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毕业论文

中医的论文

时间:2022-11-15 14:03:54 中医学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有关中医的论文

  在平时的学习、工作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论文吧,通过论文写作可以培养我们的科学研究能力。写论文的注意事项有许多,你确定会写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有关中医的论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有关中医的论文

  中医的论文 篇1

  【摘要】 中医理论研究的目是了解中医理论发展的原因和规律。

  中医理论既包括抽象的基础理论、独到的诊疗技术,同时现代医学的知识也应包含于其中。

  传统中医理论研究和应用在中药的现代化和国际化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在新形势下,中医理论和内容应该与现代医学相结合,注重临床的应用。

  【关键词】 中医理论;医学研究;临床应用

  中医中药在中国古老的大地上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经过临床实践,证实了中国的中医中药无论是在治病上、在防病上,还是在养生上,都是确凿有效可行的。

  在西医未传入中国之前,我们的祖祖辈辈都用中医中药来治疗疾病,挽救了无数人的生命。

  中医理论的形成经历了春秋战国、汉、魏晋南北朝、唐、宋、元、明、清等朝代,追溯其渊源,相当遥远。

  中医理论是在中国传统社会的历史和文化背景的医学理论体系的基础上,研究人类的生活和健康及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康复和全面的健康科学的活动。

  中药的现代化,因为传统医学的理论和思维去理解的偏差,中医中药的特点和优势的概念的局限性过程中不能完全实现。

  抛开或偏离中医理论,不仅猛烈地冲击中医的基础地位,也使得它很难得到适当的中医临床的发挥,对传统中药在国内医药市场竞争产生严重影响。

  1 中医理论的研究现状

  中医理论来源于对医疗经验的总结及中国古代的阴阳五行思想。

  其内容包括精气学说、阴阳五行学说、气血津液、藏象、经络、体质、病因、发病、病机、治则、养生等。

  中医理论的发展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的《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医学的基础,中国传统医学相关的理论、诊断法、治疗方法等,均可在此书中找到根源;再到东汉末年张仲景的《伤寒论》,以及诸多学派、各家学说盛行于金元时期直至晚清,经历了上千年的发展。

  从一个或多个简单、粗糙理论,发展成为一个相对成熟的理论体系,包括如:阴阳,气血,五行,八纲,六经等。

  在医学理论和技术的迅速发展,医学也进入了发展的新的历史时期。

  对一些列中医理论进行不断的探索和编辑,出版和翻译了大量的珍贵古典医书,如《中药药理学》、《中医方法学》、《中医时间医学》、《中医心理学》等,使中医理论研究获得较大进展。

  诸多学者在利用多种方法解释中国传统医学理论基础上,提出了许多新的课题,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中国传统医学理论,表现出当代中医理论新的风格。

  在诊断方法的研究,也取得了很多成就,如脉诊和舌诊,脉诊仪或电脑绘图脉搏,研究脉冲机制等。

  2 中西医学理论的差异

  中西方文化背景的差异是导致两种医学走向不同发展道路的基础和关键,二者无论在理论或实践各环节均存在显著差异。

  由于它们对疾病的认识角度和诊断治疗方法的不同,导致两种医学在临床实践中始终难于沟通与融洽。

  中医理论是从人对自身乃至宇宙万物的生命及其能量流动的深刻体验出发的,中医治病的'原理就是调整人身的能量动态使之归于平衡的常态,中医的一切理论都是围绕这种能量状态的消长变化展开的,理法方药莫不如此。

  西医是随着解剖学与化学的发展产生并发展起来的,由于起点远离了直接的生命体验,导致了其认识论与方法论的机械主义倾向。

  中、西医是完全不同的学术体系。

  中、西医学在基本概念、理论等方面的差异是客观的、全面的、深刻的,二者不能混淆,也不能简单地判定其是非优劣。

  其根本分歧在于:它们是在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哲学基础上产生的医学,物质实体是西方哲学最核心的范畴;相反,中医不重物质实体,而重关联实在。

  医学的发展以适应人们抵御疾病和保持健康的需求为前提,传统的中医理论创新,以解决中医临床的实际问题为目标。

  目前,中医药研究的基本理论往往忽略了这一点,抛弃了传统的中药和综合知识、方法,人体机能和病理外观被机械化隔离。

  无论怎样,未来医学的发展应该是建立在结合中国和西方医学的真正意义上的,有中西医相互学习和有益互补,发挥各自的优势。

  3 中医的现代临床应用

  临床研究,传统中医对一些常见的疾病,甚至一些重大疾病,都有较为满意的效果。

  例如心血管疾病、病毒感染、癌症、自身免疫性疾病、功能紊乱等,中医疗法都具有一定的优势。

  中医结合传统的方法,治疗多器官功能衰竭抢救可以大大提高患者的生存几率。

  研究证明,中医疗法在治愈疾病的同时,使许多患者免除了手术的痛苦,并大大降低了并发症的发生率。

  此外,在治疗冠心病、肾功能不全、再生障碍性贫血、慢性粒细胞白血病、脑血管意外等,发挥中医中药优势,取得了不错的临床效果。

  在药剂方面,近年来逐渐由片剂、水剂、糖浆、冲剂、注射剂、栓剂等取代了传统的“丸、丹、膏、散、汤”。

  特别是近年来各种抗感染中药静脉注射的使用和中药大型输液的出现,大大提高了中医、中药的治疗效果。

  中医理论在经络和针麻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其功效享誉海内外。

  经络是人体运行气血、联络脏腑形体官窍、沟通上下内外的通道。

  经络在中医学的重要性正如《扁鹊心书》所说:“学医不知经络,开口动手便错。

  盖经络不明,无以识病证之根源,究阴阳之传变。

  ”在国际上,针灸在引起医学界极大兴趣,世界卫生组织的观点认为,针灸已被证实在减轻手术后疼痛、怀孕期反胃、化疗所产生的反胃和呕吐、牙齿疼痛方面是有效的且其副作用非常低。

  参考文献

  [1]章增加,胡依平.试论晚清以来中医理论发展缓慢的原因[J].广西中医药,1996, 19(1):39-41.

  [2]赵宜军,张保春.对中医理论现代化进程的思考[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1999, 5(12):12-14.

  [3]任德全.中医理论的学科特点及其现代化、数字化[J].世界科学技术一中药现代化2002, 4(1) : 1- 5.

  中医的论文 篇2

  【摘要】从中医经络探讨血管新生功能和其所涉及的血管结构,认为血管新生所涉及到的血管应隶属于中医络脉系统之下;同样病机下血管新生的水平可以不同,改变病理情况下的血管新生的状态与治疗目的有直接相关;促血管新生的中药应当可以从具有通络、生新、生肌、生发、生血、接骨续折功能的中药中筛选出。

  【关键词】 血管新生;经络系统;病机;组织修复

  一以中医思维认识新生的血管及血管的新生

  1. 从经络系统,认识新生的血管

  祖国医学的古代典籍中没有“血管”一词的明确的记载,然而有内经中有“血脉”一词。

  《离合真邪论》中以“地有经水”类比“人有经脉”,以“温,寒,热,风”四种自然天气下的经水的状态类比邪气客于脉中,出现的“寒则血凝泣,暑则气淖泽”等的病理现象。

  又有“夫邪去络入于经也,舍于血脉之中”之说 。

  表明血脉与经络关系密切。

  1.1经络系统与血管形态和功能

  《灵枢血络论》曰:“血脉者 ,盛坚横以赤,上下无常处,小者如针,大者如筋”对于血脉的描述与血管的解剖极为吻合。

  《灵枢经脉篇》:“经脉十二者,伏行分肉之间,深而不见……诸脉之浮而常见者,皆络脉也”明确指出经脉与络脉在走行上的区别。

  《灵枢脉度》:“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其描述与现代血管的形态特征高度相似。

  《灵枢诀气》:“壅遏营气,令无所避,是谓脉。”又有《灵枢本藏》指出:“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表明血管的部分功能应隶属于经络系统,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有指出“经主气,络主血。”明确了经脉与络脉功能上的区别,表明络脉系统与血管功能具有同一性。

  1.2络脉系统与新生的血管

  对于新生的血管,主要是毛细血管网及小动脉,在正常情况下,血管生成是一个动态的平衡与相对静止的状态。

  毛细血管网在炎症、创伤或其它病理状态刺激可唤醒血管生成。

  小动脉于动脉闭锁时在剪切力、巨噬细胞产生的细胞因子作用下,经基质重塑和平滑肌生长形成代偿性动脉的过程。

  从毛细血管网及小动脉的走行和同较大血管的相互关系出发,与上述络脉的特点相符合。

  因此可以认为,从中医理论认识血管新生所涉及到的血管应隶属于中医络脉系统之下。

  现代的络脉系统研究表明,络脉系统的结构基础不应是独立于现代医学生物解剖的未知系统,脉络系统的生物结构同样具有现代医学生物学结构基础。

  [2]简而言之,脉络系统是整合现在已知的生物学基础结构而形成的具有特定的作用的(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等)与现代医学生物学的诸多系统(如循环、神经等)相交叉的一种系统。

  因此络脉系统与微循环系统虽不能完全等同但又密切相关。

  [3]在结构的层面上而言,促血管新生是通络的一种形式。

  2.从功能的层面,认识血管的新生

  根据中医的整体观念原则的指导,对于血管新生的认识不但要阐明其中的机制问题,同时也要在一个整体的环境下以辩证的思维对血管新生在疾病发生的整个事件链中进行阐释。

  2.1病机与血管新生的关系

  以血管新生在肿瘤组织中的亢进,及在冠心病缺血组织中的相对不足为例。

  二者均共同有气滞,瘀血,痰湿等病理因素。

  而二者在血管新生的程度上是截然相反的一为亢进,一为不足的两种情况。

  在中医治疗立法上,二者都需采用行气活血化痰的手段,不同之处在于,前者以消散结为目的,后者以通经活络为目的。

  由此表明:1.同样以气滞、瘀血、痰湿为核心病机血管新生的水平可以不同。

  2.改变病理情况下的血管新生的状态与治疗目的有直接相关。

  由此不难理解同为活血化瘀药,一部分(如当归、丹参、川芎、三七)[4-5]具有促血管新生,而另一部分(如地鳖、水蛭_斑蝥)[6-7]具有抑制血管新生的作用。

  2.2组织修复与血管新生的.关系

  中药促进治疗性血管新生的研究广泛的分布于各种疾病的治疗之中,涉及各种类别的中药。

  研究表明促进治疗性血管新生是中药促进毛发生长、骨折的骨痂形成、皮肤及胃溃疡的愈合,治疗无排卵型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阻塞性血管病变的重要环节。

  将治疗性血管新生与治疗目的相结合,可以得出血管新生与通脉、生新、生肌、生发、生血、接骨续折等有者密切的联系的结论,即治疗性血管新生与受损组织生长、缺血组织功能的恢复关系密切。

  中医典籍中没有明确提出可以促进血管新生的辨证论治理论及治疗方法。

  但相关通络、生新、生肌、生发、生血、接骨续折等辨证论治理论及方法却并不缺乏。

  因此促血管新生的中药应当可以从具有上述功能的中药中筛选出,从而为重构血管治疗缺血性疾病提供新手段和新思路。

  参考文献

  [1]汤健.生物活性蛋白功能多样性与分子内调控[J].中华医药杂志,2000,80(10):727-728.

  [2]王永炎,杨启福,杨宝琴.脉络络病与病络[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3,24(4):1-2.

  [3]孟华,朱妙章,郭军,等. 中药当归、川芎、丹参提取液促血管生成作用的实验研究[J].中药材,2006,29(6):574-576.

  [4]朱凌宇,顾贤,马贵同等,三七提取物对三硝基苯磺酸诱导溃疡性结肠炎大鼠结肠血管生成的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08,16(2):99-102.

  [5]李兴暖,韩雅莉. 地鳖虫纤溶活性蛋白组分抑制血管的生成[J].动物学报,2007,53(1):135-142.

  [6]吴秋玲.水蛭、斑鳌对鸡胚绒毛尿囊膜(CAM)血管生成的影响[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5(10):855-857.

  [7]高尚璞,黄岚,杨新伟,活血补肾合剂对C57BL/6小鼠皮肤血管新生及毛囊中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表达的影响[J].中西医结合学报,2007,5(2):170-173.

  [8]王慧颖,李坤寅,何惠娟.补肾活血中药对无排卵型功血患者子宫内膜bFGF、VEGF表达的影响[J].山西中医,2009,25(3):39-41.

  [9]田发明,张柳,骆阳,等. 仙灵骨葆对骨质疏松性骨折骨痂血管形成的影响[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11, 15(28):5161-5164

  中医的论文 篇3

  [摘要]

  中医是中国文化的一种形式。它不仅与健康和健康密切相关,而且涉及哲学领域,如成功的道路和人类的道路。然而.大多数时候,中医学的思想主要是医疗的范畴,而忽略了中医的广泛辐射及其与法律、文化、生活的关系。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各种类型的高校教育教学水平和教学内容的要求,高等院校也逐步提高,对大学生的要求已不局限于某一学科和理论本身,还提高了质量和同等重要的精神。如果中医的大学教育理念,不仅能使学生获得对中医理论带来的健康知识,使身体更加健康,也包括在人类知识的内涵的理解,实践中医理论,从而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本文论述了中医学的概念、大学生的重要性以及中医药融入大学教育的可行性。

  [关键词]

  中医学;大学教育;教育教学;可行性

  1中医的概念

  若想对中医的概念做较为透彻的了解,首先要避免对中医概念不合理或片面的理解误区。很多人可能认为中医就是用中国传统手法医病救人,只属于医术的范畴。其实,医病仅仅是中医领域中一个非常微小的部分,中医的理念远超过治病养生的范畴,囊括了为人、修身、成功等哲学文化范畴。中医即中和之道,行事为人符合规律。其本质是顺应自然发展的规律,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中医是唯一将理论与实践联系得如此完美的中华文化,其余如哲学、文学、音乐、绘画等,对人的生存皆无实用价值,即使是里面真有实用价值的部分也被中医所吸纳。中华文化的精髓即是包容,中医则是包容体现之大成者。说到中医,就必须要提及“中医人”这个概念。中医人是将中医的理论与实践展示给人们的群体,是中医之践行者,是中医之守护人。中医作为自然调控的手段,中医人已不再是单独的治病救人,其承担的更多的是天地对生命的宏观调控职责。中医治病讲究“平治于权衡”,而圣人治世讲究“平天下”,二者极其相似,都是体现天地间宏观调控的能力,故古人有“不为良相,便为良医”之说。中医人是真正的智者,能人所不能,把握病人生命状态,解病人之危,;中医人又是真正的明者,他们不断超越自我极限,用生命阐释着对中医理解。真正的中医人其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可以达到人的最高体现,而且其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可以高度的完美协调。当代大学生若掌握一定的中医知识,必然对其窥视生命之真谛有巨大的带动力。

  2中医理念对大学生的重要性

  中医的重要性可以概括为三点:中医是为人之道、中医是成功之道、中医是健康之道。身体和心灵都健康才是真正的健康。身体和心灵二者的关系是互为影响,互相效力,通过一种合宜方式,二者将会共同促使一个人的身心达到一种平衡健康的状态。中医就是这个促进身心达到平衡健康的合宜方式。掌握了中医之道并真正活出来,融汇在每日的生活中,将会从本质上扭转一个人原本可能混乱迷茫的生活状态,朝向积极正能量的方向去奔跑。

  2.1中医是健康之道

  对身体中医养生是指通过未病先治的理念,通过一些保养、调养、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以达到延年益寿、尽终其天年的目的。中医养生其实很简单,它不是要你特意去做一件与日常生活无关的事,养生恰恰就是日常生活,就是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要探讨的是饮食方面。因为我们常说民以食为天。饮食的原则:早上要吃好,中午要吃饱,下午要吃少。三是用食物之偏纠人体之偏。中医治病是用药性之偏来纠正人体之偏,所以中医养生主张用食物之偏来纠正人体之偏。第二要顺应四时。按照《黄帝内经》说,顺四时,就是按照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规律来调整自己的生活。第三要调畅情志。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有其两面性,既能利于人,又能害与人,同样人的情绪变化有利有弊。情志养生即指通过有目的地激发某种情志变化,可选择性地矫正太过情志所造成的气机紊乱,使即将破坏的身体机能恢复正常,以防患于未然。比方说怒伤肝,喜伤心,恐伤肾,思伤脾,要是像林黛玉一样的个性,就是过悲,悲伤肺,以至于她也是死于肺痨的'。第四要起居有常。这是养生的基本要求,也告诉我们要依照正确的生活方式来生活才能延年益寿。向学生普及中医学与健康养生有关的知识,有利于促进学生在当下时代各种不良环境、生活习惯及社会潮流的影响下,树立中医养生观念,落实到自身的点滴生活中,从而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带动学生从身体到心灵的健康素养的提升。

  2.2中医是为人之道何谓“养心”?

  中医中的《黄帝内经》认为是“恬淡虚无”,即保持平淡宁静、乐观豁达、凝神自娱的心境。“养心”就是拥有心理平衡的重要方法,也是健康长寿之道。德者养心“积善成德”,德的核心是做善事。中医认为德高者五脏淳厚,气血匀和,阴平阳秘,所以能健康长寿。可见,道德修养不仅是品质的要求,而且也是养生的手段。仁者养心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其基本思想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具体可以概括为恭、宽、信、敏、惠、智、勇、忠、恕、孝等。一个人如果能达到如此之境界,其心境必定是欣慰和宽松,而不是懊恼、愤恨和作奸犯科后的恐惧,因此,“仁者寿”。善良者能获得内心的温暖,缓解内心的焦虑,故而少疾,恶意者终日在算计与被算计之中,气机逆乱,阴阳失衡,故而多病而短寿。老子认为“上善若水”,最高的境界像水那样,保持高贵的天性,却甘愿将姿态放低,滋润万物却不与万物争。哲理养心哲理养生,主要是要掌握对立统一和一分为二的观点。哲理养生是高层次的保健养生,与德、仁相辅相成,异曲同工,只有在实践中反复磨炼才能做到,是道德品质、气质修养、文化水平、经验阅历的集中表现。大学生掌握一定的中医理念,能够促使他们正确地待人待己,热爱学习,讲究生活质量,这不仅是做人做事的基础,也是养生防病的前提。

  3将中医学理念纳入高校教育教学中的可行性

  高校可以从专业设置和教师培养方面将中医学纳入高校教育教学中。在专业设置方面,可先将有关中医的精华及基础知识有关的书籍作为选修课程纳入高校教学专业设置当中。给予中医知识一定的学时要求,可按考查或考试的方式检验学生的学习情况。对学生和老师进行培训和教育,使其充分认识到中医这门学科不是一门可有可无的选修课程,而是一门和必修课几乎等同的重要课程。在教师培养方面,教师担负着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责。因此,如果想让学生通过中医知识上获得学术、身心甚至生命层的改变,首先应从教师入手,对教师队伍进行中医学术知识的培训。这个培训不应是短期的形象工程,乃是与教学相结合,贯穿于每一个教师的整个教学生涯中。这样一方面有利于使教师对中医知识有一个不断积累和融会贯通的过程,从而为教学质量提供保障;另一方面,学习中医,对教师本身的身心灵也带来了福音,使教师能够将所学的做人之道行出来,起到良好的榜样作用。此外,由于中医作为一门课程,对于教师和学生来说都同样新颖。这大大打破了传统教学中教师都懂、学生都不懂而只能跟着老师走的节奏,拉近了学生和老师之间的距离。不断学习的过程也是培养教师谦卑受教、和学生共同学习的心态,在学生面前真正做到学以致用,随时和学生交流学习的心得。

  4结论

  中医人是真正的智者,不能把握病人的生活状态,解决病人的危险。中医人是真正的明人,他不断超越自己的极限,用生命诠释中医的认识。真正的中国医生可以达到最高的社会和个人价值,他们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可以高度协调。当代大学生如果对中医有一定的了解,必然会窥视人生的真谛,有着巨大的动力。

【中医的论文】相关文章:

中医论文翻译10-01

中医论文前言09-30

中医针灸论文10-01

中医临床研究论文写法论文10-09

中医学的论文10-08

中医论文怎么写10-01

对中医的认识论文10-01

中医论文3000字10-01

中医论文范文0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