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

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优秀

时间:2023-01-31 09:43:42 教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人教版教案优秀

  作为一名老师,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人教版教案优秀,欢迎大家分享。

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人教版教案优秀

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人教版教案优秀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24时计时法,会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刻。

  2、初步理解时间和时刻的意义,学会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习的热情。

  【重点难点】

  会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刻;学会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

  【教学过程】

  一、认识24时记时法

  1、出示情景图,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现在是几点吗?你认识时间吗?

  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交流信息。

  2、提出问题:它们表示的是几时?

  3、组织学生回答相关问题。

  4、出示图片场景:

  让学生根据场景中的的信息,讨论21:00是几时?并说说生活中,你在什么地方还建过这样表示时间的方法?

  5、老师结合实物,帮助学生理解1天内,钟表的时针正好走两圈,一共是24小时,后学生动手操作,感受一天共有24小时。

  介绍“24时计时法”在一天里,钟表上的时针正好走两圈,共24小时。通常采用从0时到24时的计时法,叫做24时计时法。

  6、了解一日24小时的由来。

  二、学习24时计时法的表示方法

  1、师出示钟面,引导学生观察钟面上有什么?说说钟面内圈的数表示的是什么?外圈的数表示的`是什么?

  2、学生观察自己的钟面,讨论外圈的数和内圈的数有什么关系?

  3、老师拨时针,让学生说说这个时间怎样表示?(凌晨1时,中午十二时)

  4、师再拨时针,让学生学习下午1时到晚上12时用24时计时法的方法(下午1时,下午5时,晚上9时,晚上12时)说说是怎样想的?

  5、例题分析:

  普通计时法上午7时中午12时下午4时下午6时40分晚上9时12分

  24时计时法19时23时40分

  练后想一想:普通计时法与24时计时法之间有什么联系与区别?

  6、同桌互动,一个说一种表示方法,另一个同学回答另一种表示方法。

  三、练习巩固

  1、学生独立完成:连一连后交流各自的想法。

  2、回答问题:

  (1)下面的说法正确吗?(打手势)

  ①18时就是下午8时。

  ②工人上午8:00上班,下午16:30下班

  ③深夜12时就是24时,也是第二天的0时。

  (2)师出示一个钟面,指针指着一个数(8或10)

  想一想:现在钟面上所表示的是几时?”(可能早上8时,也可能晚上8时。)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

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人教版教案优秀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2、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理解平均数

  1、师出示一杯水,告诉学生这一大杯水大约600克,而后把这杯水分别到入4个杯子中(每个杯子的水不同)提出:你们能求出这4个杯子的水的平均重量吗?

  学生动手解决,并交流解决的方法。

  2、引入“平均数”

  二、学习计算平均数

  1、出示情景图:说说老师和同学们在干什么?

  2、出示统计图:引导学生收集信息。

  3、引导学生运用“移多补少”的方法求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利用这个统计图,你们有什么办法,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学生独立思考后交流方法。

  4、提出问题:生活中,大家分头收集了许多矿泉水瓶,大家是怎样集中过来的?如果没有这个统计图,只是每个人汇报自己收集了几个?你们有什么办法可以知道这个小组平均每个人收集了多少个?

  5、小组讨论解决的方法并派代表交流,并说说13个就是平均数,那是不是说他们每个人都是收集13个呢?理解平均数是个虚的数。

  教师带领学生共同理解平均数的计算过程以及其中蕴涵的意义。

  6、小结

  师:同学们,电视上比赛评分时,为何要去掉一最高分,去掉一最低分?你能说说理由吗?

  引起了学生的激烈讨论。学生通过讨论解决实际问题,对平均数的理解又上升到一个高度,明白平均数不是一个实在的数,去掉最高分和最低分是为了让最后得分不会偏离平均分太远。

  三、巩固训练

  另外一个环保小组也收集了许多矿泉水瓶,小军收集15个,小伟收集16个,小朋收集12个,小新收集了13个,这个小组平均每个人收集了几个?

  四、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人教版教案优秀3

  课标分析

  知识技能

  1、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理解万以内数的意义,初认识分数和小数;理解常见的量;体会四则运算的意义,掌握必要的运算技能,能准确进行运算;在具体情境中,能选择适当的单位进行简单的估算。

  数学思考

  1、在运用数及适当的度量单位描述现实生活中的简单现象,以及对运算结果进行估计的过程中,发展数感;在从物体中抽象出几何图形、想象图形的运动和位置的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

  2、在观察、操作等活动中,能提出一些简单的猜想。

  3、会独立思考问题,表达自己的想法。

  问题解决

  1、能在教师的指导下,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和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并尝试解决。

  2、了解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知道同一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

  3、体验与他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

  4、尝试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

  情感态度

  1、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事物有好奇心,能参与数学活动。

  2、在他人帮助下,感受数学活动中的成功,能尝试克服困难。

  3、了解数学可以描述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感受数学与生活有密切联系。

  4、能倾听别人的意见,尝试对别人的想法提出建议,知道应该尊重客观事实。

  教材分析本单元包括口算乘法和笔算乘法两小节。教学内容主要是在三年级上册乘法学习的基础上继续学习相关的口算乘法、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运用连乘、连除两步计算解决问题。

  学情分析《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是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第二课时的内容。它是学生学习了乘数是一位数的乘法和乘数是整十数乘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是为了让学生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和书写格式,为学习多位数乘多位数的算理打下基础,也是为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和混合运算的学习做准备。因此,本课时是本单元的.重点,也是全书的重点,对今后进一步的学习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教学目标

  1、学会应用关系式解决实际计算问题。

  2、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分析和概括能力。

  3、让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中体验到数学的价值,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重点根据数量关系用多种方法解决两位数乘法应用题,并能利用乘法对除法进行验算。

  难点根据数量关系用多种方法解决两位数乘法应用题,并能利用乘法对除法进行验算。

  教学方法讲授法演示法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课前检测

  2、师布置任务:

  师生自查、互查预习单第页。

  预习存疑,二次探究

  通过预习,我收获了什么?

  我还有哪些疑问?

  针对课前预习的预习单第页,进行简单的梳理,并全班互相解决预习存在的问题,教师适时引导。

  师:看来大部分同学预习的都非常棒!不会的小朋友也不要灰心,接下来就更深入的探究吧。

  二、自主探索,合作探究

  教学教科书第53页例4。

  1、课件出示例4情景图。

  三年级女生要进行集体舞表演。老师将要参加表演的60人平均分成2队,每队平均分成3组。每组有多少人?

  2、阅读与理解。

  (1)学生读题,获取信息。思考:已知什么?要求什么?怎么列式?

  (2)学生讨论、交流、汇报。

  要把60人平均分成2队,每队再平均分成3组,要求每组有多少人?

  3、分析与解答。

  (1)学生思考: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

  (2)讨论、交流。

  (3)学生汇报,教师板书。

  方法一:

  可以先将60人平均分成2队,列式为:60÷2=30(人);

  再求把30人平均分成3组,列式为:30÷3=10(人)。

  方法二:

  先求出一共分成多少组?列式为:2×3=6(组);再求每组多少人?列式为:60÷6=10(人)。

  (4)如何列综合算式呢?学生讨论交流并汇报。

  方法一:60÷2÷3=30÷3=10(人)。

  方法二:60÷(2×3)=60÷6=10(人)。

  答:每组10人。

  4、回顾与反思。

  (1)通过以上的分析、解答,思考:如何对计算结果进行验算呢?已知总数,如何求平均数?

  (2)学生讨论、交流。

  (3)引导学生汇报、归纳。

  验算:10×3×2=30×2=60(人)或者10×6=60(人)。

  结果与已知相等,计算结果正确。

  小结:除法用乘法进行验算。已知总数,求平均数,就是用总数÷平均数的份数。

  三、巩固练习,拓展提高

  1、指导完成“做一做”

  引导学生看教材第53页的“做一做”,教师先给学生一定的时间看题,教师可以提示学生看清楚题目要解决的问题,通过问题再回到题中收集相关的信息数据。

  提问:题中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你收集到了哪些相关数据?

  让学生独立在本上完成此题,展示学生解题的过程。

  请学生说一说自己的解题思路。

  2、引导学生看第54页的第2题,引导学生按照“看问题-手机信息数据-列式解答”这样一种思维顺序去独立思考,完成此题。

  让学生汇报自己的解答过程,并展示,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四、课堂总结

  师: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五、布置作业

  1、请完成典中点剩余习题。

  2、预习新课,完成预习单页。

  六、教学板书

  方法一:方法二:

  60÷2=30(人) 2×3=6(组)

  30÷3=10(人)60÷6=10(人)

  60÷2÷3=30÷3=10(人)60÷(2×3)=60÷6=10(人)

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人教版教案优秀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24时计时法,会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刻。

  2、初步理解时间和时刻的意义,学会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习的热情。

  【重点难点】会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刻;学会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

  【教学过程】

  一、认识24时记时法

  1、出示情景图,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现在是几点吗?你认识时间吗?

  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交流信息。

  2、提出问题:它们表示的是几时?

  3、组织学生回答相关问题。

  4、出示图片场景:

  让学生根据场景中的的信息,讨论21:00是几时?并说说生活中,你在什么地方还建过这样表示时间的方法?

  5、老师结合实物,帮助学生理解1天内,钟表的时针正好走两圈,一共是24小时,后学生动手操作,感受一天共有24小时。

  介绍“24时计时法”在一天里,钟表上的时针正好走两圈,共24小时。通常采用从0时到24时的计时法,叫做24时计时法。

  6、了解一日24小时的由来。

  二、学习24时计时法的.表示方法

  1、师出示钟面,引导学生观察钟面上有什么?说说钟面内圈的数表示的是什么?外圈的数表示的是什么?

  2、学生观察自己的钟面,讨论外圈的数和内圈的数有什么关系?

  3、老师拨时针,让学生说说这个时间怎样表示?(凌晨1时,中午十二时)

  4、师再拨时针,让学生学习下午1时到晚上12时用24时计时法的方法(下午1时,下午5时,晚上9时,晚上12时)说说是怎样想的?

  5、例题分析:

  普通计时法上午7时中午12时下午4时下午6时40分晚上9时12分

  24时计时法19时23时40分

  练后想一想:普通计时法与24时计时法之间有什么联系与区别?

  6、同桌互动,一个说一种表示方法,另一个同学回答另一种表示方法。

  三、练习巩固

  1、学生独立完成:连一连后交流各自的想法。

  2、回答问题:

  (1)下面的说法正确吗?(打手势)

  ①18时就是下午8时。

  ②工人上午8:00上班,下午16:30下班

  ③深夜12时就是24时,也是第二天的0时。

  (2)师出示一个钟面,指针指着一个数(8或10)

  想一想:现在钟面上所表示的是几时?”(可能早上8时,也可能晚上8时。)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

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人教版教案优秀5

  【教材分析】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理解并掌握分数乘法的意义以及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是分数应用题中最基本的,不仅分数除法应用题以它为基础,很多复合的分数应用题也是在它的基础上扩展的。因此,使学生掌握这咎应用题的解答方法对他们今后进一步学习较复杂的分数应用题具有重要的意义。例1只涉一个数量,要求一个数量的几分之几是多少。要求的是已知数量的一部分,属于部分与整体的问题。在这里用线段图帮助学生题意,明确求我国人均耕地面积,就是求2500的是多少。从而掌握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实际问题的解答方法。

  【学情分析】

  学生对单位1已经有了一定的理解和认识。已经掌握分数乘法的意义以及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本课让学生分清把谁看作单位1。借助线段图分析题意,学生在画线段图时会遇到一定的困难,教师要适时指导。

  【教学目标】

  1、经历对实际问题的探究的过程,掌握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问题的'解答方法。并能正确地解答。

  2、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与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问题的数量关系,并能正确地解答。

  【教学难点】

  正确地确定单位1

  教学过程备注

  活动一:分析题意,理解数量关系。

  教师出示例1:20xx年世界人均耕地面积为2500平方米,我国人均耕地面积仅占世界人均耕地面积的。我国人均耕地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我国人均耕地面积仅占世界人均耕地面积的是什么意思?(是把占世界人均耕地面积五光平均分成5份,我国人均耕地面积占其中的2份。)

  教师然后让学生试着画一画线段图,分析题意。

  全班与教师一起画线段图,借助于线段图理解题意,要求我国人均耕地面积就是求2500的是多少。

  列式为:2500=

  学生独立完成。

  集体订正。

  活动二:巩固练习。

  1、教师出示做一做。

  这是一道关于两个量之间的,一个量是另一个量的几分之几的问题。在解答时,教师也先让学生画线段图分析。

  然后再独立解答。

  2、完成练习四中的部分练习。

  活动三:课堂小结。

【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优秀】相关文章:

小学人教版数学下册教案11-25

小学数学优秀教案08-20

人教版下册三年级数学教案小学三年级人教版数学下册教案02-16

小学数学数对教案优秀01-18

人教版小学数学优秀教案11-28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优秀12-09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下册教案11-05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01-02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0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