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时间:2024-08-27 09:58:20 教案 我要投稿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刻度尺,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cm,借助实物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2)初步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并通过估测,形成初步的估测意识。

  2、过程与方法:

  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测量活动中,体验合作学习的乐趣,养成做事严谨、认真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1厘米的长度单位,用厘米尺测量物体长度

  教学难点:用度尺测量物体长度的正确方法

  教学工具

  课件、数学课文、铅笔等

  教学过程

  1.情景导入

  提出问题。

  教师:同学们,比一比这两本书,哪本长,哪本短呢?两本书到底有多长,有多短呢?大家想不想知道?今天我们这几课就学习这个问题。

  2.探究新知

  学习第2页例1.

  提出问题:

  a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的课桌有多长吗?小组讨论。

  b交流汇报:刚才同学们想了很多方法,大多用铅笔、铅笔盒、课本做为工作测量。下面每4个人为一组和老师一起用手测量课桌的长度。

  C动手操作,合作完成。

  汇报:相同的课桌为什么测量的结果不同呢?学生的五拃长,老师的三拃长。

  因为选用的是不同的手,结果一定会是不同的。

  归纳:要想得到相同的答案,应选用同样的物品作为标准进行测量。

  学习第3页例2

  a请同学们拿出自己的直尺,看看上面都有什么?

  指名回答,教师总结,

  数字小格大格厘米。

  尺子上的线有长有短,我们叫它刻度线。

  0在最左端,尺子上的.0表示起点。

  b我们身边有哪些物品是1厘米?

  拿出课前准备好的图钉、田字格本,小组合作,共同操作。

  学习第3页例3

  a发一张课前准好的彩纸,请同学们先估量一下它的长度,然后动手操作量一量。

  b请一名同学上前操作,看看是否正确,然后同学评议。

  教师:一定要把彩纸的左端对准直尺上的刻度0,然后看右端在哪个数字上,就是几厘米。

  3.课堂练习

  学完测量的方法和注意的事项,让学生试着测量准备好的铅笔等物体。

  教师提出要求:

  a正确准确的测量自己准备好的物体(铅笔、橡皮、小刀等)

  b先独立测量后小组交流

  c小组合作探究。师巡视指导,引导学生注意直尺要水平放,物体的左端要对准直尺上的“0”刻度。

  4.巩固提升

  1、用直尺测量自己的数学课文的短边。为了照顾理解能力差点的孩子,巩固提升也是由易到难的安排。

  2、课件出示两种测量方法,让学生判断哪种是正确的,这样的练习目的也是为了让学生更好更准确的掌握测量的方法。

  课后小结

  a提问: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b教师总结

  1、厘米是最小的长度单位,在里面尺上,每相邻两个数之间是1厘米。

  2、用厘米作单位测量物体时,要把直尺的“0”刻度对准物体的左端,再看物体的右端对着刻度几,就是几厘米。

  板书

  认识厘米和使用厘米测量

  1.认识刻度尺

  2.认识1厘米从刻度0到刻度1

  3.认识几厘米

  4.把尺子上的刻度0对准纸条的左端,纸条右端对着数字几,就是几厘米。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2

  教学目标:

  1、自我介绍,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为以后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2、了解本册数学书的内容,激发学习兴趣。

  3、明确数学课和数学作业的要求,养成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1、明确自己本学期应有的学习态度,认真扎实地上好每一节课。

  2、悟出学习方法的重要性并掌握一些数学学习的方法和技巧。

  教学过程:

  一、导入——自我介绍

  二、简单认识本学期学习任务

  三、介绍本学科的'相关要求

  (一)学习用品

  1、课前准备好学习用品放在左上角。(书,练习册,练习本,文具)(安排检查组长)

  2、书本要包皮,不乱涂、乱划、乱写。

  3、作业用铅笔,练习册上错题用红笔改。

  (二)学习纪律

  1、坐姿端正不做小动作(慎言慎行)

  2、积极发言,声音响亮,表达完整。

  3、老师讲话时看老师,老师写字时看黑板。

  4、预备铃响后马上回座位静候老师到来。

  5、上课迟到或进老师办公室喊“报告”,得到允许后方可进入。

  6、在教师办公室不得随意讲话,排队三人以上时,第四人应在办公室外等候,出一人后再进。

  7、做作业独立完成。

  (三)课堂作业的要求

  1、按时、按质、按要求完成作业。

  2、在每次写作业之前,先在第一行写上第几次。

  3、认真书写,字迹工整,争取做到干净、整洁、不涂改。

  4、每格写一行,做完一题空一行。

  5、有错当天及时订正,养成检查的好习惯。

  6、只用铅笔写作业。

  7、凡是请假的同学,来校之后立即补作业并及时上交。

  四、全课小结

  少壮不努力,一生不给力!新的学期,新的征程。愿我们在小学二一班这个温暖幸福的大家庭里,快乐每一天,进步每一天,收获每一天!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3

  《镜像对称》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观察物体”第三课时(第69、70页内容)。

  教学目标

  1. 知道镜像对称图形的特点。

  2. 通过学生活动,正确体会镜像对称的相对性。

  3.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让学生在合作中交流、学习、互动。

  教学重难点

  体会镜像对称的相对性。

  教、学具准备

  镜子、教科书第71页的开放题、卡片

  教学过程

  一、玩一玩镜子,创设情境

  1.小朋友们,今天这节课我们来玩一玩镜子,好吗?(每人一面小镜子)

  师:你在镜子里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自己;我看到了书;我看到了黑板……

  师:这是怎么回事?

  二、引导探索,体验镜像对称的特点

  1. 出示教科书第69页的主题图,请学生仔细观察。

  (1)师:这幅图画中,怎么会出现两栋房子、六只天鹅?怎么岸上有树,水底也有树?

  (2)生:下面的房子、天鹅、树是水里的影子。

  师:(放大房子图)水上的房子和水下的房子是相同的吗?它们的方向怎样?

  生:样子相同,但方向相反。

  师:其实这也是数学知识,是一种镜面对称。(出示课题)

  2. 请学生用手中的镜子做游戏。

  (1)发给学生只有半边图象的卡片,请他们想办法猜出另半边图象是什么?(小组活动)

  小组汇报:用镜子照;把卡片对折……

  (2)用镜子照自己的脸并做各种面部表情,同时观察镜子里的你面部表情的变化。

  (3)出示教科书中第69页的小朋友照镜子图(例3)

  师:这位小朋友在干什么?镜子里面的小朋友又在干什么?

  3.师说:“小朋友们,让我们来照照镜子吧,好吗?”出示三面穿衣镜,请学生在镜子面前表演各种动作,同时请学生说出镜子里面的自己动作是怎样的。(小组活动,教师参与其中。)

  生:我向前走一步,镜子里的.我也向前走一步。

  镜子里的我左手拿笔,右手拿本子,镜子外面的我左本子,右手拿笔。

  我往左走,走镜子里的我往右走。

  学生任意做动作……

  三、运用拓展

  1. 判断。哪个是你在镜子里看到的样子?圈出来。(教科书第71页第5题)

  2. 找朋友。

  3. 思考题:第71页第1题、2题。

  (1)看镜子写数

  (2)看镜子写时间

  四、小结评价

  师:看,照镜子、水面倒影等等这些生活中的事就是数学知识,你知道了吗?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4

  第1单元 长度单位

  第4课时 解决问题

  【学习内容】:课本第7页

  【学习目标】:

  1、掌握合适的确定长度单位的方法;

  2、在确定长度单位的过程中学会思考、学会比较。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学校升旗台上有一根高高的旗杆,你知道它有多长吗?

  二、学习新知

  1、现在我们知道旗杆的高度是13( )

  2、你认为旗杆的高度是13厘米还是13米呢?为什么?

  3、学生独立思考后小组讨论。

  4、全班交流

  用尺量一量,13厘米只有一拃长,不可能。

  我1米多高,才到旗杆的`底下。

  5、得出结论:旗杆的高度应该是13米。

  6、总结判读方法

  可以想像一下其中一个长度合不合理。

  也可以用已知的长度去比一比。

  三、巩固练习

  1、完成做一做

  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2、课本第9页第8题。

  四、全课总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5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乘除法之间的联系,进一步理解除法的意义。

  2、通过实际操作,使学生掌握有余数除法的算式及各部分名称,懂得“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3、提高学生分析观察、推理、判断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重点:弄清“余数”概念。

  难点:理解余数的特点。

  教学准备:教具;课件

  学具;学具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国庆节,飞行大队举行了一次飞行表演(课件演示)

  师:飞行员叔叔的表演精彩吗?

  师:飞行员员除了有强健的'身体,还有渊博的文化知识,他们知道二(3)班的同学个个都非常聪明,出了几个问题想考考你们,同学们敢接受挑战吗?

  二、自主探究

  出示第一个问题。同学们能独立列式计算吗?教师指名列算式,并说说为什么这样列?

  出示第二个问题。

  请同学们用小棒表示飞机摆一摆,看看可以分成几组?教师引导学生列出算式。

  出示第三个问题。

  请同学们把15根小棒分成5组,看看每组有几架飞机?教师引导学生列式计算。

  出示第四小题。

  请同学们继续用小棒来摆一摆,老师看看谁能出色的完成这个任务。完成后,教师演示,帮助学生理解。

  议一议:

  剩下的3架飞机还能再分吗?余数有什么特点?

  教师引导学生小结出: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三、实践应用

  今天,飞行员叔叔出的四道难题,同学们完成得非常好,同学们能不能用解答这四道题的方法来解答其它的题呢?

  出示第一道练习题

  师:请同学们独立完成在课堂练习本上。

  出示第二道练习题

  师:同学们能独立完成这道题吗?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6

  教学内容:

  教材第32页的例5及“做一做”,练习六第1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能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知道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等良好学习习惯,初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具体的生活情境去发现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知道可以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解决具体问题,培养学生初步应用意识和热爱数学的良好情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用两步计算的方法解决问题。

  难点: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法与学法:

  教法:尝试指导法。

  学法:小组合作交流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境

  (1)谈话:同学们,休息日的时候,你最喜欢做什么?

  (2)出示教材32页情境图。

  (3)让学生观察画面,提出问题。

  教师适当启发引导:他们在画画,其中有14名女生,男生比女生少5人。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学生自由发言,提出问题。

  二、探求新知

  (1)利用多媒体课件出示情境图。

  (2)明确画面中所提供的信息。

  谈话:看到这个画面你有什么想问的?学生自由发言。(男生有多少人?美术兴趣小组一共有多少人?)

  (3)小组交流讨论。

  ①应该怎样计算一共有多少人?

  ②独立思考后,把自己的想法在组内交流。

  ③选派代表在班级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

  (4)把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记录在黑板上。

  男生人数:

  14-5=9(人)

  美术兴趣小组人数:

  9+14=23(人)

  (5)观察比较两个算式的联系。

  明确要解决第二个问题必须先解决第一个问题。

  (6)提问:你能用一个算式直接求出美术小组的人数吗?

  学生自己尝试列综合算式。

  板书:14-5+14=23(人)

  交流:你是怎样想的?

  (7)小结。

  三、巩固应用

  (1)教材32页“做一做”,让学生说明题意,明确计算的问题后,独立列式解答。

  (2)练习六的第1题,让学生自己独立完成。

  (3)在生活中还有哪些类似的问题可以用本节课学的知识来解答?学生自编题目,互相解答。

  全课总结

  这节课有哪些收获?

  板书设计

  简单的两步加减法应用题

  男生人数:14-5=9(人)

  美术兴趣小组人数:

  9+14=23(人)

  14-5+14=23(人)

  答:男生有9人,美术兴趣小组一共有23人。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7

  【学习内容】:课本P12例1

  【学习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下,进一步体会加法的意义,理解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的道理。

  2、探索并掌握笔算加法的法则,能熟练的计算。

  3、培养学生认真、仔细、书写工整的习惯。

  【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

  1.理解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的道理。

  2.掌握笔算的计算法则,能熟练计算。

  难点:

  理解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的道理,即笔算中的“对位”问题。

  【课前准备】:实物投影

  【学习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投影出示P11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同学们准备去参观博物馆。请大家仔细观察这幅图,你发现了哪些数字信息?说给你小组的同学听一听。全班汇报发现。哪两个班可以合乘一辆车?学生小组交流汇报。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情景图,从而使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激发解决问题的兴趣。

  二、合作交流,掌握算法

  1、 根据学生的'交流情况组织教学例1。学生说想法及理由。独立思考,小组交流计算方法。先尝试写竖式,再讨论总结列竖式应注意的问题。

  2、完成P12做一做学生独立完成后说说计算方法。

  [设计意图]:在尝试、交流中掌握计算方法初步体会算法的多样化。

  三、练习,实践应用

  练习二第1题前两小题,说说图意,交流算法并汇报。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帮助学生巩固不进位加法计算,熟练掌握笔算方法。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又学会了什么?教师引导梳理。

  五、随堂练习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8

  教学目标:

  1、熟练掌握8的乘法口诀和用相应的口诀求商的方法。

  2、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在应用口诀过程中熟记8的乘法口诀。

  教学重点:

  熟记8的乘法口诀,并会用8的乘法口诀计算相关的乘除法。

  教学方法:

  独立思考、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师生进行对口令练习,复习8的乘法口诀。

  2、谈话:我们已经学过的用2~7的乘法口诀求商,今天学习用8的乘法口诀求商。

  二、自主探究。

  1、课件出示第77页例4的图

  师:这是一条漂亮的花边,长16厘米,如果我们把花边平均剪成2段,每段长多少厘米?平均剪成8段呢?

  2、列出算式

  说说为什么用除法?

  3、讨论:怎样求商?

  4、讨论:用8的乘法口诀求商的一般方法。

  比一比162和168

  思考:用8的'乘法口诀求商和我们以前学过的用2~7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是不是一样的?

  5、小结: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用除法计算。在计算除法的时候,我们应该想相关的乘法口诀,帮助我们进行计算。

  三、巩固练习

  根据一句8的乘法口诀说出两道除法算式。

  四、全课总结。

  我们在口算8的除法时,可以利用什么来计算?在口算时要注意些什么?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9

  教学目标:

  1、经历从平均分的活动中抽象出除法算式的过程,初步理解除法的含义,知道除法算式中个部分的名称。

  2、培养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情感,并进一步学习与同学合作交流。

  3、让学生体会除法的含义,知道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可以用除法计算,认识除号,知道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教学重点:

  能根据具体情况,列出除法算式,并且初步理解除法的含义。

  教学难点:

  在平均分的活动中抽象出除法运算,让学生理解除法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复习旧知。

  1、谈话。

  秋高气爽,正是秋游的好时节,今天我们一起到梅花山公园去游玩,好吗?

  那我们去售票处买票吧。

  今天我们来得可真巧,公园正在搞园庆活动呢,谁来读一读公告栏里的信息?(请学生读一读)

  你想免费乘坐观光缆车吗?那还等什么,我们赶快去答题吧!

  2、复习题。

  (1)8块饼干,每4块放一盘,可以放()盘。

  (2)9只兔子,平均装在3只笼子里,每只笼子装()只兔。

  你想用什么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呢?(学生在桌面上摆学具。)

  交流方法:请一位学生上台演示分法。

  3、小结。

  刚才我们用学具代替实物来分一分,可以每几个一份来分,也可以按平均分成几份来分一分,不管怎样分,每份分得的个数同样多,就是平均分。(板书:平均分)

  谈话:下面我们就一起去乘观光缆车吧,看看我们能发现哪些数学问题。

  二、结合平均分活动,让学生初步体会除法的含义。

  1、教学例题。

  (1)提出问题:出示例题主体图。

  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先请学生说说:6个小朋友,每辆缆车做2人。再点击出示:6个小朋友,每辆缆车做2人,要坐()辆。)

  (2)引导学生主动探索,解决问题。

  你知道要坐几辆缆车吗?你是怎样想到的?

  同桌合作学习,全班交流。(相机出示各种方法,并请学生上台分一分。)

  (3)教学除法算式。

  a、谈话:6个小朋友,每辆车坐2人,问我们要坐几辆车。这样的问题可以用除法计算。今天我们就要来认识除法。(板书:认识除法)

  b、6个小朋友,每辆缆车做2人,要坐3辆,算式可以这样写:6÷2=3

  c、“÷”这个符号是除号,写除号时先写一短横,再在上下各点一个点。(请学生书空)

  d、6÷2读作:6除以2,连起来读一读6除以2等于3。(请学生跟读)

  e、6÷2=3这个除法算式中的“6”在这道题中表示什么意思?“2”和“3”呢?6÷2=3这个除法算式这道题中表示什么意思?(引导学生说一说。)

  小结:把一些物体几个一份、几个一份地分,求分成几份,可以用除法来计算,除号是平均分的意思。

  2、完成“试一试”。

  (1)谈话:下了缆车,我们一路行来就到了小熊之家。(点击小熊之家)看,训练有素的小熊们正在分苹果呢!

  (2)指导学生先看图,你有什么好办法帮小熊解决问题?(先用学具分一分,或直接在图上圈一圈,再完成填空。)

  可以列出怎样的算式?读一读算式,说一说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三、继续教学除法的含义和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谈话:离开小熊之家,我们就要前往儿童游乐场了。(点击儿童游乐场)看,小朋友们在玩什么游戏?

  经过三人的团体合作,他们套中了规定的个数,可以获得6枝铅笔作为奖励,你觉得怎么分才最公平?

  1、教学例题。

  (1)出示:分铅笔情景图(6枝铅笔平均分给3个小朋友,每人分得()枝。)

  (2)你有什么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同桌讨论、探索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最后把结果写在括号里。

  (3)把6支铅笔平均分给3人,求每人分几枝,也可以用除法计算。

  把6支铅笔平均分给3人,每人分得2枝,可以列出除法算式6 ÷3=2。

  读一读这个算式并说说6 ÷3=2这个算式在这道题中表示什么意思。

  (4)介绍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6 ÷3=2这个除法算式的各部分都有自己特有的名称。请学生阅读书上第37页上的相关内容,看看6叫什么,3和2呢?(阅读完后指名交流)

  (5)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读出算式并说出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2、完成“试一试”。

  谈话:我们的.下一个目的地是植物园,看看我们又会遇到什么新挑战?

  (1)出示小朋友参加劳动的情景图并出示问题。

  (2)学生独立完成,再与同桌相互交流。

  结合图意说一说这个除法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小结:把一些物体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也可以用除法计算。

  3、组织练习,加深对除法意义的认识。

  把复习题的两道题目分别列出2个除法算式。

  小结:把一些物体不管是每几个一份得分,还是平均分成几份来分,只要是平均分,我们都可以用除法来计算。

  四、用除法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谈话: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很多实际问题可以用除法来计算。

  1、完成“想想做做”第1、2题。

  2、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先独立完成,再交流。

  五、全课总结。

  通过今天的游览,我们学习了什么新知识?

  把一些物体不管是每几个一份得分,还是平均分成几份来分,都是平均分,平均分的过程和结果可以用什么算式来表示?你还有哪些收获?

  六、布置作业。

  完成数学补充习题与同步探究上的相关练习。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0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让学生会用“上”“下”“前”“后”“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并能在具体情景中,根据行,列去确定物体的位置,一下(2册)数学总复习教案(五)。

  2、通过操作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3、通过复习,让学生进一步体验数据的收集、分析、描述的过程,认识条形统计图,能够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4、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条形统计图数据的分析,图形的拼组和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会用上下前后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教学难点: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会用上下前后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教具:实物投影仪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位置与图形

  (一)位置的复习

  1、师:小朋友谁能介绍一下你在班级中的.位置?

  (学生介绍教师引导)

  师;谁能用“上”“下”“前”“后”“左”“右”几个字说一句话。

  2、练习(投影出示课本第100页第10题)

  师:图上有几个小朋友?大家思考2楼妈妈是谁的妈妈?她住在几门几层?

  师:“我家住在她家左边”的小女孩是哪一个?她的家应该是几门几层?

  师:“我家住在你家楼上“的小女孩是哪一个?她指的是谁家的楼上?她的家应该住在哪里?(将课本第100页第10题补充完整)

  3、介绍:(1)说说自己的前、后、左、右各是谁。

  (2)介绍同班同学,说一说“谁在谁的哪面?”

  (关键让学生搞清:谁和谁比,以谁为中心这一难点)

  4、出示:★ ○ ◇ △ ¤

  你能用“左右”来介绍一下○与△的。位置吗?(如:△在○的____面;○在△的____面。)

  5、游戏:听反话。

  (二)复习图形。

  1、书P100题11(投影出示)

  师:刚才我们做了游戏,下面我们来数数图形,请大家把书翻到P100,请把11题完成,教学工作计划《一下(2册)数学总复习教案(五)》。

  学生独立完成

  校对说方法

  师:图中所摆立方体有部分的遮挡,你有什么办法数出看不见的立方体呢?

  2、思考:()个小立方体可以拼成一个立方体。

  ()个小立方体可以拼成一个大立方体。

  二、复习统计图。

  投影出示第101页图。

  1、让学生观察图形。

  观察统计图,让学生将图上表示各兴趣事的格子数一一数出来。

  2、出示问题:

  ⑴你怎么知道谁最受同学欢迎?

  ⑵你怎么知道人数最少?

  ⑶喜欢看电视比喜欢看书的多几人?怎样算出来?

  ⑷看图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讨论并逐一解答。

  3、课本第105页第16题。

  ⑴用画“正”的方法统计。

  ⑵独立完成统计图和统计表。

  三、巩固练习

  1、说一说:()在()的()面。

  图:9个不同的图形放在3×3的格子中

  2、()小力()

  (1)小红在小力的右边,哪个是小红?

  (2)小方要排在小红的左边,小方排在哪里?

  3、出示各种图形的组合图(略)

  (1)数一数,填一填

  图形

  长方形

  正方形

  三角形

  圆

  数量

  (2)引导学生画出统计图

  (3)根据统计图提出数学问题并解答。

  4、数一数

  有()个□有()个△有()个长方形

  四、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复习你有什么收获?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1

  1、教学内容:

  课本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18页不退位减(例一)

  2、学情分析:

  二年级的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可以说还处在起步阶段,他们仍然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体,对于直观的事物较易接受。因此,“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生才会更好地学习,教学设计时还应注重知识之间的衔接,由旧知导入新知、由浅入深,逐步使学生理解掌握数学知识,为了以后的学习打好坚实的基础。

  3、教学重点:

  掌握笔算两位数减两位数的运算法则并能正确计算。

  4、教学难点:

  理解相同数位对齐后才能计算的道理。

  5、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理解笔算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的算理,掌握竖式的.写法并能正确的计算。

  (2)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小组讨论等方式理解竖式中数位要对齐的重要性,让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习。

  7、教学准备:

  课件,不同颜色圆形纸。

  8、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景加复习式导入

  出示课件复习题,并观察奥运图片以及讲解。

  (观察图)你们能提出数学问题吗?

  提出问题:(只要符合逻辑的问题都允许提出,教师重点抓住不退位减法的问题做例子)

  (1)美国比俄罗斯多多少枚金牌?应怎样列式呢?引导学生列出。

  (36-23=?)教师:有同学会用竖式在黑板上计算吗?让举手的同学到黑板上列出。对学生的做题方法给予正确评价。

  (2)德国比美国少几枚?应怎样列式呢?引导学生列出。

  (36-16=?)引出课题

  板书课题100以内的减法

  《100以内的减法--不退位减》

  二、主动探索,获取新知

  例1 :

  36 - 23=?

  师:提问可有几种方法?竖式,计算器等等。

  列出竖式,引用圆形纸张演示在黑板上,并做详细讲解。

  从个位的6个中去掉3个,从十位的3个中去掉2个。写出得数。

  (列竖式时要注意什么?)

  生答: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减起。

  师:对了,数位对齐后我们才能去减。

  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

  三、课堂练习,巩固新知

  1、课件出示做一做。(第一题第二题)

  学生自主完成,全班集体订正。

  2、找出数学小诊所中的错误并改正。

  四、拓展延伸,应用新知

  课件出示课件:小组讨论蝴蝶遮住的部分,分别给表现好的组奖励。给主动讨论回答积极的小组奖励小红花印章。在讨论当中主要是培养出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探索知识的欲望,对有争议问题做讨论。

  五、小结

  提问学生本节课的收获?并用语言表达出来。

  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开始减起。

  六、布置作业

  课本第18页(做一做)的第二题,要求学生自主完成,起到复习的作用。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2

  【学习内容】:

  课本P19例2、例3

  【学习目标】:

  1、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

  2、通过情景的创设,增强学生的爱国这情。

  【学习重点】:

  掌握用笔算方法计算两位数退位减法,并明白其算理。

  【学习难点】:

  能运用竖式计算两位数退位减法。

  【教学具】:

  实物投影、主题图、小棒。

  【学习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出示主题图。还有一个问题想考考大家:中国比美国多多少枚金牌?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学生回答。

  [设计意图]:使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

  二、合作交流,掌握算法。

  1、教学例2。

  A、结合前面所学的知识思考计算方法。

  B、分小组交流想法:个位上1减6不够减怎么办。

  C、汇报各自的计算方法。

  D、如不能口算,可以用竖式计算。

  E、用摆小棒理解退位的算理。

  F、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思考并汇报。

  2、教学例3。

  出示50—24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然后在小组内交流你的'算法。教师巡视指导,学生汇报。

  3、小结。先学生思考计算方法。分小组交流想法。并汇报: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减起;如果个位不够减,就从十位退1。

  [设计意图]:通过猜想、练习、交流总结,使学生掌握退位减法的笔算方法。

  三、巩固练习,实践应用。

  1、完成第19页做一做。教师巡视、指导。指名汇报并说说是怎样想的。

  2、完成第20页练习三第5题。先用小棒摆一摆,再计算。指名汇报

  3、完成练习三第6题。教师巡视、指导。学生汇报并说明错误的原因,及怎样改正。

  [设计意图]: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使学生掌握计算方法。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又学会了什么。

  五、随堂练习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3

  第8课时 练习课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61、62页练习十三。

  【教学目标】:

  1、要求学生记住 6的乘法口诀。

  2、能够正确而比较熟练的运用6 的乘法口诀。

  3、经过训练进一步提高形式的推理能力和良好的思维习惯。

  【教学重难点】:

  1、掌握6 的乘法口诀。

  2、能够正确而比较熟练的运用6 的乘法口诀。

  【教学过程】:

  一、复习6的乘法口诀

  1、同桌对口令。

  2、师生互补口诀。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让学生达到熟记口诀。

  二、指导练习第4~11题

  1、第4题让学生独立完成。用实物与给学生提出要计算的问题。先让学生理解图意,再口头表述题意,之后,让学生独立填写算式。

  2、第5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后,相互交流一下是怎样想的。

  3、第6题混合练习。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给学生以鼓励,帮助学生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4、第7题练习1~6的`乘法口诀。练习时,可以分组做问答游戏进行练习,让全体学生积极参与其中

  5、下面的游戏题,进行综合练习,先让学生算出得数,填在书上,看着说,再让学生背着说,看谁说得全对。

  [设计意图]利用各种形式进行复习,让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对乘法有个系统的回顾,弥补不足之处。

  三、 补充题

  1、判断题(对的打“√”,错的打“×”)。

  1)求5个4的和是多少,可以写成5×4=20( )

  2)6+6+6+6+5可以写成6×5+5。 ( )

  3)两个因数分别是4和6,他们的积是10。 ( )

  [设计意图]此练习为了预防作业中会产生的错误,同时也提高了“用数学”的要求。

  四、智慧亭

  1、已知△×△=25 △+□=13 求△+△=( ) □=( )

  2、已知□+○=9 □×○=18 求□=( ) ○=( )

  [设计意图]在熟练掌握乘法口诀的基础上,发挥他们的聪明,从乘法入手去想。

  五、练习作业

  【教学反思】:

  提醒:

  新学期军训、分班卷、课本同步试题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4

  教学目标

  1.1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学会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的计算方法,能熟练的进行竖式计算。

  1.2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知识的精神和认真计算的良好习惯。

  1.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生对确定现象和不确定现象的体验,体会数学和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

  21教学重点:

  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的笔算方法,能正确的计算。

  2.2教学难点:

  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的笔算方法,能正确的'计算。

  教学工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师:小朋友们想不想参观参博物馆啊?

  生:想。

  师:就让我们和这些同学一起出发吧!

  二、新知探究

  (一)1、观察情境图,从图中你知道了那些数学信息?学生回答后可用表格的形式出示。

  2、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生小组内交流,然后汇报,师选择性的板书例1的问题。

  (二)学习例1

  (1)班学生和本班带队老师一共多少人?

  1、学生列出算式:35+2

  师:为什么用加法?

  只要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出“求一共有多少人,就是把二(1)班学生和本班带队老师数合起来”就行,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怎样计算35+2=?借助手里的小棒试一试。

  生独立完成。

  组织汇报:你是怎样计算的?

  生1:我先算5+2=7,再算30+7=37

  生2:我是通过摆小棒算出来的,先摆3捆和5根,再摆2根,5根和2根合起来是7根,7根与原来的3捆合起来就是37根。

  3、学习竖式

  师生一起拿出计数器,师一边操作一边讲解竖式的写法,

  师:你认为应该从什么数位开始计算?同桌的小朋友开始议一议。

  生说自己的看法。

  小结:为了以后计算进位加法,我们在竖式计算时,都从各位开始计算。个位上是5+2=7,7应该对齐个位,十位上的3要写在横线下面,对齐十位。

  小组讨论加法竖式计算时,应怎样对齐?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

  明确个位对个位,十位对十位,可以归纳为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

  (三)学习例2

  1、课件出示情境图。

  师:因为博物馆比较远,我们给小朋友们准备了能乘坐70人的大客车,大家想一想应该哪两个班做一辆车呢?

  如果我们让二(1)班和二(2)班同学合乘一辆车,二(3)班和二(4)班同学合乘一辆车可以吗?

  我们先来看看二(1)班和二(2)班同学可不可以合乘一辆车,请列出算式。(板书:35+32)

  2、同学们,能不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计算一下。

  学生自由算,老师巡视,适时帮助学困生。

  生可能有以下几种算法:

  生1:口算法。

  生2:摆小棒法。

  3、合作解决竖式

  师:刚才同学们利用口算和摆小棒算出了35+32的结果。真棒!现在,我们可以用竖式计算一下。

  小结:个位对个位,十位对十位,可以归纳为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

  三、巩固新知

  (一)基础练习

  课本第12~13页“做一做”

  (二)综合练习

  课件出示练习题。

  课后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学会了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时,个位对个位,十位对十位,相同数位要对齐。

  板书

  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

  个位对个位,

  十位对十位,

  相同数位要对齐。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5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引导学生经历认识线段的活动过程,会描述线段的特征,会画线段。

  过程与方法:

  结合情景了解线段的画法和意义,掌握线段使用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能与他人交流自己的思维过程和结果,在动手操作中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增强数学体验意识,联系学生生活的实际,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感受生活与数学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认识线段的特征,通过操作能折、画出线段。

  教学难点:

  线段表象的建立,以及通过线段的特征来判断个图形的线段和线段数量。

  教学工具

  每人一根毛线、一张彩纸。铅笔两根(一曲一直)、毛线一根、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师:请小朋友每人拿出课前准备的细线,同桌相互比比两根线的长短。

  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交流结果。

  2、师:现在请小朋友来介绍介绍你们是怎样比的?

  生:我是先把细线的一端对齐,然后把线拉直,再看另一端。

  教师板书:拉直;一端对齐。

  师述:我们把这根细线拉直以后,就可以看成是一根线段。

  【设计意图】: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以学生感兴趣的“比一比谁的线长”导入新课,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积极性。为学生主动构建新知识,做好了知识、能力与心理上的准备。

  1.拿出一根线,贴在黑板上。(要贴成弯弯的)

  2.再拿出一根线,贴在黑板上。(要贴成直直的)

  3.问:这两根线有什么不同?(这两根线的形状不同,一根是直的,另一根是弯的)

  4.在生活中,有许许多多向这样的的线。(指着直的线段说)

  5.分别用一本厚书、一个长方体的`盒子比着,在黑板上各画一条线段。

  6.将黑板上的几条线段圈起来,说:“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样的几何图形,这种图形叫做线段。”

  师:老师让你们猜一个谜语(课件出示谜面):“一条条,一根根,编制衣物少不了,有时直来有时弯,缝缝补补要用着。”

  学生指名回答:毛线

  师:今天老师就带着大家从毛线中去学习一些数学的知识和本领。(板书课题:线段)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认识线段。

  (1)教师在黑板上画一条线段。

  (2)教师说明:一根线段有长有短,说明线段是有一定长度的。当一根线段单独在一起的时候,为了表示它有两个端点,而且不变形,我们在画的时候要给它装上两个标志(在端点处画一短竖),用这个特殊标志来表示它就是线段。

  【设计意图】:经过身边实物、同桌比较二个环节,学生的学习兴趣已经被调动起来,并积聚了大量的线段表象,在此基础上进行新知教学,学生的学习欲望强烈,接受状态饱满。由趣促习,能够很好地保存学生的注意力,真正的由要我学转为我要学。此外,由教师介绍两个端点,加上很形象的两个小竖,避免了传统教学中端点问题的歧异。

  2、寻找线段

  师:我们身边的物体也有很多线段,比如数学书的这一条边可以看成一条线段(演示)你知道这条线段的两个端点在哪里吗?请小朋友们也拿起自己的数学书,找一找它的哪条边可以也看成线段?这条线段的端点在哪?

  提出要求:找一找,还有哪些物体的边也可以看成线段?

  师:孩子们真了不起,拥有一双会观察的小眼睛。

  交流:指一指你最喜欢的图形的线段分别是哪几条

  小结:我们发现每个图形的一条边就是一条线段,并且它是几边形就有几条线段,虽然这些图形中线段的两个端点没标出来,但我们要知道它们是存在的。

  (1)师:请小朋友拿出课前准备的长方形纸,放平在桌子上。

  师述:像长方形纸的四条边就可以看作线段,尺子的边也可以看作是线段。

  (2)师:小朋友观察一下,在我们周围还有哪些也可以看作是线段?(观察、考虑两分钟)

  (要求:要说完整话。比如:什么的边缘是线段。)

  生1:电风扇风叶的边缘可以看作线段。

  生2:黑板的边可以看作线段。

  生3:窗户的边可以看作线段。

  生4:课程表的框边也可以看作线段… …(以上的回答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说完整的。)

  【设计意图】: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在本环节中,由教师介绍周围的线段到学生自己寻找身边的线段,面对眼前熟悉的情景却要寻找全新的朋友,学生的探究愿望和学习兴趣一下被激发了,在他们的潜意识里产生了明确的学习需求。

  3、画线段

  教师示范,学生模仿。

  师:谁来介绍一下线段有哪些特点?

  生1:线段是直的。

  生2:线段还有两个端点。

  生3:画线段时还要装上两个特殊标志。

  4、折线段

  (1)师:现在老师把这张长方形纸对折,然后展开,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看到中间有条线段。

  师:对了,中间的这条折痕我们就可以看作线段。

  (2)初步感知线段

  师:我们已经了解了把线拉直,两手之间的一段可以看成线段,现在谁愿意上台来指一指哪儿可以看成线段。提问:线段是怎么样的?

  小结并板书:线段是直直的。

  竖着拉,斜着拉,这样能把两手之间的一段看成线段吗?

  小结:不管怎么拉它们都是直的,可以看成线段。

  (3)感受线段的“两个端点”

  课件出示图片:两手捏住毛线的两端,叫做线段的“端点”。

  提问:线段有几个端点?

  小结并板书:有2个端点。

  请学生上台指一指毛线的两个端点在什么地方?

  (4)认识线段的示意图(课件出示),建构线段模型。(介绍线段的两个端点可以用两条小竖线表示)

  (5)小结特征:请小朋友闭上眼睛想一想线段的样子,你认为线段有哪些特点?和你的同桌说一说

  (6)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认线段)。

  师:你们说得真好!小朋友们已经认识了线段,现在请大家来当小判官:你能判断下面的哪些图形是线段吗?

  交流:让学生说说为什么是线段或者不是线段?引导学生从线段的两个基本特征来说明。

  (7)小结:把线拉直,两手之间的一段可以看成线段。

  线段的两个特点:

  1、线段都是直的。

  2、线段有两个端点。

  交流自己对线段的看法。

  三、动手操作,认识线段

  (1)你会画线段吗?

  1.我们已经认识了线段,那你能自己画一条吗?

  2.交流:你用的什么工具,怎样画的?

  3.你能画一条比刚才更长或者更短的吗?

  课后小结

  这节课我们认识了线段,你能说说线段有什么特点吗?

  特征:

  (1)线段是直的;线段有两个端点

  (2)线段可以量出长度

  对本节课的学习做一个简单的回顾整理,形成基本的知识网络,整理学习思路,明确线段的特征和画法。

  板书

  认识线段

  特征:

  线段是直的

  线段有两个端点

  线段可以量出长度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二年级上册的数学教案10-07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09-28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范文10-23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2-01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0-10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1-07

关于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0-07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1-07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5篇0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