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毕业论文

老子“无为”思想论文

时间:2022-10-09 03:32:21 古代文学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老子“无为”思想论文

  老子“无为”思想论文【1】

老子“无为”思想论文

  摘 要:老子主张的政治哲学和行事方式的核心是“无为”。

  在老子看来,“无为”是圣人“治天下”、“取天下”的基本原则。

  通过介绍老子所处时代背景,了解“无为”思想提出的必然性。

  介绍了老子“无为”思想的内涵,使得我们更加清楚的理解“无为”思想所蕴涵的深刻道理。

  同时,使人们认识到“无为”思 想在现代社会中的借鉴价值。

  关键词: 老子 无为 有为

  一、“无为”思想提出的背景

  老子生逢乱世,处于社会转型期中的社会面临着各种巨大的危机。

  特别是因社会的急剧变革,引起了旧的政治权威和政治制度的解体,原有的法令礼仪也已经失范,从而从根本上动摇了传统的统治秩序。

  但是统治者为了建立和稳固其现有的统治,却总是要拼命采取各种手段来治国治民。

  老子提倡“无为”的动机是出于“有为”的事情,“有为”一词的提出就是针对上述那样的统治者而提出的。

  所谓“有为”是指统治者强作妄为,肆意伸张自己的意欲。

  老子看到“有为”之政的祸害已经相当严重了。

  所以,他说“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法令滋彰,盗贼多有”:禁忌太多了,弄得人民不知所措,法令森严,把人民捆的动弹不得。

  严刑的暴虐,加上重税的搜刮,弄得民不聊生。

  老子看到当时的统治者,不足以有所作为,却偏要妄自作为,结果足以形成人民的灾难。

  在这种情况下,老子极力的呼吁为政要“无为”。

  在他看来,这是唯一釜底抽薪的办法。

  二、老子“无为”思想的内涵

  朱晓鹏先生认为老子无为学说,具体说来说有以下三层含义:一是“无为”即“自然”;二是“无为”即“无事”;三是“无为”即“善为”。

  他作了分别的论述:一、“无为”即“自然”。

  他认为老子的无为主义首先是植根于其形上学之中的,即从形而上的天道自然原理推演出了社会人事“无违”自然的人道原则,体现了无为主义与自然主义的统一。

  他认为“无为”的概念必须在“道”的自然性中去把握其内涵。

  实际上“无为”就是“自然”的另一种说法,两者是同义词。

  二、“无为”即“无事”。

  “无事”意味着清静无为、无欲不争,因而老子把“无为”、“无事”的政治原则又进一步引申为清静无为、无欲不争的为政之道。

  三、“无为”即“善为”。

  老子讲的“无为”不是在说“不为”,而完全是在强调应该“善为”,应该善于以“无为”的方法去作为。

  “无为”只是真正善于作为的人用以达到“无不为”这个最终目的的最佳手段。

  他认为老子的无为主义基本格调是积极入世的,老子说“无为”、“无事”、“无欲”,并非真的提倡完全无所作为、无所事事、绝对禁欲。

  陈鼓应先生把“好静”、“无事”、“无欲”都看成是“无为”的内涵。

  “好静”是针对于统治者的骚乱搅扰而提出的;“无事”是针对于统治者的烦苛政举而提出的;“无欲”是针对于统治者的扩张意欲而提出的。

  可知“好静”“无事”“无欲”都是“无为”的内涵。

  如果为政能做到“无为”,让人民自我化育,自我发展,自我完成,那么人民自然能够安平富足,社会自然能够和谐安稳。

  任继愈先生在《老子新译》中讲道:老子“是从政治上宣传‘无为’的好处。

  不要讲仁慈,不要发议论。

  听任是的自生自灭”,主张不要过分,要适可而止。

  高亨先生也持这一观点:“在人生方面,他提出贵柔的主张。

  在政治方面他提出无为的主张。

  还有学者从认识的绝对与相对出发解“无为”,譬如张松如先生,他认为“无为”是对“有为”的反驳,是以“普遍、绝对”来对待“个别、相对”,反映了老子辩证法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而笔者认为,“无为”这一概念,就是指顺其自然而不加以人为的意思,这里的“人为”含有不必要的作为,也含有强作妄为的意思。

  三、“无为”思想的当代价值

  (一)“无为”思想给予当代政府的启示

  陈鼓应认为:老子“自然无为”的观念,运用到政治上,是要让人民有最大的自主性,允许差异性、特殊性的发展。

  也就是说,允许个人人格和个人愿望的充分发展但以不延伸到别人的活动范围为限。

  对于统治者来说,“无为”观念的提出,是要消解独断意志和专断行为的扩张,以阻止百姓权利的胁迫、并吞。

  十八世纪西方就流行着一句口号:“最懒惰的政府是最好的政府。

  ”那时的政府,并没有什么重大的事情可做,主要的工作只是替人民修修路而已。

  但是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情况就大变了,政府要统筹办理太多的事情,要做到“无为”已经是不可能的事,然而针对于减缩独裁政治的为祸而言,“无为”的观念,仍是空谷足音。

  今天,人民的生活走向模式化的趋势越来越厉害,这已经成为整个世界普遍可虑的现象。

  我们处处可以看到权力支配个人的生命,处处可以看到个人无助的情形;权力越来越强化,越来越集中化。

  在这种情境下,老子“自然无为”的主张,仍然有其时代的意义。

  (二)“无为”思想对于解决现代科学技术社会危机的意义

  作为现代科学技术社会危机的一种文化对策而出现的科学人文主义,在老子那里找到了它的古典楷模。

  “自然无为”这一精深的概括,足以成为科学人文主义者的格言。

  当代著名的人文主义物理学家卡普拉说:“在伟大的诸传统中,据我看道家提供了最深刻并且最完美的生态智慧,他强调在自然的循环过程中,个人和社会的一切现象和谐在两者基本一致。”日本著名物理学家汤川秀树关于老子自然主义的现代意义有这样的评论:“早在二千年前,老子就预见到了今天人类文明的状况。

  或者这样说也许更正确:老子当时就发现了一种形势,这种形势虽然表面上完全不同于人类今天所面临的形势,但事实上二者却是很相似的。

  可能正是这个原因,他才写下了《老子》这部奇书。

  不管怎么说,使人感到惊讶的总是,生活在科学文明发展以前某一时代,老子怎么会向现代开始的科学文化提出那样严厉的指控。”

  (三)“无为”思想在养生和治家方面的作用

  “无为”思想包含着顺其自然,不勉强去做的思想。

  因此,可以渗透到各个方面。

  即从养生的角度看,也要“无为”,顺合生命的过程与规律。

  在治家方面,也要“无为而治”。

  家庭教育应该“无为而治”,不是不管,而是因势利导,不揠苗助长。

  今天在教育孩子方面的种种“有为”的加速提高、不顺合自然规律的滥施“生长激素”,往往适得其反,这方面的披露确实很多。

  “无为而无不为”,虽然是片言只语,但意义极为深广;如能准确把握其精义,将可适用于极广的范围。

  参考文献

  [1] 尹志华,《儒道释博士论文丛书,北宋,<老子>注研究》[M],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2004年11月第一版,[2] 姚金铭,《哲思众妙门—<老子>今读》[M],白花文艺出版社出版发行,2011年1月第一版,;

  [3] 陈鼓应,《老子今注今译》[M],商务印书馆出版,2003年12月第一版,[4] 朱晓鹏,《智者的沉思—老子哲学思想研究》,杭州大学出版社,1999年8月第一版,[5] 马德邻,《老子形而上学思想研究》[M],学林出版社,2003年4月第一版,

  老子的“无为”思想【2】

  摘 要:“无为”是老子哲学的重要思想,是老子思想的精髓。

  老子所倡导的自然无为、柔弱无争的思想,主要体现在《老子》(又称《道德经》)一书中。

  老子的“无为” 是指处处顺应自然的规律,让万事万物自由地发展,最后达到无为而无不为的目的。

  关键词:老子 无为 顺其自然

  《老子》又称《道德经》,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哲学著作之一,它成书于春秋末期,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作。

  它虽然仅有五千言,但内容却涉及政治、军事、美学等诸多领域,是一部“微言大义”的百科全书。

  “无为”是老子思想的基石。

  有人认为“无为”就是无所作为、无所事事,其实老子的“无为”指的是让一切事物顺应自然、遵守自然规律,“无为”既是手段也是目的,既是一种生活态度,也是一种人生境界。

  “无为”始终贯穿于《老子》一书中,老子的“无为”思想表现在很多方面,在这里我们主要看一下它在政治和思想上的表现。

  在政治上的无为:老子作为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他主张绝圣弃智、忘情寡欲、无为而治。

  他的政治理想是退却到“小国寡民” “老死不相往来”的乌托邦。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纷争,社会黑暗异常,统治者肆意妄为,使得百姓苦不堪言、民不聊生,在这样的社会时代背景下,儒家主张修身治国平天下,而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则主张“无为而治”。

  老子对当时的社会现实极为不满,但又无能为力,所以老子想通过“无为”的思想来改变社会现状,最终能达到自己心目中的“小国寡民”的理想状态。

  他说:“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老子认为,统治者应当能做到“无为而治”,有管理而不强制干涉,有君主而不进行压迫。

  让人民自由发展,人民就能够安定团结,社会自然能和平安定。

  《老子》一书是他“无为而治”政治思想的集中体现。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为无为,则无不治。”不尊重贤者虚名,民众就不会攀比相争,不去特意哄抬贵重物品,民众就不会生出盗窃占有之心,不去挑拔欲望,民众之心便不会乱。

  因此,圣人治世,便淡其心志,让其吃饱,削弱其争名夺利之志,强健其身体。

  让人民始终处于“无知无欲”的状态,这样,那些聪明人也不敢轻举妄动了。

  用这种“无为”的方法来治理国家,那么国家就没有什么治理不好的了。

  老子还说:“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他认为,在上的统治者要无为、无欲,好静无事,处在下面的百姓便会自化、自正、自富和自朴。

  这就是老子所说的无为而无不为,以自然之道来治天下。

  治国者“无为”是要任凭民众们自由发展,从而让国家达到一种和谐的存在和发展状态。

  在思想上的无为:老子在思想上主张“无为”,如“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取之;必固与之。

  是谓微明。

  柔弱胜刚强”。

  老子揭示了事物发展的“物极必反”的规律。

  他认为任何事物都有它的对立面,当事物发展到一定程度,它就会向相反的方向运转。

  因此,他要求人们不要盲目地急于张扬一些东西,不要急功近利。

  一时的忍让、委屈反而能达到追求的目的。

  再如“曲则全,枉则直,法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或,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做任何事情时都要适可而止,这才是为人之道。

  一个人处于逆境,要做到谦让、谦退、不争,处于高位、富贵荣华时也不要得意忘形。

  老子还说:“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成身退,天之道也。”做任何事情都不可太张扬;锋芒毕露,不能长保;光知道进而不知道退,经常善于争而不善让,会给人带来祸患。

  老子就是通过这些言论来具体阐释其 “无为”思想的。

  《老子》还说:“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为无为”是说让一切随缘、来去无意,万物善而不争。

  在老子的理想中,“圣人”应持“无为”的哲学对待天下,也就是顺应自然的规律去有所“为”。

  “事无事”是说从实际情况出发,以“无事”的态度去对待一切、处理事情,最终会水到渠成。

  从对人的伦理精神和艺术精神的养成而言,寂静虚无求恬淡,纵情山水寻逍遥,愉悦心灵品人生。

  “味无味”是说人若要知味,必须先从品尝无味开始,去体味恬淡中的真味,从平淡无奇的现象中感应察觉出真实和规律来,把“无味”当作味而得其味。

  品味在大众眼里没有味道的事物和事理,就是味无味的意义之所在。

  总之,人们要采取顺应自然的态度,以平静的思想和行为来对待生活,其旨在阐发“无为而无不为”的道理和处世哲学。

  老子“无为”的思想在后来的现实生活中也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在教育方面:今天我们提倡的个性化教育就是老子“无为”思想在教育方面的具体应用。

  老子说:“物或行或随,或嘘或吹,或强或碎,或陪或堕。”就是说世间万物物性不同,要允许差异性和特殊性的存在。

  教师在教育学生时,应该首先了解每个学生的性格、气质、习惯、特长等,然后根据各个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的特长都得以充分地发展,在这方面最成功的例子要数魏书生老师。

  魏老师在当班主任时,他们班上的事情自己根本不用管,他把学校安排下来的事情根据情况分配给班里的同学,每位同学分别管理一件事情,这样同学们都能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并且最终都将任务完成得很好。

  有一次魏老师出差讲学,学校里举行运动会,他带的那个班最后在运动会上竟拿了第一名。

  我觉得正是魏老师的“无为”,从而使他的学生达到了“无不为”的效果。

  现在一些家长为了发展孩子的特长,不管孩子对钢琴、舞蹈感不感兴趣,周末总是把孩子的休息时间安排得满满的。

  这样的学习往往收效甚微甚至适得其反,俗话说:“强扭的瓜不甜”,只有因势利导,根据孩子独特的特点、个性和兴趣爱好对之进行教育,才能最大限度地挖掘出孩子们的潜能,并且最终才能达到“无为而无不为”的目的。

  在修身养性方面:中医学和现代很多长寿的人士都借鉴了老子的“无为”思想。

  《老子》第七十三章说:“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老子认为没有欲望心就会平静下来,一切都会变好。

  老子还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法自然”即让一切顺其自然。

  如果一切能顺其自然,就能生生不息,老子这种朴素的道家思想,对我国中医养生理论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

  《皇帝内经》便吸取了老子的这一思想,提出了恬淡虚无、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的养生理论。

  《老子》第二十九章说:“去甚,去奢,去泰”,他认为追名逐利,嗜好过多,都是找灾引祸,也是百病丛生的根源。

  《素问上古天真论》也指出“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豪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老子》第八十章告戒人们要“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恬淡清心,皆知寡欲。

  唐代医学家孙思邈则极力主张“少欲”,认为“多欲则智昏”“纵情恣欲”“皆衰寿命”。

  由此可见,老子的“无为”对中医学及其养生理论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

  此外,《老子》第四十六章说:“能辅万物之自然,而弗敢为”,四季更替,寒暑分明,人应顺应自然。

  中医学在养生保健和防病治病中,处处强调人与自然界是统一的整体,称“天人相应”。

  自然界的一切生物都受四季气候变化的影响,人类自然也不例外,所以,人们要顺应自然养生才能健康长寿。

  日本的铃木大拙在他86岁时,弟子问他有关养生之道:他说疲倦了就休息,想睡就睡。

  并且我们知道他的禅式坐睡最有名,其实这就是一种顺应自然的“无为”养生之道。

  他80岁后天天讲学旅游,90岁后天天读书讲学为乐,94岁参加檀岛第四次哲学家会议,成为当时著名的新闻人物。

  北大教授、著名学者季羡林已九十多岁了,身板还很好,思维还很敏捷。

  有人问他有没有好的长寿秘诀,他的回答是:“我的秘诀就是没有秘诀,想吃啥就吃,心理不要有负担,顺其自然,经常保持精神愉快,乐观豁达,内心要达到心平气和就行”。

  其实,从季老这句话里我们可以看出他也借用了老子“无为”的方法养生,从这两个具体的事例中可以看出,只有顺应自然的“无为”,才能达到真正修身养性的目的。

  在企业管理方面:对于老子“无为”的思想成功运用的例子也很多,山东鲁南化肥厂能起死回生,可以说也是无形中借用了该思想。

  《老子》第十七章:“太上,下之知之,其次亲而誉制之,其次畏之,其次悔之,信不足焉,悠兮其资言,功成事遂,百姓谓我自然。”最英明的领导者,从不轻易发号施令。

  山东鲁南化肥厂在1987年亏损452万元,当时企业上下人心涣散,面临倒闭。

  新上任的领导改变了前任领导事无巨细皆管而且经常朝令夕改的管理方式:领导只是了解问题,不乱指示,只把握企业总的发展方向,不干涉具体的生产过程。

  由原先领导“为”而下层“无为”,现在变成领导的“无为”从而实现了员工的“有为”,员工相应地变成了企业的主人,在生产过程中充分发挥了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一年的功夫,企业就转亏为盈上缴利税1000万元。

  企业整改成功后领导总结经验说:只有领导“无为”工人才“有为”。

  在治国安邦方面,老子说:“治大国若烹小鲜”,治理大国就像煎小鱼一样。

  在锅里煎小鱼如果不断翻动,它烂得越快,治理一个国家如果不断更改法律政令,那么老百姓肯定痛苦不堪。

  对于一个国家,国君不应该经常改动法律政令,确保政策和法令的持久性,让人民安居乐业,扰乱民心国家就会动荡不安。

  用“无为”的思想来治理国家,楚庄公应该算一个成功的例子。

  楚庄王平时不显山露水,谨慎地藏起自己的锋芒。

  他从不炫耀自己的才能,而是在默默无闻中积累丰富的政治经验,“不鸣则则已,一鸣惊人”,所以最终成就了大业。

  老子“无为”的思想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今天在我们已经经过最大努力而无结果的情况下,我们要试着用“无为”的态度去处理事情。

  我们要顺应自然的规律,让万事万物自由地发展,不要违背客观规律去做过多的强求,这样或许能达到无为而无不为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尹志华.北宋《老子》注研究[M].成都: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2007.

  [2] 夏于全.读老子通人情懂世故[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06.

  [3] 王成竹.一部《老子》慰天下 [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7.

  [4] 东方慧.无为学 [M].北京:京华出版社,1998.

  [5] 刘韶军.日本现代老子研究[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6.

【老子“无为”思想论文】相关文章:

浅析老子师法自然企业管理思想论文10-08

老子的美学思想总结10-01

老子哲学思想在高校学生管理的作用论文10-11

老子行政管理思想10-08

老子处世思想体系探微10-08

老子哲学之官德思想09-30

关于老子与王弼伦理思想比较10-05

小学数学思想论文10-09

孔子教育思想论文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