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毕业论文

小学教育论文

时间:2024-06-21 18:21:12 小学教育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小学教育论文常用15篇

  无论是在学习还是在工作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论文吧,论文是讨论某种问题或研究某种问题的文章。如何写一篇有思想、有文采的论文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学教育论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教育论文常用15篇

小学教育论文1

  经专家验证,当前很多成年人的心理问题大多形成于中小学时期。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关系到当下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而且对于大学甚至之后的心理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前,我国很多中小学生中普遍存在厌学、焦虑、自私等现象,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势在必行。心理健康状况是可变的、可逆的和发展的,这从侧面反映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可行性以及必要性。

  1当前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1.1学校未能重视心理活动课:中小学校未能够重视心理活动课的重要性,在课程的安排上存在很多问题。首先,课程设置不合理。当前很多中小学校的课程量比较少,课程时间比较短,教学方式单一,而且还经常存在心理活动课被其他课程随意取代的现象。其次,教学资源配置不足。教学资源配置不足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硬件设施不健全,很多学校教学设施不健全,心理咨询室及相关心理咨询辅导用具不健全;二是缺乏具备专业知识及丰富实践经验的心理学老师。很多中小学校的心理学老师都是兼职老师,甚至是一些思想道德修养老师,并不是心理学专业的职业老师。

  1.2存在片面化教育现象:当前我国很多中小学校在心理健康教育上都存在片面化教育现象,重视中小学生心理咨询问题、忽视中小学生心理辅导问题,重视对中小学生进行矫正性心理咨询、忽视对中小学生进行发展性心理辅导。同时在进行心理咨询与心理辅导时,很多教师存在仅就问题谈论问题的现象,而未能够进一步探索对该学生心理产生影响的家庭环境及学校环境。

  1.3存在学科化倾向:中小学校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是维护学生心理健康、帮助其培养健全人格。然而,当前很多中小学校未能明确开设心理健康课程的目的,仅仅将它当做一门学科来进行,并未能深入学生生活运用心理活动课来解决学生心理方面的问题,而只是进行一味地进行理论知识灌输,甚至还不科学地布置课程任务、组织考试。这种做法不仅不能够实现开设心理活动课帮助学生维护心理健康的目的,甚至还给学生增加了课业负担。

  2当前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实现途径

  2.1强化课堂教学的渗透性:理论讲解通俗化。做好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要求教师必须要具备扎实的心理学理论基础。但对于中小学生而言,出于现实需要及能力考量,并不需要他们以直接理论的方式理解与掌握这些复杂而专业的'心理学理论。教师在进行相关理论知识讲解的过程中,必须对其进行生动化及通俗化的处理,以便于学生能够理解。理论知识实践化。教师必须要具备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的能力。进行心理活动课的根本目的,是为了矫正中小学生的心理,维护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帮助中小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教师不仅仅是为了教学而教学,要善于运用相关心理学知识,能够针对不同的学生,制定出符合特定学生的心理干预措施以及心理辅导方案,解决好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能够真正发挥心理学教育的现实作用,而不仅仅把它当成一门学科对待。重体验、重感悟、重反馈。教师必须要能够真正发挥心理活动课的功能。因此,在进行心理活动课的教学时,教师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增进对学生的了解,明确教学目标。教师可在进行一堂课程之前,首先通过问卷调查、面对面访谈、电话家访等形式与学生及其家长进行交流,了解学生在生活、学习中普遍存在的心理困惑,最后根据交流结果来有的放矢地组织教学内容;第二,注重体验。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过程中,除了讲授相关理论知识之外,还应该注重活动情境的运用。教师可以通过设置一些活动情境,让学生通过参与来亲身体验到一些正能量,例如,团结的力量、集体的温暖以及互帮互助的优良品质等。通过活动情境的体验,有助于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第三,注重反馈。在心理活动课中,教师主要的任务就是引导学生尽情释放情感与体验情感,以达到矫正学生心理之目的。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养成在课堂上积极思考问题并解决问题的好习惯,帮助学生领悟其中的道理,并能够运用于课堂之外其他问题的解决。同时,教师要倡导学生在课下养成将感悟记录下来的习惯,并鼓励同学之间、同学与老师之间、同学与家长之间相互交流与思考。

  2.2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重视教师培训:教师是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主力军。要做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必须要培养一支专业素质过硬、综合素质较强的教师队伍。当前,可以通过以下四种培训方式来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

  第一,专业技能培训。中小学校可以与其他的高校联合起来,邀请在心理学领域一些知名的专家或者是教学经验丰富的心理学老师来校进行专门的指导与培训,以提高本校心理学教师的专业技能。

  第二,研讨式培训。定期组织教师参与各种有关心理学方面的学术交流会,在相互交流中提高专业技能。

  第三,评促教式培训。所谓评促教式培训,是以一些公开课、交流课的方式让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由专家听课并在课程结束之后提出相关建议,以达到弥补其不足之目的。

  第四,讲座式培训。讲座式培训,就是由中小学校邀请相关专家针对当前心理学教育中存在的一些热点问题、重难点问题或者是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专题讲座,学校相关教师以听讲座的方式进行学习。

  3结语

  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关系到中小学生当下乃至以后能否健康成长。培养健全人格、维护心理健康是学校进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首要任务。教师必须要明确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与任务,做好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参考文献

  [1]张冲,孟万金.国内外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叙评[J].中国特殊教育.2008,(03).

  [2]杨晓霞,尹丽娜.关于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思考[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0,(01).

  [3]廖金明.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08,(06).

  [4]王新梅.国外、港台地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对我国大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J].新疆教育学院学报.2008,(04).

小学教育论文2

  1.开设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必要性

  认识到目前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不足,就需要对症下药,积极分析现状、总结原因,然后切实的提高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品质,为打造高素质的健康心理人才而奠定基础。提高学生心理健康,不单单是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家庭教育的需要,更是社会进步的需要。开展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能够更早的了解小学生心理,引导其树立健康的心理标准,为推动学生心理健康而努力。

  1.1自身发展的需要

  开设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是小学生第一次正确认识自我的过程,是为其自身发展提供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前提。小学生的心理教育是基石,是其以后踏入社会的基础。如果能够在学生时代及时、尽早的了解其心理健康程度,并能够进行有效、恰当的引导,必然能够帮助其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观念。适时的开展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也能够帮助学生尽早的摆脱一些错误心理知识的诱导,提高其认知能力,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实现其自身的发展。

  1.2家庭教育的需要

  开设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是家庭教育的'延伸。家庭教育是学生教育的第一步,是学生进入学校和社会的前提。学生的心理健康课,从某种意义上实现了家庭教育的延展,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进行评估,切实的根据学生自身的实际状况,如年龄、性格、认知能力和心理接收程度等,制定出符合其自身的教学目标,因材施教。最终,实现学生心理素质的整体性提升。通过开设心理健康课,切实的与父母一道,帮助学生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实现学生心理健康活动的顺利施展,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素质的提升。

  1.3社会进步的需要

  开设小学生心理健康课也是社会进步的要求。随着时代的发展,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教育深入改革正是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而心理教育作为教育改革的一个关键环节,其重要程度不言而喻。小学生作为未来时代的主流,其心理健康程度必然影响社会的发展。因此,作为教育环节,一定要从大处着眼,具有大局观,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学生教育主体的一部分主抓起来,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程度,不断的适应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要求,自我改革,引导学生自身心理健康的提升,保证学生心理素质的健全,实现学生心理整体健康水平的提高,推进社会整体心理健康水平。

  2.总结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小学生教育的基石,只有坚持开设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才能为家庭、学校和社会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提高我国人口的整体教育素质,实现社会主义的伟大复兴。

小学教育论文3

  1.小学音乐教育的最大特点是培养小学生的审美

  音乐教育的最大特点是能从小培养小学生的审美。通过美感教育来启发小学生的道德情操,这使其他各门学科所不及的。审美素质本身是现代人才不可少的素质。由此审美教育是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音乐教育则是培养小学生的审美观点和提高小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

  小学生的审美素质提高了,他们就能辨善恶、识美丑、明是非,从而使他们成为一个有修养、身心健康的人。音乐教育的过程是通过艺术实践产生的艺术形象来陶冶人的情操,净化人们的心灵,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培养审美、创美的能力。由于它集中了人类审美实践的丰硕成果,所以在美育中占有特殊地位。改革开放使现在的小学生能接受更多来自国内外许多优秀的东西的同时也有可能接触到一些低级、颓废、腐朽的文化垃圾。

  例如:现在很多小学生对流行歌曲情有独钟,甚至对一些低级的歌曲也如痴如醉。针对这样的情况,为使小学生增强抵制能力、摆脱这些歌曲的影响,我们就利用课堂教学以乐育人,教唱和欣赏一些富有朝气,适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歌曲。比如:教唱歌曲《祖国爱我,我爱祖国》,歌曲既富有气势,有具有抒情色彩,将祖国哺育少年幸福成长和少年立志报效祖国的感情描绘得十分生动形象。通过教唱使小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在教唱《都是我们的小伙伴》时,歌词中用“在雨天里送伞”、“夏日里送水”??的语句表现小伙伴们在他最需要帮助的时候,相互关心的美德。潜移默化中使他们从比较中慢慢懂得什么是美、什么使丑,逐步确立起正确的审美观点,提高辨别能力。

  2.小学音乐教育能促进同学之间的交流,增强协同合作能力协调的活动来自于协调的意识,协调意识的培养有赖于合适的教育方式。

  对于小学生特别是一、二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还缺乏彼此间的交流,他们从熟悉的家庭一下子进入了陌生的集体,是急需建立一种和谐愉快的同伴关系,而音乐教育就给他们提供了一个平台。

  在教材实施中深刻感受到,这些精选的歌曲和乐曲极大的激发了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小学生们在聆听这些歌曲的过程中,充分感受到音乐带给他们的快乐,他们不由自主的想唱、想跳、想表演,恰恰增大了同伴之间交流的机会。他们可以协同合作演唱一首歌曲,可以拉起手来跳同一支舞,是完全无需老师插足而自发形成的这种同伴关系。比如在排练交响乐演奏时,要有一支由几十人甚至几百人组成的.庞大乐队,正是有了严格的组织纪律性和团结协作的精神,每个乐手、每件乐器都严格地按照乐谱要求,严格遵守指挥的要求才能演奏出优美的乐曲。除了课堂教学以外还包括组织音乐课外活动所以,通过排练交响乐,可以启发学生认识全局和局部的关系。比如在排练合唱的过程中,可以增强小学生的群体意识和培养小学生珍惜集体荣誉、严守纪律的良好品质。要把一首合唱歌曲演唱好,要靠每一个声部唱好,要靠每一个学生去感受个人与集体的协调性,认识到自己是集体中的一员,必须服从集体,不能个人突出。只有每个人都找准了自己在集体中的位置,尽心尽力地完成好自己的角色,才能给人以完整的美的享受。同时,在排练过程中又能提高学生的组织能力,这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小学生协作能力的发展,让小学生逐步学会如何与他人合作。

  3.小学音乐教育有助于小学生记忆力、想象力的发展在音乐教学中,教师通过歌唱、乐曲演奏、边歌边舞等活泼丰富、各种各样的教学形式,让小学生全身各个器官都活跃起来,在提高兴趣和注意力的同时,也促进了小学生记忆力的提高。并且,音乐能改变人的情绪,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听一些轻松愉快的抒情曲,能使人们心情放松、精神愉快,对改善记忆有明显的效果。诚如马克思所说:“一种美好的心情,比十副良药更能解除生理上的疲惫和痛楚。”其次,音乐教育能激发小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力。例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让小学生欣赏《草原之夜》《莫斯科郊外的晚上》等优秀作品时,可以借音乐形象来唤起小学生对相关视觉形象、听觉形象及有关事物联想,让小学生尽情想象草原之夜独特的自然美和莫斯科郊外别具异域风光的境遇美,使他们的想象力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

  教材里安排了学习歌曲《大草原》时,要求小学生要通过想象在脑海中勾勒一幅“蓝天”、“太阳”、“马儿”、“羊儿”等美丽的草原画面,既发挥小学生的想象力,又培养了小学生的创造力。科学家爱因斯坦说:“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使知识进化的源泉。”音乐教育对人的感知、记忆、想象、思维和创造力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音乐是一种声音的艺术,它以和谐、有节奏、富有感染力的声音来反映生活。通过视唱、练耳使小学生听觉的训练科学化、系统化、规律化,使他们的听觉能力积极发展起来。音乐的这一系列的参与活动都要求小学生精神专注,而且要引起记忆、想象等一系列心理反应,这对培养小学生的注意力极有好处。由于音乐旋律处于不断产生和变化之中,理解音乐就需要感受正在产生的东西,用记忆把握已产生的东西。因此,音乐学习和活动处处要依靠记忆。音乐教育通过生动的音乐想象常常引起小学生丰富的想象和联想,从而培养小学生的想象力。一首好的歌曲它给人的感觉除了有好听的旋律外,更重要的是能使小学生在唱的过程中发挥自己的想象,通过歌声激发学生心灵最真实的东西,从而使小学生具有良好的品质。

  比如人教版教材六年级下册中《走进新时代》中的一段音乐来引入新课时,重点讲述了三句歌词:“我们唱着东方红,当家做主站起来;我们唱着春天的故事,改革开放富起来;继往开来的引路人,带领我们走进新时代,高举旗帜开创未来??”在这激昂的歌声中,同学们可以展开丰富的想象,新中国成立以来领导中国人民前进的三代领导人的形象在他们的脑海中一一呈现,十分清晰,并从中学生们也感受到了党的伟大、祖国的日益富强。此时此刻,这歌声给小学生带来的已不仅是音乐了!通过歌声让小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来开启学生心灵里最真实的东西,让那奋进的乐章、优美动听的歌词来打动学生们的心灵。这就是音乐教育的魅力所在,也是其他学科所不能及的。

  4.小学音乐教育能促进小学生智力的发展

  荷南教育家赫伯特齐佩尔说得好:“每个孩子都应该有最基本的音乐教育,而音乐教育是开发人类智力的最好途径。”现代研究学家经过研究认为,人的左脑具有逻辑思维功能,右脑具有形象思维能力。右脑一般又被称为“音乐脑”,音乐教育发展平衡了左右脑,对开发右脑,发展人的现象思维、创造思维,提高人的智力素质起到不可磨灭的作用。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我的科学成就很多是从音乐启发而来的,音乐的感觉给我带来新的发现。”他从小学习小提琴,音乐丰富着他的精神生活,启迪着他的智慧和灵感,为他潜心探索科学问题创造了必要的条件。当代信息社会和家庭

  的信息量迅猛增加,小学生的智力发展也在发生巨大的变化,其知识面从各个方面得到提高,对事物的认识、对知识的理解以及动口、动手的能力有远远越过前人,特别是对音乐敏感性、接受音乐的能力、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力等等都在提高。对于中低年级的音乐教育目的并不是把学生培养成为歌唱家、舞蹈家、演奏家,而是从基础教育开始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学习兴趣,从而也映射到其他学科当中。我们要清醒地看到,音乐在孩子的人生发展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其作用不只是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陶冶情操上,而是在于提升学生学习的意识,增强学习的毅力,增强学生的智力发展。音乐挖掘了学生智力的基础,激发的学生智力的活动,让学生的各个方面得到全面发展。在学校音乐教育中,比如器乐演奏时,手、脑、眼、耳的互相协调和配合,不仅能提高大脑反应能力和耳手的灵敏度,而且还能在提高小学生素养的同时,提高他们的理解力、观察力、记忆力和创造力等。

  演奏时手指动作的复杂度、灵活度对大脑神经系统的刺激也就越大,从而使大脑更灵敏、更聪慧。音乐 教育培养了小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这更有利于小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为培养小学生的智能素质打好基础。总之,音乐教学中要演唱、演奏和欣赏很多音乐作品,要学习作家的生平、时代背景,要接触到许多地区和民族的文化,要了解各种音乐题材、风格和形式等基础知识和基本技巧。所有这一切,除了音乐本身的知识、技能技巧外,还涉及到政治、经济、历史、地理、自然常识、风土人情等方面的知识,可以说是包罗万象的“百科全书”。通过学习,学生可以开阔视野、增长见识,促进智力的发展。

  5.小学音乐教育能塑造小学生的健全人格

  音乐教材使十分丰富多彩的每一首优秀的乐曲或歌曲都能够强烈地体现出它的时代特征和思想内容,富有艺术感染力和感情的冲击力。教师应该认真钻研、分析教材、挖掘德育因素,对小学生进行教育。

  如:小学教材第十一册第三单元传唱革命歌曲中冼星海的《保卫黄河》、贺绿汀的《游击队歌》等革命歌曲,这些歌曲在抗日战争时期曾鼓舞了多少中华儿女为保卫家乡、保卫祖国而前赴后继,就是今天唱来也依然使人激情满怀、催人奋发向上。又如: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在聆听歌曲《洗手绢》《种瓜》等对小学生进行爱劳动的教育;《摘草莓》是对小学生进行拥军拥属、尊敬长辈的教育;《我们要做雷锋式的好少年》是对小学生树立崇高理想、继承发扬优秀传统的教育;《白杨和小河》是对小学生进行互相帮助、团结友爱的教育。

  再如: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的“小小科学家”单元《天地间的歌》教育小学生从小爱科学;在二胡独奏《二泉映月》的欣赏中,通过对乐曲的分析,不仅能使小学生体会到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民大众悲惨的遭遇, 更能使他们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同时又使小学生了解我国民族音乐的巨大成就和艺术特色,增强了他们的民族自豪感。这些是从歌曲内容上对小学生进行教育,同时也可以在歌唱过程中贯穿德育教育。歌唱教学是音乐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教材中所选用的歌曲总离不了爱国主义歌曲、革命传统歌曲、民族风格的歌曲等等,这些作品包含大量的爱祖国、爱家乡、爱劳动、继承光荣传统和树立远大理想等方面的内容,通过分析、教唱这类题材的歌曲,使小学生从小就能受到深刻的教育。音乐教育是塑造思想道德教育和培养小学生健全人格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能给小学生以精神影响与滋养。一首好的歌曲教材总是贴近他们的生活,表达小学生的心声,或是蕴含一个美好的寓意,或抒发一种温馨的心曲,或是衬托出一个美丽的梦幻,或是展现一片炽热的情怀。这种立意与情景之美对小学生有着深刻的感染力,会

  使心灵萌发美丽的种子。所以依靠艺术的魅力,唱好一支歌对小学生的教育是不能低估的:这些歌曲可以起到“润物细无声”的道德素质教育作用。

  综上所述,让每个小学生得到良好的教育,并在音乐的作用下健康成长,是音乐教育工作的神圣使命。在小学音乐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尤为重要,音乐教师应该把握音乐课程的基本理念,“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注重个性发展”等方面进行教学,培养小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这也是新的教育形势下对教师的更高要求。音乐教育方法和教育内容要现代化,要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增选具有时代特征的新作品,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贴近学生,让小学生在音乐教育的天地里健康成长。

小学教育论文4

  一、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教育的有效时机

  在进行体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教师都可以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这就要求每一个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认真观察,把握好教学节奏,在适当的时机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在整个教学实践过程中,对于学生的德育教育是有很多合适的时机的。

  1.教师通过自己的仪表和语言来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教师是最容易被学生模仿的对象,教师的一言一行深深地影响着学生的行为习惯,因此,教师要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时刻注意自身形象,让学生通过教师的形象来感受到对于学习和生活的热情与信心。教师健康而富有朝气的形象会感染学生,让学生建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同时教师要注意提炼自己的教学语言,力求语言风趣幽默,又要简明扼要,通过很强的逻辑性来影响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文明用语习惯。

  2.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来培养学生优良品质。

  要想培养学生优良的思想道德品质,教师首先要具有高尚的品德,而尊重学生,真正地关爱学生就是一种良好品德的体现,这也是一种教学手段。尤其是对于那些平常表现不够积极,对于自己缺乏自控能力,组织纪律性不强的学生,体育教师一定要有足够的耐心来帮助他们,不能用一些讽刺的话来刺激学生,更不能侮辱甚至是体罚学生,而应该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和表现的机会,让他们体会到自己的价值和教师的.关心。比如在学体操动作的时候,可以找一些动作到位的学生示范,也可以寻找一些动作不太到位,但是每次都有所进步的学生来练习,并肯定他们的每一点进步,同时要求其他学生给予他们帮助和鼓励,让他们既增强了自信心又体会到了班集体的温暖和力量。对于那些体育课上表现优异的同学要严格要求,督促他们改正自己的缺点,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3.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渗透德育。

  为了保证体育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教师需要制定一些课堂规范要求学生严格执行,这些规范包括课堂纪律、考勤制度和考核制度,通过对学生进行制度的约束,让他们可以不断修正和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训练学生遵守课堂纪律、听从组织指挥的良好习惯。认真备课是上好一堂课最基本的前提条件,如果在课前不能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课上每个教学环节必然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也不会太高,教学效果更不必说。所以,课前体育教师应该把上课要用到的体育器材和活动场地都安排妥当,为上课做好一切准备,这样的准备工作也有利于培养学生井井有条地安排事物的良好习惯。在教师进行准备工作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参与进来,帮助布置运动场地,搬运所需体育器械等等,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对于公共财物的保护意识,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在开展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体育教师可以采取分组教学,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和集体荣誉感,还可以培养部分学生的组织能力。

  4.结合体育课堂的教学内容进行德育渗透。

  体育课程当中有很多不同的训练项目,不同的项目可以培养学生不同的思想品质。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和团队意识,提高学生的健康意识,还可以培养学生不怕困难、坚持到底的顽强意志。比如通过观看我国体育健儿在奥运会上的杰出表现,让学生体会我国的体育事业蒸蒸日上的繁荣景象,激发学生内心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意识,同时,引导学生努力学习,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建立终身进行体育运动的意识。练习长跑也是培养学生顽强意志的一种有效的体育运动项目。现在的小学生很多都是独生子女,他们家庭的经济条件都比较好,很多孩子在家庭中根本没有锻炼的机会,他们怕吃苦,责任意识不强。教师根据这样的现状,通过体育运动来对这些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严格要求他们,有意识地培养他们吃苦耐劳的精神,让他们在运动实践中得到更多的锻炼。

  二、在体育教育中渗透德育的思考

  小学生正是长身体、长知识的好时候,也是正确的道德品质形成的时期,学生在这个时期的可塑性是最大的,所以,在体育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要把课堂内外的有效资源都结合起来,抓住每一个可以培养学生优秀品质的时机,根据学生的表现进行及时正确的表扬与批评,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培养他们明辨是非的能力,使每个学生得到身体和心理全面、健康的成长。总之,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培养需要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通过一些实践活动来进行。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可以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爱集体的精神,还可以培养他们的自信心、顽强拼搏的意志和豁达开朗的性格,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

小学教育论文5

  一、小学音乐教育教学的现状

  小学生的头脑灵活,性格活泼,模仿力发达,对于音乐课总是充满期待,至始至终,小学音乐课的主要任务是满足小学生对音乐的好奇心,给他们提供充分的模仿机会,培养他们对音乐感染力的理解。

  1.乡镇小学音乐教学的现状

  音乐这门学科具有较强的艺术性,对于教师的要求很高。而乡镇地区小学属于师资较为薄弱的地区,专业技能较强的老师不太愿意到乡镇里教学,因此就造成了乡镇地区音乐教师稀缺的现象。同时,乡镇地区对于小学生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考虑的并不是很完善,他们更加注重小学生的基础学科教育,忽略了音乐也是一门基础学科。

  其次,乡镇小学的音乐硬件设施还不太完善,对于音乐课最基本的教学用具———电子琴,很多乡镇小学都不具备,老师在课堂上先把要学的歌词抄在黑板上,然后自己示范性地唱一遍,然后一句一句教学生唱。因此,要想乡镇小学生的综合素质有全面提高,就必须增加硬件设施,必须增强音乐教师的师资力量,鼓励更多年轻人到偏远或者条件比较差的乡镇地区教学,让每一个小学生都能对音乐有所了解,从而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2.城市小学音乐教学的现状

  位于市内的小学,由于地理位置的优越性,学校对于学生的音乐教学有很多优势。比如音乐硬件设施的建设,有专门的音乐教室,有专门的器乐教室,还有专门的歌曲排练教室,这些硬件设施无疑为小学生提供了更多接触音乐、了解音乐的机会。他们学到的不单单是课堂上的歌曲,还可以利用这些条件对歌曲进行舞蹈编排,可以让专业老师对学生进行音乐的改编指导,让小学生自己发现音乐的魅力。城市音乐教学在初始阶段主要采取听,唱,反复练习这几个阶段。

  特别是对于低年级的小学生来说,能够静下心来认真欣赏一首歌曲并不容易,对于抒情性的歌曲小学生并不容易产生兴趣,比如《摇篮曲》《口哨与小狗》《水族馆》等这些歌词没有故事性的,只是欣赏性的歌曲,只让学生听一下就可以了,这些歌曲本身没有太多的故事背景,所以音乐老师针对这样的音乐教材基本都是先示范性地唱一遍,然后学生跟唱一句一句地学就可以了,有些旋律简单的,只需要教几句,学生就可以摸索出下面几句是怎么唱的。

  二、如何将小学音乐教育教学多样化

  单一的教唱教学模式并不能实现新时代对小学生音乐认知力的培养。因此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是我们所需要的,也是小学生提高音乐素养所需要的。

  1.将音乐教材排成小型歌舞表演或情景表演

  音乐这门课程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听、唱能力,还要注重学生对音乐的理解,让他们从对歌曲的作者、创作背景、创作目的等方面对歌曲有深刻的理解,这样才能让小学生更好地学习音乐。歌舞剧考验的就是小学生对音乐旋律以及歌曲情感的理解,表现手法就是将舞蹈融入歌曲里面。对于小学生来说,自导自演似乎有点困难,舞蹈部分可以在老师的协助下完成。

  拿《摇篮曲》来说,这主要是听赏型的歌曲,老师可以将这首歌曲作为背景,引导学生根据歌曲进行舒缓的舞蹈,让他们体会这首歌曲的节奏以及优美意境。情景表演主要考查的是小学生对歌曲内容的理解,通过对歌曲的学习,让故事性画面感比较强的歌曲编成情景剧,进行分组表演。比如《小鞋匠》这首歌曲,是一首律动性较强的歌曲,主要是让小学生体会物体碰撞发出的声音。还有第二单元《小乌鸦爱妈妈》,老师可以指定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或者让他们自己选择角色进行扮演,充分调动他们对音乐的感知能力,丰富对音乐的理解。

  2.将乐器带入课堂

  乐器是进行音乐教学的`基础工具,学校可以根据自身的教学条件,在课堂上给学生展示或者演奏乐器,这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口琴、葫芦丝、电子琴等教学辅助用具对于小学生来说很新奇,音乐老师要抓住这一特点,给小学介绍乐器的结构,然后简单演奏,让学生体验一下这些乐器的音色。演奏的歌曲不一定非得是教材上的曲子,最好选择更能体现该乐器音色的曲子。口琴主要是要把握气息的变化,葫芦丝的音色是清脆型的,电子琴演奏则具有多样性,可以欢快,可以清脆,可以低沉。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分别用三种乐器演奏同一首歌曲,让学生体会是三种乐器的音色,自己体会哪种乐器适合哪种音乐风格,从而让学生在对乐器的了解中找到自己喜欢的乐器。如果有条件的话,可以将自己喜欢的乐器作为自己的特长来培养,既能发展特长,同时又能培养音乐素养。

  3.组织小学生欣赏儿童音乐剧

  音乐教材是小学生学习音乐的基本素材,除了教材之外,音乐剧也是培养学生音乐素养的一个很好方法。对于小学生来说,生动的表演,形象的画面,鲜活的人物是最能吸引他们的,儿童音乐剧具有这些特点。学校可以定期组织学生进行儿童音乐剧欣赏,这样的活动意义不仅在于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因为有些儿童剧是教育性的,爱护动植物,保护地球,或者是热爱家人等主题性质的。因此,儿童音乐剧是丰富小学生音乐教学的课外课堂。

  三、培养小学生的音乐创作能力

  首先,这里所说的音乐创作能力并不是让小学生进行真正意义上的音乐创作,而是能够充分运用小学阶段学习到的歌曲,编入新的歌词,歌词的组成可以是难以记忆的语文课文,可以是自己写的故事,也可以是我们所说的顺口溜。要充分运用多媒体欣赏歌曲表演,寻找创作灵感。既然要进行创作就要有创作灵感。由于小学生对于创作这一观点还没有很深的认识,除了平时音乐老师的指点外,他们还可以通过欣赏一些其他学校学生改编的歌曲视频或者适合小学生学习的歌曲视频,通过欣赏歌曲视频从而获得创作灵感。比如:让学生来给自己的学校编歌曲,歌词由学生来写。至于乐谱,可以由专业老师辅助完成。

  比如,针对老师、学校、同学,可以以我最敬爱的老师,我爱我的学校,我的好朋友等主题来让学生展开歌词征集活动,每班先以班级为单位,收稿,筛选出大概六人左右,一个主题筛选两人,再参加学校的筛选。这样一来能培养学生对学校的感情,更主要的是通过小学生自己对某一歌曲进行填词会增强他们对音乐学习的主动性,会对音乐产生更加浓厚的兴趣,在作词过程中也更能体会音乐的魅力。小学音乐教学方法多样化是顺应时代发展要求的。

  无论是乡镇小学还是城市小学,无论是音乐教师还是学生自己,都需要对音乐有一个更高层次的认识,因为这是提高小学生综合素质不可或缺的一门学科。改变教学方法,编排小型音乐剧,将表演融入课堂,充分利用多媒体这一教学工具,提高音乐老师的专业知识,小学生的音乐教育会上升一个新的层次。

小学教育论文6

  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体育游戏,一直受到学生的欢迎。体育游戏的应用,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增强学生学习动力,还有助于落实“健康第一”思想理念,使学生在乐中练、玩中练,满足学生生理及心理需求,提高学生体育活动能力,提高体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打好健壮体格的基础。

  一、体育游戏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意义

  1.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智力,激发学生参与体育的积极性体育游戏形式活泼、内容丰富,趣味性强,以增强体质、娱乐身心、锻炼身体为目的,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应用体育游戏,不仅有利于满足学生好奇心,增强学生体育运动的积极性,还有利于满足学生生理及心理需求,激发学习兴趣,引导小学生懂得社会规范,提高学生体育活动能力。传统的小学体育教学,教师的教学方法比较单一,教学内容枯燥乏味,很难激发学生参与体育的积极性,导致一些学生刚刚进入体育锻炼,就产生疲劳感,影响了体育教学效果。在小学体育教学实践中体育游戏的应用,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体育兴趣,还有利于增强学生体育锻炼的积极性,提高体育教学效果。体育与游戏相结合,综合运用各类体育知识,在游戏过程中开发智力,不仅有利于陶冶学生的性情,开发学生的智力,还有利于培养学生想象力和抽象思维能力,使学生变得越来越聪明。体育游戏多是集体活动,在小学体育教学实践中体育游戏的应用,还有利于发展学生思维和情感,培养合作意识,通过共同游戏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得到寓教于乐的效果。2.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在小学体育教学实践中体育游戏的应用,可以活跃学生的思维,增强学生的判断力和想象力,使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获得有效提升。在体育游戏的过程中,丰富多彩的游戏内容,既丰富了学生的感性思维,也提高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通过游戏,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可以说,体育游戏在一定程度上对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有极大的帮助,在平时的体育游戏中,体育教师要努力为学生营造思维和实践空间,有效激发学生积极参与。例如,在体育游戏活动中,体育教师要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把游戏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再通过老师的精心指导,可以有效提升学生创新能力。体育游戏,既是一种游戏,也是一种体育运动,通过体育游戏,在游戏过程中身体承担一定运动负荷,使学生有效地锻炼肌肉,增强了学生的身体素质。在体育游戏的过程中,跑、跳、投、攀登、爬越活动,还会使学生增强身体的灵活性,提高身体素质,在体育游戏中锻炼成长。

  二、小学体育教学实践中体育游戏的应用策略

  1.既要做到趣味性,又要保持教育性在小学体育教学实践中体育游戏的应用,既要做到趣味性,又要保持教育性。体育教师组织体育游戏活动,体育游戏的选材非常重要,既要做到趣味性,又要有锻炼身体的价值,以提高体育游戏的育人效果。作为体育游戏的'特征之一,游戏过程中的趣味性是不可或缺的,如果缺少了趣味性,就难以吸引学生,也很难实现体育游戏的育人价值。只有趣味性增加,学生才会兴趣盎然地投入其中,使学生的身体得到有效锻炼,以达到体育游戏的健身目的。当然,在小学体育教学实践中体育游戏的应用,还要注重体育游戏的教育性。不可抛弃游戏的教育性,单纯追求体育游戏趣味性,应坚持将游戏作为育人手段,在游戏中,锻炼学生的身体,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体育游戏的趣味性还表现在欢快活泼,因此,在体育游戏过程中,体育教师要激发学生的情绪,使每个学生都能够生动活泼地参与其中,通过游戏潜移默化地锻炼学生的身体,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当然,在小学体育教学实践中,体育游戏的应用还要注意课堂纪律,不能够将体育游戏活动,搞成单纯的游戏,引起课堂纪律松懈,在注重活泼性的同时,还需要加强组织管理,有效提高体育教学效果。2.游戏内容要富有针对性,根据学生年龄和性别确定游戏内容在小学体育教学实践中,教学内容与教学活动应该以一般身体活动为主。因此,在小学体育教学实践中体育游戏的应用,游戏内容要富有针对性,体育游戏活动一定要适宜,要根据学生年龄和性别确定游戏内容,这样,才有利于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下得到身体锻炼,促进身体协调能力的提升。小学体育教学应用体育游戏,目的是缓解学生的运动情绪,使学生能够以轻松愉快的心情进行锻炼,全身心地投入到体育运动中。小学生不仅好奇心强,好胜心也比较强,因此,在小学体育游戏中,应该重视游戏结束后的评判,就是要根据游戏规则,公正地评判游戏的胜负,以激发学生在体育运动中,比、学、赶、帮、超的热情,促进学生德、智、体协调发展。在体育游戏过程中,体育教师还要注意防止伤害事故的发生,做到安全第一,预防为主。所以,在小学体育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根据学生年龄和性别确定游戏内容,在体育游戏过程中,要采取有效措施加以预防,尤其是带领学生从事运动负荷大的游戏,更要提前做好游戏准备,不能随意超越学生的体质,以防止肌肉拉伤、关节扭伤等意外事故的发生,确保玩得愉快、玩得安全。

  三、结语

  在小学体育教学实践中,许多小学生都比较喜爱体育游戏,可以说,体育游戏的应用,不仅有利于增强体育教学的趣味性,提高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积极性,还有利于根据学生年龄和性别科学地实施健身教育,通过游戏活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小学教育论文7

  赏识教育是由周弘老师提出的一种具有广泛影响的理念,这一教学理念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具有极高的指导价值。小学生具有好胜心和自我意识强烈的发展特点,赏识教育理论不仅可以调节课堂气氛,充当师生互动交流的桥梁,还可以使小学生获得满足感,使语文课堂焕发生机。

  赏识教育的实施能够帮助教师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引导学生发挥自我价值,这也是因材施教的重要途径。为了更好地发挥赏识教育的优势,促进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教师要在教学实践中,深入研究,总结经验。

  “不是好孩子需要赏识,而是赏识是孩子变得越来越好。”这句话充分表明了赏识教育的价值。近年来随着课程改革的进行,赏识教育逐渐得到广大教师的重视,被越来越广泛地应用在课堂教学中,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下面我就“赏识教育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自主学习的促进”这一问题谈谈见解。

  一、赏识教育存在的问题

  周弘老师提出的赏识教育理念一经推出很快就形成了一股赏识教育热潮,赏识教育进行得如火如荼,但是受种种因素的影响,赏识教育的效果并不尽如人意,导致这些问题的原因有很多,例如学校大环境的限制,教师存在的认知误区,赏识教育流于形式,教育评价单一,缺乏策略等。这些问题导致赏识教育走入误区,背离初衷,不仅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反而容易适得其反。因此,教师必须针对这些问题做出改变,真正发挥赏识教育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自主学习的促进作用。

  二、实施策略

  1.树立赏识教育理念,提高质量。首先,教育者要意识到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实施赏识教育的重要意义,要将赏识教育作为语文教学的出发点,把赏识教育发展为学校教育的特色,使小学语文教学在学校、教师、学生和家长等多方努力下健康成长。

  其次,教师树立正确的赏识教育理念可以深入思考并分析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教师必须深刻认识到缺乏赏识教育的小学语文课堂无法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强化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教师必须根据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实施赏识教育,挖掘学生的潜能,满足小学生的好胜心,使他们获得满足感和成功感。具体来说,为帮助教师树立正确的理念,学校可以定期开展有关赏识教育的报告会,让教师交流心得,积累教学经验,取长补短,还可以让教师参加有关培训和研讨会等,提高赏识教育的教学质量,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

  2.创造赏识教育环境,加强渗透。小学生容易受周围事物的影响,因此实施赏识教育,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要从环境入手,给予小学生积极正面的影响,创造良好的赏识教育的环境,宣传激励性教学。

  具体来说,学校可以在教室、食堂、宿舍、楼道等场所张贴含有激励意义的名人名言,将激励性的学校文化渗透到每一个学校生活的细节之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此外,还可以利用校园广播进行宣传,也可以通过校刊校报的形式,使赏识教育无处不在,也使小学生树立自信,促进学生主动探索。

  3.鼓励学生自主阅读,大胆质疑。阅读是语文课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要鼓励学生自主阅读,大胆质疑,这也是实施赏识教育,促使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效途径。一方面,学生通过自主阅读明确疑惑,带着疑惑进入课堂,能够有效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另一方面,学生在自主阅读的过程中可以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锻炼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此外,教师还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质疑精神是学生学习的原动力,教师要为学生提供表达的机会,适时表扬学生,通过赏识教育帮助学生增强自信。

  4.实施小组合作学习,加强互动。交际性是语文课的一大特点,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是对这一特点的体现。教师要降低预设程度,减少课堂干预,引导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沟通和交流,抒发自身感悟。

  教师不要着急“上课”,要给予学生充足的自主学习时间,主动询问学生的学习情况,学会倾听,并在倾听过程中有的放矢地进行启发思考,尊重学生意愿。教师可以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完成学习任务,加深印象,深化理解。教师要及时肯定学生的表现,仔细观察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以平等的身份参与到学生的'合作中,给予适时指导,帮助学生挖掘自身天赋,让学生体验语文学习的乐趣。可以说,教师的鼓励是对学生良好品质养成的最佳助力。

  5.优化评价方式,关爱学生。教育评价对课堂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而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不合理的评价方式直接导致赏识教育受到局限,使赏识教育的策略单一而枯燥。

  针对这一现象,教师要优化评价方式,除了关心学生的学习成绩外,还要考虑学生的思想、情感等多个方面的发展,让学生感受到来自教师的关爱。

  教师要明确一点,教育评价并不等于分数的量化。因此,教师的赏识不应该仅仅局限于学生的课堂表现、学习成绩和作业情况,要综合考虑多方因素,真所谓:“人性中最本质的需求就是渴望得到赏识,就无形生命而言,每个幼小的生命仿佛都是为得到赏识而来到人世间的。”教师要意识到这一点,通过多种教育引导的方法促进小学生自主学习。

  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实施赏识教育的目的就在于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使小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实现“快乐学习”,真正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质量,提升教学效益,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赏识教育的方法,帮助学生发散思维。教师要在教学实践中深入研究教学策略,让小学语文课堂焕发生机。

小学教育论文8

  摘要:《弟子规》是我国优良文化传统的积淀,对当今小学德育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能够很好地解决,对改善和提高小学教育的德育水平进行教育改革和课程设计,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发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关键词:《弟子规》;德育;小学;中国文化

  一、《弟子规》在小学德育当中的作用

  (一)塑造学生重视亲情的价值观念

  《弟子规》中的重点在于“孝悌”:“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由此可以看出,孝悌为其德育思想的核心内容,孝就是孝敬父母,悌指的是关爱兄弟姐妹。《弟子规》对于亲情是尤为重视的。亲情维系的家庭是构成社会的基本元素,家庭结构是影响德育的根本原因,也是首要因素,目前我国出现的很多问题都和家庭息息相关,如子女不孝顺,离婚率上升,单亲家庭增多,家庭意识淡薄等,针对这一问题,《弟子规》给人们敲响警钟,让人们意识到亲情的重要性,也能够帮助学生从小树立起亲情重要的价值观念。

  (二)重视对人格的完善和培养《弟子规》要求人们要“谨而信”“亲仁”,将德育工作和人格塑造紧密结合,我国向来重视对人格的追求,《大学》里有:“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句话强调了学习的目的,即为完善自身的心灵修养。(三)重视德育《弟子规》讲“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意思是指,在达到了孝悌、谨慎言行、亲仁爱众的境界后,方能学习文化知识和技能。现如今我国小学生教学工作理念也是德智体美,德育优先发展。否则发展的学生无才无德,不仅不利于社会,甚至还会成为社会的危害。因此,校园建设中必须要加强对德育建设的重视。《弟子规》讲:“同是人,类不齐,流俗众,仁者希。”都是人,却有着极大不同,有的道德品行高尚,有的却是乌合之众。其实人们之间智力差距有限,而正是因为道德品行之间的差距,才能够拉开人和人之间的距离,最终影响人的一生发展。

  二、《弟子规》在小学教学中的意义

  (一)在小学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健康的审美意识、创新精神和合作精神,帮助小学生从小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二)帮助小学生认识到我国传统文化的博大和精深,吸取民族文化智慧,从而提高自身素质。

  (三)从小树立起小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基本的学习方法。(四)在培养小学生自我意识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学习先进的科学方法,养成实事求是、科学严谨的治学态度。

  三、落实《弟子规》道德教育的具体实施办法

  (一)创设出适合学习《弟子规》的校园文化氛围

  良好的校园氛围建设,需要全体师生的参与,因此需要营造适合学习《弟子规》的校园文化氛围,校园环境应当干净清新,环境优美,亲近自然,以《弟子规》为核心,加强学生的学习和教育,同时校园内可以适当开辟菜地,给学生创造田间劳动的机会,同时能够引导学生勤俭节约,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搞好校园和周边社区的关系,培养学生尊老爱幼、关爱他人的品质。教师教育学生应当不计个人得失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和群体,这种风气能够将学生带到正确的道理当中,帮助学生端正自身人格。

  (二)加强教师学习《弟子规》的培训力度

  在《弟子规》的学习当中,教师需要以身作则,给学生形成良好的示范,引导学生按照《弟子规》严格要求自己。因此教师必须要真正地学懂、做到《弟子规》的要求,才能够更好地教育学生。教师在自身的言行和举止方面应当谦虚谨慎,同时坚持不间断学习,不断提高自身道德素质修养。

  (三)加强在家庭教育当中落实

  《弟子规》家长需要转变教学理念,重视家庭对孩子的教育,教育孩子不仅仅是学校的责任,父母的一言一行都能够影响孩子们的成长,因此学校应当对家长进行培训,让家长认清自己的重要地位,提高对《弟子规》的'认识,进而加强学习,学校和家庭双管齐下,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道德行为的养成是长时间作用的结果,父母应当在日常生活的点滴中重视对孩子的德育,学校应当对家长进行引导,让其认识到《弟子规》的重要性,按照内部的行为准则对孩子们的日常行为进行规范。

  (四)德育效果进行评价和激励

  由于对小学生的教育评价标准一直模糊不清,《弟子规》可以作为小学生行为评价标准施行,比如说对于小学一年级的学生,可以让他们学习《弟子规》中的“孝”部分,安排固定的时间让学生自省,同时教导学生力所能及地帮助父母,体谅父母,激励他们的学习进步,正确对学生的行为进行引导。《弟子规》作为小学教育的评价标准,能够作为小学生在校期间表现测量的依据,《弟子规》教导人们要孝顺父母、关爱兄弟姐妹,进而提高个人素质和修养,践行《弟子规》能够为学生的发展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顾建德,喻志杰.对当前中小学国学教育的几点看法[J].基础教育研究,20xx(14).

  [2]微云.强推“国学”教育,儿子患上抑郁症[J].妇女生活(现代家长),20xx(7).

小学教育论文9

  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是我们的教育纲领。因此,在小学阶段,学校设置了语文、数学、美术、音乐、劳动、体育等课程,各科之间相互独立又互相关联。我们教师应在各科教学中充分渗透素质教育思想,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从自己的教学实践中,笔者深深地感悟到,加强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尤为重要。小学生是祖国的花朵,是国家的未来,他们的发展直接关系到我们国家将来的前途和命运。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是小学生的启蒙教育,不可忽视,小学德育教育直接影响初中和高中的德育工作。近年,中学生的犯罪率呈上升趋势,这与小学生德育教育是有很大关系的,因此,加强小学生德育教育工作刻不容缓。下面笔者结合自身教学经验的体会,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学校领导要重视德育教育

  “五育并举、德育领先”德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内容,也是教育方针的组成部分。重视思想品德素质教育,也是我国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因此,学校领导首先要从思想认识上重视德育教育。对小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不能走过场,更不能把德育教育看成是“软指标”,只重视分数,而忽视德育,要有计划、有组织、有目标地对学生实施思想品德教育。

  把德育教育作为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多开展一些以德育为主线的活动,从而促进小学生思想素质全面、健康、协调地发展。

  二、小学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有待提高

  目前在小学,特别是小学教师的整体素质并不乐观,有些小学还有代课教师。基于以上各种原因,有些教师教学态度不端正,在教育教法上还是一些传统的教育模式,学生犯了错误,教师依旧采用体罚、打骂,甚至停课等。这些都是有损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这不但没有使学生受到德育教育,而且严重挫伤了他们的自尊心。古代思想家杨雄说:“师者,人之模范也。”教师是导师,是长者,是学生的引路人。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有热爱学生、诲人不倦的高尚师德。教师的思想品德、道德情操、一言一行无不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讲,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一个好教师就是一群好学生。

  因此笔者呼吁有关教育行政部门要尽早对教师,特别是对小学教师进行师德教育,定期培训、考核,尽快提高小学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三、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相结合

  家庭教育在小学德育教育中占有及其重要的地位。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小学生大部分时间在家庭里度过,家长的言行、举止对其子女有着极大的影响。家庭教育对小学生学习的促进、思想品德的形成、行为习惯的训练要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这就要求学校多开一些形式多样的家长会,学校领导及班主任首先要对家长进行德育教育,家长接受教育后,教师再和家长配合对学生进行教育。教师对几十名学生教育,力量分散,而如今有家长和教师共同对一个学生进行教育,好似一个学生增加了一个德育教师,这对学生的德育教育自然是一个大跨跃。只有教师与家长配合得当,才能取得最佳教育效果。

  四、品德课中如何渗透素质教育

  首先,教师的一言一行,就是学生的直观教材。这就要求教师平常注意自身修养,做到谈吐文明,教育学生时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不粗暴、不蛮横,行动自然,动作不夸张、不造作,还要言行一致,言出有据,言出必行。其次,以事实感化人,教材要生动。例如,在讲《用科学破除迷信》这一课时,我和同学们讨论了这样一件发生在身边的事:一位老婆婆与儿媳住在一起,平常关系挺和睦。当地有一种迷信说法,正月初三不串亲戚,串门会给亲人带来灾祸。这明显是没有科学根据的,可这个儿媳妇就坚信这种做法。恰恰老婆婆的大女儿正月初三来看望妈来了,这个儿媳妇万分恼火,指着鼻子骂自己的大姑没安好心,老婆婆看不过,竟转头服药自尽了。老婆婆的儿子回来又气又愤,当众给自己媳妇几巴掌并踢了几脚,这位儿媳妇也服毒了,幸运的是都抢救及时,没有生命危险了。分析起来,还是由于儿媳妇迷信导致的后果。通过这件事,我教育学生要相信科学,要有正确的认识观。

  五、政府和社会应支持小学德育教育

  加强小学德育教育是主阵地是学校,但是政府和社会都应支持。特别是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应端正办学思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克服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应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不应向学校下达升学指标,更不应把升学率和学生统考成绩作为考核学校成绩的`惟一标准。相反,应加强对学校德育工作的考核和强化德育的考核指标。只有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学校才会扭转重分数轻德育的思想,端正办学态度,把德育教育放在学校工作的首位。其结果是学生也会自然而然地重新考虑德与才的关系。在21世纪的今天,学校重视德育,学生认真接受德育教育是改革开放的需要。因此各级政府和学校一定要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德育环境,进一步促进小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

  总之,要彻底全面地加强小学德育工作,首先,学校领导要重视,端正办学思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克服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把德育工作放在学校的重要地位。其次,政府和社会应支持学校德育工作,转变考核学校标准,教师要积极配合家长教育学生。这样学校、家庭、社会形成一个整体,共同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形成一定的、良好的德育环境,必然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促进小学生良好品质的形成。

小学教育论文10

  “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对数学的认识不仅要从数学本质的观点去领悟,更要从数学活动的亲身实践中去体验”。这充分说明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数学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存在着密切的联系。面向21世纪的数学教学,我们的理念是“人人学有用的数学,有用的数学应当为人人所学,不同的人学不同的的数学”,“数学教育应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将数学与学生的生活、学习联系起来,学习有活力的、活生生的数学”。《新课标》又指出:“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与操作的机会,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如何根据教材的特点,把枯燥的数学变得有趣、生动、易于理解、让学生活学、活用、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与实践能力呢?通过反复思考,我就从课堂教学入手,联系生活实际讲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把数学问题生活化。,应充分挖掘数学知识本身所蕴含的生活性、趣味性,调动学生善于质疑、自主研究,主动寻觅数学与生活之间的密切关系,探索生活材料数学化、数学课堂生活化的教法,使学生轻松愉快地掌握数学。

  一、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就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通过创设生活情境,将学习任务与情境相联系,可以激起儿童浓厚的兴趣和情感,使学生能主动积极、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创设生活情境的方法一般是通过游戏、故事造境,环境营造,媒体辅助等来联系生活、模拟生活。

  1。巧用游戏、故事造境

  爱玩好动是孩子的天性,寓数学知识于游戏活动和故事情境中,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学生学得有趣、学得愉快、学得主动、学得深刻。如在教学《猜数游戏》一课中的“想一想”时,教师引导学生讲《小老鼠背土豆》的故事,通过拓展故事情节,很自然地引出了许多的数学问题。教师让学生互相提问、解答,要求学生把问题说完整,在互动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学生在生动活泼的实践中亲身经历了探究知识的过程,始终体验着学习的成功和乐趣从而在不知不觉中学到数学知识。

  2。环境营造,媒体辅助

  心理学告诉我们,生动、具体、形象的事物,色彩鲜艳的对象,容易引起儿童的兴趣。由于电教媒体具有生动、形象的特性,能把抽象的内容变得生动、形象,在数学教学中如果能充分利用电教媒体来模拟或再现生活场境,营造氛围,能够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认识和体验。如在教学《青蛙吃虫》一课时,教师利用媒体播放青蛙在稻田里吃害虫的过程,学生被生动、形象的生活画面深深地吸引住了,他们从大青蛙和小青蛙的对话中知道了大青蛙吃了56只害虫,小青蛙吃了30只害虫。这时教师让就“青蛙吃害虫”提数学问题,学生由于有了“兴趣”,思维一下就活跃起来,很自然地提出了许多数学问题,学习更为主动、积极。

  二、探究生活问题培养学生数学综合素养

  “让讲台成为舞台、让教室成为社会、让学生成为演员、让教师成为导演”,将数学与生活、学习、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将学生运用数学的过程趣味化、生活化,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欲望,培养学生的数学综合素养。

  1。写“数学日记”

  学生运用语言表达出自己在数学学习中的新思想、新发现,可以帮助学生系统地思考问题、探究问题,深化对问题的理解,找到成功的感受和体验,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在教学中让学生编写“我和数学”的故事,写“数学日记”,可以培养对数学的感受能力,深化理解所学的数学知识,引导学生感受数学就在身边,数学与生活联系紧密。如让学生写在家里,爸爸妈妈用到了哪些数学知识,上商店买东西,又用了哪些数学知识??通过记“数学日记”,既让学生探究了生活中的数学,明白了数学知识不仅有用,而且在生活中时时处处都在用,又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养;而教师通过阅读学生的“数学日记”,也可以了解学生有没有较强的“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使以后的教学更有针对性。

  2。开展数学实践活动

  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是数学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新教材将“书本世界”与学生的“生活世界”沟通起来,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让学生进行数学实践,是让学生在实际的生活情境中去感受、去验证、去应用,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从而获得丰富的直接经验,以达到培养学生数学综合素养的目的。活动的主题可以依据教材进行,也可以是教师提出的或学生自己提出的,但必须贴近学生的生活。如:调查“学生一周用几只铅笔,一共需多少钱”;“家里每星期买菜要付出多少钱”;“对最近数学测验同学的得分情况进行调查”等等。通过一系列的数学实践活动,不仅可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其它综合素养。

  三、数学教学方法生活化

  数学教学方法生活化是数学教学生活化的一个关键。因此,教学中要尽可能使用生活化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前苏联数学教育家斯托利亚尔曾说过:数学教学也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课堂中,师生的交往主要是通过言语交流。同一堂课,不同的教师教出来的学生接受程度不一样,这主要取决于教师的语言素质,尤其是数学教学中如何将抽象化的数学让学生形象地去理解和接受。一个看似枯燥无味的数学,实则里面蕴藏着生动有趣的东西,教师如果没有高素质语言艺术是不能胜任的。鉴于此,数学教学语言生活化是学生引导理解数学、学习数学的重要手段。教师要结合儿童的认知特点、兴趣爱好、心理特征等个性心理倾向,在不影响知识的前提下,对数学语言进行加工、装饰,使其通俗易懂、富有情趣。如,认识“<”、“>”,教师可引导学生学习顺口溜:大于号、小于号,两个兄弟一起到,尖角在前是小于,开口在前是大于,两个数字中间站,谁大对谁开口笑。区别这两个符号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这个富有童趣的顺口溜可以帮助学生有效的区分。又如把教学长度单位改成“长长短短”,教学元、角、分改成“小小售货员”,比大小说成“排排队”等等,学生对这些生活味十足的课题知识感到非常好奇,感到学习数学很有趣。

  四、数学教学运用生活化

  数学应用于实际,才会变得有血有肉、富有生气,才能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的价值和意义,确立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信心。所以,作为数学教师要避免从概念到概念、从书本到书本,变数学练习的“机械演练”为“生活应用”。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分析、解决生活中的问题,通过在生活中用数学,增强学生对数学价值的体验,强化应用数学的意识。

  1、用数学眼光观察生活问题。

  生活是数学的宝库,生活中随处都可以找到数学的原型。经常让学生联系生活学数学,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问题,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认识周围事物的习惯,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探索的意识。如,认识“圆”以后,让学生到自己生活的环境中去观察哪些物体的面是圆的?学习了“圆柱的侧面积和体积”之后,让学生观察生活中哪些物体是圆柱体”。学习了“轴对称图形”后,让学生找一找、说一说,你见过周围那些物体是轴对称图形?又如,在学习了普通记时法与24时记时法后,老师可以让学生去找找生活中哪些地方哪些部门是用24时记时法的,哪些地方、哪些部门又是用普通记时法的。

  2、用数学方法研究生活问题。

  生活中的许多问题包含着数学知识。引导学生运用数学方法研究问题,不仅使学生感受成功和自身价值的存在,而且可绽放绚丽的创造之花,让学生真正由“读书虫”向社会实用型人才发展。如,教学三角形的稳定性后可以让学生解释一下:我们住的房子的屋顶为何要架成三角形的?木工师傅帮同学修理课桌为何要在桌脚对角处钉上一根斜条?教学平行四边形的特性请学生说明:为什么拉栅门要做成平行四边形的网格状而不做成三角形?又如,学习了利息计算后,让学生计算:把1000元钱存入银行,怎样存款更合算?学生先要调查银行利率,选择存款时间、存款方法,再计算利息,找到最合理的存款方法。再如,在学生初步认识了圆形后,可以引导学生往深层次思考:“为什么生活中那么多物体的形状都设计成圆形,圆形有什么特别之处?”

  3、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

  通过创造条件,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不断提高学生运用数学能力。如,学习了有关面积计算的应用题后,学生学会量窗户的长和宽,算出它的面积,而后再导入生活,引导学生实际计算做窗帘要用多少米布。这就应考虑到窗帘要比窗户长一些,宽一些,如果是面积较大的,用两幅窗帘面对拉,两幅窗帘中间还应考虑应有的重叠部分等等。又如:学习“正方形的认识”后设计如下情境:这是一块打碎成两块的正方形玻璃,要照原样配一块该怎么办?在没有尺的情况下,应带哪块玻璃?还是两块都带去?这样的“生活化”教学活动,学生既增长了知识,又学会了思考和解决问题,大大地锻炼学生的与实践创新能力。

  五、借助生活实际,培养应用意识,做到学以致用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能够认识到数学存在与现实生活中,并被广泛应用与现实世界,才能切实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是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重视知识的应用,让学生运用所学数学知识,分析、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可以激发学生形成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培养正确的数学观。因此,每一次学完新课后,我就编一些实际应用的题目,让学生练习,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我在教学:“你喜欢什么体育运动?”的实践活动课中,先真正让学生了解周围人都喜欢什么体育运动,初步让学生体会到收集,整理信息方式。通过这样的活动,有效地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

  总而言之,数学教学一定要充分考虑数学发展进程中人类的活动轨迹,贴近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充分挖掘生活资源,将数学教学生活化,让学生感受生活化的数学,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去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让日常生活课堂化,让课堂教学生活化,使课堂教学充满了对智慧的挑战和对好奇心的满足,焕发了师生的生命活力。数学教学生活化,能够更好地引导学生在生活中体验、感受数学,学好数学、用好数学,这是符合“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的,必将更积极、生动、活泼地促进学生的全而发展。使学生感受到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一个充满数学的世界,从而更加热爱生活,热爱我们的数学。

小学教育论文11

  人类已进入高度信息化社会,特别是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在改变着我们生产、生活的同时,也在影响着教育领域。对于我们国家来说,随着时代的发展对于科技需求的不断增强,国家也不断地加大对于互联网领域的重视,这极大地推动了我国互联网领域的发展。互联网产业的快速发展极大地推动了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成效显著,教育信息化的战略地位得以确立,“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人人通”取得突破性进展,教育资源和教育管理两大平台得到全面应用,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普遍提高。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现代科学的日新月异为教育改革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但是,同时对我们教师也提出了更加严峻的挑战:如何有效地发挥现代互联网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从而提高小学语文的教学水平呢?下面我谈一谈如何有效地发挥现代互联网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以达到提高学生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效率,最终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利用信息技术,有效地解决难点,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互联网信息体技术教学是能够更加符合发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更有利于学生学习语文。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在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时,教学更加智能化,更有利于师生之间的互动,特别是在知识呈现先更简单、直接,这无疑能够使教师的通过简单的操作就能够给学生呈现所学,节省了时间的同时也提高了教学效率。同时,多媒体的应用能够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因为小学阶段的学生们知识储备相对薄弱,理解能力特别是抽象思维能力是较差的,多媒体技术能够通过直观的图片、漫画或者视频的形式向学生们呈现所学,这样能够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也降低了学生的学习难度,全方位感知更多的信息,激发学习的兴趣,提高教学效率。

  二、利用现代互联网信息技术,培养创新精神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电子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技术把人类社会带入了信息时代,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互联网时代。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更加凸显,这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来说,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是我们必须要面临的现实问题,对此我们只能勇敢地面对。这场革命不仅培育起一个巨大市场,同时还催生了一系列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和新模式。我国政府积极推动互联网与创新创业有效融合,引导人才、技术、资金、管理等要素资源集聚整合、开放共享,形成各种类型不同层次的双创平台,使创新创业人人可及,在中国迅速掀起了一浪高过一浪的创新创业热潮。

  创新精神是创新的前提,也是创新的源泉。青少年是祖国的外来,是民族发展的希望,学生是未来社会主要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所以,从小学阶段开始就重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是非常必要的。互联网信息技术是一门涉及学科内容非常广泛的技术,通过引导学生应用这项技术,能够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同时,来开拓学生视野,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并在情境中提出问题, 打开学生思路,揭示矛盾, 引发争论, 这样就能够打破学生固有的思维定式,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能力,在此过程中学生往往能够有出乎意料的思维创新,不仅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力,对于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是非常有帮助的;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融图、文、声、像于一体,通过声像并茂的演示,引发了孩子们的创造力。

  三、互联网的开放共享能培养小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合作精神

  在国家层面,互联网的开放共享,有力助推中国减贫事业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消除绝对贫困,是中国政府对全国人民乃至世界作出的庄重承诺。近年来,中国政府充分发挥互联网开放透明公平特性,通过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等改革,极大调动了全社会创业兴业激情。很多人因此实现了事业梦和人生梦,大批贫困人口通过自主创业走上了致富之路。

  在教学中,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应用一个很重要的教学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及与他人协同作业的合作精神。如通过校园网或Internet来进行交流,同时,还可以通过网上合作学习和小组协同作业来培养中小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学生借助于电子邮件、微信、qq、YY语音、qt语音等交流软件能够进行大规模的协作学习,实现一个群、一个班的学生与另一个班、另一个学校的学生交换意见、看法,在交流同完成学习任务。这样,学生在使用各种信息手段进行学习的同时,也提高了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能力。实现教学任务从单一学科知识的学习向学生信息素养和综合能力培养的转变,以此来培养小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并促进他们综合素质的发展。

  总之,利用好现在的互联网信息技术来辅助小学语文教学,对于落实素质教育要求,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是非常有帮助的,也是符合当前小学语文学科教学实际的。我们要立足于现实,结合学生实际大胆应用,来把语文课堂做得更精彩。

小学教育论文12

  一、小学教育专业本科教育实践课程特性

  (一)小学生认知的具体性

  小学教育活动的教育对象是儿童,他们的认知思维和学习方式与其他阶段的学生相比有本质的区别。根据美国心理学家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小学生刚好处于“具体运算阶段”(ConcreteOperationsStage,6、7-11、12岁)时期,具体运算思维的特点主要是具有守恒性、脱自我中心性和可逆性,该时期的心理操作属于逻辑性运算,思维活动需要具体内容的支持,还没有发展到抽象逻辑推理水平。小学生的这个认知特点要求小学教师要具备从成人思维方式到儿童思维方式的转换,这个转换过程本身就需要师范生进行大量的实践教学训练才能熟练。因此,小学教育要立足于丰富的、具体的实践教学,教育实践课程在小学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设置中占据重要地位。

  (二)小学教育专业的综合性

  小学生正处在人生发展的关键敏感期,思维活跃,充满好奇,喜欢问教师很多问题。因此,小学教师要具备广博的知识储备,因为小学生提的有些问题跟小学专任教师所教科目不一定有必然联系,但教师在小学生心中是知识文化的象征,而且小学生有强烈的“向师性”,以教师为模范,小学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小学生成长过程有重要影响。因此,作为培养未来小学教师的本科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上要体现综合性的特点,职前小学教师既要懂自然科学知识,也要会社会科学知识,更要具备人文关怀的精神。

  (三)小学教育活动的实践性

  高校本科小学教育专业课程中的理论知识如果没有在小学教学实践中加以运用,都只是纸上谈兵。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高度重视实践在教育中的作用,他在《生活教育》上发表《行知行》一文,指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西方教育界也非常强调“实践性智慧”,强调只有把理论知识在基础教育教学实践中运用,才能积累丰富的经验与能力。美国教育家杜威直接提出“做中学”的理念,并提出“学校即社会、教育即社会”等经验主义理论。因此,高校的本科小学教育专业只有通过教育实践课程的良好实施,才能真正促进本科小学教育专业师范生的专业发展,减少以后职初阶段的磨合期,使师范生迅速成为优秀的小学教师。

  (四)小学教学实践的技能性

  某种程度上讲,教育对象年龄越小,对教师教学技能的要求就越高。因为年龄越小的教育对象,其学习的思维方式与成人的差距越大,教育者越要从教育对象的角度思考。特别教学实践的对象是小学生,对教学实践的技能性的要求更高,因为相对中学生和大学生,小学生与教师的思维方式相差更大。在小学教育教学中,要注意减少运用抽象的符号进行教学,增加直观情境教学方式的运用。小学教师不仅要知道教的内容,更要知道怎么教,从“WHAT”到“HOW”是对小学教师教学技能提出的重要要求。教育实践课程是提高师范生教学技能的必由之路,在课程设置上要关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注重知识和技能的结合,要强调在实践中反复训练,以适应以后小学教学实践的技能性要求。

  二、小学教育专业本科教育实践课的问题

  (一)教育实践课程结构安排不合理

  首先,时间结构安排不合理。有些高校本科小学教育专业的见习时间和次数都较少,没形成一个完整的综合体系,有的高校还将最后一次见习和教育实习合并。根据欧美发达国家经验,见习最好是每学期都实施,每次1-2周,这样有助于师范生把刚刚学习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另外,教育实习时间往往集中在大四的一个学期,这种一次性实习方式客观上有助于管理和减少高校的负担,但实习质量得不到真正的保障。其次,内容结构安排不合理。教育实践内容主要限于课堂教学和班级管理,对于整个学校教育运作、教育科研、教育调查等方面没有很好的重视,特别是毕业论文没有很好的和教育实践相结合。再次,层次结构安排不合理。通常来讲,优质小学接受师范生教育实践的压力更大,本科小学教育专业的见习和实习经常固定在几个实践基地学校。而且,很多小学教育专业本科师范生在教育实践期间被一直安排在小学某一年级的某一班级,没有机会接触到不同年级以及不同类型的小学。

  (二)高校与小学合作不紧密

  长期以来,不少小学仅仅出于义务而接收实习生,有个别小学还以各种理由拒绝实习生,其根本原因在于高校与小学没有真正建立互惠互利的合作机制。因为缺少长效的合作机制,大学与小学间在学术研究、教学探讨等方面很难共享,而且大学与小学之间的合作协议缺少约束力。当然,我国有些高校学习西方经验建立了“教师专业发展学校”(PDS)等形式的双方共赢的教育实践基地。实习支教固然是建设小学教育实践基地一种模式,但需要支教的小学往往是农村薄弱小学,在师范生本身就需要专业成长指导的时候却长期呆在农村薄弱小学,这无疑会对师范生的发展有影响。部分专业水平尚不成熟的师范生执教小学也存在不少问题,地方教育当局也忧心忡忡,有些地方甚至提出“先实习,再支教”的呼声。

  (三)对教育实践课程指导不力

  一方面,不少高校教师没有针对师范生教育实践时遇到的实际问题给予有效的分析指导。有些高校教师没有深入研究过小学教育实际,却承担着教育实践课程教学;高校很少有专职带队的教育实践教师,在教育见习和实习时经常是小学教育专业的教师轮流带队,有的时候实习分配的小学有好几所,这些教师只能是走马观花走一遍,无法因材施教的照顾到每位师范生的专业成长。而且,高校指导教师很少会长期驻点进行教育实践管理,原因是本身还要承担高校教学和科研任务,所以对教育实践的指导只能是抽空进行。有些高校干脆实行分散实习制度,让师范生自己联系小学实习,这种情况更谈不上专业指导。另一方面,不少小学教师也存在指导不力的现象。有些小学教师认为实习生会影响正常的教学,如果实习生的经验不足将影响教学效果,而最终教学质量会和小学教师自身教学评价挂钩。所以,有不少小学教师并不愿意真正放手,一般只把改作业、主持班会等事情交给实习生处理。

  (四)理论与实践脱节

  在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中,教育实践的重要性没有得到很好体现,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等问题。有资料显示,以前师范生的学科教育内容占教师教育课程的90%-92%,而教育理论与实践内容仅占8%-10%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师范生真正的专业成长,应该通过实践途径把教学经验建构为自己的知识体系,如果师范生不通过实践主动建构,理论知识学习再多也容易遗忘。但是,现行的高校教学评价方式陈旧导致很多师范生平时对待理论课程就是考前背一背,考后遗忘,并没有真正成为自身知识体系的一部分。在小学教育课程设置上,还存在一种危险的误区,就是认为小学要教的知识简单,所以重点放在理论知识的学习,以突出本科专业和专科专业的区别。在这种情况下,师范生觉得所学的.理论知识在小学教学实践中用不上,而小学则认为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的师范生实践能力不足。

  (五)教师技能训练不足

  近几年,很多小学反映现在的本科小学教育专业学生教学基本功较差,基本功不扎实,在“三字一画”、乐器、绘画等方面体现特别明显。甚至有“本科生不如专科生,专科生不如中师生”的说法,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师范生的教师技能问题已经不容回避。其根本原因就在于高校小学教育专业在培养过程中的教师技能训练的淡化。有些高校小学教育专业本科师范生的“三笔一画”疏于练习,这与以前中师生三年如一日反复练习“三笔一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缺少书法教师而且教学方法单一,在音乐、美术、体育、书法等方面的师资力量也相对不足,而普通话训练主要靠师范生自我训练。由于本科高校对教师评价主要靠发表论文和教学,所以教师的主要精力放在发表论文和上课,没有多余的精力指导本科小学教育专业师范生的教师技能。

  三、改进小学教育本科教育实践课程的措施

  (一)构建科学的教育实践课程体系

  首先,高校可以学习美国经验,以儿童发展的阶段为主要线索来设计整个课程体系。其次,高校应设置4年不间断、每学期各有侧重的小学教育专业教育实践课程体系,增加见习次数和力度,形成四年分层次的见习体系,实习时间可以分开,没必要一次性把一学期实习时间用在一个小学之中。再次,做到教育见习与教育实习相结合,促进教育调查与综合实践活动相结合。最后,把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师技能训练课、教育科研、教育见习和教育实习等几个方面相互结合,使之与教育理论知识学习相互贯穿、相互促进、融为一体,形成一体化的教育实践课程体系。

  (二)建设双赢的小学教育实践基地

  首先,高校应该效仿美国PDS模式,在提高师范生的教育实践锻炼的同时也采取措施促进小学在职教师的专业发展,给予以理论上的指导。其次,高校应加强政策上扶持力度,加强本科小学教育专业与小学共同合作,共同解决小学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再次,高校应该主动和不同类型的小学建立合作关系,让师范生在四年大学学习期间可以到不同类型的小学进行教育实践。高校要建立足够规模的教育实践基地,把小学教育本科专业教育实践课程改革真正做好,这对师范生的教育实践、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小学改革和高校教师专业发展都有好处。

  (三)树立科学的实践观念

  一方面,高校相关领导部门要多听从师范生、高校教师和小学教师的意见和建议,多与地方教育行政部门沟通,多学习国内、外先进经验,在实践中探索适合本高校实际的教育实践课程改革的路子。另一方面,要让高校小学教育专业教师真正了解小学的教育教学实践。倡导高校相关教师深入小学实际,高校教师课堂上的案例不再来自书本,而是来自于自己观察甚至体验,对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实践的指导也能够以实践问题为逻辑线索,更有实效性。培养高素质的小学教师要从自身做起,明确自己在教学和科研的定位,真正起到为小学教师教育改革提供指导、服务和引领作用,改变过所教内容与小学现状相互脱节的情况。

  (四)加强管理环节

  一方面,高校要改革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的课程结构,合理安排理论课程的学习,使之与实践课程相互补充,相互结合。高校还要加强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的师资队伍建设,增加教师技能类师资,提高教育实践课程教师待遇,改进评价方式,减少科研和教学的压力,让相关教师安心指导实践。另一方面,小学也应把培养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师范生当成自身职责一部分,与高校一起共同培养高素质的新型小学教师。欧美发达国家非常重视院校合作,美国有PDS学校类型,英国也有“伙伴关系学校”,近几年,英国对小学在培养师资方面的期待不断提高,提出要加强小学在这方面的作用,强调要增加职前教师在优质学校的实践机会,并在培训期间提供薪酬。

  (五)强化师范生教师技能训练

  首先,高校要和小学密切保持互动与合作,使小学教育专业本科师范生在专业理论知识学习、课堂教学设计、教师技能训练、综合实践活动、班级组织管理等各方面都切实得到提高。其次,小学教育专业本科师范生在正式教育实习之前应该主动培养好教师技能,结合教育见习、小学学科教学法、说课、试讲、微格教学等方式进行训练,平时还要有意识进行“三笔一画”练习。再次,小学教育专业本科师范生应真正做到实践性反思,不断反复进行“理论-实践-理论-实践”的提高,真正形成高水平的专业素养。最后,小学教育专业本科师范生在进入教育实践后应及时针对实际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加以解决,力争从教育理论角度着手分析,这样才能有效的做到理论联系实际,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小学教育论文13

  摘 要:长期以来,在中小学教育中重视学生的知识教育,重视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而往往容易忽视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社会发展到今天,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焦点,但纵观心理健康教育的热烈场面,我们发现城市与农村之间发展不平衡,城市热、农村冷;从相当部分的农村来说,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还是一个盲区。本文就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含义,农村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对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探索进行阐述。

  关键词:农村中小学 心理健康教育 问题 对策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中小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但长期以来,我国中小学教育片面追求“知识传递”的价值趋向,导致了学校仅仅重视学生的智力开发,忽视学生健康心理素质的培养,特别是忽视意志、兴趣、个性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这对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产生了负面效应。

  由于中小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特别是面对社会竞争的压力,他们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升学就业和自我意识等方面,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惑或问题。与此同时学生的心理健康得不到应有的关心和重视,下面就具体来分析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

  一、了解心理健康教育基本含义

  健康是人类最基本的需要之一,也是一个广为人知的概念。我们从小就要在各种表格中填写健康说明,我们也认同“拥有财富远不如拥有健康”这一道理,这说明健康是参与社会生活的一种重要,以至于人们在见面时一般要相互问候彼此的健康,表达自己对朋友健康的祝愿。人们认为,为了其他的幸福如利益、提升、财富而牺牲健康是不明智的行为。

  心理健康教育含义: 指在学校中,教育工作者根据中小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应用心理学揭示的原理和方法,来促进学生心理发展,维护学生心理健康以及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健全人格为目的的教育活动。

  二、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

  目前,许多农村中小学对心理健康教育没有引起高度重视。在教师的观念中。心理健康教育只是学校领导、班主任、德育工作者或心理辅导员的事。与自己的教育教学无关,可做可不做;即使搞心理健康教育精力也有限。仅仅解决少部分学生身上发生的心理问题。认为对心理健康的学生没有必要搞心理辅导。学校没有把心理健康教育提到议事日程。落到实处。

  (二)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专业化水平不高

  许多农村中小学校长、教师包括心理辅导教师。缺乏应有的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知识技能。在实际的心理辅导过程中常常采用品德教育的方式,以批评教育、惩罚教育为主要教育方法,在客观上伤害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导致学生一系列的心理问题:还有教师由于缺乏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知识和技能,不能及时发现和正确判断学生的心理问题,简单地把学生的心理问题归因于品行问题,采取不恰当的教育措施。

  (三)学生的心理问题突出

  农村中小学生处在长知识、长身体的关键时期。面临着理想与现实、独立与依赖、渴望交往与心理闭锁的矛盾。他们面对竞争十分激烈的社会环境,其心理压力不仅来自学习、认知方面,也来自社交、情感等方面,不仅来自学校,也来自家庭和社会,对这些压力,许多学生深感力不从心,无法适应,再加上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忽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导致了一部分学生产生了严重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

  (1)认知上的问题。主要是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学习方法、学习策略等方面的问题。

  (2)情感上的问题。很多中小学生在情感调节上表现为情绪极不稳定,喜怒无常,一会儿兴高采烈,一会儿悲观失望。情感调节有问题的学生。

  三、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原因

  (一)中小学阶段是个体一生中心理发展最为重要的关键时期,是学生的心理从不成熟走向基本成熟,人格逐步形成、完善和稳定的时期。在这一时期,每个学生都会遇到心理发展过程中所常见的危机问题,心理矛盾和冲突时有发生。有的因问题得不到及时的解决,而影响个体心理顺利成长,导致心理障碍的形成。

  (二)时代发展迅猛剧烈,各种文化纷至沓来,社会文化心理日趋复杂,成人在竞争社会中带来的变异约束与烦恼,及青少年自身的耳濡目染,也给正处于身心发育正待成熟的少年儿童的心理和行为带来一些障碍和失常。

  (三)随着农村劳务输出的增加,带来了特殊的`群体――“留守儿童”,他们或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领养,或寄居亲戚朋友,而老人和亲朋主要关心的是孩子吃饱了没有,睡好了没有,穿暖了没有,很少关心孩子心里在想什么,在学习中有什么困难,心理上有什么压力……这些问题如得不到重视和及时解决,久而久之,这些孩子就容易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障碍和心理问题。

  (四)农村家长知识水平,文化品味,道德水准参差不齐,较之城市居民而言有较多不尽人意之处。诸如有的小富即安,富不思进;有的封建迷信思想严重;有的整日浸泡在麻将扑克中,对子女管教方法简单,或粗暴加压,或放任自流,或娇宠惯养,或恨铁不成钢,给孩子的心理健康带来了较大的影响。

  (五)地方经济的差异,种种条件制约下的不均衡,使农村健康娱乐设施匮乏,文化氛围不浓,活动不多,青少年学生课余生活枯燥、单调,游戏机房和网吧成了孩子经常光顾的地方,有的上网成瘾,容易导致各种心理疾病。

  (六)地域环境、文化底蕴的不同,学校教育条件、师资力量与城市的差异,农村各种心理健康教育资料的缺乏,都导致了农村中小学生在心理健康状况上的不同和差异。

  总之,心理健康教育是中小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的需要,应引起高度重视,家庭和社会要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学校更应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使每个人都能受到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培养,具有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适应激烈的社会竞争。

  参考文献:

  [1]曹海静\王玲《中小学心理教育课程》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2]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1999,8.

  [3]杨燕.当前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武汉)

  [5]《人教论坛》《教研天地》《素质教育在美国》――黄全愈

小学教育论文14

  一、激发学生的音乐兴趣,使学生发挥音乐学习的主动性

  音乐兴趣是学生进行音乐学习的动力所在,教师在音乐教学的过程中,积极调研,在初步掌握学生的兴趣爱好、音乐需求的前提下,积极整合和优化教学内容,建立以学生兴趣爱好为导向的教学模式。例如,小学音乐曲目《螃蟹歌》的教学设计,可以通过做游戏、猜谜语的方式引出螃蟹这一动物,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还有效的拓展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意识。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兴趣,加深了学生对《螃蟹歌》的理解,从而使学生在音乐演唱的过程中可以融入更多活泼、健康的演唱技巧。

  二、加强师生间的教学互动,点燃课堂教学氛围

  由于小学生对未知事物充满好奇心和求知欲,而且小学生的精力旺盛、活泼好动、具有较强的模仿学习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教授方式上要多变灵活,满足小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一方面,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积极采用提问、讨论、思考、表演、分组竞赛等方式,调动课堂氛围,加强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对于专业性较强的音乐教学内容,要学会引导学生思考和参与,例如,对于节奏方面的教学,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主寻找三连音、休止符,从而提高学生对音符的鉴别能力。

  三、优化教学方法,发挥“图、讲、演”三位一体教学的优势

  教学方法的优化、改进和创新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由于传统小学音乐教学模式的固定化,教师的侧重点为音乐作品的演唱能力的提高,忽视了演唱前期情境导入的推动作用。音乐教学不仅要提高学生的音乐驾驭能力和音乐欣赏能力,还要重视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情感培养和道德培养,因此,在小学音乐教学的过程中构建“图、讲、演”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对提高小学生的艺术素质具有重要作用。所谓“图、讲、演”三位一体教学模式是指在小学音乐作品教学的过程中,首先要让学生欣赏歌曲插图,从而在视觉上建立审美意识,其次让学生熟读歌词,理解歌词所塑造的意境,鼓励学生发表对歌词理解的感受,然后在播放歌曲的'过程中,综合运动听觉和视觉来同步感知、欣赏音乐作品,最后为了提高学生对音乐的驾驭水平,鼓励学生进行课堂表演,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表演能力。

  四、利用多媒体教学来塑造教学情境,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多媒体教学能够实现音乐作品画面、文字、图片和声音的立体展示,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多媒体设备的辅助教学作用,一方面可以快速地实现教学情景的导入,另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乐趣,提高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注意力和想象力。例如,在《小雨沙沙》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利用多媒体教学可以配备教学画面,从而使学生在一边演唱一边想象的过程中,体验着春天细雨绵绵的清新景观,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欣赏大自然、享受大自然的热情。

  五、加强小学生音乐教学与德育教学的有效融合

  随着课程标准的全面实施,发挥音乐教学与德育教学的合二为一作用,一方面可以健全学生人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另一方面可以增强学生学好音乐课的信心,从而提高音乐教学的效率。在音乐教学中融入德育教学理念是提高学生情感表现力的重要手段,是增强学生的社会使命感的重要途径,是培养学生乐观生活态度、提高学生思想觉悟的关键步骤。

  六、积极开展音乐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展示舞台

  加强学生参与音乐实践活动的积极性不仅能够展示学生的个人艺术魅力,还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舞台控制力和爆发力。音乐教学实践活动作为课程教学体系的重要环节,是学生进行自我检验的重要平台,是教师教学成果评定的重要环节,因此学校应该积极为学生提供展示舞台,鼓励全员参与,从而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小学音乐教学的长期性发展既要在提高教学效率的前提下,保证教学质量,又要在完善教学体系的要求下,重视教学实践,从而在欢快的学习氛围之中,完成教学目标,促进音乐教学的稳步发展。

小学教育论文15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我国在新课程教育改革方面的力度和程度都持续加大。特别是在小学的教育教学改革中有着非常高的重视度。当然,这也是所有小学教师所需要面临的最重要的问题之一。此文章中就来分析小学教育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现状,而且对于特殊的问题提出了相关的应对方法希望能够对广大小学教育教学管理工作者提供一定的帮助或者启发。

  关键词:新课改;小学;教育教学管理;问题

  根据新课程改革和完善工作的不断深化,关于新课程的改革和小学教育发展的步伐不断加快,小学教师的教学内容必须要紧跟随社会发展的脚步,这样才能保证自己的教育工作内容顺应当前时代的发展潮流。本文结合了小学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给出了有效的建议进行改进,由此来增强小学教育管理工作的质量,让每堂课有最佳的教学效果。为社会培养全能人才做出小小的贡献。

  1关于当前小学教育教学管理中存在的相关问题分析

  以前的传统教育的模式已经对于很多学校来说已经是根深蒂固了,这样无意识阻碍了小学教育的发展和学习新的教育理念,目前我国的小学教育管理中,很多传统的教育理念和思想都在阻碍着新的模式的生成,对此很多的小学教师也还在用传统的教育模式,教师在课堂上滔滔不绝的讲授知识,二小学生则是被动的接收,和做好这节课的课堂笔记,而这样的教学模式更多的需要的是教学外在的东西,而教师忽略了小学生的个性特征,忽略了小学生内心对学习的需求,这样的教学必然让学生对学习失去了学习兴趣和方法。此外,对这种模式的形成和无法摆脱,还有一点非常典型的表现,就是老师对学生学习的好坏的评定还是以成绩的形式在评定,同时这种方向也映射到了学校对教师教学内容好坏的评定,这样导致了一种意识就是,学生学习成绩好,则其他一切都好,学生成绩差,则其他方面也会存问题,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和锻炼是当前小学教育教学管理工作中最严重的空缺之一,另外,小学教育对小学生艺术等体育方面的教育则是少之又少,这样,无疑不是导致小学生全面发展的方式

  1.1小学教育教学管理工作者的整体素质与水平普遍较低:当前,我国的小学教育工作者在专业领域内的业务能力较低,还需要进一步的提高相关的职业道德水平,总而言之,当前专业素质与专业水平都不是很高的小学教育教学管理工作者的庞大队伍普遍存在着不达标的现象。比如,在当前的小学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当中,很多先进的现代化的教学方式和手段以及教育教学理念由于小学教师的自身专业能力以及专业技能的普遍不达标而不能被很好地应用,这不仅仅会影响教师的教学效果与小学生学习方式的掌握与学习积极性的原因之一是相关的各种先进技术都不能得到广泛的应用,如与计算机或者互联网等。此外由于很多小学教师敬业精神与职业道德水平也存在一定的欠缺性,当前的小学教育工作者的敬业态度也大不如前,这对于小学教师的整体师资力量得提高非常不利。

  1.2教师的教学与管理都存在缺乏一定的灵活性和可用性:一般,教师在对学生的教育教学工作管理时,都是根据学校的规定和课本上的知识内容来进行教育教学,这个的死板的教学枯燥、无味。教师很少用心的去观察、去分析当前的学生个性特点及对学习的动力与兴趣。更不会仔细的对针对每一个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和生活习惯进行分析,这对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主性是非常不利的。而且也很难在学生的课堂上营造一种,和谐,自主,自由的学习环境和气氛。这样的教学质量和对于学生的听课效果都会大打折扣的。

  2小学教育教学管理问题如何提升的建议与分析

  我们身为小学教育管理工作人员,不仅要积极地转变自己现有的教学与管理管理,做到真正的理解和明白国家当前推行的新课程改革的先进的'教育理念,还要力争按现行的新课程改革的标准来时时刻刻要求自己,摒弃之前传统落后的教育教学思想,挣脱传统教育思维和观念的束缚,保证学生从小就能做到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均衡发展,切实营造好小学生积极健康向上的优良品德,激发学生的穿新思维。不仅如此,我们身为教学工作者,在现行的新课程改革的条件下,制定出一个符合自己教学模式,又符合当前学生个性的教学体系,我们的目光不能仅仅局限在学会少年宫目前的成绩,要全面的了解和发现每一位同学身上的闪光点,并去鼓励他们,树立学生的信心,制定出一个以学生全面发展的多指标衡量体系,有利于促进学生从小的全面发展。随着现在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老师和学校一定要医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主要目标,建设一支道德高尚,素质过硬的教师队伍,切实神话教师的教学四位和教学水平,这样才能有效的保障学校的各项教学工作能够积极有效的实施。身为光荣的人民教师,我们应该时刻反省,善于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并努力改进,在教学过程中,因材施教,对自己学生做一个全面了解,结合每一位同学的实际情况来制定针对性的教学计划和培养目标,并根据以学定教的指导思想加以有效实施。

  2.1创建学习型组织:新课程下,我们应加紧学习,创建学习型组织,更新教育管理理念,掌握教育教学法规。在日常工作中,教育管理人员应关注时事,关心国家、地区的建设发展,学习课程改革的相关知识,了解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提升实践工作效率。实践管理工作中,领导阶层、骨干教师应带领其他教师一同实践,更新知识结构储备,提升人格魅力,真正的感染其他教师,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同时,在小学教育管理过程中,应降低决策误差,达到良好的工作效果。新时期,学校应提倡敬业精神,引导教师形成团队意识,优化工作作风建设。教师优良的群体作风虽然并不是具体的某项纪律以及规章体制,然而却可使教师人员的行为更加规范。因此教师优良的群体作风成为一条不具强迫性的无形准则,在教师优良群体作风的引领下,可在学校之中形成优质的舆论氛围,对教师行为产生积极的影响及规范作用。为此,小学教育管理中,应注重对教师群体作风的科学引导,可积极创办各类丰富的文体活动,使教师业余生活更加丰富,进而有效提升学校凝聚力,积极引领教师形成开放心态,与他人融洽相处。再者,学校应强调终生学习理念,可积极开展读书学习实践活动,引领教师发展形成学习型人才,积极打造培养出一支持续完成知识积累的师资团队,使教师不断完善、自我超越以及快速发展。通过学习,教师精神家园将更为充实,并将生活乐趣转移至工作之中,教师将在精神层面更有寄托,体会学校教育的美好。

  2.2实施民主化管理:小学教育管理中,教师并非单纯的被管对象。还是管理主体,因此具备双重身份。为真正实施民主化管理,学校应以教师为本,创建较为宽松愉快的管理环境,激发小学教师主人翁意识,使他们积极参加学校发展管理决策,发挥核心潜能,进而真正提升教育管理质量。实现高效益的教育管理,还需要大家的互相配合与尊重,通过共同协作,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教育管理人员不应采用传统的家长式管理模式,进行封闭的管控,应勇敢的走出金字塔,提升民主、团队意识,应用柔性化、开放式的策略,将教师视为合作伙伴,展开更深的交往以及共同探讨,有效实现教师民主化的参政议政,实现创新发展。对于教师的意见以及建议应悉心倾听,优化工作任务及目标,进而获取全面理解与认同,使教育管理途径更加畅通,确保既定目标的顺利实现。

  3结束语

  综上所诉当前的小学教育教学老师需要做的工作便是对其中存在的各种问题进行详细的分析与深入的探究,制定出有针对性的改进措施以及应对之策,增前小学教育教学管理工作中的有效性,为全校师生营造一种和谐、民主、轻松的教学氛围,有效提升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李文波.浅谈新课改下小学教育教学管理的问题与建议[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4(05).

  [2]石良柱.新课改理念下小学教育管理措施探析[J].雪莲,2015(05).

  [3]王茂檀.浅谈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教育教学管理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3(02).

【小学教育论文】相关文章:

小学教育论文:小学教育中美感教育的运用论文10-11

小学教育的论文05-27

(精选)小学教育的论文05-28

小学教育论文05-20

教育游戏小学教育论文10-08

小学教育的质量教育论文10-10

小学数学教育论文[精选]05-15

【通用】小学教育论文05-22

小学教育论文[热门]05-22

(优)小学教育的论文0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