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美文学参考论文范文
英美文学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它是一门语言艺术,既含有对人生体验的文化表征,又富有生命力,充满着人文的精神和审美情趣。在建构主义的教学观里,知识的获取方式并非依赖老师的教导,而是基于特定的环境,也就是社会文化背景之中,通过外界的协助,用意义构建的手段来学习一些必要的资料。
英美文学参考论文篇1
浅谈建构主义下的英美文学教学
【摘要】本文首先阐述了建构主义教学观,其次探讨了建构主义视角下的大学英美文学教学策略,最后对全文进行了总结。
基于建构主义理念,大学英美文学教学可以从鼓励自主学习、创设教学情境、重视协作对话等方面,构建动态生成课堂,引导学生自主建构,有效提升。
【关键词】高校英语;英美文学;建构主义;教学策略
英美文学是高校英语专业必修课,其教学目的是通过了解和学习英美国家重要作家、代表作品,使得学生了解英美文学发展历程的一门学科,并掌握文学批评的相关知识与方法,培养学生阅读、欣赏、理解英语文学作品的能力,以及口头表达、书面写作的能力等。
一、建构主义的教学观阐述
在建构主义的教学观里,知识的获取方式并非依赖老师的教导,而是基于特定的环境,也就是社会文化背景之中,通过外界的协助,用意义构建的手段来学习一些必要的资料。
所以,建构主义观将“会话”、“意义建构”、“情境”以及“协作”作为学习背景4个核心因素。
建构主义里更加注重“学”,要尽量带动学生们“学”的主观能动性,使其成为教学主体,也是认知与信息处理以及意义建构的主体。
学习,并非老师对学生简单传播知识,而是学生们利用一些必要的知识资料而建构的过程。
这样的话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们就不会面临仅仅被动性的接收知识,他们会对外界传来的信息进行处理和筛选,然后基于经验来建构出新的意义。
这也使得学生们意义建构的能力决定了他们知识的获取量。
二、建构主义视角下的英美文学教学策略
(一)鼓励自主学习,培养建构能力
建构主义的教学观里更加重视将学生看做主体,充分带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尽可能让其自主进行学习并参与教学过程,且能够自主的进行知识意义的新建构。
就现在学习者们普遍轻视文学类学科的现象,老师们更要注意不再靠填鸭式“满堂灌”的方法传授知识,要不断带动学习者们的阅读热情并养成阅读好习惯,
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而学生们的文学阅读兴趣,少不了老师们的指导学习。
老师们必须做到指导学习者们全面性且计划性的阅读,一步步来深入,且因材施教,因势导利,有针对性的带动他们的阅读热情。
面向学习者罗列出各种题材、文体以及流派等类型的书单,且附上各书的特点简介,让学习者们可以按照自身偏好来挑选阅读内容。
还有就是,老师们也要重视学生阅读习惯的养成以及自主意义构建能力的拓展。
举个例子,老师们在学生们阅读前可以编写出几个比较值得思考且能够启发人的问题,为便于学生阅读过程中进行思考,由此带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据一些心理学报道称,问题既是思维开始的地方,也是推动思维前进的源泉,若是思维少了问题那么只能说是肤浅。
由此,通过问题激活学生思维,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带动学生们形成多角度思考、多元化研究问题的习惯,引导他们不断成长为深入、透彻且具有想象力的思考,
且逐渐形成批判式思维。
(二)创设教学情境,激活建构思维
在建构主义观里有两大要素,分别是学习者与情景背景,而也就是由于这二者的交互从而产生了知识。
知识,就是基于特定情境下的意义建构成果。
所以,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情境一定要对其意义构建产生正面的作用。
因为英美文学教学所涉及的知识非常繁杂,因此老师们必须要通过视频音像、多媒体媒介以及图片、网络文本等现代手段来多元化多角度的展现出和知识内容相符合的真实情境,
使学习者们可以直接的领略到作品历经的生活年代等背景,充分调动学生们的思维,引导他们按照以往的经验,将旧的信息和接受的新信息进行有机的组合联系,然后加深对新知识的领会。
还有就是,需要践行因材施教原则,教师基于学生认知水平,科学创设情境,契合学生身心发展需要,引导学生基于已有知识与经验,延伸、拓展与探索。
(三)重视协作对话,促进多维交流
建构主义观里更加注重协作学习的过程。
这是由于协作会使得思维更加开阔,意义的建构也会更为可靠,且主题性更为明确。
除此之外,建构主义教学观也很重视学习行为中的对话性与社会性。
协作探究以及交互教学都能够体现出建构主义学习的社会性。
通过合作,提升建构质量。
就像基于目前的网络科技背景,老师们能够通过诸如主页、邮件、博客等模式来与同学们进行交流沟通,且针对学生们的学习情况进行有效指导。
还有就是,老师也可以依据性格爱好等科学的将学生分组,展开小组协作学习,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建构生成性课堂,引导互助探讨、合作交流、优势互补,教师实施科学介入与有效指导,探索建构意义与效果。
综上,老师或许能够颠覆以往教师为主体的单一沉闷的教学模式,充分培养学生们进行英美文学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在师生间以及同学间营造一个多元化的自由的交流环境。
三、总结
相较于以往的教学模式,建构主义观是一个新的教育里程碑。
它将学生更多的作为教学主体,注重他们学习且进行意义建构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本世纪的英语教改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也更为处境堪忧的英美文学教学开拓了新思路。
基于建构主义教学观,文学老师们必须明确自身减负的责任,努力提高专业水平,培养学生们意义建构的主观能动性,真正实现培养学生高能力高素质的目标。
参考文献:
[1]肖剑.建构主义理论视野下的英美文学课堂教学[J].教育与职业,2012(8).
[2]马风华.建构主义视野下的英美文学教学[J].科教文汇,2013(31).
[3]覃春华.探究建构主义教学观视角下的英美文学教学[J].教育教学论坛,2015(3).
[4]贺亮.英美文学多媒体教学研究的建构主义视角[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2).
[5]赵秀兰.建构主义理论视角下的英美文学教学[J].咸宁学院学报,2010(4).
英美文学参考论文篇2
论《老人与海》中的社会生命伦理和自然生命伦理
《老人与海》主要讲述了一位老年古巴渔夫,与一条巨大的马林鱼在离岸很远的湾流中搏斗而展开的故事,也奠定了海明威在世界文学中的突出地位。
如同海明威本人一样,圣地亚哥是一位令人尊敬的男人,也是一位铁骨铮铮的硬汉,在他们身上,凝聚的是人类自古相传的顶天立地的气魄,但是不能否认,《老人与海》是一场古希腊式的英雄悲剧,烘托出圣地亚哥这位悲剧性的人类英雄。
《老人与海》就是一出脸谱分明的寓言,圣地亚哥、大马林鱼和鲨鱼就是这出寓言的主角,海明威衬托出圣地亚哥这位硬汉,同时又让这位硬汉被不可知的天意打败,但小男孩的出现又使得“永不言败”的人类精神得到延续,这就是人类千百年来反抗自然的一个缩影。
人可以失败,但不可以被击败,外在的肉体可以接受折磨,但是内在的意志却是神圣不可侵犯的,这是《老人与海》一再强调的观点,也是作者一直想要传递给读者的人类伦理传承。
另一方面,圣地亚哥又是一个脱离了社会性的人,在辽阔的大海上,孤立的圣地亚哥被剥夺了社会属性,他所尊奉的“丛林法则”让他成为了一个狩猎者,也将他自己摆在了同大马林鱼和鲨鱼同等的地位上,这不再是人类作为万物灵长1的自然伦理思维,圣地亚哥的生命伦理已然混淆。
生命伦理混乱的后果是严重的,本文就将从《老人与海》中的社会生命伦理和自然生命伦理分别进行分析,最终就生命伦理混乱这个问题进行探讨。
一.人类社会中的生命伦理
作为《老人与海》的作者,海明威自己就一直标榜自己是“一个硬汉”,他也的确是享誉世界的“硬汉作家”。
圣地亚哥的硬汉形象其实也就是海明威自己的影子,“硬汉”也就成为了圣地亚哥在人类社会中的伦理形象。
谈到人类社会中的生命伦理,就不得不谈到人类的群体性,作为一个文明社会的成员,人类的群体性最直观的表现就是人与人之间彼此的帮助和古老相传的代代传承。
一方面来说,《老人与海》的人类世界是一个温情的世界,小男孩一直是圣地亚哥坚定的支持者,他为老渔夫捕鱼、送饭,陪他聊天,饭店老板也时常免费为圣地亚哥提供食物,这是人类社会中生命伦理观念的具现。
另一方面,《老人与海》的世界是缺乏女性的,在海明威看来,女性角色会消解掉男性的阳刚与铁血,于是在这一部男性神话中将女性彻底的排除在外。
从“女性缺乏”这个角度观察,《老人与海》的世界也是残缺的,它缺少了女性的一面,固然这有利于圣地亚哥这个硬汉形象的塑造,但是也揭露了至少在圣地亚哥的社会伦理中存在着残缺。
圣地亚哥的伦理残缺正好与《变形记》中格里高利的伦理畸形走上了相反的道路,格里高利是因为过度关爱家人而导致的亲情伦理畸形,但是圣地亚哥这位硬汉是由于过度追求和崇拜力量而导致了社会伦理的残缺。
人类社会生命伦理还有一个方面,那就是人类精神和信念的代代传承。
这一点最为突出的就是小男孩与圣地亚哥之间的关系,因为海明威自认为打造了一个硬汉形象,同时又在其身上赋予了“人可以被毁灭,但不可以被击败”的坚韧精神,这种人类顽强不屈的精神信念,在圣地亚哥之后,需要有人来继承,于是在小说结尾处,小男孩回到了圣地亚哥的身边,去学习更多的东西,而这些“东西”,其实也就是老渔夫身上那种“永不言败”的精神,也正是这种传承,在圣地亚哥身上笼罩了一层人类社会生命伦理的光环。
不过可惜的是,圣地亚哥对于力量狂热的崇拜,也预示了他由于生命伦理混乱而处处受挫的困境。
二.自然竞争中的生命伦理
对《老人与海》中自然伦理的观点,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聂珍钊教授认为圣地亚哥的“丛林法则”意识即是《老人与海》中生存竞争的伦理具现。
从海明威塑造的“硬汉形象”来看,圣地亚哥是一个极度追求和崇拜力量的人。
老渔夫的一生都生活在对个人力量的崇拜中,因为个体力量的强弱便是大自然中“丛林法则”的决定性力量。
另一方面,圣地亚哥身上有一种万物平等观念,结合着他独自出海,大海从空间上割裂了他和人类社会的联系,在茫茫大海上,圣地亚哥仅是独立于人类种族之外的单独个体,此时他在客观身份和主观意识上都已经化作自然的一员,种族的高低被模糊化,这里唯一可靠的只有力量,“弱肉强食,适者生存”,这就是《老人与海》中自然竞争的生命伦理。
但是《老人与海》中的生存竞争又与人类猎杀动物不同,人类猎杀动物大多站在生物链的制高点,但是圣地亚哥与猎物之间的生存竞争是处于同一条起跑线。
例如鲨鱼,《老人与海》的后半段基本上都是描述圣地亚哥同前来抢食的鲨鱼进行搏斗,双方本没有仇恨,只是在争夺生存下去的权利,鲨鱼被刺死时仍吞下口中鱼肉,这也就是生存的竞争。
这场生存竞争虽然残酷,却绝不残忍,参与到这场竞争中的各个个体,无不是为活下去而努力,他们之间本就平等。
圣地亚哥信奉“丛林法则”,他也成为了野兽,在他的眼中,万物平等,他与鲨鱼的搏斗就是自然伦理观点的一个典范案例。
三.生命伦理上的混乱
《老人与海》中圣地亚哥形象固然展示了“人可以被毁灭,但不可以被击败”的顽强人类精神,也塑造出了符合人类社会伦理的“硬汉形象”,但是圣地亚哥同样对于“丛林法则”的信仰,已经构成了一种个人生命伦理上的混乱。
圣地亚哥在日常生活中对个人力量的赞扬自不必说,在他的梦境中,他经常梦见狮子,这既是海明威借圣地亚哥传递出的一种与自然和谐的观点,同样也是一种对力量的渴求。
“狮子”这力、“君王”、“力量”的象征,狮子身上拥有的既是圣地亚哥对力量的渴求,也是一种对纯粹力量的肯定。
圣地亚哥甚至将这种肯定代入到了日常生活当中,他回忆自己的人生时,想到最多的不是已逝去的妻子,而是他当初在酒馆用一天一夜时间赢了一场扳手腕,对个人力量的追求已经深刻在他的潜意识当中。
因此,他是孤独的,也是不为人理解的,他已然将自然伦理的观念混进了人类社会当中。
而在自然竞争中,他将马林鱼、鲯鳅,甚至鲨鱼都看做是平等存在的对手,人与动物的界限模糊了,甚至圣地亚哥对死去的大马林鱼还产生莫名的友谊,称其为“我的朋友”,这将人类社会伦理的观念又混杂进了自然生存竞争当中。
而那句“人可以被毁灭,但不可以被击败”,其实多少也透露出“丛林法则”的思想,在弱肉强食的世界,或者被毁灭,或者获得胜利。
圣地亚哥心中的生命伦理混乱了,社会伦理与自然伦理相互混淆,他显得有些无所适从,成为了人类社会和自然竞争的夹缝中的人。
人不应该将自己与兽混为一谈,人应该遵从人类社会的伦理价值观念,而不是试图将自己分割出去,以兽的生命伦理去生存。
但是另一方面,圣地亚哥的确也展示了人类在与自然搏斗时坚韧顽强的精神,展示了人的尊严。
尽管他是一个在生命伦理中混乱了的人,但是依旧不失为一位硬汉。
《老人与海》是一部寓意深刻的中篇小说,其中蕴含的意义丰富,当然,这也与作者海明威丰富曲折的人生经历有关,本文仅从生命伦理范畴对《老人与海》进行了浅析,其中还有许多问题值得去进行阐释和深入探讨。
参考文献:
[1](美)欧内斯特·海明威:《老人与海》,译林出版社,1999年.
[2]聂珍钊:《<老人与海>与丛林法则》,《外国文学评论》,2009年03期.
[3]于冬云:《硬汉神话与生命伦理》,《外国文学评论》,2000年02期.
[4]孙文静:《<老人与海>中圣地亚哥形象分析》,《安徽文学:下半月》,2012年01期.
【英美文学参考论文】相关文章:
英美文学参考论文免费范文10-01
关于英美文学的论文参考范文10-01
英美文学论文10-01
论文英美文学10-01
英美文学的研究论文10-08
对英美经典文学赏析的思索论文10-09
写作英美文学论文09-30
英美文学的论文范例10-01
英美文学论文范本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