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分类医学毕业论文

大学生的心理论文

时间:2023-04-01 09:15:14 医学分类医学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大学生的心理论文模板

  心理健康者热爱生活,能深切感受生活的美好和生活中的乐趣,积极憧憬美好的未来。 能在生活中充分发挥自己各方面的潜力,不因遇到挫折和失败而对生活失去信心。 能正确对待现实困难,及时调整自己的思想方法和行为策略以适应各种不同的社会环境。

大学生的心理论文模板

  第1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积极心理学的应用

  摘要:伴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在高校教育过程中,不仅仅要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知识能力,也要对其心理问题进行及时的疏导,确保从思想意识层面提高学习和思想水平。

  但是,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目前还只是以解决少数学生的心理诉求为主,缺乏实效性。

  本文从积极心理学的特征和观点探讨出发,对积极心理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展开了讨论,旨在为高校教育工作者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建议。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用

  在高校教育工作开展过程中,心理健康教育是非常关键的组成要素,需要得到各方面的重视和支持。

  积极心理学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也能有效疏导学生的学习心态和生活心态,确保大学生具备乐观向上的心理素质,从而更好的应对困难和挫折。

  一、积极心理学概述

  (一)积极心理学特征

  积极心理学的主要特征分为以下三点:第一,积极心理学能倡导积极的社会导向,并且引导人在实际生活中以一种更加积极的生活态度处理问题。

  积极心理学能有效的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现美好的事物,并且引导学生建构完整的幸福感。

  第二,积极心理学主要致力于实现价值的回归,确保人们能在实际生活中体会自身问题和价值,在关注生活正方向层面的同时,更加关注自身存在价值。

  第三,积极心理学是坚持科学实证的学科体系,秉持科学精神,引导大学生在实际生活中体会积极心态的意义[1]。

  (二)积极心理学主要观点

  积极心理学作为重要的独立学科,在学习指导过程中,要结合实际心理需求和发展框架,不仅是对人精神和心理疾病的治疗措施,也是发现和培养人才的有效路径,将重点放在心理问题的解决上。

  积极心理学主张心理学中对于平衡的研究,确保心理学自身的价值导向得到有效的回归,真正实现对人类积极力量的挖掘,确保培养人的积极品质,更好的实现社会共处。

  在积极心理学开展过程中,要进一步提升自身固有价值的认知,在人文关怀背景中,深度挖掘人的积极心态和乐观态度,形成一种特有的心理疗法。

  除此之外,积极心理学也是研究个人积极力量的主要路径,从主观层面是深度激发大学生的乐观心态,更好的融合积极心理素质,在应对问题时,建构积极乐观的事物看待方式,确保激发心理层面的积极人格。

  从社会集体层面分析,积极心理学能满足人们的心理体验,获得更好的人格素质培养模式,确保在社会关系中获得更好的体验。

  二、积极心理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分析

  (一)积极心理学对高校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促进作用

  在高校心理学开展进程中,传统心理学只是为了解决学生在社会和生活中存在问题的学科,是为了解决问题而设定的。

  但是,伴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问题解决只是思想意识提升的一个方式,高校需要借助一个更加彻底化的平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心理承受能力。

  借助积极心理学,教师能在教育过程中引导学生获得幸福感,并且利用专业化的教学结构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第一,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利用积极心理学能建构一种动态化的发展框架,教育目标也是锁定在面向未来。

  并不是单纯的为了解决问题而存在,而是在学习结构中,从发展性的眼光提高学生的综合心理水平,形成治疗与预防相结合的管控模式。

  第二,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结构中,也要积极落实个性化发展和教育框架。

  由于人心理素质存在很大的不同,而积极心理学就是从学生差异化出发的,借助心理健康教育能实现思想认知结构和思想理解能力的进一步优化,确保心理健康课程贴合实际发展诉求[2]。

  (二)积极心理学对高校开展大学生心理咨询的促进作用

  在建构积极心理学的过程中,结合大学生的实际需求,能有效建构更加完善的心理咨询模型,不仅仅是为了解决短期的问题,而是建构更加有效的成长结构,确保能在丰富心理健康内容的同时,进一步实现教育的升级。

  积极心理学是基于心理疏导产生的一种情感体验式教学,能辅助学生树立积极的意志品质和心理动态,能运用更加积极的心态去应对周围的环境和群体,能在活动中主动获取幸福感,并更好的体验积极生活的乐趣。

  在这其中,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认知发展、情绪稳定、意志优化、个性完善以及学习适应等教育形式都被融入到积极心理学中,确保学生在提高自身心态的同时,体会更加积极向上的心理态度[3]。

  (三)积极心理学对构建高校开展大学生社会支持体系的促进作用

  构建积极心理学教育也是为了强化家庭、学校以及社会建立统一管控体制的主要路径,积极心理学能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对于周围环境的感受,而环境又能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的心态,因此,要想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心理素质,就要借助积极心理学形成三者的有效互动,确保组织结构和大学团体之间能结合学生的实际需求,进一步建构有效的系统化处理模型。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大学心理教育中,积极心理学发挥着非常关键性的作用,需要相关管理人员提高认知,并且积极落实心理诉求的改革。

  新时期,积极心理学已经成为教育的必然趋势,需要高校教师结合学生的基本情况和诉求,更好的将积极心理学应用到大学生心理教育中,确保教学效果和学生素质的同步优化,从实际教育出发,在心理教育升级后,也为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王凯,贾新超.“积极心理学”的跨文化研究进展及其对教育人类学的启示[J].教育科学研究,2015,22(08):73-76.

  [2]马丽媛,陈瑜.积极心理学视角下护士主观幸福感与人格特征关系的研究[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4,30(34):12-16.

  [3]孟娟.“人本的积极心理学”与“实证的积极心理学”———人本主义心理学与积极心理学方法论比较研究[J].心理学探新,2015,35(03):202-206.

  第2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主题式案例教学

  摘要:主题式案例教学逐渐受到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青睐,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中的地位日益凸显。

  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中,教师要想用好主题式案例教学,必须把握好“五度”取向,即主题选定的适切度、案例选取的积极向度、问题设置的开放度、师生互动的倾心度和教学活动的效度,这样才能充分发挥主题式案例教学的作用,有效完成心理健康教育课的目标。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主题式案例教学;“五度”取向

  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成为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不同于高校中的其他公共课和专业课,因其研究对象的特殊性,使其具有更强的实践意义和应用价值。

  为了更好地落实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的课程目标,主题式案例教学越来越受到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青睐。

  主题式案例教学,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要求,编写以某一主题贯穿课堂教学始终的案例并作为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和研讨,从而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建构意义的一种教学方法。

  [1]主题式案例教学所具有的情境性和形象性使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愈加的生活化和实用化,更容易被大学生所接受和认可。

  因此,主题式案例教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中的地位日益凸显。

  然而要想充分发挥主题式案例教学的作用,必须把握其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中的“五度”取向。

  一、主题选定的适切度

  (一)正视存在的问题,走出主题选定的误区

  主题式案例教学的首要任务是选定主题。

  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中,关于主题的选定一直存在着来自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自上而下的“自命题”式的误区。

  有些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按照自己的主观臆想来选定主题,有些教师高举“经验丰富”的大旗,全靠自己的所谓“主观经验”来选定心理健康教育课的主题,甚至还有教师完全以自己的专长和兴趣点来确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的主题,完全忽视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和心理发展的实际需求。

  可想而知,通过这些完全来自教师的“自命题式”的主题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活动,无法实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应然目标。

  (二)宏观上定方向,微观上选主题

  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中,主题式案例教学要真正走出“自命题”式的误区,主题选定需要把握好适切度,即主题的选定既要适合大学生的实际心理发展特点,又要切实满足大学生的现实心理需求。

  教师要真正做到主题的适切,可以通过心理普查、问卷调查、访谈等形式了解大学生的实际心理需求。

  众所周知,大学生在不同的年级有不同的发展任务,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也会遇到不同的问题,而问题本身就意味着一种选择。

  有选择就可能会有迷茫和困惑,如大一学生的心理适应问题,大三或大四学生的择业心理问题,且不管是适应问题还是择业问题,都只是宏观层面上的。

  如果心理健康教育课中主题的选定只从宏观上泛泛而谈,不关注不同群体学生的微观需求,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就无法扎根到细处,落到实处,其结果最终导致心理健康教育课处在“高高在上”的位置和被“束之高阁”的境地。

  需要指出的是,这里的微观指的是主题选定的内容上,而不是数量上,更不是大学生群体的人数上的。

  因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既要在宏观上定准方向,更要在微观上选好主题。

  二、案例选取的积极向度

  (一)积极:案例选取的应然取向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的目标之一就是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协调发展。

  然而,纵观当前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堂,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在主题式案例教学中选取案例的关键词往往是“问题大学生”“心理问题”“心理疾病”等消极词汇,甚至有教师在呈现教学案例时的引导语也已经高度模式化,脱口而出的就是“来看这样一个有心理问题的学生”。

  很多教师已经将心理健康教育课上成了“心理问题呈现课”或“心理疾病诊断课”,也难怪有大学生抱怨“上完心理健康教育课感觉整个人都不好了”。

  如果学生每次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上都被“问题”“障碍”“疾病”等消极词汇所包围和浸润,其课堂教学效果可想而知,这样的“消极”取向的课堂教学显然是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的目标背道而驰的。

  当代积极心理学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的课程目标的实现提供了更广阔的视角,积极心理学矛头直指传统的“消极心理学”,主张研究人类积极的品质,充分挖掘人固有的、潜在的、具有建设性的力量,促进个人和社会的发展,使人类走向幸福。

  [2](P2)为了更好地实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的课程目标,“积极”应为成为案例选取的主导词汇。

  (二)积极案例:引领学生的积极发展

  《教育部、卫生部、共青团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指出“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要不断丰富心理健康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通过案例教学、体验活动、行为训练等形式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积极心理学认为,每个人都有积极发展的无限潜力。

  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也应充分认识到大学生群体所具有的积极特质,在课堂教学中坚持案例选取的积极向度。

  教师坚持案例选取的积极向度,就是要在课堂上增强学生积极的情绪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积极的人格,营造促进学生积极发展的氛围和环境,充分调动学生自身积极主动发展的无限潜力。

  当然,坚持案例选取的积极向度并不意味着在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上就要完全抛弃对心理问题的阐释。

  大学生作为发展的主体依然很有必要了解个体发展中可能会出现的各种心理问题和困惑,只是问题和困惑不应再成为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上的主旋律。

  如果学生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上真得了解到自己可能存在某方面的心理问题的话,可以向校内或校外的专业心理咨询与辅导机构寻求帮助。

  三、问题设置的开放度

  在主题式案例教学中,随案例呈现的是教师设置的一系列问题。

  在主题式案例教学中,如果说科学选编案例是前提,那么恰当科学地设计问题就成了重中之重,是主题式案例教学的关键环节,不可或缺、不容忽视。

  [3]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中,要实现问题与主题式案例的无缝衔接和有效搭配,问题设置应当具有一定的开放度,使问题能真正的启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参与。

  用问题引导学生走进案例,用问题启迪学生思考案例,通过问题的解决来实现对教学案例的总结和升华。

  (一)通过开放的问题体现对学生的有效引导

  问题设置的开放度影响到学生课堂的参与度。

  同一个案例,如果从不同角度分析,可能会带给人截然不同的信息。

  因此,在案例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开放的问题引导学生沿着教师预设的心理通道走进案例,帮助学生实现对案例的深入解读,完成对案例的剖析,领悟案例呈现的意义。

  如,在“情绪的调控”主题中,笔者曾设置过这样一个案例,案例的大意是一位女大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产生诸多复杂的情绪和压力,面对自身产生的各种不良情绪,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不断实现对自身情绪的调节与控制,凭借不屈的意志,最终实现自己的理想,考入高一级学府继续深造,在个人发展上由量变达到了一个新的质变。

  针对这一案例,可以有不同的解读,就其涉及到的心理活动来说,既有情绪也有意志。

  人的情绪和意志本身就具有密切的关系,所以很有必要设置相应的问题来有效引导学生围绕主题对案例进行解读。

  当然,问题也必须具有开放性才能真正达到引发学生思考,启发学生思维的目的。

  比如,针对这一案例,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案例中的学生都有哪些不同的情绪表现?为什么会有这些情绪出现?”“案例中的学生使用了哪些方法来调控自己的情绪?谈谈你对这些情绪调控方法的认识。

  ”“你还能想到哪些情绪调控的方法?”

  (二)通过开放的问题实现对案例的高效使用

  在分析案例的基础上,为了使教学案例的作用最大化和最优化,教师可以通过开放性问题的设置让学生结合自身实际对案例进行分析和总结,在弄懂案例所阐释的显性价值的基础上,探究教学案例内在的隐性价值,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实现对案例的高效使用。

  同时,开放的问题也为学生课堂上的小组学习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为学生的合作探究提供了更好的现实条件。

  学生以教学案例为依托,以开放性问题为引导,通过组内合作、组间交流,真正振荡心灵的共鸣,激发自身内在积极发展的动力,获得自主发展的力量。

  四、师生互动的倾心度

  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是心与心的碰撞、心与心的交流,课堂上师生之间互动的倾心度是影响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

  倾心意味着用心,代表着真心。

  教师与学生只有在课堂上倾心互动,教师倾心去聆听,学生倾心去表达,才能实现心理健康教育课的预期目标。

  (一)教师倾心去聆听

  聆听是一门技术,倾心聆听则是一门艺术。

  在主题式案例教学中,当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走进案例去感悟、走出案例来阐述时,教师要学会倾心聆听,用心聆听学生的体会,真心聆听学生的心语。

  教师通过倾心聆听,鼓励学生去探究,引导学生去表达;教师通过倾心聆听,更深入地走进学生,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教师通过倾心聆听,有效地反馈教学效果,不断地反思课堂、醒悟教学,实现教学相长。

  教师的倾心聆听不仅体现了对“人”尊重的价值取向,更是一种实践策略。

  只有通过倾听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悟,才能知晓他们心底的真实呼声。

  [4]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只有倾心去聆听,也才能对学生产生相应的“同理心”,才能够站在学生角度去看待他们的困扰,体会他们的喜悦和悲伤,倾听他们内心真实的声音,准确敏锐地深入他们的内心世界,理解和反映他们的情感状态。

  (二)学生倾心来参与

  理想的师生互动,不仅要有教师的积极主动,更需要有学生的倾心参与。

  学生的倾心参与是指学生能够用心地走进课堂,真心地融入师生互动中,用心参与、真心表达。

  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上,学生的倾心参与将有力地推动师生互动的顺利进行,从而影响到教学效果。

  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更为突出,心理健康教育课是为学生的心理积极健康发展而开设的,离开了学生,尤其是离开了学生的倾心参与,那心理健康教育课也将成为摆设,也就失去了其存在的价值。

  五、教学活动的效度

  教学活动的效度即教学活动的有效性,也就是教学活动效果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的要求。

  教学活动的效度是衡量主题式案例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是评价课程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

  因此,教学活动的效度也应该成为教师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上的价值追求。

  (一)丰富学生体验是提高活动效度的关键

  当前,主题式案例教学之花已在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上悄然绽放,但不同的教师对其运用和掌握的水平却参差不齐,教师对主题式案例教学的使用情况如何,关键看教学活动的效度。

  心理健康教育课的特殊性决定了其课堂教学主要通过师生之间及生生之间的互动活动来进行。

  教学活动的效度影响到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效果,教师在充分准备专题相关知识的基础上,更多采取参与式的教学,授课的风格也尽量幽默、轻松,避免简单枯燥的讲授,让学生通过更多的实际体验进行学习。

  (二)提升教师水平是增强活动效度的根本

  教师的教学水平是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

  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中明确指出“高校应建设一支以专职教师为骨干,专兼结合、相对稳定、素质较高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队伍。

  高校应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纳入学校整体教师队伍建设工作中,加强选拔、配备、培养和管理。

  ”为响应政策号召,学校首先应该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从教资格审核,严把入口关,同时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职后专业培训,并为教师职后专业培训配备专项经费,做到专款专用。

  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通过职后培训不断学习最先进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更新自身专业知识,不断提升自身专业素养,从而提高在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上的教学胜任力。

【大学生的心理论文】相关文章:

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10-01

大学生心理学论文11-13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论文10-01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论文模板10-01

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10-01

大学生心理教育论文范文10-08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分析论文10-01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06-24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探索论文10-01