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校园文化建设论文15篇
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写过论文吧,借助论文可以有效训练我们运用理论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的能力。如何写一篇有思想、有文采的论文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校园文化建设论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校园文化建设论文1
摘 要:在竞争如此激烈的今天,给劳动者的整体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现代的社会工作中,很多从事脑力劳动的人都伴随着繁重的体力劳动,因此,这就要求这些人员不仅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而且还要求他们具有强健的体魄。体育教学是职业学校教学的一种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的重要环节。现代社会需要高素质人才,而素质教育中的非智力因素是通过文化来进行培养的。在校园文化中,体育文化具有独特的魅力,在培养社会所需人才时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从职业学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现状、职业学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作用、职业学校校园体育文化的人才培养途径这三个方面来进行论述。
关键词:职业学校;校园体育文化;人才培养;现状;途径
前言
校园体育文化是集教学、体育活动、竞赛等内容于一身的一种校园内独特的文化,是职业学校培养人才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职业学校的总体目标就是培养人才。目前,我国大多数职业学校仍继续沿用灌输式的教学方式,这种方式既单调又枯燥,把所有的精力和时间都放在了培养学生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而将学生的德、智、体等全面发展抛之脑后,没有充分认识到校园体育文化在职业学校素质教育的作用。职业学校学生的特点是思维敏捷、兴趣爱好广泛、实际操作能力强、个性鲜明,在此基础上,在围绕职业学校人才培养的特点,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建立校园体育文化,据此对学生进行全面的培养。在竞争如此激烈的市场中,高素质人才是市场所需,而素质教育中的非智力因素是通过文化来进行培养的。在校园文化中,体育文化具有独特的魅力,在培养社会所需人才时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 职业学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现状
职业学校体育培养人才就是使学生强健体魄,正确掌握各种体育技能,养成终身体育的意识。据了解,我国职业学校的体育教学还都没有走出传统的体育框架。首先,体育精神文明较缺乏。大多数学生仍然认为体育教学就是锻炼人的身体,而提升不到品质和心理的层面上来,单纯追求体育技能和成绩,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培养终身体育意识被忽视,从而导致学生体育能力普遍不高。体育教学被认为是不重要的学科,是一门使学生放松的学科,教学内容的先进性以及深度和广度不进行考虑,各项体育活动也只是停留在表面层次上,缺乏创新精神,缺乏对学生的深入了解。其次,校园体育物质文化层建设滞后。学校的不断扩招,导致器材不足,也没有多余的经费用更新器材,对于时代的发展的学校体育的需求根本就满足不来。再次,职业学校校园体育制度文化不健全。学校各项体育活动的顺利进行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学校各种体育规章制度。据调查表明,每个学校都有国家下发的相关制度,但是没有将其落到实处。
二、 职业学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作用
体育文化是人类身体文化的一部分。体育文化在人才培养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其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人的素质有一部分是先天的,绝大多数都是后天形成的,它是人的体质、能力、品德的集合,是体现人身心发展水平质量和功能的基本因素。培养具有强健体魄、具有良好体育健身意识、具有一定的体育技能、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的高素质人才,这是校园体育文化中的体育教学环境的主要目的。体育教学环境将组织行为、人文、心理、生理、自然、社会等学科的知识融为一体,在培养学生身体素质的基础上,注重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坚强不屈品质、较强的心理素质的培养。另外,校园体育文化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从而使得学生个性的发展得以促进。
(二) 促进智力发展、提高学习效率
从生物学教学分析,坚持体育锻炼能够使大脑神经细胞发育充分,也就是说,能够使大脑能源物质和氧气得到充足的供应。同时,不同性质的运动能将各种信息提供给整个大脑神经系统,对于大脑皮层细胞活动的强度、灵活性以及均衡性起着促进作用,改善以及提高了整个大脑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大脑产生疲劳现象是每个人都感受过的,大脑工作一定时间后就会产生疲劳,运动中枢神经兴奋就会消除疲劳,并且使学生效率大大地提高了。
(三) 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
体育运动的独特的魅力体现在对抗性和竞争性中。竞争如此激烈的社会中,竞争性是非常明显的一个特点之一,竞争所导致的优胜劣汰是自然界发展的规律。校园体育文化环境中的比赛环境能够使学生认识到竞争的残酷性,充分体会优胜劣汰的现实,这能够促进学生心理耐受力和抗挫折感的培养。现代的学生家里面基本上都是一个,加之经济条件的优越性,都是在家长的呵护下长大的,要想将他们培养成为社会所需的人才,必须让他们认识这个竞争激烈的现实,在困难中磨练他们的成功信念。
(四) 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通过校园体育文化培养人才的过程中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不可忽视的。在体育运动中,学生基本上都是轻松愉悦的,大脑皮层由于肾上腺素分泌速度的加快而处于兴奋状态,从而给学生带来了欢乐的体验。此时学生的心理防备性较低,容易与陌生人交往,并且建立友谊关系。在错综复杂的社会人际关系中,人们处理不同的人际关系需要用正确的方法和良好的心态来进行。校园体育文化环境中的体育运动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在比赛时,比赛结果是不定性的,因此,参赛者必须随时将自己的心态调整好,做好随时应对突发事件的准备。现代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关键要素就是善于挖掘个人能力、发挥集体力量、团结协作。而学生的团队精神的培养与校园体育文化有着密切关系。
(五)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近年来,校园体育文化环境中引进了一些新兴时尚的体育项目,例如,U形管滑板运动、搏击操等,并且受到了广大师生的喜爱,能够充分地将新一代年轻人的个性体现出来。由此可见,这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一个重要途径。学生通过使用这些器材使其保持年轻的心态,并且他们也能够体会到创新带来的乐趣,充分意识到创新是今后工作必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六) 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培养应用型人才是职业学校培养人才的一个重要任务,让学生进行实践操作,除了要求学生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求他们具有一定的自信心。初次实践很多学生都会产生一种恐惧感,而充足的自信心能够消除这种恐惧感,使头脑始终保持冷静,从而有利于实践工作的顺利完成。学生的自信心从校园体育文化环境中的不同方面都得到了增强,学生通过在体育课中的刻苦练习增强自身魅力,在进行高难度动作时在教师的指导下体验超越自我的成功感,在体育比赛中体会胜利的喜悦,这些都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
三、 职业学校校园体育文化的人才培养途径
职业学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并非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工程,它是一项长期的工程,必须与社会政治、文化发展趋势相适应,应着眼于全面规划、长远建设;另外必须适应学校的总体建设目标。但是,目前在职业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现状中可以看出具有很多问题,例如领导不够重视、缺乏资金支撑、规划设计没有针对性等问题,因此,对这些问题必须进行防范。
(一)更新观念
体育从表面看就是身体的教育,对其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即可发现,体育不仅能够锻炼身体,而且还能够锻炼心理、社交等素质。体育是一种文化,其活动的客体和主体都是人,并且充满着理性思考和哲学思维,是一种社会现象。针对校园体育而言,它具备了构成校园体育文化观的文化形态,是师生意志客观精神的体现,又具备了构成校园体育物质观所带来的必然结果,它将师生追求、良知、社会责任感和价值观充分地体现了出来。围绕文化对人的可塑性特征,在全面实施校园内体育文化整体环境建设的同时,加强媒体宣传力度,运用标语、图展、广播、录像等媒体进行体育文化的渗透。
(二)合理规划,促进校园体育设施的建设
经济的发展在带给人们物质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也更新着人们的健康观念,越来越多的人们成为"体育人口"的一分子,随之而来的是对体育场馆需求的不断增加。职业学校应发挥其体育场馆闲时的资源优势,利用教学训练以外的时间面向全校师生和社会开放。虽然我校还没有建立体育场馆,但是我校已经开展了体育俱乐部。体育俱乐部就是以学生的学习和锻炼为中心,侧重培养学生体育意识,使学生养成体育锻炼习惯,提高他们自我锻炼的能力,有效地增强学生的体质,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
(三)基于以人为本的校园体育文化平台的建立
"以人为本"理念将体育教学的目标融入到了整个学校教育中,通过体育的手段和校园体育文化网络的宣传,构建一个校园体育文化平台,将网络的开放性、共享性、交互性、自主性充分体现出来,学生从网络上选择自己所需的信息是不需要时间和地点的限制,这样使得学生感知的空间和时间的信息资源得到了极大地丰富,并且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得以提高。通过校园体育文化平台的运用,不仅使学生能够很好的掌握体育技能,而且还能够将他们的情绪调控能力、人际交往能力、适应能力等综合素质得以提高。
(四)创立职业学校校园体育特色项目
职业学校校园体育特色品牌文化形成和传播的创新路径就是创立体育运动特色项目,为此,应该因地制宜,研发体育特色教程,主要根据学校的体育环境、学生热衷的项目、体育教育的专长以及学校规模等条件,创设出校园的运动品牌,这是升华校园体育文化的关键所在。学校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的提高可以通过体育品牌之间的交流活动来实现,并且通过体育品牌的交流活动也可以使学生的荣誉感和参与度被激发出来,同时对校园体育文化形成自我特色有着非常积极的推进作用。
四、 结语
综上所述,职业学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对人才培养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笔者实际工作总结,提出了几点如何通过职业学校校园体育文化进行人才培养的途径,笔者在实际工作中已经验证了这几个方面,取得了较不错的成果。当然,这个研究领域较为复杂,并且随着社会的不断变化而变化,因此笔者在今后的工作中还要对此问题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分析。
参考文献:
[1] 王威. 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研究[J]北京印刷学院学报, 20xx,(05).
[2] 彭杰. 论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构建途径[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 20xx,(03).
[3] 程利群. 对当前高校体育文化建设若干问题的思考[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20xx,(04)
[4] 邱欣. 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对大学生人文精神影响的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 20xx.
[5] 周丽珍. 构建高校和谐校园体育文化的实践研究[J]. 中国成人教育, 20xx, (12) .
[6] 龚德贵. 试论体育文化与校园文化建设[J]. 体育文史, 20xx, (03)
[7] 潘晓波,华厚杰. 高校校园体育文化传播现状及归因的调查研究[J]湖北教育学院学报, 20xx,(09)
校园文化建设论文2
在农村学校如何开展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是一个值得大家讨论的话题。为实现上述目标,结合我校实际,现就农村学校开展校园体育文化建设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一、学校现状
我校是一个乡镇学校,占地面积21800平方米,由于离县城较近,有88个学生,三个教学班,土质操场,操场面积8000平方米,有部分体育设施,器材齐全。
二、开展校园体育文化要达到的目标
1.优美、和谐、高雅、大气的校园体育文化环境。
2.班级特色体育建设,人人掌握特色体育项目技能,展示丰富多彩。
3.处处体会运动的气息,人人参与快乐的体育活动,学生快乐学习,教师快乐工作,让运动长伴我们左右,让健康陪伴我们成长。
三、具体方法与措施
1.加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宣传,让全校师生“动起来”
要充分利用标语、黑板报、校广播、电视、网络等多种校园媒体进行多渠道覆盖,加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功能的宣传,提高广大师生参与体育的意识,提高参与体育的频率,让他们真正“动起来”。
2.加强校园体育环境建设,让校园“美起来”
环境的好坏影响着学生学习的情绪,影响着教师工作的热情,同时也影响着师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一个好的体育环境是至关重要的。现在学校的操场由于办学规模、建设、环境、地理位置等限制,操场越来越小,达不到活动的需要。而场地正是我们的优势,我们要充分利用好我们的操场,合理布局,把场地利用最大化,处处体现运动的乐趣、处处体现运动的氛围,让校园变成运动的舞台,真正“美起来”。
3.建设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让运动“活”起来
我们要多组织一些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如跳绳、踢毽子等,把师生的运动兴趣调动起来,让更多人参与进来,让运动“活”起来。
(1)新型的学校体育运动会学校人数少,竞技性就不会很强,我们要改变传统的竞赛活动,多组织一些适合全体学生参与的项目,让所有人都能体验运动的快乐。
(2)小型比赛展风采除了全校性的体育活动,各班级也要组织一些学生喜爱的小型体育活动,要充分利用班级的小组建设,班级的运动特色等,使体育竞赛活动更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让学生感受到班级体育文化的氛围。
(3)丰富多彩的大课间大课间一直是我校的特色之一,从20xx年课题《初中大课间活动内容与组织形式》的`研究结题到现在,经过不断改进、创新,已经深得学生喜爱。以上是一些具体的做法,还有一些具体的要求、注意事项等等,在这里就不细说了,农村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其发展的精神力量是巨大的,方式是多样的,我们要充分发挥校园体育健身、娱乐、个性化发展功能,改变单一的竞技模式,增加活动内容,多措并举,做到人人有项目、人人有特色。每一个项目,每一种文化只有持之以恒地传承下去,才能体现它的价值,才能形成它的特色。校园体育文化也一样,我们要坚持不懈,不断发展、创新,让运动的风景在亮兵中学这块美丽的土地上传承下去。一些简单的想法和大家分享一下,希望能为农村校园体育文化的发展提供一点启示。
校园文化建设论文3
广播电视大学从1979年办学至今已有三十多年历史。这三十多年年中,已经形成了一个全国统一的统筹规划、分级办学、分级管理的现代远程开放的办学系统。电大系统全国网点较多,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自由性强,相对普通高校来看,是比较分散的。正因为这样,电大更需要校园文化。需要通过校园文化的教育导向、凝聚激励、规范约束和宣传弘扬来把“形散”的电大做到“神不散”,从而让校园文化成为电大的无形的围墙,成为电大最大、最坚固的围墙。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工作经历,就怎么样建设好电大校园文化,作简要探讨。
1电大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校园文化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电大校园文化建设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问题。
1.1营造校园文化的物质环境有先天缺陷
作为“没有围墙的大学”,校园建筑、文化设施、环境绿化美化等物质形态普遍不如普通高校优越是不争的事实。虽然远程教育方式可以突破时空限制,为学生提供一个广阔自由的.网络空间,但文化并不能脱离物质性载体。虚拟的网络校园空间在时间拉长放大以后,容易给人造成疲倦厌烦、漫无目的之感,其亲和力可能会逐步下降。因此,电大校园文化还是要强调校园物质环境的营造,改善和优化办学条件。
1.2推进电大校园文化建设的现实操作有后天不足
这与对校园文化建设的认识模糊、目标不明确有关。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部分教职员工对校园文化建设重视度不高。人们普遍认为全日制普通高校应该重视校园文化建设,但是认为电大作为成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并不重要,甚至是可有可无的。二是部分学生对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热情不高。大部分学生参加在职学习目标的是为了提升、充实自我,但也有相当大的部分学生参加在职学习有着很强的功利性,有的纯粹为了混个文凭,有的是为了职务晋升,他们连课程的基本出勤也难以保证,更不用说参加校园文化的相关活动了。
2建设电大校园文化的对策思考
尽管建设电大校园文化存在困难,但我们不能有畏难情绪而裹足不前,而应该探索出一条适合电大发展的校园文化建设的路径。结合衡阳电大实际,笔者认为,努力建设好电大的制度文化、网络文化、精神文化和情感文化等,是提升电大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举措。
2.1以制度文化为推手,让校园文化活动开展有序化
建设好校园文化,学生是主体,让校园文化有序推进。在校园文化的制度建设中,有两项制度是必不可少的。一是班级干部管理制度。开放教育条件下,学生与学校准永久性分离,学生组织和学生干部就显得尤其重要。以衡阳电大为例,开放教育每个辅导员管理学员都在二百人以上,工作任务重,凡事都靠辅导员,不但无法更好地提高工作质量,甚至一些基本工作也无法及时完成。二是学生会制度。团总支、学生会干部一直是学院工作的得力干将,对教学方案的执行、学生动态的掌握及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等都发挥重要作用。衡阳电大抓住这一扭带,建立了学生会制度,并形成了规范的管理制度。
2.2以网络文化为平台,让校园文化活动开展常态化
在电大教学中,网络是最重要的教育平台,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平台。通过网络的文化建设,让学生在学中乐,乐中学,感受到不同一般的校园气息,增强对电大的认同感和归宿感。如衡阳电大开展的“校园之星”评选活动,结合开放教育的特点,发挥网络的优势,将学生吸引到校园平台上来,首先在校园网上发布信息,开设报名点,然后进行现场初赛,再进行网上自荐、网上投票选举,最后进行现场决赛,综合网上票数与现场评分,评出开放教育的“校园之星”。
2.3以情感文化为促进,让校园文化活动开展人本化
针对电大学生的特殊性,对学生进行以人为本的服务,注重情感的交流是电大教育教学的重要方式。校园文化建设要顺应教学的要求,把情感文化的培养贯穿于校园文化的全过程。如发展学生党员,在优秀学生中发展品学兼优的学员入党,不但可以壮大党员队伍,还可以极大地调动了学员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上进心,提高学员对学校的认同,扩大学校的影响。除了定期表彰“优秀学生干部”、“三好学生”、“优秀毕业生”外,我们还在各项活动中开展评选先进工作并对学员给予表彰,优秀作业、优秀笔记、优秀学习小组、优秀毕业论文、优秀实践报告等的评选工作已成了我校的常规工作,不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对我们的日常教学工作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侯俊晖.对电大校园文化特色的思考[J].科技资讯,20xx,(19).
[2]李伟林.CRM视角下电大校园文化建设的探讨[J].实践探索,20xx,(5).
校园文化建设论文4
茶文化作为最具中国文化特色与民族特色的文化类型,集中体现了儒释道三家的核心思想,在茶文化发展的4700多年过程中,茶文化对我国教育领域的建设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尤其是在当代素质教育高度普及的背景下,校园文化建设中合理融入茶文化是非常必要的。在茶文化氛围中,学生文化修养、人文素养都会得到提升,最终达到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目的。
1茶文化的本质是和谐文化
人们通过了解茶文化的内容,可以明白其中所具有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为了确保学习到完整的茶道、茶礼、茶俗,以及各种以茶文化为基础的文化内容,在保证宣讲茶文化课程的同时,尊崇茶文化中所表述的“和”与“敬”的概念。学生之间通过坦诚相待,来交换互相的想法,才能保证在学习茶文化的过程中,可以了解这二字所体现的“理、敬、清、融”的含义。学生可以融洽地处理互相之间的关系,尊敬彼此的想法、理清思路的同时,学习完整的茶文化知识。人类现代社会需要追求一种和谐的文化理念,为了确保人们之间可以更加团结,也为了保障可以促进社会更快的进步和发展,学校需要教授学生学习到完整的茶文化知识,以茶文化的思想进行交流,让彼此可以建立友谊。学生还需要相互尊重、相互理解,才能以茶文化为立国之本,在追求其中的儒家思想的同时,结合现代文化的特点,发展多样性茶文化精神。我国十分尊崇孔子的儒家思想,由于其中具有仁爱亲人的思想,十分值得现代人去学习,所以,众多高校在开展以茶文化为主题的校园文化当中,需要尽可能地保留原有的教育和学术理念,才能让茶文化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2茶文化与和谐校园的关系
茶文化讲究相互之间互相尊重,这正与和谐校园文化相统一。学生在了解茶文化以后,可以利用其中的思想陶冶情操,并学习如何处理好人际关系,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就本质而言,茶文化理念与和谐社会建设工作可以相互融合,保证以尊重人性规律和教育规律为基础,促使校园形成良好的、和谐的学习环境。以科学、民主、人文、开放为基本教学理念,学生在掌握人物、事情等要素之间关系的同时,通过正确的看待相互之间的关系,才能确保以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性的、有效的学习方法,完成茶文化知识学习工作。
2.1人与自然相互和谐
作为一种绿色健康饮品,茶水可以起到提神醒脑、降低血压以及调节身体各部分功能的功效,与国外的咖啡或者可乐等饮料不同,茶水不具有更多的刺激性,人们在饮用的同时也不会产生过多的依赖行为。同时与可乐相比,茶水具有低热量、低糖分的优势,因此,可以被广大青年所接受。由于人们追求一种绿色生态、环保健康的生活方式,因此,茶水成了现代年轻人更渴望饮用的一种饮品。通过大量的种植茶树,在可以有效地净化环境,固土防沙的同时,还能确保可以有稳定的收益,由此可见,茶树的种植不但可以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一定的帮助,还可以有效的改善人们的生存环境,起到一举多得的效果。为建设绿色的生态环境,人们需要大量的种植茶树才能促进自然与人类和谐共同发展,也能保证人们在生活过程中可以有更多的选择。茶农在种植的过程中,会附带一定的情感和智慧,这形成了一种特殊的茶文化,教师在向学生讲授茶文化知识理念的同时,需要表露出其中所蕴含的自然与人类和谐共处、统一生存的教学理念。为确保学校有更加和谐稳定的学习氛围,以及良好优美的校园环境,使学生可以在自然和谐的环境中学习到更多的知识,学校需要组织学生不断完善校园的生态环境,比如种植更多的绿色树木和植被,让校园更像是大自然一样,生机盎然,环境优美。学生以花、鸟、鱼、虫为伴,在绿树成荫的文件下学习,则能让学生的心情变得更加豁达开朗,也能够更全身心的投入到茶文化的学习课程当中。
2.2人与社会相互和谐
人在社会中生存,或多或少的会处理一些人际关系,这就需要一个人具有高度的智慧以及良好的生活态度,才能促使在和谐社会中,拥有更多的学习机会。学生在学习了茶文化基础课程以后,能够用正确的态度以及大量的语言进行交流和沟通。教师需要不断提高学生的精神文明建设工作,让学生在了解茶文化内容以后,可以以客观的学习态度和积极的生活方式处理日常生活中面临的众多问题。茶文化可以促使人们彼此之间更加尊重和有礼貌地进行交流,以和为贵才是正确的处事方法,以礼待人才能确保人与人之间建立更深厚、更持久的友谊。学生由于学习了茶文化知识,因此,做事情之前都会以照顾他人为基本的处事原则。第七届国际茶文化研讨会的举行,让人们更加清楚地意识到,茶中所具有的甘甜的香味与意境是相互统一的。茶文化追求一种和平的`生活理念和积极友好的生活态度,为了确保人与人之间可以以茶文化为基础进行交流,形成和睦的交流氛围,才是学习茶文化知识的真正目的。
2.3人与内心相互和谐
教师在教授学生知识的同时,也需要注重学生精神的状态,为确保学生可以在和谐社会、和谐校园的环境中,学习到更多的知识,教师需要让学生懂得如何正确看待和处理人际关系,确保学生以积极的状态和饱满的热情学习课本知识的同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总体来说,只有让学生明白和谐的理念,才能促使其建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和社会观,也才能让学生以健康乐观的学习心态,完成教师指定的学习任务。为了能够帮助学生正确地看待自我,并以积极的心态处理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挫折。教师需要不断肯定学生的意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律习惯,培养学生自信心的同时,教师还需要制定张弛有度的决策力,有侧重点地传授学生知识,才能有针对性地提高每一位学生的能力。人们在饮茶的过程中,能够品尝出其中所具有的淡淡苦涩,这正与学生的学习压力相一致,只有能够承受茶味中所具有的一丝苦涩,才能有更加坚韧的学习态度,让学生学习到更加完整且有实用价值的知识。学生注重应内外兼修,才能不断提高自身品格与修养。学生学习了茶文化知识以后,可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对不同事物进行准确分析和评估的同时,不会因为遇到重大的挫折情绪上产生波动,只有以平和的心态才能完成学习任务。茶文化的精神理念走进校园以后,教师和学生之间形成了更多的沟通渠道,教师在鼓励学生学习茶文化课程的同时,可以举办以茶文化为主题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期间学习到更加细致的茶文化知识。
3弘扬中华茶文化构建和谐校园文化
中国茶文化有着近千年的历史,因此,学生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就掌握全部的茶文化知识。教师在教授以茶文化为基础的课程的同时,又要让学生首先了解深厚的茶文化历史,才能确保学生在日后的学习课程中有一定的文化基础。随着现代市场经济的日益发达,社会中的拜金现象和享乐现象日益严重,不断侵蚀着青少年的思想。为确保高校学生可以有良好的自制能力,并且不被这些客观因素所影响,教师需要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确保学生在走出校园以后,可以以积极的态度和正确的观念处理在社会中遇到的多种问题。茶文化讲究和谐的社会理念和积极的为人处事态度,学生了解茶文化以后,能够以茶文化的思想,建立平等共处的关系,让人与人之间打破隔阂,关爱互助的生活。以茶文化精神为理念,弘扬中华文化的传统美德,形成良好的校园风气,高校需要从以下几点着手:第一,学校在完善各制度的同时,需要遵守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以学生的学习和个人发展为基础,维系校园秩序稳定的同时,让学生可以有更大的发展空间,也可以让学生有轻松、团结、美好的学习环境,促进师生更好沟通的同时,保证学生可以全面发展。第二,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思想和理念,做到互尊、互重、平等的关系。建立和谐校园的基础,需要教师以正确的教学方法和平等的师生关系,完成教学任务的分配工作。教师首先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和个人情操,完善教学理念和知识水平的同时,热爱教育、关心同学。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生活热情需要不断的激发,教师的主要工作就是培养学生拥有正确的态度和积极的学习心态,才能让学生的人格更加健全。第三,不断完善教学设施,构建和谐优美的教学环境。学校以科学有序的教学理念和合理的校园布局为基础,才能确保学生拥有健康的学习环境。学校需要通过不断的绿化校园环境,营造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校园,才能确保师生在大自然的环境中提升精神境界,完成教学和学习任务。第四,学校需要注重学生的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以人文知识为教学重点,教师需要不断完善在语文、政治、历史、美术等学科上的教学能力。以确保学生学到更完整的人文理念,学校可以开展以人文为主题的讲座,让学生参加各类社团活动,全方位提高学生人文修养的同时,形成和谐统一的校园环境。综上所述,为了确保学校有一个和谐的学习环境,也为了保证茶文化可以在高校的教学工作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学校需要坚持以人文精神为基础理念,构建和谐校园的同时,牢固学生的人文思想,对学生更加关爱,才能形成和谐健康的校园制度,保证学生的综合素质全面发展。
结束语
研究茶文化在高校文化建设中的渗透,是提高学生人文修养以及文化道德水平的有效手段,通过茶文化的渗透,以及和谐文化氛围的构建,能够全面推动素质教育的落实,以及学生综合修养的提升,希望本文的研究,能够为高校文化工作者提供一些建议和参考。
参考文献
[1]居倪萍,周玲,侯艳等.弘扬茶为国饮构建和谐社会[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xx(3):12-14.
[2]沈佐民,陈念,李年蛟.茶文化在构建大学生综合素质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茶叶加工,20xx(3):23-25.
[3]李佳国.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思路与途径[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xx(1):56-58.
[4]姚晓燕,王建荣,罗晓莹等.茶文化展示新模式探索———以中国茶叶博物馆“嘉木苑”为例[J].茶叶,20xx(4):34-36.
[5]徐伟娟,赵丝嘉.北京在校大学生茶饮料消费调查[J].茶世界,20xx(3):45-46.
校园文化建设论文5
一、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由教育对象及环境的育人作用所决定的
在学校接受教育的青少年学生很容易受外部环境的影响。如没有良好的教育环境,学生容易走上歧路。健康的校园文化能对学生的从众心理加以规范,使学生不断调节、改变自身的行为习惯,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健康的校园文化能对青年学生形成一种无形的向心力,把青年学生的思想系于一个共同的文化精神上,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健康的校园文化能使“应试教育”真正转向素质教育,有利于丰富校园生活,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阅读网请您转载分享:
二、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由学校德育教育的内在属性所决定的
学校德育部门是学生德育教育最重要的力量,提高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针对性、有效性和生动性,为高校输送政治坚定,品格优良的学生是德育部门最根本的使命,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德育部门完成这项神圣使命的重要抓手。校园文化建设,德育部门有着独特的优势,德育部门是与学生走得最勤,贴得最近的组织,是学校里最富有青春活力、旗帜鲜明的组织,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能够凝聚起广大学生,引导教育好广大学生,吸引广大学生为校园文化建设贡献力量。
三、积极营造校园文化的良好氛围
校园文化内容十分广泛,需要学校各方的共同努力,德育部门可以立足实情,当好参谋,贴近学生,积极发挥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加强对校园文化建设的组织领导成立校园文化建设小组,负责对校园文化建设的指导、协调、督促和检查,积极为校园文化建设献计献策,可以形成由全体教职工及学生会成员共同承担的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体系。同时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开阔视野,学习先进经验,不断提高校园文化建设水平。营造优美的校园环境校园文化在硬件规划时应力争让每一块“石头”说话。如:可以在教学楼各楼层分别设以“中国传统文化”、“欧美风情”、“星光大道”廊道,通过中国传统修身篇、治学篇,欧美地域特色的文化、名人风采等树立典型事迹典型人物,为学生提供成长动力。每个教室设置班牌,每个寝室设置室牌,让学生自己来给自己的班级、寝室设计大家庭的一片蓝天,积极营造健康的班级文化、寝室文化。在全校范围内集思广益,收集校园文明标语,让学生在温馨的提示中认识到我是学校的主人。
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校园文化的建设,同时也要体现人与人的和谐。建立和谐的生生关系,充分发挥团组织和学生会的作用,可以利用高年级学生的典型示范作用,如建立“学长团”、“学长团反暴力志愿岗”、“学长团小卫士”,定期开展“成长成才”优秀学长与高一新生面对面活动、高年级团支部与低年级团支部结对活动,让新生更快更好地适应高中生活,这些活动充分发挥了学长们的威信及模范作用,初步形成了学生自主教育的德育教育机制。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学校为每个班级配备了一个团指导老师,团指导老师由教工团支部的年轻老师担任,指导班级团支部活动,加强了和学生的沟通和交流。大力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校园文化活动中,要一直把培养学生形成勤俭节约、勤奋学习、集体利益至上的优良品德作为指导思想,使校园内充溢着良好的文化氛围,校园生活更为高雅和谐,更为活跃轻松。把周末大舞台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中对于寄宿制学校可以制定周末大舞台计划,创造性地开展了周末服务活动,由志愿者对活动进行宣传、管理。如:在周末开展校园“跳蚤市场”爱心义卖活动,凝聚全校爱心力量,共同打造温情校园。此外,还可以开展“电影超市”,该活动可以以自愿投票额的形式,并将所获票额收入全部捐给学校爱心基金会。还可以可邀请抗战老人为广大师生讲述当年发生在我们家乡的血色弥漫的抗战故事,对广大学子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各项有意义的活动将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不仅成为校园文化的受益者,更是校园文化的创造者,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操,寓“博爱”教育、“感恩”教育于文化熏陶之中。
四、把主题班团课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中
学校可以始终将校园文化建设纳入日常班团课的开展上。定期开设各具特色的主题班团观摩课,进一步深入开展“礼仪教育”、“养成教育”。诸如高一向高二学习的“一岁的距离有多远”、“滴水藏海”等主题班团课,两者相互补充,使班团课更好地促进了校园文化建设。把社会实践活动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中鲜活的社会实践能够让学生反复体会做人的道理,使学校的办学风格自然内化为学生品格,为学生的全面成长和差异化优质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为学生日后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广阔的平台。充分发挥团组织的作用,如可以开展“增强团的能力,展现青春风采”校园支部风采大赛,挑选出部分优秀的团员为高一新生作报告演说等。当然,真正形成特质的校园文化不是一朝一夕所能造就的,而是一个不断建设完善提高的过程,是一个精心培育和营造的过程,学校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还可以不断探索、不断创新,积极营造健康向上、和谐高雅的校园文化,服务广大学生的全面健康成长。
校园文化建设论文6
1.精心布置校园环境,重视氛围建设
1.1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的校园设施将对在师生中开展丰富多彩的寓教于文、寓教于乐的教育活动提供重要的阵地,使师生教有其所、学有其所、乐有其所,在求知、求美、求乐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启迪和教育。全面的设施、合理的布局、各具特色的建筑和场所,能使人心旷神怡、赏心悦目,将有助于陶冶校园人的情操,对师生员工起到塑造美好心灵、激发开拓进取精神、约束不良风气和行为、促进身心健康、调节情趣和心理状态等起着重要的作用。近几年来,我校在上级领导的支持下,经过努力,先后建起了教学楼、学生餐饮浴中心、建造了学校标准化厕所等基础设施;进一步绿化了校园,规范了校园布局;还建造校园网、计算机房、各班、室全部装配了电脑、上了互联网,进一步改善住校生的生活条件、配发了刷牙器具、配备了专职生活教师。着力营造绿化、净化、美化的校园人文环境,依山观水,绿树成茵,环境清幽。
1.2着力建设“文化长廊”。学校提出要让一草一木一墙一砖都能说话,我们在墙壁上科学的设置了名人名言、警句、师生书画作品、各种专项教育常识等等。学校充分发挥阅报栏、黑板报、“红领巾”广播室、通报栏等作用,及时报道学校中的新人、新事、新面貌,坚持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优秀的作品鼓舞人。使广大学生在榜样的激励中不断增强自信、不断超越自我。还将庄基石坎美化建起了祖国在我心中长廊、学生行为规范以及礼仪长廊、安全长廊、卫生长廊等。各功能部室、教室形成了各自独具特色的部室文化。其管理育人、教书育人、活动育人、环境育人、服务育人的作用显而易见。优美的校园文化熏陶着每一个师生,使学生在耳濡目染、日积月累中形成观念,化为行动,起到了很好的德育功能。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文化熏陶。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2.加强师德建设提高教师整体素质
2.1提高教师的思想素养。因为学校是育人的场所,是人才的摇篮,而教师是育人之人、人才的培养者,理应在管理育人、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的过程中发挥主力军的作用,只有在教师中树立起为人师表、教书育人、治学严谨、认真负责、耐心细致、开拓进取的思想和严谨细实、创新求真的教风,才能引导和促进勤奋刻苦、自主探究、全面发展学风的形成。总之,没有良好的工作作风和教风就难以形成良好的学风。因此,我校高度重视,积极在全体师生中开展“三项教育”。即在领导干部中开展“以德行政”教育,使本校各层管理者能够保持清正廉洁、勤政为民,用自己的言行发挥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作用。在广大教师中开展“以德育人”的教育,通过开展德育案例分析,座谈会、报告会、外出学习参观等活动,引导广大教师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以自己的道德追求、道德情感、道德形象去引导教育学生。在全校师生中大力开展“以德修身”的教育,把公民道德基本规范、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内化为自身的道德信念和行为准则,自觉为人师表,作道德的表率。“德高为师,身正为范”,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受到感染。
2.2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一支具有较高业务素质的教师队伍,对学生的正面影响至关重要。我们一方面抓好“一功五化”夯实校本研修工作,另一方面在教师中大力开展“八个一”岗位大练兵活动,努力提高教师实际工作能力。我们依据学校实际情况,建立校长、教务主任——教研组长、课题组长——教师“三级”校本教研网络,实行校本教研工作负责制,要求做到有实在目标、有清晰主线、有梯级层面、有细节管理、有展示平台;开展技能型、实践型、评价型、理论型、学习型等形式多样的校本培训。在教研探索过程中,教学研讨常规化,以教研组为单位通过“一课多上”和“同课异构”等形式,鼓励教师大胆探索,研究解决在教学中碰到的一些困难和问题;实行集体备课,新老教师结对“一帮一”,以老带新;广开渠道,邀请市、县教研室有关专家来校听课、评课,给他们传递教改信息,传授教学经验。坚持用幸福的理念培育人、用超凡的魅力感染人、用包容的心灵体悟人、用艺术的手段启发人。
3.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3.1通过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首先是加强政治思想学习,注重养成教育。通过校会、晨会、班会,组织学生认真学习政治文件、法规制度、道德修养等文章,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及明辨是非的能力,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其次,要加强“爱校”教育,培养母校意识。向学生讲述学校光辉的历史,提高学校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使学生自然生发出强烈的荣誉感、自豪感、热爱母校的情感,从而产生凝聚力,形成学校精神。第三、确定共同的奋斗目标。学校根据社会发展趋势及自己的实际情况、办学特点,提出校训和奋斗目标。各班相应地制定班级奋斗目标,直至帮助学生制定个人奋斗目标。并开展“争先创优”活动,争做文明学生、先进集体、先进学校,创优秀品质、优异成绩、优美环境。在全校形成一股比、学、赶、帮的热潮。第四、强化学校“三风”建设。学校“三风”即领导的作风、教师的教风、学生的学风。首先,领导作风是关键,学校领导要加强修养,提高自身素质,在学校的各项工作以及执行各项规章制度中发挥好带头作用。其次,要狠抓教师在学生中的表率作用。要求教师从精神风貌、道德修养、工作作风、学识水平到仪表风度、言谈举止、生活起居都应起到为人师表的作用。这样,教师有高度的事业心、责任感和无私奉献的敬业精神,学生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勤奋攻读,立志成才,整个校园充满一种浓厚的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第五、开展各种有益的健康的活动。如学雷锋活动、演讲比赛、创建活动等,以培养正确的舆论。第六、清除校园文化垃圾,净化校园空气。禁止传阅不健康的书报杂志,禁止学唱不健康的歌曲,清理课桌、书本文具盒上的不健康的图画及语言文字,消除消极文化的影响。第七、针对倾向性问题或热点文化,举办专题讲座、主题班会、辨论会,澄清模糊认识,纠正错误观点,引导正确舆论。第八、抓好宣传阵地。充分发挥广播室、黑板报、阅报栏、宣传橱窗、图书阅览室、名人名言警示牌的作用,大张旗鼓地表扬好人好事,同时批评错误的思想行为,抑制歪风邪气,树立正确舆论。第九、学校或班队有目的地组织丰富多采的文化活动,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如:开展以爱国主义为内容的主题演讲、富有纪念意义的'歌咏比赛会、诗歌朗诵会、文艺汇演、书画作品展等;以及对学生进行集体主义教育的各种体育比赛活动、拔河比赛等。还开展诸如:校少先队以“环保”为主题的系列活动,学英雄做好事活动等等。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看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唤起对国家、社会、人民的责任感。尤其通过坚持升校旗、国旗下的演讲、穿校服等常规活动,激励师生对校园精神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进而增强学校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使整个学校到处充满着正确的舆论气氛,从而促进优良校风的形成。。
3.2抓好系列主题活动。学校为使校园文化建设有重点、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常常结合重大事件、节假日,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系列活动。如以“崇尚科学、破除迷信”为主题的科普宣传教育;以“安全在我心中”的安全教育周活动;以“讲文明语言、做文明事”为主题的三月文明礼貌活动;特别是开展争创文明班级、文明宿舍活动,学生的言行更加文明、宿舍更加整洁、文明祥和。系列主题活动的开展,使校园文化建设落到实处,推进了校园精神文明建设。
3.3培养学生能力。校园文化是由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双主体以校园为空间背景的,最基本的是教师和学生,他们之间的互动而形成和创造的文化构成了校园文化的整体文化体系。因此我们要让学生一起参与的学校的管理中来。通过让学生去管理,既培养了学生的能力,又增强了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如各班开展的“今天我当班长”“今天我值日”等活动,学生人人参与管理,人人爱校如家。
综上所述可知,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的总和,是学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是一项长期、细致的系统工程。它需要因地制宜、与时俱进、特色发展。渗透于学校的教学、科研、管理、生活及各种校园活动等各方面的校园文化在学校教育中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内涵,直接影响着学校教育的目的和效果,影响着学校德育工作的成败。只有高度重视校园文化建设,以人为本,环境育人的功能才会得到真正加强,学生才能真正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学校管理学》、《教育管理学》等。
【摘要】校园文化重在建设,它渗透于校园的各个角落。校园文化建设对师生的影响是通过渗透进行的,具有潜移默化性、导向性和暗示性。浓郁的文化氛围,优美的育人环境,体现一个学校文化的积淀和底蕴,它不仅对师生学习、生活、心理起到良好的调节作用,而且对规范学生的行为习惯,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提高办学质量和效益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
【关键词】校园文化;建设;思考
校园文化建设论文7
摘要:校园文化对于大学生的全面成长、成才具有重要的意义。积极和谐的校园文化能陶冶学生的情操、全面促进大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发展、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高品位、有特色的校园文化,有利于为社会培养能力与素质并重的应用型人才。本文通过对校园文化含义的分析,提出了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对策。
关键词: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
文章编号:ISSN20xx-6711/Z01-20xx-03-0088
高等学校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传播者,是培养专门技能型人才的特殊场所,也是当代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沃土。国家对高等学校的扩招政策,导致大学教育、教学资源空间的承受力不断增压,高职院校生源质量等方面受到严重影响,进一步提升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进度,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力量提升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水平,对推动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地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校园文化的含义
从中国高等教育历史来看,校园文化的提出最早可追溯至西周时期,西周王朝教育的内容是“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就现代的高校校园文化而言,存在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校园文化是指校园人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学校教学内容与管理制度的体现,更是学校风貌的突出表现。狭义的校园文化是指校园的文化氛围、文化精神、师生面貌、校园风气等,它是相对于课堂教学(第一课堂)而言的课外文化活动(第二课堂),主要内容为第一课堂以外的第二课堂而开展的社团,文化艺术等活动形式。高职院校除了培养学生技能教育的首要任务外,也担负着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引导学生规范道德准则,确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等教育任务。要达到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成功,高职人才培养的成功必须要平衡几者之间的关系。
二、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存在的问题
大多数高职院校都不注重校园文化的建设,随着高职院校的不断发展以及学生数量和质量的.增加,要提升学生素质,培养综合技能型人才,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更加成为现今高职院校发展的第一要务。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精神文明建设重视程度不够
某些高校虽然也将精神文明列入其发展规划纲要中,但并未付诸实践。校园文化的核心部分是精神文明建设,不仅体现在学校的价值观念和精神风貌方面,也体现在学校师生的思维方式、人格塑造、价值取向以及道德水准方面。校园文化不仅要注重物质文化的培育,还要重视精神文明的培育。因此,本科院校,尤其是高职院校,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忽视校园精神文明培育,会出现畸形的校园文化。
2.校园文化建设基础薄弱,形式单调,缺乏特色
高职院校一定要树立自己的品牌,突显人才培养特色、办学特色和专业特色,营建属于自己的具有专业类特色的校园文化。高职的特点是“高”和“职”,高职教育不可避免的偏重职业技能教育,导致高职院校忽视了对校园文化的建设,只注重了学生职业技能知识和文化的培养学习。很多高校在校园文明建设过程中,很少能形成自己的特色。在人文景观、校训、基础设施方面,千篇一律。在第二课堂的活动开展过程中,学校主要以文艺类、体育类、社团活动类为主要载体,毫无新意。
3.规章制度不完善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活动开展的基础是建立健全的规章制度,高职院校亟待建章立制。一套完善的、可行的规章制度可以协调各方面的关系,可以规范校园人的行为,依据学校的章程能有效地培养师生良好的行为品德,形成优良的校风。有些学校领导缺乏合理的统筹规划,对建章立制和制定学校章程认识不到位,导致校园文化建设缺乏制度,直接影响教育、教学工作和校园文化的发展方向。
三、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对策
1.重视先进文化
我国现在正推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高职院校要始终坚持以先进文化为导向,满足大学生的精神文化需求,丰富大学生的内心世界,增强大学生的精神力量。高职院校要坚持利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构建良好的校风、教风、学风环境,建设健康、和谐的高校校园文化。
2.营建有特色、高品位、的高职校园文化
有特色,高品位的校园文化直接关系高职人才培养质量,高职院校同其他高等院校一样,需要具有本校特色校园文化。要通过校企合作、社区合作、校校合作,创建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要以学生的成长、成才为首要目标,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优秀作品、正确舆论、高尚精神引导学生、培养学生,要创新校园文化活动,在探索中求创新、创精品;既要提供专业技能知识,也要开拓学生视野,增加学生生活情趣,更要升华学生人格水平。
3.加强校园建章立制工程,摆正制度文化的地位
高职院校要根据学校实际情况,要建章立制,要建立适合本校的管理制度,要创新管理的模式,提升制度的内涵建设。制度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摆正制度文化的地位,制度文化直接影响到校园活动、师生言行,对师生起到良好的导向和约束作用。既要给予师生个人空间,又要建立制度的“牢笼”使其不偏,且要保证建章立制的科学性、可操作性,即以法束人。
参考文献:
[1]葛金国.校园文化理论意蕴与实务运作[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xx
[2]何独明.大学校园文化概论[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xx
[3]雷召海.关于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田云南民族大学学报[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xx
[4]刘德宇.高校校园文化岌展论[M].北京: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xx
[5]孙雷.现代大学制度下的大学文化透视[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xx
校园文化建设论文8
[摘要]校园体育文化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起着重要作用。通过对校园体育文化内涵的阐述,探讨了体育文化在高职特色校园文化建设中的积极作用,并就高职院校如何建设特色校园文化提出了建设性的建议,以期有助于推进高职校园文化的建设与发展。
[关键词]校园;体育文化;高职;特色校园文化
一、校园体育文化的内涵
校园体育文化指在广大师生参与下,以体育教学、体育活动为载体,以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和体育能力为目标的体育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校园体育文化是一种内涵丰富的体育文化形式,其与校园德育、智育、美育文化一起,构成了校园文化体系。此外,它还与社会体育文化、群众体育文化一起构建了广义的体育文化体系。校园体育文化由内到外分为三个层次,即体育思想文化、体育制度文化和体育物质文化。我们常说的体育价值观、体育道德等属于体育思想文化的范畴。体育教学制度、竞赛制度、活动规则等,属于体育制度文化的范畴。学校体育设施、体育场馆、体育器材等都属于体育物质文化。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目标主要是促进校园精神文明建设,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理念,提高学生体育技能。高职学校的体育文化具有时代性、职业性、区域性等特征,校园体育文化非常强调活动主体与客体的统一性,其表现形式有体育课、课外体育活动、体育竞赛、体育俱乐部和体育队训练等。
二、高职特色校园文化
(一)高职特色校园文化的涵义
校园文化是一个开放的文化概念,它涉及校园文化组织、文化资源、文化结构、文化活动等方面的内容,它主要由校园文化活动、文化环境和文化精神组成。其中,校园文化精神是校园文化的主要特征,而校园文化精神很多时候都是时代精神在校园环境的反映。高职特色校园文化指高职院校在长期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形成的文化,高职特色文化与高职师生思想观念、心理品质、行为习惯等密切关联,带有高职院校的普遍特征和鲜明特色。也就是说,高职校园特色文化因为高职教育的特殊性,必然会带有强烈的职业特色、地域特色和行业特色。
(二)校园体育文化与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的关系
1.两者的建设主体、作用和目标是一致的。高职师生是高职体育文化与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无论是体育文化还是特色校园文化,都可以为广大师生休闲娱乐、锻炼和发展自己提供平台和渠道,其目的都是培养高职师生不断进取的精神,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2.两者都有素质教育作用。素质教育要求我们必须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结合到一起,体育文化和特色校园文化都具有激励、导向和素质教育作用。因此,在素质教育备受关注的大背景下,建设校园体育文化和特色校园文化也成为高职院校的必然选择。3.两者互动互融,相互促进。体育文化是校园文化的一部分,体育文化观念、精神和道德,会对学生思想观念、道德修养和行为规范产生积极影响。体育文化的发展,会推动校园文化的发展。同样,校园文化环境优化、文化活动开展,也可以为体育文化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两者在形成后,都不会以硬性规定的形式而推行,而是通过柔和的方式影响人、熏陶人,两者也可以通过有效互动实现共同发展。
三、高职体育文化及特色校园文化建设路径
(一)加强文化制度建设
校园体育文化和特色校园文化建设都需要一个良好的校园环境,都需要以学校文化制度建设为基础。
这就要求高职学校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开展校园文化制度建设研讨,通过合理规划、专家咨询建立健全校园文化管理制度,建立文化民主管理制度、责任制度及其相关制度等,明确各部门、各院系、社团组织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职责和权限,建立学校文化建设委员会,由其负责学校体育文化和校园文化建设管理工作,将文化制度落实到实处,实现文化建设与管理工作的法制化、规范化,以避免因为校园文化建设管理不力而造成的资源浪费、不良影响等问题。在制度生成和落实过程中,还要本着“以人为本”的思想,秉承开放的态度,广泛征集学校师生的意见,及时对制度进行修改和补充,确保文化制度不断发展和完善。学校文化活动建设管理委员会和各院系要客观认识学校在制度建设方面的愿景,公正高效地执行制度,切实维护广大师生的文化权益,并通过刚性文化制度约束和柔性执行,强化文化制度的约束和激励作用。
(二)加强文化宣传和建设,培育文化意识
文化意识是文化精神、文化道德理念的总和,文化意识培养是文化建设的第一步。高职院校文化管理部门和文化工作者应采用多种形式进行文化宣传,以提高广大师生的文化意识。在文化宣传和建设中,高职院校还要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社团、文化活动的积极作用,鼓励学生通过文化活动、文化理论实践提高对体育文化、校园文化的认识,创办各种文化节,构建校园特色文化,使文化建设和文化实践真正成为学生生活的一部分。
(三)在体育文化中彰显高职特色
1.结合高职特色,进行文化建设。高职院校要结合学校类型、办学规模、办学条件、师生结构,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体育文化,如以环境艺术工程系为重点院系的某高职院校就利用校企合作优势,以体育物质文化为主题开展了一系列的体育设施发明创新实践文化活动,如体育建筑优化和体育雕塑设计大赛、校园内体育设施和场地规划活动等,从而营造了健康活泼的职业教育文化氛围,提高了学生对体育文化、职业文化的认识。2.加强体育俱乐部、体育队建设。体育文化建设不应只局限于课堂,为了促进体育文化建设,高职要重视体育俱乐部和体育队建设,并要求俱乐部和体育队积极发挥自身在体育文化建设、体育活动组织中的作用,开展各种体育训练、体育比赛活动,充分展示高职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3.建设体育文化品牌。建设体育文化品牌,是提高校园体育文化特色的有效途径。因此,高职院校在体育文化活动开展中要尽量淡化活动的竞技性,增强校园体育文化的人文性、趣味性,打造特色文化品牌。同时将体育文化活动与社区、企业、地方文化建设结合起来,彰显体育文化的职业性、区域性,以提高文化品牌的影响力。
参考文献:
[1]刘俊民.阳光体育与高职院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J].当代体育科技,20xx(14):85-86.
[2]康健.论高职院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J].当代体育科技,20xx(33):120-121.
[3]庞建民.现阶段高职院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现状与对策研究[J].安徽体育科技,20xx(4):84-87.
[4]龚建林.对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及其建设途径的思考[J].社会工作与管理,20xx(3):73-76.
校园文化建设论文9
校园文化是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载体,也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环节,具有很强的育人功能,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多样化的实现途径,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校园文化具有的传承功能,促进了学生精神世界归属感的形成。此外,校园文化还具有实践性,能够吸引学生积极参与体验,在参与体验过程中,学生的思想与能力得到提升,为学生德智体等综合素质的拓展提高搭建了良好平台。
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高校形成了优美的校园育人环境及诸如科技节、讲座论坛、艺术节等一大批学术、科技、文艺校园文化优秀成果,但由于学校师资力量、办学水平、办学理念、学科层次与管理理念等软硬件条件的差异,当前校园文化建设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其主要反映在校园环境、文化活动载体的培育设计上。
(一)校园环境文化缺乏特色,育人氛围不明显
校园环境文化主要渗透于校园环境的构建与营造中。校园环境的物化形态主要为校园建筑、校园景观与校园传播媒介及信息。目前,我国大学的校园文化景观所体现的地域文化特色、校风文脉特色以及环境教育功能普遍不足。比如,中国大学的科学景观、人文知识景观的数量太少,形态单一,内容浮浅,造型乏味,过分讲求形式,缺少人性化、时代感和认知挑战性[6]。大部分高校在校园建筑与景观设计中未考虑校园文化精神的传承涵义,单纯地讲求经济与实用功能,缺乏个性化构景造景,学校的内涵精神没有得到彰显。
(二)内容形式雷同,特色校园活动亟待培育
一些高校在举办一些主题类校园文化教育活动时,活动内容形式过于简单,有时各个组织单位举办活动的形式差别不大,甚至雷同。这一方面是由于活动内容本身局限,延伸空间小;另一方面各组织单位各自为阵,协调度低,造成了活动分散,形式千篇一律,各组织方资源未能互补利用,强大的育人合力尚未形成。部分高校组织的校园文化活动未能利用自身优势资源与挖掘自身特色,对不同专业学生的兴趣需求了解不足,导致校园文化活动吸引力和感染力效果欠佳,学生的综合素质不能得到有效提高,育人内涵目标未能真正体现。
(三)育人目标不明确,盲目追求数量
一些校园文化活动的育人目标不太明确,存在讲究形式主义,为开展而开展的现象。其一味追求数量规模,忽视了活动开展的教育意义以及学生素质能力的提高。有些大学将校园文化建设当成了纯粹的娱乐消遣活动或者是培养学生技能的活动,完全排斥了校园文化建设的价值成分[7]。甚至一些活动的商业气息过于浓厚,在教育引导上,可能给学生造成思想教育上的误区,教育效果适得其反。
大学校园文化内涵建设的理念
针对存在的问题,大学校园文化需要内涵建设,把握全面育人的核心要求,在建设中坚持学生主体、个体全面发展、特色品牌、注重实效及创新等理念。
(一)学生主体理念
高等院校的主要职能之一是人才培养,这一职能赋予其校园文化的建设必须围绕育人这一中心内涵开展。在建设中要坚持学生主体理念,学生既是校园文化体验与参与者,也是校园文化的传承与创造者。在内涵培育过程中,要以学生为本,从学生兴趣出发,结合学生个性特征与心理特征,满足其个性需求;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积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引导其主动积极参与到校园文化建设中来,激发其丰富的想象与创造潜力。
(二)个体全面发展理念
个体全面发展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在要求和本质反映,讲求学生个体在思想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与身体健康素质等全面的发展与提高,讲求德、智、体、美等个体发展因素的有机融合与协调统一。在校园文化建设,特别是活动载体的设计与开展中,要有的放矢,将学生全面发展理念贯穿其中,力求达到学生能力得到提高、思想境界得到升华、综合素质有所进步的目的。
(三)特色个性理念
特色文化、个性文化的培育是校园文化建设的灵魂,是校园文化多样性与丰富性的基础,也是学生个体全面发展与个性发挥的必然要求。在校园文化的建设中树立特色意识,培育特色化、个性化校园环境与文化活动,一方面可以利用自身学科专业条件,集中优势力量,结合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挖掘自身特点,提供独特的文化育人载体;另一方面为学生的兴趣与个性需求的满足提供了丰富广泛的选择空间,也有助于提升个体发展的质量与效果。
(四)创新理念
校园文化的时代特征赋予了其创新的涵义。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科技进步,文化在继承上也随之不断发展变化,社会环境的变迁也影响了学生的兴趣与个性,影响到学校的育人环境。校园文化是开放的文化,如果校园文化不能跟进创新,就难以吸引学生的参与,育人的目标也不能实现。校园文化创新主要是围绕工作载体机制的创新展开的,包括了设计理念、活动形式、传播媒介等多个方面。同时,创新理念也要求为校园文化的参与主体学生提供发挥自身能动性与创造力的.创新空间与平台,培育创新精神。
大学校园文化内涵建设的路径
在校园文化内涵理念阐释的基础上,围绕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与综合素质的提高,综合利用高校自身现有条件,实现育人目标。校园文化内涵建设,需要尝试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一)依托学生兴趣,创新活动形式,深化文化
育人内涵学生兴趣与个性化需求是校园文化活动设计与开展的切入点。无论是科技学术活动还是文化艺术活动,这些活动的创作设计开展需要改变以往盲目的、脱离学生兴趣与实际需要的方式,变被动为主动,从学生兴趣与需求为出发创新活动内容形式,这样更能满足学生的需求,也有助于学生个性的展现与发挥。同时,校园文化活动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将大学生理想信念、爱国情怀、思想道德、人格品质、价值观培养等教育思想融入文化活动中来,同活动本身有机结合,使得校园文化的育人内涵得到体现,学生的思想境界得到升华。
(二)借助专业学科优势,精炼文化品牌
高等院校的生存和发展除了硬件设施设备,最主要的是有多种人才培养需要的专业学科与相应的师资力量。同样,这些资源的优化利用为校园文化育人内涵的实现提供了多种途径。依托专业教学研究资源的多样性,可以根据专业培养目标,针对社会对人才专业能力需求,设计不同深度的专业特色校园文化活动,诸如职业技能大赛、情景模拟辩论赛、创业计划大赛、科技学术竞赛等品牌,将学生的专业应用能力的提升、职业素质的培养与校园文化活动开展结合,与课堂教学研究相辅相成。这样的活动形式,也增加了学生与指导教师的互动,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达到了教学相长的目的。以高校常见的辩论赛为例,法学学科专业可针对某一法律案例进行分析与思辨,从而形成模拟法庭辩论形式。同样是辩论赛,如果与哲学学科结合,就某一哲学命题进行辩论,其内容、形式与效果就不一样了。所以校园文化活动与专业学科及相应的师资结合,将专业知识的应用融入活动内容,深入挖掘专业特色,会精炼出特色校园文化品牌活动。
(三)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建立学生自我管理机制
校园文化在建设过程中一定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发挥学生主观创造潜力与团队协作精神,也只有通过重视学生主体作用,才能更加贴近学生兴趣与需求。学生主观能动作用的发挥主要通过学生团体组织。学生团体组织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学生普遍的兴趣、需求与利益诉求,有效地发挥着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职能。目前高校存在诸如班委会、学生会等代表学生群体利益诉求与服务学生的组织;还存在根据兴趣爱好与共同志向组合的团体组织,最常见的是有一定组织规范性的学生社团组织,也包括学生创业小组、社会实践小组等临时性的学生团体。高校在整合校园文化资源过程中,需要给其建立相关管理制度、活动立项及经费保障机制,给予学生更多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与自主发展空间,重点扶持一些具有专业特征的团体组织及所开展的活动,为进一步建立校园文化活动的特色品牌创造条件。
(四)注重实践体验活动与文化创意活动的培育
实践体验是校园文化内涵建设的最为直接有效途径。实践体验类活动要具有一定思想内涵的主题,引导学生参与其中体验创作,通过学生亲身经历与自主实践创造,深化思想认识,提高实践能力,锻炼人格品质,同时又弥补了德育与专业课堂理论教学的不足,是学生乐于接受的校园文化活动之一。以公益普法宣传教育为例,法学类专业学生即可以搜集相关真实案例并分析演绎,利用分角色情景模拟法庭的立体形式展示,这样的方式能够让公众深刻体会学法知法懂法用法的必要性,提高公益普法的实效性。高校也是文化创意产业资源的集聚地[8]。高校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包括宽容个性、鼓励创造的氛围,创造潜力与能力丰富的学生以及一定的文化积淀,是校园文化创意活动开展的沃土。校园文化创意活动为满足学生的创作兴趣爱好,培养学生高尚的艺术情操与人格品质及创作能力的锻炼提供了途径。
(五)构筑特色校园景观,合理利用校园宣传媒介
校园景观设计需在实用与经济原则的基础上,讲求人性化、人文和特色化,积极营造特色校园环境文化,反映校园特色与校园精神的传承。同时发挥学生主动性与创造性,让其参与规划设计。一方面发挥了学生的创作潜力与能力,美化了校园环境;另一方面提升了学生对学校的情感与理念的认同度。包括校徽、校旗、道路指示牌等在内的高校视觉形象系统及雕塑、建筑小品景观都可以鼓励学生参与设计。作为展示当代大学生精神风采的平台,校园媒体要广泛收集典型的学生个体、组织及特色校园文化活动进行报道宣传,用榜样的力量引领大学校园新风尚。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诸如微博、微信、即时通讯等新媒体的出现,为校园文化的建设提供新的载体。要充分利用这些媒体的及时性、互动性、学生参与性强的特点,设计新的活动形式,诸如主题辩论与网上沙龙,增强媒体宣传的吸引力,从而达到育人目的。
校园文化建设论文10
1.陕西省高职院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现状
体育部网站建设:随着网络的发展,高职院校体育部建立了体育部网站,网站中对各个代表队参加比赛所获得的奖杯和证书进行公布,网站中栏目较多,有教学管理、课程建设、群体竞赛、体质测试等栏目。对体育部组织的各种体育比赛进行公布和公告。体育宣传栏建设:目前,学院的教育宣传栏较多,基本上张贴一些先进个人、获奖情况、就业信息等方面的宣传栏,体育专用宣传栏只是在体育比赛前后才出现在宣传栏当中,比赛结束后,这些地方就会被占用。各所学校基本上没有固定的体育宣传栏。体育比赛建设:体育部负责的主要校园体育比赛是每年一度的田径运动会和冬季运动会,其他体育比赛如迎新生篮球赛、公寓杯篮球赛、乒乓球赛、羽毛球赛部分学校开展较为积极。能够满足学生课余体育活动的需求。
2.陕西省高职院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2.1学生人均活动场所面积不足
由于高职院校近几年的扩大招生,学生人数增长迅速,学生人数的增加,必然会导致学生人均活动场所面积的增加。在调查过程中发现,60%的高职院校达不到省评估要求。风雨操场建设较落后,在遇到雨雪天气,学生体育课无法得到保证。在课外活动高峰期间,一些主要活动场地如篮球场、乒乓球台等严重不足。
2.2体育器材破损严重
在调查中发现,学校提供的体育器材质量存在一定的问题,篮球变形、乒乓球怕脱胶、羽毛球怕断线、断柄严重,而且数量较少,许多班级晚借一会,器材就没有了。操场周边的路况器械损坏较多,无人维修,还具有一定的安全隐患。
2.3体育比赛组织较乱
许多学校组织的一些体育比赛都是由学生组织和管理,由于学生组织体育比赛经验不足,以及对比赛规则的理解程度,往往出现一些不公平的因素。
3.陕西省高职院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建议
3.1加强硬件设施建设
高职院校需要加强校园体育场馆、场地建设,修建风雨操场,为学生的体育锻炼提供充足的场地设施,满足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的基本要求。在器材方面,需要不断的补充体育器材,不断的更新,遇到有质量问题的器材及时处理,以免带来安全问题。器材需要对学生开放,在课外活动期间,学校有义务为学生提供锻炼器材,吸引学生参加体育锻炼,营造校园体育文化。
3.2课内外有机结合
体育课堂内容要和学生课外活动内容相结合。在体育课堂中,要保证学习的体育课知识和运动技能在课外体育活动中能够得到充分利用,避免体育课学习只是一味的强调教材内容,而忽略了他的实际价值。学生只有把体育课中学习的体育知识和技能应用到实际活动中才能感受到体育课的重要性,这样才能提高学生课堂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有利于校园体育文化建设。
3.3有效组织体育比赛和体育表演
体育比赛是体现学生体育能力、展现学生个性以及提高班集体凝聚里的`有效办法。学校要选择适当的时间组织好各类体育比赛。比赛前期要对裁判员和组织者进行一定的培训,使他们掌握比赛规则和裁判法,做到秉公执法,公平竞争的原则。学校定期邀请一些体育方面比较突出的代表队或个人来学校表演,如篮球表演赛、足球表演赛、武术表演、健美操表演等,让学生感受到体育的乐趣,积极参与体育锻炼,提高校园体育文化建设。
3.4积极做好宣传
体育宣传的内容很多,宣传方式也多样化,在校园里,最直接的宣传方式主要有板报形式宣传、网站形式宣传、校园广播宣传。通过这些宣传方式可以把校园体育比赛、全国体育比赛、世界体育比赛等人们比较关注的体育赛事进行宣传,对这些赛事进行简单的分析或预测,以及对一些运动员的积极评价等;学生参与的体育比赛获奖情况可以通过这些宣传方式进行宣传,从而吸引更多的学生参加到体育比赛中,为自己争光,为学校争光。
4.结束语
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关系到学生对体育运动的认识程度,学生参加体育运动是否积极,与学校的体育文化建设有着密切的关系。高职院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积极发展,能够展现高职院校学生积极向上、朝气蓬勃的新气象,使高职院校校园充满生机和活力。
校园文化建设论文11
摘要:校园文化的特色是校园文化的生命。医学院校的校园文化应坚持立足本校实际,充分利用本地文化资源优势,创建富有医学特色和个性的校园文化。以甘肃医学院为背景,分析当前医学院校在特色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对医学院校特色校园文化的建设路径进行深入探讨与研究。
关键词:医学院校;特色校园文化;文化资源
校园文化是学校产生、发展和建设过程中形成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行为文化和制度文化的总和,是大学生学习与成长的隐形课堂,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职业精神教育的一个重要平台,具有引导、规范、调节、熏陶、教化等文化功能[1]。高等医学院校承担着培养高级医学人才的重要使命,医学生毕业后要承担起救死扶伤的神圣职责,这种特殊性决定了医学院校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的独特性。
当前,在高校间竞争日益严峻的大环境下,构建独具特色的、高质量的校园文化是医学院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是提高医学院校核心竞争力的必由之路,是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医学人才的重要途径。因此,医学院校如何立足自身特点构建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是一个值得高度重视的课题。
1、医学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现状及困境
近年来,许多医学院校开始关注并重视特色校园文化的建设,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果,但还存在着不足,梳理当前医学院校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
一是对校园文化认识有偏差。许多医学院校投大量资金用于教学楼、实验楼、图书馆等的建设,而忽略了校园文化的建设,忽视了校园文化的本质功能和主要作用。这种重物质轻内涵培育的校园建设模式,势必导致大学文化的魅力和个性文化的缺失,往往造成部分院校失去了自身固有特色和竞争力[2]。
二是特色文化缺失。如今,各高校校园文化活动层出不穷,但真正有内涵、有意义、高层次、高品位的校园文化活动不多,校园文化活动中重形式、轻内容的现象比较突出,庸俗化、功利化倾向比较明显。活动忽视了医学院校自身的特点,忽视了校园文化中隐含的医学精神,脱离了医学院校主流文化,导致校园文化无个性、无特色。
三是忽视人文教育。在医学院校的人才培养上,往往过分强调专业教育而忽视人文教育。20世纪初,梁思成曾在《半个人的时代》中指出,科技与人文分离的结果,出现两种畸形人:只懂技术而灵魂苍白的空心人和不懂科技而奢谈人文的边缘人[3]。在当前医学院校这种育人模式下,医学生的专业素质越来越高,但人文修养严重缺失。据中国医师协会《医患关系调研报告》显示,在医疗纠纷中,因技术原因引起的不到20%,其他80%均因服务态度、语言沟通和医德医风等问题引起,这些问题归根结底源于医学人文教育缺失[4]。因此,作为医学生,仅有高超的医术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拥有过硬的人文素质。
2、医学院校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践探索
2.1以办学定位、办学理念引领校园文化建设
高校的办学定位和办学理念是关系学校生存与发展的重大问题,是高校建设的制度保障与服务目标。为此,医学院校特色校园文化建设应立足学校的办学优势、自身条件、着眼学校未来发展前景,大力挖掘学校内部潜力,不断明确学校特色定位。依据这一特殊要求确定校园文化建设方向。同时,学校要完善管理机制,建设项目管理平台,充分调动广大师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校园文化建设在广大教师员工之间形成良好的互动环境,构建校园文化建设与学校发展的良性双向互动模式,最终实现医学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的目标和意义。以甘肃医学院为例,秉承“德育为先、育人为本、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办学理念和“立足陇东,面向甘肃,辐射周边,服务西部”的定位,明确了学校发展的目标与方向是为西部农村、社区等基层医疗机构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学院围绕这一目标,制订了以护理和检验为特色专业的建设规划,做强特色专业的同时,促进精品课程和优秀课程建设并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甘肃地方输送大批优秀医护人才。
2.2以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作为校园文化的核心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对大学精神的倡导和实践,在大学校园中,只有将优秀传统文化和时代精神相融合,才能创造出健康高雅、积极向上、丰富和谐的校园文化。医学院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要秉承传承与创新的文化建设核心,将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相融合,一方面引导学生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另一方面大力培育时代精神,帮助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他们能够正确认识自身责任与使命,真正树立起奉献社会、服务人民的思想,努力成为高素质医学人才。
医学院校特色校园文化建设可充分发挥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的优势,并与时代精神相融合,构建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如甘肃医学院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大力挖掘皇甫谧文化资源,建立了皇甫谧研究院,加强对皇甫谧文化的研究和宣传,积极弘扬皇甫谧精神,将皇甫谧仁爱救人、安贫乐道、不畏艰苦、勇于创新的精神品质结合时代特点,融入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使师生员工对地域文化产生亲切感、认同感,由此潜移默化地影响广大师生;并将皇甫谧文化精神融入校训、校歌、校徽中,使其成为校园文化的精神内核。正是有了这种优势资源的融合,使得大学校园文化既体现时代精神,又保持着自己独有的特色。
2.3以学生为主体创新医学特色校园文化活动
特色校园活动是校园文化的主要载体,它对高校人文环境的形成、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成功具有重要意义。医学院校应根据医学生的特点,精心设计、合理安排各种校园文化活动,调动师生的积极性,推动校园文化建设。首先,医学院校特色校园文化活动建设要主题突出、特色鲜明。科学素养是优秀医疗卫生人才的必备品质,医学院校要围绕这一主题创设开放性、多元化的教育环境,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精神。学校每年借助挑战杯竞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校园科技创新活动。
另外,还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种学术交流活动、科技兴趣小组活动和课外学术科技竞赛活动等,努力营造浓厚的科研学术氛围,激发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挑战精神,增强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形成医学院校特色文化。其次,活动载体应注重多元化与创新性,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当今校园文化活动的载体越来越多元化,许多高校通过校园网开办网上论坛、网上心理诊所、科技交流、艺术探讨等各种活动,学生在互动交流中体现自我价值,进而激发他们参与活动的兴趣。丰富多彩的校园网络活动为校园文化建设开辟了新的.途径,增添了新的活力,提供了新的载体。医学院校应加强校园活动载体的管理和建设,把传统校园文化活动与现代信息媒体结合起来,不断创新校园文化活动载体,为广大师生提供优质教育资源,做大做强特色品牌活动,不断提升活动的引导力和影响力,营造积极向上、医学特色突出的校园文化氛围,有效推进医学院校特色文化形成,为国家医学事业发展输送优秀人才。
甘肃医学院加强特色校园文化建设,充分利用本校地方优质文化资源凝炼特色校园文化精神,学校以皇甫谧文化和崆峒文化为主题开展各种活动,如举办皇甫谧论坛、皇甫谧针灸学术交流会、崆峒养生文化讲座等活动;同时通过电子屏幕、校报、校广播站、校园网络以及周末放映古代医学经典相关电影等多种方式宣传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努力营造浓厚的医学人文氛围,促进医学校园特色文化建设。
2.4以地方文化资源为依托,开展特色校园文化建设
医学院校特色校园文化建设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学校要使校园文化建设真正做到与众不同、独树一帜,必须让校园文化与地方优秀文化相融合。学校要从实际出发,结合自身特点,挖掘地域文化的精华,找准地域文化和校园文化的对接点,将其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中,让学生在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中接受教育,从而引导学生健康成长。学校要使校园文化在自身发展中形成品牌,不断积淀文化底蕴,增强学校办学软实力。
甘肃医学院为建设特色校园文化,充分挖掘本地丰富的人文资源,把皇甫谧文化和崆峒文化作为本校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宝贵资源。学校已将其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和专业建设,加强针灸医学和崆峒养生学的研究,大力发展针灸特色专业。学校还每年组织学生参观皇甫谧文化园,组织学生深入崆峒山进行药物采集、药物价值研究,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地方文化,将地方传统文化精华与校园文化相融合。
2.5以医学专业特色社会实践活动为载体,提升校园文化育人品质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指出:“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5]医学院校应通过社会实践来全面提升校园文化育人品质。在社会实践活动方面,针对医学院校实际,结合专业特色,有计划有组织地安排,发挥专业优势。学生利用节假日走进社区、深入农村义务支教,了解国情民情,认识社会,从实践中发现自己的不足,明确自己的责任和使命,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的潜能,不断完善他们的道德人格。甘肃医学院紧密结合本校专业特色,不断拓宽实践渠道,如口腔协会、针灸按摩协会成员经常深入农村,走进社区、敬老院、儿童福利院开展义诊和送医送药活动,或在校园内为师生义务献爱心活动,通过社会实践的磨砺,锻炼了学生的意志和毅力,增长了学生的见识和才干,提升了学生的思想品格和道德境界,最终使他们树立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医学院校作为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的专业院校,不仅要培养学生高超的医学技能,更要加强其文化素养的培养。特色校园文化对促进医学生的全面发展有重要意义。医学院校应积极探索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效路径,在深刻挖掘与不断创新校园文化的实践中逐步形成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精神,以便更好地实现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
参考文献:
[1]夏宝慧.高职校园文化模式构建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20xx.
[2]彭勇。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成人教育,20xx(22):67—68。
[3]李妍妍。医学人文教育的重要意义[J]。中国实用医药,20xx(30):270—271。
[4]李霞。医学人文精神培育的探索[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20xx,12(4):291—294。
[5]陶行知。教育文选[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蒉
校园文化建设论文12
高校的校园文化是高校长期发展和办学实践中培养的文化环境和精神氛围,校园文化以其丰富的内容、广泛的主体以及多样的形式教育引导和陶冶全体师生,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行为习惯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班级是高校实施教育的基本单位,也是高校进行管理的基本单位。班级文化直接的影响着同学们的思想行为,班级文化有着不同于课程教育的文化育人作用,并在相当程度上影响着人才培养的质量。
一、班级文化的基本定义
文化是一个内涵十分丰富的概念,人们对它既有狭义的理解,也有广义的理解。广义上班级文化就是班级成员在共同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共同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的构成可以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个层次。一般认为,班级文化首先是的校园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班级精神、班级制度、班级活动、人际关系和班级环境布置等方面融合而成的整体。主要包括班级成员在共同的学习和生活中所形成的世界观、价值观、道德行为规范和行为风格、班级舆论、学习态度,以及为班级成员所认同的文化意识和思想形态[1]。
二、班级文化建设在构建和谐校园中的重要性
班级文化是所在高校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以所在高校中的校园文化为根基,在成长过程中逐渐形成独特的个性特征;班级是学校的一个基本单位,也是高校进行教育教学的一个基本对象,制约着高校的校园文化发展,我们只有把班级文化搞好,整个校园的文化氛围也就不难培养。社会学研究发现,大学生思想观念和行为准则的变化和发展受他们的学习、生活的环境影响最大;班级文化是开发学生知识潜能,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一种资源和力量,我们所要营造的是和谐校园下的和谐班级文化,它是一种充满民主、文明、自由、团结和理想的综合体;我们不但要加强班级文化建设,还要增加班级文化建设中的科技含量,以先进的科学理论做指导,培养学生的奉献精神、团队精神、创新精神和敢于面对困难、直面挫折的文化氛围,才能将班级文化建设做的有深度、有层次,和谐的校园文化才有所保障。
三、高校班级文化建设的过程分析
(一)前期准备工作整体规划统一思想
班级的整体规划是班级文化的主体结构,作为班级的主要指导老师(班主任或者辅导员)需要根据班级的专业设置、培养方向以及学生的特点,仔细研究,确定出班级文化建设的方向和要达到的目标,制定出一系列的实施方案,做到有计划、有目标、有依据。另外,班级文化建设的顺利开展离不开师生统一思想。当一个新的班级组建后,班主任带领同学们共同展望本班级的美好未来,要将班级文化建设的目的、意义以及所要达到的目标传达给全班同学,让同学们充分认识到班级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把全班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班级文化建设上来[2]。
(二)中期实施过程周密实施及时调整
当班级文化经过整体规划和设计并为大多数同学所认可之后,就需要开始对班级文化的规划予以组织实施。这一个阶段是时间最长、变化最多、情况最复杂也是最为关键的阶段。在这个阶段,就需要调动班干部和同学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就需要解决各种问题和困难,就需要规范师生的言行,保证班级文化建设朝着既定目标进行;随着时间的推移,班级文化也逐渐形成。在这期间,要根据班级文化建设的整体规划对班级的各种行为、现象和影响查缺补漏及时调整。若经过系统分析和评估后,发现有不利于班级文化建设的行为,要及时分析原因,寻求对策;对于有利于班级文化建设的行为,要及时给予肯定。在这过程中,一定要从学生的心理、生理、学习和工作等多方面考虑,不可以只顾及班级目标而忽视甚至伤害学生。
(三)后期巩固工作认真完善继承发展
班级文化是在发展过程中不断积淀,不断形成的,这就需要对班级文化中的优秀成果予以继承和巩固,同时不断深化和完善。班级是学校系统里的一个子系统,当班级在校园这个大环境下,逐渐形成勤奋学习、刻苦钻研、遵纪守法、诚实守信的班风和学风时,必将促进班级学习环境的优化,巩固和完善了班级文化建设,而班级的发展又会持续地推动班级文化的建设,最终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从而也能带动整个学校的校风和学风建设。
四、班级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
(一)多方面的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
学生都有参与管理的要求和对荣誉的崇尚,一方面,我们可以创造和提供一切机会让学生参与班级事务,调动他们积极性。通过参与形成学生对班级的归属感、认同感,可以使学生的自尊心和自我实现需要得到满足。另一方面,组织对个体的崇高评价,班集体荣誉或成员荣誉的授予其,都可以满足班级成员的自尊需要,是激发班级成员奋力进取的重要手段。另外,我们也要利用带有强制性、威胁性的控制技术,来创造一种令人不快或带有压力的条件,以否定某些不符合要求的行为[3][4]。
(二)构建民主治班的工作机制
在自主择业的.竞争压力下,在社会大的环境的影响下,大学生关心自己的切身利益是无可非议的,学生为了获得自身的某种利益,如为了拿奖学金、争取各种荣誉称号、入党、为今后就业创造有利的条件等。因此,班级的各项工作应该在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下进行,力求营造一种和谐、民主和文明的班级环境。逐渐建立起班干部产生机制、班干部监督机制、班级议事机制、公平竞争机制、财务公开机制以及奖励和惩罚公开机制等。各种机制的建立和完善,有利于班级工作的顺利开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公道意识,有利于广大学生参与班级文化建设。
(三)开展有深度的班级文化活动
开展班级文化活动是提高班级整体素质的有效途径,虽然校、院开展了大量的校园文化活动,但毕竟是点上的,不可能让每一位同学都直接参与。随着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普通同学参加集体活动的机会越来越少了,只有班级里的集体活动才是面上的,才能保证每个同学的直接参加。活动不但能提供全班同学展示才能,发挥特长,提高能力的机会,同时,开展班级活动的过程也的一个共同进步与提高的过程,活动可以促使同学们相互理解,相互认识,化解隔阂,从而增强班级的凝聚力,并进一步推动学风班风建设。
(四)从宿舍文化建设入手
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推行和完善,班级作用受到削弱,宿舍概念逐渐强化,我们有必要从宿舍为单位入手做好宿舍文化的建设。学生宿舍是学生生活、休息、学习和交流的重要学生宿舍是学生生活、休息、学习和交流的重要场所,是高校实施教育、管理、服务的最小单位。宿舍文化的优劣,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价值取向、行为方式的科学与否,直接影响到他们对教育思想、教育措施的接受态度,直接影响着班级的学风建设和宿舍成员的文化素质。加强学生宿舍文化建设,为学生成长、成才提供一个安全、整洁、文明、和谐的外部环境,对于学生思想觉悟、道德品质、身心健康、素质能力的提高将会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五)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学生心理健康也是班级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健康的心理环境可以促使学生精神振奋、愉快,对未来充满希望和憧憬,健康的心理素质的大学生取得成功所必备的一种基本素质,当今社会是一个发展日趋迅速,高节奏,高竞争,高风险,高压力的社会,机遇与风险并存,成功与挫折同在,希望与痛苦兼有。作为大学生,必须不断的提高心理素质,有了足够的心理准备,才能更好地迎接新时代的挑战。不健康的心理则可能导致学生学习成绩下降,性格孤僻,精神颓废甚至产生心理障碍或者疾病。我们要时刻关心学生的心理健康,通过各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增强自身的心理承受能力和环境适应能力,树立崇高的理想和切合实际的目标,力求做到胸襟开阔、性格开朗。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班级文化是班级内部形成的共同思想、精神风貌和行为准则的总和,是班级的灵魂,是校园文化的基石。它是一个系统工程,既需要学校创造一个安全、文明、和谐和人文的外部环境,更需要班级师生的共同参与,遵循基本的原理,按照一般的程序,采取各种方法,突出重点,提升靓点,形成各具特色的班级文化。也只有当班级文化建设能被班级绝大多数同学所接受,制定的规章制度能够被绝大多数同学所遵循,学生的权利和义务能够得到保障和实现的时候,班级中的老师与老师之间,老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便能够产生极大的一致性和互补性,和谐的校园环境才能得到保障,才能形成一种良性运行和健康发展的和谐关系。
参考文献:
[1]周三多.管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xx.
[2]周永生.管理学基础[M].清华大学出版社,20xx.
[3]母海林,胡叶茂.论班级文化建设[J].文教资料,20xx,(6).
[4]申望,周欣.员工管理手册[M].新华出版社,20xx
[5]王金宝.现在阶段高校班主任工作的若干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xx,(1).
校园文化建设论文13
论文摘要:非主流校园文化是指各种游离于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主题之外的,以非正式的方式自发形成的各种行为及思维方式的总和。和谐的校园文化应是主流文化与非主流文化之间的和谐。和谐校园文化建设中应科学地看待非主流校园文化的作用。
论文关键词:主流校园文化非主流校园文化和谐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是在校园内部长期的教育、学习和生活中,将各种力量统一于共同方向所形成的一种价值观念、精神支柱、学校传统、行为准则、道德规范和生活观念的总和。校园文化是时代精神在学校的反映,是一种产生于大学、中学、小学乃至幼儿园等校园中的特殊文化现象,它依附于学校这个载体,并通过学校载体来反映和传播各种文化现象。从内容上分,校园文化主要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根据所呈现的方式不同,校园文化可分为主流校园文化与非主流校园文化。
1主流校园文化与非主流校园文化
主流校园文化是指由学校基于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组织、支持和倡导开展的校园文化活动,它是以校园为空间、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外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群众性活动为载体的高品位的群体文化。主流校园文化体现着中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先进成果,代表着时代先进文化前进的方向。目前我国学校的主流文化生活主要表现为:学术文化活动、道德修养文化活动、健康娱乐文化活动、社团文化活动等。
非主流校园文化是指各种游离于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主题之外的,以非正式的方式自发形成的,广泛存在于学生日常生活中,以满足学生精神生活需要的各种行为及思维方式的总和。非主流校园文化依其存在的历史,大致可分为传统的非主流文化和新生的非主流文化两大类。传统的校园非主流文化大致包括“课桌文化”、“宿舍文化”、“厕所文化”等;新生的非主流文化是指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信息技术发展带来的诸如“影碟文化”、“网络文化”、“洋节文化”、“新新人类文化”、“手机短信文化”等。
主流校园文化和非主流校园文化同时存在于校园生活中,是校园文化中相互依存的两个方面。从目的性上看,主流校园文化有明确的目的,它与国家的教育方针一致,以学校的教育目标为方向,以课时目标或群体活动为表现方式;而非主流校园文化缺少明确的目的性,表现出很大的随意性,其最终效果或与国家的教育方针一致,或与教育方针背离。从表现方式上看,主流校园文化有较为严谨的组织形式,如学术文化活动、道德修养文化活动等,是学校文化生活的主体;而非主流校园文化的表现形式较为松散或隐蔽,既可能是课桌上随意的涂画,也可能是同学之间互发的一条调侃短信等。
2和谐校园文化的内涵
校园文化具有原创性、综合性、独特性等重要特征,而和谐性是优良的校园文化表现出来的总体特征,它是校园文化成熟的标志,是衡量校园文化是否发挥其功能的检测标准。和谐校园文化的内涵应包括:(1)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学校中的群体主要有领导群体、教职员工群体和学生群体,这三个群体之间应相互协调、互谅互助、团结友善,共同构成学校和谐的人文环境。(2)人与校园物质文化的和谐。校园物质文化包括校园环境、校园建筑、科研设备、文化设施及校园网络平台等。优美的校园物质文化使师生身处其中能增强对美的感受,陶冶积极的情感。(3)人与校园精神文化的和谐。校园精神文化包括师生员工的价值观念、集体舆论、文化传统、学术风范及校风、学风、教风、校训等,它反映出学校的个性和风貌。健康向上的校园精神文化能加强集体的吸引力和凝聚力。(4)人与校园制度文化的和谐。校园制度文化既包含各种规章制度、组织机构和非正式群体,也包括固定和物化了的校徽、校标、校歌等,是学校基本特点和基本精神的历史沉积和总结。统一协调,步调一致的校园制度,会使学生对校园文化产生信赖感和威严感。
3非主流校园文化与和谐校园文化建设
和谐的校园文化应该是主流校园文化与非主流校园文化的和谐。在和谐校园文化建设中,应该科学地看待非主流校园文化的作用。
3.1正确看待非主流校园文化
对于非主流校园文化,有些教育者持贬斥态度,认为是市场经济下道德滑坡及西方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想泛滥的结果;也有些人不以为然,认为这不过是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世界文化趋同趋势在校园中的反映。应该说,二者的认识和判断都有失偏颇。我们应该看到,社会变革不仅给校园文化注入了主流文化健康、清新的活力,同时也正是在社会的转型、经济体制的变革和转换过程中,又使学生群体中的相当一部分人一时难以适应,甚至出现一定程度的行为反叛,道德失落与思想困惑、混乱,非主流校园文化现象正是这种状态的折射和投影。对于非主流校园文化中的不合谐内容,我们不能简单以其不符合健康向上的道德要求就粗暴地加以打压,而是要科学客观地分析其形成、发展的原因,积极加以引导,使之与主流文化生活互相协调,从而推动校园文化的和谐发展。
3.2强化主流校园文化的作用
主流校园文化对非主流校园文化有替代、引导与升华的作用。教育者应有意识地用丰富多彩、高雅、乐观、积极向上的主流文化生活占据学生的文化生活阵地,从而使消极的、不健康的.非主流文化无立足之地。教育者可以通过主流文化生活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合作精神、宽容态度、健康心理、竞争意识、坚强意志等,从而对非主流文化生活起到良好的引导作用。另外,教育者还可以通过主流文化的高尚情操、价值观念来陶冶学生的心灵,唤起他们的高尚情感,改造非主流文化生活中的低级趣味,使真善美的德行和品质逐步向各类非主流文化生活中渗透,这样就能通过高尚情操的内化,促使学生种种非主流文化品位的提升。
3.3充分利用非主流校园文化中的积极因素
就其所产生的效应来划分,校园文化可分正效应文化和负效应文化。正效应的校园文化,有助于学生健康向上地成长;负效应的校园文化则使人陷入迷惘、颓唐,或情趣、格调不高。应该说,主流校园文化和非主流校园文化只是校园文化的不同表现形式,一个运行良好的学校的主流校园文化通常是正效应文化,但这并不等于说其非主流校园文化就都是负效应文化。非主流校园文化中仍有许多积极的因素,如果教育者注意挖掘和利用,依然能起到很好的教育效果。例如,针对校园内的某一不文明现象,学生可以在校园网上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经过各个网民的各抒已见,激烈争论,学生们最终对这一现象有了深刻的认识,以后也更加自觉地提高自身的修养。这种非正式的教育方式收到的效果往往比正式刻板的教育效果要好得多。
参考文献:
[1]薛丽.隐性课程德育功能探析[D].东北师范大学,20xx.
[2]张影.论和谐校园文化的建构—以校园主流文化和非主流校园文化关系为分析工具[J].中国电力教育,20xx(7).
[3]杨宏.和谐校园文化与教师职业认同[J].教学与管理,20xx(7).
校园文化建设论文14
摘要:高职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学生积极的创新创业观,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实践问题。在分析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基础上,提出高职院校应以校园文化建设为平台,融入创新创业文化,整合各种校外资源,助力学生的创新创业活动。
关键词: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文化;校园文化;文化建设
创新是利用现有的知识和物质条件,打破常规,在特定的环境中,为了满足社会需求,改进或创造新事物、新方法,并能获得一定有益效果的行为。[1]创业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解释为“开创事业”;教育部《大学生创业基础教学大纲》将“创业”定义为“不拘泥于当前资源的约束,寻找机会,进行价值创造的行为过程”。高职院校的培养定位是以就业为导向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强调按照岗位能力需求进行培养,却忽视了学生创新创业意识与创新创业思维的培养。而企业需要的是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能够运用创新思维提升科研能力并将科技转化为生产力,时刻跟上企业技术革新的步伐。在校学习的学生离不开校园文化的熏陶,应当将创新创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相融合,注重创新创业文化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的影响,培育浓厚的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文化氛围,与高职院校的办学理念相结合,培养学生具有艰苦奋斗、自强不息;实事求是、敢于冒险;善于学习、勤于实践;敢闯敢拼、勇于探索的创新创业精神。
一、创新创业文化与校园文化建设的关系
作为社会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所特有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气氛,是在学校的发展过程中逐渐沉淀形成的,是包含了学校的办学理念、文化传统、价值观、校风、传统习惯、行为规范和规章制度在内的精神总和。校园文化是一种群体文化,体现了一所学校的办学理念、教育水平和精神风貌,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是其主要表现形式。创新文化是与创新相关的文化形态,能引领创新、激励创新的氛围。创业文化具有深刻的社会、经济和文化意义,是一个系统的社会文化工程,它是与经济直接挂钩的,具有可认知性的,体现着知、情、意相统一的文化精神。[2]创业文化的内涵主要包括富有开拓、冒险和创新的精神,鼓励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文化创新。不惧挫折,直面失败,有团队合作精神,能够把知识经济时代的科学精神与创业精神相融合,大学的创新创业文化是校园文化的一部分,对于大学生创新创业来说,创新创业文化至关重要,在创新创业文化的氛围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才能更好地发展与壮大。所以建设良好的校园创新创业文化,对于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有着重要意义。
二、当前高职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对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大多数高职院校比较重视学校规模和生源的扩大,而对于如何有效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促进学生的就业和创业问题重视不够,虽然开设了创业教育课,但校园里创新创业氛围淡,学生对创新创业的实质缺乏了解,对创业的认识肤浅,创业意识不强。
(二)创业环境不成熟,制约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
创新创业存在一定的风险,兼之国家目前还没有形成一套支持高职学生创新创业的政策法规,以及工商、税务、投融资制度等,大多学生缺乏雄厚的物质基础作为创业的支撑,传统的文化惯性使许多学生安于平稳,缺乏创新创业精神,而不会去冒险,尝试新鲜事物。
(三)学生的心态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有影响
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思维的培养是高职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一个关键任务。在创业过程中,一部分学生好高骛远,不屑于从事服务业或技术含量低的行业,认为创业就是要从事高科技的研究工作。还有部分学生根本就没有创业的勇气,这两种心态对于开展创新创业教育都会产生负面影响。
(四)师资力量不足,课程体系不健全
具有创新创业教育能力的教师队伍是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的关键。[3]校园文化的建设发展中,教师是最重要的参与者与引导者,但是目前的专业教师所接受的创新创业教育培训有限,对于实战经验更是缺乏。另一方面,创新创业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仅仅依赖第一课堂对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教育是远远不够的。而通过简单的开展创业比赛等课外活动推动此项工作,实践教育的内容、层次与内涵不会得到提升,不能形成多层次多元化的课程体系,在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素质方面就不能达到预期效果。
三、创新创业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
文化的内涵既体现在人们的活动成果和活动方式中,也体现在人们的精神生产、观念形态和生活方式中。创新创业文化是时代发展的产物,具有时代性和广泛性。作为先进文化范畴的创新创业文化,是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行为方式等都具有重要的影响。创新创业文化引进到校园文化建设中,一是可以发挥激励引导作用。创新创业文化将社会主流价值观念带给学生,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热情,将个人的理想追求与社会经济发展紧密结合,从而不断提高自身的创新创业能力,更好地实现人生价值。二是发挥调节完善作用。作为一种隐性的文化资源,创新创业文化可以通过潜移默化的影响,塑造大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培养积极向上的追求,增强服务社会的责任感。创新创业的最终目的有两个:一个是自己当老板,获取更多的经济报酬,满足自己和家人的物质需求,同时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另一个是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安置更多的就业人群。[4]创新创业可以充分发挥大学生的知识优势、技能优势和综合素质优势;大学生的创新创业可以充分挖掘人才资源与科学技术资源,使许多新创意、新科技迅速转化为现实的产业,促进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三是具有整合资源,优势互补的作用。在创新创业文化的推动下,通过政府的协调引导,高职院校与企业、科研单位的合作进程得以更顺利地开展,发挥各自优势,实现外部资源的整合。学校要走向社会,走向市场,使自己的科研和科技成果面向产业转化为生产力,为促进产业发展服务,而企业要提高市场竞争力,必须不断开发新产品,不断进行技术改造,就要培养和造就一个创新型的科研队伍,企业与学校合作进行技术开发、产品创新和管理创新,有利于学生科研创新成果的转化。同时,创新创业文化还可以推动院校内部各种资源的整合,创新创业文化的建设发展能够促进校风学风建设,增强向心力。
四、创新创业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的途径
张楚廷教授认为“隐含于校园的大学精神观念、信仰所构成的文化,亦称为学校隐性文化,所构成的课程则为隐性课程”。对校园文化、学校品位的重视,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对学校隐性文化的重视。高职院校要把学校原有的历史文化品牌与创新创业文化建设相结合,提升学校自身的文化品位。学校同时成立创新创业中心等工作领导小组,保障各项措施与政策的落实,不断推进“创”文化的氛围营造,为学生创新创业提供公平、有效、合理的政策和环境。
(一)完善课程体系,加强专兼职教师队伍建设
创新创业教育是养成教育,具有素质培养的长期性、素质成长的连续性、培养环境的持续性和个体的实践性。要实现教育目标,就要将创新创业教育渗透于教育的所有环节。健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实施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与能力。加大选修课程比例,拓宽学生自主选择的空间,在教学实践中逐渐摸索,发现教学规律,拓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和外延,设置创新创业教育系列课程,加强基础能力培养的同时,发现和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兴趣,对不同的学生在知识传授、技能训练等方面亦有所侧重,体现课程的多元化,满足不同专业学生的需求。加强专兼职教师队伍建设,实施有助于发挥教师创造性的学校管理。允许和鼓励教师创造性地进行教学。高职院校要结合创新创业教育活动的开展不断完善教育评估体系。评估体系不仅是对教学成果的检验,更要注重对教师创新创业教育能力的考查和评估。因此评估体系所选用的评估指标应当是对教师的教育思想和方法的肯定,要注重评价体系中教师创造性工作成效的权重、导向,发挥督导和激励作用,形成人人创新的氛围。
(二)打造创新创业平台,推动创新创业文化的建设
创业者的基本特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敢于承担风险,抗压能力强,不怕失败;善于发现问题并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有较强的团队协作精神。高职院校要创造良好的创新文化氛围,培养创业者的基本特质。让学生自由探索,敢于打破常规,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和知识,产生富有创造性的思路,让学生在创新创业过程中实现个人价值;为实现共同目标,提倡大学生建立具有共同创建、共同投资和分享决策权的创业团队,充分发挥大学生的聪明、才智和想象力,发挥大学生的集体智慧和团队精神。[5]目前在高职院校中已经存在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基地、科技创新节、创新创业大赛等等,正在逐渐被打造成创新创业文化的承载平台,为学生提供素质提升的新空间,是在实践中演练所学知识的绝好机会。学生在参与这些活动的过程中,能够发现理论和实践中的差距,及时修正自己的不足之处。
(三)强化创新创业实践训练,培养创新创业能力
顾明教授表示,创新创业是一个新技术与传统产业进行化学反应的过程,企业是主体,具有创新创业思维的人才是这一化学反应的催化剂。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不是在大学课堂里教育出来的,必须与社会实践结合,在残酷的市场中进行历练、奋斗后方可成才。高职院校学生的创新创业需要真实的企业和产业环境,需要熟悉产业商业规则,不能只是“纸上谈兵”,更不能是“空中楼阁”。在大学生创业过程中,学校内部、社会、政府及企业等资源亟需整合。鼓励学生投身于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和社会公益活动中,将社会教育资源和学校的教育资源相结合创建创新创业教育基地,将教学与创业基地建设、创业与实践活动相结合,有效实施创业教育,充分锻炼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能力。[6]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必须要培养并拥有一批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人才,提升科研能力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高职院校应以各种各样的创新创业活动为载体,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充实校园文化内容,努力整合校内校外资源,加快校园文化建设的进程,多渠道支持学生的创新创业活动。
参考文献
[1]梁琍,冉辉.以科研促进生化实验教学创新型人才培养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xx,(34).
[2]张向阳.我国大学生网上创业关键成功因素与对策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xx,(4).
[3]徐九春.“互联网+”背景下高职学生创新创业研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xx,(15).
[4]谭喜庆.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学训赛创融合”实现模式研究[J].当代职业教育,20xx,(8).
[5]金吾伦.创新文化的内涵及其作用[J].现代企业教育,20xx,(2).
[6]孙梅梅.高职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xx,(35).
校园文化建设论文15
摘 要:校园文化建设渗透于学校的教学、科研、管理、生活及各种校园活动等方面,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进学校和谐发展的重要载体。和谐的校园文化,能使师生的人格得到了塑造,个性得到了发展,精神境界得到了升华。本文从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三方面入手构建校园文化,以期营造师生共同的美好的精神家园。
关键词:校园文化;文化建设;精神家园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xx)18-149-01
校园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育人为主要导向,以精神文化、环境文化和制度文化建设等为主要内容,以校园精神、文明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健康的校园文化,可以陶冶学生情操、启迪学生心智,构建学生健康人格,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校园文化建设包括校园物质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和制度文化建设,这三个方面建设全面、协调的发展,将为学校树立起完整的文化形象。
一、打造完善的校园环境,构建校园物质文化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物质文化是实现目的的途径和载体,是推进学校文化建设必要前提。环境教育力量对学校全体成员,特别是对学生,能产生巨大的心理效应,对学生养成良好行为规范起到潜移默化、寓教于景的作用。校园物质文化,能使学生不知不觉,自然而然受到熏陶、暗示、感染。
完善的设施、合理的布局、各具特色的建筑和场所,将使人心旷神怡、赏心悦目,将有助于陶冶师生的情操,有助于净化师生的美好心灵;校园绿化、室内布置、校园卫生、教学硬件的构置、摆放等,能使师生员工在求知、求美、求乐中受到潜移默化启迪和教育;校园的画廊、报栏、橱窗、黑板等是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英雄模范的画像、科学家、音乐家的名言,无不启迪智慧,催人奋进。
校园物质文化建设要体现教育性、艺术性。优美、完善的环境有利于学生陶冶情操、净化心灵、激发灵感、启迪智慧,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学校应注重环境文化的发展,为校园环境赋予一定的文化色彩和教育意识,增强环境育人的功能。学校要用美的环境教育学生热爱学校,用富有艺术气息的景致激发学生创造的潜能。
二、形成优良的校园风气,构建校园精神文化
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主要包括校园历史传统和被全体师生员工认同的共同文化观念、价值观念、生活观念等意识形态,具体体现在办学理念、校风、教风、学风和学校人际关系上。
1、办学理念。办学理念是一所学校办学的出发点和最高理想。学校的办学理念体现的是学校的办学之道,教学之道,求学之道,管理之道,是师生实现自己人生价值,追求卓越,走向成功之道。学校的办学理念要充分体现本校的办学思想,学校的一切工作最终结果要让每一个在这里工作和学习的师生对自己充满希望、对生活充满希望、对未来充满希望,最大限度地挖掘出自身潜能。
2、校风建设。校风是学校全体师生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精神状态和作风。优良的校风是学校的一面旗帜,激励着教师为人师表,辛勤育人,同时也鞭策着学生勤奋学习,积极向上。
3、教风建设。教风是一所学校教师长期积累和形成的教学风格,是教师道德品质、文化知识水平、教育理论、技能等素质的综合表现。学校要倡导严谨治教、敬业爱生的教风。为培养良好的教风,学校需花大力气创造各种条件,使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4、学风建设。学风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的学习习惯、治学精神、治学态度的集中体现。为树立勤学好问、刻苦钻研的学风,学校要经常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教育,要加强对学生进行日常行为规范的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优良学风像校风、教风一样,对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对学生人格品质的发展和完善,对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5、人际关系建设。在校园内建立起尊重、信任、友好、民主、团结、合作、和谐的人际关系,这不仅能有效地缓解工作、学习压力,还能使师生在工作学习上心情愉快、心态平和,身体健康,而且有利于良好集体形成和学校各项工作开展。
一所学校的优良校园风气一经形成,便可以振奋人的精神,激励人的斗志,规范人的行为,使每个学生的学习目标、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及教师的教学思路,教学风格,领导的工作作风都出现良性循环。
三、完善健全的校园规范,构建校园制度文化
校园制度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内在机制,包括学校的传统、仪式和规章制度,是维系学校正常秩序必不可少的保障机制,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保障系统。“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只有建立起完整的规章制度、规范了师生的行为,才有可能建立起良好的校风,才能保证校园各方面工作和活动的开展与落实。
创造适合学生自主发展的教育环境,是学校管理的'最终目标。可以通过学校的规范化管理,为学生健康的生活方式奠基,让每个学生有乐观的心态,健康的体魄。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基,使学生学会学习,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探究能力、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提高学生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为学生做社会有用的人奠基,使学生学会尊重、学会做人;学会劳动、学会生存;学会健体、学会审美;学会交往,学会合作;学会学习、学会创造。
校园文化是学校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所具有的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它体现了一所学校的校风。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始终处在社会文化的前沿,既承担着育人的重要职责,也承担着引领社会文化的重要任务。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环境教育力量,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巨大的影响,学校只有丰富校园文化的内涵,不断积淀、不断创新,营造适合本校特色的校园文化,才能拥有师生共同的精神家园。
参考文献:
[1]舒维霖.浅谈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思路[J].教育理论与实践.20xx-11
[2] 张宝志,侯宝宁.如何推进校园文化建设[J].中外企业家.20xx-34
[3]张兴虎.以文化治校,创和谐校园[J].新教育.20xx-13
【校园文化建设论文】相关文章:
校园文化建设论文07-21
校园文化建设论文04-01
校园文化建设论文06-20
校园文化建设思考论文04-01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论文10-08
校园文化建设论文模板04-01
校园文化建设论文15篇[精选]07-20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初探论文10-09
校园文化建设与体育教育论文10-10
校园文化建设研究论文模板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