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鹿之民》中的简单生活观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鹿之民》中的简单生活观的论文,欢迎各位英美文学毕业的同学借鉴哦!
摘要 在欲望膨胀的现代社会,人们对于简单生活的呼声越来越高。本文将通过对生态作家莫厄特的代表作《鹿之民》中原始住民的生活描写,展现与自然和谐的简单生活图景,彰显简单生活观在当下的重要性。
关键词:《鹿之民》 简单生活 伊哈尔缪特人
《鹿之民》是一部感人肺腑的长篇纪实文学作品。世代生活在加拿大北部腹地的一支爱斯基摩人——伊哈尔缪特人,在莫厄特于1946年访问他们时,仅仅剩下四十人还在为生存而挣扎,而六十年前,他们的人数大约为两千。作者在书中追溯了这些“鹿之民”和他们的生活是如何因为白人的闯入而被摧毁的。伊哈尔缪特人以鹿肉为食,以鹿皮为衣,总之他们的衣食住行全来自驯鹿,驯鹿脂肪是他们驱走漫漫长夜和严酷长冬的主要生活资料。他们的生存牢牢地系在驯鹿身上,因而才有了“鹿之民”的称谓。在殖民贸易的高额利润驱使下,所谓的“贸易站”的巨网罩住森林地区,唯利是图的商人们使用现代武器迅速取代了鹿之民的传统打猎工具。商人们首先从武器销售中赚得利润,而鹿之民则丧失了使用传统武器的技艺。更为严重的是,延续了无数个世纪的传统武器严格地约束着猎人的猎取量,将需求控制在基本限度之内,而现代武器的破坏性大大打破了这一平衡,现代武器的输入意味着鹿之民命脉的断流。
其次,掠夺性资源贸易给商人们带来了比武器销售更大的利益,而鹿之民则渐渐丧失了生存的基础。捕杀驯鹿不再是为了维持生计,而是为了交易。比如,肉糜旺销,驯鹿遭殃;鹿舌乃佳肴,那就只取鹿舌扔掉其余;试枪法是打猎的需要,也可取乐,无辜的屠戮造成了足以阻断河流的死鹿垒起的堤坝。在驯鹿遭受厄运之后,又轮到了狐狸,大大超出需求的狐皮造成烂市,利润撵走了商人。由于基本生态过程遭到破坏,生命之源已不再丰流,失去传统打猎技艺的鹿之民,在日益稀疏渺茫的驯鹿影子中,或为了减少一口食物的消耗,或为了向所爱的人提供只剩下一张皮的躯体以作为一份食物,竟不得不大义凛然地从鹿皮棚中走进夜幕下的冰雪之地,甚至一家一户地冻死饿死。鹿之民的名誉原所包含的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及伊哈尔米特人特有的文化,正在从这个地球上消失。虽然在莫厄特等人的努力下,这支小小的爱斯基摩人最终得到了政府的救助,但是他们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死亡部族,他们失去了最后生存的机会。
这是人类的悲剧,是自然法则的惩罚。
一
自人类诞生文明以来,对于物欲的狂热追求就从未停息过。无论是从未间断的战争,骄奢淫逸的王朝,还是不同年代流行的各种时尚风潮,甚至是高速发展的科技文明,不得不说,都有欲望的功劳。但欲望的过度膨胀,往往使人不堪重负。随着人口越来越多,资源越来越少,大部分人都成为了车奴、房奴,奢侈品的奴隶,为了满足所谓的高品质生活终日疲于奔命。
波德莱尔在《每个人的怪兽》中曾这样写道:
“他们每个人身上,他们每个人的背上都背着个巨大的怪物,其重量犹如一袋面粉,一袋煤或是罗马步兵的行装。
我向其中一个人询问,他们这样匆忙是向哪里去。他回答我说,他一无所知;不但他,别人也不知道。可是很明显,他们定是要去什么地方。因为,他们被一种不可控制的行走欲推动着。
值得注意的是,没有一个旅行者对伏在他们脖子上和吊在他们脖子上的凶恶野兽表示愤怒,相反,他们似乎都认为这怪物是自己的一部分。”
波德莱尔将欲望形象地比作怪物,死死地抓住人,而奇怪的是,每个人都习以为常地背负着怪物,疲惫却充满期望地向前走着,走向未知。欲望俨然已经成为了人的一部分,压迫的可怕,却没有人想要反抗,只是一味地去满足,然后,成为生活的附庸。多么令人恐惧的一幅画面,而这正是当下人们生活的真实写照。
于是,我们开始怀念那些战胜欲望,逍遥自得的先贤。比如箪食瓢饮,居於陋巷,不改其乐的颜回;比如家贫自如,忘怀得失,著文章自娱的五柳先生;还有那些不堪俗世叨扰,向往自然生活,归隐山林的魏晋风流。在现今生态危机严峻、人与自然冲突不断的社会,这样的简单生活的观念更具有了现实意义。王诺指出,“简单生活观是与消费文化相反的生态的人生观念。”他倡导人类在生存中应该节约生态资源,促进生态和谐,把更多的时间用在精神生活上。
在物欲膨胀的社会,人想要诗意地栖居,寻求一片宁静,究竟该如何去做呢?莫厄特笔下的在严苛自然环境下的原始居民们的生活方式,也许能给我们拥挤的现代生活一些启示。
二
法利·莫厄特是当代加拿大最著名的作家之一,也是世界上读者最多的加拿大文学作家之一。他创作了《鹿之民》、《与狼共度》、《被捕杀的困鲸》等三十余部作品,主要描写了大地、海洋以及加拿大莽原上的人和野生动物,对人与自然的关系和环境问题表示了极大的关注,充满了强烈的生态意识和“新人道主义”的关怀。他的作品在全世界发行了数百版,被译为52种语言,在世界范围内对人类的行为和思维方式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作为莫厄特的经典代表作《鹿之民》,作者在谈起它时,坦言:“这是爱的奉献,是对给我自己和全人类以重建信心的一个民族的小小回报。”带着这种对失落的世界的关注,和对人类暴行的谴责,我们从这一种族的遭遇中看到了人类欲望对于自然、文明乃至人类自身的毁灭。
莫厄特初次到访伊哈尔缪特人的家、用鹿皮组合成的帐篷时,做了这么一番描绘:“这个帐篷并不显得太陈旧,鹿皮接头之间的大块缝隙望得见外面的天空。”那么,在现代人眼中,这个几乎空空如也的家究竟有什么呢?“半圈柳条围成的睡架,上面铺有地衣,罩着乱糟糟的鹿皮毯。全家人都睡在上面。”还有几件鹿皮大衣,孩子用作尿布的干水藻,地板上杂七杂八的吃剩下的鹿肉,还有一个装着全家人宝藏的大木箱。至于宝藏,也不过是几个子弹,一个烟斗,一条护身带,一把牛角梳子和几件儿童玩具。这就是帐篷内的全部家当。颇有些环堵萧然、不避风日的味道,只是满足了居住的基本需求而已。
小说里,莫厄特还描述了伊哈尔缪特人真正的家,不是帐篷和雪屋这类栖息的附属物,而是穿在他们身上、让他们在冷酷无情的荒原上存活下来的惟一的家——鹿皮房子。他们身上的装备由两件皮衣组成,剪裁得体。里面一件皮毛向内,贴住人的皮肤,外面一件皮毛向外,任凭风吹雨打;还包括:一件带帽兜的风雨大衣,一条皮裤,一双皮手套和一双皮靴。这套装备在冬天既保暖又通风,将全身都保护得严严实实。同时还能吸收并排除掉汗水,避免衣服因湿透导致冻伤。夏天又可以防雨防蚊,而“我们”却对蚊蝇无可奈何。更为重要的是,这身衣服还很轻便,整个鹿皮房子只有七磅,而大多数白人要适应冬天的北极生活,至少要穿上二十五磅重的衣物,紧扎而笨重,而“这个家有足够的空间让他居住得自由自在,因为它既没有隔板也没有墙壁来约束人的活动。
这个人就像赤身露体那样自由,要是在没有遮蔽的地方睡觉,而温度又在零下五十度以下,他只消把双臂伸进风雪大衣内,就几乎可以睡得像躺在双层鹅绒睡袋里一样舒服。”
人类在服装方式设计出了多少款式和功用,可面对原始的自然,统统没辙。反倒是原始的伊哈尔缪特人,创造出了这样一个神奇的鹿皮房子,简单耐用,比起作者的诸多毛纺长内衣、厚毛衣等等更具功效,让人羡慕。
【《鹿之民》中的简单生活观】相关文章:
民窑艺术之“官搭民烧”研究论文10-09
寒假之寒中冬景作文10-07
让探索之花在鼓励中绽放作文10-07
民宿的调研报告11-12
在经历中成长作文:简单?不简单!02-25
民宿合作简单协议书范本(精选6篇)11-11
古希腊哲学中善与幸福之关系10-07
产品设计中的人性之美10-05
简历中简单的自我评价02-12
简单的简历中自我评价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