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教案(精选20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准备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数学教学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数学教学教案1
教学目标:
1、理解比的意义,知道比的各部分名称,会读、写比及求比值。
2、理解比同除法、分数的关系。
3、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能力。
4、渗透知识源于实践及事物间的相互联系、发展变化等辨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教学重点:理解比的意义
教学难点:把两种量组成比,并在此基础上求比值
教学关键:理解比与除法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 创新情境、复习迁移
创新情境:六(1)班参加电子计算小组男生人数有5人,女生有4人。
同学们看到这些信息,你们知道哪些问题?
可能会出现六种以上比较的方法:1、男生人数比女生人数多1人。2、女生人数比男生人数少1人。3、男生人数是女生的 倍。4、女生人数是男生的 。4、男生比女生多25%。6、女生人数比男生少20%。
对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对某些数量进行比较。
除了以上六种比较的方法,你还知道其他比较的方法吗?想不想知道?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种新的数量比较的方法。
揭示课题:比的意义(板书)
同学们,这节课你想知道些什么?
(二) 探索发现、学习新知
(1) 概括比的意义
A:出示例1:
男生人数是女生的 倍,怎样求?谁和谁进行比较?
5÷4= 两数相除(板书)5 、4和 分别表示什么?
男生人数是女生的 倍,是男生人数与女生人数进行比较。我们又可以说男生人数与女生人数的比是:5比4 两个数的比(板书)
女生人数是男生的 ,怎样求?谁和谁进行比较?
4÷5= (板书)4 、5和 分别表示什么?
男生人数是女生的' ,是女生人数与男生人数进行比较。我们又可以说女生人数与男生人数的比是:4比5 (板书)
B:出示例2:一辆汽车3小时行驶180千米,求这辆车的速度。
180÷3=60(千米) (板书)180 、3和60分别表示什么?
谁把它能说成两个数量的比?
汽车每小时行驶60千米又可以说成:汽车行驶的路程与时间的比是180比3(板书)。
60千米是谁与谁的比的结果?
概括比的意义:
5÷4= 5比4
4÷5= 4比5 讨论:谁能说一说什么叫做比。
180÷3=60(千米) 180比3 (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
练习:试一试
1、 李强植树6棵,张明植树5棵。说出李强和张明植树棵数的比。
2、 3支圆珠笔的总价是6元,圆珠笔的单价是多少元?说出圆珠笔总价和数量的比。
练一练
甲 (1)甲、乙两个长方形周长的比是( )比( )。
3米 (2)甲、乙两个长方形面积的比是( )比( )。
乙 1米
5米 8米
3、大小两个齿轮,大齿轮每分钟转25转,小齿轮每分钟转92转。大、小两个齿轮转数的比是( )。
4、六(2)班有男生24人,女生23人,写出男生和女生人数的比是( )。再分别写出男生和全班人数的比是( ),女生和全班人数的比是( )。
(2) 学习比的读写法及各部分的名称
表示除法的运算符号是除号。那么表示的比的符号叫什么呢?(比号)
我们来写一个比号。5比4写作 5:4,读作 5比4。
前项 后项
比号
练习:练一练
读出下面各个比:120: :1 1.6:1.8
(3) 学习求比值的方法
既然两个数相除叫做比,那第5:4如何进行计算呢?
5:4=5÷4= 计算结果叫做什么?比值:比的前项除以后项所得的商,叫做比值。(完善各部分名称)
比值
讨论:比和比值一样吗?
练习:练一练
求出下列各个比的比值:
45:135 0.42:0.14 :1 1.8:2
(4) 探究比与除法、分数之间的关系
通过以上学习和探索,我们知道了什么叫做比,了解了比的各部分名称,学会了如何来求比值,请大家想一想,比跟什么关系最密切?(除法、分数)
比还可写成分数形式,5:4可以写成 ,还读成5比4,说一说比的前项是几?后项是几?分数形式的比与分数的写法也不一样,教师示范写法。
板书: 比号
练习:把下列比写成分数形式的比:21:100 32:15
请你与分数 作一下比较,有什么联系和不同?(比的前项、比号、后项、比值相当于……意义不同,读法不同,写法不同)
下面我们来研究一下比与除法、分数的关系:
联 系 区 别
5:4 前项(5) 比号(:) 后项(4) 比值
一种关系
5÷4 被除数(5) 除号(÷) 除数(4) 商
一种运算
分子(5) 分数线( )
分母(4) 分数值
一个数
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理解:比的后项能不能为零?体育比赛的比分和我们今天的学习的比一样吗?
(三) 反馈矫正,贯穿全课
综合练习:
1、有4只羊共重140千克,羊的总重量和只数比是( ):( ),比值是( )。
2、3÷8=( ):( )=
=( )÷( )=( ):( )
23:8=( )÷( )=
3、甲数除以乙数的商是1 ,甲数与乙数的比是( )。
4、甲数是乙数的65%,甲数与乙数的比是( )。
5、小康村今年粮食比去年增产10%,今年与去年粮食产量的比是( )。
6、 1小时: 15分钟的比值是( )。
(四) 全课小结
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还想提出什么问题?
数学教学教案2
活动准备
玩具若干,玩具篓两个;
苹果标记10个,西瓜标记8个;
红色、黄色发圈各5个,蓝色、绿色发圈各9个。
活动目标
初步建立等量概念。
体验快乐学习的乐趣。
能够发现问题,并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解决问题。
活动过程
1.引出等量问题
(1)师交代比赛规则:今天我们来进行一次运玩具比赛,大家在规定时间内跑到指定地方拿玩具,每次只能拿一个。
(2)幼儿随着《运动员》的音乐出发“运玩具”。比赛结果:苹果队获胜。
(3)师:你们猜猜苹果队为什么能获胜呢?(他们人多)
2.解决怎样等量的问题
(1)师:聪明的雯雯发现苹果队人多了,有谁能有好办法很快知道苹果队比西瓜队多几个人呢?
(2)幼儿互相讨论。(一个一个地数;小朋友手拉手,谁没有好朋友就是多了)
(3)苹果队和西瓜队的幼儿手拉手,发现苹果队幼儿多了两个,让其中的一个幼儿把苹果标记换成西瓜标记。
(4)师:现在大家都有了好朋友,也就是两队人数一样多了,我们再次进行公平的“运玩具”比赛。
3.提出新要求
(1)师:我们分男孩子和女孩子再来一次比赛,请女孩子自由选红色和黄色发圈。幼儿自选后,发现两队不等,由男孩子帮助检查并调整。
(2)女孩子进行“运玩具”比赛,男孩子做啦啦队为女孩子加油。
(3)同样的方法,男孩子自由选绿色和蓝色发圈。幼儿自选后,发现两队不等,由女孩子帮助检查并调整。
(4)男孩子进行“运玩具”比赛,女孩子做啦啦队为男孩子加油。
(5)引导幼儿说说哪队运玩具多又快,为获胜队发奖牌。
(6)大家戴上奖牌一起跳舞庆祝。
4.放松活动
活动评析
教学活动的成功与否,关键在于教师是否能将教材、教法、幼儿三方面作周密考虑,简而言之就是“三备”:备教材、备教法、备幼儿。以教学活动《运玩具》为例:
1、备教材
直击教学目标,思考核心教育价值
“运玩具”是中班的一节数学活动,它的核心是等量关系的教学。按照《纲要》要求,中班的幼儿已经需要学习和了解等量的概念。因此,教师首先需要的就是找准教学原点,仔细思考本次活动的'目标(核心价值)是什么,以定位准确、指向清晰的教学目标来引领教学全程。品读三个目标,我们可以看出:在教学内容选择上,“等量”这一教学核心适合于中班幼儿学科学习:而游戏化教学手段,借助问题发现来引导幼儿学习的方式则体现了较好的策略和手段运用。认知对象(内容)、认知主体(幼儿)、认知策略三要素通过目标得到了有效整合,整体表述精确到位、逐渐递进,教学活动的核心价值得到了体现,目标建构成螺旋式上升态势。
2、备教法
推敲教学环节,营造自然“发现之旅”
在“运玩具”这节教学活动中,我们能够比较充分地看见幼儿在“生活化”的游戏情境中积极主动地参与游戏,发自内心地想要习得知识。借助于教师的无形牵引,幼儿在不知不觉中做到了“以数学的知识和思维方式解决实际问题”。一切显得水到渠成,教学设计显出环环相接、层层推进的特点。比如,为了使幼儿更加熟悉“等量”概念,灵活运用已得的经验来解决问题,教师安排了幼儿最为感兴趣的竞赛游戏环节。初看似前面游戏的重复,仔细推敲,我们会发现:“幼儿自由分组”区别于先前的教师预先分发水果标记,幼儿的游戏自由度得到增加;“男生女生互相检查”区别于先前的个别幼儿检查,促进了幼儿团体间的交流和伙伴关系的建立;人数不一样多时的相互调整,既有经验的运用,更增添了一丝帮助和关怀的意味。这样的游戏充分调动了幼儿的学习积极性,在欢笑中发展了思维、丰富了技能。
3、备幼儿
了解所需。传递恰当学习方法
纵观“运玩具”的整个活动过程,没有呆板的说教,没有生硬的讲解,借由最初的比赛,人数多少的问题在幼儿的面前得到呈现。教师紧紧抓住幼儿对于公平性的质疑,发起了新的互动,以求知者的姿态来请教于幼儿:“谁能很快知道人数不等?究竟多几个?怎样才能一样多呢?”类似这样的提问,深化了幼儿自我的探究行为,逐步理解了“等量”的概念,摸索出如何使不同人数的队伍实现“等量”的方法,使学习质态得到提升,问题在摸索尝试中迎刃而解。这样的一种学习氛围,将幼儿的主体感受与教师、与教育情境紧密联系,使学习不再是教师驾驭主导之下的被动学习。
数学教学教案3
二年级数学教学教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直到1米=100厘米。
2、会用米尺量较长物体的长度,能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不同单位的工具进行测量。
3、在学习活动中,通过同学之间的合作,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和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1、使学生在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米,并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
2、学会用米尺量较长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
教具准备米尺、软尺、绳子
教学步骤个人修改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提问学生自己的那个手指的宽是1厘米。
2、让学生用尺子量一量数学课本的长边和短边各是多少厘米,并在小组内交流测量的结果。
3、让学生自己估计一下课桌的长是多少厘米,宽是多少厘米,再让学生用尺量一量,并把结果告诉大家。
4、让一名小朋友用厘米尺量黑板的长,另一名小朋友用米尺量黑板的长。发现了什么?
说明:前面我们学习了长度单位厘米,知道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厘米做单位。如果要量黑板或操场的长用厘米做单位就不方便了,就要用比厘米大的长度单位来量。今天我们就学习用米作单位量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
板书课题:认识米和用米量。
二、探究实践,体验活动。
1、认识米。
(1)感知1米的`实际长度。
①教师出示米尺,告诉学生这就是前面讲的米尺。它的长度是1米。让小朋友们拿出自己准备的米尺,和自己的学生尺比一比,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可以让学生在小组内相互交流,进行验证)
②刚才我们认识了米尺,现在请小朋友们拿出准备好的1米长的绳子,把它拉直,仔细看一看,再闭眼想一想,1米有多长?
(可以让学生用米尺和自己的身高比一比,将两臂伸平,用米尺量出1米的长度,用直尺比一比从地面到讲台的什么地方的高度是1米等方法来记住1米的长度)
③让学生看一看,想一想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
(学生交流,老师注意引导学生观察自己身边的物体)
④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绳子,两人一组量出1米、2米、3米的长度给大家看。
(2)认识米与厘米的进率。
师:刚才大家认识了米,那么今天我们学习的米和昨天学习的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师:这条是1米长的绳子,请你用以厘米为单位的刻度尺量一量,看看它有多少厘米?(100厘米)
小结:1米也也就是100厘米。
(板书:1米=100厘米)
2、用米量。
(1)出示卷尺。介绍:这是在测量比较长的距离时用的卷尺。它可以量较长的物体长度或较长的距离。
(2)让两个小朋友合作到展示台上量出每条绳子的长度。
小结:量物体长度时,一定要从物体的一端开始,一般用米尺或卷尺的“0”刻度对齐物体的一端,一直量到物体的另一端,尺子要放平放直,这样才能量准确。
三、巩固练习。
1、课本练习一的第4题。
同桌互相帮助,测量自己的身高是几米几厘米,老师巡视,并帮助测量有困难的学生。
2、课后同学之间相互合作测量教师的长、宽,后面黑板的长、宽,讲台的长、宽,并把它记录下来。
四、课堂小结。
师: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学会了什么?
(在共同交流中总结:今天这节课我们不仅认识了米,学会了用米去量较长的物体长度或距离,还知道了1米=100厘米)
五、布置作业。
1、师:今天我们认识了米,学会了用米量。课后或回家后选择你最想量或最感兴趣的物体测一测、量一量,并把它记录下来。
2、选用课时作业设计。
引出米尺。让学生看看用米尺量黑板的长度要量几次,量完后,提问:“用哪种尺量黑板的长度更方便一些?”
数学教学教案4
『教学目标』:
一、 让学生经历编制8的乘法口诀的过程,能自主编制并记忆8的乘法口诀。
二、 让学生在与同伴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愉悦,增强数学学习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编制并记忆8的乘法口诀。
『教具准备』:
积木玩具、水果图
『教学过程』:
一、 导入:复习并猜想
(1)组织学生背诵1~7的乘法口诀。
(2)引导学生猜想8的乘法口诀。
(3)揭题
板书课题:8的乘法口诀。
二、 新授: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新知
(1)提供积木玩具,引导学生观察。
1、 提问:这个正方体是由几个小积木组成的?那就是1个几?
你能列出算式吗?
那乘法口诀该怎么编呢?你会吗?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1个8是81×8=8一八得八
追问:“一八得八”表示什么意思?
2、如果老师要做2个、3个……8个这样的.正方体又各要多少个小积木呢?这几句口诀你会编吗?
3、分组交流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
2个8是162×8=16二八十六
3个8是243×8=24三八二十四
4个8是324×8=32四八三十二
……
学生齐读算式和口诀
提问:“三八二十四”表示什么意思?“八八六十四”又表示什么意思?
追问:这些口诀只能写这么一个乘法算式吗?
为什么“八八六十四”只能写一个乘法算式?
(2)记忆口诀
1、谁有好的方法快速记住口诀呢?
有谁发现了其中的规律呢?
看看口诀上下两句的积相差多少?
2、齐读口诀→分组读→分男、女生读
3、 师生对口令→男、女生对口令
三、巩固并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1)口诀运用
出示:四八三十二
提问:那些算式可以用到这句口诀?生答,师板书。
追问:3×8+8 5×8-8 能不能用到这句口诀呢?为什么?
(2)解答第71页第1题
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3)解答第71~72页第2、4题
(4)让学生在活动中应用知识
创设情境:到8元水果超市里买水果
你想买哪几样水果?说说你需要多少钱?
四、全课总结
今天,你学到了什么?
齐背诵8的乘法口诀
数学教学教案5
答:
教学内容:西师版xx年级上(下)册xx页
执教者:xxx
教学课时:第X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了解xxxxxxxxxx,掌握xxxxxxxxxx。过程与方法:让学生通过xxxxx方法,体验xxxxxxxxxx。情感态度:通过感受xxxxxxxx,培养xxxxxxxx的情感。教学重、难点与关键:
1、重点:(根据本节课的内容,找出重要的知识点)
2、难点:(结合学生的学情,分析本节课哪些知识学生比较难掌握)
3、关键:(结合实际,找出从哪些方面引导学生更好的学习)
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演示法等
教学准备:
1、教具准备:实物、多媒体、一些数学图形
2、学具准备:实物、数学图形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复习引入或谈话引入或情景引入)
1、小朋友,我们前面已经学习了xxx内容,今天我再考考大家,看看有多棒。(生说后引入新课)
2、老师昨天遇到一个难题,想到今天我都不知道怎么解决,今天我想叫大家帮老师一个忙,你们愿意吗?(愿意)生说后老师引入新课。
3、出示主题情景图引入。
二、探究新知
出示例题。
(1)、指导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2)、学生小组交流。
(3)、反馈信息:
生1:我觉得xxxxxxxxxxxxxxxxxx。
生2:我认为xxxxxxxxxxxxxxxxxx。
生3:我是这样想的xxxxxxxxxxxxxxx。
……
(4)、师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归纳小结:同学们表现的太好了。刚才我们通过xx方法,了解到xxxxxxxxxxxx,那老师觉得xxxx样更好一些。所以我们在做任何事,只要你认真想认真做就一定会有收获的.。
三、巩固练习
1、出示第一道练习题。
(1)、学生读题,了解题目意思。
(2)、指明学生答(学生举手回答)。
(3)、师生共同讨论。
(4)、完成练习题。
2、出示第二道练习题。
(1)、学生齐读题目。
(2)、学生独立完成。
(3)、个别展示。
(4)、集体订正。
四、拓展练习。
(1)、出示题目。
(2)、学生读题思考。
(3)、小组讨论交流。
(4)、小组选代表展示。
(5)、集体订正。
四、小结:让学生谈收获,学习了本课有什么样的想法,觉得本堂课有哪些地方值得大家一同分享,有哪些地方需要提醒大家注意。
五、布置作业:(第xx页第xxxx题).
六、板书设计
xxxx(课题)
xxxx(内容简析)
教学反思:是否达到预期目标,没有达到的话,其中的原因是什么,能提供改进的方案吗,有哪些突发的灵感,课堂上有没有印象最深的讨论以及学生独特的想法,哪些地方与设计的教学过程不一样,学生提出了哪些想到的问题,为什么会提出这样的问题。
自我评习:这个万能教学模板实用性较强,能够有效地避免教学中存在的随意课、盲目课和单纯的传授课等不规范、教法陈旧的教学形式,逐渐形成符合教学规律,利于学生成长的新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对于初登讲台、经验不足的年轻教师是一种全面把握教材,宏观感受教学全过程,快速规范教学行为的好方法,便于教师逐渐提高研究层面,取得更大收益。
数学教学教案6
活动目标:
1、学习10以内的序数,正确感知物体在序列中的位置。
2、能用序数词准确表述物体在序列中的位置。
活动准备:
1、10种动物图片,火车图片一幅,有10层的楼房图片一幅。
2、不同颜色的圆形卡片若干,火车头头饰。
活动过程:
一、 谈话导入课题,激发幼儿活动兴趣。
二、引导幼儿感知横排物体在序列中的位置。
1、动物排队
出示动物图片,小动物排成一横队,请幼儿观察排成横排的动物:
(1)看一看有哪些小动物?数一数一共有几只小动物?
(2)谁排在第一、谁排在最后、其他动物排在第几?
(3)引导幼儿讨论:为什么大家有不同的结论?
(4)教师小结:序数可以从不同的方向数,从不同的方向数得出的.结论不同。
2、小动物乘火车
(1)数车厢(让幼儿知道数车厢时要从车头开始数 )
出示火车图片,让幼儿数一数一共有几节车厢?你是从哪个方向开始数的?
(2)帮小动物乘火车:请幼儿选择一种自己喜欢的动物让它乘车,并引导幼儿说出“我请××动物坐在第几节车厢里”
(3)教师说某一动物的名称,让幼儿说出它的位置。
三、引导幼儿感知安排物体在序列中的位置。
1、数楼房(让幼儿知道数楼房是要从下往上数)
出示楼房图片,请幼儿数一数,说出新房子一共有几层:第一层、第二层… …第十层,让幼儿说一说自己是从哪个方向开始数的。
2、小动物搬新家
幼儿操作学具,以帮助小动物搬新家的形式帮小动物住进新房子里。引导幼儿说出“我请××动物住进第几层楼房里”。
3、教师说某一动物让大家用序数词表示小动物在序列中的位置。
四、游戏“换房子”
请幼儿记住每只动物家的位置,教师待幼儿闭上眼睛后迅速调换动物的位置,然后请幼儿睁开眼睛,说说哪两只小动物换房子了?说说××小动物原来住在哪里,现在住在哪里?
五、结束:游戏“乘火车”
请五名幼儿戴上火车头头饰,其他幼儿自选一种圆形颜色卡片,根据所选卡片的颜色乘坐相应颜色的火车,并说出自己所在位置。
数学教学教案7
课题:数一数
教学目标:
1、复习相同加数的加法,为学习乘法打基础。
2、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体会乘法的意义。
3、了解乘法与加法之间的关系,感受学习乘法的必要性。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乘法算式的意义,沟通相同加数和乘法的内在联系。教学准备:多媒体展台、投影仪。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1、口算训练
7+5+2+1= 5+6+3= 3+2+6+4=
二、创设情境,启发谈话
小朋友们,今天老师带你们到动物园去看一看好吗?你们看,可爱的小熊猫排着整整齐齐的队伍欢迎我们呢,你们喜欢吗?你们看它们多遵守纪律啊!
三、探究新知
1、活动
(一):“数一数”
(1)投影出示“主题图
(一)”,问:小朋友,你们看到这幅熊猫图想提一个怎样的`数学问题呢?(生:这里一共有几只小熊猫?)我们一起来数一数,(让学生自由的数数后反馈交流)
生1:我是横着五只五只地数,一共是15只。
(板书:横着数:5+5+5=15)
生2:我是竖着3只3只地数,一共是15只。
(板书:竖着数:3+3+3+3+3=15)
师:真棒,还有别的数的方法吗?(和同桌的小朋友一起数)(2)小结:好,真能干,我们会按顺序数数了。在我们平时的数数中,为了不让遗漏或重复,一般可以竖着数或者横着数比较方便。
2、活动
(二):“比一比”
(1)引导学生观察。比较这两道题和口算题有什么异同,四人小组讨论。
(板书:加数相同)
(2)齐读:5+5+5=15 3+3+3+3+3=15(学生感到有些难读,相同加数的个数太多)
出示相同加数连加还可以这样读:3个5连加等于15(板书)
5个3连加等于15(板书)
3、活动
(三):数一数
(1)投影出示“主题图
(二)问:这里一共有几个点子?学生自由地数数,让学生说你是怎么数的?
板书:
6+6+6+6=24 4+4+4+4+4+4=24(2)让学生读出这个加法算式,并说出表示的意义。(4个6等于24;6个4等于24)
(3)一起来数有几个方格,说一说你可以怎么数,分别列出算式。让学生说出算式所表示的意义。
10+10+10=30 3+3+3+3+3+3+3+3+3+3=30
4、活动
(四):数一数
(1)让学生观察苹果图,根据图意提出问题:一共有几个苹果?(四人小组讨论,列出加法算式),
3+3+3+3+3=□
(2)让学生讨论出:6盘呢?10盘?15盘呢?(出示投影片)
(3)说一说并读一读,让学生讨论一下你读写了这些算式有什么感觉吗?
四、巩固应用
1、让学生再举出这样的算式,如:上面的苹果50盘呢?能列出怎样的算式呢?你有什么感觉?(学生自由说)
2、说一说并读一读,让学生讨论一下,这么长的算式写起来很不方便是不是啊,那怎么办呢?
五、课堂小结
我们今天有什么收获,和小朋友交流一下
【教学反思】:
一、注重了学生兴趣的培养。
1、在课堂教学中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兴趣。如教学卡片、多媒体的运用以优化课堂教学,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2、在课堂教学中注重了学生学习结果的反馈,并及时给予表扬与鼓励,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二、正确处理三维目标的关系
为转变过去只重知识传授的教学,新课程提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一体的教学目标。体现了数学教学不仅只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获得的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应用技能;体会数学与人类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的价值,加强对数学的理解,对学习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和决心。
数学教学教案8
课题说明:
本单元的基础是学生初步了解乘法的意义,已经学会用2——5的乘法口诀口算表内乘法,然后进行教学。本单元的标题为“分一分与除法”,体现了动手操作与概念思考对于除法意义的重要性。开展“分一分”活动,可以让学生由浅入深体会除法意义。因此,在教学“分桃子”这节课时,我准备充分利用教科书所提供的情境,开展教学活动。通过设计具体的教学情境,让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让学生动手操作(如:分一分、摆一摆、填一填、圈一圈、画一画等),逐步体会什么是“同样多”、“一样多”、“平均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进行练习,体验平均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生活当中实际性的问题,从而加深印象。
课时说明:1课时
学生情况分析:
本案例适合于二年级学生,由于二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能力为主,好动、注意力易分散,注意力持续时间较短。因此,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如:动手、动口、动脑),这样更易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但是,二年级学生在动手操作时,目的性不够明确,易兴奋,这就需要教师作出正确的引导与评价。
教学案例: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 在具体的情景中,让学生初步体验平均分的过程,体会平均分的含义。
2、理解平均分的方法。
3、通过分一分的活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
(二)、情感目标:
1、初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经历与小组讨论、交流,培养合作精神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平均分”的含义,感受平均分的过程
难点:初步体会有余数的“平均分”
三、课前准备:
教学挂图 小圆片 小棒
四、教学过程(www.3edu.net):
一、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
1、师导入语,创设故事情境
同学们,你们瞧,小熊家打扮的这么漂亮要干什么,知道吗?(学生猜一猜)。哦,原来,今天是小熊要过十岁生日了。他特地邀请小伙伴们来家做客,准备开一个生日Party。你们瞧:前面走来了两只小猴、四只小猫、三只小狗。小熊非常热情,拿出了动物们最爱吃的食物来招待:有8个桃子、12条小鱼、18根骨头。可是你们瞧,小熊正皱着眉头,手抓头皮。咦,这是怎么回事?哦,原来小熊正在为该怎么分食物烦恼?同学们,你们能帮小熊分食物吗?(能)
2、揭示课题:分一分 (板书:分一分)
那么,我们一起帮助小熊来分一分食物吧!
(1)、指名说说,你觉得应该怎么分?
(生答:把桃分给小猴,鱼分给小猫们,骨头分给小狗们)
(2)、那么小猴、小猫、小狗之间又应该怎么分配呢?
设计意图:根据数学学科特点和小学生好奇、好新、好动的思维特点,创设故事性情境,使学生产生对新知识的求知欲望,让学生的注意力处于高度集中状态,让生动的故事情境去吸引学生,唤起学习兴趣。二、实际操作,体会平均分
1、小熊听取了同学们的建议,拿出8个桃子招待两只猴子,请你们帮他分一分。用8个小圆片代替桃子。(四人小组讨论分法并在全班汇报,说出各种分法)
(1)、 出示分得的结果:
8 8 8 8
1 7 2 6 3 5 4 4
8 8 8
5 3 6 2 7 1
(2)、在这些分法中,你认为哪种分法能使两只猴子都满意?为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回答体会“同样多”、“一样多”。同时潜移默化地教育学生应该平等对待和尊重每一位客人,进行人文教育。2、现在,小熊手上有12条鱼,请你帮他分给4只小猫,要求每只小猫分到的鱼同样多,每只小猫分到( )条。
(同桌合作、全班反馈交流、由学生判断正误并说出理由)
4、师生小结:像这样,每份分得同样多,我们就说是“平均分”。
5、判断:是否平均分,错得在〇打“╳”,并说说为什么?
(1)、
(2)、
(3)、
5、小狗在旁边等不急了,“汪汪汪汪”叫了起来,小熊该来给我分食物了。小熊急忙拿出18根骨头,请同学们平均分给3只小狗,每只分到( )根。(四人小组用摆小棒摆一摆)
(投影出示学生分得结果,集体交流评讲)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目的是:在课堂中创设操作性情境,组织一些以学生活动为主的练习,对一些实际问题通过自己动手演示,获得学习成效。(我先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形象地感知“平均分”,再由教师小结,抽象出“平均分”的概念,最后,由学生判断是否“平均分” 进行练习反馈。这样的教学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其次,动手操作“平均分”活动的设计,即能巩固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又能提高操作能力,培养创新精神。最后,通过四人小组讨论、操作,同桌合作等形式的交流方式,初步培养学生之间的合作精神。三、结合生活,练一练
1、投影出示14支铅笔,2个文具盒,连一连平均每盒放几支?
2、实物出示20个圆圈,每5个圆圈拼成一个奥运会图标,可以拼几个?请摆一摆
3、有12根筷子,有( )双。用小棒摆一摆
4、有9个气球,分给4个小朋友,平均每人分到( )个,还剩( )个。(用线连一连)这个气球还能给其中的一个小朋友吗?为什么?
设计意图:我选择了贴近学生生活内容作为练习题目,目的在于让学生感知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借助学生的生活经验,进一步让学生体会平均分的过程。教学时,我让学生连一连、圈一圈、摆一摆、说一说等形式,通过动口、动手、动脑等多种感官共同参与学习活动,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性的问题,培养数学能力。四、跳一跳,摘果子
智慧老爷爷、小淘气和机灵狗看到同学们学得这么认真,很想和同学们交朋友,不过他们要同学闯过其中的一关,请看题目
1、小熊家来了这么多客人,请问16根筷子,每位一双够吗?为什么?你能帮小熊的忙吗?请用小棒代替分一分
2、春天到了,同学们出去春游,有25人要去划船,每条船限坐6人,要租几条船?请用小圆片摆一摆
3、16只蜜蜂在采蜜,飞走了一半,还剩( )只。请同学们用小棒摆一摆
设计意图:跳一跳,摘果子是对学生进行分层次教学,通过让学生自主选择练习题,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同时培养向难题挑战的信心。五、总结:
1、说说你这节课学到了什么知识?
2、这节课中,你觉得自己表现最出色的是什么地方?
3、在学习过程中,你碰到过困难吗?你是如何对待的?
设计意图:课堂总结不仅是教师对一堂课教学的.整理,还应该是对学生知识的梳理,对学生情感态度、学习方法的指导。在课堂中,我让学生明白学到了什么知识,明确自己表现最出色的地方和努力的方向,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板书:
分一分
8
4 4 每份分得同样多就是“平均分” 12
3 3 3 3
18
6 6 6
教学反思: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兴趣是一种带有情感色彩的认识倾向。它以认识和探索某种事物的需要为基础,是推动人去认识事物,探求真理的一种重要动机,是学生学习中最活跃的因素。有了学习兴趣,学生在学习中产生很大的积极性,从而产生某种肯定的,积极的情感体验。根据这一理论,我这堂课的设计理念是: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能够轻松愉快的学习。联系生活,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整堂课,学生在小熊过生日的故事情节中进行学习,把新知识的探索融入于游戏当中。整堂课的数学活动,都是在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练习题的设计,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进一步发展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整堂课的亮点是: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平均分的过程,让学生知道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我在课堂中,不仅注重知识的感受过程,还注重对学生的情感教育。有待完善处:在整堂课中学生动手操作多,比较费时间。学生思维活跃,易兴奋,课堂纪律不易组织。
数学教学教案9
活动准备
统计表、笔、奖牌
课件《首先有一个苹果》
记录卡、圆点、谜宫、图片、添添去去操作卡每队一份。
活动目标
学习简单的统计计数方法。
在数学游戏和竞赛中体验同伴合作、成功的快乐。
在看看记记、添添去去、贴贴说说中感知10以内的数量。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教师:今天我们这里有红、黄、蓝、绿四个队来举行一次智力大比拼竞赛活动,现在请每队来向大家介绍一下,喊出你们的口号!
二、看一看、记一记。
教师:现在我们开始第一项比赛:看一看、记一记。请听规则:等会我们要看一幅图,你们要很快地记住上面的东西,记得越多越好。(看图)这张是记录卡,在你刚才看到的东西的下面贴上圆点,一组上一张,我们合作完成。贴对一个加一颗星,贴错一个要扣一颗星哦。(幼儿操作)现在我们来看看每组的操作卡,看看你们组上可以得到几分?(集体验证对错,奖励五角星。)
三、添一添、去一去。
教师:刚才这些东西还藏到了卡片里,他们和数字玩起了游戏呢。看一看这张图片,要想让**和数字变成一样多,可以怎么用什么办法呢? 这也是我们第二轮的比赛。请听游戏规则,每组上都有10张卡片,把每张卡片上的物品都要和数字一样多,每个队员都要动手操作,做完一张再拿一张,直到把 10张卡片都完成。计分是这样的.,做对一张加一星。(幼儿操作)现在我们来看看*队的卡片吧,请小队员向大家介绍一下。他们做对了几题,可以得几星呀?(还有三队可以请其她老师帮忙计分。)
四、读一读、说一说。
教师:这十张卡片还做成了一本书呢,我们一起来欣赏这个故事吧。(看PPT:首先有一个苹果。)你们发现这本书里藏着什么数字秘密呢?(数字越来越大。)
五、绕一绕,贴一贴。
教师:老师用这些图做成一个谜宫,现在我们要进行的是最后一项比赛:谜宫大赛。(出示谜宫)你们看,这个谜宫应该怎么走?谜宫上少了几张图片呢,等会就请小朋友一边走谜宫,一边观察一下缺了哪张图片,从篮子里找出来贴上去。贴对一张得一星,想一想怎么样合作才会又快又对呢?(幼儿操作)请一名小队员来介绍一下你们的谜宫,贴上了哪些图片,我们大家来看看他们贴对了吗?应该得几星?
六、统计得分,颁奖。
教师:现在我们来看看每队最后的得分情况吧,一起来数一数。*队获得了冠军,我们为他们颁发“智慧星”奖。
教师:猜猜猎人扔出蜂窝后,会出现什么情况呢?最后苹果又是谁吃到了呢?我们回教室后再把这本书看完。
数学教学教案10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正、反比例的意义,能够初步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比例,成什么比例.
2.通过观察、比较、归纳,提高学生综合概括推理的能力.
3.渗透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进行“运用变化观点”的启蒙教育.
教学重点
理解正反比例的意义,掌握正反比例的变化的规律.
教学难点
理解正反比例的意义,掌握正反比例的变化的规律.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一)昨天老师买了一些苹果,吃了一部分,你能想到什么?
(二)教师提问
1.你为什么马上能想到还剩多少呢?
2.是不是因为吃了的和剩下的是两种相关联的量?
教师板书:两种相关联的量
(三)教师谈话
在实际生活中两种相关的量是很多的,例如总价和单价是两种相关联的量,总价和
数量也是两种相关联的量.你还能举出一些例子吗?
二、新授教学
(一)成正比例的量
例1.一列火车行驶的时间和所行的路程如下表:
时间(时)
12345678……
1.写出路程和时间的比并计算比值.
(1)
(2) 2表示什么?180呢?比值呢?
(3) 这个比值表示什么意义?
(4) 360比5可以吗?为什么?
……
2.思考
(1)180千米对应的时间是多少?4小时对应的路程又是多少?
(2)在这一组题中上边的一列数表示什么?下边一列数表示什么?所求出的比值呢?
教师板书:时间、路程、速度
(3)速度是怎样得到的?
教师板书:
(4)路程比时间得到了速度,速度也就是比值,比值相当于除法中的什么?
(5)在这组题中谁与谁是两种相关联的量?它们是如何相关联的?举例说明变化规律.
3.小结:有什么规律?
教师板书:商不变
(二)成反比例的量
1.华丰机械厂加工一批机器零件,每小时加工的数量和所需的加工时间
2.教师提问
(1)计算工效和时间的乘积.
(2)这一组题中涉及了几种量?谁与谁是相关联的量?
(3)请你举例说明谁与谁是相对应的两个数?
(4)在这一组题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如何变化的?(举例说明)
3.小结:有什么规律?(板书:积不变)
(三)不成比例的量
1.出示表格
2.教师提问
(1)总吨数是怎样得到的?
(2)谁与谁是两种相关联的量?
(3)它们又是怎样变化的?变化的规律是什么?
运走的吨数少,剩下的吨数多;运走的吨数多,剩下的吨数少;总和不变
(四)结合三组题观察、讨论、总结变化规律.
讨论题:
1.这三组题每组题中谁与谁是两种相关联的量?
2.在变化过程中,它们的异同点是什么?
共同点:都有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量也随着变化
不同点:第一组商不变,第二组积不变,第三组和不变.
总结:
3.分别概括正、反比例的意义
4.强调第三组题中两种相关联的'量叫做不成比例
5.教师提问
(1)两种量成正比例必须具备什么条件?
(2)两种量成反比例必须具备什么条件?
(五)字母关系式
三、巩固练习
判断下面各题是否成比例?成什么比例?
1.一种圆珠笔
(1)表中有哪两种相关联的量?
(2)说出几组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
(3)每组等式说明了什么?
(4)两种相关的量是否成比例?成什么比例?
2.当速度一定,时间路程成什么比例?
当时间一定,路程和速度成什么比例?
当路程一定,速度和时间成什么比例?
3.长方形的面一定,长和宽
4.修一条路,已修的米数和剩下的米数.
四、课堂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正反比例的意义,并能运用正反比例的意义判断一些简单的问题.通过正反比例意义的对比,使我们进一步认识到,要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成正比例关系还是反比例的关系,要抓住两种相关联的量的变化规律,这是本质.
五、课后作业
(一)判断下面每题中的两种量是不是成正比例,并说明理由.
1.苹果的单价一定,购买苹果的数量和总价.
2.轮船行驶的速度一定,行驶的路程和时间.
3.每小时织布米数一定,织布总米数和时间.
4.长方形的宽一定,它的面积和长.
(二)判断下面每题中的两种量是不是成反比例,并说明理由.
1.煤的总量一定,每天的烧煤量和能够烧的天数.
2.种子的总量一定,每公顷的播种量和播种的公顷数.
3.李叔叔从家到工厂,骑自行车的速度和所需时间.
4.华容做12道数学题,做完的题和没有做的题.
六、板书设计
数学教学教案1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活动中亲身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的过程,体会统计的必要性。
2、认识简单的条形统计图,能根据统计图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3、通过活动,培养合作、交流意识,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过程,培养初步的统计意识。
教学难点:
从统计中获得简单的统计结果,进行简单的决策,体会统计的必要性。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今天我们上课和平时不太一样,坐成了六个小组,老师这有一张评价表,如果哪个组里的同学表现好,我就给他们组贴上一颗星,这时老师就来看看哪个组坐得最好。
二、导入
师:同学们喜欢体育比赛吗?在操场上同学们正在进行体育训练,为比赛做准备。他们在进行什么训练呢?
生:跳绳、踢毽、套圈、踢球。
师:如果我们班要组织一项比赛,(揭题)在这些活动中你认为组织什么比赛好呢?
生:
师:咦,这下有问题了,大家参加的活动不一致,可是我们班又只能组织一项比赛,大家说说看应该怎么办呢?
我们可以通过统计同学们最想参加的比赛来确定我们班组织什么比赛。
三、体验统计过程。
1、复习统计图
师:这是我们的一个老朋友,你还认识它吗?
生:统计图
师:你能为大家介绍一下吗?
生:最下面是比赛的项目,
生:每一格就表示一个。
2、分小组进行统计
师:今天我们就要利用统计图来统计我们最想参加的活动。有谁知道在统计的过程中要注意什么?(不漏掉,不重复)接下来,我们就分小组来进行统计同学们最想参加的比赛,在分小组活动时要注意:第一,在组长带领下依次说出自己最喜欢的体育比赛,第二,每个人只能说一项,第三,一位同学说的时候其余人要认真听,组长在相应的项目上涂上一格。大家明白了吗?比一比哪组的同学调查的又快又准确。开始!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组织比赛》教学设计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组织比赛》教学设计师:这时老师将每个组的统计图贴在黑板上了,比一比,你想把星星送给哪个组?说说你的理由。老师觉得刚才每个组的表现都不错。所以给每个组都贴上一颗星星。
3、完成统计表。
师:老师想邀请大家一起参加下一项活动,你们想不想参加?
同学们请看,你看到了什么?对这是一张统计表,我们要把刚才同学们统计的情况填到这张表里。
谁能通过第一小组填的这张统计图看出。
第一小组共有 人,想参加跳绳比赛的有 人,想参加踢毽比赛的有人,想参加套圈比赛的有人,想参加拍球比赛的有人。
最下面一行应该怎么填呢?谁来说一说?
将每一列的数据加起来就行了。
这个数据说明了什么?
现在我们知道我们班想参加跳绳比赛的一共有 人,想参加踢毽比赛的一共有人,想参加套圈比赛的一共有人,想参加拍球比赛的`一共有人。
同学们能根据最后一行的数据完成这一张统计图吗?
这时分小组合作完成这一张统计图。
四、观察发现
1、第 组最先完成,老师把他们组制作的统计图展示到黑板上。
2、这时同学们认真观察这一张统计图,你发现了什么?现在你们认为,我们班应该组织哪一项比赛呢?
3、你能根据统计出来的数据提出数学问题吗?
五、总结
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掌握了哪些知识?
六、拓展
老师也进行了一个调查,统计了我们班同学最爱喝的饮料。通过这幅统计图,你知道老师一共调查了多少人吗?你还发现了什么?如果在比赛的那天,我们班要买一种饮料的话,应该买哪种?
七、备用
结束:今天我们学会了怎么样进行统计,在生活中,你还可以利用统计的知识调查身边的事情。比如,你家里一天用了多少只塑料袋,全班同学每人每周用几枝铅笔。只要我们用明亮的眼睛仔细观察用智慧的大脑认真思考就会发现统计时时刻刻都在我们身边。最后我们来看一看在今天的学习中哪个小组的表现最好。
数学教学教案12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数学是一门培养人的思维,发展人的思维的重要学科。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而且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所以在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下,要充分揭示获取知识和方法的思维过程。因此本节课我以建构主义的“创设问题情境——提出数学问题——尝试解决问题——验证解决方法”为主,主要采用观察、启发、类比、引导、探索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在教学手段上,则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将抽象问题形象化,使教学目标体现的更加完美。
二、教材分析
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A版)数学必修四,第一章第三节的内容,其主要内容是三角函数诱导公式中的公式(二)至公式(六)。本节是第一课时,教学内容为公式(二)、(三)、(四)。教材要求通过学生在已经掌握的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的定义和诱导公式(一)的基础上,利用对称思想发现任意角、终边的对称关系,发现他们与单位圆的交点坐标之间关系,进而发现他们的三角函数值的关系,即发现、掌握、应用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公式(二)、(三)、(四)。同时教材渗透了转化与化归等数学思想方法,为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出了要求。为此本节内容在三角函数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三、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本校高一(1)班全体同学,本班学生水平处于中等偏下,但本班学生具有善于动手的良好学习习惯,所以采用发现的教学方法应该能轻松的完成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四、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目标:理解诱导公式的发现过程,掌握正弦、余弦、正切的诱导公式;
(2)能力训练目标:能正确运用诱导公式求任意角的正弦、余弦、正切值,以及进行简单的三角函数求值与化简;
(3)创新素质目标:通过对公式的推导和运用,提高三角恒等变形的能力和渗透化归、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个性品质目标:通过诱导公式的学习和应用,感受事物之间的普通联系规律,运用化归等数学思想方法,揭示事物的本质属性,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诱导公式。
2、教学难点
正确运用诱导公式,求三角函数值,化简三角函数式。
六、教法学法以及预期效果分析
“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鱼”,作为一名老师,我们不仅要传授给学生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传授给学生数学思想方法,如何实现这一目的,要求我们每一位教者苦心钻研、认真探究。下面我从教法、学法、预期效果等三个方面做如下分析。
1、教法
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而不仅仅是数学活动的结果,数学学习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获得数学知识,更主要作用是为了训练人的思维技能,提高人的思维品质。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本人以学生为主题,以发现为主线,尽力渗透类比、化归、数形结合等数学思想方法,采用提出问题、启发引导、共同探究、综合应用等教学模式,还给学生“时间”、“空间”,由易到难,由特殊到一般,尽力营造轻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体味学习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
2、学法
“现代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很多课堂教学常常以高起点、大容量、快推进的做法,以便教给学生更多的知识点,却忽略了学生接受知识需要时间消化,进而泯灭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热情。如何能让学生最大程度的消化知识,提高学习热情是教者必须思考的问题。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本人引导学生的学法为思考问题、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简单应用、重现探索过程、练习巩固。让学生参与探索的全部过程,让学生在获取新知识及解决问题的方法后,合作交流、共同探索,使之由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的自主学习。
3、预期效果
本节课预期让学生能正确理解诱导公式的发现、证明过程,掌握诱导公式,并能熟练应用诱导公式了解一些简单的化简问题。
七、教学流程设计
(一)创设情景
1、复习锐角300,450,600的三角函数值;
2、复习任意角的三角函数定义;
3、问题:由,你能否知道sin2100的值吗?引如新课。
设计意图
自信的鼓励是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简单易做的题加强了每个学生学习的热情,具体数据问题的出现,让学生既有好像会做的心理但又有迷惑的茫然,去发掘潜力期待寻找机会证明我能行,从而思考解决的办法。
(二)新知探究
1、让学生发现300角的终边与2100角的终边之间有什么关系;
2、让学生发现300角的终边和2100角的终边与单位圆的交点的坐标有什么关系;
3、Sin2100与sin300之间有什么关系。
设计意图
由特殊问题的引入,使学生容易了解,实现教学过程的平淡过度,为同学们探究发现任意角与的三角函数值的关系做好铺垫。
(三)问题一般化
探究一
1、探究发现任意角的终边与的终边关于原点对称;
2、探究发现任意角的终边和角的终边与单位圆的交点坐标关于原点对称;
3、探究发现任意角与的三角函数值的关系。
设计意图
首先应用单位圆,并以对称为载体,用联系的观点,把单位圆的性质与三角函数联系起来,数形结合,问题的设计提问从特殊到一般,从线对称到点对称到三角函数值之间的关系,逐步上升,一气呵成诱导公式二。同时也为学生将要自主发现、探索公式三和四起到示范作用,下面练习设计为了熟悉公式一,让学生感知到成功的喜悦,进而敢于挑战,敢于前进。
数学教学教案13
设计理念:
课堂教学的结束是教师对一节课有计划、有目的的结束课堂教学活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通过归纳、总结、实践等活动使学生对所学的新知识、新技能进行及时的巩固、概括、运用。把新知识新技能纳入原有的认知结构,形成新的认知结构。教师在这个过程中的教学行为称为结束技能。
对于任何一项活动,结束都是很重要的。“善始善终”就是告诉人们做事情既要有好的开头,又要有好的结尾。但实际教学中,有些教师对于课堂教学的结束不予重视。或者一听到下课铃,不管讲到哪里,就宣布下课。或者,讲完课后放手让学生作练习,不闻不问。这都是教师备课不精,计划不周所至。这样的结束对学生的认识活动没有什么帮助。
课堂教学结束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也是教学的基本技能。良好的结束是一节优秀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通过一系列教学活动将系统的知识、技能完整地再现于学生面前,不仅使学生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而且使学生获得掌握知识成功的喜悦,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情趣。
本节课我的训练技能即是课堂教学的结束技能。主要安排了四个环节:一归纳总结学习内容;二、概括提炼,升华知识点;三、学生自我学习;四、布置作业,置疑生趣。
教学过程:
训练技能 | 结束技能 | 教学课题 | 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 | |||
执教者 | 教学时间 | 8分钟 | ||||
教学目标 | 1、使学生学会用“四舍五入”法保留一定的小数位数,求出小数的近似值。 2、初步了解小数保留不同位数与精确度的关系。 | |||||
时间 | 教师的教学行为 | 教学技能要素 | 学生学习行为 | |||
30秒 | 过渡:通过前面的学习及练习,现在我们一起来总结一下今天的学习。 (课件出示板书)今天我们学习的内容是:(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 | 明确学习内容 | 学生思考回答 | |||
2 | 我想通过今天你们收获不小,在小组里说说你的收获。 (相机指导说出以下知识点) A、求小数的近似数的方法? B、保留小数的方法 C、保留小数的含义 | 引导学生 归纳总结 | 学生小组内总结交流。 指名汇报。 | |||
3 | 1、比较1.0与1的不同,明确保留小数位数与精确度的关系。 2、你认为在求小数的近似数的时候有什么需要注意的问题吗?(如果请你当小老师提醒同学们注意什么呢?) A、要注意审题读清要求。 B、在保留的位数里,小数末尾的0不能去掉。 | 比较分析 提炼升华:保留的数位越多,小数越精确 概括巩固 | 学生比较。 独立思考。 | |||
1 | 师:你对今天自己的学习满意吗?能给自己打个分吗? | 学习评价 | 学生自我评价 | |||
1 | 布置作业 A、猜一猜:老师的身高大约是1.6米(经过四舍五入保留了一位小数),实际身高是两位小数,猜一猜老师的实际身高。 B、一量自己的身高,分别保留两位小数,一位小数,整数,看看哪个更精确? | 置疑生趣 引导运用 | 读记作业题 | |||
数学教学教案14
一、教材分析:
这一册教材内容包括:位置,分数乘法,分数除法,圆,百分数,统计,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等。分数乘法和除法,圆,百分数等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
在数与代数方面,教材安排了分数乘法、分数除法、百分数三个单元。分数乘法和除法的教学是在前面学习整数、小数有关计算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分数四则运算能力以及解决有关分数的实际问题的能力。会解决简单的有关百分数的实际问题,是小学生应具备的基本数学能力。
在空间与图形方面,教材安排了位置、圆两个单元。通过丰富的现实的数学活动,让学生经历初步的数学化的过程,理解并学会用数对表示位置;初步认识研究曲线图形的基本基本方法,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进一步发展。
在统计方面教材是安排扇形统计图。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生活和解决问题中的作用,发展统计观念。
在数学解决问题方面,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假设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体会用代数方法解决问题的优越性,感受数学的魅力,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材安排了两个数学综合应用的实践活动,体会探索的乐趣和数学的实际应用,感受数学的愉悦,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目标:
1.理解分数乘除法的意义,掌握分数乘、除法的计算方法,比较熟练地计算简单的分数乘、除法,会进行简单的分数四则混合运算。
2.理解倒数的意义,掌握求倒数的方法。
3.理解比的意义和性质,会求比值和化简比,会解决有关比的简单实际问题
4、掌握圆的特征,会用圆规画圆;理解圆周率的意义,探索并掌握圆的周长与面积公式,能正确地计算圆的周长与面积。
5、知道圆是轴对称图形,进一步认识轴对称图形;能运用平移、轴对称和旋转设计简单的图案。
6、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表示位置,初步体会坐标思想。
7、使学生理解百分数的意义,比较熟练地进行有关百分数的计算,能够解决有关百分数的简单实际问题。
8、认识扇形统计图,能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统计图表示数据。
9、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0、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假设的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感受数学的魅力。形成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11、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12、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三、学生情况分析:
六年级1班原有学生37人,现转入1人,共38人。2班38人从去年一年的教学情况来看2班的学习习惯较差,特别是作业习惯的自习习惯,困此必须对其进行培养。两极分化比较严重,因此对学生的关心和思想教育也十分重要。另外大部分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性比较高,能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获取知识,抽象思维水平有了一定的发展.基础知识掌握比较牢固,有一定的学习数学的能力。在课堂上大部分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具有一定的观察、分析、自学、表达、操作、与人合作等一般能力,在小组合作中,同学之间会交流合作,但自主探讨能力不高。有相当一部分的学生基础知识差,上课不认真听讲,不能独立完成学习任务,需要老师督促并辅导。还有一部分比较认真但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差,只能掌握一些基础知识,稍稍拐个弯就不知所措。本学期重点还是抓好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教学,在教学中,面向全体学生,创设愉快情境教学,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进入最佳学习的动态。
数学教学教案15
活动名称:逛超市
活动目标:
1.在逛超市活动中复习10以内的加减运算。
2.并初步感知钱币的换算关系。
3.能将自己的活动过程清楚正确地填写在表格中,初步感知用表格的好处。
4.会做文明顾客,爱惜商品,轻拿轻放。
活动准备:
1.场景布置:①银行,分有四个窗口,分别巾上1元、2元、5元、10元标志。
②超市:商品上分别贴上以1—9不同价格的标签。
2.钱币:1元、2元、5元、10元若干。
3.铅笔、实物投影仪。
活动过程:
(一)取款
1.师:今天我们一起去逛超市,那买东西时需要什么?(钱)那去哪儿拿钱呢?(银行)
2.(引导幼儿观察银行取款处)师:银行开设了四个窗口,你发现窗口上有什么?表示什么意思?(表示这个窗口只能拿1元或2元、5元、10元)
3.认识纪录单,并学习填写。
师:你去银行拿钱先要填单子,你要拿多少钱,就填在单子上,在这张单子上,我们填在哪儿?(在工标记处)
师:否则这么多人取钱会把钱取光的,那后边的人就没有钱取了,所以银行有规定,每人最多只能拿10元钱。你想拿多少钱呢?
4.请幼儿示范填单子。
(1)请一幼儿把想取的钱数填在单子上,例:取9元钱。
(2)师:怎样才能取到9元钱呢?该怎样拿?请一幼儿示范,师生共同检查。例:分别取了5元、2元、2元。
(3)学习记录取的钱币面额。
师:他是怎么取的呢?谁来帮他记下来?(请一幼儿示范记在启示单上)。
5.引导幼儿相互检查。
师:取好钱后可请朋友帮你看看取得钱和你想取的钱是否一样。
6.幼儿取钱,教师注意帮助幼儿检查。
(二)逛超市
师:拿了钱我们可以去逛超市了。
1.交待购物要求。
师:这么多东西,每样东西多少钱呢?我们可以看什么?(标签)
今天我们每人只能买一样东西。出门时,请在自动交款处按商品价格交款、找钱。
2.幼儿自由选购商品,并交款付钱。
3.提醒幼儿做文明顾客,轻拿轻放。
(三)记帐
1.师:今天我们都做了小主人,去超市买了自己喜欢的东西。那你们记得今天你拿了多少钱?买了多少钱的东西?还剩下多少钱吗?(请个别幼儿说说)可时间一长,就容易忘记,那怎么办呢?(记下来)
2.引导幼儿学习在记录单上记录。
师:那我们记在哪儿呢?(记录单上)。买多少钱的东西可记在哪一格?(“超市”格下)还剩多少钱记在哪儿?(“钱”下)边上的.“?”表示你是怎么算的?把方法写下来,谁会记?(请一幼儿示范记录,全班检查)
3.幼儿当自己今日购物的账记下来,教师巡回指导。
4.幼儿看记录单相互介绍自己购物情况,请个别幼儿在集中介绍。
四.小结
师:今天我们会用加减运算本领取钱、购物,还会用记录单记录记下自己购物的情况,真能干,那你觉得用记录单记录这种方法好吗?为什么(方便、不易忘、清楚)
今后我们还可以设计更多的更好的表格来帮助你,你也可以把你的好的方法介绍给爸爸妈妈或小朋友。
数学教学教案16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二次根式的意义;
2. 掌握用简单的一元一次不等式解决二次根式中字母的取值问题;
3. 掌握二次根式的性质 和 ,并能灵活应用;
4.通过二次根式的计算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5. 通过二次根式性质 和 的介绍渗透对称性、规律性的数学美.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1)二次根的意义;(2)二次根式中字母的取值范围.
难点:确定二次根式中字母的取值范围.
三、教学方法
启发式、讲练结合.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什么叫平方根、算术平方根?
2.说出下列各式的意义,并计算:
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平方根、算术平方根的概念.
观察上面几个式子的特点,引导学生总结它们的被平方数都大于或等于零,其中 ,
表示的是算术平方根.
(二)引入新课
我们已遇到的这样的式子是我们这节课研究的内容,引出:
新课:二次根式
定义: 式子 叫做二次根式.
对于 请同学们讨论论应注意的`问题,引导学生总结:
(1)式子 只有在条件a0时才叫二次根式, 是二次根式吗? 呢?
若根式中含有字母必须保证根号下式子大于等于零,因此字母范围的限制也是根式的一部分.
(2) 是二次根式,而 ,提问学生:2是二次根式吗?显然不是,因此二次
根式指的是某种式子的外在形态.请学生举出几个二次根式的例子,并说明为什么是二次根式.下面例题根据二次根式定义,由学生分析、回答.
例1 当a为实数时,下列各式中哪些是二次根式?
分析: , , , 、 、 、 四个是二次根式. 因为a是实数时,a+10、a2-1不能保证是非负数,即a+10、a2-1可以是负数(如当a-10时,a+10又如当0
例2 x是怎样的实数时,式子 在实数范围有意义?
解:略.
说明:这个问题实质上是在x是什么数时,x-3是非负数,式子 有意义.
例3 当字母取何值时,下列各式为二次根式:
(1) (2) (3) (4)
分析:由二次根式的定义 ,被开方数必须是非负数,把问题转化为解不等式.
解:(1)∵a、b为任意实数时,都有a2+b20,当a、b为任意实数时, 是二次根式.
(2)-3x0,x0,即x0时, 是二次根式.
(3) ,且x0,x0,当x0时, 是二次根式.
(4) ,即 ,故x-20且x-20, x2.当x2时, 是二次根式.
例4 下列各式是二次根式,求式子中的字母所满足的条件:
(1) ; (2) ; (3) ; (4)
分析:这个例题根据二次根式定义,让学生分析式子中字母应满足的条件,进一步巩固二次根式的定义,.即: 只有在条件a0时才叫二次根式,本题已知各式都为二次根式,故要求各式中的被开方数都大于等于零.
解:(1)由2a+30,得 .
(2)由 ,得3a-10,解得 .
(3)由于x取任何实数时都有|x|0,因此,|x|+0.10,于是 ,式子 是二次根式. 所以所求字母x的取值范围是全体实数.
(4)由-b20得b20,只有当b=0时,才有b2=0,因此,字母b所满足的条件是:b=0.
(三)小结(引导学生做出本节课学习内容小结)
1.式子 叫做二次根式,实际上是一个非负的实数a的算术平方根的表达式.
2.式子中,被开方数(式)必须大于等于零.
(四)练习和作业
练习:
1.判断下列各式是否是二次根式
分析:(2) 中, , 是二次根式;(5)是二次根式. 因为x是实数时,x、x+1不能保证是非负数,即x、x+1可以是负数(如x0时,又如当x-1时=,因此(1)(3)(4)不是二次根式,(6)无意义.
2.a是怎样的实数时,下列各式在实数范围内有意义?
五、作业
教材P.172习题11.1;A组1;B组1.
六、板书设计
数学教学教案17
第三单元搭配中的学问
教学内容:课本第26页搭配中的学问.
教学目标:
1、通过排列搭配活动,训练学生有序地思考的能力,培养学生观察、实践、创造的能力。
2森林狂想曲、渗透排列、组合的思想。
3、教学重难点:训练学生有序思考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服装图片
教学流程:
活动(一)服装搭配(1)
导入活动:国庆节马上到了,今天少年宫要举办文艺汇演,小红被选去当节目主持人,妈妈为好准备了几件衣服(图片)一件上衣,2件下衣,要配成一套衣服,有几种不同的搭配方法?板书课题:搭配
2、猜想:有几种不同的搭配方法,你能把你的搭配方法用教具搭配给大家看吗?
3、连线:你能把这两种搭配方法在黑板上表示出来吗?让大家看清楚你是怎样搭配的?引导学生用连一连的方法。
活动(二)服装搭配(2)
1、导入活动:小红的爸爸知道小红要去少年宫当节目主持人,非常高兴,也买了1件上衣送给小红,这下小红有几件衣服(图片)1号上衣、2号上衣、1号下衣、2号下衣,现在要配成一套衣服,有多少种不同的搭配方法?
2、操作:请大家动手动脑,找出有多少不同的搭配方法,可以用学具摆一摆、连一连、或列算式算一算等方法都行。
3、交流:你准备怎样表示、怎样把你的搭配方法表达给大家听?听的同学要怎样听才能听懂?
A、同桌交流B、全班交流
1号上衣2号上衣
1号下衣2号下衣
2×2=4
4、老师小结:在刚才的搭配过程中,我们怎样才能做到不重复、不遗漏呢?按一定的顺序思考操作,例如:这也是今天在搭配中学到的。
活动(三)路线的搭配
导入活动:
小红选中了一套衣服高兴地去少年宫。(图片)这是小红从家到少年宫的路线图。
读图:你能看懂这幅路线图吗?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一共有几条路可以走?)
解决问题。
交流:
A——CB———CA———D
B——DA———EB—-—E
活动(四)主持人的搭配
今天少年宫来了3位男生和3位女生当主持人,每位男生与每位女生合作主持一个节目,你算算他们一共主持了几个节目?
全课总结。
教学反思:
第四单元乘法
1、购物
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
教学重点:探索并掌握两、三位数(不进位)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在具体情境中,能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学用具:幻灯、小黑板。
教学流程: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你们一定常去商店吧,今天我们就要进行一次购物,请同学们看挂图!从图中你能知道什么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二、探索新知:
1、买4把椅子需要多少钱?12×4=48(元)
2、引导学生讨论算法,汇报算法。
(1)12+12+12+12=48
(2)12(3)12
12×4
12
+1248
48
3、买2个书柜需要多少钱?
独立思考尝试解决问题。然后在小组内说说自己用了哪些方法,每种方法是怎样算的?
三、巩固练习,拓展应用
完成课本第29页第1———4题。
四、总结:今天我们学了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了解了怎样用竖式来计算。下课后,请同学们试一试用今天学习的知识去解决一个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五、教学反思:
2、去游乐场
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进位)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结合具体的情境,逐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探索并掌握两、三位数(进位)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教学难点:在具体情境中,能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学用具:幻灯、挂图、小黑板。
教学流程: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出示游乐场情境图,引导学生认真看图,从图中你能提出你感兴趣的数学问题吗?
二、探索新知:
1、请学生独立看图,先自己说说图意,在讲给同桌讲一讲;
2、谁能提出数学问题,说给你的同桌听一听,互相解决提出的问题!
3、谁愿意把自己的问题说给大家听?
4、谁愿意解决她刚才提出的问题?
5、重点讲解一道乘法题:
例如:16人坐太空船,需要多少钱?
16×4=48(元)
6、引导学生讨论算法,汇报算法。
三、巩固练习,拓展应用
1、连一连。
2×3215×416×526×8
5×1219×560×74×30
3×1624×252×415×6
17×54×163×4084×5
3、一件上衣的价钱是一条裤子的2倍。
买这样一套衣服,需要多少钱?
4、光明小学3名教师带45名同学去海洋馆参观,用400元钱买门票够吗?
四、总结——今天学习的两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在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五、教学反思:
3、乘火车
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结合具体的`情境,逐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探索并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进位)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在具体情境中,能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教学用具:挂图、小黑板。
教学流程
一、情境导入:同学们,你们坐过火车吗?火车上也有许多数学问题,你们发现了吗?现在我们就一起去研究火车上的数学问题。
二、探索新知:
1、请学生独立看图,先自己说说图意,在讲给同桌讲一讲;
2、谁能提出数学问题,说给你的同桌听一听,互相解决提出的问题!
3、谁愿意把自己的问题说给大家听?
4、谁愿意解决她刚才提出的问题?
5、重点讲解一道乘法题:
例如:5节卧铺车厢可乘多少人?
72×5=(元)
6、引导学生讨论算法,汇报算法。
(1)70×5=350,(2)12
2×5=10,×4
350+10=360。48
答:
三、拓展应用
1、4×6+37×5+48×6+3
9×7+53×6+69×2+7
2、三年级有4个班,每班45人,一共有多少人?其中男同学有91人,女同学有多少人?
3、谁的年龄大?
4、小明放寒假时去姥姥家。先乘5时的火车,有乘2时的
汽车。
(1)在图中标出,出发后3时火车的大概位置。
(2)从小明家到姥姥家一共有多少千米?
四、总结:今天学的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应注意什么问题?
五、教学反思:
4、0×5=?
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0和任何数相乘都等于0”这个规律。
2、结合具体的情境,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学习中的简单问题,逐步培养学生的
数学教学教案18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具体实例认识两个图形关于某一点或中心对称的本质:就是一个图形绕一点旋转180°而成.
2、掌握成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的性质,以及利用两种不同方式作出中心对称的图形.
【过程与方法】
利用中心对称的特征作出某一图形成中心对称的图形,确定对称中心的位置.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经历对日常生活与中心对称有关的图形进行观察、分析、欣赏、动手操作、画图等过程,发展审美能力,增强对图形的欣赏意识.
【重点】
中心对称的性质及初步应用.
【难点】
中心对称与旋转之间的关系.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一)复习巩固
如图,△ABC绕点O旋转,使点A旋转到点D处,画出旋 转后的三角形,并写出简要作法.
作法:(1)
(2)
(3)
(4)
即:△DEF就是所求作的三角形,如图所示.
(二)自主探究
1、观察、实验:选择你最喜欢的一幅图,用透明纸覆盖在图上,描出其中的.一部分,用大头针固定在O处。旋转180°后,你有什么发现?
(1) (2) (3)
发现:把一个图形绕着某一个 旋转 ,如果他们能够与另一个图形 ,那么就说这 个图形 或 ,这个点叫做 ,这两个图形中的 叫做关于中心的 .
2、组内交流
在图5中,我们通过实验知四边形A B C D和四边形A'B'C'D'关于点O对称。
(1)你知道它的对称中心、对称点吗?
(2)连接A A'、 B B' 、C C' 、D D'你有什么发现?
(3)线段AB、BC、CD、DA的对应线段是什么?AB与A'B'的关系是怎样的?四边形ABCD和四边形A'B'C'D'有什么关系?为什么?
(三)、归纳总结:
1、默写中心对称的概念:
2、中心对称的性质:
1)
2)
(四)自我尝试:
(1)、已知点A和点O,画出点A关于点O的对称点A'。
(2)、已知如图△ABC和点O,画出与△ABC关于点O的对称图形A'B'C'。
二、教师点拔
1、 中心对称与图形旋转的关系?
2、中心对称与轴对称的区别:
轴对称中心对称
有一条对称轴---( )有一个对称中心---( )
图形沿对称轴 (翻折180°)后重合图形绕对称中心 后重合
对称点的连线被对称轴 对称点连线经过 ,且被对称
中心
三、堂检测
1、已知下列命题:① 关于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一定不全等; ②关于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一定全等; ③两个全等的图形一定成中心对称,其中真命题的个数是( )
A、0 B、1 C、2 D、3
2、下列图形即是轴对称又是中心对称的是( )
A B C C
3、已知,△ABC与△DEF成中心对称,请找出它们的对称中心。
4、如图,若四边形ABCD与四边形CEFG成中心对称,则它们的对称中心是______,点A的对称点是______,E的对称点是______.BD∥______且BD=______.连结A,F的线段经过______,且被C点______,△ABD≌______.
4题图
5、如图,点A'是A关于点O的对称点,请作出线段AB关于点O对称的线段A'B'
四、外拓展
1、如图,在△ABC中,B=90°,C=30°,AB=1 ,将△ABC绕定点A旋转180°,点C落在C'处,求CC'的长为多少?
2、如图,已知AD是△ABC的中线:
1)画出与△ACD关于D点成中心对称的三角形;
2)找出与AC相等的线段;
3)探索:三角形中AB与AC的和与中线AD之间的关系,并说明理由;
4)若AB=5、AC=3,则线段AD的取值范围为多少?
数学教学教案19
一、学生知识状况分析
学生技能基础:学生在以前的几何学习中,已经学习过平行线的判定定理与平行线的性质定理以及它们的严格证明,也熟悉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内容,而本节课是建立在学生掌握了平行线的性质及严格的证明等知识的基础上展开的,因此,学生具有良好的基础。
活动经验基础: 本节课主要采取的 活动形式是学生非常熟悉的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学生具有较熟悉的活动经验.
二、教学任务分析
上一节课的学习中,学生对于平行线的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以及与平行线相关的简单几何证明是比较熟悉的,他们已经具有初步的几何意识,形成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推理能力,本节课安排《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证明》旨在利用平行线的相关知识来推导出新的定理以及灵活运用新的定理解决相关问题。为此,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知识与技能:(1)掌握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证明及简单应用。
(2)灵活运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解决相关问题。
数学能力:用多种方法证明三角形定理,培养一题多解的能力。
情感与态度:对比过去撕纸等探索过程,体会思维实验和符号化 的理性作用.
三、教学过程分析
本节课的设计分为四个环节:情境引入探索新知反馈练习课堂小结
第一环节:情境引入
活动内容:(1)用折纸的方法验证三角形内角和定理.
实验1:先将纸片三角形一角折向其对边,使顶点落在对边上,折线与对边平行(图6-38(1))然后把另外两角相向对折,使其顶点与已折角的顶点相嵌合(图(2)、(3)),最后得图(4)所示的结果
(1) (2) (3) (4)
试用自己的语言说明这一结论的证明思路。想一想,还有其它折法吗?
(2)实验2:将纸片三角形三顶角剪下,随意将它们拼凑在一起。
试用自己的语言说明这一结论的证明思路。想一想,如果只剪下一个角呢?
活动目的:
对比过去撕纸等探索过程,体会思维实验和符号化的理性作用。将自己的操作转化为符号语言对于学生来说还存在一定困难,因此需要一个台阶,使学生逐步过渡到严格的证明.
教学效果:
说理过程是学生所熟悉的,因此,学生能比较熟练地说出用撕纸的方法可以验证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原因。
第二环节:探索新知
活动内容:
① 用严谨的证明来论证三角形内 角和定理.
② 看哪个同学想的方法最多?
方法一:过A点作DE∥BC
∵DE∥BC
DAB=B,EAC=C(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DAB+BAC+EAC=180
BAC+ C=180(等量代换)
方法二:作BC的延长线CD,过点C作射线CE∥BA.
∵CE∥BA
ECD(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ACE(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BCA+ACE+ECD=180
B+ACB=180(等量代换)
活动目的:
用平行线的判定定理及性质定理来推导出新的定理,让学生再次体会几何证明的严密性和数学的严谨,培养 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教学效果:
添辅助线不是盲目的,而是为了证明某一结论,需要引用某个定义、公理、定理,但原图形不具备直接使用它们的条件,这时就需要添辅助线创造条件,以达到 证明的目的.
第三环节:反馈练习
活动内容:
(1)△ABC中可以有3个锐角吗? 3个直角呢? 2个直角呢?若有1个直角另外两角有什么特点?
(2)△ABC中 ,C=90,A=30,B=?
(3)A=50,C,则△ABC中B=?
(4)三角形的三个内角中,只能有____个直角或____个钝角.
(5)任何一个三角形中,至少有____个锐角;至多有____个锐角.
(6)三角形中三角之比 为1∶2∶3,则三个角各为多少度?
(7)已知:△ABC中,B=2A。
(a)求B的度数;
(b)若BD是AC边上的高,求 DBC的度数?
活动目的:
通过学生的 反馈练习,使教师能全面了解学生对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概念是否清楚,能否灵活运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以便教师能及时地进行查缺补漏.
教学效果:
学生对于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掌握是非常熟练,因此,学生能较好地解决与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相关的问题。
第四环节:课堂小结
活动内容:
① 证明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有哪几种方法?
② 辅助线的作法技巧.
③ 三 角形内角和定理的简单应用.
活动目的:
复习巩固本课知识,提高学生的掌握程度.
教学效果:
学生对于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几种不同的证明方法的理解比较深刻,并能熟练运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进行相关证明.
课后练习:课本第239页随堂练习;第241页习题6.6第1,2,3题
四、教学反思
三角形的有关知识是空间与图形中最为核心、最为重要的内容,它不仅是最基本的直线型平面图形,而且几乎是研究所有其它图形的工具和基础.而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又是三角形中最为基础的知识,也是学生最为熟悉且能与小学、中学知识相关联的知识,看似简单,但如果处理不好,会导致学生有厌烦心理,为此,本节课的设计力图实现以下特点:
(1) 通过折纸与剪纸等操作让学生获得直接经验,然后从学生的直接经验出发,逐步转到符号化处理,最后达到推理论证的要求。
(2) 充分展示学生的个性,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这一主题。
(3) 添加辅助线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 如何添加辅助线则应允许学生展开思考并争论,展示学生的思维过程,然后在老师的引导下达成共识。
数学教学教案20
活动目标
1、根据不同的画面进行讲述,并列出相应的算式,从而感知加减法算式表达的数量关系。
2、培养幼儿积极的思维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积极探索数学活动,乐于讲述探索过程。
活动准备
1、教具:七座房子、三幅画、数字1-6、符号、-、=。
2、人手三幅图片。
活动过程
一、复习巩固:开火车
1、教师:以前我们玩过数字4、5的开火车游戏,今天老师带大家要玩数字6的开火车游戏。
2、嘿嘿!我的火车一点开,你的火车几点开?嘿嘿!我的火车5点开。(集体、个别)
二、情境感知
1、看图学习6的第一组加减法
教师:你们看,火车已经把我们开到新建的小区里,一共有7个小区,有1号、2号、3号、4号、5号、6号小区,
听说小区里有许多美丽的花,这么漂亮的小区你们想不想进去参观参观啊?
2、这7个小区里分别有三副图片,请我们小朋友分别用三句话来讲述图上的事情,
要是谁能正确的'说出这事情的话就能顺利的进入小区。你们愿不愿意来说一说?
3、幼儿第一次探索操作---看图讲述
(1)提问:请你来说一说,你选择到几号小区的?里面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花盆里有5朵红花,1朵白花、花盆里一共有6朵虎)
集体验证,并集体把这件事讲述。
(2)分别请到其他小区的小朋友来讲述
(得到大家验证后,再集体讲述)。
(3)小结:呀,我们小朋友真能干,一下子就能把7个小区里的事情讲的很清楚了,赶快表扬表扬自己。
4、幼儿第二次探索操作---边讲述边列出算式
教师:刚才是让小朋友分别讲了7个小区里的事情,现在让小朋友根据刚才讲的事情
分别用一道算式题把它记录下来。
(1)交代幼儿操作要求
(2)提问:这件事你用一道什么方法的算式记录下来?为什么用加法算式?
(3)请一位小朋友上来边讲边记这道加法算式。
(1+6=7)大家一起把算式读两遍。
(4)除了用这3数字列出一道加法题,还可以用这3个数字列出其它题目吗?
幼儿依次类推,分别得出其他三个算式。6+1=7、7-1=6、7-6=1。
再次把算式认读两遍。
三、体验理解---互换规律
1、请幼儿观察这些算式题,他们有个小秘密?看谁先能找出秘密来。
2、小结:1+6=7、6+1=7数字相同,位置不同。但总数不变,
所以看到1+6=7,马上就想到6+1=7。我们把它称做为朋友题。
同样看到7-1=6,马上就想到7-6=1。我们也把他们称做为朋友题。
3、练习互换,老师拿出题卡。
请我们小朋友马上说出他的朋友题是谁?
1+6=7(6+1=7)、7-1=6(7-6=1)
四、活动结束
【数学教学教案】相关文章:
数学教学教案11-05
数学的教学教案12-09
数学教学设计教案02-15
【荐】数学教学教案11-24
初中数学的教学教案02-05
幼儿数学教学教案02-25
数学教学教案【精】11-30
数学教学教案【热】11-30
数学教学教案反思11-30
【推荐】数学教学教案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