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社科英语毕业论文

大学英语教学人文环境的建构

时间:2022-10-07 17:42:46 人文社科英语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大学英语教学人文环境的建构

  大学英语教学人文环境的建构【1】

大学英语教学人文环境的建构

  摘 要:大学英语教学必须确立“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双主体”教学理念,采用“支架式课堂教学”“计算机网络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树立人文关怀意识,关注学生个体个性的发展,全面推行人文素质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关键词:建构主义理论;人文环境建构;大学英语

  一、引言

  联合国“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提出了“教育的四大支柱”,即: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生存(颜辉,2003)。

  这种教育思想的突出特征是强调学生的整体发展、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及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重视终身教育及学习能力的培养。

  1998年,教育部颁发了《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要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工作,“把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作为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方面”(教育部高教司〔1998〕2号文件)。

  在全面推行人文素质教育的今天,人文环境的建构,对于作为高等教育重要一环的大学英语教学,同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建构大学英语教学人文环境的理论依据 学校教育是人文教育的主要场所。

  大学英语教学必须坚持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并重,重新建构大学英语教学的人文环境。

  要建构良好的大学英语教学的人文环境,必须以建构主义思想为指导。

  建构主义理论(Von,1996;陈琦,张建伟,1998),在吸收维果斯基、认知信息加工学说、皮亚杰、布鲁纳等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许多富有创见的教学理念,如建构主义知识观、学习观、教学观等,为大学英语教学人文环境的建构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建构主义动态知识观认为,知识是发展、变化的,任何知识意义都是相对于一定的时空与个体而言的。

  语言也不例外,它将随着社会的进步而不断地丰富和发展。

  因此,教师要致力于让学生形成终身求知与学习的意识。

  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是根据自己的经验背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获得自己的意义,即由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

  意义是学习者通过新旧知识经验间的反复的、双向的相互作用过程而建构的。

  建构主义学习观重视个体在知识建构过程中对知识建构过程的体验、方法的把握。

  基于动态知识观和学习观,建构主义教学观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境性。

  强调情景教学,不仅让学生结合生活情景进行学习,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形成自主探究学习的习惯,为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的终身可持续发展打好基础,是“教育要面向未来”思想的具体体现。

  强调合作学习,认为合作学习可以创造开放、平等与和谐的学习环境。

  在这种学习环境中,学生主动参与,积极实践,学会合作,这样有利于培养他们的自信心、责任感和团结协作精神,为他们综合素质的全面和谐发展奠定基础。

  此外,外语能力在本质上是一种交际能力,合作学习就是一种“社会交往”。

  因此,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合作学习抓住了外语学习的本质:交际能力的培养。

  而“交际能力”是大学生人文素质的重要体现。

  建构主义教学观指导下的教师、学生角色的定位也不同以往。

  建构主义教学观认为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提供者和灌输者。

  教师的角色从传统的传递知识的权威转变为学生学习的辅导者、高级拍档或合作者。

  建构主义教学观既关注学生的中心主角地位,又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有利于学生个体的全面和谐发展。

  三、建构大学英语教学的人文环境的实践模式 2004年,教育部颁发的《大学英语课程要求》的要点之一是:大学英语要求分层次教学并提倡学生的个性化、自主式学习(莫锦国,2005)。

  同时,教育部还就大学英语改革提出了“课堂面授及计算机自主学习”的全新教学模式(陈坚林,2005)。

  课堂面授是指教师与学生在课堂直接接触,面对面地交流;计算机自主学习则是学生通过计算机网络进行自主学习。

  《大学英语课程要求》及教育部提出的全新教学模式都体现了建构主义理论的核心――“以人为本”的人文思想。

  因此,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我们应当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及其新的教学理念为指导,采用新的教学形式和手段,跳出单纯的计算机辅助教学(CAI)的框架,树立计算机主导教学的意识,坚持教师的主导地位,同时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建构优良的大学英语教学的人文环境。

  具体来说,建构“支架式课堂教学”“计算机网络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三结合的教学模式,是建构大学英语教学人文环境的必由之路。

  三者相辅相成,优势互补,不可或缺。

  1支架式课堂教学

  “支架”原指建筑行业中的“脚手架”,而“支架式教学”中的“支架”是一种隐喻,意味着在建构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学生以“学”来建构自己的“知识大厦”,而教师的“教”则是帮助学生构筑“知识大厦”必不可少的脚手架。

  教师提供支架的目的是将来能撤走支架,使学生能独立地学习,同时有利于他们的终身学习。

  教师提供“支架”的方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如:归纳讲解、启发式提问、开放式讨论以及对学生学习的多方面的支持,包括情感的关注、环境的设置、兴趣的激发、适时的鼓励、愉快的心理氛围的创设等。

  虽然实施“支架式教学”的渠道是多样的,但“支架式教学”与课堂教学却密不可分,必不可少。

  此外,由于经验、能力等的限制,学生的自我知识建构难免带有一定的盲目性,而教师不仅应该是经验上的先导,而且还要对学生要建构的知识有系统性的掌握。

  因此,通过“支架式教学”,教师可根据教学目的和学生的接受程度,适时适度地进行经验、技巧及知识等方面的铺垫,为学生铺就从旧知识到新知识自然过渡的无级跳板。

  因而教师的“支架”作用能有效地避免或减少学生无谓的努力,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我知识建构保驾护航。

  2计算机网络自主学习

  在计算机网络自主学习中,网络这个巨大的电子图书馆,为学习者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多媒体提供的网络化虚拟课堂中的各种情景,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语言输入材料。

  学生可根据自己的个体差异,自由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进行自主的、个性化的交互活动。

  由于语言所具有的天然实践性,这种交互活动就是语言学习的必然过程。

  计算机技术的智能发展能够为不同学习风格的学生提供相应的学习环境,体现学生的个人差异,从而增强学习动机;在虚拟的网络环境下,学生在虚拟的学习空间,轻松地学习交流,焦虑程度降低,个性潜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在网络自主学习中,学生自己确定学习方法、学习时间和地点,主要靠自身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来完成学习任务,因此这种自主学习需要较强的主观能动性;学生要在不依赖教师的情况下独立开展交互活动,需要较强的独立性;网络学习的全过程都是开放的,自然具有较强的开放性。

  3合作学习

  如果说,“支架式课堂教学”和“网络自主学习”是以发展学生的智力为目的,那么,在合作学习中,学生通过彼此合作、师生合作学会交际、学会协同等,是为了实现其非智力素质的发展。

  合作学习是“支架式课堂教学”和“网络自主学习”的必要补充。

  佛勒(Lynne Fowler,2000)及索罗曼(Soloman,1999)通过调查发现,大多数的从事网络自主学习的大学生属于冲动型和感觉型学习者。

  他们共同的特点是:“喜欢讨论和解决问题的活动,乐意与他人一起学习”(陈剑光,胡弼成,2005)。

  因此,合作学习,尤其是继“网络自主学习”之后的“合作学习”,是网络自主学习者思想、情感交流的最佳渠道。

  学生因为不同的学习任务及学习的不同阶段会表现出不同类型的合作需求,如:就自己不清楚的问题请教别人(如某一英汉文化差异);帮助别人解除对有关语言知识的误解(如某一歧义句的理解);就当前问题对其他学生的答案进行评价(如互相批阅作文);就当前问题展开激烈的争辩(如各抒己见的口语对话);学习小组共同完成某一学习任务(如为一辩论题做准备)等。

  合作学习的形式会因不同类型的合作需求而不同。

  在“支架式课堂教学”之中及“网络自主学习”之余,合作学习的表现形式可能更多的是:①小组成员(自由组合)的相互合作;②小组之间的合作与竞争;③教师与学生的合作。

  而在“网络自主学习”中,合作学习可以表现出更大的自由:学生可以根据具体的学习内容,选择使自己受益最大的学习伙伴;合作人数不限,可能是面对面合作,也可能是网上的学习合作。

  四、结语

  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大学英语教学人文环境建构,目的在于突出对学生个性的尊重;注重合作、负责精神的培养,致力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关注学生的整体、可持续发展潜能。

  只有在良好的、以人为本的人文环境中,才能建构师、生两个主体之间的理解和对话关系,避免“教师中心”或“学生中心”的单一偏向,逐步确立“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双主体”教学理念,既重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突出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整合现代化教学手段与传统教学方法的优势,将支架式课堂教学、计算机网络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有机结合,熔为一炉,从而构建优良的大学英语教学的人文环境。

  参考文献:

  [ 1] 颜 辉.当代美国教育技术 [ 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3.

  [ 2] 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教高〔1998〕 2号文件) [ Z].

  [ 3] 陈 琦,张建伟.建构主义学习观要义评析 [ 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8(1).

  [ 4] Von Glaserfield,E.Footnotes to“The many faces of constructivism” [ J].Educational Researcher,1996,25(6):19.

  [ 5] 莫锦国.大学英语自主式教学资源库开发初探 [ J].外语电化教学,2005(2).

  [ 6] 陈坚林.计算机外语教学发展的新趋势 [ J].外语电化教学,2005(4).

  [ 7] Lynne Fowler.Etc.Learning styles and CASE tools in software engineering [ DB/OL].

  [ 8] Richard M.Felder ,Barbara A.Soloman.Learning Styles and Strategies,North Carolina State University [ DB/OL].

  [ 9] 陈剑光,胡弼成.论网络自主学习环境的创设 [ J].大学教育科学,2005(3).

  大学体育教学中人文环境的优化【2】

  摘 要 随着国家对高校体育战略的改革,人文环境纳入了大学体育新的课程范围。

  人文环境对塑造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人文观以及世界观有很大的帮助。

  加强高校教学中体育人文环境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教育发展的需要和个体发展的需要。

  本文通过分析大学体育教学中人文环境优化的优势,探讨大学体育教学中人文环境优化的措施等,为优化大学体育教学的人文环境;优化大学教育,让人文环境与教学更加协调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 大学体育 教育方式 人文环境

  21世纪的大学称之为全日制综合性大学,意即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及全面发展。

  当今部分大学生在高中及以前的学习阶段中,只注重文化知识以及思想修养的提高,对身体素质往往采取忽视态度。

  随着大学体育硬件设施的不断完善,体育器材以及体育场地都显著得到了改善。

  因此,在硬件条件环境逐渐提高的时候,对与之对应的人文环境的重视也应争取相匹配。

  人类对世界的认识以及发展都源自于体育活动,而人文环境则是体育在世界立足的基础。

  在大学体育教学中,更要注重对学生人文关怀的培养。

  一、大学体育教学中人文环境优化的意义

  人文环境是在人类社会实践活动中形成的,由人创造出来,与自然环境共同发展。

  优越的人文环境更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激发其创造潜能。

  在人文环境的关怀下,学生人格得到健全发展,从而全面提升综合素质能力。

  体育教学中的人文环境包括理念、文化、制度等多方面因素。

  对于刚踏进大学校门的学生来说,外界的一切都是新奇与未知的。

  在感知与辨别能力不强的年龄阶段,由于心理不成熟,很容易导致问题的发生。

  大学体育教学中所显示出来的人文环境,不仅在于锻炼学生的体魄,更在于塑造学生的人格魅力与正确价值观。

  真正做到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二、大学体育教学中实施人文环境的优势

  现代大学生不仅要具有强健的体魄或者优异的学习成绩,更有把两者完美融合才算是真正意义上的高素质、高修养。

  人文环境下的大学体育教学,就能够做到两者兼具,帮助学生提高身体素质的同时培养博爱的精神,提高审美情趣,树立正确价值观,积极面对生活。

  体育教学中,以人文思想开展各种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体育活动,能促进学生适应大学生活并能够适当调节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稳定学生内在人格的健全。

  与此同时,人文环境下,更容易构建和谐的校园氛围。

  三、大学体育教学中人文环境优化的措施

  (一)加强体育精神的宣扬

  不管什么样的学习,都不能单单只是技能的培养,那样根本就只停留在学习的表面,未发掘到真正内涵所在。

  以往的体育教学传授仅仅只是技能方面的交接,而忽视了体育精神的灌输。

  体育活动作为人类普遍活动中的一份子,体育精神主张积极向上、不懈进取。

  它的精神对人的进一步发展具有促进和改善作用。

  奥林匹克精神强调顽强拼搏和努力进取,是一种信念和追求。

  当今大学体育教学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人际交往、环境适应以及创新意识等,注重学生尊重他人、展示个性、乐观自信的良好心态。

  大学是学生迈向社会的基石,在这一过程中,很多学生会发现理想与现实的巨大落差。

  这就需要学生果断采取自我调节,结合体育精神,以正面的心态去面对生活,勇往直前,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

  (二)教学模式的创新

  大学体育课堂与其他学科不一样,体育教学一般都在户外开展。

  这就造成了有些老师偷懒,给学生分发了健身器材以后就躲到一边干自己的事情去了或者干脆以自由活动的名义放任学生于不管,这样的做法严重违背了开展体育教学的初衷。

  因此,在倡导人文环境的关怀下,体育老师一定要创新教学模式,做到与学生共同锻炼、一起学习的双向活动。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引导者,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充分照顾到每一个学生的,根据其特点,寻找适合他们的体育活动,让学生都能享受到体育带来的乐趣。

  另一方面,体育教师要利用好体育活动的优势尽可能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通过讲解有关体育活动的基本常识、技能项目以及历史渊源等,结合实际体育活动的开展,树立正确的体育观,发现自我价值。

  并在不断吸收体育信息之际增长见识、开拓思维能力,提升创新意识。

  (三)、平等的师生关系

  大学是一个充满明主与自由的校园氛围,教师的高高在上对学生已不能起到威慑作用。

  同样,在大学体育课堂,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更容易获得学生的好感。

  这就要求教师在自身素质提高的同时也要时刻关心学生的发展。

  人文环境就是为了表达关怀与体贴,良好的师生关系更有利于体育教学的开展。

  因此,在这种背景下,教师要丢弃体育活动就是标准动作的观念,更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

  体育活动就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桥梁。

  在此活动中,师生互帮互助、互相理解、彼此尊重,实现体育教学活动的双赢。

  与此同时,教师可以在游戏以及对话中,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以及性格特点,开发其潜在能力。

  另外,教师也要注重学生的实际生活,把体育与生活联系在一起,通过对体育的学习,满足学生好奇心、激发求知欲,积极追求生活,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亦师亦友才是做老师的成功之道,学生信任老师,教师才能够真正传授知识。

  教师在做到与学生民主、平等的基础上,也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以丰富的学识内涵和扎实的专业功底让学生信服。

  因此,教师要不断加强体育专业知识的学习,多参加体育培训,来充实教学经验的积累,散发人格魅力,成为学生的好榜样。

  四、结束语

  在现代大学教育发展中,人文精神的回归是时代的呼声,大学教育已经将人文环境作为体育文化改革的根本决策。

  以人为本的先进思想意识,把教育与身体锻炼统一发展,实现学生从身体上的强壮到心理上的成熟,如此看来,努力优化人文环境,是大学体育教学的迫切需要。

  人文环境与体育教学二者相辅相成,互为作用。

  21世纪的今天,身体质量的提高,人文环境的提高,教学环境的进一步优化,他们之间的协调发展将是教学的永恒主题。

  我们只有营造一个好的校园体育入文环境,选择蕴含体育人文知识丰富的体育内容,提高教师自身的人文素质和业务能力,在体育活动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形成学生稳定的内在的体育人文素质参。

  参考文献:

  [1] 刘亚云.大学体育教学人文环境的优化[J].体育学刊.2007.14(5):86-88.

  [2] 任从容.试论大学体育与人文素质教育[J].大观周刊.2010.(41):148,144.

  [3] 付建民.“三大理念”与大学体育“多元整合教育模式”.的构建[J].体育学刊.2006.13(6):75-77.

【大学英语教学人文环境的建构】相关文章:

构建小学英语教学中的人文环境10-07

中班建构教案05-09

建构活动教案10-07

共创文明社区人文环境倡议书10-05

《探讨大学生宿舍文化的建构途径》论文10-11

简析人文环境对低碳消费的影响论文10-09

关于人文环境对低碳消费的影响的分析论文10-07

大班建构区教案03-15

大班建构活动方案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