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分类医学毕业论文

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

时间:2023-04-01 09:25:55 医学分类医学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高等教育已经步入大众教育的阶段,大学生所面临的就业、学习乃至情感问题都已经全面进入竞争化加剧的轨道,对大学生开展适合的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提升学生直面挫折的能力,同时优化高等教育的心理素质教育,意义深远。

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

  第1篇:体育俱乐部教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

  摘要:本文就体育俱乐部教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展开了探究,详细分析了体育俱乐部教学的相关概念,将体育俱乐部教学分成四个环节,来提升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包括在热身活动中融入心理游戏,合作、探究式小组学习,知识分享的交流与展示以及完善的评价激励机制。

  关键词:体育俱乐部;心理健康;概念;促进作用

  在学生心理品质的形成过程中,学校的体育教学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体育教学,学生不仅能够掌握体育的相关技能,锻炼自身的身体素质,同时还能够培养学生对于体育活动的经济态度,树立终身体育的观念,推动学生身体与心理的共同发展[1]。

  然而,在我国目前的体育教学中,往往忽视了通过本学科特征来培养学生的心理品质,也没有通过体育教学活动来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

  笔者在下文中,重点就体育俱乐部教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展开研究。

  一、体育俱乐部教学的相关概念

  体育俱乐部教学指的是将对学生的体育兴趣与能力培养放在首位,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消除学生在体育课堂中的紧张感,促进学生的自我选择与评价,并能够真正掌握几种能够用于终身锻炼的体育技能。

  在该教学模式中,将技能与体能教学融为一体,主动对学生体育文化素质的养成,在体育教学中渗透社会体育,为学生的终身体育锻炼打下基础。

  二、对于发挥体育俱乐部教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促进作用的建议

  (一)在热身活动中引入心理游戏

  首先,可以在传统的身体锻炼中引入形式多样的心理活动,例如,在常见的心理暖身活动中,“大风吹小风吹”的引入,不仅能够帮助学生舒展身体,做好热身运动,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相互认识与了解的机会,

  提升了课堂气氛;“你追我赶”活动能够充分锻炼学生的策划与执行力,能够加强学生的合作能力;“滚雪球”游戏的引入,可以让学生感受到集体协作的力量。

  其次,在体育课堂中引入心理游戏[2]。

  体育活动自身的功能与魅力非常强大,教师在体育俱乐部教学中,有针对性地为学生设计心理活动情境,能够吸引学生注意力,引发学生对于体育课堂的兴趣,发挥出体育俱乐部教学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二)合作、探究式小组学习

  在新课改的要求下,教师教学方式以及学生的学习行为都发生了重大的转变,由传统的讲授型变为分享型教学,学生也在学习中表现得更加主动。

  在新课改下,分组教学可以说是实现教师和学生这一转变的有效途径。

  在俱乐部体育课堂中,利用异质分组法,通过小组内不同学生在兴趣爱好、才能特征以及认知能力等方面的不同,通过合作学习起到互帮互助的作用。

  这是对传统体育教学形式的突破,推动了体育教学的进程。

  在分组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氛围更加轻松,学生在组内探讨问题时能够自由发言,同学之间激发出情感的共鸣,变以往枯燥无味的动作练习为生动有趣的集体活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学生的创造性以及主动性的发展。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同伴教育是其最主要的形式,学生在各自小组中发言机会平等。

  通过同学之间的帮助,学生体育学习的信心以及毅力都会显著提升,对于体育活动发挥着导向、动力以及创新功能。

  通过教学心理学情感理论的观点可以得出,学生在合作学习中,能够形成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该氛围如果得以保持,能够极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体育俱乐部教学中培养学生锲而不舍的精神,树立终身体育的理念。

  (三)知识分享的交流展示

  在体育俱乐部教学中,经过了小组合作学习环节之后,各小组汇集了多位同学的经验及思想,然后通过交流展示环节,使得学生的才华得以发挥与展示,同时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组织协调、集体合作等能力,形成集体荣誉感,培养其良性竞争的意识。

  在体育俱乐部教学的知识分享交流展示环节,往往通过比赛的形式进行,将以往的学生个体之间的竞争转化为现在的小组之间的竞争,同时培养学生的合作与竞争意识。

  由于小组成员之间的目标一致,小组竞争中,学生对于失败的恐惧感会大大消除,激发出学生勇于奋斗的精神。

  (四)完善的评价激励体系

  教学评价中,体育俱乐部教学呈现出多元化、开放性等特点,能够做到注重对学生的改进与激励,淡化甄别和选拔的壁垒,强调对于教学过程的评价,这也是体育俱乐部教学的一大亮点[3]。

  由于体育俱乐部教学中的运动项目规则的限制,学生能够自觉约束自身行为,运动规则已经发展成为学生运动的潜在力量,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学生严格遵守纪律、实施公平竞争意识的形成。

  同时,体育教学中的课堂要求、评价标准等,都能够极大促进学生行为规范意识的养成。

  所以,体育俱乐部教学在评价方式中,综合了结果性以及过程性评价,不仅需要对学生进行期末测评,同时也注重对学生日常体育课堂表现的评价,综合考量学生的学习态度、体能锻炼、运动技能掌握等多方面内容。

  这种评价方式也能够帮助学生养成终身体育的意识。

  参考文献:

  [1]樊新生.体育教学如何增进和改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J].体育学刊,2010(2):99-101.

  [2]宋子良.俱乐部形式的体育教学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实验研究[J].现代预防医学,2008,35(18):3569-3571,3576.

  [3]张世兵,乔仁波.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体育教学的融合[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9):148-150.

  第2篇: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摘要: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高等教育已经步入大众教育的阶段,大学生所面临的就业、学习乃至情感问题都已经全面进入竞争化加剧的轨道,对大学生开展适合的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提升学生直面挫折的能力,同时优化高等教育的心理素质教育,意义深远。

  本文分析了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普遍存在的重视不足、师资匮乏、流于形式、渠道单一、体系不完善、针对性差等一系列问题,并据此对高校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对策

  一、引言

  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重视不足、师资匮乏、流于形式、渠道单一、体系不完善、针对性差等一系列问题,本文对这些问题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并结合具体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以优化当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不足,提升高校对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为社会培养博学多才且拥有较好心理素质的有用之才。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1.重视不足,师资匮乏

  长期以来,我国教育的重心在于对学生的德与智方面的培植,心理健康领域在以前很长时间内一直是教育的盲点。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教育与西方发达国家的接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得到重视,但就整体需求而言,这种提升还是远远不足。

  目前众多的高等院校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还停留在政策与宣传上,缺乏整体规划,难以实现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的要求。

  此外,专业的心理健康教师的匮乏也是摆在高校面前的一个普遍问题,就现实情况而言,负责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往往由辅导员或者其他职能部门的老师兼任,由于专业知识不足以及身兼数职,相应的心理指导职能得不到较好的发挥,不利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推广。

  2.流于形式,渠道单一

  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都已经建立了心理咨询室,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缓解大学生的心理压力,但是普遍流于形式,往往有专门的设施而不加以利用,说到底还是对有心理教育的不认同。

  另外,心理健康教育的渠道往往比较单一,通常表现在问卷调查,心理健康档案,并且往往只针对心理障碍学生的主动咨询,这样就把大众普遍的心理健康教育变成只针对有心理障碍的学生的单一服务,推广效果很差。

  3.体系不完善,针对性差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是一个成体系的教育过程,然而目前绝大部分高校是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思想教育的一部分来开展工作的,缺乏一套完整的体系。

  心理健康教育也应当采用专业的教育模式,而非仅仅是进行一对一的心理疏导,一对一的疏导模式固然可以解决个性的一些问题,但广大在校大学生学习、就业、情感等共性的问题作用有限,效果不好。

  同时,高校一般将自身的工作重心放在学生的学习、升学、就业这几个核心环节,针对性不够好,对其他环节的心理健康教育着力很少,比如对信息化情况下学生的心理健康、大学生恋爱的心理疏导等领域。

  三、优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策

  1.完善激励机制,强化师资队伍

  各省教育厅应该结合省情制定并完善心理教育领域的激励制度,促进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实施,从而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高校应积极加强自身师资队伍建设,吸引专业人才入驻本校,从而使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队伍专业化得到保障。

  在这个过程中,教育厅作为职能部门主要在政策引导方面着力,具体的实施有赖于高校进行自觉积极的努力。

  2.建立多渠道的心理健康教育

  对心理健康教育不能仅仅停留在一对一的疏导上,应该开展积极的心理健康教育,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多渠道的心理健康教育无疑会在一定程度上服务更多的人,使心理辅导的受众群体大大提高,同时应该对高校大学生面临的各种压力进行分析汇总,以形式多样的方式进行分类疏导。

  3.健全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体系化的教育过程,应该健全整个环节,从课程设置到学生心理疏导,对每个环节的责任人以及疏导程序进行完善,使高校的心理健康引导工作真正地运作起来。

  除此之外,结合高校学生信息化水平高的特点,应该积极利用新媒体宣传心理知识,这样的效果比课堂教育可能更具吸引力;营造良好的校园心理环境也是十分重要的,这其中学校广播台,微信公众号应该扮演积极的角色。

  参考文献:

  [1]杨靖.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浅析[J].经济与社会发展,2011(2):144-147.

  [2]史济纯,陈玉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探索,2011(5):148-149.

  [3]王福臣,翟媛媛.关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整合的思考[J].淄博师专学报,2013(1):24-26.

  [4]冯桂梅.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15(S2):95-96.

  [5]薛敏.试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问题与对策[J].文学教育(下),2016(6):147.

【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相关文章: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论文10-01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06-24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论文模板10-01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分析论文10-01

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10-01

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思考论文10-01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探索论文10-01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论文10-01

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范文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