集15篇)

  在社会的各个领域,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论文了吧,论文是描述学术研究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一种工具。写起论文来就毫无头绪?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医学论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医学论文(合集15篇)

医学论文1

  一、医务人员职业道德现状

  我国医学职业道德强调奉献,弱化索取。而医务人员首先是普通人,必须在市场经济背景下生存和发展,始终以“圣人”的标准来要求和衡量,不合理也不现实[2]。市场经济的影响使部分医务人员在多元利益主体纷争、多元价值取向冲突的格局下迷失自我,产生一些模糊的认识和错误观念。个体生存的压力使得部分医务人员急功近利,把收入的高低作为自身价值实现的唯一取向,放松自己的道德修养和职业素养[3]。传统的职业道德教育内容空泛,形式单一,缺乏新意,难以引起医务人员的`共鸣。将积极心理学的理念引入到医务人员职业道德建设中,提升医务人员的职业价值感,必定对医务人员职业道德提高起到促进作用。

  二、医务人员职业道德建设新模式的构建

  2.1增进医务人员的积极体验,是医务人员职业道德建设的重要手段

  一个人思想道德的形成是道德认知、道德情操、道德行为共同协调发展的过程,其核心就是道德内化。每个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自我实现的需要,这种需要会激发人内在的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积极心理学利用这些内在的资源来帮助人最大限度地挖掘自己的潜力。积极心理学提倡用欣赏、积极、开放的心态去看待人类的潜能,从而激发他们积极的力量和品质;尊重个体并帮助个体发现自身潜力,使个体获得正向的成就体验[4]。引导医务人员在救治患者过程中体验工作的荣誉感、自豪感、使命感。这种成就感会带给他们精神满足和力量,让他们明确目标,产生动力,促使医务人员自觉修正个人行为,正确处理个人与医院、社会的关系,把患者利益、社会利益放在自身利益的前面,顾全大局,不断提高道德修养。

  2.2培养医务人员的积极品质,是医务人员职业道德建设的重要途径

  道德建设过程中宜采取激发个体需求的教育[5]。将积极心理学与医务人员的职业道德建设有机结合,努力挖掘培养每个医务人员身上积极的个人特质,激发他们积极的力量和品质,有助于医务人员树立正确的、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有助于不断提高医务人员的职业道德建设的科学性和实效性。积极心理学的应用不是一种通过简单的思想政治工作,而是通过积极的引导,通过发挥主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按照新形式对医务人员职业道德的要求塑造自己,培养积极向上的精神和品质。

  三、小结

  应用积极心理学的理念指导构建医务人员职业道德建设新模式,是一种新的尝试,也为医务人员的职业道德建设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医学论文2

  关键词:医学论文撰写

  医学论文撰写的步骤

  科学工作的最后环节就是撰写科研论文。在写作之前,应将实验数据逐项进行归纳、整理与分析,并查阅收集有关的文献,尤其是初学写作的作者,更应阅读、借鉴好的医学论文,然后开始:

  1构思构思是撰写论文的准备,也是开始。它是作者对文章整体布局、要说明的论点以及依据进行阐明、安排和设计的过程。其内容包括:文章如何开头,如何进一步引深,首尾如何相呼应,论据论证如何有效的说明主题以及各段落层次与主题之间的关系。

  2提纲在反映思考,理清思路,并形成条目后,写出提纲。提纲是论文的基本骨架,有了提纲,作者写起来就会目标明确,思路开通。提纲的内容主要是按题题目、前言(文章的宗旨目的)、实验材料与方法、讨论与结论的顺序进行。

  3写作在提纲拟定后,根据自己的思路,妥当安排内容的先后次序,然后将自己的.观点充分表达。在写作初稿时,不妨内容写的全一些,面宽一些,避免有重要内容遗漏。而且,最好能集中一段时间和精力,使文章一气呵成。

  4修改在文章的初稿完成后,应征求各方面的意见,尤其是共同的工作者与指导者。然后加以反复推敲并作细致的修改。文章全部完成后,最好放置一段时间,再行修改。"温故而知新"常可发现重要问题,因而需要多次修改。

  修改的重点是:①篇幅压缩;②结构调整:期刊论文要求结构严谨、层次清晰、衔接得当、重点突出并有逻辑性;③语言修改:应具有准确性与可读性。

  对于"国内首创"、"国内空白"应有确切的依据,并避免应用"大约"、"可能"之类的字眼,还应避免应用非专业术语;④内容修改:根据自己写作的意图或要论证的内容材料,使内容修改的更为翔实、观点明确、结构严谨、论据充足。

  医学论文的发表

  作者撰写论文的目的是能够发表。因而对投寄的期刊必须有所了解,做到"知己知彼"。医学期刊按照批准的级别可分全国性、省市性等,按照学术水平可分成高级、中级与初级,按照内容可分成综合性、专业性以及文摘性。所以在投寄前应认真阅读稿约,并分析刊出文章的水平、特点,并与自己的文章相比较,以决定是否投寄。对于有新理论、新发现、新方法、或引进国内先进技术、或有技术上有重大改进,或临床观察更为深入、标本数量更大、随访观察时间久,有重要的经验教训等,均可积极投稿。投稿应严守稿约,按照稿约的规定整理并投寄。切忌一稿多投。

  总之,科研工作、资料处理以及论文的撰写遇一项复杂的工作,需要我们不断地实践、不断地总结,以积累经验。预祝大家在今后的工作中,取得更加丰硕的成果

医学论文3

  首先要感谢浙江大学医学院及第二附属医院三年来的培养!

  特别要感谢我的导师项美香教授。本论文从选题、研究方法的确定到最终完成的所有工作都是在导师项美香教授的悉心指导下完成的。她渊博的知识、严谨的治学态度、敏锐的科学洞察力、执着努力、忘我敬业的精神品质和工作态度令我深深敬佩,对学生充满爱心的关怀让我感动,这些都将是我今后学习、科研和工作上学习的楷模,使我终身受益!在此,向导师致以深深的敬意和表达最诚挚的'谢意!

  衷心感谢浙大附属第二医院心内科的各位主任、老师在我研究生学习期间给我的关心、教导与帮助!

  在此非常感谢李彬寅、林心平、李宁、王力涵、胡科跃、吴加华、唐路平、叶龙云、张徐等同学在数据资料收集、统计分析以及论文写作过程中的帮助与指导;同时对于帮助过我的其他同学、朋友一并表示最诚挚的谢意!

  最后要感谢我的家人,感谢你们一直以来不求回报的支持,谢谢你们一直站在我的身后做我的保护伞,做我的后盾。

医学论文4

  随着临床医学的不断发展,加强了对儿童外科疾病的重视,小儿外科作为儿科医学中多学科领域内的重要组成部分,得到不断扩大和进步。成立了专门的儿童病院和综合性医院的小儿外科专业并逐渐普及,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愿意选择报考小儿外科研究生。不同于本科生的课堂基础教学,研究生教育更加注重临床实践和创新能力,如仅仅依靠课堂基础教学会造成研究生教育与临床一线工作的脱节,以及在遇到临床实际问题的盲目性。因小儿外科属于外科学和儿科学的交叉学科,和其他专业相比有着更多的自身特点。如何提高研究生临床技能及科研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拟通过对近年来我院培养小儿外科硕士、博士研究生存在的经验及问题进行总结和整理,以提高本专业研究生教学培养质量。

  1 临床方面存在的问题及相关对策

  小儿外科专业属于交叉学科,细化专业除了普外科、新生儿外科、骨科、神经外科,还有心胸外科、泌尿外科、微创外科、急症外科和整形外科等,包括先天性发育畸形、实体肿瘤、炎症和创伤四大类。①小儿外科疾病覆盖广泛,因此小儿外科研究生对各亚专业的知识均需要加强学习和掌握。不仅如此,还需掌握小儿的生长发育及各年龄阶段的特殊性等小儿内科基本知识和理论。儿童疾病的发生及发展一般表现比较复杂,因表述不清及不容易观察,需要特别注意患儿生命体征的细微变化,治疗过程中儿童的病情变化迅速,死亡率比较高,需要医生掌握很扎实的基础知识及拥有强烈的责任心和爱心。因此作为研究生的管理人员及导师,应该充分考虑到这些问题,不仅需要掌握外科的基本技能,且对各个学科系统的基本理论知识也要加强认识。在临床实习阶段,对于应届研究生,重点是打好临床基础,努力提高临床工作能力,尤其是提高临床研究生处理小儿外科重危病人能力。但对已有一定的临床工作经验或来自其他亚专业的研究生,因小儿外科专业尤其特殊性,尤其是新生儿外科,首先要规范其临床技能,并根据研究生具体情况,到综合医院的其他科室进行1~3月的轮转实习,如小儿内科、重症ICU等。逐渐建立起小儿外科整体的知识结构,为成为一名合格的小儿外科医师奠定基础。

  临床科研能力的提高是小儿外科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组成之一,也是培养研究生探索、发现、研究、提高的重要途径之一。严谨和客观是科研工作的基本要求,小儿外科领域和其他专业相比科研基础薄弱,起步晚、发展快,人员配置不合理,对科研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在做临床型小儿外科课题过程中,因缺乏有效监控,从提出科学假设、实验环节设计、实验步骤以及实验结果的统计学分析的各个环节,导师均应要求研究生严谨对待。对于每次实验结果,要求学生及时小结,并和导师或管理人员讨论,研究原因和下一步计划。及时整理、分析、统计数据。研究生撰写论文时,写作要规范和严谨,保证文章质量。 2 小儿外科研究生教学问题及策略

  (1)因小儿外科在综合医院是属于小科室,规培或轮转的研究生对小儿外科的认识较浅。各方面对小儿外科临床教学构成的困难和挑战,我们认为积极面对目前,不能消极等待国家医疗改革的实施对医患关系、医疗环境的.改善。小儿外科导师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需要根据培养方案和研究生的个体情况不同,制订研究生个人培养计划。指导和部署研究生的医学基础课程、选修课及毕业学位论文的撰写,定期进行实验进度大讨论和检查监督工作,逐渐将小儿外科研究生的科研思路引导至国内或国际领先或接近领先水平。作为本专业的初级管理梯队和带教指导教师,也应该改变思维、做好本职工作,从实际出发,努力培养出掌握医学基础知识、具有一定科研能力及临床基本技能的合格小儿外科专业毕业生。

  (2)导师水平直接影响着小儿外科研究生的科研能力、临床技能及培养质量,因此加强本专业的的人才梯队建设尤为重要。提高对硕士生、博士生导师资格认证难度,建立恰当、合理的研究生导师筛选和考核流程; 对研究生导师实行定期的考核制度,从科研、临床、教学等方面进行考核评分,取消导师终生制,不合格的建议取消导师资格;其次,建议引入竞争机制,对有出国留学经历、科研创新思维突出、小儿外科教学能力高、临床手术技能强的优秀中青年教师进行选拔至研究生导师队伍,从优化导师年龄层次、学术思维、创新能力等角度,打破传统观念,对于小儿外科研究生教育有明显帮助。

  (3)优化教学课程安排 改变目前传统教育的单一模式,提高研究生学习的主动性,鼓励小儿外科研究生利用网络、移动终端等多种方式获取本专业最新进展,增强研究生对本专业的兴趣,利用邀请国内外知名学者专家进行本专业研究学术报告、临床疑难病例诊治、临床高水平手术演示等多种方式,使小儿外科研究生提高对本专业或某一研究方向的前沿和相关的交叉学科知识;在选修课程安排方面,增加一些对基础科研如:解剖、分子生物学或前沿科学:糖生物学、表观遗传学等学科的安排,为研究生教育后期实验或临床科研来拓展小儿外科研究生的视野,提高其医学知识基本能力;另外在培养过程中,考核内容及方法需要多样化,从科研思维能力或临床技能提高的要求上,定期组织科研相关领域或科室其他指导老师进行适当的评议和总结,对教学内容、方式、研究成果及问题,适时总结并建立培养质量评估及反馈系统,均有助于研究生教育培养。

  任何科研项目均由不同专业或不同领域的人员组成研究团队共同实施。通过参与多中心或多领域合作,能够加强研究生的沟通能力和研究团队的协作意识。②临床型研究生需要导师在给研究生设定课题的时候,充分考虑目前条件尤其是本专业和科室临床优势,甚至可联合兄弟单位以及基础研究实验室了联合收集临床标本及基础研究工作,提高科研效率。因此,对于临床型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应以导师为中心,包含有分子生物学、统计学、数学、计算机学等多学科协作的指导小组。在指导团队内分工合作,努力提高科研水平。③

  研究生的期中或中期考核内容可以从基础医学理论、小儿外科科研思想、临床基础技能、思想品德和研究成果等5个方面实施,因为报考小儿外科的研究生较少,小儿外科研究生的科研压力不大,就业难度低。因此通过研究生教育过程中的中期考核,对科研能力强,试验进度快,发表文章的数量及质量较高的研究生,实行适当的奖励,充分调动研究生的积极性和他们之间的竞争意识,通过这些有利措施,激发研究生内在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培养优秀的科研或临床能力强的小儿外科研究生。④对于考核结果排名较后或完成较差的研究生进行提醒或适当采取的惩罚措施。

  小儿外科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目标是培养出具有一定的科研能力和临床基本技能的专业人才。在培养的第一阶段就应要有计划、有目的。根据研究生培养大纲,针对个体制定不同的培养计划,并定期考核和督促实验进展和落实情况,避免培养时间的浪费,减少对研究生提出不符合实际情况的要求。在基础课程学习及临床或科研时间的分配上,应各占一半左右时间,但不能完全分开,小儿外科临床实习或实验应该和基础学习互相照应,对基础知识学习以及临床应用均有很大帮助。目前,我国小儿外科研究生教育仍存在许多问题及矛盾,只有在不断的实践教育过程中发现问题、总结教训,就一定能够探索出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研究生培养的道路,努力提高研究生的科研、临床中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小儿外科重新焕发活力。

  3 就业及思想方面的问题及对策

  小儿外科专业研究生就业,较成人外科或小儿内科来说相对困难,很多三级甲等医院没有小儿外科,只能选择综合医院中的小儿外科或儿童医院的外科就业,很多小儿外科研究生尤其是博士研究生毕业期望的收入和现实和成人科室相比有较大差距,且生活压力逐渐增大,个人情感容易波动。加之社会对小儿外科专业的认识不足,期望和遇到的现实问题之间的矛盾导致较多的小儿外科研究生产生负面思想。⑤作为研究生导师或初级管理人员要和研究生之间加强沟通教育以及心理疏导,让小儿外科的研究生能够顺利毕业及找到理想工作。

  通过深入交流,让小儿外科研究生充分了解科研能力及临床手术能力等技能的重要作用,希望激发其能动性,培养研究生的实验、手术、交流、语言等多方面爱好,可以多举办一些团队活动如:旅游等,增加研究生们的团队意识和协作能力; 在目前的医患关系较为紧张的环境下,培养研究生的交流沟通能力尤为重要,这些能力的锻炼能够提供更多的条件,为使小儿外科研究生在新的就业岗位上焕发活力,成为学科带头人奠定基础。

  总之,随着小儿外科的不断发展,小儿外科专业的研究生仍然面临很多问题。需要导师及研究生管理人员充分了解及调整教育策略转变思想,对于提高小儿外科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培育出更多优秀的小儿外科医师具有重要的意义。

  注释

  ① 施诚仁.小儿外科若干问题的进展[J].临床小儿外科,20xx.1(15):37-39.

  ② 刘晓黎,王晓玉,王远,等.提高临床医学研究生临床研究能力的途径[J].教学研究,20xx.10(17):154-156.

医学论文5

  第一:思想性。医学论文是专业性、探索性很强的文章,它的基本任务是探索未知,具体讲就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解决前人没有解决的问题。然而,医学论文同样要体现党和国家有关卫生工作的方针、政策,贯彻理论与实践、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方针,反映我国医学科学工作的重大进展,促进国内、外医学界的学术交流。

  同时,在医学科学研究工作中,必须理论联系实际,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L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问题。要遵守国家法令,执行著作权法、保密和技术专利等有关规定。做到尊重科学,讲究道德,反对作假,反对剽窃。

  第二:创新性。科学贵在创新,只有不断创新,人类社会才会进步,医学科学也不例外。 所谓“创”,是指医学论文所报道的'主要科研成果是前人没有做过或没有发表的“发明”、“创造”,而不是重复别人的工作。 所谓“新”,是指医学论文所提供的信息是鲜为人知的,非公知公用,非模仿抄袭的,即指医学的研究性课题,包括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和医学边缘学科等三个领域。

  此外,即所谓推广性课题研究:在此类研究当中,如果是模仿和重复他人课题或研究,应仿中有“创”、推陈出“新”。作者应在别人研究的基础上有自己的新见解,产生出一种新的理论或技术,只有在一定程度上创新,才会从新的角度反映出新的成就。。

  第三:科学性。衡量医学论文水平的首要条件是论文的科学性。在评价医学论文时,主要看科研设计是否严密合理,方法是否正确,资料是否完整可靠,依据是否准确并符合统计学要求,结果是否科学严谨,结论是否妥当并有充分依据等等。

  医学论文写作的科学性分类:

  (1)、分为原著和编著两类;

  (2)、按论文写作目的分类:学术论文和学位论文两类;

  (3)、按医学学科及课题性质分为: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康复医学等四类;

  (4)、按论文的研究内容分:实验研究论文、调查研究论文、实验研究论文、资料分析论文、经验体会论文五类;

  (5)、按论文的论述体裁分为:论著、文献、综述、述评、讲座、技术与方法、个案报告和医学科普论文等。

  所以,作者必须根据自己研究工作和研究资料的内容,选择相应体裁的论文表达形式。

  1、坚持严肃的态度:有一种观点认为“态度决定一切”。医学工作者只有思想端正,对待科学严肃认真,不夸大其词,不掺杂水份,才可能写出高质量的论文。

  2、坚持严谨的学风:如果没有严谨的学风,心浮气躁,沉入不到你所从事的研究当中去。

  3、坚持严密的方法:每一项实验或者临床观察,均应有严密的计划和步骤。在应用严密的操作和相关的程序当中,更不允许随意更改自己的科研设计和论证。

  由此,一篇好的医学论文诞生,既要有好的选题,好的设计,又要有具体的实施和认真的总结,我们必须把握好每一个环节,做到“严肃、严谨、严密”。

医学论文6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xx年1月~20xx年6月在我院收治的68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患者入选标准: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其年龄在37~80岁的,符合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功能分级制定的II、III级标准;病史至少3个月以上,病情稳定,病因主要为高血压心脏病、扩张型心肌病、冠心病;超声心动图证实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d)>55mm(女)或>55mm(男),左室射血分数(LVEF)≤0.40。68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其中男38例,女30例,年龄最小37岁,最大80岁,平均年龄62.4岁;其中高血压心脏病16例,扩张型心肌病18例,冠心病34例。68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36例和阿托伐他丁组32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史、心功能分级和疾病构成比上以及服用降脂药物剂量进行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正常对照组30例,其中男22例,女18例,年龄最小39岁,最大78岁,平均年龄61.5岁,均经超声心动图和冠状动脉造影证实无器质性心脏病。

  1.2方法

  1.2.1用药方法

  常规治疗组给予地高辛,每日0.25mg;血管转化酶抑制剂(个体目标耐受量);利尿剂(视液体储留情况调整)等。阿托伐他丁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服阿托伐他丁每次20mg,每天一次。治疗观察均为24周。

  1.2.2心脏结构和功能的测定

  进行心脏结构和功能测定时采用美国惠普SONOS5500彩色多普勒二维超声显像仪,设定其探头频率为2.0~2.5MHz。所有入选患者心脏指标于治疗前、治疗后4周、24周时进行测定。

  1.2.3标本采集与检测

  于治疗前、治疗后4周、24周时所有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分别取其外周静脉血,对脑钠肽(BNP)水平进行测定。

  1.3统计学方法

  数据应用SPSS11.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以(x±s)对计量资料进行表示,计量资料同一组内不同时间点比较采用方差分析及q检验,两组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2检验。P<0.05为差异有显著意义。

  2结果

  2.1两治疗组左室短轴缩短率(LVFS)、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d)的变化

  心衰两治疗组患者在治疗4周左室短轴缩短率(LVFS)、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d)与治疗前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24周时上述指标与治疗前比较统计学差异显著(P<0.01),阿托伐他丁组左室射血分数(LVEF)较常规治疗组上升更明显(P<0.05)。

  2.2脑钠肽(BNP)水平的.变化

  与治疗前比较,P<0.01;**与治疗前比较,P<0.05

  慢性心力衰竭两治疗组患者治疗前脑钠肽(BNP)水平分别是常规治疗组288±67.5pg/mL,阿托伐他丁治疗组285±65.5pg/mL,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38±9.9pg/mL;两组治疗4周后脑钠肽(BNP)水平分别为常规治疗组265±36.9pg/mL,阿托伐他丁治疗组238±25.5pg/mL,与治疗前比较统计学差异有显著性(P<0.01);两组治疗24周后脑钠肽(BNP)水平分别为常规治疗组165±26.3pg/mL,阿托伐他丁治疗组93.5±15.5pg/mL与治疗前比较统计学差异有显著性(P<0.01);阿托伐他丁组治疗后4周、24周与常规治疗组同期比较脑钠肽(BNP)水平下降更明显(P<0.05)。

  2.3脑钠肽(BNP)水平与左室收缩功能指标(LVEF)的关系

  两治疗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脑钠肽(BNP)水平与治疗24周后测定的左室射血分数(LVEF)呈负相关。

  3讨论

  BNP是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的天然拮抗剂,参与血压、血容量以及水盐平衡的调节,提高肾小球滤过率,利钠利尿,扩张血管,降低体循环血管阻力及血浆容量,这些均起到维护心功能作用。BNP主要在心室合成,在心室负荷过重或扩张时增加,因此反映心室功能改变更敏感、更具特异性。

  上世纪世纪90年代以后,人们对在慢性心力衰竭的心室重塑中神经激素—细胞因子系统的激活作用有了逐渐的认识,同时也逐渐认识到神经激素细胞因子由于慢性心力衰竭的加重又被进一步激活,由此也使心力衰竭进一步加重,这样使恶性循环形成。故拮抗神经内分泌的过度激活随着心衰发病机制和治疗理念的更新已成为治疗心力衰竭的关键。

  他汀类降血脂药物不仅仅能够降脂还能够抗氧化、抗炎、改善内皮功能,提示对心力衰竭的治疗可能有益。国外学者报道阿托伐他汀在对非缺血性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浆IL-6等炎症因子降低的同时,还可对其左室收缩功能进行改善及重塑心室。

  本研究提示:脑钠肽(BNP)水平不仅有助于及时反映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心功能,而且也可以作为药物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一个可靠观察指标,帮助了解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治疗疗效和预后。

医学论文7

  心内科疾病在老年人群体比较常见,它的病症特点较为复杂,就目前的医学水平而言,也是极为难治的病症。心内科疾病的发病群体主要是老年人,而老年人对疾病的认识较少,体质相对而言比较弱,所以,在治疗的过程中,护理方面也是十分重要的。作为心内科的护理人员要积极改进护理工作和工作态度,避免不必要的失误,实现为患者服务的宗旨。

  1 心内科护理普遍存在的问题

  1.1 专业技能不足

  一方面,很多的医院实行护士聘任制度,所以,这种情况下,护理人员缺乏经验,在护理过程中缺少专业知识和人文关怀,不能对患者进行全方位的护理。再者,新护理的技术和设备等的应用对护理工作的要求更高。若护理人员不能与时俱进学习专业知识,提升自己护理水平,则容易造成护理人员专业技能落后,这样也无益于护理工作。

  1.2 护士与患者的沟通不足

  大多数的心内科疾病患者对于病症的了解并不全面,对疾病的治疗既有疑虑也有恐惧。而护理人员总把自己的注意力放在基础的护理上,没能够与病人或者是病人的家属有所沟通,消除他们的疑虑和恐惧心理,这样会使得患者不能放松地接受治疗或者是护理。

  1.3 用药不规范

  护理人员面对众多的心内科药物肯定是眼花缭乱,很多类别的药物存在药名相类似的情况,但是,用法及用量却千差万别,稍有不小心就会配错药。而且,现在新的药物不断被研发出来,护理人员若不熟悉药物的应用,就存在忽略药物禁忌配对的.可能性。此外,还有静点的液体使用量、用法要遵守规定,否则极容易造成病人心血管的各种问题。

  1.4 不规范的记录

  护理人员在实行护理的过程中对工作的记录不够重视,没有认识到护理工作记录的重要性,对患者的病情变化记录不完全,对用药前后的反应没有详细的记录。护理工作的记录是发生医疗纠纷时的重要依据,也是医师治疗疾病的参考。护理的效果和病人的情绪通常被简化或者是省略,记录内容不分主次、繁杂无序,导致护理记录的参考价值微乎其微。

  1.5护理人员配置问题

  护理工作是非常辛苦的一些工作,所以很多的护理人员忍受不了整日在病房的辛苦工作,极力想转到相近的部门,所以出现经验丰富、专业水平高的护理人员占总的护理人员比例较小的现象。心内科对护理人员的专业素养要求较高,而经验不足的护士在工作时极易出现差错,这样不仅会引起病人的不满情绪,还会对病症的治疗效果产生负面影响。

  2 心内科护理工作的改进方法

  2.1 提高心内科护理人员的护理水平

  合格的心内科的护理人员要有完备的专业知识和能力,而且要保证能在各种情况下有条不紊地把这些知识和能力应用到实际的护理工作中。为了有效地提升护理人员的专业水平,心内科护理人员要适时开展工作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及时发现护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寻求解决的办法,还可以共享护理知识或由资历较高的护理人员对护理疑难点进行讲解。讨论交流只是一个方面,在交流后要针对提出的心内科护理各个知识面进行实训,确保护理人员对知识的掌握和应用。与此同时,还要加强心内科护理方面的制度建设,建立护理人员的考核机制,制度是保障,对护理人员的监督以及考核,确实能对改进心内科的护理起到积极的作用。

  2.2 融入人性化的理念

  心内科的护理不是单纯的、机械的专业工作,还要融入人性化的元素。人性化的因素融入护理工作对心内科疾病的治疗有着很好的辅助作用,因此,实际的护理要注意这个方面护理人员素质的培养。在心内科护理过程中,要注意患者心理的变化,每个患者心理的状态并不相同,对患者进行心理的护理要有针对性,消除患者内心的负面的、消极的想法对病症的治疗也有积极的影响。人文的关怀要始终贯穿在心内科的护理中,要适时与病人交谈,了解他们心中存在的焦虑和不安,培养他们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使患者配合治疗、积极接受治疗。

  2.3 加强用药规范

  用药是心血管疾病治疗的一项重要环节,护理人员必须严格遵守用药规范。心内科护理管理部门要对医护人员的用药行为进行规范,保证病人的安全用药。在对病人进行护理时要按时将药给病人送服。对于一些已经出院的病人,要跟病人家属进行交流,告知其用药的注意事项,让家属明白吃药的时间和用量。对于一些需要进行输液的病人,要告知输液的速度规范,以防患者不明白用药规范,私自对输液速度进行调节,加重心血管的负担,造成严重的后果。此外,病房的日常巡查也能有利于及时发现和纠正用药不规范的问题。

  2.4 护理记录规范

  护理人员的记录是重要的医学依据,在进行护理记录时要遵循规范,记录的内容要真实和有时效,不要有过多的遗漏。这样合格的记录应该建立在对患者病情的专业、客观观察的基础上,不要随意损坏及涂改。护理人员要用这个医学依据捍卫患者的生命安全,同时,护理人员的记录也能有利于降低医疗纠纷发生频率。

  2.5合理配置护理人员

  对护理人员的合理配置能体现一个护理管理者的专业程度,合理的配置能减少护理人员的压力,同时能实现护理效果的最大化。对护理人员的动态安排是非常有必要的,夜间增加人员配置减少意外的发生;监护病房确保时刻有人监管,能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切实维护病患的生命安全;在病患的人数较多时,要变通排班的方式。总之,一成不变的配置肯定存在问题,要根据实际的情况做出合理的配置,才能有效利用护理资源.

  3 结语

  护理人员的专业知识水准和工作的态度决定了做这项工作的质量,所以要想切实推进护理工作的建设就要不断提升护理人员的专业素养,培养其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虽然,现在存在很多不尽人意的地方,但是,只要通过心内科护理人员的共同努力,护理工作将会更加出色,从而帮助患者早日挣脱病症的束缚。

医学论文8

  摘要:本论文简要介绍几部藏族医学典籍,此后作者就《四部医典》这部医学文献作了重点的论述。文中以《四部医典》为例来论述藏族独特的医学理论和诊断方法。藏族独特的医学文化成就是中华民族医学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关键词:藏医学 古籍 《四部医典》

  1、藏医学缘起

  藏医藏药已有1600多年的悠久历史,是祖国医学宝库中的一颗明珠。藏族先民就认识到某些动、植物和矿物有解除人体病痛的作用,在藏族群众中很早就流传“有毒就有药”的说法。藏医学在雪域高原的特殊地理环境下孕育、发展和完善。据《玉妥·云登贡布传》记载,西藏最早流行的一种医学叫“本医”。当时藏族医学还没有系统的理论,主要靠放血疗法、涂摩疗法、酥油止血等比较原始的治疗方法。

  藏医学文献异常丰富。藏族学者根据藏文献的内容,创立了“十明学”,其中“医方明”是“大五明”之一。医方明(“禁咒闲邪,药石针灸”)即医药学,论述所治疾病、能治药物、医治的手段、施治医生的科学。【1】藏族医学形成于吐蕃时期,先为零星,后集大成。下面先介绍藏族几部医学文献。

  2、藏族医学古籍举要

  纵观藏医药发展历史,藏医药学著作有两百余部藏族医学文献,藏医药学古籍异常丰富,下面选代表性医学古籍文献作简要的介绍。

  2、1《门杰钳莫》古籍介绍。

  《门杰钳莫》(又称《医法大论》)。根据《吐蕃王臣记》等史籍的记载,松赞干布641年迎娶文成公主进藏时,带去了大批书籍,其中就有“医方百种,诊断法五种,医疗器械六种,医学论著四种”。 文成公主入藏带去的医书,其中就包括中医大典《医法大论》。七世纪中,由马哈德瓦、达马郭嘎等译成藏文,书名为《门杰钳莫》。此书中系统介绍了中医的人体生理、病理、诊断、治疗,中医的阴阳五行,营卫气血,五脏六腑等学说。《医法大论》对藏医药有较大的影响,可惜原书已失传。

  2、2《无畏之武器》古籍介绍。

  唐朝著名中医韩文海参与编译过医学著作《无畏的武器》这部书。韩文海是为赞普松赞干布治病而来的汉地著名中医。韩文海到吐蕃后,即把具有中医特点的《大小汉医医疗术》翻译成藏文《甲解妥普切琼》。他与印度医生巴拉达扎、波斯医生加林诺共同编成一部综合性医书《无畏的武器》(藏语名《敏吉拜林卡》)。该书共七章,吸收了中医、印度医学和波斯医学的内容,是古代各民族医学经验之集成,该书吸收中医学的内容最多。松赞干布曾明令吐蕃所有医生传习,该书流传甚广。可惜的是:《无畏的武器》与《医学大全》一样均失传。

  2、3《月王药诊》古籍介绍

  《月王药诊》又译为《医药月帝》,是目前所能见到的最早的藏医学经典著作。8世纪,赤德祖赞与唐王朝联姻,金城公主人藏时又带去各种医学典籍。汉族医僧摩诃衍和藏族大译师毗卢札那在综合这些医学著作译稿的基础上,编译成一部综合性医书——《月王药诊》。该书在吸收了国外和汉族等国家和地区的医学精华基础上,并结合藏地医疗实践而编撰的一部医学著作。

  《月王药诊》是现存最早的一部藏医学著作。书中记载的藏药780种,包括植物药440种,动物药260种,矿物药80余种。而到《四部医典》问世之时,其中所载的药物已达到1000种以上。6~9世纪中叶是藏医药学史上的关键时期,虽然此时的著作大都是藏医学与医药学的合著,但为后来的藏药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

  该书论述脉诊时,将脉象分为寒、热性两种。书中有五脏脉象及通过脉象来识别人体疾病等内容。总的看来,《月王药诊》以汉文医学著作为蓝本,有译有编,这充分反映了藏医和中医、印度医学的历史渊源。

  2、4《蓝琉璃》古籍介绍

  《蓝琉璃》由第司·桑吉嘉措于1689年编撰完成,系《四部医典》全部章节的注释著作。该书对《四部医典》作了1200多条详细的注释,这是对17世纪以前藏族传统医学实践经验和医学理论的整理和总结。历代藏族医学工作者均把《四部医典》奉为藏医学的必修教科书,而把《蓝琉璃》奉为最“标准”的注释本,将其比作与宝石琉璃无二的珍宝。因此,有人认为,“如果说《四部医典》是一把金锁的话,那么《蓝琉璃》就堪称为打开这把金锁的金钥匙【3】。

  2、5《兰塔布》古籍介绍

  《兰塔布》又名《门阿兰塔布》,该书是由第司·桑吉嘉措于1691年撰写的'。《兰塔布》是一部具有巨大影响的临床学专著,它是《四部医典》之后又一部伟大著作。该书是针对《四部医典·秘诀医典》进行注释补充的医学著作,全书共133章。该书以进一步充实丰富了“粘”疫症的理论。全书以病因、三邪症(隆、赤巴、培根)、热症、“粘”疫等为主要内容,并就在藏族地区常见病的诊断和治疗等方面做了详细论述。

  18世纪中叶,《兰塔布》及其注释著作《金钥匙》与《四部医典》一起被译成蒙古文,深受广大蒙医药工作者的欢迎,并成为医家进行临床实践的理论指导。

  2、6《晶珠本草》古籍介绍

  该书又名《药物学广论》或《无垢晶串》,它是由著名藏医学家帝玛·丹增彭措所著。该书对历代藏医药书籍中的记载作了考证,约于1732年成书,1740年木刻版印刷本而留传后世。

  《晶珠本草》分上、下两部。上部为歌诀之部,以偈颂体写成,对每种药的功效进行了分类概括论述;下部为解释之部,以叙述文写成,分别对每种药物的来源、生境、性味、功效加以叙述。书中上部13章为总论,下部13章是分论。书中记载的药物有2294种,它是藏医典籍中收载药物数量最多的一部著作。

  《晶珠本草》可贵之处不仅是对以往医书中记载的药物全部收录,而且还纠正了历代本草中记载的谬误。该书对药物的分类方法是比较科学的,至今在植物分类学、动物学、天然药物学的分类方法上仍有其重要的参考价值。《晶珠本草》是一本可以和《本草纲目》相媲美的藏药学经典著作,是藏族医药史上影响最大的药物学专著。

  2、7敦煌藏医文献介绍

  藏族的医学文献散落在民间的已难明下落,值得庆幸的是在敦煌藏文文献中有大量发现,显得十分珍贵。

  2、7、1《P·T·1057号文献——藏医医方杂集》。

  该卷共208行,文字有藏文厘定前的一些特点。内容包括36个医方,分别医治流血不止等药方。其中有些医方与中医相似,有些纯系土方,有些则为汉地闻所未闻,甚是奇特。文献开头“抄自医术文库之遍验医方”可视为文献原名。

  2、7、2《P·T·127号文献——藏医灸方残卷》。

  该卷有184行,文字有厘定前的一些特点。所录内容,灸治范围甚广,对人体上下内外一百多种疾病(包括内脏、五官、生殖器官、血液、皮肤、牙齿、毛发等疾病)的具体症状、灸疗穴位、操作方法以及灸愈所需的次数,均作了具体说明,具有很强的操作性。

  3、《四部医典》及藏族医学理论

  3、1《四部医典》介绍

  《四部医典》(藏名《华丹据悉》),该书是藏医学中最重要的一部经典著作,是由著名藏医学家宇妥·元丹贡布用藏文著成。

  《四部医典》几乎囊括了藏医学体系与理论实践的全部内容,它吸收了《医学大全》、《无畏的武器》和《月王药诊》等藏医著作的精华,并总结了藏医药的临床经验。因此,《四部医典》堪称为藏医学“百科全书”式的知识总汇。宇妥·元丹贡布也被藏族人民尊称为“医圣”和“药王”。

  3、2《四部医典》基本内容

  《四部医典》全书由四部分组成,共156章。全书正文基本上是用九字一句的藏文写成的韵体文。该书内容十分广泛,归纳起来主要有五个方面内容:一是基础理论;二是生理和解剖;三是疾病的诊断方法;四是治疗疾病的原则和方法;五是药学的基础理论和用药原则。《四部医典》奠定了藏族医学的理论基础,后代的藏族医学家对该书曾做过很多注释本。这部权威性医学著作代表了当时吐蕃医学的最高水平,至今仍然是藏医学工作者必读的经典医著。

  3、3藏医学基础理论与诊断法

  藏医学具有独特的医学理论体系。它不但有系统的理论,而且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藏医学是我国少数民族医学中最为完整的医疗体系之一。藏医学认为隆、赤巴、培根这三种因素(即三因)是构成人体的物质,同时又是人体生命活动不能缺少的能量和基础。在正常情况下,三者之间是平衡和协调,这种状况下人是健康的。如果三者中的某一种或几种由于某些原因出现了偏盛或偏衰的情况,原来的平衡和协调状态遭到破坏,这时身体就处于病理状态。要想恢复健康,就必须设法纠正偏盛或偏衰的状态,重新恢复三者原来的协调。

  隆、赤巴、培根三者有着各自的特性和功能,相互依存,彼此制约。“龙”的功能是主呼吸、肢体的活动、血液循环,五官的感觉、大小便的排泻、帮助分解食物并输送饮食精华。如果隆的平衡失调,就会产生各种疾病。“赤巴”(胆)的功能是产生热能,维持体温、增强胃等功能。 赤巴失调就会产生症状为身热、皮肤、呕吐下泻、腹部胀满等的各种疾病。“培根”可以调节消化及水份代谢,影响人的体重和性情。如果培根失调,则可引起脾、胃等消化系统疾病和体液失调等各种疾病。 藏医学认为人体有七种物质,即乳糜、血、肉、脂、骨、髓和精,它们均可在赤巴产生的热能作用下,变成“精华”,精华散布全身,使人发育、成长、保持健康。而人体三种排泄物(粪便、尿和汗),可以通过它们将体内的废物排出体外。

  人在正常情况下,三大因素支配着七大物质基础及三种排泄物的正常运行。由于内外因素的变化,使三大因素失去平衡,将导致疾病的发生。

  此外,在诊断学方面,藏医除了采用汉民族地区的望、闻、问、切等诊断法外,藏医学还有可堪称一绝的尿诊诊断法,如辨别尿的颜色、泡沫等来诊断辨病。

  总之,藏族医学具有悠久的历史,它是我国少数民族传统医学的重要代表。这些珍贵的医学古籍中包含着比较完善的医学理论体系,这是难能可贵的。因此,我们要保存和利用好这些医学古籍,为人类的健康事业作出积极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朱崇先主编,中国少数民族古典文献学,民族出版社,20xx

  [2]甄艳、蔡景峰,藏医药概论,西藏研究,20xx

  [3]奇玲、罗达尚,中国少数民族传统医学大系,内蒙古科学技术出版,20xx

医学论文9

  1、创新护理理念

  理念创新是老干部护理工作的需要,同时也是提高护理质量必须要遵循的原则。在日常工作中老干部常见的疾病主要是高血压、糖尿病、颈椎病、老年痴呆等,日常的治疗主要是以口服药为主。创新护理理念就是在具体的工作中不能仅限于疾病的诊断、治疗和健康教育,同时还应关注老干部的心理需求和情感需求。

  2、以“整体疗养”护理法,优化护理质量

  “整体疗养”是为适应老年疗养护理发展,以“疗养员为中心”的办院宗旨的确立而提出的新型疗养护理观念,强调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整体疗养”方案的制定与实施,遵循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观念,不是局部治疗,而是从保健、预防、康复、健康教育等方面整体实施全方位的疗养护理,提高疗养效果。

  2.1对疗养员进行保健和老年健康知识教育

  由于“整体疗养”的核心是以“疗养员为中心”,因此,疗养院应经常性地对疗养员开展保健知识和老年健康知识的教育讲座,以丰富、活泼的形势进行讲解,指导和协助疗养员纠正不良嗜好,提高其坚持正确护理措施的自觉性。

  2.2综合应用疗养因子

  疗养因子指在特定休养环境中用于增强体质、预防恢复的保健手段,包括自然、人工、社会心理三类疗养因子。老年人由于体质较弱,在对其疗养护理中,三类疗养因子应配合得当,多种疗养因子交替应用或连续应用等方法,相互协同,以达到提高疗养效果的目的。

  2.3运用“同事支持系统”建立情感关注,提高护理质量

  “同事支持系统”是指相同压力源和健康问题的人群,建立的一种提供情感关注、工具支持和信息提供的社会网络[2]。依据“整体疗养”“以人为本”的`疗养理念,在疗养院的护理中应积极营造同事支持的氛围,例如在学习中由一人授课大家听课的模式改为共同参与模式,锻炼疗养员的反应和综合分析能力,同时疗养院应倾注对疗养员的关爱,微笑多点,赞扬多点,使疗养员感觉到被支持,从而提高其护理的积极性,达到优化护理质量的目的。

  3、实施“零缺陷”护理,提高老年人护理效果

  “零缺陷”护理又称无缺点护理,即“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就是事先采取错误防治管理体系,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实现护理零投诉的目标,“零缺陷”护理模式的应用可以有效避免对老年人的护理服务过程中的一些“没想到”和“想不到”的意外发生。要达到零缺陷护理,应根据老年的身心实际情况,掌握正确的心理、饮食、运动等疗法展开疗养护理。

  3.1运用“自然疗养因子”配合心理治疗

  老干部大多年龄较大、患病较多,且离退休后的生活环境落差较大,心理上易多疑、焦虑和情绪不安,情绪不安,因此,心理护理显得尤为重要。在护理中,传统的心理疗养进行硬性心理干预,其效果不是很理想,应根据其特殊性,运用“自然疗养因子”配合心理治疗,即采用温泉、景观、日光浴等自然疗法进行综合性心理治疗,帮助老干部自然树立健康的心态。

  3.2以营养学为基础,采取针对性的饮食疗养

  饮食疗法是疗养的基础措施,对老干部的饮食疗养应做到营养丰富、合理搭配,通过健康科学的饮食,达到好的疗养效果。首先,在饮食的搭配上,由于老干部年龄大、活动量小,其每日摄取的热量约1800~1900kcal[3],因此应以素食为主,选择易消化的食材,注意荤素搭配、粗细粮搭配,以“早上吃好、中午吃饱、晚上吃少”为原则,主张饮食有节、定时定量。其次,在饮食禁忌上,老年人最常见的疾病:高血压、糖尿病、颈椎病、老年痴呆等,因而,饮食上提高多食蔬果、鱼类、豆制品,选择芹菜、菠菜、土豆等降血压的食材和木耳、洋葱等改善动脉硬化的食料,对于糖尿病患者提倡高纤维食物,主食量严格控制在每日250~300g,避免脂肪餐。

  3.3运用“水浴体疗操运动”进行运动康复疗养

  运动可以增加肌肉和脂肪对葡萄糖的利用,降低血糖。传统的运动疗法没有新意,久而久之容易使老干部失去运动兴趣。因此,可运用“水浴体疗操运动”进行运动康复疗养,即由疗养员带领入选者到浴场制定区域,在体疗医生的指导下完成我院设计的水浴体疗操,全套8节,分别是:浅水站立热身操、浅水坐浴操、摆臂泼水操等。每周5次为一疗程,每次运动40-60min。此法可以有效改善病情,提高老干部的生活质量。

  4、运用“目标设置论”,把需要转变为动机,实现优质护理的目标

  “目标设置论”源于美国管理学兼心理学教授洛克提出的理论,它的概念是:目标的设置把人的需要转变为动机,并将自己的行为结果与既定目标对照,及时修正,达到目标,设置了目标的人比没设置目标的人工作更出色,业绩更突出。此理论广泛应用于管理和工作绩效领域,但在对老干部的护理工作中同样适用。在护理中,通过设置操作目标,强调目标的明确度和难度,规范护理方法和内容,同时疗养院应提供必要的保证措施,包括相信疗养员、获取信息并及时作出反馈,通过设置目标、执行计划、评价等,使各环节质量得到有效控制,减少了护理过程中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因此可提高疗养员的主动性,收到良好的护理效果。

医学论文10

  摘要:在培养医学研究生成为具有高尚的科学精神、恢弘的人文修养、创新的思维素质和辩证的思维能力的社会骨干人才。在教学中存在教材内容抽象、脱离医学实际,考核方式缺乏创新机制,学生缺乏自主学习的兴趣等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从整合教学内容,优化教学设计,融入人文教育等途径对这门课程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自然辩证法;医学研究生;创新途径

  《自然辩证法》课程是面向理、工、农、林、医专业研究生开设的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从学科性质看,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分支,以人与自然的关系为中心线索,研究自然界的辩证本性、认识和变革自然的辩证过程及科技与社会的关系。以创新精神为核心的素质教育功能和以创新机理为核心的方法论教育是自然辩证法的基本功能。[1]这门课程不仅有利于医学研究生树立科学的自然观和科技观,而且在形成良好的医学人文素质、培养科研思维能力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积极作用。

  1 医学院校《自然辩证法》课程存在的问题

  1.1教材问题。目前国内各高校硕士研究生的本门课程统一使用郭贵春教授主持编写的教育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自然辩证法概论》(20xx年版)。包含绪论和五个章节,分别为马克思主义自然观、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和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与创新型国家。这本新教材与以往使用过的教材最大的不同在于它结合时代发展的实际,贴近理科专业实际,侧重文理知识的交叉与融合,蕴含了党十八大集体智慧的凝结精神。

  在20xx年以前,各个高校的《自然辨证法》课程自主选择、使用教材,可供选择的版本丰富多样,大部分教材在自然观、科学技术观、科学技术方法论及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四层内容体系上编写得比较完善,便于教师从整体上把握本课程的核心主线和内在逻辑结构。但是,有的教材在编写时内容不够深入浅出,理论性太强,案例资源缺乏针对性和前沿性,无法适应学生的不同专业需求。以这样的教材为模本而展开的教学活动是典型的填鸭式教学,教师把学生的头脑看作是容器,拼命往里填充既定的知识,把科学教育扭曲成一种高度浓缩的科学知识教育,其直接后果是科技人物、科技事件、科学精神几乎成为学生的盲点,学生普遍缺乏对科学技术创新性的理解。[2]

  许多医学院校选用《医学辩证法》作为参考辅助教材,采用由国内多所医学高校联合编写的《自然辩证法概论》(高等医学院校选用教材),其特点是紧密结合医学实际,注重医学临床辩证思维、循证医学思维及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尽管现存的教科书版本较多,选用教材丰富,但结合医学专业实际的教材可选性少,很多教材存在的普遍问题就是内容抽象,与医学实际脱节,即使有部分医学案例,但内容陈旧,缺乏感染力和吸引力。有的教材内容还存在严重的老化现象,不能及时反映最近时期的医学前沿问题,大多数案例资源是十几年前的内容,导致教材内容的时代性和针对性不强,严重影响了学生对这门课的学习兴趣,难以把握到辩证自然观、科学观、方法论的精髓。

  1.2大班教学问题。我国高等教育规模急剧扩张后,研究生的数量越来越多,为了降低办学成本,各高校都普遍采用大班课堂教学。《自然辨证法》普遍采用大班教学的形式,平均150人/班的大课教学方式给课堂的有效管理带来了很大的不便,增加了一定难度,给教师上课时的课堂控制带来很多困难,难以采用研讨式、PBL教学法等课堂手段和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效果。在大班教学中经常出现看课外书、玩手机、睡觉、迟到或早退等违纪现象,教师在课堂管理时感到异常棘手。任课教师能否成功地实现教学目标,一方面与课程提供的内容有关,另一方面还与教师驾驭和控制课堂的能力密切相关。因此,研究并讨论课堂控制问题对提高目前在全国范围内普遍采用的自然辩证法大班教学的质量具有现实意义。

  1.3考核问题。采用课程论文或调研论文的考核方式比较普遍,可由教师推荐论文选题,也可由学生自主选择感兴趣的主题。有的教师采用课题调研方式,将自己的课题分配到班级,吸纳部分科研水平优秀的研究生进入课题调研组,将研究任务细化分解,充分调动了学生的自主研究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科研意识和能力,取得了较好的科研成果。

  在针对课程论文考核方式的调查过程中,发现大部分学生上交的课程论文并不是在认真收集资料的基础上独力完成的,而是以应付的态度采用过度抄袭的方式完成论文。通过与多个学校的交流与对比,发现课程论文考核的方式所取得的质量和效果甚微。20xx年在我校的本课程论文考核中,存在60%以上的学生上交论文存在过度抄袭问题。有的学生甚至直接在期刊网上打印论文,连原作者的姓名、单位等个人信息都来不及删掉就上交给老师。部分学生对专业课程过度偏重,认为自然辨证法是选修课,平时忙于科研或实验,没有时间去收集资料撰写论文,考前应付式地上网抄袭一份作业,如果教师要求不严格,许多学生的.抄袭作业通过考核,会导致多届学生的学风和考风松懈,进而严重影响了这门课程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单一的考核形式及结构不合理课程考核评价体系无法达到强化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目的。

  1.4学的问题。部分学生对于“为什么要学习这门课程”的目的不够明确,在对待这门课程的态度存在抵触情绪,认为医学研究生学习自然辩证法课没有实际意义,纯属浪费时间。在这种“实用主义课程观”的影响下,学生没有从心底里接纳自然辩证法课程,旷课的学生较多,上课时看专业书或英语书的现象不少,课堂参与不积极,缺乏自主学习的时间和动力。

  1.5教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在教学活动与学科建设方面存在问题,如教学活动中存在着教师数量少、教师专业背景普遍文科化、自然科学知识比较欠缺,教材内容不能满足需要等问题。[3]理论讲授的模式存在着单向性和机械性,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和储存知识,讲授的时间占了课堂的大半部分时间,学生的参与活动较少,主动获取、形成和发现知识的过程被忽视。授课内容抽象单调,形式和手段单一,理论与现实脱节是自然辩证法课程无法进入学生内心的关键原因。大部分教师的学科背景属于思想政治教育或哲学专业,缺乏医学专业知识的相关背景,在联系医学实际时存在医学知识的储备不够深厚,医学理论的功底亟待加强的问题。这就要求授课教师的专业背景必须有足够的医学相关知识,才能不断增强自然辩证法的思想吸引力,让这门课程凝练出“精彩一课”的效果。

  2 医学院校《自然辩证法》课程的创新途径探索

  2.1利用教学大纲整合教学内容,实现教学内容贴身化。即联系研究生的专业、学习和科研中的实际问题,增添兴趣与效果。进一步展现自然辩证法原理与工学、医学及军事等具体学科领域契合的意义。主张在示范教材参照下,自主选择教材。[4]密切联系医学实际制定教学大纲,坚持医学与哲学融合的原则,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在教学大纲的编写上,为了突出医学技术的特色,可融入《医学哲学》、《医学辩证法》、《医学伦理学》、《医学史》等多个学科的相关内容,结合其他人文类的课程加以整合。编写全国“一本通”的统一教材显然不能适应新形势下个学科专业研究生自然辩证法课程教学的需要,编写“一纲多本”的自然辩证法教材则成为各个高校任课教师的热切期盼。[5]

  教学大纲的内容突出了三个特色:一是紧密结合医学研究生的专业实际,将《医学哲学》、《医学辩证法》等内容融会贯通,渗透到自然辩证法的教学设计中,更突出本课程的实用性和针对性;二是紧密结合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新特点,思想角度新、教学专题性新、案例资源新,突出本课程的时代性和创新性;三是紧密结合《医学技术史》、《医学伦理学》、《医学社会学》等其他交叉学科的内容,突出本课程的外延性、趣味性和研究性。如在医疗技术伦理方面,不仅要跟学生讲清其内涵,还要讲授其主要内容。在医学高技术日益发达的今天,要谨防“医学技术主义”的影响。

  2.2优化教学设计:一是内容结构的设计,打破教材的逻辑结构,贴近医学专业实际。如在讲授技术观时,整合有关技术伦理的内容,在有限的课时内,将最优化的内容呈现给学生。从技术观和技术方法论角度,思考“技术决定论”在医学领域的表现,探讨医学技术价值、医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两重性及现代医学技术伦理存在的问题。对这些问题的研究和分析一方面可培养学生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也可把医学、医学伦理学、哲学等多种学科内在地统一起来以拓展学生的视野。[6]让学生明确,医疗服务是终身职业,不断加强自我学习,更新知识,提高伦理素质,才能更好地将自己所掌握的医学技术奉献给社会。

  二是多媒体教学的设计,查找网上大量的相关资料,精选趣味性的图片,如讲授远古时期的自然观,人对自然的膜拜,运用一些国内外的古代巫医图片配图说明,学生对这些知识从未了解过,经过生动有趣的讲解,提升了学习注意力。精选一些给学生带来极大思想震撼的视频资料,通过正反对比手法,使学生领悟到人与自然的终极和谐才是一种精美意义上的生态自然观。每一专题都设计“影视推荐”栏目,将新近的、优秀的、典型的节目介绍给学生,增加了学生对自然辩证法知识的理解和思维拓展。

  三是分组讨论设计,一般来说,单个问题提问学生的参与性不高,课堂积极性难以调动。采用案例教学形式,把问题分化成多个小问题,实行分组讨论,每个小组讨论一个主题,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在问题的设计方面,多结合医学专业和社会热点,问题设计与专业背景密切联系,有助于医学背景的专业知识与自然辩证法理论相互交叉和渗透。如在讲授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时,引导学生讨论古代自然观在历史上对中医和西医的不同影响;收集资料讨论中国古代的生态智慧的表现及现实意义。在讲授科学本质时,组织学生辩论中医学是否是科学的;谈到技术的价值和伦理时,引导学生讨论转基因食品给人类带来的后果是福还是祸。

  2.3增强学生的研究性学习导向,培养学生创造意识。《自然辩证法》教材涉及创造技法的内容很少,我们结合医学创新案例,多方面介绍医学创造方法。使学生实现从记忆性学习向创造性学习的飞跃。增强学生运用方法的自觉性和提高他们运用方法进行科技创新的能力。[7]结合相应的教学内容,向学生提供课程论文题选、推荐书目、优秀影视等科研信息,鼓励学生进行科研探索。课前给学生布置讨论主题,学生利用收集的资料,通过小组讨论达成共同认识。有意识地组织学生参与课程设计,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在方法论的教学中,突出方法论教学的哲学特色,把各种具体的医学研究方法归入医学思维方法范畴,通过医学假说和医学发现与探索的思维方法等内容,深刻揭示各种思维方法在医学领域的运用。

  2.4采用多样化的考核模式,即“平时成绩+分组讨论+期末考查”模式,总评成绩由三部分构成,平时成绩占20%,由课堂表现和考勤情况组成;分组讨论占30%,按照自愿原则组成10人小组,自主选择讨论主题,上交讨论报告和记录。期末考查占50%,实行开卷考查,出题方式比较灵活,重要考核学生运用知识、原理、理论分析现实问题,考核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知识拓展能力。分组讨论发挥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有助于提升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与团结协作,增强学生的沟通能力,培养创新精神。通过本学期的考核创新机制的实践,学生的学风和考风实现了较大的转变,学生上交的小组讨论作业反映出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得到很好的锻炼和提升。

  2.5融入人文教育。自然辩证法课程内在蕴含着医学与人文、医学与哲学相融合的特点。现代医学突飞猛进,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层出不穷。医学在技术上的高度发展纵然给人类传来了福音,但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了困惑。加强医生的人文关怀意识,需从重视医学院“未来医生”入手。欧美发达国家也将医学人文学科作为培养高素质医生的基础,列入医学教育的必要内容。目前,我国部分医学院校已开设医学人文课程,但内容仅占5%的比重,远低于美、英、法等国25%的水平。由于教材不成熟、教学经验缺乏、师资力量不够等原因,我国医学人文教育还存在理论与实践“两张皮”的现象,教学效果尚不理想。

  现代医学所面临的种种困境,更多的并不是在医学本身,而是在医学科学化后的一些副产品和现代社会商业化带来的冲击。越来越多的医学研究生意识到,要成为一名杰出的医生或医学家,仅仅凭借医学知识还是远远不够的,同时还必需具有哲学智慧和人文精神。在本课程的教学中可增加人文知识的相关教学资源,如医学大家的介绍、医学发现和发明、药物研究的相关历史等案例,增强学生的关注度,提高学生的人文探究,促进科研思考。 自然辩证法可以从“仁心”和“仁术”两方面来提高医

  学生的人文修养。人文精神贯穿自然辩证法教学始终,以鲜明的人文案例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仁心。要促成科学技术与人文文化的融合,首先应给科学技术一个准确的人文定位,如果说医学仅仅是一种知识和技术,有失偏颇。在关于“科学技术的价值”内容讲授时,引入医学的价值有关内容,让学生思考为什么“有时去治疗,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最能彰显医学的真谛?通过讨论使学生理解医学是一门“人学” ,而不是单纯的自然科学,不但要有治病的能力,更要有安慰人的艺术,“医乃仁术”是医学人文性的集中体现。在探索医学难题时,应考虑病人的需求,注重生活质量,如缓解病人的痛苦,提高生活质量,治疗并不总意味着治愈,还包括体恤和减轻痛苦。

  在自然辩证法教学中,如何将一般原理与学生的学科专业实际联系起来,以达到更好的教学和学习的效果,是从事自然辩证法教学的教师们一直探讨的问题。在教材的创新方面,需要很大程度突破传统教材的体系结构,突出医学高科技应用的问题。目前在医学领域呈现出与自然辩证法基本原理紧密结合的优秀成果,甚至还呈现出具有中医特色的自然辩证法教材,探索出了一套适用于中医院校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将医学实际融入自然辩证法教学内容,对教师的知识结构提出了挑战,组建一支具有不同学科背景的教师团队,实现教师间的密切合作、学科互补,是提高教师素质和课程实效性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 杨学军,张 磊,吕卫东.创新型教学在“自然辩证法”课程中的实践[J].自然辩证法研究.20xx,25(1):109-112

  [2] 肖健.在自然辩证法教学中培养医学研究生科技创新素质的体会[J].南方医学教育,20xx(1):38-41

  [3] 徐治立,刘 敏.自然辩证法的科学发展[J].自然辩证法研究.20xx,26(2):123-125

  [4] 徐治立.自然辩证法教学与研究的新思路[J].自然辩证法研究.20xx,24(1):105-108

  [5] 张宗明,张艳萍.结合研究生专业的自然辩证法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J].自然辩证法研究.20xx,26(9):97-100

  [6] 郭德君.医学院校自然辩证法教学中的例证探析[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xx,31(4):56-58

  [7] 裴晓敏,万洪英等.拓展公共课教学视野 提高研究生创新素质[J].研究生教育研究.20xx,(2):49-52

医学论文11

  一、临床资料

  1、一般资料

  以我科20xx年1月~20xx年1月接受PICC置管术的肿瘤患者共105例为研究对象。在临床中对20xx年1月~20xx年1月留置PICC患者观察组(5例)穿刺局部感染情况进行分析,其他100例无感染患者进行对照,总结穿刺点感染因素及预防对策。

  2、判断感染的标准

  美国疾病控制中心定义的局部感染为:导管入口处红肿、硬结,有脓性分泌物。

  3、结果

  在留置PICC过程中,加强预防处理,可有效降低穿刺点的感染产碱假单胞菌发生率。

  二、分析引起留置PICC管穿刺点感染的相关因素

  我们根据对照组患者留置PICC期间的临床经验,总结出如下几点可能因素:

  (1)护理操作因素

  1、护士操作欠熟练,不能做到一针见血,反复穿刺。

  2、选择穿刺部位不当(在肘窝穿刺),应在肘窝下二横指处穿刺最佳。

  3、操作时是否严格无菌操作,注意加强巡视有关。

  4、与导管置入后固定是否牢固有关。

  (2)与导管的材质有关,有些导管材料有利于血栓形成,从而增加感染风险。

  1、与应用的化疗药物及患者骨髓抑制的.严重程度有关。

  2、与患者的身体状况有关,如白细胞计数低于4×109/L,或大剂量化疗后白细胞“零”期,炎性反应极弱等。

  3、与患者对留置PICC日常护理的注意事项的掌握程度有关。

  三、预防感染

  鉴于较高的感染发生率,我们对B组留置PICC的患者加强了预防处理,具体如下:

  (1)预防护理,预防感染

  加强护士PICC置管术的操作培训:可行的、周密的预防规范和医务人员的教育,对降低和预防感染至关重要。应由经过专业培训并合格的护士进行穿刺,术者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坚持洗手制度,穿刺前严格消毒穿刺部位,减少皮肤细菌移居体内机会,三遍酒精,三遍碘伏(不脱碘,以便不断有碘离子释放,达到长效消毒作用),消毒范围10×10cm,顺时针方向逆时针方向交替进行,碘伏自然待干,穿刺时要避开局部感染灶。操作时应戴口罩、帽子、无菌手套、穿无菌手术衣等。置管中,操作者技术要熟练,避免反复穿刺,减少感染几率。如进行缝扎固定,注意固定不能过松而致导管脱出,也不能过紧压迫皮肤造成皮肤局部坏死,增加感染机会。置管后,保持穿刺处皮肤清洁,保持局部覆盖无菌贴膜干燥(透明贴膜为宜,便于观察穿刺点变化),减少皮肤感染。穿刺后24小时内更换无菌敷料,纱布敷料至少每2天更换1次,透明贴膜至少每7天更换1次,天气炎热、汗液浸湿或贴膜松脱、穿刺点出现渗血、渗液时及时更换贴膜。妥善固定导管,穿刺点局部细菌繁殖,可随导管反复移动被带入体内或导管头端导致导管感染产碱假单胞菌。

  (2)谨慎选择导管,预防感染

  选择医用高等级硅胶材料导管,此类导管柔软,生物相容性好,不良反应少。对应用有明显骨髓抑制的化疗药物,应注意监测血常规,密切观察穿刺局部情况,并注意监测生命体征变化。穿刺前要认真评估患者的一般情况,了解患者所患疾病、白细胞计数、有无全身潜在感染源等。加强对患者携带PICC的日常护理宣教,穿刺24小时内适当限制臂部活动,避免导管刺激穿刺点,注意保持敷料清洁干燥,淋浴时注意保护敷料避免浸湿,指导患者学会自我观察。加强巡视,观察穿刺局部有无发红,硬结、压痛及分泌物,各种操作严格无菌技术规范。

  (3)感染的处理

  及时更换敷料,适当增加更换频率。如穿刺点有白色分泌物需取分泌物作培养,并及时、彻底将分泌物清除,同时用紫外线治疗仪照射局部或穿刺点局部应用2%碘酊。如患者出现不明原因的高热、全身乏力、倦怠、寒战等症状,同时抽取外周静脉血和中心静脉血做培养,及时拔除导管并做导管尖端细菌培养,并根据培养结果遵医嘱选用敏感抗生素,注意观察体温及局部情况。

  四、讨论

  PICC管为肿瘤化疗患者及长期输液的患者提供了一条无痛性的治疗途径。而穿刺点的感染成为其中的主要问题之一,我们研究发现,临床上尽可能避免PICC局部感染的相关因素,加强预防处理,就可以最大程度的降低留置PICC局部感染发生的可能性,减少患者的痛苦和费用,从而更加充分发挥了PICC管的优点,使其在临床上广泛应用。

医学论文12

  一、口腔修复美学中应注意的几问题

  (一)人工牙的结构形态选择

  每名患者的性别,身份,年龄等各方面的不相同,致使患者所需要的人工牙齿的形态结构也是不尽相同的,因此在选择人工牙齿的时候要符合患者实际。

  女性之美,美在娴雅与温柔,所谓阴柔之美,便是如此,因此年轻女性在选择义齿上需注意:

  1、选择圆钝、贝壳状的人工牙冠

  2、按对称、均衡、匀称的值角度进行排列

  3、所有的角度呈圆弧状,体现女性圆润之美

  男性患者,在选择人工牙时要全面体现男性的特征,男性之美,美在力量与韧性,因此在选择时人工牙冠的形态要表现出男子特有的大气、刚毅的特征。

  1、选择棱角分明、体现刚毅性格的人工牙冠

  2、排列时中切牙平直,侧切牙内转,尖牙外转,覆盖少量侧切牙,突出中切牙,展现男性特征

  3、所有的角度明显,体现男性刚毅之美

  老年患者是选择义齿的重要群体,在选择人工牙时,需借助打磨,调整,修改等措施达到体现老年人经历沧桑的形态:

  1、选择切端磨损痕迹的人工牙冠

  2、排列时人工牙的颈端呈尖型,暴露牙根部,邻面接触以面为主

  (二)人工牙齿的颜色

  自然生成的牙齿有浅白、浅黄和淡黄色等几个类别,并且具有良好的光泽,在制作烤瓷冠牙或选择成品人工牙时为了体现美学目标,不仅要尽量贴近天然牙的色泽,还要根据患者口腔基础条件和皮肤色泽等客观因素进行匹配。

  (三)前牙修复的自然美

  人体自然美包括各个器官的功能性良好,形态和谐完美,其中容貌最能体现美的`特征,而牙齿处在头面部的正中位置,前牙更是在启唇即现,是体现个人魅力的起点。前牙修复的美学目标包括对称、均衡的排列;单颗牙齿的形态比例以及色泽的协调;与邻近牙齿比例、色泽的协调一致,大小统一;中切牙和侧切牙距颌平面上相差的距离符合患者年龄特征;所以在前牙修复中应用的美学修复才能在中切牙体现患者年龄,侧切牙表现患者性别,尖牙体现患者性格,最大化的接近美学目标,满足患者需要。

  二、特殊情况下改善前牙美观的修复方法

  (一)前牙出现不规则间隙的处理

  若牙齿之间出现了间隙,不仅破坏牙列的连续性,还影响面容的美观。牙齿的间隙出现较多的是在上颌中切牙,其大小不一,若间隙小于2毫米,则可直接用烤瓷冠修复;若间隙大于4毫米,则需要通过正畸牵拉,将较大的间隙分散到中切牙远中变成3个较小的间隙,减少牙体组织的磨除后再进行烤瓷冠修复,但修复时由于有自然间隙,修复后牙冠会比正常的牙冠稍大,所以选色时应该注意选择明度较低、色调较暗的颜色,有钱是在颈部,可以加深颜色造成视觉上的错觉,在视觉上达到美观的效果。

  (二)前牙缺失的处理

  前牙缺失反关系主要是由于下颌覆盖到上颌而发生的病情,由于下颌骨发育过度,上唇出现凹陷,使得发育完成之后,严重影响视觉效果,造成美观缺损,而成年人发生该情况之后,矫治过来的可能性也大大减小,但是如果发生该情况之后,又同时伴随着有前牙缺失的情况,这使得在恢复部分前牙牙列位置时,采用对双牙列进行修复,不但可以逐步增加唇侧部位的丰满度,使得整体美感上升,但是在此过程中,需尽最大可能避免维持反关系的排列情况。

  (三)变色牙的治疗

  变色牙不仅影响牙齿美观,而且对身体非常不利,临床上常见的变色牙可分为外来着色和本身着色及牙髓病变引起的变色,外来着色乃指在牙釉质以及露出的牙本质表面,因为牙垢、色素的沉积而引起牙齿变色;本身着色主要有四环素牙、斑釉症和牙釉质发育不全等。牙齿受创伤、撞击而造成牙髓坏死或作过根管治疗后皆可能造成淡灰至深褐色的变色。

  对于染色较浅的四环素变色牙齿,以及牙齿基础比较好的人群适用于漂白治疗法,患者佩戴接触牙齿的全牙列软塑料套,放置专用药水,连续1-2个疗程的夜间佩戴,全口牙齿可以同时治疗;对于染色比较深,或者釉质缺的患者,可采用光固化树脂覆盖法进行治疗。此法按照患者牙齿的颜色选择色泽接近的复合树脂,经过光固化的处理,使其覆盖在变色牙齿的牙体表面;此外目前评价最好的要属陶瓷粘贴牙面的方法,瓷贴面是使用烤瓷技术制作的一层薄的瓷面,通过处理黏贴在牙面商,遮盖变色牙齿,达到美观、实用的效果。而且陶瓷粘贴牙面的坚硬度适中,色泽与真牙接近,形态逼真,坚固耐用,被覆盖牙齿磨改较少,保存牙体组织多。瓷贴面在实用性以及美学目的上具有绝对性的优势,这项技术的出现,也是口腔美学修复的一大进步。

  在口腔修复中美学修复的应用,不仅使得修复结果符合患者的性别、年龄、身份、气质等特定要求,也使得修复体达到自然、逼真的效果,带给人以美的感受。随着现代医学的进步和发展,以及现代人审美标准的变化,美学修复也在随潮而动,不断的发现和研制,因此要解决口腔修复中所涉及的美学问题,一定要使用新工艺有机结合美学原理来进行。

医学论文13

  1.基础医学教育面临的挑战

  目前我国的医学教育无论是专科、本科和研究生层次大致分为两个阶段:基础医学教育阶段和临床医学教育阶段,主要采取“基础课-临床课-医院实习”的教育模式。基础医学教育阶段是每个医学生成长为合格医生或医务工作者的必经之路。因此作为医生的摇篮,基础医学教育在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方面负有不可推卸的历史使命,同时基础医学教育改革也必将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然而在基础医学教育阶段,学生医学知识有限,学生和老师与患者之间没有直接接触,在医患关系调节方面的作用很容易被忽视。但是处在这个阶段的学生既对获取医学知识正处于极度渴望的阶段,又苦于缺乏接触实际问题的机会,同时他们与进入临床实习后的医学生不同,不会涉及有关患者隐私等方面的利益冲突,在与患者沟通方面有一定的优势,更容易被患者所接受。因此,他们可以在医患之间构建医学知识和互信的桥梁,从而在基础教育阶段寻求缓解医患关系紧张的可能途径将成为一种合理的选择。

  1.1构架知识的桥梁

  对医学专业知识的正确认知是医患有效沟通的基础。患者医学知识匮乏,不清楚医生的诊断,不了解医生的用意,就很容易产生误解。患者饱受病痛折磨,带着毕生积蓄,甚至是四处筹措的医药费,来到医院寻求帮助,对医疗期望值往往过高,由于不了解医疗风险,将责任归咎于医生。比如湖南湘潭市产妇羊水栓塞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的医疗意外,如果患者家属对分娩并发症羊水栓塞的危险性有所了解,也就不至于爆发冲突。另一方面,目前医生接诊量巨大,任务重,很难有充分的时间为患者讲解相关的医学知识。而基础医学教育阶段的老师和医学生肩负着传播知识、服务社会的责任,将正确的医学知识和可能的医疗风险通过合适的途径和渠道,持之以恒地进行系统科普,在患者和医生之间构架知识的桥梁,为医生和患者有效交流提供基础。同时医学生在充当医学知识桥梁作用的过程中,也必然经历一个“学中用,用中学”的过程,有助于解决医学生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的问题,加强自己的知识储备,不断面对实际问题以扩展自己的知识结构,活学活用,加快医学生的成长。

  1.2构建医患信任的桥梁

  患者及其家属与医生之间的相互信任缺失,是造成医患关系扭曲的一个重要原因。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医疗投入相对不足,医疗资源分布不均,导致一些“医疗乱象”的发生,例如“收红包”、“大处方”等现象,患者不信任医生,有的患者只信任资历深厚或者自己熟识的医生,时刻提防甚至排斥其他医务人员。而有的医生为了规避医疗纠纷中的责任,也会相应的采取一些自我保护措施,比如放弃高风险手术、过度依赖医疗仪器、开具不必要的检查、出现过度医疗等问题。长此以往,必将导致医患关系的恶性循环。基础医学教育阶段的医学生走进社区,志愿服务,不仅可以起到传播知识的作用,而且和患者长期接触,建立联系,关心其心理感受,一方面医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医患沟通技巧,同时防止把病人当作疾病的载体,只见“病”、不见“人”,为以后医学生步入医生岗位后建立互信、互通、互容的医患关系奠定感情基础。

  2.具体对策和方法

  2.1建立健全医患关系认知教育课程体系,加强基础医学教育阶段的人文教育

  医学生的医患关系认知水平和沟通技能的培养,是医学生成长为合格的医务工作者不可或缺的条件之一,它决定未来医生的职业态度、行为举止,必将为化解医患矛盾、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奠定良好的基础。而当前我国医学教育过程中,对引导医学生树立科学的医患沟通理念的`相关课程体系不够健全。存在只注重临床带教,把医患关系的建立与养成寄于临床实践阶段,忽视基础医学教育阶段的人文素质培养等现象,是很不可取的。在当前医患关系的新形式下,医学院校必须在注重学生专业基础知识及技能培养的基础上,增加社会学、伦理学、人文科学等非生物学知识的课程比例,在原有的医学伦理学、医学心理学、医学和政策课程基础上,增设沟通技能、医疗事故与医疗纠纷等课程。要切实避免人文学科教学过程中流于形式,理论脱离实际,生硬地进行概念、理论、原理的灌输,同时要打破与其他学科的“壁垒”,将医学基础课程和临床课程纳入医患关系认知教育课程体系中,特别是在生理学、病理生理学、药理学等医学基础课程中及早地渗透人文课程的教育内容,进而使学生潜移默化接受医学学科的人文性,增强医患沟通及医疗纠纷防范与处置能力。

  2.2改革现有的基础医学课程的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手段

  基础医学教育过程中传统的单一以课堂讲述的LBL(lecture-basedlearning)教学方法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当前医患关系对医学生培养提出的更高要求。医学生不仅需要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与职业素养,掌握广博的知识与专业技能,又要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因此改革现有的教学模式,综合运用LBL、PBL(problem-basedlearning)、CBL(case-basedlearning)以及RBL(resources-basedlearning)等教学方法,积极引入MOOC(massiveopenonlinecourses)教学模式,注意多学科融合,创新教学手段。例如应用标准化病人(standardizedpatient,SP)、SimMan综合模拟人及在此基础上建立的模拟病房和模拟医院等,加强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将基础和临床有机结合,用一切手段实现知识的无缝对接,为学生营造自主、独立、创造性学习的教学环境,为医学生顺利完成向医生的角色转换做好充分的知识技能储备和心理方面的准备。

  2.3建立基础教育阶段医学生社区志愿服务学分制度,开创培养健康医患关系的新机制和途径

  为解决医学生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的问题,医学教育早期临床实践已经逐渐受到重视,但从医患关系的角度,不可避免地会涉及患者的生命健康权和隐私权及无证行医等问题。因此在基础教育阶段可以建立医学生社区志愿服务学分制度,安排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或假期进入社区,进行医学知识科普活动,让医学生在运用自己的医学知识为群众的健康问题答疑解惑的过程中建立自信,一方面可以提高沟通技巧,使他们逐步掌握应对医患关系的策略,并且与群众逐步建立互信互重的情感联系,增进医学生对患者生命的尊重、敬畏和关爱;另一方面,医学生在社会实践中自主观察,不断发现医学问题,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医学论文14

  有医学论文发表吗?答案是否定的。不仅没有而且收取审稿费和版面费,医学期刊没有政府补贴的绝大部分,承接各种生产成本独立,这些成本来自于信息时代,期刊种类和感兴趣的杂志的读者,不愿意支付订阅作为医学职称的刚性指标评价,自然传播到我们的医疗医生头上的医疗出版物的成本。

  一般论文发表或按页面收费,或按单篇收费。另外还会有的费用,也就是审稿费。审稿费收稿即收,不论刊发与否。而且大多数习惯是:只有收讫了审稿费后,稿件才可以开始走审稿流程。很多学报在稿件被正式刊发录用后,还会以“稿费”的名义退还或部分退还审稿费。同时,会有部分如CNKI等数据库、情报文献中心等,少量购买学报或可网络发售的电子版,大约一年会给3k到2w不等。(2w是需要你独家授权不能卖别家才能给到的费用)还有极少数会适当刊载一个到两个页面的`广告。这些广告的年费,大约也就是5k.以上这些,构成了绝大多数学报的全部对外收入。

  那么为什么论文不是获取稿费反而倒贴钱呢?学报本身的性质决定了,即便按2块钱一公斤出售,也不会有发行量的。所以,与普通的社会性杂志不同,学报即不可能、也不允许追求发行量。同时会有大量“被索取”(各高校图书馆、国家级图书馆、相关系统单位、常务编委……)等等等等。

  这其间,学报需要付出的费用构成分为:

  1、每篇论文的同行评议审稿费(一般稿件审理,至少要2份以上同行评审意见。二审需要由大专业常务编委审核。三审会有单位有外聘专职副主编或主编把关。最后的英文摘要还会聘请专业英语方面的专家整体润色校改。按给他们的酬劳,单审稿费部分是以三倍甚至四倍的价格赔付的);

  2、编辑校改论文格式、排版、与作者沟通、办理各项费用及印刷的日常工作人工成本;

  3、与作者沟通的网络费用、电话费用、邮寄费用;

  4、办公场所的各类年费租费水费电费邮资费(独立信箱是要给邮局付费的);

  5、版面印刷费用;

  6、应对新闻出版署、中国科协等各类年审、申报、DOI码等购买、每年编辑学习、考试费用等等等等其他费用。

  相比之下,超过一半的一年的盈利花费超过了一年的盈利。这是由在中国印刷管理与学术期刊的收集确定低维权成本高。因此,大多数数学报纸都隶属于一些单位,以便于生存。高校学报是比较容易的,因为他们是由我们的老师处理。他们速度快,价格低,更容易出版。

  筹集公共资金和社会资金维护学术出版是国际惯例标准。即使现在的习惯是,只要最后的手稿将立即发送到最后,提前网上公布,该文件印刷版完成后,重新排卷数量的问题…只是为了早点拿到钱。尤其是在社会资本几乎是不可能成功的进入学术出版业,在中国的公共资金的流通极为狭窄,对该杂志的选择是更小。

医学论文15

  医学论文的写作,是科研及临床实践的书面总结工作,通常要经过写作前的准备、资料的收集和整理、数据的统计学处理、构思、拟定提纲、起草文稿、修改润色等步骤,其每一个步骤都是十分严谨的。但是,不同类型或体裁的论文,其写作步骤可能会有一定程度的差异。

  1、写作前的准备工作

  医学论文的写作过程,如同其他文学作品、新闻通讯、工作总结一样,在写作前需要经过认真、充分的准备。准备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论文的质量。撰写论文没有充分的准备工作很难写出好的文章。在写文章前,必须做好以下两个方面的准备工作:

  1.1明确文章的主题和中心,做好理论上的准备工作主题是一篇文章的统帅,主题与内容必须相互呼应。主题即文章的选题,选题的新颖与否,直接影响文章的质量、可读性。所以,在写作之前,确定文章的中心是很重要的一点。多数人的思绪在动笔前往往是杂乱无章的,因此必须从这种认识上的混乱状态中,理出一个清晰的头绪来,明确文章的主题和中心,并围绕这一中心,做好理论上的准备工作。例如,如果写一篇关于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早期诊治的论文,在写作前,必须明确哪方面内容应该作为文章的中心。如果围绕着患者的早期诊断,来确定文章的主题,应该在这个主题下,进一步突出其早期特殊临床症状及影像学(如ct、mri)表现。这样不但主题明确,文章的中心内容也十分清楚,就可以使文章的构思完整,内容结构也充实全面。相反,如果主题不明,内容势必显得支离破碎。

  此外,在确定主题或选题时,一定要把握好"选题宜小不宜大、宜简不宜繁"的原则,尤其是缺少经验的初写者,更应避免选择难度大的课题,应先易后难,循序渐进。

  1.2收集文献,整理资料写作前应该对写作中所涉及的基本理论有比较全面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全面收集近几年来的相关文献,整理有关的文献资料。通过查阅文献,应该清楚该专题研究已经进行的动态和观点,并把这些材料中所用的部分整理好,心里明确目前在这项研究及实践中有哪几种观点,相同之处及不同之处,以准备在写文章时引用,如何引用,又如何解释。

  在撰写论文上,只有知己知彼,才能做到推理合理、观点明确。避免在写作过程中,一边写作,一边整理材料。这样不但容易打断思路,而且容易造成内容重复,相互重叠,甚至出现相互矛盾,还容易概念不清,内容不全,而使文章归于失败。

  2、直接资料的准备和整理

  一般认为,所收集的资料包括两大类,一类为前人既往的工作状况资料,即间接资料;另一类为自己实验及实践中所得出的数据、观点等,即直接资料。直接资料的收集,这一部分工作应该是论文的中心,也是最能体现论文的科学性,最具说服力的工作内容。

  2.1做好科学实验或临床实践中的记录、资料积累工作在科学实验中,必须加强原始资料记录、保管工作,随时记录观察实验的结果,作好原始记录的积累工作。在进行临床实践科学研究中,也需要从研究一开始就做好材料的登记工作。要做好登记、统计工作,需要事先印制好观察指标、疗效登记表。从病案等临床资料中摘取必要的内容,随时填入原始记录表内。原始记录要做到真实、客观、准确、可靠,反对弄虚作假、任意删改等作弊现象,避免加入主观成分。这应该说是作为科技人员的最基本的素质。对于实验中所取得的结果,不论是阳性,还是阴性;也不管是符合预期的设想,或是不符合预期设想都要忠实记录,不加入主观成分,不凭个人的愿望取舍材料。在材料的'记录工作中,还要养成一次性完成,不重抄、转记的习惯。要注意资料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使其符合科研设计规定,用词准确,含义清楚。

  2.2材料的合理取舍

  所收集的科研资料,都要认真地鉴别分析,以后再决定合理的取舍。材料收集后,首先将全部资料细致地检查一遍,将不符合设计要求的材料去掉,将不全面的内容充实整理,将需要的材料分门别类收集,在材料的鉴别、分类、取舍时,要用"相关性"和"可比性"两个尺度加以衡量。

  2.2.1相关性

  相关性也称同质性,在实验研究中,此方法主要用于本实验组的资料鉴别。即把本质相同或相近的资料归并在一起。例如:在观察某一药物降血脂的疗效中,研究组有的病人服用这种观察药物后,出现了恶心、呕吐、肌肉疼痛等症状或转氨酶增高,在取材时,应该进一步鉴别清楚,服药后所出现的消化道症状是该种降血脂药物所致的副作用,还是与此项研究无关因素引起。如果确定为药物的副作用,则该项资料应该保留,作为药物的副作用在文章中分析;相反,如果消化道症状和转氨酶升高不是药物引起,而与其他因素有关,则不将此类资料纳入统计范围,以免影响药效的检测效果。在这一点上,应该保持思路清晰,该舍的舍弃,不该舍的不可舍弃。

  2.2.2可比性可比性又称齐同性,主要指两组或两组以上的资料之间进行比较时,这两组之间除了受试因素之外,其他因素均应该相同。例如:研究药物a治疗脑血栓的疗效,需设立其他药物组或其他对照组,同时进行疗效观察。这两组之间,除了受试因素,即所用的药物不同外,病人的一般情况,如年龄、性别、病情程度等也都应该大致相同这样,两组不同的治疗所取得的疗效,才能相比。否则,如果两组病例的情况不同,不是经过随机分组原则分组,而是加入人为的因素分组,两组所取得的资料就缺乏可比性,所取得的疗效就无法进行比较与分析。

【医学论文】相关文章:

医学论文04-01

医学论文05-16

专升本医学论文10-08

内科医学论文10-08

医学论文要求10-08

医学论文例文10-26

人文医学论文01-20

关于医学论文04-01

医学论文修改04-01

医学论文发表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