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校园文化建设论文
在各领域中,大家肯定对论文都不陌生吧,论文是描述学术研究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一种工具。你写论文时总是无从下笔?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校园文化建设论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校园文化建设论文1
高职校园文化建设调查
建设特色校园文化是高职院校品牌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高职院校有两个主要特性,一是“高”,二是“职”,其校园文化自然应既要有高等教育校园文化的内涵和共性,又要有职业教育的特性,尽可能突出“职”的特点,融进更多的职业道德、职业理想和职业人文素质。对此,笔者于近期对浙江海运职业学院进行了一项校园文化建设调查。此次调查围绕校园文化建设设计了46道问题,共向师生发放480份问卷,回收460份,回收率约为92.8%,期望找准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探索适合高职内涵建设的特色校园文化建设模式。
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现状
近年来,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从实际情况来看,还存在诸多不足,这从此次问卷调查当中得出的数据可见一斑。如问卷对于“您认为校园文化建设情况如何”的回答,有近70.54%受调查者选择了“一般”和“不满意”选项(见图1)。
对校园文化的认识存在偏差调查发现,80%的师生对校园文化的概念认识不明确,存在一定偏差。具体表现为:一是十分重视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对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缺乏应有的重视,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师生的行为缺少强有力的“引擎”牵引。二是对校园文化的重要性缺乏足够的认识,仅作为教育教学管理方法,没有纳入学校建设和发展的轨道,导致校园文化建设缺乏系统性和前瞻性,削弱了校园文化的作用。
校园文化建设主体意识不强调查发现,学校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全员共建意识不强,师生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热情度不高。有85%的师生认为,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宣传部、团委等少数部门的事情。显然,此种想法不利于校园文化的建设和发展。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员参与。
此外,现实层面上,学校开展的很多校园文化活动与学校自身定位关联不大,个性化特色不明显,吸引力不强。从而导致校园文化的地位不高。据问卷结果显示:有高达68.05%的被访问者偶尔甚至不关心校园文化活动(见图2)。
校园文化建设人文精神缺失校园文化建设人文精神缺失表现在多个方面。首先体现在教学课程设置和课时安排忽视人文课程。调查发现,如最能体现人文精神的《大学语文》课每学期的课时缩水至28学时。其次体现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缺乏人文精神的渗透,有75%的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往往偏重于知识技能的传授培养,忽视了人文精神的有效传递;专业课程与基础课程之间缺乏文化衔接,开展人文社科类讲座的次数缺少,校园整体文化氛围不足。
进一步加强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对策
校园文化是一学校别于另一学校的重要标志。从实践来看,校园文化包含了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精神文化。比如,制度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框架和内在机制,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保障系统。对此,职业院校应当给予正确的认识,与时俱进,找准突破口,进一步明确校园文化的建设主题。
加强校园文化主体意识作为职业院校而言,一是加强全员共建意识,统筹规划,把校园文化建设纳入学校整体发展的蓝图之中,加强组织与领导体系建设,健全校园文化统筹、检查、督促和考核机制,教育、引导师生参与校园文化建设。二是真正树立“以人为本”理念,充分发挥师生的主体作用,使他们积极投入校园文化建设。三是不断强化人文与职业融合意识,高职院校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尽可能突出“职”的特点,融进更多职业特征职业技能、职业道德、职业理想、职业人文素质。此外,高职院校要建立继承与发展意识,在继承自身已有的成功经验基础上,广泛吸收国内外高职院校的先进做法,结合实际,勇于发展创新。
打造校园文化特色品牌一是加强物质文化建设,不断完善校园物质文化建设的政策和措施,除了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还应体现市场人才需求信息、行业与专业的发展趋势等与职业相关的因素,丰富学生的职业感受和专业思想,提高其学习动力。二是不断创新、创设校园文化活动载体,提高师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对于在活动中表现突出的师生,学校可予以鼓励、嘉奖,使之成为学校的文化传承因子。三是着力建设优良校风,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以优良的校风统领学校各项工作。要以优良的校风、严谨的教风、浓厚的学风、文明的班风来诠释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内涵,体现学校的精神。四是精心打造校园文化品牌,立足学校专业优势,把行业文化精神作为建设特色校园文化的突破口,培养学生学习行业文化、企业精神,不断提升校园文化品位。同时,学校可开设地域文化特色课程,文化基础课引入地域文化资源,使地域文化内化于校园文化之中。这不仅有助于学生了解当地的社会习俗概况,提升其文化修养和人文品质,还可以促进高职院校的优质课建设,提升学校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推进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有机融合加强与企业文化对接。高职院校与社会各行业、企业的关系恰似鱼和水的关系,其校园文化也应当与当前先进企业文化进行对接。例如,学校通过校企合作广泛建立实习基地,使学生在实习过程中接受企业文化的熏陶,还可通过校企合作、教师学生顶岗实习等产学合作的方式,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同时,紧紧依靠校企合作优势,实现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深入对接。一方面,职业院校要把先进的企业文化引入校园,并在校园文化活动中吸引企业积极参与。例如,举办企业文化成果展览、邀请企业成功人士开展企业文化讲座、学校与企业文化技能比赛等。另一方面,要主动走进企业,吸收企业文化的精髓,丰富自身文化建设内容。例如,师生可以利用到企业实习、实训等机会,充分感受企业的文化氛围,借助诚信、守纪、敬业、团结等优秀企业文化实现自我教育,以帮助学生转变角色和树立职业意识,以此来拓宽校园文化的建设视野。
此外,高职院校要与时俱进,力抓创业文化。学校要对有志于创业的人员加强相关技能和知识培训,除提供场地和资金便利外,还应邀请企业人员和创业成功人士来校作指导,甚至可以与相关企业签订创业指导相关协定,以便学生更好创业,形成良好的创业文化氛围。
总之,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复杂、系统的工程,要经历一个长期逐步定型、完善和深化的过程,需要不断沉淀、积累和提炼。作为高职院校而言,只有充分发挥全体师生的智慧,不断去探索和实践,才能牢固树立自身独特的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建设论文2
[摘要]随着现今社会步入互联网时代,社会各类行业都在积极的开拓发展思路,依托互联网信息及网络技术对产业进行升级,实现跳跃式发展。高校是为社会培养人才的地方,自然也是走在时代的前沿,高校在“互联网+”背景影响下,有效的将校园文化与网络文化相互渗透结合,使得校园文化在互联网+背景下得以再现和延伸,为高校绿色校园文化建设创造有利条件。进入“互联网+”时代,在为学生们的学习和生活创造便利条件的同时,也在影响着学生们的人生观、价值观、社会观等。本文针对当前“互联网+”背景下高校绿色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的几点问题进行探讨,从其文化建设的意义、目标、及方式等方面深入探究,提出互联网+背景下高校绿色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效模式,以期提供参考。
[关键词]互联网+;绿色校园文化;建设
1“互联网+”背景下高校绿色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
1.1受社会文化影响
随着社会上出现的诸多问题,而在网络上又缺乏科学性的解析,在一定程度上使大学生的判断力受到影响,这个时期正是大学生处于“三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在没有社会阅历,缺乏判断力的情况下,很容易受到不良网络文化的影响。
1.2缺乏校园文化特色
目前很多高校学府在绿色校园文化建设上没有适合自己的校园文化特色,从文化建设形式上几乎都一致。那么,现今如何能够突出校园特色、展示与其他学校的不同文化建设之处,我们可通过高校绿色校园文化建设去解决校园文化特色、展示等问题。
1.3当前高校绿色校园文化建设与互联网对接的问题
现代大学生接受新鲜事物能力很强,尤其是在网络时代下,各种手机端应用网站的兴起,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都非常热衷在网络上获取各种信息知识,既方便又快捷,同时对于网络的兴趣已经超越对学习的兴趣。因此,很多学校为避免学生沉迷于网络等方面原因,而忽视对校园文化展示平台的建设。
2绿色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
在互联网+背景影响下,当前高校校园文化已从传统单一文化逐渐呈现出文化的多样式传播。由于,校园文化的传播方式广泛,使高校绿色校园文化在建设的同时也带来一些问题,如个别网站平台传播的负能量信息,使得一些大学生沉迷于一些色情、暴力、迷信的垃圾信息中,使其身心健康受到极大影响。建设绿色校园文化的意义在于,高校内创建“绿色”的互联网与校园环境,为学生们创造身心健康、言行文明、心态积极向上的绿色文化氛围。同时,师生共同维护这种氛围,形成良好的校风学风,使大学生在绿色校园文化中陶冶情操、提高思想认识,形成正确的“三观”,已抵制外界传播的各种不良思想。
3绿色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效模式
3.1建设高校绿色校园文化的'目标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绿色校园文化建设的目标,就是将校园文化建设成积极向上、以人为本、丰富多彩、身心健康、言行文明的具有高校特点的校园文化。在互联网+背景下,在高校内营造创新绿色的校园文化环境,使得学生、教师都可以文明上网,促进师生、校园与互联网的健康与和谐发展。
3.2建设高校绿色校园文化的方式
(1)互联网+背景下绿色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我们在建设高校绿色校园文化的同时要以人为主体,遵从人的思想,在高校内校园网络平台展示积极向上、健康文明的精神风气。首先,作为高校内教育者在进行正确的言行引导和校园文化宣传的同时,也要提高全体师生从思想上对绿色校园文化建设重要的认识。其次,我们从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两方面进行培养,在绿色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中,使其在高校内网络平台上展示精神风采。再次,我们要强化大学生对网络信息的鉴别能力、法律及法规、思想道德等方面的教育,提高大学生对绿色网络环境的认识,树立正确的网络观念,从而使得大学生在内心上提高对绿色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意识。
(2)互联网+背景下绿色校园“资源”文化建设:高校绿色校园文化建设包括校园网、学校网站以及网络安全中心的建设。应加大投资力度,做好高校绿色校园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同时,在针对外界网络信息的来源、发布者的身份、及其信息的内容加强审查,及时对该网站上发布的不良网络信息进行屏蔽,使得学生在校园内远离不健康网站的同时,既提高了校园网络文化环境建设,又保障了学生在面对网络平台时身心健康的发展。
(3)互联网+背景下绿色校园“行为”文化建设:是指在校园网络平台上通过言行举止去诠释文明的网络行为风气。教师和学生共同用行为去维护绿色校园网络环境,文明使用网络平台,不去传播、不去捏造不健康的网络信息,不去破坏网络平稳秩序,更不沉迷于网络虚拟空间,以保证校园网络安全。那么,我们在绿色校园文化建设中,要从学生的实际学习、生活中考虑,如建设校园站、学科教学网站、各院系网站、班级网站、专业、协会、学生会等网站,建设成一个有吸引力的网络“老师”和一个健康绿色的网络“导航”,促进学生与教师间的互动交流。
(4)互联网+背景下绿色校园“制度”文化建设:指高校管理人员要建立完善的合理的上网规范体系,从制度上约束不健康的上网行为。其一,全校范围内实行实名上网制,有效规范师生的信息行为。加强师生有关网络方面的素质教育,以正确言谈引导师生文明健康的使用和网络信息资源;其二,建立信息管理制度。建立网络在线投诉,发现有不健康信息要立即举报;其三,在网络平台上制作和发布,或传播信息,要遵守网络有关法律规定,正确引导师生共同文明使用网络,增强网络判别信息对错、思想道德意识等等,自觉的抵制不健康、不文明的信息传播。
(5)互联网+背景下绿色校园“队伍”文化建设:我们要从队伍建设目的出发,以提高教学素质、优化教学结构、教学队伍相对稳定的原则,努力培养建设一支具有“思想觉悟高,网络技术水平高、工作认真负责”的网络师资队伍。这支队伍的工作人员主要涉及网站建设、网络监管及网络教育等工作。他们能够与学生进行很好的交流,通过教师自身素质影响其学生对网络的认识及网络道德素质的提升,教会学生对网络信息、网络文化的判别能力,以及可抵制不健康信息的能力,从我们的师资队伍上保证了学生健康、文明、安全的使用网络平台。
4结语
综上所述,在当今互联网信息飞跃发展的今天,我们教育工作者要从思想上进行转变,在积极应对互联网带给我们的各种便利条件的同时,探索创新教学方式,努力的为学生创造绿色的校园文化环境,使得学生在绿色校园文化环境影响下身心健康的成长。通过高校绿色校园文化建设,形成高校内自身独特的校园文化,其文化具有不可复制性,利用独特的校园文化辐射社会,为社会更多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
参考文献:
[1]葛成莉.互联网+背景下高校绿色校园文化建设探究[J].住区,20xx,(S1):165-167.
[2]马秀峰,李彤彤.高校绿色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模式探究[J].电化教育研究,20xx,(05):42-46.
校园文化建设论文3
清华大学原校长梅贻琦曾说:“学校犹水也,师生犹鱼也,其行动犹游泳也。大鱼前导,小鱼尾随,是从游也。从游既久,其濡染观摩之效自不求而至,不为而成。”足见校园文化对师生的重要影响。在当下的信息化社会,如何运用信息技术构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是各个学校在其快速发展过程中必须要直面的问题。
1 信息技术对校园文化建设的影响
(1)信息技术对校园文化的正面影响:①信息技术大大增强了校园的物质文化基础。最显著的就是教学环境已经今非昔比,先进的教学设施、便捷的信息获取渠道、随时随地的教学辅导等,都为校园生活和学习带来了新的方式,也大大增强了校园的物质文化基础;②有效地提升了学生的信息素养。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已经由精英技术变为大众技术, 伴随着广大学生对信息技术的重视程度和使用程度的提高, 信息素养已经成为每个学生的基本生存能力, 更成为日后社会学习和终身学习的必备素养; ③明显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使用,学生可以不必按照传统方式接受教育,利用信息技术,就能学到自己想学的知识,同时避免了知识的重复、凌乱、陈旧等问题,大大提高了学习的效率和质量。不可否认,信息技术已经在校园文化的建设和传播过程中,发挥出了它的特点。
(2)信息技术对校园文化的负面影响:①缺少有效的监督。由于网络虚拟性的特点,使得外界不易对其进行有效监督,因此也就容易造成学生的道德水准不高、责任意识不强、个人主义膨胀的局面;②不良信息的泛滥。由于网络的开放性,信息技术已经使任何人都可以利用网络散布各种信息,再加上学生又处于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阶段,往往缺乏对各种信息进行深入鉴别的能力,因此那些不良信息会对他们形成不利的影响,甚至会误导他们偏离正确的人生轨道而走上歧途;③不利于学生正常的人格形成。尽管网络是个虚拟的世界,但在这个超越时空的世界里,人与人的交往具有非社会化的倾向,导致一些学生正常的社会交往能力下降,面对现实世界会觉得无所适从等网络依赖行为,从而带来人际关系淡漠、人际距离疏远等社会问题;④影响学生的学业。网络的世界很精彩, 部分学生终日沉迷于网络世界而难以自拔,如有的学生在网络上没日没夜地对垒游戏,不看书、不做作业,因此使其学业受到了很大程度的影响。可见,信息技术的发展,使校园中的各项设施得以更新换代的同时,也使校园的文化建设走进数字化和网络化的时代。当人们在感受其方便、快捷、高效的同时,也要清楚地看到它所独有的开放性、自由性、去中心性、边缘性等后现代特点,对校园文化建设所产生的极大地冲击和影响。
2 利用信息技术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信息技术从某种程度上来讲是一柄“双刃剑”,这在校园文化的建设过程中是回避不了。如何利用校园网来配合校园文化建设,以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是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1)认识不足。学校中不少师生员工缺乏对校园文化理论知识的必要学习,往往凭直觉认为校园文化就是学校传授的科学文__化,而校园文化建设就是开展一些学术交流活动、业余时间多搞一些其他的文娱活动。还有人认为这些活动开展得多少,都影响不了学校的发展大局。在利用信息技术建设校园文化方面,则认为只要校园网能正常运作、各种规章制度能够及时传递就万事大吉。这种认识,很可能导致校园文化建设在学校发展中处于边缘化的位置, 而利用信息技术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处于便可有可
无的境地。
(2)目标不明。由于认识上把校园文化看成是虚构的产物,在学校的发展过程中无足轻重,因此往往是建设目标不明,既没有校园文化建设的纲要,更谈不上校园文化发展的规划。这样一来,围绕校园文化建设而开展的活动,既没有系统性,又缺乏连贯性,都是漫无方向地进行,或干脆放任自流。因此,导致学校所制定的内部各项政策、规章制度, 也和校园文化的建设毫无关联。在信息技术的应用、校园网的建设,特别是在校园网的规划时,只考虑如何为学校的管理提供方便和快捷,很少或者根本不考虑让校园网为校园文化的建设服务。
(3)方法简单。在校园网建设上,对于师生提出的一些关于学校的发展、日常管理方面的问题,学校方面或是给个很简单的回复,或是干脆置之不理,使得再好的建议都会石沉大海。而对于在校园中所表现出来的一些社会上流传的思潮, 学校方面则会采取听之任之的态度。如果学生在校园网上发表一些评论或是指责的言论,很可能会被学校方面加以删除或者禁言。于是在校园网上,除了一些规章制度、机构设置、日常业务处理、校园新闻以外,校园文化建设的“空间”少得可怜,甚至没有任何链接可以进入到校园文化建设的页面。结果是校园网往往成为学校方面的管理工具,而忽略了校园网的其他功能和作用,至少是没有把校园网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
3 利用信息技术加强校园文化的建设
利用信息技术, 建立起与校园文化相适应的校园管理信息化系统,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3.1 充分认识信息技术与校园文化建设的关系
校园网的建设一般具有周期长、见效慢等特点,这与校园文化建设具有共同的特点。因此,校园网的建设可以与校园文化建设统筹规划、共同促进。而且,在学校的发展过程中,良好的校园文化,往往可以帮助学校实现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改进质量、改善服务、增强透明度、促进管理创新等方面的'目标。校园网的规划和发展,从表面上看是为了优化管理流程,促进信息共享,实现资源的最佳配置,提高管理效率,从而提升学校应对环境迅速变化的能力。从更深层次来说,校园网建设的目标是为了创新管理观念,树立先进理念,推动管理变革,塑造符合学校未来发展方向的校园文化。所以,校园文化的建设必须提高科技信息含量, 充分利用校园网成为现代校园文化建设的必然选择。因此在学校的发展过程中,信息技术辅佐校园文化的建设,校园文化的建设又需要有信息技术的支持,两者相辅相成、共同发展。
3.2 学校信息化建设要与校园文化建设结合起来
学校在发展过程中,一定会引进和运用一些先进的理论、先进的方法,这就需要有个学习教育、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的过程。要消化和吸收其中的先进管理思想和理念, 转变传统的思维方法,结合实际情况,变被动为主动,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先进的管理方式和手段,需要校园中所有的师生员工不断地自我学习、不断地分析研究,才能总结提高,从而形成一个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信息技术可以不断地提供支持和帮助,除了提供方便、快捷的渠道获取相关的理论外,还可以在校园网上开辟一定的空间,作为全体师生员工讨论、学习、交流的园地,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平台没有时空限制的特点,使其在信息传递、理论学习、知识共享中不断发挥它的影响力。因此,加强信息化的建设,不仅能为广大师生员工的学习交流提供方便,而且还能在校园中逐步形成不断学习、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校园风气,同时也使信息技术的应用不断深入人心,技术平台的功能日益强大。所以,把信息化的建设与校园文化的建设紧密结合起来,能使信息技术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强大催化剂。
3.3 利用信息技术活跃校园文化生活
利用信息技术,广大师生可以通过这个技术平台及时地了解外部世界的动态, 学校也能利用这个技术平台完成各项管理任务。此外,利用信息技术的交互功能,使其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发挥出越来越大的作用。
3.3.1 利用信息技术平台传播正确的人生观
如何使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早已是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必须面对的一个大问题。由于校园并不是真空地带,必然会受到社会上一些思潮的影响,尤其是网络上还有不少垃圾信息、不良信息,这些都会影响学生正确人生观的形成。所以,学校应该充分利用已经建立起来的校园网这个技术平台,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对于社会上、校园内的某些现象和观点,可以让学生在网上进行充分地辩论,相信“邪不压正”,同时要通过校园网技术平台,不断宣传校园内外发生的先进事例,大力宏扬社会主义荣辱观和诚信教育,使学生做到明是非、知荣辱、守信誉,明确自身的责任和义务。同时,还要积极引导学生摆脱网络的束缚,积极投身于现实社会、投身于大自然中,让身心得到熏陶和锻炼,为将来在工作中挑大梁做好准备。
3.3.2 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平台在教学中的作用
校园网不仅能完成学校教学管理的任务,它的互动性还可以成为新的教学手段和途径。虽然不少学校都开展了网络教育,但效果与传统的课堂教学还是有一定的差距。由于课堂教学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学校方面可以鼓励师生充分利用校园网,对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进行补充和完善。由于网上交流氛围相对来说比较轻松,所以教师完全可以激发学生去主动思考、主动提问、主动探索的兴趣。让学生充分提问,就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也是一种创新能力的培养。通过网上经常性的交流,一方面使教师能够比较多地去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及反馈,从而及时调整教案和教学方法;另一方面对学生而言,可以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就某些知识点或观点与老师作进一步的探讨和交流。因此,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对师生双方都会带来收益。
校园文化建设论文4
注重四大文化建设引领学校跨越发展
——“浅谈校园文化建设”以胜利村小学校园文化建设为例
校园文化是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师生为主体,以课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并且向外延伸的一种群体性文化。因此学校生活的每一项活动都应渗透、充满着文化气息,都应具有共同的文化追求,而不应局限于某一两门学科。可见校园文化是校园特有的文化现象,它对学生的知情意行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对完成学校的育人目标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一、注重构建凸现教育感染魅力的环境文化
学校的校园是师生共同生活、工作或学习的场所,其环境优美与肮脏,秩序井然与混乱都直接影响到能否培养出合格人才的大问题。我国历史上“孟母三迁”的故事就是文化环境熏陶人的经典范例。
在区教委的关心、支持下,近3年累计投入近150万,加强了校园环境的改造,围绕校园文化理念系统,着力强化了学校环境文化的建设。
20xx年对学校校门和内校门的维修改造,20xx年暑期,学校铺设了树胶操场、跑道和修建了主席台、升旗台,整个学校的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同时,修建石山、鱼池,增加了生命的活力。
具有生命力的环境文化对人的发展和影响是不可低估的。基于这一点,我们依据学生心理特点注重环境建设,在不同的场所设置不同内容的图案,建设大门文化、走廊文化、教室文化、绿地文化等。
大门文化,学校大门要注重了几何形体组合、体现不断向上的时代特征,右侧的立柱上悬挂了学校的校徽,在校徽下是学校名称的9个红色的隶书大字;左侧墙上书写的是“爱心育人、阳光成长”的教育理念;走进校园,内校门的两侧是我校退休教师徐徽老师赠给全校师生们的一副对联“报国常怀千里志,功书能破万难关!”教学楼外墙壁也写校风、教风和学风。使人进入校园便觉得学校办学理念先进,文化气息浓厚,时时激起教师工作热情和教书育人的责任心,激发学生好好学习做有志少年的决心。
走廊文化,学校教学楼走道内墙壁上按照幸福教育、阳光成长、国学礼仪三大主题,分别在三个楼层安装了精美的名人名言以及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思想、办学思路等内容,在各楼层的走廊上还用精致的相框悬挂学校师生精彩的瞬间。师生置身于这样的文化走廊中,天天受到好好学习、立志成才的`教育与熏陶。
班级文化,班级是学校管理的基本单元,在推进学校文化建设的过程中,我们注重了班级文化的建设。教室内贴上名人画像、名言、黑板上方贴上激励性固定标语,黑板后不定期办好黑板板报,教室的左右侧面有风格各异的学习园地和统一的学生守则和规范,每个班级都有由学生自己取名的班队名字、班级口号、教师寄语和全家福的合影等。
绿地文化,水龙头旁制作“水是生命之源”、草坪旁制作“保护环境,人人有责”“脚下小心,小草青青”、楼梯旁制作“上下楼梯,请勿拥挤”标语牌。
围墙文化,让每一面墙壁说话,我们围绕经典励志的成语故事、学生体育艺术科技家校活动等学生自己校园生活素材为内容,认真做好下操场的围墙文化建设;另外,我们在上操场紧紧围绕科普教育、竞技体育和校园读书活动为主题内容,发挥了围墙文化对学生的教育和引导作用,促进了学生的健康成长。
按六大功能室的建设要求,结合我校实际我们注重了功能室的文化建设,达到了比较好的效果。
同时,也注重了校园的橱窗文化建设。
环境文化的建设,达到了环境育人、文化育人的教育目的。
二、注重构建营造师生和谐发展的制度文化
多年来我校坚持“在教育中感受幸福、在幸福中获得教育”的办学思想,认真做到“人文情怀、阳光管理”的管理理念,近两年又依据“为了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的新课程理念,注重营造师生和谐发展的制度文化建设。在制度方面,一改过去学校负责订,教师遵照做的老模式,如今学校各项制度制订走群众路线,让教师发表意见,参与讨论修改,然后再实施,并在实施中逐步完善。这种人性化制度形态的校园文化把“软文化”与“硬制度”溶于一炉。教师在制订、讨论、修改过程中明确制度的重要性,懂得遵守制度的必要性,从而自觉守纪,严于律己。好的制度文化可以引导教师在平凡岗位,加强学习、提升素质、不断磨炼、迅速成长,其教学风格彰显个性,深得学生喜爱。如段美菊、周传娟、廖瑞等这样的骨干教师、教坛新秀、及先进个人就是在这种人文化制度引导下成长起来的。在制度的导引下广大教师依法执教,树立正确的育人观,学会欣赏学生,懂得尊重学生,真诚帮助学生。尤其是对学困、特困和留守孩子采取“倾斜政策”,使他们感受老师的关注和期望,增强信心,鼓足了上进的勇气。
三、注重构建学校活力源泉的精神文化
校园的精神文化是师生共同的心理“磁场”,是能统摄师生鼓足干劲朝目标迈进的动力。这种精神往往蕴含在校风之中,如我校“尊重关爱真朴温馨”的校风,非常注重崇高的德和良好的行,让校风能激励师生与时俱进,勇攀高峰。学校先后被评为了区优秀少先队大队部、督导评估三等奖、教学质量提升二等奖、区中小学生田径运动会三等奖、重庆市模型比赛一、二、三等奖等。
学校在对学生精神文化营造上,善于运用教学设施,活用课程资源,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行为规范、思想品德、安全卫生教育等。强化课程文化建设,开展适合学生特点的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如开学典礼、每周一升国旗讲话、作文、演讲、唱革命歌曲、美术等竞赛,庆元旦,庆“六一”庆国庆等。少先队组织还开展了“我为队旗添光彩”、“我爱校园”、“我与文明同行”、“献爱心、见行动”、“今天我值日”、“假如我是×××”等一系列健康教育活动。这些教育活动的开展,不仅丰富了同学们的课余生活,更让学生讲文明,懂礼貌,助人为乐,团结协作、勤奋好学、不断进取,取得了显著效果。
在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我们始终紧紧围绕“科普教育、竞技体育”特色项目来打造,取得了好的成绩。20xx年在江北区三十三届中小学生田径运动会上,我们以团体总分56.2分的好成绩荣获区团体总分第7名的优异成绩!
四、注重构建增强辐射作用的社区文化
21世纪的学校是开放的学校,不可能闭关自守,在社会大文化背景下,加强与校外的交流与互动,利用“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交流信息、传递知识、学习他人、帮助他人、学人之长、显己之长。学校为加强与家长联系,成立家长学校,随时向家长宣传教育改革政策,与家长共同商讨教育下一代的良策。多年来学校坚持召开家长会,面对面听取家长的建议,然后按家长要求对学生进行生活、学习管理。这样做家长满意,社会反响很好,周边不少学生慕名前来就读。学校同时接受群众监督,家长也很支持学校工作。我们不定期请老教师、关工委、派出所干警、医生来校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法制教育、安全教育。学校还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帮助五保户老人解决生活上的困难。组织学生与深圳有关小学进行“心连心、手拉手”交友活动,并保持书信来往。同时也请兄弟学校来校共商育人大计。这种校际交流,彼此互动达到了提高素质,引领学校办学理念更新,引导师生成长,引领学校发展的效果。
校园是一块净土,在这里只有书声,只有快乐。营造一种充满生活气息的校园文化,使学校成为教师的精神乐园,实现人生价值的用武之地,成为学生树立理想、开启智慧、塑造人格、点燃火种的知识殿堂。我们将紧紧围绕创建“花园式的书香校园”的校园文化建设的总体目标,在继续抓好理念系统的提炼归纳、环境文化的主题细化的基础上,注重抓好课程文化、制度文化、价值文化等的建设,推进学校内涵的发展,达到我们的办学目标,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校园文化建设论文5
摘要:校园文化对于大学生的全面成长、成才具有重要的意义。积极和谐的校园文化能陶冶学生的情操、全面促进大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发展、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高品位、有特色的校园文化,有利于为社会培养能力与素质并重的应用型人才。本文通过对校园文化含义的分析,提出了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对策。
关键词: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
文章编号:ISSN20xx-6711/Z01-20xx-03-0088
高等学校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传播者,是培养专门技能型人才的特殊场所,也是当代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沃土。国家对高等学校的扩招政策,导致大学教育、教学资源空间的承受力不断增压,高职院校生源质量等方面受到严重影响,进一步提升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进度,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力量提升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水平,对推动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地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校园文化的含义
从中国高等教育历史来看,校园文化的提出最早可追溯至西周时期,西周王朝教育的内容是“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就现代的高校校园文化而言,存在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校园文化是指校园人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学校教学内容与管理制度的体现,更是学校风貌的突出表现。狭义的校园文化是指校园的文化氛围、文化精神、师生面貌、校园风气等,它是相对于课堂教学(第一课堂)而言的课外文化活动(第二课堂),主要内容为第一课堂以外的第二课堂而开展的社团,文化艺术等活动形式。高职院校除了培养学生技能教育的`首要任务外,也担负着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引导学生规范道德准则,确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等教育任务。要达到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成功,高职人才培养的成功必须要平衡几者之间的关系。
二、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存在的问题
大多数高职院校都不注重校园文化的建设,随着高职院校的不断发展以及学生数量和质量的增加,要提升学生素质,培养综合技能型人才,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更加成为现今高职院校发展的第一要务。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精神文明建设重视程度不够
某些高校虽然也将精神文明列入其发展规划纲要中,但并未付诸实践。校园文化的核心部分是精神文明建设,不仅体现在学校的价值观念和精神风貌方面,也体现在学校师生的思维方式、人格塑造、价值取向以及道德水准方面。校园文化不仅要注重物质文化的培育,还要重视精神文明的培育。因此,本科院校,尤其是高职院校,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忽视校园精神文明培育,会出现畸形的校园文化。
2.校园文化建设基础薄弱,形式单调,缺乏特色
高职院校一定要树立自己的品牌,突显人才培养特色、办学特色和专业特色,营建属于自己的具有专业类特色的校园文化。高职的特点是“高”和“职”,高职教育不可避免的偏重职业技能教育,导致高职院校忽视了对校园文化的建设,只注重了学生职业技能知识和文化的培养学习。很多高校在校园文明建设过程中,很少能形成自己的特色。在人文景观、校训、基础设施方面,千篇一律。在第二课堂的活动开展过程中,学校主要以文艺类、体育类、社团活动类为主要载体,毫无新意。
3.规章制度不完善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活动开展的基础是建立健全的规章制度,高职院校亟待建章立制。一套完善的、可行的规章制度可以协调各方面的关系,可以规范校园人的行为,依据学校的章程能有效地培养师生良好的行为品德,形成优良的校风。有些学校领导缺乏合理的统筹规划,对建章立制和制定学校章程认识不到位,导致校园文化建设缺乏制度,直接影响教育、教学工作和校园文化的发展方向。
三、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对策
1.重视先进文化
我国现在正推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高职院校要始终坚持以先进文化为导向,满足大学生的精神文化需求,丰富大学生的内心世界,增强大学生的精神力量。高职院校要坚持利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构建良好的校风、教风、学风环境,建设健康、和谐的高校校园文化。
2.营建有特色、高品位、的高职校园文化
有特色,高品位的校园文化直接关系高职人才培养质量,高职院校同其他高等院校一样,需要具有本校特色校园文化。要通过校企合作、社区合作、校校合作,创建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要以学生的成长、成才为首要目标,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优秀作品、正确舆论、高尚精神引导学生、培养学生,要创新校园文化活动,在探索中求创新、创精品;既要提供专业技能知识,也要开拓学生视野,增加学生生活情趣,更要升华学生人格水平。
3.加强校园建章立制工程,摆正制度文化的地位
高职院校要根据学校实际情况,要建章立制,要建立适合本校的管理制度,要创新管理的模式,提升制度的内涵建设。制度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摆正制度文化的地位,制度文化直接影响到校园活动、师生言行,对师生起到良好的导向和约束作用。既要给予师生个人空间,又要建立制度的“牢笼”使其不偏,且要保证建章立制的科学性、可操作性,即以法束人。
参考文献:
[1]葛金国.校园文化理论意蕴与实务运作[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xx
[2]何独明.大学校园文化概论[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xx
[3]雷召海.关于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田云南民族大学学报[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xx
[4]刘德宇.高校校园文化岌展论[M].北京: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xx
[5]孙雷.现代大学制度下的大学文化透视[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xx
校园文化建设论文6
[摘要]体育社团是近年兴起的一种体育学科教学组织,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开展体育素质教育的必要环节。针对目前体育社团中出现的数量过多、举办活动参与度不高及效果不理想等问题,可采用精简社团数量,以保持社团运作的高效;做实社团活动,以取得良好的效果;创新社团特色,培养学生兴趣等方法,提高社团建设的有效性。
[关键词]体育社团;校园文化建设;社团活动
学校体育社团,是指学生为了开展体育活动,自愿参与,自主管理而建立的学生团体。在校园文化建设多元化的趋势下,体育社团日益受到重视,成为体育学科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可是,在实践中,体育社团的建设仍存在着数量偏多、活动开展力度不大、成效有待提高等问题,值得奋战在一线的体育教师深思。由此,笔者立足本校体育社团的发展情况,进行深入思考,力求摸索出一种高效开展体育社团的活动模式。
一、体育社团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体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板块,而体育文化更是彰显校园特色文化、塑造学校办学品牌的重要元素。因此,一直有“判断一所学校的素质就要看体育的开展进度,衡量一间学校的文化还是要看体育文化的力度”的说法。
(一)体育社团是校园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校园体育文化,是指以体育运动为核心而构建的文化,而体育社团无疑是体育文化的重要载体,承载体育知识的传授、推广任务,从而让体育文化在校园文化中熠熠生辉。例如,太极拳兴趣班。学生不仅可以从太极拳兴趣班中了解有关太极拳的文化知识,熟悉打太极拳的方法,还会在校园里掀起一股“太极风”,让不是太极拳兴趣班的学生从口耳相传中了解太极。自学能力强的学生,还会以此为契机,通过查阅资料、观看影像等方式学习太极,这就是流动性体育文化的体现。
(二)体育社团是开展体育第二课堂的核心渠道
第二课堂是素质教育得以深入开展的重要阵地,体育学科也不例外。体育作为一门必修科目,在有限的课时里,有相应的教学内容和目标,且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往往会被语文、数学、英课程占用课时。因此,第二课堂显得至关重要。例如,在林丹等明星的影响下,很多学生对羽毛球产生了学习热情。但由于学习劲头是具有自发性和盲目性的,且受到课时限制、所购买器材不统一等因素的影响,羽毛球的推广工作举步维艰。在这一背景下,羽毛球练习社应运而生,在资源参与的原则下,该社既方便学生对练习场地进行租用、器材进行统一购买,又方便教师进行集中教学,让学生把羽毛球从一种兴趣变成一项体育技能。
(三)体育社团是拓展学生体育特长的有效途径
如何培养特长生,让有能力的学生“吃饱”,是每个学科教学的难点,体育学科也不例外。“学优生”不仅可以通过自身认真的学习和教师有效的教学提高自己,参与体育社团也是培养特长的有效途径。以田径类运动为例。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会发现个别有天赋的学生,但由于须遵循顾全全体学生的教学原则,教师难以给这些有田径特长的学生“开小灶”,从而埋没了人才。因此,当体育社团兴起时,笔者立即牵头组建了田径队,将有天赋的学生集中起来,利用课外时间,结合学生的特长,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对他们进行指导训练,挖掘他们的潜能。
二、体育社团建设的现状
近年来,茂名市校园社团举办得有声有色,体育社团更是如此。在这种体育社团欣欣向荣发展的背后,也隐藏着许多值得人们思考的问题。
(一)体育社团种类多、数量大
笔者所在学校的体育社团的种类多、数量大。以足球社团为例,初中部有29支足球队,有校队、级队、班队,还有学生自己组成的小团队。队伍数量多,且高度重复,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指导、训练、活动组织时难以有效进行。
(二)社团活动组织不力、参与度低
活动是体育社团的核心环节,也是价值所在,但目前社团活动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开始时热闹、开战时马虎、结束时拖拉。这种现象较为严重,原因或是教师组织不力,或是学生的参与度不够,或是社团本身在定义和设置上存在偏差。这些问题都直接影响社团今后的开展方向。
(三)社团活动实施效果不理想
据笔者观察,每个体育社团在成立时,都规划了自己的蓝图,并满怀憧憬和豪情,相信会取得立竿见影、水涨船高的效果。但最终真正实现初衷的社团并不多,反而给人一种“雷声大雨声小”的感觉。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效果却是检验实践正确与否的最科学的标准。因此,体育社团不仅要让学生有兴趣参与,还要让学生出成绩、有效果,这才是社团建立的核心。
三、高效开展体育社团建设的对策
体育社团发展至今,所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但所暴露出来的问题,也是我们无法回避的。如何突破体育社团的发展瓶颈,优化社团设置、活动组织、指导训练等环节,让体育社团更科学、有效地发展,需要教师的思考,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以下几点策略。
(一)精简社团数量
精兵简政是一种管理智慧,在军事上如此,在教育教学上也如此。为了提高学校体育社团指导工作的有效性,笔者通过存优去劣的方法,解散了流于形式的社团,将具有发展潜力的社团保留下来。这样,一方面,提高了体育社团申请的要求,对社团的人数、组织、定位等有相应明确的要求,凡不符合要求的,不予以成立;另一方面,加强对体育社团的跟踪检查,及时清除不符合要求的社团。在社团建立的初始阶段,笔者进行跟踪检查,对于那些组织不力、活动成效不大、成员人心散漫的.体育社团,通过合并、分流、解散等方式进行清除。以学校的足球队为例,学校之前有29支队伍,社团精简之后,只保留一支校队、三支年级队和十八支班队。这样一来,足球活动的组织就更为灵活和高效了,让足球队的社团活动既有层次性,又科学高效。
(二)做实社团活动
学生参加体育社团的初衷很简单,既是兴趣驱使,也是为了获得一项技能。因此,教师应该把对社团的指导落到实处,让社团活动出效果、学生出成绩。例如,在“跳远发烧友”团队中,笔者根据不同的学生,在内容上进行细化。初一学生练习蹲踞式跳远,初二学生练习挺身式跳远,初三学生练习走步式跳远。不同年级的学生练习相似却又不相同的内容,自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组织的设计上,笔者改变了传统单跳的形式,根据不同的体育与健康课器材和体育与健康课运动场所,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训练双落、蛙跳、立定跳、三级跳、多级跳等。在对社团成员的评价上,笔者不仅鼓励那些跳得最远、动作技术更好、更有创新的学生,还指导学生创新跳远姿势和步伐。这样,从多角度、不同层面对教学内容进行了二度开发和重新组合,改变了以往跳远教学的固定模式,能够在最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和学习兴趣,从而提高跳远社团指导的质量和效率。
(三)创新社团特色
如何在体育社团上创新,是彰显体育特色文化的体现。茂名地处粤西,在这片具有浓郁文化底蕴的大地上,蕴藏着丰富的民间体育资源。为此,笔者专门组建了民间趣味体育兴趣组,带领学生挖掘、学习家乡的趣味体育项目。这些具有民族特色的体育项目,同样可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例如,“跳房子”可以锻炼腿部肌肉及跳跃能力;“跳拱”可以锻炼跳跃能力;“螃蟹抢蛋”可以锻炼腿部肌肉和培养应变能力;“夹粽子”不但可以训练手的灵活性和巧用手劲的能力,而且还能训练手脚配合的协调能力。如果只是让学生机械地练习,难以取得好的效果,但若配合民间传统游戏,不仅能激发出学生的兴趣,还能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让学生既能在游戏中收获快乐,又达到体育锻炼的目标。教学实践证明,成立体育社团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举措,更是开展体育素质教育的必要环节。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体育社团的作用,在分析目前体育社团现状的基础上,在体育社团建设中秉持数量求精、活动求实、效果求新的原则,推进体育社团活动的深入开展,积极彰显校园文化的特色,实现体育育人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xx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xx.
[2]牛永刚.关于高校体育类社团发展的几点思考[J].体育世界(学术版),20xx(8).
[3]王娟娟.学校体育文化建设与和谐校园文化构建[J].考试周刊,20xx(10).
校园文化建设论文7
摘要:小学校园花样跳绳文化是小学校园文化的缩影,它不但可以丰富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增强学生的体质,还可以为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团队意识和终身体育意识提供平台。以下从国内外两个方面来阐述。
关键词:小学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综述
一、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境外研究综述
1.境外校园花样跳绳发展现状分析
据统计,从1978年开始,美国在全国各地的小学推广跳绳运动,提倡“跳绳强心”(JumPRopeforHeart)行动,发展到今天已经有40多年。美国的初中生跳绳运动集体比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通过对技巧和跳绳运动的整合、把健美柔合在跳绳运动中,充分表达了运动与美的完美结合。德国学校开设的跳绳运动课程改变了传统的跳绳竞技形势,在内容上、形式上以及学生掌握跳绳的能力上都做了调整,不再是通过学生的跳绳数量裁决高低,而是通过集体合作表演的形势,通过对整体编排、团队合作等情况对学生进行评价。同样在日本、韩国、香港的中小学也提倡校园“跳绳运动”,如1999年全香港中小学推行“跳绳强心”计划,该计划通过教授花式跳绳、心脏健康教育和举办跳绳同乐日等活动,鼓励青少年参加体育运动、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从而有效预防心脏病的发生。
2.关于跳绳体育运动的综合教育价值研究
在国外,学者们关注体育的健美强心功能。因而,自然受到重视的小学生群体,在很多文献里都能发现这样的观点,体育文化对儿童身心发展具有很重要的功能,现代教育理念倡导在儿童成长的.关键期对儿童进行适度的体育锻炼有助于儿童体力、智力和应变能力的协调发展,以及综合素质的提高。据专家的跟踪研究结果发现,跳绳对妇女和儿童的身心发展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儿童在跳绳时伴随着数字的训练,这对于她们把抽象的数字与实际事物结合起来有很大的帮助,可以帮助儿童理解数字的实际含义与抽象概念,从而提高儿童记忆能力,同时还可以提高大脑的思维灵敏度和判断力。
3.体育文化概念界说
关于体育文化的词源解释,很多学者都从不同的角度提出自己的理解,跳绳运动在中国的演变经历了很长的发展,中国最早出现的跳绳在唐代被称作“透索”,宋代称“跳索”,明代称“跳白索”,发展到清代则称“绳飞”。卢元镇提出体育文化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是建立在各学科之上的一种有规则的、具体行为方式的、活的价值体系。同时在《中国体育文化纵横谈》书中总结到:体育文化是人类关于现实生活中的具体内容的生活化再现,它包含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全部内容。易剑东在《体育文化学》一文中提出,体育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是人类通向自然的一种手段,把握世界的一种独特方式,是人类社会得以存在的综合因素。李乃平认为体育文化是一种综合现象,既是以体育为核心,以身心运动为根本目的、以娱乐为主的行为活动,并伴随着体育文学与艺术活动的精神活动与文化活动。
4.关于小学校园跳绳文化价值的研究
通过查阅大量文献,学者们都从不同角度总结到跳绳运动对人的身体素质的提高有很大的帮助。20xx耿绍讳在《跳绳在高校田径运动员身体素质训练中的应用价值》一文中,总结到跳绳作为一项基础性身体素质锻炼具有很强的功效,针对提高田径运动员的协调性、弹跳力、爆发力、灵敏和耐力等基本身体素质有很大的帮助。这方面的文章还有金品强的《跳绳在短跑训练中的妙用》、郑阳的《双摇对提高艺术体操专项素质的作用》、陈燕的《论跳绳在大学生身体素质训练中的应用价值》和吴辉扬的《双摇对提高竞技健美操专项素质的作用》、等都提出跳绳作为一种简单的体育运动项目益于开展、操作性强、覆盖大为普通大众所接受。这些文章充分证明了跳绳运动对人的身体素质的良好作用,都从跳绳的专业性角度做了阐述,但未能深入学生主体和校园本身的价值探索更缺少跳绳文化的丰富内涵。
5.关于小学校园跳绳文化开发的研究
有关素质教育下的体育文化发展建设,邱丽玲在《中国跳绳竞赛设置和竞赛方法的研究》一文中,针对校园体育文化开展的具体措施,花样跳绳运动的具体规则和评价方法都做了详细的描述,并提出花样跳绳运动发展的模式。对于小学花样跳绳文化建设的研究,有学者们分别从花样跳绳运动开展情况、兴趣培养、花样跳绳运动发展等方面有相关研究,但是对于如何从各个方面构建小学花样跳绳文化的文章却很少。小学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从不同的角度展现出学生健康发展的模式,国外学者都从学生本体出发,关注学生的个性,成长的机制,有效利用校园体育文化假设的平台为学生谋发展。相比较国内学者而言,大量文献没有关注到学生的主体性和学校的差异性,以及在这方面的教育理念落实不够,国外学者能从理念到实践真正推广校园体育文化,发展跳绳强心运动,这对我们有很大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梁超.花样跳绳在上海市部分中小学推广的现状及可行性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xx(6).
[2]赵强.大连市初中生学校体育伤害事故现状的调查分析[D].辽宁师范大学,20xx(5).
[3]赵鑫.跳绳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xx(8).
[4]张孪.花样跳绳对上海市初中生身体自尊影响的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xx(2).
校园文化建设论文8
一、音乐教育促进高校物质文化建设
音乐教育,是一门艺术教育。高校在进行音乐教育的过程中,需要配置齐全音乐教学的一切条件。比如,充满艺术感的校园建筑装饰、合理的校园以及教室的布局、完善的教学设施(音乐器材、音乐活动舞台)等等。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完善的教学条件,能够让教学活动中开展的一切教务活动顺利展开,并能有效的提高教学质量。让教师与学生在教学条件完善的教学环境中,心旷神怡、赏心悦目。齐全的音乐教学条件是校园的物质文化,艺术的建筑装饰能够提高教师与学生的艺术品味,让教学与学生的情操得到升华。齐全的教学设备是教学过程中的基础,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保障。
二、音乐教育促进高校制度文化建设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必不可少的是制度文化的建设。建立统一、严谨的规章制度,不仅是对学生的约束与管制,也是对学校领导与教师的要求。校园文化制度建设,是促进教学活动有序进行的保障,是维护校风的基础。音乐教育在音乐的教学上,要求学生能够按照音乐的旋律、结构、织体等有组织的进行音乐学习。在此学习过程中,能够培养学生规范性的学习习惯,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与道德观念。而音乐教育中规范的学习习惯,正是能够与校园制度文化建设相匹配。
三、音乐教育促进高校精神文化建设
(一)音乐教育促进校风建设
音乐教育对高校的校风建设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校歌上。校歌作为一件音乐作品,要体现校园的教学理念、文化观念等校园的核心思想。音乐教育不仅是对音乐作品的演绎,还要表达音乐作品中所蕴含的音乐形象与音乐情感。音乐作品所具有的情感细腻而震撼,优美的旋律能够表达校歌的听觉美感,内在的细腻能够表达学校的办学理念以及校训,并能够向学生传达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真诚勤恳的人生态度。
(二)音乐教育促进教风建设
音乐教育与其他专业教育不同,因其属于艺术课程的教学,在教学过程中,不像语文、数学、英语等主要课程一样,主要对课本知识进行教学。音乐教学过程,在对理论知识教学的同时,更注重学生的动手练习能力,此为音乐艺术实践活动。在长期的音乐艺术实践活动过程中,能够让教师形成独特的教学特点与风格,并且,学生动手能力的训练以及对音乐的学习效果,无不体现了教师对学生的耐心,教师的教学方法。因此,音乐教学是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是教师道德品质、文化知识水平、教育理论、专业技能等素质的综合表现。
(三)音乐教育促进学风建设
所谓的学风,是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表现的学习态度与学习习惯。音乐教育,要求学生对音乐旋律、结构、织体的学习,在此学习过程中,不仅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天赋,还需要学生能够按部就班的掌握学习方法。以良好的学习态度,培养正确的学习习惯,培养人优雅的气质、儒雅的内涵。音乐教育对学生人格品质的发展和完善,对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接班人,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四)音乐教育促进校园人际关系建设
校园人际关系包括领导与领导之间的关系、领导与教师之间的关系、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关系、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良好的校园人际关系,能够让广大师生融合为一体,形成一个大家庭。在音乐教育过程中,学校领导对音乐的`研究,对音乐教学方向的掌控,促进了领导之间的交流与沟通;领导将音乐教研计划安排于教师,促进了领导与教师之间的关系建设;教师之间相互切磋音乐教学方案、相互探讨学生对音乐的学习状况,促进教师之间相互学习;教师对学生音乐教学内容的安排,促进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学生为合奏音乐作品而组成一个队伍,促进学生之间的团结协作精神。音乐作为一门对天赋、对技术要求极高的一门学科,在音乐教育过程中,为提高音乐教学的质量,校园人均极力配合音乐教育。高校也开展各种音乐方面的社团,如歌唱社团、舞蹈社团、音乐剧社团等等,由学校领导、老师组织,由学生参与,大大促进校园里人间关系的建设。此外,音乐教育常常安排学生参加艺术实践活动,有盈利目的的,有公益性质的。不论是盈利目的的艺术实践活动,还是公益性质的艺术实践活动,都能让学生在此过程中形成集体意识,在更加轻松的环境中,与教师成为好朋友。而在公益性质的艺术实践活动中,能够提高学校的口碑,在外树立学校的形象。
校园文化建设论文9
茶文化作为最具中国文化特色与民族特色的文化类型,集中体现了儒释道三家的核心思想,在茶文化发展的4700多年过程中,茶文化对我国教育领域的建设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尤其是在当代素质教育高度普及的背景下,校园文化建设中合理融入茶文化是非常必要的。在茶文化氛围中,学生文化修养、人文素养都会得到提升,最终达到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目的。
1茶文化的本质是和谐文化
人们通过了解茶文化的内容,可以明白其中所具有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为了确保学习到完整的茶道、茶礼、茶俗,以及各种以茶文化为基础的文化内容,在保证宣讲茶文化课程的同时,尊崇茶文化中所表述的“和”与“敬”的概念。学生之间通过坦诚相待,来交换互相的想法,才能保证在学习茶文化的过程中,可以了解这二字所体现的“理、敬、清、融”的含义。学生可以融洽地处理互相之间的关系,尊敬彼此的想法、理清思路的同时,学习完整的茶文化知识。人类现代社会需要追求一种和谐的文化理念,为了确保人们之间可以更加团结,也为了保障可以促进社会更快的进步和发展,学校需要教授学生学习到完整的茶文化知识,以茶文化的思想进行交流,让彼此可以建立友谊。学生还需要相互尊重、相互理解,才能以茶文化为立国之本,在追求其中的儒家思想的同时,结合现代文化的特点,发展多样性茶文化精神。我国十分尊崇孔子的儒家思想,由于其中具有仁爱亲人的思想,十分值得现代人去学习,所以,众多高校在开展以茶文化为主题的校园文化当中,需要尽可能地保留原有的教育和学术理念,才能让茶文化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2茶文化与和谐校园的关系
茶文化讲究相互之间互相尊重,这正与和谐校园文化相统一。学生在了解茶文化以后,可以利用其中的思想陶冶情操,并学习如何处理好人际关系,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就本质而言,茶文化理念与和谐社会建设工作可以相互融合,保证以尊重人性规律和教育规律为基础,促使校园形成良好的、和谐的学习环境。以科学、民主、人文、开放为基本教学理念,学生在掌握人物、事情等要素之间关系的同时,通过正确的看待相互之间的关系,才能确保以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性的、有效的学习方法,完成茶文化知识学习工作。
2.1人与自然相互和谐
作为一种绿色健康饮品,茶水可以起到提神醒脑、降低血压以及调节身体各部分功能的功效,与国外的咖啡或者可乐等饮料不同,茶水不具有更多的刺激性,人们在饮用的同时也不会产生过多的依赖行为。同时与可乐相比,茶水具有低热量、低糖分的优势,因此,可以被广大青年所接受。由于人们追求一种绿色生态、环保健康的生活方式,因此,茶水成了现代年轻人更渴望饮用的一种饮品。通过大量的种植茶树,在可以有效地净化环境,固土防沙的同时,还能确保可以有稳定的收益,由此可见,茶树的种植不但可以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一定的帮助,还可以有效的改善人们的生存环境,起到一举多得的效果。为建设绿色的生态环境,人们需要大量的种植茶树才能促进自然与人类和谐共同发展,也能保证人们在生活过程中可以有更多的选择。茶农在种植的过程中,会附带一定的情感和智慧,这形成了一种特殊的茶文化,教师在向学生讲授茶文化知识理念的同时,需要表露出其中所蕴含的自然与人类和谐共处、统一生存的教学理念。为确保学校有更加和谐稳定的学习氛围,以及良好优美的校园环境,使学生可以在自然和谐的环境中学习到更多的知识,学校需要组织学生不断完善校园的生态环境,比如种植更多的绿色树木和植被,让校园更像是大自然一样,生机盎然,环境优美。学生以花、鸟、鱼、虫为伴,在绿树成荫的文件下学习,则能让学生的心情变得更加豁达开朗,也能够更全身心的投入到茶文化的学习课程当中。
2.2人与社会相互和谐
人在社会中生存,或多或少的会处理一些人际关系,这就需要一个人具有高度的智慧以及良好的生活态度,才能促使在和谐社会中,拥有更多的学习机会。学生在学习了茶文化基础课程以后,能够用正确的态度以及大量的语言进行交流和沟通。教师需要不断提高学生的精神文明建设工作,让学生在了解茶文化内容以后,可以以客观的学习态度和积极的.生活方式处理日常生活中面临的众多问题。茶文化可以促使人们彼此之间更加尊重和有礼貌地进行交流,以和为贵才是正确的处事方法,以礼待人才能确保人与人之间建立更深厚、更持久的友谊。学生由于学习了茶文化知识,因此,做事情之前都会以照顾他人为基本的处事原则。第七届国际茶文化研讨会的举行,让人们更加清楚地意识到,茶中所具有的甘甜的香味与意境是相互统一的。茶文化追求一种和平的生活理念和积极友好的生活态度,为了确保人与人之间可以以茶文化为基础进行交流,形成和睦的交流氛围,才是学习茶文化知识的真正目的。
2.3人与内心相互和谐
教师在教授学生知识的同时,也需要注重学生精神的状态,为确保学生可以在和谐社会、和谐校园的环境中,学习到更多的知识,教师需要让学生懂得如何正确看待和处理人际关系,确保学生以积极的状态和饱满的热情学习课本知识的同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总体来说,只有让学生明白和谐的理念,才能促使其建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和社会观,也才能让学生以健康乐观的学习心态,完成教师指定的学习任务。为了能够帮助学生正确地看待自我,并以积极的心态处理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挫折。教师需要不断肯定学生的意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律习惯,培养学生自信心的同时,教师还需要制定张弛有度的决策力,有侧重点地传授学生知识,才能有针对性地提高每一位学生的能力。人们在饮茶的过程中,能够品尝出其中所具有的淡淡苦涩,这正与学生的学习压力相一致,只有能够承受茶味中所具有的一丝苦涩,才能有更加坚韧的学习态度,让学生学习到更加完整且有实用价值的知识。学生注重应内外兼修,才能不断提高自身品格与修养。学生学习了茶文化知识以后,可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对不同事物进行准确分析和评估的同时,不会因为遇到重大的挫折情绪上产生波动,只有以平和的心态才能完成学习任务。茶文化的精神理念走进校园以后,教师和学生之间形成了更多的沟通渠道,教师在鼓励学生学习茶文化课程的同时,可以举办以茶文化为主题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期间学习到更加细致的茶文化知识。
3弘扬中华茶文化构建和谐校园文化
中国茶文化有着近千年的历史,因此,学生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就掌握全部的茶文化知识。教师在教授以茶文化为基础的课程的同时,又要让学生首先了解深厚的茶文化历史,才能确保学生在日后的学习课程中有一定的文化基础。随着现代市场经济的日益发达,社会中的拜金现象和享乐现象日益严重,不断侵蚀着青少年的思想。为确保高校学生可以有良好的自制能力,并且不被这些客观因素所影响,教师需要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确保学生在走出校园以后,可以以积极的态度和正确的观念处理在社会中遇到的多种问题。茶文化讲究和谐的社会理念和积极的为人处事态度,学生了解茶文化以后,能够以茶文化的思想,建立平等共处的关系,让人与人之间打破隔阂,关爱互助的生活。以茶文化精神为理念,弘扬中华文化的传统美德,形成良好的校园风气,高校需要从以下几点着手:第一,学校在完善各制度的同时,需要遵守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以学生的学习和个人发展为基础,维系校园秩序稳定的同时,让学生可以有更大的发展空间,也可以让学生有轻松、团结、美好的学习环境,促进师生更好沟通的同时,保证学生可以全面发展。第二,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思想和理念,做到互尊、互重、平等的关系。建立和谐校园的基础,需要教师以正确的教学方法和平等的师生关系,完成教学任务的分配工作。教师首先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和个人情操,完善教学理念和知识水平的同时,热爱教育、关心同学。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生活热情需要不断的激发,教师的主要工作就是培养学生拥有正确的态度和积极的学习心态,才能让学生的人格更加健全。第三,不断完善教学设施,构建和谐优美的教学环境。学校以科学有序的教学理念和合理的校园布局为基础,才能确保学生拥有健康的学习环境。学校需要通过不断的绿化校园环境,营造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校园,才能确保师生在大自然的环境中提升精神境界,完成教学和学习任务。第四,学校需要注重学生的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以人文知识为教学重点,教师需要不断完善在语文、政治、历史、美术等学科上的教学能力。以确保学生学到更完整的人文理念,学校可以开展以人文为主题的讲座,让学生参加各类社团活动,全方位提高学生人文修养的同时,形成和谐统一的校园环境。综上所述,为了确保学校有一个和谐的学习环境,也为了保证茶文化可以在高校的教学工作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学校需要坚持以人文精神为基础理念,构建和谐校园的同时,牢固学生的人文思想,对学生更加关爱,才能形成和谐健康的校园制度,保证学生的综合素质全面发展。
结束语
研究茶文化在高校文化建设中的渗透,是提高学生人文修养以及文化道德水平的有效手段,通过茶文化的渗透,以及和谐文化氛围的构建,能够全面推动素质教育的落实,以及学生综合修养的提升,希望本文的研究,能够为高校文化工作者提供一些建议和参考。
参考文献
[1]居倪萍,周玲,侯艳等.弘扬茶为国饮构建和谐社会[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xx(3):12-14.
[2]沈佐民,陈念,李年蛟.茶文化在构建大学生综合素质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茶叶加工,20xx(3):23-25.
[3]李佳国.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思路与途径[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xx(1):56-58.
[4]姚晓燕,王建荣,罗晓莹等.茶文化展示新模式探索———以中国茶叶博物馆“嘉木苑”为例[J].茶叶,20xx(4):34-36.
[5]徐伟娟,赵丝嘉.北京在校大学生茶饮料消费调查[J].茶世界,20xx(3):45-46.
校园文化建设论文10
一、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由教育对象及环境的育人作用所决定的
在学校接受教育的青少年学生很容易受外部环境的影响。如没有良好的教育环境,学生容易走上歧路。健康的校园文化能对学生的从众心理加以规范,使学生不断调节、改变自身的行为习惯,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健康的校园文化能对青年学生形成一种无形的向心力,把青年学生的思想系于一个共同的文化精神上,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健康的校园文化能使“应试教育”真正转向素质教育,有利于丰富校园生活,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阅读网请您转载分享:
二、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由学校德育教育的内在属性所决定的
学校德育部门是学生德育教育最重要的力量,提高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针对性、有效性和生动性,为高校输送政治坚定,品格优良的学生是德育部门最根本的使命,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德育部门完成这项神圣使命的重要抓手。校园文化建设,德育部门有着独特的优势,德育部门是与学生走得最勤,贴得最近的组织,是学校里最富有青春活力、旗帜鲜明的组织,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能够凝聚起广大学生,引导教育好广大学生,吸引广大学生为校园文化建设贡献力量。
三、积极营造校园文化的良好氛围
校园文化内容十分广泛,需要学校各方的共同努力,德育部门可以立足实情,当好参谋,贴近学生,积极发挥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加强对校园文化建设的组织领导成立校园文化建设小组,负责对校园文化建设的指导、协调、督促和检查,积极为校园文化建设献计献策,可以形成由全体教职工及学生会成员共同承担的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体系。同时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开阔视野,学习先进经验,不断提高校园文化建设水平。营造优美的校园环境校园文化在硬件规划时应力争让每一块“石头”说话。如:可以在教学楼各楼层分别设以“中国传统文化”、“欧美风情”、“星光大道”廊道,通过中国传统修身篇、治学篇,欧美地域特色的文化、名人风采等树立典型事迹典型人物,为学生提供成长动力。每个教室设置班牌,每个寝室设置室牌,让学生自己来给自己的班级、寝室设计大家庭的一片蓝天,积极营造健康的班级文化、寝室文化。在全校范围内集思广益,收集校园文明标语,让学生在温馨的提示中认识到我是学校的主人。
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校园文化的'建设,同时也要体现人与人的和谐。建立和谐的生生关系,充分发挥团组织和学生会的作用,可以利用高年级学生的典型示范作用,如建立“学长团”、“学长团反暴力志愿岗”、“学长团小卫士”,定期开展“成长成才”优秀学长与高一新生面对面活动、高年级团支部与低年级团支部结对活动,让新生更快更好地适应高中生活,这些活动充分发挥了学长们的威信及模范作用,初步形成了学生自主教育的德育教育机制。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学校为每个班级配备了一个团指导老师,团指导老师由教工团支部的年轻老师担任,指导班级团支部活动,加强了和学生的沟通和交流。大力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校园文化活动中,要一直把培养学生形成勤俭节约、勤奋学习、集体利益至上的优良品德作为指导思想,使校园内充溢着良好的文化氛围,校园生活更为高雅和谐,更为活跃轻松。把周末大舞台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中对于寄宿制学校可以制定周末大舞台计划,创造性地开展了周末服务活动,由志愿者对活动进行宣传、管理。如:在周末开展校园“跳蚤市场”爱心义卖活动,凝聚全校爱心力量,共同打造温情校园。此外,还可以开展“电影超市”,该活动可以以自愿投票额的形式,并将所获票额收入全部捐给学校爱心基金会。还可以可邀请抗战老人为广大师生讲述当年发生在我们家乡的血色弥漫的抗战故事,对广大学子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各项有意义的活动将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不仅成为校园文化的受益者,更是校园文化的创造者,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操,寓“博爱”教育、“感恩”教育于文化熏陶之中。
四、把主题班团课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中
学校可以始终将校园文化建设纳入日常班团课的开展上。定期开设各具特色的主题班团观摩课,进一步深入开展“礼仪教育”、“养成教育”。诸如高一向高二学习的“一岁的距离有多远”、“滴水藏海”等主题班团课,两者相互补充,使班团课更好地促进了校园文化建设。把社会实践活动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中鲜活的社会实践能够让学生反复体会做人的道理,使学校的办学风格自然内化为学生品格,为学生的全面成长和差异化优质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为学生日后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广阔的平台。充分发挥团组织的作用,如可以开展“增强团的能力,展现青春风采”校园支部风采大赛,挑选出部分优秀的团员为高一新生作报告演说等。当然,真正形成特质的校园文化不是一朝一夕所能造就的,而是一个不断建设完善提高的过程,是一个精心培育和营造的过程,学校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还可以不断探索、不断创新,积极营造健康向上、和谐高雅的校园文化,服务广大学生的全面健康成长。
校园文化建设论文11
1利用信息技术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信息技术从某种程度上来讲是一柄“双刃剑”,这在校园文化的建设过程中是回避不了。如何利用校园网来配合校园文化建设,以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是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1.1认识不足
学校中不少师生员工缺乏对校园文化理论知识的必要学习,往往凭直觉认为校园文化就是学校传授的科学文化,而校园文化建设就是开展一些学术交流活动、业余时间多搞一些其他的文娱活动。还有人认为这些活动开展得多少,都影响不了学校的发展大局。在利用信息技术建设校园文化方面,则认为只要校园网能正常运作、各种规章制度能够及时传递就万事大吉。这种认识,很可能导致校园文化建设在学校发展中处于边缘化的位置,而利用信息技术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处于便可有可无的境地。
1.2目标不明
由于认识上把校园文化看成是虚构的产物,在学校的发展过程中无足轻重,因此往往是建设目标不明,既没有校园文化建设的纲要,更谈不上校园文化发展的规划。这样一来,围绕校园文化建设而开展的活动,既没有系统性,又缺乏连贯性,都是漫无方向地进行,或干脆放任自流。因此,导致学校所制定的内部各项政策、规章制度,也和校园文化的建设毫无关联。在信息技术的应用、校园网的建设,特别是在校园网的规划时,只考虑如何为学校的管理提供方便和快捷,很少或者根本不考虑让校园网为校园文化的建设服务。
1.3方法简单
在校园网建设上,对于师生提出的一些关于学校的发展、日常管理方面的问题,学校方面或是给个很简单的回复,或是干脆置之不理,使得再好的建议都会石沉大海。而对于在校园中所表现出来的一些社会上流传的思潮,学校方面则会采取听之任之的态度。如果学生在校园网上发表一些评论或是指责的言论,很可能会被学校方面加以删除或者禁言。于是在校园网上,除了一些规章制度、机构设置、日常业务处理、校园新闻以外,校园文化建设的“空间”少得可怜,甚至没有任何链接可以进入到校园文化建设的页面。结果是校园网往往成为学校方面的管理工具,而忽略了校园网的其他功能和作用,至少是没有把校园网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
2利用信息技术加强校园文化的建设
利用信息技术,建立起与校园文化相适应的校园管理信息化系统,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2.1充分认识信息技术与校园文化建设的关系
校园网的建设一般具有周期长、见效慢等特点,这与校园文化建设具有共同的特点。因此,校园网的建设可以与校园文化建设统筹规划、共同促进。而且,在学校的发展过程中,良好的校园文化,往往可以帮助学校实现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改进质量、改善服务、增强透明度、促进管理创新等方面的目标。校园网的规划和发展,从表面上看是为了优化管理流程,促进信息共享,实现资源的最佳配置,提高管理效率,从而提升学校应对环境迅速变化的能力。从更深层次来说,校园网建设的目标是为了创新管理观念,树立先进理念,推动管理变革,塑造符合学校未来发展方向的校园文化。所以,校园文化的建设必须提高科技信息含量,充分利用校园网成为现代校园文化建设的必然选择。因此在学校的发展过程中,信息技术辅佐校园文化的建设,校园文化的建设又需要有信息技术的支持,两者相辅相成、共同发展。
2.2学校信息化建设要与校园文化建设结合起来
学校在发展过程中,一定会引进和运用一些先进的理论、先进的方法,这就需要有个学习教育、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的过程。要消化和吸收其中的先进管理思想和理念,转变传统的思维方法,结合实际情况,变被动为主动,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先进的管理方式和手段,需要校园中所有的师生员工不断地自我学习、不断地分析研究,才能总结提高,从而形成一个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信息技术可以不断地提供支持和帮助,除了提供方便、快捷的渠道获取相关的理论外,还可以在校园网上开辟一定的空间,作为全体师生员工讨论、学习、交流的园地,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平台没有时空限制的特点,使其在信息传递、理论学习、知识共享中不断发挥它的影响力。因此,加强信息化的建设,不仅能为广大师生员工的学习交流提供方便,而且还能在校园中逐步形成不断学习、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校园风气,同时也使信息技术的应用不断深入人心,技术平台的功能日益强大。所以,把信息化的建设与校园文化的建设紧密结合起来,能使信息技术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强大催化剂。
2.3利用信息技术活跃校园文化生活
利用信息技术,广大师生可以通过这个技术平台及时地了解外部世界的动态,学校也能利用这个技术平台完成各项管理任务。此外,利用信息技术的交互功能,使其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发挥出越来越大的作用。
2.3.1利用信息技术平台传播正确的人生观
如何使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早已是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必须面对的一个大问题。由于校园并不是真空地带,必然会受到社会上一些思潮的影响,尤其是网络上还有不少垃圾信息、不良信息,这些都会影响学生正确人生观的形成。所以,学校应该充分利用已经建立起来的校园网这个技术平台,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对于社会上、校园内的某些现象和观点,可以让学生在网上进行充分地辩论,相信“邪不压正”,同时要通过校园网技术平台,不断宣传校园内外发生的先进事例,大力宏扬社会主义荣辱观和诚信教育,使学生做到明是非、知荣辱、守信誉,明确自身的责任和义务。同时,还要积极引导学生摆脱网络的'束缚,积极投身于现实社会、投身于大自然中,让身心得到熏陶和锻炼,为将来在工作中挑大梁做好准备。
2.3.2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平台在教学中的作用
校园网不仅能完成学校教学管理的任务,它的互动性还可以成为新的教学手段和途径。虽然不少学校都开展了网络教育,但效果与传统的课堂教学还是有一定的差距。由于课堂教学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学校方面可以鼓励师生充分利用校园网,对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进行补充和完善。由于网上交流氛围相对来说比较轻松,所以教师完全可以激发学生去主动思考、主动提问、主动探索的兴趣。让学生充分提问,就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也是一种创新能力的培养。通过网上经常性的交流,一方面使教师能够比较多地去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及反馈,从而及时调整教案和教学方法;另一方面对学生而言,可以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就某些知识点或观点与老师作进一步的探讨和交流。因此,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对师生双方都会带来收益。
2.3.3利用信息技术创造浓郁的学术氛围
学校在其发展过程中,往往会根据各专业学科发展的现状,邀请相关学术界的研究人员、专家、学者,来学校作学术报告或讲座,使广大师生能够及时了解学科发展的最新动态,掌握相关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为此,学校的相关部门应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将报告或讲座的内容全程记录下来,供那些错过了报告或讲座的师生自我学习,让他们及时了解学科的前沿发展动态,而且所记录下来的都是很珍贵的学术音像资料,可以长久保存。此外,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在学术研究方面形成一种机制,不仅在网络上开辟一个空间作为交流讨论互动的平台,而且可以把相关学术的研究内容,以数据元的形式记录在学校相关领域的数据库中。建立互动的交流平台,可以方便研究人员不受时空限制进行交流,为形成良好学术团队创造条件。所建立的数据库,可以极大方便研究人员对相关领域进行数据处理和数据挖掘。总体来说,最终在校园内创建一个浓郁的学术研究氛围。
2.3.4利用信息技术作为师生员工沟通的桥梁
信息技术能快速传递信息的特点,可以成为全校师生员工进行信息沟通与交流的纽带和桥梁。在校园文化的建设中,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做到上情下达、下情上传,及时把握师生员工的心理状况,纠正一些不正确的想法,化解校园内的一些矛盾。在校园网上,学校可以开通官方微博,架设学校与广大师生沟通的新桥梁,占领校园文化建设微博的新阵地。通过官方微博,学校方面可以就一些政策,尤其是与师生利益相关的政策,广泛听取师生员工的意见,做到既要准确无误地传达,也要对师生提出的各项意见和建议及时进行反馈。特别是对师生员工的各项诉求,通过校园网等平台做到“件件有回复、事事有着落”,让校园网真正成为学校各级人员信息沟通的桥梁和纽带。总之,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各项特点,来构建一个文明和谐、轻松愉快的校园环境,朝气蓬勃、蒸蒸日上的校园文化。
3结束语
在当下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无法脱离信息技术,而信息技术的应用也受到校园文化建设的制约。所以在学校的发展过程中,校园文化建设和信息技术利用,“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当信息技术给人们带来快捷、方便的同时,更要让它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校园文化建设论文12
摘 要: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是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不断积累和创新的成果,它影响着高职毕业生的就业。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特殊性也决定了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和企业文化融合的重要性,从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如何和企业文化相融合以及启示等方面进行探索,为高职校园文化的建设和发展提出建议。
关键词: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企业文化;校企合作
校园文化是一个学校在长期的办学活动中形成的价值标准、社会心理、基本信念、思维模式和行为规范以及与之相关的优良的校风和学风。而高职校园文化则是在实践教学和人才培养过程中积累的具有高职特色的精神和物质成果。高职的校园文化对学生的思想、行为具有潜在的重要影响,它不仅影响着学生的就业。
对高职院校的健康发展也起着重要的作用,所以说,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是塑造高职院校形象、提高综合竞争力的重要工程,它的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也是一项具有基础性、前瞻性的工作。随着我国高职教育不断改革和市场经济不断的发展,高职院校在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方式等方面和企业的联系越来越紧密。然而,不少高职院校对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定位还不够明确,没有自身的办学特色,最为明显的是校园文化建设缺乏企业文化的融合,校园文化建设和企业严重脱节。
如何将优秀的企业文化导入高职校园文化,实现企业文化和校园文化的对接是当前亟待研究和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优秀的企业文化导入校园文化的必要性
1.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增强对社会的认同。高职学生大多数是高考分数不太理想或者对口招生的学生,学生们在心理上不太成熟,阅历较浅,对自己的未来也感到迷茫,高职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如能将企业文化导入,能够激励学生学习的兴趣,逐渐在学习过程中明白自身定位、规划未来职业生涯.
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了毕业后就业的竞争压力。从而,自觉地加强专业技能知识的学习,实现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互融互动,也可启发高职生对社会政治、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的自觉意识,并积极投身到社会实践中,了解国情、民情、社情,促进大学生加深对社会发展的理性认识,纠正他们认知上的偏差,透过企业管理文化,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和对社会的认同感。
有利于高职生对不同文化和多元社会的认识与理解,帮助高职生形成个人的价值观,这种价值观包含深思熟虑的社会价值体系和社会责任感。由此可见,企业文化和校园文化的融合对高职学生的综合能力的提高有积极的意义。
2.有助于学生的专业知识向职业能力的转化。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决定了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须主动适应企业文化的特点,具有企业鲜明特色的文化在日常的学习和活动中贯穿,相关企业的职业操守和行业规则对学生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这种影响势必成为学生学习的导向,为专业知识逐步向职业能力转化搭建了一个沟通的平台。
3.有利于培养学生成为“职业人”的全面素质。社会对高职学生的要求不仅要掌握有专业知识,还要有全面的职业素养,而职业素养很难从课堂获得,如果校园文化很好的融合了企业文化,诸如演讲、设计、策划、实习等形式的校园活动能够弥补学生职业能力发展的需求,这些活动成为一种课堂学习之外的兴趣导向和课余生活氛围,正是在这种氛围中,学生的沟通、协调、组织能力得到了锻炼,专业知识得以向职业能力转化,同时,通过对企业文化的了解,学生的.团体意识、诚信意识也提高了,明白了社会和企业需要的是什么样的人,这种全面发展的意识在学生的脑海中逐渐形成,可以说,企业文化的导入,为学生成为一名合格甚至优秀的职业人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二、高职校园文化融合企业文化的途径
依据高职院校自己的特点,为了使优秀企业文化和精神更好的融合到校园文化建设中,必须结合高职人才培养目标,遵循“以人为本、校企文化融合”的指导思想,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导入优秀企业文化和精神,建设过程中必须突出人才培养功能、自身的办学特色,建设兼具活力和底蕴的校园文化。“职业化”是高职教育的最大特色,结合这个特色,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必须和学生就业的岗位要求和职业技能紧密联系,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具有高职特色的校园文化,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重点着手:
1.系统规划可持续发展的校园文化建设方案。当前,很多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非常薄弱,没有长期建设发展的规划,更是严重和企业文化脱节,因此,要依据自身的专业特色和师资结构统筹规划,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一是将校园文化建设和校企合作结合起来,校园文建设也要跟随校企合作改革而创新。
二是结合自身师资结构特点,分专业按行业要求组织教师学习行业规范,将吸收到的优秀企业文化通过专业老师在专业课讲授的过程中进行更贴合实际的传达,另外还可以不定期的组织教师给学生讲座,将教师企业顶岗的心得体会分享给学生;三是将校园文化建设纳入到高职人才培养方案中,形成长效的文化建设机制,从而使校园文化建设有了相关的制度保障和创新机制。
2.开展各类具有职业特色的素质拓展活动。校企合作是高职办学的特色,也是建设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最佳平台,通过校企合作,开展相关的活动,让学生感受来自企业服务、生产一线的状况,体会企业的文化内涵,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熟悉相关职业操守,既丰富了学生的业余生活,也让校园文化具有了企业文化的底蕴,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和思维,同时,企业也借此扩大了自身的知名度,得到了宣传,实现了学校和企业的双赢,还可以根据专业的不同开展各类职业实践和社会服务,通过模仿、实践等方式,可将学生在学校学习到的安装、制作、加工等技能在社会实践中运用,既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也服务了社会。
3.在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中突出职业特色。高职校园物质文化指的是以院校自身的教育目的和目标而建设的学校物理环境,是学校各种客观实体存在的总和,也是校园文化的基础载体。高职院校的竞争力只要体现在技能水平和动手能力上,因此,高职院校必须要有针对各专业需要的实训室,实训室建设又是一个立体全方位的建设,不仅要有和实际接轨的实训操作平台,还有具有企业文化、职业特色的标语等室内文化建设,另外,行业发展及人才需求分析、行业成功人士信息等都是校内实践建设的重要环节,从这些物质文化建设上也营造浓厚的企业文化氛围、突出职业特色。
4.通过校企合作提升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当前,高职院校在办学过程中普遍开展校企合作,校园文化建设也应该结合校企合作,提高学生的职业水平和素养,提升学校的综合竞争力。通过校企合作,加强师资队伍的职业实践能力培养,利用寒暑假,派教师进企业实践 、挂职锻炼,将企业的文化理念运用到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
另外,学校应该聘请企业生产一线或者管理人员来校兼职任课,并充分利用好外聘教师资源,挖掘外聘教师在专业教学、实践教学、企业文化灌输、校园活动等方面的作用,积极的将外聘教师的职业特色和教育教学结合起来。以校企合作为背景,让企业参与到课程改革中,在师资、专业建设、实践教学、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为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发挥积极作用。
三、融合企业文化的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启示
1.要有以建设具有企业文化内涵的校园文化为理念,融合优秀的企业文化、提炼企业文化的核心思想,结合本校校园文文化建设的日常工作,将校园文化建设和学生的职业岗位相结合,为学生的就业提前打好基础,在校期间积累行业企业的基本认知、职业操守、职业技能。
2.建立保障机制,促进校园文化建设的长期运行。在宏观上,高职院校针对企业文化和校园文化融合要建立相应组织机构,统一协调管理、沟通接洽,在经济上给与必要的支持,在实施的各个阶段要在人力物力上提供保障,为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的融合提供积极和必要的保障,同时,组织校内和外聘教师对校园文化建设进行探索研究,不断创新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路、模式。
四、结语
企业文化可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充足的养料,高职院校培养的具有行业技术动手能力的人才又为企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因此企业和高职院校在文化上的合作是一个双赢的举措,高职院校应该结合自身特色,积极探索校企合作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的新思路、新模式,升华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
让学生对社会、行业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为将来的就业增强竞争力,从而提升学院整体竞争力,因此,结合校企合作背景下的校园文化建设是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全面和谐发展的必经之路。
校园文化建设论文13
校园体育文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变校园精神面貌,使全体师生发挥主体作用积极了解课外体育文化活动,这将对校园体育文化的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另外随着时代的发展,职校建设也深受重视,人们的三观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职校学习,因此对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势在必行。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不仅可以实现校园体育的发展,培养学生热爱体育投身体育的意识,还可以推动职校教育教学的发展。
一、职校校园体育文化的重要性
(一)可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职校的办学宗旨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大学生,是为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培养高素质人才,因此这一办学宗旨决定了校园体育文化的发展方向,此外,开展快乐富有生气的体育活动也可丰富学生体育生活,增强学生的自身素质。
(二)使学生更加积极的面对生活体育文化活动重在培养学生的体育精神。正确的体育精神有利于提高学校的体育氛围,在达到发现体育文化的同时将一定程度上改变学生面对学习生活的态度,使学生自信从容面对未知的新生活。
二、职校校园体育文化发展的因素
职校体育文化的发展存在着一些问题,对其的分析可以更好的帮助我们进行新的探讨和研究。
(一)传统思想的影响
受中国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家长学生往往更重视文化课目的学习,大部分学生不重视体育课,不明白体育活动的重要性,有些人甚至抱怨体育课,认为体育课可有可无,学生的这些片面的思想和其的一些不配合的行为,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校园体育文化的开展。
(二)学校领导和制度的支持力度不足
职校校园领导作为学校的核心,学校一切工作都由其决定,如果学校领导对体育文化进人校园的体育文化的'关注力度大的话,许多学校内部政策的制定一定会向体育方面倾斜,更加有利于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学校领导可以在空闲之余融人学生,参加一些体育活动,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可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与参与的热情。另外,相关制度的建立是推动体育建设的有利武器,制度的强制性一定程度上保证了体育活动的顺利开展。
(三)职校校园体育物质文化建设才目对落后
体育教师的缺乏、老师专业性不强、所带班级多、负担重,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校园体育的发展。有些职校体育设施滞后,很难满足学生的需要,再加上缺乏相关的体育方面的宣传,学生对许多事情不了解,也为体育文化工作的开展增加难度。除此之外,一些学校的经费有限,虽然想要实现体育文化的发展,但确是有心无力,学校也很少组织体育方面的活动,许多学生的能力并未真正展现,使体育与学生距离较大。
三、实现职校校园体育文化发展的措施
由于当前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愈演愈烈且高校体育文化建设中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因此需要采取一些措施。
(一)体育文化形式应该多种多样
以前同学们展现自我的方式主要是参加校运会,许多同学未真正从中获益。因此校运会除了要有传统的节目外还应该与时俱进添加一些大众喜闻乐见的娱乐性质的节目,如:一些带有体育色彩的游戏、体育知识竟赛等,努力实现体育文化与课外知识相结合,使单一的体育竟技变得丰富多彩起来,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展现才华的平台,而且达到了传播体育文化的目的,促使学生热爱体育,激发其兴趣。
(二)使高校体育文化宣传的途径多样
要想让高校体育文化建设这条路走的长远,途径的多样化十分重要,更有利于养成良好的参与体育活动的习惯。职校体育文化的宣传有多钟途径,如:出黑板报、写宣传标语、进行定时校园广播等使学生来了解体育方面的事件、体育项目、基础的体育知识等,与此同时,职校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进行网上宣传、微信关注等活动,使体育文化知识一步步渗透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之中,让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对体育充满兴趣,积极参加、了解体育知识。
(三)职校应规范各种管理制度来促进体育文化发展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职校各项规章制度的建设是职校文化得以顺利开展的保障。管理制度的规范有利于对学生的体育课上的行为形成一定的约束,使学生按规矩办事井然有序,考核制度的建立可以及时发现老师学生双方的不足,使老师尊重差异,按照不同的标准来要求学生。各项保障的结合从而促进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职校校园体育文化的良好开展。
(四)职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应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学生是体育活动的主体,加强职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应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根据学生的需求成立相关的体育组织或是体育俱乐部以此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使学生化被动参与为主动竞争,在体育中健身,在文化中成长。除此之外,职校应大力发挥社团组织和学生会的亲民作用,积极组织一些体育文化活动,使学生真正成为体育文化建设的主体,真正感受体育文化带来的乐趣。
四、结语
职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有利于实现当今培养高素质人才的要求,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面对今后的生活,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而这需要学生改变旧的认知,学校加强宣传教育工作,完善基础设施的建设,完善相关体育制度,使学生参与体育工作的主体性有效发挥,培养学生热爱体育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对体育的重视程度。职校校园体育文化工作的开展需要许多主体共同努力。本文有诸多不完善之处,应在日后的实践中发展完善。
参考文献:
1王慧,韩立森论我国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层次性及其功能解析[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xx,5(3)13一15.
2林叼阳,夏宇,许万林.论高校校园体育文化与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塑造[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xx,8(4):40一42.
3张云.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硕士论文,20xx(l).
校园文化建设论文14
一、校园文化缺失:成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缺陷
(一)实践缺失:缺乏对校园文化的实践环节
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更是校园文化的重要内容。高校在成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校园文化建设中,对成教学生实践环节重视不够,往往注重理论知识传授,轻视实践教育,造成理论与学生实际的脱离、学校与社会现实的脱离。在成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校园文化建设中,社会实践的缺失主要表现在:一是实践教育的边缘化。由于成人教育的特殊体制和机制,加之成教学生群体的特殊性,许多高校更关注学生课程教学,对开展科研活动和参与社会实践非常淡漠,致使实践环节处于成人教育的边缘。二是实践教育的单一化。成教学生虽然能够积极开展一些社会实践活动,比如暑期社会实践、毕业前实习等等,但这些社会实践活动与普通统招大学生相比,无论从实践教育的内容还是形式,都比较薄弱单一,不像普通统招大学生开展得丰富多彩和形式多样,难以满足成教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三是实践教育的形式化。当前高校从节约办学成本考虑,成教学院大多没有自己的专业老师,再加之从事管理学生工作的教师人数过少,实践教育开展与组织能力有限,即便是毕业前实习教育也无暇顾及、流于形式。
(二)投入缺失:缺乏对校园文化的支撑支持
投入是校园文化建设成功与否的根本保证。高校成人教育由于受功利主义的驱使,在成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校园文化建设投入上严重不足,这种不足既有经费上的不足,也有人力投入上的不足,难以支撑成人教育校园文化的建设。主要表现两个方面:一是校园文化建设经费不足。据调查,新疆大多高校每年用于学生开展校园文化活动的经费在100元/生左右,大约占到学生学费的2%左右;用于成教学生开展校园文化活动的经费就更少,不到普通统招大学生一半。二是投入的时间和精力不足。在高校校园中,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是成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学生、教职员工和领导理应共同组成校园文化活动的主体。往往在成教学生组织的各种文化活动中,领导出席的不多,教职员工参与的积极性不高,说明领导和教师对校园文化建设投入的时间和精力欠缺。
二、校园文化构建:成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福祉
高校成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校园文化的构建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校园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物质文化的建设。通过校园文化的建设,让成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挥更强的育人功能,促使成教学生在求真、求善、求美、求乐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启迪和教育。
(一)精神塑造:加强校园精神文化建设
高校成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是成人教育校园文化建设的终极目标,其主要内容是体现成教师生员工共同价值观念的大学精神,主要表现为高校成人教育的办学宗旨、教育理念、培养目标和精神面貌。成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校园精神文化建设要塑造良好的学校风尚,形成成人教育独特的精神气质,就应突出三个理念:一是突出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管子霸言篇》记载:“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理则国固,本乱则国危。”古人治国尚且如此,我们育人更应如此。只有将以人为本的理念融入成人教育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才能形成符合成人教育规律、顺应成教学生成长需求,才能被成教师生员工所认同和遵循,才能塑造出体现成人教育特色的大学精神。二是突出与时俱进的思想理念。物质是运动的,世界万物总处于运动、变化和发展之中,校园精神文化也是一样,不是孤立的、静止的,而是处于运动、变化和发展之中。成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应顺应时代潮流,认真汲取代表人类优秀文化的思想和内容,提炼出具有时代特色的成人教育校园精神文化。三是突出文化育人的教育理念。文化育人讲求人文教育,注重精神培养,重视人格提升,根本目的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成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中,应积极引入文化育人的理念,从成教学生的全面、可持续发展角度,强化人文精神培育,健全成教学生人格。
(二)规范引导:加强校园制度文化建设
高校成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校园制度文化以法规、管理制度、行为规范为载体,规范和引导着成教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体现着成人教育精神文化和价值信念。成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校园制度文化建设要充分体现成人教育的精神和价值,就要体现三个要求:一是体现依法治教、依法治校的要求。高校成人教育应强化现代教育理念,遵照《教育法》《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法规,依法履行成人教育的管理活动,强化法治弱化人治,按章办事、严格管理、不徇私情,促进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良性运行,确保校园系统各部分协调稳定。二是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高校成人教育应将“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具体化为校园文明规约、学生守则、管理制度、奖惩措施等,引导学生所思所想、规范学生所行所为,促进成教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倾向、高尚的道德情操、文明的`生活方式和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三是体现成教学生的实际要求。高校成人教育既具有其它教育的一般规律,也有其特殊性,校园文化建设中不能简单地照搬照抄,而因充分考虑以“返校流”为主体的成教学生群体特性,建设一种多层次、多元化的校园制度文化教育体系,并积极广泛宣传,从细从严实施,以制度约束和规范成教学生的学习生活,形成高校成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校园制度文化。
(三)价值主导:加强校园行为文化建设
高校成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校园行为文化指成教学生在教育实践中产生的活动文化,是学校作风、精神风貌、人际关系的动态体现,其建设的核心是优良校风学风的树立,体现着成教学生的精神风貌。成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校园行为文化建设要着重抓好三个方面:一是培育良好的校风学风和人际交往环境。校风学风代表着一所学校的精神文化面貌。良好的校风学风是优秀校园精神文化形成的基础,良好的人际交往环境加速优秀校园精神文化的建设,利于成教学生健康发展和全面成长成才。二是打造校园文化活动精品。成教学生校园文化活动中,应注意校园文化活动的思想性、教育性,将思想品德教育放在首位,力求推出有助于培养成教学生科学精神、人文精神和审美情趣的校园文化项目,培养成教学生社会责任感、民族感情、爱国精神和高尚情操,形成特色和创造品牌。三是加强学生社团组织和活动小组建设。注重对成教学生学生会、学联、社团和活动小组的指导,引导成教学生组织、团体和活动小组,积极开展积极向上、健康高雅、富有教育意义的活动,推动思想道德建设和品格塑造类活动常态化,培育成教学生积极向上、不畏困难、敢于争先的意志品质
(四)环境教育:加强校园物质文化建设
高校成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校园物质文化是成人教育理念的物化成果,时刻影响着成教学生的认知、情感和行为,是校园文化建设的硬件部分和基础。恬静雅致的校园环境能够净化心灵、启迪思想、陶冶情操、愉悦身心,激发成教学生追求上进、探索未知领域、创造美好未来的活力。在成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中,要凸显三个功能:一是凸显校园景观的教育功能。校园景观建设应重视成教学生群体性思想政治教育,注重校园山、水、园、林、路等建设的使用功能、审美功能和教育功能的和谐统一,在公共场所布置具有丰富教育内涵的象征性雕塑、先进英模人物雕塑、民族英雄和历史文化人物雕塑等,让成教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二是凸显大学精神的传播功能。大学精神是校园文化的精髓、灵魂和核心。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应注重考虑如何发挥学校物质设施对大学精神的传播功能,强调将大学精神融入亭台楼阁、山水花木之中,体现在格言警句、书法绘画之中,让成教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大学精神的魅力。三是凸显校园建筑的育人功能。注重校园建筑的文化主导和文化传承,追求重视建筑象征和建筑命名,在建筑造型、风格等方面精心渗透进文化元素,形成自己独特的物质文化风格,充分发挥好文化育人的功能。
校园文化建设论文15
摘要: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发展的重要环节,是学校、教师、学生共同成长的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必不可少的元素。校园文化引领学校发展。校园文化建设要了解掌握文化的本质特征、要与当地实际情况和学校培养目标相结合。校园文化具有塑造人的功能,可以营造法制文化氛围。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有助于实现学校的高效管理,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校园文化建设;育人功能
校园文化泛指学校所具有的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气氛,它包括校园建筑设计、校园景观、绿化美化等物化形态的内容,也包括学校的培养目标、校风、学风、传统习惯、人际关系、集体舆论、心理氛围、行为规范、规章制度和学校成员在共同活动交往中形成的非明文规范的行为准则,很多名校的校训便集中体现了校园文化,反映了名校历史渊源、独特理念、发展特色。
一、校园文化引领学校发展
校园文化的核心是人与环境的`和谐、人文精神的传承,从而推动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在当今信息化时代,学校发展迅速,理念层出不穷,校园文化可谓是百花齐放,如:靠近大海的“海洋文化”、沙漠地区的“绿洲文化”、革命根据地的“红色文化”等,切合学校办学理念和育人目标,立意高远。好的校园文化促进师生健康成长,促进学校品牌名校的形成,促进学校德育工作和办学水平的提高,促进学校与社区和谐发展,形成良好的社会效益。
二、如何打造学校校园文化
(一)校园文化建设要了解掌握文化的本质特征
建设校园文化要充分了解掌握办学目标、核心文化特征,掌握校园文化的本质特征,真正发挥其在学校发展中的作用。1.校园文化具有知识渗透特征。校园文化具有传播自然和人文知识功能,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和成长的人类知识具有熏染个性、内化素质、凝聚精神,渗透思想功能,如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具有知识渗透特征。2.校园文化具有艺术观赏特征。校园文化是通过一定的物化形式塑造表现出来,蕴含美学艺术、建筑艺术,并赋予精神、文化内涵,能引起观者丰富想象,睹物知意、触景生情的效果,具有艺术观赏特征。3.校园文化具有积淀独有特征。校园文化建设是从实际出发,确定特色,找准灵魂,长期实践,细节磨炼,提炼升华,积累沉淀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临时文化,切忌抄袭照搬雷同。它具有“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的积淀独有特征。4.校园文化具有发展传承特征。校园文化包含有丰富的内容,以各种形式呈现,与时俱进,与校融合发展,具有独有性和固有性,具有代代相传的发展传承特征。
(二)校园文化建设要与当地实际情况相结合
学校在选择文化定位的同时,学校所处的区域历史文化、人文文化、本土文化、地方特色等是重要的参考内容,校园文化建设要与当地实际情况相联系,要因地制宜,要择优选择地方特色、本土文化为基础,找准支撑点,拓展定位适合学校发展的校园文化。可以立足国学传统、借鉴西方文明……“孝”文化,“狼”文化,“银杏”文化,“三红”文化,“凤”文化……不一而足。要么重实践研究,要么重理性思辨,要么重生活人文,要么重品格气度。不同的学校其校园文化建设的着眼点不同,侧重点也不同。
(三)校园文化建设要与学校培养目标相结合
每所学校都有它的办学理念、文化背景、环境文化、人文建设等教育教学培养目标。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要与学校的办学理念、培养目标紧密结合,校园文化要为学校的发展做铺垫,要服务于学校培养目标。校园文化的建设内容具体表现:1.精神文化:校园文化的内核,它包括教育价值观、办学理念等观念及由此产生的道德规范、行为准则、精神风貌。如办学理念、目标、校训、校风、校歌等。2.制度文化:学校精神文化的具体化,是师生员工行为准则的依据,是学校精细化依法办学的根本保障。3.环境文化:是校园文化的外在表现和标志,它包括硬件和软件建设环境,如建筑风格、室内外环境布置、校园绿化美化、人文景观布置等。如凤凰小学的徽派建筑、最美教室文化建设。4.课程文化:它是在学校制度文化和环境文化的背景下,对学校精神文化的实践和创造。课程文化建设力求实现教育内容从封闭走向开放,学习方式从被动走向主动,课程资源从贫乏走向丰富。实现教师与学生共同成长,力求体现现代学校发展的智慧与创意。5.警务文化:它是学校依法治校,依规办事,营造平安和谐校园的基本保障。警务文化的建设要与校园文化元素融为一体,既有凸显安防功能,又有美观实效,从而实现法治育人效应。
三、发挥校园文化育人功能
(一)校园文化具有塑造人的功能
校园文化具有一定的道德约束力,可以培养学生自律、自思、自省和求进的内在动力。校园文化对师生教育有根基作用,影响着学生的一生。它有助于师生走向社会,建设社会,时时提醒学生在社会中怎样做人,做一个怎样的人,它的外在表现受到社会的普遍认可,哪怕学生成年以后,他还会在自己的日常言行举止中不自觉遵照,促使自己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做一个文明的人,做一个有涵养的人。
(二)校园文化可营造法治文化氛围
学校校园文化的建设把法治元素融合一体,可以促进学校依法办学,依法治教,依规办事,极大促进学校走向法治学校,促进学校平安和谐发展。如:把校园的安防监控智能系统与校园文化融为一体,使之以人文本,提高安全保障;建立学校警务文化,把警务设施融入校园文化,实现警民联袂联防体系,营造法治社会文化大氛围。发挥警务文化的法治育人功能,营造平安和谐校园。总之,校园文化建设要总体规划、突出特色、传承发展,它是学校发展的灵魂,是师生凝心聚力、展示学校形象、打造“一校一品”提升学校品位的重要体现。健康的校园文化,可以陶冶师生情操、启迪学生心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一代代人才,铸就一个个辉煌。
参考文献:
[1]孙庆珠.高校校园文化概论[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xx.
[2]赵宝贵.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诚信教育[J].达县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xx,14(4).
[3]何载福.企业文化建设实践与绩效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xx.
[4]张敬文.知识经济时代企业文化建设探讨[D].暨南大学,20xx.
【校园文化建设论文】相关文章:
校园文化建设论文06-20
校园文化建设论文04-01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论文10-08
校园文化建设思考论文04-01
校园文化建设论文模板04-01
校园文化建设与体育教育论文10-10
高校校园足球文化建设思考论文10-09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思考论文04-01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论文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