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踝关节骨折治疗临床医学论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文选取我院2010年1月~2011年6月收治的35例踝关节骨折患者,其中20例男性患者,15例女性患者,年龄为16~60岁,平均年龄为38岁。致伤原因:23例患者为交通事故伤,7例患者为高处坠落伤,该35例患者均属于新鲜骨折。
1.2治疗方法
对该35例患者均采用硬膜外麻醉,采用偏前弧形进行内踝切口,采用腓骨正中纵行口进行外踝切口;按照外踝、内踝、后踝和下胫腓联合的次序对骨折部位进行固定:采用1/3管形钢板或窄重建钢板对外踝骨折进行固定;对于内踝骨折患者,采用张力带钢丝对其较小的骨片进行固定或交叉克氏针,在使用交叉克氏针时,需要注意垂直压缩骨折应恢复踝关节表面的平整,塌陷关节面应撬起,采用半螺纹空心拉力螺钉对较大骨片进行固定;采用韧带缝合修复对下胫腓关节进行分离,方法为在踝关节2~3cm处使用1枚皮质骨螺钉从腓骨正中自后向前穿过单层胫骨皮质进行固定。需要先透视,待到内、外、后踝及下胫腓联合解剖复位确定以后,然后再闭合切口,并使用石膏对小腿中立位进行固定。
1.3判定标准
优:踝关节功能完全恢复正常,没有出现肿痛畸形,经查X线发现骨折愈合,踝穴正常。良:踝关节功能恢复尚佳,但是若长时间行走,则会出现轻度酸痛,经查X线发现骨折愈合,踝穴正常。可:踝关节功能恢复尚佳,虽然行走时仍有疼痛出现,但是在可忍受范围,经查X线发现骨折愈合。差:踝关节活动功能受限,关节部位存在肿痛,跛行,经查X线发现骨折畸形愈合。
2结果
对本组35例踝关节骨折患者术后进行6~24个月的随访,26例患者判定为优,6例患者判定为良,2例判定为可,1例判定为差,优良率为91.43%,疗效满意。
3讨论
作为人体最大的负重关节的踝关节,其缺乏软组织的保护,是由内侧结构(内踝,三角韧带,距骨内侧面),外侧结构(腓骨远端,外侧韧带复合体,距骨外侧面)以及下胫腓联合(下胫腓韧带)对其进行稳定。在手术过程中需要对内、外踝解剖复位固定及下胫腓联合复位固定特别注意。在对踝关节复位固定中最重要的一步是对腓骨的复位固定。
3.1踝关节骨折手术治疗原则
若踝关节骨折有移位或不稳定情况,在对进行切开复位及坚强内固定时,应当对踝关节解剖结构恢复情况、关节面平整情况以及关节的稳定性进行注意,这样对于踝关节功能的早期恢复是非常有利的,同时也可以对创伤性关节炎并发症的发生得到减轻和避免。
3.2手术时机
在患者病情允许的条件下,通常在伤后12h内是对开放性骨折脱位进行手术治疗的最佳时期;而在明显肿胀之前采取急诊手术或在其肿胀高峰期后采取手术时对闭合性踝关节骨折脱位进行手术选择的依据。在本组资料中,该35例患者均属于开放性骨折,并均在12h内进行手术,术后患者恢复情况均良好。
3.3手术适应症
由于踝关节具有复杂的结构及特殊的生理构造,导致其非常容易受伤,并可能对相关组织造成受伤,因此如果在其发生骨折时若没有进行妥善处理,则可能造成踝关节功能障碍。在对其进行处理时需要按照关节内骨折进行,必须完全达到解剖复位问。同时修复韧带受伤也是同等重要,如果修复韧带不完善,则容易引发骨折复位后移位以及踝穴不稳,最终导致距关节接触面减少,使单位面积负荷加大,从而造成严重的创伤性关节炎。踝关节手术治疗的适应证:对不稳定的双踝骨折或有移位、下胫腓联合分离、外踝及距骨向外移位>2mm、内踝与距骨间的间隙>4mm、后踝骨折片超过关节面25%者,均应给予手术治疗。
【踝关节骨折治疗临床医学论文】相关文章:
血管外科临床教学循证医学论文11-15
小儿病毒性脑炎的临床治疗10-26
临床护理路径在骨折患者护理中的实践论文10-08
开窗减压术治疗口腔颌面部囊肿的临床效果10-26
医学论文例文10-26
人文医学论文06-17
骨折后的现场急救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